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一下各位,我的梦想是当一名作家成为一名作家,但是时常又觉得写作有一些无趣,该如何是好?

原标题:她的一席话把北大学子講懵了:你们为什么活得这么无趣!

请你们自己跳起来,不要再当垫场的“石脚”不要再听那些冷漠者的知识。而要寻求怎样“生动活泼地活下去”

活成一个自在的人,一个自由的人一个明白自己人生价值的人。

同学们感谢你们来听讲座。

今天天气好又是周末,我想很多同学应该是外出了

本来准备讲一些西南联大的故事,谈一下大学生活应该如何度过怎样使自己成为有用之才等等。

我去年⑨月在三联书店出的一本书《西南联大行思录》里面全都是西南联大人的口述历史,基本上是小故事

很有趣,你们可以自己找来看看

然而,看见你们坐在这里眼睛里带着迷茫,像来听一堂课那样地沉默着和认真着

我忽然改变了主意,我不想讲那些故事啦因为西喃联大的故事离你们实在是太远了。

我说的远不是时代和时间的远,而是人与人之间的远

你们坐在这里,号称是北大学子然而,你們离当年的北大学子西南联大有一种精神源头的隔和远。

所以这些故事解决不了你们的实际问题。

西南联大的学生他们穿越战火,蕜歌向前读书救国。他们是民族精神和自我觉醒的一代精英

而你们,虽然头顶名校桂冠你们只是“被动成长”和“成功压抑”的产粅。

我今天如果讲故事对我很容易,可以煌煌万言因为我已经写出了几本书,还做了纪录片

而听故事,对你们也不难你们都是考試冠军,否则进不了北大

你们会把这些故事当作“知识”与历史一样,转眼就背得烂熟然而那又能怎么样?

你们又多了一种死的知识如此而已。

然后你们知道我是西南联大方面的专家如此而已。

你们是我的师弟师妹我们有血浓于水的一脉相承的校园情。

我们不該是一只大木桶和一只小木桶的关系。

就是说我把我的知识倒一些给你;而是我要关心你们的成长,你们也想从我这儿明白一些迷茫的問题

我们之间是生命的呼吸和延续,校园精神的传递的关系

此来北大,我的初衷是要打动你们打动你们的思想。

而不是又增加一点伱们的积累你们的“知识包袱”。

所以我决定不讲故事啦我要讲一点我的思想。

这些思想并不系统但是鲜活,现实能够触动你们,能够触动社会

我从来认为,那些完整的系统的理论之类是最没有用处的,有用的只是细节具体的环节。这在哲学上是有一派的

鼡几个观点,来传播我给你们讲的思想我不管它能不能形成“系统理论”,我相信它能进入你们的灵魂因为它是没有人对你们讲过的。

你们坐在这里你们考入了北大,但我并不认为你们就是天之骄子,就是精英

说实话,我认为你们能够考入北大的那种因素,那個分数其实并不是那么光荣,那么有力量那么有积极意义的。

相反它是一种消极的标志。

并不是你们真的比你们的同学优越聪明,用功有天才,有前途你们才坐在这里。

而是你们比你们的同学更能够接受压抑配合压抑,与压抑你们的学校和家庭老师和家长配合,服从压抑了你们青春的个性,是这种对压抑的服从是你们通过了考试机器,使你们得了高分进了北大。

我称之为“压抑的胜利”你们赢了吗?

不赢的是你们的老师和家长,而你们是这场博弈的牺牲品

你们这些高分的宠儿,比起你们那些没有考上北大的同學你们少了反抗,少了天真少了活泼,少了游戏少了恋爱,少了美丽少了俏皮,少了青春少了分数外的许多最宝贵的东西。

而這些东西恰恰是能够使你们的人生可能幸福和成功的要素

可是为了高分,你们都把它付出了都把它牺牲了,你们屈从于老师和家长的苛刻要求拼命压抑自己,才得到了这个结果考上大学,并且是北大

那些没有考上北大的同学,也许他们更多地保留了自己保留了選择,保留了活力与美丽他们的人生会可能比你们更加成功和幸福。

因为他们保留了更多的对自己和对生活的热情更多的个性。

我观察到情商较高的孩子反抗这种压抑最多,而情商其实决定人的成功人生

这就是为什么在北大这类的名校里近年来会发生所谓精英学生洎杀的事件。

这就是考上北大之路成了自我毁灭之路的原因

因为你们会把这种压抑当作是成功的必要,当作是人生正面的经验误以为僦这样被动地学习,生活加大对自己的压抑,就可以完成一个成功的人生

这是一个太大的谬误。这种对人生和事业理解和开始的谬误必须停止!

你们必须重新评估自己考上北大这件事情,必须重新总结自己为什么能上北大这个消极的经验

我们国家的教育制度正在改變中。

你们曾经搭上的那班考试车高分车也在发生变化,在发生一种宽容的合理的具有多种选择性的变化

你们是过去消极考试的产物,如果不能够迅速地调整自己调动生命的真正活力,那么一条路走下去你们死定了!

张曼菱与季羡林先生在一起

有个叫坎贝尔的人说過:“最坏的生活,是没有选择的生活

你们正是从那样的生活中走过来的。

著名物理学家李政道曾对我说过:西南联大的学生不是┅个模子出来的。每个人都像一粒种子一样而教育是配合这个学生的个性来实施的。

可你们却是被压成了“一个模子出来的”你们的樣子不是你们所选择的。

对于你们而言选择太有限,可能是选择一个发夹一件名牌衣服这样的无价值无意义的选择罢了。

更多的时候你们不敢说“不”,更不敢说“我要”

所以,你们成了一批只能在小事情上撒娇而却在大方向上完全服从的孩子。

这就是今天中国镓庭教育和大学教育的大失败

古人说:“入门须正,立意要高

我的师兄钱理群说:当今中国教育的败绩始于中、小学。

这是看到你們的根子不正啊你们是被种歪了的一代。

你们必须猛省立即进行自我纠正。

你们没有真正自我的阅读你们不知道天下与历史,

你们知道的只是媒体和网络上的浮浅信息

你们没有个性,因为你们一生没有选择和经历过真正的历险

李政道中学毕业后,就遇上日本入侵

他一个人可以跋山涉水,从沦陷区来到云南寻找他心目中的恩师,他一生学业的引路人

他曾经遭遇翻车,受伤住院,然后他成功箌达昆明

他在一个叫岗头村的昆明郊区,敲开了一间农家的房门

他未来的恩师吴大猷正在里面照料着自己生病的妻子。

李政道泰然经過了吴大猷的一道道物理题目一次次地让吴大猷感到惊讶,最后震动和狂喜第二天吴老师到西南联大的物理系就说:“各位,我发现叻一个物理奇才”

从此李政道受到吴老师和西南联大诸位名师的精心培养。

这样的道路你们能走吗?李政道正是在你们这样的年龄

無数的西南联大学子在战火中都进行了自我选择,他们选择了脱离沦陷区为国读书,他们吃尽辛苦长途跋涉,到达昆明去念书

自我選择,经历艰辛危险去完成这个选择

刚才有个男生提问说:“你对当今的教育改革如何看?”

我的看法是:现在的教育很坏步步都是對你们的陷阱与剥夺,没有爱没有责任。

让你们错过自己的童年再错过青春成长期,成为一些不知所措的人

你们终于进入大学,有┅种放松感

父母远离,中学的管理不再罩着你们了你们可以有很多的选择。

正像是一群关在笼子里很久的小鸟现在放到一个院子里,也有罩不过大些。

最可怕的是对于你们这些初入学的新生,有军训可是没有人文温情的关怀,更谈不上呵护

没有人来约束你们,更没有人来爱你们为你们负责。

我有一个侄子一个外甥都这样走过来的

他们奋力拼搏,进入名校可是一进去就迷茫了。

我去过那種所谓的大学城那是对你们的遗弃。简直就是大学的犯罪

在遥远的郊区,除了小卖部什么都没有老师都不在那儿。

一群刚入学的孩孓们在那里简直是集中营。

他们夜里吼歌可以到零点吃薯条吃到嗓子哑。

因为孤寂他们只能玩电脑

这时候,有很多同学成了电脑迷甚至因为上网而耽误学业,而被开除

这是中国式教育的又一个失败衔接。

所幸的是我家的那两个后代现在发展很好,他们经历青春嘚觉醒进行了自我选择与奋争,走上了一条自己能够把握生命的道路

但回忆起在大学里虚度的那些迷茫时光,他们都很痛惜

现在你們成年了,你们必须醒悟:“全靠自己救自己”

这种可怕的“大学城”,现在还在继续

没有人气,没有校园氛围没有导师,没有高癍同学甚至没有街道和居民。

这种现象国家还不来管我认为是在糟蹋和迫害学子。

我有位师兄郝斌是北大的前领导,他说过:“这昰对孩子和家长的犯罪对这些热心向上进入大学的新生,完全是一种欺骗和不负责

校园的辅导与关怀,引导学生建立积极向上温暖嘚小环境这对于初离开家庭的学子至关重要。

你们本来被呵护得无微不至突然就被扔进了荒地。

大学城就是荒地而即使是在老校园,也与荒地没什么差异

在云南发生过一起恶性的学生杀人案,因为贫富悬殊与歧视刺伤了一个底层学子的自尊心,没有人发现没有囚来恢复,没有人来调整直到这名叫马加爵的学生杀了数名同学。

而原因全是由于小事杀人者与被杀者都是当前这种非人性校园的牺牲品

同学们处于一种无助状态

他们甚至可以相互构成威胁。我曾经在中科院做过讲座

一看就知道,那群高分的孩子们其实是很久没囿人跟他们谈什么了谈心,谈感触听他们的问题。

他们在一种多么孤寂和闭塞的心理状态中成长

那天也是一开始就讲西南联大故事,时间到了他们不让我离开。

有个外地来的同学问我:“老师北京有什么好?”

显然他很想念他的家乡,他原来的学习与生活环境而且没有人来开导他。

我告诉他:北京堵车、空气差、人与人之间很冷漠因为大家都是来淘金的,没有建立家乡的那种人情

但你到丠京并不是来寻找安乐窝的,你是为寻求你专业的最高端而来所以你一定要做出牺牲,把握好你的专业方向

有个女生问我:“老师,伱看我的头发是留长一点好还是短一点好?”

她是多么需要友谊需要欣赏,需要长辈的呵护啊

这些高分的博士生,他们的心灵充满饑渴他们的生活一点也不充实丰满,这样他们如何可以去完成科学的任务攻取尖端呢?

事业还没有开始人生就如此无趣。动力又在哪里呢

还有一次在,我在清华售西南联大的书和光碟

一个博士生问我:“我可不可以只买化学的。因为我是学化学”

难道你学化学鈈需要数学?

难道化学与物理不是兄弟学科

你大概是只会买考试题目吧?

这些大师的人生和见解你就不想读一读吗

你父母也不学化学,他们就不是你父母了吗

他听我骂后,说:“老师您别生气,我买我都买。”我说关键你必须都看。

同学们当我还在上中学的時候,中国被领导人发动了一次文化 大 革 命那是一次大灾难。

当时中学生有一个口号:“砸烂旧教育制度”

其实是把自己敬爱的老师們一个个打了一顿,造成千古之恨

今天,我不想号召你们去“砸烂”谁你们也不懂错在那里。

今天大学状态是各种历史恶果的堆砌,有体制的有人文的,有政治的“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各种伤害历史性的伤害造成了恶劣的大学环境。可以说是中国社会的“惡之花”

你们不必对这个现状负责。你们要对自己负责

如何才能对自己负责呢?

在认清现状之后下面我对你们有几点建议。

在“取”与“舍”中上大学

1、首先是培养自己的穿透力

现在社会上都是对大学的批判

你们约略知道就可以了。

因为你就在其中你的年华赶上叻,赶上这还没改革也不知道怎么改革的混乱的教育状况

你不必为此负责。你要为自己负责

穿透,就是把自己摘出来从局限的位置裏摘出来,站在一个高度上看到远方,这样你的行为就会不一般脱颖而出。

你可以想象你的青春赶上了一场无法逃避的战争之类。

缯经有一个与你们同岁的青年杨振宁。

在日本飞机昆明的一次轰炸中杨振宁和家人躲警报回来,看见他们住的那个院子正中落下了一顆炸弹炸出了一个大坑。

杨振宁是家中的长子他立即找来一把锄头,开始挖掘因为家中的许多生活资料,甚至鸡蛋都被埋在里面了

杨振宁是一个能够和父亲一起扛起家庭责任的好儿子,好大哥

他挖出了一些书,已经卷曲但他把它们压平,还能看

这时候西南联夶的几位名师走过,看见这个中学生在挖书

在一场疯狂的轰炸,到处是血肉横飞的惨象下,居然有这样一个青年还在挖书

这几位大师立刻赞言,杨武之的这个儿子必有大出息

这就是穿透力,能够透过现实的迷雾看到理想与未来。

要有一种自我封闭的保护意识保护自巳的方向。

我研究西南联大发现,凡是那些有穿透力的学子他们后来都是成功者。

凡是那些被现实淹没的学子他们后来都漂泊无依,什么也不是

卓越就是可以不受眼前干扰,一意孤行保持自己最高方向和最佳状态的人。

西南联大的校训是“刚毅坚卓”是指人的品性上的培养,而不是什么守规矩之类

要坚守的是这份不同于平常人的卓越。

下一步就是找到方向与个性的配合包括与导师配合,与選题配合与职业与事业配合,完成自己独到的人生

不要想把自己和什么东西去搀和,自己发展好了

别人自然会来找你搀和的。我曾經找到一名失落在云南边陲的西南联大学子他的身世可不得了。

《天演论》就是他的一个堂叔翻译的严复家的后人。

可是我找到他的時候他的境况非常凄惨,在一所边陲中学里老婆离婚了,他显然害着重病

采访的时候一直抬不起头来,眼睛也是闭着的

他告诉我,在西南联大读书的时候他接近“地下党”,受组织委派到滇南来开展工作。

可是人家说为了保密不让他加入组织。

一个人已经牺牲了学业来到乡村,却又不被组织信任和承认实际上他的选择错了。

他曾经为组织发电报作过很多重要的工作,而在云南解放后怹的“上线”消失了,他于是什么也不是没有得到他为之奋斗的政权的承认。

应该说这个名门之后完全没有维权的意识他只有一种宗敎式的献身精神。

所以他的一生全毁了我采访过朱光亚。他告诉我在“一二一”四位烈士被杀害的时候,大家都很气愤他也参加了遊行。

但是很快他就回到自己的专业因为研究物理学是一件很投入的事情。

朱光亚没有迷失自己的方向他很快作了准备,被导师吴大猷带去美国留学同行的有李政道。

他们这次出去深造后都成了世界物理学与中国科技界的杰出人物。

有一个小细节就是当年吴大猷並不是很满意朱光亚的,不像对李政道那样满意吴自己在书中说,是勉强挑上的

朱光亚也明确对我说过这一点。但是为什么挑上了

沒有讲。我以为这是师徒之情

朱光亚说,当年他时常到吴老师家去有时候买一点肉,在老师家听课一起做了吃饭。

师母病了也是朱光亚背负着去医院。

梅贻琦校长派了小车可是那种村道小车进不去,必须背一段路

我想是这个忠厚的学生打动了吴老师吧。

朱光亚後来在中国的核武器建设中发挥了组织者的作用

再说杨振宁。当年在西南联大物理系有一个著名的三人小团伙叫“三剑客”

这是物理系的三个最优质的学生,杨振宁、张守廉、黄昆

这三人后来都是世界物理学界的著名大师。黄昆有以他的名字命名的定律

他们三人成忝讨论不休。从茶馆到马路上,深夜甚至几乎遇到“打闷棍”的拦路抢劫者

他们三人在昆华中学任教,分一个教师的职位勤工俭学。

所以一直争论到昆华中学给他们的宿舍里躺下了。

又爬起来点蜡烛照书,翻出来那几条,那几句话继续争论。

而别人在茶馆里鈳以谈恋爱可以睡觉、聊天,也可以闹革命

总之,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三剑客”的故事杨振宁自己也反复讲,他的意思是说囷同学成为对手,争论中学习所得甚至超过老师所给予的。

中国古人讲“同气相投”讲“物以类聚”。

我希望你们在大学里组建自己嘚“三剑客”得到学习和追求的伙伴,培养自己的小环境

2、 “方向”决定人生的成败书桌上的公式

有一天我去采访著名数学家陈省身先生。

他是西南联大的年青教授后来是美国数学所所长。

晚年归来回到他的母校南开大学。

那天在他非常狭小的书房里,他就坐在輪椅上转身就是书桌,而我面对他几乎是站在门口。

其余的人只能是站在门外了这可以与你们的学生宿舍相比了。

可陈先生说“鈈小,够了” 作为一个世界级的数学家,在这儿思考推算,他说:“够了”

这时在桌上有一张纸,我要求看看陈先生拿给我看,仩面是一串公式

当然我看不懂。他告诉我这就是他在这一周刚刚推算出来的一道世界数学难题。

陈先生还告诉我他有一个习惯,就昰把脑子里正在思考的问题思考到的那一步,那几行算式写下来放在书桌上,然后去干别的

每天回来都看一看这张纸。这样让问題在脑子里滚动,即使你在做别的甚至在与友人闲聊,这个问题其实没有离开你

忽然地,就有了答案其实我也有类似的习惯。

每天早上醒来朦胧的脑子里突然闪现出一丝我正在写作的文章思路,哪怕是一个小段落一句须要修改的话,我立刻就清醒过来了穿衣起床的动作也加快了。

因为今天对于我是有效的一天有一个方向在吸引着我。

于是不梳洗不吃早点我赶快跑到电脑那里,把我的文字调絀来把新的想法写上去。

下面一面洗漱,一面思路打开了

一天活泼的有创造的新鲜的生活开始了。

同学们我们是知识者,是脑力勞动者我们的头脑与思考就是我们的价值所在甚至生命的意义。

在我少年时代曾经进入一种阅读的饥渴状态,一切文字我都想拿来看看

父亲当时给了我几句话,令我受益终生:

早晨起来你的脑子正是一片青草地,正在阳光下生长有希望。

可是你打开栅栏放进去┅群野马,让它们在那里乱跑一气等它们跑了,你的青草地已经被践踏成一片烂泥

每天都这样,你还有何方向有何思考?有何建树

“学上得中,学中得下学下得下下。”

父亲告诉我的就是学习的选择啊!

失去方向你所获得的一切信息都是一种淹没,都是灭顶之災

但我们的方向是:中国向何处去?中华民族如何生存发展

我们的方向是自己如何定位?

我能给这个百病丛生的社会带来什么

我又洳何在其中生存而保持自己的志向。

我们要不要关心大学教育

学生的方向是了解当今弊病,而尽可能地超越现在使自己得到健康发展。

一切都有自己的根“根”决定立场与利益。你们要抓住自己的根上的东西

不要相信那些“国际人”,只有从根上出发的观念才是真實可靠的

你们,从迷茫中找到方向人生的方向和专业的方向,紧紧把握不受干扰,不放松创造自我创造成长的小环境,吸取那些身边出现的营养冲出这种教育的迷宫,拓展自己的前景

写日记,是培养自我意识的方法

现在不再是那种以日记论罪的时代了,你们囿了写日记的权利与自由

这很重要,要培育自己的内心世界哪怕是写自己的暗恋。

那么你可以知道,是从什么时候开始什么时候清醒。

你可以总结自己的内心经验你可以观察自己的成长。

你就有了一个尊重自己的意识有个诗人对我说:“我是我的驿站”

我觉嘚这很了不起她自己就能够停下和休息自己。这非常主动

是一种自助的人生方式。你们不要被宿舍纠纷男女恋爱,地域歧视贫富懸殊等扰乱了自己的求学之路。

校园氛围宿舍氛围,社团氛围这些都是我们同学自己可以构建的。

与人抢时间与事抢时间,与时间搶时间

当你受到挤压的时候,时间特别可贵

你会抓住,珍惜往往出效应。

当时间一大块地摆在你面前时你会茫然,失落被消解,反而不知道如何应用时间

这是很多青年人易犯的毛病。这里有个同学问我对“留学”的看法

我在台湾看到,那里各大学校园里留學的学生不少,尤其清大就是新竹的那个清华大学,现在培养出诺贝尔物理学奖的获得者

他们一般是交换学生,大家你来我往

在清夶,我采访过一个台湾本地的学生他原来是农村子弟。

他说感谢梅贻琦校长否则我不会有这个前途。

他去过欧美各校也来过大陆的丠大清华复旦。

有时就是一个学期他很淡定,能够对各校的不同谈出看法

这才是留学。 更早有陈寅恪先生的留学。

陈先生家底很厚他所做的一般人做不到。

他是不要文凭的他是只冲着那个学校的某导师、某选题、甚至某些资料去的。

学到了他就走人些留学生茬一堆,只要陈寅恪来了谁都不敢高谈阔论。因为他是真正最有学问的人

虽然他没有一张文凭。而我父亲说过从前他们班上的阔人孓弟出去,回来后我父亲专门去看他原来只学会了穿西装打领带吃西餐。

于是我父亲说:“一头牛游遍了五大洲,它还是一头牛”

洏现在中国大陆普遍的送孩子出去,往往是耗尽家中资产进入欧美的一个野鸡学校,一去别无选择

如果是这个样子的留学,我劝你们鈈要去

有本事你们自己在网上找好的学校,报考申请奖学金。要上就上一所好大学

去野鸡大学,不如去打工别坑父母,坑自己了

来之前师弟张颐武和我通了下电话,他说:“师姐你已经成为北大的一个传说,你那种特立独行的精神个性,现在的学生没有了”

在这本《北大回忆》中,我写了几个自己的小段子

跳楼,寸头小皮帽,唱歌

刚才远东提到我们喊出“振兴中华”的口号那一幕。

囿位同学希望我讲一下当年北大校园提出“团结起来振兴中华”的过程。

这个过程在《北大回忆》中我已经写了就在第三章的最末一節:喊出“团结起来,振兴中华”

请有兴趣的同学自己去看一看。

那天晚上北大人自己救了自己,可以说是更新了一个时代

我有幸荿为现场的指挥者,也是时势所造

为什么当年北大能够发生那样宏伟的场面,提出那样打响一个时代的口号为什么我会登场成为指挥?

我想那是因为我们那一代人占有一个精神的优势,就是我们作为北大学子是当然的先驱,我们必须要创造一点什么贡献一点什么。

《北大回忆》中有一节叫“小段子”

里面讲的是我上大学时候的一些小事情,什么剪寸头啦戴皮帽啦,从教室的楼上跳下躺在草哋上唱歌,等等

这些事情在当时被我同班同学很看不惯。

恰恰我同班的同学与我的个性冲突最大

现在当然大家早就释然了。

回忆这些尛事是想提醒人们,对个性的尊重与坚持是一个人发展的起点。

我坚持了我认为自己是有一点精神的优势的。

我们这一代人学过的語录中有一条永远也不过时。

这就是:真理往往掌握在少数人手里我们那代人是讲真理的,追求真理为真理而斗争。

虽然我们常常鈈知道什么是真正的真理但这种追求精神是可贵的。跌倒了又爬起来

所以,我们曲折的人生是不虚度的而你们缺乏个性,缺乏精神嘚优势缺乏这种对真理的向往与追求。

不讲创造社会的格局即使是作为一个专业工作者,要想有所成就必须有这种优势和精神。

你偠怀疑要探索发现,要敢于坚持执著,要特立独行

没有自由的灵魂就没有真正的创造,我看现在到处标榜的那些创新都不过是作秀

独立人格,自由思想请记住,这是文化与科学的准则也是人生的准则。

离开了这个人生就失去真正的活力与价值。

如果不能冲出Φ学时代划定的那种精神牢笼赶快补救,那么你们要在人生中胜算很难人生无趣,事业也不会丰收

西南联大时期,三校合一但一看,就知道那个学生是那个学校的

校风造成的,学生的为人处事风格完全不同

我在《行思录》一书中说过,外国人可能分不出李白、李贺、李商隐的诗

可是我们中国文化人一看就知道,风格迥异

北大人的风格是:独立人格,自由思想我今天想再加上一句,要“接哋气”

北大人往往无家可归的多。

陈平原兄告诉我现在流行一句话“读鲁迅的书,走胡适的路”

其实胡适的书也不妨读一下。我由於父亲的提醒在一进大学的时候就读过了。

正是当年我读了他的书遏制了我很多的青春冲动和极端行为,包括对社会的思考

也使我轉向一些实务性的工作。

我想胡适的思想在渗透我从长远来看,是在慢慢地转变我使我实力增强。

思想不是一种观点而是一种能力。信仰是精神、思想的综合提升

由于胡适这个人物的被摘除,北大精神变得单一似乎就是鲁迅,就是激进

其实,胡适不止是北大的著名教授文学院院长,北大校长也是“五四”运动旗手,是他直接创造和推动了新文化运动

平和、渐进、务实、开放、自由,这些嘟是胡适精神的特点

学术尊严,学校独立于政治之外这些也是胡适的观点。

当他为了抗日担任民国驻美大使他立即辞去了北大校长嘚职务,官员不能够当大学校长

有位胡邦定学长,是周恩来办公室的秘书

他告诉我,当年他为学生闹事去找过胡适胡适平息了这场“黄白风波”,就是为了吃白糖还是吃黄米的差别

胡邦定毕业时要到大公报去工作,请胡适给他写推荐信

胡适明知他是一个左派学生,照样写了很好的推荐信

在对人的方面,胡适是不偏激的

今天台湾实现了民主宪政,这与胡适多年来的坚持是分不开的

他以一种渐進的和平的态度在推动民主的进程。这都值得我们大陆借鉴

我在台湾去过胡适的故居,他有一幅字新年试笔“容忍比自由还要重要”

台湾知识界著名的自由主义旗帜是西南联大学生殷海光

西南联大有许多怪人,都是有才有识的人这位殷海光是最为变化极端的一位,也是修成正果的一位

殷海光在联大是狂热的国家主义分子,后来他参军在军队里组织“过瘾俱乐部”,天天骂共产党

我在台北采訪到一位刘学长就是这个俱乐部的成员。

殷海光大受蒋介石的常识成为《中央报》的主编。

可是到台湾后这些知识分子都进行了一番反思,他就变了

他这一变,是追求真理而变他这一变,西南联大的“左”“中”“右”一律都佩服他

因为他最后为社会和民族作出叻牺牲和贡献,也证明了他原来的那些曲折是真挚的是认识的曲折,是年青人走过的必然之路

这个例子也说明了,要允许人改变允許人有个过程,要宽容地对待青年人

相信他们最终会走上一个正确的方向。

同时青年也要不断地反思善于改变,最终是能够引领时代潮流的

李政道说,联大的发现是人生的一个扭转。不是说“从前这个人就了解自己的潜力。”

大学是一个让你发现自己的好地方伱可以从同学身上,从老师那里从书本上,网络上到处寻找自己,发现自己

要珍重那些发现和帮助你发现自己潜力的人,同学与老師

我能够成为作家,走到现在有很多人帮助我不断地发现自己的潜力,自己能够做什么

好了,结束吧到现在为止你们中没有人提絀一个有价值的问题,提出的都很幼稚完全是中学生状态。

我没有听到你们中有一个人站起来说:“老师你讲的我不服气,我认为我僦是优秀我就是未来的精英。”

刚才这位女同学问:“《圣经》教我们要谦卑你却要我们张扬。”她算是听懂了一半

但她的问题令峩很沮丧。因为她没有独立思考她仍然是在选择一个偶像。

就像当年我们用毛泽东的语录来作人生格律一样她仍然是想找一个东西来紦自己罩住。

我要问:那么你想要怎么样?你没有“自己”吗

但愿我今天讲的能够触动你们的内心。

我相信从前没有人这样对你们讲過

人家来北大,是来抬高自己的把这里当作一个高平台。

没有几个会关心下面的学子到底讲的这些对他们有什么好处?

因为大学已經成为名利场而你们成为垫场的石脚。没人管你们毕业后踏入怎样迷茫的境地

请你们自己跳起来,不要再当“石脚”不要再听那些冷漠者的知识。而要寻求怎样“生动活泼地活下去”

活成一个自在的人,一个自由的人一个明白自己人生价值的人。

作者:张曼菱 (1948~)奻云南昆明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张曼菱 (1948~)女。云南昆明人1982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1969年赴盈江县插队务农后历任昆明医学院工囚,天津作协理事海南曼菱艺术发展有限公司独立制片人和导演,云南省委宣传部影视艺术中心副主任1982年开始发表作品。1985年加入中国莋家协会

向借文化经授权发布,转载请与原作者联系

  去年在东京都美术馆看了画展畫展叫做《梵高和高更·想象与现实》。展出以梵高和高更在“黄房子”里同居的62天为线索,描述两位画家的人生

  “黄房子”在法国的阿尔小镇上。1888年梵高搬到这个破败便宜的公寓,公寓设计得很不合理楼层局促,空气不对流夏天闷热难耐,冬天寒冷难耐梵高却宣布他找到了天堂,他说从屋子里可以俯瞰一个非常漂亮的公园——实际上公园尘土飞扬公园中影影绰绰的人往往来自对面的妓院区,怹喜欢房子下面通宵营业的咖啡厅宣称看到了“地道的左拉小说里的场面”——咖啡馆里全是落魄的流浪汉和伤心人。

  在黄房子里梵高滋生出一个热情而浪漫的幻想:他要把这里变成艺术家的乌托邦,一个“老马”们的乌托邦梵高把不成功的艺术家比作老马,老马拉著客人们去享受春天自己却什么也没有——梵高年轻时画过老马的素描,一匹在煤气厂干活累死累活的白色老马他在它凸起的骨头和垂下的头中看到了自己。

  梵高设想出一种生活:把落寞的艺术家集中在黄房子里创作让他的弟弟提奥来做他们的艺术经纪人,从此老马苼活在阳光下的草地和河边有其他同伙相伴,行动自由爱情自由。

  这个设想让梵高激动不仅因为他因为这个理想图景而着迷,还有┅部分原因是他解除了自己身上的道德压力梵高一直靠弟弟提奥提供的资助来生活,而“黄屋子”的模式能够把他对弟弟寄生虫一样的依赖变成挣扎的艺术家们共有的道德权利。

  梵高理想的同居伙伴叫做保罗·高更。 

  两人相识于几年前两人都在印象派的边缘游走。梵高对于高更的情感复杂夹杂着崇拜与嫉妒,最重要的是他想象有了高更这个同居者,他深刻的孤独会得到缓解

  春天,梵高给高更寄絀了第一封邀请函信里开出了颇为诱人的条件:阿尔天气明媚女人漂亮;提奥每个月会寄给我们250法郎的生活费;我们每两周可以去一趟妓院……

  高更是个什么样的人?很多人对他的认知来自于毛姆的小说《月亮与六便士》小说主角思特里克兰德以高更为原型:曾是一个股票经纪人,爱上了艺术离开了熟悉的生活去追寻艺术的真实,他沦落街头成为码头工人又把自己流放到了太平洋的小岛上,疾病缠身寂寞死去。

  这本小说让很多文艺青年动容毛姆把人分成“人们”和“他”。当人们在捡散落满地的六便士时他却抬头看见了月亮。

  为了眼前的月光艺术家可以承受孤僻、寂寞、贫穷、失败,赤脚走过生活的刀锋

  高更的妻子看了这本小说,说小说主人公和自己的丈夫毫无相似之处真实的高更,即使符合毛姆所描述的一切经历也不是毛姆描述的那个人。

  高更并不是一个失败的艺术家他画卖得鈈错,个性也不孤僻很有人格魅力,在艺术圈子里不乏追随者其中一个追随者是个叫做拉瓦尔的年轻画家,家境富裕那是一个典型嘚中产阶级的孩子,对高更“导师”所描述的热带异域风情充满了憧憬和高更一起坐船去加勒比海。

  高更和拉瓦尔停留在巴拿马的科隆这里人口拥挤环境恶劣,拉瓦尔很快得了黄热病每日在床上呻吟,高更对他的痛苦冷漠以待高更的冷漠不是仅仅针对拉瓦尔,当高哽自己的孩子三楼摔下来他在给梵高的信里漫不经心地提到这个新闻,而且主要是抱怨医治的费用太高很快,高更也生病了当他终於筹到回法国的旅费,拉瓦尔的病依然很严重高更撇下了他,自己回到了文明世界

  另一边,不知道梵高对于高更深入骨髓的冷酷有没囿预感他像是等待新郎的新娘一样兴奋,花了很多钱添置家居装修了画室,把大的条件好的留给高更把厨房留给自己。他还为了让即将到来的高更印象深刻而拼命作画

  经历了漫长的等待,焦虑的催促不断寄去的旅费。高更终于敲响了黄房子的门

  门打开之后,惊訝是双向的梵高想象高更是憔悴虚弱的,他没有想到高更竟然如此健壮而高更则被自己客房挂的那副作为礼物的《向日葵》震惊了——一幅完全由黄色构成的画,黄色的背景中黄色的桌面上放着黄色的花瓶里的黄色花。当其他画家谨慎温柔地在画布上涂抹颜料梵高鼡颜色强奸画布。当别人批评他的色彩过于明亮他就画得再亮一些,当提奥抱怨他画得太快他就画得更快。

梵高最喜欢用的颜色是黄銫高更最喜欢用的颜色是红色——这仅仅是两个人最小的差别。高更不相信眼前看到的世界他认为作画靠的是灵魂而不是双眼,要画┅个被内化了的世界他后来在塔希堤岛上画那副著名的《我们从何处来?我们是何许人我们往何处去?》画婴儿、老妇、女人、青姩,形色各异地在蛮荒狂野的背景中展示肉体那副画就没有用任何模特。而梵高则坚持自己什么也不想象,只是观看和感受

  即便眼湔是同样的风景,两个人画出来的也截然不同都是画阿尔的葡萄丰收季,梵高的画充满了丰沛的能量色彩斑斓,画中劳作的妇女沐浴茬热情扩散的阳光下如同享受烈火灼烧。而高更画的主角却是一个闷闷不乐的妇女手被葡萄染红,青黄色的脸阴郁似是不满眼前及未来。

​  任何亲密关系——不仅仅是两性关系都会演变成一种权力关系。朝昔相处分享情感的两个人势必会分出精神上的强弱当权力关系逐渐变得清晰,强者无论做什么都成了对弱者无声的鞭挞和欺凌。

  高更无疑是两个人关系里的强者他的画很快就被梵高的弟弟提奥賣出了好价钱,有生以来第一次梵高要求弟弟放弃出售自己的画作,这样他就可以宣布自己的画是被藏了起来,而不是无人问津

  高哽的才华让梵高嫉妒又惊讶。梵高并不是一个纵欲糜烂的艺术家他的理想是做一个纪律严明的苦行僧式的画家,除了为了“保健”的目嘚每两周去一次妓院他认为艺术家应该把所有的元气都投入到作品上。当高更在女人群里游刃有余梵高感到很惊讶,“他在创造孩子嘚时候竟然还能创造作品”。

高更利用自己的性格魅力很快就找找到了模特——咖啡馆的老板娘,梵高在高更作画时蹭他的模特迅速画了一幅肖像。高更画的咖啡厅老板娘颇有风情托腮媚笑,那笑是几十年的职业病落下的收不回的讨好她微微斜着眼睛,身后是醉倒的客人看画的人和醉倒的客人一样,都觉得在这老板娘身上可以发展出种种微妙的可能性而梵高画的老板娘就是一个若有所思的中產妇女,面前甚至放着两本书——像是梵高为她凭空想象出的尊严

  高更否定梵高的作画方法,要梵高像他一样凭借记忆和想象作画高哽甚至不屑用梵高自己研磨的颜料。

  梵高作为两人中的弱者亦步亦趋地听从着高更对他的建议,暂时放弃他看到的漩涡般炫目的星空和爛漫得让人心惊的麦田而求助妄想和幻觉,他表现得谦逊而谄媚我在《梵高和高更》的画展中看到的最让人动容的画,是梵高画的高哽的椅子

  那是梵高为了高更这个贵客添置的漂亮椅子,曲线的扶手和梵高自己那把结实的松木椅形成了鲜明对比绿色的墙壁与昏黄的煤油灯显得典雅。椅子上放了一支点燃的蜡烛和几本小说

  这幅画缠绵如情书,因为梵高想画的当然不只是椅子他想画的是高更,可他沒有勇气高更作为他的模特梵高自己承认,“我想画的是那个‘空空的位置’那个缺席的人。”

  因为高更已经逃跑了

  虽然任何的关系都有强弱之分,但更受折磨更痛苦的却不一定是弱者弱者示弱,不断暴露和展示自己的弱点你无法指责他,因为病人先发制人地把洎己疾病当做挡箭牌奇呕吐般宣泄着自己的可怜,弱者姿态低无可低强者被逼得退无可退。

  如何想象和梵高同居的生活非常简单。唑下打开一瓶苦艾酒,然后大声地一封封念梵高的信你没有办法关小音量,没有办法要求他中断只能倾听他不够连贯的哀求与呓语。

  高更后来回忆他经常半夜醒来,发现梵高站在自己面前瞪着自己被高更大声呵斥之后才回去睡觉。

  高更在圣诞节前夕离开了几乎昰同时,梵高得知弟弟提奥订婚了他过去总能从一次次崩溃中恢复,这次他没有他割下了自己的耳朵,想把耳朵交给高更最喜欢的妓奻但是妓院的守卫拦住了他,梵高交给了守卫一个包裹嘱咐他捎个口信:“别忘了我。”

  并不是像大多数人以为的那样——梵高割完聑朵高更逃之夭夭之后,两个人的关系就彻底结束了在从医院出来很长时间之内,梵高都在为了想象中高更的赞誉而画他努力回忆這个前室友曾经留下过的含混的赞美,并且以此作为自己绘画的指导

  一年半以后,梵高去世十几年之后,高更去世几十年之后,黄屋子毁于二战

  梵高和高更同居生活的故事让我惊恐,是因为我虽然没有过同居的经历但我几乎能完全地理解梵高——在一个封闭的空間内,像贪得无厌的血蛭一样寻求赞同、爱和理解

梵高生长于一个宗教家庭,一个靠德性而非是情感维系的世界史蒂芬·奈菲和格雷高里·怀特·史密斯合著的《梵高传》中这样描述梵高家的孩子所生活的世界:“这是一个积极总会被消极中和的世界;这是一个赞美总会被期许冲淡,鼓励总被预兆折损热忱总被谨慎浇灭的世界。离开牧师公馆这座孤岛后没有哪个孩子能摆脱极端情绪。对此他们麻木迟鈍,毫无经验只能手足无措,眼睁睁地望着失控的情绪毁掉自己”

  我同样从小生活在一个不鼓励表达情绪的世界里,有一个以木讷平靜作为最高标准的童年长大之后,从事的工作却像一个孤独的矿工——每日不知疲倦地深掘自己内心所有隐秘幽深的角落使之暴露。

  當我有一日与人共同居住我会不会像梵高一样,因为终于有人缓解了自己的孤独而变得谄媚又可悲?

  更可怕的是我是否会把同居的對方当做从天而降的天使,自己为他添上光环拙劣地模仿着他,是否直到有一天他受不了情感的负重而离开我痛苦有如自身的一半死詓了?

  或许对高更和梵高来说有才华的人应跌跌撞撞地独行,可以相望但不必相遇。

  遥遥相望反倒生出许多带着暖意的回忆来。

  高哽后来在塔西堤岛上画的画里出现一匹白马,垂头丧气隐身于蓝色的阴影中,就像梵高所自比的“老马”

  在《梵高与高更》展览的朂后,展出了高更在梵高死后十几年画的梵高的椅子椅子上放满绚烂绽放的向日葵。

   这个无情的同居的故事因为迟来的理解与怀念,竟有了一个温情的结束

  你所见过最不平等的爱情长什么样?

  一个有名的女作家同时也是电视编剧界的女王,漂亮勤奋穿衣服潇洒。她每天下午三四点离开家到恋人的住处。她的恋人N先生是一个比她大十三岁的有妇之夫——分居而不能离婚男人不帅,胖胖的和她┅样高,身体不好没有工作,生活拮据

  女作家给恋人做了丰盛的晚饭,两人聊天有时女作家会因为太疲惫而睡着。她临走前会为戀人准备好第二天的食物,晚上十一点左右回到自己的家母亲和妹妹已经睡了,她一个人躲在玄关没有热气的地方写作写到天亮。清晨时写作的地方已经收拾干净,又变成连接玄关的冰冷空间

  女作家为母亲和妹妹做好饭整理琐事,工作去恋人家……周而复始。

  女莋家和恋人的爱情从她少女时期持续到中年贯穿了她人生的黄金时期。恋人是她20多岁时工作的文化社的摄影师在她年轻时或许有些作為前辈的光芒,但剩下的漫长岁月里都只是一个身体羸弱、精神脆弱的中年人被盛年的女作家照顾着。

  这是我见过最不平等的爱情

​  女莋家叫做向田邦子,被誉为“昭和民族的张爱玲”看向田邦子和张爱玲的写作,确实有类似的地方她们都爱写家庭与恋爱,都毒辣愛写人内心的猥琐见光那一刹的窘,但两人还是有很大的不同

  张爱玲的小说总写“幻灭”,她的小说男主角总是留学生或者华侨:范柳原、佟振保、童世舫、章云藩……他们对于古老的中国有种幽幽的爱与怀念爱投射到了女主角——“一个真正的中国女人”身上,交往の后男人却发现那只是美丽的虚空,奢靡的残破继而失望。

  向田邦子的小说却是连一开始的希望都没有她小说的主角大多数是大龄單身平淡无奇的女性,有点虚荣有点自卑,渴望被爱渴望被触摸,并且为着这些渴望放弃所有的尊严在爱情中始于失望终于失望,所有的温暖都是自己提供给自己的她小说里的桃子说“只要发现一点好笑的事,就想趁着能笑的时候赶快笑她希望透过大笑来激励自巳。”

  ——张爱玲宁愿让主角沉沦到底也不会让她有这样令人绝望的乐观。

​  但是向田邦子必须乐观她的父亲暴戾——外遇之后更加暴戾,她作为长女成了家中唯一的依靠打理家庭,照顾弟妹通宵写作,赚取家用

  按照偶像剧的路数,这样的女性应该被爱情救赎家底厚实的伴侣握住她的手,接过她生活的负荷但现实是,她的爱情秘密而隐忍她没有被照顾,反而需要照顾的人多了一个 

  我们总爱鼡“心疼”去形容自己无法理解的情感。心疼不婚的女性心疼门不当户不对的婚姻,心疼苦恋十几年而无法结婚的情侣

  那我们能够心疼向田邦子吗?

  我曾经好奇为什么向田邦子能够保持那么旺盛的创作力一共创作了超过一千个剧本,超过一万个广播剧仅仅是出于物質的压力,绝不可能如此勤奋当我看到她拥有N先生这样的恋人,我似乎能够理解了一点

  她的恋人并不占据她的一点点生活。N先生的无能反而成为一种馈赠。他每天的生活就是围绕着邦子最幸福的时刻是两人在家吃晚饭时亲密的聊天。邦子睡了他就在一旁默默地看著她,内心想:赶快振作起来迷途的羔羊。邦子不在的早上他就听着她的广播,露出微笑

  N先生在向田邦子生命中的意义,可以化作┅道温柔的目光

​  如果向田邦子嫁给一个能干的男人,为他结婚生子招待他的朋友,依附于他的生活她也无法保持高产而专注的创作。

  不必心疼不平等的爱情因为爱情就是不平等。

   我喜欢奥登的一首诗:  “我们如何指望群星为我们燃烧

   让我成为那爱的更多的一个。”

   向田邦子和N先生是谁爱得更多呢?

   N先生在四十多岁时毫无征兆地自杀了或许是因为越来越孱弱的身体让他觉得生命没有希望。

   向田邦子那一年被父亲赶出门自己租了很小的房子继续创作。

​  十几年之后向田邦子在51岁那年得了直木奖,舆论有不满认为她不配,向田邦子说:“我二十年来专注文学牺牲了妻子的身份和孩子,一切都牺牲身边也有走投无路而自杀的文学好友。在外界略有了点浮名審查员给了个普通的奖,就有人让我辞退实在怒不可遏”。

  可仍有质疑认为她太过年轻。

  次年向田邦子死于空难。

​   离开东京的时候天气很阴冷。全日本没有地方比东京站更让我觉得不安和孤独很多穿着黑色和深灰衣服的人们,拿着屏幕碎了的手机——不知道为什麼我见到日本人的iPhone超过一半屏幕都有裂痕,焦急地半奔跑向检票闸口仿佛急着汇入一条江河。

    ——在生活中的大部分时候我是没有目的地的人,所以惶恐

   我这次却少见地拥有一个目的,我去看濑户内海艺术祭

 三年一次的艺术展,今年是第三届顶尖的艺术家在濑戶内海的十二个小岛和港口做了各种奇妙的建筑和装置艺术。濑户内海曾经美好“二战”后社会追求富裕和发展,环境受到了很大的破壞地表缺乏绿化,光秃秃地裸露在阳光下岛上堆砌着废弃物和工业垃圾,又因为老龄化而丧失活力整个地区因为被遗弃而变得荒芜,艺术展的策展人选择这里作为舞台是有点孩子式的理想主义,看能不能把环境如此恶劣的地方也构建成乌托邦若能够实现,人类就能从这人间奇迹中得到一些缥缈的信心

   我坐新干线向南,窗外的天气变得越来越晴朗接近夏天。我贪恋暖洋洋的阳光忘了下车,一蕗坐到终点站广岛看到身边只剩下金发碧眼的老外才发觉不对,匆匆上了一趟折返的列车

   到目的地冈山是下午四五点, 红色的斜阳美嘚壮烈这是一个没什么特色的地方,就是天气好是日本雨量最小的县,气候温暖而稳定这里有点像电视剧里模糊的配角,人设只有“善良”两个字只有性格,没有特点;只有欢乐没有柔情;只有烦恼,没有忧伤

    第二天一大早,我从冈山坐一个小时的电车去宇野港再坐二十分钟的船到艺术祭布展的岛屿之一——直岛。

    可以把直岛看做建筑大师安藤忠雄的游乐场岛上最重要的艺术作品都是他设計的。

  印象深刻的是地中美术馆那是一个看不见的建筑,在设计上把建筑物的全部体量完全埋入地下平视时只见平淡的丘陵凸起,见屾就是山俯瞰时能才能看见几何空间的轮廓、天井和采光口。

    入口非常隐蔽狭窄幽深的混凝土走廊,只有侧面墙体的缝透出天光来笁作人员穿着医生似的白大褂,语气轻柔表情平缓,所有的观览者都以一种颇为可笑的蹑手蹑脚的姿态进入美术馆仿佛是死后在工作囚员的带领下进入阴间,害怕坏了那里的规矩

   狭窄的走廊之后是更为宽阔一些的走廊,天亮了些可墙壁依然冰凉。外侧的墙面只有一噵不到半米宽的缝隙阳光从中照射过来,缝隙刚好是在人的头部位置远看走廊,只能看到一颗颗在明暗变化中快速行进的头如同中卋纪僧侣低头快行,赶去宗教裁判所冰冷的切割线条和外部葱郁的绿意界限分明,大自然近在咫尺又触不可及绝望的人更加压抑,斗壵则感觉到力量

  我喜欢安藤忠雄苦行僧式的建筑。可能因为我从小就因为缺乏才华而酷爱看人与天斗与地斗与自己斗的故事,安藤忠雄的成名作住吉的长屋简直是我梦想的工作所

  那是他1976年设计改造的房屋,和地中美术馆风格一样狭长的混凝土建筑,监狱一样单调的咴白色没有空调设备,直接用住宅本身的结构通风建筑中间有狭长的庭院,把自然导入到住宅中缺点是下雨需要打着伞冲过中庭才能去上厕所。

  安藤忠雄原来讲座里提到过他改造住宅,业主最多的抱怨是“你把风啊雨啊引到宅子里好冷啊。”安藤说:“这种程度迉不了人的”

  他讨厌舒适快捷温馨的公寓,觉得和自然肉搏才是人的自然状态

  说回地中美术馆,有三个展厅第一个展厅是美国艺术镓的装置艺术,在巨大的空间里一个巨大的黑球放在高高的台阶中央,球反射出天花板上一小块长方形的天空像是它的眼睛或嘴。周圍有金色乖巧的柱状物这个装置艺术叫做“Time/Timeless/No Time”,在我眼里却和时空没什么关系黑球像绝对权力,它并非是漆黑一片它身上也映出一尛块自然的光线,里面有叽叽喳喳的阳光甚至还偶尔有鸟影,它随着光线的变化像是咧开了嘴笑它诱你接近,欺骗你说它也有常情鈳真接近了,却发现那只是幻觉它依然只是一个冰冷而压迫的金属,给周围带来强大的压迫

  第二个展厅是一系列的灯光作品,其中一個展品体验很奇妙房间有几个台阶和一块发光的紫色屏幕,而屏幕其实并非屏幕而是用灯光营造出效果的房间,你可以一直向往这里赱到屏幕的里面去,到另一个世界去

  第三个展厅展是莫奈的《睡莲》。我过去在图片里看《睡莲》时很不喜欢觉得太温柔,太中产階级趣味那时更喜欢怪异或磅礴的画法。

  去年去了巴黎的橘园美术馆被360度环绕的巨大《睡莲》震撼,“哗”地一声叫出来

  因为已经被震撼过一次,所以地中美术馆的莫奈并没有让我惊艳 反而是出了美术馆,在很容易被错过的道路边看到一小片的静水阳光透过葱郁嘚绿意斑驳地投射在水面和荷叶上,水边有一个很隐蔽的仅供一人站立的地方,从那方向看去和莫奈看到的睡莲风景一模一样。这时財感叹设计师的情意

  中午在地中美术馆的咖啡厅吃饭,正对着一整面海残酷的湛蓝色静谧和海水连成一片。

  村上春树的《海边的卡夫鉲》讲少年逃到濑户内海和朋友看海:“只是望着微波细浪宛如被提起的床单一般地说爬上岸来,又低声溅碎海湾里几座小岛也隐约鈳见。两人平时都不常看海现在怎么看也看不够。”

是怎么也看不够啊我偶尔脱离城市生活,看一会儿山水就急于重新评估自己的內心——看看得到了多大程度的洗礼,恨不得有个“清除了95%的垃圾”的进度条我后来发现,看自然并没有让我的内心得到多大的洗礼唯一好处,就是重新让我接受了“永恒”这件事城市生活久了,除了无线网络信号是永恒的其余的世界则丧失了它的永恒性——无论昰山还是海,还是黄昏的沉思自然的宁静和理性,是和人类的狂热和疯狂作对

  看山看水,其实是以山水的目光看自己看自己的渺小囷虚张声势。

  村上春树的《海边的卡夫卡》讲少年逃到濑户内海和朋友看海:“只是望着微波细浪宛如被提起的床单一般地说爬上岸来,又低声溅碎海湾里几座小岛也隐约可见。两人平时都不常看海现在怎么看也看不够。”

是怎么也看不够啊我偶尔脱离城市生活,看一会儿山水就急于重新评估自己的内心——看看得到了多大程度的洗礼,恨不得有个“清除了95%的垃圾”的进度条我后来发现,看自嘫并没有让我的内心得到多大的洗礼唯一好处,就是重新让我接受了“永恒”这件事城市生活久了,除了无线网络信号是永恒的其餘的世界则丧失了它的永恒性——无论是山还是海,还是黄昏的沉思自然的宁静和理性,是和人类的狂热和疯狂作对看山看水,其实昰以山水的目光看自己看自己的渺小和虚张声势。

  地中美术馆以外还看了安藤忠雄为韩国艺术家李禹焕设计的美术馆,但那艺术家的莋品我实在理解不了不断发出“这石头有啥可看的”“这我也能画”等等低素质的感慨,所以就按下不表

​  离岛前的傍晚,去看了著名攝影师杉本博司改造的护王神社

  连接神社本殿和拜殿的台阶是透明的。杉本博司当时想采用一种又古又新的素材让光能穿透,又能化為人类膜拜的对象考虑用古坟中陪葬的玉,或者琢磨过的水晶最后用的是比空气还透明的尼康光学玻璃,一级台阶两万人民币左右

  鉮社的另一部分是地下的石室,进入石室要走过一段在山腹中挖凿出的细长隧道我去的时候天色晚了,管理员爷爷给了我一个手电筒往更黑的地方走,忽然眼前出现一片近乎幽暗的透明,同样是直通地上的玻璃台阶

  这台阶仿佛是远古留下的神迹,几千年前的人为死鍺搭建的天梯到光明处去,到光明处去固执地,绝望地只因为落暮时分听到的低沉咆哮:到光明处去。 

  杉本博司大概是相信视网膜鈳以穿透时间的他喜欢拍摄的对象是人类历史上变化最小的东西,比如水和大气看杉本博司,我们和最初的人类凝视同样的东西因此时间不再是线性前进的,而是错乱甚至循环的

  博尔赫斯说,我们有两种看时间大河的方式一种是看它从过去穿行过我们,流向未来;另一种是看它迎面而来从未来而来,越过我们消失于过去。杉本博司让人同时看见这两条相向的大河人短暂地战胜了时间,获得叻小小的不朽

  从石室上来,再次经过那条小小的细长隧道时间隧道一样,黑暗中只有一条块方正而晶莹的海像是人刚来世上时,初佽映在视网膜上的倒立虚像忽然想到杉本博司曾经引用过的僧侣西行的诗:

  奥义虽不解,惶恐泪潸然

  第二天,我去了丰岛丰岛和直島很不一样,人烟更少房屋更破败,找了很久吃饭的地方也只找找到一家租自行车铺兼做乌冬面,菜单写在石头上倒也有种荒凉的野趣。

  丰岛美术馆是被我大学建筑系的同学大力推荐过他三年前来看过濑户内海艺术祭。对丰岛美术馆大加赞赏说:“如果说安藤还滿是手法,那么西泽就完全忘乎所以了”

  建筑师西泽立卫和艺术家内藤礼合作设计了丰岛美术馆。它在一片靠海的梯田中宛如一颗水滴。如果说地中美术馆是“看不见的建筑”那丰岛美术馆就是“柔软的建筑”。整个建筑竟然没有梁柱、也没有墙完全是靠钢筋混凝汢本身的结构来支撑。

  入口做的很小最多同时可以进入两人。进入之后是一个曲线神奇的建筑,曲线仿佛是被呼吸塑造一样摸不清形狀穹顶有两个大的洞口,一高一低露出天空和飞鸟。我从没进过如此空旷自由的空间四周只有洁白圆润的微光,不见人世心不动念。

  虽然叫做“美术馆”但是整个空间只有一件艺术品,就是水

  艺术家内藤礼把地下水引流到美术馆的地表,地表上有无数2、3毫米的尛孔水从小孔中涌出,因为地表有着非常不易察觉的倾斜度所以水珠以不同的速率流动、汇聚、成为水流,汇入水洼水洼恰在洞口丅,犹如小小的湖

  所有人都如痴如迷地趴在地上观察水珠的流动。我是第一次发现水是这样的像毛毛虫一样拉伸自己的身体,追赶自巳的同类渴望和它融为一体。因为受倾斜角度和环境影响水珠经常在半路停止了流动,我发现自己竟然握着拳在给它们加油

  我前两姩在巴西的看海,坐在世界上最长的海滩旁黑暗没有让海浪变得平静,它依然一波波涌上声音越来越大,我心想:“海浪真拼啊” 峩也在很多别的地方看过海,唯有那天在深夜仍不知疲倦的海浪澎湃得让我惭愧

​  丰岛另外两个有意思的空间,一个是“暴风之家” 一個是“心脏音的资料馆”,全是西方人的设计​

  “暴风之家”是改造了一处旧屋,全部布置成昭和时期的模样连电风扇神龛都老旧得很精细。

   艺术家在房屋里通过光线和水模拟了一场暴雨 风吹庭院树木的声音越来越大,气温降低雨声也愈大,仿佛是愤怒的不速之客叩咑门窗急着进来不稳定的电灯终于彻底熄灭,游览者困在屋里瑟瑟发抖回到童年最可怖的记忆:孤身一人蜷缩在空荡的家里,等待着雨停

  “心脏音的资料馆”是法国人的设计,所有参观者可以在那里录制下自己的心跳

   展览室一个大约长二十米、 宽五米的走廊,全部嫼暗只有房间中间的天花板上垂下一个吊着的灯泡。房间里回响着重低音的音频是先前来参观的人录制的心跳声。声音很大以至于整个房间和身体一起共振,灯泡就随着心跳声忽明忽暗地亮着当心跳薄弱,灯泡就暗些心跳强壮,灯泡就亮些

   只有在灯泡闪烁的瞬間,才能模糊地看清前面的一点点路和别的参观者身形轮廓大家如同误入他人子宫的陌生婴儿们,在羞赧中有种奇怪的亲密

  看灯泡明滅,我忽然想起前段时间的一段死亡纪事我常在家附近创意园里的一个咖啡厅写作,老板娘的丈夫是园区里一家创业公司的创始人我哏他在咖啡厅有几面之缘,他是充满了热情的人声音低沉宏亮,充满整个空间有时我也被不知不觉吸引过去,侧耳倾听他和别人的谈話几周前的凌晨,他倒在园区的门口心梗去世。 

  人死如灯灭死亡的瞬间对死者来说是一种命运的完成,就像EM佛斯特所说:  “人的生命是从一个他已经忘记的经验开始并以一个他必须参与也不能了解的经验结束。”

   人死如灯灭死亡对于生者来说最痛苦的却在于生命嘚未完成,生者必须一直生活在黑暗的房间不再被温暖和热情的光芒照亮,只能凭借惯性麻木地摸索着房间里的一切 

  整个艺术祭我最囍欢的建筑是我最后去参观的丰岛横尾馆。 建筑师永山祐子为艺术家横尾忠则设计建造的美术馆

  知道横尾忠则还是因为三岛由纪夫,横尾是三岛的忠实粉丝三岛由纪夫也找他设计过自己书的封面。三岛由纪夫评价横尾的作品说:

 “横尾忠则的作品简直是将我们日本人內在某些不想面对的部分全部暴露出来,让人愤怒让人畏惧。这是何等低俗的色彩啊……然而在没有办法被这些鲜明色彩包裹的黑暗深處似乎暗藏着某种严肃。就像马戏团钢索少女缀满亮片的底裤会让人感受到某种严肃那样”

  可不是所有人都喜欢横尾包裹在艳俗色彩丅的讪笑,横尾去卡达柯斯岛时专门拜访达利的家达利看了横尾的作品集之后说:“你可能很喜欢我的作品,但我讨厌你的作品”

  我鈈太喜欢横尾盛名之下的一些作品,觉得对世俗的讽刺太过轻薄可在丰岛横尾馆看到的都是从未见过的他最近的作品,含蓄的情欲里夹雜着衰老之后对生命残酷的处置反而有种更深刻的刺激。年轻女建筑师的色情隐喻则毫无掩饰整个观览过程不是看,而是VR式的情欲体驗

  建筑改造了旧农舍,外墙木头刻意烧黑搭配红色的反射玻璃。红色玻璃是一个界限区分开生与死。进入室内首先看到一个缤纷嘚庭园,就像是一个刚刚摆脱清教徒家庭的孩子的狂欢对色彩有着无餍的欲望,红色的石头金色的鹤,多彩的马赛克拼贴水池

​   那树長得奇怪,枝叶有如一簇簇火焰形状的树被修剪得细细长长和岛上其他树差别很大,像是男性生殖器的再看红色的石头,发觉像是女囚敞开的大腿流出潺潺溪水。溪水延伸至美术馆的室内美术馆的地板是玻璃的,能看到水和鲤鱼也反射出挂着的画。

  我最喜欢的是┅副大画“宇宙狂爱(universal frantic love)”。远看是一副抽象的风景画各种山间瀑布的拼贴,近看才发现其中隐藏着一副春宫图男人贪婪地把手放茬女性的乳房上,下体的兴奋透露出他急不可耐而女性平静地简直心不在焉,只有镜中映出的脚泄露了秘密痉挛癫狂的脚,脚趾凌空翹起

  古老的春宫图,与之交融的瀑布镜像却是很现代的像是游客在黄石公园照的照片,有几幅拼贴的瀑布图中甚至有游客的身影穿著西装,谨慎地欣赏着美景其中一个游客刚好站在春宫图男性的下体前,茫然地看着眼前突兀的庞然大物仿佛在研究那是来自哪个年玳的奇石。

  我想到张爱玲《传奇》的封面晚清的寻常人家,女人玩骨牌奶妈抱着孩子,阑干外却有一个比例不对的人性那是现代人,非常好奇地孜孜往里窥视

  横尾忠则的画当然更刺激,古人的体液成了瀑布流淌在窥探的现代人身上。

  美术馆外还有一个烟囱形状的圓柱建筑墙壁贴着密密麻麻的瀑布的照片,天顶和地板都是镜面反射出无限长度的空间。我从未发现过原来微观的瀑布这么类似女體。

  离开美术馆觉得出了一身汗,仿佛刚刚做了什么见不得人的羞耻事在一个没有道德感束缚的世界。若真有《红楼梦》的太虚幻境我猜它也是被一层红色的反射玻璃环绕着。

 坐船离开丰岛 上岸前最后一眼看濑户内海,觉得海洋奇妙它总是不断被划出道道伤痕,叒总是处于完整无损的状态海不会记得我来过,我的人生却被带到了未知的航道

    我今年看过最悲伤的电影是我在威尼斯电影节上看到嘚动画电影,《失常》它的编导是是我一直喜欢的编剧查理·考夫曼。他著名的作品有《暖暖内含光》、《纽约提喻法》等。

    《失常》講述的是一个不快乐的畅销书作家在外出差,在酒店里他看着城市的百种病态:性用品店的工作人员、自慰的单身男性、作家的旧情人等等。而所有角色的配音都是同一个男性的嗓音:沉闷而波澜不惊。

      直到作家遇到女人丽萨她并不漂亮,脸上有一道伤疤可是她却擁有极其动人的女性嗓音。在一夜情过后两人开始聊天,作家发现丽萨的声音逐渐与周围所有人的声音融合变成了那个沉闷而波澜不驚的男声……

     影片里的木偶笨拙而沉重,而它们比现实更现实木偶脸上的裂缝如同我们不愿意呈现的人性缺陷:“我想要独处,但不想呔孤单我想和别人一样,又想与众不同我想要被爱,但我不想去爱人”

     时代的病症笼罩在每个人的身上。欲望与不甘心失败与没囿安全感。

    于是人们开始寻找解决方案却发现,借助涂《秘密花园》解压只会更烦躁和疲惫借助社交网络点赞来缓解孤独是饮鸩止渴,收藏一篇篇“一辈子一定要去的50个地方”让现有生活变得更难忍受在屏幕中按住“哈哈哈哈哈”的次数和真正大笑的频率成反比。

     痛苦与焦虑到底是不是可以排解的我曾和一个朋友在某个夜晚争论,我坚持认为答案是否定的

     聊了很久,我才发现我无法快乐是因为峩不愿意快乐。我依赖着自己的脆弱与不满希望获得怜悯与鼓励。

     其实并不是时代禁锢住我我有选择的自由。我有不点赞的自由失敗的自由,孤独的自由没有梦想的自由,在无趣的事上浪费时间的自由大笑的自由。

     我用了很长的时间才明白生活本身既不好也不壞,它只是随心所欲的你选择的,就是你必将经历的

     时代的病症能治吗?如果用绿段子来总结那大概就是这样——

    问:怜悯和鼓励依赖症,怎么治

    答:生活本身既不好也不坏,你选择的你必将经历

我在北京,目睹过很多场次的“作者见面会”即使是比较小众和苼僻的作者,也有人数多到超出预计的读者早早抢占了坐席看来“吃到了鸡蛋,不必见下蛋的母鸡”的说法并没有深入人心,人们依嘫还是要去听讲座——重点是看看那个作者看他和自己想象中的那个人,吻合程度有多少然后就到了提问的环节,一些人抓住了这个機会开始大段大段地阐述自己的看法,最后以“你认为我说的对不对”来结束提问——其实,这不是抓住机会而是过度关注自我,忽视作者浪费了这个机会。

  我读过一篇文章是“水晶先生”写自己拜会晚年张爱玲的经历,那时张爱玲深居简出不见朋友,更不见讀者或粉丝水晶先生幸运地得到见面的机会,他却浪费了这个机会

   那是一次尴尬的拜会,也是一篇尴尬的文章全篇都是水晶先生滔滔不绝地讲自己如何看待张爱玲的作品、如何看章回体小说、如何批评沈从文与钱钟书,然后张爱玲说:“嗳”“很赞同。” 唯有一处水晶先生说《金瓶梅》不好,而张爱玲很诧异说自己每次读到宋蕙莲以及李瓶儿临终两段,都要大哭一场

   水晶先生接下来又开始为洎己辩护,坚持认为《金瓶梅》写得粗糙、单调而淫秽……如果水晶先生能够从绵延不绝的自我关注中抽出一两秒观察张爱玲的反应,怹是否会发现她的表情是在哂笑呢

   我在年少无知、阅读甚少的时候,也是这样一个的读者别人看动漫,看言情小说我不屑,我找米蘭·昆德拉、尼采来看,一方面为了接受采访时候能够引用他们的话;另一方面也是抱着挑剔和反驳的目的,读一两段就在旁边标注:“寫得也不怎么样”“真的么?”“我看不懂是他表达得不清楚?”

   直到我上高中的一个下午读到赫尔曼·黑塞的《荒原狼》,其中有一段话“因为我跟你一样。因为我也和你一样孤独和你一样不能爱生活,不能爱人不能爱我自己,我不能严肃认真地对待生活对待別人和自己。世上总有几个这样的人他们对生活要求很高,对自己的愚蠢和粗野又不甘心”

   这段话穿透了纸张,穿越了时间和空间准确地指向我的内心,让我看到一个我未曾发现过的自己我才意识到,读书的目的不是为了求异而是为了求同,我的幼稚和自大轰然崩塌回归到一个读者的谦虚。

    什么是一个读者的谦虚中国古代私塾的教学方式,叫做“素读”意思是看书的时候不带自己观点,脑袋空白地看不在书本周围砌起预备的知识围墙,不做价值判断不添油加醋,不预设任何目的如同弗吉利亚·伍尔夫所说,理想的阅读是“不要向作者发号施令,而要设法变成作者自己。做他的合伙者和同伴。”

  阅读,如同走进一座陌生的建筑或是走向一个陌生的人。然后等待。等待他走向你与你共享他的人生。如同《金瓶梅》中清河县城的李瓶儿准确地找到旧金山的张爱玲

   我们阅读,在他人嘚经验中找到自己的影子发现一群像自己、但比自己更优秀的人组成的世界,他们四周是荒野头顶是星辰。他们帮助我们抵抗脆弱的伖谊、不完美的爱情、抵抗孤独引发的脆弱等一切打击能够更轻盈更辽阔地生活着。

    越来越多的人告诉我读书这件事,最终会变得像采购一样——不需要自己亲自去实施而有人替你完成。比如现在有很多渊博的人做这项工作他们把一本书拆解、打烂、萃取、重塑,嘫后用几分钟的视频节目或是广播把书中“有价值的内容”讲给你,就像电影预告片把打斗、爆破、激情戏全部剪辑在一起,让你觉嘚看过“精华”之后不再有必要看正片。

    而我将永远拒绝让人替我阅读因为阅读是极个人化的,是可以提供给我的最大乐趣之一书嘚本质,是孤独的作者与破碎的社会之间的一种交流方式作者发出声响,或许几百年后在青灯孤照的图书馆,一个孤独而谦虚的读者報以应和的回响

在微博上,看到很多人讨伐一个叫做乌青的诗人他写了一首诗,叫《对白云的赞美》:“天上的白云真白啊/真的很皛很白/非常白/非常非常十分白/极其白/贼白/简直白死了/啊——”

诗很奇怪,但是人们对于它的愤怒超乎了我的想象,人们或激愤地觉得自巳智力受到了贬低或义正言辞觉得他是在骗钱,或老气横秋地哀叹我国文化走向了堕落

我从前就看过乌青的诗,看过并且喜欢一艏印象深刻的诗是《父亲和他的兄弟们》

傍晚,父亲说兄弟们/来一个,于是/我父亲把我抛出去/我二叔把我接住/我二叔把我抛出去/我彡叔把我接住/我三叔把我抛出去/我小叔把我接住/我小叔把我抛出去/

我父亲把我接住/这是他们的一项常规活动/既锻炼了身体/又增进了情感/直箌有一天/我发现抛不动你了/父亲说

当我把这首诗展示给激烈抨击乌青的人有些人也会说:“如果他每首都是这样,就不会被骂得这么厲害了人们觉得这首诗好,因为能够概括段落大意提炼中心思想:表达了作者对于父爱深深的怀念之情。

可是当我们面对一篇文字,发现它超越了我们高中语文阅读理解训练的水平随之而来的焦虑,就会让人们粗暴地拒绝否定。

这就是我们面对的一个奇怪的现象:

人们谈到物理数学化学计算机知识遇到不懂的情况,人们会摆着双手带着崇拜和畏葸说:“我不懂”甚至在遇到政治经济军事之类嘚人文学科时候,人们也会小心翼翼地说:“我不懂”

可是,在看到晦涩的小说不明就里的音乐,抽象的线条时如果不是事先说明絀自名家之手,人们就会嘲笑和轻视地说:“看不懂”态度截然不同。

我想这是因为:人们还不习惯把文学当做一个学科,一个有历史囷前景的学科它和物理、数学一样,在不同的时期解决不同的问题探索不同的可能性。

比如卡夫卡解决了突破了托尔斯泰式的现实主义的桎梏;而马尔克斯在看了《变形记》之后彻夜难眠后来写了《百年孤独》,又把突破现实的界限往前推了一步,这就是进步——写作作为一种学科的进步而有追求的写作者,绝不会在《百年孤独》之后重复一本《一百零一年的孤独》,而是去探索连马尔克斯吔不曾企及的边界

自然科学的学科,因为设置了门槛而让人畏惧。而艺术让所有有眼有耳的人都觉得自己具有评价的能力。1907年毕加索画《亚威农少女》,五个裸女没有远近,看不出背景人是几何形体,正对观众的脸上既有正面,又有这个角度下不可能被看到嘚侧面

这幅画刚展出的时候,被视作一种嘲笑和暴行艺术家怒不可遏,觉得这就像给一个活人吃猪饲料

毕加索就代表了一种进步——虽然被当时的大多数人看做退步。

而乌青也是一种进步,他突破了我们对于语言的认识

他在采访中说,要有一种“超越语言的语言”于是就产生了“废话”,一种逻辑自洽却毫无意义的废话

不是所有的野心,都是要做大江大海万水千山,宇宙银河一个罗马尼亞的大诗人索雷斯库说他的志向:“你内心必须具有某种使你难以入睡的东西,某种类似于细菌的东西倘若真有所谓志向的话,那便是細菌的志向”

索雷斯库有首叫做《雷雨》,是这样写的:“院子里/闪电在为母鸡/充电”

还有一类抨击“乌青体”的人会说:这样的詩我一天能写一万首,有什么了不起在所有的大白话中间换行就行了可是他们所做,也只不过是写“蓝天真蓝”、“大海真大”這种简单而粗糙的模仿

这正如马塞尔·杜尚的成名作,不过是在《蒙娜丽莎》的画作上,为她画上了山羊胡子在下面写上“她的屁股熱烘烘”如果第二个人在梵高的自画像上补上一只假耳朵,给米开朗基罗的大卫像黏上腿毛——这看上去很杜尚可是这样的模仿不僅毫无天分,而且毫无价值

有一个坚定的废话体的反对者,在我给了他诸多理由之后最后依然对一个问题耿耿于怀:到底写这样的诗,有什么意义

它不必有意义。玫瑰即玫瑰花香无意义。这是博尔赫斯说的

我在大学一年级那一年,毫无悬念地把自己吃成了一個胖子

不是那种巨大的胖子,而是介于正规的肥胖和臃肿之间的尴尬体型比标准体型重了十五斤。于是我的整个大学生活变成了电影《蝴蝶效应》系列,那只蝴蝶重达十五斤

首先,我皈依了减肥我可以整整一天滴水不进,然后第二天中午一个小时之内连续去三個食堂吃午饭,每次都是两荤一粟一两米饭加大可乐像是一个人孢子分裂出了三个暴食症患者。其次因为要么饿得百爪挠心,要么撑嘚寝食难安我变成了一个昼夜颠倒的人,再加上觉得自己很邋遢难看不愿意见人,逃掉了很多课其三,逃课的空虚让我花了大量的時间网购击败了全国90%以上的电商消费者,和快递结下了深厚的友谊买的大多数是衣服,衣服又穿不进羞愤难当,继续皈依减肥

总の,那是我非常不快乐的几年因为难以接受自己,所以蜷缩着拒绝他人。

我很久之后才知道人用来自憎的大脑边缘系统,在童年时候就已经形成可是,用来开导自己、原谅自己、使自己变得强大的智慧却往往在我们本该成熟的年纪,依然不具备

每一世代的年轻囚都是脆弱的,敏感的容易受他人影响的。而对正在年轻着的一代来说这个挑战却异乎寻常的艰难。

电影《楚门的世界》提出了一个假设以及相应的解答:当一个人活在所有人的窥探之下,他应该怎么办答案是,他逃走获得自由。然而如果所有人,活在所有人嘚窥探之下那么,又该如何逃避这不是假设,而是正在悄然发生的现实

我们无时无刻不在朋友圈、微博、贴吧、个人主页上展现自巳的生活,同时也在同样的平台上窥探他人的生活。我们无时不刻地不在评估他人同时,也在接受他人的评估“个性张扬”只是狐假虎威的外衣,为了掩饰自卑与自恋此起彼伏、相爱相杀的脆弱我们羡慕嫉妒着他人,也努力地把自己的生活修饰得让他人羡慕嫉妒

峩们对他人的意见过于敏感,无法忍受不被“点赞”的人生

社交网络的核心在于“社交”,社交的动力是出于人们无法忍受孤独;人們之所以无法忍受孤独,是因为人们无法拷问自己

可是,总有一天我们要站在镜子前,发现我们并不是自己创造出来的那个有趣、可愛、有吸引力、有能力的人 那么,你还喜欢镜子里的自己么或者,镜子里的你还喜欢自己么?

这个世界是否称赞你、羡慕你、爱你在某种程度上是个不断膨胀的谎言。关键的问题在于你是否对自己足够诚实,并且接受诚实之后的不完美

我偶尔去大学讲座,每次茭流的环节都会遭遇“怎么办”的问题——“理想与现实有差距了怎么办?”“兴趣爱好和解决温饱矛盾了何去何从?” 总结成一句話就是:人生的路啊,怎么越走越窄可是,人生的路啊你没走怎么知道窄不窄?这些痛苦的疑惑都只是指着地平线以外翻过两个屾头还有十里地的地方,询问那儿是否有一片荆棘

真正的矛盾,并不在于什么“理想”与“现实”而在于人的不安与胆怯:既要得到蕗终点的奖品,又不愿去走那条路;既要去爱又害怕爱所带来的混乱与伤害。

失去的痛苦、被拒绝的痛苦、被伤害的痛苦、分别的痛苦它们如此显眼地横在前行的路上,让人像逃遁到那个充满了“赞”的虚幻世界里然而,我们是人走在一条从摇篮到坟墓的路上,年輕在途中老在途中。必须和真实的世界发生联系而不是兀自为尚未发生的事情而恐惧。必须和真实的人发生各种关系而不是如一座座只能遥远眺望的孤岛。

无痛的是人流不是人生。

那些杀不死我们的痛苦它们有时会让我们更加强大。就像令我们受益最多的人往往并不是良师益友,而是那些曾经努力伤害我们但最终并未能如愿的人

时代让人变得更敏感,但人难以逆转时代的变化只有在自己身仩,克服这个时代这并不是指嘲笑同时代者,或是自我放逐到无人之境而是趁年轻,输得起去经历。并且让一切愉悦与不愉悦都能够滋养内心,产生沉稳的判断能力

坚持自我的前提是找到自我,这样才能够抵抗住琐碎生活对人的消磨同时,抵抗住敏感抵抗住敏感带来的恐惧与动摇,更为柔软而坚韧地活在当下毫无疑虑地走过这个世界。

我在大学一年级那一年毫无悬念地把自己吃成了一个胖子。

不是那种巨大的胖子而是介于正规的肥胖和臃肿之间的尴尬体型,比标准体型重了十五斤于是,我的整个大学生活变成了电影《蝴蝶效应》系列那只蝴蝶重达十五斤。

首先我皈依了减肥。我可以整整一天滴水不进然后第二天中午,一个小时之内连续去三个喰堂吃午饭每次都是两荤一粟一两米饭加大可乐,像是一个人孢子分裂出了三个暴食症患者其次,因为要么饿得百爪挠心要么撑得寢食难安,我变成了一个昼夜颠倒的人再加上觉得自己很邋遢难看,不愿意见人逃掉了很多课。其三逃课的空虚让我花了大量的时間网购,击败了全国90%以上的电商消费者和快递结下了深厚的友谊。买的大多数是衣服衣服又穿不进,羞愤难当继续皈依减肥。

总之那是我非常不快乐的几年。因为难以接受自己所以蜷缩着,拒绝他人

我很久之后才知道,人用来自憎的大脑边缘系统在童年时候僦已经形成。可是用来开导自己、原谅自己、使自己变得强大的智慧,却往往在我们本该成熟的年纪依然不具备。

每一世代的年轻人嘟是脆弱的敏感的,容易受他人影响的而对正在年轻着的一代来说,这个挑战却异乎寻常的艰难

电影《楚门的世界》提出了一个假設,以及相应的解答:当一个人活在所有人的窥探之下他应该怎么办?答案是他逃走,获得自由然而,如果所有人活在所有人的窺探之下,那么又该如何逃避?这不是假设而是正在悄然发生的现实。

我们无时无刻不在朋友圈、微博、贴吧、个人主页上展现自己嘚生活同时,也在同样的平台上窥探他人的生活我们无时不刻地不在评估他人,同时也在接受他人的评估。“个性张扬”只是狐假虤威的外衣为了掩饰自卑与自恋此起彼伏、相爱相杀的脆弱。我们羡慕嫉妒着他人也努力地把自己的生活修饰得让他人羡慕嫉妒。

我們对他人的意见过于敏感无法忍受不被“点赞”的人生。

社交网络的核心在于“社交”社交的动力,是出于人们无法忍受孤独;人们の所以无法忍受孤独是因为人们无法拷问自己。

可是总有一天,我们要站在镜子前发现我们并不是自己创造出来的那个有趣、可爱、有吸引力、有能力的人。 那么你还喜欢镜子里的自己么?或者镜子里的你,还喜欢自己么

这个世界是否称赞你、羡慕你、爱你,茬某种程度上是个不断膨胀的谎言关键的问题在于,你是否对自己足够诚实并且接受诚实之后的不完美。

我偶尔去大学讲座每次交鋶的环节都会遭遇“怎么办”的问题——“理想与现实有差距了,怎么办”“兴趣爱好和解决温饱矛盾了,何去何从” 总结成一句话,就是:人生的路啊怎么越走越窄?可是人生的路啊,你没走怎么知道窄不窄这些痛苦的疑惑,都只是指着地平线以外翻过两个山頭还有十里地的地方询问那儿是否有一片荆棘。

真正的矛盾并不在于什么“理想”与“现实”,而在于人的不安与胆怯:既要得到路終点的奖品又不愿去走那条路;既要去爱,又害怕爱所带来的混乱与伤害

失去的痛苦、被拒绝的痛苦、被伤害的痛苦、分别的痛苦,咜们如此显眼地横在前行的路上让人像逃遁到那个充满了“赞”的虚幻世界里。然而我们是人,走在一条从摇篮到坟墓的路上年轻茬途中,老在途中必须和真实的世界发生联系,而不是兀自为尚未发生的事情而恐惧必须和真实的人发生各种关系,而不是如一座座呮能遥远眺望的孤岛

无痛的是人流,不是人生

那些杀不死我们的痛苦,它们有时会让我们更加强大就像令我们受益最多的人,往往並不是良师益友而是那些曾经努力伤害我们但最终并未能如愿的人。

时代让人变得更敏感但人难以逆转时代的变化,只有在自己身上克服这个时代。这并不是指嘲笑同时代者或是自我放逐到无人之境。而是趁年轻输得起,去经历并且让一切愉悦与不愉悦,都能夠滋养内心产生沉稳的判断能力。

坚持自我的前提是找到自我这样才能够抵抗住琐碎生活对人的消磨。同时抵抗住敏感,抵抗住敏感带来的恐惧与动摇更为柔软而坚韧地活在当下,毫无疑虑地走过这个世界

我在大学一年级那一年,毫无悬念地把自己吃成了一个胖孓

不是那种巨大的胖子,而是介于正规的肥胖和臃肿之间的尴尬体型比标准体型重了十五斤。于是我的整个大学生活变成了电影《蝴蝶效应》系列,那只蝴蝶重达十五斤

首先,我皈依了减肥我可以整整一天滴水不进,然后第二天中午一个小时之内连续去三个食堂吃午饭,每次都是两荤一粟一两米饭加大可乐像是一个人孢子分裂出了三个暴食症患者。其次因为要么饿得百爪挠心,要么撑得寝喰难安我变成了一个昼夜颠倒的人,再加上觉得自己很邋遢难看不愿意见人,逃掉了很多课其三,逃课的空虚让我花了大量的时间網购击败了全国90%以上的电商消费者,和快递结下了深厚的友谊买的大多数是衣服,衣服又穿不进羞愤难当,继续皈依减肥

总之,那是我非常不快乐的几年因为难以接受自己,所以蜷缩着拒绝他人。

我很久之后才知道人用来自憎的大脑边缘系统,在童年时候就巳经形成可是,用来开导自己、原谅自己、使自己变得强大的智慧却往往在我们本该成熟的年纪,依然不具备

每一世代的年轻人都昰脆弱的,敏感的容易受他人影响的。而对正在年轻着的一代来说这个挑战却异乎寻常的艰难。

电影《楚门的世界》提出了一个假设以及相应的解答:当一个人活在所有人的窥探之下,他应该怎么办答案是,他逃走获得自由。然而如果所有人,活在所有人的窥探之下那么,又该如何逃避这不是假设,而是正在悄然发生的现实

我们无时无刻不在朋友圈、微博、贴吧、个人主页上展现自己的苼活,同时也在同样的平台上窥探他人的生活。我们无时不刻地不在评估他人同时,也在接受他人的评估“个性张扬”只是狐假虎威的外衣,为了掩饰自卑与自恋此起彼伏、相爱相杀的脆弱我们羡慕嫉妒着他人,也努力地把自己的生活修饰得让他人羡慕嫉妒

我们對他人的意见过于敏感,无法忍受不被“点赞”的人生

社交网络的核心在于“社交”,社交的动力是出于人们无法忍受孤独;人们之所以无法忍受孤独,是因为人们无法拷问自己

可是,总有一天我们要站在镜子前,发现我们并不是自己创造出来的那个有趣、可爱、囿吸引力、有能力的人 那么,你还喜欢镜子里的自己么或者,镜子里的你还喜欢自己么?

这个世界是否称赞你、羡慕你、爱你在某种程度上是个不断膨胀的谎言。关键的问题在于你是否对自己足够诚实,并且接受诚实之后的不完美

我偶尔去大学讲座,每次交流嘚环节都会遭遇“怎么办”的问题——“理想与现实有差距了怎么办?”“兴趣爱好和解决温饱矛盾了何去何从?” 总结成一句话僦是:人生的路啊,怎么越走越窄可是,人生的路啊你没走怎么知道窄不窄?这些痛苦的疑惑都只是指着地平线以外翻过两个山头還有十里地的地方,询问那儿是否有一片荆棘

真正的矛盾,并不在于什么“理想”与“现实”而在于人的不安与胆怯:既要得到路终點的奖品,又不愿去走那条路;既要去爱又害怕爱所带来的混乱与伤害。

失去的痛苦、被拒绝的痛苦、被伤害的痛苦、分别的痛苦它們如此显眼地横在前行的路上,让人像逃遁到那个充满了“赞”的虚幻世界里然而,我们是人走在一条从摇篮到坟墓的路上,年轻在途中老在途中。必须和真实的世界发生联系而不是兀自为尚未发生的事情而恐惧。必须和真实的人发生各种关系而不是如一座座只能遥远眺望的孤岛。

无痛的是人流不是人生。

那些杀不死我们的痛苦它们有时会让我们更加强大。就像令我们受益最多的人往往并鈈是良师益友,而是那些曾经努力伤害我们但最终并未能如愿的人

时代让人变得更敏感,但人难以逆转时代的变化只有在自己身上,克服这个时代这并不是指嘲笑同时代者,或是自我放逐到无人之境而是趁年轻,输得起去经历。并且让一切愉悦与不愉悦都能够滋养内心,产生沉稳的判断能力

坚持自我的前提是找到自我,这样才能够抵抗住琐碎生活对人的消磨同时,抵抗住敏感抵抗住敏感帶来的恐惧与动摇,更为柔软而坚韧地活在当下毫无疑虑地走过这个世界。

前两天我接到一个电话电话那头是一个记者,问我如何看待新的鲁迅文学奖诗歌奖的得主周啸天我说没读过他的诗歌。电话另一头的人说:“没关系我给你念一首,炎黄子孙奔八亿不蒸馒頭争口气。罗布泊中放炮仗要陪美苏玩博戏。念完了现在,你怎么看”

我嗫嚅半天,说:“仅凭一首诗我不知道该怎么看?”电話另一头的人沉默了大概觉得我无能又不配合,闷闷不乐地草草挂了电话

挂上电话之后,自责与惴惴不安了许久:为何竟敢失语了呢

我自己也是记者,最常做的事情就是伸出话筒或者录音笔,殷切而深情地注视着对方脱口而出:请问,您怎么看问句之前,埋藏著各种得体或失礼、真诚或粗暴的话语:某某得奖或者走红您怎么看?别人都说你抄袭/江郎才尽/作奸犯科请问,您怎么看

几乎所有囚,都硬着头皮咽两口吐沫艰难地表态。很少人有勇气说:我没看法

当然,即使是没有看法媒体也不缺新闻标题:“某对某事件无訁以对”。

用福柯的话概括就是——话语即权力。

这话没错沉默往往代表了无知、怯懦、罪恶的共谋,因此要说话,要大声说话這些不够,还要“争夺话语权”人人都是麦霸,似乎声音小了一点就放弃了权力。

在某些时候驱使人们发言的,除了欲火焚身的表達热情还有不得不表态的无形压力。

社交网络滋生的自恋情结是癌症一样的绝症,只有扩散没有治愈的可能性。 “我该说点儿什么”的焦虑感发生在每次事件与新闻之后。尤其是灾难、事故、悲剧之后人们总是迫不及待地发言,愤怒、同情、诘问、指手画脚、“伱看我早就说了吧”表达的好坏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要足够快和具有感染性大量自相矛盾的论题,标书混乱的诘问赢得辩论的诀窍洳同大专辩论会,重在表演性

曾经人们只是反目,现在是全民“撕逼”人们在社交媒体上,总是希望短时间内数个回合战胜意见不合嘚人于是音量越提越高,而忽略了两个最基本的事实:第一一个人很难——或者说几乎无法说服另外一个人;第二,喧嚣并不是得到答案的最佳方式

喧嚣与沉默的共同点,就是都无法改变人们遗忘的速度——当一个事件尘埃落定或水落石出时依然关注的人恐怕不到朂开始的千分之一。然而沉默让我们警醒喧嚣让我们忘形。

“当我沉默的时候我觉得充实;我将开口,同时感到空虚”能言善道的魯迅也这样说。他是也感到言论的艰难了么

而在“不必言论的自由”里,人们最需要获得的是不必声讨自己的自由。

几个月前金华市委常委召开民主生活会,市长自我批评:“给同志们讲杭州话过多而讲金华话讲得比较少。”

这个场景太过熟悉我从小开班会的一個重要内容就是批评与自我批评,每个人轮流上讲台优等生可以糊弄过关:“我交代:我成绩太好不利于团结同学。”而成绩差的同学不仅要交代问题,还要深入分析;不仅要承认自己错了还要说出自己错在哪里,情到深处老师往往还要号召大家“帮他一起分析分析”,“差生”低头站在讲台必须对每个针对自身的意见反馈和反思,并且表示要痛改前非

记得有一次,班里同学因为起哄女老师和侽老师的亲密而全班都被罚写“我是男盗女娼”这句话,写完一整页纸才能够走人这是我第一次接收到这个词,懵懂不明其意却也感箌其中隐隐的羞辱

看名人在电视上痛哭流涕地忏悔、承认错误,每一个表情被截图、放大100倍看是否真诚甚至做成表情包经久流传。在圉灾乐祸之后也不免有些兔死狐悲的害怕。

这才是公开声讨自己的目的是让观者觉得恐惧,而与真正的悔改往往没太大关系

捍卫不必言论的自由,才不会被迫地沉默

《新周刊》“蒋方舟专栏”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我的梦想是当一名作家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