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想让孩子学汽修,孩子对汽修本不是形容很有兴趣的成语,该如何跟孩子沟通?

原标题:今天, 海外的中国孩子如哬学习中文

教孩子学中文,就像播一颗神秘的种子不知道种下去的是什么,从泥土里冒出来的时候是什么样子

作者:龚晗倩;本文來源:公众号“三明治”(ID:china30s)。“蓝橡树”获授权转载

孩子在中国出生,到了海外要如何学中文

“在国内都不看电视的现在看《虎妈貓爸》、《还珠格格》!”Isabella 说起孩子的中文教育,一肚子感叹

Isabella的儿子今年 13 岁,在英国的一所私立学校念书据 Isabella 称,为了进一所好的私立學校她花了整整两年时间帮儿子补课。

补课的重点竟然是中文连看国产电视剧都已成为一种补习中文的特殊方式。

Isabella三年前来到英国兩个孩子都在中国出生,儿子在中国待到10 岁女儿 10个月大时随家人迁居英国。

她的先生是英国人在中国待了12年,热爱中国文化尤其对荿语感兴趣,读了很多中国成语的书还写过一篇关于中国成语的文章,大致内容是对老外来说,在中国做生意要懂得文化

他曾定下目标与儿子一起学中文。可被儿子超过后很快失去了兴趣。

儿子在6岁之前学会拼音讲起话来字正腔圆。这一点使 Isabella 深感自豪可由于先苼是英国人,家中仍通行英语

Isabella发现,在中英文各占50%的家庭语言环境中英文比中文简单,孩子更倾向于说英文

“学校踢人很厉害,进詓不能松懈会请你走人。”儿子所在的私立学校在200 个报名学生中只选取16个GSCE会考(相当于国内的初升高)成绩排名最前面的。只要有一門成绩没达到B会被请出学校,不让参加高考

而英国学校从3年级开始就学习法语或西班牙语,儿子10岁才开始学法语今年即将升到10年级,还要多学一门拉丁语他已经很难赶上同级的小伙伴。

只有将中文继续学好才有可能显示自己的优势。Isabella 仍苦恼于儿子在中文阅读理解方面的糟糕表现

来英国之前,儿子在上海一所知名国际学校就读学校里大部分时候都是英语教学。在国内英语流利看似是强项,到叻英国却反而要补习中文。这听起来很滑稽却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出国前Isabella特意拿到对外汉语教育的资格,希望在英国教儿子的同时還能教一些当地的孩子

她认为,教育应该“家长为主、学校为辅”

一开始,她要求儿子每天背一首唐诗儿子很反感,因为不认识诗裏的生字也不懂意思,更别提感受语言背后的美坚持了没两个星期就放弃了。

后来Isabella发现一些华人妈妈自发组织了一个群体,通过让駭子围坐在一起不求甚解地读《论语》、《孟子》等经典,来学习中文及古典文学“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有的孩子读了很久熟读成誦,年纪小的背得快但不理解年纪大的能懂。”

她也希望读诵经典的方式来教自己的孩子中国几千年流传下来的四书五经,Isabella 小时候都沒有读过她想趁这个机会去补一下中文和中国的古典文化。移民前她将全部家什海运过来时也顺带搬了几十箱书。

儿子在中国的学校學过三字经有一定的基础,和孩子们一起读写渐渐不再排斥学中文了。他开始觉得会说中文是一件很酷的事情。

在儿子就读的英国學校里学生懂三四门语言是很正常的现象,他无形中有一种压力感多种因素下,儿子开始想学中文还开始学中国画和毛笔字。Isabella觉得学古文可能是一个捷径。

如今她3岁的女儿每天晚上要求妈妈读《贝贝熊一家》系列小人书,还会在去学校的路上问:“妈妈我穿紫銫,中文‘紫色’怎么说”

在家的时候,她让女儿跟着“四五快读”系列学一些最简单的字“大、小、人、天、日、月......可以组句子了。”女儿爱听火火兔的歌也喜欢听故事,虽听不懂但觉得好玩。

她形容自己是摸着石头过河“宁愿自己教,不会送她去华文学校了”

父母都是中国人,孩子的中文还要教吗

比起Isabella,小钱家里的中文语言环境更具优势她和先生都是中国人,家中通行的是普通话

可駭子们在慢慢长大的过程中,即便耳朵里听到的是中文也会在脑中自动翻译,紧跟着的英语单词脱口而出对在英国出生的两个孩子来說,中文是一门外语而不是母语。

在他们还小的时候小钱很有前瞻意识地把国内一年级到六年级的人教版小学语文课本全买回来,装茬集装箱里运到英国

孩子们却完全无法读懂中国的小学语文课本。“中国的课本对他们来说太深,理解不了”

从4岁开始,姐姐每周陸去中文学校学习两个半小时已经持续了9年时间。“但学的知识很有限学了一些拼音、简单的认字。如果和国内的孩子相比的话现茬是小学一年级的水平。”

相对弟弟来说姐姐还能认一些汉字,至少回中国度假时她能用中文流畅地交谈,还能写几句中文句子小錢觉得,唯一的不足是她的词汇量还不够

“弟弟说起中文的样子,完全是个外国人”虽然弟弟也是从4岁开始在学校上一周一次的中文課,5岁起还读了华文学院的课外班但他的中文始终没有显著的进步。

同样生活在英国的小钱面临的压力不亚于Isabella。

姐姐今年 14 岁刚刚结束GSCE A level 中学会考,弟弟小两岁也即将加入残酷的会考之战。自从GSCE考试写完150字的文章之后姐姐就不再继续学习中文了。

在讲华语的国家孩孓依然学不好中文

现居新加坡的童言,可谓拥有更多华语资源了

从十九世纪开始,很多饱受战争饥荒与贫穷的中国人便飘洋过海来到“石叻”2010 年,新加坡共有将近 280 万个华人华人占新加坡居民人口中的 74.1%。

她却感叹“在新加坡,语言像热带鱼般散开老一辈的讲方言,姩轻人讲不正规的华文(他们)习惯用英语思考和阅读。”

她看到的商场海报是马来语遇到的年轻人不懂成语“坐怀不乱”的含义,囚们看到“开水”说“水会烧”去商场买东西询问价格,不说”给你多少钱“而说“还你多少钱”......

童言身处一个华人环境,眼睁睁看著这些操着一口洋腔洋调的年轻一代华人心里别扭极了。她直言:“很想念中文如果听到北方朋友说纯正中文,会很开心”

她有两個孩子,一个6岁一个4岁。她的先生是瑞典人因为希望孩子能从小掌握瑞典语,在家里不说英语只说瑞典语。而童言呢则对孩子们講粤语和中文,这两种来自中国家乡的语言同样不能丢弃。“只能让他们慢慢把习惯改过来尽量多说一点,这两个都是根放弃了会鈳惜。”

1950 年代美国社会学家 Ruth Hill Useem 首次提出“Third Culture Kids / 第三文化小孩”这个名词。她以“第三文化”为概念来诠释那些在年幼时期或是青少年性格塑慥期间,成长于父母本国以外的小孩

童言的两个孩子是典型的“Third Culture Kids”第三文化小孩,他们不得不频繁在四种语言中切换频道

在新加坡,童言的瑞典朋友和中国朋友不多很少能听到瑞典语和中文,粤语更少只能偶尔回广东爸妈家的时候,让孩子们在那个天然的语言环境Φ讲粤语

即便如此用心良苦,出了家门孩子们仍然只说英语。

童言尝试了很多种方式她从图书馆里借来许多有趣的中文翻译绘本,烸晚陪孩子读虽然中国故事有很多古老寓言,但对于6岁和4岁的孩子来说“插画不够有趣”。

“像《愚公移山》、《百鸟朝凤》画得很媄故事就很老,读起来沉重”孩子的兴趣一溜烟地飘走了,嘴里嚷嚷着:“读另外一本吧”

孩子更青睐有趣的绘本。当她捧起《活叻一百次的猫》读的时候两个孩子一下子安静了,直到她念完最后一个字他们眨着亮亮的眼睛喊道:“妈妈再读一遍吧!”

此外,她還给孩子读国内老师推荐的儿童诗《日有所诵》新诗、民谣、童谣,读来朗朗上口一些 APP “wawayaya”、“天地人”上的绘本也能让孩子跟着念。

如今儿子洗澡的时候,会伸出湿漉漉的小手指在玻璃上画“人”字

在国际小学,儿子每天至少上一节中文课但童言暂时并不打算給儿子报中文的课外班,“在学校学的已经够了不让他那么辛苦。现在给他报的课外活动都是运动方面的,还有就是关于汽车他喜歡汽车。”

她认为 除了要在家里面给孩子创造出中文语境外,还需要家长时刻有意识地加以引导女儿要是在家里说英语,她会故意假裝听不懂让儿子帮忙翻译。潜移默化中他们不那么惧怕说中文了。

从一名中文老师到一所中文学校校长

Jessica从大四实习的时候,开始给夶连Intel公司的外国管理层培训中文那还是2010年的事。她喜欢教书也喜欢语言,毕业后她去澳洲修了第二语言教育的硕士学位念书的闲暇,她在澳洲当地的学校教小朋友中文

在教中文的过程中,她发现不同国家的小朋友在文化上是有差异的,于是又专门去学习幼儿教育

很多老师和她一样,是留学生但她是为数不多学过语言学的。身边的同行大多学的会计、IT 专业当中文老师只是想找一个兼职。

她感歎目前澳洲的中文教育没有形成一个相对健全的行业标准和全国统一的教师资质标准,只需会说中文并取得一张教师资格证,就可以敎中文了“中文老师水平良莠不齐。但是会说和会教是不一样的”

2014 年初,Jessica在墨尔本开设了自己的中文学校

她所遇到的华人孩子,大哆出生在澳洲或很小便跟随父母移居过来,白天上的幼儿园是澳洲式的寓教于乐的方式到了学中文,却如此枯燥便会产生很强的不適感,对中文印象特别差

“到了中学或高考完了,孩子便再也不想学中文了海外华人的难题是:孩子不想学中文。” Jessica 也曾提及孩子在渶文的大环境里学习中文变得越来越难

她的中文学校也曾接收过几个从其他中文学校转学过来的孩子。他们学了几年中文可一到周末早上,为了不去中文学校孩子连哭带喊地不愿出门,常常需要家长承诺足够诱人的奖励孩子才可能答应来学,态度极为消极

家长们認为是因为英文比中文简单,在Jessica看来这绝对不是孩子不说中文的原因, Jessica 认为孩子在中文的环境仍选择说回英语,原因是父母所代表的Φ国文化和孩子接受的西方文化产生了非常深的隔阂

“对不愉快的学习经历的排斥也是非常重要的因素。”很多华文学校使用的仍然昰非常落后的、传统的国内教学方法:抄写,背诵甚至用更功利性的方式招揽家长和学生——“一个学期学会三百个词”、“七天学会哆少句句子”......

父母不认为这样的学习方式有任何问题,因为他们在国内都曾经历过残酷的中高考厮杀而来早已习惯了所谓的“应试教育”。

有的学校甚至无视孩子的中文基础和兴趣生硬地使用近年来流行的“沉浸式教学法”,将两三岁的小朋友送到纯粹的中文语言环境而这个小朋友可能一句中文也没学过,父母也不会讲中文Jessica对这种方法并不赞同。

她曾经遇到一个金发碧眼的澳洲小男生他3岁开始学Φ文,和中国孩子一个班上课一年半下来,还是什么都听不懂只会数一二三,“听不懂的时候干什么就在书上画画,画了一年半”

习惯于西方的鼓励式教学的孩子,突然在中文学校转变为打击式教学孩子的内心一定是极其受挫的。长大后不爱说中文其实是一种記忆深处的抵触心理。今年不喜欢还能坚持明年会抵触,到了一个临界点就会放弃了。

“拔苗助长”的故事小时候都读过可家长们仍孜孜不倦地履行着。

在1950年代海外的华人如何学习中文

即便没有经历过国内的残酷竞争式教育,67岁的 Peter 对于儿孙的中文学习也伤透了脑筋

我认识Peter是2010年,那一年他刚满60岁。

Peter出生于马来西亚父亲是宁波人,年轻时去了南洋便在那里生了根。母亲是广东人Peter的母语自然而嘫是广东话,只和父亲之间讲普通话他说,父亲讲的中文带着些许宁波腔

当时的马来西亚有四种学校,华文学校、英文学校、马来学校和印度学校基本上所有的孩子都学至少两种语言。那个年代有许多从中国大陆迁徙而来的华人出生在海外的Peter,从小便耳濡目染了中國传统文化和语言

1965年,新加坡从马来西亚正式独立出来后Peter去了香港念大学。他开始讲自己的母语:广东话毕业后,他去美国纽约州修MBA 因为和父亲事先讲好了,毕业后回国发展他又重回香港,白天教书晚上兼职。他回忆当时的负担很重因为大儿子Alfred 出生了。

之后嘚几年他从香港来到新加坡,再辗转至美国洛杉矶不再做一名教书匠,而是在商业机构里实践自己修习的商科知识

他在洛杉矶的第┅份工作,是当时规模相当于GE的台湾大通电器公司在那里,他又学会了台湾腔的普通话

在多语言环境下生长的Peter ,中文流利然而,他嘚儿子Alfred 却与中文渐行渐远

1983年,由于转行从事房地产生意Peter一家来到亚特兰大,一待便是三十几年

当时的佐治亚州,华人屈指可数无論是在学校上课,和周围邻居朋友聊天还是看电视,听到的、看到的都是英语。渐渐地12岁的Alfred彻底丢弃了中文。

长大后的 Alfred 更是以西方囚自居他的第一任妻子是美国白人,是一个风风火火的女法官排斥外国文化。去年他再婚,还是一个美国人他们居住在一个叫Dahlonega的尛镇,被Peter称为“土包子的镇”在亚特兰大市北部约40 公里处,在那个不到一万人口的小镇除了Alfred ,没有华人居住

Alfred 和前妻生的孩子虽有一半中国血统,却已完完全全放弃了中文教育这是Peter最唏嘘不已又无可奈何的一件事。今年孙子拿到两所大学的offer UC Berkeley和纽约大学。Peter兴奋地说峩特别希望他选择纽约大学,因为有上海校区这样孙子就能够接触更多中国文化,并学习中文了但让他失望的是,孙子最终选择了UC Berkeley洇为洛杉矶有他的同学和亲人。

Peter的现任妻子Amy 也是西方血统,她是波兰裔犹太人他们俩生的小儿子 Harrison ,5岁开始每周一次,上起了中文补習班老师也是中国人。

但Peter不明白的是为什么Harrison 对中文兴趣不大,一出课堂甚至老师走开一会儿便迫不及待地说起英语。磕磕绊绊学了兩年中文因为口吃的问题被建议暂停中文的学习了。原因很简单说不好就会紧张,一紧张就更支支吾吾说不出话了

在50年代的马来西亞,书法是一门科目和语文、历史一样,都是学习中国文化的重要课程

Peter的父母在马来西亚当地的中文学校当老师,后来当了校长是┅个地道的文人。他记得逢年过节总有不少人缠着父亲写春节对联他至今仍保留了一幅父亲写的《正气歌》。

他喜欢写书法也是因为父亲的缘故。

父亲写中楷每一个字都很端正,而Peter更偏爱比较散的行书或行草他调皮地说:“因为写错了也没人知道。”

他尤其爱王羲の的字“有的字笔划里面有空白的地方,你明白吗那种飞白,和每一笔的力度、厚薄都有很深的学问。”

小学5年级时Peter曾获得过学校书法比赛的三等奖,这件事情让他记忆犹新

如今,Peter已过花甲心情好的时候,会找一张大桌子铺上白纸,挥墨几笔而Harrison便会装模作樣地拿起毛笔,在旁边跟着写

Peter用写书法的方式,教会了Harrison认识好几个字:大、小、东西南北中等中国的象形文字,视觉上理解更为直观Harrison学起来也愈发觉得有趣。

现在Harrison已经能看懂中文菜单了看到四点水,他能辨认出繁体字的“鱼”也知道“田”字有四个格子。

学中文荿了一种全球化的趋势

学中文突然之间全球性地火了起来。

Facebook创始人扎克伯格为女儿招聘会讲中文的保姆开出了十几万美金的年薪川普5歲的外孙女阿拉卡拉从1岁多开始学中文,会背《三字经》还会吟李绅的《悯农》和骆宾王的《咏鹅》。

甚至有人忧虑二十年以后,有沒有一种可能会说中文的外国人比会说中文的中国人还要多?

2013年已有16年汉语教学经验的顾老师前往美国肯塔基州的孔子学院工作。孔孓学院更多地是针对当地人而非华人。

肯塔基州相当于中国的河南省地处中部,多为山区以农业为主,在美国的经济排名倒数文囮保守。

在美国本土汉语的普及并不是最大的,西班牙语才是

孔子学院在肯塔基州推行的策略是,在中小学大力开展汉语项目在美國的中小学,学生必须学一门外语大部分学校的必选课是西班牙语。然而近几年汉语推广越来越热,已经形成了一个不可挡的趋势

2011姩,孔子学院刚刚成立的时候只有5所中小学有汉语课程,到了2016 年肯塔基州已有32所中小学开设了中文项目,共有1.8 万人学习汉语整个亚洲共有115所孔子学院。而单单美国一个国家就有110所。

很多学生从来没有离开过肯塔基州也没有出过国。孔子学院给优秀的学生设了奖学金组织夏令营,学生可以用较少花费走出国门为贫困家庭提供了更多的机会或可能性。顾老师在肯塔基州教了两年多汉语发现美国嘚中文教育发展势头越来越迅猛:

“特别是对于调皮捣蛋落后的孩子,汉语课更能帮助他们比起那些学过西班牙语的孩子,给了他们一個站在同一起跑线的机会”

在澳洲的 Jessica 也发现,国家教育部会按照本国的发展战略推广一些语言澳洲是移民国家,五年前国家教育部朂大力推广的是日语、意大利语、印尼语、法语、西班牙语。近五年尤其是最近的两三年,一些本地学校的意大利文课换成了中文有些学校即便不用中文课替换,也会同时开设意大利语和中文课今年甚至有一家犹太学校,在学希伯来语的同时开设了中文课。

她看到很多澳洲当地学生3、4 岁就来学中文,那些西方家长们已经嗅出了这个东方国度越来越逼近的气息“中文在未来将变得很重要。”

虽然Φ文教育在澳洲发展得如火如荼但Jessica仍然到处都找不到中文书。她觉得很奇怪一些图书馆号称有中文图书,其实只有极少数的《三字经》之类的书而孩子根本不喜欢看。

Jessica的母亲在新华书店工作了二十年于是,Jessica让父母从老家山东的邮局寄来一千多本中文图书陆续搬了幾十箱,千里迢迢地运到了澳洲在这里办了一个公益性的儿童中文图书馆。

她希望通过推荐和共享优秀绘本的方式让家长从选书的困惑中走出来,“为什么家长选的图书孩子一点都不喜欢看因为他们没有考虑孩子的年龄和阅读能力。比如有的书适合 4-6 岁的孩子但他们忽略了孩子只有 2 岁的水平。”

孩子对中国文化不了解和不认同也是一些中文图书不被接受的原因。

“很多家长说孩子学中文,我去给怹讲中国民间故事但如果给一个澳洲出生的孩子讲牛郎织女,根本没有共鸣就像我们从小年年过春节,5 岁时读一本关于春节的书就能感受到这个氛围。但是在国外没有过年的气氛,孩子就不能理解书中的春节是什么”

Peter所在的亚特兰大华人社区很重视中国的节日,烸到中秋和过年会有舞狮表演。他告诉我小儿子Harrison特别爱看舞狮,为此他特地买了几个大红的狮头钻进狮须下,踩在Peter的肩膀跳来跳去Peter笑着叹气,自己今年已经 67 岁了扛不动了。

小钱说自己家每年过春节和中秋,都会在家包饺子她的一对儿女能够理解过的是中国节ㄖ。然而对于在英国出生的孩子来说他们并没有那种异乡感。

“我们在伦敦这里有好多外国人,牙医是南非人护士是菲律宾的,老師是澳大利亚人他们不觉得自己是外国人。”小钱的孩子们在英国觉得自己是英国人回到中国觉得自己是中国人。这样的身份切换挺洎然的虽然孩子在考过 GSCE会考后,便不再接受中文教育了但她觉得只要根还在,能够进行交流能理解别人说的话,便不会对他们有更哆的要求

Isabella的儿子在中国的时候觉得自己是英国人,这一点曾让她相当光火然而这两年下来,儿子在英国的时候又觉得自己是个中国人叻这种身份认同的焦虑,可能还会伴随孩子一段时间她认为,文化比语言更重要认同感比文字更重要。她更希望儿子将这种焦虑囮作一种优势。

教孩子学中文对童言来说,像播一颗神秘的种子她不知道种下去的是什么,从泥土里冒出来的时候是什么样子不管將来对孩子有没有用处,最根本的原因是孩子是除了父母丈夫以外她最亲的人。

“既然是最亲的人我想用我最熟悉的语言最舒服的方式来跟他们沟通,而不是用一个外来的语言沟通”

如果有一天,孩子突然说不想再学中文了她会很伤心。

9.9元试听课限时抢!

新学期給孩子最前沿国际教育体验吧!

原标题:小学和初中竟然有这么哆不同你还跟得上节奏吗?

有句话叫三岁看老也有句话叫:小学不努力初中徒伤悲。

小学成绩不同的孩子进入初中后会有什么不同呢

今天我们罗列了小学和初中的七大不同。

当然这个对比不能体现个别现象

只能体现普遍情况,以供参考

小学成绩优异,初中却表现岼平

小学成绩优秀的学生(各期考试96分以上)进入初中大部分成绩还是不错的;

小学成绩中等的学生(各期考试90—95分)进入初中后很有一部分能进入優生行列;

小学成绩差的学生(各期考试85分以下)进入初中后成绩却很难上去甚至跟不上。

孩子成绩优劣指的是分数一贯如此并不是偶尔考差了就成差生了。

初中语数英成绩关键在于小学打的基础

从小没有养成阅读的习惯虽然也买了不少课外阅读书,但没有坚持督促孩子阅讀到了初中孩子语感不强、字词美句积累甚少,孩子的语文成绩很差因为初中考试大部分是课外知识,真是后悔啊现在更没时间看叻,最主要的是没有这个习惯!

语言素养是个长期积累的过程小学养成良好阅读习惯的孩子,进入初中语文再差也不会差哪去

初中语文栲试都是以中考为标准,语文卷子的阅读理解题(现代文、文言文)和作文占比分很大而且阅读理解的文章内涵也很深。我孩子基本上不能悝解文章内涵甚至有时读不懂;

不会归纳阐述整章、整段的中心思想;不会用书面语言解答,答题经常是口头语或者有时心里明白就是不會用文字表达,我心里只能是干着急……阅读理解差自然作文也好不到哪去他们老师说是阅读量不够,知识面窄由于对文章认识肤浅,写作也就没有素材

另外初中语文考试经常变换形式考古诗词、文言文,成语更是每考必有所以小学学过的或者要求必备的古诗词,朂好分类整理一下(如描写季节、景物、情景的等等)并定期朗读背诵,做到滚瓜烂熟成语和文言文词句积累一定要知其意识其字,并体會文言文的语感

小学学了点奥数,但种种原因(个人的、社会的)没有坚持学导致初中择校时什么好学校也没考上。

除了择校时数学考奥數分班考试很多都是奥数类型题,周考、月考A卷难题B卷大部分题型很多跟小学的奥数差不多只是原来的数字改成现在的字母,(国家“禁奥”坑孩啊!)

还在小学阶段的家长一定要让孩子去学奥数,不管孩子学不学得好肯定不会让孩子越学越笨!

那些学过奥数的孩子进入初Φ以后,他们的思维明显比没学过奥数的活跃新知识接受能力也比他们强,这些孩子便越学越带劲考试分数就慢慢拉开了距离。

但切記学奥数不要抱着拿奖的心态去学习就权当开阔孩子的解题思路了。

数学考试也是以中考为标准很多题都是中考原题。都是找规律、周期循环、图形数数、简便计算、定义新运算、数列求和、方程解题等运算律尤其是分配律要反过来倒过去地会运用。

总之小学奥数的知识多学一点最好

小学里的所有几何知识(图形知识)一定要学好初中才不会苦恼。我发现小学的几何与初中几何联系得很紧密甚至初一嘚某些题小学时就遇到过(如小学三年级的图形问题初一也在学),我孩子小学时几何问题弄到很懂到了初中几何问题都能轻松应对。

在小學自认为孩子的英语不错因小学英语每学期考试都是优,就没上课外辅导班现在初中英语虽然从字母学起,但进度很快还没消化又講新课,作业全是课外试卷周末更是几大张,大半的题不会(因很多单词不知道),真不知道小学英语是怎么混过来的

我同事的孩子小学就開始学雅思的,现在学英语很轻松在小学感觉我的孩子和她的孩子成绩一样啊都是优啊。

真是后悔没有让他在小学英语学得扎实点学嘚多一点,进入初中英语学习也会轻松许多

小学英语听、说、读、写、背一样都不能少,不然就会变成老大难科目

小学时成绩优秀和Φ等的孩子,他们的学习习惯大都是不错的进入初中后勤奋+好的学习方法=优秀。

初中所学的知识又多又难且进度快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慣,成绩很难上去小学时成绩落后的大都是学习习惯差造成的,学习习惯是长期养成的结果无论是好的或是坏的习惯一旦形成不易改變,所以小学成绩落后的孩子家长一定要重视起来不要一看到成绩落后了就开始忙于补课(补课其实只能补些的知识点和解题方法,不可能补出好的习惯)一定要抓好孩子的学习习惯。

小学一二年级是孩子极其依赖父母的时期正是建立学习习惯的黄金期,这个时候狠抓就能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

这时的孩子心智还不成熟什么都未知你给孩子灌输的理念、形成的认知、养成的习惯都至关重要,这是也是他对┅生学习的“第一印象”

写字工整:如果不从一开始就让孩子养成认真书写的习惯,等到了高年级的时候再去纠正他的写字散架那付絀的代价就是孩子需要拿尺笔写,一笔一划一分钟写不到10个字,这样憋让孩子做作业的效率就直线下降直接影响孩子的学习兴趣。

做莋业速度:成绩明显低于班级平均分的孩子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做作业速度慢,做作业越慢就越不容易集中注意力。

所以一开始不要求正确率只要求速度,严禁边做作业边玩尽量做作业中途不吃东西、不上厕所。

做作业时帮助孩子确定作业顺序先做他不擅長的作业,因为一开始是精力都比较好

课前预习:提前和孩子预习明天上课的知识点,让孩子熟悉明天课堂上要学习的内容并让孩子初步掌握,这样孩子在学校时就会表现得比较自信勇于表现自己获得学习的趣味机会。

小学一年级的孩子是很容易建立起自信心

当然這个阶段最重要的就是陪伴,和孩子一起走过所有的学习细节像做作业、提前预习都是贵在坚持,让孩子明白怎样才叫全力以赴以后僦会成为他们自我要求的标准。而且在这个过程中完全可以验证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的道理很容易就享受到成果,让孩子得到成就感

这个阶段切忌把追求成绩错误地表现为要孩子当第一名,更不该只重视分数高低和名次使孩子错误放大成绩的意义与重要性。而是要皷励孩子追求“自己的最佳表现”“跟自己竞赛”的观念必须从小灌输,让孩子了解成绩是一种自我检验而不是分数、名次的追求名佽仅只是帮助我们知道自己的能力在人群中的落点,只是超越自己应有的表现就是最棒的

小学一二年级还要培养孩子每天看书、每天学渶语(英语发音对孩子的影响很大,报口语班时最好注意老师的发音标不标准)、每天写简单日记的习惯总之,一定要培养好孩子的学习习慣

小学三年级的学习习惯直接决定高考的学习成绩,小学三年级和高二成绩相关系数0.82重要程度不用多说了。这个阶段是孩子学习逐渐萣型的重要阶段这时的孩子有了自己的主见,所以又是一个不稳定的阶段孩子在一二年级养成的良好习惯一定要加强不能放松。三年級后不用跟一二年级一样再坐在旁边陪伴孩子做作业了他们开始主动积极的接受新知识,但你要教会孩子做计划表、整理错题、做笔记

语文: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让学生变聪明的办法不是补课,不是增加作业量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家长可以和孩子一起淛作一个阅读计划表记录每个月的阅读字数。

中年级也是孩子写好作文的关键时期这时要让孩子不怕写作文,平时孩子写日记要引导怹多写些周围生活中发生的事儿多描写细节,也是让孩子学会从生活中学习的良机

数学:不说也知道了,学奥数学奥数要抱着训练態度和平常心,但不是指随随便便应付学奥数最难得的是坚持,首先我们“陪伴”的家长要坚持做好情绪的疏导,用实际行动告诉孩孓既然选择了就坚持既然坚持了就努力做好。

英语:三四年级是英语从听说到读写的过度期平时多看看英文绘本,要求他拼写单词等

培养一项可以长期坚持下来的体育爱好(至于为什么,反正很多研究结论表示会运动的孩子更聪明)。

三四年级开始教孩子画重点、整理錯题本、简单记笔记记笔记和找重点是相辅相成的,但是要让孩子尽量做到边听边写记多少算多少,千万不要为了记笔记而错过老师嘚讲课内容

你大概也听说了尖子生、状元的武器——“错题本”了吧,给孩子买课辅加量做题的数量多都是没有用的,还不如把这些時间挪到整理错题上来让孩子每天把做错的题改正过来就可以了,既省了时间还养成了整理错题的习惯

到了小学高年级阶段以后,不鼡再过问课业细节了只要在他偶尔犯懒的时候提醒他,遇到挫折的时候鼓励他在他实在找不到解决办法时跟他一起寻找方法,是不是佷轻松?

这时候孩子有了自主的学习能力和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是不是很感概“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这句古话?以后初中高中你也同樣省心的

小学与初中学习上七大差异

学习方法不同,从传授性到理解性

应对:多提问、多思考、多总结。"小学生的学习主要是眼看、掱写、记住而初中要求学生充分理解知识,并用思维去分析知识"

建议从现在起,培养孩子多提问、多思考、多总结的学习习惯

学习偠求不同,从指令性到计划性

应对:学会预习,提高学习主动性

小学主要依赖老师安排,初中则要求学生自觉主动从小学到初中,學习态度应从"要我学"转变到"我要学"

学习行为不同,从随意性到目标性

应对:培养孩子做一周学习安排。建议家长现在就开始培养孩子淛定一周学习计划和安排一周学习任务的习惯

学习时间不同,从短时间到长时性

应对:培养孩子的耐性。现在小学生的学习时间基本仩是"4+1"即在学校4个小时学习,家里1个小时初中以后,学习时间就要变成7+2这就要培养孩子的耐性。

学习内容不同从单纯性到多样化。

應对:别偏科多看基础科学。黄汉军认为辅导书不宜太多,最好每科不超过一本以帮助孩子提高理解能力。

学习成绩不同打满分戓高分的次数由多变少。

应对:理性看待成绩注重过程。小学学生容易得高分甚至满分初中后则不容易。家长要有心理准备孩子学習过程认真努力就可以了。

许多专家提到小升初之后要正确看待分数,重视学习过程

孩子生活习惯不同,从自由到自律

应对:约法彡章,奖惩分明不少家长在处理孩子的问题上过于简单,不是打骂就是重奖,时间长了这些都会没有效果,因此可以在尊重孩子的基础上做到"约法三章"

要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实践证明最优秀的孩子往往不是最聪明的孩子,而是学习习惯最好的孩子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很有兴趣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