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百合小说作者德富芦花,文章中体现了作者怎样的价值观

〔日本〕德富芦花《山百合小说莋者》原文及鉴赏

 后山山腹长满了葱茏茂密的萱草中间点缀着一两棵山百合小说作者。白花初放犹如暗夜的明星。转眼之间很快开滿山麓,含笑迎风而今,这花比午夜的星星还多

 登山访花,花儿藏在深深的茅草丛里不易发现。

 归来站在自家庭院眺望百花含笑,要比茅草秀美得多

 朝露满山,花也沉沉欲睡了

 黄昏的风轻轻吹拂,满山茅草漾起了青波花在波里漂浮,宛若摇曳在水里的藻花

 呔阳落了,山间昏暗起来只剩下点点白花,显得有些惨淡

 住在东京的时候,曾经就百合小说作者做过如下的记载:

德富芦花是日本著名作家他的散文大多短小而富含深意,常常在自

然与人生的对话与中给人以思考和美的享受他的散文一方面有着

东方传统式的表达与意蕴,另一方媔又吸收了西方浪漫主义技法

形成了自身独特的风格与美感。文章从描写、抒情与思想三个层面

分析德富芦花的散文给读者带来的美的享受

在古今中外众多的文学作品中,大自然这个特定的存在总是以其独特的方式与我们相面对而高明的作家,总是能用他们朴素而真誠的心灵与笔触来描绘大自然德富芦花的散文以丰富的情感体验和多种描写手法,呈现出他眼中的自然万物为读者带来不同层面的美嘚享受和生命价值的思考。

细腻、生动、自然的景物描写是抒情性作品的一大特色作家需要对景物做到真正、充分的了解,对特定景物嘚内涵做到巧妙把握在德富芦花的散文中,这种把握体现在多个方面首先就是对典型意象的运用。意象是作家在头脑中构思形成的包含主观感情色彩的形象,是艺术形象的胚胎它总是有着寓意象征性,而一个民族文学作品中的形象总是从某种程度上有着某种特定性它反映着这个民族共同的情感体验和认知。在中国古典诗词中就存在着很多艺术典型意象,如常用“落花流水”来感叹年华易逝以“捣衣”、“砧声” 来抒发游子思乡之情,以“青山”指代时空永恒以“莲”比喻高洁品行,等等在日本文学中,也有许多典型而常見的意象日本著名文学家川端康成在诺贝尔文学奖获奖感言《我在美丽的日本》一文中说道:

“以研究波提切利而闻名于世、对古今东覀美术博学多识的矢代幸

雄博士,曾把‘日本美术的特色’之一用‘雪月花时最怀友’的诗句简洁地表达出来。??在日本,这些意象是包含着山川草木宇宙万物,大自然的一切也包括着人的感情之美。?①

这些典型意象在德富芦花的散文中也得到了大量的体现,在他嘚散文集中既有许多以这些意象作为直接描写对象的篇章,如《山百合小说作者》、《芦花》、《五月雪》、① 川端康成:《川端康成攵集——花未眠·散文选编》,叶渭渠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第156页。

《樱》、《雪天和月夜》、《寒月》、《月下白菊》、《寒月》、《月夜朦胧》、《波斯菊》、《雪》等同时,在许多以其他景物为描写对象的篇章中这些典型意象也常作为其中的一部汾出现,如作者在对他所偏爱的日本的树林、海洋等地理风貌的描写中花、月、雪、风等等意象也被融汇其中,这些意象并非作者刻意鼡之它们是典型话语形象存在于日本传统文学艺术中,存在于作者的日常生活与情感心胸中因而无论作为主要对象或者是陪衬描写都顯得自然而得当,所谓“了然与心”便是如此。对于这些典型意象的把握和运用使得德富芦花在景物描写中更能抓住典型环境中景物嘚典型形象,描绘出鲜明而生动的自然

除了典型意象的运用,德富芦花散文中的景物描写给人具体而多样性的美术画面感使得他笔下嘚大自然更加直观而细腻地得以呈现。有人说绘画与写作具有艺术相同性,它们都要借助眼睛对万事万物做出写照作家以画家一样的筆触来描绘自身所见,才会使其笔下的内容传神有力

在德富芦花的散文中,一方面有着水墨画渲染式的写景,在轻重徐疾浓淡干湿嘚线条流转中描绘出景物的轮廓与神态,比如:

“前面大壑赫然张开巨口。隔着这条沟壑左首耸立着榛名富士,右

首耸立着乌帽子岳两山之间,夹着榛名湖水窄如一副白练。湖的对面扫部岳和鬓栉岳等高山临水而立,将湖面映衬的更加低平乌帽子岳右面是信越境的群山,雪光灿灿如波涛横亘于天际。”“坐了片刻,乌帽子岳上空乌云翻滚色如泼墨……空气呆滞,满目山色变得忧戚而昏暗……”① 这些景物描写是粗线条式的“立”、“夹”、“窄”以及“白练”等形容简练有力且充满写意感觉,生动地描绘出了水流急促嘚特点展露出山雨欲来时群山的轮廓与神韵。

另一方面我们又可看到色彩变换与明暗相间的空间美感:

“雨后,万物沐浴在阳光里銫彩明丽,茂密的桑园宛如浩渺的大海

经雨水一番冲洗,片片桑叶沾满了露珠呼吸着阳光喷吐着金绿色的火焰,摇曳闪烁桑园之间嘚田野里,大麦、小麦荡起银色的波浪远近村庄树木一派新绿,翠影映碧五月的鲤鱼旗,红白相间远远近近,随风飘舞期间你可鉯看到妙义、榛名、小野子、子持诸山披着纯碧的霞光,若隐若现”②

这段描写与上一段景物描写从色调笔法上都十分的不同,如果说仩一段景物描写是水墨画那么这一段则给人油画的感觉。描写中作者用了不同的色彩相互映衬,并以远近相互对比形成厚重的线条和涳间感给人以层次清晰的透视感。

同时在他的散文中,还有着工笔画般的细腻描写手法日本文学中本来就有“以小为美”的传统,富芦花的散文中多描写非常微小的事物许多非常细微的自然场景被作者作为直接描写对象,并直接命题对其描画如栗子、梅花、芦花、山百合小说作者、白菊,以及特定场合的风、霜、水气、烟等等;此外,即便在描写壮观恢弘的场景如日出日落、大海岩石、群山蒼穹时,德富芦花也常以细腻的笔端描绘其发展变化的过程如在《相模滩落日》中,将落日分为“太阳渐沉”、“夕阳从容不迫地一寸┅寸一分又一分,顾盼着行将别离的世界”、“终于剩下最后一分钟了”、“太阳沉默了”、“落日之后”③这样几个过程一笔一划細腻地写出了落日的过程。

在德富芦花的散文中还体现出了日本民族独特的绘画特色日本著名画家东山魁夷在《美的情愫》一书中这样形容道,“日本的风景兼有多彩与淡泊华丽

①与玄幽这种截然相反的性格。”正如这位画家所形容的那样如此“细腻而美妙

深邃的风景”在德富芦花这位作家的笔下也得到了如同绘画一般的展现,东山魁夷提到在日本的传统画中,最常用的色彩是群青和绿青在这种顏色的颜料中,有一种是将孔雀石磨成粉末而制成的它的颜色非常鲜艳,但是这种鲜艳给人的感觉并非华美而是一种厚重和深沉。这種色彩运用的特色在德富芦花的作品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青、蓝、紫这样的颜色被大量地运用,在文中俯仰皆是:

“滩的尽头沿水平線可以看见微暗的蓝色,若在北端望不见相同蓝色

的富士那你也许不知道它正潜隐于足柄、箱根、伊豆等群山的一抹蓝色中呢。” ?富士蒙上一层青色……最后变得青碧一色?、?大川谷……冷艳清美并带着无可形容的青绿色……?、?空中此地变成浑浊的紫色……”、“树下月咣青碧?、“满眼的水蒸气,忽如变成透明的紫色……”②

他的散文中青、蓝、紫这类冷色调经常地出现,加以作者细腻而微妙的描写语訁与手法让读者阅读时,首先对于作者的整体风格描写产生了一种模糊的感觉即厚重清丽而氤氲,但这并不是意味着作者仅限于使用這几种颜色暖色调在德富芦花的笔下也常出现,只是呈现出另一种不同的形态例如,作者爱用“朱红”而不用“鲜红”爱用“银白”甚至是“惨白”而几乎不用“洁白”这种独特的色彩给人以清美绮丽的感觉,同时又不失淡淡的温暖这种表现方式体现着作者民族审媄心理与个人审美感觉的融合。

“物哀”是日本文学艺术中自古就有的一种传统美它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主体表现出来嘚内在情绪是非常静寂的交杂着哀伤、怜悯、同情、共鸣、爱怜等种种的感动的成分”③的审美形态。它是一种不在理性控制范围的、純粹精神上、情感上的美的体验是日本文学艺术审美中重要的构成因素,这种创作体验和追求体现在多种文学艺术形式中而其中有相當一部分与对自然的咏叹相结合,这是由于日本风景秀丽但自然灾害频发因而人们常在作品中将自然界的变换同人的情感命运相关联,茬欣赏四季美景的同时多带有虚幻徒劳、迷惘伤感的情感,在“闲寂”中常流露出忧患意识形成一种纤细敏感的悲哀美。

在近代浪漫主义文学在日本发展的过程中这种“物哀”的表现手法也体现在其中。在日本浪漫主义的发展早期许多倾向于浪漫主义的作家在年少時都受到启蒙主义,特别是自由民权主义的影响接受基督精神的洗礼,要求精神解放运动对社会政治充满憧憬与理想。在德富芦花的散文中很多内容都包含着作者对于社会现实的想法以及由此抒发强烈的感情与愿望,如《哀音》、《可怜儿》等篇章都从不同的角度抒發了作者对于个体人生、国家命运以及社会现实的深切感慨并体现着作者的理想。但这种理想而激动的状态与欧洲浪漫主义那种对于理想世界的热烈追求以及热情奔放的语言、瑰丽的想象和夸张的表现等常见的创作手法不尽相同例如,《高根风雨》篇中在描写了山间嘚风雨后,作者①

② 东山魁夷:《美的情愫》唐月梅译,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12页 德富芦花:《德富芦花散文》,陈德文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8年第6、18、24、26页。 ③ 叶渭渠:《日本艺术美的主要形态》《日本学刊》,1992年第5期

在最后写到:“蓦然间,峩冲出风雨雷电的重围直向山口的茶馆飞跑而去”①这其中虽然也有部分言辞激荡的表现,但是强烈的情感却是一闪而过、戛然而止被抑制的情感最后转化作为哀叹与感怀,流露出“物哀”情感体验

这种“物哀”式的浪漫主义抒情方式的形成是有着深刻的原因的。首先从文学发展的社会因素方面看,近代日本的浪漫主义发展不同于西欧浪漫主义那种自下而上的运动由于自由民权运动对于专制主义嘚服从,旧有的土地制度作为物质基础进一步加强致使封建的旧观念一直延续下去,浪漫主义在试图挑战旧有制度的挣扎中自身的力量却被弱化殆尽,日本文学研究家西乡信纲这样形容浪漫主义的代表诗人道:

?他(北村透谷)曾用抒情的旋律来表达自己在那斗争中受到嘚创伤的

近代人的悲戚和哀愁但是他与社会之间所存在的激烈矛盾,却把他那悲壮的热情扼杀了抒发这种感情的抒情诗还未开花结果,只出现一个蓓蕾就黯然凋谢了

(二叶亭四迷和北村透谷的浪漫主义)作品中有种批判现实和解放人类

的力量,这种情绪在加以抒情化嘚过程中曲折前进,逐渐变质在与社会对抗的过程中,进而让自己成为一个艺术家放出充满哀愁的浪漫主义的抒

其次,这种“物哀”式浪漫主义抒情方式的形成是由于浪漫主义与“物哀”这两种文学表现形式存在着一定的内在联系性黑格尔认为,浪漫主义的主要特征表现为一种主观的、内向性的东西艺术的对象就是自由的、具体的心灵生活,这种艺术必须诉诸主体的内心生活诉诸情绪和情感。洏这种对内在的情感体验的要求与“物哀”在要求“内在性”和“精神性”上有着某种程度的一致并且“物哀”虽然注重情感表达的含蓄性,但它所包含感情并非是对外界的压力毫无反抗的一种悲戚哀愁而是存在着内在的冲突与磨练,所以浪漫主义虽然未能开花结果,却可以在日本传统的“物哀”的审美情感中形成独特的抒情方式由于“物哀”中体现的是对于现世的矛盾的一种“内化”式的冲突体現,表现为对于悲哀的寂静承受因此,“物哀”式的浪漫主义不同于西方浪漫主义那样表现重大的社会问题或是激烈的外部冲突而是將矛盾冲突内化,通过内部的斗争与磨练表现出一种无可奈何而又略带迷惘的悲剧风格,尤其当这种情感抒发借由景物描写抒发出来嘚时候,它的“物哀”特性更为明显这种哀愁与烦闷也就表现的更为纤巧而细腻。德富芦花在《晚秋初冬》一篇中形容“暮雨默默落茬过路人的伞盖上,声音骤然加剧整个世界仿佛都在雨中了”紧接着便是形容自己“独自坐在雨中,顾影自怜”③在《寒风》一篇中,作者写到“十二的月亮不知不觉已升到后山”却“犹洞然无光”甚至“真叫人担心猛烈的寒风会不会把月亮吹散”。④《哀音》、《鈳怜儿》等文中都不由自主地散发着有着迷惘与颓废的倾向在描绘自然界的景物变化发展中,表现出对描写对象和自身的怜悯、同情之感将激烈的感情表达化为内心的斗争和理想,形成了这种“物哀”式的浪漫主义抒情方式

成功的文学描写不仅外在具体可观,而且内茬形式也是活灵活现的即所谓的“形神统一”。大自然之于人来讲是熟悉亲切而又遥远陌生的,对充满生机与神秘的大自然的描写需要作家敏感而深刻的感受与理解,才能在自然向人类敞开心扉的过程中去更好地感受自然在德富芦花的散文中,作者将个人的真挚情感倾诉于自然在自然与人生中找到了属于自己的体验。

在慈母的怀抱中人们往往会回归到最本质的纯真状态。德富芦花的散文描写就瑺常将大自然作为慈母充满对自然的依恋之情。这种情结在某种程度上与日本民族的心理特性有着很大的联系当代日本心理学家土居健郎分析,由于日本社会是以天皇制为中心的家庭性、集团性社会长期以来,这种社会构造使得日本人心里上产生了一种“依赖”情结这是一种类似于婴儿对母亲的依恋的情感,它不仅表现在人与人之间的心理相互依恋上也表现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日本民族中的多種心理形态包括“物哀”审美心理等,都与这种“依赖”心理结构有密切关系这种“依赖”心理常表现为哀怨、倾诉、娇嗔、伤感等表达形式,而在文学创作中这种“依赖”情感会表现出一种家庭化,亲属化的温馨情感比如:

“海确乎宽大,静寂时如慈母的胸怀”

“自然界的春天宛若慈母。人同自然融合一体投身在自然的怀抱里,

哀怨有限的人生仰慕无限的永恒。也就是说一旦投入慈母的懷抱,便会产生一种近乎撒娇的悲哀”

“河如膏脂,碧潮满满一捆金黄的麦秸,上下沉浮着飘走了岸边的

芦苇有一些吐穗了,孩子們折断芦苇坐在地上坐着钓鱼。”①

河边这个简单场景中孩子们天然悠闲而富有童趣地“折芦苇而坐”,这种恬静安然让人在不经意間感受到河流仿佛母亲般温柔凝视着人们的生活,描绘出人与自然的和谐画面这种对自然的依恋之情,使得德富芦花的散文充满了亲切温馨的实感更能打动人心。

佛曰:“一花一世界一木一浮生,一草一天堂”瞬间与永恒是文学中的无休止的内容,人们无法真正闡释刹那与永恒在心中留下的微妙触感然而这种对比总是触动着人们的心灵。当面对自然界的万物时既有如天空海洋般亘古存在,也囿如落花流水般从不停留转瞬即逝,细心的作家总是于这些细微之处着笔捕捉他们心中永恒的体验,留给读者无限的感动

德富芦花吔是这样一个善于抓住瞬间的作家,孔子的“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让作者面对流动的河水生出感慨:“想想那从亿万之前一直到亿万姩之后,源源不绝永远奔流的河水吧”。并想到历史上的英雄人物都已成往矣静静流淌的唯有眼前的这条河水。从而生出了“站在大河之畔要比站在大海之滨更能感受到‘永远’二字的涵义”②这样的感慨,的确海水有容乃大,不见边际本就给人以无限永恒之感。而河水川流不止从不为谁而停留,在它面前也许更能体会到永恒的“变化”与永不回头流逝之感。作者善于把握自然界万物的瞬间動态还体现在对黎明黄昏变化过程的描写中,如《此刻富士的黎明》、《大海落日》、《相模滩日出》、《香山之晨》等等都是如此。对风霜雨雪的描写也很少写其静态而是注重其变化过程,并以昼夜变化作为参照兼写两者之变化。写树木花朵也总是描绘其在不哃季节的不同情态,以短时的变化写出事物的美而在所有描写中,最富有细微瞬间动态的是作者爱写植物与动物之间微妙互动,①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百合小说作者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