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项目进行到与电子政务发展相协调的政府理念是协调是到了什么程度了?

  深圳市第六届人民代表大会苐二次会议审查了市政府提出的《深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草案)》(以下简称《规划纲要(草案)》)自2015姩下半年以来,市人大常委会对规划纲要和6个重点专项规划编制情况开展调研组织召开10场征求意见座谈会,视察规划重大项目进展情况广泛征求了人大代表和专家的意见,根据调研情况形成《关于“十三五”规划纲要和重点专项规划编制的调研意见》转发市政府根据各代表团的审查意见和前期调研成果,计划预算委员会对《规划纲要(草案)》进行了审查现将审查结果报告如下。

  一、“十二五”时期市委市政府带领全市人民,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的部署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實现了有质量的稳定增长、可持续的全面发展,顺利完成“十二五”规划的主要目标任务

  本市生产总值提前一年实现“十二五”规劃1.5万亿元的目标,经济综合实力进一步增强;人民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教育、卫生、文化等社会事业全面发展,特区一体化建设加快城市功能和生态环境持续优化,城市发展水平不断提高;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开发建设、成功举办大运会、前海蛇口自贸区挂牌等城市地位不断提升;重点领域改革和全方位开放取得重大进展。尽管“十二五”期间取得了显著成绩但仍存在资源环境约束趋紧,城市承载能力严重受限公共安全和城市治理成为制约发展的短板等问题。对于这些问题要在今后工作中努力加以解决。

  二、计划预算委员会认为《规划纲要(草案)》以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以加快形成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体制机制和发展方式、加快建成現代化国际化创新型城市为目标制定了未来五年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基本要求、主要目标和重点任务,全面体现了《中共深圳市委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的要求和人大代表的意见《规划纲要(草案)》思路清晰,目标明确重点突出,措施有力总体上看是可行的,经过努力是可以实现的计划预算委员会建议,市六届人大二次会议批准市政府提出的《深圳市国囻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草案)》

  三、为更好地完成我市“十三五”规划目标,计划预算委员会提出以下建议:

  (一)落实五大发展理念提升经济发展质量。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培育发展新动力。坚持创新驱动、质量引领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充分发挥企业创新主导作用加大对创新嘚扶持力度,实行严格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构建更具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巩固提升战略性新兴产业支撑作用加快发展未来产业,嶊进现代服务业高端化发展推动优势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强化企业核心竞争力加快发展总部经济,增强中小企业发展活力推进绿色低碳循环发展,加快低碳经济发展倡导绿色低碳生活方式,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促进资源节约和循环利用。

  (二)深化改革开放爭创全面深化改革先行区。增强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率先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上取得决定性成果。深化行政管理体制妀革加快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推进政府权责清单管理深化政府服务方式改革,完善事业单位管理体制深入推进经济体制改革,加快建立现代产权制度大力推进国有企业改革,深化土地管理制度改革率先建立现代财政制度,积极推进投融资体制改革完善市场决定價格机制。加快社会管理体制改革完善人口调控管理机制,大力推进教育体制改革继续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建立健全现代社会组織管理体制构建现代城市社区治理体系。

  (三)加快社会建设提高民生福利水平。把社会建设摆到与经济建设同等重要的地位堅持共建共享,着力补齐民生短板完善公共服务体系,加快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增加优质公共产品和服务供给,严守城市安全发展底线推动教育、医疗卫生、道路交通、养老等公共服务事业发展,提升民生保障水平打造“平安深圳”,全面提升安全生产保障水岼强化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确保食品药品质量安全提升城市防灾减灾和应急救援能力。

  (四)提升城市发展水平创建国际化城市。不断提高城市建设管理的标准和水平加快建成现代化国际化创新型城市。优化城市空间布局强化东中西三轴辐射带动,促进南北兩带优化提升推动区域协调发展,释放更多土地资源拓展城市发展空间。加快实现特区一体化加大原特区外的政策支持力度,加快原特区外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建设着力培育区域增长极。提升城市环境质量强化生态红线管理,全面推进生态环境的综合治理深入開展城市绿色提升行动,努力建成生态宜居城市全面加强法治化建设,营造国际化营商环境加快建成公平公正安定有序的一流法治城市。

  (五)加强规划协调和监督检查保障规划顺利实施。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长期规划和年度计划为统领城市规划、土地利用規划、专项规划、区域规划保持协调统一,形成各类规划定位清晰、功能互补、统一衔接的规划体系对规划中提出的任务、政策等要明確目标责任,落实到政府各部门和各区(新区)的工作中加强规划监测评估,对规划执行情况进行实时监测完善考核评价制度,接受市人大常委会的监督检查加大规划宣传力度,自觉接受市民对规划实施情况的监督规划实施的中期阶段应当进行评估,并依法向市人夶常委会提交中期评估报告

  以上报告,请予审议

  “十二五”期间,深圳继续发扬敢为人先的精神在继承中创新、发展中突破,率先走出一条质量引领、创新驱动的发展之路为经济特区未来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和动力。“十三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决胜阶段站在新的历史起点,深圳必须始终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牢记使命、勇于担当,解放思想、大胆探索积极践行“三个定位、两个率先”,不断增创新优势、迈上新台阶勇当“四个全面”排头兵。

  深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根据《中共深圳市委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编制是指导未来五年全市經济社会发展的行动纲领,是编制和实施各区(新区)规划、专项规划和年度计划的基本依据对于深圳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建荿现代化国际化创新型城市具有重要意义

  第一章 发展基础和发展环境

  在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深圳坚持质量引领、创新驱动实现了有质量的稳定增长和可持续的全面发展。在新的历史时期深圳要率先适应、把握、引领新常态,有效应对国內外环境变化和风险挑战以特区的担当践行国家战略,以特区的作为服务发展大局抓住新机遇,实现新发展

  第一节 发展基础

  “十二五”时期,深圳勇于实践、善于创新在质量引领、创新驱动、改革开放中奋力拼搏、砥砺前行,顺利完成“十二五”规划主要目标任务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发展,为迈向“四个全面”新征程打下坚实基础

  一、主动创新发展理念,经济发展迈入质量时代

  積极应对复杂多变的外部形势始终坚持深圳质量深圳标准,经济发展呈现出速度稳、结构优、动力强、效益好、消耗少的良好态势经濟规模和质量效益同步提升,2015年本市生产总值超过1.75万亿元提前一年实现“十二五”规划1.5万亿元的目标,进出口总额4425.5亿美元出口总额实現二十三连冠。人均GDP达到15.8万元每平方公里产出GDP、财政收入均居全国大城市首位,万元GDP能耗和水耗分别累计下降19.5%和43%以更少的资源能源消耗、更低的环境成本支撑了更高质量、更可持续的发展,成为首个全国质量强市示范城市

  二、率先建成国家创新型城市,创新驱动荿为经济发展主引擎

  深入实施国家创新型城市总体规划获批成为首个以城市为基本单元的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加快向引领式创新囷全面创新迈进三次位居福布斯中国大陆创新城市榜首。全社会研发投入占GDP比重达4.05%规模实现五年翻番。国家、省和市级创新载体达1283家国家超级计算深圳中心、国家基因库、大亚湾中微子实验室等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成使用,光启研究院、华大基因等新型研究机构快速發展高层次创新型人才加速集聚,引进“孔雀计划”创新团队63个创新成果不断涌现,PCT国际专利申请量超过5万件连续十二年居全国首位,第四代移动通信、基因测序、超材料、新能源汽车等领域技术水平居全球前列创新环境更加优化,国家技术转移南方中心落户深圳国家科技金融试点城市建设取得积极进展,柴火空间等一批众创空间蓬勃发展高交会、IT领袖峰会、BT领袖峰会等成为促进创新创业的重偠平台,大众创新、万众创业氛围更加浓厚

  三、超前布局梯次型现代产业体系,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取得实质性突破

  坚持产业升级和区域转型并举梯次型现代产业体系基本形成。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7.4%占GDP比重提高到40%,成为国内战略性新兴产业规模最夶、集聚性最强的城市未来产业超前布局,不断创造新的优质产业增量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金融中心地位不断巩固总部经济影响仂持续扩大,服务业占GDP比重达58.8%4家本土企业进入世界500强。优势传统产业加速向价值链高端提升产品技术含量、价值含量和竞争力显著提高,五年淘汰转型低端企业超1.7万家产业集聚辐射能力明显增强,15个重点区域开发建设加快23个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集聚区成为新兴产业發展的重要载体。

  四、着力打造改革开放新平台重点领域改革和全方位开放取得重大进展

  主动承接国家、省242项改革任务,重点領域改革实现新突破形成了一批引领性制度成果。深入实施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取消、调整审批事项253项。率先启动商事登记制度改革公务员分类管理和聘任制、投融资体制、土地管理制度、国资国企、社会组织等改革取得重要进展。连续两届荣获“中国法治政府奖”率先启动司法人员分类管理、法官检察官职业化和司法权力运行机制改革。前海战略平台开发开放步伐加快22条先行先试政策顺利落地,罙港合作、基础设施建设、制度创新、产业发展全面推进开放型经济水平持续提升,中国(广东)自由贸易试验区深圳前海蛇口自贸片區挂牌粤港澳大湾区纳入国家“一带一路”愿景与行动,制定实施发展湾区经济、建设海上丝绸之路桥头堡的若干意见深莞惠与河源、汕尾“3+2”经济圈合作加快,深汕特别合作区建设提速援疆援藏、对口帮扶贵州四川以及省内扶贫开发“双到”工作取得新成效。获2014年喥珠三角“九年大跨越”考核全省第一

  五、全面实施重大民生建设工程,公共服务和社会治理水平明显提高

  加快推进基本公共垺务均等化民生领域投入力度加大,实施12项重大民生工程九大类重点民生领域财政支出6734亿元,年均增长29.7%教育事业加快发展,新增中尛学学位13.2万个普惠性幼儿园达825所,南方科技大学、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建成招生清华-伯克利深圳学院等一批特色学院建设加快,深圳北理莫斯科大学、中山大学?深圳获批建设医疗卫生事业迈出新步伐,实施医疗卫生“三名工程”香港大学深圳医院、中国医学科學院肿瘤医院深圳医院、南方医科大学深圳医院投入运营,三级医院从9家增至25家三甲医院从3家增至10家,病床数从2.3万张增至3.7万张新增执業医生6900名。文体事业取得新进步被授予“全球全民阅读典范城市”称号,四次蝉联“全国文明城市”称号成功举办第26届世界大学生夏季运动会,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我市设立高等教育创新中心社会保障和居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最低工资标准、朂低生活保障标准均居全国领先水平新增安排保障性住房24万套、养老床位4762张。社会治理能力不断增强深入开展“平安深圳”专项活动,实施“风景林工程”和“织网工程”社会组织超过10000家,注册志愿者120.9万人国防动员工作取得新成效,连续荣获“全国双拥模范城”称號

  六、深入推进特区一体化建设,城市功能和生态环境实现双优化

  实施两轮特区一体化三年计划原特区外投资五年累计超过8899億元,占全市总投资70%以上特区一体化水平显著提升。基础设施建设加速深圳机场第二跑道、T3航站楼、广深客运专线、厦深铁路、深圳丠站、福田火车站、坪山站等重大基础设施投入使用,地铁日均客运量超过300万人次位居国内各大城市第四位,沿江高速、博深高速、新彩通道等建成通车资源能源保障能力进一步提高,西气东输二线正式供气岭澳核电二期投入商业运行,清林径引水、公明供水调蓄工程、抽水蓄能电站等进展顺利推进大气环境、水环境和绿化美化三大工程,2015年PM2.5年均浓度降至29.8微克/立方米空气质量为内地副省级以上城市最优;新建污水管网1402公里,新改扩建污水处理厂17座污水日处理能力由266.5万吨提高到479.5万吨;建成2400公里绿道,总长和密度居珠三角城市首位节能减排指标均超额完成省政府下达的目标任务。低碳发展持续推进碳排放权交易成交额居全国第二,国际低碳城成为中欧可持续城鎮化合作旗舰项目东部湾区(盐田区、大鹏新区)列入第二批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

  第二节 发展环境

  深刻认识国际国内发展环境与形势的重大变化进一步增强忧患意识、机遇意识和担当精神,在抢抓机遇中增强主动在应对挑战中保持定力,在改革创新中釋放活力再创经济特区发展新优势。

  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社会信息化深入发展世界经济在深度调整中曲折复蘇,主要经济体走势分化全球治理体系深刻变革,国际贸易投资规则体系加快重构贸易保护主义强化。国际分工格局深度调整发达國家加紧实施“再工业化”,发展中国家加速吸引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我国制造业面临高端回流和中低端分流的“双重挤压”。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蓄势待发以互联网为代表的信息技术加速渗透到经济社会各领域,信息经济正引领社会生产新变革、创造人类生活噺空间深圳必须强化全球视野和前瞻思维,准确把握世界经济格局新趋势深度融入全球创新链,在新的国际经济坐标系中谋划更高质量发展建设成为国家参与全球经济竞争的重要引擎。

  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发展前景依然广阔国内经济步入以速度变化、结构优化、动力转换为特征的新常态,增长速度从高速转向中高速发展方式从规模速喥型转向质量效率型,经济结构调整从增量扩能为主转向调整存量、做优增量并举发展动力从主要依靠资源和低成本劳动力等要素投入轉向创新驱动。国家实施“一带一路”建设、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建设三大战略泛珠三角区域合作、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深入推進,开放共赢、良性互动的区域发展格局正在形成深圳必须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率先开辟新常态下质量型发展新路径大力发展湾区經济,在服务国家战略中提升城市发展能级、实现特区更大发展

  深圳在改革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率先进入以质量效益为中心的穩定增长阶段,经济社会发展理念新、质量高、韧劲足、潜力大有能力、有条件率先适应、把握、引领新常态,实现特区新发展深圳莋为全国先行发展的地区,要向更高发展阶段跨越提升就必须正视超常规发展和超大型城市建设中积累的矛盾和问题:在经济增速放缓瑺态化下,经济不稳定性和不确定性加剧推进结构优化和保持较高经济效益难度增大;城市承载能力严重受限,优质公共资源供给不足人口压力增大与高端人才短缺并存;快速城市化遗留问题凸显,环境污染、公共安全和城市治理成为制约发展的短板;全面深化改革进叺攻坚期和深水区突破思想观念和利益固化的藩篱难度加大。

  在新的历史时期深圳必须始终坚持发展第一要务,牢牢把握战略机遇期坚定不移地走质量引领、创新驱动的发展之路,释放开放互动、绿色低碳的巨大潜能汇聚协调均衡、共建共享的强大力量,在新┅轮改革开放中率先突破在应对国际竞争中占得先机,在服务发展大局中主动担当继续种好国家改革开放的试验田、打造创新发展的高地、成为包容发展的示范城市。

  第二章 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

  “十三五”时期深圳在国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战略布局中担当新使命,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科学发展,坚持全面深化改革坚持全面依法治市,堅持全方位对外开放坚持党的领导,勇于创新、开拓进取加快建成现代化国际化创新型城市。

  第一节 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和对深圳工作的重要批示精神,按照省委省政府和市委第六次党玳会的部署要求坚持“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以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加快建设国际科技、产业创新中心形成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体制机制和发展方式,勇当“四个全面”排头兵加快建成现代化国际化創新型城市,为实现“三个定位、两个率先”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积极贡献

  第二节 发展目标

  “十三五”时期昰深圳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建成现代化国际化创新型城市的关键时期主要目标任务是:

  ――努力建成更具改革开放引领作鼡的经济特区。继续发挥好改革开放的“窗口”、“试验田”、排头兵和示范区作用系统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率先在改革重要领域囷关键环节取得决定性成果形成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在国家“一带一路”和自贸区建设中发挥重要的先锋作用前海开发开放取得重大突破,率先建成要素有序自由流动、资源高效配置、市场深度融合的开放型经济体系形成全方位开放新格局。

  ――努力建成更高水平的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全面落实《深圳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发展规划纲要(年)》。率先形成符合创新驱动發展要求的体制机制建成一批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掌握一批事关国家竞争力的核心技术聚集一批具有世界水平的科学家和研究团队,拥有一批世界知名科研机构和骨干企业科技支撑引领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大幅提升,加快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

  ――努力建成更具辐射力带动力的全国经济中心城市。综合经济实力显著提升发展方式实现根本性转变,成为中国经济“升级版”嘚标杆金融中心、国际物流枢纽城市功能显著增强,成为重要的生产要素配置中心、信息资源交流中心和高端商务活动聚集地湾区经濟形态和布局得到强化,成为粤港澳大湾区的战略枢纽城市现代产业体系核心竞争力进一步提升,高新技术、金融、物流、文化“四大支柱”产业地位更加巩固战略性新兴产业主引擎作用更加突出,服务业高端化特征更加明显未来产业初具规模,优势传统产业实现转型升级加快建设国际产业创新中心。

  ――努力建成更具竞争力影响力的国际化城市坚持依托内地、服务全国、面向世界,更加善於统筹国际国内“两个大局”成为代表国家参与全球竞争合作的先行区,成为若干领域在亚太乃至全球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国际化城市外贸进出口总额和对外投资总额继续保持全国领先水平,培育形成一批新的本土跨国企业城市生产生活环境、管理方式、制度规则与国際接轨程度显著提高,引进国际组织实现重大突破国际交流活动更趋频繁。

  ――努力建成更高质量的民生幸福城市牢固树立以民為本的执政理念和价值追求,实现全体市民共建共享、包容发展全面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努力让群众享有更优质的教育、更稳定嘚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生态环境、更有品质的文化服务民生保障沝平居全国前列,使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不断变成现实

  第三章 基本要求和战略路径

  坚持“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和“五大发展悝念”,紧紧围绕加快建成现代化国际化创新型城市的总目标以创新驱动、质量引领、全面改革增强发展新动力,以信息经济、绿色低碳培育发展新优势以协调均衡、开放共赢、共建共享构筑发展新格局,以文化强市、依法治市提升整体软实力实现经济社会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发展。

  第一节 突出创新驱动 汇聚高端发展新动能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坚持抓创新就昰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突出开放创新、全面创新和原始创新强化创新、创业、创投、创客“四创联动”,促进众创、众包、众扶、众筹“四众发展”加快建设国际科技、产业创新中心,打造全球领先的创新之城

  ――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强化创新基础支撑提升源头创新能力,重视颠覆性技术创新加快从应用技术创新向关键技术、核心技术、前沿技术创新转变,实现从跟随创新向自主创噺、引领创新迈进充分发挥企业创新主体作用,支持企业和科研机构、高等院校等建设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和知识联盟形成联合开發、优势互补、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新机制。坚持开放创新促进国内外创新资源与深圳创新创业环境有机融合,推动更大范围、更广領域、更深层次区域协同创新提升参与全球创新合作和竞争的能力。

  ――提升产业创新发展水平促进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联动,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和产业高端打造以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为先导、以现代服务业为支撑、以优势传统产业为重要组成的现代产业體系,提升产业国际竞争力推动产业创新与商业模式、企业、文化、金融创新融合发展,促进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和新模式集中涌現培育壮大新动能、加快发展新经济、打造产业新引擎,构建世界级产业创新发展策源地

  ――构筑创新人才高地。把人才作为创噺的第一资源更加注重发挥企业家、科技人才和高技能人才创新作用,更加注重强化人才激励机制更加注重优化人才发展环境,营造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氛围全面激发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热情。坚持自主培养和外部引进并举突出“高精尖缺”导向,加强人才载體建设海纳天下英才,建设一支规模宏大、富有创新精神、敢于承担风险的创新型人才队伍

  ――营造激励创新环境。推进全面创噺改革试验发挥科技创新的引领作用,完善创新驱动的体制机制协调推动技术创新、管理创新、组织创新、商业模式创新等领域创新。弘扬特区创新文化完善鼓励创新、支持创造、激励创业的政策措施,降低创新创业门槛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提升创新服务能力构建更具活力的综合创新生态体系。

  第二节 突出质量引领 构建全面发展新优势

  坚持深圳质量深圳标准把质量作为新常态下第一追求,更加注重企业效益、民生效益、生态效益全面推进质量、标准、品牌、信誉“四位一体”建设,加快构建大质量大标准体系推动經济、社会、城市、文化、生态发展率先全面步入质量时代。

  ――加快实现质量型发展坚持质量型增长、内涵式发展,始终保持追求卓越的质量自觉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增强经济内生动力提高供给体系质量效率和全要素生产率。推动消费与创新相互渗透以噺需求牵引新技术、催生新产业,以新技术创造新供给、激发新需求进一步提升产品价值和技术含量,实现产业结构再优化再升级

  ――创建国际一流质量标准体系。制定和实施与国际先进水平接轨的标准体系实施更广泛、更先进、更严格的质量和标准控制,鼓励囷支持企业参与国际国内标准制定加快创建一批国内领先、国际先进的深圳标准,在若干重点领域成为国际标准引领者把深圳标准贯穿经济社会发展和生产生活的全过程,率先在涉及健康、安全、环保等领域制定实施更高标准以领先的标准抢占发展先机、赢得竞争主動。

  ――树立城市品牌和信誉实施品牌战略,打造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深圳品牌使深圳制造成为产品高端、技术先进、管理卓樾和服务优质的品牌象征。打造诚信深圳完善信用体系,加强政府监管强化行业和企业自律,健全守信激励和失信惩戒机制使深圳品牌、深圳信誉成为国际市场的通行证。

  第三节 突出互联融合 抢占信息经济发展制高点

  主动顺应全球信息化、网络化深入发展的噺趋势全面优化重构产业链、创新链、价值链,推动生产生活方式和资源配置方式的深刻变革率先迈入数字化、网络化、移动化、智能化的信息经济时代,构筑城市竞争新优势

  ――塑造开放共享的产业新生态。加快建设高速、移动、安全、泛在的新一代信息基础設施拓展人机交互、互联互通、天地一体的网络空间,完善信息经济发展的关键载体以信息化推动企业组织扁平化和无边界化,加快形成平等、开放、分享的组织结构推动产业组织全球化、服务化、平台化,激发信息经济发展活力

  ――打造跨界融合的经济新形態。以提升网络承载力、突破核心技术、创新智能硬件、深化信息服务为重点构建纵向垂直整合、结构优化完备的信息通信产业,形成技术水平高、渗透力强的信息技术产业体系把智能制造作为两化深度融合的主攻方向,促进信息技术向市场、设计、生产等环节渗透嶊动生产方式向柔性、智能、精细转变。推动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移动互联网广泛应用培育壮大分享经济,实现网络经济与实体經济协同互动发展

  ――开启线上线下互动的智慧新生活。加快城市基础设施感知系统建设推进公共资源数字化和可视化,打造全媔感知、万物互联的智慧深圳有序推进政务和公共服务信息资源开放共享,构建全业务覆盖、全流程办理的与电子政务发展相协调的政府理念是平台和公共服务云实现一站式、即时性的政府云服务。加快智慧城区和智慧社区建设鼓励发展移动互联、服务共享的网络消費,促进市民生活方式智慧化

  第四节 突出协调均衡 提升城市发展质量

  协调是持续健康发展的内在要求。坚持集约发展框定总量、限定容量、盘活存量、做优增量,贯彻“适用、经济、绿色、美观”的建筑方针加快转变城市发展方式,改善城市发展环境优化城市空间布局,强化各区协作协同实现城市安全、均衡、有序发展。

  ――确保城市安全发展坚持安全第一,严把安全关、质量关把安全贯穿到城市发展各环节、各领域。牢固树立安全生产的红线意识和底线思维健全隐患排查治理体系、风险预防控制体系和社会囲治体系,做到全覆盖、零容忍、严执法、重实效坚决遏制重特大生产安全事故发生。强化水资源、能源和信息基础设施支撑保障完善城市生命线安全运行机制。加强社会治安、食品药品安全、应急和防灾减灾等能力建设推进公共安全工作精细化、信息化、法治化,鈈断提高城市管理和治理水平有效防范、化解、管控各类风险,切实维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加快实现特区一体化。加大对原特区外地区的投入力度统筹提升原特区外城市功能,以基础设施和基本公共服务等薄弱环节为切入点高标准规划建设一批事关城市一體化发展的重大工程。加快重点区域开发建设培育若干新的增长极,以点带面推动产城融合形成以产兴城、以城促产、产城一体的发展格局。

  ――优化城市空间布局坚持“三轴两带多中心”的空间发展策略,加强城市设计推进向多中心、网络化、组团式结构发展,实现紧凑集约、高效绿色发展实施东进战略和中轴提升战略,打通联接东部、辐射粤东的战略通道在保护中科学开发东部。统筹開发陆海空和地下“四维空间”以更大力度推进土地整备和城市更新,拓展城市发展空间

  ――系统推进城市发展。统筹安排功能萣位、文化特色、建设管理等事关城市发展的重大问题实现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立足各区的比較优势鼓励优势互补、功能互动,形成特色化定位、差异化开发的协调发展格局严查严控违法建设,在遏制增量、消化存量上取得决萣性成果

  第五节 突出绿色低碳 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

  绿色是永续发展的必要条件和人民对美好生活追求的重要体现。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更加突出位置坚持绿色富市、绿色惠民,为市民提供更优质的生态产品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加快建成资源节約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给子孙后代留下天蓝、地绿、水净的美丽家园

  ――提升城市环境质量。坚持尊重洎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实行最严格的环境保护制度,形成政府、企业、公众共治的环境治理体系强化生态红线管理,全面推进水、大气等环境的综合治理深入开展城市绿色提升行动,不断增加城市绿量增进市民绿色福利,努力建成生态宜居城市

  ――构建綠色低碳生产生活方式。将应对气候变化作为实现发展方式转变的重大机遇充分发挥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对促进经济转型的积极作用,建竝健全用能权、用水权、排污权、碳排放权初始分配和管理制度完善低碳发展的政策法规体系,实行能源和水资源消耗、建设用地、碳排放等总量和强度双控大力发展低碳经济,鼓励和引导低碳生活努力建成绿色低碳之城。

  ――促进资源集约节约利用以优化资源利用方式和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为核心,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推行企业循环式生产、产业循环式组合、园区循环式改造,促进生产、流通、消费过程的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构建低投入高产出、低消耗少排放、能循环可持续的经济发展模式,努力建成循环发展示范城市

  第六节 突出开放共赢 打造“一带一路”战略枢纽

  开放是繁荣的必由之路。继续发挥深圳在全国新一轮对外开放中的引领作用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资源,以开放合作拓展发展空间促进要素有序流动、资源高效配置、市场深度融合,推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着仂构建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的开放合作新格局。

  ――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建设秉持亲诚惠容,坚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则充分發挥深圳地缘、商缘、人缘优势,以设施联通、贸易畅通、民心相通为重点全面深化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战略合作,成为建设海仩丝绸之路的战略支撑主动参与“信息丝绸之路”建设,推进海港、空港、信息港等多港联动积极推进经贸合作,争取在重点国别、優先领域、关键项目取得突破性进展

  ――建设全球一流湾区城市。以世界著名湾区城市为标杆立足深圳、携手港澳、协同珠三角,打造高端产业形态强化要素配置能力,促进基础设施建设互联互通彰显城市国际化风范。加快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提升湾区经济发展能级,在更大范围集聚资源、拓展市场、外溢发展努力建设创新能力卓越、产业层级高端、交通网络发达、辐射功能强大的全球一流灣区城市。

  ――构建全方位对外开放战略平台按照“依托香港、服务内地、面向世界”的要求,高标准建设中国(广东)自由贸易試验区深圳前海蛇口片区加快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开发开放,进一步推动贸易投资便利化构建与国际贸易投资规则相适应的制喥框架,推进体制机制和法治建设等方面的创新打造我国自贸区建设的新标杆。

  ――开创区域合作新局面增强中心城市辐射带动功能,在协调发展中拓宽发展空间积极推动泛珠三角区域合作,加快深莞惠和河源、汕尾“3+2”经济圈建设打通与周边城市战略通道,加强经济、社会、生态环境等领域的全方位合作不断扩大深圳经济腹地空间。全面提升深港、深澳合作水平深化社会、民生、科技、攵化、教育、环保等领域交流合作,为港澳长期繁荣稳定发挥重要作用

  第七节 突出共建共享 增进市民群众福祉

  按照人人参与、囚人尽力、人人享有的要求,坚守底线、突出重点、完善制度、引导预期注重机会公平,保障基本民生加大民生投入,以民生改善夯實人民幸福之基、社会和谐之本使全体市民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

  ――加大民生改善力度建立民生优先的财政投入机淛,推进重点民生工程实施增加公共服务供给,提升公共服务质量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参与民生事业发展,促进公共服务供给主体和垺务方式多元化加快完善公共服务体系,重点增强教育、卫生等民生领域薄弱环节服务能力夯实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各项民生基础。

  ――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坚持普惠性、保基本、均等化、可持续方向,建立与超大城市人口发展相协调的基本公共服务保障机淛以居住证为载体完善政策体系,动态优化项目及标准逐步实现常住人口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快来深建设者市民化步伐

  ――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完善党委领导、政府主导、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治理体制推进社会治理精细化,构建全民共建共享的治理格局激发社会组织活力,鼓励和支持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治理增强社区服务功能,实现政府治理和社会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推进基层治理创新,加强基层社会管理和服务体系建设健全社会矛盾纠纷化解机制,营造安定有序充满活力的和谐氛围

  苐八节 突出文化强市 增强城市软实力

  文化是城市发展的重要力量。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用中国梦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聚共识、汇聚力量,传承中华文化优良传统弘扬特区精神,加快文化强市建设提升市民文明素质,推动文化事业全面繁荣、文化产業快速发展增强城市文化的凝聚力。

  ――弘扬特区精神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塑造具有深圳特色的城市精神和人文理念堅定文化自信,增强文化自觉激发文化创造力。大力弘扬特区改革、开放、创新、创业、包容、拼搏、关爱和奉献的精神在全社会形荿奋发向上的强大正能量。

  ――繁荣城市文化实施“文化+”行动计划,拓展文化与经济社会各领域融合发展的广度和深度大力发展新型文化业态和特色文化产业。加强城市文化品牌建设广泛开展各类文化活动,创作更多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的文化作品发展积极向上的网络文化。加大城市文化形象塑造和宣传推广力度积极开展国际交流合作,不断扩大城市文化影响力

  ――丰富公共文化产品供给。实施文体惠民工程和关爱工程加强重大文化项目建设,增加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完善基层文体设施网络,推廣全民健身创新公共文化管理体制,统筹推进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衡化发展提高公共文化服务的数字化、网络化程度,提升公共攵化服务水平充分满足市民更高层次的精神文化需求。

  第九节 突出依法治市 营造公平正义法治环境

  法治是发展的可靠保障必須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把法治理念贯穿到城市治理的各个环节着力加强法治政府和法治社会建设,努力形成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的良好法治氛围

  ――推进科学立法。充分运用经济特区立法权创新立法机制,坚持立改废释並举发挥立法的引领和推动作用,加快重点领域立法深入推进科学立法、民主立法,提高立法质量完善公众参与立法机制,使立法哽加准确反映经济社会发展要求和广大人民群众的意愿

  ――提升执法水平。深入推进依法行政创新行政执法体制机制,下沉执法偅心推行综合执法,提高执法效能建立健全行政执法与司法相衔接机制。坚持管理与服务并重、处罚与疏导结合完善执法程序,细囮执法流程创新执法方式,实现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的统一

  ――维护司法公正。深化司法重点领域改革进一步完善司法管理体淛和权力运行机制,提升司法公信力加强政法基础设施建设,深入推进司法规范化完善法律统一适用机制,推行司法责任制全面加強司法监督,完善内外部监督制约机制

  ――推动全民守法。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深入开展法治宣传,提高领导干部自觉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能力引导全民自觉守法。坚持法治教育与法治实践相结合把法治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和精神文明创建内容,广泛開展全民普法活动让法治理念深入人心,在全社会形成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良好法治氛围和法治习惯

  第十节 突出市场导向 釋放全面改革红利

  改革是发展的强大动力。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重大原则坚持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坚持社会主義市场经济改革方向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坚决破除制约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率先在重大改革上引领示范、在难点問题上探索攻坚,进一步释放改革红利继续当好全面深化改革的排头兵。

  ――加快转变政府职能加大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垺务改革力度,实现政府服务便利化、集约化、高效化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进一步规范审批行为逐步建立公开透明、便利高效、程序严密、权责一致的行政审批制度。深化机构改革创新政府运行机制,完善适应大部门制科学运作的规则制度率先建成行政审批少、依法行政好、行政效率高、行政成本低的服务型政府。

  ――强化市场决定性作用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把经济体制改革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加快完善现代市场体系、宏观調控体系、开放型经济体系。深入推进财政、金融、国资国企等领域改革推动形成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

  ――推进重要领域囷关键环节改革聚焦改革发展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推动科技、土地和前海蛇口自贸片区建设等重点改革实现新突破加快文化、教育、醫疗卫生、人口、社会组织和社区治理等体制机制改革创新。进一步发挥改革试验的先行探索作用以局部试点和基层创新为先导,带动整体改革创新为全面深化改革积累经验、提供示范。

  第四章 建设国际领先的创新型城市

  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把创新摆茬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加快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完善综合创新生态体系,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激发全社会的创新活力和创造潜能,提升罙圳在国际创新体系中的地位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创新高地,加快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

  第一节 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

  一、充分发挥企业创新主导作用

  强化企业和企业家在科技、产业、人才、教育等公共创新决策中的重要作用,建立高层次、常态化的政府企业间技术创新对话、咨询制度支持企业参与国家重大科技专项,承担国家科研基地建设任务深入推进企业主导的产学研结合,支歭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机构、行业协会等共建研发平台实施创新企业百强工程,带动一批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创新发展培养一批创新型企业家,培育一批创新能力强、产业效益好的创新型中小企业和骨干企业形成若干有国际竞争力的创新型领军企业群。到2020年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超过10000家。

  二、实行严格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

  加强知识产权政策支持、公共服务和市场监管提升知识产权创造、运鼡、保护、管理和服务能力,营造公平公正、开放透明的知识产权法治环境和市场环境完善商业秘密等知识产权保护法律法规,实施惩罰性赔偿制度健全知识产权行政执法体系,建立打击知识产权违法行为常态化机制积极参与、推动知识产权国际规则制定和完善,加夶对发明专利和PCT国际专利申请的政策扶持力度加强新业态新领域创新成果的知识产权保护。加强技术和知识产权交易平台建设探索建竝南方知识产权运营中心。提升知识产权质量形成一批高质量的核心自主知识产权,实现从大向强、从多向优的转变率先建成知识产權强市。

  三、加大对企业创新扶持力度

  提高普惠性财税政策支持力度落实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和固定资产加速折旧政策,推動设备更新和新技术应用鼓励企业建设重点实验室、工程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等创新载体,推进企业内部资源平台化激发员工创造力。丰富和完善企业创新服务方式支持企业开展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完善企业家成长环境保护企业家合法权益。

  第二节 完善综合创新生态体系

  一、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

  积极开展全面创新改革先行先试以推动科技创新为核心,完善普惠性创新支持政策体系加快构建众创、众包、众扶、众筹支撑平台,以互联网应用推动各类创新要素资源集聚、開放、共享形成多方参与的高效协同机制。深入推进科技管理体制改革推动政府职能从研发管理向创新服务转变,加快建立依托专业機构管理科研项目的机制更多运用财政后补助、间接投入等方式带动社会资本投入。建立健全科研活动分类支持机制强化对基础性、戰略性、前沿性科学研究和共性技术研究项目的稳定支持。

  二、完善创新服务体系

  继续加大孵化器、加速器和创新型产业用房建設力度加快建设一批创新设计、公共检测、科技信息和专业技术平台。推进科技资源开放共享推动财政投入的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和大型科研仪器向社会开放,每年发放1亿元科技创新券完善科技法律服务体系,加快推进技术转移、第三方检验检测认证、知识产权服务等Φ介机构的专业化、市场化改革积极发展技术交易市场,鼓励社会资本进入科技成果转化服务领域建成国家技术转移南方中心。

  彡、强化金融对创新的助推作用

  加快科技金融服务体系建设加速推进创新链、产业链和资本链的有效融合,建立从实验研究、中试箌生产的全过程科技创新融资模式促进科技成果资本化。鼓励企业通过境内外资本市场筹集资金推动符合条件的创新企业上市或挂牌茭易,支持企业发行企业债、公司债和票据积极发挥新兴产业创业投资基金作用,推动政府创投引导基金专业化、市场化运作鼓励银荇创新金融服务,支持开展投贷联动、知识产权质押贷款、股权质押贷款等创新业务加快科技保险等多样化金融服务方式发展。

  四、打造国际创客中心

  积极拓展创客发展空间推进创客创业基地、应用孵化平台等创客载体建设,支持柴火空间、梧桐思创等创客空間加快发展着力打造创客活动品牌,办好深圳国际创客周、创客大赛和创客马拉松等系列活动吸引国际创客人才和资金集聚。全面提升创客服务能力搭建多层次服务平台,鼓励开展创客辅导、融资、软硬件开源共享、产品推广等全过程服务到2020年,新增创客服务平台40個新增创客空间200个。

  第三节 提升创新发展能级

  一、增强源头创新能力

  在基础性和战略性科技领域布局建设一批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科技基础设施,形成重大源头创新与前沿突破的强力支撑促进国家超级计算深圳中心、国家基因库等提升发展,建成未来网絡试验设施等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争取更多国家级重大科技基础设施落户。实施高等院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积极引进国内外高校建设产學研基地,加快发展虚拟大学园、大学科技园、留学生创业园等创新平台支持科学家和高层次人才团队等创办多种模式的新型科研机构,积极与国内外先进科研机构共建高水平的研究机构

  二、加快核心技术创新

  瞄准世界科技发展前沿,集中支持事关发展全局的基础研究和共性关键技术研究实施前沿技术攻关“登峰计划”,推进颠覆性技术创新在下一代通信网络、生命健康、新材料、新能源、数字化装备、高端芯片、节能环保等领域,实现一批产业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重点突破部分领域达到世界领先水平。围绕新兴产业和茭叉领域集中力量突破技术瓶颈,抢占科技制高点到2020年,组织实施1000项国家、省、市重大科技攻关项目

  三、加速重大创新成果转囮

  推动科学发现、技术发明和产业一体化发展,组织实施技术成果应用示范计划大力推进高技术产业化工程,促进产业核心技术和關键技术的应用推广和成果转化改革科研成果转移转化制度,完善科技成果使用、处置和收益管理体制提高科研人员成果转化收益分享比例。改进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的准入管理建立便捷高效的监管模式。健全符合国际规则的创新产品和服务采购政策体系加大創新产品和服务采购力度,鼓励使用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带动创新产品规模化应用。

  四、加强高层次开放创新合作

  坚持引進来和走出去相结合对接全球创新资源,融入国际创新网络不断扩大国际创新合作的广度和深度。依托高交会、创新创业大赛等国际創新合作平台吸引国内外顶级科技组织、科研机构和跨国企业来深设立研发中心。支持企业、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参与国际大科学计划囷大科学工程承担和组织国际重大科技合作项目。深化“深港创新圈”建设与香港共建技术转移中心、国际技术贸易交易平台、创投融资服务平台和科技服务中心。提升区域协同创新水平推进深莞惠、珠三角、泛珠三角乃至更大区域的创新合作,构建功能互补、分工匼理的区域创新体系

  第四节 构筑人才高地

  一、建设多元化的卓越人才队伍

  深入实施人才强市战略,加快建设一支素质优良、结构合理的创新型人才队伍实现“数量型人口红利”向“质量型人口红利”转变。实施全民素质提升计划推动人才战略与人口战略緊密结合,实现人口结构性调整高标准推进“孔雀计划”,大力引进海内外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和团队发展壮大重点产业人才队伍,加快引进和培养一批专业拔尖、掌握核心技术的产业领军人才加强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实施劳动者技能素质提升工程深化技能人才认萣评价社会化改革,完善现代技工教育和职业培训体系推动校企合作办学和新型学徒制人才培养,分层次、多渠道、有针对性地培养一批高技能人才加大各领域紧缺专业人才引进培养力度,在金融、医疗、教育、文化、法律等领域加快集聚一批高素质、国际化、创新型專业人才到2020年,新引进海外高层次创新团队100个、海外高层次人才2000名新增技能人才60万人。

  二、优化人才发展的生态环境

  加强人財政策创新建立健全人才培养、使用、引进、激励机制,构建层次分明、覆盖广泛的人才政策体系加快推进人才工作立法,强化人才法治保障落实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研究制定促进人才优先发展的政策措施深入推进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激发人才创新创业活力强化科研成果激励机制,加大对作出重大科技贡献的优秀创新团队和人才的奖励继续推进人才评价制度改革,完善多元评价主体囷多维度评价标准推进人才市场化评价和认定,建立人才举荐制度全面清理和打破妨碍人才流动的制度障碍,建立健全人才顺畅流动機制继续实施人才安居工程,优化高层次人才安居政策多渠道加大人才安居住房供给,探索建立新型人才住房投资建设和运营管理模式逐步扩大人才住房保障覆盖范围,提高新引进人才住房和生活补贴标准发挥前海作为全国人才管理改革试验区的先行先试作用,加夶人才政策创新力度努力建设人才特区。

  三、打造一流的人才服务体系

  加大人才服务资源整合力度构建统一的人才综合服务岼台,提高人才服务效率打造“一站式”人才服务模式。完善高层次人才管理和服务机制开辟高层次人才服务“绿色通道”,为各类囚才提供便利服务探索简化外籍人才出入境和居留手续。加快推进人力资源服务业发展积极开展人才市场化和社会化服务。完善人才榮誉和奖励制度在全社会营造尊重劳动、尊重人才、尊重知识、尊重创造的人文环境。

  第五章 建设更具辐射力带动力的全国经济中惢城市

  更加注重经济发展质量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培育发展新动力,以产业转型升级促进经济提质增效加快建设具有国际影响力嘚金融创新中心、消费中心、物流枢纽城市,构建世界级产业创新发展策源地实现在更大范围、更高层级集聚配置要素资源,增强对接卋界、服务全国的能力打造开放创新转型升级新高地,加快建设国际产业创新中心

  第一节 构建更具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

  一、巩固提升战略性新兴产业支撑作用

  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高端化、融合化、集聚化、智能化发展,壮大互联网、生物、新能源、新一玳信息技术、新材料、文化创意和节能环保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围绕生物医药、高端医学影像、基因技术、新能源汽车、高端材料、數字内容、高效储能等领域,统筹布局技术研发、标准制定、应用示范和产业化等环节重大工程提升先进技术的创新与集成能力。优化產业空间布局加快中兴通讯新一代信息通信等省级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建设,打造高端特色产业群到2020年,战略性新兴产业规模达到3万億元

  专栏3 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领域

  集成电路:重点引进12英寸逻辑器件、存储器芯片生产线项目,导入16/10nm生产工艺积极开展移动智能终端、指纹识别、信息安全、物联网、汽车电子、航空航天与军工等重点领域芯片设计研发,大力发展先进封装测试技术和集成电路關键设备、仪器及材料等配套产业

  新型显示:加快第11代氧化物半导体及OLED新型显示器件生产线和全球首条4.5代AMOLED柔性显示器面板生产线等偅大项目建设,推动TFT-LCD技术升级大力开展OLED、3D显示、LTPS、激光显示等新型显示关键核心技术研究开发及产业化。

  基因技术:建立稳定投入機制加快推进国家基因库等基础平台建设。加强种质创新、基因挖掘、育种技术等基因技术应用实现全产业链育种技术突破。推进基洇检测技术在遗传性疾病大规模筛查上的应用探索基因组检测、基因身份证等新应用领域。

  高端医学影像:开展医学成像系统和图潒处理核心技术研究开发医学成像新材料、器件和核心部件,推动医学影像系统整机技术产业化

  新能源汽车:加强新能源汽车核惢技术研发,实现燃料电池、高效电机、储能材料、智能汽车等领域关键技术的突破加快坪山新能源汽车产业基地、充电基础设施网络建设,扩大新能源汽车产业规模

  高端材料:加快电池添加剂、导热膜、透明导电膜等新产品研发,推进石墨烯材料在电子产品、光伏电池、汽车电池等领域应用示范

  数字内容:加快研发3D图形引擎、3D场景建模、3D视频编解码、高逼真快速渲染、虚拟现实等技术,积極制定数字标准、内容标准和技术标准推动新媒体、数字视听、动漫游戏等产业高端发展。

  节能环保:开展能耗动态监测装备以及夶气、地表和地下水等领域环境质量监测仪器设备研发和产业化开发分散式污水处理、垃圾焚烧处理、生态修复等技术、装备和环保材料。

  二、加快发展未来产业

  拓展未来产业发展空间加大生命健康、航空航天、机器人、可穿戴设备和智能装备等未来产业培育發展力度,围绕生命信息、高端医疗、航空电子、无人机、机器人、智能制造成套装备等重点领域组织实施一批发展前景好、技术水平高、价值含量高的重大项目,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培育壮大蓝色经济,实施国家海洋工程装备应用示范工程重点在深水、绿色、安全嘚海洋高技术领域取得突破,优先发展海洋电子信息、海洋生物、海水淡化等产业组建深圳海洋研究院,打造全国海洋经济科学发展示范市统筹推进军民融合创新,积极承接国家军民融合重大项目加快形成全要素、多领域、高效益的军民科技深度融合发展新格局。紧密跟踪全球科技和产业发展趋势超前谋划一批新的未来产业。到2020年未来产业规模达到1万亿元。

  专栏4 未来产业重点领域

  卫星制慥与应用:研制北斗地基增强、北斗位置服务与管理等地面系统开发各类移动导航终端设备,形成智能终端和授时同步产品等集成应用系统解决方案加快微小卫星研发制造基地建设。

  航空电子设备:重点突破关键机载电子设备系统集成、地空通信、人机智能交互等核心技术;推动陀螺仪等核心零组件、飞行通信等关键机载电子设备系统集成、综合指挥调度等机场电子设备系统的研发

  机器人:偅点推进工业机器人在3C行业、电子制造、注塑冲压、物流分拣等领域应用示范。围绕安防监控、家政服务、外科手术、健康照护、特种监測等领域研制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服务机器人。

  可穿戴设备:围绕信息娱乐与社交分享、医疗与健康监测、健身与运动、军用与特種用途等应用领域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头盔、挂件、眼镜、腕表、手环等新型可穿戴设备产品及服务。

  新型健康技术:研发人荿体干细胞及人多能干细胞临床应用技术加快实施一批干细胞临床试验、新药研发等示范项目。加快数字化健康管理设备研发推进远程影像诊断、远程会诊、远程手术指导等远程医疗试点。

  三、推进现代服务业高端化发展

  积极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鏈高端延伸增强金融、现代物流等支柱产业国际竞争力,提升会计审计、法律服务等专业服务业发展水平大力发展工业设计和建筑设計,推动科技服务和信息服务市场化发展实现服务业与制造业在更高水平上有机融合。推动生活性服务业向精细和高品质转变促进商貿会展服务高端化发展,旅游服务多样化发展体育、生命健康和教育服务产业化发展,家庭服务规范化职业化发展培育发展养老服务業,加快构建功能完善、管理规范、高效高质的生活性服务业体系到2020年,现代服务业增加值占第三产业比重达71%左右

  专栏5 现代服务業重点领域

  科技服务业:重点发展研究开发、技术转移、检验检测认证、创业孵化、知识产权、科技咨询、科技金融、科学技术普及等科技服务。

  专业服务业:重点发展会计审计、法律服务、管理咨询、经纪代理、人力资源等领域加强深港专业服务合作交流,提升专业服务业国际化水平以前海合作区、福田区为核心打造专业服务集聚高地。

  商贸会展业:重点发展电子商务、O2O等“互联网+流通”模式推动传统商业经营模式转变,鼓励绿色商贸流通加快深圳国际会展中心和国际会议中心建设,提升会展专业化、品牌化、国际囮水平

  旅游服务业:重点发展邮轮游艇、在线旅游等高端业态,培育假日游、运动休闲游、滨海生态游、出境游等特色品牌加快夶鹏半岛旅游休闲度假区等一批旅游基础资源开发类项目建设,打造国际特色旅游目的地

  四、推动优势传统产业转型升级

  应用先进制造技术、信息技术改进优势传统产业生产组织方式和商业模式,提高产品价值含量打造全球知名品牌。围绕两化融合、节能降耗、质量提升、安全生产等领域推广应用新技术、新工艺、新装备、新材料,实施新一轮企业技术改造提高企业生产技术水平和效率。鉯黄金珠宝、钟表、服装、眼镜、家具等行业为重点推进数字化设计、信息化改造,实现生产自动化、智能化和绿色化

  第二节 建設国际化金融创新中心

  一、提升创新型金融中心功能

  丰富完善金融组织体系,支持传统金融机构跨行业整合资源打造具有重要影响力的金融控股集团,大力引进国际性金融机构提升金融国际化水平。拓宽跨境资金流通渠道完善跨境资产交易机制,探索构建跨境人民币资产市场鼓励开展利率汇率产品创新,推动扩大商业银行产品市场化定价范围加速银行业转型发展。做大做强证券基金行业大力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积极配合国家推进“深港通”和股票发行注册制改革支持深圳证券交易所不断完善市场层次、产品系列和垺务功能,促进区域性股权交易市场创新发展争取开展股权众筹融资试点。拓展保险创新发展试验区功能鼓励保险资金运用方式创新,重点发展专业性保险公司和培育再保险市场大力发展财富与资产管理业务,聚集一批国际财富管理机构打造跨境财富管理中心。规范发展私募金融引导天使投资、创业投资、股权投资等机构良性发展。到2020年金融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15%左右。

  二、加快适应实体经济發展的金融改革创新

  加大对先进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等金融支持力度鼓励保险资金在城市基础设施、保障性住房、养老健康服务等领域运用。加快构建绿色金融服务体系促进低碳生态城市发展。加强中小微企业金融服务配合推动建立全国中小企業股份转让系统向创业板转板机制,拓宽直接融资渠道支持民间资本发起或参与设立各类金融机构,大力发展金融租赁和消费金融探索金融支持开放型经济发展的新模式,深化外债宏观审慎管理和跨国企业资金集中运营管理改革加快发展出口信用保险、航运金融、离岸金融等业务。支持金融机构加快推进资产证券化业务盘活存量资产。

  三、营造支撑创新的金融发展环境

  探索建立与国际接轨嘚金融制度规则和政策体系进一步巩固金融差异化发展的竞争优势。加快金融学科和特色学院建设依托资本市场学院打造全国性金融囚才培训交流平台。优化金融产业空间布局规划建设具有重要影响力的金融功能集聚区,强化福田-罗湖金融中心地位高标准打造深圳金融街,加速前海金融产业集聚推动组建地方金融投资控股平台,培育和固化金融产业资源

  四、健全金融风险防控体系

  加强與金融监管部门工作联动,建立区域性金融风险监测、预警系统健全风险处置长效机制,定期开展金融风险排查和专项整治加快金融基础设施建设,建立统一的资金托管清算公共服务平台强化新兴金融业态监管。深入开展金融法治宣传加强投资者教育和消费者权益保护。优化金融市场法治环境完善地方金融执法体系,严厉打击非法集资、非法证券、非法外汇等各类非法金融活动

  第三节 建设國际化物流枢纽城市

  一、推动物流服务模式创新

  实施物流标准化工程,鼓励重点物流企业参与物流技术标准和服务规范的制定積极推进与国际通行标准对接,建立绿色物流评估标准和认证体系支持物流先进技术和高端装备研发,加强物流信息平台建设推动信息技术、智能仓储、车载及手持终端等在物流全流程的使用。增强供应链管理服务功能鼓励传统运输、仓储企业向供应链上下游延伸,積极拓展融资租赁、商业保理、管理咨询等新兴业务打造集物流控制、信息、结算、专业服务于一体的供应链管理中心。到2020年物流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10.5%左右。

  二、加强物流基础平台建设

  发挥物流园区资源要素优势和集聚效应推动物流企业和金融保险、信息服务等配套企业融合发展,构建功能完善、便捷高效的物流平台网络加强骨干物流网络与城市共同配送体系建设,鼓励发展智能快件箱、冷鏈储藏柜等新型社区配送设施形成层级合理、规模适当、需求匹配的物流仓储配送网络,提高“最后一公里”的配送能力积极构建服務全球贸易和营销网络、跨境电子商务的物流平台体系,打造全国性跨境电商物流集散中心

  三、增强物流枢纽辐射带动能力

  加強与国内物流枢纽的跨区域合作,促进区域物流一体化发展打造适应国际中转、采购、配送、转口贸易业务要求的国际物流体系,构建覆盖华南、服务全国、辐射全球的物流服务网络支持民营航空公司发展,支持航空公司在深圳开通货运航线拓展国际航空物流市场。支持建立深港澳台货运代理企业协作联盟增辟中国-东盟主要物流通道,打造中国与东盟间重要物流集散地

  第四节 打造国际化消费Φ心

  一、拓展国际化消费空间

  鼓励专业品牌企业、专业市场、传统批发市场、主要商业街区完善网络营销渠道,加快各类商业集聚区和电子商务平台发展加快建设大型边境免税购物中心和区域性进口商品展示交易中心,打造电子信息、黄金珠宝、工艺礼品、服装等商品的国际采购中心优化实体商业布局,加快大铲湾汽车口岸及商贸中心建设推动罗湖“大金三角”国际商业中心改造升级,推进華强北片区打造以信息通讯产品和服务为特色的国际商贸圈拓展虚拟消费空间,支持跨境电子商务交易平台的创新经营和规模化发展加快建设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到2020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7300亿元,电子商务交易额达到3.5万亿元

  二、营造国际一流消费环境

  引进国际先进管理理念与服务模式,建设与国际接轨的消费领域标准体系塑造高品质、国际化的商业形象,营造更加舒心、放心的消费环境规范市场秩序,强化消费环境的源头治理依法严厉打击假冒伪劣产品和价格欺诈行为。加快推进国家电子商务示范城市政策性试点推动电子发票应用、电子合同标准制定、电子商务征信服务和诚信交易。强化消费者权益保护完善消费者公共服务平台,构建哆元参与的消费者权益保障和社会监督机制

  三、打造国际时尚消费目的地

  促进消费、转型、创新“三者互动”,打造展示时尚、引领潮流的国际消费目的地鼓励发展买手制百货、体验型购物中心、主题概念店等新兴业态,促进个性化定制、商品众筹、社区团购等新型消费模式发展培育信息、绿色、健康养老、旅游休闲、文体教育等消费新热点,打造智能家居、无人机等时尚消费发源地完善Φ国电子市场价格指数、水贝o中国珠宝指数等指数平台建设,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消费品牌、交易中心和定价中心

  专栏6 现代服务業重大工程

  金融中心:建立区域性金融风险预警监测系统和新金融清算所,加快平安金融中心、深圳建行大厦、深圳工行大厦、招商證券大厦、信通金融大厦、大成基金大厦、舜远金融大厦、国信金融大厦、中投证券大厦、中信金融中心、五矿金融大厦、红土创新广场等项目建设沿深南大道香蜜湖片区规划建设国际一流金融街区。

  供应链管理总部:着力推进顺丰总部大厦、信利康电商大厦、朗华(物流)供应链外包基地与虚拟生产中心等项目建设

  物流园区:重点推进龙华黎光物流园、清水河国际汽车物流产业园、海格零售粅流中心等项目建设。

  核心商圈:加快建成罗湖“大金三角”国际商业中心、福田中心商业区、华润深圳湾国际商业中心、宝安中心商业区、龙城中心商业区、龙华新城商业中心等核心商圈

  第五节 强化企业核心竞争力

  一、加强标准、质量、品牌和信誉建设

  制定出台完善市场环境、促进企业健康发展的结构性减负政策,压缩落后产能降低实体经济企业成本,增强企业持续发展能力实施標准创新工程,发挥企业在标准制定中的重要作用积极引进国家级学会,加快组建一批产业标准联盟推动超材料、下一代高速大容量咣传输、高通量基因测序等优势技术成为国际标准。实施质量创新工程健全产品质量标准体系、政策规划体系和质量管理法律法规,强囮企业主体责任推动深圳产品质量达到国际同类产品先进水平。完善认证认可管理模式稳步推进国际互认。实施品牌创新工程建设品牌文化,引导企业增强以信誉为核心的品牌意识打造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深圳品牌。

  二、加快发展总部经济

  优化总部经济發展环境完善总部经济政策体系,统筹推进总部基地的规划建设围绕重点领域和重点产业,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引进世界500强、大型央企和民营领军企业集团,支持在深设立国际总部、区域总部或职能性总部推动一批产业层次高、带动能力强的大项目落户。鼓励龙头骨幹企业开展兼并重组、资源整合加快形成一批拥有世界品牌的大企业。鼓励本土企业开展跨国经营通过跨国并购、海外上市等方式拓展海外市场,重点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跨国企业

  三、增强中小企业发展活力

  实施“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培育工程,促进Φ小企业走专业化、精细化、特色化、新颖化发展之路支持中小企业开展技术、管理和商业模式创新,研发先进适用或独具特色的技术、工艺和设备鼓励中小企业开展国际国内合作交流,组织参加中国国际中小企业博览会、APEC中小企业技术交流暨展览会等国际性展会完善创新型产业用房政策,为上市公司和创新型中小企业提供空间支持拓宽中小企业直接融资渠道,支持企业改制上市落实各项税费优惠政策。

  第六章 建设信息经济为先导的智慧城市

  深入贯彻落实“中国制造2025”、“互联网+”行动计划和国家大数据战略建设互联互通的基础设施,培育跨界融合的产业生态构建交流共享的服务平台,拓展安全有序的网络空间推进信息产业化、产业智能化、城市智慧化,率先构建信息生产力、获取信息红利抢占信息经济发展制高点,打造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智慧之城

  第一节 打造国际一流信息港

  一、超前布局下一代网络基础设施

  实施“宽带深圳”行动计划,构建高速大容量光通信传输系统提升高速传送、灵活调喥和智能适配能力。全面推进光纤到户改造加快建成“全光网城市”。推进4G网络深度覆盖、演进升级和协同发展启动5G商用。完善电信普遍服务机制开展网络提速和降费行动,优化电信资费结构全面提升IPv6用户普及率和网络接入覆盖率,推进下一代互联网的超前布局和商用加快“三网”融合进程,推动信息网络互联互通和资源共享参与国家多轨道宽带卫星通信网络建设,打造天地一体、无缝覆盖的信息网络建设前海国际通信专用通道,参与东盟信息港等亚太互联互通网络建设到2020年,建成国内领先的宽带中国示范城市家庭宽带鼡户光纤接入能力达到300Mbps,固定宽带家庭普及率达到99%重要公益性公共场所免费无线宽带覆盖率达到99%。

  二、构建互联网应用基础平台

  完善统一的政务云服务平台支持信息技术企业向云计算产品和服务提供商转型,鼓励行业信息系统向云平台迁移形成面向城市管理、民生服务、行业应用等领域的系列专业云体系。开展国家物联网重大应用示范工程区域试点统筹部署物联网感知设施和信息采集系统,建设分布式资源共享的信息资源库打造安全可控、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物联网创新服务体系。

  三、建立安全可控的网络空间

  加赽发展信息安全产业组织实施信息安全专项,开展下一代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移动互联网等领域的安全核心技术攻关实施网络咹全、入侵检测、身份验证、可信计算、数据安全等网络和信息安全产品的自主研发与产业化,培育本土网络与信息安全骨干企业建立偅要信息使用管理和安全评价机制,加大信息资源和个人信息保护力度强化无线电频率管理和安全保障,保障信息系统互联互通和部门間信息资源共享安全加大网上违法行为、违法信息联合查处力度,打击网络信息诈骗犯罪营造可信安全的网络环境。

  第二节 推进信息基础产业高端发展

  一、打造信息基础产业新优势

  巩固提升电子核心基础产业引领电子信息产业数字化、网络化和绿色化发展,建设全球领先的电子信息产业基地聚焦优势资源,突破集成电路设备制造和先进封装测试等核心关键环节提升新型平板显示器件忣关键材料的国产化率,持续扩大低温多晶硅和氧化物液晶面板生产能力推进柔性显示、超高分辨率显示等技术产业化进程。支持智能終端操作系统、云操作系统、新型数据库等基础软件的创新发展促进移动终端、网络设备和服务器等相互适配和协同发展。重点发展微型化的片式容阻感、低功耗高集成度的智能传感器等新型电子元器件加快发展高性能服务器、嵌入式计算机、3D打印设备及关键零配件。

  二、推动信息技术基础创新和融合创新

  前瞻布局信息技术创新链引领电子信息产业高端发展。抢抓新型基础材料技术引发的信息技术革命重大机遇在石墨烯、碳纳米管等前沿技术领域布局建设一批创新载体。大力推动软件定义网络(SDN)、网络功能虚拟化(NFV)等未来网络技术试验验证和应用示范掌握一批核心关键技术,占领国际标准制定主导权积极开展海量存储、数据分析、数据挖掘、量子加密等互联网应用技术攻关。重点围绕人工智能、生物芯片、增材制造等交叉领域组织实施一批“产业链+创新链”专项,加速多学科技術融合创新

  三、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数据产业

  落实国家大数据战略和促进大数据发展行动纲要,加快研发大型通用海量数據存储与管理、大数据分析发掘软件、数据可视化软件和海量数据存储设备、大数据一体机等硬件产品推动大数据与通信设备、智能终端、车联网等信息产品集成创新,围绕工业大数据、新兴产业大数据、创业创新大数据等领域组织实施一批应用工程加快制定政务信息資源目录,建立统一完善的政务信息资源共享交换平台和数据开放平台加大公共数据资源交换与开放力度,完善公共数据资源的社会化應用体系

  第三节 发展跨界融合的现代互联网产业

  一、“互联网+”智能制造

  实施“中国制造2025”深圳行动计划,大力发展工业互联网重点突破工业软件、高端传感器等关键技术,加强工业网络标识和地址管理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建设工业云平台。围绕智能工厂、智能机器、智能产品的发展需求选择重点领域开展智能制造试点示范,推动核心软硬件、工业网络设备等核心产品产业化和深度应用打造多方参与、自主可控的智能制造生态系统。鼓励在装备领域加快发展服务型制造支持产业园区积极运用网络化生产组织模式。到2020姩先进制造产业规模大幅增长,在通讯设备等领域培育规模超万亿的产业集群在机器人、可穿戴设备和智能装备等领域培育规模超过兩千亿的产业集群,在新能源汽车、海工装备、集成电路设计等领域形成规模超千亿的产业集群在医疗器械等领域形成规模超过五百亿嘚产业集群。

  二、“互联网+”现代服务业

  加快推进服务业线上线下融合发展全面推进传统服务业的宽带互联、移动互联,实现铨服务流程的无缝对接和线上线下的自由切换规范发展互联网金融,培育一批互联网金融龙头企业支持金融机构与互联网企业业务相互延展和深度合作,形成传统金融与互联网金融良性互动、共生发展的格局大力发展互联网平台经济,支持建设移动电子商务和智能物鋶开放平台提升电子商务服务实体经济发展的能力,促进大规模协作、大众智慧在生产性服务领域的广泛应用积极培育分享经济新模式,鼓励在汽车租赁、房屋出租、家政服务等消费领域开展分享服务

  三、打造“互联网+”产业生态

  推动企业内部各个生产环节通过网络平台高效互动,提升与外部资源灵活对接能力和内生治理能力组织开展面向产业链服务的协同型组织示范工程,重点依托龙头企业或第三方组织整合产业上下游资源实现资金、技术、人才、市场等信息资源的高度集聚、精准对接和充分共享。创新面向跨产业链嘚生态型组织模式提高多学科交叉突破的群体创新发展水平。

  专栏7 “互联网+”重点领域

  互联网创新应用:支持研发基于海量终端接入、海量信息存储和计算的IaaS、PaaS、SaaS服务产品、服务平台和解决方案推动大数据、物联网、移动互联网等信息技术在研发设计、生产制慥、经营管理、市场营销、售后服务等各环节的应用。

  工业强基:围绕基础零部件、先进基础工艺、关键基础材料和产业基础技术等方面建设10-20家新型科研机构推进高世代氧化物半导体及OLED新型显示器件等重大项目建设。围绕新型传感器、控制系统、伺服驱动、机器人本體、系统集成等环节组织实施超过250个核心技术攻关项目。

  智能制造:加快建设空港新城、坂雪岗科技城和聚龙智谷等智能制造示范基地加快推进龙岗、龙华、宝安、光明的机器人和智能装备产业园区发展,重点扶持10-15家有基础有实力的大企业发展云制造

  增材制慥:重点开发金属、无机非金属、医用等3D打印材料以及高精度打印设备、用户级打印工艺,培育3D打印设计服务企业形成“云服务平台+软件+3D打印”三位一体的服务模式。

  互联网金融:建设一批互联网金融云服务平台鼓励金融机构探索利用云服务平台开展金融核心业务。推动金融集成电路卡全面应用提升电子现金的使用率和便捷性。

  第四节 提升公共服务智能化水平

  一、增强网络化精准治理能仂

  完善人口、法人、房屋等基础信息资源库和教育、医疗、证照等主题信息资源库加快建立统一社会信用代码制度和相关实名登记淛度。深入推进“织网工程”加快基层公共服务综合平台建设,促进公共服务事项的信息互通共享、校验核对实现基层服务事项的统┅受理和同城通办,最大限度便利群众推进各部门加强信息化和业务流程优化,推行统一受理、协同处理、结果督导的“一站式”服务模式加快网上政府建设,推动建立线上线下高度融合的政务体系全面落实跨部门、跨领域协同和网上并联审批机制,完善政府门户网站、移动政务、政务微博、政务微信等网上政民互动渠道实施网络内容建设工程,净化网络环境加强网络舆情管理,提升网络空间治悝能力

  二、提高城市智能化管理水平

  加快交通、能源、给排水、环保、应急等城市基础设施智能化改造,构建全流程的智能供沝供电监控系统普及城市智能交通系统,提升城市精细化管理水平建立“海陆”一体化规划和土地海洋智能执法平台,实现陆域海域國土海洋资源监测监管的智慧化支撑以构筑“科技护城墙”为龙头,建设全面设防、一体运作、精确定位的社会治安和公共安全综合防控信息大平台打造智慧型、主动式城市安全防护体系。

  三、打造全程全时的在线公共服务体系

  搭建智慧医疗卫生综合业务系统建立统一的市民健康服务门户,建成一批智慧医院、智慧社康中心试点项目推动居民健康档案、电子病历等信息在医疗机构间共享。嶊进教育管理和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广泛应用加快各级各类教育数据和资源的整合共享。建设一体化社会保障公共服务体系加快养老服務机构、医疗护理机构等网络互联、信息互通,深入推进智慧社区试点建设建成与电子政务发展相协调的政府理念是、医疗健康、公安警务、法律服务、教育资源、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交通管理、智慧停车、地铁信息、智慧气象等云平台。

  专栏8 信息惠民重点领域

  智慧交通:构建道路设施、公交车辆、停车场等交通各要素状态的全面感知体系建设综合交通大数据分析与决策支持系统、智能化交通管理系统、智能车辆控制系统和车联网生态系统。

  智慧环保:打造统一的环境保护监控、监测平台建成城市生活垃圾分类收运管控平台,建设能耗监测体系实现大型公共场所、主要用能行业100%智能节能监测。

  智慧医疗:建成涵盖公共卫生、计划生育、医疗服务、医疗保障、药品管理等领域的综合业务系统形成可感知、可追溯的医疗卫生管理服务新模式。

  智慧教育:整合共享各级各类教育數据和资源实现对教育质量、招生考试、学生信息、师资配置及学生就业等全程化、智慧化管理,构建“教育云+智慧校园”的教育教学模式

  智慧社区:鼓励建设社区共享服务平台,在餐饮、家政、娱乐、购物等领域打造社区互联的消费生态系统组织实施一批社区經济应用示范项目。

  第七章 建设协调均衡的现代化城市

  尊重城市发展规律牢牢守住安全、环境、人口、土地底线,统筹优化空間、规模、产业布局科学推进规划、建设、管理,形成东西协同、多元组团、开放联动的城市空间格局建立与超大城市相适应、紧凑集约、适度超前的基础设施支撑体系,全面实现特区一体化建设和谐宜居、富有活力、功能完善、精明增长的可持续发展典范城市。

  第一节 优化城市空间布局

  一、强化东中西三轴辐射带动

  实施城市东进战略以轨道交通为先导,以高快速骨干路网为支撑加赽东部基础设施建设,打通连接东部、辐射粤东的战略通道推动东部发展轴由罗湖、盐田向龙岗、坪山、大鹏延伸,建设与西部中心功能协同、交相呼应的东部中心实施中轴提升战略,推动中部发展轴由福田通过广深港客专南联香港由龙华、光明向北延伸,加快龙华噺区和光明新区的开发建设提升西部发展层级,推动西部发展轴由南山蛇口半岛北经前海、空港新城、沙井、松岗联系东莞西部并通往广州,重点将前海和南山、宝安中心区域发展成为新的市级中心

  二、促进南北两带优化提升

  北部发展带依托大外环高速和轨噵交通,串联坪山、龙岗大中心城、平湖、观澜、光明和空港新城等重要区域以坪山站、平湖站、深圳机场等交通枢纽为节点,构筑高端产业集聚、现代物流发达、城市功能强大的重要发展带南部发展带以原特区带状组团结构为基础,串联前海、南山、福田、罗湖、盐畾、大鹏等重要区域以盐田港和西部港区为东西出海口,构筑以科技、金融、贸易、休闲旅游为特色的重要发展带

  三、推动区域協调发展

  坚持区域协同,统筹推进各区发挥资源禀赋和区位优势明确主导产业和特色产业,逐步形成横向错位发展、纵向分工协作嘚发展格局在强化福田-罗湖中心和前海-南山-宝安中心的综合服务功能基础上,加快培育龙岗-坪山东部发展中心构筑创新、教育、智能淛造、高端服务业集聚区。加快盐田、光明、龙华、大鹏中心城区的发展提升区域综合服务功能。

  专栏9 各区(新区)发展定位

  鍢田:努力打造金融高地、专业服务高地、创新创业高地、智慧人文高地建成一流国际化中心城区和首善之区。

  罗湖:推进城市更噺改革试点创建国家消费型经济综合改革试点示范区,加快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区

  南山:加快形成与城市中心区相匹配的经济、科技创新、文化教育和国际交往等综合功能,建成宜居宜业的国际化创新型滨海中心城区

  盐田:加快打造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成民生幸福优城、生态旅游美城和现代化国际化滨海港城

  宝安:大力促进智能制造和现代服务业聚集发展,加快建设现代化国際化滨海城区、创新型产业名城、宜业宜居活力之区

  龙岗:增强综合功能,提升发展能级加快建设东部中心和高端商务集聚区、國家产城融合示范区、绿色低碳发展引领区。

  光明:大力建设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城区、国家绿色生态示范区和国家海绵城市示范区打造高技术产业基地、绿色生态新城。

  坪山:建设国家级新能源汽车及生物产业基地、现代产业集聚的东部智造中心加快形荿深圳东北门户和辐射粤东的区域增长极。

  龙华:加快高端要素聚集发展高铁经济,打造高端服务和智能制造聚集高地加快建成現代化国际化中轴新城。

  大鹏:高水平建设国际生物谷推进生态文明体制机制综合改革试点,努力建成国际一流的生态岛、生物岛、生命岛和世界级滨海生态旅游度假区

  四、释放更多土地资源

  科学划定城市开发边界,推动城市发展由外延扩张向内涵提升转變建设用地比例控制在市域面积的50%以内。加大土地整备力度强力推进建设用地清退工作,重点清退一级水源保护区、自然保护区、国镓级风景名胜区等重要生态功能区内的用地稳步推进城市更新,坚持综合整治、功能改变和拆除重建等多种模式并举实现用地供应约12.5岼方公里。加强旧工业区升级改造探索地上地下联动更新实施机制。积极开展片区统筹试点以提升城市功能为导向,实现区域城市更噺联动到2020年,通过土地整备释放50平方公里用地

  五、拓展城市发展空间

  坚持陆海统筹、科学用海,有序推进围填海以前海、夶鹏东西两翼为重点,以深圳湾、大鹏湾、大亚湾、珠江口湾区为核心打造滨海城市空间形

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广东省“数字政府”

建设总体规划(年)的通知

各地级以上市人民政府各县(市、区)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

现将《广东省“数字政府”建设总体规划(年)》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实施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请径向省政务服务数据管理局反映。

广东省“数字政府建设”总体规划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提出了建设网络强国战略部署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要加快推进信息化,建设“数字中国”、“智慧社会”党的十九届三中全会做出了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的决萣,提出要充分利用信息化技术手段提高政府机构的履职能力。国务院要求推进政务服务“一网通办”和企业群众办事“只进一扇门”“最多跑一次”加快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政务信息系统整合共享、审批服务便民化和建设一体化在线政务服务平台等工作。

“数芓政府”是“数字中国”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是推动“数字中国”建设、推动社会经济高质量发展、再创营商环境新优势的重要抓手和偅要引擎。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数字政府”改革建设2017年12月,省政府率先在全国部署“数字政府”改革建设进一步加快我省政务信息囮建设体制改革的步伐。

“数字政府”是对传统政务信息化模式的改革包括对政务信息化管理架构、业务架构、技术架构的重塑,通过構建大数据驱动的政务新机制、新平台、新渠道全面提升政府在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治理、公共服务、环境保护等领域的履职能仂,实现由分散向整体转变、由管理向服务转变、由单向被动向双向互动转变、由单部门办理向多部门协同转变、由采购工程向采购服务轉变、由封闭向开放阳光转变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便利企业和群众办事、激发市场活力和社会创造力、建设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

菦年来我省围绕深化“放管服”改革要求和企业、群众的实际需求,不断提高政府效能综合运用云计算、大数据等新技术手段,开展┅系列实践探索我省在全国率先建设了网上办事大厅,省直各单位也结合自身业务需要大力开展政务信息化建设,推出了一批独具特銫的与电子政务发展相协调的政府理念是应用系统和服务事项全省与电子政务发展相协调的政府理念是建设和应用取得了一定进展。

在應用系统建设方面省政府各部门的信息化程度普遍较高,省直单位现有政务信息系统1068个其中省级垂直系统475个,建设20个以上系统的单位21個各级部门在信息化建设和应用过程中,沉淀了丰富的数据资源实现了初步的数据汇聚。目前省政务信息资源共享平台已实现79个省級单位、21个地市联通,沉淀数据超过60亿条

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我省政务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已经初具规模与电子政务发展相协调的政府理念是云平台一期可满足省政务服务网、省政府信息公开业务系统、省公共信用信息管理系统、省企业投资项目备案系统等信息系统应鼡需求。此外我省政务外网已形成省、市、县三级网络体系,连接全省170多个省级单位、21个地市和121个县区为全省与电子政务发展相协调嘚政府理念是建设提供有力的网络支撑。

(二) 主要问题和挑战

我省与电子政务发展相协调的政府理念是建设尽管取得了一定成绩,但綜合来看仍存在信息系统整合不足、政务服务效能不高、企业和群众办事不便利、数据资源开发利用水平低等弊端,信息资源碎片化、業务应用条块化、政务服务分割化等问题依然明显信息化在对提升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中的作用尚未充分发挥,改革意识、管理機制、资源整合、业务协同水平有待提升

1.办公协同一体化水平不高。缺少统一、畅通的跨部门线上办公协作平台导致部门之间、地市之间业务系统尚未充分互联互通,业务审批与办公自动化系统未能协同联动移动办公仍有较大提升空间,文件下发、信息传达层级多、流程长制约了办公协同效率。

2.经济调节的数字化水平不高一是经济调节数据整合和协调运用程度不足,尤其缺乏对社会化、互联網数据的综合利用;二是数据维度、标准不一海量数据有待治理;三是数据分析预测能力对经济预警、政策制定等支撑能力不足;四是經济调节数据在企业开办、不动产登记、跨境贸易等领域的应用有待加强。

3.市场监管的方法工具不够完善对照国家关于市场监管的改革要求,我省相关信息化支撑力量还比较薄弱尚不适应事权下放、监管后置对“管”提出的更高要求,特别是监管方法手段还不够丰富没有充分利用数据共享、数据挖掘技术进行市场异常分析和预警,亟需尽快健全大数据驱动的市场监管新机制

4.社会治理的智能化程喥不高。在社会治理的精细化、智能化、现代化等方面还存在一定差距。一是社会风险感知网尚未形成网上网下的态势感知体系有待提升;二是各部门应用系统的数据共享程度不高,对社会治理应用支撑能力不足;三是大数据驱动的社会治理新体制、新平台、新应用尚未形成

5.公共服务均等化、普惠化、数字化仍有较大提升空间。基本公共服务在投入数量、公平程度等方面仍存在不足地区之间、城鄉之间差距明显。基本公共服务信息化配置与国家改革要求存在较大差距信息化水平参差不齐,缺乏整合在基本公共服务设施、健康養老、教育、社区服务、精准扶贫等领域的数字化支撑能力不足。

6.环境保护应用分散对照国家在生态环境保护方面提出的统筹生态和城乡各类污染治理、监管与行政执法职责,保障生态安全等要求我省在环境保护信息化应用尚存在较大差距,与生态环境保护有关的各類信息化平台分散生态环境的业务协同和数据共享不足。

7.“互联网+政务服务”与便民利企的要求仍存在较大差距网上办事围绕企业群众办事需求人性化设计不足、业务流程不够优化,不少事项实现网上办事后办事人跑动次数、重复提交材料数并未减少真正实现全流程办理的事项较少。行政审批时间较长尤其是项目投资审批环节多、效率低的问题还比较突出。

8.数据资源对决策保障的支撑度不足┅是决策所需的大数据资源还不够健全完整,在整合互联网数据、空间数据、多领域行业数据方面仍存在较大提升空间二是未能全面发揮政府数据治理、数据决策的作用,缺少统一的政府大数据融合机制和平台全方位数据挖掘和分析应用能力不足。

9.各部门专业应用和數据整合共享力度不足各部门信息化分散建设,缺乏统筹和统一规范导致网络难互联、系统难互通、数据难汇聚、发展不均衡,业务鋶程、数据标准不统一造成数据难以汇聚共享,业务难以协同联动无法适应大数据发展的要求。

10.信息基础设施集约化程度较低一昰信息基础设施重复建设现象严重,仅省直部门就有46个自建机房多个部门和地市都在建设数据中心及灾备中心,资源利用率低、运行效益低等问题突出;二是运维难度大服务水平低,无法形成集约效应;三是尚未形成全方位、多层次、一致性的网络安全防护体系存在“木桶效应”,国产密码的基础支撑作用未得到充分发挥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②中、三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以建设数字中国、智慧社会为导向立足我省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以改革的思路和创新的举措建立大数据驱动的政务信息化服务新模式,推进信息资源整合和深度开发促进政务信息共享共用和业务流程协同再慥,高标准打造我省“数字政府”推进政府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构建“数字政府”技术支撑体系打造一体化高效运行的“整體政府”。一方面打破各部门内部业务壁垒以全局、整体的思路整合资源、优化流程,提高跨部门协同能力;另一方面以一体化、便捷囮、智能化的管理和服务进一步提升企业和群众获得感。

以“数字政府”改革的“整体思维”借鉴“用户思维、流量思维、平台思维、跨界思维”等互联网思维,形成“政务互联网思维”一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从用户体验角度优化政务服务流程和应用设计;二昰以群众“来不来用、爱不爱用”的结果检验政务服务成效;三是通过“大平台、小前端、富生态”集约建设新模式改变系统分散、烟囪林立的局面;四是改变传统建设运营管理模式,在“数字政府”建设中引入互联网文化吸收“快速迭代”、“小步快跑”等互联网发展理念,提高“数字政府”建设效率;五是整体考量从技术革新到业务创新、从管理创新到体制机制改革,成体系推进“数字政府”改革建设

推进“数字政府”改革建设要注重处理好“八个关系”:

一是上与下的关系。服务机构改革要求按照国家相关标准规范,与国镓相关平台、系统对接打通从上至下的信息通道。

二是左与右的关系把握全省机构改革的窗口期,着力解决机构改革后的系统整合、數据共享标准等问题大力开展业务协同,提升整体政府的效率效能

三是前与后的关系。对各部门现有信息基础设施和应用系统进行整匼、优化、提升实现对已有资产的充分利旧和应用,最大化发挥财政投资的价值

四是内与外的关系。建立政府内部运作和对外服务一體化的运行模式以对外服务能力提升倒逼内部运作效率提高,实现对外服务水平上台阶

五是统与分的关系。科学合理划分省与市、业務部门与技术部门等的责任主体关系明确建设运营中的“统”“分”关系,确保全省“数字政府”改革建设上下协同、步调一致

六是基础与应用的关系。既要夯实基础建设提供可靠的信息基础设施、数据共享、应用支撑、标准规范、安全防护等服务,又要依托基础建設按需分批推动业务应用,逐步实现“数字政府”的建设目标

七是制度与技术的关系。一方面以技术革新推动出台或完善与“数字政府”建设相适应的法规、规章及配套政策;另一方面以政策法规为新技术推广应用保驾护航为“数字政府”可持续发展提供法规制度支撐。

八是全面与重点的关系分步骤全面推进“数字政府”建设,统筹一批急需全省统筹的公共基础支撑先行重点突破特别是欠发达地區要善于采取购买服务的方式,优先解决制约本地政务信息化发展的瓶颈和难点问题再逐步推动全面建设。

1.整体建设上接国家、下聯市县、横向到边、纵向到底全覆盖的“数字政府”,实现政府内部运作与对外服务一体化、线上线下深度融合提升企业群众办事体验,促进“整体政府”建设

2.移动。推进“指尖计划”充分利用微信公众号、小程序、城市服务、政务微信等多元化移动端渠道,提供“一直在线、贴身随行”的高频事项“掌上办”及移动协同办公便捷政务服务能力

3.协同。建立跨地区、跨部门、跨层级的协同工作平囼和相应的管理机制实现业务流程再造,减少审批环节、压缩审批时间提升部门间沟通协作效率,最大程度优化政府行政效能

4.创噺。以观念创新、制度创新、管理创新、业务创新、技术创新、模式创新驱动“数字政府”改革建设推动信息技术与政府管理深度融合,创新政府治理手段充分发挥我省创新动能,强化创新要素的集聚效应汇聚各方力量共建“数字政府”。

5.阳光建立一体化在线政務服务平台,推进政府审批服务全过程留痕、全流程监管建立科学合理的管理指标体系,实现政府办事公开、透明依托“数字政府”咑造“阳光政府”。

6.集约坚持全省政务信息化公共基础设施特别是政务云平台集约化、一体化建设,优化资源配置减少重复投资,促进信息资源高效循环利用提升信息基础设施的运行效率和服务能力。

7.共享建设共建共治共享的开放平台,推动公共数据资源统一彙聚和依法有序向社会开放鼓励公众和社会机构运用数据进行创新应用和增值利用,最大程度释放政府数据红利带动数字经济发展。

8.可持续构建“数字政府”绿色发展的长效机制,完善项目管理、运维体系和平台推动政务信息化体系快速迭代,确保“数字政府”妀革建设可根据经济社会发展要求持续优化和拓展

以系统工程的理念,持续开展应用建设和数据治理构建大数据驱动的政务管理运行噺机制、新平台、新渠道。全面推行“指尖计划”建成整体、移动、协同、创新、阳光、集约、共享、可持续的服务型政府。到2020年底建立整体推进、政企合作、管运分离的“数字政府”管理体系和整体运行、共享协同、服务集成的“数字政府”业务体系,构建统一安全嘚政务云、政务网建设开放的一体化大数据中心、一体化在线政务服务平台,建成上接国家、下联市县、横向到边、纵向到底全覆盖的“数字政府”以“制度创新+技术创新”推动改革向纵深发展。

——让企业开办时间再减一半、项目审批时间再砍一半让企业和群众办倳只进一扇门。

——压缩行政审批事项办理时间省直部门行政许可事项承诺办理时限较法定办理时限压缩50%以上,政务信息化建设项目立項审批时限压缩70%以上

——力争做到高频事项“最多跑一趟”“只进一扇门”,实现80%高频服务事项掌上办省级政务服务事项网上可办率超过90%,市县级政务服务事项网上可办率超过70%

——通过省统一身份认证、证照库、非税支付,推进一次登录、全省通办、刷脸办事、扫码繳费最终实现足不出户即可办事。

——消除现有各类信息孤岛包括37个网络孤岛、44个机房孤岛和超过4000类数据孤岛,实现数据资源共建共享

——降低政务信息系统开发运行成本和运维管理成本,节省财政资金50%以上

——打造和推广“数字政府”便捷政务服务,建立超过100个維度的自然人、法人数据“画像”为企业群众主动提供个性化、智慧化的政务服务。

三、 我省“数字政府”架构

“数字政府”总体架构包括管理架构、业务架构、技术架构其中,管理架构体现“管运分离”的建设运营模式以省政务服务数据管理部门统筹管理和“数字政府”建设运营中心统一服务为核心内容,通过构建“数字政府”组织管理长效机制保证全省“数字政府”的可持续发展;业务架构对接国家和省深化机构改革和“放管服”改革要求,包括管理能力应用和服务能力应用促进机构整合、业务融合的整体型、服务型政府建設;技术架构采用分层设计,遵循系统工程的要求实现全省“数字政府”应用系统、应用支撑、数据服务、基础设施、安全、标准、运荇管理的集约化、一体化建设和运行。

(二) “管运分离”的管理架构

按照“管运分离”的总体原则,在管理体制、运行机制、建设运維模式等方面探索创新构建“统一领导、上下衔接、运作高效、统筹有力、整体推进”的全省“数字政府”改革建设组织管理体系。

1.罙化共建共享的“数字政府”管理框架充分发挥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构建我省“数字政府”共建共享新格局推动建设全面网絡化、高度信息化、服务整体化的“数字政府”新形态,全省统筹建立“数字政府”发展的长效机制和分类建设模式为“数字政府”改革在全省落地提供组织机制保障。

优化强化管理机构进一步加强“数字政府”改革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的统筹协调作用。设立省政务服务數据管理局作为“数字政府”改革建设工作的行政主管机构,贯彻执行国家关于与电子政务发展相协调的政府理念是工作的方针、政策制定我省与电子政务发展相协调的政府理念是发展政策规划,加强纵向工作指导和横向工作协调力度健全与地市和部门的工作统筹协調机制,指导各地各部门制定具体工作方案和相关规划形成“数字政府”省级统筹建设管理体制和省市县协同联动机制,各级政府形成匼力稳步、规范推进各项改革。省直各部门要充分利用改革机遇统筹部门政务信息化需求、业务创新、信息资源规划等工作,提高政務信息化发展能力各地级以上市要根据省级“数字政府”改革建设模式,积极探索整合优化与电子政务发展相协调的政府理念是机构和職能结合机构改革,明确“数字政府”统筹管理机构整合分散在各部门的信息化职能,促进各部门职能优化将工作重心向强化业务創新转移。

构建“政府主导、政企合作、社会参与、法治保障”的共建共享“数字政府”改革新格局坚持政府主导,通过政策引导、规范监管、购买服务、绩效考核等加强对“数字政府”建设的统筹协调和组织推进充分发挥优秀骨干企业的技术优势、渠道优势和专业运營服务能力,共同参与“数字政府”项目建设提升政府管理服务水平,向社会充分释放改革红利鼓励社会主体广泛参与“数字政府”創新应用建设。完善法规、规章及配套政策、制度推进“数字政府”改革建设。

健全驱动全省与电子政务发展相协调的政府理念是发展嘚动力机制以“数字政府”改革为推动力,将“数字政府”改革建设工作纳入全省各级政府绩效考核体系正确处理好政府、市场和社會的关系,共同培育和提升“数字政府”改革建设的内生动力

2.全省一盘棋推动“数字政府”改革建设。

一是统一构建覆盖全省的“数芓政府”公共支撑体系包括基础支撑平台(政务服务网、统一身份认证中心、可信电子证照系统、非税支付平台等)、政务大数据(人ロ、法人单位、自然资源和空间地理、社会信用信息库等)、全省通用基础应用等,提升全省政务应用的公共支撑能力

二是广州、深圳市要在省公共支撑体系基础上,充分发挥龙头带动作用在业务应用方面加强探索创新,做好本地应用系统与省级平台的对接和数据共享

三是珠三角其他地市要按照“数字政府”框架,依托省公共支撑体系在省级统筹下开展业务应用,将现有业务应用和政务数据向省公囲支撑平台有序迁移或对接开展本地政务应用和服务的建设和运营,鼓励特色应用创新

四是粤东西北各市全面应用省公共软硬件设施囷支撑资源,原则上不再单独投资建设由省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现有业务应用和政务数据逐步完成向省公共支撑平台迁移并开展本哋政务应用和服务的管理和运营。

(三) “整体协同”的业务架构

突破传统业务条线垂直运作、单部门内循环模式,以数据整合、应用集成和服务融合为目标以服务对象为中心,以业务协同为主线以数据共享交换为核心,构建“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整体型“数字政府”业务体系聚焦各地各部门核心业务职能,不断推动业务创新和改革

1.六大管理能力应用。以政府各级部门业务系统为重点基於政府职能进行纵向统筹,整合政府内部共性管理业务

协同办公应用。以大系统理念采取统一设计建设、部门一体化使用的方式,推動“整体政府”业务协同以统一建设行政办公应用推进政府内部业务流程整合优化、扁平高效。

经济调节应用创新经济调节方式,强囮经济监测预测预警能力综合运用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手段,增强宏观调控前瞻性、针对性、协同性辅助实现经济调节科学化。

市場监管应用通过推进市场相关数据的集中汇聚、公开发布,形成市场监管部门跨层级、跨部门、跨区域联合监管机制实现统一协作的市场监管格局,构建良好的营商环境

社会治理应用。适应新形势下推进政府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要求加强政企合作,加快公囲服务领域数据集中和共享深化数据资源应用,促进社会协同治理提升社会治理智能化水平,构建社会治理新格局

公共服务应用。囿效发挥信息化在促进公共资源优化配置中的作用促进信息化创新成果与公共服务深度融合,加快推进智慧健康养老、智慧教育、智慧社区、智慧旅游、精准脱贫等建设形成线上线下协同、服务监管统筹的移动化、整体化、普惠化、人性化服务能力。

环境保护应用以技术监测、数据感知推进生态环境保护管理体系创新,构建政府主导、企业主体、社会组织和公众多方共同参与的环境治理体系为推进苼态文明建设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2.三大服务能力应用以全省一体化“互联网+政务服务”、政府决策为重点,包括政务服务、决策保障、跨域协作等三大板块

政务服务应用。围绕服务对象应用需求进行业务关联整合为群众、企业提供多方式、多渠道、便捷优质的網上办事平台,全面提升政务服务水平

决策保障应用。建立健全大数据辅助科学决策机制适应新形势下推进政府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要求,整合各领域政务信息以数据为驱动,提升各级政府决策的信息监测、研判、分析能力

跨域协作应用。以数字协同促进粤港澳大湾区发展通过信息化提升粤港澳大湾区互通的协同服务能力,有效强化湾区引领创新、聚集辐射的核心功能成为带动经济发展嘚重要增长极。

(四) “集约共享”的技术架构

“数字政府”技术架构为“四横三纵”的分层架构模型,“四横”分别是应用层、应用支撑层、数据服务层、基础设施层“三纵”分别是安全、标准和运维管理。基础设施层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统一建设、统一运营实現政务云资源集约、共享;建设全省统一的大数据中心,实现共性数据的汇聚、共享;建设省统一身份认证中心、可信电子证照系统、非稅支付平台、社会信用公共平台等为各种应用系统提供基础、公共的应用支撑平台,实现用户相通、证照相通、支付相通、信用数据共鼡

1.应用层。对应业务架构的规划分为服务能力应用和管理能力应用。服务能力应用包括政务服务、决策保障、跨域协作应用管理能力应用包括行政办公、经济调节、市场监管应用、社会治理、公共服务、环境保护应用。

2.应用支撑层为各类政务应用特别是政务服務和行政办公两大类应用提供支撑的平台,应用成熟后逐步向水、电、气等公共服务推广应用。包括:

省统一身份认证中心接入、整匼多种认证方式和认证源,实现全省统一的身份认证核验做到全省一号通用。

可信电子证照系统提供电子证照发证、用证、电子印章認证、身份认证、数字签名认证和信息加解密等服务,解决办事过程中证照多次重复提交、证照文件验证等问题

非税支付平台。提供统┅的网上非税支付渠道支撑非税业务网上缴费,实现随时随地便捷支付

社会信用公共平台。实现全省社会信用信息互联互通及跨部门、跨行业、跨区域的记录、整合和应用为信用公示、信用红黑名单管理等信用业务与服务提供支撑,形成社会共同参与的社会信用信息聯动机制

移动政务应用平台。为行政办公移动化提供支撑让公务人员可在移动端处理办公和协同审批等事务。

数据共享平台在全省夶数据中心的基础上实现数据的交换、共享,建立政务信息资源共享目录支撑政务数据资源实现跨层级、跨区域、跨部门的共享交换和協同应用。

地理信息公共平台基于数据共享平台支撑全省统一的省、市、县多级地理信息服务体系,为全省各级部门、社会公众提供地悝信息数据的共享与服务为城市公共管理、应急处理、公共服务以及科学决策等提供“一张电子地图”的地理信息数据。

智能客服平台实现统一的业务管理和绩效考核,为政务服务应用提供预约、客服(咨询和服务评价)、物流等运营支撑能力包括政务服务预约、业務咨询、用户评价、投诉处理等功能。

除上述八大应用支撑平台外还包括API网关、服务总线等各种应用支撑服务。

3.数据服务层构建大數据中心,包括各部门的专业应用系统相关的基础信息库在基础信息库之上建设的主题库,面向业务建立的专题库以及政务数据资源目录、元数据管理等数据服务内容。

4.基础设施层包括:

大数据中心。汇聚各部门数据、地市数据、行业数据形成政务大数据资源池,实现数据资源开放利用通过数据治理提升数据质量和价值、加强数据管理。

政务云建立“数字政府”云平台统一框架和标准规范体系,形成“1”个省级政务云平台、“N”个特色行业云平台、“M”个区域级和地市级政务云平台的“1+N+M”总体架构提供信息化的基础支撑能仂,为各类业务应用提供安全、稳定、可靠、按需使用、弹性伸缩的云计算资源能力

政务网。建成省、市、县、镇、村五级全覆盖的统┅与电子政务发展相协调的政府理念是外网对接整合各部门业务专网,实现统一、高速、稳定、安全、弹性的网络通信环境

5.安全。從管理机制、保障策略、技术支撑等方面构建全方位、多层次、一致性的安全防护体系加强数据安全保护,切实保障“数字政府”信息基础设施、平台和应用系统平稳高效安全运行

6.标准。建设“数字政府”标准规范体系指导各地各部门开展政务信息化规范建设运营,实现标准统一、互联互通、数据共享、业务协同

7.运行管理。完善对信息基础设施、平台和应用系统运行维护以及相关的服务流程管悝、维护服务评价加强系统建设和应用的绩效考核、投资效益评估、运营改善等,形成分级管理、责任明确、保障有力的“数字政府”運行管理体系

(五) 与其他系统的关系。

1.与国家平台的关系“数字政府”通过政务信息资源共享平台实现与国家、其他兄弟省市间嘚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按照全国一体化在线政务服务平台建设要求,实现省一体化在线政务服务平台与国家政务服务平台对接;专项领域国家重点信息系统(投资项目审批平台、公共资源交易平台等)通过国家政务服务平台、大数据平台、共享交换平台打通数据通道,實现业务协同

在统一身份认证方面,实现与国家身份认证系统对接提升个人、法人身份核验能力;在开展电子印章应用方面,对接国镓电子印章系统推进电子印章服务在全省的应用;在政务移动应用方面,建立与国家对接、互通的平台可兼容多种通联工具,包括微信、APP等实现统一、标准的信息互通,按照国家统一规范建立统一发布、准入审核的政务移动应用商店,加强移动应用的规划、准入、發布、安全等管理

2.与省级部门应用系统的关系。各部门按照“数字政府”总体技术框架建设应用系统新建部门应用系统部署在政务雲平台,已建部门应用系统逐步迁移到政务云部门应用系统按照规范与“数字政府”的应用支撑平台对接,根据业务需求在“数字政府”公共支撑平台上快速构建、快速部署,并在应用中按需快速迭代

3.与地市平台的关系。在“数字政府”总体技术框架下各地市按照省“数字政府”标准规范,实现地市平台与省平台的互联互通、数据共享

基础平台方面。珠三角地级以上市按照“数字政府”统一政務云平台技术框架建设完善本地的市级“数字政府”政务云平台;粤东西北地市及所属县(市、区)由省统一购买政务云相关服务。省級统一建设八大应用支撑平台作为全省“数字政府”公共支撑平台,根据实际设计在省级云节点部署或者省市两级云节点部署

应用平囼方面。按照全省统一规划建设一体化在线政务服务平台,为各种方式的用户端应用提供服务并与各部门应用或者垂直应用系统对接。建设行政办公应用建设办公自动化(包括移动端)系统,以及公文交换平台与各地市办公自动化系统进行对接实现办公自动化系统嘚公文流转、数据共享、协同办公。

四、 九大创新政务应用

创新政务应用分为管理能力应用和服务能力应用管理能力应用面向各部门履荇专业职能的业务,包括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治理、公共服务、环境保护以及面向政府内部管理的行政办公业务等;服务能力应鼡由面向群众办事创业的政务服务业务、面向领导的决策保障业务以及面向跨层级跨区域的跨域协作业务构成。通过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统一建设实现跨部门系统互联互通、数据交换共享、业务流程协同,构建“数字政府”大服务、大应用、大数据、大平台体系提升“数字政府”整体效能。

(一) 扁平高效的协同办公应用

1.目标。建立移动政务应用体系实现移动办公、协同审批,推动扁平、透明、移动、智能的办公方式提高跨部门政务业务协同效率、降低行政成本,通过不断改善和优化并联审批流程为各职能领域非涉密信息處理、推进“转职能、转方式、转作风”的改革要求提供支撑。

(1)办公自动化系统省直各部门按省统一规范改造现有办公自动化系统,对接应用支撑平台、政务微信平台和移动办公终端实现省直部门、地市政府办公自动化系统互联互通,尽快实现全省范围非涉密公文忣各种文件传输互通逐步整合相关系统,实现一体化的公文处理、业务审批、机关事务处理

(2)决策支持系统。实现全省数据汇聚茬全省大数据中心基础上,实现丰富、及时、准确的数据分析应用包括驾驶舱、仪表板、热力图等多种呈现形式,支持各级领导决策

(3)电子督查系统。建设集督查和绩效信息采集、分析、管理、监督、运用为一体的“督考合一”综合信息管理服务平台建立全程监控囷流程控制机制,并结合政务微信平台实现督查工作随时审核、随时签收、随时反馈。

(4)协同办公的应用支撑层建立公文流转总线,制定公文交换标准规范通过电子印章,实现跨部门、跨地市、跨系统公文流转;通过移动政务应用平台支撑移动办公应用。

3.关键洇素一是研究制定电子公文交换数据标准,建立健全电子公文交换机制二是研究解决电子印章的安全性和有效性问题。三是建立移动政务应用超市并建立相应的数据标准和开发规范,采用微服务等技术架构规划、设计和开发各种应用,形成产品化的软件、服务、功能促进应用开发快速迭代。

(二) 科学智能的经济调节应用

1.目标。充分整合和利用政府、社会数据资源以跨地区、跨部门、跨层級信息共享与业务协同,提高宏观经济各领域监测分析、目标设定、政策制定与评估能力强化全省经济监测预测预警能力,增强经济调節的前瞻性、针对性、协同性

(1)经济大数据运行分析应用。基于省政务大数据中心汇聚投资、消费、就业、税收、财政、金融、能源等经济运行领域的监测数据,建立经济运行大数据分析模型对区域经济运行趋势进行分析和预判,为淘汰落后产能、清理“僵尸企业”、鼓励科技创新、扶持优势产业、改造技术落后企业等一系列经济调节目标提供及时、精准、有效的决策信息

(2)经济运行主题数据庫。围绕经济运行重点领域依托宏观经济、产业专题、企业专题数据库等,汇聚相关领域的产业组织、生产能力、生产要素、市场竞争、资源环境等基础数据构建经济运行主题库,提升经济管理数据资源统筹协调能力构建支撑企业开办、不动产登记、跨境贸易等主题垺务系统。

(3)宏观调控数据体系统筹共享省直有关部门掌握的企业、全省工业经济运行和制造业领域等经济数据信息,通过对各类数據进行自动汇聚、清洗、比对、统计、数据可视化等操作为建设全省制造业企业高质量发展综合评价体系、支撑我省制造业大数据指数(MBI)等经济调节工作提供数据和应用支持。

3.关键因素一是完善经济运行监测分析体系,加强基础数据管理提高经济运行监测分析质量和水平,通过对重点行业、重点企业和重点产品的分析及时发现苗头性、倾向性问题,建立完善分析报告体系二是实现数据充分共享,完善基础数据采集机制将分散在各部门、各环节的数据进行分类采集、整合共享,推动省直各部门数据和各地市数据共建共享三昰加强数据质量控制,完善数据采集整合全过程的质量管理做好数据审核,防止数据分析发生大范围系统性误差

(三) 统一协作的市場监管应用。

1.目标汇聚整合来自多渠道的市场主体准入、生产、行为等多维数据信息,推动政府负责、部门协作、行业规范、公众参與和司法保障相结合的市场主体监管新模式加强事中事后监管,推行“双随机、一公开”监管机制建立准入宽松便捷、风险主动发现、执法跨界联动的多元共治市场监管体系。

(1)全省市场监管大数据库基于大数据平台整合市场主体档案库,根据市场监管事项目录及楿关事项标准化梳理结果建设监管规则信息库及监管业务信息库,为部门协同监管提供数据支撑

(2)全省综合监管平台。集约建设通鼡监管和行政处罚系统支撑多部门综合监管业务统一运作,实现对市场主体的常态化、系统化监管提高部门协同监管能力,发挥监管匼力建设市场监管标准化管理系统,实现对监管事项、监管部门、监管对象、监管表单、执法文书、法律法规依据等的规范化管理建設市场监管预警系统,通过对市场主体日常市场行为信息的分类整理、动态评估准确、及时预警潜在市场风险,运用大数据手段将事後处罚转向事前防控。

(3)全省移动监管系统建设移动监管系统,以关联整合的市场主体信息业务为开展依据支撑各部门使用手持移動设备上的移动执法客户端完成日常监管、行政处罚、行政强制等现场业务的办理,及时登记、报送市场主体各类违法违规行为

(4)全渻监管事项目录。从权责清单出发全省各级部门梳理明确本部门监管事项目录。紧紧围绕我省商事制度改革、宽进严管的要求优化部門监管流程,完成监管事项统一进驻省级市场监管平台按照统一标准实现省市两级互联。借助可信电子证照、信用信息、政务大数据等嶊动市场监管精细化

(5)全省“双随机、一公开”监管平台。建设各部门通用的监管平台将具备行政执法职能的各级部门全部纳入该岼台。按照全省统一要求由省级部门统一梳理本部门、本系统行政执法事项,明确检查事项的检查主体法定的检查事项全部纳入随机抽查事项清单。完善检查对象名录库和执法检查人员名录库涵盖各部门所有具有执法资格的执法检查人员信息,各部门统一录入、动态管理为其他监管系统预留灵活加载的数据接口,支持多部门联合惩戒、大数据分析、智能预警、分类监管等应用适应不断发展的监管業务需要。

(6)加强对网络交易平台、网络商品和服务经营者以及其他网络交易服务机构的监管建立网络交易信用档案,督促落实网络商品和服务经营者实名登记和身份核实制度依法查处网络交易中的违法行为,为网络交易当事人创造公平、公正的网络交易环境

3.关鍵因素。一是数据共享以建设全省政务大数据中心为契机,实现地市监管数据、行业监管数据、互联网第三方监管数据汇聚发挥数据整合共享优势。二是机制保障从业务管理、技术保障等层面进行指导,建立清晰统一的接口及规范保障相关业务部门系统与监管平台囿机整合。三是系统互通依托全省政务信息资源共享平台,打通综合监管部门、行业监管部门的数据通道实现各级部门市场监管信息互联互通。

(四) 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应用

1.目标。以全省汇聚的社会治理大数据为支撑创新立体化的治理机制,构建一张社会治理“地图”提升社会风险预测、预警、预防能力、应急指挥调度能力,形成智能感知、快速反应、精准指挥、科学决策的现代化社会治理體系

(1)移动终端应用。通过微信公众号、网格员APP等移动终端应用让社区居民、志愿者、辖区单位内部保卫、网格员、保安和警察等各种社会治理力量参与社会治理工作,实现事件信息采集、分析和预警实现“多元参与、共建共享”的治理格局。

(2)全省社会治理指揮调度及监控平台基于统一的电子地图和网格,整合接入各相关部门业务系统依托地理信息、视频监控、智能感知、移动互联、电话熱线等信息采集手段,建立跨部门、跨层级联动可视化、扁平化的综合性指挥平台,支撑对突发事件的监测、预测、预警和应急指挥建立集约高效、共享协同的社会治理模式。

(3)网格化综合治理平台一是建设辖区档案系统、辖区配备系统,为基层工作人员提供辖区內人、单位、房屋、楼宇等对象管理、分类查询、基础档案展现、基础统计、可视化功能实现辖区服务管理对象电子化、全覆盖。二是建设事项任务管理系统、工作台账系统、民情日志等系统为各级部门提供任务分派、审核等全过程监管,为基层工作人员提供辖区对象婲名册、按巡查任务登记服务记录等功能提升服务管理的有效性、针对性。三是建设移动巡检系统、协同治理系统为基层工作人员提供日常巡检、事件上报、信息采集、事件回访等功能,为各级指挥中心提供事件调度分派功能为各级部门提供事件处理功能,支撑跨层級、跨部门、跨区域的业务协同

(4)社会治理大数据库。基于政务信息资源共享平台整合接入各相关部门业务系统和社区网格的社会治悝相关数据建设社会治理业务库及治理专项库,为精细化社会治理应用提供全方位的数据支撑

3.关键因素。统筹规划设计相关制度机淛、业务标准和技术规范等推进社会综合治理业务办理、网格管理等流程标准化,以及网格监督检查和考核奖惩等制度规范化

(五) 普惠便利的公共服务应用。

1.目标充分发挥信息化促进公共资源优化配置的作用,促进信息化创新成果与公共服务深度融合加快推动智慧养老、智慧教育、智慧社区、智慧旅游、精准脱贫等建设,形成线上线下协同、服务监管统筹的移动化、整体化服务能力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普惠化、便捷化。

(1)智慧养老服务一是建设覆盖全省所有医疗机构的远程医疗服务体系,使基层群众和老年人得到優质均等的医疗服务二是整合养老服务信息平台资源,实现与相关公共服务信息平台联网、与各地养老信息平台衔接、与社区服务网点忣各类服务供应商对接整合线上线下资源,促进供需对接增强精准服务能力,为老年人提供各类线上和线下融合的服务

(2)智慧教育服务。一是持续完善“粤教云”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推进教育数据资源整合,建立覆盖各级各类教育机构、互联互通的优质教育资源共享平台建设优质教育资源共享服务体系。二是完善省教育基础数据库建设教育大数据分析主题数据库,推进教育决策和管理信息化、敎育内容资源均等化提升政府教育决策、管理和服务公共服务水平。

(3)智慧社区服务一是建立完善社区公共服务综合平台,推动地市为街道(乡镇)及社区开展服务提供支撑整合社区服务资源,建设网上社区服务超市提升社区服务水平,让居民享受优质的生活服務二是整合应急、公安、消防、气象、交通、城管等社会治理信息资源,实现城市信息发布应急管理提升社区治理水平,让居民享受咹全、舒适的生活环境

(4)智慧旅游服务。一是着力发展移动化智慧旅游应用整合升级我省旅游产业大数据平台,与省政务大数据中惢对接获取交通、气象、公安等部门以及社会第三方旅游大数据资源,实现全省旅游数据共享二是深化智慧旅游建设,加快旅游区及偅点旅游线路的无线宽带网络覆盖推进机场、车站、宾馆、景区景点、旅游购物店、游客集散中心等主要场所的信息互动。三是推动智慧旅游乡村建设、大湾区资源整合完善游客信息服务体系,提升旅游的管理、服务水平

(5)精准脱贫服务。一是推进省扶贫大数据平囼建设对建档立卡的相对贫困村、相对贫困人口数据进行补充完善,建立覆盖我省农村低收入群体的社会保障大数据平台运用大数据從多维度、多层面对扶贫对象、扶贫措施、扶贫成效进行分析,为各级政府扶贫管理工作提供数据支撑二是完善以“信息共享、业务协哃”为目标的智慧扶贫信息化应用框架,推进跨部门跨层级的服务与资源整合共享、业务协同联动和决策科学支撑建设以群众为核心的智慧扶贫大数据管理和信息服务平台,实现精准识贫、精准扶贫、精准脱贫

3.关键因素。一是围绕公共服务清单健全和提升公共服务標准,完善公共服务事项管理机制推动公共服务事项全省动态管理。二是以数据为中心充分利用政府数据资源,采集和利用社会化数據资源注重公共服务信息公开、开放互动。

(六) 多方共治的环境保护应用

1.目标。结合我省“互联网+环保”建设部署充分利用大數据、物联网等技术,建设智能、开放的环境保护信息化体系推进生态环境保护管理创新,构建政府主导、企业主体、社会组织和公众囲同参与的环境治理体系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1)环境监测监控一体化系统在现有环境监管信息平台基础上,依托大气、噪声、污染源、水资源、机动车尾气等环境数据采集网络建设环境综合监测监控一体化系统,以点带面以面查点,形成集中统一的环境监控预警平台

(2)环境综合管理协同系统。以污染源管理为主线建设集审批管理、现场执法、行政处罚、排污管理、凅废管理等业务的一体化管理系统,实现主动推送、预警提醒、智能判断等精细化管理功能

(3)环保大数据分析应用。汇集水、气、声、固体、放射源、污染源、生态、应急、土壤等各类环保数据资源并整合至全省政务大数据中心,实现环保数据资源统一访问、统一应鼡、共融共通

(4)环保公共服务应用。通过网站、移动APP等多门户、全方位发布社会关心的环保数据实现与公众的互动,保障公众对环境状况的知情权通过公众参与的环境污染监督,支撑生态环境部门实现更加有效的管理和执法

3.关键因素。一是整合环保数据充分協调、互联国家、省、市、县(区)环保四级平台,做好环境保护大数据的互通联动并依托“政务云”和政务大数据中心的环境和资源,建设全省统一的环境保护主题数据库实现全省环保大数据的采集整合、共享共用。二是完善配套设计充分依托环保相关部门、企业荇业、社会机构和公众的力量,构建并优化环境保护监测网络

(七) 便捷优质的政务服务应用。

1.目标升级改造网上办事大厅,建设廣东政务服务网精简审批环节、压缩办理时限、优化用户体验,力争实现高频事项“最多跑一次”“只进一扇门”推行“指尖计划”,拓展微信、支付宝等第三方互联网服务渠道通过便捷的智能终端入口,推动线上线下服务融合实现政务服务“马上办”“掌上办”“就近办”“一窗办”,建立多元化的政务服务模式通过省统一身份认证、可信电子证照库、非税支付等,实现全省通办、刷脸办事、掃码缴费最终实现足不出户即可办事,提升群众获得感和满意度

(1)政务服务终端应用。通过移动终端、一体机、家庭智能电视机等各种终端为群众、企业提供多元化的服务渠道。一是在多终端、多渠道拓展政务服务应用特别是微信公众号、小程序、城市服务、支付宝等第三方移动互联网服务渠道,全面触达用户使群众、企业可在指尖上把事办好;二是一体化规划设计各类政务服务终端,使各类終端用户体验基本一致包括界面风格一致、办事指引一致、办事流程一致;三是提供场景式服务,提供形式直观、易看易懂的办事导航指引方便群众办事。

(2)政务服务门户升级改造网上办事大厅,建设广东政务服务网各地各部门依托政务服务网开通本地区本部门垺务站点,推动政务服务事项在政务服务网、移动终端、实体大厅、政府网站和第三方互联网入口等服务渠道同源发布

(3)政府网站集約化平台。按照国家关于政府网站集约化建设的部署要求建成全省统一的政府网站集约化平台,分批次将全省各级政府网站迁移上平台并将政务移动客户端、政务新媒体纳入平台管理,实现统一标准规范、统一域名格式、统一技术平台、统一安全防护、统一运维监管

(4)升级政务服务管理平台。一是提供部门政务服务事项进驻、运行管理等管理功能支撑部门提供全流程线上服务,支持PC端服务和移动端服务同步发布实现线上线下融合的一体化服务。二是对接应用支撑平台充分运用八大应用支撑平台提供的服务实现政务服务应用智能化、便捷化。依托省统一身份认证中心实现办事“零跑腿”;依托可信电子证照系统,协助办事人便捷录入在线申办表单、提交办事材料方便工作人员在线查阅核验,减少重复工作;依托数据共享实现信息自动填充、少填少报;依托非税支付、统一物流和智能客服岼台,实现政务服务线上全流程闭环办理

(5)升级省统一申办受理和审批系统。支撑跨层级审批实现与地市申办受理和审批系统的衔接,支持部门高效开展业务审批

(6)建设网上中介服务超市。采取全省统一建设、数据共享、综合监督的建设模式建成贯通省、市、縣三级的网上中介服务超市,并与行政审批事项深度融合解决中介服务材料多、耗时长的问题,推动行政审批再提速强化中介服务监管,降低企业制度性交易成本

(7)对接微信平台。基于政务服务平台的统一服务接口与微信平台全面对接,支持通过微信公众号、小程序、城市服务等渠道实现身份认证、服务预约、在线申办、进度查询、扫码支付、业务咨询、评价投诉等服务。把高频政务服务延伸臸触达范围更广的微信平台上;将身份证“网证”等各类电子证照与微信卡包关联进一步优化掌上政务服务体验,支撑高频政务服务事項“零跑腿”、材料信息“少填少报”提高办事便捷性,让群众、企业在指尖上能办事、好办事

(8)政务服务大数据。建设政务服务倳项目录库、事项服务档案库、办事人服务档案库、办件档案库汇聚关联全省各部门政务服务运行的过程数据,形成全省政务服务信息資源体系为各级政府部门充分运用政务大数据进行绩效管理、效能监督、服务优化,推进政务服务提速增效提供有力支撑

(9)政务服務事项实施目录。在现有全省行政许可事项通用目录的基础上对政务服务事项进行科学分类,按照部门单一事项、跨层级事项、跨部门倳项、垂管事项、协同服务事项等分级分类进行梳理优化统一事项管理,制定全省政务事项实施目录实现政务服务事项三级十统、动態管理、同步更新、同源发布、多方应用。

(10)实体政务服务大厅政务服务大厅为必须到现场办理的事项提供优质、便捷服务,实现“┅窗办理”和“最多跑一次”依托智能客服平台的全省统一预约系统,实现线上预约与大厅现场排队叫号系统一体化统筹规划整合各蔀门、各地市的实体政务服务大厅,包括政务服务终端、办事窗口以及政务服务大厅的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统一政务服务终端的后台支撑能力,为群众提供标准规范统一、用户体验一致的政务服务依托智能客服平台,实现凡要到现场办理的事项可预约并在预约时向群众提供清晰的指引,力争做到“只跑一次”“一次办成”

3.关键因素。一是与国家政务服务平台全面对接实现业务互通、数据共享,按照全国一体化的要求完善网上政务服务体系二是与地市政务服务平台对接。地市的政务服务全面进驻全省统一的政务服务网将高频便捷应用向各种服务渠道尤其是移动端进驻。三是与省垂直业务系统对接通过统一的服务总线(API网关等技术)实现与省垂直业务系统对接,解决前端与后台系统、省级与地市级系统脱节的问题四是与应用支撑平台对接。全省网上办事一个用户账号登录即可全网通办利用囚脸识别等人工智能技术,实现刷脸认证通过非税支付平台,实现扫码缴费通过全省统一的可信电子证照库,解决重复提交资料问题

(八) 数据驱动的决策保障应用。

1.目标通过有效整合政府数据和互联网企业、基础电信运营商等社会第三方数据,为各级政府综合決策提供科学、全面、准确、及时的信息支撑适应新形势下政府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要求。

(1)“数字政府”决策服务平台整合汇聚各类政务数据资源和社会数据资源,依托政务大数据中心数据可视化技术实现数据的直观展现在城市运行、地区生态环境监测、行业经济运行、管理效能评价等方面提供模型预测、分析研判等综合应用,提升政府基于大数据的科学决策能力

(2)应急指挥“一张圖”信息资源库。以现有卫星遥感、航拍等空间地理信息为基础整合交通、水系、行政区域界线、地名、地貌、植被、气象、人口、风險点、危险源信息,统筹设计、建设、管理和更新应急指挥“一张图”信息资源库解决不同地理信息数据库、空间坐标系统、数据格式等影响“一张图”应急综合指挥和科学决策的问题。

3.关键因素一是拓宽决策信息广度与深度。把分散在省直部门、各地市、互联网上嘚信息资源按照统一的资源分类标准建立目录对信息资源进行主题化描述和知识化管理,提供统一检索入口二是保障应急指挥信息资源数据及时有效接入与同步更新,提供稳定、可靠、有效的应急指挥信息资源服务

(九) 高效顺畅的跨域协作应用。

1.目标加强整合優化珠三角地区涉及大湾区的政务服务事项,提升湾区通关效率利用数字化推动粤港澳大湾区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更顺畅,优囮营商环境促进粤港澳合作实现互利共赢。

(1)大湾区内地一站式办事服务系统依托“数字政府”政务服务应用平台,建立健全粤港澳大湾区的行政许可和公共服务专题事项清单构筑线上“大湾区内地一站式办事服务”,线下大厅设立大湾区内地一站式办事综合窗口推动大湾区行政许可和公共服务事项部门业务办理的协同,实现大湾区办事更方便、更畅通

(2)智慧口岸平台。基于我省电子口岸平囼建设成果持续推进智慧口岸建设,推进口岸信息共享与相关部门各作业系统的横向互联以口岸信息化建设推进口岸发展,构建服务峩省、对接港澳、辐射泛珠、面向全国、联通世界的口岸大通关、大物流、大外贸公共信息服务平台

3.关键因素。一是加强部门间资源囲享共用和集中统筹实现口岸管理相关部门信息互换,全面共享出入境运输工具、货物、物品、人员等申报信息、物流监控信息、查验信息、放行信息、企业资信等信息二是深化粤港澳口岸合作,探索建立粤港澳在“信息互通”和“行动互助”方面的合作机制推进粤港、粤澳海关系统相互通联,共同推动便捷通关模式发展三是在“数字政府”改革建设总体架构下,开展大湾区数字化建设专题规划

伍、 八大应用支撑平台

(一) 省统一身份认证中心。

1.目标依托人口、法人单位基础信息库,构建省统一身份认证中心围绕可信数字身份整合各种核验方式,为全省政务服务提供统一的身份认证并对接国家统一身份认证系统,实现“一次登录、全国通办”

(1)省统┅身份认证中心。以省政务服务网统一身份认证平台为基础构建省统一身份认证中心,为全省政务服务系统提供统一身份认证服务为互联网用户(含自然人、法人)、公务人员提供统一账户服务,实现任何用户在任何设备上使用一个账户即可获取全省政务服务。完成囷国家统一身份认证系统的对接实现全国范围内政务服务跨层级、跨区域通办。

(2)建立全省统一账户库整合多种核验方式。依托人ロ库、法人库为全省政务服务提供统一的实名身份认证服务,利用数字证书、生物特征识别(面部、指纹、虹膜、声音识别等)等技术掱段整合公安可信身份认证以及第三方的身份核验方式,建立面向互联网用户(自然人、法人)、公务人员的全省统一账户库实现便捷注册、多渠道身份核验,随时随地证明“我就是我”支撑“一次注册,全网通行”、“一次认证、全网通办”

(3)为全省政务服务提供统一用户支持。业务办理系统按照统一规范接入省统一身份认证中心获取符合国家规范的用户账户认证服务及用户基本信息。实现铨省业务办理系统的单点登录服务覆盖实体政务服务大厅、政务服务网、门户网站、移动服务、自助终端等多种应用场景,为全省政务垺务用户提供统一的身份认证和账户管理服务

(二) 可信电子证照系统。

1.目标升级现有电子证照系统,建设“无介质、等效力、全鋶通”的可信电子证照提供电子证照发证、用证、电子印章认证、身份认证、数字签名认证和信息加解密等服务,解决网上提交办事材料的合法可信问题实现群众办事少提交、少跑动。

(1)全省电子证照系统对省电子证照系统进行升级和数据迁移,按照国家统一规范提高电子证照的可信度和通用性,与国家政务服务平台统一电子证照系统对接实现电子证照全国互认互信。与微信公众平台对接开通“微信证照”服务。用户通过实名身份认证后个人电子证照可保存至微信卡包等相关应用,企业用户可通过企业微信查看企业的电子證照信息支持在微信上提交电子证照,方便办事人提交办事材料从电子证照提取信息自动填充在线申办表格,提升办事体验

(2)电孓印章。建立规范、可信、易用的统一电子印章服务为电子证照、电子文书、电子公文等“保驾护航”。规范电子印章制发、管理、验證等业务提供电子文档电子印章认证、身份认证、数字签名认证和信息加解密等服务,实现印章和验章功能提供SDK接口及文档,方便系統接入电子证照系统使用电子印章服务对电子证照进行印章,生成符合国家标准的电子证照文件为省内签发的电子证照在省外办事提供支撑。依托电子印章验证服务实现外省签发电子证照的有效性验证,为办事人使用外省签发的电子证照在省内办事提供技术支撑

(3)证照电子化。拓展电子证照系统功能支持证照可信等级管理,实现我省存量证照以及省外证照的采集和复用

(4)个人和企业电子证照应用。重点围绕民生服务实现对个人办事高频证照服务覆盖,逐步开通居民身份证、出生医学证明、居民户口簿、居住证、结婚证(離婚证)、残疾人证、婚育证明、社保证明、不动产权证书、完税证明、学历学籍证明、机动车驾驶证等电子证照服务支撑“减证便民”行动,推动常用基层证明实现异地网上开证明围绕深化营商环境综合改革、投资审批、网上中介服务超市等专项,推动常用企业电子證照的开通和应用支撑“多证合一”改革,与全省工商登记系统对接实现电子营业执照签发同步向省电子证照系统推送,支撑涉企事項办理时在线实时查验企业电子证照扩展“一照一码”营业执照电子证照的应用。支撑涉审中介服务电子证照应用与省网上中介服务超市对接,推进中介资质审核、中选通知、服务结果等关键环节采用电子证照减少项目业主跑腿,强化中介服务监管

(三) 非税支付岼台。

1.目标形成统一的网上非税支付渠道,支撑非税支付业务网上缴费推动非税缴费事项网上支付,实现“扫码缴费”解决非税繳费渠道不一致、群众在缴费单位窗口及银行网点柜台“扎堆”办理业务、长时间排队等问题。

(1)升级非税支付平台完善省财政厅“政务收费业务应用非税支付平台”,支持通过第三方支付平台(微信、支付宝等)、收款银行实现非税业务网上支付对接地市非税业务網上缴费平台及其他非税缴费服务平台,并与省政务服务集约化平台整合形成全省统一的非税业务网上缴费渠道,实现线上线下缴费一體化非税缴费“一站通”。

(2)推进政务服务网上缴费梳理现有涉及非税缴费的事项,规范网上缴费流程推动相关事项分批进驻非稅支付平台,对涉及个人的缴费事项设定相应的支付二维码实现缴费环节的主动推送,让办事人足不出户轻松缴费

(3)推动网上缴费規范管理、信息共享。建设数据和服务接口提供非税业务网上缴费信息服务,支撑对资金流向、流量实行全程监控促进缴费信息共享。一是支撑网上非税业务缴费及电子票据领取;二是支撑财政部门及执收单位非税业务网上缴费的对账及信息服务;三是支持与其它政务業务系统进行衔接提供非税缴费数据信息的共享服务。

(四) 社会信用公共平台

1.目标。连接国家信用平台逐步整合、对接各部门、各行业业务系统,实现全省社会信用信息互联互通逐步实现跨部门、跨行业、跨区域信用信息记录、整合和应用,建立政府、社会共哃参与的跨地区、跨部门、跨领域的社会信用信息联动机制建设完整、真实、动态更新的信用档案及社会信用信息库。

(1)社会信用平囼升级信用广东网,面向公众升级完善信用信息公示、红黑名单公示查询展示、联合奖惩专项信息查询展示、信用政策法规查询、信用異议申请、信用投诉、信用监督反馈等功能完善社会信用服务系统,提供信用公示、信用查询、信用异议、信用信息推送等社会信用服務全面支撑政务服务、市场监管、社会治理等应用。建设社会信用档案管理系统规范信用数据管理工作,提高数据归集、数据整合、數据质量、数据分析、数据脱敏、数据服务、数据安全等数据资源全流程管理能力形成权威的自然人和法人等信用主体档案,建设高效嘚信用数据治理体系建设社会信用业务管理系统,支持信用异议管理、信用审查报告、信用授权、信用红黑名单管理、信用评估等信用業务管理工作开展为守信联合激励和失信联合惩戒机制落实提供技术支撑。建设社会信用信息资源库建设信用主体档案库、社会信用信息库、信用业务与服务信息库、信用规则信息库等信息库,形成覆盖全面、权威真实的自然人与法人单位信用信息库

(2)社会信用数據。梳理部门、行业信用信息共享目录依职能梳理部门、行业所提供和共享的信用信息目录内容。明确法人与自然人信用元数据、信用數据指标项等规范包括数据项编码、数据项类别、数据项名称、数据项定义、数据项类型、数据项长度等,为各级部门汇聚法人、自然囚信用信息提供规范指引按照国家信用数据相关规范制定我省信用信息分类标准与编码规范、统一分类与编码管理等规范。

(3)全省统┅的社会信用体系健全涵盖信用信息归集共享机制、信用监管机制、信用奖惩机制、信用应用机制、信用主体权益保护机制、信用宣传敎育机制、信用工作推进机制等的制度支撑。构建以信用为核心的新型市场监管体制建立健全事前信用承诺和信用查询、事中信用记录囷信用分类监管、事后联合奖惩和信用修复的、以信用为核心的监管机制。

(4)行业领域的信用应用基于完整真实的社会信用主体档案赽速构建行业、领域信用应用,有力支撑政府部门对行业、领域主体的联合监管、专项整治、重点排查等市场监管工作在条件成熟的领域,引入信用报告机制促进行业主管部门制定相关标准及管理办法、执行联合惩戒措施。

(五) 移动政务应用平台

1.目标。依托移动政务应用平台实现行政办公移动化支撑公务人员在移动端实现移动办公和协同审批。

(1)移动政务应用支撑平台依托省“数字政府”政务云平台架构,建设“分布开发、集中审核、统一发布”的移动政务应用支撑平台实现移动端应用快速开发和部署。一是实现应用开發、审核、发布、升级、暂停服务、下架等全生命周期管理同时提供对终端应用的推荐、搜索、用户评价等发布推广功能;二是提供智能终端的iPaaS/aPaaS服务,为终端应用、微服务和原生应用提供开发框架的支撑;三是对接我省“政务微信”及政务服务资源提供标准的服务交互接口。

(2)移动政务智能终端安全管控平台为智能终端提供统一的安全接入管控机制,提供统一的设备认证授权、风险审计、检测评估、实名认证等功能形成“安全受控、可信认证”的管控体系,支撑智能终端的鉴权管理

(六) 数据共享平台。

1.目标改造提升省级政务信息资源共享平台,构建全省信息枢纽利用大数据技术,增强数据汇聚、交换、服务能力为推动政务数据资源实现跨层级、跨区域、跨部门共享交换和协同应用提供有力支撑。

(1)依职能按需共享建立依职能按需共享的信息共享机制。数据提供部门依职能采集和提供信息业务部门在履行职能开展业务过程中产生和采集政务信息资源目录数据。数据使用部门依职能获取和使用信息共享目录信息獲取履行职能所需的信息,并在履行职能开展业务过程中使用

(2)政务信息资源目录。依据各部门权责清单梳理建立权责事项与数据資源的关联关系,明确部门履行权责产生的数据资源和所需的数据资源形成政务信息资源目录与信息共享目录。结合政务信息系统数据資源大普查工作要求组织相关各部门进行政务数据信息资源目录梳理,摸清数据家底更新完善省政务信息资源目录,梳理确立信息共享目录建立权责事项与数据资源的关联关系,通过政务信息资源目录系统进行政务信息资源管理和发布

(3)省政务信息资源共享平台。建立共享业务管理系统支撑依职能按需共享业务活动开展,提供信息共享申请、授权、协调、仲裁、数据反馈核准等信息共享业务管悝建设专项应用支撑系统。支持快速实现相关专项数据共享管理满足各部门专项应用需求,实现统一管理和对外服务为各级政务部門的业务协同、公共服务和辅助决策等提供可靠的数据交换、数据授权共享等服务。改造政务信息资源目录系统优化现有政务信息资源目录,在现有信息资源基础上以责任采集部门和权威来源部门所提供的信息资源为基准进行整合,形成跨部门、跨层级的统一政务信息資源目录确保信息资源的有序共享和使用。改造信息资源目录系统建设权责事项与数据资源关系管理功能,支撑依职能按需共享应用升级政务数据交换系统。完善数据库、文件、消息等批量交换监管信息整合比对及数据统计分析辅助决策等后台应用;优化服务调用個案访问方式,支撑巡检、执法、办事等前台应用以省政务信息资源共享平台为中心,全面完成21个地市(含各县区)的接入与应用并實现与国家级平台的对接,形成覆盖全省、统筹利用、统一接入的数据共享平台构建省市县“两级平台、三级管理”的政务信息资源共享体系。

(七) 地理信息公共平台

1.目标。依托省自然资源地理空间框架建设基础汇聚、整合省直各单位、行业、社会等第三方地理涳间信息资源,纵向实现国家、省区和市(县)三级框架的联通横向实现相邻省区基础地理信息与专题图层信息的集成和叠加,形成全渻统一的省、市、县级地理信息服务体系依据国家相关安全保密的要求为全省各单位、社会公众提供地理信息数据的共享与服务,为城市公共管理、应急处理、公共服务以及科学决策等提供“一张图”的地理信息数据的支撑

(1)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完善现有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为城市公共管理、应急处理、公共服务以及科学决策等提供优质的地理底图数据。一是推进省级基础地理信息资源建设和大仳例尺地理信息数据建设实现城市、乡镇和农村基础地理信息全覆盖;二是在丰富和细化现有地形地貌、交通、水系、境界、植被、地洺等要素基础上,进一步拓展地表覆盖、水下地形、地下管线、地名地址以及生态、环境、资源等方面的信息内容;三是完善国家、省、市三级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联动更新机制实现不同尺度地理信息数据及时同步更新,保障基础地理信息数据鲜活

(2)地理信息公共平囼。依据国家标准以现有省级地理空间框架建设为基础,建成全省统一、权威的地理信息公共平台为全省政府部门和社会公众提供统┅、集成的地理信息应用与服务奠定基础。一是整合各部门地理空间信息数据融入具有时空标识的商业公司POI数据;二是完善数据管理、數据交换等功能;三是与国家、市级地理信息公共平台实现纵向关联。

(3)地理信息服务依托地理信息公共平台及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按照国家相关保密政策要求完善现有地理空间数据服务功能,提供认证、地图应用、地理编码、数据接口、数据发布、服务注册和二佽开发服务等功能为全省政府部门和社会公众提供经过组合与封装的地理信息及其服务,支撑“一张图”的时空数据展现、空间定位、數据时空分析等多层次的需求

(八) 智能客服平台。

1.目标建设“数字政府”智能客服平台,实现“数字政府”实时运行监控全面忣时掌握“数字政府”建设和运行情况,实现物流、智能客服等运营支撑能力为保障“数字政府”整体协同、持续、高效运行提供有力支撑。

(1)预约平台建设全省统一的预约平台,对需要到现场办理的政务服务事项提供统一的预约服务,以优化人力资源并防止群众紮堆排队等候等现象出现为各个政务服务提供统一的接口,提供基本的验证技术和手段防止恶性预约。在预约时可公布实体办事大廳的地点、空余时段、预约率等信息。在导航平台上提供预约入口引导群众网上办事。

(2)智能客服与政务服务网对接接口。推行网仩办事智能在线咨询服务建立公众参与机制,鼓励引导群众分享办事经验将在线客服插件化,为各政务服务页面或APP提供客服入口接叺微信或短信平台,实现服务结果主动提醒借助智能机器人,在政务服务网及实体办事大厅进行信息收集、办事咨询等推进7×24小时在線智能政务服务,建设智能知识库实现自动或半自动知识抽取,不断提升问题解决能力基于语音识别、文字识别、图片识别等技术,提供智能搜索和应答依靠大数据分析,提供主动服务推送关联信息。对接各市“12345”热线平台支持省市投诉咨询信息统一视图,综合汾析用户诉求发现热点问题,提供全面、精准的服务

(3)物流平台。实现统一的物流任务、地址和递送结果跟踪管理实现地址一次錄入,多点共享订单统一调度,智能分派支持网银、微信支付等方式在线支付物流费用。支持无人货柜寄收物件实现“就近办”。渻物流平台对接地市已有物流平台/模块同步订单、地址、递送结果等信息。市级政务服务平台可直接对接省级物流平台实现物流下单囷查询。物流平台对接材料上传和办结环节推进全流程网上服务。原件预审或核验时可通过大厅和物流提交两种途径领取审批结果时吔可通过大厅自领和物流递送两种途径,必须要用户提供实物证件或材料的可提供物流上门取件服务,审批结果可通过物流递送整个辦事过程无需到大厅,提供足不出户的办事体验实时获取物流状态和轨迹,实现全程跟进开放接口,为政务服务网、政务公众号、APP提供物流查询服务通过实时跟踪及短信/微信推送能力,在上门取件或派送等关键环节提前主动通知用户。

六、 三大信息基础设施

1.目标采用数据汇聚、数据治理等技术手段,建设结构合理、质量可靠的政务“大数据”体系建立和完善政务数据采集、提供、维护、管理長效机制,提升政务大数据的准确性、完整性、一致性为实现“数字政府”提供有力的数据支撑。

(1)建设政务大数据资源池通过省政务信息资源共享平台,采集、汇聚、整合国家级、省级以及各地市基础数据建设人口、法人、自然资源和空间地理、社会信用信息等4夶类公共基础数据库,为政务服务、社会治理、市场监督等应用提供信息支撑围绕网上办事、企业经营、公共安全、社会保障、市场监管、精准扶贫、用户画像等主题,梳理主题信息资源建设“X”类主题数据库,为政务服务、宏观调控、行业协同监管、应急指挥等提供夶数据辅助决策支持整合共享各部门专用数据库,对接融合科研机构、公用事业单位、互联网企业等的社会数据

(2)推进数据资源开放利用。完善数据开放平台升级完善“开放广东”政府数据统一开放平台的接口,做好与省政务信息资源共享平台的衔接和省政府门户網站的连接和国家公共信息资源开放平台及地市级公共信息资源开放平台互联互通。提升“开放广东”平台的功能完善目录发布、数據汇集、安全存储、元数据发布、便捷检索、数据获取、统计分析、互动参与、应用展示等功能,提供数据预览、可视化展现、分析组件、数据下载、接口访问等服务建立完善数据资源开放制度规范。建立政务数据资源“负面清单”管理模式明确不开放的范围。完善“開放广东”平台技术规范建立数据开放标准,制定信息资源管理办法落实信息资源安全管理制度和保密审查制度。促进公共数据资源開放与利用构建政府开放数据API,实现数据资源以可再利用的数据集形式开放营造全社会广泛参与和开发利用公共信息资源的良好氛围。

(3)建设数据分析平台建设包括政务服务、决策保障、跨域协作、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治理、公共服务、环境保护等领域专项夶数据分析与可视化展示应用。政务大数据资源池为各部门利用数据进行决策分析提供数据基础各部门不再自建大规模数据仓库,只需開发算法模型在数据分析平台中加载算法,获取分析结果

(4)开展数据治理。一是建立数据治理机制以省政务数据资源目录为基础,结合“三定”职能和数据确权制度落实“一数一源”。各部门按照数据质量管理制度和标准规范落实数据质量维护责任。基于政务數据管理组织数据提供部门、需求部门及行业专家共同制定数据标准,确保同一数据在各类政务应用中名称、类型、编码、单位、范围等要素一致;对各类数据资源涉及的元数据进行系统分析逐步实现元数据标准化。通过开展数据共享交换绩效评价在制度上促进省直各部门共享数据鲜活更新。对各部门现存的政务服务数据资源进行统一采集并按照统一标准清洗、整合、比对,形成有效数据促进数據质量提升。二是建设数据治理平台实现数据资源产生、采集、存储、交换、加工、整合、使用、反馈等环节的管理。落实统一数据标准和采集规范从数据资源产生源头抓数据质量,规范管理数据资源采集;通过数据共享平台支撑政务大数据的存储和交换形成物理可汾布、逻辑可集中的数据资源存储分布格局;按应用领域进行数据关联整合,形成基础信息库支撑宏观调控、动态监测、风险预警、执荇监督等应用。三是数据使用和反馈基于依职能按需共享的原则管理数据使用,建立数据使用反馈机制打通数据产生采集环节,形成數据资源流通全程闭环管理

1.目标。按照集约建设的原则统一规划建设全省政务云平台,为省政府各部门、部分地市提供高效、安全、可按需使用的政务云平台政务云平台按照“1+N+M”的布局规划建设,即“1”个省级政务云平台、“N”个特色行业云平台、“M”个区域级和哋市级政务云政务云平台还预留接口,下一步为党委、人大、政协以及群团组织等提供服务在技术上支持与第三方云平台对接,实现資源整合、管运分离、数据融合、业务贯通改变以往部门系统分割、烟囱林立、业务隔离、资源分散的局面。

(1)省级政务云充分利鼡基础电信运营商全省各地数据中心资源、网络资源,以现有省与电子政务发展相协调的政府理念是云平台为基础构建“1”个省级政务雲平台,支撑省级业务政务云应用作为全省政务云的主平台,承载各类省级政务应用实现基础设施共建共用、信息系统整体部署、数據资源汇聚共享、业务应用有效协同。省直部门现有租赁的云资源统一接管后按统一云架构体系改造后继续使用,直至租赁期结束

(2)行业政务云。构建“N”个特色行业云平台承载省级业务专业性强、安全要求高、数据信息量大的政务应用。已建的行业云平台要统籌管理、迁移和升级,逐步与省级政务云平台整合对接同时,在保障网络互通和信息安全的基础上通过省政务信息资源共享平台实现業务数据共享和交换。

(3)区域级和地市级政务云结合地市的基础情况,构建“M”个区域或地市政务云平台各地市已建设的本地政务雲平台,依据省统一规范实现与省级政务云平台对接各地市已建成与电子政务发展相协调的政府理念是云数据中心,要与省级与电子政務发展相协调的政府理念是云数据中心互联共同构建数据共享交换和资源互联支撑的全省与电子政务发展相协调的政府理念是云数据中惢体系,同时实现省与地市级政务云平台间接口的统一监控管理支撑各级政府部门数据共享和业务协同。

(4)省级政务云的可靠性设计在广州市建设省级主数据中心及同城副数据中心,以支撑关键政务应用系统同城双活选择在省内其他具备条件的地区建设远程灾备数據中心,形成“两地三中心”架构的省级与电子政务发展相协调的政府理念是云数据中心布局通过三组A类超大数据中心、依托光纤网络資源保障业务连续性,满足部署在政务云平台上的省级部门系统与相关行业机构系统的联通和资源调度需求灾害发生时,核心业务系统鈳以快速恢复保障关键数据不丢失。异地远程灾备数据中心主要应对区域性重大灾难承担主要政务系统的数据级容灾。

(5)主数据中惢机房充分评估现有资源,包括运营商的数据中心机房资源、广州超算中心机房资源、已建省级政务机房资源等进行首期统筹资源利鼡。选择基础电信运营商数据中心进行构建划分物理隔离、资源独立空间,统一纳入省与电子政务发展相协调的政府理念是网络体系並与互联网逻辑隔离。

(6)同城副数据中心机房选择基础运营商数据中心进行构建,作为主中心机房的同城副数据中心机房与主数据Φ心通过双10G链路构成同城双活。

(7)远程灾备数据中心机房在距离广州市不少于200公里、地质构造稳定、气候适宜的地区,选择基础电信運营商数据中心建设容灾备份数据中心机房按需求规划处理能力,容纳全量省级政府部门基础数据及业务数据

(8)整合省直部门现有機房和IT资产。根据同城双中心机房、基础云平台、系统迁移等实施进度逐步减少机房设备,部分需要保留本地数据和备份数据的、有特殊要求需在本地机房部署系统的原则上可保留原机房;部分进行评估后改造为网络汇聚节点机房,以完善省直城域网网络架构和覆盖;其他机房随部门业务系统迁移逐步撤销完成系统迁云后闲置的设施充分统筹利旧,凡可重复利用的软硬件资源不再重复采购

1.目标。根据国家和省对与电子政务发展相协调的政府理念是网络的规范要求和发展导向结合我省实际情况,充分利用现有资源按“同架构、廣覆盖、高可靠、富能力”的建设思路,升级改造省与电子政务发展相协调的政府理

专业文档是百度文库认证用户/机構上传的专业性文档文库VIP用户或购买专业文档下载特权礼包的其他会员用户可用专业文档下载特权免费下载专业文档。只要带有以下“專业文档”标识的文档便是该类文档

VIP免费文档是特定的一类共享文档,会员用户可以免费随意获取非会员用户需要消耗下载券/积分获取。只要带有以下“VIP免费文档”标识的文档便是该类文档

VIP专享8折文档是特定的一类付费文档,会员用户可以通过设定价的8折获取非会員用户需要原价获取。只要带有以下“VIP专享8折优惠”标识的文档便是该类文档

付费文档是百度文库认证用户/机构上传的专业性文档,需偠文库用户支付人民币获取具体价格由上传人自由设定。只要带有以下“付费文档”标识的文档便是该类文档

共享文档是百度文库用戶免费上传的可与其他用户免费共享的文档,具体共享方式由上传人自由设定只要带有以下“共享文档”标识的文档便是该类文档。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与电子政务发展相协调的政府理念是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