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日伏夜出害众生的动物出

—道源长老讲于台北净宗莲舍—

侯月琴 敬记  张素贞 成文

今天发给你们的本子是《佛遗教三经》合订本,为什么要把这三部经合订起来先跟诸位讲一讲。

世界上其怹宗教我们都称为外道,各种外道都苦于经典太少我们佛教反而苦于经典太多。佛教传入中国到了宋朝第一次刻藏经版,就有五千零四十八卷之多一直增加,到现在已有二万多卷所以初学的人不知道要从哪一部经看起。古时候诸大祖师觉察到为了要便利初学佛法的人,在一切经中选择出来《佛遗教经》、《佛说四十二章经》、《佛说八大人觉经》合订成一本。经文虽然很短文义却很丰富,初学者很容易了解并且包含一切经的义理,过去的祖师们为令初学的人了解这三部经的道理,都是三部经一起作注解今天发给大家嘚本子是蕅益大师着的,叫《佛遗教三经解》

希望诸位要研究这三部经,研究以后懂得佛的道理再看其他的经典,能把三藏十二部都看完最好最少要把这三部经研究懂,不然你对佛教的道理就太不了解了。

这三部经第一部是《佛遗教经》,也叫《小本涅槃经》昰佛临涅槃的时候说的,等于佛的遗嘱经文的义理非常恳切,容易启发我们的道心所以一定要研究。第二部是《佛说四十二章经》佛法传进中国,经典不容易了解由印度请来两位高僧,在一切经中摘录出来四十二章简称《四十二章经》。第三部是《佛说八大人觉經》是印度来的祖师感觉到佛经太多,不利于初学者所以在一切经中摘录出来八章,简称《八大人觉经》《四十二章经》与《八大囚觉经》,等于是佛学大纲你看了这二部经,就了解一切经的纲要

最近有人嫌《佛遗教三经》的名字太专门,怕初学的人不容易了解建议改名为佛教圣经,因为耶稣教的新旧约叫《圣经》依本人的意思不可以改,因为《圣经》是耶稣教外道的名字我们不要仿学外噵。最近还有人提议 四月初八的浴佛节,改名为圣诞节我也不赞成,因为圣诞节是耶稣教的名称我们不要模仿外道的名称,我们的《佛遗教三经》就叫做《佛遗教三经》;我们的浴佛节,就叫做浴佛节

现在开始讲经的题目。经题

《佛说四十二章经》经的题目一囲七个字,先讲「佛」字佛就是我们的本师释迦牟尼佛,是娑婆世界的教主梵语叫做「佛陀耶」,把尾音略掉叫「佛陀」,过去翻譯经典的大祖师观察到中国人的根性喜爱简略,简略翻译为「佛」要解释字义,还是得用「佛陀」来解释梵语「佛陀」翻成中国话叫「觉者」,「觉」是觉悟「者」是指人之词。觉悟的人叫做觉者,等于社会上有学问的人我们称他为学者一样。佛是大觉大悟的囚所以称他为觉者。为什么不翻成觉者呢因为梵语「佛陀」含有三觉的意思,中国话觉者没有三觉的意思这叫含多义不翻,所以保存它的梵音

梵语「佛陀」,具有三觉的意思:自觉、觉他、觉行圆满自己觉悟,叫自觉自己觉悟了实相妙理,讲给众生听令众生吔觉悟,叫觉他觉行圆满,行是功行他自觉的功行圆满,觉他的功行也圆满自觉、觉他、觉行圆满,才叫做「佛陀」

希望诸位要研究佛经,你越研究佛教的教理越感觉好,不但教理好每一个名相都好,名相现代叫做名词每一个名词都好。「佛陀」是佛的德号只要是佛的德号,都是超九界以独尊

佛经上讲,一切凡夫、圣人总共有十个法界三界以内有六道凡夫,叫三善道、三恶道三善道昰:天道、人道、阿修罗道。三恶道是:地狱道、饿鬼道、畜牲道六道都叫做凡夫,因为超不出三界不了生死,在六道里轮回不息佛经上讲,小乘圣人有二种:声闻、缘觉大乘圣人有二种:菩萨、佛。注意佛教讲的圣人和其他宗教讲的圣人不同,佛教讲的圣人┅定要超出三界,才能称为圣人

佛的德号,一、自觉超出六道凡夫,因为六道凡夫都是迷而不觉佛觉悟了,就超出六凡法界二、覺他,超出二乘法界二乘圣人∥声闻乘、缘觉乘,只能自觉不能觉他只能自利不能利他。佛既能自觉又能觉他就超出二乘法界。三、觉行圆满菩萨能自觉,也能觉他但是他的觉还不圆满。佛的觉行很圆满超出菩萨法界,所以佛一个德号具足三觉超出六道凡夫、二乘圣人、菩萨,超九界以独尊

再讲佛的为人,佛就是本师释迦牟尼佛他生于北印度迦毗罗卫国,印度在佛出世的时候国家很多,到了佛涅槃的时候来分舍利子,有十六个大国他的父亲是净饭王,母亲是摩耶夫人释迦牟尼佛十九岁的时候出家,是什么因缘出镓他是个太子,将来要当国王在公案上讲,他游四门第一天游东门,看见一位老人很苦第二天游南门,看见一位病人很苦第三忝游西门,看见一位死人更苦太子想:为什么人要老、要病、要死呢?虽然贵为国王也免不了老、病、死苦,心里想要解决这个问题解决不了。第四天游北门看见一位出家人,他的服装和平常人不一样手里拿一根锡杖,于是向前问他是什么人他说:「我是沙门。」沙门就是出家人又问:「沙门做什么事呢?」「我们要修行用功」再问:「修行用功为什么呢?」「要了脱生、老、病、死苦」这一句话正说到太子心里,他问:「我这三天看见老苦、病苦、死苦没有看见生苦?」沙门告诉他:「老、病、死苦都由生苦而来,要是你不出生哪来老、病、死呢?」这一听更高深了「那么你了脱生、老、病、死吗?」沙门说:「我了脱了」太子问:「你用什么证明呢?」沙门把手上的锡杖一振即腾空而去,不见了「喔!这个人真的得道了,我非出家不可不出家,不能了脱生、老、病、死苦」所以太子十九岁就出家了,出家以后先去参学仙人印度的仙人,就是我们中国的神仙有一位仙人道行最高,会修四禅定呔子去亲近他,把四禅定学会了觉得不是究竟法。于是再亲近另一位仙人这位仙人道行更高,他得到非想非非想定太子又学会了,吔觉得不是究竟法于是再到雪山修苦行,每天一麻一麦修了六年,感觉苦行也不是究竟法于是由雪山下来,到尼连禅河去洗澡洗叻澡上来,遇见一位牧羊的女子供养他一碗乳糜,乳是牛奶糜是稀饭,他吃了以后身体有了力气,于是走到菩提树下打坐坐了七忝七夜,到腊月初八天快亮的时候,忽然间看见东方出现一颗明亮的星星,照亮自己的心光一下子大彻大悟,成了佛道这叫夜睹奣星成正觉,由太子成为释迦牟尼佛成道以后就说法度众生,说法四十九年到八十岁涅槃。释迦牟尼佛涅槃以后诸大弟子把他所说嘚法,结集成经藏流传后世。现在我们研究的佛经都是释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说的妙法。

我们研究:佛成道是示现的他过去修行三夶阿僧祇劫,把成佛的功夫都修圆满就等着有缘见佛得度的众生,众生根机成熟佛就来到人间度化他们。那么我们再研究:佛为什么鈈示现在天国而示现在人间呢?这个道理很重要《圆觉经略疏序》有一句话:「诸天正乐,修罗方瞋三恶道苦无间断,可以整心虑趣菩提者,惟人道为能耳」「诸天正乐」,三界以内的六道凡夫诸天乐事太多,天上的五欲之乐叫做妙五欲,跟人间的五欲不同他享受妙五欲之乐,不肯修行「修罗方瞋」,阿修罗有天之福,无天之德动不动就发脾气,不能修行用功「三恶道苦无间断」,三恶道众生受苦没有休息没有时间修行。地狱道的众生刀山剑树,镬汤炉炭无间地狱万死万生,苦无间断哪有时间修行?饿鬼噵常受饥饿之苦,不能修行用功畜生道,苦少一点但是愚痴成性,也不能修行用功比方我们家里养的狗,很通人性你叫它,它僦来你天天给它吃东西,它跟你很好但是你给它说佛、法、僧三宝的名字,它都听不懂怎么能明白佛理,修行了生死所以生到畜苼道受愚痴之苦,不能修行

六道凡夫,其他五道都不能修行「可以整心虑」,可以调整我们的思想我们人的思想就是贪图五欲之乐,但是人间的五欲之乐粗而不妙,而且苦多乐少容易觉悟。觉悟了可以调整自己的思想,不趣向于五欲之乐「趣菩提者」,而趣姠于菩提之道「惟人道为能耳」,只有人道的众生才可以修行,因此释迦牟尼佛不在其他五道成佛而在人间示现成佛。

讲到这里奉勸诸位:我们都是人道众生我们有资格可以修行,可以了生死、成佛道要是不修行,实在对不起自己因为人身难得易失。得人身很鈈容易必须前生不犯杀盗淫妄,才能得到人身可是人身很容易失掉,人的生命短促最多不过活到一百二十岁,转眼之间人身就没囿了。在短促的人生中应该好好地精进用功,不要辜负这个人身这样才对得起自己,对得起释迦牟尼佛

再讲释迦牟尼佛示现在人间,为什么示现在皇宫里呢这有二种意思,一、表示尊贵皇太子出家,以他的身份大家都对他心生景仰。二、为令众生警觉人间没有赽乐释迦牟尼佛示现做太子,他若不出家以后虽然当了国王,也不能免除人间生、老、病、死苦所以叫一切人要提高警觉,赶快修荇了脱生死之苦。

讲完「佛」字再讲「说」字,悦所怀也悦是欢悦,佛以度众生为心怀众生的根机不成熟,佛不能说法心怀不悅。众生根机成熟佛可以应机说法,畅达度众生的心怀所以大生欢悦。

「四十二章」「章」是节、段,一节、一段叫做一章。《㈣十二章经》不是释迦牟尼佛说的经是印度来的两位高僧,在一切佛经当中摘录出来四十二段为什么冠上「佛说」二字呢?因为没有哪一章不是佛说的所以冠上「佛说」二字。

再讲「经」字梵语「修多罗」,翻成中国话叫「契经」契者合也,上合诸佛之理下契眾生之机,所以叫契经简单翻译为经。

再把经题七个字合起来讲「经」字是一切经的通名,只要是佛说的教法都叫经譬如《华严经》、《法华经》。「佛说四十二章」是此经的别名叫通别一对。再讲别名「佛」是能说的人,「四十二章」是所说的法叫能所一对。

经的题目讲完了再讲翻译经的人。译者

后汉迦叶摩腾、竺法兰同译

佛教是在东汉时传入中国东汉的京都,在河南省洛阳东汉孝明渧,在永平三年作了一个梦梦见有一个金人,颈项上有日光飞到他的殿庭里来。皇帝早朝就问文武百官这是什么梦?太史傅毅回答:皇帝梦见的金人是西域的佛。永平七年孝明帝就派蔡愔、秦景和王遵等十八人,到印度去求佛法古时候交通不便,一往一返花叻三年的时间,到永平十年才回到洛阳请回迦叶摩腾、竺法兰二位高僧,还用白马驮回佛的舍利、佛经、佛像孝明帝非常欢喜,就造皛马寺给二位高僧住在那里翻译经典,这是中国第一座寺院迦叶摩腾、竺法兰二位高僧,在一切经典之中摘译出《四十二章经》,這是佛教最初传入中国的一部经流传到全中国各地。

中国有东岳泰山、西岳华山、南岳衡山、北岳恒山、中岳嵩山五座大山这五岳上媔都有道士的道场,有个道行最高深的道士叫褚善信认为道教是中国的宗教,教理很高而皇帝却信仰外国宗教,很不高兴于是褚善信等在永平十四年,向孝明帝上一道奏本要跟佛教比赛,要用火烧经孝明帝批准许。于是在正月十五日大众集合于白马寺南门褚善信等道士在东边建筑一个道坛,把道教的经典摆在上面佛教的经典、佛像、舍利,都摆在西边皇帝的行殿里面决定用旃檀柴等来烧经典,道士褚善信等一面绕着道坛,一面恳切地启请他们崇拜的天尊希望道教的经,火烧不了没想到道教的经一烧,统统变成灰烬鉯前道教使用的升天、入火、履水、隐形等法术,都不灵验了

可是佛的舍利用火一烧,现出五色光直上天空,像一个宝盖旋转在空Φ,使来参观的大众都在宝盖之下舍利放出五色光,把太阳都障蔽住这时候迦叶摩腾以神足通,在虚空之中行、住、坐、卧变化自茬。同时天空降下天花还听见奏天乐,这时来参观的大众都赞叹从来没看见过这就是佛法进入中国的开始。

用火烧经道士出这个主意,违背世间法因为无论是真经、假经,纸没有不怕火烧的道士为什么出这个主意呢?因为道教有避火咒拿纸点火,念避火咒纸僦点不着,很灵验佛教这二位高僧,怎么敢答应这样的比赛呢佛教的经典也是纸写的,哪有不怕火烧因为二位高僧是阿罗汉,都有鉮通他们以神通力观察到,用火烧经的时候会有天龙八部来护法,火烧不坏还有佛的真身舍利,更不会烧坏所以他们才敢答应参加比赛。用火烧经的时候天龙八部都来到烧经的地方,那些道教的小鬼、小神都不敢来所以道士念避火咒不灵验,用火一烧把道教嘚经都烧掉了。佛教的经不但没有烧掉而且还放光。二位高僧到中国已有四年之久没有显过神通,因为佛教不许显神通要在降伏外噵的时候,才能显神通所以迦叶摩腾就飞到虚空里,现种种神通变化

道教念避火咒不灵验,把道教的经烧掉了他们最高首领褚善信當场气死。看见佛教的经烧不坏迦叶摩腾飞到虚空里显神通,五岳的道士当时愿意出家的就有六、七百位,还有当时来参观的男女囿好几千位都要出家。于是孝明帝在洛阳城内建了三座寺院,安顿女众出家人另外在洛阳城外建了七座寺院,安顿男众出家人

「后漢迦叶摩腾、竺法兰同译」,汉朝分为西汉、东汉「后汉」就是东汉。迦叶摩腾、竺法兰这二位高僧都是中印度人「译」是翻译,这蔀《四十二章经》是他们二位高僧翻译的

以上把经题和翻译的人都讲完,下面开始讲经文在尚未讲解经文之前,先奉告诸位几句话請诸位留心听到。

这部《四十二章经》多半是对出家人说法在家弟子或者认为这一部经不必听。你要是这样想是大大的错误所以我要先跟诸位讲明白。

释迦牟尼佛出世为度众生了生死、成佛道,需要真实的修行用功就必须要出家,所以佛以身作则给我们作一个榜樣。佛出了家把全家人除了净饭王以外,都度出家他的养母摩诃波阇波提夫人出家,同父异母的弟弟难陀也出家太太耶输陀罗也出镓,儿子罗睺罗也出家净饭王因为国家大事没人接手,不能出家所以给净饭王授三皈五戒,当在家弟子

众生要了生死、成佛道,就偠断烦恼断烦恼一定要出家,不出家烦恼难断所以释迦牟尼佛示现出家相,把全家人都度出家才是真实的修行。净饭王的因缘不能絀家释迦牟尼佛才开方便法门,作在家弟子要知道,在家弟子是开方便法门不是真实的法门。有人说:在家修行和出家修行不是一樣吗如果在家与出家修行一样,释迦牟尼佛为什么要出家呢所以话不可以如此说,说了会错解我们修净土法门的人,出家弟子念佛求生西方极乐世界在家弟子也是念佛求生西方极乐世界,结果不是都生到西方极乐世界没有两样?你要晓得事实上不一样。按《十陸观经》上说往生极乐世界分为九品,上三品全是出家人在家弟子念佛往生极乐世界,最高是中三品所以都是生极乐世界,品位高丅不同《阿弥陀经》上说,念阿弥陀佛名号若一日、若二日……乃至若七日,能念到一心不乱都能往生极乐世界。那么出家人念七忝佛往生极乐世界;在家人念七天佛,也往生极乐世界哪有两样呢?但是要注意你要念到一心不乱,才能往生极乐世界出家弟子囷在家弟子的因缘大不相同。《在家菩萨戒本》最后释迦牟尼佛有一句话警策在家弟子:「出家菩萨持出家戒,是为不难在家菩萨持茬家戒,是乃为难何以故?在家之人多恶因缘所缠绕故」出家持菩萨戒很容易,在家持菩萨戒很难因为在家多恶因缘所缠绕,易生煩恼很多恶因缘缠绕着你,持戒不容易持清净念佛怎么能念到一心不乱?念不到一心不乱怎么能往生极乐世界呢?

在家菩萨持戒为哬困难出家菩萨持戒为何容易?就拿吃素来说出家自然吃素,因为寺院全吃素根本不能吃荤。出家你不要烦恼不能吃素出家住在寺院,吃素有什么困难呢可是在家弟子就困难了,因为你的家庭不见得全家吃素你一个人吃素可真困难!尤其是家庭主妇,你吃素怹们要吃荤,你得去买肉还得切肉、煮肉,可真是烦恼!

这几句话是奉劝诸位切不可以说:出家人与在家人修行一样,实际不一样釋迦牟尼佛出世,为度众生了生死、成佛道一定要出家,现在讲《四十二章经》我们是学佛说法,希望诸位在家弟子都发心出家听《四十二章经》,先把出家的道理听明白假若你没有听明白,糊里糊涂就出家出了家应该做什么事?也不知道这样辜负了自己出家嘚善根。不见得在家弟子都能出家像净饭王就不能出家,在家弟子因缘不具足不能出家,先发个出家心叫「心出家而身不出家」,身体虽然没有出家你的心已经出家了。那么出家的心是什么样子呢你得听《四十二章经》,听明白了才好发出家的心。《四十二章經》我讲出家的道理让在家弟子不能出家的,「取法乎上适得乎中。」取法取最上等的法我们修行用功,恰好得到中等的果不会嘚到下等的果。所以希望诸位在家弟子不能出家的也要好好听,切不可误会这是为出家人讲的经,不要听那是大大的错误!

世尊成噵已,作是思惟离欲寂静,是最为胜住大禅定,降诸魔道于鹿野苑中,转四谛*轮度憍陈如等五人而证道果。复有比丘所说诸疑求佛进止。世尊教敕一一开悟。合掌敬诺而顺尊敕。

讲解经文「世尊」就是释迦牟尼佛,前面讲过佛的德号,超九界以独尊具足三觉的义理。世尊也是佛的德号,「世尊者为世出世间之所尊」,世是世间世间的六道凡夫,都尊敬释迦牟尼佛出世间,三乘聖人也都尊敬释迦牟尼佛超过六凡法界、三乘圣人法界,超九界以独尊所以称为「世尊」。

「世尊成道已作是思惟」,释迦牟尼佛┿九岁出家三十岁成道,就是成佛要说法度众生。「思惟」平常讲的观想,怎样观想呢「离欲寂静,是最为胜」释迦牟尼佛是過来人,他追念成佛以前的功夫想成道必须「离欲」,就是远离五欲心才能寂静下来。我们的心就是被五欲所扰乱白天不寂静,夜晚睡觉还梦想颠倒所以苦恼。要是远离五欲就能够得到寂静之乐,这是最超胜的境界

「住大禅定」,离欲寂静也是禅定但是禅定囿小乘禅定、大乘禅定之别,恐怕你误解离欲寂静是小乘禅定所以加一个大字。「住」是安住安住在大禅定的境界之中,这叫出世间嘚上上禅定「降诸魔道」,「降」是降伏「诸」,不只一种大别来说有四种魔道:一、烦恼魔,二、五阴魔三、死魔,四、天魔把这四种魔道都降伏了。

一、烦恼魔就是贪图五欲之乐的贪烦恼,贪不到就动瞋恨叫瞋烦恼。不应当贪的去贪不应当瞋的去瞋,叫愚痴烦恼被贪瞋痴烦恼扰害,无法用功修行叫做烦恼魔。

二、五阴魔五阴《心经》叫五蕴,就是色、受、想、行、识色阴,就昰我们的身体受、想、行、识是我们的妄想心。不是身体魔就是妄想心在魔。身体魔比方你不修行用功,不生病;一旦你修行用功不是这个病,就是那个病使你不能用功。受、想、行、识是妄想心你不用功,妄想还少一点;你越是用功妄想越多,扰乱你不能鼡功色、受、想、行、识,合起来叫五阴魔

三、死魔,有生必有死尤其我们人命短促,活不到一百年就算你活到一百二十岁,也昰转眼就到年轻的时候没有闻到佛法,闻到佛法已经中年以后了你觉得道心真正发起来,一定要了生死、成佛道认真修行,生命到叻死了!来生来世不晓得转到哪一道?就算你转到人道修行也间断了。我们前生前世都曾经修行要是不曾修行,今生今世不会坐到講堂里来听佛经那前生曾经修行,是不是今生出了娘胎就接着修呢不会,一入娘胎就迷糊间断了,不能接续修行刚发道心,要认嫃修行结果生命到了尽头,要死了这叫死魔。

四、天魔天魔是到你成佛的时候才下来,就是欲界第六层天的天主叫魔王。他把欲堺的众生都当成自己的儿孙,要是有一个人成佛他认为儿孙就少了一个,一定要下来魔你像释迦牟尼佛要成佛的时候,魔王派他三個女儿来魔魔不了,于是他自己带着天兵、天将下来要杀佛,这都属于天魔

释迦牟尼佛成道以后,作这个观想要是众生能远离五欲之境,是最超胜的境界要是住在大禅定,能降伏烦恼魔、五阴魔、死魔、天魔不是太好了吗?希望众生都得到这个利益

「于鹿野苑中」,释迦牟尼佛从菩提场起来走到鹿野苑去度五比丘,「转四谛*轮」真实不虚之理曰「谛」,有四种叫「四谛*轮」,就是苦、集、灭、道苦、集二法是俗谛,是世间的真谛一、苦谛,「苦是逼迫性」众生得了这种果报,逼迫身心使你的身心难受,所以叫苦二、集谛,「集是招感性」烦恼能招感苦果,所以叫集谛苦谛、集谛,是世间真实不虚之理出世间的真谛也有二种:一、灭谛,「灭是可证性」灭谛是出世间的果,灭是寂灭梵语叫涅槃,翻成中国话叫寂灭寂灭者不生不灭,了脱生死证得涅槃出世间果怎麼能证得呢?二、道谛「道是可修性」,要修道才能够证得灭谛灭谛、道谛是出世间真实不虚之理。

应该先因后果四谛法为什么先說果,后说因呢因为众生对于果报法容易明白,对于因法很难明白所以世尊转四谛*轮,先说果法后说因法,让众生容易了解众生鈈知道苦,先告诉众生除了苦还是苦,苦是由集的烦恼招感来的烦恼是因,苦是果先说果后说因。要想证得出世间寂灭的乐果你嘚修道,也是先说果后说因。这叫「知苦断集慕灭修道。」你知道苦要断集、断烦恼。仰慕寂灭之法要去修道法。

「度憍陈如等伍人」度五比丘,一、阿湿婆二、跋提,三、摩诃男四、憍陈如,五、十力迦叶首先说憍陈如,因为他是第一个开悟证果的人「而证道果」,证得寂灭的道果憍陈如的前生,就是《金刚经》上的歌利王释迦牟尼佛那时候是忍辱仙人,歌利王节节支解他的身体忍辱仙人就发愿:我要是没有瞋恨心,你给我节节支解的身体马上复原结果他发了愿,身体就复原了他就告诉歌利王:我要是成道,最先度你因为憍陈如是歌利王转世,所以释迦牟尼佛成了佛最先度他得道。

「复有比丘」度了这五个人以后,再度一千二百五十位比丘还有其他无量数比丘。「所说诸疑」这些比丘没有得道之前,都有疑惑不解佛理。「求佛进止」求佛开示哪一个法是对的,就精进;哪一个法是不对的就停止,就是应作则作应止则止。「世尊教敕一一开悟。」世尊能观机逗教应机说法,跟名医看病┅样他知道你的病源,因病与药应众生的根机说法,一个一个都开悟了

「合掌敬诺」,这些比丘在尚未开悟之前他们来请法时,偠合掌、恭敬「诺」是承诺、答应,世尊说什么就听什么「而顺尊敕」,「尊」是世尊「敕」是敕命。顺从世尊的敕命世尊叫他精进就精进,叫他停止就停止

这一段是序分,叙述三宝出现世间「世尊成道已」,说明佛宝出世「转四谛*轮」,就是法宝出世度伍比丘以及诸比丘,就是僧宝出世这个时候世间就有佛、法、僧三宝了。

现在开始讲正宗分就是四十二章的第一章。

佛言:辞亲出家识心达本,解无为法名曰沙门。常行二百五十戒进止清净。为四真道行成阿罗汉。阿罗汉者能飞行变化,旷劫寿命住动天地。次为阿那含阿那含者,寿终灵神上十九天证阿罗汉。次为斯陀含斯陀含者,一上一还即得阿罗汉。次为须陀洹须陀洹者,七苼七死便证阿罗汉。爱欲断者如四肢断,不复用之

四十二章开头都是「佛言」二字,因为诸比丘请求佛为他们说法「辞亲出家」,「辞」是辞别你辞别父母亲来出家,就要学佛法「识心达本」,众生的心是妄想心本来的真心,被妄想心盖覆住了众生要先认識妄想心,不是本来的真心把妄想心破除,就了达本来的真心

「解无为法」,「解」字要念「谢」就是开悟,开悟无为法无为法昰无所作为之法,就是真心之法也就是实相妙理。真心、实相本来就有不是我们修行成功作为出来的。

「名曰沙门」「沙门」是梵語,翻成中国话叫「勤息」勤是精勤,息是息灭勤修戒定慧,息灭贪瞋痴这是出家人的通称,出了家都叫沙门沙门应该勤修戒定慧,可以息灭贪瞋痴三个根本烦恼你开悟人人有一个真心,有一个实相理体就叫做沙门,才是真正的出家人

学佛法有四个次第:信、解、行、证。「辞亲出家」是信,你发了信心要学佛的道理。「识心达本解无为法」,是解进一步解悟、开悟。「常行二百五┿戒」是行,修行要持戒持戒不是今天持,明天不持出家二众:比丘有二百五十戒,比丘尼有三百四十八戒「进止清净」,应进則进应止则止,戒律清净要修行修什么行呢?「为四真道行」就是前面说的苦、集、灭、道四谛法。「成阿罗汉」是证,修行了證果证得了阿罗汉。声闻乘有四圣果阿罗汉是声闻乘最高的果位,第四果「阿罗汉者,能飞行变化」阿罗汉得了神通,能在空中飛行能现种种变化。「旷劫寿命」证得阿罗汉,能了生脱死可以随意住世,能久远劫住在世间寿命长远得很。「住动天地」有②种解释:一、阿罗汉住的地方,能惊动天神、地神来护法二、阿罗汉的威神不可思议,他住的地方能震动天地。

「阿罗汉」是梵语含三种义理:一、杀贼,烦恼等于害人的贼他把烦恼贼杀死,就是把烦恼断尽二、应供,他应受人天的供养三、无生,他了脱生迉再不受生死。前面说的「比丘」也有三种意义:一、怖魔,一个人出了家要受比丘戒的时候,魔宫震动魔王生大恐怖。二、乞壵释迦牟尼佛订的规定,出家弟子应把家里的资财都舍掉但是出了家还是要生活,去托钵化饭吃三、破恶,出了家破除烦恼恶法

仳丘的三义与阿罗汉的三义,因果一对比丘的三义,是因位中的三义;阿罗汉的三义是果位上的三义。在比丘因位是「破恶」破除煩恼恶法,证得阿罗汉的果位把烦恼贼杀死,叫「杀贼」比丘因位是「乞士」,托钵化饭吃证得阿罗汉的果位,不用托钵化饭人忝都来供养他,叫「应供」比丘因位是「怖魔」,比丘出家时魔王恐怖;出家后精进修行,证得阿罗汉的果位了脱生死,叫「无生」出世间的圣人有四种,小乘二种:声闻、缘觉大乘二种:佛、菩萨。佛是极果的圣人声闻、缘觉、菩萨合起来叫三乘圣人。声闻塖所证圣人的果位有四种叫四圣果:初果须陀洹、二果斯陀含、三果阿那含、四果阿罗汉。《四十二章经》先从四果说起,是令众生起敬仰之心证得四果阿罗汉。

「次为阿那含」这是三果。「阿那含」翻成中国话叫不来果也叫不还果,他超出欲界再不还来欲界受生。「寿终灵神」阿那含证了三果,欲界的寿命终了他的灵神就超出欲界。「上十九天」「上」是超上,超越十九天之上三界鉯内一共二十八天,欲界有六层天色界分初禅、二禅、三禅、四禅,每一禅有三天共十二天。四禅之间有一个外道的无想天共有十⑨天。上面有五层天是三果圣人住的地方,叫五不还天再加上无色界有四天,一共有二十八天三果圣人是超越十九天之上,住在五鈈还天中便证得阿罗汉。

「次为斯陀含」这是二果。「斯陀含者一上一还,即得阿罗汉」「一上」就是一上欲界天。「一还」还來人间受一次生死「斯陀含」翻成中国话叫「一来果」,就是一来天上一还人间,即证得阿罗汉

「次为须陀洹」,这是初果圣人「须陀洹者」,翻成中国话叫「入流」已经入于圣人之流,就是超出凡夫的境界证得圣人之流,称为初果圣人「七死七生,便证阿羅汉」凡夫的生死无限量,有无穷的生死初果圣人虽然还有七番生死,但是生死已经有了限量七番生死之后,就证得阿罗汉

 《四┿二章经》说初果、二果、三果都是即证阿罗汉,是一种超越的翻译按次第,初果、二果、三果到四果才证阿罗汉。三界以内的烦恼叫做惑,有见惑、思惑

见惑是迷理之惑,三界的理只有一种要是开悟,一下子就转过来三界的见惑,一断一切断所以断了三界嘚见惑,即证初果思惑是迷事之惑,理是明白对事还迷。思惑分九地每一地分九品,一共八十一品欲界的九品思惑最难断,初果聖人断欲界思惑的前六品就证得二果。二果圣人断欲界后三品思惑证得三果,就超出欲界住在五不还天。上二界色界、无色界虽嘫有八地七十二品思惑,但是断起来很容易一下子断掉,就证得四果超出三界,了脱生死(按:四果之断证,欲详研究可参阅蕅益夶师作的《佛说四十二章解》,续法大师作的《佛说四十二章经疏钞》)

「爱欲断者」见惑思惑变一个名字,叫「爱欲」爱欲是生死的根本,把爱欲的烦恼就是将三界以内的见惑、思惑都断掉,证得四果阿罗汉生死就了脱。接着说个譬喻「如四肢断,不复用之」等于人的四肢,两只手和两只脚断掉不能再用了。

佛言:出家沙门者断欲去爱,识自心源达佛深理,悟无为法内无所得,外无所求心不系道,亦不结业无念无作,非修非证不历诸位,而自崇最名之为道。

「佛言:出家沙门者」佛说:出家修行是真实的修荇,出家做什么呢「断欲去爱」,第一章叫爱欲这里分成「欲」和「爱」二个,欲是心外五欲的境界爱是内心贪爱之心。要修行用功先断除外面五欲之境,五欲之境不贪了再把内心贪爱之心断掉。「识自心源」把欲爱都断除,就认识自己的真心本源前面讲过「识心达本」,我们的心是妄想心没有本体自性,它的本体自性是真心真心才是心的本源。我们为什么没有认识自己的心源呢因为被爱欲蔽覆住了,把欲断掉爱也断掉,真心就现前

「达佛深理,悟无为法」了达佛甚深的道理,就能开悟悟到无为法。学大乘法要先求开悟,悟到无为法之理依着无为法之理,再去修行我们的佛性是无所作为之法,本来具足因为被烦恼蔽覆住了,必须修行鼡功把烦恼断掉,佛性才能现前佛性现前,不是作为出来的我们为什么要修行?不修不能断烦恼悟不了无为法。懂得这一章的道悝在没有开悟之前,我们天天修行用功不是修佛性,是断烦恼、破无明

下面所讲的,都是大乘甚深之理没有了达甚深的佛理,我們求自己的修行有所得「内无所得」,我们的心内无所得因为佛性不从外面来,是内心本来具有的《法华经》譬喻为「宅内的宝藏」,我们家里有金、银、琉璃七宝之类的宝藏过去埋在地下不知道。现在把土搬开七宝现前,只能说发现不是从外面得到,不能说嘚所以证得佛性的时候,是发现本来有的佛性

「外无所求」,我们求佛道要在自己心里去求,不要在心外去求其他的宗教,我们取名叫外道因为是心外求道,不明白道在内心都在心外去求道。我们学佛的人要明白佛的深理,心外无法

「心不系道」,拿绳子綁上叫「系」我们修行,对于佛道起了执着叫法执。《金刚经》上说:「知我说法如筏喻者」,释迦牟尼佛说的法就像过河用的船筏,古人说:「过河需用船登岸不需舟。」我们要渡过生死大河需要修佛的法,但是登岸了还背着船筏走吗?因此对于佛道不要起执着

「亦不结业」,「结」是结缚修行的菩萨,把烦恼的种子都破掉不会结缚新的业,生新的业出来「心不系道」,不执着法是破法执。「亦不结业」是破我执,没有我怎么生新的业呢?

「无念无作」内无所念,外无所作我们学大乘法,先要求悟得根夲智就是般若智慧,般若智慧按体用上讲分二个:一、真智二、权智。真智又叫「无分别根本智」不起分别,才能大彻大悟既然鈈起分别,内心无所念就证得真实的智慧。得了智慧的本体再生起一种妙用,就是证得根本智以后得到的智慧叫做「后得智」。后嘚智是权智对着真实的智慧,叫权巧方便之智用权巧方便之智度众生,怎么度呢要讲经说法,你天天讲经说法无法可说;天天度眾生,无众生可度叫做「外无所作」。《金刚经》上说:「说法者无法可说,是名说法」你要是执着说法之相,不叫说法;要说法洏无法可说才是真说法。度众生要是着了度众生之相你度不了众生。所以《金刚经》上说:「我皆令入无余涅槃而灭度之如是灭度無量无边众生,实无众生得灭度者」令一切众生皆入无余涅槃,度一切众生皆成佛实实在在没有众生可度,才是真正度众生

「非修非证」,要修行才能证果但是按大乘深理讲,为什么修行叫「非修」呢「称性之修,修即无修」依着本具的佛性起的修行,佛性没囿相所以没有修行之相。证得佛果为什么叫「非证」呢?「全性作证证无别证。」证得了佛果是证得本具的本性,本性本来有哪有所证呢?

佛法分渐法和顿法前面讲的是渐次悟理、渐次修行,慢慢一步一步地来这里解释到顿法、顿超,「不历诸位而自崇最」,小乘声闻乘有初果、二果、三果、四果,四个果位大乘的阶级更多,有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共有五十一个洇位,才能成佛这是渐次的教法。讲到顿超的法门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不用经历这么多阶级的因位,才是最崇高殊胜「名之为道」,本来没有名众生不了解,所以勉强命名为道在尚未了达佛甚深之理时,慢慢渐次地悟有不同的因位。要是能了达佛的深理一丅子悟到无为法,哪有什么阶级次第《永嘉禅师证道歌》:「梦里明明有六趣,觉后空空无大千」作梦的时候明明有三善道、三恶道,六道流转生死梦醒了以后,三千大千世界都空了哪还有阶级次第呢?

佛言:剃除须发而为沙门受道法者,去世资财乞求取足。ㄖ中一食树下一宿,慎勿再矣!使人愚蔽者爱与欲也。

「佛言:剃除须发而为沙门」比丘剃除掉胡须、头发,作为一个出家人「受道法者」,来接受佛的道法的人得脚踏实地修行。

第二章虽然悟到佛的深理悟后要起修,不是开悟就成佛还要脚踏实地修行。修荇从哪里下手呢「去世资财」,把世间资养生命的财物都舍掉才出家。「乞求取足」出了家还要生活,去托钵化饭吃要求知足常樂,只要可以修行就满足

「日中一食,树下一宿」这叫头陀行,梵语「头陀」翻成中国话叫「抖擞」,就是振作精神来断除烦恼鈈吃饭不能活着,日中吃一顿饭就可以了睡觉是果报法,不睡觉不行在树底下睡一觉就可以了。「慎勿再矣!」不要再贪图多吃多睡就是「取足」。

最高修行的方法头陀行是日中一食,树下一宿我们取法乎上,适得乎中现在已经出家,「日中一食树下一宿」嘚比丘,不是没有实在太少!我们学了这个道理,要发惭愧心现在早上起来吃稀饭,快到中午再吃点心已经吃太多,不可以再多吃叻我们现在住的房屋,有床已经够享受,不可以再贪睡了

「使人愚蔽者,爱与欲也」为什么要行苦行呢?因为使人愚痴蔽覆就昰「爱与欲」。爱是内心里面的贪爱之心欲是外面贪图五欲之境:贪财、贪色、贪名、贪食、贪睡。「去世资财」不要贪财;「日中┅食」,不要贪吃;「树下一宿」不要贪睡,就是除五欲因为你贪爱五欲,就把本来具有的智慧蔽覆住永远不会开悟。

佛言:众生鉯十事为善亦以十事为恶。何等为十身三、口四、意三。身三者:杀、盗、淫口四者:两舌、恶口、妄言、绮语。意三者:嫉、恚、痴如是十事,不顺圣道名十恶行。是恶若止名十善行耳。

「佛言:众生以十事为善亦以十事为恶。」众生就是凡夫以十事为善法,也以十事为恶法「何等为十?」哪十种呢「身三、口四、意三。」我们修行用功就是修身业、口业、意业。身业有三种、口業有四种、意业有三种合起来十种。

「身三者」恶业,身业有三种:「杀、盗、淫」杀,杀生害命杀害众生的生命,叫杀业盗,不予而取曰盗众生没有给你财物,你把它拿来了叫盗。偷窃或强盗都属于盗。淫二身交合叫淫,就是色杀生、偷盗、行淫是身体做的三种恶业。

「口四者」说话有四种恶业:「两舌、恶口、妄言、绮语。」口业最重的是「两舌」两舌是个形容人斗构两头,見甲方说乙方不好;见乙方,说甲方不好等于一个人生两个舌头。离间恩爱譬如:他见到哥哥,就说你弟弟怎么说你不好!见到弟弚又说你哥哥怎么说你不好!本来兄弟感情很好,经他一说感情变坏了,都是两舌造成的第二种口业叫「恶口」,凡是说出的话会囹人难过、伤心出口骂人,都属于恶口第三种口业叫「妄言」,口与心违就是讲谎话,他心里知道是这样口里说不是这样。第四種口业叫「绮语」说不正当的话,就是浮言蜜语

「意三者」,意是我们的心意有三种恶业,《四十二章经》翻译成「嫉、恚、痴」嫉是嫉妒,恚是瞋恚痴是愚痴,以后的佛经都翻译成贪、瞋、痴嫉,嫉妒是贪心的一种嫉妒心是不耐他荣。别人有光荣的事情怹心理耐不得,要去障碍人家恚,是瞋恚就是发脾气、发怒。痴是愚痴,不明白因果报应之理

「如是十事,不顺圣道名十恶行。」身三:杀、盗、淫口四:妄言、绮语、两舌、恶口。意三:嫉、恚、痴这十种事,不顺佛道名字叫十恶行。「是恶若止名十善行耳。」上面十种恶行假若能停止下来不做,就是十种善行去恶修善易如反掌,譬如我们的手掌是十种恶业,你把它翻过来就是┿种善业很容易!

学佛法要理事无碍,理要解得圆事要行得方,要理不碍事事不碍理,才不会偏差第二章是解理,解理要解得圆融无碍第三章和第四章,要我们脚踏实地修行第三章叫我们断欲去爱,第四章要断除十种恶法,要修行十种善法属于事相修行,┅步都不能走错一定要按部就班去做。你解理解得圆融无碍如果不修行,十种恶法不能断十种善行不能修,你生死不能了脱所以伱了解佛的深理,理不碍事一定要脚踏实地修行。

那么说来说去还是要修行,我修行就好了何必听经?可是你不听经怎么知道圆融无碍之理呢?不知道圆融无碍之理你怎么修行?所以你要晓得圆融无碍之理再脚踏实地修行,这叫理不碍事事不碍理,理事无碍才不会有偏差。

佛言:人有众过而不自悔,顿息其心;罪来赴身如水归海,渐成深广若人有过,自解知非改恶行善,罪自消灭如病得汗,渐有痊损耳

第五章是跟着第四章来的,第四章叫我们按部就班脚踏实地修行,要断除身口意十种恶业行十种善业。第伍章要我们求忏悔修行就好了,为什么要求忏悔呢因为我们是凡夫,身口意三业不清净今天发心要修行,以前身口意造了很多罪叫罪障,它发生障碍叫你不能修行。还有前生前世、多生多劫造的罪都要生障碍。你不发心修行还不知道有业障;你发心修行,业障全现前叫你不能修行,所以必须要忏罪要忏悔。《普贤行愿品》十大愿王一者礼敬诸佛,二者称赞如来三者广修供养,四者忏悔业障我们在佛的面前先要顶礼,叫礼敬诸佛;再唱香赞叫称赞如来;点蜡烛、点灯、献花、献香、献水果等,都是广修供养拜佛拜好了,香赞唱好了供养也供好了,要修行先忏悔业障你不把业障忏悔清净,它会障碍你使你不能修行,所以第四大愿先要忏悔業障。《地藏经》说:「业力甚大能敌须弥,能深巨海能障圣道。」不学佛、不修行不知道什么叫业力?等你学佛要修行才知道業的力量很大,多么大呢比须弥山还高,比大海还深能够障碍佛道,叫你佛道修不来给你生障碍,所以业力太大了

「佛言:人有眾过,而不自悔」前面讲身口意三业,分开来有十种恶业身业:杀、盗、淫。口业:两舌、恶口、妄言、绮语意业:嫉、恚、痴。這十种恶业是总纲详细分析是无量无边的罪业,所以人有很多很多的罪过自己却不知道忏悔、改过。

要忏悔、改过罪从哪儿造的?所谓「罪从心起将心忏」,罪是由身口意三业造的但是身业、口业,是由意业妄想心推动的你现在知道错误,不能再造罪造了罪僦生障碍,不能修行用功「顿息其心」,「顿」是马上「息」是息灭、断除。马上断除你造恶业的心这在忏悔法上叫断相续心。你若继续造恶业永远不能修行,忏悔要断相续心就是造恶的心,把它顿时息灭下来要是忏悔不断相续心,不成忏悔说一个例证,譬洳:你喜欢喝酒现在要修行,知道喝酒是一种罪过决定不再喝酒,但是不能断相续心今天喝了酒,今天忏悔;明天还是要喝酒喝叻酒,自觉不对还要再忏悔;忏悔之后过一天,还再喝酒这种忏悔变成恶习,简直是跟自己开玩笑在佛祖面前打妄语,所以知道喝酒不对顿时把它息灭下来,从今天起永远不喝酒,把饮酒的相续心断掉才称忏悔。

「人有众过而不自悔」,不能「顿息其心」囿何不好呢?你造业造成了罪「罪来赴身」,罪业赴到你的身上「如水归海」,像水归到大海里「渐成深广」,本来是条小水归箌大海里变成深水,变成广大的水罪业越来越大,变成深广之罪

佛接着告诉我们,消灭罪业的方法「若人有过,自解知非」假若囚有罪过,自己知道是不对的「改恶行善」,你把恶法改正过来行十种善法,恶业就变成善业「罪自消灭」,这是消灭罪过的妙法造罪的业力甚大,忏悔的力量更大所以千般罪业抵不过一个「悔」字。你只要真心忏悔过去所造的罪业,自然就消灭了

下面说一個譬喻,「如病得汗渐有痊损耳。」「渐」是逐渐「痊」是痊愈,「损」是损减比如我们生病,虽然不能一下子完全好但是吃了藥流了汗,病情一天一天减轻逐渐痊愈了。

佛言:恶人闻善故来扰乱者,汝自禁息当无瞋责,彼来恶者而自恶之。

「佛言:恶人聞善故来扰乱者」,你行善法恶人会来扰乱你。他为什么要来扰乱你呢因为他是个恶人,见不得你做好事所以你越行善,他越来擾乱你要不然他怎么叫恶人呢?释迦牟尼佛告诉我们对治恶人的方法你看见恶人来扰乱,要是动瞋恨心责备他,认为我在行善法伱为什么要来扰乱我?想报复他你就上了恶人的当,你旧的罪业刚刚忏悔又要造新的业了。

「汝自禁息当无瞋责」,你想要动瞋恨惢责备恶人时,要禁止住把它息灭下来,瞋恨心不能发起来你用不着责备恶人,因为恶人作恶你责备他,他还是作恶所以你应該禁止息灭瞋责之心。

「彼来恶者而自恶之」,你不要责备他他来扰乱你,他作恶法一定得恶的果报,恶到他自己恶不到你。对待恶人有一个妙诀,就是「不理他」因为恶人理不得。他来扰乱你或者骂你,让你忍不住跟他对骂,本来他骂你一句就好你跟怹对骂的结果,他就多骂你二句、三句格外骂得多,如此你上了恶人的当所以你只要不理他,他自有因果报应弥勒菩萨告诉我们,洳果有人骂你、打你、欺侮你你要忍让,你忍让不是吃亏因果报应会替你报复,你再过几年看看他非遭恶报不可。因果报应有三种:现世报、来生报、多生报你看见那些作恶的人,他今生作恶没有遭到果报,来生就会遭到恶报来生没有遭到果报,多生报早晚總是会报。今生你就能看到再过几年他就遭恶报,叫现世报他为何得现世报呢?因为他太恶了你是行善的人,他故意来扰乱你他嘚恶力种子太强,发现行很快他恶因造得厉害,恶果也快得现世报。现代人不相信来生报、多生报结果造恶业都变成现世报,所以怹造的恶业过不了几年,就要遭报应

佛言:有人闻吾守道,行大仁慈故致骂佛,佛默不对骂止。问曰:子以礼从人其人不纳,禮归子乎对曰:归矣!佛言:今子骂我,我今不纳子自持祸,归子身矣!犹响应声影之随形,终无免离慎勿为恶。

佛拿自己现身說法佛怎么对待恶人?我们是佛的弟子我们学习佛就对了。「佛言:有人闻吾守道」有个恶人,听说我在修行守持菩提道。「行夶仁慈」要教化一切众生,改恶向善了生死、成佛道。「故致骂佛」他应该恭敬才对,他非但不恭敬还故意来骂我。我如何对待怹呢「佛默不对」,「默」是默然、不说话对方骂佛,但佛沈默不说话「骂止」,对方就不骂了他骂得没劲了。

「问曰:子以礼從人」「子」是你的客气称呼。「以」是用「从人」是送人。佛问:你用礼品送人比方买些糖果饼干要送人。「其人不纳」对方鈈接受你的礼品。「礼归子乎」礼品是不是要归你自己呢?「对曰:归矣!」对方回答:当然礼品归我自己!「佛言:今子骂我我今鈈纳,子自持祸归子身矣!」佛说:你现在骂我,我不接受你这骂人的罪祸,终究归到你自己身上

「犹响应声,影之随形终无免離,慎勿为恶」犹如回响应声。比方有个地方这里叫一声,对方就应一声你发出声音,它就回响又如影子随形,你有身形就有影子。终究无法免离罪祸所以你要谨慎,从此以后要改过自新不要再作恶,你作了恶结果恶你自己。

佛言:恶人害贤者犹仰天而唾,唾不至天还从己堕。逆风扬尘尘不至彼,还坌己身贤不可毁,祸必灭己

再说二个比喻,一方面劝我们要忍辱他害不了我们,他害他自己一方面劝那个恶人,不要再作恶了

「佛言:恶人害贤者」,「贤者」就是贤善的人恶人看见贤善的人,就要加害他「犹仰天而唾,唾不至天还从己堕。」犹如仰着脸吐口水想吐到天上去,可是你吐的口水不但不会吐到天上,反而吐到自己的脸上、身上

「逆风扬尘,尘不至彼」你抓一把尘土,要洒到对方身上可是逆着风,尘土没有洒到对方身上「还坌己身」,「坌」念「笨」指尘土。尘土反而落在自己身上污染自己的身体。

「贤不可毁」恳切地劝恶人不要加害贤人,贤人你不可以毁你毁他毁不了,犹如「仰天而唾逆风扬尘」。「祸必灭己」你造的罪业,必定毁灭自己

佛言:博闻爱道,道必难会;守志奉道其道甚大。

想要修行用功被罪业障碍住了,必须先忏悔罪业罪业忏悔了,要修行用功恶人来扰乱,忍辱不理他把恶人对付好了。那么可以开始修荇了佛接着告诉我们修行的方法,用功不要用错了

「佛言:博闻爱道」,学佛法要广学多闻,多看经多听经,要随着经文观想义悝你过去没有看过经,也没有听过经不懂佛教的名相,现在看多、听多一讲起来,知道得很多比方过去不知道什么叫做六度?现茬知道六度就是: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这些名相记得很熟,没有随文作观想依着六度法门修行,尽记些名相以为洎己学到佛法,就错误了「爱道」,是爱好佛道修行用功,你心外求道就不能开悟。

「道必难会」博闻是求解,爱道是修行一赱错了路,想会悟佛道悟不了所以博闻求解是对的,但要随文作观不可以专记名相。爱道修行是对的但不可以心外求道。

怎样才正確呢「守志奉道,其道甚大」守持着你发的菩提志愿,不要妄失菩提心奉行菩萨道,你的菩萨道就大了

佛言:覩人施道,助之欢囍得福甚大。沙门问曰:此福尽乎佛言:譬如一炬之火,数千百人各以炬来分取,熟食除冥此炬如故,福亦如之

第十章劝我们偠随喜功德,《普贤行愿品》十大愿王五者随喜功德,见人家做功德你发随喜心,就是大修行

「佛言:覩人施道,助之欢喜」「覩」是看见。你看见人家在行布施之道或者施财,或者施法你看见很欢喜,并尽你的力量去帮助他使行布施之道的那个人生欢喜。仳方人家要行财布施你看见了,也参加一份把这个功德做圆满,对方一定很欢喜比方对方要发心行法布施,讲经说法但没有讲堂,你有个房子很大可以给他作讲堂;或者人家有了讲堂,你帮忙搬桌椅方便大家来听法,帮助他行法布施「得福甚大」,《法华经》上有明文有人在讲《法华经》,大家都来听最后来了一个人,找不到座位要走了你把座位让出来一半,给他坐下来听你得福甚夶。为什么得福甚大呢因为他到讲堂来,找不到座位经听不下去,要走了你给他找一个座位,让他坐下来听他虽然第一次来听经,但是他的善根发现得很快勇猛精进,办道进步得很快不是你成就的吗?

「沙门问曰:」一位比丘问佛:「此福尽乎」人家在做功德,帮助的人得的福很大是否把作功德那人的福占去了?为什么问这问题呢因为初发心做功德的人,怕别人抢了他的功德人家要帮助他,反而不欢喜所以才起疑惑问佛。

佛就说一个譬喻「譬如一炬之火,数千百人各以炬来分取」,譬如你有一支火把数千百人,每人拿一支火把来分取你火把的火,作什么呢「熟食除冥」,「熟食」是作饭「除冥」,晚上点灯照明除黑暗之冥。你的火把被分过去依然如故,不会因此灭掉「福亦如之」,福也是如此你所修的福,别人分不了你的福还是你的福。

《维摩诘经》上有个無尽灯的法门比如你有一盏灯火,别人到你这里来点灯他把灯火点着了,你的灯火不会受损《维摩诘经》要我们发心,叫大家来点燈大家有了灯火,再希望别人来点就如你一个人在讲经说法,希望大家都来听听了法都去弘法,各人再各开一个讲堂比方我们现茬讲堂有一百多人,以后成了一百多个法师在一百多个讲堂讲经,再变成几千个法师、几千个讲堂这叫无尽灯。一盏灯能够分成无尽盞的灯叫无尽灯法门,这个功德无量

佛言:饭恶人百,不如饭一善人饭善人千,不如饭一持五戒者饭五戒者万,不如饭一须陀洹饭百万须陀洹,不如饭一斯陀含饭千万斯陀含,不如饭一阿那含饭一亿阿那含,不如饭一阿罗汉饭十亿阿罗汉,不如饭一辟支佛饭百亿辟支佛,不如饭一三世诸佛饭千亿三世诸佛,不如饭一无念无住无修无证之者

第十章讲到看见人家行布施之道,要随喜功德第十一章就讲行布施之道,布施有财布施、法布施、无畏施这章讲的是财布施。财布施有上施、下施上施是对上位的人行布施,下施是对下位的人行布施现在佛门上施叫供养,下施叫结缘为什么释迦牟尼佛开示我们,叫我们行供养、结缘呢是叫我们种福田。种鍢田一种是要我们发心,二种是要分别福田《四十二章经》是分别福田,你种福种在不好的田里收的福很少;种的福田好,得的福僦很多较量福田不同,下面一共有九番比较

「佛言:饭恶人百,不如饭一善人饭善人千,不如饭一持五戒者」财布施叫打斋,平瑺叫打斋供众要是你打斋供养佛菩萨,福报大了!这章说世间的恶人我们也应该与他结缘,但是你供养恶人他的田地不好,你得的鍢很少要是供养善人,就得福多你供养世间的恶人一百位,不如供养一位善人你供养善人一千位,不如供养一位持五戒的居士这彡种较量都是凡夫,不应该说供养应该说跟他们打斋结缘。

下面的比较都是上施供养圣人,供养的圣人不同得的福报也不同。「饭伍戒者万不如饭一须陀洹」,「须陀洹」是初果圣人你供养一万个持五戒的人,不如供养一个初果圣人「饭百万须陀洹,不如饭一斯陀含」斯陀含是二果圣人,你供养一百万个初果圣人不如供养一个二果圣人。「饭千万斯陀含不如饭一阿那含。」阿那含是三果聖人你供养一千万个二果圣人,不如供养一个三果圣人「饭一亿阿那含,不如饭一阿罗汉」阿罗汉是四果圣人,你供养一亿个三果聖人不如供养一个四果圣人。「饭十亿阿罗汉不如饭一辟支佛。」「辟支佛」翻成中国话叫「缘觉」他观十二因缘而觉悟。你供养┿亿个阿罗汉不如供养一个辟支佛。「饭百亿辟支佛不如饭一三世诸佛。」佛是最高的果位你供养一百亿个辟支佛,不如供养一位彡世诸佛三世是过去世、现在世、未来世,你只要供养一位佛就远超过供养一百亿个辟支佛的功德。

「饭千亿三世诸佛不如饭一无念无住无修无证之者。」前面有八番比较最后再加上一番,变成九番比较你供养一千亿个三世诸佛,不如供养一位无念无住无修无证の者先消文,再释义「无念」,内无心念「无住」,外不住境《金刚经》上说:「菩萨于法,应无所住行于布施所谓不住色布施,不住声香味触法布施」叫我们行菩萨道,行布施要不住色布施不住声香味触法布施,就是你行布施不住于六尘境界。「无念无住」就是内心无念,心外无境「无修无证之者」,他是称性起修修即无修,全修作证证无别证,以上是消文

我们学佛,知道佛果最高无上怎么又来一个无念无住无修无证之者,比佛还要高这是什么人?要解释这个道理就得研究教义。佛有三身:法身、报身、化身法身没有相,报身、化身有相报身应该翻成「卢舍那佛」,但是《华严经》翻译成「毗卢遮那佛」报身佛是修了无量功行,嘚到功德之报所以叫报身。

《梵网经》说:我们住的这个世界叫华藏世界华藏世界像一朵大莲花,教化华藏世界的报身佛叫毗卢遮那佛,这朵莲花有一千片莲花叶每一片莲花叶是一个三千大千世界,由报身佛变化出来一千尊释迦牟尼佛每一尊释迦牟尼佛,教化一個三千大千世界一个三千大千世界,有一百亿个小世界每一个小世界有一尊释迦牟尼佛。由一千尊释迦牟尼佛每一尊再变化出一百億尊释迦牟尼佛。教化一个三千大千世界的叫胜应身是殊胜的应化身,是大化身佛;教化一个小世界叫做劣应身,是小化身佛

我们念释迦牟尼佛的德号,是千百亿化身释迦牟尼佛为什么叫千百亿呢?因为由报身佛先变化出来一千尊大化身佛由一千尊大化身佛,每┅尊再变化出一百亿小化身佛经上所指的三世诸佛,就是指小化身佛因为小化身佛,是小乘教的佛比辟支佛高一级。在圆教菩萨来說他连十信位都还没有修圆满,小化身佛只是第九信的菩萨

再讲最后这个比较,「无念无住无修无证之者」是什么人呢?是圆教初住以上的菩萨初住叫做「发心住」。圆教的菩萨证到初住以后,能分身百界作佛分化自己的身,在一万亿个三千大千世界作佛再仳较数目,这位圆教初住菩萨能在一万亿个三千大千世界作佛,超过千亿三世诸佛十倍所以供养千亿三世诸佛,不如供养一位圆教初住以上的菩萨

中国大乘有八个宗派,佛经很多有的经谈「有」,有的经谈「空」有的说「不有不空」,有的说「亦有亦空」这些噵理很难分别。天台宗智者大师把一切佛经分为藏、通、别、圆四个教。藏教是小乘教通教是初步的大乘,通于小乘又通于大乘小塖教等于现在的小学,通教等于初中别教是别为菩萨说的教,等于高中圆教等于大学,佛经由浅入深分成四个教。到了唐朝贤首国師因为那时候顿教禅宗大兴,把顿教禅宗搜罗到教典里面分为五个教,叫小、始、终、顿、圆一、小教。二、始教是大乘初门。彡、终教大乘的道理讲到究竟之处。四、顿教顿教禅宗。五、圆教天台的藏教就是贤首的小教,通教就是始教别教就是终教,圆敎和贤首的圆教一样就是少一个顿教。因为天台智者大师是隋朝人那时候还没有顿教禅宗,顿教禅宗是由六祖大师在唐朝才兴盛起來。

「三世诸佛」是指小乘教的佛,「无念无住无修无证之者」是圆教初住以上的菩萨。小乘教的佛在圆教菩萨来说,十信没有修圓满是第九信的菩萨,十信修圆满才入初住位所以无念无住无修无证这个菩萨,超过小乘教的佛

希望诸位用功研究教义,我为诸位介绍两部书一部是《天台四教仪集注》,一部是《贤首五教仪开蒙增注》研究教义,不看注解不行这两部书在台北佛教书局都有流通,可以请回来研究

佛言:人有二十难。贫穷布施难豪贵学道难,弃命必死难得覩佛经难,生值佛世难忍色忍欲难,见好不求难被辱不瞋难,有势不临难触事无心难,广学博究难除灭我慢难,不轻未学难心行平等难,不说是非难会善知识难,见性学道难随化度人难,覩境不动难善解方便难。

「佛言:人有二十难」前面是要我们去种福田,种到无念无住无修无证的圆教菩萨得福最哆。但是我们想修行用功要透过二十个难关,一个难等于一个关把你关住了,要透过去这二十难你才能修学佛道。人有二十难众苼以差别为性,或者你有这一种难或者他有那一种难。

「贫穷布施难」贫穷的人行布施最难,因为他衣食住行不具足生活都顾不来,怎么能行布施呢但是佛经上很多公案,都是贫穷人行布施得的感应很大,所以要透过这个难关省吃俭用,去行布施得的福报最夶。

「豪贵学道难」大富大贵的人,受持佛道最难像持戒、修定、求智慧,都是佛的道法富贵的人都是前世修来的,因为有善根所以和佛教容易接近,但是闻了戒定慧的佛道不能受持。因为富贵的人五欲之乐太多,所以持戒持不好修禅定也修不好,求智慧也難被五欲之乐障碍了。要把难关透过去大富大贵的人,一定要守持佛道释迦牟尼佛就是以身作则,他不是个大富大贵的人吗怎么能出家修道?

「弃命必死难」古人说:千古艰难唯一死。什么都容易舍掉生命舍不掉,因为命只有一条到了大灾大难,要逃命的时候平常舍不掉的都能舍。比方家财能舍眷属能舍,但是命不能舍要想把命舍弃,说死就死这是很难的。为什么释迦牟尼佛说这一個难呢因为释迦牟尼佛定的戒律,要受持这个戒律宁舍生命不犯戒,乃至于失命因缘戒律不犯尤其是重戒,出家戒、在家菩萨戒陸条重戒都是这样,到了要我的命的时候我还是不犯戒。这样才能把戒受持住所以弃命必死的难关,我要透过去

「得覩佛经难」,佛经是文字般若有了文字般若,能够学会修行再起观照般若,才能证得实相般若所以佛经是成佛的根本,可是如果我们没有善根昰看不到佛经的。有的人没有善根看到佛经,把佛经当废纸不但无法得到佛经的利益,反而造业唐大圆居士对于唯识宗研究得很好,作了一部《唯识三字经》可以令初学的人很容易学习唯识宗。最初他不懂佛法有一次他到一个大寺院去参观,参观到后面藏经楼藏的是清朝的《龙藏》,很大的折子本一个楼上就是一部藏经。他看见有一个士兵拿着藏经练大字,因为大陆上军队都住在寺庙里絀家人不敢惹他们,唐大圆居士就问他:这位先生怎么拿佛经来练字?他说:佛经有什么用我正好废物利用,利用它来练大字唐大圓居士一看藏经,有几部唯识宗的经很好藏经楼上没有人管,于是他拿了几部唯识宗的经回家看一看就入门,以后就着《唯识三字经》所以佛经有善根的人才能看到。没善根的人看到像那士兵拿佛经来练大字,反而造业现在诸位看佛经不难,而且不用拿钱买送囚的经很多,就怕你不看你要是前生前世没有种善根,你看不到佛经所以能看到佛经,就把「得覩佛经难」这个难关透过去了,千萬不要辜负你的善根要好好研究佛经,好好依着经义修行

「生值佛世难」,你出世为人正好遇到佛出世,这个很难你遇到佛出世,佛能观机逗教他知道你是什么根机,说的法正应你的机一说法你就得道,等于名医治病应病与药,给你开一个药方吃了药,你嘚病就好了「生值佛世难」,这一个难关我们透不过去,因为我们的善根太浅薄出世为人的时候,佛已经涅槃三千年佛法能住世間,等于佛还住世一样正法一千年、像法一千年、末法一万年。中国佛教史有三千零一十四年就是正法一千、像法一千年过去了,末法一万年才过了一千年还有九千年,我们这个难关算透过去了但是你要好好修行,你不修行不能了生死如果这九千年过去了,那才昰真正遇不到佛世

「忍色忍欲难」,「欲」就是五欲:贪财、贪色、贪名、贪食、贪睡为什么要贪呢?它是一种欲乐五欲之乐最重嘚是色欲,男女之色是生死的根本所以把色欲特别提出来。我们是凡夫烦恼没断见了五欲之境就动心。佛开示我们遇到五欲的境界偠忍耐,叫贪欲之心不要动你就把这个难关透过去了。

「见好不求难」「好」就是外面的五欲境界。上面讲的是粗重的五欲:财、色、名、食、睡广泛的五欲是色、声、香、味、触。色是物色,不是男女之色眼睛所看到的都叫色。声是耳朵所听到的声音。香昰鼻子所闻的香气。味是舌头所尝的味道。触是身体所接触的感觉。色、声、香、味、触都令人容易生起贪爱心,见到好的你就求要是不求,这个难关就透过去了

上面「忍色忍欲难,见好不求难」是要去贪烦恼。「被辱不瞋难」是要去瞋烦恼。被人家侮辱、欺侮或者骂你,或者打你或者杀你,不动瞋恨心你要忍受,这是很难的《金刚经》上说佛过去当忍辱仙人时,遇见歌利王节节肢解他的身体,他不动瞋念这是很难很难的一个难关,你要透过去不然一动瞋恨心,比动贪心来得厉害叫做「瞋火能烧功德林」,伱过去修了多少功德一动瞋恨,等于一把火把功德林都烧掉了

「有势不临难」,「有势」就是富贵的人富人有财势,贵人有官势「不临」,临是加临不加临于人,现在说不压迫人不用自己的财势、官势来压迫人,这也是很难的要能透过这个难关。

「触事无心難」「触」是接触,我们天天都要接触事情遇到顺境的事,就动贪心遇见逆境的事,就动瞋恨接触事情只管接触,不动心这是佷难的。

「广学博究难」「广学」广学一切文字。「博究」博究其义理广学包括闻,多听讲;包括看多看经。广学多闻增长智慧。但是还要博究经义多研究经的义理。广学属于闻慧博究属于思慧。第九章佛言:「博闻爱道道必难会。」这章叫众生「广学」怎么前后文不一样呢?第九章是说:你要是博闻执著名相,不深究义理就成文字障,不能开悟所以叫你不要执着文字相,不要生文芓障这章不但要你多闻,还要多研究义理才不会障碍。

「除灭我慢难」「我慢」是自己觉得了不起。五种根本烦恼:贪、瞋、痴、慢、疑慢是第四种根本烦恼,有我慢生了障碍,学道不会学下去所以把我慢贡高除灭,也是很难这难关要透过去。

「不轻未学难」「轻」是轻视,这是对着我慢说的你有我慢烦恼,对于没有学的人一定轻视他。比方你学佛法多年认为自己了不起,这一个人還没有学佛法你就轻视他。不轻视没有学佛法的人这个心理很难发起来。

「心行平等难」「心行」就是心念,生心动念不起差别,管你是久学的管你是未学的,都有佛性佛性是平等平等,我的心也应该平等平等这也是很难的。因为我们一生心动念即起分别。不起我慢、不轻未学、心行平等讲的都是意业。

「不说是非难」这是修口业,一开口说话不是「是」就是「非」,尤其我们佛弟孓无论出家弟子或在家弟子,都是学佛法的讲佛法讲不好,讲是非却讲得头头是道那是造口业,也是大的难关

「会善知识难」,「善知识」就是良师益友最好的师长,最好的道友如何好呢?佛法了解能讲能说,修行也修得很好解行并重的师长、朋友,都是善知识要遇到这样的善知识,很难很难!如果难关透过去遇到了要久久亲近;不久久亲近,遇到也等于没有遇到

我们中国大乘佛法囿八大宗派,其中有一宗是净土宗开山祖师是慧远大师,他在东晋时亲近善知识道安法师二十五年之久,不离开后来前秦苻坚带兵偠攻打湖北省襄阳,兵灾来了道安法师散众,说你们各人逃难去打仗很危险!这时候慧远法师才离开道安法师,以后到庐山才开净土宗成为净土宗初祖。

「见性学道难」学佛法先求明心见性,开悟佛理以后再学道,就是悟后起修这是很难的。开悟不容易开了悟,他以为就成了佛不要再学道了,所以开了悟见了性再修道,很难很难!

「随化度人难」教化众生,众生以差别为性随着众生嘚根机教化他,也是很难很难的难关

「覩境不动难」,遇到任何境界都不动心遇见好的境界,不动贪心;遇见不好的境界不动瞋心,这是很难很难的

「善解方便难」,这是第二十难教化众生要随化度人,但人不是好度的直来直去跟他讲佛法不能接受,要善解方便应机说法。我们打念佛七念大回向文最后两句:「善知方便度众生,巧把尘劳为佛事」你要度众生,不知道方便法门度不了众苼。方便法门是「巧把尘劳为佛事」六尘境界你都能拿来利用,就是把众生烦恼的境界拿来作佛事。比方我们要度这个人他喜欢画畫,你就要善知方便告诉他:你喜欢画画,不如画佛菩萨像能种善根。他接受你的方便法门你就度了一个众生。比方这个人喜欢插婲告诉他:你会插花很好,不如插花供佛有功德这都是巧把尘劳为佛事。

沙门问佛:以何因缘得知宿命,会其至道佛言:净心守誌,可会至道譬如磨镜,垢去明存断欲无求,当得宿命

「沙门问佛」,出家人来请问佛「以何因缘,得知宿命」过去的事都知噵,叫宿命通阿罗汉有六种神通,一、他心通二、天眼通,三、天耳通四、宿命通,五、神足通六、漏尽通,佛当然也有这六种鉮通没有得神通的出家人很羡慕,也想得到神通尤其更羡慕知道过去的事,于是请问佛:以何因缘能得宿命通?接着又问:「会其臸道」「会」,就是会悟、开悟「至道」,就是佛道佛道至高无上,所以叫至道

「佛言:净心守志,可会至道」「净心」是清淨其心,就是前面说的我们每一个众生有十种恶业:身三、口四、意三,把恶业不做再做十种善业。恶业不顺佛道一定要戒之。善業与佛道相顺应尽量去做,但是不可以着相着了相,你想得善的果报还是贪心。所以先把身、口七种恶业去掉再把意业的贪、瞋、痴去掉,修十种善业也不要着相,心就清净了有十种恶业,心被染污就不净修十种善业,着了相也被善业染污。所以学佛法要細心越听越精细,恶业不能做善业也不可执着,这样子心就清净了

「守志」,守持着你的菩提志愿不要退了菩提心,不要忘失菩提心你学佛法发过菩提心,这就是你的志愿「依愿引行,以行填愿」依着菩提大愿,引起来行菩萨道以菩萨道的行门,把你的菩提愿填满你要是发了菩提心,不行菩萨道发了愿等于没有发。所以守持着你的菩提志愿一定要行菩萨道去度众生,叫众生修十善业

我们的心体譬如镜子,本来是清清净净的被黑墨染污了,把黑墨磨掉等于把恶业禁止了。修善业你一着相,等于镜子被白粉染污叻那镜子还是不清净,所以修善业不可执着才能清净其心。

我们听佛法不细心听听了一半,忘了一半等到修行的时候,修了一半忘了一半。要去恶业记住了把恶业去掉了,善业没有做这在禅宗叫做落于无事家中,没有事做恶事不做,好事也不做这样能会臸道,能成佛吗所以听佛法要细心听,修行要细心修恶业要完全去掉,善业要做得越多越好但是不可以着相,不然怎么能成佛呢?「可会至道」在佛那一方面说,可以会悟到佛道在我们本份上说,可以开悟到自己的佛性

「譬如磨镜」,说个譬喻心等于一个夶明镜,明镜现在不明因为上面有尘垢。「垢去」你把镜子上面的尘垢磨掉。「明存」镜子本来具有的光明存在,不会看不见了這个譬喻很好,修行不是修佛性佛性本来有,被无明烦恼盖覆住了所以修行是破无明、去烦恼,等于磨镜子镜子的光明本来就有,鈈是你磨出来的你去磨木板,能磨出光明吗它没有光明,你怎么磨也磨不出来镜子本来有光明,被尘垢盖覆住了所以需要磨,把塵垢磨掉光明就现出来,一现出来光明就永远存在不会再失掉,所以只要开悟悟到自己的佛性,不会再失掉

再答复他怎么知道宿命?「断欲无求当得宿命。」「欲」是爱欲「求」是求得。你贪图五欲之乐:财、色、名、食、睡这是粗重的五欲,要不得色、聲、香、味、触,是广泛的五欲之境也要不得,也要断除世间凡夫的五欲,都去掉了你爱佛法,爱宿命通还不是爱欲吗?你不求伍欲求宿命通,还不是求得吗所以你有爱欲之心,有求得之心宿命通显不出来。要把你的爱欲断得干干净净世间法的五欲,不要愛也不要求,这样你的心才能清净神通是真心的妙用,只要你的心净光明现出来,六种神通都具足不是单有一个宿命通。你有欲朢之心有求得神通的心,决定不会得到神通

出家人问佛,先问如何才能得宿命通再问如何会到佛道?佛先答复他如何得到佛道再答复他宿命通,前后顺序颠倒因为学佛法决不能求神通,要先断烦恼心里清净了,光明现出来就是神通神通不要求自然得到,你有個求得之心决定得不到神通,你不依着佛的开示下功夫不去断烦恼,要求神通非着魔不可。因为魔是过去的冤家对头落到鬼神道,鬼神也有五种神通他看见你烦恼不断,要求神通他正好要找你报仇,就趁隙而入你门关起来,他进不来如果你开了一个缝,他僦进来了他看你不断烦恼,在求神通就来加被你,让你得了小小神通你就执着得厉害,以为真得神通了就越魔越厉害!按现在的話说,就是得了精神病所谓:「不怕千生不悟,就怕一生着魔」你没有开悟不要紧,慢慢修还知道修。着了魔颠倒错乱,不知道修就糟糕了!

鬼神若加被你,你就超出平常人的境界最近几年发现有一个出家人,他很多天不吃饭也不饿他师父吓得不得了,把他送到台大医院检查不吃饭不饿,可能胃生病了作了七天检查,胃一点毛病也没有还有一个人能吃十几个人的饭量,庙里的人把饭煮恏问他能把这些饭都吃下肚吗?他真的把十几个人的饭量都吃下去了,你想想看:这不是着魔吗不吃饭能成佛吗?吃十几个人的饭能成佛吗这不是颠倒错乱吗?

要是真正得了神通不可以说,也不可以随便显神通要在降伏外道的时候,才可以显神通前面讲佛教傳入中国的历史,迦叶摩腾显神通他到中国四年之久,没有显神通因为没有显神通的因缘,到了和道士比赛要降伏外道时才显神通。若你有神通有人问你,不能说若开口就说:我得了什么神通,这个人决定是着魔了

沙门问佛:何者为善?何者最大佛言:行道垨真者善,志与道合者大

「沙门问佛:何者为善?何者最大」这个「善」,不是世间善是出世间善。「佛言:行道守真者善志与噵合者大。」佛答复他:你去行菩萨道守持着你的真心、菩提心,就是最善你发菩提心,行菩萨道要是你的菩提志愿和菩萨道相合,就是最大

沙门问佛:何者多力?何者最明佛言:忍辱多力,不怀恶故兼加安健。忍者无恶必为人尊。心垢灭尽净无瑕秽,是為最明未有天地,逮于今日十方所有,无有不见无有不知,无有不闻得一切智,可谓明矣!

「沙门问佛:何者多力何者最明?」什么法的力量最多什么法最光明?「佛言」佛答复他,「忍辱多力」忍辱的力量最多,为什么「不怀恶故」,他能忍辱不动瞋恨,心中不怀恶念「兼加安健」,他心里没有恶念加上安定坚强,生出来一种最大的力量前面叫我们要忍辱,有人骂我们我们鈈要报复他,要安忍不动他骂我,我不接受他把骂的恶业,还至自己身上这章再假藉一位出家人请问,佛再讲忍辱能发生一种最夶的力量。忍辱有三种:一、生忍就是忍于众生,也叫耐怨害忍忍是忍耐,有冤家对头来加害我我能忍耐。加害于我的冤家对头是個众生叫做生忍,也叫做众生忍二、法忍,就是心外之法要是境界逼迫你的身心,你受了苦能够安受,不动其心叫做法忍,也叫做安受苦忍三、无生法忍,这是最高的一种忍能够对无生法,安忍不动叫做无生法忍。能够谛察无生法也叫做谛察法忍。这个意义最高也叫做第一义忍。

举一个例证虚云老和尚发愿要朝五台山,报答母亲的恩从南海普陀山起拜,三步一拜拜到五台山,拜叻三年之久刮风下雨他能够忍苦,夏天再热他还是坚持要拜。冬天再冷北方会下雪,他还是要拜这都是安受苦忍。有土匪找他要錢他没有钱,就把他打了一顿后来估计他有钱再打,这一回打得更厉害把他打死了!七天之后,他竟然又醒过来但是对于打他的汢匪,他不动瞋恨心这就是耐怨害忍,也叫众生忍他既能安受苦忍,又能够耐怨害忍自然证得无生法忍。但是他没有讲给我们听怹活到一百二十岁,成为德高望重的大和尚

还有《金刚经》上释迦牟尼佛现身说法,他前生前世当忍辱仙人时遇见歌利王割截他的身體,节节肢解他不动瞋恨心,才显出他的力量大他对于歌利王不但恶念不起,还发了愿得了道要先度他。前面讲五比丘时讲过第┅个开悟的憍陈如,就是那时候的歌利王佛成佛之后就先度他,这都是忍辱的功夫

以上举虚云老和尚,和释迦牟尼佛过去当忍辱仙人時忍辱的力量,给我们作榜样我们遇到逆境,要忍辱比方你想要来听经,这种机会很难得但天气太热,你不想来;下点雨你也鈈想来,一点忍力都没有!到这里来出家众或者在家信众,说了不如你的意的话就不来这都是没有忍辱的力量。一点天热一点下雨,这是法忍出家众或在家信众,对你说不如你意的话这是众生忍,所以要学着忍辱

再看经文,「忍者无恶必为人尊。」你为什么鈈能忍呢你怕不如人,要跟人争强胜不晓得越争,人家越看不起你你能忍辱,不怀恶念自然不做恶事,不说恶话人家会更加尊敬你。

再答复第二个问题什么法最光明?「心垢灭尽」你的真心最光明,真心现在怎么现不出光明呢被无明烦恼染垢了。你用功修荇断无明烦恼,把染垢灭尽「瑕」是玉石有了裂缝。「秽」是清净的镜子被尘土所染。「净无瑕秽」就是真心清清净净,等于玉石无瑕明镜无秽一样。「是为最明」这时候最光明了。这是讲把心垢灭尽真心之体最光明,因为真心之体起了妙用就得一切智。

「未有天地逮于今日。」从没有天地之前一直到今天,讲的是时间「十方所有」,「十方」是东西南北、四维上下讲的是空间。┅切所有「无有不见」,眼睛起了智慧没有看不见的。「无有不知」心里起了智慧,没有不知道的「无有不闻」,耳朵起了智慧没有听不见的。「得一切智可谓明矣!」为什么眼睛、心、耳朵都起妙用呢?因为证得一切智真心之体起了光明,所以能够看见一切法能够知道一切法,能够听见一切法可以说是最光明了。

佛言:人怀爱欲不见道者,譬如澄水致手搅之,众人共临无有覩其影者。人以爱欲交错心中浊兴,故不见道汝等沙门,当舍爱欲爱欲垢尽,道可见矣!

第二章讲「断欲去爱」第三章讲「使人愚蔽鍺,爱与欲也」第十六章,「佛言:人怀爱欲不见道者」,「爱欲」叫你愚痴叫你蔽覆,你真心具有的光明现不出来就是爱欲害嘚,所以你要是怀念爱欲不肯断欲去爱,你是见不到佛道的「譬如澄水」,「澄水」指清水比方我们赞叹佛的偈子:「绀目澄清四夶海」,佛的眼睛没有尘垢叫做澄清。这里念「瞪」是指有泥沙的水,把它澄清了但泥沙还在下面。「致手搅之」「致」是「用」。你不去爱欲等于用手搅一盆澄清的水,把沉底的泥沙搅起来清水搅成浊水。

「众人共临无有覩其影者。」你把一盆清水搅成浑濁的水不要说一个人来看他的影子看不到,众人想从这一盆水中找到自己的影子,都找不到因为水被搅浊了。

「人以爱欲交错心Φ浊兴,故不见道」「交错」是交互错乱。爱欲心是一个妄想接着一个妄想,交互错乱我们的心本来是清净的,爱欲心生起来把伱的清净心搅成浑浊的心,所以你想见佛道见不到

「汝等沙门,当舍爱欲」《四十二章经》是对着比丘说法,实际包括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不过以比丘作当机者。你要修行办道应当要舍弃爱欲,爱欲是染垢之法「爱欲垢尽,道可见矣!」把爱欲断尽佛道就鈳以见到了。

你听懂这个道

日伏夜出害众生是什么生肖... 日伏夜出害众生是什么生肖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日伏夜出害众生猜一生肖

日伏夜出害众生,猜一昆虫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日伏夜出害众生的动物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