屁股上长了很多包 都三个连成一条线线了 请问是什么症状啊 该用什么药?

原标题:太极拳的八个特点

第一特点以意行气以心为主

太极拳是以意练意的拳,也是行气练气的拳练拳时要以心为主,全凭心意用功拳谱说:“以心行气,务令沉著乃能收敛入骨”,“以气运身务令顺遂,乃能便利从心”从以上两项可以看出,心为发令者气为奉令而行的“传旗”一举动均偠用意不用力,先意动而后形动这样才能做到意到气到,动作才能沉着久练之后,气才能收敛入骨达到行气最深的功夫。古人认为心为一身运行之主宰,五官百骸无不听命于心按现代运动学的观点,全身神经系统皆受大脑中枢神经的指挥习拳练功或推手较技时,心有所感意必致动,心感身受才不会判断失误。也就是大脑中枢神经系统接到各感官系统传来的“资讯”在瞬间作出判断处理,並经过神经系统迅速的传导到各运动部位而作出相应的反应所以,心意一动则全体皆动心神一静,则全体官骸无一不静心神放松,則周身内外皆放松心神紧张,则筋骨肉皮无不紧张所以外形动作,神态和气势的变化其实是内部心神意气的外部表现而已。

练出“內气”的唯一方法——用意

什么是内气自古以来,无论是我国医学理论或武术界宗教界以及现代科学,都认为有这种气存在各种科學实验也证明确有这样一种气存在。但近代科学尚未最后查明这种气的实质是什么研究中医学经络学说的国内外学者对此气的说法也不┅致,无所适从例如:有人说此气是神经,有人说是生物电有人说是人体的一种特殊分泌物,也有人说是人体内的一种特殊功能系统道家又有“无火之气为真气”之说等等,言人人殊各说不一,尚待进一步探索但是人体的生理现象是整体性的,不能说心动了而神經、生物电等没有动当年禅宗六祖慧能大师有证“心动”“幡动”与“风动”之辨即有此意。

练太极拳是意气神形的运动既练意,又練气既练神,又练形既练太极之气,又练太极之形因此,意气神形须合一以心行气是法则。即:以意行气的过程就是练意练气嘚过程。虽然练太极拳要“以心行气”“以气运身”,但练拳时不可只顾想气在体内如何运行而要把意贯注于动作中,否则就会神态槑滞气不仅不能畅通,而且会造成气势散漫的病象使“意”、“气”两者俱蒙其害。所以拳谱说:“全身意在神不在气,在气则滞”正因为如此,练太极拳时对外部神态的表现要特别重视,因为外部神态也就是内部精神显于外的表现内意和外神不可须臾分离,內部稍一松懈则外神就会散漫,此点在练拳时不可不知

太极拳的练气,就是在大脑意识指挥下通过动静开合,伸缩往复的回圈运动把体内之气调动,聚集充实起来,使气血通畅旺盛营卫周身内外。太极拳的练意就是使大脑处于相对入静的状态使中枢神经系统嘚指挥能力得到最佳调节,更趋稳定、协调、完整和专一“令必行、行必果”以助内气的调动,聚集和充实心神合一,神气合一心腎合一,培养和壮大人身三宝精、气、神。练精化气练气化神,练神还虚虚至虚灵,修炼后天培补先天。由此可见练意就是练氣,练气就是练意意行气行,意到气到气到劲自然也就到。

太极拳主张动作要有柔有刚有圆有方,有慢有快有开有合。我认为这昰合乎人体生理规律的大家知道,人体动则生物电位升高,人体静则生物电位降低,而太极拳动作的刚柔开合和快慢等正好促使人體生物电位随之升降电位升高,则血液回圈加速分压降低,氧与血红蛋白也就迅速离解人就会感到有气,在正常情况下神经是不能长时间同样地保持兴奋的,因此生物电一般都呈起伏状,而太极拳动作的刚柔快慢、方圆等滔滔不绝的起伏也正好合乎这个规律。

從意气来讲也合乎上述规律。上面说过外意神态和外气的活动,是意气显于外的表现代表著内在的意气,这种神气外显的中心环节主要是将内在的意识贯注于外部的动作之中,并促使在动作中表现出注意力的专一坚强和活泼无滞。但注意力的强度和外部神经活动┅样同样有提高和降低这种动荡性的特点。因此练拳必须适应这种特点,才能使注意力稳定同时也只有稳定了注意力,才不使思想“开小差”但要在练拳当中,长时间维持同等强度的注意力这是不易做到的。实际上即使在片刻之间,注意力的动荡度也是有高低の分的因此,在运动过程中如果采取风平浪静式的无动荡运动,不但违背上述生理规律同时也会破坏注意力的稳定性。所以太极拳为了稳定注意力,采取了一系列规定并使它们统一于每一个动作之中。

这些规定促使意气运动很自然的产生动荡并使外部的神气鼓蕩和内部的意气动荡得到协调,从而提高内在的意气运动反过来促进外部的动作由于太极拳是意气运动,所以久练太极拳的人只要思想仩想到某一部位某一部位就可以产生气的活动,因此有不少人不惜岁月地早晚走架子,并时时校正拳架使全身筋、皮、肉、骨、肌、腱、韧带尽可能的得到放松,松开伸拔、拉长和舒展,同时由于伸筋拔骨而使内气通于经络,筋肉离骨而使内气充于肌肤骨节张開而使内气敛于骨髓,由柔顺而渐入沉着周身形成富有弹性的棚劲,外柔而内刚所以,以意行气以心为主的要领是太极拳运动的运荇法则。

第二特点心神虚静身肢放长

太极拳隐于内的是心神虚静。何为虚静心中无物为虚,念头不起为静太极拳是动中求静,静中觸动的运动以虚静为本体,亦以虚静为极致无论是先求无极的静中生动,还是行拳走架的动中求静不论是医疗保健的静养灵心,抑戓是推手较技中的动静相因都离不开虚静二字,都是以虚静贯串始终的即始于静而又归于静。也可以说虚静的程度就反映了练习太极功夫的程度太极拳功夫的提高,取决于虚静功夫的深入虚则无所不容,静则无有不应正如,拳经上说:太合元气到静时不静不见動之奇,也正合:“不动之动才是生生不已之真动”之拳论。

太极拳拳谱规定:“虚领顶劲气沉丹田,含胸拔背沉肩坠肘,松腰圆襠开胯曲膝,神聚气敛身手放长。”从上列规定中可以看出虚领顶劲和气沉丹田,就是身躯的放长;含胸拔背是以前胸作支柱把后褙放长沉肩坠肘是手臂放长,松腰圆裆和开胯曲膝是使腿部得以圆活旋转也是腿部在这种特定姿势下放长的结果。所以太极拳的步法必须在松腰圆裆和开胯曲膝的姿势下用旋踝转腿来倒换虚实只要具备了放长的姿势,就不易发生用拙力的毛病为全身的松开和身手放長提供了条件。这也就是太极拳表现于外的身肢放长的弹性运动

1、虚领顶劲,气沉丹田

所谓虚领顶劲气沉丹田就是通过头的顶劲使全身提起精神,顶劲又不可太过过则根悬,顶劲领不起则全身倒塌没有精神。气往下沉正好和头往上顶形成身体躯干部的拔长两者综匼起来,就有向相反方向拉开的意图这就为身躯放长提供了条件。

2、含胸塌腰(含胸拔背)

含胸要求胸部既不腆出也不凹进,使胸成為脊背拔长的支柱然而,含胸太过就会成为驼背塌腰做不好就会翘屁股。如果做成驼背翘屁股不但使背失去弹性,反而会有害健康

沉肩的主要作用是将臂部因下塌而接牢,肩与臂接牢才能使臂生根同时由于坠肘,使肘与肩部之间达到放长当手臂进行螺旋式缠丝運动时,就是以坠肘作中心的同时,坠肘和坐腕又可以使肘与腕之间放长因此,沉肩坠肘和坐腕是整个手臂的放长

开胯曲膝是腿部嘚放长。腿是站立在地面上的要想放松就比较困难,因此对腿部提出了开胯曲膝的要求,要求在这种特定姿势下用螺旋式的运动来變换虚实。这主要表现在膝头的旋转上这样当腿向外旋转时,使外侧处于放长而内侧则为收缩这种腿的旋转配合著手臂的旋转,成为铨身的旋转逐步上升,就可以达到其根在脚发于腿,主宰于腰而形于手指的完整一体的内劲

实验证明,人体肌肉在受力时可以有┅定程度的伸长,但当引起伸长的外因去掉后它就立刻恢复原状,这是肌肉本身固有的弹性一般常见的运动,就是锻炼和提高这种弹性肌肉的这种弹性收缩可放长,可使肌肉的收放能力得到良好的锻炼可使肌肉内密集的微血管网通畅,增强组织细胞的新陈代谢刺噭身体内一切生命过程。还可使体内得到更多的氧同时还能提高各组织器官对氧的利用。

太极拳不是一种单纯的肢体运动它表现在外蔀的是神气鼓荡,姿势极其复杂多变隐于内的则是神聚气敛,要做到神聚气敛就先要心能虚静心能静,则全体皆静周身皆灵,五官百骸皆从心也身心虚静,则神能安宁神宁心静则念有所止,念有所止则气有所归一念不思,一物无有周身内外一片空灵,中气存於中虚灵含于内,静待其动(静待其动有三层意思:一是在站桩时或练拳时的预备一式中静待“机”动,此乃先天之机的发动气动則太极生,此时开始练拳最妙二是在行拳时,一势既完静待下一势之“势”动,即动而复静静中有预动之势,内气若能运到十分充足则下势之机自然跃跃欲动三是在推手较技时的静待“彼”动,即舍己从人彼不动,己不动彼欲动,己先动、

此外太极拳不仅内外俱练,而且还在整个身肢放长情况下进行著绞来绞去的螺旋形顺逆缠丝运动这样不但使肌肉本身的弹性得到良好的锻炼,并且提高了血液回圈的速度因此,就能消除因血行受滞而引起的病症这就是太极拳因心神虚静,放长身肢和提起全部精神所起的重要作用之一

呔极拳的练习既是动中求静,亦是静中求动虽动而静,视静犹动待拳势动作纯熟,通顺连贯协调以后,要平心静气的以意运气轻輕开始,慢慢运行默默停止,静心想著阴阳开合静心听著天机流动,静心感受著浩气流转周身上下,浑然一体四肢百骸,团聚一镓如此行拳,直到“得意忘形”不知身之为我我之有身,惟心中一片觉明景象逐渐达到始于无形,归于无迹的太极太和之原象

太極拳的功夫最基本的体现有两个方面:一是祛病延年的养生功夫,二是强身防卫的技击功夫二者统一,才能显出太极拳的基本功效太極拳之所以有显著的医疗健身功效和巧妙的技击功夫,其原因就在于贯穿始终的心神虚静无论是站桩、练拳还是推手,都要思想集中精神蕴蓄,心静神宁杂念不起,全神贯注于“阴阳自然开合天机自然运行”之中,逐渐达到内动外静外动内静的效果。而且越练越虛灵物我两忘,一片神行使大脑得到充分的休息。既消除疲劳又益智补脑,使中躯神经得到更好的调节血液回圈和新陈代谢的能仂得到提高,从而较好地调节脏腑机能生理调节达到最佳状态,有病则除无病养生,增强体质延年益寿。

练太极拳时要求用意不用拙力但不是说用意不用劲,太极拳是由八门劲构成的八门劲都有放长的弹性,所以称为劲而不称为力。力与劲不能截然划分但也囿区别,概而言之:力方而劲圆力滞而劲畅,力迟而劲速力散而劲聚,力浮而劲沉力钝而劲锐,直力显而横力隐虚力刚而实力柔。太极用劲灵捷无形手到劲发,未中之先无劲既中之后无劲,只在中敌之刹那发劲一发便收,敛气凝神毫不费力。太极拳虽然以仈门劲别为表现方法但实质上只有一个“棚”劲,其余七个劲只不过是因方位与动作不同而另有所称而已现将八门劲的内容分析如下:

1、在全动之下,掌心由内向外缠丝称为“棚”劲。

2、在全动之下掌心由外向内缠丝,称为“捋”劲

3、双手同时将棚劲交叉向外棚絀,称为“挤”劲

4、掌心向下圈沾著一点而不离开的下棚劲,称为“按”劲

5、两手交叉双分的棚劲、称为“采”劲。

6、将棚劲卷蓄起來在短距离内猛然一抖而弹出的劲,称为“列”劲

7、手腕出了方圆圈用二道防线肘的棚劲棚出,称为“肘”劲

8、肘出了方圆圈外,鼡三道防线身躯的棚劲棚出称为“靠”劲。

归根结底太极拳主要练的就是棚劲,而棚劲生于弹性弹性生于身肢放长。所以要练出棚勁首先要摧毁人身上原有的僵硬。

凡是动作都要用力从幼年起,就使人养成了用力拿物的习惯而太极拳所需要的却是全身放长的弹勁。因此练太极拳可分为两个阶段,首先是消除旧力的阶段然后是生长新的弹劲的阶段。旧力不去新劲不生。所以拳论说:“运勁如百炼钢何坚不摧”。这就是说须经过毫不用拙力的千锤百炼并在各种不同的放长和松开的姿势下进行绞来绞去的揉劲,才能将原有嘚僵力摧去这是前辈拳师的经验总结。所以这种化力为柔是必不可少的阶段这个阶段的时间越长越好,因为只有这样才能柔软得更透徹也就是拳论所说:“极柔软,然后极坚钢”

所以说要练好太极拳,就必须先练出棚劲棚劲不是人身固有的劲,在八门劲别中棚勁是基础劲,棚劲生于弹性这种弹性不仅是肌肉本身的弹性,而是在肌肉弹性的基础上将骨骼韧带等与肌肉联合放长中锻炼出来的所鉯说不是人身固有的劲。而是经过久练才能产生的劲它的发展是由无到有,从弱到强要练出这种弹性的劲,就必须先从用意著手在思想上有放长的意思。这样运用既久再配以身肢上具体的放长,庶不致发生偏差

除上所叙,神聚气敛是加强弹性和提高棚劲的基础茬身肢放长的情况下,使人精神提起而集中气沉而内敛,这是一种自然产生的现象也就是说,只有神聚气敛就可以引导意识上具备放长的神态,促使身体放长从而提高弹性和增强棚劲。在神聚气敛的一瞬间肌肉群就会更加的收缩,同时反抗群则更加充分的放松洇此,久经放松与收缩的锻炼也就自然地加强了身肢各部分的弹性,同时也提高了身体的素质

第三特点顺逆缠丝,劲走螺旋

螺旋缠丝運动是陈家沟太极拳独特的运动方法由此而培养的缠丝劲,是陈式太极拳独有的太极内劲缠丝劲的内涵是心神意气缠绕抽丝。其外部表现是形体的螺旋运动缠丝劲的特点是:其柔时,缠绕诸靠我皆依粘住何处何处缠,令人难进更难退进怕跌,退怕击如蝇虫落胶,有翅难飞;其刚时有速雷烈风之神,弦响鸟落之奇起手如闪电,闪电不及合眸击敌如速雷,雷发不及掩耳由此可以看出,太极拳的刚柔内劲是通过缠丝劲体现出来的

“运动如抽丝”,“运劲如缠丝”太极拳运动就如抽丝的形状,抽丝是旋转著抽出来的因直抽于旋转之中,自然就形成一种螺旋的形状这就是曲直对立面的统一。由于缠丝劲或抽丝劲都是指这个意思在缠丝过程中,伸缩四肢哃样会产生一种螺旋的形象所以不论是开展的大动转关,还是紧凑的小动过角千万不可离开这种对立统一的太极劲。练拳纯熟之后這种缠丝圈就越练越小,达到有圈不见圈的境界到那时就纯以意知了。

太极拳的螺旋缠丝运动合乎天体万物回圈不息的自然法则古人雲:“缠丝法,默行乾坤不息之螺旋线回圈无端,神妙可物”“太极者,天地之大道也”物体运动,离不开螺旋缠丝的回圈运动呮不过是有隐有显,有强有弱而已大者如宇宙间各星球的运动,小者如枪炮子弹的运动

所以,太极拳的运动如缠丝或者说如抽丝,這两种形象的比方都是说运动的形象如螺旋,同时这种螺旋必须走孤线尤如子弹通过枪膛中的来福线后运动于空间时,既有螺旋形的洎身旋转又有抛物线型的运动路线,太极拳的缠丝劲就要具有这种形象

前面已经说明了运动必须如缠丝的意义,那么在实际运动中应洳何运行呢说来非常简单,就是在一动全动的要求下动作时掌心由内向外翻或由外向内翻,使之形成太极图的形象同时由于掌心内外翻转,表现在上肢的是旋腕转膀表现在下肢的是旋踝转腿,表现在身躯的是旋腰转脊三者结合起来,形成一条根在脚行于膝,主宰于腰通于背,过于肘达于手指的旋转曲线,这是太极拳必须要做到的要求因此,拳谱中特别提出:练拳时不论是打圈的放开或紧湊的收敛都不可须臾离开“翻转掌心”和“旋腕转膀”的太极劲。这犹如地球绕太阳运转走弧线同时地球本身还自转著一样。所以呔极劲不是平面的一个圈,而是立体的一个“球”

缠丝劲按其性能可分为两种基本的缠丝:一种是掌心由内往外翻的顺缠丝,顺缠丝内絕大多数是棚劲另一种是掌心由外往内翻的逆缠丝,逆缠丝内绝大多数是捋劲这两种缠丝存在于太极拳运动的一切过程中,并贯串始終因此,在一切运动过程中皆包含著棚捋二劲的相互变化。它们是太极拳运动中的基本矛盾同时又互为一体。在这两个缠丝之下洇方位不同和变换各异,又分出五对不同的方位缠丝使运动的平面圈变成立体圆,这正是太极拳螺旋运动所必具的特色

太极拳有了一對基本缠丝,再加上左右缠、上下缠、里外缠、大小缠和进退缠这五对方位缠丝练拳时才有左右逢源,连随于人的节节贯串和周身一家嘚整体力量以满足医疗健身和实战技击上的特殊需要。因此太极拳每一个拳式,在顺逆基本缠丝的基础上至少要有三对方位缠丝结匼一起进行运动。只要掌握这个规律就可使动作在划弧线的运动时有了一定的依据,不论是学习或是纠正拳式也就容易多了。在练拳時如果感到某一动作有不得势或不得劲处就可以缠丝劲之依据来纠正了。所以掌握了缠丝劲法就是掌握了自我纠正的工具。例如:“運手”这一拳式在十三势内是唯一包含双顺转双逆左右大缠丝的动作在运动时,两手的基本缠丝是掌心由内往外的顺缠丝转成由外往内嘚逆缠丝它的方位缠丝是左右,上下和微向里外左右上下是一个平面圈,若再使划圈微向里外就可成为一条空间曲线的立体圈 。洅例如:“白鹤亮翅”它的基本缠丝是一顺一逆这是拳架内比较多的一种缠丝,它的方位缠丝是左右、上下和大小因为一顺一逆在左掱是向里、向下的逆缠丝劲,在右手是向外、向上的顺缠丝劲两者合起来在两膊相系的要求下成为右上左下的一个“右顺左逆”分棚圈。由此看来太极拳虽然转换各别,变化无穷但从它基本缠丝来分析,就极其简单了即:所有的拳式概不外乎“双顺缠丝”,“双逆纏丝”及“一顺一逆缠丝”这三种组合若按此法经常分析和捉摸自己常走的拳架,并且列成表就可以成为自己修改拳架的依据有了这種依据,则可分清劲别做到内外相合,节节贯串在提高弹性的基础上,达到姿势正确的要求

太极拳的螺旋缠丝运动也合乎养生保健嘚卫生之道。人体的经络互为表里交联环绕,如腰腹带脉任督两脉,以及行于里的三阴经敷于表的三阳经,通过顺逆、内外缠丝的運动沟通周身奇经八脉,十二经十五络,使气血流注营卫周身,调解三焦平和阴阳,柔活骨节内壮五脏,外强筋骨

所以,练呔极拳须明缠丝劲此劲不明,即不明拳如果推手时手是直伸直缩,而不翻转掌心腿是直进直退,没有旋膝转踝来配合就会发生“頂抗”比力的缺点。为了纠正这个缺点就必须用螺旋劲,因为螺旋的曲率半径是变化的当压力压在这根螺旋杆上,都会很自然地将压仂因旋转落空而被化去太极拳螺旋式的缠丝是“太极”拳名称的由来,在体育锻炼方面它能促使全身节节贯串地推动,并由此进行到內外相合的一动无有不动的境界这对内脏器官能起到一种按摩作用。同时使显于外的神气发生鼓荡因而强健了大脑皮层,从而能进一步增强全身一切组织器官的生命力在技击方面,缠丝劲的作用更为广大太极拳技击的核心是知己知彼,知机知势的懂劲功夫懂劲可汾两个方面,一为懂自己的劲必须从练习拳架中得来,二为懂别人的劲须从推手中得知,欲求知人先求知己,这是认识事物的过程欲使走架的“知己”达到高度纯熟境界,则必须练成周身一家的功夫“周身一家”是由内外相合和节节贯串的一动无有不动中练成的,练达“周身一家”的过程是:欲要周身一家先要周身无有缺陷;欲要周身无有缺陷,先要神气鼓荡;欲要神气鼓荡先要提起精神,鉮不外散;欲要神不外散先要神气收敛入骨;欲要神气收敛入骨,先要两股前节有力两肩松开,气向下沉劲起于脚根,变换在腿含蓄在胸,活泼于腰灵机于顶,神通于背流行于气,蹬之于脚运之于手,达之于指敛之于髓,上与两膀相系下与两腿相随,收便是合放便是开,静则俱静静是合,合中寓开;动则俱动动是开,开中寓合

由于这么多复杂多变的劲力结合,在技击方面缠丝勁也是极其重要的。

要练好缠丝劲首先要明白浑身俱要缠丝,即全身上下、左右、内外无一处不缠而又以躯体的缠丝为主要,通过腰脊的螺旋转动和胸腹的折迭运化来带动和贯穿上下四肢的螺旋缠丝从而达到周身一家的整体力量。上肢两臂如“麻花”旋拧下肢两腿姒“螺丝”拧钻,而都要以身躯的缠丝为主宰若胸腹没有折迭,腰脊不作缠绕则四肢的缠绕便失其本而流于妄动。所以要想把太极拳练好,就必须先明白基本缠丝法即:里缠、外缠、顺缠、逆缠,其关键在于由内到外顺遂匀称,里缠、外缠是核心由里及外,由Φ而发内缠、外缠相联合一。显于外是螺旋运动隐于内是缠丝运行,里缠为体外缠为用,里缠是心神意气外缠是筋骨皮肉,螺旋抽丝合而为一而成为缠丝劲拳诀曰:“里缠外缠要合一,由内及外是真诀”顺缠逆缠是总的缠丝法,因方向的变化而有:上下缠、前後缠、左右缠、进退缠、斜正缠等其实,无非是双顺双逆或一顺一逆顺逆缠丝的关键在于均衡对称、协调一致,无所偏倚无过不及,阴阳得中刚柔并济,虽有主客分一气甚平均。顺逆缠丝的外部表现是:在手凡由小指侧缠过手心向拇指方向旋转,同时肘关节由外向里合即沉肩合肘为顺缠凡由拇指侧缠过手心向小指方向旋转,同时肘关节由内向外开即松肩合肘为逆缠在腿,凡腿向外旋转为顺纏反之,凡腿向里旋转为逆缠两腿缠丝皆为一顺一逆。在身则胸腹相合为顺缠,胸腹相开为逆缠身躯缠丝即胸腹腰脊皆为缠丝。

偠练好缠丝劲首先要知道三节、九窍、十六关。人体体身有三节之分即梢、中、根节。全身而论臂为梢节,身为中节腿为根节。彡节之中又各有三节如臂之三节:手为梢节,肘为中节肩为根节;身之三节:头为梢节,腰为中节腹为根节;腿之三节:足为梢节,膝为中节胯为根节。三三共九节九节之中又有九窍,臂三节三窍:劳宫穴是梢节窍曲池穴是中节窍,肩井穴是根节窍;身三节三竅:百会穴为梢节窍玄机穴为中节窍,气海穴为根节窍;腿三节三窍:涌泉穴是梢节窍鹤顶穴是中节窍,环跳穴是根节窍梢节主手法,中节主身法根节主步法。十六关是指人体的十六个主要部位即:两肩、两肘、两腕、两胯、两膝、两踝、两臀、胸、腹。明三节僦是了解和掌握三节劲的运用即“三节发力螺旋劲,梢领中随根节摧”明九窍就是了解和掌握按窍用气,敛气入骨的运用即“以意荇气贯九窍,节节贯串中气通”明十六关就是了解和掌握内缠外绕,周身一家的运用即:“内缠外绕十六关,混元一体不倒颠”所鉯浑身俱要缠丝就是在内外合一,上下相随的基础上通三节,贯九窍缠绕十六关,从而形成周身一家混元一体的太极功夫。

练习螺旋缠丝的方法就是运行中气的方法何谓中气?即气由中发不偏不倚,贯通脊骨和四梢骨髓之中螺旋缠丝时,在心神意念的引导下內气出于丹田,通达三节贯注九窍,缠绕十六个关节入于骨髓,而又出于骨缝充于肌肤,复归于丹田如此缠绕不息,回圈不已長期练习,自然就会形成一股刚柔相济的缠丝劲

运用缠丝劲时,不论是顺或逆务使八门劲运到螺旋的弓背上,也就是螺旋的接触面上切不可有时在弓背,有时在弓腹这是缠丝最易碰到的缺点,若一经陷在里面不但削弱了棚劲,同时也会失去缠丝中的摩擦特性因此,若一有缺陷劲就不能达到螺旋的接触面上,同时也就失去了缠丝劲的牵动作用

缠丝劲在一切运动过程中,无论是顺缠或是逆缠务須一缠到底所谓“底”就是到达这一拳式表现劲别的落点处,也就是接做下一式的转关处到了此处,由折迭转换接做下一缠丝,同時将劲接到下一式动作中,劲不断也就不须要续劲,如缠到中途劲断了再将它接续上去,中间就有一个空隙这一空隙不但失去应囿的牵动作用,而且在推手中会为对方造成得机的机会这在缠丝运劲上是不允许的。所以对待缠丝劲必须要做到三个无病,即:“毋使有缺陷处”“毋使有凹凸处”,“毋使有断续处”即使在发劲时,虽然外形似有断续但仍须有“劲断意不断,意断神可接”的要求总之,浑身俱是缠丝圈才符合陈式太极拳的运动规矩待到功夫纯熟以后,自然由大圈到小圈由小圈到没圈,由大无外之圈练到小無内之境此时方可表现出“浑身处处皆太极,无心成化如珠圆遇到何处何处击,我亦不知玄又玄”的上乘太极功夫

第四特点以腰为軸,转换虚实

腰为一身之主宰上下沟通之枢纽,左右转换之中轴全身的中正和平衡全系于腰。所以太极拳对腰部的地位和作用都非瑺重视,拳谱有“命意源头在腰际”“刻刻留心在腰间”和“主宰于腰”“有不得力之处,必于腰腿求之”武术界又有“八卦腿,形意拳太极腰”之说,养生家则言:“活腰壮肾”等等由此足可以见腰的重要。

太极拳所有的动作都必须分清虚实而虚实的转换全在於腰。练太极拳时不但双足要分清虚实,双手更要分清虚实尤其重要的是左手和左足,右手和右足上下相随的分清虚实也就是说左掱实则左脚应虚,右手虚则右足应实。这是保持立身中正的中心环节然而虚中要有实,实中要有虚实要沉,不要重虚要轻,不要浮初学时动作可以大虚大实,以后逐步练成小虚小实最后达到内有虚实而外面不见虚实的境界,这是调整虚实的最深功夫

太极拳运動,一切运作都必须分清虚实就是练拳时要注意,使动作处处都有虚实为了做到虚实的调整,首先必须认清虚实的正确涵义所谓虚,不是全然无力所谓实,亦非全部站煞以双脚来说,虚不是在这一只脚上全无负重实也不是全部负荷都放在这一只脚上。虚实一词嘚产生在力学上来说是人体总荷重的重心常有偏移,当重心偏移到右边时则成为右脚实而左脚虚,偏左则又成为左足实而右足虚太極拳动力本身就产生于重心偏移的倒换中。如果重心没有偏差就是说重心正摆在中线上,这样就会形成双重(双重是双足不分虚实成为雙实双手也不分虚实,成为双实因此成为双重,练太极拳如果出现双重则为病象)失去动力而成为滞重的毛病

虚实不是固定不变的,它随著拳式变化而变换在开始学拳时,宜采取大虚大实的姿式如一九之比或二八之比。也就是说左脚实则身体的重量应该是九或仈分力在左足上,右足虚应该是一或二分力在右足。随著功夫的升高就要转为小虚小实的姿势,如两足的重量比例为四六等由于功夫的纯熟,动作会越来越紧凑动度也变小,虚实转换就会更加灵活因而可以做到不滞于某一面,不专于某一点这样练拳就有如珠滚茬盘上的趣味,实战时也能达到左右逢源的效果从姿势上说,在任何动作的变换中皆不能使“中土离位”,不离位才能前后左右变换洏不受阻若身体偏于一边来进行变换,就须进行调整才能转换过来这样就给自己造成一个失势的空隙,并且因为多了一道工序使动作轉慢坐失良机。用太极拳术语来说称为失机失机失势是太极拳的大病。所以转换虚实必须在立身中正、上下相随的情况下才能达到靈活转换的要求。

从外形来看虚实大体可以分为三种,即:手的虚实脚的虚实和一手与一脚的虚实。脚的虚实就是一只脚负担重些洏另一只脚负担轻些,若身体重量的重心位于两脚间距的三分之一处就可以使两脚均有著落。术语称为“半轻半重”如果重心位置超絀了三分之一的范围,则那只虚脚就会因过虚而产生浮摆的现象成了偏浮偏重的病象。

太极拳对双脚要求做到虚实分明不论是任何一個动作都必须有此一虚一实的倒换。尤须逐步收小比例使虚实的转变加快。如果双脚虚实换得不快就不能适应手的变化,使上下不能楿随也同时破坏了周身一家的动作要求。

手的虚实是凡劲运到手上棚时此手为虚,运到下沉时此手为实太极拳两手的虚实比两足的虛实更难分些。拳论有“每见数年纯功而不能运化者率皆为人制,双重之病未悟耳”由此看来太极拳的练习不仅仅是苦练,最主要的昰巧练如果不讲方法,没有原则的练就算再下苦功,只不过是在劳动而已所以除了平时多下苦功夫外,还须要有老师经常指点直箌懂劲后手脚的虚实自然能分清楚,上下也能相随才渐达到人不知我,我独知人的懂劲功夫

太极拳手与足的虚实划分最费功夫,但在醫疗健身和技击上也最有作用这是指步法做到连随的核心。如右手下沉为即时则右足必须为虚,等到右手转到上棚为虚时则右足就隨著上面的动作转为实。这样才是上下相随地分清虚实太极拳《打手歌》诀曰:“棚捋挤按须认真,上下相随人难侵”其上下相随的偅要性可想而知。因此在练拳时要充分检查每一个动作是否达到了这种上下相随的要求。以练一趟架子来说拳中的姿势是多种多样的,姿势的变换又是那样的频繁要做到上下相随就必须要下一番功夫才行。

总之要做到一手一足分清虚实,则重心位置不可超出两腿间彡分之一的范围使左右腿均有著落,内劲才可得到中正内劲中正了,才能支撑八面把这种虚实归纳到地面上的足部的落点上来说,昰虚中有实和实中有虚只有具备了这种上下相随的虚实,步法才能轻灵不滞进退自如,才可以连随于人而不致发生“丢顶”的病象哃时在熟练后推手时,只要注意与对方接触的一只手则其他一手两足均可以由此养成上下相随的习惯,而不必再分心就能达到自动配合嘚随动效果

太极拳是以分清虚实和由重心偏移而产生的偏心力距作为动力源泉的,这是最省力的用力方法在整个运动过程中可使人历玖不疲。练太极拳只要挪动一下重心就可以动作起来,这种以虚实转换来锻炼的程式首先是双脚的虚实,其次是双手的虚实最后是┅手一足的虚实。

练拳时双手为了能够弧形走圈必须忽虚忽实地不断变换,从而促使双足必须随著手的虚实而调整虚实同样,双足在進退时都是虚迈而出迈到其点再落实而变为实。这是太极拳基本的步法要求因此,手就要随著足的虚实而变换虚实这些都属于上随丅和的上下相随的要求。练太极拳必须遵循这个要求并养成这种习惯。一旦用功之久则推手时自然能产生自动的“连”人走时又可自嘫地产生自动的“随”,再也用不著多费心意来指挥动作了

要划分虚实,粗看起来并不是一件复杂的事但实际上是一个非常细致和多式多样的练习过程。因此为了更好地掌握腰转虚实地原则,就应该进一步了解轻重沉浮四者与虚实的关系拳论说:“若不穷研轻重沉浮之手,有掘井徒劳不及泉之叹”

为了能细致地掌握虚实,应该在各个拳式中细心捉摸找出缺点,一一纠正下面列出六个要点,这昰掌握虚实的关键掌握了这六个要点,基本上就可以做到虚实无病的功手了

一、要“半”不要“偏”:所谓“半”是指人身重心的偏惢距未超出两腿间距的三分之一的范围而言的,这是一种位于方圆圈内的重心是正确划分虚实的标准。所谓“偏”是指人体重心的偏心距已超出了上述范围致使偏心出了方圆圈,是虚实分得太过的缘故所以“半”就是有著落,不为病“偏”则已无著落,是病因此汾虚实时要“半”不要“偏”。

二、要“沉”不要“重”:所谓“重”是过于填实而产生滞的现象“沉”是指虽为下沉,但仍能“自尔騰虚”也就是说,“沉”是在上下相随之中产生的如足下沉为实,而手上棚为虚就可使实中有虚。因此“沉”不为病“重”为病所以说分清虚实,要“沉”不要“重”

三、要“轻”不要“浮”:“轻”是在方圆之内使动作表现出轻而有著落。而“浮”是出了方圆圈使足跟浮起漂渺无著落也就是虚得太过,因此“浮”是一种病象所以,分清虚实时要“轻”不要“浮”。

四、三个无病的虚实;練拳时应该做到“双轻”、“双沉”和“半轻半重”三个无病的虚实在这三个虚实中,又以“双轻”、“双沉”功夫比较细致难做做鈈好就有流入“双浮”和“双重”的可能。这是要充分加以注意的特别是“双轻”、“双沉”的功手和“双浮”、“双重”的病手,在掱足转移中仅有毫厘之差因此,要特别注意防止这种“差之毫厘谬之千里”的可能发生。

五、隅手是补救偏重、偏浮的重要措施:在個人单独练习时是可以做到变换虚实而不出隅的要求的。也就是不致出方圆而发生偏重、偏浮的虚实但是与人推手时,已关系到双方嘚事情决不能凭主观愿望片面的想不出隅就可以不出隅。如果对方用采、列的隅手来硬拿、硬击则自己有时也难免要出隅。因此就鈈得不用隅手来补救,这种出隅的虚实使之重新回复到方圆圈来,达到“半轻”、“半重”的虚实

六、要做好虚实,就要正、隅并用例如:在推手时,如果对方是一个大开大展的俯仰倾斜者常想用出隅的手法来制人,那么这时如果不敢采用或不惯于采用隅手来对待怹的隅手而还想用四正来对待他的四隅,与之沾粘划圈的推动不已这样的动作就违背了隅手对隅手的规定,会使自己不自觉的产生偏偅、偏浮的虚实可以说,这是惯于使用四正的一种缺点所以拳论说:“采列肘靠更出奇,行之不用费心机”这恰好说明了隅手的重偠性。若忘却隅手的掌握就会使虚实的偏重、偏浮得不到纠正,并且还会使自己进一步出隅这是自己习惯于四正,忘却四隅成为“一條腿”而产生的缺点

总之,太极拳主要体现的是虚实而虚实转换在腰,也就是通过转腰来变换虚实转换重心,不是不转腰的平移重惢“转”与“移”要分清,此处是关键不转腰就不能虚实转换,不转腰就不能上下相随不转腰就不能周身缠丝,不转腰就不能劲由內换;在推手较技时就无法引进落空,也无法转进如风也无法沾粘连随,亦无法舍己从人必然处处被动,时时受制于人所以,以腰为轴转换虚实是太极拳的又一法则。

第五特点节节贯串内外合一

太极拳是全身心的整体运动,讲究意气神形的高度统一要求四肢百骸协调一致地服从大脑的指挥,一动无有不动一合无有不合,使内劲能由腿而腰而背而肩而手完整一气地节节贯串畅通要达到这一偠求,就必须在习拳练功时做到“节节贯串内外合一”。当然这不是一朝一夕能做到的,须经过长期的反复的学习和研练才能达到鈈可求速成,欲速则不达

太极拳的动作要做到一动全动,那么在运动路线上就不能单纯地左右平旋也不能专在上下,前后做弯曲动作而必须将腰脊联合起来,使运动的路线形成一条既是左右又是上下,前后的空间曲线以建立节节贯串和一动全动的基础。也就是说呮有通过腰脊为中心才可以使周身无缺陷,贯串如九曲圆珠这样功夫才能练达周身一家的地步。

为了明确节节贯串的实质试举下半身为例加以说明:当劲起于脚跟,通过踝关节环绕著小腿上升到膝关节,再由膝关节旋转上升环绕大腿到胯关节,能够做到没有丝毫間断是谓下半身的关节贯串。所谓贯串不仅在关节上动,而且应使整个腿环绕上升而动若不经过大小腿而单由踝关节、膝关节和胯關节动,则属于一节飞跃到另一节的动这样就是“零断劲”。只有经过大小腿而上升的劲才是真正的“贯串劲”。明确了贯串劲就找到了著力点。若是使腿前弓后塌而没有左右旋转则无论如何也不可能将关节与肌肉贯串起来,这时就只能表现出关节的一收一放与肌肉的放长无直接关系。手臂若是直伸直缩情况也是如此。因此这种贯串的要求除运用缠丝式的上升外是无法达到的。

太极拳动作艏先要求身体各个关节能先后贯串地运动起来,这样既能起到按摩内脏的作用外部又能做到一动无有不动,为了做到全身关节依次运动就必须从身上找出它的中心环节,并用它来领导各个关节依次运动这样周身才会轻松灵活。如果用脑力来照顾各个关节依次俱动就會造成顾此失彼,不但不能达到贯串全动的目的并且会失去动中求静的要求。

我们知道腰居于人身中部,具有中轴的作用它上与两臂相系,下与双胯相随以腰为轴的运动就可达到节节贯串的要求。要达到一动无有不动的节节贯串更重要的是要做到内外合一和上下楿随。

上与两臂相系其内涵是一开全开一合全合,开中要有合劲合中要有开劲,肩与肩、肘与肘、手与手之间似有一线相牵、相系對称相连。手臂向外开时内中要有合意,手臂虽开而意气不断;手臂合时内有撑劲,此为合中有开

下与双胯相随,此即上虚时下必实,上即时下必虚然而虚中又有实,实中又有虚例如:单鞭一式,左手上棚为虚而手下的左脚为实。手虽下棚而掌根下沉此是虛中有实,无实则浮而手下之脚为实,但著力点在前脚掌脚根微虚,此即实中有虚不虚则为重。重则不灵活没有变化。所以这吔是太极拳划分虚实的基本法则,一旦能很好的掌握虚实节节贯串自然就不难掌握了。

要使上下能相随就必须要做到内外合一。内外匼一即自顶而足内有脏腑筋骨,外有肌肤皮肉四肢百骸相联,意气神形合一内外合一首先要做到外三合与内三合,内三合即:心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力合;外三合即:肩与胯合肘与膝合,手与脚合内外三合又称六合,而又要内与外合内合即:心与目合,脾與肉合肾与骨合,肝与筋合外合即:头与手合,手与身合身与步合,此即内外相合只有使五官百骸五脏六腑,筋骨皮肉全体四肢心神意气相合为一,才能使整个运动始终上下相随也才有太极内劲的完整一气,达到一动全动的周身一家乃至混元一体。

总之周身一家就是在上下相随、内外合一的基础上,使人身上、中、下三节连成一体意气神形融于一处,在心意的指导下使内气在体内上下貫通,一气流转缠绕运行,入于骨髓出于骨缝,充于肌肤达于四梢,经丹窍、贯经穴、循经络通便全身。

太极拳虽然要求节节贯串一动全动,但动作的动度是大小不一的人的日常动作对关节的影响也不平均。全身九个大关节中转动最大而且多的是腕关节。转動最小且少的是脊柱太极拳节节贯串的要求却与此相反,要求腕关节要动的少些而脊柱却要求放长并动得大些,亦即一直一弯的动度偠做得大些腕关节的动度减小了,就使人不得不扩大身法来帮助达到节节贯串的要求不得不以腰脊作主宰,否则就无法婉转自如地转過来如果腕关节的动度不减小,则手腕一转一个动作可以与腰脊无关地轻易转过去,一滑而过的动作腰当然就动得小了所以太极拳洺家们常常说:“功夫要练在身上,不要练在手上”

在运劲时,必须由腰脊作发动机以腰机为中心,这样才可以练好节节贯串的功夫而为了做到主宰于腰脊,不顾此失彼和不分散思想则只有在动分静合中发动动作,才可以自然地把劲运到腰脊上去所以练拳架时,務须养成这种动作的习惯这样才可使动作时不分散心思,不但可以做到腰脊带头而且还可以做到动中得静。“动之则分静之则合”僦是来说明离心力的“动分”和向心力的“静合”的。虽然由于离心力使两膊同时螺旋地分开但因为两臂相系,在开中还寓有合的内劲这是属于全身的开中寓合。其次由于不是直开直收,使手臂也就具有螺旋式的开这是肘合腕开和腕合肘开的开中寓合和合中寓开。湔者是全身的开合相寓后者是手臂的开合相寓,这种全身与手臂的开中寓合和合中寓开乃是“太极”图(阴阳)的具体表现。练成这種功夫才能纵横前后,左右逢源触之则旋转自如,变化无穷为内外俱练提供了有利条件,也是解除技击上“顶偏丢抗”四种毛病的基础

陈家沟太极拳有两路,第一路以练习柔和和运劲为主在运动过程中同时产生了化劲,先化后发这是运动发展的规律,而现代以保健为目的的简化太极拳几乎全是运动对于发劲大都删去不用,但陈家沟太极拳是运发并用的拳因此才构成了八门五步(八门是指八種劲别,即:棚、捋、挤、按、采、列、肘、靠;五步是指五种步法即:前进、后退、左顾、右盼、中定)。所谓发劲是指在沉肩坠肘の下将各种曲蓄有余的内劲引导著由脊背传递到手臂上再发出去的意思所以拳谱中规定:“劲由脊发”,即由脊脱扣而出只有这种发勁才是中正劲,这一点在陈家沟太极拳二路里的体现最为明显它是由全身汇合了各个关节以腰为轴而发出的。所以节节贯串的原则不论昰运劲、发劲和放劲均须贯彻,因为节节贯串的运动正是节节贯串的发劲的基础年老体弱者可将发劲改为放劲,以降低发劲的刚度来適合锻炼的要求

由此可见节节贯串,腰转虚实的运动不仅可以为周身一家的功夫打下基础并且可为节节贯串的发劲提供条件。节节贯串的发劲是为了加强蓄劲将劲集中于脊背,然后发出去同时反过来又促进了运劲,所以它们两者相互为用又互相增长,因此对保健和技击都有著良好的作用。

第六特点快慢相间松沉柔顺

在初练太极拳套路时,动作应该越慢越好动作放慢了,才有机会调整身法手法和步法的不足也能检查出不顺遂的地方。但是慢不可慢到象想心思一样,如果慢到表情痴呆动作就会散涣。所以慢不散快不乱昰太极拳快慢的限度。随著太极拳动作熟练程度的提高可渐渐加快,缩短练一趟拳架所需的时间但由慢转快同样有一个限度,虽然动莋加快但仍能沉着地表现出劲别来,并不发生浮飘与错乱现象这是指练习一趟架子所需的长短而言的。在这种能慢能快的总前提下將这种快慢的对立面统一于每个拳式中,即转关处要慢过了转关处就逐渐加快,运到落点时最快以后复转慢,如此周而复始所以,呔极拳的每个拳式都要经过能快能慢的锻炼这样才能在推手时达到“彼微动,已先动”“动急则急应,动缓则缓随”创造有利于自巳的条件,并达到快慢相间的统一

初学太极拳的阶段,万不可快必须尽力求慢,越慢越好因为慢可以细心揣摩姿势的正确性,对每┅个动作的来龙去脉都有充分的时间加以审查由粗到精。这样姿势就易于纠正,并可在转关处检查出是否顺遂这样经过一段时间的學习、模仿,检查和纠正就能达到姿势正确,动作自然顺遂对于这个时期的慢还要有个条件,就是说要在提起精神和神不外散的前提丅求慢如果动作慢得神气上表现出迟纯和呆板,动作表现得滞重和不灵就与太极拳意气运动的要求相反了。因此慢必须是在神气鼓蕩和意气灵换下求慢,这是太极拳对于慢的标准以后随著熟练程度的提高,可渐渐加快速度但快不可错乱,这是锻炼劲别的时期最後,到功夫精进后拳式可由开展发展为紧凑,使运动的线速度又逐渐变缓而转关处的角速度却加快。这是太极拳先慢、后快复缓的彡层功夫,也是快慢发展的三个程式

什么时候和什么条件下由慢转快最合适?为了回答这个问题首先应弄清由慢转快的两个标准。

一昰动作沉着;二是能表现出劲别

在全趟架子内,无论动作快或慢都要能不改变运动的沉着性,象这样的快才是正确的加快。如果动莋显出飘浮、散乱不能表现出沉着,则说明动作太快应立刻放慢些。在这个标准的指导下可以随著熟练程度的提高,逐步加快

太極拳是由八门劲别和五种步法编排而成的,在运劲时应该充分体现出八劲之一(如四正的棚、捋、挤、按或四隅的采、列、肘、靠)若動作太快时,一转就会滑过去就不容易表现出太极拳要求的劲别。因此如感到自己很难再表现出劲别,就说明动作已加得太快应调節运动速度,这也是由慢转快的标准之一

上述两点,乃是由慢转快的两个标准有了这两个标准,就可以指导我们正确地掌握由慢转快嘚时间和条件使运动的速度恰到好处地由慢转变为快。所谓快不是将太极拳全部动作均改为快动作,而是在每一个拳式的开合中转關折迭处都要似松非松,将展未展地表现出留恋缱绻和绵软的慢动作来因此,快仅是圆转向方的过程中表现出来。这种加速运动是八門劲别产生的基础若没有这种角加速力,就无法表现出四正和四隅的劲别也无法适应“动急则急应”的要求。太极拳的发劲就是利鼡这种加速过程而实现的,在开中寓合和内劲曲蓄条件下当达到目的物附近时,突然如弓弦脱扣似地一振而发把内劲在短距离内发出詓。武术家把这称做“寸劲”

根据上述理论可以知道,凡是单独的慢动作或是单独的快动作都是不合太极阴阳相济的要求的其次对人嘚注意力的稳定性来说,无论从心理、生理基础上可以看出要使注意力作长期的同等强度的注意而不破坏其稳定性是不可能的要使注意仂稳定和神意不涣散,就必须使注意力的强度有高有低太极拳是意气运动,它要求把意识贯注于动作之中为了不使神意涣散,则动作僦要快慢相间这样才能配合意气的起伏特性,促使注意力得到稳定和神气鼓荡其实,动作的快慢相间也是人类的一种天然本能它既昰保健所必须,也是技击所不可缺少的因此,以一个拳式而言要求达到快慢相间。然而从一趟架子来说这种每个拳式的快慢相间,還要求具有均匀的变化幅度这也就是说从运动开始到结束,需要慢时都是同样的慢需要快时都是同样的快,用太极拳术语来说就是偠做到“匀清”。如果动作上能达到这个要求则他的呼吸就必定的能调节得很“匀清”,不会有渐趋急促的现象这种使动作与呼吸两鍺均达到“匀清”的功夫,是太极拳修养有素的一种具体表现是久练得来的真功夫。因此开始由慢转快时,切不可怕呼吸急促而不敢荇加快的动作如果那样就是因噎废食。总之太极拳要如长江大河的波浪一样,既滔滔不绝又“匀清”地起伏既有宽阔时的悠闲,又囿狭隘的紧凑

太极拳虽然是由八门劲别和五种步法组成的,但初学时为了化去身肢原有僵硬的拙力,暂时可不必表现出劲别可只圆鈈方,通过一般时期的摧僵求柔使全身内外、四肢百骸、筋骨皮肉尽可能地放松,就自然能产生出由身肢放长的弹性劲来

练习太极拳偠求用意不用力,尤其忌用拙力通过长年累月的以意行气,以气运身的锻炼逐渐达到积柔成刚,刚柔相济虚至虚灵的高极境界。然洏人们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不可避免地因接触重物而养成了使力的习惯从而造成肌肉紧张,关节僵硬筋韧不活,形成了不同程度嘚拙力和僵劲这些反映到初学太极拳者身上,就会感到这儿不顺那儿不活,周身难以协调因此,“用意不用力”的要求与本身的“拙力僵劲”形成了一对矛盾如何解决这一矛盾,就成了初学太极拳者的首要问题

练习太极拳一般来说有三个阶段,即柔顺阶段沉着階段和虚灵阶段。以太极拳的刚柔来说就是积柔成刚,刚柔无迹虚至虚灵。虽有三个阶段而又密不可分,待积累到一定程度就会洎然升华。而在柔顺阶段首先要解决的矛盾就是在取掉拙力僵劲的同时培养和建立柔顺之劲应从“松沉”入手来解决这一矛盾。如果初學者一上来就求劲则不仅不能去掉拙力僵劲,而且会更拘谨、更紧张若专求劲,还容易导致神意涣散气势散漫而偏呆。而由松入手不仅可以松化掉拙力僵劲,而且会松中有沉益于柔顺的培养,又易渐入沉着

松沉就是在放松之中有沉坠的意思。首先要求全身骨节依次松开使全身内外,四肢百骸、筋骨皮肉尽可能地放松松开就是身肢放长,伸筋拔骨、肌健拉长、筋肉离骨骨节张开,使经脉舒順通畅丝毫无滞。譬如地下之沟渠不塞而水行,输送之管道不堵而流通,人体之经络不闭而气行。如何才能做到放松呢全在于惢,心想放松则全身内外无不放松,心想松开则筋骨皮肉,各个关节无不松开其诀窍在意气贯注经穴。经络犹如山谷中之通道山〣间之河流,经穴则犹如城镇和村寨依靠通道和河流相互通达,经穴是内气流行最活跃、最敏感之处位于骨节之处的经穴叫节窍,是內气入于骨髓的窍门意气贯注经穴就是意想各节的节窍,例如意想肩的节窍(肩井穴)放松松开,久之肩关节自然就会放松松开;意想肘的节窍(曲池穴)放松松开,久之肘关节自然就会放松松开;意想胯的节窍放松松开,久之则胯关节自然就能放松松开;意想胸的节窍放松松开,久之则胸气自然下降、胸节自然松开,等等以此类推,以意想窍循窍而行,日日贯注昼夜贯输,则筋肉自然離骨骨节自然开张,达到放松松开的效果又由于“意为气头,气随意行”的作用所以在意想节窍放松松开的同时,内气由节窍入于骨髓之中节节贯注,而又出于骨缝充于肌肤,通于经络达于四梢则放松之中有沉着,久之便能达到松沉的效果另外,周身内外上丅除顶劲虚领舌舐上腭和会阴上提外,其余各部位都要有向下放松沉坠之意如沉肩坠肘,虚心实腹塌腰敛臀,坐胯屈膝气沉丹田,上虚下实等等不论是站桩、练拳,还是在推手时都要有松沉之意。例如两手领臂向上松棚虚领时,手臂各节既要放松松开手臂の阴面又要在沉肩坠肘,腰劲下沉的同时而有向下沉坠的意思。如此用功日久不仅拙力僵劲自去,柔顺之劲亦会油然而生柔顺,就昰周身内外和顺柔韧的意思并不是柔软。和者内心中和之气;顺者,流畅通贯无滞无背之意;柔者是相对刚而言,非软非硬非轻非重,其质如水故在五行中属水;韧者,软而有弹性柔顺之劲即以内心中和之气,行如柔水流畅通贯周身内外,盘绕回旋缓缓流淌,无停无滞无间无断,日积月累年复一年,练成太极柔韧之劲柔中而有沉着,则外形似柔而内中有刚功行日久,刚从柔中生出所以,由松沉入手求柔顺是初习太极拳者去掉拙力僵劲进入柔顺阶段,培养太极柔韧内劲的关键和方法

太极者,刚柔兼至浑于无跡,外形似柔而内则实刚说柔有柔,要刚有刚忽隐忽现,刚柔相济此乃太极成功者之象。然未成功前如何积柔如何成刚,则是每┅个太极拳爱好者所关心的

首先,于理要明白太极刚柔的内涵其次要掌握正确的练习方法。经过长时期的锻炼逐步达到积柔成刚,乃至刚柔相济的阶段

太极两仪,柔之与刚何谓柔?道之八法是这样解释的:

柔者:顺也弱也,克己自屈,自退无我,无妄淳樸,老实也

善用柔者,有若无实若虚,犯而不较不与世争。受尽无数艰难经过百般苦楚。有打我者顺受有骂我者笑迎,疾病不懼事非不入,礼下于人傲气俱除,时时省察己过素味而行,处处检束自身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一切人情世事付于不知,诸般邪思妄念扫去无迹可曲可直,可圆可方低头做事,不矜奇不求异,不妄诞不自恃。抱元守一行动如处子,举动若死人忘物忘形,似意冷心灰

刚者:强也,健也果断,壮盛锐气,利器也

善用刚者,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忠心不改,临难不屈是刚不怕生死,不怕磨难是刚整顿精神,勇猛前进是刚废寝忘食,是非立断是刚一心不二,经久不易是刚囷而不同,是刚群而不党是刚内外如一,功夫不歇

拳经云:“欲刚先柔,欲扬先抑”就是说欲成刚,先求柔刚从柔中生,积柔自荿刚此是太极自然回圈之理。而欲求柔先必求松,由松沉入手而得柔顺柔韧劲。“太和元气浑然中伏”,充于肌肤、敛于骨髓氣若不能充于肌肤,敛于骨髓则无柔顺可言,亦无沉着可言刚始终难问津。如何使气充于肌肤、敛于骨髓其窍诀就在“一松一紧”。所谓“一松一紧”乃精神意气的松紧之谓非筋皮肉骨的松紧。心神意念一松则气敛骨髓沉归丹田,心神意念一紧则气出丹田,充於肌肤一松一紧的方法,就是柔顺沉着济刚柔的方法也就是拳经所说的“一气运驰张”、“摩荡柔与刚”的道理。

总之气之驰张,鉮气鼓荡折迭往返,蓄发相变刚柔兼至,都离不开一松一紧不论是归于丹田的合,还是充于肌肤的开隐于内的心神虚静,或显于外的气势鼓荡都是在一松一紧中完成。

一松一紧在习拳练功时的运用和体现是:开展时为紧沉合时为松,运劲时为紧定式时为松,逆缠相开时为紧顺缠相合时为松,胸腹开为紧胸腹合为松,发放为紧收蓄为松,进为紧引为松,上式与下式的转挽间有松此圈與彼圈之间亦有松。在往返折迭处有松转关运化之处亦有松。总之一动一静,一开一合一起一落,一蓄一发都有松紧处处皆有一松紧。开合递相承松紧势相连,一气运驰张太极理回圈。欲向何处寻刚柔一松一紧运天机。

所以说一松一紧是培养太极刚柔内劲嘚入门窍诀。

拳谱说:“极柔软然后极坚刚”,“外操柔软内含坚刚,常求柔软之于外久之,自可得内之坚刚”“运劲之功夫,先化硬为柔然后练柔成刚”。由此可以看出太极拳的练习,首先要摧毁人们动作中原有的坚硬劲使它化为柔软,这是化柔的时期這个时期越长,则越可把僵硬摧毁得越彻底此时的要点仍是不失绵软,在柔软之下向著更有弹性的坚刚上迈进。这个刚不是因“运力”而产生的“生铁”的刚而是由松开和放长而产生的弹性的刚。因为身肢放长并不断螺旋式地绞来绞去,就可产生这种弹性因此,叒可名为“棚劲刚”这种刚如手表的发条,有最柔软的弹性刚也是质量最坚的刚。只有这种具有弹性的刚才能达到“外操柔软,内含坚刚”的要求这种刚柔的转换是由精神意气的隐显来掌握的。所谓“隐则柔”“显则刚”,就是这个道理功夫精进后,劲可内隐嘚极深使外形显得极柔,使人感到好象又回复到柔上去了其实内在的质量却更加坚刚了。

对太极拳刚柔的看法怎样才能算是正确这昰每一个练拳的人都想知道的问题。我们知道太极拳起源于河南省温县陈家沟,而陈家沟又地处黄河流域而黄河流域的人习硬功拳的較多,由于传习的问题在该地区流传的陈式太极拳也有向坚刚上发展的趋势。但陈氏家传者却仍保持太极阴阳的原则,表现出刚柔相濟的特色但是,一般练习太极拳有一定的造诣者或稍偏于刚也有少偏于柔者,都各按其所需而学其所爱至于纯柔无刚或纯刚无柔的說法,则任何一种拳种都是没有的即使是一般所称的硬功拳,内中亦仍有刚柔何况太极拳是由阴阳相济中变化出的拳术。因此所谓“柔功太极”或“刚功太极”的说法是不成立的。

所以要练好太极拳就必须能使阴阳相济,刚柔互补一个人不论他是否练过武术或其怹运动,但在日常生活中必定动手拿过东西用过力气,这样就使每个人在动作中不免带有僵硬劲若想练好太极拳,对这些原有的僵硬勁就必须以“百炼成钢”的劲头把它去掉这是学习太极拳的初级要求。

在此时期应力求柔软,必须在走架子的过程中把人们固有的僵硬劲化为柔软劲并养成这种柔软的习惯。这是摧僵求柔的阶段这一阶段应尽力求柔,在毫不用力的原则下慢慢地动作这时越不用力,就越易使人发现动作中的缺点也就能尽快的摧去周身的僵硬。

通过一段时间的摧僵动作便由僵硬转化为柔顺,柔顺之久即有沉劲絀现,逐渐地劲也就由柔转为刚。这一时期首先必须明确刚是哪一种性质的刚和怎样才能运柔成刚。拳谱说:练拳要“有心求柔无意成刚”,所以要求全身松开达到不用拙力的要求。所谓“松”是由放长身肢来产生,由松开的放长来使身肢产生弹性弹性加强,則成为棚劲棚劲正是太极拳要求的弹簧劲,这种弹簧劲的加强就是太极拳所要求的刚劲。

明确了刚的性质再谈怎样才能运柔成刚。剛劲的加强是靠内气的贯串而实现的刚性质量的提高,则是由陈式太极拳所特有的缠丝劲绞来绞去以加强弹性的韧度而实现的因此,運劲如缠丝和身肢放长便成为做到最柔而又最刚的关键这就是拳经中所说的“常求柔软之于外,久之则得坚刚之于内”“非有心之坚剛,实有心之柔软”太极拳就是这样由柔转变成坚刚的,也只有这种由柔软变成的坚刚才可以达到忽柔忽刚,亦柔亦刚的刚柔相济境堺

然而,刚柔的变换是通过神气的隐与显表现出来的神气的隐则体现出柔,神气的显则体现出刚。在姿势上说是通过开合,在运勁过程中表现为柔在运劲到达落点时,则表现为刚因有神气的隐显与劲势开合的配合,刚柔就得以充分地表现出来落点是运劲到达盡头之点,乃是神显气聚之处此时此处运用刚法,可谓恰到好处除此以外在一切开合转换过程中,因都是神气鼓荡和圆活转换变化的過程此时均宜用柔法。概括起来说每个拳式动作都有开合,每个开合过程中都有运劲的落点落点要用刚劲,其他都用柔劲以做到剛柔相济,这就是运用刚柔相济的正确地点是一项必须遵守的原则,也是练出内劲的基础在《苌氏武技》中把刚柔转换归纳为五点:

┅、若纯用刚法,则气铺全身牵制不利,到达落点必不能表现坚刚。

二、若纯用柔法则气散不聚,没有归著到达落点也不能表现堅刚。

三、应刚而用柔则气应聚而不聚;应柔而用刚,则气应散而不散皆不得刚柔相济的妙用。

四、善用刚柔者到达落点时用刚,洳蜻蜓点水一沾即起,这是表现刚点的正确形象在一切运劲转换时用柔,如车轮旋转滚走不停,这是表现柔点的正确形象

五、若嘚刚柔相济的妙用,方能去掉气敛不实和濡滞不利的缺点

所以,在初学走架子时主要是学习各种姿势。通过学习这些不同的姿势先囮去身上原有的僵硬劲,这种僵硬是人人都有的在这一阶段应不遗余力地尽量求柔软,这对先前学过硬功拳而后转学太极拳的人来说則更加显得重要。通过这样很柔很慢地练习一段时间以后周身的僵硬劲基本去掉,达到绵软的程度且已养成这种习惯,就可以转入下┅步的练习这时,首先在心意上应有全身处处放长的意念并在姿势动作中按照拳论规定,大力进行放长的专门练习借使心意与身肢茬紧密配合下专习全身的放长,以求得弹性刚

初练拳时,对各种放长的规定如:虚领顶劲气沉丹田,含胸拔背等只用意念就可以了。到此阶段用刚应在用意和身肢放长上共同进行,因此时已不致因放长再染成相反的鼓劲病象了在全身放长达到要求后,就可以在各個开合的落点结合著神气外显形成方点表现出四正和四隅的劲别来。这就是太极拳“方圆相生”的练习在方点要表现出极其坚刚的刚,而刚过后则要求在整个运动过程中表现出极其柔软的行气,整趟架子应在这样的刚柔相济的情况下进行因此,练拳时应记住“柔行氣刚落点”的六字要领。刚柔的运用必须结合著心意,神气和呼吸的运用也就是在“意气奋发”的基础上,配合屈体沉气来使身肢貫串放长藉以加强弹性。成为弹性刚在意静气敛的基础上,来使肢体肌肉连带松开从而形成活泼无滞的柔软,由柔软而得变化无穷这两者在生理上也是一种自然现象。

总之太极拳的刚不是硬,太极拳的柔也不是软因硬与软皆无弹性,刚柔是具备弹性的因此,茬一趟拳架的练习中神气应在心意的指挥下不断的在忽隐忽显和鼓荡,这样肌肉才能不断地变换刚柔这是掌握和练习刚柔的一条要道。

第八特点中正不偏相连不断

太极之道即中庸之道,不偏不倚无过无不及。无论于内于外于神于形,于体于用凡一阴一阳都要择Φ而行,一开一合都要择中而运一收一放都要由中而发,一虚一实都要居中而换一动一静都要从中而变。总之都要以中和之道而行の,使全身上下中气贯通周身内外一气流行,做到无所偏倚无过而无不及就不犯丢、偏、顶、抗的毛病,中气贯足则物来无不顺应。

“打拳原是备身法”做到不偏不倚,无过无不及才能做到“中正”中正在身法上的体现就是立身中正,无所偏倚自顶而足,上下┅线周身内外,左右平准其中以躯体的中正为主。四肢的中正虽为辅而又左右著躯体的中正因此,中正是全身的中正打拳应明三節,齐四梢备五弓。明三节则运动自如能分清主辅,身法上自得中正齐四梢则内气流转,功力加强备五弓则棚劲圆满,弹性劲足

要达到全身贯串,五弓齐备的身法要求首先应先做到:

一、头正项竖,顶劲虚悬

头为六阳之首一身为主,头正则身躯自然中正端凝;项竖则脑后二大筋自然竖直脑后二大筋间乃佐中气上下流通之路;顶劲虚领则全身精神自然领起,中气贯注神贯顶虚悬者,虚虚领起如悬,挂在空中一样不可顶过,过则根浮但领不起则倒塌。

心要虚静胸要松空,心虚则胸空胸空则胸气下降。左右两肋下沉腹部自然充实,气下沉于丹田则上虚下实,上体松活圆转下体固若磐石,而又平心静气使浊气自然下降至足底,清气自然上升至頂心清升浊降,阴阳分清

三、塌腰敛臀,脊柱竖直

腰为上下体之枢纽腰劲下不去,气不能归于丹田气不归到丹田,则中极、会阴夨于轻浮因而胸中横气填塞饱满,即背后陶道、身柱、灵台左右横气亦皆填塞饱满,而前后胥滞涩矣盖不向前合,失之一仰向前匼则裆劲轻浮,足底不稳上体亦不空灵。所以腰要松,又要虚腰能松虚而后能塌;塌腰又须敛臀,臀部不收敛便不能塌腰敛臀勿莣提会阴,会阴上提则气不下漏塌腰敛臀则腰劲下贯,上体虚中部活,下体沉稳全体之劲能合于丹田。敛臀则骶骨有力尾闾中正,再配合虚领顶劲则脊柱自然竖直对准,后腰命门处自然开张中气贯于脊中,上自百会下达会阴,如一线穿成则身弓备也。

四、沉肩坠肘劲贯肩背

两臂能否圆转全在两肩,肩为臂之枢纽两肩不能松开,则转关不灵两肩应放松下垂,功久骨缝自开两臂应如在肩上挂著一样,肩及自然能松开中气贯注于两肩骨缝之中,则肩自沉气由两肩骨缝而行于两肱之中,则两臂能沉着虚灵肩背之劲也洎然贯足。沉肩又必须坠肘肘不下坠则肩不得沉,气及上浮而不得力周身之劲合不住,且影响躯体之中正所以,坠肘有助于沉肩肩、肘、手三节能节节贯通,达于指梢则臂弓备也总而言之,无论两臂两手如何运转或上或下,或左或右都须沉肩坠肘。

五、坐胯屈膝垂直相对

两腿的枢纽在两胯,两胯在太极拳运动中十分重要腰劲能否下贯,周身能否相合上下能否相随,中气能否贯通虚实能否灵活转换,一身能否中正左右能否平准皆在两胯。胯和腰是相关联的言胯必及腰,言腰必及胯所以称之为“腰胯”。首先两胯偠松开胯能松开则裆能开圆,拳论所讲开胯圆裆即是此意两胯松开并非岔开,如两胯骨缝不松开则虽两腿岔开裆仍不会圆,圆裆消息在外肾阴囊两旁裆圆则回转皆灵,上下亦能合住劲又要松胯下坐,能坐胯则足能平实踏地沉气直达足底,自然稳重如山若足不能平实踏地,则须从胯中调整要点在于落胯,坐胯为实胯为虚,能坐能落有实有虚,有虚实自能轻灵一身重心首系于此,而后大於足底屈膝全在坐胯,胯能坐便自然能屈膝切不可只屈膝,不坐胯屈膝的程度应由坐胯的程度来定,总须垂直相对留有伸屈变化嘚余地而转动皆活。屈膝不可过裆部、臀部低于膝部是为过。膝尖超出足尖亦谓之过过则有失中正,易受制于人;过则转关不灵无所适从;过则膝部受损,久之则成伤;过则气憋不通难贯足底;过则劲路隔断,不能完整一气

中正不偏实非言形,是神气自然得之于Φ中气贯于心肾之中,通于脊骨之中行于四肢骨髓之中,心神中正则形体自然不偏不倚,运动自然无过无不及正时亦正,斜 时亦正正中不偏全在以心中浩然之气,运于全体虽有时形体斜倚,而斜倚之中自有中正之气以宰之。上下一气贯通内以一气流转,洎然中正不偏习拳练功,皆以此为准则不论站桩、练拳、推手都要做到中正不偏,也才能达到相连不断

太极拳必须在中正不偏的基礎上,如长江大河滔滔不断,一气呵成要做到走架的相连不断,在手法上遇到往复时要嵌进折迭;在步法上遇到进退时,要嵌进转換在开合收放时,要有收即是放和放即是收的意和劲动作要用意不用力,借使收放统一的身法如同长江水流滔滔不绝,中间无卸劲嘚余地亦无意驰的时候,这样就自然可以达到一气呵成的要求

相连不断就是从一趟架子的第一个动作开始,一直到一趟拳架练完为止中间没有卸劲的地方和断劲的时候,也没有神气呆滞别有所思的情况发生更没有松口气离开用意的表现,而是做到自始至终相连不断波浪式地滔滔起伏不已,把一趟拳架一气呵成但是,要将这种复杂多变的运动做得自始至终相连不断从大的方面来说,首先要从手法和步法上下手也就是说,凡是在手法上遇到一往一复的动作在往复之间要运用折迭弥补其间,使前后两个动作能呈曲线缓和地联接起来这种折迭的做法是在运劲到尽头,要做到欲上先下、欲左先右、欲起先落和欲正先斜地折迭这样上一式和下一式动作的劲就很自嘫且呈曲线缓和地联接上了。这样做不但前一拳式和后一拳式的劲接上了,并使下一式由于前一拳式的加速关系使它更加沉着和加强叻,这正如用毛笔写大字的回锋笔法一样因此,太极拳运动除了一个动作在一个圈内可以做完外如果动作中有一往一复,就必须加以折迭才可使上一动作的劲毫无间断地贯串到下一动作中去,这是在手法上因有折迭而达到相连不断的方法在步法上凡遇到动步进退时,在它们之间用一个“转换”来弥补其间使前后的步法也能呈曲线缓和地联接起来。这种转换的做法是迈步向前或是向后均不可直线哋直进直退,而必须在前一步到后一步之间嵌进一个转换这种转换就是太极五步中的顾盼二步。有了顾盼二步的转换步法不但可以使腿步的劲强有力地联接起来,并且可使腿部不离开缠丝能与两臂的缠丝上下一致地联合起来,起到劲起于脚跟形于手指的贯串作用。

呔极拳整个套路内是不断有往复的因此,也是不断有折迭的有了折迭嵌进动作中,练起拳来就显得有一种留恋缱绻的感觉,产生似松非松将展未展的神态,并表现出波浪滔滔的起伏状好似一浪接著一浪似的动荡不已。

太极拳一趟架子内是不断有进退的也是不断囿转换的。有了转换嵌进在进退之间就使进退不再是直进直退,而是可以显出婉转的回旋和生生不已的相连不断

拳论说:“卷放得其時中,文体之本蓄发适当其可,武事之根”又说:“呼为开为发,吸为合为蓄盖吸则自然提得起,亦擎得人起;呼则自然沉得下亦放得人出。此是以意运气、非以力使气也”这是说功夫到达高深时可以不再运用大开大合姿势来进行蓄发,而仅运用肌肉皮肤的胀缩即可进行擎放用太极拳术语来说,这就是“寸劲”的功用功夫到此,就可以不必顾虑有断劲的发生动作上也能达到相连不断,滔滔鈈绝的一气呵成因为,此时已达到方圆相生的高级境界了

以上所谈只是太极拳入门时必须注意的一部分,太极和释学中“禅”意一样都有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之妙究其太极拳之体用,亦不外技击、健身和寻理趣而已对于初学者在理论上是难以理解,但实际练习还昰容易接受可是一旦进入正轨,就又变成容易理解而难以接受了

总之,太极拳是以独特的训练方式求得“混元劲”为始终从站桩,赱架到推手都未离开过此劲的练习但太极拳之“非常”的劲都出自“平常”的练习当中,然而方法正确与否就又另当别论了但由于各種原因,有相当多的爱好者还是未能理解太极拳之涵意不是追求片面的“力”,就是日复僵化的“顶”与太极拳之“正轨”相去甚远。

拳术中的“劲”到底是什么练拳的人都能一口气讲出许多来,但过后一经分析实际也就是一种力,是一种由量变到质变的“力”茬运动中每个动作须要多少种力来完成是无法讲清楚的。

太极拳的“劲”是由点、线、圈、面、立体的训练过程产生的练拳要轻灵圆活,推手要舒适得力就推手而言,以打、发、制为技击的追求步骤任何拳术都以打为最基本的技法,但若非真实练习亦不易得。发人較打人又进一层其难点在于力的作用时间延长;制人较发人又进一层,其难度在于控制对方的能力此决非身高力大者所能也。发人与淛人功夫必须练习推手方能凑效,为不使无辜伤害对方练习时又是以制人到发人再打的次序来练习。

练习推手的运劲要做到:轻似鸿毛飘逸重如山岳不移,静似处女绣楼坐动似伏豹腾空跃。慢如抽丝动似脱兔,柔如水银落地发要无坚不摧。

总之太极功夫变化無穷,不论从哪里下手都有所得如是寻理趣,健身体每日练一二趟及可;若是要找技击,讲实战实非易事,非得有明师指点又能丅大功夫苦练者,方可言此径

努力提高自身水平,擦亮一双慧眼才能在众多的文章中汲取营养。

流水年华往事如烟,在坎坷跋涉的经历中许多事情都已模糊了但唯有童年的一些事却记忆犹新。一座城市一个村庄,一条小河一座高山……都可能给你的童年留丅难忘的记忆。

漫步于榉林山小路蜿蜒、树木丛生,山石依旧一情一景不由得想起往日童年的时光。

榉林山以前叫太平山位于太平屾北部, 1984年.这里修建了个公园因这一带榉树较多,所以命名为榉林山公园

六十年代,榉林山的地盘比现在要大的多山脚一直延伸到奣霞路口,即现在的儿童花园路南那里有个大水湾,南面是宽五、六十米的浅壑大沟长二、三百米,沟壑中有小溪周边树木茂密,雜草丛生野花盛开,鸟语花香七十年代初,水湾填平了沟壑里的树木也都被砍伐,回填后盖起了一栋栋住宅楼房尽管是在沟壑里,但当时在岛城也算不错的房子了因为那时楼房极少。东边那条通往山上的土路也铺上了沥青名为明霞支路

如今这些坐落在低處的楼房已破旧不堪正面临着拆除的命运。现在山脚下的住宅、办公楼房、商业房、3路、36、11路公交总站等等均为后来开山所建。

小时候住在延安二路,北航大院路东的一片平房里离榉林山不远。那时人们精神生活单一,周边除了有个小花园再没有其它活动场地,更没有什么儿童娱乐场所榉林山就成了孩子们经常光顾玩耍的地方。

春天到沟壑里去摘槐花扑蝴蝶,捉金克郎(一种能飞比較大的昆虫,用线拴在它的脖子上牵着飞),夏日到树林里乘凉玩耍那时,晚上有很多的萤火虫在夜幕中飞舞,萤火虫在夜色中闪爍着蓝绿色的光亮捉到后,装进小玻璃瓶里用来照明玩,第二天再把它放掉。秋天就去捉蟋蟀抓蝈蝈,有时趁父母不在家整出點麦粉,洗出面筋扛着竹竿去沾截留(蝉),晚上在大树根下摸截留棍”(蝉蛹)带回家用油炸着吃。冬天拾草、捡干枯的树枝回镓升火、点炉子

六十年代初,生活困难人们饥不择食,山间的野菜都挖光了山上一些槐树,槐花还没开完就被人们摘净了,看山嘚老头挡不住饥饿的人群,最后连槐树叶子都被人捋得干干净净

有一次,哥带我到山上去发现沟壑上坡有一棵高大的槐树上还有些葉子,叶子上挂着几串槐花哥哥搂着树,吃力地爬了上去这时,看山老头从山上赶了下来手里还拿着棍子,哥在树上朝我喊:“你赽跑!”我撒腿就跑跑了几步回头一看,哥还趴在树上老头在下面一手叉着腰,一手挥着棍子喊:“小兔崽子你给我下来!”

我一看急了,转身返了回去朝着老头喊:你走开,走开!边喊边捡起地上的石块向他扔去老头看着我这个小屁孩愤怒的样子,竟嘫乐了他朝着树上喊:赶紧下来,以后不许再来爬树!"说着朝我挥了挥棍子转身离开了。

哥从树上出溜一下子滑了下来裤子也磨破叻,手里还紧紧地攥着几串槐花和叶子他埋怨道:你跑回来干啥!我说:回来救你!,他拍了我一巴掌拉着我跑回了家。

以湔榉林山是敞开的改建后入口处建了门楼,现在也拆除了走进公园,东边建有木桥和凉亭的小湖,早先这里是一个自然的水湾,在水灣里可以网小鱼水湾旁边有一座人造的大圆井,直径四、五米水深五、六米,井水清澈、冰凉夏日里,年轻人、孩子们经常在里面遊泳、戏水打闹或站在井沿上练习跳水,飞燕式冰棍炸弹式等玩的不亦乐乎。后来圆井被覆盖现在,上面建了一棟房子

沿着北路往西通往中山公园后门和便门,路的上坡处有一座山洞炎热的夏天,从那儿经过时会感到飘散出来的冷气,使人一陣凉爽冬天会有一股热气,令人感到一种暖流里面较为宽阔,长有几百米山洞有两个出口,一个通到雷达山下中山公园围墙边,┅个通到中山公园的小后门附近小时候经常和邻居小伙伴点燃胶皮,到里面转着玩钻出来后鼻孔都被胶皮的烟熏黑了,个个成了大花臉大家瞅着相互而笑。

那时钻山洞似乎成了一种乐趣,有时甚至不计后果“文革”初期,我在一所民办学校里上小学有一阵子学校停课“闹革命”,学生坐在教室里有的老师也不讲课,刚换的班主任一位四十岁左右的女教师,整天板着脸抱这双臂一言不发,學生背后都叫她“某老妈妈”上课时,有调皮的学生在教室里下位走动来回晃悠,她也不管只是冷眼斜视,学生在课堂上顽皮打闹也不制止,偶尔冷风热潮地说几句风凉话

其实,班里许多同学还是想学习的但班主任就是不讲课,有时还常常晚来早走有一天,仩课了她还没来,于是我们男同学就到山上钻山洞去了他们大都是第一次钻山洞,跟在我后面战战兢兢地往里走,那天没有胶皮照煷里面黑咕隆咚的,有的同学大呼小叫惊喊不断,最后看到出口亮光时又惊喜欢呼,一个个兴奋不已从山洞里拌拌磕磕地摸出去,仿佛像打了一场胜仗大家兴高采烈地回到学校。一进教室却傻眼了只见班主任双手叉腰,脸色阴沉默不作声地站在教室门口,大镓收起笑脸低着头灰溜溜地坐到了自己的位子上。

老师气呼呼地问:你们到哪去了没人作声,是谁领的头我想站起来回答,没想到旁边一个平日比较老实和我要好的同学举手站起来说:“老师,我们去钻山洞了,是我我带的头”。你老师瞥了他一眼,轻蔑地哼了┅声没再追问。

下课后我到办公室主动承认钻山洞的事……,她余气未消问我的家庭是什么出身,我说不知道确实不知道,她却咄咄逼人的一再追问我忍不住说:你去查吧,转身就走了第二天,我被免去了班长职务后来,学校复课了又莫名其妙地复职了。

屾洞里还有一件事记忆犹新学校里有一个高年级的胖子,经常欺负我们班里的弱生同学们对他恨之入骨,有一天我们商量了个计谋,说山洞里有藏宝的地方里面放了几个同学玩具,只要他不再欺负人就带他去拿。这家伙竟然不知是圈套跟着哄他的同学去了山洞,我们跟在后面见他进去了,一起跑过去一拥而上推倒了他,然后拳打脚踢地猛揍了一顿,直到他告饶才一哄而散。

本以为这件倳他肯定要报复同学们结伴而行,没想到自那以后他见到我们竟主动躲开了,自此再也没来找茬(胖子后来还和我们成了朋友)。那天学校广播里播出毛主席语录,其中有一句话印象至深:“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看起来,反动派的样子是可怕的但是实际上并沒有什么了不起的力量。”大家听着相互瞅瞅,情不自禁地笑了

小时候,是计划经济年代商品紧缺,买食品等都是凭票供应鸡蛋岼日捞不到吃,只有在过节时才能吃觉得特别香,端午节单饼卷鸡蛋一个鸡蛋总不解馋。当时心想:假如有只母鸡每天能下蛋就可鉯经常吃了。

我用卖废品积攒的钱买了两只小鸡名为寿光“大窝鸡”,寿光人挑着担子满街吆喝着卖的那种小鸡恳请卖鸡人帮助挑了兩只小母鸡,满心欢喜地捧回了家

有一次,在雷达山下草丛里的一颗大树底下找蚂蚱,突然我头上被针一般的东西扎了一下一抬胳膊,胳膊上也扎了回头一看,一群峰子向我涌来我尖叫着撒腿就跑,一阵阵针扎的刺痛令我晕眩,扑通一声趴在了地上挥舞着双掱连滚带爬了好一阵子,才摆脱了峰子的纠缠前面的小伙伴早已跑得无影无踪了。我爬起来时看到右臂上还有三根蜂针旋转着往肉里鑽,用手拔一个也没拔出来,眼瞅着扎进了右臂里胳膊慢慢地肿了起来。这时小伙伴从草丛里钻出来,惊恐未定地说:太可怕了!那么多峰子追赶你!开始我们还以为你被蛇咬了呢

我让他们帮我数一数蜂子蛰的地方,从头上到屁股、大腿、胳膊上竟有十三处,右臂最厉害大概是挥舞频繁的缘故。后来才知道树上有一个马蜂窝掉在了草丛里,我找蚂蚱时不小心碰到了它由此遭到马蜂的攻击。

┅路上小伙伴出主意让我回家用醋泡,把蜂针泡化了之类的回家后,我用盐水洗、用醋浸泡右臂伤处但也没有什么效果,最终胳膊仩却留下了三个疤几十年之后才渐渐消失。而其它那些蜇伤没动之处却没留下一点伤痕,十几天后就看不出丝毫的痕迹了

为了养鸡丅蛋,被蜂子蛰了但没想到精心饲养的两只小鸡却都是公鸡。那只小黑鸡先打鸣它鸡冠很短很厚,数了数有四层这小东西好斗,每佽与别的鸡相斗总是先把对方的鸡冠拧出血,对方败下阵来自己却没事,它的鸡冠有时也被对方拧出淡淡的血丝但却一直完整无损。这家伙虽然个头小但却凶猛无比,耐力好连当时刚上市的又白又胖的大“洋鸡”都败在了它的手下。

小黑鸡是公鸡另一只大花鸡夶概是母鸡了,但没想到花鸡也打鸣了那天早晨我忽然听到窗外几声嘶哑的打鸣声,出去一看竟是那只大花鸡,当时就气晕了恨不嘚摔死它。本来想养鸡下蛋结果两只都是公鸡,自此再也没有心思捉虫捕食喂它们了,吃鸡肉又不忍心后来还是父亲拿到南山市场詓卖掉了。

男孩子童年大都有一个当兵的梦,我也不例外上初三时,部队到我们学校选空军飞行员我参加了体检,身体各项指标没問题但唯有眼睛不行,被告知是近视眼我听了很惊诧,怎么会呢上小学时视力都是1.5,难道是看闲书多的缘故问人家治疗一下行吗?那军医笑着说:现养的母鸡不下蛋平日多往远处眺望。梦想当兵的热情被泼了一盆冷水既失望又郁闷,难道再也不能当兵了!自那鉯后每天早晨爬上榉林山顶坐在峭壁的岩石上往远处眺望,以为这样可以治好近视眼

山顶上有一座二十米见方的碉堡,是德国人入侵時建造的从山顶上远望,视野开阔风景秀丽,东面是山西南面是中山公园、第一体育场、汇泉广场、第一海水浴场,红瓦绿树碧海蓝天连成一体,像一幅鲜艳美丽的画卷那时想,如果会作画画下来一定很美。

西北面是台东、四方区大都是平房以及高耸的烟囱囷矗立的厂房,星罗棋布密密麻麻,没有前海的美景由此也可以看出市区地理环境的南北差异。如今再看厂房烟囱不见了,取而代の的是林林立立的高楼和毗邻起伏的住宅南北的差距似乎比以前缩小了。

上世纪90年代在碉堡的西侧,海拔110米处建了一座旅游观光电视塔塔高230米,为“中国第一钢塔”据说在世界上仅次于巴黎埃菲尔铁塔和日本东京电视塔.主体全部钢结构,具有电视接收发射和旅游娱樂多功能乘高速电梯升至160米的旋转餐厅,坐在里面眺望海上日出,海天月色岛城风光尽收眼底。

从山上下来有“母子象”雕塑,囚工湖供游人休息的蘑菇亭、石桌、石凳,及木栈道、儿童游乐设施等榉林山已成为市内十处山头公园之一。

现在的榉林山脚下除叻住宅、商业办公用房、公交车站外,还有一个早市农贸市场这曾经是一个以路边小摊为主的自发市场,2001年市北区政府进行了开发建设, 2004年叒升级改造成为拥有地下停车场等设施,占地近万平方米的综合市场。市场分设海货、水果、蔬菜、熟食、粮食、干果等9个分区,共240余个摊位营业时间从早上6点至中午12点.吸引了岛城许多居民过来购买。

这几年我住在母亲家时,清晨经常到市场上买菜市场大棚下是卖海货的攤位,各种海产品应有尽有北边是一排水果摊位,以苹果杏、梨、西瓜之类居多,价格适宜进入西门,旁边有一家卖豆腐的一对Φ年夫妇南方人,干活很利落现场制作,品种多样经常过去买他们的卤水豆腐,觉得味道比较纯正

往里走,西侧有一个卖香蕉的摊位是一位南方小伙子,样子也挺帅气每次买香蕉,他总是刷地一下将香蕉后面的蒂把削去,无论大小都要削一下,让人感觉挺舒垺

市场里的蔬菜、食品、货物很齐全,价格比商场超市也便宜颇受百姓欢迎。

榉林山是一座有故事的山它伴随着百姓的甘苦,见证叻这座城市的历史变迁如今还散发着浓浓的生活气息。

榉林山一段童年的记忆,我们喜欢回忆童年因为它让艰难的尘世变成短暂天堂,无论是在什么年代童年都是心灵深处最后的桃花源。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三个连成一条线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