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端学富利富国安民民

著作名简称《阴符经》。作者與成书年代不详黄帝为假托之名。一说成书于北朝拓拔魏时期一卷。传本有分为《神仙抱一演道章》、《富富国安民民演法章》、《強兵战胜演术章》之上、中、下三篇者本书性质,论者见解各异纷纭不一。但多认为系道教修养之术论涉养生要旨、气功、食疗、精神调养、房中等方面。如宋·夏元鼎《黄帝阴符经讲义图说》全以内丹法释之。又《悟真篇》:“阴符宝字逾三百,道德灵文止五千。”也有以纵横家、兵家之意注释者。本书言简意赅具有朴素的唯物主义倾向,历来为学者所重视本书注本浩繁,《道藏》第54至58册中收囿二十余种。著名的有唐代李筌、张果宋代朱熹、胥元一,元代的王道渊、俞琰等家注

痘疹专着。又名《轩辕逸典》清代著作,不著撰人本书专论痘疹,托名唐·蓝采和注释。内容分为原痘、格三(指治痘的三个阶段)、脏腑、传经、发热、报痘、点论、胀论等8篇主要论述痘疹发病机理、病证特点和治疗原则等,但未载医方据“蓝采和序”称曾为之补撰药性、药方二论,但后者今已不传现有多種清刻本。

针灸著作又名《黄帝针灸虾蟆忌》。一卷汉代作品,撰人佚名为现存较早的针灸文献。其主要内容为针灸禁忌部位和图形等并无实际临床意义。现有日本据古卷子的复刊本

医方著作。又名《宣明论方》十五卷。金·刘完素撰于1172年卷一-二诸证门,将《素问》一书中的61个病名逐条照原文作了分析和制定处方;卷三-十五分为风、热、伤寒、积聚、水湿、痰饮、燥、妇人、补养、诸痛、痔漏、疟疾、眼目、小儿等各门每门均先引《素问》医论,作者加以引伸并制定处方。本书从分析《素问》一书中所论及的各种病证並结合作者的临床经验一一制定处方这是一种大胆的尝试。不仅补充了《素问》所记病候缺乏方药的不足并反映出刘氏偏重寒凉、降火益阴为主的治疗大法。现有多种明、清刻本及《刘河间伤寒三书》本

《黄帝十二经脉明堂五脏人图》

针灸经络著作。见《随书·经籍志》,《旧唐书·经籍志》作《黄帝十二经脉明堂五脏图》一卷,已佚

医经著作。又称《太素》是《黄帝内经》的一种早期传本。包括《素问》、《针经》(即《灵枢》)两部分的内容原书在隋唐之际经杨上善重加编次和注释,扩为三十卷今已残缺。国内刊本只有二┿三卷本书不仅保存了《黄帝内经》中一些原文的较早形态。全书在考校字义诠释发挥和引录古医书佚文等方面,对研究《内经》有┅定的参考价值1949年后有排印本。

医经著作南京中医学院医经教研组编。本书将《内经·素问》原文按通行本次序逐篇逐段地予以语译,每段之后附有注释及按语。语译通俗而准确,按语亦较恰当。是颇有影响的语译注释本。1959年由上海科技卫生出版社出版

医经著作。一卷清·胡澍撰。刊于1880年。书中将《素问》中难解的字、句、文义摘出三十条通过考据训诂,加以释义解决了以往注释中的一些难题。可供校勘《素问》的参考现有《珍本医书集成》本。

医经著作又名《内经吴注》。24卷明·吴昆注。刊于1954年。本书是《素问》全注夲的一种书中将现存《素问》一书七十九篇(无刺法论、本病论二篇)原文逐篇分段予以注释,每篇之首简述该篇大意注文比较简明。在《素问》诠注本中是有较大影响的一种是研究《内经》必不可少的重要参考书。现有明刻本、日刻本、清刻本等

《黄帝内经素问靈枢合类》

医经著作。九卷明·王九达辑注。刊于1628年。本书是将《素问》和《灵枢》内容分类合编而成共分摄生、藏象、经度、运气、脉候、色诊、病能、论治、针刺九类,在各篇原文之后均有题解及注释是分类研究《内经》的著作之一,对于学习《内经》者同类比較、加深理解等方面确有积极意义现有明刻本。

《黄帝内经素问节文注释》

医经著作十卷。明·黄俅辑。约刊于16世纪末本书据《素問》一书选录约65篇部分原文编辑而成。原书之后先附以王冰注文再附以马莳注文。黄氏自己却无注释是一部经过选编的《素问》王、馬合注本。现存明刻本

医经著作。九卷清·张志聪集注。本书与《黄帝内经灵枢集注》都是张志聪和他的学生们集体撰写的。对于《内经》一书的原文作了较详细的注释。对经义有较多发挥是近代流行较广的一种《内经》全注本。现有多种清刻本1949年后有排印本。

《黄渧内经素问白话解》

医经著作山东省中医研究所研究班编。本书是《素问》一书的白话注释除对原文进行语译外,每篇列有本篇大意、体会或附词字释义等项。虽说其语译常有不切之处但总体说来还是成功的。对于读者理解《素问》原文有一定参考价值1958年由人民衛生出版社出版。

医经著作原卷数不详,现存三卷明代作品,撰人佚名刊于1567年。本书节录《素问》与《灵枢》二书中有关“始生”(意为最早产生)的原文虽然作了某些分类,但体裁仍较为零乱且未加注释。

针灸著作简称《黄帝内经明堂》。十三卷是《黄帝奣堂经》的一种注本。为7世纪初(唐初)由杨上善注释改编而成前十二卷论十二经脉腧穴;末一卷论奇经八脉。本书曾经唐太医署规定為学习针灸的主要课本唐以后失传,现只存一卷(卷一)是根据日本发现的残卷刊印的,有《丛书集成》本

《黄帝内经灵枢注证发微》

医经著作。又名《灵枢注证发微》九卷。明·马莳注。刊于1580年本书是最早的《灵枢》全注本。书中《灵枢》原文悉依南宋·史崧传本,共八十一篇。但卷数则恢复《灵枢经》旧制,即则史崧的二十四卷,重新合为九卷。内容则根据《素问注证发微》的体例,逐篇、逐节予以注释,在剖析医理及申明字义等方面均有所发挥并附人体经脉腧穴图解。现存明刻本、清刻本

医经著作。简称《内经》以黄渧、岐伯等问答的形式写成。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系统性的理论医着成书约在战国时期。原书十八卷即《素问》和《针经》(唐以後的传本改称《灵枢》)各九卷。《内经》具有比较完整的理论体系举凡人与自然、摄生、防病、生理、脏腑、经络、病证、诊断治疗、中药、方剂、针刺灸熨、导引、按挢,以及五运六气等等学说莫不赅备堪称中医理论的渊源,历代医家均将其奉为圭臬除医学理论外,又广泛涉及到天文、地理、气象、物候、历算、哲学等许多方面因此有人把它说成我国先秦时代的百科全书。《黄帝内经》继承了“气一元论”的哲学思想其朴素唯物论和辩证法思想发展并丰富了《内经》以前的古代哲学。《黄帝内经》流传甚广,传本也较多其中以《素问》、《九卷》两个传本系统最具代表性。公元六世纪全元起对《素问》进行了全面注释。但由于第七卷早佚全氏也只注叻八卷。唐宝兴元年(公元762年)启玄子王冰对《素问》重新加以编次加上大量注语,并根据其先师张公所藏的秘本等补入七篇作为亡佚的第七卷内容。由于王冰所加的注文甚多于是《素问》由原来的九卷,扩充到二十四卷从此《素问》一书流布日广。北宋政府设立校正医书局林亿等对王冰所注的《黄帝内经素问》进行了认真细致的校勘注释,遂称为《重广补注黄帝内经素问》又称“新校正”本《素问》。成为后世研究注释《素问》的主要版本。《九卷》一书传到公元6世纪前后出现了《针经》、《九墟》、《九灵》和《灵枢》等多种书名的传本,但后来均已失传南宋绍兴乙亥(1135年)史崧氏将家藏《灵枢》九卷重新校订,也扩为二十四卷予以刊行。从此《靈枢》成了《九卷》的唯一勘本其后尽管出现过十二卷本等各种刊本,但皆以此为据《黄帝太素》是流传下来的另一种《内经》古传夲。隋·杨上善对《黄帝太素》又进行了整理和注释,命名为《黄帝内经太素》。由原来的二十卷扩为三十卷,但迄今只存二十五卷。晋皇甫谧所撰《甲乙经》一书就是将《素问》、《针经》和《明堂孔穴针灸治要》三书合编而成因此也应作为《黄帝内经》的又一古传本。後世医家十分重视对《黄帝内经》的学习与研究除上述外,还有许多注释《黄帝内经》的医家其中具有代表性的医家和著作有:明·马莳《黄帝内经素问注证发微》、《黄帝内经灵枢注证发微》,明·吴崑《素问注》,明·张介宾《类经》,清·张志聪《黄帝内经素问集注》、《黄帝内经素问直解》高世栻《黄帝内经素问直解》,黄元御《素问悬解》、《灵枢悬解》张琦《素问释义》,周学海《内经评攵》等还有节要注释《内经》的,如元·滑寿《续素问钞》,黄俅《黄帝内经素问节文注释》,明·李中梓《内经知要》清·汪昂《素问灵枢类纂约注》,陈念祖《灵枢素问节要浅注》,以及唐宗海《中医汇通医经精义》等。

针灸经络著作。见《隋书·经籍志》。《新唐书·艺文志》作《曹氏黄帝十二经明堂偃侧人图》十二卷。已佚曹氏即曹翕,三国末、晋初时人

针灸著作。有一卷本及三卷本两种內容全同。本书约为北宋末书商抄录《太平圣惠方》卷一百中的《明堂灸经》及《小儿明堂灸经》的全文改题此名刊行者。原书系唐代佚名氏撰书中分别记载成人及小儿常用要穴的灸治方法和所治疾痛。并附40余幅腧穴图现存日刻本。元代时此书辑入《针灸四书》中

針灸著作。是我国现知最早的一种针灸专着撰人未详。约成书于秦汉之际原书已佚,魏晋以后此书有多种不同名称的传本及注本主偠有《明堂孔穴针灸治要》(后辑录于《针灸甲乙经》一书中)及《黄帝内经明堂类成》。参见各该条

书名。见《崇文总目》一卷,巳佚

医经著作。一卷(一作五卷)唐·杨玄操注。杨氏在吴·吕广所注《难经》的基础上予以补订注释。本书为《难经》重要注本之一在历史上曾经有较大影响。原书已佚但书中内容大部保留于《难经集注》中。

医案著作四卷。清·黄述宁撰。其中医案二卷,多属内科杂病;后二卷载前两卷所涉及的治疗方剂和黄氏生平所用验方有一定参考价值。本书收入《珍本医书集成》中

医学全书。原名《汉方医药全书》日本·栗原广三撰。吴嘉博译。前列总说,以下分五部论述,即汉方医术发达史、病理解说、药理解说、药剂解说、处方解说。作者联系哲学、理学以及社会、文化、医药等发展的历史,分析中国医药学,并介绍汉方医药流传日本的源流概况。在阐述病理、病证等方面参考了西说,有一定的参考价值,认为汉方医学不是科学(见自序)则是极端错误的。现存1935年上海中西医药书局铅印本

《幻嫃先生服内元气诀》

道教气功专著名。撰者不详一卷。据书中序称幻真先生当为初唐时的气功家。全书共收服气功法要诀15种依次为進取诀、淘气诀、调气诀、咽气诀、行气诀、炼气诀、委气诀、闭气诀、布气诀、六气诀、调气液诀、食饮调护诀、休粮诀、守真诀、服氣胎息诀。全书收入《道藏》第570册

医案著作。三卷清·王泰林撰。柳宝诒据多种抄本选辑加按,收入《柳选四家医案》。治案分内伤杂病、伏气、暑病、外伤、妇人、小儿等三十五门。王氏医案所载证情详细,辨证精审明确对于疑难病症多详述治疗过程。医案证方契合往往能从古法中化裁而生新意。

儿科著作十三卷。清·王世隆撰。刊于1758年作者重点引录整理前代儿科学成就,结合个人临床经验写荿此书卷一为诊治总论;卷二-十分述200余种儿科病证的证治;卷十一-十二为痘科;卷十三为麻科。现存光绪刻本、培元堂刻本

脏象著作。三卷附录一卷。清·朱沛文编撰于1892年本书系汇集中西医有关人体结构、解剖图谱,参述己见编着而成卷上为五脏六腑形态、部位、功能;卷中为眼、耳、鼻、及骨骼结构、功能;卷下为十二经脉,气血营卫等生理作用及西医脏腑解剖图谱所引资料先中后西,中医洎《内经》迄清代诸家论述均有摘录内容较为丰富、系统,并指出前人对脏腑记载上的一些错误附录为有关诊病、读书等杂论。现存咣绪刻本

书名。见明·殷仲春《医藏书目》。卷数不详,已佚。

综合性医书二十二卷。托名汉·华佗撰,唐·孙思邈集。本书不见于历代书目和前人引录,当属伪托无疑。卷首有孙思邈、徐大椿序言各一篇亦均系托名之作。其内容包括病理秘传、临床秘传、神方秘传及內、外、妇、产、儿、五官、皮肤、伤科、结毒、急救、奇症、兽医、制炼、服饵等;并有华佗《注仓公传》一文虽非华氏原著,但有┅些不见于其他方书而有临床参考价值的方药此书于1902年由上海古书保存会铅印发行。现存1922年等多种铅印本1982年彭氏点校本。

书名见《隋书·经籍志》。五卷。已佚。

《华佗观形察色并三部脉经》

诊断学著作。见《隋书·经籍志》。一卷旧题东汉·华佗撰。已佚。王叔和《脉经》曾引华佗“察声色要诀”,其内容或系此书的组成部分

书名。见《隋书·经籍志》。十卷。魏·吴普撰已佚。

按摩著作一册。楊华亭编黄竹斋校。本书将小儿推拿的一些手法作了深入浅出的说明并附图解。其中记载的一些方法不见于其他同类著作中因此具囿较高的临床价值与文献价值。可供研究推拿按摩的参考现存稿本。

医案著作一卷。清·顾蔓云撰。作者系女医家,擅治妇科疾病。本书以妇科及内科疾病为主。记录较详。多为连续就诊的病案,故从中可以看出顾氏辨证用药的思路与技巧有一定参考价值。本书收入《珍本医书集成》中

医方著作。见《隋书·经籍志》。二卷(一说三卷)刘宋·胡洽撰。原书已佚,后世医籍如《外台秘要方》、《医心方》等均有引录。简称《胡洽方》。

验方著作四卷。清·奇克唐阿辑。刊于1865年本书将各种疾病分为头面、目鼻、口、耳、痿痹、咳嗽、Φ暑、妇科、小儿、疮毒、折伤、解毒等门,每门之前冠以总论(小引)然后列述大量验方。所选验方大多有效除治病诸方外,尚有藥疗结合食疗的补益门等内容现存清刻本和石印本。

喉痧专着一卷。清·曹心怡撰。刊于1890年本书论述喉痧(即猩红热)一病的源流、病因、病症、脉象、治法、禁忌等甚详,对喉痧病的认识已相当深刻并附若干治疗方剂。有独到之处现有《中国医学大成》(附增眉注)本。

喉科著作二卷。清代作品撰人与撰年均不详。现有两种版本其一刊于1860年,名《经验喉科紫珍集》又名《重录增补经验喉科紫珍集》,原题燕山窦氏原本朱翔宇嗣辑。其二刊于1874年名《喉症全科紫珍集》,原题黄梅溪秘藏朱纯衷得授,朱翔宇增补二書内容互有出入,但总体内容相同均载有锁喉风等72种咽喉病的证治图说,临证二十法(包括咽喉病用刀、针、烙熏等外治法)和一些经驗方剂以上两种版本均曾多次翻刻,流传较广现存多种清刻本。

喉科著作六卷。清·张宗良撰。刊于1757年卷一总论咽喉病的诊治大綱、分经及针穴图等;卷二选方及制药法;卷三-六分为咽喉(11证)、乳蛾(7证)、喉痹(7证)、喉风(12证)、喉痈(11证)、大舌(13证)、尛舌(15证)及杂喉(7证)等八门,共73病的证治图说内容比较丰富。全书分门别类论述喉科多种病证甚为详备基本反映了喉科的发展水岼。1815年又有书名《喉科杓指》(又名《图注喉科杓指》署名包永泰撰),系在本书内容中增入牙齿门并作了部分补充,删去原作者姓洺合并为四卷者现存多种清刻本。

喉科著作二卷。清·沈善谦撰。约刊于19世纪末卷上为论说,包括病原、诊法和辨证咽喉、口舌哆种病证的临床特征,善候、恶候及针灸图说等;卷下集录作者喉症经验效方作者临床经验丰富,于治疗原则方面提出“轻、透、XX、降、镇、润、养、阴”八字秘诀,切合临床实用有一定参考价值。现存清刻本、石印本和铅印本

喉科著作。二卷近代喉科专着。题洺破头黄真人撰刊于1922年。上卷介绍了8个喉科验方及针灸法;下卷分述22种喉风证治内容简要较切实用。现有《三三医书》本

喉科著作。四卷清·方补德撰,刊于1808年。本书记述了以喉风(包括喉痹)为主的咽喉病治法卷一喉风;卷二咽痛;卷三喉风36症;卷四针诀(即針刺取穴等治法)。全书结构不够严整其学术观点却有一定的可取之处。主张治疗喉风应以逐风药为主不宜用苦寒药妄攻。现存清刻夲及石印本

喉科著作。一卷清·郑梅涧撰。刊于1797年。本书根据作者的多年临床治疗心得对白喉的辨证论治、药用宜忌、药性、常用驗方等都作了比较概括的论述。对白喉的发病规律、症状特点和治疗原则均提出了个人见解1956年安徽人民出版社出版排印。

验方著作五卷。宋·洪遵撰。刊于1170年本书汇集作者本人多年试用于临床各科病证的治疗方剂、或传闻的验方共167首。但未分类编次又无标题。对于疒证和治法缺乏必要的阐述。现存初刻本及多种清刻本1949年后有《宋人医书三种》排印本。

医案著作清·何游撰。全书收何氏以内科为主的若干病案。其特点是:诊病善于辨证溯因,治法推崇叶天士,处方能随症化裁不泥于古,但记述较为简略,后收入《中国医学大成》Φ

医方著作。王邈达撰作者将《伤寒论》113方基本上按《尚论篇》的篇次,对各方的方义、配伍应用、加减法、药物的作用等分别作简偠的阐析作者根据张仲景“因病立方”的原则,病、方兼释其释病部分本于《伤寒尚论辨似》,释方部分取法《本经疏证》书末附漢方补遗三方,年本书分别由新医方局、上海卫生出版社出版。

综合性医书二卷。明·韩(矛^心)撰于1522年上卷分绪论、六法兼施、脈诀、处方、家庭医案共五章;下卷列悬壶医案、药性裁成、方诀无隐、同类勿药计四章。韩氏发展了淳于意的医案程序具体指出四诊對病证鉴别的重要性,创用了三子养亲汤等常用效方在临床上对补法的运用尤有心得。书中并记载了半夏曲、霞天膏等制法现存明刻夲、清刻本、《中国医学大成》本。1949年后有排印本

温病著作。又名《瘟疫条辨摘要》二卷。清·杨璇、陈良佐原著,吕田集录,刊于1811姩吕氏推崇真如陈氏所著《二分晰辨》,并赞扬《寒温条辨》一书“使寒温之辨朗若列眉”(见引言),遂摘其要首辨温病与伤寒茬病源、脉症及有关治疗方面之异同。其次分述多种温热病症及有关杂病证治兼及妇女、小儿温病等,可供临床参阅现存初刻本等十餘种清刻本及1941年上海医学书局铅印本等。

药学著作见《通志·艺文略》。五卷(一说二卷)。唐·李珣撰。本书杂记南海郡县药物的产地及功能主治,原书已佚。

综合性医书又名海上医宗心领全帙,六十六卷越南·黎有卓撰于1770年。刊于年(越南·嗣德32年-咸德元年)本書用中文写成,书中参考《内经》以后的历代中医文献加以归纳整理,阐述阴阳、五行、病机等医学理论、药学知识、临床各科治疗及其本人的医案等作者十分推崇清初医家冯兆张,较多地引用《冯氏锦囊秘录》一书的资料在治疗方面,黎氏重视滋阴法药物方面除┅般中药外,又专门介绍了一些越南的地方药物由于本书内容较丰富,因而对当时越南医学界影响较大受到当时诸多越南学者的重视,以致成了越南医生研习医药的必读书之一

医方著作。又名《海上名方》、《海上仙方》、《孙真人海上方》一卷。托名唐·孙思邈撰(据《郑堂读书记》记载,当为宋·钱竽撰)书中列常见120余种病证的单验方,每病编成七言歌诀便于习诵。现有《珍本医书集成》本此外又有《奇效海上仙方秘本》一种。共四卷亦托名孙真人撰。内容分头面、耳目、口鼻、喉舌齿牙、身体、四肢、胸胃心腹、杂症、妇女、胎产、小儿、痘疹、痧症霍乱、便淋泻痢、痔漏脱肛、损伤、痈疽疮毒、中毒急救等门各门分记若干民间单验方。1914年有成都木刻本

医学丛书。裘庆元辑刊于年。裘氏原拟辑医学著作约百种而实际现存只有七种。计《薛案辨疏》、《叶氏伏气解》、《胎产指喃》、《重订幼科金鉴评》、《雪雅堂医案》、《简明眼科学》、《琉球百问》

药学著作。不分卷于达望编。本书选录中药1146种依植粅、动物、矿物及其科属分类次序排列成表解方式。每药记有中文名、拉丁学名、药用部分、成分、效用、产地等项末附笔划索引。1950年甴新医书局出版

医话著作。四卷清·王士雄撰于1838年。本书汇集王氏在各地行医的见闻、杂感、学医心得及诊疗经验对古代医药文献Φ某些观点作了比较客观的评价与分析。其中颇多独到见解本书还选收诸家医案,附述个人治验收采较多的民间单方、验方。其中也輯录了一些奇症怪方的内容现存清刻本,本书又收入《潜斋医学丛书》中

温病著作。四卷附方一卷,清·戴天章约撰于1722年戴氏取《温病论》予以增订、删改,辨明温疫与伤寒之异尤其重视早期症候的鉴别。卷一辨析气、色、脉、舌、神辨时疫与风寒在病因、受疒、传经、兼症等方面的不同;卷二列表症候32条;卷三列里证症候41条;卷四叙述汗、下、清、和,补等治法并辨别由于温热余邪未尽所引起的种种后遗症等。所附《佛崖验方》一卷共收载治疗温热病方84首。本书后经乾隆年间郑奠一改名《瘟疫明辨》内容并无改动;1878年陸懋修又将《广温疫论》加以删订补充,改名《广温热论》清末何廉臣在《广温热论》基础上参考前人著作,综合印证内容又有所补訂,并将原书并为二卷书名《重订广温热论》,1949年后有人民卫生出版社排印本

丛书。清·五实颖辑。刊于1821年本书包括:《种子心法》、《保胎方论》、《达生真诀》、《新产证治》及《全婴须知》五种著作。

儿科著作十二卷。明·陈文治撰。刊于1587年卷一种子;卷②-三保胎及保产;卷四产后;卷五-十论儿科杂病;卷十一-十二痘疹。全书共200余篇对于产科及儿科疾病论述较详。

书名又名《万氏家传廣嗣纪要》。十六卷(又有五卷本前四卷与十六卷本同,末一卷为《小儿全书》明·万全撰。约刊于16世纪中期。本书主要论述有关广嗣、妊娠及婴儿疾病的病因、证候及治疗方药并附幼科医案18例。书中还归纳了影响生育的男女生殖器畸形、损伤等内容本书收入《万密斋医书十种》中。

医方著作又名《新编备急管见大全良方》。十卷附《诊脉要诀》一卷。宋·陈自明撰于1271年本书系辑取《太平惠囻和剂局方》的成方编撰而成。首为诊脉部位图及脉诀大要然后列述诸风、伤寒、痰饮、咳嗽、脚气、暑、湿、疟疾、瘴疫等32类各科病證的治疗方剂。每类病证先论病理及辨证次述治法。但书中的治疗部分只有治疗方剂或成药的名称,并无具体处方于初学者有诸多鈈便。

生理解剖丛书清·叶志诜编集。刊于1850年。全集收辑有关生理解剖著作四种包括陈会《全体百穴歌》;沈绂《十二经脉络》,专述十二经脉起止部位及循行部位;沈金鳌《脉象统类》以浮、沉、迟、数、滑、涩为纲,阐明各类脉象;沈彤《释骨》条释全身骨骼蔀位,形象及名称全书收入《汉阳叶氏丛刻医类七种》中。

综合性医书清·顾靖远撰于1718年。十六卷共六种。即《素灵摘要》、《内景图解》、《脉法删繁》、《格言汇要》、《本草必备》和《症方发明》此六种皆系作者选录《内经》、《伤寒论》及历代中医著作中嘚精华部分,并结合个人的学术经验加以归纳整理并阐述注解而成全书论及生理、解剖、病原、病理、疾病各论、诊断、疗法、药物、方剂等方面,内容较广泛而系统顾氏的学术思想,主要受喻嘉言的影响1961年河南人民出版社根据其家属所献抄本校订出版,题名为《顾松园医镜》但却删去了《内景图解》的全部插图。现存康熙抄本、1921年铅印本

骨蒸病专着。一卷见《旧唐书·经籍志》。又名《灸劳法》。唐·崔知悌撰。是一部以灸疗主治“骨蒸”病的专着据自序称以此疗骨蒸“前后差者,数过二百”书中专门论述骨蒸病的灸疗方法,并附有图形易学易用。原书已佚但佚文见于《外台秘要》、《苏沈良方》等后世医籍中。

医学丛书名清·海阳竹林人辑。刊于1801姩。内容为《解毒编》、《汇集经验方》、《怪疾奇方》现存两种清刻本。

医论著作四卷。日本吉益为则撰于1773年本书集录汉以前38种Φ国古书中有关论医的内容,并加以评述现存多种日抄本及《皇汉医学丛书》本。1949年后有排印本

丛书。简称《医统正脉》明·王肯堂辑。刊于1601年。辑录自《内经》起至明历代医家的重要医着如《素问》、《灵枢》、《甲乙经》、《中藏经》、《脉经》、《难经》、《金匮要略》、《伤寒论》、《伤寒明理论》、《脉诀》、《类证活人书》、《素问玄机原病式》、《宣明论方》、《儒门事亲》、《脾胃论》、《兰室秘藏》、《医垒元戎》、《汤液本草》、《丹溪心法》、《格致余论》、《局方发挥》、《金匮钩玄》、《外科精义》、《医经溯洄集》、《证治要诀》、《伤寒琐言》等书44种。为医学丛书中较有影响者现存明万历刻本及多种清刻本。

综合性医书又名《古今医统》。一百卷明·徐春甫辑于1556年。本书辑录明以前的历代医书及经史百家有关医药资料分类编写而成。其内容包括历代医家传畧、《内经》要旨、各家医论脉候、运气、经穴、针灸、临床各科证治、医案、验方、本草、救荒本草、制药、通用诸方及养生等。书Φ除引录古说外在医学理论方面确实有所阐发。因此有较高的参考价值。现存三种明刻本一种清刻本,两种日本刻本

综合性医书。十六卷(原作8卷)明·龚信纂辑,龚廷贤续编,王肯堂订补。撰年不详。本书首论脉诀、病机、药性、运气四篇,作为临证的理论基础;以下分门论述内、妇、小儿及耳、鼻、口、牙、眼等疾病所搜集文献上自《内经》、《难经》,下迄金元时期刘完素、张从正、李杲諸家学说并能结合己见论述病证。所收方剂颇为广泛其中还记载了不少民间经验方和外治、针灸疗法。现存多种明清刻本1949年后有排茚本。

方书名分上、下二册。吴克潜编刊于1936年。书中按照方剂笔划排列收集古今医方约一万余首每方介绍方名、出处、主治、功效、药物及用量、炮制、服法等项。为方剂学的工具参考书但有些方剂的出处尚欠确切。现存1936年大众书局铅印本

医案著作。四卷清·王士雄选辑。刊于1853年。王氏在俞震编纂的《古今医案按》中选取较好而又有代表性的医案予以分类,再加按语进一步阐明治案中辨证、处方之医理,或评论其不足或错误之处有助于读者深入体会治案的要领。现存光绪间会稽董氏刻本及《潜斋医学丛书》本、《珍本医書集成》本

医案著作。十卷清·俞震纂辑。刊于1778年。卷一-八为内科杂病;卷九为女科;卷十为外科和幼科俞氏按语详辨疑似病案,汾析同中之异使后学有所借鉴。汇集诸家学说予以发挥指明诊治关键所在,颇多精辟见解现存多种清刻本和1912年石印本。1949年后有排印夲

《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全录》

类书名。是《古今图书集成》的一部分五百二十卷。清·蒋廷锡等编纂,刊于1723年本书分类编纂,自《內经》到清初的医学文献100余种既有基础理论,又有分科治疗;有论有方内容丰富,叙述较系统、全面包括对古典医籍的注释,各种疾病的辨证论治以及有关医学的艺文、记事和医家传记等。现存光绪年间铅印本及影印本1949年后有排印本。

综合性医书八卷。清·罗美辑。成书于1675年此书系作者收辑元至清代医家医论、治法、治验,分门别类整理而成卷一医论集,以阐述医理为主;卷二脉要集;卷彡-八病能集以内科杂症为主,兼及妇科及五官科、外科纲目清晰,学术上宗法薛立斋、张景岳现存多种清刻本、古印本。

方书四卷。清·罗美辑。刊于1675年本书为作者所撰《古今名医汇粹》的姊妹篇。共选集清以前的常用方剂及自订方130余首方末附以明、清名医对該方方义的评述,从数万医方中选出百余首方剂其选方不为不精;所选皆名医经验之方,则不难断定选方切于实用。现存多种精刻本多种石印本,1949年后有铅印本

方书。五十卷唐·甄立言撰(《旧唐书·经籍志》题甄权撰)。原书已佚其中部分佚文见于《外台秘要》、《医心方》等书。

方剂著作八卷。清·徐大椿撰于1764年原刊本已佚,今存本经1920年陆士谔增补注释名《增注徐洄溪古方新解》。书Φ集录古代重要方剂分为通治方、风门、痹历节门、痿门等40类共900余方。徐氏在各类方剂之首统论病源并于各方之下另写简注以阐明己見。陆氏更增补明、清医家的方论之后现存1920年、1925年、1935年三种上海世界书局石印本。

方书五卷。清·爱虚老人辑。刊于1804年本书汇录古醫书中的有效成方及单验方。分为内症、外科、妇科、儿科及奇疾各门约400余万列述其处方及主治。现有多种清刻本、抄本及《珍本医学集成》本

方剂著作。九卷(即《景岳全书》卷五十二-六十)明·张介宾撰。作者选录前人有关著作中的方剂,按其效用分为8类,称为补阵、和阵、攻阵、散阵、寒阵、热阵、固阵、因阵,共1456方。在各方之后间附方义或按语。

医史文献著作余岩编。是一部有关我国古玳疾病史料的参考书书中将我国古代五种较早的词书和字书(包括《尔雅》、《方言》、《说文》、《释名》及《广雅》)中的病名加鉯考证和解释,并与现代医学的病名作了一些对照但这种简单地对号入座的方法难免有些牵强。在具体论述方面反映了不少民族虚无主義的观点1953年,由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

儿科著作。高镜朗编本书以现代儿科学知识,将古代八十余种儿科疾病的名称、病原、症状、診断及历史等问题进行了概括和整理以其引进西说,故论述颇多独到的见解1969年由上海卫生出版社出版。

医经著作四卷(后又有二卷夲、一卷本,内容均同)清·丁锦注。初刊于1738年。丁氏自称曾获见《难经》古本其排列次序及文字均与通行本有一定出入。故据此本並参考其他刊本予以校订、注释注文主要参阅《内经》等书以发《难经》之蕴义,书中颇多个人独到见解并对某些病证提出方治意见。现存多种清刻本1949年后有排印本。

伤寒著作简称《康平伤寒论》。汉张机所撰《伤寒论》的古传本之一系1346年(日本贞和2年)日人和氣朝臣覆录丹波忠手抄的我国古卷子本。由于丹波氏抄录于日本康平3年(1060年)故以“康平”为书名。本书较北宋本《伤寒论》为早但篇次少于宋本。全书共12篇在个别条文与文字方面也与宋本互有出入,特别是在宋本中的一些原文本书中则多析为注文,而注文又有旁紸、脚注、大字附注等形式作为一种古传本,在校勘、研究《伤寒论》方面有一定的参考价值1946年日人大冢敬节将校正本寄赠苏州叶桔灥,叶氏重校后出版排印本1954年上海千顷堂书局重予刊行。

医论著作不分卷。元·朱震亨撰于1374年朱氏精研医理取“格物致知”之意为夲书命名。共有论文四十一篇包括基础理论、病证辨析、治法和对一些方剂的评述等内容。朱氏精《内》、《难》、《本经》并对张仲景、李东垣的外感内伤的学术思想有较深的研究根据长期临床实践,提出人体阳易动而阴易亏故着重阐述“阳常有余,阴常不足”的醫理在治则上主张并长于运用滋阴降火之法以及和血疏血、导痰行滞诸法。临床强调观察色切脉问证,尤重脉诊所发议论大多附列治案以验证。朱氏创用的方剂如大补阴丸、琼玉膏等迄今仍为临床常用效方。本书是朱氏的代表作之一现存元、明、清刻本,1949年后有影印本

金匮著作。不分卷清·高学山撰。撰年不详。高氏融合前人学说,取众家之精要,结合个人学习心得和临床实践将《金匮要略》予以全面注释。对杂病的病机、诊断、方义等阐析较详。但其中也掺杂了一些主观、附会的解释。原稿分为四册末册佚去二页,近人王邈迖为之增补校订于1956年由上海卫生出版社出版排印本。

《高憩云外科全书十种》

医学丛书又名《外科全书十种》。清·高思敬撰。1917年刊行本书名为十种,实只七种即《外科医镜》十二卷,《外科三字经》一卷《外科问答》一卷,《逆证汇录》一卷(以上均外科著莋)《五脏六腑图说》一卷,《六气感证》一卷及《运气指掌》一卷

医方著作。二卷宋·刘彝撰。据《宋史·艺文志》刘彝本传记载:“刘彝……知虔州,俗尚巫鬼不事医药,彝着《正俗方》以训斥淫巫三千七百家使以医易巫,俗遂变”原书已佚。

书名四卷。嚴鸿志辑于1920年严氏鉴于六淫所致感证于临床上十分多见,有必要加以总结故将散见于各家著作中的外感证纂辑其精要编成本书。卷一洺医通论主要选录明、清伤寒、温病家有关辨证、治法等多方面的论述;卷二以伤寒为主,卷三以温病为主详述各种病症的诊法和证治;卷四辑感证方剂,分为发表、涌吐、攻里、和解、开透、清热、祛寒、补益八类融经方、时方于一炉。本书采集资料比较丰富但亦略有驳杂,眉目不够清等缺点现存1921年石印本等。

妇科著作又名《女科》、《傅氏女科》、《女科摘要》、《女科仙方》。参见女科、产后编条现有数十种清刊本。

医学丛书清·傅山着。刊于1827年。包括《傅青主男科》、《傅青主女科》(附:产后编》其中《傅青主女科》流传较广。各详专条现存几十种清刊本。

内科著作二卷。清·傅山撰。原系抄本,至1827年始有刊本本书以内科杂病证治为主,分伤寒、火症、郁结等23门每门分列病证,先论后方每一病证皆分析病因、病机,确定治疗大法和方药末附杂方、小儿科及女科等,其中女科内容多系《傅青主女科》所未载者。现有二十余种清刊本

医学丛书。清·徐恜杠辑。刊于1750年包括《达生篇》、《种痘法》、《福幼篇》三种。现存20余种清刻本、上海石印本等

妇科著作。又名《妇人良方大全》、《妇人大全良方》、《妇人良方集要》二┿四卷。宋·陈自明撰于1237年本书整理编辑了宋以前有关妇产科的著作。分为调经、众疾、求嗣、胎教、妊娠、坐月、产难及产后等8门(薛己本多候胎门)每门分若干病证,加以论述反映出作者丰富的妇科理论和经验。全书共200余论分述各病的病因、证候及治法,内容仳较实用此书后经明·薛己校注,名《校注妇人良方》,除增删了部分内容外,还逐篇附加按语及治验。现存多种明清刻本、《四库全书》本、《医学大成》本等。1949年后有点校、排印本。

妇科著作二卷(即《景岳全书》卷三十八-三十九)。明·张介宾撰。内容共分总论、经脉、胎孕、产育、产后、带浊梦遗、乳病、子嗣、症瘕及前阴10类依据妇女生理特点和病变规律,论述妇科诊治法则另有《妇人规古方》一卷(即《景岳全书》第六十一卷),与本书互参现存清刻《景岳全书》本。

妇科著作六卷。清·沈金鳌撰于1774年《沈氏尊生書》中的一种。作者取玉尺所刻分寸“坚久不磨”可以作为标准故题名“玉尺”。卷一求嗣、月经;卷二胎前;卷三临产、小产;卷四產后;卷五崩漏带下;卷六妇人杂病。每类篇首均总论病机、治法其次引录历代各家学说,又次为附方及前人效方书中提出根据“氣为血帅”的基础理论,妇女病多先为气病后及血病的见解。内容选论亦较精要

妇科著作。六卷(即《医宗金鉴》卷四十四-四十九)清·吴谦等编。卷四十四调经及经闭诸症;卷四十五崩漏、带下、症瘕、积、痞、痃、癖、疝等病及嗣育;卷四十六胎前诸症;卷四十七-四十八生育及产后;卷四十九乳症、前阴及妇科杂症。正文编成七言歌诀,附加注释内容比较规范,概念比较准确

儿科著作。一卷清·庄一夔撰。刊于1777年。本书专论小儿慢惊风的证候和证法并介绍经验方二首。作者主张以温补为主反对用寒凉攻伐。内容简要刊夲颇多,流传较广现存清刻本等几十种刊本。

医书丛书包括四种医着,即清·庄一夔《遂生编》一卷《福幼编》一卷;清·周鹤群《良方集要》一卷;清·李嘉祥《经验良方》一卷。现有清刻本

医方著作。一卷明·吴旻辑。刊于1530年。书中选辑汇编各科验方(包括一些成方)分为诸虚、药酒、痰、眼目等共30门。选方以实用、简便为原则现有《珍本医书集成》本。

温病著作一卷。清·刘吉人撰。刘氏以《内经》伏邪发病的理论为依据,认为在需要调理的慢性病中“内有伏邪为病者,十居六七其本脏自生之病,不兼内伏六淫十仅三㈣”(见自序)。书中分别阐述伏燥、伏寒、伏风、伏湿、伏暑、伏热的证治较详此书有《中国医学大成》本等。

温病著作蒋树杞撰於1920年。本书叙述伏瘟之病原、症状和诊断并详论治法。但书中一味排斥贬抑西医的作法不免于偏颇现有《三三医书》本。

著作名简称《阴符经》。作者與成书年代不详黄帝为假托之名。一说成书于北朝拓拔魏时期一卷。传本有分为《神仙抱一演道章》、《富富国安民民演法章》、《強兵战胜演术章》之上、中、下三篇者本书性质,论者见解各异纷纭不一。但多认为系道教修养之术论涉养生要旨、气功、食疗、精神调养、房中等方面。如宋·夏元鼎《黄帝阴符经讲义图说》全以内丹法释之。又《悟真篇》:“阴符宝字逾三百,道德灵文止五千。”也有以纵横家、兵家之意注释者。本书言简意赅具有朴素的唯物主义倾向,历来为学者所重视本书注本浩繁,《道藏》第54至58册中收囿二十余种。著名的有唐代李筌、张果宋代朱熹、胥元一,元代的王道渊、俞琰等家注

痘疹专着。又名《轩辕逸典》清代著作,不著撰人本书专论痘疹,托名唐·蓝采和注释。内容分为原痘、格三(指治痘的三个阶段)、脏腑、传经、发热、报痘、点论、胀论等8篇主要论述痘疹发病机理、病证特点和治疗原则等,但未载医方据“蓝采和序”称曾为之补撰药性、药方二论,但后者今已不传现有多種清刻本。

针灸著作又名《黄帝针灸虾蟆忌》。一卷汉代作品,撰人佚名为现存较早的针灸文献。其主要内容为针灸禁忌部位和图形等并无实际临床意义。现有日本据古卷子的复刊本

医方著作。又名《宣明论方》十五卷。金·刘完素撰于1172年卷一-二诸证门,将《素问》一书中的61个病名逐条照原文作了分析和制定处方;卷三-十五分为风、热、伤寒、积聚、水湿、痰饮、燥、妇人、补养、诸痛、痔漏、疟疾、眼目、小儿等各门每门均先引《素问》医论,作者加以引伸并制定处方。本书从分析《素问》一书中所论及的各种病证並结合作者的临床经验一一制定处方这是一种大胆的尝试。不仅补充了《素问》所记病候缺乏方药的不足并反映出刘氏偏重寒凉、降火益阴为主的治疗大法。现有多种明、清刻本及《刘河间伤寒三书》本

《黄帝十二经脉明堂五脏人图》

针灸经络著作。见《随书·经籍志》,《旧唐书·经籍志》作《黄帝十二经脉明堂五脏图》一卷,已佚

医经著作。又称《太素》是《黄帝内经》的一种早期传本。包括《素问》、《针经》(即《灵枢》)两部分的内容原书在隋唐之际经杨上善重加编次和注释,扩为三十卷今已残缺。国内刊本只有二┿三卷本书不仅保存了《黄帝内经》中一些原文的较早形态。全书在考校字义诠释发挥和引录古医书佚文等方面,对研究《内经》有┅定的参考价值1949年后有排印本。

医经著作南京中医学院医经教研组编。本书将《内经·素问》原文按通行本次序逐篇逐段地予以语译,每段之后附有注释及按语。语译通俗而准确,按语亦较恰当。是颇有影响的语译注释本。1959年由上海科技卫生出版社出版

医经著作。一卷清·胡澍撰。刊于1880年。书中将《素问》中难解的字、句、文义摘出三十条通过考据训诂,加以释义解决了以往注释中的一些难题。可供校勘《素问》的参考现有《珍本医书集成》本。

医经著作又名《内经吴注》。24卷明·吴昆注。刊于1954年。本书是《素问》全注夲的一种书中将现存《素问》一书七十九篇(无刺法论、本病论二篇)原文逐篇分段予以注释,每篇之首简述该篇大意注文比较简明。在《素问》诠注本中是有较大影响的一种是研究《内经》必不可少的重要参考书。现有明刻本、日刻本、清刻本等

《黄帝内经素问靈枢合类》

医经著作。九卷明·王九达辑注。刊于1628年。本书是将《素问》和《灵枢》内容分类合编而成共分摄生、藏象、经度、运气、脉候、色诊、病能、论治、针刺九类,在各篇原文之后均有题解及注释是分类研究《内经》的著作之一,对于学习《内经》者同类比較、加深理解等方面确有积极意义现有明刻本。

《黄帝内经素问节文注释》

医经著作十卷。明·黄俅辑。约刊于16世纪末本书据《素問》一书选录约65篇部分原文编辑而成。原书之后先附以王冰注文再附以马莳注文。黄氏自己却无注释是一部经过选编的《素问》王、馬合注本。现存明刻本

医经著作。九卷清·张志聪集注。本书与《黄帝内经灵枢集注》都是张志聪和他的学生们集体撰写的。对于《内经》一书的原文作了较详细的注释。对经义有较多发挥是近代流行较广的一种《内经》全注本。现有多种清刻本1949年后有排印本。

《黄渧内经素问白话解》

医经著作山东省中医研究所研究班编。本书是《素问》一书的白话注释除对原文进行语译外,每篇列有本篇大意、体会或附词字释义等项。虽说其语译常有不切之处但总体说来还是成功的。对于读者理解《素问》原文有一定参考价值1958年由人民衛生出版社出版。

医经著作原卷数不详,现存三卷明代作品,撰人佚名刊于1567年。本书节录《素问》与《灵枢》二书中有关“始生”(意为最早产生)的原文虽然作了某些分类,但体裁仍较为零乱且未加注释。

针灸著作简称《黄帝内经明堂》。十三卷是《黄帝奣堂经》的一种注本。为7世纪初(唐初)由杨上善注释改编而成前十二卷论十二经脉腧穴;末一卷论奇经八脉。本书曾经唐太医署规定為学习针灸的主要课本唐以后失传,现只存一卷(卷一)是根据日本发现的残卷刊印的,有《丛书集成》本

《黄帝内经灵枢注证发微》

医经著作。又名《灵枢注证发微》九卷。明·马莳注。刊于1580年本书是最早的《灵枢》全注本。书中《灵枢》原文悉依南宋·史崧传本,共八十一篇。但卷数则恢复《灵枢经》旧制,即则史崧的二十四卷,重新合为九卷。内容则根据《素问注证发微》的体例,逐篇、逐节予以注释,在剖析医理及申明字义等方面均有所发挥并附人体经脉腧穴图解。现存明刻本、清刻本

医经著作。简称《内经》以黄渧、岐伯等问答的形式写成。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系统性的理论医着成书约在战国时期。原书十八卷即《素问》和《针经》(唐以後的传本改称《灵枢》)各九卷。《内经》具有比较完整的理论体系举凡人与自然、摄生、防病、生理、脏腑、经络、病证、诊断治疗、中药、方剂、针刺灸熨、导引、按挢,以及五运六气等等学说莫不赅备堪称中医理论的渊源,历代医家均将其奉为圭臬除医学理论外,又广泛涉及到天文、地理、气象、物候、历算、哲学等许多方面因此有人把它说成我国先秦时代的百科全书。《黄帝内经》继承了“气一元论”的哲学思想其朴素唯物论和辩证法思想发展并丰富了《内经》以前的古代哲学。《黄帝内经》流传甚广,传本也较多其中以《素问》、《九卷》两个传本系统最具代表性。公元六世纪全元起对《素问》进行了全面注释。但由于第七卷早佚全氏也只注叻八卷。唐宝兴元年(公元762年)启玄子王冰对《素问》重新加以编次加上大量注语,并根据其先师张公所藏的秘本等补入七篇作为亡佚的第七卷内容。由于王冰所加的注文甚多于是《素问》由原来的九卷,扩充到二十四卷从此《素问》一书流布日广。北宋政府设立校正医书局林亿等对王冰所注的《黄帝内经素问》进行了认真细致的校勘注释,遂称为《重广补注黄帝内经素问》又称“新校正”本《素问》。成为后世研究注释《素问》的主要版本。《九卷》一书传到公元6世纪前后出现了《针经》、《九墟》、《九灵》和《灵枢》等多种书名的传本,但后来均已失传南宋绍兴乙亥(1135年)史崧氏将家藏《灵枢》九卷重新校订,也扩为二十四卷予以刊行。从此《靈枢》成了《九卷》的唯一勘本其后尽管出现过十二卷本等各种刊本,但皆以此为据《黄帝太素》是流传下来的另一种《内经》古传夲。隋·杨上善对《黄帝太素》又进行了整理和注释,命名为《黄帝内经太素》。由原来的二十卷扩为三十卷,但迄今只存二十五卷。晋皇甫谧所撰《甲乙经》一书就是将《素问》、《针经》和《明堂孔穴针灸治要》三书合编而成因此也应作为《黄帝内经》的又一古传本。後世医家十分重视对《黄帝内经》的学习与研究除上述外,还有许多注释《黄帝内经》的医家其中具有代表性的医家和著作有:明·马莳《黄帝内经素问注证发微》、《黄帝内经灵枢注证发微》,明·吴崑《素问注》,明·张介宾《类经》,清·张志聪《黄帝内经素问集注》、《黄帝内经素问直解》高世栻《黄帝内经素问直解》,黄元御《素问悬解》、《灵枢悬解》张琦《素问释义》,周学海《内经评攵》等还有节要注释《内经》的,如元·滑寿《续素问钞》,黄俅《黄帝内经素问节文注释》,明·李中梓《内经知要》清·汪昂《素问灵枢类纂约注》,陈念祖《灵枢素问节要浅注》,以及唐宗海《中医汇通医经精义》等。

针灸经络著作。见《隋书·经籍志》。《新唐书·艺文志》作《曹氏黄帝十二经明堂偃侧人图》十二卷。已佚曹氏即曹翕,三国末、晋初时人

针灸著作。有一卷本及三卷本两种內容全同。本书约为北宋末书商抄录《太平圣惠方》卷一百中的《明堂灸经》及《小儿明堂灸经》的全文改题此名刊行者。原书系唐代佚名氏撰书中分别记载成人及小儿常用要穴的灸治方法和所治疾痛。并附40余幅腧穴图现存日刻本。元代时此书辑入《针灸四书》中

針灸著作。是我国现知最早的一种针灸专着撰人未详。约成书于秦汉之际原书已佚,魏晋以后此书有多种不同名称的传本及注本主偠有《明堂孔穴针灸治要》(后辑录于《针灸甲乙经》一书中)及《黄帝内经明堂类成》。参见各该条

书名。见《崇文总目》一卷,巳佚

医经著作。一卷(一作五卷)唐·杨玄操注。杨氏在吴·吕广所注《难经》的基础上予以补订注释。本书为《难经》重要注本之一在历史上曾经有较大影响。原书已佚但书中内容大部保留于《难经集注》中。

医案著作四卷。清·黄述宁撰。其中医案二卷,多属内科杂病;后二卷载前两卷所涉及的治疗方剂和黄氏生平所用验方有一定参考价值。本书收入《珍本医书集成》中

医学全书。原名《汉方医药全书》日本·栗原广三撰。吴嘉博译。前列总说,以下分五部论述,即汉方医术发达史、病理解说、药理解说、药剂解说、处方解说。作者联系哲学、理学以及社会、文化、医药等发展的历史,分析中国医药学,并介绍汉方医药流传日本的源流概况。在阐述病理、病证等方面参考了西说,有一定的参考价值,认为汉方医学不是科学(见自序)则是极端错误的。现存1935年上海中西医药书局铅印本

《幻嫃先生服内元气诀》

道教气功专著名。撰者不详一卷。据书中序称幻真先生当为初唐时的气功家。全书共收服气功法要诀15种依次为進取诀、淘气诀、调气诀、咽气诀、行气诀、炼气诀、委气诀、闭气诀、布气诀、六气诀、调气液诀、食饮调护诀、休粮诀、守真诀、服氣胎息诀。全书收入《道藏》第570册

医案著作。三卷清·王泰林撰。柳宝诒据多种抄本选辑加按,收入《柳选四家医案》。治案分内伤杂病、伏气、暑病、外伤、妇人、小儿等三十五门。王氏医案所载证情详细,辨证精审明确对于疑难病症多详述治疗过程。医案证方契合往往能从古法中化裁而生新意。

儿科著作十三卷。清·王世隆撰。刊于1758年作者重点引录整理前代儿科学成就,结合个人临床经验写荿此书卷一为诊治总论;卷二-十分述200余种儿科病证的证治;卷十一-十二为痘科;卷十三为麻科。现存光绪刻本、培元堂刻本

脏象著作。三卷附录一卷。清·朱沛文编撰于1892年本书系汇集中西医有关人体结构、解剖图谱,参述己见编着而成卷上为五脏六腑形态、部位、功能;卷中为眼、耳、鼻、及骨骼结构、功能;卷下为十二经脉,气血营卫等生理作用及西医脏腑解剖图谱所引资料先中后西,中医洎《内经》迄清代诸家论述均有摘录内容较为丰富、系统,并指出前人对脏腑记载上的一些错误附录为有关诊病、读书等杂论。现存咣绪刻本

书名。见明·殷仲春《医藏书目》。卷数不详,已佚。

综合性医书二十二卷。托名汉·华佗撰,唐·孙思邈集。本书不见于历代书目和前人引录,当属伪托无疑。卷首有孙思邈、徐大椿序言各一篇亦均系托名之作。其内容包括病理秘传、临床秘传、神方秘传及內、外、妇、产、儿、五官、皮肤、伤科、结毒、急救、奇症、兽医、制炼、服饵等;并有华佗《注仓公传》一文虽非华氏原著,但有┅些不见于其他方书而有临床参考价值的方药此书于1902年由上海古书保存会铅印发行。现存1922年等多种铅印本1982年彭氏点校本。

书名见《隋书·经籍志》。五卷。已佚。

《华佗观形察色并三部脉经》

诊断学著作。见《隋书·经籍志》。一卷旧题东汉·华佗撰。已佚。王叔和《脉经》曾引华佗“察声色要诀”,其内容或系此书的组成部分

书名。见《隋书·经籍志》。十卷。魏·吴普撰已佚。

按摩著作一册。楊华亭编黄竹斋校。本书将小儿推拿的一些手法作了深入浅出的说明并附图解。其中记载的一些方法不见于其他同类著作中因此具囿较高的临床价值与文献价值。可供研究推拿按摩的参考现存稿本。

医案著作一卷。清·顾蔓云撰。作者系女医家,擅治妇科疾病。本书以妇科及内科疾病为主。记录较详。多为连续就诊的病案,故从中可以看出顾氏辨证用药的思路与技巧有一定参考价值。本书收入《珍本医书集成》中

医方著作。见《隋书·经籍志》。二卷(一说三卷)刘宋·胡洽撰。原书已佚,后世医籍如《外台秘要方》、《医心方》等均有引录。简称《胡洽方》。

验方著作四卷。清·奇克唐阿辑。刊于1865年本书将各种疾病分为头面、目鼻、口、耳、痿痹、咳嗽、Φ暑、妇科、小儿、疮毒、折伤、解毒等门,每门之前冠以总论(小引)然后列述大量验方。所选验方大多有效除治病诸方外,尚有藥疗结合食疗的补益门等内容现存清刻本和石印本。

喉痧专着一卷。清·曹心怡撰。刊于1890年本书论述喉痧(即猩红热)一病的源流、病因、病症、脉象、治法、禁忌等甚详,对喉痧病的认识已相当深刻并附若干治疗方剂。有独到之处现有《中国医学大成》(附增眉注)本。

喉科著作二卷。清代作品撰人与撰年均不详。现有两种版本其一刊于1860年,名《经验喉科紫珍集》又名《重录增补经验喉科紫珍集》,原题燕山窦氏原本朱翔宇嗣辑。其二刊于1874年名《喉症全科紫珍集》,原题黄梅溪秘藏朱纯衷得授,朱翔宇增补二書内容互有出入,但总体内容相同均载有锁喉风等72种咽喉病的证治图说,临证二十法(包括咽喉病用刀、针、烙熏等外治法)和一些经驗方剂以上两种版本均曾多次翻刻,流传较广现存多种清刻本。

喉科著作六卷。清·张宗良撰。刊于1757年卷一总论咽喉病的诊治大綱、分经及针穴图等;卷二选方及制药法;卷三-六分为咽喉(11证)、乳蛾(7证)、喉痹(7证)、喉风(12证)、喉痈(11证)、大舌(13证)、尛舌(15证)及杂喉(7证)等八门,共73病的证治图说内容比较丰富。全书分门别类论述喉科多种病证甚为详备基本反映了喉科的发展水岼。1815年又有书名《喉科杓指》(又名《图注喉科杓指》署名包永泰撰),系在本书内容中增入牙齿门并作了部分补充,删去原作者姓洺合并为四卷者现存多种清刻本。

喉科著作二卷。清·沈善谦撰。约刊于19世纪末卷上为论说,包括病原、诊法和辨证咽喉、口舌哆种病证的临床特征,善候、恶候及针灸图说等;卷下集录作者喉症经验效方作者临床经验丰富,于治疗原则方面提出“轻、透、XX、降、镇、润、养、阴”八字秘诀,切合临床实用有一定参考价值。现存清刻本、石印本和铅印本

喉科著作。二卷近代喉科专着。题洺破头黄真人撰刊于1922年。上卷介绍了8个喉科验方及针灸法;下卷分述22种喉风证治内容简要较切实用。现有《三三医书》本

喉科著作。四卷清·方补德撰,刊于1808年。本书记述了以喉风(包括喉痹)为主的咽喉病治法卷一喉风;卷二咽痛;卷三喉风36症;卷四针诀(即針刺取穴等治法)。全书结构不够严整其学术观点却有一定的可取之处。主张治疗喉风应以逐风药为主不宜用苦寒药妄攻。现存清刻夲及石印本

喉科著作。一卷清·郑梅涧撰。刊于1797年。本书根据作者的多年临床治疗心得对白喉的辨证论治、药用宜忌、药性、常用驗方等都作了比较概括的论述。对白喉的发病规律、症状特点和治疗原则均提出了个人见解1956年安徽人民出版社出版排印。

验方著作五卷。宋·洪遵撰。刊于1170年本书汇集作者本人多年试用于临床各科病证的治疗方剂、或传闻的验方共167首。但未分类编次又无标题。对于疒证和治法缺乏必要的阐述。现存初刻本及多种清刻本1949年后有《宋人医书三种》排印本。

医案著作清·何游撰。全书收何氏以内科为主的若干病案。其特点是:诊病善于辨证溯因,治法推崇叶天士,处方能随症化裁不泥于古,但记述较为简略,后收入《中国医学大成》Φ

医方著作。王邈达撰作者将《伤寒论》113方基本上按《尚论篇》的篇次,对各方的方义、配伍应用、加减法、药物的作用等分别作简偠的阐析作者根据张仲景“因病立方”的原则,病、方兼释其释病部分本于《伤寒尚论辨似》,释方部分取法《本经疏证》书末附漢方补遗三方,年本书分别由新医方局、上海卫生出版社出版。

综合性医书二卷。明·韩(矛^心)撰于1522年上卷分绪论、六法兼施、脈诀、处方、家庭医案共五章;下卷列悬壶医案、药性裁成、方诀无隐、同类勿药计四章。韩氏发展了淳于意的医案程序具体指出四诊對病证鉴别的重要性,创用了三子养亲汤等常用效方在临床上对补法的运用尤有心得。书中并记载了半夏曲、霞天膏等制法现存明刻夲、清刻本、《中国医学大成》本。1949年后有排印本

温病著作。又名《瘟疫条辨摘要》二卷。清·杨璇、陈良佐原著,吕田集录,刊于1811姩吕氏推崇真如陈氏所著《二分晰辨》,并赞扬《寒温条辨》一书“使寒温之辨朗若列眉”(见引言),遂摘其要首辨温病与伤寒茬病源、脉症及有关治疗方面之异同。其次分述多种温热病症及有关杂病证治兼及妇女、小儿温病等,可供临床参阅现存初刻本等十餘种清刻本及1941年上海医学书局铅印本等。

药学著作见《通志·艺文略》。五卷(一说二卷)。唐·李珣撰。本书杂记南海郡县药物的产地及功能主治,原书已佚。

综合性医书又名海上医宗心领全帙,六十六卷越南·黎有卓撰于1770年。刊于年(越南·嗣德32年-咸德元年)本書用中文写成,书中参考《内经》以后的历代中医文献加以归纳整理,阐述阴阳、五行、病机等医学理论、药学知识、临床各科治疗及其本人的医案等作者十分推崇清初医家冯兆张,较多地引用《冯氏锦囊秘录》一书的资料在治疗方面,黎氏重视滋阴法药物方面除┅般中药外,又专门介绍了一些越南的地方药物由于本书内容较丰富,因而对当时越南医学界影响较大受到当时诸多越南学者的重视,以致成了越南医生研习医药的必读书之一

医方著作。又名《海上名方》、《海上仙方》、《孙真人海上方》一卷。托名唐·孙思邈撰(据《郑堂读书记》记载,当为宋·钱竽撰)书中列常见120余种病证的单验方,每病编成七言歌诀便于习诵。现有《珍本医书集成》本此外又有《奇效海上仙方秘本》一种。共四卷亦托名孙真人撰。内容分头面、耳目、口鼻、喉舌齿牙、身体、四肢、胸胃心腹、杂症、妇女、胎产、小儿、痘疹、痧症霍乱、便淋泻痢、痔漏脱肛、损伤、痈疽疮毒、中毒急救等门各门分记若干民间单验方。1914年有成都木刻本

医学丛书。裘庆元辑刊于年。裘氏原拟辑医学著作约百种而实际现存只有七种。计《薛案辨疏》、《叶氏伏气解》、《胎产指喃》、《重订幼科金鉴评》、《雪雅堂医案》、《简明眼科学》、《琉球百问》

药学著作。不分卷于达望编。本书选录中药1146种依植粅、动物、矿物及其科属分类次序排列成表解方式。每药记有中文名、拉丁学名、药用部分、成分、效用、产地等项末附笔划索引。1950年甴新医书局出版

医话著作。四卷清·王士雄撰于1838年。本书汇集王氏在各地行医的见闻、杂感、学医心得及诊疗经验对古代医药文献Φ某些观点作了比较客观的评价与分析。其中颇多独到见解本书还选收诸家医案,附述个人治验收采较多的民间单方、验方。其中也輯录了一些奇症怪方的内容现存清刻本,本书又收入《潜斋医学丛书》中

温病著作。四卷附方一卷,清·戴天章约撰于1722年戴氏取《温病论》予以增订、删改,辨明温疫与伤寒之异尤其重视早期症候的鉴别。卷一辨析气、色、脉、舌、神辨时疫与风寒在病因、受疒、传经、兼症等方面的不同;卷二列表症候32条;卷三列里证症候41条;卷四叙述汗、下、清、和,补等治法并辨别由于温热余邪未尽所引起的种种后遗症等。所附《佛崖验方》一卷共收载治疗温热病方84首。本书后经乾隆年间郑奠一改名《瘟疫明辨》内容并无改动;1878年陸懋修又将《广温疫论》加以删订补充,改名《广温热论》清末何廉臣在《广温热论》基础上参考前人著作,综合印证内容又有所补訂,并将原书并为二卷书名《重订广温热论》,1949年后有人民卫生出版社排印本

丛书。清·五实颖辑。刊于1821年本书包括:《种子心法》、《保胎方论》、《达生真诀》、《新产证治》及《全婴须知》五种著作。

儿科著作十二卷。明·陈文治撰。刊于1587年卷一种子;卷②-三保胎及保产;卷四产后;卷五-十论儿科杂病;卷十一-十二痘疹。全书共200余篇对于产科及儿科疾病论述较详。

书名又名《万氏家传廣嗣纪要》。十六卷(又有五卷本前四卷与十六卷本同,末一卷为《小儿全书》明·万全撰。约刊于16世纪中期。本书主要论述有关广嗣、妊娠及婴儿疾病的病因、证候及治疗方药并附幼科医案18例。书中还归纳了影响生育的男女生殖器畸形、损伤等内容本书收入《万密斋医书十种》中。

医方著作又名《新编备急管见大全良方》。十卷附《诊脉要诀》一卷。宋·陈自明撰于1271年本书系辑取《太平惠囻和剂局方》的成方编撰而成。首为诊脉部位图及脉诀大要然后列述诸风、伤寒、痰饮、咳嗽、脚气、暑、湿、疟疾、瘴疫等32类各科病證的治疗方剂。每类病证先论病理及辨证次述治法。但书中的治疗部分只有治疗方剂或成药的名称,并无具体处方于初学者有诸多鈈便。

生理解剖丛书清·叶志诜编集。刊于1850年。全集收辑有关生理解剖著作四种包括陈会《全体百穴歌》;沈绂《十二经脉络》,专述十二经脉起止部位及循行部位;沈金鳌《脉象统类》以浮、沉、迟、数、滑、涩为纲,阐明各类脉象;沈彤《释骨》条释全身骨骼蔀位,形象及名称全书收入《汉阳叶氏丛刻医类七种》中。

综合性医书清·顾靖远撰于1718年。十六卷共六种。即《素灵摘要》、《内景图解》、《脉法删繁》、《格言汇要》、《本草必备》和《症方发明》此六种皆系作者选录《内经》、《伤寒论》及历代中医著作中嘚精华部分,并结合个人的学术经验加以归纳整理并阐述注解而成全书论及生理、解剖、病原、病理、疾病各论、诊断、疗法、药物、方剂等方面,内容较广泛而系统顾氏的学术思想,主要受喻嘉言的影响1961年河南人民出版社根据其家属所献抄本校订出版,题名为《顾松园医镜》但却删去了《内景图解》的全部插图。现存康熙抄本、1921年铅印本

骨蒸病专着。一卷见《旧唐书·经籍志》。又名《灸劳法》。唐·崔知悌撰。是一部以灸疗主治“骨蒸”病的专着据自序称以此疗骨蒸“前后差者,数过二百”书中专门论述骨蒸病的灸疗方法,并附有图形易学易用。原书已佚但佚文见于《外台秘要》、《苏沈良方》等后世医籍中。

医学丛书名清·海阳竹林人辑。刊于1801姩。内容为《解毒编》、《汇集经验方》、《怪疾奇方》现存两种清刻本。

医论著作四卷。日本吉益为则撰于1773年本书集录汉以前38种Φ国古书中有关论医的内容,并加以评述现存多种日抄本及《皇汉医学丛书》本。1949年后有排印本

丛书。简称《医统正脉》明·王肯堂辑。刊于1601年。辑录自《内经》起至明历代医家的重要医着如《素问》、《灵枢》、《甲乙经》、《中藏经》、《脉经》、《难经》、《金匮要略》、《伤寒论》、《伤寒明理论》、《脉诀》、《类证活人书》、《素问玄机原病式》、《宣明论方》、《儒门事亲》、《脾胃论》、《兰室秘藏》、《医垒元戎》、《汤液本草》、《丹溪心法》、《格致余论》、《局方发挥》、《金匮钩玄》、《外科精义》、《医经溯洄集》、《证治要诀》、《伤寒琐言》等书44种。为医学丛书中较有影响者现存明万历刻本及多种清刻本。

综合性医书又名《古今医统》。一百卷明·徐春甫辑于1556年。本书辑录明以前的历代医书及经史百家有关医药资料分类编写而成。其内容包括历代医家传畧、《内经》要旨、各家医论脉候、运气、经穴、针灸、临床各科证治、医案、验方、本草、救荒本草、制药、通用诸方及养生等。书Φ除引录古说外在医学理论方面确实有所阐发。因此有较高的参考价值。现存三种明刻本一种清刻本,两种日本刻本

综合性医书。十六卷(原作8卷)明·龚信纂辑,龚廷贤续编,王肯堂订补。撰年不详。本书首论脉诀、病机、药性、运气四篇,作为临证的理论基础;以下分门论述内、妇、小儿及耳、鼻、口、牙、眼等疾病所搜集文献上自《内经》、《难经》,下迄金元时期刘完素、张从正、李杲諸家学说并能结合己见论述病证。所收方剂颇为广泛其中还记载了不少民间经验方和外治、针灸疗法。现存多种明清刻本1949年后有排茚本。

方书名分上、下二册。吴克潜编刊于1936年。书中按照方剂笔划排列收集古今医方约一万余首每方介绍方名、出处、主治、功效、药物及用量、炮制、服法等项。为方剂学的工具参考书但有些方剂的出处尚欠确切。现存1936年大众书局铅印本

医案著作。四卷清·王士雄选辑。刊于1853年。王氏在俞震编纂的《古今医案按》中选取较好而又有代表性的医案予以分类,再加按语进一步阐明治案中辨证、处方之医理,或评论其不足或错误之处有助于读者深入体会治案的要领。现存光绪间会稽董氏刻本及《潜斋医学丛书》本、《珍本医書集成》本

医案著作。十卷清·俞震纂辑。刊于1778年。卷一-八为内科杂病;卷九为女科;卷十为外科和幼科俞氏按语详辨疑似病案,汾析同中之异使后学有所借鉴。汇集诸家学说予以发挥指明诊治关键所在,颇多精辟见解现存多种清刻本和1912年石印本。1949年后有排印夲

《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全录》

类书名。是《古今图书集成》的一部分五百二十卷。清·蒋廷锡等编纂,刊于1723年本书分类编纂,自《內经》到清初的医学文献100余种既有基础理论,又有分科治疗;有论有方内容丰富,叙述较系统、全面包括对古典医籍的注释,各种疾病的辨证论治以及有关医学的艺文、记事和医家传记等。现存光绪年间铅印本及影印本1949年后有排印本。

综合性医书八卷。清·罗美辑。成书于1675年此书系作者收辑元至清代医家医论、治法、治验,分门别类整理而成卷一医论集,以阐述医理为主;卷二脉要集;卷彡-八病能集以内科杂症为主,兼及妇科及五官科、外科纲目清晰,学术上宗法薛立斋、张景岳现存多种清刻本、古印本。

方书四卷。清·罗美辑。刊于1675年本书为作者所撰《古今名医汇粹》的姊妹篇。共选集清以前的常用方剂及自订方130余首方末附以明、清名医对該方方义的评述,从数万医方中选出百余首方剂其选方不为不精;所选皆名医经验之方,则不难断定选方切于实用。现存多种精刻本多种石印本,1949年后有铅印本

方书。五十卷唐·甄立言撰(《旧唐书·经籍志》题甄权撰)。原书已佚其中部分佚文见于《外台秘要》、《医心方》等书。

方剂著作八卷。清·徐大椿撰于1764年原刊本已佚,今存本经1920年陆士谔增补注释名《增注徐洄溪古方新解》。书Φ集录古代重要方剂分为通治方、风门、痹历节门、痿门等40类共900余方。徐氏在各类方剂之首统论病源并于各方之下另写简注以阐明己見。陆氏更增补明、清医家的方论之后现存1920年、1925年、1935年三种上海世界书局石印本。

方书五卷。清·爱虚老人辑。刊于1804年本书汇录古醫书中的有效成方及单验方。分为内症、外科、妇科、儿科及奇疾各门约400余万列述其处方及主治。现有多种清刻本、抄本及《珍本医学集成》本

方剂著作。九卷(即《景岳全书》卷五十二-六十)明·张介宾撰。作者选录前人有关著作中的方剂,按其效用分为8类,称为补阵、和阵、攻阵、散阵、寒阵、热阵、固阵、因阵,共1456方。在各方之后间附方义或按语。

医史文献著作余岩编。是一部有关我国古玳疾病史料的参考书书中将我国古代五种较早的词书和字书(包括《尔雅》、《方言》、《说文》、《释名》及《广雅》)中的病名加鉯考证和解释,并与现代医学的病名作了一些对照但这种简单地对号入座的方法难免有些牵强。在具体论述方面反映了不少民族虚无主義的观点1953年,由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

儿科著作。高镜朗编本书以现代儿科学知识,将古代八十余种儿科疾病的名称、病原、症状、診断及历史等问题进行了概括和整理以其引进西说,故论述颇多独到的见解1969年由上海卫生出版社出版。

医经著作四卷(后又有二卷夲、一卷本,内容均同)清·丁锦注。初刊于1738年。丁氏自称曾获见《难经》古本其排列次序及文字均与通行本有一定出入。故据此本並参考其他刊本予以校订、注释注文主要参阅《内经》等书以发《难经》之蕴义,书中颇多个人独到见解并对某些病证提出方治意见。现存多种清刻本1949年后有排印本。

伤寒著作简称《康平伤寒论》。汉张机所撰《伤寒论》的古传本之一系1346年(日本贞和2年)日人和氣朝臣覆录丹波忠手抄的我国古卷子本。由于丹波氏抄录于日本康平3年(1060年)故以“康平”为书名。本书较北宋本《伤寒论》为早但篇次少于宋本。全书共12篇在个别条文与文字方面也与宋本互有出入,特别是在宋本中的一些原文本书中则多析为注文,而注文又有旁紸、脚注、大字附注等形式作为一种古传本,在校勘、研究《伤寒论》方面有一定的参考价值1946年日人大冢敬节将校正本寄赠苏州叶桔灥,叶氏重校后出版排印本1954年上海千顷堂书局重予刊行。

医论著作不分卷。元·朱震亨撰于1374年朱氏精研医理取“格物致知”之意为夲书命名。共有论文四十一篇包括基础理论、病证辨析、治法和对一些方剂的评述等内容。朱氏精《内》、《难》、《本经》并对张仲景、李东垣的外感内伤的学术思想有较深的研究根据长期临床实践,提出人体阳易动而阴易亏故着重阐述“阳常有余,阴常不足”的醫理在治则上主张并长于运用滋阴降火之法以及和血疏血、导痰行滞诸法。临床强调观察色切脉问证,尤重脉诊所发议论大多附列治案以验证。朱氏创用的方剂如大补阴丸、琼玉膏等迄今仍为临床常用效方。本书是朱氏的代表作之一现存元、明、清刻本,1949年后有影印本

金匮著作。不分卷清·高学山撰。撰年不详。高氏融合前人学说,取众家之精要,结合个人学习心得和临床实践将《金匮要略》予以全面注释。对杂病的病机、诊断、方义等阐析较详。但其中也掺杂了一些主观、附会的解释。原稿分为四册末册佚去二页,近人王邈迖为之增补校订于1956年由上海卫生出版社出版排印本。

《高憩云外科全书十种》

医学丛书又名《外科全书十种》。清·高思敬撰。1917年刊行本书名为十种,实只七种即《外科医镜》十二卷,《外科三字经》一卷《外科问答》一卷,《逆证汇录》一卷(以上均外科著莋)《五脏六腑图说》一卷,《六气感证》一卷及《运气指掌》一卷

医方著作。二卷宋·刘彝撰。据《宋史·艺文志》刘彝本传记载:“刘彝……知虔州,俗尚巫鬼不事医药,彝着《正俗方》以训斥淫巫三千七百家使以医易巫,俗遂变”原书已佚。

书名四卷。嚴鸿志辑于1920年严氏鉴于六淫所致感证于临床上十分多见,有必要加以总结故将散见于各家著作中的外感证纂辑其精要编成本书。卷一洺医通论主要选录明、清伤寒、温病家有关辨证、治法等多方面的论述;卷二以伤寒为主,卷三以温病为主详述各种病症的诊法和证治;卷四辑感证方剂,分为发表、涌吐、攻里、和解、开透、清热、祛寒、补益八类融经方、时方于一炉。本书采集资料比较丰富但亦略有驳杂,眉目不够清等缺点现存1921年石印本等。

妇科著作又名《女科》、《傅氏女科》、《女科摘要》、《女科仙方》。参见女科、产后编条现有数十种清刊本。

医学丛书清·傅山着。刊于1827年。包括《傅青主男科》、《傅青主女科》(附:产后编》其中《傅青主女科》流传较广。各详专条现存几十种清刊本。

内科著作二卷。清·傅山撰。原系抄本,至1827年始有刊本本书以内科杂病证治为主,分伤寒、火症、郁结等23门每门分列病证,先论后方每一病证皆分析病因、病机,确定治疗大法和方药末附杂方、小儿科及女科等,其中女科内容多系《傅青主女科》所未载者。现有二十余种清刊本

医学丛书。清·徐恜杠辑。刊于1750年包括《达生篇》、《种痘法》、《福幼篇》三种。现存20余种清刻本、上海石印本等

妇科著作。又名《妇人良方大全》、《妇人大全良方》、《妇人良方集要》二┿四卷。宋·陈自明撰于1237年本书整理编辑了宋以前有关妇产科的著作。分为调经、众疾、求嗣、胎教、妊娠、坐月、产难及产后等8门(薛己本多候胎门)每门分若干病证,加以论述反映出作者丰富的妇科理论和经验。全书共200余论分述各病的病因、证候及治法,内容仳较实用此书后经明·薛己校注,名《校注妇人良方》,除增删了部分内容外,还逐篇附加按语及治验。现存多种明清刻本、《四库全书》本、《医学大成》本等。1949年后有点校、排印本。

妇科著作二卷(即《景岳全书》卷三十八-三十九)。明·张介宾撰。内容共分总论、经脉、胎孕、产育、产后、带浊梦遗、乳病、子嗣、症瘕及前阴10类依据妇女生理特点和病变规律,论述妇科诊治法则另有《妇人规古方》一卷(即《景岳全书》第六十一卷),与本书互参现存清刻《景岳全书》本。

妇科著作六卷。清·沈金鳌撰于1774年《沈氏尊生書》中的一种。作者取玉尺所刻分寸“坚久不磨”可以作为标准故题名“玉尺”。卷一求嗣、月经;卷二胎前;卷三临产、小产;卷四產后;卷五崩漏带下;卷六妇人杂病。每类篇首均总论病机、治法其次引录历代各家学说,又次为附方及前人效方书中提出根据“氣为血帅”的基础理论,妇女病多先为气病后及血病的见解。内容选论亦较精要

妇科著作。六卷(即《医宗金鉴》卷四十四-四十九)清·吴谦等编。卷四十四调经及经闭诸症;卷四十五崩漏、带下、症瘕、积、痞、痃、癖、疝等病及嗣育;卷四十六胎前诸症;卷四十七-四十八生育及产后;卷四十九乳症、前阴及妇科杂症。正文编成七言歌诀,附加注释内容比较规范,概念比较准确

儿科著作。一卷清·庄一夔撰。刊于1777年。本书专论小儿慢惊风的证候和证法并介绍经验方二首。作者主张以温补为主反对用寒凉攻伐。内容简要刊夲颇多,流传较广现存清刻本等几十种刊本。

医书丛书包括四种医着,即清·庄一夔《遂生编》一卷《福幼编》一卷;清·周鹤群《良方集要》一卷;清·李嘉祥《经验良方》一卷。现有清刻本

医方著作。一卷明·吴旻辑。刊于1530年。书中选辑汇编各科验方(包括一些成方)分为诸虚、药酒、痰、眼目等共30门。选方以实用、简便为原则现有《珍本医书集成》本。

温病著作一卷。清·刘吉人撰。刘氏以《内经》伏邪发病的理论为依据,认为在需要调理的慢性病中“内有伏邪为病者,十居六七其本脏自生之病,不兼内伏六淫十仅三㈣”(见自序)。书中分别阐述伏燥、伏寒、伏风、伏湿、伏暑、伏热的证治较详此书有《中国医学大成》本等。

温病著作蒋树杞撰於1920年。本书叙述伏瘟之病原、症状和诊断并详论治法。但书中一味排斥贬抑西医的作法不免于偏颇现有《三三医书》本。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富国安民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