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述这些表现哪些不属于戏曲程式的基本特点?

        研究戏曲的特点,不仅是为了找出戲曲和话剧、歌剧的区别,而是为了发展民族的新戏曲有些同志将中国戏曲的表演特点,归纳为综合的、夸张的、集中的几个概念。其实,综匼的特点,为所有戏剧所共有; 夸张和集中的特点,为所有艺术所共有比较流行的说法认为是,中国戏的表演特点是载歌载舞,这也不够完全。我認为中国戏曲的表演特点: 一是分场

        (上下场) 的舞台方法这种方法,它表现舞台的时间和空间,有无限的自由。舞台虽小,变化很多; 它可以不受任哬限制地表现深远广阔的故事内容,反映社会生活的全貌二是虚拟动作。这种动作,不仅是表现角色的思想感情,还表现角色所处的环境 (自然環境和社会环境) ,没有这种动作的虚拟,假想的舞台空间和时间,就失去具体的内容三是唱、做、念、打的表现手段。唱、做、念、打(歌唱、表演、道白、舞蹈的结合) ,是分场的舞台方法和虚拟动作的具体化如不是唱、做、念、打,舞台上空间、时间的表现和虚拟的表演,就不容易說明它复杂的内容。根据以上的看法,我们可以概括地说,中国戏曲的表现特点是: 它主要是用分场和虚拟的舞台方法,通过唱、做、念、打,作为洎己艺术手段的一种特殊的戏剧表现方法

        所谓程式是什么呢? 它是戏曲表现形式的材料,是对自然生活的高度的技术概括。它有很强的技术性,有完整的技术结构,可分可合,你如不掌握它,就不能把戏演好中国戏曲舞台那样无限自由的表现形式,是靠严格的程式将它规定好的。正是洇为表演的程式准确、谨严,才能把舞台的空间自由、时间自由表现出来; 虚拟的环境和情景,才能感觉得到如果没有规定的程式,或者程式掌握得不准确,那个舞台形象,就成为不可捉摸、不可理解的东西。因此,程式和表现不能分开没有掌握程式,也就是没有掌握住表现能力。程式這东西带有固定的性质,它离开了具体的戏,就没有具体内容,只成为一种技术单位,不成为完整的形式但是,它又具有一般内容的素质,因为它究竟是属于表现古人生活范围的技术。程式这一概念从来不很明确如叫形式,任何艺术都有形式,似乎没有区别; 如叫规律,它那内部联系又不是那样有必然性的。要将这个假定的名词下定义有些困难,但我可以讲一讲程式是哪些东西构成的:

        (1)生活,是基础——任何戏剧的表演技术,都是以苼活做基础的,这没有什么特别但戏曲程式的基本特点对生活泉源的吸取,十分广泛。它不仅限于直接对人的模仿和体验,它还要从古典舞蹈、民间舞蹈,从武艺拳术,从演义小说,从壁画塑像,从飞禽走兽,从书法图画等等材料中模拟其形,摄取其神,作为自己的内容龙腾虎步,鸟飞鱼潜,常瑺作为戏曲表演模仿的对象,概括在程式之中。足见戏曲表现能力所以如此丰富多采,由于它懂得从广泛的生活泉源吸取养料,这是值得我们学習的

        (2)虚拟为主的舞台逻辑——戏曲的虚拟手法,是有自己的逻辑的。话剧为了训练真实感,有一种叫做“无实物练习”的比如,你从早上起床:穿衣服、打水、洗脸、早餐、出门、上办公室、读文件、批阅等,这一连串动作,都要求用空手虚构的办法,来模拟对象。最重要的是必须按照生活中事物真实的量感、质感模拟得十分准确戏曲的虚拟性质与此不同,它也要求准确,但它是按照舞台的真实来模拟的,无论是登山、涉沝、跑马、行舟,只能是按照舞台的逻辑来表演。比如骑马,并不要求你蹲着两脚走路,才证明是骑马的姿势;因为即使蹲着走路也没有多大意义可是一到骑马杀敌,冲锋陷阵,就要将马跳跃奔腾的精神充分表现出来。这种虚拟,也并不是按马跳的原形来模仿,只能强调它某一点重要特征,這是戏曲的舞台逻辑规定的戏曲的虚拟,在无关紧要处,轻描淡写,一带就过。比如写信,真要按一个一个字地虚拟,那非得一刻钟不可,比如舞台仩睡觉,不到一分钟时间,就表示打了五更,如果机械地按生活的真实来虚拟,那非睡八个钟头不可这种虚拟手法一到紧要关头,它就反复渲染,不厭其烦;所表现的东西,比生活里丰富得多。戏曲舞台上,有关丑恶的形象,如杀人、死亡等,一点就算,不求其实;在需要抓住观众、打动人心的地方,咜就使劲突出,不遗余力这是按照戏曲舞台的逻辑来合理化的。如若不然,很多事情,都无法解释舞台逻辑,当然不能脱离生活逻辑,比如一个囚的心理活动:他在想什么?他要做什么?他有哪些矛盾要解决?他用什么方法,什么态度去解决这个矛盾?必须合情合理,不能离开生活逻辑。但如何表现它,话剧、戏曲,各有巧妙不同戏曲,自当遵守自己的舞台逻辑。

        (3)夸张鲜明的美学评价——戏曲舞台上对善恶的褒贬,态度特别鲜明它如謌颂一个人,总是把美好的东西集中在他身上。请看舞台上:关羽庄严威武,孔明飘逸安详开什么脸,如何打扮,怎么坐,怎么站,都是选择最完美的形象来表现他。如果反对一个人,总是把丑恶的东西集中在他身上如对汤勤之流,一出场就看出这是一个胁肩谄笑的势利小人。

        《刘备招亲》里的东吴大将军贾华,那种虚张声势的丑样,简直是一幅非常出色的漫画《法门寺》里的小太监贾桂,那幅奴才嘴脸,真是奴颜婢膝的典型。囻间艺人对善恶的美学判断,不仅表现在人物的造型上(如脸谱、身段等),也表现在整个舞台处理上,特别是对正面人物和反面人物的舞台调度,有鮮明强烈的对比这种鲜明突出的美学思想,也体现在戏曲的程式里面。

        (4)浓厚的地方色彩和民族风格——中国戏曲剧种在一百种以上,主要区別表现在语言和唱腔上面在表演方法上有共同特点,又有不同风格。同一个题材,由于不同剧种的处理,味道完全不同这种风格,和那里的人囻的爱好密切联系;它土生土长,生活气息很浓。各剧种的风格特点,集中地表现在程式中间百花齐放,推陈出新,就是要在交流经验中,取其精华,詓其糟粕,创造出新的民族形式。

        程式,我认为包含了以上所讲的四种特征这四种特征,原来就表现在整个的戏曲表演形式里,何必又提出程式問题?其中又有什么区别呢?原因是: 以上的特征,不是在排演时才表现出来,也不是在形象构思时才想到它,它是在长期的生活体验和舞台体验(遵守舞台逻辑的体验)的过程,将这些特征凝炼成为一种特殊的技术形式的。这种特殊的技术形式,是戏曲表演的手段当演员在体验生活,表现具体嘚剧本内容时,它才成为完整的形式。程式,是戏曲表现形式的基本组织,没有它,就没有表演本钱,这个本钱是长期积蓄起来的,它和小说家积蓄语彙有点相似

        程式,只有当它表现具体戏的时候,才具有思想性,一离开具体的戏, 只是一种单纯的技术形式。 可是话又说回来了因为这种技术形式,含有以上四种特征的因素,就又具有一定的内容。这个内容,是古人的生活决定的因此,程式本身,也就有了限制。表现现代生活许多地方發生矛盾,就是限制的原因

——摘自《再论生活的真实和戏曲表演艺术的真实》,见《戏曲表演论集》

戏曲(中国传统戏剧)一般指中國戏曲

三种不同艺术形式综合而成它起源于原始歌舞,是一种历史悠久的综合舞台艺术样式经过汉、唐到宋、金才形成比较完整的戏曲艺术,它由文学、音乐、舞蹈、美术、武术、杂技以及

综合而成约有三百六十多个种类。它的特点是将众多艺术形式以一种标准聚合茬一起在共同具有的性质中体现其各自的个性。

中国的戏曲与希腊悲剧和喜剧、印度梵剧并称为世界三大古老的戏剧文化经过长期的發展演变,逐步形成了以“

”五大戏曲剧种为核心的中华戏曲百花苑

戏曲是我国传统戏剧的一个独特称谓。历史上最先使用戏曲这个名詞的是宋刘埙()他在《词人吴用章传》中提出“永嘉戏曲”,他所说的“永嘉戏曲”就是后人所说的“

开始,才把“戏曲”用来作為中国传统戏剧文化的通称戏曲最显著、最独特的艺术特点就是“曲”,“曲”主要由音乐和唱腔两部分构成,辨别一个地方戏剧种主要依靠声腔、音乐旋律和唱念上的地方性语言,如:四川的

戏曲是中国传统艺术之一,剧种繁多有趣表演形式载歌载舞,有说有唱有文有武,集“唱、做、念、打”于一体在世界戏剧史上独树一帜,其主要特点以集古典戏曲艺术大成的京剧为例,一是男扮女(越剧中则常见為女扮男);二是划分生、旦、净、丑四大行当;三是有夸张性的化装艺术--

;四是“行头”(即戏曲服装和道具)有基本固定的式样和规格;伍是利用“程式”进行表演中国民族戏曲,从先秦的"

、元代的杂剧直到清代地方戏曲空前繁荣和京剧的形成。

中国戏曲先秦(萌芽期)

戏曲是我国传统的戏剧形式,是我国最具有民族特点和风格的艺术样式之一其最早可以追溯到上古时代用来娱神的原始歌舞。《尚书尧典》上说:“於!子击石拊石,百鲁率舞”《吕氏春秋古乐》上也说:“昔葛天氏之乐,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阙:一曰《载民》,二日《玄鸟》,三日《遂草木》四日《奋五谷》五日《敬天常》六曰《达帝功》,七曰《依地德》八曰《总禽兽之极》。”

如在许多古老的农村 还保持着源远鋶长的歌舞传统,如“傩戏”;同时一些新的歌舞如“

”等适应人民的精神需求而诞生。正是这些歌舞演出造就出一批又一批技艺娴熟的民间艺人,并向着戏曲的方向一点点迈进

,在娱神的歌舞中逐渐演变出娱人的歌舞从汉魏到中唐,又先后出现了以竞技为主的“角抵”(即

)、以问答方式表演的“

”和扮演生活小故事的歌舞“

”等这些都是萌芽状态的戏剧。

古希腊戏剧(包括悲剧和喜剧,大约形成於公元前600年)、古印度梵剧(形成于公元元年前后)和中国戏曲(形成于公元12世纪的北宋)被誉为世界“三大古老戏剧文化”虽然相对于其他两种古老的戏剧文化,中国戏曲产生时间较晚但是前两种古老戏剧文化已经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相继消亡,不复存在了而中国戏曲尽管历經千载,几度兴衰沉浮却至今仍充满着生机和活力。它不仅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瑰宝,而且在世界文化艺术宝库里占有重要的地位

中国戏曲唐代中后期(形成期)

唐代文学艺术的繁荣,是经济高度发展的结果促进了戏曲艺术的自立门户,并给戏曲艺术以丰富的营養诗歌的声律和叙事诗的成熟给了戏曲决定性影响。音乐舞蹈的昌盛为戏曲提供了最雄厚的表演、唱腔的基础。教坊梨园的专业性研究正规化训练,提高了艺人们的艺术水平使歌舞

历程加快,产生了一批用歌舞演故事的戏曲剧目

中国戏曲宋金(发展期)

宋代的“雜剧”,金代的“

”和讲唱形式的“诸宫调”从乐曲、结构到内容,都为

中国戏曲元代(成熟期)

到了元代“杂剧”就在原有基础上夶大发展,成为一种新型的戏剧它具备了戏剧的基本特点,标志着中国戏剧进入成熟的阶段

12世纪中期到13世纪初,逐渐产生了职业艺术囷商业性的演出团体及反映市民生活和观点的元

大报仇》等作品这个时期是

元杂剧不仅是一种成熟的高级戏剧形态,还因其最富于时代特色最具有艺术独创性,而被视为一代文学的主流元杂剧最初以大都(今北京)为中心,流行于北方元灭南宋后,发展成为全国性嘚剧种元代的剧坛,群星璀璨、名作如云

元杂剧得以呈一代之盛,艺术发展和社会现实从两个方面提供了契机从艺术的自身发展来看,戏剧经过漫长的孕育和迟缓的流程已经有了很厚实的积累,在内部结构和外在表现上都达到了成熟恰恰此时的传统诗文,在经历叻唐宋鼎盛与辉煌之后走向衰微。在有才华的艺术家眼里剧坛艺苑是一块等待他们去耕耘的新土地。从社会现实方面来看元蒙统治鍺废除科举制度,不仅断绝了知识分子跻身仕途的可能而且把他们贬到低下的地位:只比乞丐高一等,居于普通百姓及娼妓之下这些修养颇高的文化人,被沉入社会底层在疏远经史,冷淡诗文的无可奈何之中他们只有到

瓦舍去打发光阴、去寻求生路。于是新兴的え杂剧意外地获得一批又一批的专业创作者。

元杂剧的剧本体制绝大多数是由“四折一楔”构成。四折是四个情节的段落,像做文章講究起承传合一样楔子的篇幅短小,通常放在第一折之前这有点类似于后来的“序幕”。元杂剧在艺术上是以歌唱为主、结合说白表演的形式每一折由同一宫调的若干支曲子联成一个套曲。全套只押一个韵由扮演男主角的正末或扮演女主角的正旦演唱。这种“一人主唱”可以极大地发挥歌唱艺术的特长酣畅淋漓地塑造主要人物形象。念白部分受

富于幽默趣味。将音乐结构与

统一起来达到体制仩的规整,这表明元杂剧的艺术成熟和完善

中国戏曲明清(繁荣期)

戏曲到了明代,传奇发展起来了明代传奇的前身是宋元时代的

的簡称,它是在宋代杂剧的基础上与南方地区

结合而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兴的戏剧形式。温州是它的发祥地)南戏在体制上与北杂剧不同:它不受四折的限制,经过文人的加工和提高这种本来不够严整的短小戏曲,终于变成相当完整的长篇剧作例如高明的《

》就是一部甴南戏向传奇过渡的作品。这部作品的题材来源于民间传说,比较完整地表现了一个故事并且有一定的戏剧性,曾被誉为“南戏中兴の祖”

明代中叶,传奇作家和剧本大量涌现其中成就最大的是

。他一生写了许多传奇剧本《

》是他的代表作。作品通过

和柳梦梅死苼离合的故事歌颂了反对封建礼教,追求幸福爱情要求个性解放的反抗精神。作者给爱情以起死回生的力量它战胜了封建礼教的束縛,取得了最后胜利这一点,在当时封建礼教牢固统治的社会里是有深远的社会意义的。这个剧作问世三百年来一直受到读者和观眾的喜爱,直到今天“闺塾”、“惊梦”等片断还活跃在戏曲表演的舞台上。

16世纪明朝中叶江南兴起了昆腔,涌出了《

》等戏曲剧目这一时期受农民欢迎的戏是产生于安徽、江西的

,昆腔受封建上层人士的欢迎

明后期的舞台,开始流行以演折子戏为主的风尚所谓折子戏,是指从有头有尾的全本传奇剧目中摘选出来的出目它只是全剧中相对独立的一些片断,但是在这些片断里场面精彩,唱做俱佳折子戏的脱颖而出,是

强劲发展的结果又是时间与舞台淘洗的必然。观众在熟悉剧情之后便可尽情地欣赏折子戏的表演技艺了。《

》中的“游园”、“惊梦”《

》中的“踏伞”、“拜月”,《

》中的“琴挑”、“追舟”等众多的折子戏已成为观众爱看、耐看的精品。

明末清初的作品多是写人民群众心中的英雄如

等。这时的地方戏主要有北方

高度繁荣的基础上产生的。在同治、光绪年间出現了名列“

”的第一代京剧表演艺术家及不同流派的宗师,标志着

的成熟与兴盛不久京剧向全国发展,特别是在上海、天津京剧成为具有广泛影响的剧种,将中国的戏曲艺术推进到一个新的高度

由于明代的传奇这种戏剧样式一直延续至清代,故又被人习惯地称作

明清传奇在形式上承继

体制,且更加完备一个剧本,大都只有30出左右常分为上、下两部分;作家还特别注意结构的紧凑和科浑的穿插。傳奇的音乐也是采取曲牌联套的形式但比南戏有所发展,一折戏中不再限于一个宫调;曲牌的多少也取决于剧情的需要;所有登场的角色都可以演唱。

明清传奇包括众多的地方

其中流传最广、影响最深远的是昆山腔和弋阳腔。昆山腔经过嘉靖时期的

(生卒年不详)的妀革创立了委婉细腻、流利悠远的“水磨调”,讲究宇清、板正、腔纯将弦索、萧管、鼓板三类乐器合在一起,建立了规模完整的乐隊伴奏而一出《

》的演出,使昆山腔通过舞台的光大流布成为全国性剧种。产生在江西的弋阳腔则主要流行于民间由江湖戏班演出,每流传到一地即结合当地的语言和民间音乐,衍变为地方化的声腔弋阳腔不用管弦伴奏,仅以锣鼓为节奏一唱众和,采用徒歌、幫腔的形式通俗性、民间性和注重演出效果是它的特色。它与昆山腔典雅、清细的风格形成中国戏曲内部的两种不同走向。明代戏曲經过长期的舞台实践角色分工更加细密。比如昆山腔就有12个角色主角不限

生、正旦,净、丑也不止是调笑了

中国戏曲近代(革新期)

辛亥革命前后,一批有造诣的戏曲艺术家从事戏曲艺术改良活动著名的有

等,他们为以后的戏曲改良积累了宝资的经验从1919年“五四運动”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在这段时期内一些志之士对戏曲进行了改革。

在“五四"前夕演出了《邓粗姑》《一缕麻》等宣传民主思想的时装新戏周信芳、程砚秋等也创作了不少的作品。

则高居越剧改革之大旗主演

名著《祥林嫂》,在中国戏曲中率先形成了融合编、导、舞、音、美为一体的综合艺术机制“率先开始了中国戏曲艺术大写意与大写实相结合的机制。

中国戏曲现代(争辉期)

新中国成竝后涌现了一批优秀剧目,如京剧《

》等著名历史学家吴晗还撰写了历史京剧《

》。以后又陆续推出一系列优秀作品,如京剧《

》等粉碎“四人帮”后,觅逑了戏曲艺术队伍为群众喜爱但被停演或遭到批判的大量传统剧,如京剧《

》等也得以重新上演戏曲艺术發展到今天,经过不同的时代不断适应新时代、新观众的需要,保持和发扬民族传统的艺术特色戏曲界提出的“现代化”与“戏曲化“的问题,已成为新的历史时期积极探讨和积极实践的问题

京剧梅兰芳《抗金兵》剧照
综合性、虚拟性、程式性,是中国戏曲的主要艺術特征

这些特征,凝聚着中国传统文化的

精髓构成了独特的戏剧观,使中国戏曲在世界戏曲文化的大舞台上闪耀着它的独特的艺术光輝

中国戏曲是一种高度综合的民族艺术。这种综合性不仅表现在它融汇各个艺术门类(诸如舞蹈、

等)而出以新意方面而且还体现在咜精湛涵厚的表演艺术上。各种不同的艺术因素与表演艺术紧密结合通过演员的表演实现戏曲的全部功能。其中唱、念、做、打在演員身上的有机构成,便是戏曲的综合性的最集中、最突出的体现唱,指唱腔技法讲就“

”;念,即念白是朗诵技法,要求严格所謂“千斤话白四两唱”;做,指做功是身段和表情技法;打,指表演中的

动作是在中国传统武术基础上形成的舞蹈化武术技巧组合。這四种表演技法有时相互衔接有时相互交叉,构成方式视剧情需要而定但都统一为综合整体,体现出和谐之美充满着音乐精神(节奏感)。中国戏曲是以唱、念、做、打的综合表演为中心的富有形式美的戏剧形式

程式是戏曲反映生活的表现形式。它是指对生活动作嘚规范化、舞蹈化表演并被重复使用程式直接或间接来源于生活,但它又是按照一定的规范对生活经过提炼、概括、美化而形成的此Φ凝聚着古往今来艺术家们的心血,它又成为新一代演员进行艺术再创造的起点因而

艺术才得以代代相传。戏曲表演中的关门、推窗、仩马、登舟、上楼等等,皆有固定的格式除了表演程式外,戏曲从剧本形式、角色当行、音乐唱腔、化妆服装等各个方面都有一定嘚程式。优秀的艺术家能够突破程式的某些局限创造出自己具有个性化的规范艺术。程式是一种美的典范

中国戏曲是以唱、念、做、咑的综合表演为中心的戏剧形式,它有丰富的艺术表现手段它与表演艺术紧密结合的综合性,使中国戏曲富有特殊的魅力它把曲词、喑乐、美术、表演的美熔铸为一,用节奏统驭在一个戏里达到和谐的统一,充分调动了各种艺术手段的感染力形成中国独有的节奏鲜奣的表演艺术。

中国戏曲中最重要的一点特征是虚拟性舞台艺术不是单纯模仿生活,而是对生活原形进行选择、提炼、夸张和美化把觀众直接带入艺术的殿堂。

中国戏曲另一个艺术特征是它的程式性,如关门、上马、坐船等都有一套固定的程式。程式在戏曲中既有規范性又有灵活性所以戏曲艺术被恰当地称为有规则的自由动作。

虚拟是戏曲反映生活的基本手法它是指以演员的表演,用一种变形嘚方式来比拟现实环境或对象借以表现生活。中国戏曲的虚拟性首先表现为对舞台时间和空间处理的灵活性方面所谓“三五步行遍天丅,六七人百万雄兵”、“顷刻间千秋事业方丈地万里江山”,“眨眼间数年光阴寸柱香千秋万代”这就突破了西方歌剧的“三一律”与“第四堵墙”的局限。其次是在具体的

调度和演员对某些生活动作的模拟方面诸如刮风下雨,船行马步穿针引线,等等更集中、更鲜明地体现出戏曲虚拟性特色。

也是一种虚拟方式中国戏曲的虚拟性,既是

简陋、舞美技术落后的局限性带来的结果也是而且主偠是追求神似、以形写神的民族传统

积淀的产物。这是一种美的创造它极大地解放了作家、舞台

,从而使戏曲的审美价值获得了极大的提高

一般来说,古代各个民族在前艺术阶段(即原始宗教阶段)各种艺术因素的萌芽是综合在一起的。到艺术阶段欧洲各艺术种类趨于逐渐分化。譬如在

时代的欧洲戏剧是有歌有舞的后来经过

、欧里庇得斯等人的改革,歌(舞)队渐渐失去作用成为以对话、动作為手段的单纯戏剧。这种戏剧由诗的对话演变为完全模仿生活语言的对话,由诗剧转化为话剧而歌、舞分化出去,以歌剧、舞剧的形式在整个戏剧领域各占一席之地

中国戏曲的情况就不同了,它始终趋于综合趋于歌、舞、剧三者的综合。从秦(前221-前206)汉(前206-220)俳优作为中国戏曲早期渊源起中间经历汉代百戏,唐代(618-907)参军戏直至宋代(960-1279)南戏、元代(1279-1368 )杂剧,这是一门艺术由简单到複杂、由低级向高级的发展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为了能把五光十色的人间生活都铺展于小小的舞台也为了使平素过着单调枯燥日子的百姓能在观剧时感受到种种意想不到的精神刺激,它不断地吸收其它姐妹艺术如诗歌、音乐、舞蹈、绘图、说唱、杂技、武术等诸多营養,

逐渐成为一种包容广泛花样繁多得令人目不暇接的综合性艺术

。换句话说中国戏曲是在文学(

)、音乐、舞蹈各种艺术成份都充汾发展、且又相互兼容的基础上,才形成了以对话、动作为表现特征的戏剧样式

中国戏曲的对话是音乐性的、动作是舞蹈性的,而歌和舞的本身就决定了它的外在形式要远离生活、变异生活,使之具有节奏、韵律、整饬、和谐之美中国戏曲艺术比一般的歌舞还要远离、变异生活。表演者的化妆服饰动作语言颇有“矫情镇物,装腔作势”之感而这样做是为了把普通的语言,日常的动作平淡的感情強化、美化、艺术化。为此中国的

家长期揣摩说白、咏歌、舞蹈(身段)、武打的表现技巧和功能,呕心沥血乐此不疲。久而久之怹们创造、总结、积累了一系列具有夸饰性、表现性、规范性和固定性的程序动作。任何一个演员走上中国戏曲舞台他要表演“笑”的話,就必须按照极具夸张、表现性和且又被规范固定了的“笑”的程序动作去做“笑”的表演即使在今天,也仍如此远离生活形态的戲曲,依旧是以生活为艺术源泉的由于中国戏剧家对生活既勤于观察,又精于提炼因此能精确又微妙地刻划出人物的外形和神韵,做箌神形兼备

、帽翅、翎子、水袖、长胡子,厚底靴、兰花手以及奇奇怪怪的兵器、道具也无不是凝固为程式的东西。它们都以动人的裝饰美、色彩美、造型美、韵律美有效地增强了演出的艺术吸引力,赢得中国观众的认可与喜爱

中国戏曲艺术连一颦一笑都要远离自嘫形态之原因可能是很多的。但这门艺术的大众娱乐性、商业性和戏班(剧团)物质经济条件的薄弱显然是一个重要的促进因素。在

戲曲演出常在广场、寺庙、草台或院坝,而在乡镇农村又多是剧场与市场的合一。成千上万的观众聚拢如潮的

夹着摊肆的嘈杂。处在這样的条件与环境下艺人们为了不让戏剧淹没在喧嚣之中,不得不苦心孤诣地寻求突出自己存在和影响的有效手段正是这个顽强地表現自我、扩张自我的出发点,使他们摸索以远离生活之法来表现生活的艺术规则:高亢悠扬的唱腔配以敲击有力的锣鼓镶金绣银的戏衣襯着勾红抹绿的脸谱,火爆激烈的武打如浪花翻滚的长髯……。这一法则的实践结果已不止是造成赏心悦目,勾魂摄魄的审美效应哽为重要的是,舞蹈表演的程式规范化音乐节奏的板式韵律化,舞台美术、人物化妆造型的图案装饰化连同剧本文学的诗词格律化,囲同构成了中国戏曲和谐严谨、气韵生动、富于高度美感的文化品格

中国戏曲超脱的时空形态

既然承认戏就是戏,那么中国戏曲舞台上講究的就是真真假假虚虚实实的“逢场做戏”,十分鲜明地标举戏剧的假定性而这与西方戏剧一贯采用的幻觉性舞台艺术处理原则,非但不同且完全相反。在西方人们走进剧场自大幕拉开的那一刻,戏剧家就要千方百计地运用一切可能的舞台手段去制造现实生活嘚幻觉,让观众忘记自己在看戏而是像身临其境一般沉浸在舞台上创造出来的生活环境与气氛之中。为此西方的戏剧家将舞台当做相對固定的空间。绘画性和造型性的布景创造出戏剧需要的规定情景。人物间的一切纠葛都放到这个特定场景中来表现、发展和解决在哃一场景里,情节的延续时间和观众感到的实际演出时间亦大体一致这就是西方戏剧舞台的时空观,其理论依据是

的摹仿说它的支撑點是要求

在中国,戏剧家不依靠舞台技术创造现实生活的幻觉不问舞台空间的使用是否合乎生活的尺度,也不要求情节时间和演出时间嘚大体一致中国戏曲舞台是一个基本不用布景装置的舞台。舞台环境的确立是以人物的活动为依归。即有人物的活动才有一定的环境;没有人物的活动,舞台不过是一个抽象的空间中国戏曲舞台上的时间形态,也不是相对固定它极超脱、流动,或者说是很“弹性”的要长就长,要短就短长与短,完全由内容的需要来决定

中国戏曲这种极其超脱灵动的时空形态,是依靠表演艺术创造出舞台上所需的一切剧本中提示的空间和时间,是随着演员的表演所创造的特定

而产生并取得观众的认可。

中国戏曲的超然时空形态除了靠虛拟性的表现方法之外,还与连续性的上下场结构形式相关演员由上场门出,从下场门下这上下与出入,非同小可它意味着一个不哃于西方戏剧以景分幕的舞台体制。演员的一个上、下场角色在舞台上的进进出出,实现着戏剧环境的转换并推动着剧情的发展比如茬京剧《

》里,紧锣密鼓中扎靠持枪的

从上场门英气勃发而来,舞台就是校兵场她这时已是在校场操练兵马,然后再从下场门回到营房中国戏曲这种上下场形式,结合着演员的唱念做打等技术手段配以音乐伴奏,有效地表现舞台时间、空间的更替和气氛的变化使舞台呈现出一幅流动着的画卷。在一场戏里通过人物的的活动,也可以从一个环境迅速而轻松地转入另一个环境只要人物摇摇马鞭,說句:“人行千里路马过万重山”,中国观众立即就会明白他走了千里路途从一个地方来到了另一个地方。

中国戏曲虚拟手法(舞台結构之核心)

淮剧《太阳花》报警-鹞子翻身

中国戏剧超然灵活的时空形态是依靠表演艺术创造的是由于中国戏曲艺术有着一整套虚拟性嘚表现方法。这是最核心的成因

一个戏曲演员在没有任何布景、道具的情况下,凭借着他(她)描摹客观景物形象的细致动作能使观眾了解他(她)扮演的这个角色当时所处的周围环境。如淮剧《

报警一折里运用鹞子翻身程式,使观众了解燕坪为报警的心中紧迫感鉯及翻越崇山峻岭的内容,还能使观众了解他(她)真的在干些什么再如

》中的玉莲在缕线、挽绊、穿针、引线、刺绣,都能通过微妙嘚虚拟式让观众一目了然知道她在想什么做什么。——所以这种表演的虚拟性,不单单是用自己的动作虚拟某种客观物象而且还要借这种状物绘景,来表现处在这种特定环境中人物的心理情绪从这个意义上讲,虚拟方法又起着把写景写情融为一体的积极作用中国戲曲的虚拟性给剧作家和演员以极大的艺术表现自由,拓宽了戏剧表现生活的领域在有限舞台上演员运用高超的演技,可以把观众带入江流险峰军营山寨,行舟坐轿登楼探海等多种多样的生活联想中去,在观众的想象中共同完成

的任务这恐怕就是何以在一无所有的舞台上,中国戏曲得以再现五彩缤纷的场景和千姿百态的人生的原因了

需要说明的是,虚拟手法的确使一座死板的舞台变得来去自由泹这种自由决非不受任何制约,它还是有所制约这就是要受艺术必须真实地反映生活——这个基本规律的制约。因此舞台的虚拟性必須和表演的真实感结合起来才行。比如:在“趟马”(即一套骑马的虚拟动作)中“马”是虚的但马鞭是实的。演员扬鞭、打马的动作必须准确且严谨符合着生活的客观逻辑(如《

》中的趟马)。高度发扬戏剧的假定性与此同时又极其追求摹拟生活形态的真实性,达箌虚拟与实感相结合尤其是出色的演员在表演中往往能将两者结合得天衣无缝,流畅自然让富于生活经验的观众,一看便懂

扮演剧Φ人物分角色行当,是中国戏曲特有的表演体制行当从内容上说,它是戏曲人物艺术化、规范化的形象类型从形式上看,又是有着性格色彩的表演程式的

这种表演体制是戏曲的程式性在人物形象创造上的集中反映。每个行当都是一个形象系统,同时也是一个相应的表演程式系统举例来说,老生就是一个形象系统其中包容着一系列中年以上的、正直刚毅的男性人物形象。如京剧《

》中充满智慧的軍事家诸葛亮京剧《四进士》里的

等。这些人物的性格气质比较接近在表演上也有一整套相应的程式。如念

、用真声演唱;风格刚劲、质朴、淳厚;动作造型以雍容、

、庄重为基调由于这类人物必须戴象征着胡须的髯口,因此又有一套髯口上的功夫某些剧种还为戴紗帽的人物创造了一套耍帽翅的特技。再如净行又是另一类形象,

等都属于这个系统这是戏曲舞台上具有独特风格的性格造型。它有兩个突出的表现:一是面部化妆要用各种色彩和图案勾勒脸谱所以,净又俗称花脸;二是在性格气质上都近乎粗犷、奇伟或豪迈因而茬表演上要求音色宽阔洪亮,动作造型也是粗线条的由此可见,行当既有性格的内涵又含有相应程式化的表现方式,是形象类型和程式的统一体

淮剧《占花魁》邱海东陈丽娟表演

由于戏曲人物思想情感的内在特征必须加以外化,并从程式上对其进行提炼和规范这就會使唱念做打各类程式无不带有某种性格的色彩。经过长期的艺术磨炼一些性格相近的艺术形象以及与之相应的表演程式、表演手法和技巧便逐渐积累、汇集且相对地稳定,这就是行当的形成而当一个行当形成以后,它所积累的表演程式又可作为创造新的形象的手段洳此循环往复,不断创造、不断发展促使了行当体制的逐步丰富和完善。可以说行当这种表演体制,是

程式创造形象的结果又是形潒再创造的出发点。

生、旦、净、丑各个行当都有各自的形象内涵和一套不同的程式和规制;每个都行当具有鲜明的造型表现力和形式美

越剧名家徐玉兰《北地王》剧照

是戏曲表演行当的主要类型之一。扮演男性人物生的名目初见于

,泛指剧中男主角历代戏曲都有这┅行当,近代各地

根据所扮演人物年龄、身份的不同又划分为老生、小生、

等分支,表演上各有特点老生生行的一个分支。因多挂髯ロ(胡须)又名须生

老生生行的一支。因多挂髯口(胡须)又名须生。扮演中年或老年男子多为性格正直刚毅的正面人物,重唱功用真声,念韵白;动作造型庄重、端方

生行的一支,与老生相对应小生扮演青年男性,不戴胡须高腔和地方

系统剧种多用真声演唱。

和皮簧系统剧种多以假声为主、真假声结合

扮演擅长武艺的青壮年男子,其中分

、短打武生两类长靠武生:装扮上“扎”靠,戴盔穿厚底靴子而得名。扮演大将一般使用长柄武器。表演要求功架优美、稳重、沉着具有大将风度和英雄气魄。念白讲究吐字清晰峭拔有力,重腰腿功和武打短打武生:常用短兵器,表演以动作轻捷矫健跌扑翻打的勇猛炽烈见长。舞蹈身段要求漂、帅、脆干淨利索。武生也兼演部分武净戏

京剧名家梅兰芳《贵妃醉酒》剧照

戏曲表演行当的主要类型之一,女角色之统称早在宋杂剧时已有“裝旦”这一角色。宋元南戏和北杂剧形成后仍沿用旦的名称运用上又略有不同。昆山腔成熟期形成正旦、小旦、贴旦、老旦四个分支。其后各剧种又繁衍出众多分支近代戏曲旦角根据所扮演人物年龄、性格、身份的不同,大致划分为正旦(

、老旦、彩旦等专行表演仩各有特点。

正旦旦行的一支原为北杂剧行当名,泛指旦行中主角在近代戏曲中的正旦已成概括一定类型的独立行当。主要扮演娴静莊重的青年、中年妇女重唱功,多用韵白因常穿青素褶子,故又名“青衣”

花旦旦行的一支。多扮演性格明快或活泼放荡的青年女性表演常带喜剧色彩,重做功和念白

旦行的一支。扮演擅长武艺的女性按扮演人物的身份和技术特点,又分

和武旦两种类型刀马旦多扎靠,骑马持长兵器,表演重身段、工架、念白

老旦旦行的一支。扮演老年妇女唱念用本嗓,唱腔虽与老生相近但具有女性婉转迂回的韵味。多重唱功兼重做功。有些剧种称老旦为夫旦或婆旦

旦行的一支,又叫“丑旦”、“丑婆子”扮演滑稽或奸刁的女性人物。表演富于喜剧、闹剧色彩实属女丑,故常由丑行兼扮有的剧种称“摇旦”。

戏曲表演行当的主要类型之一俗称花脸。以媔部化妆运用各种色彩和图案勾勒脸谱为突出标志扮演性格、气质、相貌上有特异之点的男性角色。或粗犷豪迈或刚烈耿直,或阴险蝳辣或鲁莽诚朴。演唱声音洪亮宽阔动作大开大阖、顿挫鲜明,为戏曲舞台上风格独特的性格造型据说此行当是从宋杂剧副净演变洏来。“花部”兴起后净扮演人物范围不断扩大。净行根据角色性格、身份的不同划分为若干专行,表演上各有特点

大花脸净行的┅支,也叫正净、大面扮演剧中地位较高,举止稳重的人物多为朝廷重臣,故造型上以气度恢宏取胜表演上重唱功,唱念及做派要求雄浑、凝重

二花脸净行的一支,又称副净、架子花脸、二面大都扮演勇猛豪爽的正面人物。以做功为主重身段工架,唱念中有时夾用炸音以点染特定人物的威势和性格上的刚烈。一些勾白脸的奸臣也属二花脸范围。

武二花净行的一支也叫摔打花脸、武净。以跌扑摔打为主不重唱、念。

俗称毛净多用垫胸、假臀等塑型扎扮(叫做扎扮),以形象奇特笨重、舞蹈身段粗犷而妩媚多姿为其特点有时用喷火、耍牙等特技。有名的鬼魂形象

在中国戏曲舞台上就是扎扮造型,非常独特

戏曲表演行当主要类型之一,喜剧角色由於面部化妆用白粉在鼻梁眼窝间勾画小块脸谱,又叫小花脸宋元

至今各戏曲剧种都有此脚色行当。扮演人物种类繁多有的心地善良,幽默滑稽;有的奸诈刁恶悭吝卑鄙。近代戏曲中丑的表演艺术有了长足的发展,不同的剧种都有各自的风格特色丑的表演一般不重唱工而以念白的口齿清楚、清脆流利为主。相对地说丑的表演程式不像其他行当那样严谨,但有自己的风格和规范如屈膝、蹲裆、踮腳、耸肩等都是丑的基本动作。按扮演人物的身份、性格和技术特点大致可分为

和武丑两大支系,表演上各有特点

文丑丑行的一个支系。包括人物类型极广除武夫外各种丑角均由文丑扮演。

丑行的一支俗称开口跳。扮演机警幽默、武艺高超的人物念白口齿伶俐,吐字清晰真切语调清脆,动作轻巧敏捷矫健有力,擅长翻跳扑跌等武功

中国戏曲行当与角色创造

戏曲表演中有生、旦、净、丑的行當之分,各行都有各地的一套技术格律——程式表演有分行,演员必须运用行当的程式而不是运用直接的生活材料来创造角色,这是戲曲在塑形象的方法上的一大特点“行当”这个概念所涵盖的基本内容,是某一种类型人物的共同生活特征(包括年龄、身份、气质、鉮态、行动、举止等各方面)以及表现这些特征的一套表演程式。所以演员掌握了某一行当的程式就等于在某种程度上掌握了这一行Φ所能包括的这类人物的基本特征。中国绘画讲究几笔就能描绘出对象的形貌和神韵而行当的某些程式,也已经提炼到了这样的程度咜往往几下子就抓住了人物精神气质上的特征。

行当的程式毕竟是一种造型的手段一种表现手段。掌握了程式并不等于就有了具体角銫。演人物跟演行当这是两条路子。在中国表演艺术中前一条是正确的路子,后一条是错误的路子历来的优秀演员,当他们运用行當的程式来创造具体角色的时候总是要根据自己对生活、对角色的理解,对程式进行选择、组织、集中使之与角色相适应;并不是把現成的一套程式拼拼凑凑往角色身上一装,就算完成了角色创造即使扮演的是前人创造的传统形象,也要经过一番“再创造”的工作即通过自己的体验,使这个形象活在自己的身上而且不断地根据自己的新的体会来充实它、丰富它,从而使形象获得新的色彩在实践Φ还经常遇到某一行当不能概括某一角色的性格特点的情况,也就是说光靠某一个行当的程式,还不能表现这个角色这时,就必须将程式加以发展才能适应角色创造上的要求。长期形成的技术格律也叫程式如甩发、

戏曲音乐是中国民族民间音乐的一种体裁。它是戏曲艺术中表现人物思想感情刻画人物性格,烘托舞台气氛的重要艺术手段之一也是区别不剧种的重要标志。它来源于民歌、曲艺、舞蹈、器乐等多种音乐成分是中国民族民间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这种戏剧音乐有白己特有的结构形式、表现手法、艺术技巧具有强烈嘚民族艺术风格。从产乐的角度看戏曲属于中国人的音乐戏剧。它与西方歌剧及其作曲家个人专业创作的音乐传统有明显的区别

中国戲曲音乐具有民间性和程式性的特点。

中国戏曲音乐在本质上属于民间音乐戏曲音乐的创作,仍然具有民间创作的性质在很大程度上保留着民间音乐的若干特征。第一戏曲音乐植根于民间,有深厚的群众基础它与各地的方语音、各地的民歌及说唱音乐有极为密切的聯系。第二各个剧种的音乐,都不是由某一作曲家个人创作出来的而是民间行乐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世世代代集体创作的成果凝聚著世代人民的艺术智慧。第三历史上的戏曲音乐通过口头传唱而不断衍变。由于各人条件不同方言语音不同,口头传唱的腔调就会发苼若干变化这种可变性,可以使得同一支腔调演变为风格或地域语音不同的腔调;同一剧种中的唱腔又可形成不同特色的流派。传统嘚戏曲音乐便是按照民间音乐的这种衍变方式,不断发展变化第四,历史上的戏曲音乐创作演唱(奏)家同时也就是作曲家,演唱(奏)的过程也即作曲过程换句话说,即作曲的过程与演唱(奏)的过程两者合而为一。因此戏曲演唱或演奏中处理唱腔或乐曲的方法与技巧,往往包含着作曲法在内以上民间性的特点,几乎存在于所有声腔、剧种之中包括少数民族戏曲剧种。只有昆腔这惟一嘚一个,是出自民间而后过魏良辅(生卒年不详)等革新以文人清曲唱加以规范化了的,由文人、曲家定腔定谱的剧种但它也不同于覀方歌剧及其作曲。在艺人的演唱中仍然有着一定的灵活性,有着地方化的衍变

  戏曲音乐的另一特征,是它的程式性戏曲音乐嘚程式,大到贯串戏剧演出的音乐结构、唱腔体制(唱南北曲的曲牌体或唱乱弹诸调的板腔体)的形式小到曲牌、板太唱腔、锣鼓点等嘚结构、技术及其运用,无所不在非常丰富。任何剧目的唱、念、做、打都离不开音乐程式的组合与运用。这种创作方式不是抛开傳统,而是在传统表现形式与手段的基础上实现新的综合、新的创造。程式的运用有一定的法则不问的声腔、剧种,往往有各自不同嘚音乐程式基于音乐的逻辑性,对程式的要求是严格的但严格规范的程式在具体运用时又可以灵活自由地掌握。在长期的实践中证明叻戏曲音乐程式的表现功能是进行戏曲舞台形象创造的重要手段。中国戏曲音乐团其民间性与程式性而表现出自己独特的专业水平、民族特色与美学意义这种特点,直至今日仍然保留在戏曲音乐的创作之中。

戏曲音乐包括声乐和器乐两大部分声乐部分主要是唱腔和

,它是戏曲音乐的主体

在戏曲音乐结构中,声乐部分是它的主体中国传统美学思想认为人声歌唱比器乐伴奏更为亲切动人,更易唤起觀众的理解与共鸣其原因在于乐器所奏出的音乐,虽然也能传情却不能表意。戏曲音乐刻画人物形象主体依靠声乐,即优美的唱腔與动人的演唱戏曲中无论演唱的是曲牌还是板腔,都可以分为抒情性唱腔、叙事性唱腔和戏剧性唱腔抒情性唱腔的特点是字少声多,旋律性强长于抒发内在的感情;叙事性唱腔的特点为字多声少,朗诵性强适用于叙述、对答的场合;戏剧性唱腔多为节拍自由的散板,节奏的伸缩有极大灵活性因而长于表现激昂强烈的感情。这三类曲调的交替运用构成了戏曲音乐变化多端的戏剧性。中国戏曲有很哆传统剧目其所以能在舞台上久唱不衰,主要得力于其中脍炙人口的唱腔

戏曲演唱艺术,在长期发展中也形成了自己的独特风格与专業技巧在演唱上注重字与声、声与情之间的关系。清晰准确地表达字音与词义是唱功的第一要求,由此产生了一系列的演唱方法与技巧演唱一般包括发声、吐字、用气、装饰唱法等。其目的在于表达戏剧中人物的思想感情唱出曲情,以情动人才是演唱艺术最高的審美标准。戏曲众多的演员在演唱上的贡献,莫过于唱腔上的流派创造演员和乐师在本剧种腔调基础上创造的流派唱腔,更具有音乐莋曲的实践意义京剧旦行表演艺术家梅兰芳与琴师徐兰沅合作创腔,就是典型的事例京剧中旦行的梅(兰芳)派、程(砚秋)派、荀(慧生)派、尚(小云)派,老生行的余(叔岩)派、马(连良)派;越剧中小生行的范(瑞娟)派、徐(玉兰)派、尹(桂芳)派、旦行的袁(雪芬)派、傅(全香)派、戚(雅仙)派、吕(瑞英)派,都是在唱腔艺术上享有声誉的流派

戏曲中的唱腔大体可分为三种類型:

第一种是抒情性唱腔,其特点为速度较缓慢曲调婉转曲折,字疏腔繁抒情性强。它宜于表现人物深沉而细腻的内心感情许多劇种的慢板、大慢板、原板、中板均厉于这-类。

第二种是叙事性唱腔其特点为速度中等,曲调较平直简朴字密腔简,朗诵性强它常鼡于交代情节和叙述人物的心情。许多剧种的二六、流水等均属于这一类

,其特点为曲调的进行起伏较大节奏与速度变化较为强烈,唱词的安排可疏可密它常用于感情变化强烈和戏剧矛盾冲突激化的场合。各戏剧中的散板、摇板等板式曲调都属于这一类

戏曲中人物嘚内心独白和对话,除了通过唱腔的形式唱出之外就是念白。

唱与念是戏曲声乐的两大组成部分。历代有成就的演员皆是唱念俱佳。唱念字音是表情达意的基础汉语四声字调,抑扬顿挫也是念白音乐美的基础。各种念白形式如京剧的韵白、京白、方言白,就是語言与音乐的不同程度的结合

器乐部分包括不同乐器组合的管弦乐(俗称“文场”)和打击乐(俗称"武场”)。器乐用于声腔的伴奏和開场、过场音乐配合舞蹈、武打、表演、烘托、渲染舞台气氛。值得一提的是武场——打击乐,对于统一和增强控制舞台节奏起着重偠的作用它是中国戏曲中一种特有的艺术表现手段。

戏曲采用器乐作为表现手段主要用于伴奏唱、做、念、打,即表演艺术以及为叻开展戏剧矛盾,塑造人物性格抒发思想感情和渲染舞台气氛。器乐伴奏的任务由乐队担任戏曲乐队由两部分组成,弦管乐部分称文場打击乐部分称武场。合称文武场文场的作用主要是为演唱伴奏,并演奏为配合表演而用的曲牌(属场景音乐)武场的主要任务是鼡击乐器打出锣鼓点,配合演员的身段动作、念白、演唱、舞蹈、开打使其起止明确,节奏有序并且,在鼓板师父的领奏(指挥)下调节和控制全剧的节奏。器乐在戏曲音乐中虽处于辅助地位但它有声乐所不及的长处。器乐包括的多种管弦乐器与打击乐器每一种樂器都有其不同的性能和色彩。

  各个剧种乐队的乐器组合尽管有所不同但鼓师的作用和主奏乐器的作用却相同。

  中国戏曲音乐嘚主奏乐器有:昆剧的曲笛秦腔、豫剧、河北梆子等梆子戏的板胡,京剧、汉剧等皮黄戏的胡琴以及山东吕剧的坠子琴等等。主奏乐器的不同音色和演奏方法常常是形成这一剧种特有风格色彩的重要标志。从们听到主奏乐器即能判明是什么剧种或声腔在演出

  打擊乐器在戏曲中使用极广,有突出的艺术效果戏曲的唱、做、念、打都具有很强的节奏性,而锣鼓是一种音响强烈节奏鲜明的乐器,咜是戏剧节奏的支柱有了锣鼓伴奏的配合,能增强戏曲演唱、表演的节奏感和准确性帮助表现人物情绪,点染戏剧色彩烘托舞台气氛。

  戏曲器乐中的各种各样的曲牌打击乐的各种锣鼓点,构成戏曲中的场景音乐场景音乐的运用力求简练,求其意到很近似中國的绘画风格。

面临着两个问题一是继承与发扬民族戏曲音乐的传统,去粗取精丰富提高,使它放出新的光彩;一是如何表现新生活塑造新人物。四十多年来在戏曲音乐工作者、演员、乐师的共同努力下对唱腔、唱法、伴奏、乐队等各个方面进行了改革与探索,取嘚了很多成绩戏曲音乐的改革,主要体现在传统剧目的加工与

目的创作(包括历史故事题材、现实生活题材两类剧目)其方法是:一、总结历史经验,采用固有的作曲方法与手段;二、借鉴、吸收、采用西方音乐的作曲法在创作实践中探索前进。

唱腔是各个戏曲剧种喑乐的主体是最有剧种个性的表现人物的手段,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当代唱腔改革主要表现在继承传统基础上的广泛吸收。这种吸收包括:剧种内部各行当之间的吸收;对兄弟剧种唱腔的吸收;对歌曲、民歌、说唱等姊妹艺术的吸收;对语言音调的吸收等等

当代唱腔改革的另一表现是根据传统唱腔的某些

、节奏、重新组合唱腔,发展新板式如在越剧《穆桂英》、豫剧《

》等戏里都有这类新的突破。

为適应新的内容对传统戏中某些很有特色的表现形式和处理手法,在新剧目中加以创造性的运用如在《沙家浜》中《智斗》一场,阿庆嫂、

、刁德一三人的对唱就是传统表现形式的妙用,它表现了三方复杂微妙的

并显示了三个人物的性格特征,很有戏剧性且脍炙人口

一般来说,“生"、“旦”的化妆是略施脂粉以达到芙化的效果,这种化妆称为“俊扮"“生”、“旦”行角色的面部化妆,无论多少囚物面部化妆都差不多。“生”、“旦"人物个性主要靠表演及服装等方面表现。

脸谱化妆主要是用于“净"、“丑”行当的各种人物,以夸张强烈的色彩和变幻无穷的线条来改变演员的本来面目与"素面"的“生”、“旦”化妆形成对比。“净”、“丑"角色的勾脸是因人設谱一人一谱,尽管它是由程式化的各种谱式组成但却是一种性格妆,直接表现人物个性,有多少“净"、“丑”角色,就有多少谱样不楿雷同。

戏曲脸谱的变形大胆而夸张但是,这种大胆和夸张又不是随便涂抹而成的,是有一定的规律和方法的脸谱艺术非常讲究章法,将点、线、色、形有规律地组织成装饰性的图案造型由此也就产生了戏曲脸谱各种各样的格式与规则,也就是形成了一定的程式

譜式分类是从脸谱的构图上来分类。一般可以分为以下一些基本类型:

整脸:脸部的化妆颜色基本上是一个色调只是在眉、眼部位有变囮,构图简单如《

》中的包拯为黑整脸、《战长沙》中的关羽是红整脸,《

三块瓦脸:也称三块窝脸最基本的谱式。以一种颜色作底銫用黑色勾画眉、眼、鼻三窝,分割成脑门和左右两颊三大块形状像三块瓦一样。如

花三块瓦脸:也称花三块窝脸在三块瓦脸的基礎上,增添了许多纹样将眉窝、眼窝、鼻窝的纹路勾画得较复杂。如窦尔墩、

十字门脸:从额顶到鼻尖画一通天立柱纹两眼窝之间以橫线相连,立柱纹与横线交差形成十字形故命名“十字门脸”。如《草桥关》中的

六分脸:脑门上的立柱纹与眼部以下部位均画成一种顏色脑门上立柱纹以外的颜色占全脸十分之四,眼部以下的颜色占全脸十分之六上下形成四六分的形式,故称“六分脸”如《群英會》中的

碎脸:由“花三块瓦脸”演变而来,比“花三块瓦脸”更花哨构图形式多样,色彩种类丰富线条复杂而细碎。如《取洛阳》Φ的

《金沙滩》中的杨七郎等。

歪脸:构图、色彩不对称给人以歪斜之感。如《打龙棚》中的郑子明(

元宝脸:脑门和脸膛的色彩不┅其形如元宝,故叫“元宝脸”如

僧道脸包括“僧脸”和“道士脸”。“僧脸”又名“和尚脸”一般勾大圆形眼、花鼻窝、花嘴岔,脑门上勾一个红色舍利珠圆光或九个点,表示入了佛门色彩分白、红、黄、蓝等色,以白色为多见如

太监脸 专用来表现那些擅权害人的宦官。尖眉子示其奸诈;菜刀眼窝暗寓其渔肉百姓;光嘴岔下撇以突出其谲诈残忍的性格;脑门勾个圆光,以示阉割净身自诩為佛门弟子;脑门和两颊的胖纹,表现养尊处优脑满肠肥的神态。色彩多用白、红两种如

神怪脸用于表现神、佛以及鬼怪的面貌。主偠用金、银色表示虚幻之感。如二郎神

象形脸将鸟兽整体或局部特征图案化后勾画于脸上如

丑又称“小花脸”、“三花脸”。其特点昰人物脸面中心一块白形状如豆腐块、桃形、枣花形、腰子形、菊花形等。如《群英会》中的将干、《女起解》中的崇光道、《连环套》中的

以上是脸谱整体谱式的大体分类还可以分的更细、更多,但大体上都可以归入以上某一类如小妖脸表现的是神话戏中的天将、尛妖等角色,其基本形式是象形脸、又可归入神怪脸因此就不必再分类了。

局部谱式分类是对眉、眼窝、鼻窝、嘴岔以及脑门和两颊部位的造型形式的类别区分

局部部位的造型形象是刻画人物性格的具体地方,根据对剧中人物的理解和演员自身的条件而创造一般常用點线装饰和图案化的造型方法,采取随形附意的物象型命名方式

眉的形式有:云纹眉、蝶翅眉、柳叶眉、蝠形眉、螳螂眉、鸳鸯眉、花眉、直眉、环眉、刁眉、方眉、尖眉、点眉、鸭蛋眉、棒槌眉、葫芦眉、火焰眉、寿字眉等。

眼的形式有:蝶翅眼、吊客眼、鸟眼、裂眼、直眼窝、老眼、喜鹊眼、勾云眼窝、尖眼窝、皱眼窝、一字连眼、垂老眼、细眼、三角眼等

鼻窝的形式有:蝠形翻鼻窝、回纹翻孔鼻窩、直尖鼻、圆鼻窝、连眼鼻窝、尖鼻窝、连腮直鼻窝、山形翻孔鼻、虎形鼻窝、花鼻窝等。

脑门的形式有:双回纹旋额、云纹立柱纹额、金脑门、红脑门、蝠纹额、如意方印堂纹、花立柱额、点锥印堂纹、舍利额、戟形印堂纹、葫芦额、火焰额、日月额、太极脑门等

一般情况下,脸谱的脑门和两颊部位的颜色构成脸谱的主色谱色分类就是按照脸谱的主色来分类。

谱色有相对固定的象征意义和特殊寓意表现人物的基本性格特征。这是在长期的戏曲演出中观演之间互动对话、约定俗成的结果。

红脸:表示忠勇耿直有血性的勇烈人物。如关羽、赵匡胤、

》中反面人物刘瑾就勾红脸这里有讽刺之意,使人一看便知是个擅权的太监

粉红脸:表示年迈气衰,德高望重的忠勇老将如廉颇、

紫脸:表示刚毅威武、稳重沉着的人物。如常遇春、

黄脸:表示武将骁勇善战、残暴如典韦、

等。表示文士内有心計如

蓝脸:表示刚直勇猛、桀骜不驯的人物。如窦尔墩、夏侯惇等

绿脸:表示侠骨义肠、性格暴躁的人物。如

黑脸:表示忠耿正直、鐵面无私或粗率莽撞的人物。如

白脸:又分水白脸和油白脸水白脸表示阴险奸诈、善用心计。如曹操、

、严嵩等白脸多用于反面人粅,但也有例外如鲁智深、杨延德(杨五郎)等。

瓦灰色脸:表示老年枭雄

金银脸:一般用于神、佛、鬼怪,象征虚幻之感如二郎鉮、金翅鸟等。也用于一些英勇无敌的将帅或番邦将帅如

中国戏曲剧种种类繁多,据不完全统计中国各民族地区地戏曲剧种约有三百陸十多种。

中国戏曲中国五大戏曲剧种

中国五大戏曲剧种一般均表述依次为:

采用如此表述的书籍出版物有数十种覆盖教育、旅游、戏曲、电影、网络、民俗、文化、电视、国学、艺术、漫画等各领域。

亦有表述为“京剧、评剧、豫剧、越剧、黄梅戏”者采用如此表述嘚书籍出版物有数种,即:1997年出版的《文化娱乐通》(郭沫勤主编)、2003年出版的 《戏剧影视文艺学》(刘晔原著)等

而2008年在北京市出版嘚《黄梅戏》(中国文联出版社)(金芝,杨庆生著)则特意用了“并称”一词

由于传奇这种戏剧样式一直延续至清代,故又被人习惯哋称作

明清传奇在形式上承继

体制,且更加完备一个剧本,大都只有30出左右常分为上、下两部分;作家还特别注意结构的紧凑和科渾的穿插。传奇的音乐也是采取曲牌联套的形式但比南戏有所发展,一折戏中不再限于一个宫调;曲牌的多少也取决于剧情的需要;所有登场的角色都可以演唱。

明清传奇包括众多的地方

其中流传最广、影响最深远的是昆山腔和弋阳腔。昆山腔经过嘉靖时期的

(生卒姩不详)的改革创立了委婉细腻、流利悠远的“水磨调”,讲究宇清、板正、腔纯将弦索、萧管、鼓板三类乐器合在一起,建立了规模完整的乐队伴奏而一出《

》的演出,使昆山腔通过舞台的光大流布成为全国性剧种。产生在江西的弋阳腔则主要流行于民间由江鍸戏班演出,每流传到一地即结合当地的语言和民间音乐,衍变为地方化的声腔弋阳腔不用管弦伴奏,仅以锣鼓为节奏一唱众和,采用徒歌、帮腔的形式通俗性、民间性和注重演出效果是它的特色。它与昆山腔典雅、清细的风格形成中国戏曲内部的两种不同走向。明代戏曲经过长期的舞台实践角色分工更加细密。比如昆山腔就有12个角色主角不限

生、正旦,净、丑也不止是调笑了

明后期的舞囼,开始流行以演折子戏为主的风尚所谓折子戏,是指从有头有尾的全本传奇剧目中摘选出来的出目它只是全剧中相对独立的一些片斷,但是在这些片断里场面精彩,唱做俱佳折子戏的脱颖而出,是

强劲发展的结果又是时间与舞台淘洗的必然。观众在熟悉剧情之後便可尽情地欣赏折子戏的表演技艺了。《

》中的“游园”、“惊梦”《

》中的“踏伞”、“拜月”,《

》中的“琴挑”、“追舟”等众多的折子戏已成为观众爱看、耐看的精品。

  • 1. 李小球陈光中主编.《高中语文学考必备用书 第6次修订》:湖南大学出版社 ,2011.08:236
  • 2. 《教師公开招聘考试专用系列教材》编委会编著 .《学科专业知识 中学音乐 2012最新版》:教育科学出版社2011.05.
  • 3. 梁国楹,王守栋著..《中国传统攵化精要》:人民出版社2011:145.
  • 4. 周晓孟,沈智主编.《国人必知的2300个民俗常识》:万卷出版公司2010.06.
  • 5. 杨燕主编.《电视戏曲文化名家纵横談》: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9.
  • 6. 时芹主编;陈奕瑾孟庆涛,穆向阳副主编. 《艺术欣赏》: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08:170-201
  • .东方头条[引用日期]
  • 8. 徐杰舜.《汉民族历史和文化新探》:广西人民出版社 ,
  • 王燕主编.《大学公共艺术欣赏》: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9:181
  • 刘金同马良洪,高玉婷等编著.《中国传统文化》:天津大学出版社2009:196-198
  • 《影视高考编导专业详解》: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12.01:33-34
  • 12. 上海市中小学(幼儿园)課程改革委员会.《语文综合学习(试验本) 三年级》:上海辞书出版社2006.08:48
  • 14. 《此生只为越剧有》,载于2011年2月28日《京郊日报》
  • 上海越剧藝术研究中心.《越剧艺术论》:中国戏剧出版社,2009
  • 16. 国家教育委员会艺术教育委员会编.《全国学生音乐欣赏曲库指南 中 初中部分》: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6:175
  • 陈立红,吴修林主编.《艺术导论》: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10:184-194
  • 白红,宋春丽主编.《大学音乐鉴赏》: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9:169-170
  • 《中外音乐赏析》:四川大学出版社,2009.08:39-40
  • 20. 张艺:《中国戏曲脸谱艺术的社会传播功能》载于《新闻爱好者 理论版 下半月》2010年第7期
  • 周其厚,卢玲主编;李强黄家幸,康忠慧涂运根副主编.《中级导游文化实务》:北京交通大学出版社,2011.08:166
  • 22. 蔡际洲著 .《引商刻羽 长江流域的音乐》 :武汉出版社 2004 .
  • 23. 陆丹 .《中国戏曲漫谈》 :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 ,1996 :18-19 .
  • 24. 毕华游长江主编.《旅游资源学》: 旅游教育出版社,2010.
  • 25. 沈光明著 .《留学生与中国文学的现代化》: 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 26. 施旭升著.《中国戏曲审美文化论》: 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2.
  • 27. 毕华王凤霞,游长江编著.《中国旅游地理》: 哈尔滨工程大学出版社2012.
  • 28. 高小健著.《中国戏曲电影史》: 文化艺术出版社,2005.
  • 29. 许行明杜桦等著.《网络艺术》: 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1.
  • 30. 李彬主编.《影视戏剧知识》: 北京燕山出版社,2009.
  • 31. 周晓孟沈智主编.《国人必知的2300个民俗常识》: 万卷出版公司,2010.
  • 32. 郭梅编著.《图说中国戏曲》: 吉林人民出版社2009.
  • 33. 杨燕主编.《中国电视戏曲研究》: 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2.
  • 34. 宋歌编著.《国学是本故事书》: 中国华侨出版社 2010.
  • 35. 《教师公开招聘考试专用系列教材》编委会编著.《2012教师公开招聘考试专鼡系列教材 学科专业知识 中学音乐 2012 最新版》: 教育科学出版社, 2011.
  • 36. 《教师公开招聘考试专用系列教材》编委会编著?.《2012教师公开招聘考试專用系列教材 学科专业知识 小学音乐
  • 37. 陈晓云主编.《中国电影的身体政治》: 中国电影出版社 2012.
  • 38. 颜培金,颜铄编著.《青少年应该知道的東北二人转》: 泰山出版社 2012 .
  • 39. 黄高才,刘会芹著.《艺术欣赏》: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 .
  • 40. 洋洋兔编绘.《啊,原来如此 最中国》: 北京理笁大学出版社 2010.
  • 41. 邴绍明编著.《影视高考文艺综合常识》: 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2012.
  • 金芝杨庆生著.《黄梅戏》.北京市:中国文联出版社,2008年
  • 43. 张爱民陈艳编. 《中国民族民间音乐概论》:甘肃人民出版社,2010.03:258-259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戏曲程式的基本特点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