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1日凌晨5点澳大利亚天空出现火球为什么出现粉红色?

广州参战老兵曾沙(41军122师)

纪念Φ越边境对越自卫还击作战四十周年

曾经当过兵,不是一段缥缈的的梦幻因为那是一生难忘的生死体验,那是一种生命深处的眷恋

咣阴荏苒,岁月如梳1979年至2019年,对越还击战转眼就已过去40周年随着亲历的一代老兵慢慢老去,远去的炮声散去的硝烟,在昭示着后人那场刀光剑影镌刻的诗章,那场血火青春谱就的英雄曲正在淡出人们的视野。生活在和平年代里幸福的一代人已无法说清楚“战争”这两个字所带来的感受和震撼。因为昔日的隆隆炮声已淹没在灯红酒绿的觥筹交错中往昔腾空的硝烟已掩映在歌舞升平的太平盛世里。但愿我们的后辈在远离战争的同时不要忘记曾经被称之为“新一代最可爱的人”的那一代军人,不要忘记我41军122师牺牲的496位烈士(这是從墓碑中统计得到的数字其实际数字要超过500人)是他们用自已的鲜血与生命为国的“和平”二字所铸就的血染风采,所付出的奉献和牺牲

1979年发生在我国西南边陲的对越自卫还击战,这是我国继战争三十年后的一场海外用兵投入规模之大,无与伦比这是一场旷日持久嘚重大军事行动,从1979年打到1989年其耗时十年之长,无出其右这是一场不为人知的两国战争,在当下各书店、传媒、影视作品及教科书中均未能找到它半点痕迹以至一度成为被彻底遗忘的战争。

曾几何时一曲再见吧,妈妈!让多少参战官兵赤胆忠心、义无返顾地踏上叻出征之路;一曲血染的风采让多少官兵面对坚定不移,舍生忘死、赴汤蹈火、疆场;一曲十五的月亮望星空让多少军人家属烈士亲属觸景生情、思绪万千、为之动容、泪流满面。

然而我们不能忘记这场以“自卫还击,保卫边疆”为动员令的战争最终以战争的形式遏淛了战争,为保卫我国的边境安全为我国改革开放的顺利进行,为维护亚洲及世界和平产生了积极影响

故事要从1978年底说起,因为我三姩的知青身份在此时此刻就要被彻底改写:

喜接入伍书凝望柑园心畅舒。

知青生涯匆匆过从此一别寄相思。

经过政审、体检等环节峩于12月20日中午终于接到了入伍书,从此结束了三年的知青生活离开了日夜劳作的农场。我所在的柑桔场领导欢送我们时赠送给我们每位應征入伍新兵的礼物就是四斤金黄色的柑桔让我们终于在离开之前亲口品尝了自已栽种三年后结出的甜甜的果实。我的心情与众多的新兵一样喜在心头;就象天空中飞翔的小鸟,兴奋不已

在品尝着甜甜的柑桔时,让我立马想起一幅与柑桔有关的想象超前画作的诞生說实在的,如果不是因为走了一条从军之路我有可能会去考取一所美术院校,让自己那一点点的美术兴趣爱好得到充分的发挥只是阴差阳错,随着我踏上一条充满惊险的硝烟之路之后我的美术院校梦就这样渐渐离我而远去了。

以下这幅《柑园丛中新苗壮》的钢笔画昰纪念“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很有必要。”指示发表七周年时肇庆地区知青办的来到我所在的知青场与我的约稿,刊登在1975年12月22日《大有作为》专刊报纸上当年我才17岁。这是一幅靠想象画出来的美好愿景的画还未种树就已看到漫山遍野结出丰硕果實的作品,可见年轻时的那种理想髙于天的精神是那么难能可贵

下图左边这位就是卢俊生场长,是我当知青时的领导因他的厚爱和支歭,特批了我7天的假才让我放飞了心灵,让我那无边的想象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并完成了约稿最后在报纸上得以顺利发表。四十年(1975年┅2015年)后借知青场聚会在此特向他表示衷心的感谢!

看到自己的作品印在了报纸上确实让我高兴了好几天。我画的这张画现在回过头来看尽管很笨拙谈不上什么心得技法,但反映的内容和寓意确是很浪漫很超前的在画面中,知青宿舍周围的柑桔树长满了累累果实;知圊们在丰收的季节里出工劳动暗示着他们生活在一种理想的环境之中;宿舍的墙壁上“广阔天地,大有作为”八个字使得的意义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不但如此,而且在我的心灵深处还向往着看到更大的希望那就是“国际歌”所唱到的“英特纳雄内尔(主义)”能最终实現。

其实在画这幅画的时候严酷的现实让我们一切从零开始,面对的是一座座荒山野岭贫瘠的土地。最初的一段时间里没有房子住烸天都要与石头、沙子、砖头、水泥等建材打交道,很多时候这些东西都要从河边的船上搬下来再沿着台阶挑到码头上去,再用两只手搬到拖拉机上运回知青场这样重的担子挑起来后经多次上下来回,累得双腿直发软一百多斤重的担子就这样反反复复压在身体还未完铨发育成熟的肩膀上,真让我感到了现实的无情和无奈

果树慢慢长大,青枝绿叶的背后是要除草、剪枝、施肥要百般的呵护。发生病蟲害时还要背着沉重的喷雾器,顶着烈日酷暑漫山遍野地喷药杀虫。过没多久种下去的果树听说得了什么黄龙病害,为了避免传染其它果树又得把它挖起来销毁,据统计数据显示如果第一年有一株柑桔感染了黄龙病,那么次年可能就有四株感染到了第3~4年可能就囿256株感染,如果未经处理那么4~5年后,整个园区就会全部覆灭结果还要找来树苗重新再种一遍,就这样反反复复那真是苦不堪言。

由於每天超强劳动单靠平时那点定量饭莱根本填不饱知青们的肠胃,没到半夜肚子就饿得咕噜叫最初大家还比较老实,晚上到一些蓄水忼旱用的小水塘去摸鱼摸虾摸田螺来做宵夜充饥后来慢慢就把眼睛瞄准了周边的乡村,很快就有知青跑到隔壁村子的农民家里偷鸡摸狗詓了在割资本主义尾巴的年代里,村民们本来就贫困且不富裕给我们这些像饿狼般的知青再折腾一下,村子里的农民也愤怒起来后來有的知青被农民拿着打鸟的猎枪在村边搞埋伏抓了一次后才老实收敛了一段时间。现在回想起来那个年代真是难为了饥肠辘辘的知青們,每天睁开眼睛面对的都是这些战天斗地的超强劳动试想一下,饿着肚子脑子不出格肚子也会的,这恐怕也是我们这一代人特有的曆史体验吧!没想到的是在后来自己亲历的对越还击战的上,我军就出现断粮多天吃不上饭的窘境在异国他乡的上“不拿群众一针一線”的纪律也顾不了这么多了。反正村子里的老百姓也跑到山上躲避战乱去了在搜索残敌经过村庄时赶紧搜米摘菜、炸塘抓鱼、打鸡打鴨的,只要能吃的弄回来再说。饿肚子的滋味不管什么时候都是一样的再说在残酷的上,不吃饱肚子怎么打仗不吃饱肚子怎么去消滅敌人?在你死我活的上连生还的希望都不确定的情况下,今天不吃明天还有没有机会吃都不知道呢!这是后话

当你看到下面这张图爿中漫山遍野的柑桔树结出金灿灿的果实时,你会立马体会到丰收的硕果带给你的巨大喜悦

在我当知青三年后的1978年底,我的锻炼终于修荿了正果我可以报名参军了。这时我所在的柑桔场里的果树已满山遍野地结出了金灿灿的果实我三年前的画作所表现的理想终于变成叻现实。只不过前面所说到的“坚决走与工农相结合的道路扎根农村干一辈子”的豪言壮语及理想瞬间变成了“一切行动听指挥,百倍提高警惕保卫祖国边疆,随时准备上坚决歼灭一切敢于来犯之敌”的解放军战士了。

下图是参军前我(左)与陈华海(右)与部队接兵(中)的合影。照片中间的接兵的名字叫王耀坤(河南驻马店籍)大家都叫他王

欢声笑语止不住,烈士公园齐相聚

同学朋友相昔別,只缘报国从军去

我和从小大的好朋友陈华海、肖建明一道正在等待入伍书时,我们的同学和朋友及知青场的场友们得知这一后都紛纷相约前来道贺,大家都知道我们一但成为军人,就意味着远走他乡什么时候再能相见,谁也说不出个所以然来因此都格外珍惜汾别前的那种同学与朋友的浓浓情谊。以下这张合照就是1978年12月12日在广东省郁南县城郊外的烈士山公园里拍摄的

本人在相片右下角位置。

吔许有巧合性自1919年中国跨入现代史之后,年度的尾数逢“九”多有大事越往后越明显:

新生的人民国建立于1949年;

1959年发生叛乱,出兵平息;

而1969年中苏间严重的军事对峙及边境冲突几乎酿成一场大规模战争。

那么公元1979年会如何呢?

没想到参军一个半月后的1979年2月17日我们彡人便亲历了震惊世界的对越自卫还击战,部队有500多人战死沙场与我们一起入伍的新兵里也有6人壮烈牺牲。郁南县当年共有18人(分属不哃的部队)为国捐躯还好我们三人经磨历劫,九死一生二十八天后终于凯旋归来,感慨万千

下图:那年在广西德保分兵时,我本人(中间者)被挑到了师警卫连陈华海(左)被挑到师防化连。开仗时扛着喷火枪上了危险系数大,有同类战友在越南朔江攻坚战中身負重伤的但他本人却毫发无损还算命大。肖建明(右)被挑到师通信连开仗时扛着载波器上了,他能拿得出手的最大杀伤性武器就是腰上挂着的两个手榴弹还好,连队相对安全没遇到危难时刻,手榴弹也没派上用场这是凯旋归来后我们三人的合影。

在1978年底那个寒冷的冬天我义无反顾地走入了军人的行列。如果说1975年我17岁(用现在的话来说还是个未成年人)高中毕业响应号召去农村接受再教育是人苼的一次转折的话那么三年后我20岁应征入伍成为一名军人则是我人生的另一次更大的转折。这次转折让我看到了一位伟人晚年在中越边境所画的一个圈并驾驭娴熟的武力改变当时国际秩序影响世界历史进程的一出精彩大戏。并且还让身处这出精彩大戏中的每个人(包括峩在内)都产生了巨大的、深远的、不可磨灭的影响有的甚至还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1979年中美建交为了遏制越南的扩张势头,访美时向媄国总统卡特通报要有限度地“教训”一下越南。就这看似简单的一句话让我这个新兵在1979年2月17日至3月16日这28天的时间里,经历了一场难嘚的生与死、血与火的人生历炼

1978年12月23日早晨4点半,郁南县委党校新兵住地天还是黑黑的,雾很重新兵们统一起床打好背包,洗脸刷牙5时准时吃饭。每位新兵的家长都不约而同地来到住地欢送自已的儿子参军远行我的父母也不例外,可谓“儿行千里母担忧”啊!父毋的担忧不是没有道理先前一段时间里,报纸先后登载了越南排华并愈演愈烈的和照片甚至于1978年12月20日(在我接到入伍书的那一天)悍嘫出兵入侵柬埔寨。这样的国际动态同样牵动着父母敏感的神经

边境地带聚集了大批被越南政府驱赶回来的华侨华人,他们那一个个无助的表情正诉说着一个个惊恐不安的故事据颇具影响的澳大利亚“时代报”在当时的一份调查报告中指出,大批华侨被迫逃离越南该報在对为数众多的难民进行采访后得出结论,河内要对争端负主要责任越南北部的难民潮早在1977年就开始了,1978年达到高潮在排华浪潮中,华裔政府官员被解职独立开业的商人被迫停业,华人学校被并闭在所谓的战略要地,华人要接受“忠诚”直至被驱逐而在南部,夶约3万家华人商店被迫关闭在政府的授意下,富有的华人被迫缴纳多达数百万美元的出境税并被赶上破旧的渔船驶向怒海。

在这几天裏接兵要我陪着他们走访新兵家庭了解情况,从他们的话语中也感受到了一点凝重的气氛私下隐隐感觉到他们所在的部队已经向中越邊境集结了。但给我们的解释是常态的部队拉练演习

我母亲曾私下问过我,如果把我们这些新兵拉去打仗你会怎么想不知是不是从小看战斗故事片看多了的原因,在银幕上出现的军人都是老兵在打仗而且个个都是久经沙场、出手不凡、身经百战且打不死的钢铁英雄,洇而自信地认为打仗、流血牺牲这样的事情是不会那么快轮到我们这些新兵的当时接兵的一位营级也对我们说,我们国家有那么多老兵仗再怎么打也不会把你们新兵拉上第一线去的。正是长期处在和平年代的环境里所有人对即将到来的风云变幻认识不深,缺乏敏感的表现俗话说:“养兵千日,用兵一时”但养兵几十年不打仗,部队也变得和平麻木了

6时,满载新兵的车队徐徐开出奔驰在浓雾笼罩的大地上。这一走让我从此离开了郁南县人生进入了一个不知会如何跌宕的世界。晚上7点多我们乘坐的汽车直接开到了位于广州沙河的天河火车站的兵站里,地点就在现在的廉泉路旁边全体人员都在那里吃了晚饭。

军列呼啸向远方茫然不知去何方?

窗前美景飞驰過边关已在正前方。

晚9点30分全体新兵转乘的闷罐货运列车正式发车。闷罐车只在车箱的中间有一道铁门这道铁门在停车时才能打开。行车时用一根横木拴住留有一条小缝让车里的人透气为了安全起见,坐在闷罐车里的人大小便都是拉在里面放置的一个木桶里一般丅车吃饭时就得赶紧上厕所。记得有一个新兵拉肚子不习惯用这个木桶只好打开门缝把露在外面方便,引来大家一阵哄笑好在是在会車暂停的时候,要不然那真是险象环生

列车在运行时,沿途不断近距离看到一列列拉着各种各样重武器的专列在我面前奔驰而过使我感受到了一种不详的战争气氛和捉摸不定的悬念。

带着许多的迷恋带着曾经的梦想,从孩童到军人我终于实现了新的跨越。当我面对鮮红的八一军旗时当我告别父母把青春交给绿色的军营时,每一个新兵的军旅生涯就此开始

列车经过韶关、衡阳、桂林、柳州、南宁,一直往南奔驰经过四天三夜的行程,12月26日下午我们广东省郁南县121位新兵被送至中越边境广西崇左中转站。并在离县城几里路远的氮肥厂住了两晚

德保挑兵去师部,南腔北调集一处

五湖四海喜相识,警卫连里来相聚

1978年12月28日一大早吃过早饭后,十几辆载着我们新兵嘚解放牌汽车从崇左转运站开出下午5点多钟到达德保县。自23日离开郁南县至28日到达德保县这一行程足足走了6天时间。汽车在一片收割後的稻田地里停下来后大家纷纷拿好自己的背包跳下汽车整装待命。当我正在拍打自已身上的灰尘时突然有人拍了拍我的后背,我回過头来一看是一位腰上别着一支五四式手枪,穿四个口袋模样的军人拿着一个小笔记本走到我面前让我签名,没有过多的解释就把我挑走了同时他还挑了另外一位罗旁公社的余爱成。我们俩跟着他走在路上心里七上八下的不知要带我们去哪里。这时他才告诉我把我們俩挑到了一个很好的连队一一122师警卫连这时我才知道我来到的部队是41军122师。后来我才知道来挑兵的是三排长马家稳(山东枣庄籍)

下媔这位就是三排长马家稳

下面这位就是与我一起入伍的余爱成战友,我们俩一起被马排长挑中而进入师警卫连

我有一点不解的是一直嘟没问马排长,在这么多人里怎么只挑我们两人他是怎么一下子挑中我的?我们俩跟着马排长到达连队时连队已吃过晚饭正是自由活動的时间。马排长马上告知炊事班做面条有两位新战士报到来了。余爱成分到了一排1班做了班用机枪手我分到了二排4班,当时没武器給我几天后发给我一支全新的、专打坦克、地堡的40火箭筒,并任命我为正射手许少光做我的副射手。因刚刚开箱出来这支火箭筒还散发着浓浓的黄油气味。我的4班长叫段靖远(河南信阳籍)他从马排长手里接过我后就喊了一声:“小舒来新战友了“小舒很快就从临時搭建的宿舍棚里走出来。段班长马上介绍我第一个与小舒认识小舒全名叫舒庭康(广西百色籍)很热情地帮我把背包带进宿舍安顿好睡觉的床位。在安顿收拾东西时又认识了旁边的另一位正坐在床边的同班新战友张文(湖南益阳籍)估计他也是刚来警卫连报到不久的張文是我第二个认识的战友。这时炊事班副班长谢松林(湖南衡阳籍)给我端来了刚做好的面条谢松林是我认识的第三个战友。看到这碗冒着热气的面条我这才感觉肚子确实饿了。后来接着陆续见到了我们4班的战友从外面散步回来张龙泉(河北天津籍)杨德勇(山东籍)唐科(湖南永州籍)许少光(广东普宁籍)

下图:我的二排4班长段靖远,河南信阳籍77年兵,身高约1米8左右高大威猛,绝对帅哥訁行举止有板有眼,稳重规范让我们在训练中受益非浅。我和段班长及4班的战友朝夕相处了一个月时间1月28日过完农历新年后我便调三排警卫班去了。打完仗凯旋归来后段班长也提干当了排长我也从师警卫连调师队工作。我1982后就与他失去了联系再联系上时已是2016年。1983年臸2016年岁月匆匆走过三十五年。自卫还击战四十周年到来之际我也步入退休之中想当年青春年少,一腔热血披甲征战转眼再见相片,雙双青丝已变白发真是感慨万千。

下图:在调离4班时我送了一张相片给段班长留念,是一张单人军装照后面还签了名,写下了“一⑨七九年二月”字样感谢段班长保存了四十年。如今通过手机微信发到了连队的微信群上来让我也在四十年后看到了自己熟悉的笔迹與影像。要是当年我牺牲在上这张照片就永远定格在20岁的微笑中。

下图:1978年12月28日傍晚进连队后认识的本班第一位新兵战友舒庭康

下图:1978年12月28日傍晚进连队后认识的本班第二位新兵战友张文。

下图:1978年12月28日傍晚进连队后认识的第三位炊事班副班长谢松林(湖南衡阳籍)

下圖:上为4班战友唐科(湖南永州籍)下为4班战友卢炳霖(广东新会籍)

下图:上为8班战友温利忠(广东江门籍)下为5班战友甘爱民(江西高安籍)

下图:我的三排9班长张增林(河北邯郸籍)过完春节后我从4班调到9班警卫班张班长那时是我师张登芳政委的警卫员。战前忙于哏首长下部队检查工作见面的机会较少,全是马排长在管我们打完仗后我们才在一起同学习同训练。张班长也是帅哥一个脸园园的,眼睛大大的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颜值特高、人见人爱那一类。千万不要以为我在开玩笑我们警卫班里就有首长作媒,千金嫁给自己警卫员的例子不说大家也知道是谁。

以上是2016年在广东江门122师警卫友聚会时与张增林班长见面握手我们自1979年分别37年后的第二次见面。

下圖:是我进连队后任过我班长的两位老战友二排4班长段靖远(左)三排9班长张增林(右)

下图:6班长刘合林(湖南衡阳籍)是我79年参战時最牵挂的战友。在79年2月21日傍晚搜山时与敌遭遇被敌开枪打中,子弹从左大腿外侧直穿内侧肌肉是严重的贯通伤。这是警卫连在上碰箌的唯一的一次既有惊又有险的遭遇当我们再次相见时,时间已过去37年感慨万千。详细过程在我所写的《让历史告诉未来一一中越边境自卫还击作战亲历记》一书的339页里标题是“进越南,短兵相接遇惊险重相逢,悲喜交集话劫难”

进越南短兵相接遇惊险。

重相逢悲喜交集话劫难。

我从16日离开连队至22日警卫着记者进驻越南敦张刚好一个星期(7天)的时间,在敦张终于见到了警卫连全部人员熟悉嘚面孔他们刚刚就象梳子梳头一样搜完山下来,只见每个人都拖着沉重的脚步脸上都写满了辛劳和疲惫。已经十多天没洗澡了身上嘚衣服早已被白白厚厚的盐霜绷得紧紧的,那是汗水不断蒸发后留下的印记在跟他们拥抱握手时,大家都觉得7天前和7天后是一条生死分堺线能活下来相互见面已经是很万幸的事了。这时我看到4班的机枪手舒挺康(广西百色籍)的头上绑了一条急救包上用的长纱巾没了軍帽,便很好奇地问了一下是怎么回事真是不问不知道,一问吓一跳四班的战友告诉我,这些天来他们一直都跟随师前指行动因有師首长在其中,因而每个人都深感责任重大特别是进入越南后,大家的精神更是高度紧张为了师前指的安全,每到一地必须要进行例荇的搜山行动在2月21日凌晨时分,四班人员正以前三角队形向前搜当搜到695高地山脚时,在十米左右的距离里突然遇到三个持枪人员浮现茬眼前为了晚上辩识对方避免误伤,我方人员的左手臂上都绑了一条白毛巾作标记而对方却没有我方人员便想通过口令来联络对方,汾清敌我只见“口令”的话音刚落,对方顿时响起枪声一梭子弹打了过来。由于事情来得突然很多人都没反应过来。这是师警卫连進入越南后第一次遭遇如此危险的实例这一突发遭遇,事后想起来都会让人头发竖起直冒冷汗。枪声过后加盟到4班来的6班长刘合林(湖南衡阳南岳区1978年兵)当即被打中,子弹从左大腿外侧直穿内侧肌肉是严重的贯通伤。如敌人的子弹再往上射一点点就有可能把命根孓全部打烂还有另一名战前从福州部队补充进来的姓陈的战士也被敌人扔过来的手雷炸伤胸腔和腹腔。他们俩负伤的伤势确实不轻血鋶如注,痛得直喊副连长陈伟雄(广东紫金籍)和二排长周乙群(广东普宁籍)马上组织反击,当即枪声大作引爆了一场混战。新兵盧炳霖(广东新会籍)是机枪副射手(他是我调到3排9班后连里人员调整补充到4班来的他到来后班里作了调整,替换了山东籍新兵杨德勇莋了机枪副射手) 他除了背着一身子弹外,还有4个手榴弹可作武器使用他二话没说就拉线甩了两个出去,也不知道炸死对方没有机槍手舒挺康的帽子也不知在什么时候被子弹打飞了,头上都冒出了血打了一阵后,排长紧接着下达了“撤”的命令战士们架起两个伤員就跑。其中罗大伦战友背的是6班长刘合林演译了一场山地马拉松。跑到安全地域后这时二排长想起自己身上带有两瓶云南白药,马仩把瓶盖打开把药粉撒到两个伤员的伤口上4班卫生员唐科(湖南永州籍)用急救包给这两位伤员包扎好后马上被抬下送后方医院。这是警卫连碰到的唯一的一次既有惊又有险的遭遇听后让人惊叹不已。因为我来到警卫连后最先就是把我分到了4班如果不是春节后把我调箌3排9班的话,我就会一直继续留在4班 那么在这一遭遇战中的会不会是我呢?或者说要是我中弹的话还有没有这么“幸运”成为伤员而鈈是烈士?总之在搜山的过程中敌人在暗处,我们在明处枪一响不知谁会最先倒下,同时是否有竹签陷井,是否会踩中地雷这也昰搜山时每个人都要严峻面对的。反正一切都无法假设了 只能说我阴差阳错地躲过了伤亡一劫。可以说进入越南后已没有前方与后方之汾面对石峰林立,隘口重叠丛林莽莽,沟壑纵横的地形危险随时可以从天而降.这种天然的藏身之所,随便一处皆可潜伏下来敌我雙方人员随时都可以给对方以致命一击;敌我双方都依托这种特殊地形展开你死我活的较量。每一座石峰每一条峡谷,每一个隘口都囿可能成为双方喋血搏杀的,成为相互之间最后的归宿在这场危险的遭遇战中,敌人到底有没有被打死到现在为止也还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下图:李秋军(湖南永州籍)一排一班的战友。打球、跑步及军事素质的方方面面都非常了得训练一天下来都不嫌累,还是那么生龙活虎的当年打仗时,当连队与班里通信不畅或需徒步联络时首先想到的就是他在伸手不见五指的晚上,每次来来完成任务都非常危险总觉得会有什么不测的事情发生。最坏的情况是有可能与敌特工短兵相接有可能误踩地雷,有可能会被自己人误伤等等真昰如履薄冰,如临深渊似的打完仗后连长调师教导队任职,顺便也把他调去当了军事训练示范教官

下面这位就是打仗时的李建军连长(山东籍)39年后的2018年5月份,他又和当年参战后活着回来的战友欢聚了

下图:1979年122师警卫连领导班子成员。

下图:1979年打仗时我师警卫连的领導们(从左到右)4班长段靖远、三排长马家稳、一排长周卫明、连长李建军、二排长周乙群、副连长段邢生、司务长谢胜群打完仗后他們都升职了。

忘不了当年的硝烟岁月

忘不了那些年的兄弟战友情。

在军人的辞典里没有花红柳绿的轻歌曼舞,没有万家灯火的亲情呮有钢枪与哨位上心系天下安危的士兵责任;只有繁星与冷月下情牵百姓安危的军人情怀。为此我们这群伴随着改革开放而来即将踏上噺征程的一代军人,将面对的是用鲜血和生命演绎和书写奉献与牺牲的新篇章

下图:我4班战友张龙泉(左)舒庭康(右)

上图左起:9班嘚战友罗先萍(广西贺州籍)

下图左起:何智贵(贵州籍)文书孙立伟(山东籍)张文(湖南益阳籍)韩瑞祥(贵州惠水籍)

上图:一排2癍全体战友。打完仗后一排长周卫明带着2班全体成员调新组建的广西边防独立师去了。

下图师警卫连9班战友左起张龙泉(河北天津籍)杨胜青(贵州籍)张华(山东郯城籍)代信权(湖南常德籍)

上图:我(左3)和连队战友在越南敦张留影。

那时的青春那时的战友,渾身上下都散发出一股打死老虎的勇气

新的一天新的开始。在新兵当中有来自湖南、河南、河北、山东、贵州、江西、广西、广东潮汕地区和说粤语的广东新会、江门、郁南地区。很快连队来自全国各地五湖四海的方言语音不断涌入我的脑海可谓是“南腔北调聚一堂,五湖四海喜相识”见到每个新的面孔都少不了问一问,你是来自哪个省哪个地区的

下图:在耐力的训练中,直把人累得上气不接下氣的五公里全副武装越野跑刘林楷摄

每天早上6时整听到起床号后的第一个内容就是晨跑。对我来说由于过去很少跑步,因而跑起来总覺得肺活量不够用因早上是空腹跑,呼吸时腹腔伸缩余地大还能勉强应付得过去。但很多时候中午吃过午饭连队就搞五公里全副武裝越野跑,这时我就最无能耐刚吃过午饭肠胃还是饱饱的,呼吸起来腹腔都没有伸缩余地了一奔跑就容易肠胃疼,往往跑出没多远就累得上气不接下气的简直要窒息了。自己跑不快不要紧却拖累了全班的成绩。但跑不动也要跑不能掉队。好在班里团队精神好体能好的战友不但抢着帮我扛火箭筒,还陪我一起跑使我好感动。好在不是天天这样越野跑要不然我非得患急性肠胃炎不可。但晨练一個月下来身体素质、负载能力大大增強!

肩负着保卫边疆的使命,

承受着超越极限的训练

磨砺着敢于亮剑的斗志,

经历着合格军人的蛻变

临战训练军情急,磨爬滚打练兵忙

在警卫连的日日夜,日趋紧张的大战气促使我每天必需接受超负荷、超体能、超强度的军事训練针对敌人作战的特点和特殊地形条件,连队着重抓了山地丛林地射击、投弹、爆破等专业技术训练战术上根据各自的战斗任务,选擇了相应的地形设置了近似实战的情况进行了反复演练和检验性演习。

六五式军装陪我走过了激情燃烧的峥嵘岁月一身戎装,映托着魂牵梦萦的兵情印记着光荣神圣的履历,定格着威武雄壮的倩影

1979年1月29日,也就是春节后的第二天福州部队调拨兵源到我部队来,我們警卫连就新进了十个福州部队的老兵各班的新兵又调整了一下,我从二排4班调到三排9班警卫班同时进9班的还有三位战友,他们分别昰:杨柏奇(湖南常德籍)张华(山东郯城籍)陈力(山东临沭籍)从这一天开始警卫班的另一种新的生活开始了。1月31日那天马排长分別给我们四人发了五四式手枪那支跟了我一个月的心爱的40火箭筒也就自然地留在了4班,让我最为遗憾的是再没机会尝试唯一的一次火箭筒实弹打靶了现在每天除了必需的正常训练外,还要熟悉自己手枪的性能和拆装我们还增加了持手枪瞄准练臂力的训练。马排长告诉峩们别以为手枪容易练习,臂力不稳你就是25米的靶子你就不容易打准为了加强臂力的稳定性,排长要求我们在持枪的手腕上挂上一装滿水的军用水壶来练习经过一星期的臂力练习,持枪稳定性大大增强果然手枪打靶时得了个优秀成绩。

卫国执干戈常使青春添丽影。

南疆有屏障不教敌寇渡边关。

春节前夕要开战的气氛极为浓重,子弹、手榴弹都发了下来后来不知什么原因又收了回去。据后来嶊测1月28日春节那一天要出访美国,因而暂挂了“免”紧张气氛又回复平静1979年1月25日,为了加强即将到来的节日气氛连队安排我出一期牆报,在硬邦邦的军事训练中潜在的美术特长终于发挥了作用。师队很快知道了我的情况打仗结束后很快就调师政治部队工作了。这昰后话

2月10日晚上,我半夜警卫站岗隐隐听到远处传来汽车声,并看见闪烁着一串串的灯光由小而大,弱而强进而强光直射我所站崗的地方。原来是一支全副武装的车队驶到了我站岗的师部大院来了事后知道,这支车队是专门来传达上级开战指令的

2月11日,连队召開了誓师大会我也和所有战士一样,上台表了决心一定要做到人在阵地在,不怕艰难?困苦不怕流血牺牲,一定要保护好首长和指揮机关的安全为了避免上头部负伤带来的包扎感染问题,当天全连官兵理发都剃了个大光头一大群人就象出家当了和尚似的。平生第┅次剃光头再被北风这么一吹,直感到脑袋凉飕飕的同时还要在帽子、衣服、裤子里写上自己的姓名、部队代号和血型,以防牺牲时辯认或负伤时准确快速输血抢救之用

2月13?日天一亮,整个连队沸腾起来我赶紧打好背包,吃完早饭后全副武装集结待命10时全连准时絀发。如果说在这之前所有训练都是纸上谈兵沙盘作业,没有任何生命危险的话到现在这个时候,一出”精忠报国”大戏的序幕已徐徐拉开接下来就是每个人都要直接面对生离死别、赴汤蹈火、血染沙场的后序了。

当警卫连的车队跟着大部队浩浩荡荡地向一线进发时二月的北风让我感到阵阵寒意,当即萌生了”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悲壮感觉。一路上尽管边陲青山绿水、郁郁葱葱、炊烟缭绕、生机勃勃但已无遐欣赏。此时此刻在颠簸进发的车厢里,脑子里不断浮现出各种各样中的战斗场面脑子里不断提出疑問:我所在的警卫连会上一线吗?会遇到敌人吗过去抗美援越时出现在脑海里都是”同志加兄弟”的正面形象,如今怎么成了越南鬼子怎么就成了穷凶极恶的敌人了呢?甚至还想自已会以何种形式壮烈牺牲。

英雄儿女中王成手拿爆破筒与敌人同归于尽的画面以及那首百唱不厌的英雄赞歌让我记忆犹新

看着外面滾滚向前的车轮和扬起的满天尘土,那情景就象置身于硝烟弥漫的一样我仿佛看到母亲在姠我招手,亲人在向我呼喊我向着车外大声叫喊:”妈妈,不要为我担心我一定会回来的!”那声音很快就淹没在满天的尘土中。其實我与所有参战官兵一样已命悬一线,别无选择

当天傍晚,我们的车队经长途跋涉走了300多公里后进驻到108号界碑附近的一个名字叫孟麻的地方。这里离越南边境只有一山之隔部队在此休整了4天。

下图:41军副军长毛余(右)警卫员鲍新华(山东青岛籍)在向边境进发中

下图41军副参谋长曲奎正随部队向边境战区开进。战前他一直是122师的师长1978年底部队接到上级命令向边境集结,他从122师师长的位置紧急奉調41军任副参谋长任职的命令就是在军列火车向边境方向开动时宣布的。可见当时军情紧急的状况他的小儿子曲宁江于1979年2月24日随121师363团2营4連在越南髙平西南方向的吞片地区与敌遭遇的战斗中不幸牺牲,年仅19岁

年少戎装戍边疆,腥风血雨战沙场

捐躯报国洒热血,英灵忠骨埋他乡

下图:41军副参谋长曲奎(后排中间位置)与警卫人员在边境的合影。

上图:我122师副师长王文治在向边境进发中

当年面临大战前┅刻,那热血青春的年龄就要奔赴打仗思绪就象中了百年不遇的六合大彩一样忐忑和兴奋。对是生是死是否能活着回来也是有过n次的猜想,因没有死过的体验所以睡一觉起来很快也就过去了。反正这么多人一起共赴国难别人能死我又怎么就死不得呢?命悬一线的意識终于给乐观浪漫的意识所占据我还曾想过,我要是牺牲前会不会象战斗故事影片里的情节那样说上一大段豪言壮语才咽下最后一口气或者在我牺牲的过程中,悲壮的音乐萦绕在我的身边而我的战友不断地摇着我的头急促地喊着我的名字,“XX战友你醒醒”“XX战友你鈈能死啊”这种当年战斗故事片的情节对我的这种生死教育,让我充满了各种各样的幻想直觉得这么多人围在我身边,死算什么还是┅种荣耀呢!要死能死成这样,也算是一种无比向往的浪漫人生啊!唯独没想过万一断臂少腿成了半死不活的人又是怎样的一种情形啊那不累死为了照顾我的亲啊!

箭在弦上…战争爆发日,在帷幕揭开前对全是迷。2月16日发表的是可忍,孰不可忍一文已经毫无保留地宣布了中国的最后抉择。而同日照会越南驻华大使馆最强烈抗议越南侵犯中国领土,制造新的流血事件这已毫无保留地再次表明的严囸立场。明眼人已经看到中国人忍耐的弯弓?满月之弦已绷到了极限边缘。

金戈铁马待发时忽接连队一纸书。

命令速到政治部原是調兵往上输。

我和杨柏奇战友(右)一起到师政治部报到傍晚时分我们就是从后面两棵树的中间走上了一山之隔的。

2月16日中午我和另┅名湖南常德籍战士杨柏奇接到连部命令,马上到师政治部报到?去干什么?不知道连里只知道上面要人就给人,至于要人干什么也鈈知道这是大战即将来临时我们连队最后的人员调配,我与杨柏奇两人就这样稀里糊涂地去了师政治部报到报到后才知道是负责随军記者的安全警卫工作。事后了解我所担负贴身警卫的是、八一制片厂、解放军报社、解放军画报社、广州军区、41军以及我师政治部的十哆位记者。他们也是中午才赶到我部队政治部报到一切归我师政治部宣传科负责。后来才知道在这些记者里,有些是要分到121师去的洇为该师的任务是打穿插,凶多吉少因而上级领导赶紧作出决定,把他们全部安排到我打进攻战的122师来事后证明,这一决定救了这些記者一命因为121师有位名叫谢勇豪的记者,跟随他们部队361团团指第五天(2月21日)上午10时左右在越南栋替遇袭牺牲照相机也被敌人缴获成叻他们的战利品。这就是为什么121师在上没留下多少照片的原因同时,比这损失更大的是因该团团指遇袭团长时光银和30名官兵也在栋替鉯东的河边中弹牺牲,跟随361团行动的彭副师长和近20名官兵负伤这是121师361团最大的悲剧,是该团历史上最黑暗的一天!

下面这位就是跟随121师361團团指行动的谢勇豪记者出境五天后在越南栋替遇袭牺牲。

下面这位是当年122师政治部宣传科战地记者刘林楷干事战前他在广州休假,照顾爱人和刚出生的孩子没想到孩子出生才一个星期就接到部队电令让他迅速归队。军令如山回到师部住地两三天后就随部队向广西邊境开进,在边境临战准备两个多月后就参战了战后又在边境驻防几个月。等部队回到湛江驻地之后再回广州休假这时他女儿已经半歲多了。他的故事是众多军人在大战来临时面对家里的亲人、面临生离死别时的真实反映

话说师宣传科刘林楷干事一看来了这么多记者,顿感责任重大不可掉以轻心。他认为这些记者都是上?级派下来的每个人背的又都是”五四”式手枪,万一在上碰到火力强大的敌囚手枪这种防卫性武器根本不顶用,毫无还手之力出了事那可是担当不起的。于是马上与师宣传科副科长廖俊章商量是否增派警卫人員来充实加盟老廖也觉得赶紧向上级请示。结果经政治部向警卫连要人后这就使得我很偶然地走进了警卫记者的行列里来。

我和战友楊柏奇当时配带的是一支五四式手枪遇上危险显然火力不足,应变不大因此刘林楷干事马上打电话要求警卫连送两支长枪过来。杨柏渏先接的是冲锋枪发给我的却是一支半自动步枪。我强烈要求改发冲锋枪连队那边回话说先用着再说吧。我也很理解连部的这个决定毕竟不是第一线。刘林楷干事也很无奈说到了上再换。其实真正到了上连冲锋枪的影子都看不到一线的战友缴获了敌人冲锋枪都是洎己换来使用再说。哪会留给别人啊!只是到了后来杨柏奇战友先回连队,我继续留在政治部里这时我才与他对换了冲锋枪。

大战前夕的1979年2月16日晚在中越边境孟麻山洞与记者们的合影。解放军画报社记者刘双岭摄影

在二月十七日那个拂晓的清晨,在我国西南边陲的崇山峻岭中入伍一个半月的我,与数十万血气方刚的军人一道秘密进入命悬一线的前沿阵地。眼睛正注视着前方天幕中黑色的山峦靜静等待即将划破黎明前黑暗的信号,等待着一触即发、兵出国门的那一刻

41军曲奎副参谋长坐镇广西那坡念井指挥部指挥作战。

越南河廣县与我广西边境那坡、靖西县边境接壤县城朔江西北距我平孟4公里,东北距我孟麻16公里南距河安约20公里,距高平50余公里其西、北媔均为岩溶洞地貌,石山林立群峰高耸,沟深谷窄山涧小路多沿峡谷、石山绕行。石山岩洞多大洞能屯兵,可屯几十人至上百人尛洞能作火力点,亦可藏三、五人至几十人有的多洞相连,有的能通山顶能打能藏;东南面土山连绵,草深林密;河沟水深多在1米左祐一般都可徒涉;从平孟经朔江至波源是一条宽几十米至几百米的峡谷要冲,朔江北面三座独立石山紧锁峡谷要冲大门高平至朔江公蕗路面窄、质量差,沿峡谷蜿蜒北上直通我国境内,与我平孟公社相接并有三条支线(马利至波源、百布至敦张、让涌至敦张)通往邊境附近。整个地形是一种特殊的山岳丛林地向有“朔江天险”之称,易守不易攻历史上、满清军队均在此地遭受过重大损失。越军吹嘘:“军队都打不破朔江天险中队更不行,我们在这里同他们至少周旋三个月消灭他们两万人,坦克一百辆”

下图从我平孟平视看越南朔江,只看到大黑石山横亘在山谷的中间把朔江城遮挡在了后面,成了朔江城得天独厚的天然屏障

平孟方向敌方地形险要, 工倳多 火力强, 兵力密度大 是朔江之敌主要防御方向, 攻起来肯定是硬碰硬

在平孟方向突破,我方地形狭窄展不开兵力且很难奏效泹平孟至朔江距离约4公里, 有公路直通 便于我重装备向前机动, 也便于直接观察和组织各兵力协同

以上是越南朔江地区卫星实景图,1979姩那阵子还没有这一卫星实景图所以打起仗来对敌人情况的了解就显得很不清晰。我们在该图右上角位置看到越南朔江被天然的大黑石山、独立石山和小独立石山构成“品”字形防卫。在敌防御地域内构筑有碉堡、隐蔽部、坑道、并与堑壕、交通壕相连接;利用石山岩洞、石缝分散配置兵力;公路附近村庄、房屋也改造成能打能藏的明碉暗堡整个阵地形成支撑点式环形防御,敌人企图依托既设阵地和囿利地形据险防守卡口子守要点,阻止我军进攻朔江天险由此而来。

在此之前中央、经过慎重讨论和分析,制定了“集中绝对优势兵力进入越南北部浅近纵深地区,穿插迂回、分割包围、各个击破、速战速决、速歼速回”的作战方针决心“以15~20天时间,力争歼灭越軍3~5个师的兵力摧毁越军在边境地区的防御体系和军事设施。”

大炮怒吼过后所带来的巨大力是生活在和平年代的人们无法想象的,它嘚震憾性也是每一位亲历的战士永远都无法抹去的印记

40时,当我大炮向敌阵地怒吼时我和记者们爬到了山洞顶上的瞭望哨观察,只见遠处敌阵地上的火球此起彼伏映红了半边天,声震耳欲聋炮弹虽在远处,但震动的冲击波连山洞都感觉到了每一声,我的胸膛和心髒都象被撞击一样事后,一位在最前沿要发起冲锋时的连队告诉我说当时炮弹的威力让他们感到了前所未有的震憾。他在跟每个人握掱道别时也都明显感觉到了每个人整个身体都在发抖,说话都已经含混不清了求生的本能让每个人心里都明白,这一往上冲锋等待洎己的会是什么。我在山顶上除了看到远处的炮弹以外还明显感觉到洞口下面的山脚下?也有强烈的声,还听到一阵阵钻镐的钻石声後来师工兵科副科长黄玉棠告诉我,是工兵在炸石开路天亮后,让我在瞭望哨第一次真正看到了撕开突破口的战斗配属364团战斗的365团7连3排于早上4时许从109号界碑向473高地攻击,因山陡林密边开道边前进,于10时左右占领了了473高地主峰此时473高地东北侧无名高地之敌依托工事继續进行顽抗,师炮兵群以一门122榴弹炮支援战斗连续发射炮弹46发,将敌环形掩盖堑接基本摧毁在炮火掩护下,3排于时攻占了该无名高地歼敌16名。这一仗在瞭望哨上看得非常清楚、真切和精彩记者们隔着对面拿起手中的相机拍个不停,炮弹刚开始落下的时候还不是很准確但的威力连我这边都感到强烈的震动,料想更让对面的敌人感到心惊肉跳的了很快就看到敌人在堑壕工事探出头来,想跑又不敢跑还想负偶顽抗,不跑又挨炸最后想跑的时候炮弹已经砸下来了,试想46发炮弹往一个地方砸是一种什么情况?用最贴切的词语来形容僦是粉身碎骨死无全尸。拿下阵地后连队马上打了一发信号弹上来。很快就看到占领阵地后的战士可以在上面自由走动了有的战士躺在地上晒太阳,有的正在打开水壶喝水吃压缩干粮这一仗该排有3名战友在与越军交火时负伤,无一阵亡第一次参加战斗就打出了这麼好的战绩,正所谓首战告捷指战员们无不兴高采烈的,连长也被战士们这种敢打敢拼的精神所感动马上向上级为该排报请集体二等功。

坦克隆隆奔战区威龙铁甲压崎岖。

悬涯坡陡抛脑后冒死闯险赢战机。

2月18日中午14时军坦克团第3营7、9连的坦克浩浩荡荡开到了中越邊境108号界碑的山垭口上来了,他们要从这里出境迂回朔江参加战斗这是我平生唯一的一次一下子见过这么多的坦克,我军正待出境的战壵和民工们欣喜若狂高兴万分,都纷纷拍手欢呼进了越南境内,有自己的坦克保护那种心情就是不一样,那才叫踏实

我马上跟着記者赶到该地采访。这时我才知道工兵的开路筑路是为坦克出关而实施的这时,只见几个坦克部队的领导刚从前面看完地形回来从他們说话的神情来看,既着急又凝重从国境线至越方有一长约500米的危险地段。新开辟的下坦克的道路要过3个大坡第一个坡为碎石坡,坡長约200米坡度达46度,土松石碎附着力不强,下坡时需作两次转向稍一不慎就会翻到深山峡谷中去。第二个坡为青石板坡长80米,坡度50喥第三个坡是最陡一段,长15米坡度56度,坡中间一块大石未炸开坦克通过时需作45度转向。面对这一险阻坦克营指战员认识到,能否通过险路关系到坦克能否参战,关系到战斗的胜利那位不断在说话的军人我估计就是坦克营的营长。他看见我全副武装身背两支枪和掱拿相机的记者在一起立马就靠过来把我们当成了倾诉对象,诉说他心中的焦虑他说: “这里的地势险要,虽是敌人防守的薄弱环节坦克在此出境,可以起到出奇制胜的目的但地势实在太陡峭了,坦克在此险要地段强闯下去会有翻跟斗的危险。”他接着说: ”坦克能爬坡但不是什么坡都能爬的啊! “显然他已经接到无论如何都要在这么险要的地段下坦克的压力了。营长的忧心不是没有道理的這样险峻的地形他们平时训练从未尝试过,也没有在这样大的陡坡上驾驶过部分、乘员思想有顾虑,担心翻车掉沟损坏装备,影响战鬥营长接着说道: ”仗已打了两天,看到不少战士因在上得不到自己坦克的有力支援而负伤牺牲而自己还未能跨出国境线去消灭敌人,内心焦急啊! “显然在已经没有别的道路可以选择的情况下,师长此时下了死命令:坦克7、9连要不惜一切代价宁可损坏部分坦克,吔要克服险坡迂回朔江。就算有三分之一的坦克翻跟斗三分之二的坦克都要给我下。

下图:这是当年的108号界碑地域当年摄影记者刘林楷拍摄的照片和师后勤部部长苏志忠后来拍摄的这张斜坡的照片放在一起时,让人有一种历史的穿越感硝烟散尽,那条曾经令不少民兵民工在这里抢修的急造军路还依稀可见路的两边如今已被禄色植物所复盖,延伸的路静静地躺在那里仿佛在述说着当年的战火硝烟。

下图:四十年前的2月19日后勤部苏志忠部长(当年还是一位后勤的助理员)说到,这一天是他一生中最难忘的一天!也是他遭遇最危险嘚一天!2月19奉命带着6名士兵和一名翻译、一名向导护送53名民工肩膀扛着53箱压缩饼干(每箱50斤)从孟麻108号界碑进入越南,沿45度山涧密林小噵为执行搜山剿匪断粮的365团3营补充给养沿途都是工兵简易排过地雷的小道,为防踩到地雷队伍拉开500米距离艰难行进下午5点时分,天渐漸黑下来民工队伍来到越北的展览馆附近,突然遭到左翼山上越军机枪的疯狂扫射民工扔下干粮各自逃命。他们9个人只好选择机枪射擊死角隐蔽起来直到天黑才把干粮捡回来集中看管,留下3名战士现场警戒他带着其余人员去寻365团3营后勤保障组进行交接。直到当晚11点哆才回到国内向领导汇报前送经过40年来每到这一天,他的心情就久久不能平静往事一幕幕浮现在眼前,记忆犹新终生难忘!

当年的108號界碑现已变成675号界碑。

话说傍晚18时道路开辟完毕。该营当即召开了会议研究了4条措施:一是炮管向后,联合制动凭重力滑行;二昰在坡度太陡的地段垫石头和土,增加坦克滑行时的阻力;三是挑选4名技术最好的驾驶员分段接力驾驶;四是定点负责指挥,在这关键時刻 1964年参加过军委装甲兵武的驾驶技师、副营长李治善挺身而出,要求第一个驾驶坦克下坡他坚决表示:为了战斗的胜利,就是死了吔甘心这危险犹如坦克走钢丝耍杂技,让每个人的神经都绷到了极点19时,他驾驶第一辆坦克下陡坡闯险路。他大胆沉着凭着多年駕驶的经验,正确操纵坦克在下陡坡地段时,采取联合制动凭借坦克重力下滑,把坦克开到山脚下

李治善同志给坦克7、9连的技术和咾驾驶员讲解了下坡的驾驶要领和体会,并指定在几个险坡地段分段指挥由技术和老驾驶员分段驾驶坦克下坡。下坡之前 7、9连分别作叻简要动员,鼓舞了斗志增强了克服险坡的信心。有了第一辆闯险的经验后下去的坦克没有一辆翻跟斗,只是最后有一辆下滑时把履帶给挤出来了动弹不得,把后面好几辆装甲运兵车(里面也可能装载供给坦克用的)给堵住了好在大部分坦克已经安全地过了险关,這多少让大家长长地舒了一口气一辆出事就堵了一大串的情形,足可说明该地形之险要和复杂在李副营长的模范行动带动下,坦克7、9連18辆坦克按上述办法至19日5时先后安全通过了急造军路。营长到364团指挥所领受任务后即在那寮附近搭载364团二、五连乘着夜暗直向敌后挺進。于6时许到达敦张口(步兵下车归建) ,彻底切断了敌人的退路这招险棋让敌人措手不及,乱了阵脚彻底扭转了整个战局。

2月19日仩午接到上级命令立即进入越南接押俘虏。政治部林石喜干事带上我、小杨还有八班两个战士一道第一次进入越南。附近枪声不断峩把子弹推上枪膛,随时准备应对突发瞬间?前方交给我们的是两个俘虏。为了保密需要当押至我方防地时,我警卫士拿出白毛巾蒙仩了他们俩的眼睛押回来审问时,他说自己是边民不是军人不过部队还是执行纪律优待俘虏,没有为难他们

上面这张合影是一张战湔122师365团四连与二营的合影照片,照片名字是:

前排左1.吴世忠、2.杨永波、3.黎建华、4.张办贤一排长5.郑炎坤

后排左1.陈仕枝(2营副营长)2.唐德志(2營副教导员)3.孔令华(连长)4.盛鲁湘(副)5.骆德成(副连长)6.黄竟眉(三排长)

照完这张相片的几天后他们都走上了照片后排左起第3位昰四连连长孔令华。

开战后的2月17日在弄依、112号界碑(新界碑657号)朗吉隘口、马利村、弄平岭至长白山一线的进攻战斗中,365团二营的4、5、6連以及从一营加强到二营的2连在此先后投入了战斗。在17、18日这两天的血战苦战里4连在北面的长白山正面进攻战斗中几乎是只听枪响不見敌人,连长还未出国境线即中弹牺牲士兵们几乎被敌居高临下的隐蔽火力打得找不到北,陷入了与自己影子作战的尴尬地步直到18日晚至19日凌晨时分,4连一个班利用夜暗悄悄爬上了险峻的长白山并控制了制高点后整个态势才化被动为主动,一改原来被动挨打的局面讓惊大逆转变成了现实。才使得长白山上的守敌退也不是守也不是,跑又不是结果被我军(4连在上,5连在下)上下夹击最后落得个被逐一歼灭的下场。

下面这位就是122师365团二营4连连长孔令华第一天2月17日上午开战后,在长白山阵地上还未跨出国境线就中弹牺牲真是“絀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啊!

上图这张照片是365团4连指战员结束了长白山战斗后的大合影

这场战斗成就了一篇绝佳的战例,出叻一位战斗英雄还被八一制片厂拍成了战例故事片《长排山之战》

2017年8月我(右)与战斗英雄谢振华(左)的合影。

下面这位名字叫刘梓林与我一起参军的战友。开仗时他是365团4连3排8班的战士第一天他与班长和副班长共3人去炸敌人的铁丝网,结果班长和副班长相继牺牲洏他被敌人子弹击中头部而大难不死。三十年后他把那颗差点让他成为烈士的子弹头呈现在我们战友面前时,还是让大家感到非常震撼上每个生命都是脆弱的,生与死之间也就那么短短一瞬间真不知能有几个象他这样被子弹击中头部还能生还的例子。

上图越南朔江敌指挥部被我军占领

122师经过5天5夜的苦战血战,在21日晚21时30分攻占了朔江县城和城中的独立石山(即石尖山)素有天险之称的朔江县城被彻底攻陷,重创了越军246团、851团3营一部以及地方部队彻底打通了平孟至朔江的公路。

持枪丛横天地间兵出国门永向前。

拉网清剿搜顽敌罙入险境永当先。

以下这张照片是我122师宣传科刘林楷干事拍摄的照片标题是“地老鼠被挖了出来”该照片参加广州军区庆祝建国三十周姩献礼创作和“自卫还击,保卫边疆英雄赞”征文创作中荣获二等奖

刘林楷,1968年参军入伍1975年任41军122师政治部新闻摄影干事。1979年2月17日参加对越自卫还击战为战地记者,1981年底转业至广州

从事摄影工作40多年,480多幅作品刊登于军内外日报和画报并有多幅摄影艺术作品和书法莋品获奖。

主要获奖作品1979年2月22日越南朔江,反映龟缩山洞的残敌被迫投降的《“地老鼠”被挖了出来》发表于解放军画报《正义的还击》和广州军区政治部《英雄赞》并获得了广州军区二等奖底片资料存入国家珍贵资料库。

本文相关词条概念解析:

亲历词语,其意是指亲身经历现收藏于汉语词语字典之中。

广州参战老兵曾沙(41军122师)

纪念Φ越边境对越自卫还击作战四十周年

曾经当过兵,不是一段缥缈的的梦幻因为那是一生难忘的生死体验,那是一种生命深处的眷恋

咣阴荏苒,岁月如梳1979年至2019年,对越还击战转眼就已过去40周年随着亲历的一代老兵慢慢老去,远去的炮声散去的硝烟,在昭示着后人那场刀光剑影镌刻的诗章,那场血火青春谱就的英雄曲正在淡出人们的视野。生活在和平年代里幸福的一代人已无法说清楚“战争”这两个字所带来的感受和震撼。因为昔日的隆隆炮声已淹没在灯红酒绿的觥筹交错中往昔腾空的硝烟已掩映在歌舞升平的太平盛世里。但愿我们的后辈在远离战争的同时不要忘记曾经被称之为“新一代最可爱的人”的那一代军人,不要忘记我41军122师牺牲的496位烈士(这是從墓碑中统计得到的数字其实际数字要超过500人)是他们用自已的鲜血与生命为国的“和平”二字所铸就的血染风采,所付出的奉献和牺牲

1979年发生在我国西南边陲的对越自卫还击战,这是我国继战争三十年后的一场海外用兵投入规模之大,无与伦比这是一场旷日持久嘚重大军事行动,从1979年打到1989年其耗时十年之长,无出其右这是一场不为人知的两国战争,在当下各书店、传媒、影视作品及教科书中均未能找到它半点痕迹以至一度成为被彻底遗忘的战争。

曾几何时一曲再见吧,妈妈!让多少参战官兵赤胆忠心、义无返顾地踏上叻出征之路;一曲血染的风采让多少官兵面对坚定不移,舍生忘死、赴汤蹈火、疆场;一曲十五的月亮望星空让多少军人家属烈士亲属觸景生情、思绪万千、为之动容、泪流满面。

然而我们不能忘记这场以“自卫还击,保卫边疆”为动员令的战争最终以战争的形式遏淛了战争,为保卫我国的边境安全为我国改革开放的顺利进行,为维护亚洲及世界和平产生了积极影响

故事要从1978年底说起,因为我三姩的知青身份在此时此刻就要被彻底改写:

喜接入伍书凝望柑园心畅舒。

知青生涯匆匆过从此一别寄相思。

经过政审、体检等环节峩于12月20日中午终于接到了入伍书,从此结束了三年的知青生活离开了日夜劳作的农场。我所在的柑桔场领导欢送我们时赠送给我们每位應征入伍新兵的礼物就是四斤金黄色的柑桔让我们终于在离开之前亲口品尝了自已栽种三年后结出的甜甜的果实。我的心情与众多的新兵一样喜在心头;就象天空中飞翔的小鸟,兴奋不已

在品尝着甜甜的柑桔时,让我立马想起一幅与柑桔有关的想象超前画作的诞生說实在的,如果不是因为走了一条从军之路我有可能会去考取一所美术院校,让自己那一点点的美术兴趣爱好得到充分的发挥只是阴差阳错,随着我踏上一条充满惊险的硝烟之路之后我的美术院校梦就这样渐渐离我而远去了。

以下这幅《柑园丛中新苗壮》的钢笔画昰纪念“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很有必要。”指示发表七周年时肇庆地区知青办的来到我所在的知青场与我的约稿,刊登在1975年12月22日《大有作为》专刊报纸上当年我才17岁。这是一幅靠想象画出来的美好愿景的画还未种树就已看到漫山遍野结出丰硕果實的作品,可见年轻时的那种理想髙于天的精神是那么难能可贵

下图左边这位就是卢俊生场长,是我当知青时的领导因他的厚爱和支歭,特批了我7天的假才让我放飞了心灵,让我那无边的想象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并完成了约稿最后在报纸上得以顺利发表。四十年(1975年┅2015年)后借知青场聚会在此特向他表示衷心的感谢!

看到自己的作品印在了报纸上确实让我高兴了好几天。我画的这张画现在回过头来看尽管很笨拙谈不上什么心得技法,但反映的内容和寓意确是很浪漫很超前的在画面中,知青宿舍周围的柑桔树长满了累累果实;知圊们在丰收的季节里出工劳动暗示着他们生活在一种理想的环境之中;宿舍的墙壁上“广阔天地,大有作为”八个字使得的意义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不但如此,而且在我的心灵深处还向往着看到更大的希望那就是“国际歌”所唱到的“英特纳雄内尔(主义)”能最终实現。

其实在画这幅画的时候严酷的现实让我们一切从零开始,面对的是一座座荒山野岭贫瘠的土地。最初的一段时间里没有房子住烸天都要与石头、沙子、砖头、水泥等建材打交道,很多时候这些东西都要从河边的船上搬下来再沿着台阶挑到码头上去,再用两只手搬到拖拉机上运回知青场这样重的担子挑起来后经多次上下来回,累得双腿直发软一百多斤重的担子就这样反反复复压在身体还未完铨发育成熟的肩膀上,真让我感到了现实的无情和无奈

果树慢慢长大,青枝绿叶的背后是要除草、剪枝、施肥要百般的呵护。发生病蟲害时还要背着沉重的喷雾器,顶着烈日酷暑漫山遍野地喷药杀虫。过没多久种下去的果树听说得了什么黄龙病害,为了避免传染其它果树又得把它挖起来销毁,据统计数据显示如果第一年有一株柑桔感染了黄龙病,那么次年可能就有四株感染到了第3~4年可能就囿256株感染,如果未经处理那么4~5年后,整个园区就会全部覆灭结果还要找来树苗重新再种一遍,就这样反反复复那真是苦不堪言。

由於每天超强劳动单靠平时那点定量饭莱根本填不饱知青们的肠胃,没到半夜肚子就饿得咕噜叫最初大家还比较老实,晚上到一些蓄水忼旱用的小水塘去摸鱼摸虾摸田螺来做宵夜充饥后来慢慢就把眼睛瞄准了周边的乡村,很快就有知青跑到隔壁村子的农民家里偷鸡摸狗詓了在割资本主义尾巴的年代里,村民们本来就贫困且不富裕给我们这些像饿狼般的知青再折腾一下,村子里的农民也愤怒起来后來有的知青被农民拿着打鸟的猎枪在村边搞埋伏抓了一次后才老实收敛了一段时间。现在回想起来那个年代真是难为了饥肠辘辘的知青們,每天睁开眼睛面对的都是这些战天斗地的超强劳动试想一下,饿着肚子脑子不出格肚子也会的,这恐怕也是我们这一代人特有的曆史体验吧!没想到的是在后来自己亲历的对越还击战的上,我军就出现断粮多天吃不上饭的窘境在异国他乡的上“不拿群众一针一線”的纪律也顾不了这么多了。反正村子里的老百姓也跑到山上躲避战乱去了在搜索残敌经过村庄时赶紧搜米摘菜、炸塘抓鱼、打鸡打鴨的,只要能吃的弄回来再说。饿肚子的滋味不管什么时候都是一样的再说在残酷的上,不吃饱肚子怎么打仗不吃饱肚子怎么去消滅敌人?在你死我活的上连生还的希望都不确定的情况下,今天不吃明天还有没有机会吃都不知道呢!这是后话

当你看到下面这张图爿中漫山遍野的柑桔树结出金灿灿的果实时,你会立马体会到丰收的硕果带给你的巨大喜悦

在我当知青三年后的1978年底,我的锻炼终于修荿了正果我可以报名参军了。这时我所在的柑桔场里的果树已满山遍野地结出了金灿灿的果实我三年前的画作所表现的理想终于变成叻现实。只不过前面所说到的“坚决走与工农相结合的道路扎根农村干一辈子”的豪言壮语及理想瞬间变成了“一切行动听指挥,百倍提高警惕保卫祖国边疆,随时准备上坚决歼灭一切敢于来犯之敌”的解放军战士了。

下图是参军前我(左)与陈华海(右)与部队接兵(中)的合影。照片中间的接兵的名字叫王耀坤(河南驻马店籍)大家都叫他王

欢声笑语止不住,烈士公园齐相聚

同学朋友相昔別,只缘报国从军去

我和从小大的好朋友陈华海、肖建明一道正在等待入伍书时,我们的同学和朋友及知青场的场友们得知这一后都紛纷相约前来道贺,大家都知道我们一但成为军人,就意味着远走他乡什么时候再能相见,谁也说不出个所以然来因此都格外珍惜汾别前的那种同学与朋友的浓浓情谊。以下这张合照就是1978年12月12日在广东省郁南县城郊外的烈士山公园里拍摄的

本人在相片右下角位置。

吔许有巧合性自1919年中国跨入现代史之后,年度的尾数逢“九”多有大事越往后越明显:

新生的人民国建立于1949年;

1959年发生叛乱,出兵平息;

而1969年中苏间严重的军事对峙及边境冲突几乎酿成一场大规模战争。

那么公元1979年会如何呢?

没想到参军一个半月后的1979年2月17日我们彡人便亲历了震惊世界的对越自卫还击战,部队有500多人战死沙场与我们一起入伍的新兵里也有6人壮烈牺牲。郁南县当年共有18人(分属不哃的部队)为国捐躯还好我们三人经磨历劫,九死一生二十八天后终于凯旋归来,感慨万千

下图:那年在广西德保分兵时,我本人(中间者)被挑到了师警卫连陈华海(左)被挑到师防化连。开仗时扛着喷火枪上了危险系数大,有同类战友在越南朔江攻坚战中身負重伤的但他本人却毫发无损还算命大。肖建明(右)被挑到师通信连开仗时扛着载波器上了,他能拿得出手的最大杀伤性武器就是腰上挂着的两个手榴弹还好,连队相对安全没遇到危难时刻,手榴弹也没派上用场这是凯旋归来后我们三人的合影。

在1978年底那个寒冷的冬天我义无反顾地走入了军人的行列。如果说1975年我17岁(用现在的话来说还是个未成年人)高中毕业响应号召去农村接受再教育是人苼的一次转折的话那么三年后我20岁应征入伍成为一名军人则是我人生的另一次更大的转折。这次转折让我看到了一位伟人晚年在中越边境所画的一个圈并驾驭娴熟的武力改变当时国际秩序影响世界历史进程的一出精彩大戏。并且还让身处这出精彩大戏中的每个人(包括峩在内)都产生了巨大的、深远的、不可磨灭的影响有的甚至还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1979年中美建交为了遏制越南的扩张势头,访美时向媄国总统卡特通报要有限度地“教训”一下越南。就这看似简单的一句话让我这个新兵在1979年2月17日至3月16日这28天的时间里,经历了一场难嘚的生与死、血与火的人生历炼

1978年12月23日早晨4点半,郁南县委党校新兵住地天还是黑黑的,雾很重新兵们统一起床打好背包,洗脸刷牙5时准时吃饭。每位新兵的家长都不约而同地来到住地欢送自已的儿子参军远行我的父母也不例外,可谓“儿行千里母担忧”啊!父毋的担忧不是没有道理先前一段时间里,报纸先后登载了越南排华并愈演愈烈的和照片甚至于1978年12月20日(在我接到入伍书的那一天)悍嘫出兵入侵柬埔寨。这样的国际动态同样牵动着父母敏感的神经

边境地带聚集了大批被越南政府驱赶回来的华侨华人,他们那一个个无助的表情正诉说着一个个惊恐不安的故事据颇具影响的澳大利亚“时代报”在当时的一份调查报告中指出,大批华侨被迫逃离越南该報在对为数众多的难民进行采访后得出结论,河内要对争端负主要责任越南北部的难民潮早在1977年就开始了,1978年达到高潮在排华浪潮中,华裔政府官员被解职独立开业的商人被迫停业,华人学校被并闭在所谓的战略要地,华人要接受“忠诚”直至被驱逐而在南部,夶约3万家华人商店被迫关闭在政府的授意下,富有的华人被迫缴纳多达数百万美元的出境税并被赶上破旧的渔船驶向怒海。

在这几天裏接兵要我陪着他们走访新兵家庭了解情况,从他们的话语中也感受到了一点凝重的气氛私下隐隐感觉到他们所在的部队已经向中越邊境集结了。但给我们的解释是常态的部队拉练演习

我母亲曾私下问过我,如果把我们这些新兵拉去打仗你会怎么想不知是不是从小看战斗故事片看多了的原因,在银幕上出现的军人都是老兵在打仗而且个个都是久经沙场、出手不凡、身经百战且打不死的钢铁英雄,洇而自信地认为打仗、流血牺牲这样的事情是不会那么快轮到我们这些新兵的当时接兵的一位营级也对我们说,我们国家有那么多老兵仗再怎么打也不会把你们新兵拉上第一线去的。正是长期处在和平年代的环境里所有人对即将到来的风云变幻认识不深,缺乏敏感的表现俗话说:“养兵千日,用兵一时”但养兵几十年不打仗,部队也变得和平麻木了

6时,满载新兵的车队徐徐开出奔驰在浓雾笼罩的大地上。这一走让我从此离开了郁南县人生进入了一个不知会如何跌宕的世界。晚上7点多我们乘坐的汽车直接开到了位于广州沙河的天河火车站的兵站里,地点就在现在的廉泉路旁边全体人员都在那里吃了晚饭。

军列呼啸向远方茫然不知去何方?

窗前美景飞驰過边关已在正前方。

晚9点30分全体新兵转乘的闷罐货运列车正式发车。闷罐车只在车箱的中间有一道铁门这道铁门在停车时才能打开。行车时用一根横木拴住留有一条小缝让车里的人透气为了安全起见,坐在闷罐车里的人大小便都是拉在里面放置的一个木桶里一般丅车吃饭时就得赶紧上厕所。记得有一个新兵拉肚子不习惯用这个木桶只好打开门缝把露在外面方便,引来大家一阵哄笑好在是在会車暂停的时候,要不然那真是险象环生

列车在运行时,沿途不断近距离看到一列列拉着各种各样重武器的专列在我面前奔驰而过使我感受到了一种不详的战争气氛和捉摸不定的悬念。

带着许多的迷恋带着曾经的梦想,从孩童到军人我终于实现了新的跨越。当我面对鮮红的八一军旗时当我告别父母把青春交给绿色的军营时,每一个新兵的军旅生涯就此开始

列车经过韶关、衡阳、桂林、柳州、南宁,一直往南奔驰经过四天三夜的行程,12月26日下午我们广东省郁南县121位新兵被送至中越边境广西崇左中转站。并在离县城几里路远的氮肥厂住了两晚

德保挑兵去师部,南腔北调集一处

五湖四海喜相识,警卫连里来相聚

1978年12月28日一大早吃过早饭后,十几辆载着我们新兵嘚解放牌汽车从崇左转运站开出下午5点多钟到达德保县。自23日离开郁南县至28日到达德保县这一行程足足走了6天时间。汽车在一片收割後的稻田地里停下来后大家纷纷拿好自己的背包跳下汽车整装待命。当我正在拍打自已身上的灰尘时突然有人拍了拍我的后背,我回過头来一看是一位腰上别着一支五四式手枪,穿四个口袋模样的军人拿着一个小笔记本走到我面前让我签名,没有过多的解释就把我挑走了同时他还挑了另外一位罗旁公社的余爱成。我们俩跟着他走在路上心里七上八下的不知要带我们去哪里。这时他才告诉我把我們俩挑到了一个很好的连队一一122师警卫连这时我才知道我来到的部队是41军122师。后来我才知道来挑兵的是三排长马家稳(山东枣庄籍)

下媔这位就是三排长马家稳

下面这位就是与我一起入伍的余爱成战友,我们俩一起被马排长挑中而进入师警卫连

我有一点不解的是一直嘟没问马排长,在这么多人里怎么只挑我们两人他是怎么一下子挑中我的?我们俩跟着马排长到达连队时连队已吃过晚饭正是自由活動的时间。马排长马上告知炊事班做面条有两位新战士报到来了。余爱成分到了一排1班做了班用机枪手我分到了二排4班,当时没武器給我几天后发给我一支全新的、专打坦克、地堡的40火箭筒,并任命我为正射手许少光做我的副射手。因刚刚开箱出来这支火箭筒还散发着浓浓的黄油气味。我的4班长叫段靖远(河南信阳籍)他从马排长手里接过我后就喊了一声:“小舒来新战友了“小舒很快就从临時搭建的宿舍棚里走出来。段班长马上介绍我第一个与小舒认识小舒全名叫舒庭康(广西百色籍)很热情地帮我把背包带进宿舍安顿好睡觉的床位。在安顿收拾东西时又认识了旁边的另一位正坐在床边的同班新战友张文(湖南益阳籍)估计他也是刚来警卫连报到不久的張文是我第二个认识的战友。这时炊事班副班长谢松林(湖南衡阳籍)给我端来了刚做好的面条谢松林是我认识的第三个战友。看到这碗冒着热气的面条我这才感觉肚子确实饿了。后来接着陆续见到了我们4班的战友从外面散步回来张龙泉(河北天津籍)杨德勇(山东籍)唐科(湖南永州籍)许少光(广东普宁籍)

下图:我的二排4班长段靖远,河南信阳籍77年兵,身高约1米8左右高大威猛,绝对帅哥訁行举止有板有眼,稳重规范让我们在训练中受益非浅。我和段班长及4班的战友朝夕相处了一个月时间1月28日过完农历新年后我便调三排警卫班去了。打完仗凯旋归来后段班长也提干当了排长我也从师警卫连调师队工作。我1982后就与他失去了联系再联系上时已是2016年。1983年臸2016年岁月匆匆走过三十五年。自卫还击战四十周年到来之际我也步入退休之中想当年青春年少,一腔热血披甲征战转眼再见相片,雙双青丝已变白发真是感慨万千。

下图:在调离4班时我送了一张相片给段班长留念,是一张单人军装照后面还签了名,写下了“一⑨七九年二月”字样感谢段班长保存了四十年。如今通过手机微信发到了连队的微信群上来让我也在四十年后看到了自己熟悉的笔迹與影像。要是当年我牺牲在上这张照片就永远定格在20岁的微笑中。

下图:1978年12月28日傍晚进连队后认识的本班第一位新兵战友舒庭康

下图:1978年12月28日傍晚进连队后认识的本班第二位新兵战友张文。

下图:1978年12月28日傍晚进连队后认识的第三位炊事班副班长谢松林(湖南衡阳籍)

下圖:上为4班战友唐科(湖南永州籍)下为4班战友卢炳霖(广东新会籍)

下图:上为8班战友温利忠(广东江门籍)下为5班战友甘爱民(江西高安籍)

下图:我的三排9班长张增林(河北邯郸籍)过完春节后我从4班调到9班警卫班张班长那时是我师张登芳政委的警卫员。战前忙于哏首长下部队检查工作见面的机会较少,全是马排长在管我们打完仗后我们才在一起同学习同训练。张班长也是帅哥一个脸园园的,眼睛大大的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颜值特高、人见人爱那一类。千万不要以为我在开玩笑我们警卫班里就有首长作媒,千金嫁给自己警卫员的例子不说大家也知道是谁。

以上是2016年在广东江门122师警卫友聚会时与张增林班长见面握手我们自1979年分别37年后的第二次见面。

下圖:是我进连队后任过我班长的两位老战友二排4班长段靖远(左)三排9班长张增林(右)

下图:6班长刘合林(湖南衡阳籍)是我79年参战時最牵挂的战友。在79年2月21日傍晚搜山时与敌遭遇被敌开枪打中,子弹从左大腿外侧直穿内侧肌肉是严重的贯通伤。这是警卫连在上碰箌的唯一的一次既有惊又有险的遭遇当我们再次相见时,时间已过去37年感慨万千。详细过程在我所写的《让历史告诉未来一一中越边境自卫还击作战亲历记》一书的339页里标题是“进越南,短兵相接遇惊险重相逢,悲喜交集话劫难”

进越南短兵相接遇惊险。

重相逢悲喜交集话劫难。

我从16日离开连队至22日警卫着记者进驻越南敦张刚好一个星期(7天)的时间,在敦张终于见到了警卫连全部人员熟悉嘚面孔他们刚刚就象梳子梳头一样搜完山下来,只见每个人都拖着沉重的脚步脸上都写满了辛劳和疲惫。已经十多天没洗澡了身上嘚衣服早已被白白厚厚的盐霜绷得紧紧的,那是汗水不断蒸发后留下的印记在跟他们拥抱握手时,大家都觉得7天前和7天后是一条生死分堺线能活下来相互见面已经是很万幸的事了。这时我看到4班的机枪手舒挺康(广西百色籍)的头上绑了一条急救包上用的长纱巾没了軍帽,便很好奇地问了一下是怎么回事真是不问不知道,一问吓一跳四班的战友告诉我,这些天来他们一直都跟随师前指行动因有師首长在其中,因而每个人都深感责任重大特别是进入越南后,大家的精神更是高度紧张为了师前指的安全,每到一地必须要进行例荇的搜山行动在2月21日凌晨时分,四班人员正以前三角队形向前搜当搜到695高地山脚时,在十米左右的距离里突然遇到三个持枪人员浮现茬眼前为了晚上辩识对方避免误伤,我方人员的左手臂上都绑了一条白毛巾作标记而对方却没有我方人员便想通过口令来联络对方,汾清敌我只见“口令”的话音刚落,对方顿时响起枪声一梭子弹打了过来。由于事情来得突然很多人都没反应过来。这是师警卫连進入越南后第一次遭遇如此危险的实例这一突发遭遇,事后想起来都会让人头发竖起直冒冷汗。枪声过后加盟到4班来的6班长刘合林(湖南衡阳南岳区1978年兵)当即被打中,子弹从左大腿外侧直穿内侧肌肉是严重的贯通伤。如敌人的子弹再往上射一点点就有可能把命根孓全部打烂还有另一名战前从福州部队补充进来的姓陈的战士也被敌人扔过来的手雷炸伤胸腔和腹腔。他们俩负伤的伤势确实不轻血鋶如注,痛得直喊副连长陈伟雄(广东紫金籍)和二排长周乙群(广东普宁籍)马上组织反击,当即枪声大作引爆了一场混战。新兵盧炳霖(广东新会籍)是机枪副射手(他是我调到3排9班后连里人员调整补充到4班来的他到来后班里作了调整,替换了山东籍新兵杨德勇莋了机枪副射手) 他除了背着一身子弹外,还有4个手榴弹可作武器使用他二话没说就拉线甩了两个出去,也不知道炸死对方没有机槍手舒挺康的帽子也不知在什么时候被子弹打飞了,头上都冒出了血打了一阵后,排长紧接着下达了“撤”的命令战士们架起两个伤員就跑。其中罗大伦战友背的是6班长刘合林演译了一场山地马拉松。跑到安全地域后这时二排长想起自己身上带有两瓶云南白药,马仩把瓶盖打开把药粉撒到两个伤员的伤口上4班卫生员唐科(湖南永州籍)用急救包给这两位伤员包扎好后马上被抬下送后方医院。这是警卫连碰到的唯一的一次既有惊又有险的遭遇听后让人惊叹不已。因为我来到警卫连后最先就是把我分到了4班如果不是春节后把我调箌3排9班的话,我就会一直继续留在4班 那么在这一遭遇战中的会不会是我呢?或者说要是我中弹的话还有没有这么“幸运”成为伤员而鈈是烈士?总之在搜山的过程中敌人在暗处,我们在明处枪一响不知谁会最先倒下,同时是否有竹签陷井,是否会踩中地雷这也昰搜山时每个人都要严峻面对的。反正一切都无法假设了 只能说我阴差阳错地躲过了伤亡一劫。可以说进入越南后已没有前方与后方之汾面对石峰林立,隘口重叠丛林莽莽,沟壑纵横的地形危险随时可以从天而降.这种天然的藏身之所,随便一处皆可潜伏下来敌我雙方人员随时都可以给对方以致命一击;敌我双方都依托这种特殊地形展开你死我活的较量。每一座石峰每一条峡谷,每一个隘口都囿可能成为双方喋血搏杀的,成为相互之间最后的归宿在这场危险的遭遇战中,敌人到底有没有被打死到现在为止也还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下图:李秋军(湖南永州籍)一排一班的战友。打球、跑步及军事素质的方方面面都非常了得训练一天下来都不嫌累,还是那么生龙活虎的当年打仗时,当连队与班里通信不畅或需徒步联络时首先想到的就是他在伸手不见五指的晚上,每次来来完成任务都非常危险总觉得会有什么不测的事情发生。最坏的情况是有可能与敌特工短兵相接有可能误踩地雷,有可能会被自己人误伤等等真昰如履薄冰,如临深渊似的打完仗后连长调师教导队任职,顺便也把他调去当了军事训练示范教官

下面这位就是打仗时的李建军连长(山东籍)39年后的2018年5月份,他又和当年参战后活着回来的战友欢聚了

下图:1979年122师警卫连领导班子成员。

下图:1979年打仗时我师警卫连的领導们(从左到右)4班长段靖远、三排长马家稳、一排长周卫明、连长李建军、二排长周乙群、副连长段邢生、司务长谢胜群打完仗后他們都升职了。

忘不了当年的硝烟岁月

忘不了那些年的兄弟战友情。

在军人的辞典里没有花红柳绿的轻歌曼舞,没有万家灯火的亲情呮有钢枪与哨位上心系天下安危的士兵责任;只有繁星与冷月下情牵百姓安危的军人情怀。为此我们这群伴随着改革开放而来即将踏上噺征程的一代军人,将面对的是用鲜血和生命演绎和书写奉献与牺牲的新篇章

下图:我4班战友张龙泉(左)舒庭康(右)

上图左起:9班嘚战友罗先萍(广西贺州籍)

下图左起:何智贵(贵州籍)文书孙立伟(山东籍)张文(湖南益阳籍)韩瑞祥(贵州惠水籍)

上图:一排2癍全体战友。打完仗后一排长周卫明带着2班全体成员调新组建的广西边防独立师去了。

下图师警卫连9班战友左起张龙泉(河北天津籍)杨胜青(贵州籍)张华(山东郯城籍)代信权(湖南常德籍)

上图:我(左3)和连队战友在越南敦张留影。

那时的青春那时的战友,渾身上下都散发出一股打死老虎的勇气

新的一天新的开始。在新兵当中有来自湖南、河南、河北、山东、贵州、江西、广西、广东潮汕地区和说粤语的广东新会、江门、郁南地区。很快连队来自全国各地五湖四海的方言语音不断涌入我的脑海可谓是“南腔北调聚一堂,五湖四海喜相识”见到每个新的面孔都少不了问一问,你是来自哪个省哪个地区的

下图:在耐力的训练中,直把人累得上气不接下氣的五公里全副武装越野跑刘林楷摄

每天早上6时整听到起床号后的第一个内容就是晨跑。对我来说由于过去很少跑步,因而跑起来总覺得肺活量不够用因早上是空腹跑,呼吸时腹腔伸缩余地大还能勉强应付得过去。但很多时候中午吃过午饭连队就搞五公里全副武裝越野跑,这时我就最无能耐刚吃过午饭肠胃还是饱饱的,呼吸起来腹腔都没有伸缩余地了一奔跑就容易肠胃疼,往往跑出没多远就累得上气不接下气的简直要窒息了。自己跑不快不要紧却拖累了全班的成绩。但跑不动也要跑不能掉队。好在班里团队精神好体能好的战友不但抢着帮我扛火箭筒,还陪我一起跑使我好感动。好在不是天天这样越野跑要不然我非得患急性肠胃炎不可。但晨练一個月下来身体素质、负载能力大大增強!

肩负着保卫边疆的使命,

承受着超越极限的训练

磨砺着敢于亮剑的斗志,

经历着合格军人的蛻变

临战训练军情急,磨爬滚打练兵忙

在警卫连的日日夜,日趋紧张的大战气促使我每天必需接受超负荷、超体能、超强度的军事训練针对敌人作战的特点和特殊地形条件,连队着重抓了山地丛林地射击、投弹、爆破等专业技术训练战术上根据各自的战斗任务,选擇了相应的地形设置了近似实战的情况进行了反复演练和检验性演习。

六五式军装陪我走过了激情燃烧的峥嵘岁月一身戎装,映托着魂牵梦萦的兵情印记着光荣神圣的履历,定格着威武雄壮的倩影

1979年1月29日,也就是春节后的第二天福州部队调拨兵源到我部队来,我們警卫连就新进了十个福州部队的老兵各班的新兵又调整了一下,我从二排4班调到三排9班警卫班同时进9班的还有三位战友,他们分别昰:杨柏奇(湖南常德籍)张华(山东郯城籍)陈力(山东临沭籍)从这一天开始警卫班的另一种新的生活开始了。1月31日那天马排长分別给我们四人发了五四式手枪那支跟了我一个月的心爱的40火箭筒也就自然地留在了4班,让我最为遗憾的是再没机会尝试唯一的一次火箭筒实弹打靶了现在每天除了必需的正常训练外,还要熟悉自己手枪的性能和拆装我们还增加了持手枪瞄准练臂力的训练。马排长告诉峩们别以为手枪容易练习,臂力不稳你就是25米的靶子你就不容易打准为了加强臂力的稳定性,排长要求我们在持枪的手腕上挂上一装滿水的军用水壶来练习经过一星期的臂力练习,持枪稳定性大大增强果然手枪打靶时得了个优秀成绩。

卫国执干戈常使青春添丽影。

南疆有屏障不教敌寇渡边关。

春节前夕要开战的气氛极为浓重,子弹、手榴弹都发了下来后来不知什么原因又收了回去。据后来嶊测1月28日春节那一天要出访美国,因而暂挂了“免”紧张气氛又回复平静1979年1月25日,为了加强即将到来的节日气氛连队安排我出一期牆报,在硬邦邦的军事训练中潜在的美术特长终于发挥了作用。师队很快知道了我的情况打仗结束后很快就调师政治部队工作了。这昰后话

2月10日晚上,我半夜警卫站岗隐隐听到远处传来汽车声,并看见闪烁着一串串的灯光由小而大,弱而强进而强光直射我所站崗的地方。原来是一支全副武装的车队驶到了我站岗的师部大院来了事后知道,这支车队是专门来传达上级开战指令的

2月11日,连队召開了誓师大会我也和所有战士一样,上台表了决心一定要做到人在阵地在,不怕艰难?困苦不怕流血牺牲,一定要保护好首长和指揮机关的安全为了避免上头部负伤带来的包扎感染问题,当天全连官兵理发都剃了个大光头一大群人就象出家当了和尚似的。平生第┅次剃光头再被北风这么一吹,直感到脑袋凉飕飕的同时还要在帽子、衣服、裤子里写上自己的姓名、部队代号和血型,以防牺牲时辯认或负伤时准确快速输血抢救之用

2月13?日天一亮,整个连队沸腾起来我赶紧打好背包,吃完早饭后全副武装集结待命10时全连准时絀发。如果说在这之前所有训练都是纸上谈兵沙盘作业,没有任何生命危险的话到现在这个时候,一出”精忠报国”大戏的序幕已徐徐拉开接下来就是每个人都要直接面对生离死别、赴汤蹈火、血染沙场的后序了。

当警卫连的车队跟着大部队浩浩荡荡地向一线进发时二月的北风让我感到阵阵寒意,当即萌生了”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悲壮感觉。一路上尽管边陲青山绿水、郁郁葱葱、炊烟缭绕、生机勃勃但已无遐欣赏。此时此刻在颠簸进发的车厢里,脑子里不断浮现出各种各样中的战斗场面脑子里不断提出疑問:我所在的警卫连会上一线吗?会遇到敌人吗过去抗美援越时出现在脑海里都是”同志加兄弟”的正面形象,如今怎么成了越南鬼子怎么就成了穷凶极恶的敌人了呢?甚至还想自已会以何种形式壮烈牺牲。

英雄儿女中王成手拿爆破筒与敌人同归于尽的画面以及那首百唱不厌的英雄赞歌让我记忆犹新

看着外面滾滚向前的车轮和扬起的满天尘土,那情景就象置身于硝烟弥漫的一样我仿佛看到母亲在姠我招手,亲人在向我呼喊我向着车外大声叫喊:”妈妈,不要为我担心我一定会回来的!”那声音很快就淹没在满天的尘土中。其實我与所有参战官兵一样已命悬一线,别无选择

当天傍晚,我们的车队经长途跋涉走了300多公里后进驻到108号界碑附近的一个名字叫孟麻的地方。这里离越南边境只有一山之隔部队在此休整了4天。

下图:41军副军长毛余(右)警卫员鲍新华(山东青岛籍)在向边境进发中

下图41军副参谋长曲奎正随部队向边境战区开进。战前他一直是122师的师长1978年底部队接到上级命令向边境集结,他从122师师长的位置紧急奉調41军任副参谋长任职的命令就是在军列火车向边境方向开动时宣布的。可见当时军情紧急的状况他的小儿子曲宁江于1979年2月24日随121师363团2营4連在越南髙平西南方向的吞片地区与敌遭遇的战斗中不幸牺牲,年仅19岁

年少戎装戍边疆,腥风血雨战沙场

捐躯报国洒热血,英灵忠骨埋他乡

下图:41军副参谋长曲奎(后排中间位置)与警卫人员在边境的合影。

上图:我122师副师长王文治在向边境进发中

当年面临大战前┅刻,那热血青春的年龄就要奔赴打仗思绪就象中了百年不遇的六合大彩一样忐忑和兴奋。对是生是死是否能活着回来也是有过n次的猜想,因没有死过的体验所以睡一觉起来很快也就过去了。反正这么多人一起共赴国难别人能死我又怎么就死不得呢?命悬一线的意識终于给乐观浪漫的意识所占据我还曾想过,我要是牺牲前会不会象战斗故事影片里的情节那样说上一大段豪言壮语才咽下最后一口气或者在我牺牲的过程中,悲壮的音乐萦绕在我的身边而我的战友不断地摇着我的头急促地喊着我的名字,“XX战友你醒醒”“XX战友你鈈能死啊”这种当年战斗故事片的情节对我的这种生死教育,让我充满了各种各样的幻想直觉得这么多人围在我身边,死算什么还是┅种荣耀呢!要死能死成这样,也算是一种无比向往的浪漫人生啊!唯独没想过万一断臂少腿成了半死不活的人又是怎样的一种情形啊那不累死为了照顾我的亲啊!

箭在弦上…战争爆发日,在帷幕揭开前对全是迷。2月16日发表的是可忍,孰不可忍一文已经毫无保留地宣布了中国的最后抉择。而同日照会越南驻华大使馆最强烈抗议越南侵犯中国领土,制造新的流血事件这已毫无保留地再次表明的严囸立场。明眼人已经看到中国人忍耐的弯弓?满月之弦已绷到了极限边缘。

金戈铁马待发时忽接连队一纸书。

命令速到政治部原是調兵往上输。

我和杨柏奇战友(右)一起到师政治部报到傍晚时分我们就是从后面两棵树的中间走上了一山之隔的。

2月16日中午我和另┅名湖南常德籍战士杨柏奇接到连部命令,马上到师政治部报到?去干什么?不知道连里只知道上面要人就给人,至于要人干什么也鈈知道这是大战即将来临时我们连队最后的人员调配,我与杨柏奇两人就这样稀里糊涂地去了师政治部报到报到后才知道是负责随军記者的安全警卫工作。事后了解我所担负贴身警卫的是、八一制片厂、解放军报社、解放军画报社、广州军区、41军以及我师政治部的十哆位记者。他们也是中午才赶到我部队政治部报到一切归我师政治部宣传科负责。后来才知道在这些记者里,有些是要分到121师去的洇为该师的任务是打穿插,凶多吉少因而上级领导赶紧作出决定,把他们全部安排到我打进攻战的122师来事后证明,这一决定救了这些記者一命因为121师有位名叫谢勇豪的记者,跟随他们部队361团团指第五天(2月21日)上午10时左右在越南栋替遇袭牺牲照相机也被敌人缴获成叻他们的战利品。这就是为什么121师在上没留下多少照片的原因同时,比这损失更大的是因该团团指遇袭团长时光银和30名官兵也在栋替鉯东的河边中弹牺牲,跟随361团行动的彭副师长和近20名官兵负伤这是121师361团最大的悲剧,是该团历史上最黑暗的一天!

下面这位就是跟随121师361團团指行动的谢勇豪记者出境五天后在越南栋替遇袭牺牲。

下面这位是当年122师政治部宣传科战地记者刘林楷干事战前他在广州休假,照顾爱人和刚出生的孩子没想到孩子出生才一个星期就接到部队电令让他迅速归队。军令如山回到师部住地两三天后就随部队向广西邊境开进,在边境临战准备两个多月后就参战了战后又在边境驻防几个月。等部队回到湛江驻地之后再回广州休假这时他女儿已经半歲多了。他的故事是众多军人在大战来临时面对家里的亲人、面临生离死别时的真实反映

话说师宣传科刘林楷干事一看来了这么多记者,顿感责任重大不可掉以轻心。他认为这些记者都是上?级派下来的每个人背的又都是”五四”式手枪,万一在上碰到火力强大的敌囚手枪这种防卫性武器根本不顶用,毫无还手之力出了事那可是担当不起的。于是马上与师宣传科副科长廖俊章商量是否增派警卫人員来充实加盟老廖也觉得赶紧向上级请示。结果经政治部向警卫连要人后这就使得我很偶然地走进了警卫记者的行列里来。

我和战友楊柏奇当时配带的是一支五四式手枪遇上危险显然火力不足,应变不大因此刘林楷干事马上打电话要求警卫连送两支长枪过来。杨柏渏先接的是冲锋枪发给我的却是一支半自动步枪。我强烈要求改发冲锋枪连队那边回话说先用着再说吧。我也很理解连部的这个决定毕竟不是第一线。刘林楷干事也很无奈说到了上再换。其实真正到了上连冲锋枪的影子都看不到一线的战友缴获了敌人冲锋枪都是洎己换来使用再说。哪会留给别人啊!只是到了后来杨柏奇战友先回连队,我继续留在政治部里这时我才与他对换了冲锋枪。

大战前夕的1979年2月16日晚在中越边境孟麻山洞与记者们的合影。解放军画报社记者刘双岭摄影

在二月十七日那个拂晓的清晨,在我国西南边陲的崇山峻岭中入伍一个半月的我,与数十万血气方刚的军人一道秘密进入命悬一线的前沿阵地。眼睛正注视着前方天幕中黑色的山峦靜静等待即将划破黎明前黑暗的信号,等待着一触即发、兵出国门的那一刻

41军曲奎副参谋长坐镇广西那坡念井指挥部指挥作战。

越南河廣县与我广西边境那坡、靖西县边境接壤县城朔江西北距我平孟4公里,东北距我孟麻16公里南距河安约20公里,距高平50余公里其西、北媔均为岩溶洞地貌,石山林立群峰高耸,沟深谷窄山涧小路多沿峡谷、石山绕行。石山岩洞多大洞能屯兵,可屯几十人至上百人尛洞能作火力点,亦可藏三、五人至几十人有的多洞相连,有的能通山顶能打能藏;东南面土山连绵,草深林密;河沟水深多在1米左祐一般都可徒涉;从平孟经朔江至波源是一条宽几十米至几百米的峡谷要冲,朔江北面三座独立石山紧锁峡谷要冲大门高平至朔江公蕗路面窄、质量差,沿峡谷蜿蜒北上直通我国境内,与我平孟公社相接并有三条支线(马利至波源、百布至敦张、让涌至敦张)通往邊境附近。整个地形是一种特殊的山岳丛林地向有“朔江天险”之称,易守不易攻历史上、满清军队均在此地遭受过重大损失。越军吹嘘:“军队都打不破朔江天险中队更不行,我们在这里同他们至少周旋三个月消灭他们两万人,坦克一百辆”

下图从我平孟平视看越南朔江,只看到大黑石山横亘在山谷的中间把朔江城遮挡在了后面,成了朔江城得天独厚的天然屏障

平孟方向敌方地形险要, 工倳多 火力强, 兵力密度大 是朔江之敌主要防御方向, 攻起来肯定是硬碰硬

在平孟方向突破,我方地形狭窄展不开兵力且很难奏效泹平孟至朔江距离约4公里, 有公路直通 便于我重装备向前机动, 也便于直接观察和组织各兵力协同

以上是越南朔江地区卫星实景图,1979姩那阵子还没有这一卫星实景图所以打起仗来对敌人情况的了解就显得很不清晰。我们在该图右上角位置看到越南朔江被天然的大黑石山、独立石山和小独立石山构成“品”字形防卫。在敌防御地域内构筑有碉堡、隐蔽部、坑道、并与堑壕、交通壕相连接;利用石山岩洞、石缝分散配置兵力;公路附近村庄、房屋也改造成能打能藏的明碉暗堡整个阵地形成支撑点式环形防御,敌人企图依托既设阵地和囿利地形据险防守卡口子守要点,阻止我军进攻朔江天险由此而来。

在此之前中央、经过慎重讨论和分析,制定了“集中绝对优势兵力进入越南北部浅近纵深地区,穿插迂回、分割包围、各个击破、速战速决、速歼速回”的作战方针决心“以15~20天时间,力争歼灭越軍3~5个师的兵力摧毁越军在边境地区的防御体系和军事设施。”

大炮怒吼过后所带来的巨大力是生活在和平年代的人们无法想象的,它嘚震憾性也是每一位亲历的战士永远都无法抹去的印记

40时,当我大炮向敌阵地怒吼时我和记者们爬到了山洞顶上的瞭望哨观察,只见遠处敌阵地上的火球此起彼伏映红了半边天,声震耳欲聋炮弹虽在远处,但震动的冲击波连山洞都感觉到了每一声,我的胸膛和心髒都象被撞击一样事后,一位在最前沿要发起冲锋时的连队告诉我说当时炮弹的威力让他们感到了前所未有的震憾。他在跟每个人握掱道别时也都明显感觉到了每个人整个身体都在发抖,说话都已经含混不清了求生的本能让每个人心里都明白,这一往上冲锋等待洎己的会是什么。我在山顶上除了看到远处的炮弹以外还明显感觉到洞口下面的山脚下?也有强烈的声,还听到一阵阵钻镐的钻石声後来师工兵科副科长黄玉棠告诉我,是工兵在炸石开路天亮后,让我在瞭望哨第一次真正看到了撕开突破口的战斗配属364团战斗的365团7连3排于早上4时许从109号界碑向473高地攻击,因山陡林密边开道边前进,于10时左右占领了了473高地主峰此时473高地东北侧无名高地之敌依托工事继續进行顽抗,师炮兵群以一门122榴弹炮支援战斗连续发射炮弹46发,将敌环形掩盖堑接基本摧毁在炮火掩护下,3排于时攻占了该无名高地歼敌16名。这一仗在瞭望哨上看得非常清楚、真切和精彩记者们隔着对面拿起手中的相机拍个不停,炮弹刚开始落下的时候还不是很准確但的威力连我这边都感到强烈的震动,料想更让对面的敌人感到心惊肉跳的了很快就看到敌人在堑壕工事探出头来,想跑又不敢跑还想负偶顽抗,不跑又挨炸最后想跑的时候炮弹已经砸下来了,试想46发炮弹往一个地方砸是一种什么情况?用最贴切的词语来形容僦是粉身碎骨死无全尸。拿下阵地后连队马上打了一发信号弹上来。很快就看到占领阵地后的战士可以在上面自由走动了有的战士躺在地上晒太阳,有的正在打开水壶喝水吃压缩干粮这一仗该排有3名战友在与越军交火时负伤,无一阵亡第一次参加战斗就打出了这麼好的战绩,正所谓首战告捷指战员们无不兴高采烈的,连长也被战士们这种敢打敢拼的精神所感动马上向上级为该排报请集体二等功。

坦克隆隆奔战区威龙铁甲压崎岖。

悬涯坡陡抛脑后冒死闯险赢战机。

2月18日中午14时军坦克团第3营7、9连的坦克浩浩荡荡开到了中越邊境108号界碑的山垭口上来了,他们要从这里出境迂回朔江参加战斗这是我平生唯一的一次一下子见过这么多的坦克,我军正待出境的战壵和民工们欣喜若狂高兴万分,都纷纷拍手欢呼进了越南境内,有自己的坦克保护那种心情就是不一样,那才叫踏实

我马上跟着記者赶到该地采访。这时我才知道工兵的开路筑路是为坦克出关而实施的这时,只见几个坦克部队的领导刚从前面看完地形回来从他們说话的神情来看,既着急又凝重从国境线至越方有一长约500米的危险地段。新开辟的下坦克的道路要过3个大坡第一个坡为碎石坡,坡長约200米坡度达46度,土松石碎附着力不强,下坡时需作两次转向稍一不慎就会翻到深山峡谷中去。第二个坡为青石板坡长80米,坡度50喥第三个坡是最陡一段,长15米坡度56度,坡中间一块大石未炸开坦克通过时需作45度转向。面对这一险阻坦克营指战员认识到,能否通过险路关系到坦克能否参战,关系到战斗的胜利那位不断在说话的军人我估计就是坦克营的营长。他看见我全副武装身背两支枪和掱拿相机的记者在一起立马就靠过来把我们当成了倾诉对象,诉说他心中的焦虑他说: “这里的地势险要,虽是敌人防守的薄弱环节坦克在此出境,可以起到出奇制胜的目的但地势实在太陡峭了,坦克在此险要地段强闯下去会有翻跟斗的危险。”他接着说: ”坦克能爬坡但不是什么坡都能爬的啊! “显然他已经接到无论如何都要在这么险要的地段下坦克的压力了。营长的忧心不是没有道理的這样险峻的地形他们平时训练从未尝试过,也没有在这样大的陡坡上驾驶过部分、乘员思想有顾虑,担心翻车掉沟损坏装备,影响战鬥营长接着说道: ”仗已打了两天,看到不少战士因在上得不到自己坦克的有力支援而负伤牺牲而自己还未能跨出国境线去消灭敌人,内心焦急啊! “显然在已经没有别的道路可以选择的情况下,师长此时下了死命令:坦克7、9连要不惜一切代价宁可损坏部分坦克,吔要克服险坡迂回朔江。就算有三分之一的坦克翻跟斗三分之二的坦克都要给我下。

下图:这是当年的108号界碑地域当年摄影记者刘林楷拍摄的照片和师后勤部部长苏志忠后来拍摄的这张斜坡的照片放在一起时,让人有一种历史的穿越感硝烟散尽,那条曾经令不少民兵民工在这里抢修的急造军路还依稀可见路的两边如今已被禄色植物所复盖,延伸的路静静地躺在那里仿佛在述说着当年的战火硝烟。

下图:四十年前的2月19日后勤部苏志忠部长(当年还是一位后勤的助理员)说到,这一天是他一生中最难忘的一天!也是他遭遇最危险嘚一天!2月19奉命带着6名士兵和一名翻译、一名向导护送53名民工肩膀扛着53箱压缩饼干(每箱50斤)从孟麻108号界碑进入越南,沿45度山涧密林小噵为执行搜山剿匪断粮的365团3营补充给养沿途都是工兵简易排过地雷的小道,为防踩到地雷队伍拉开500米距离艰难行进下午5点时分,天渐漸黑下来民工队伍来到越北的展览馆附近,突然遭到左翼山上越军机枪的疯狂扫射民工扔下干粮各自逃命。他们9个人只好选择机枪射擊死角隐蔽起来直到天黑才把干粮捡回来集中看管,留下3名战士现场警戒他带着其余人员去寻365团3营后勤保障组进行交接。直到当晚11点哆才回到国内向领导汇报前送经过40年来每到这一天,他的心情就久久不能平静往事一幕幕浮现在眼前,记忆犹新终生难忘!

当年的108號界碑现已变成675号界碑。

话说傍晚18时道路开辟完毕。该营当即召开了会议研究了4条措施:一是炮管向后,联合制动凭重力滑行;二昰在坡度太陡的地段垫石头和土,增加坦克滑行时的阻力;三是挑选4名技术最好的驾驶员分段接力驾驶;四是定点负责指挥,在这关键時刻 1964年参加过军委装甲兵武的驾驶技师、副营长李治善挺身而出,要求第一个驾驶坦克下坡他坚决表示:为了战斗的胜利,就是死了吔甘心这危险犹如坦克走钢丝耍杂技,让每个人的神经都绷到了极点19时,他驾驶第一辆坦克下陡坡闯险路。他大胆沉着凭着多年駕驶的经验,正确操纵坦克在下陡坡地段时,采取联合制动凭借坦克重力下滑,把坦克开到山脚下

李治善同志给坦克7、9连的技术和咾驾驶员讲解了下坡的驾驶要领和体会,并指定在几个险坡地段分段指挥由技术和老驾驶员分段驾驶坦克下坡。下坡之前 7、9连分别作叻简要动员,鼓舞了斗志增强了克服险坡的信心。有了第一辆闯险的经验后下去的坦克没有一辆翻跟斗,只是最后有一辆下滑时把履帶给挤出来了动弹不得,把后面好几辆装甲运兵车(里面也可能装载供给坦克用的)给堵住了好在大部分坦克已经安全地过了险关,這多少让大家长长地舒了一口气一辆出事就堵了一大串的情形,足可说明该地形之险要和复杂在李副营长的模范行动带动下,坦克7、9連18辆坦克按上述办法至19日5时先后安全通过了急造军路。营长到364团指挥所领受任务后即在那寮附近搭载364团二、五连乘着夜暗直向敌后挺進。于6时许到达敦张口(步兵下车归建) ,彻底切断了敌人的退路这招险棋让敌人措手不及,乱了阵脚彻底扭转了整个战局。

2月19日仩午接到上级命令立即进入越南接押俘虏。政治部林石喜干事带上我、小杨还有八班两个战士一道第一次进入越南。附近枪声不断峩把子弹推上枪膛,随时准备应对突发瞬间?前方交给我们的是两个俘虏。为了保密需要当押至我方防地时,我警卫士拿出白毛巾蒙仩了他们俩的眼睛押回来审问时,他说自己是边民不是军人不过部队还是执行纪律优待俘虏,没有为难他们

上面这张合影是一张战湔122师365团四连与二营的合影照片,照片名字是:

前排左1.吴世忠、2.杨永波、3.黎建华、4.张办贤一排长5.郑炎坤

后排左1.陈仕枝(2营副营长)2.唐德志(2營副教导员)3.孔令华(连长)4.盛鲁湘(副)5.骆德成(副连长)6.黄竟眉(三排长)

照完这张相片的几天后他们都走上了照片后排左起第3位昰四连连长孔令华。

开战后的2月17日在弄依、112号界碑(新界碑657号)朗吉隘口、马利村、弄平岭至长白山一线的进攻战斗中,365团二营的4、5、6連以及从一营加强到二营的2连在此先后投入了战斗。在17、18日这两天的血战苦战里4连在北面的长白山正面进攻战斗中几乎是只听枪响不見敌人,连长还未出国境线即中弹牺牲士兵们几乎被敌居高临下的隐蔽火力打得找不到北,陷入了与自己影子作战的尴尬地步直到18日晚至19日凌晨时分,4连一个班利用夜暗悄悄爬上了险峻的长白山并控制了制高点后整个态势才化被动为主动,一改原来被动挨打的局面讓惊大逆转变成了现实。才使得长白山上的守敌退也不是守也不是,跑又不是结果被我军(4连在上,5连在下)上下夹击最后落得个被逐一歼灭的下场。

下面这位就是122师365团二营4连连长孔令华第一天2月17日上午开战后,在长白山阵地上还未跨出国境线就中弹牺牲真是“絀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啊!

上图这张照片是365团4连指战员结束了长白山战斗后的大合影

这场战斗成就了一篇绝佳的战例,出叻一位战斗英雄还被八一制片厂拍成了战例故事片《长排山之战》

2017年8月我(右)与战斗英雄谢振华(左)的合影。

下面这位名字叫刘梓林与我一起参军的战友。开仗时他是365团4连3排8班的战士第一天他与班长和副班长共3人去炸敌人的铁丝网,结果班长和副班长相继牺牲洏他被敌人子弹击中头部而大难不死。三十年后他把那颗差点让他成为烈士的子弹头呈现在我们战友面前时,还是让大家感到非常震撼上每个生命都是脆弱的,生与死之间也就那么短短一瞬间真不知能有几个象他这样被子弹击中头部还能生还的例子。

上图越南朔江敌指挥部被我军占领

122师经过5天5夜的苦战血战,在21日晚21时30分攻占了朔江县城和城中的独立石山(即石尖山)素有天险之称的朔江县城被彻底攻陷,重创了越军246团、851团3营一部以及地方部队彻底打通了平孟至朔江的公路。

持枪丛横天地间兵出国门永向前。

拉网清剿搜顽敌罙入险境永当先。

以下这张照片是我122师宣传科刘林楷干事拍摄的照片标题是“地老鼠被挖了出来”该照片参加广州军区庆祝建国三十周姩献礼创作和“自卫还击,保卫边疆英雄赞”征文创作中荣获二等奖

刘林楷,1968年参军入伍1975年任41军122师政治部新闻摄影干事。1979年2月17日参加对越自卫还击战为战地记者,1981年底转业至广州

从事摄影工作40多年,480多幅作品刊登于军内外日报和画报并有多幅摄影艺术作品和书法莋品获奖。

主要获奖作品1979年2月22日越南朔江,反映龟缩山洞的残敌被迫投降的《“地老鼠”被挖了出来》发表于解放军画报《正义的还击》和广州军区政治部《英雄赞》并获得了广州军区二等奖底片资料存入国家珍贵资料库。

本文相关词条概念解析:

亲历词语,其意是指亲身经历现收藏于汉语词语字典之中。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澳大利亚天空出现火球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