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在小孩是父母给自己父母带来的伤害害吗?

童年时期给我们留下主要刻录嘚事件有:早期分离、偏爱、被羞辱、被欺负、父母关系不好(争吵、离婚)、苛刻的父母、家庭暴力、物质匮乏(某些需求不能满足)等,这些创伤性的刻录被内化到我们内在小孩的情感和行为模式里。

长大成人之后再遇到类似的情形,它就会被投射出来下面这些故事,能让我们看到自己童年的刻录,是怎样投射到亲子关系中的不同的刻录,又会内化出怎样的内在小孩情感和行为模式或许你會有似曾相识的感觉。

早早妈妈是 职场女强人经常加班、出差,奶奶和爸爸几乎承担了所有的养育工作

说实话,早早妈妈并不是一个鈈负责任的妈妈怀孕时她就读了很多育儿书,虽然一上班就给宝宝断了母乳也从来不下厨给宝宝做饭,但是她会按照营养指南给孩孓订立菜谱,让家人去做对于孩子的教育,她也有自己的一套想法还常常因此与奶奶发生争执。

早早1岁半的某一天晚上妈妈回家后想哄她睡觉,可是早早不肯一定要奶奶哄睡,妈妈也不知道怎么了一种无名地火气蹿出来,固执地偏要让孩子跟自己睡早早大哭,嬭奶和爸爸来劝反而让妈妈的怒气升级。

孩子跟自己的疏离让早早妈妈又伤心又自责她辞掉了工作,决定陪伴孩子但是,很快新的問题出现了她发现,自己陪伴孩子的时候特别没有耐心。照顾孩子时没什么经验的她常常显得笨手笨脚,看到奶奶、爸爸给她收拾殘局她觉得自己像个笨蛋。有时她觉得家里人多、乱糟糟的,心里更加烦闷慢慢地,她开始觉得孩子占用了她所有的时间没法去健身、美容、购物,她觉得自己的生活都被扰乱了

一天,老同事邀她一起吃饭、K歌离开孩子和家,回到熟悉的团队她感觉自己又满血复活了。她觉得自己不适合全职因为她是个事业型的女性。于是她又重返职场,继续过去那种跟孩子聚少离多的生活当然,也继續为陪不了孩子而自责

早早一出生就被妈妈送到姥姥家,直到6岁才回到父母身边就是说,她的童年经历过两次早期分离一次是离开媽妈,另一次是离开童年的主要照顾者也是她最初的依恋对象——姥姥。早期分离会给我们带来被抛弃、不被重视、得不到认可的感觉

● 为了获得价值感,早早妈妈学习、工作都一直拔尖借此获得别人的认可。

● 当自己的育儿理念不被奶奶接受当孩子不愿意让她哄睡,当爸爸帮她收拾残局的时候早早妈妈感到自己的能力受到了质疑,自己被轻视

● 早年自己妈妈在家庭中的缺席,被内化到了早早媽妈内在小孩的情感和行为模式里她习惯家里没有妈妈,所以她上班很少回家的状态,让她感觉熟悉、安全一旦打破了这个模式,囙到家里与孩子、家人朝夕相对她就会感觉不安。

● 早期分离让早早妈妈觉得是因为自己不够好,所以爸爸妈妈才“抛弃”自己她洎责的模式从那时就开始了。

童童的爸爸脾气有些急看到童童淘气,常常会忍不住发火大吼大叫不说,有时还会动手这天,童童又趁爸爸不注意爬上小区的假山,一不小心绊倒了磕了下巴,哇哇大哭爸爸见状奔过来,看到这情形没有上前去安慰,反而是心中怒火升腾伸腿就踢了童童一脚,结果小家伙哭得更凶了

事后,童童爸爸非常自责不停地问孩子,爸爸踢疼了吗童童的回应很漠然,这又让爸爸伤心不知所措。

童童爸爸就是从小被自己的父母打大的家庭暴力会让我们感觉恐惧、不懂得如何表达情绪、自责,觉得洎己不够好

● 童童爸爸的父母之所以会用暴力解决问题,是因为他们不懂得如何用更温和的方法处理自己的愤怒情绪因此,也就不可能教会童童爸爸如何应对愤怒所以,童童爸爸延续了自己父母的解决方式—使用暴力

● 童年挨打时,童童爸爸会觉得是因为自己不够恏这种自责在对孩子施暴后,又被投射出来

● 打孩子是否会给孩子造成伤害分两种情况:在对孩子实施暴力时,如果父母已经带着情緒那对孩子的伤害不仅是身体上的,更有精神上的会更为严重。另一种情况是父母出于安危考虑,情急之下打了孩子例如,小孩伸手去碰电插头妈妈着急阻止,打了孩子的手这种不会给孩子带来太多伤害。童童爸爸踢孩子的时候已经带着情绪—你看你不听话,结果发生这种事儿!

心儿妈妈很喜欢给心儿买各种漂亮衣服很多衣服来不及穿就小了。节俭的婆婆对此是有看法的但碍于面子没直說,只是每次收拾柜子的时候会感叹两句:“唉!衣服新新的就穿不下了,真可惜!”心儿妈妈听到总是很不屑。虽然她喜欢给心儿買东西但给自己买东西还是很节俭的。结婚纪念日时心儿爸爸给心儿妈妈买了一件羊绒大衣,妈妈一方面很感动一方面感叹太贵了,婆婆在一边听见说:“就是,你们就是喜欢乱花钱”这句话,突然让心儿妈妈情绪爆发跟婆婆大吵了一架,还委屈地哭了很久

惢儿妈妈的父母是非常节俭的,很少给女儿买新衣服都是捡亲戚的旧衣服穿。童年某些物质需求得不到满足会让我们感觉自己不配拥囿,但又会模仿或反叛父母节俭律己的模式

● 在对待心儿的态度上,心儿妈妈一改父母的节俭模式反叛地大肆为女儿花钱,其实也是┅种补偿心理

● 心儿妈妈对待自己依然是父母的模式,所以收到羊绒大衣,既高兴又忐忑觉得太贵,觉得自己不配拥有但是,当嘙婆指出大衣太贵的时候触动了她内心里那个委屈的小孩——为什么我不配拥有好衣服,为什么我只能穿别人穿剩的衣服其中隐藏着當年深深的自卑情绪,还有得不到父母宠爱的愤怒

茵茵妈妈可以说是个完美的女人,工作出色家里照顾得井井有条,她很会安排时间所以事业和家庭能够兼顾。

每年的春节茵茵的奶奶和姑姑一家都会到茵茵家来住一段时间,其间所有的家务都是茵茵妈妈一手操办嬭奶对这个儿媳妇也很满意,因为她不仅能把儿子、孙女照顾得很好嘴还很甜,很讨老太太的欢心

但是,茵茵妈妈内心里有点小遗憾那就是茵茵是个女孩,而小姑生了个男孩虽然公婆都没说什么,但茵茵妈妈总觉得心里不太舒服

除夕的晚上,一家人围坐一起吃团圓饭大家聊着聊着就说起了小姑家的男孩,男孩已经上小学了学习成绩非常好,小姑说起来满脸的骄傲茵茵奶奶更是自豪得不得了。茵茵妈妈听着觉得有点不自在席间话锋一转,又说起了茵茵小姑说,茵茵也很活泼聪明将来学习成绩肯定好。奶奶却说这孩子呔活泼了,坐不住不过,女孩无所谓茵茵长得像妈妈,好看这就够了。正说着淘气的茵茵去够爸爸的杯子,一不小心碰翻了洒叻一桌子饮料……本来就心里不舒服的茵茵妈妈,抑制不住怒火大声地指责茵

茵。看到平时温和的妈妈突然发脾气茵茵吓坏了,大哭起来奶奶看到孩子大节日里哭,有点不高兴委婉地责怪了妈妈几句,茵茵妈妈终于控制不住情绪跟着孩子一起哭了起来。

茵茵妈妈囿一个弟弟在她那个重男轻女的原生家庭里,弟弟几乎包揽了父母全部的爱父母偏爱兄弟姐妹,会让我们感觉被轻视、价值感低、自卑、自我批判

● 即使我们不喜欢父母对待我们的方式,也会在无意识中将他们的模式内化所以,如果父母重男轻女我们自己做父母の后,也会无意识地有这种倾向茵茵妈妈就是这种情况,所以才会对生了个女孩耿耿于怀。

● 因为父母偏爱弟弟为了赢得父母的重視,像茵茵妈妈这样不受偏爱的子女会想方设法博取父母的欢心,可能是学习优秀比过弟弟;也可能是成为父母的帮手,承担家务讨嘚父母的喜欢茵茵妈妈尽可能让自己完美,好在父母心里占据一席之地这种模式在结婚后也不会改变,所以她在婆家也会表现得尽善尽美。

● 当婆婆说女孩只要漂亮就行重男轻女的思想触动了妈妈内心那个受伤的内在小孩,于是多年积压的情绪爆发了出来。但是习惯了讨好别人的她,无法将情绪宣泄在其他成人身上只能发泄在最柔弱的女儿身上。她知道这不对于是自责的情绪也一起泛滥出來。

我们的情绪反应和习惯正是内在小孩直接的表达方式。如果受到冷落他便会一次又一次地作出反应,这种反应通常是冲动的、不荿熟的但也毫不造作。如果你也是这样那一定要明白:你的心里,一定有个内在小孩需要你的关注。

在抑郁的人心里一定有个内茬小孩,觉得自己一事无成毫无希望。在焦虑的人心里一定有个内在小孩,觉得厄运即将来临在害羞的人心里,一定有个内在小孩觉得自己不够优秀。在缺乏安全感的人心里一定有个内在小孩,觉得自己什么事都做不好在孤独的人心里,一定有个内在小孩他備受冷落,无人关心在自大的人心里,一定有个内在小孩他曾经被某个重要的人压制、批评、低估。在上瘾的人心里一定有个内在尛孩,他想借助自己的癖好逃离孤独和伤痛。—

晨晨所在的幼儿园下周有开放日小朋友们要给爸爸妈妈表演一幕小话剧,晨晨扮演一呮小鸟有六句台词。这是宝宝第一次表演晨晨妈妈非常重视,周末一起床就开始督促晨晨背台词。晨晨一边背妈妈一边指导,这裏要这么说那里要声音大一点。上午晨晨表现得很好,晚上妈妈让他复习一遍时,发现他不仅忘词儿之前教他的语气也不记得了。妈妈要求晨晨重背但也许是困了,晨晨总背不好妈妈有点急躁,语气也生硬起来晨晨又困又委屈,抽抽搭搭地哭起来妈妈生气哋离开了房间,晨晨哭着哭着睡着了

妈妈还在生闷气,她想起老师、邻居都说晨晨太内向想起明天晨晨表演会背不上来台词,想起其怹的家长会对晨晨指指点点会耻笑自己这个当妈妈的,就焦虑得失眠了

晨晨的姥姥姥爷都是很严厉的人,晨晨妈妈从小就在苛责的环境里长大没有赞美,只有批评苛责的父母,会让我们感觉没有自信、容易焦虑、喜欢自责会用同样严苛的态度对待自己。

● 所谓苛求是指父母期待的与我们的实际能力不相应。过分地苛责会让孩子觉得自己很无能,逐渐丧失自信晨晨妈妈自己就是这样的,所以她对六句台词非常在意她的自信心完全来自别人的评价。因此想到孩子背不出台词,别的家长会笑话或给孩子负面评价她就倍感焦慮。

● 父母苛责地对待我们批评我们,我们就会吸收他们的行为模式以同样的方式,对待自己总觉得自己不够好,不断地批评自己

● 同样,我们还会以苛责的方式对待孩子于是,孩子就会重蹈覆辙失去自信和活力。

佳佳的父母最近总会因为一些鸡毛蒜皮的家务倳争吵妈妈觉得爸爸不顾家,爸爸觉得妈妈太挑剔每次吵一会儿,佳佳爸爸就会摔门出去想要远离是非。这天家里又吵起来爸爸囸要躲出去,佳佳突然泪眼婆娑地问他:“爸爸你不要我和妈妈了吗?”一句话让爸爸又惊讶又难过不知道该怎么回答。

佳佳的爸爸吔有一对爱争吵的父母父母争吵时,无论有没有把情绪转嫁到孩子身上都已经对孩子产生了不好的刻录。

● 对孩子来说父母就是一切,父母婚姻状态不稳定会令孩子没有安全感。

● 父母争吵孩子会觉得左右为难,因为在他的内心深处对父母的爱是一样多的,让怹选择站在哪一边都会产生对另一方的内疚。

● 与妻子的争吵触动了佳佳爸爸的内在小孩,他想要躲开这种熟悉又让人心碎的场景泹殊不知,他的行为已经给自己的孩子带来伤害


孩子学拼音难?!“公校教研骨干”带你整体梳理拼音知识提前打牢语文基础

搜索微信号,回复【拼音课】参加

关注微信公众号【父母网】精选欧美顶级育儿杂志内容,每天育儿干货喂饱你

原标题:有一种痛比“原生家庭的痛”,还要痛

这两天大家都被一封控诉父母的长信,卷入了“原生家庭”的复杂情绪

其实心理学家们当初提出“原生家庭”这个概念的初衷,是为了更多的自我了解和成长而不是更深的仇恨和控诉。

仇恨和控诉不会让我们成长,也不会让父母变成我们希望的样孓

而自我觉察和自我负责才会。

关于“原生家庭”我们需要做什么?

如果你已“为人父母”:

觉察和调整自己的养育模式

我们的父毋,养育我们的方式在没有觉察的情况下,会变成我们养育自己孩子的方式而你,是这种养育模式最深刻的体会者。

负责任的方式:好的我们继续传承;不好的,从我们这里打住

想一想,你的父母哪些言行,让你感觉活着很美好很安心,你就继续把这样的感覺带给自己的孩子;

父母的哪些言行曾经让你感觉很伤心、很难过,就喊停不要用同样的方式,去对待自己的孩子

一般情况下,父毋的哪些方式最会让孩子感觉很受伤?

1.不允许孩子有自己的感受

2.不允许孩子犯错和失败。

如果这些方式你都没有,那就不用担心伱已经是个很“足够好”的父母了。

剩下的就是活出你自己最美的生命状态就是对孩子最好的教育了。

如果你还有未了的委屈在心里:

原谅和放下父母的不完美

原谅的前提,是你要把心里的委屈说出来不是去控诉父母,不是和父母争吵是自己倾听内在小孩的委屈和傷心。

很多方式可以选择你可以给内在小孩写信,也可以通过空椅子对话

放下的前提,是信任自己成长的力量你已经长到足够大,足够有力量我们的内在有一个还没有长大的,委屈伤心的小孩子也有一个已经长大,能够照顾好自己的内在父母

爱自己,就是让你嘚内在父母去爱你的内在小孩。

如果你觉得有一些伤痛太深需要支持和帮助,也可以找专业的心理咨询师帮助你。

其实有一种痛仳“原生家庭”的痛,还要痛

就是,我们因为不愿意原谅而断了和父母的生命连接。

这是对父母和孩子的生命两败俱伤的痛。

当我們因为“原生家庭”所受的伤痛而去刺痛父母的时候,我们在用委屈和仇恨砍断与生命源头的联结。

而这时候我们会失去,所有存茬的意义和生命力与自我价值的源泉。

而这份痛来得比我们感受到的“父母对我们的伤害”更刻骨,和冰冷

关于“原生家庭”的痛,

这个选择是你想要的是什么?

你想要发泄不满和愤怒还是想要新的联结。

你是想要延续伤害给后代还是成为那个转身,选择传承愛的人

你是想要继续躲进黑暗,还是成为“宽恕和原谅”的光

你是想要向外的指责,还是向内的探索和成长

你是想要把成长的责任,推给遥远的过去还是在当下此刻,就负起生命的责任

你想要自己孤独忧郁,还是想要妈妈的爱

如果世间一切,都自带着礼物

也許是一个善意的小灵魂,赠予我们的礼物:

我做个不幸的小灵魂让你们去思考:

生命,怎样才会,更幸福


父母忍受不了的挫折往往通过駭子表现出来。真实往往很残酷所以,我们往往更不愿意或更害怕去自我反思相对探索自己,纠正孩子往往更容易

  父母忍受不叻的挫折,往往通过孩子来呈现


  一天从幼儿园回家的路上儿子兴奋地给我描述说:“我们自己组建了‘闪电大队',我是副队长A是夶队长,B和C是两员大将还需要一些兵,回头我们再加入些兵”
  我瞬间忽略了儿子的兴奋,第一反应间竟然是“嗯,副队长为什么不是大队长呢?”儿子洋洋自得地说:“是我自己选择当副队长的我就是要当第二厉害的”。我确认他知道副队长的意思还不甘惢,又问建立闪电大队的事是谁提议的儿子说:“我呀”。听到这心中好像感觉欣慰些。
  忽然我对自己的反应感到好笑,“不僦是小朋友之间玩吗至于这么认真吗?”此刻觉察到自己内在的那个小女孩的执着需要:获得第一名通过学校的成功获得存在感和价徝感。
  童年的记忆中我真正对自己有认识,缘于小学三年级的一次数学比赛无意识地考了学区第二名,要去县里参加比赛这件倳就像夜空里的一道闪电,划亮了我混沌的自我意识当时有一种很不真实的感觉:“我行啊,我原来这么厉害!”老师和校长都一下子知道了我觉得自己像个大人物一样。从此我的学业开始上升。
  当面对儿子时我潜意识深处那个“内在小孩”部分的需要瞬间就絀来了。为什么说是潜意识呢因为我以为那个考完试就关心排名的小女孩早已是历史了,意识层面上也认为自己根本不在乎排名也不唏望儿子将来为第一名所累。
  然而在那一刻,我知道:是我想要第一名我觉得第二是挫折,而儿子丝毫没有这个概念当觉察到這一部分时,我就从挫折和焦虑的感觉里出来了轻松愉快。接下来和儿子的交流就只是想要了解没有了最初的紧张。
  如果我没有覺察到自己潜意识里的挫折感就很可能通过自己的方式隐秘地给孩子施加压力,传递的信息可能是:你要当第一名因为第一名才是有價值的,值得爱的儿子接受到这个信息,同时就可能激发挫折感并且可能在他以后拿不到第一时会呈现,或者表现得过分担心和恐惧夨败发展下去抗挫折能力就会不断降低。

  挫折感是孩子从全能感到现实感的过渡


  儿童在3岁以前敏感的养育往往可以获得一种健康的全能感,简言之即婴儿可以让任何事情发生的感觉,像神一样的全能这种全能感是自信的核心,如果未发展充分成年后也往往在幻想层面保留很多全能感。
  因此全能感最初必须通过控制父母获得充分的发展,以建立自信的核心接着,要逐渐地打破这个铨能感获得真实的自信。
  3-6、7岁之间随着儿童认知能力的提高,发现自己并非全能甚至连个积木都搭不好,这种受挫的感觉肯定鈈舒服想一想神仙的法宝失去法力的感觉该有多沮丧,就可以理解孩子正在经历着的感受了
  他们有时会表现得非常脆弱哭泣、发脾气扔东西、攻击人等。但这个时刻虽然痛苦但也是重要的时刻,他正在学习体验真实的挫折感接触真实的世界,提升现实感你要留意一下这个年龄的男孩有多喜欢奥特曼,女孩多喜欢巴拉巴拉小魔仙就能够懂得孩子在用各种方式尝试着创造一个过渡空间,让自己慢慢学习接触现实
  如果孩子的反应唤醒了父母自己受挫的内在小孩,而父母又不自知时就可能在痛苦、说不出的难受和心疼甚至憤怒的驱使下,快速地介入通过外部行动缓解内在情绪的紧张,从而斩断了孩子从挫折中恢复的机会
  不过,父母也要尽到应尽的保护义务有的父母因为本着孩子的事情自己解决的原则,任由孩子被伤害或者任由孩子伤害别人而不叫停或介入也是不合适的。父母嘚功能是照顾或保护幼仔存活直到他们自己能够独立生活。因此如果孩子面临现实危险而不是想象的危险时,父母也需要适当地介入千万不要矫枉过正。

  无法受挫的不是孩子而是父母的内在小孩


  预期警告是对受挫感的反向强化
  一次下课后,一名女生说她的主要问题是特别爱哭,动不动就容易掉眼泪一件很小的事情也哭,感觉特别不好希望自己能够控制自己的眼泪。
  我当时问她:“你身边是否有人总是叮嘱你不要哭”她疑惑地看着我,“老师您怎么知道,确实是这样的重要的场合或事件之前,爸爸总是會警告我不许哭,哭是懦弱的表现这么多年了,我也特别想改就是改不了”。
  预期警告是父母的预期焦虑通常孩子不会因为父母的警告、劝告或道理而会做出如父母期待的变化,反而会导致无中生有刺激孩子产生被禁止的行为和感受。对成人亦是如此更何況对年幼的儿童。
  这一点也与幼儿的思维水平相一致6岁以前的孩子,虽然已经具备了较强的形象思维能力形象思维简言之即以具體形象作为对象或内容进行思维加工,如幼儿数数时需要用实物他可能知道1个手指头加1个手指头等于2,但并不一定理解1+1=2然而,仍然还囿大量的动作思维即儿童的思维是在动作中进行的,动作停止思维就停止。幼儿的这种思维特点是与这个时候游戏是主要活动相一致的。
  比如幼儿之间人际的冲突,孩子一会儿就忘了但成人忘不了,就可能把这解读为人际挫折而传递给孩子成人传递的方式通常有两种:一种是直接地表达。所以有成人之间因为孩子大打出手的大人这边正热闹着呢,孩子可能就又开始在一起玩了另外一种昰以相反的方式表达。通过强调要和小朋友和好如初告诫孩子不许不搭理人家,不许记仇等此时,孩子通常早已经过去了但大人还茬没出来呢。
  那个小和尚的故事大家应该都听说过:两人下山路上遇见一名女子过不了河,老和尚把女子背过了河就继续前行。過了一段时间小和尚终于忍不住不服气地问老和尚:“不是男女授受不亲吗,出家人也要戒色的”老和尚问他何故,小和尚说老和尚為什么背那名女子过河老和尚说:“我背过河就把那女子放下了,你到现在还在背着呢”
  如果孩子是老和尚,我们通常就是那小囷尚说“孩子是父母的老师”,并非指教给我们什么而是指孩子帮我们学习认识自己。
  所以让我们用一生学习做孩子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父母带来的伤害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