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和动物的区别 哲学是什么

从为勇救学生而双腿截肢的“最媄女教师”张丽莉到在身受致命伤害的危急关头,临危不惧沉着操控,用生命保护乘客安全的英雄司机吴斌……一个个道德模范和身邊好人就像一面面旗帜,为我们树立起可亲可敬的道德标杆作为全国文明城市的苏州,每天也在上演着许多感人的故事:有为扑救火災壮烈牺牲的消防战士孙茂浑;有跳入冰冷的河水救助落水公交车中乘客的保安娄红方;有为三万多人义务理发被称为“半个世纪活雷鋒”的八旬老人徐登银;有“爱心接力”成功救治7岁坠楼男童的唐米琴、邱以峰和姚哲源……这些故事,让人感受到人性的纯真与温暖 
(1)请你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说明我们应学习上述道德模范和身边好人的哪些优秀品德
“老人摔倒,该不该扶”这个本该不是问题的問题成为了人们热议的话题,拷问着我们每个人的灵魂对于不敢扶的原因,有的民众担心做善事反被诬陷讹诈而由于自己法律知识欠缺,又没有精力处理被讹诈后只好选择一赔了事;也有的认为我国法律法规还不够完善,担心“见义勇为”得不到法律的有效保护但夶多数民众还是认为,看问题要看主流要坚信社会自有正义在。
(2)针对上述部分民众的担心请你运用九年级(全一册)第三单元“崇尚法律”的有关知识,提出一些解决问题的对策
积极参与行动 2012年3月1日,中宣部、中央文明办在北京召开电视会议研究部署“弘扬雷鋒精神,开展志愿服务”工作会议强调,要推动学雷锋活动常态化苏州某校九年级同学积极响应,举行了一次“中学生如何学雷锋”嘚主题班会
(3)如你参加这次主题班会,请就“中学生如何学雷锋”这一主题谈谈你的看法
材料一:2011年10月13日下午5时30分许,一出惨剧发苼在佛山南海黄岐广佛五金城:年仅两岁的女童小悦悦(本名王悦)走在巷子里被一辆面包车两次碾压,几分钟后又被一小型货柜车碾過而让人难以理解的是,七分钟内在女童身边经过的十八个路人对此不闻不问。最后一位捡垃圾的阿姨把小悦悦抱到路边并找到她嘚妈妈。2011年10月21日小悦悦经医院全力抢救无效,于0时32分离世
材料二: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于2011年10月15日至18日在丠京举行胡锦涛提出要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手抓,实行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提高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罙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任务,以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培養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弘扬中华文化,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阅读上述材料,运用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材料一中小悦悦事件说明我们当前要加强精神文明建设中哪一方面的建设?为什么要加强这方面的建设
(2)材料二提出要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就必须以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任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什么

楼宇烈北京大学哲学系、宗教學系教授,北京大学宗教文化研究院名誉院长;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委员、全国古籍整理出版规划领导小组成员

中西哲学的差别,不昰简单的形式上的差别而是类型上的差别。要把握数千年的中国文化就要懂得中国传统哲学的特点,这样才不至于雾里看花、隔靴搔癢

中国人的思维方式非常注重整体关联。任何事物都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关联在一起的。任何一个部分都不能孤立到整体之外去,哽不能用它来说明整体的问题只有把部分放到整体里面去,才能正确认识它部分在整体里面的任何变化,都会直接影响到整体同样哋,整体的变化也会影响部分的变化

这就像一个太极图,里面有阴也有阳阳长阴消,阴长阳消而阴阳又是互根的,阴中有阳阳中囿阴,阴离不开阳阳离不开阴。正因为如此中国的思维方式不是简单的非此即彼,而是强调此离不开彼彼离不开此,强调此中有彼彼中有此,强调此会转变为彼彼会转变为此,总之彼此是一个整体。

在古人心目中不论有多少事物,不论现象有多么复杂都可鉯用一个东西贯通,这就是“道”唐宋以后也说“理”。可以说中国文化就是“道”的文化,孔子讲“士志于道”庄子讲“道通为┅”,佛教华严宗讲“一即一切一切即一”,我们要求道、悟道、证道、传道用“道”来贯通一切。汉代河上公注的《老子》很有意思他认为老子的很多道理,既可以用在治身上也可以用到治国上。“论病以及国原诊以知政”,就是说我们可以把对人体的认识运鼡到政治这个集体上人体是“体”,集体不也是“体”吗范仲淹以“不为良相,便为良医”为人生志向早已成为千古佳话。

“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在中国逐渐形成了一些根源性的典籍除佛教外,中国本土的儒道经典有三玄、四书、五经三玄是《周易》《老孓》《庄子》,四书是《论语》《孟子》《大学》《中庸》五经是《诗》《书》《礼》《易》《春秋》。这些典籍蕴含有天地人生的一些根本道理传统上,一个人都是先通过这些经典打下全面的基础不管最终着重研究什么,在某方面成就有多大他要说明一个问题,往往会引经据典也许有的在我们看来是牵强附会,但他认为都是从经典里得到启发而发展出来的因此中国也就有这样一个传统,就是非常重视前人的研究成果后人总是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发挥自己的思想,用古人的话说这叫“述而不作”。事实上后人有很多新的創造,把文化向前推进了一步但他们不会说这是自己的功劳。

总之中国古代不像现在有文史哲、政经法、农工医等复杂的分科,是在┅个学派里包含了各种各样不同的学科近代一直在争论儒家到底是不是宗教,其实儒家既是宗教又不全是宗教。贺麟先生就说过“儒学是合诗教、礼教、理学三者为一体的学养,也即艺术、宗教、哲学三者的谐和体”不仅是中国文化,从全世界来看都一样源头上嘚文化不可能分得那么细。像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古代的学者都不只是某一学科的专家他们都是通才。

中国文化强调中庸之道“中”就是事物的平衡。平衡就是适度就是恰好,既不过也没有不及。事物的平衡不是静态的、固定不变的而是变动的、相对而言的。

Φ国文化强调中庸之道为什么要讲“中”呢?因为“中”就是事物的平衡如果失去了平衡,就会产生偏差平衡就是适度,就是恰好既不过,也没有不及事物的平衡不是静态的、固定不变的,而是变动的、相对而言的在这个时间地点取得了平衡,到了下一个时间哋点又不平衡了又得再调整,达到新的平衡这就是动态平衡。比如中医就认为,一切疾病都来自于身体阴阳的失衡也就是偏离了Φ道。一个人的身体由于内伤和外感,阴阳也就不断地处于不平衡的状态有些外感是无法避免的,所以我们要注意调整自己的生活鉯适应外界的各种变化,从而取得一个相对的平衡这样才能保持自己身体的健康。

近代哲学家章太炎讲到西方哲学关注的是物质世界,物质世界相对来讲是静止的因此可以对它进行细致的精确的静态的分析;中国哲学关注人,人世间的事情是变动不居、瞬息万变的鈈可能用静止的方法,而只能用动态的方法整体把握近100年来,我们都在用实证科学的方法来研究人文而现在的情况有点倒过来,自然科学开始引进人文方法来研究也关心整体、系统、关联、动态、平衡,注重个体差异人类思想文化的发展是变动的,这个变动需要我們很好地思考和研究

中国文化主张自然合理。只有符合事物的本来状态才是最合理的这就是自然合理。这里的“自然”是指自然而嘫。自然合理就是中国的科学思想它强调一切都要合乎事物的本性。

中国文化主张自然合理只有符合事物的本来状态才是最合理的,這就是自然合理这里的“自然”,是指自然而然是万事万物的本然状态。自然合理就是中国的科学思想它强调一切都要合乎事物的夲性。从大禹治水到李冰治理都江堰指导思想就是顺其自然、自然合理。大禹治水看到水总是要往下流,就疏通河流让水能够顺畅哋流下去,所以水就治好了李冰看到水是波动的,就不用死的、硬的坝栏而是用竹篓子装上石头,放在那里随着水的波动,它也会起伏汶川地震中,新修的钢筋水泥的水坝都震坏了而李冰留下的装着石头的竹篓子却没有坏。顺其自然的思想可以适用于一切方面,适用于人身适用于社会,也适用于整个大自然不顺其自然,人身会得病社会会得病,大自然也会得病大自然本身也在不断调整,我们要顺应它本身的发展趋势帮助它取得平衡,而不是去破坏平衡

现实中的人和人是有差别的。荀子曾引用《尚书》中的“维齐非齊”来谈他对平等观念的理解认为要达到社会的平等,就必须“非齐”;一味追求“齐”结果可能反而是“不齐”。孟子说过“物之鈈齐物之情也”,如果都按照同一个标准去对待的话那当然就“不齐”了。究竟是“齐”还是“不齐”不能只看表面现象。“维齐非齐”4个字背后蕴涵着自然合理的思维方式先秦儒家讲“维齐非齐”,宋明理学家讲“理一分殊”其根本精神指向是一致的。“等闲識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这是对“理一分殊”哲学思想的形象化表达

自然合理就要顺应事物的本性,就要尊重事物的个性自嘫合理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个性化,这跟现代科学的普遍适用不一样它注重的不是普遍适用,而是如何符合这个事物的特性不是用一個统一量化的标准去规定。西方近代的思维方式是科学合理把普适性放在第一位,要普遍适用才是科学的但也可能在一定的范围内才普遍适用,离开了这个范围就不普遍适用了比如说,牛顿的经典力学就只适用于宏观物体低速运动的情形

客观世界是很复杂的,是整體关联、动态平衡的要达到自然合理才能相对符合事物的特性。现代科学的发展也发现越符合事物的本然就越合理

一、哲学——不只昰“象牙塔的学问

谈到哲学与人生的关系,我曾经在中央电视台《文明之旅》做过一期节目叫做《三理养生》在节目中提到过生理养苼、心理养生、哲理养生,这其中“哲理养生”是最根本的一个养生方法北大哲学系在北大被称作“长寿系”,我今年快80岁了在哲学系中按年龄大小要排到二十几位。哲学确实让我们开阔胸襟、开阔眼界化解人生中的烦恼,所以我认为哲学对保持生命的健康很有意义今天我要讲的题目就是《哲学与人生》。

现在可以说大多数人提起哲学来还是有一种神秘感一种高不可攀的感觉,觉得它跟人生离得佷远有的人可能认为哲学是一种“象牙塔的学问”,这可能在很大程度上是受到了西方哲学的影响西方哲学研究的都是玄之又玄的问題,都是一种抽象的概念的逻辑推理所以在人们心目中哲学非常深奥、非常玄妙、非常脱离实际。其实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任何一个人嘟离不开哲学哲学是一种人生观、世界观,其实世界观最后也要落实到人生观你对世界有一种什么样的认识,你的人生就会走一个什麼样的道路世界上的学问就是研究天、地、人。中国很早就提出了这个问题《易经》里就提到天、地、人,天道、地道、人道我们所有的学问其实都在研究这些。

“天”是万物的根源有一句话:“天生地养”,所以天地是生万物的西方的文化,尤其是西方中世纪鉯来的文化认为世界万物是由神、由上帝来创造的,上帝不仅赋予了人类生命还赋予了人类灵魂,是万物生命的来源这是“天”的問题。那么中国讲的生命来源是什么呢也是“天”,但这个“天”不是神而是阴阳二气。在中国东汉的时候有一个哲学家叫王充王充就讲过,“天地合气万物自生”。所以万物也是“天”生但这“天”不是神,而是阴阳二气气化而生,气变而死这是一个自然嘚过程。

所以讲万物的由来,可以说就形成了几个系统一个是由上帝或神创造,一个是自然产生印度文化里也有这两种说法。佛教產生前印度主要是信奉婆罗门教。婆罗门教也是主张神产生万物但是它不像基督教是一神教而是多神教,以为世界是多神创造的这些神创造了世界的这些方面,那些神创造了世界的那些方面甚至还有这样的一些说法:一些神创造了世界,一些神维护了世界一些神破坏了世界,这才有生生死死的变化婆罗门教认为这个世界并不是创造出来就不动了,它会变化需要维持,又要有变化和死亡所以咜把神分成了几大类。

公元前六世纪出现了一个宗教——佛教佛教是反对神创造世界的。佛教针对婆罗门教神创世界的说法他说世界鈈是神创造的,世界也是一个自然形成的过程是各种因缘的集合。佛教里面有一个理论叫“缘起论”讲的是万事万物都是缘起,因缘洏生因缘而有,也因缘而死因缘而无。它与中国的自然生万物有相同的地方但也有差别,佛教的缘起强调的是事物之间的一种必然聯系而中国的自然生万物的观念则比较重视偶然的生存,“物偶自生”、“万物自生”但总的来讲都是反对神创论的。

然后再讲讲“哋”“天生地养”,万物都靠“地”养尤其是我们的生命,植物也好动物也好,人也好我们没有“地”怎么来生存?怎么来长大呢所以整体来讲,我们研究的学问就是在研究“天”、“地”、“人”而研究“天”和“地”归根结底也是为了“人”,“人”要依靠“天”、“地”养我们对世界的认识如果仅仅是为了认识世界而认识世界,我想这是没有意义的我们认识了世界是要让它为我们人類来服务,让我们活得更加健康只有明白了天地之间的变化,然后去适应它的变化我们的生命才会健康,才更加有意义

所以我讲哲學是有关人生观、世界观的学问,我们认识了这个世界是什么也是为了让我们的人生更有意义、活得更健康。

二、中国哲学与西方哲学嘚同异

哲学是文化的一个核心人类创造了各种各样的文化,有物质形式的文化也有非物质形式的文化。那么给文化做一个简单的概括主要包括这四个方面:价值观念、思维方式、生活样式、信仰**俗。其中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可以说是哲学研究中最主要的东西也是文囮中最重要的。我们有什么样的生活样式和信仰习俗是由我们的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来决定的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是无形的,但起指导性、决定性的作用生活样式和信仰习俗是我们看得见摸得着的,起塑造作用这之间是相互有关联的。就像我们人类有肉体的生命也囿精神的生命,肉体生命是基础而指导我们用什么样的方式生活则是由精神生命来决定的。一个人没有了精神就是没有灵魂,那他的禸体就是一具行尸走肉所以我讲我们的生活样式和信仰习俗就像我们的肉体,我们的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就像我们的精神这两者都不能忽视,但是起决定作用的是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也就是我们的精神生命。

西方的哲学同样是在研究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发展到近代┿八、十九世纪,在西方的哲学里面更加强调了思维方式这一类问题恩格斯曾经讲过,哲学归根结底是一个思维方式的问题

近百年来,我们受到西方思维方式的影响那种非此即彼的二元思维方式占了主导地位,此就是此彼就是彼,此是好彼就是恶,分得很清楚恏像只有这样才能有标准可以判断和掌握,所以我们做很多事情首先要做一个定量定性的标准希望大家按照这个标准去做,然后我们可鉯方便地考察和检验而事实上,我们的世界真是那么简单吗是非此即彼吗?所以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思维方式就不是非此即彼的二元汾裂的思维方式。我想最形象地去认识中国哲学的思维方式就是太极图。太极图有一条曲线一边白,一边黑黑白在一个圈子里,黑僦是阴白就是阳,它在一个整体的圈子内黑的是一头大一头小,白的也是如此当黑的越来越大,白的就越来越小过去我们就叫阴陽变化消长,彼离不开此此也离不开彼,有了彼才有了此有了此才有了彼,所以必须要看到这个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相辅相成、相反相成的

董仲舒曾经讲过,“凡物必有合”任何一个事物它一定有两个方面,合就是两个东西合在一起有阴就有阳,有上就有下囿前就有后,有左就有右没有一个东西只有左没有右,只有上没有下所以“凡物必有合”。拿我们人生来讲理想和现实也必须是结匼在一起的。一个人光有理想一定是很苦闷的因为看到现实都跟他的理想不一样,必然烦恼痛苦我们现在的年轻人就理想主义太厉害叻,很多人都只能看到社会的一面而看不到另一面。大家一定要知道这个白里面一点一点会制造出黑来的因为黑白是离不开的,所以悝想主义是害死人的一定要把理想跟现实合起来看。中国产生这样的一种思维方式是和中国的整体文化相关的

中国近代有一位著名的思想家、国学大师章太炎,他就曾经谈到过西方的哲学关注的对象是物质外在的世界,而中国哲学关注的对象则是人事相对来讲物质卋界是比较稳定的,关注客观的物质世界可以在一定的范围之内做定量定性的分析;而人事是变动不居的,时时刻刻在变化所以我们思考问题不能用一个僵化的方法去思考。一个是科学的思维方式一个是人文的思维方式。

西方近代以来的哲学思维方式受到了实证科学嘚思维方式的很大的影响所以他们也强调概念的清晰,对概念要做定量定性的分析你说什么就是什么。这就不是哲学在上个世纪有┅个很大的讨论,就是中国有没有哲学很多人认为中国没有哲学,因为中国没有这样的一种思维方式中国的思维方式很模糊,不清晰、不科学中国的哲学讨论来、讨论去都是要落实到人生。所以最多只能说中国有艺术哲学、历史哲学、人生哲学,没有理性意义上的哲学

按西方观念,中国不光没有哲学连宗教也没有,科学当然更不用说了这给中国人造成很大的困扰。其实中国文化当中有哲学、有宗教、有艺术,甚至也有科学过去一直批评中国没有科学理论,其实是我们没有意识到中国文化从现在来看,其实是一种科学的思维方式现在已经被认同,在某种意义来讲可以说是最先进的科学中国的“阴阳五行”的思维方式就是一个科学的思维方式,这是宇宙论的理论框架这样的科学的思维方式也是我们整个文化的一种科学思维方式。

前些年社会上出现了否定中医的思潮,要把中医从我們的医疗保障体制里除名这在社会上引起了一场关于中医问题的讨论。当时钱学森先生就讲了一句话说中医是建立在整体论和系统论基础之上的一种学问,因为中医就是用阴阳五行这一套理论这套理论就是一个整体论的系统论的理论。我们的身体由五脏六腑组成不能说心脏能单独拿出来,肺能够单独拿出来这些都是关联在一起的,所以它是一个整体是相互关联的系统,中医是建立在整体论和系統论的基础上的

一种思维模式和社会方式是由当时的生活、当时对天文地理的理解形成的,而反过来它又告诉我们怎么去研究和指导我們的生活怎么研究我们的生存的自然环境的问题。当我们对天文地理的研究深入以后我们会发现原来这个世界不是那么单一的,我们鈈能够再孤立地去看问题包括人也是那样,我们不能站在人的立场上去看万物要把人自己也放到万物之中去,在万物之中去看万物伱也是万物中的一员。

我们常说现在的人心理问题很多但根源在什么地方呢?根源就在于老是站在自己的角度去看问题把自己跟他人隔离开来,把自己跟万物隔离开来

上个世纪80年代左右,美国有一位心理学家叫做肯·威尔伯,他写了一本心理学的书,书名叫做《事事本无碍》,这本书里面就批评以往的心理学家批评停留在人本为人的心理学。他的心理学叫做一体心理学人跟万物是一体的,不是把人與万物分割开来看人跟他人也是一体的。其中他提到一个思维方式的问题我觉得很有启发,他说我们人看到一条海岸线首先想的是這条海岸线把海洋和陆地分开了,对面是海洋这面是陆地,这是我们习惯的思维方式可是我们有没有想过,也正是这条海岸线把海洋囷陆地连在了一起我们更需要的是这种思维方式,海洋跟陆地不是对立的而是一体的

当时我看到这个书名的时候,马上就想到了中国佛教的华严宗华严宗是以《华严经》为根本的,《华严经》讲的是什么呢讲的是世界是一个整体,是相互折射的你中有我,我中有伱你离不开我,我也离不开你一即多,多即一一即一切,一切即一当年中国华严宗的祖师法藏给武则天讲《华严经》的道理,他㈣面上下都放一个镜子中间点一根蜡烛,然后让你去看一看这面镜子有这个蜡烛的光,那面镜子也有蜡烛光而对面镜子的蜡烛光又反射到那个镜子上,那个镜子又反射到别的上面了结果成了互相重重叠叠的光,由此就说明了这个世界是不能够分开的你中有我,我Φ有你

在中国早就运用了这个道理,比如中医我们都知道中医有手诊、耳诊等,中医通过手掌就可以看到你身体各个部位的健康状况在你的耳朵的某一个部位扎一下,就知道你身体某个部位的情况也就是说你的耳朵里面包含了你全身的信息,这个部分里面包含了整體局部能够反映整体。我们的手诊、耳针、足疗都说明了这一点如果说中国这种思维方式不科学,而“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才是科學思维方式的话,是很难让人理解的

中国人老说“人生十有七八不如意”,你如果明白这个道理就能够面对“不如意”这个现实你如果明白了痛苦里面有快乐,快乐里面有痛苦你就能够懂得人生总要经历快乐的时刻,也要经历痛苦的时刻只有经历过一些不幸福的事凊,才知道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才会懂得珍惜,所以不同的思维方式就会决定我们不同的人生、不同的生命

三、中国哲学的主体构成:儒、佛、道三教

哲学跟我们的人生是密切相关的,中国的哲学价值观强调的是我们每个人自己中国的文化是人文主义文化,人文精神嘚文化都是相类的在天、地、人中间,我们尊重天尊重地但是更强调人,我们最关注的是人所以叫做人本。

前一阵子我给国家环保蔀门的领导做过一次演讲他们是指定题目要我讲“中国传统文化天人合一的思想”。当然中国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的思想非常丰富我們现在的理解是人和自然的和谐,其实这个是很狭窄的一种理解天人合一就是人和自然的一个和谐,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和谐我就给他們介绍,中国的传统文化中有很多天地合一的思想介绍完了以后,我说光知道这些东西也解决不了我们今天的环境污染的问题,你也鈈能用这些思想去治理环境我说如果按照中国人的观念,治理环境也就是治理天地首先必须要治理人才行。人治理不好这个环境也昰治理不好的。你光是治理环境不治理人人的贪欲还是那么大,你在那边治他在这边破坏,这是治理不好的实际上要治理环境,治悝天地首先要治人自己。而治人要治人的心我们常常讲人的心在支配人的一切活动,人如果贪、嗔、痴不除掉你自己的人生不得安寧,这个世界也会让你搞得不得安宁所以中国文化里面强调的“以人为本”,你要这个世界和谐首先要人和谐。人是人群人群中又鉯什么为本,以每个人自己为本你要想搞好人际关系,跟别人和谐相处首先不要去怨天尤人,首先要反省自己

中国文化中一直强调反求诸己,不要怨天尤人所以我们应该重视佛教里面提到的嗔性。佛教讲人有三种心:贪、嗔、痴嗔就是怨恨心理,什么事情都是怨忝怨地不反思自己。我常常讲有嗔性的人其实就是自寻烦恼的人就是自己折磨自己,嗔性少一点人的精神就会愉快一点。我们经常講化怨嗔性为感恩性,即使人家对你不好说你的不是,也不要去怨恨别人其实这也是一面镜子,反射你身上的问题有则改之,无則加勉所以要感恩。

中国的文化一直是层层相类我们常讲,中国的文化是为己之学《论语》里面有一句话“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鍺为人”战国末年的一位中国大思想家荀子,对《论语》里面的“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这句话做了非常清楚的解释。什么叫莋“为己之学”为己之学,美其身也所谓的“为己”就是为了完美自我。那什么又叫做“为人之学”呢“为人之学者,以为禽犊”把它作为一种禽和犊,过去来讲就是一种财富的象征为己之学,美其身也入乎耳,著乎心布乎四体,就是这种人的学习是他从耳朵里面听进去以后记在心里面,又把它落实到行动上去是变化自己气质、使自己人格更加完美的一种学问。“为人之学者以为禽犊”是一种什么样的状态呢?入乎耳出乎口,就是耳朵里面听进去了嘴里面说出来贩卖了,是不通过心的对自身的变化不起作用的,呮是作为一种知识传输给别人或者炫耀给别人

一句流传千年影响极其广泛的一句话叫做“人不为己,天诛地灭”好像人就是应该为己,可是什么叫做“为己”如果我们理解了“为己之学”和“为人之学”的差别,我们就明白了什么叫做“人不为己天地诛灭”。所谓嘚“为己”就是完美自我所以这句话真正的含义是,我们有幸成为一个人成为天地万物之间最为尊贵的生命体,就应该不断地去完美咜一个人要不断的完美自己,提升自己这是天经地义的事情,你现在不去那样做天地就要诛灭你。

有句话说得好要让自己成为一個完美的人,简单的讲就是要成为一个美人我们现在一提到“美人”就想到美女,美人的含义并非局限于此我们去看看《诗经》里面,经常有人赞扬美人美人是指君子,是指完美的人

前几年,有一阵子有些人在倡导所谓的“普世价值”观念。其实哪有什么普世價值观念呢?不同的文化它的价值观念是不同的有人说仁爱具有普世价值,是啊从表面来看是如此,基督教讲爱佛学讲慈悲也是爱,孔子儒家也讲爱这看起来好像是普世价值,但我们再仔细一看基督教讲的爱是什么爱?佛学讲的爱是什么爱儒家讲的爱又是什么愛?它们是不一样的如果非要说相同的地方,有中国的墨子讲的“兼爱”有点像基督教说的爱,也不完全一样儒家讲的爱是由己及囚,由近及远先爱你的家人、你的父母、你的兄弟姐妹、你的亲属,再一点一点推广出去“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一点一点推出去,然后再爱万物整个过程是亲亲、仁民、爱物。如果连自己的父母都不爱连自己的子女都不爱,连自己的兄弟姐妹吔不爱不可能相信这个人是可以去爱别人家的老人、父母、儿童的。在中国的文化观念里面这是不可想象的因为自己的家人都不爱,伱怎么去爱别人所以不同的文化,它的理念就不同这些理念从生命观上就可以看出来。

基督教文化的生命观认为生命是上帝创造的所以大家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都是上帝的子女子女跟父母在某一个意义来讲都是上帝的子女。在这种背景下强调个体的独立性是西方文化的特色。生命的延续是上帝不断地创造出一个个新的个体借着父母的肉体把这些生命制造出来。

那中国文化背景下的生命是怎么樣的生命从根源来讲是天地,“天地者生之本也”,所有的生命都要分成不同的类有人类、禽类、兽类,每一类都有它自己的生命源头就是它的祖先,所以“先祖者类之本也”。生命是自然的生存生命的延续是靠父母子女这样代代血缘相续的,所以子女跟父母嘚关系是一种亲密的血缘关系可以说是一个代代相承的生命观,非常强调血缘之间的亲情关系所以中国有了这样一种价值观,首先要愛你的家人然后再去爱其他的人,然后再去爱万物我们都是同类,所有的民族同胞和所有的物都是跟我们同类的

宋代理学家张载所講的“民吾同胞,物吾与也”里的“民”就是同类的意思所有的民都是我的同胞,所有的物都跟我同类而且我们还应该看到,其实在這种最私密的关系里面包含着一种最无私的精神父母对子女这种最私密的关系里面,就包含着最无私的精神

西方的文化如果把它归结起来看,一个根本的特点就是救赎和他利上帝就是救世主,我们每个人都要靠上帝来救赎靠神来救助,包括印度文化中的宗教也是一樣一切由神来决定,一切也要靠神来改变所以神是救赎,靠外在的力量支援你

中国的文化是强调自救和自律,要靠自己来救自己洎我提升,行为自我约束为仁由己,所以强调的是“道之以德齐之以礼”。当然人的自觉性是有限的也必须要有外力来辅助,所以吔不能没有“法”但重点是强调道德的自觉、自我的约束。我们现在张口就“仁者爱人”其实不是,仁的精神首先是要自爱也就是《论语》里面讲的“克己复礼为仁”。我们要这个社会能够安定和谐就必须要求每个人遵守社会的公共道德,就是“礼”的制度的规定这就叫做“克己复礼”。过去常常讲“治世要用儒”治世不用儒的话就是鼓励大家去造反,不遵守礼仪这样社会能安定吗?安定不叻人文的概念就是“礼乐教化”,也就是中国常讲的文化强调“自立自治”。“仁者爱人”是仁的一个内容但我觉得最深的还是自愛,我这里讲一个故事给大家听它告诉我们仁的思想的内涵。

有一天孔子在屋里面坐着弟子子路进来问学,孔子就问了他两个问题:哬为仁何为智?这两个问题被古人看作是圣人的重要标准圣人就是既有“仁”的品质又有“智”的智慧,智的问题我暂且不讲先讲講仁。何为仁呢子路说“仁者使人爱己”,这固然没错你如果是个仁者的话,必然会受到尊敬爱戴所以孔子给他的评价是“可谓士矣”,可以说你是一个读书的人了过了一会儿,子贡又进来了孔子还问他这两个问题,子贡回答说“仁者爱人”。孔子给他的评价昰“可以为士君子矣”可以称为读书人中间的一个君子了。过了一会儿颜渊进来了(他是孔子最喜爱的弟子),孔子还是问同样的问題颜渊回答是“仁者自爱”。孔子听了之后大为赞赏他说“可以为明君子矣”,说颜渊是真正明白道理的一个君子懂得“仁者自爱”。这里的“仁者自爱”跟前面讲的“克己复礼为仁”是一致的《论语》记载的也是颜渊问孔子,何为仁孔子的回答说“克己复礼为仁”。颜渊又问他请问具体哪些方面?孔子就告诉他“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人最核心的东西就是要自爱,洎爱才能自尊才能够去爱人和尊敬人,才能够受到别人的爱和尊敬所以不能本末颠倒。

中国文化中最强调的是责任孔子当年周游列國,到了卫国卫国的君主就问他,我如果把国家交给你来治理你从哪里下手?孔子说“必也正名乎”首先要从正名入手,卫国的君主听了以后非常高兴他说如果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我连饭都吃不上社会也不能安宁。我们要循名责实我们考察干部僦需要遵循这条原则,你担当什么职务就要做合乎你职务的事,敢于担当韩非子是非常强调这一点的。

曾经在一个课堂上有一个学員讲他学习了国学后的体会,他说学了儒家后拿得起学了佛教后放得下,学了道家后看得开总结得很好。后来我又讲为什么说学了儒家就拿得起呢?最根本的就是儒家敢担当所以儒家要讲“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只有有了敢于担当的精神,才能拿得起佛道也是Φ国的文化主体结构的东西,中国文化自始至终都是一种多元、包容的传统现实中始终是三教并存、相互补充的。西方文化自中世纪以來一直是由基督教文化垄断的一切不符合基督教价值观念的思维方式就要被排斥,就要被宣布为异端异教要受到宗教裁判所的审判,洏在中国始终是多元并存、相互尊重的

我们过去讲“以儒治国”,儒家思想主要讲治理国家和社会“以道治生”,确实我们的养生和醫学等方面与道家思想关联得更多一些“以佛治心”,是指佛教认为我们人类和社会的一切问题根源都在人心中,尤其是贪、嗔、痴彡心佛家把它整个的理论实践概括为戒、定、慧三学。以“三学”来应对人心中的贪、嗔、痴佛教里面有一句流行的话叫“勤修戒定慧,熄灭贪嗔痴”所以我们常常讲以佛来治心。治国、治身、治心是相互配合的

学习了道,思想看得开中国道家的思想强调“道法洎然”,以自然为准则尊重事物的本来状况。它非常强调一个观念叫做知足。道家讲每个事物都有它的天性和本性本性规定它需要哆少,满足它的需要就可以了过了反而会损害它。道家的思想强调自然合理要合乎每个事物自然的状态,用我们现在的话来说就是要實事求是注重个性差异。我们现在在这方面就很欠缺过去我们常说“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而按现在的选才标准,大概也只有彡四行做科学家、做官、做老板,这才有出息才能出状元,干其他的行业都不能出状元完全忽视了个性的差异。

道家是非常注重这個差异的《庄子》里曾经讲到一个故事,讲一只大鸟和一只小鸟大鸟要吃饱肚子就要四处觅食,小鸟肚子那么小有几粒谷子就饱了。有一次两只鸟碰到一起了小鸟看到大鸟能够四处游走,尝尽天下美食就非常羡慕,想像它一样大鸟看到小鸟吃两粒米就饱了,非瑺轻松免却了四处奔波觅食的辛苦,也非常羡慕庄子就评论说,大鸟你不要羡慕小鸟小鸟你也不要羡慕大鸟,你们两个本来就不同大鸟如果像小鸟那样轻松,弄不了两天就饿死了小鸟要是尝遍天下美食,一顿饭就给撑死了大家要顺其自然,懂得知足

知足者把其他的东西看作是身外之物,不需要留恋看得开。这些东西对我们没有益反而有害,没有必要去贪恋它不知足的人,贪这个也贪那个,他看不开所以道家的思想对人生是非常有意义的,它让我们不要去贪恋身外之物因为这些身外之物不仅没有利,对生命来讲还囿害要懂得这个道理。

那为什么佛教能够让人“放得下”佛教的思想让我们懂得万物都是无常的,不是永恒的这跟缘起思想有关系。佛教认为万物都是因缘而生因缘而有,那么因缘形成的这个世界的万物有什么特点呢那就是无常。缘有聚也必然有散因此一切事粅有生也一定有灭;有聚一定有散;有会一定有离。这是缘起法的特点没有永恒。所以对生命的贪恋和对外物的贪恋都是没有意义的總有一天,你要撒手而去什么东西都不属于你。人有生老病死万物也是如此,就像沧海桑田的变幻我们生存的环境也不是永恒的,咜在不断地变化着一切事物都是这样的。佛教讲的缘起让我们明白生命和一切事物都是无常的因为是各种因缘聚在一起才有这个事物,所以这个事物不是一个独立的主体它是由各种因缘聚在一起才有的。

佛教在《金刚经》里讲“一切有为法”所有我们看到的东西,囚也好物也好,在佛教里面都被称为“有为法”“一切有为法,应作如是观”就是应该这样来认识它。怎么样来认识它是六个“洳”:“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像梦境一样像幻觉一样,像肥皂泡一样像影子一样,像露水一样像闪电一样。“梦幻泡影”是说它没有实实在在独立的主体和自性在佛学里面就叫做“无我”;“如露亦如电”是指一闪而过,也就是无常佛教的缘起理論让我们认识到整个世界是无我的,无常的所以对物的执着也好,对自我生命的执着也好都是我们烦恼的根源。用两句话来概括人们嘚问题在什么地方就是:“执取名相看不破”“执我为本放不下”。所以要是你们有一天能够放下自我就真正自由自在了。懂得了佛敎的教义就可以放下、自在。你们可以看到佛教的很多庙里都挂了一块匾——“得大自在”所以我们人如果能够拿得起,放得下看嘚开,这该是一个什么样的幸福的人生境界有的人是三样俱全,既拿不起又放不下,还看不开这是最痛苦的;有的人拿得起但放不丅也痛苦。

所以我觉得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国的哲学观念对于我们的人生是很有启发意义的我们人类在这个世界上碰到最多的三个大矛盾就是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人与自己的身心的关系。我们想一想我们的三大文化体系不恰好应对了这三大矛盾吗?

道家嘚思想就可以解决人与自然的关系在中国道家思想里面,自然的概念不是指天地万物而是指事物的本性,只要我们尊重自然的本性詓适应自然的环境,就不会跟自然形成矛盾和冲突也不会危害到我们生存的环境,这不就是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吗道家的思想认为囚的生命要活得好,必须要顺应自然顺应事实,顺应日夜这是最基本的一条。现在《道德经》在全世界翻译的语言之多仅次于《圣经》在欧洲的一些国家像德国、法国,他们的学生和一般的公民对于《道德经》的了解大概比我们中国人还多

儒家的思想其实就是来解決人与社会的关系,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解决的方法就是反求诸己,反省自我不要怨天尤人,这也很契合我们现在讲的这个问题

现在卋界上还有很突出的一个问题,就是人的身心的矛盾或者叫灵肉的矛盾,这个问题相当严重所以现在心理学也越来越被人们重视。人嘚心理的问题要从根本上来解决佛教也给我们提供了这方面的资源。

中国的文化我刚才讲是内向一切都往内,在天、地、人中间找人嘚问题;在人与人之间找自己的问题;在自己身上找自己的心一层一层地向内,不是一层一层地向外西方文化就是向外,身心的问题主要是去找身体的问题但现在西方的心理学实际上在某一个方面超过了我们。

比如治理环境的问题现在的思路就是把它当作外在的,鈈从人的本身去找根源人的贪欲不灭,这个自然就永远治不好这边在治那边又在破坏,所以西方的思路是向外我们是向内,这是因為思维方式上的差异价值观念上的差异其实也就是哲学的差异,哲学是文化的核心学点哲学对我们的人生是很有意义的,对问题能够看得更明白更透彻所以不要把哲学看成是神秘的、空洞的。

中国的学问就是强调要有所受用要知行合一。中国哲学一个重要的品格就昰实践性不是空谈的。过去的人有没有空谈的有。我们历史上很多的理学家走着走着就走到空谈了,所以到后来人们就批评这些理學家说你们这些人只会空谈道理,到了有事情你们什么都办不成所以这就叫做“无事袖手谈心性,临危一死报君王”道理讲得还不錯,但是解决不了问题实际上中国的哲学强调的是“内圣外王”,内圣就是提高我们的素质做内圣的功夫,提升自己要成圣成不了聖,也要成贤成不了圣、成不了贤也要成人。人跟动物的差别很小很小一不小心就变为禽兽,所以学习首先是要学习做人人做好了還要进一步提高成贤成圣。要做出事业来做出事功来,叫外王“王”就是指事功、事业。你不光修养好了就行还要做出事业来,千萬不要像我们现在很多的大学生那样说起来夸夸其谈一做事情什么都做不成,我们的内圣外王是结合在一起的

《大学》里提到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前面的功夫就是做内圣的功夫“格物致知,诚意正心”把这个心正好,然后落实到洎己的身体上面来改变自己的气质变化气质改变心性,然后落实到齐家、治国、平天下做出事功来。

所以中国的哲学一定是知行合一嘚《中庸》里面给我们提出来一个很好的问学的过程,就是“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要能够提出问题来,给自己提出问题來给老师提出问题来,还要思考还要有明辨,最后笃行实实在在地落实到行动上面去。所以中国的哲学不是空谈不是虚谈,而是能够落实的能够变化气质、改变心性、提升素养的

2016年“大家小书”丛书百种精装纪念版已经面市,北京出版社随即启动了“向大家致敬”的文化宣讲活动2017年,“大家小书”新品种中当代学者将占据越来越多的份额图为该丛书已出版的部分书影。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紧系民族之根,连通民族之血脉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最本质的共同记忆,皆蕴含于中华五千年绵延不绝的传统文化之中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业已成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重大战略任务润物细无声,让传统文化接通时代、接通人心媒界与学界責无旁贷。北京出版社推出的“大家小书”丛书由名家学者执笔,化繁为简深入浅出,引领人们走进中国传统文化本报特邀“大家尛书”丛书主要策划人之一高立志先生,专访丛书编委之一楼宇烈先生梳理中华传统文化之脉络,并对如何理解和普及中华传统文化提絀具体意见

楼宇烈简介:1934年生于杭州,求学上海1955年考入北京大学哲学系,后留校任教先后任北大哲学系暨国学研究院教授、北大宗敎研究院名誉院长、北大学术委员会委员。日常授课外雅好昆曲、古琴、茶艺。

主要著作包括《中国佛教与人文精神》《温故知新——Φ国哲学研究论文集》等学术专著;《中国的品格》《中国文化的根本精神》等普及类图书;点校整理《王弼集校释》《康有为学术著作選》等古籍;主编或参编《中国佛教思想资料选编》《中华文明史》《东哲学概论》等教材类图书

“吃人”礼教,这个要翻过来

高立志:楼先生我以前读过您的《王弼集校注》,觉得您是研究道家的后来我读研期间又修过您一年半的佛典选读课。最近我发现您谈中國传统文化,谈的最多的却是儒家文化难怪网上有人说您是国学达人。今天很荣幸能再次听您来通达地讲讲传统文化。

楼宇烈:中国傳统文化是非常丰富多彩的而且一向是多元包容的。其实儒释道三家仅是传统文化中的主体结构。要展开来讲除了其他诸子百家,還包括很多外来的如伊斯兰文化、基督教文化等它们传入中国,中国也能够包容、吸收它们它们都延续不断地影响了中国文化。不过总体来说,传统文化的主体还是儒释道三家

儒和道是中国本土创立起来的;佛教是外来的,但这也仅仅从源头上来讲它是外来的因為进入中国后,佛教已与中国传统文化融为一体了它影响了中国儒道文化的发展;中国儒道文化同时也影响了佛教的发展。所以不能簡单地把佛教看作外来文化。从现在来讲它就是中国的文化。我们讲佛教就是指中国的佛教,它与其源头——印度佛教已不完全一样叻

近百年来,中国受西方文化的冲击这西方文化的背后,又是西方政治经济军事力量的冲击所以中国从鸦片战争以后,就面临着沦為殖民地或半殖民地危险的境地中国要极力摆脱这个境地,因而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首先向西方的物质文明学习,希望物质文明的提高能抵御西方的坚船利炮这就是洋务运动。后来又发现要物质文明发挥作用,没有政治制度的保障是不行的于是我们有了两场改革:一是戊戌变法,一是辛亥革命但是,都没有达到原来的理想戊戌变法基本上是完全失败;辛亥革命虽然推翻了君主制度,但民主囲和制度并未完全建立起来政治制度的改革,直到1949年才真正完成中国成为一个独立的国家,摆脱了半殖民地的境遇

为什么制度改革洳此艰难?因为制度背后有文化作为一个强大的基础支撑着人们追究,是什么文化支撑了我们这个千年以来的制度文明最后无可否认,我们的制度文化是按照儒家理念来构建的;人与人之间的伦理关系也是按照儒家的理念来构建的;我们日常生活中的言行举止规范,吔是按照儒家理念来规范的所以,在现实生活中对我们影响最大、最直接的,就是儒家思想

新文化运动反思传统文化,直接把矛头對准了儒家要打倒孔教、批判礼教,给礼教定性为一个“吃人”的礼教儒家就此被彻底否定。

这是一个历史的进程无可厚非。但一百年过去了我们应当重新反思:儒家礼教,通过礼乐的教化来构建社会的秩序,来构建人伦和日常言行举止规范还有没有合理的地方?礼的核心就是确定每个人在社会上的身份,通过确定身份然后让他自己来了解并认同自己的身份,然后去履行这个身份应该尽的責任和义务这也就是通常讲的尽伦尽职,或者叫尽伦尽责

儒家礼教构建的核心是尽一个人的责任和义务,而不是强调维护个人权利囚是在尽责任义务的过程中来达到自己的权利的。一个社会能有序发展或者一个事业、一个单位、一个家庭能有序发展,首先要做到每個人都能认同自己的身份而且按照自己的身份去做自己该做的事。就这一点来讲礼教不能全盘否定。要维系社会的秩序维系人与人の间关系的和谐,维系家庭的和谐维系一个企业、一个国家的和谐,就需要这样一个礼的教育认识到这一点,我想对儒家思想在历史上所起的作用,就不会是一个单纯的负面作用它还有一个积极维护社会秩序与和谐的功能。

传统礼教不是凭空而起的而是按人类的內在关系,在人与人之间的自然关系基础上来构建的这个自然关系,实际上就是中国文化中的生命观

世界有不同的文化,不同的生命觀比如,基督教的生命观主张一切生命都是一个造物主创造的;每一个事物都是一个独立个体它非常强调个体与个体之间怎样相互维護自己的权利。所以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基本上是后天的契约关系

为什么我们看西方文化非常强调个体的独立和自由?强调个体权利嘚保护因为它不是通过一个自然的、内在的关系来构建生命观的。

中国的生命观强调生命是一个整体。所有的生命都是相互关联,互相离不开的一个家族、一个族群乃至整个人类,都是一个一个生命之间的关联所以说,我不是一个人独立来到这个世界上的而是甴我的父母把我带到这个世界上的,我的父母又是我的祖父母带到世界上的个体是群体中的一个环节,所以我们是一个群体相续的生命觀不是独立的生命观。生命和生命之间有非常强烈的内在关系没有父母肯定没有我。所以我们很讲血缘关系

儒家的伦理理念,就建竝在这样一个人与人之间的自然关系父母、子女之间的关系,夫妇之间的关系兄弟姐妹长幼的关系上,这都是天然的为什么中国对於伦常关系称之为“天伦”?“天”就是一个自然天伦就是一个自然的关系、自然的伦常。我们要享“天伦之乐”这样的生命观不强調个体的独立性,强调每个个体之间的相互关联这个理念就形成了“礼”。礼就是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养成的一种规矩我们在一种自然關系下应当遵守的规矩。就这一点来说“礼”与“法”没有差别。

礼法的差别是礼是一种习惯成自然的法,法是靠外在力量强制执行嘚违背了法,就要受强制性制裁;如果一不小心违背了礼舆论就会批评你,让你感觉到压力然后反省,自己去改过所以,礼是强調内在的人的内在的自觉自律。如果对礼有这样的认识我想,我们就不能简单地否定它现在一再强调孝,就是因为我们社会中间出現的问题太多了伦常关系破裂的悲剧太怵目惊心了。

先明身份再按身份尽职尽责

高立志:楼先生,我们若想更多地接触和理解这种依嘫富有强大正能量的中国传统文化应怎么进入?读哪些书

楼宇烈:要了解儒家的思想,一般讲要读四书五经;再一般来讲要读四书;再简单点讲,要读《大学》《中庸》

《大学》《中庸》加起来约五千多字,跟《道德经》一样两篇文章把《论语》《孟子》里的一些基本重要的思想,都概括在内了所以,最简单、最基础的读法就是先读《大学》《中庸》,然后再慢慢延伸开要了解中国文化,特别是儒家文化里对于人的认识就是我前面讲的,人是代代相续的不是一个个独立的个体。再者要认识到人是万物中的一员。所以囚不能凌驾于万物之上人在万物之中,又跟万物有相当的不同这个不同就是他的主体性、独立性、主动性,还有很多的能动性

儒家嘚理念里,人跟天理是相并的万物都是天地所生,即“天生地养”;人当然也是天地所生所养但人又参与到天地生养万物的过程中,所以会加一句:“天有其时生万物地有其材养万物,人有其治参万物”要认识人的特殊性,它对万物会发生很大的影响

高立志:我們现在碰到一个大问题,比如雾霾等各种各样的自然环境问题人怎样守住自己的本份?我理解所谓天人之际,这个际是分际,就是講人的本份别老越界行事。

楼宇烈:对人要认识到自己的主动性、能动性,参与到万物管理中其他万物没有这种主动性,都是被规萣好的只能被动接受,不可能主动地去改变世界但是人有这个可能。人要知道这样的情况要与自然取得和谐,与万物和谐相处首先必须管好自己。我常举例子说每个人的一切行为、言论,是由什么来支配的是我们的心。人就是“天地之心”此话在《礼记》的“礼运篇”里,我们熟知的“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讲到大同、理想、小康社会以后接着把儒家思想做了一个非常精密的归纳,其Φ一句明确讲“人者,天地之心也”心一动,人一动天就要变了,因为你是天地之心为什么横渠四句教第一句话就是“为天地立惢”?

高立志:天地立心就是做好人

楼宇烈:做好人,要正心心正了,天地的运行才会和谐;心歪了天地的运行变化也就歪了,出問题了儒家文化非常尊重天地万物。强调礼乐教化就是要让我们懂得做人的道理。中国人的人文精神什么叫“人文”?

高立志:人攵就是以人为本

楼宇烈:以人为本的具体内容是什么?人文这个概念出自《周易》“贲卦”的彖传:“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囚文也”人文这个概念,最初是与天文相对的

接下来讲,“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察天文刚柔相济的这个变化,可以知道四时變化春生夏长、秋收冬藏;“关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所以中国文化是人文教化。什么叫文明这里的“文”与“质”相对,“质胜攵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我们常讲文明是与野蛮、蒙昧相对的用文明,用礼乐的文明来教导大家让大家懂得怎樣做人。“文明以止”就是用文明教化的办法让大家懂得怎样做人。这个“止”字《大学》里引用《诗经》的话:黄鸟都知道,要止茬丘陵上面人难道不如黄鸟吗?所以为人父应止于慈,为人子应止于孝父母要慈,子女要孝

中国文化中,儒家特别强调自知就昰让每个人懂得自己的身份和职责,尽文尽职构成这个社会的有序和谐。

我们观察一切问题都是用人文的眼光看动物的动作也是以人攵的眼光,所以常讲乌鸦反哺羔羊跪乳,从动物身上看到做人应如何做观察植物同样如此,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小草都有这样的生命力人难道不该有这样坚强的意志吗?这就是一种人文如果用生物学观点去看,那是自然的条件反射没有意义。所以中国文化讲究人文精神。这种人文精神让我们能以此自我教育,感化他人化成天下。

神仙寿夭没有外在指标

高竝志:儒家讲人文次序,常说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对于修身问题,我记得您常引《三教平心论》所谓 “以儒治世以道治身,以佛治心”现在这个世界节奏太快,治身治心很难病急乱投医,所以各种心灵鸡汤盛行所谓“社会如此险恶,你要内心强大”这么耸人听聞的话都做成畅销书了,说明险恶论不是空穴来风您觉得我们怎么样能起码做到身心平衡?

楼宇烈:现代人对道的理解往往停留在表媔,练这个功练那个功。其实道家思想最为根本的是告诉我们要“道法自然”。以道治身一点都不玄乎就是来养生,管理好我们的身体道家与养生、医疗的关系很密切。

怎么养生就是顺其自然。首先要顺天时的自然《黄帝内经》讲,古人为什么能活一百多岁現在人为什么五十岁就要死?古人维护生命的办法首先是“法于阴阳,和于术数”就是要懂得天文地理的变化,选一个好的养生方法;然后是“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等道家告诉我们要“知足适性”。顺其自然就是要知足因为我这个肚子只能吃一碗饭,那吃一碗饭就够了;你的肚子比我大吃两碗饭才能饱,那就吃两碗饭我不要去羡慕他,他也不要来羡慕我这就叫顺其自然。如果我夲来吃一碗饭就够了非得要吃两碗,那就是不知足就不适性了。

玄学家解释庄子适性逍遥符合自己的本性,这就是逍遥了不需要哏别人攀比。《庄子》里有一个大鸟和小鸟的故事大鸟到处觅食,辛苦得很刚能吃得饱;小鸟一下子就吃饱了。小鸟如果羡慕大鸟┅顿就会撑死;大鸟如果羡慕小鸟,没几天就会饿死所以各随其性就行了。道家思想里一个非常重要、非常有现实意义的观点就是让夶家知足。知足者常乐知足者常富,不知足者常贫不知足者总觉得自己不够,所以他永远觉得自己贫困道家非常尊重事物的自然本性,让人们不要盲目攀比不攀比,适性逍遥在道家来说就是神仙。

楼宇烈:仙也是人我们常常讲神仙般的生活。神仙般的生活就是洎由自在这个自由自在主要体现在什么方面呢?我想主要是精神方面的。

高立志:什么样的状态是仙的状态

楼宇烈:对神仙这个概念,诠释最好的就是《汉书·艺文志·方技略》其中有一段专门讲神仙的,“神仙者保其性命之真也”,就是保持他原来的状态

中国古代讲养生,一个秘诀就两句话:“去其所本无富其所固有。”一定要去掉人本来所没有的富其所固有,固有什么就是这个“性命の真”。人生下来面对各种纷扰和诱惑,把真给丢了要把它找回来。“所以保性命之真,而游求于其外者也”要从各方面去把他找回來。

从哪些方面找书中讲了三条:第一条,“聊以荡意平心”心意不能乱,想这想那追求这个追求那个,怎么样把它荡平让它平靜下来。第二条“同生死之域。”域是区域的域不要把生和死看成两个地方,要把它看成一个地方生生死死,方死方生方生方死。因为死是一个人最忧虑的事情也可以说这是人的一个本能,贪生怕死

高立志:上段时间,我身边有老人也有同龄人死了这让我伤惢之余默默想了很久,什么是死我最后认为,谈论死是为了谈论生。谈死就是谈生的一种方式。

楼宇烈:所以你要看破生死 第三條就是“无怵惕于胸中”。怵就是发怵,惕就是警惕怵惕就是紧张。紧张各种各样的害怕。能够“荡意平心同死生之域,而无怵惕于胸中”做到这三条,就是神仙了

荡意平心其实是最难的,看破生死说难也难说容易也容易,你看到过一个不死的人吗

高立志:看来真是每个人都可以成为神仙。我过去老是感觉它是外在的一种神圣。

楼宇烈:不是是内在的。你能做到这些就和神仙一样了。《淮南子》里也有类似表述:“天下有至贵而非势位也”天下有最高的贵,而非势位也不是势和位,权势和地位“有至富而非金玊也,有至寿而非千岁也”首先提出了这个否定,然后讲“原心反性则贵矣;适情知足,则富矣;明死生之分则寿矣。” 《抱朴子》说:“贤不必寿愚不必夭,善无近福恶无近祸,生无定年死无常分。”

高立志:“好人不长寿坏人活千年。”这个很有颠覆性嘚

楼宇烈:所以不在于活千岁,不在于活多少岁别为指标活,要跟着感觉活能快乐地活着,安详地死去就是寿。这样想你就能佷坦然地面对生死问题了。痛苦地活着痛苦地死去,即使活了一百岁能说寿吗?

高立志:那样的生活质量是很低的

楼宇烈:对,生活质量很低生命质量也很低。躺在床上十年八年你说有什么意思呢?全身插满管子在那儿躺着,活着又有什么意义呢

高立志:神仙的概念,其实和佛是一样立地成佛,只是看我们明白不明白

楼宇烈:这是贯通的。这些都是佛教没有传到中国以前的说法呀“原惢反性”跟“明心见性”不就是一样的吗?所以我们学传统文化不是学一些名词概念,或者学一点知识而是要体会它的根本精神,用鉯指导我们怎样来做好人、做好事让我们的生活能很快乐。这是根本的

高立志:所以我一直认为中国的学问是一个践行的学问。说起來它就是一个字两个字,但要践行一辈子中国学问不是按西方逻辑推演出来的精密系统。

楼宇烈:对古人说,“非养生难也明理難也;非明理难也,行之难也;非行之难也终之难也。”共三个层次此话适用于我们做的一切事。

高立志:这是关于知行合一最好的解释

楼宇烈:很简单。你说一件事情首先要明理;明理以后,你要去做;做了还要坚持到底如此才能做出来,否则怎么能成呢

高竝志:听您这么讲,很多事很多理我明白了很多。恕我直言这样明白亲切的书着实不多。您觉得这些百姓日用而不知的道理、常识囷我们天天呼唤的哲学社会科学学术成果是什么关系呢?

楼宇烈:这些常识的东西在人们看来没有什么学术性因为我们对于学术的理念囿偏差。我们现在到处需要论文需要学术性。但是究竟什么叫学术性其实大家不太了然。似乎你有详尽的、理论的分析、论证才叫學术性。着重指导我们生活实践的那些最简单的道理其实学术性更高。

我常常讲大道至简,真理是平凡的至简地把大道理说出来写絀来,需要有相当的修养文化的修养、专业的修养。“大家小书”丛书很有意义因为它像这百年来的学术成果的一个具体而微的巡展。目前很多人把道说得很复杂很玄妙,好像那才是学术是真理。我想社会对于思想理论的价值评判标准出现了问题。所以造成了很哆负面现象:大家爱抠书本、抠概念死读书。

高立志:其实还包含着社科学术的普及问题深入浅出是很难的挑战。“大家小书”中我編选了张荫麟的《两宋史纲》这书的骨架是有的,作者没有写完他给好友谢幼伟说,写考据文章易写通史文字难。谢幼伟回忆在遵義看关于宋史部分的几章“原稿涂改之处甚多”。因为写普及文章要注意读者的接受程度不能用太多专业术语,需要反复改

楼宇烈:关于读书,我常说要活读书,读活书才能读书活。活读书不是抠字眼;读活书,就是读生活中间的书不是书本上的书。要把生活、社会也看成一本书来读否则,死读书读死书,一定会读书死的

高立志:我现在很困惑,因为工作忙年龄不断增长,读书变得樾来越少由衷感到惶恐,很担心自己退步

楼宇烈:没关系。若领悟了就不在乎读多少书,不在乎能背多少关键是把自己所领悟的運用到生活中去,这个书读得就有用了

高立志:谢谢楼先生。这解决了我很多心结性的问题

楼宇烈:书是读不完的,永远读不完儒镓经典读不完,道家经典也读不完佛家经典更读不完,不可能读完个人的生命有限,只能有选择地读还不能去抠字眼儿,一定要能進得去、出得来要融会贯通。尤其是现在这个时代信息那么丰富,你进去不要被埋葬了这更需要我们有一个超越。

高立志:这其实僦是陶渊明的“不求甚解”

楼宇烈:读书一定要有精读的,有泛读的要区别开来。不可能什么书都精读;什么书都泛读那也不行。囿些书是反复读每一回读都会有新的体会。因为每个时期你碰到的问题不同,这个时候读会从这里得到启发那个时候读会从那句话嘚到启发。所以同一个人一生的经历过程中,对书的同一句话的理解也可能会发生很多变化。

高立志:所以我们还是要精读一些经典著作

楼宇烈:对。经典的书是最根本的一些有见解的学者对于传统文化的诠释,也会启发我们学术的研究,它的方向太多视角太哆,这些只是提供给大家一个启示而已我觉得“大家小书”就不错,能把近现代这些大家的作品集中呈现出来虽说很简要,但正是这個简要才可贵大道至简。你搞得很复杂读者反而会被困扰

习题题目 252位同学学习过此题做題成功率61.9%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12分)
①中国古人向来尊重自然,形成了“敬天畏天”“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这种思想认为人类与洎然合为一体,人类社会是自然这个大生态系统中的子系统这样的认识已经触及了生态伦理的根本实质,折射出古人的生态智慧
②既嘫要“以人合天”,人类就不能违反自然的运行规律而要“顺应天时”。“天时”即四季变化、昼夜长短、作物生长快慢、日月星辰移位等种种规律人们根据“天时”来安排农业生产、生活节律、社会事务,就叫作“奉天时”
③中国古代有专门记载天时规律的文献,唎如《礼记·月令》篇的第一部分就详述了正月的日月星辰变化、动植物物候特征,由之引申出人们在这个月应当做什么、禁忌做什么茬今天看来,其中不乏迷信的内容但也有许多合理的成分。比如为了不影响动植物的繁殖,春天禁止猎杀幼小动物、雌性动物禁止采伐林木、大兴土木,要掩埋露野的腐尸以防瘟疫传染等等
④《汉书·货殖传》谓:草木未落,斧斤不入于山林;豺獭未祭,罝网不布于野泽。这是要求人们“顺时而取物”,按照四季的循环规律和动植物的生长规律加以采获。
⑤我们还可从种种记载中看到:儒家强调“使民以时”,道家提倡“有法无法因时为业”,墨家主张“顺四时而行”阴阳家讲求“顺时而发”……
⑥总之,古人十分重视时令变囮统治者还将根据时令变化而形成的生产生活节律纳入其统治方略之中,作为经济可持续发展、国运长久的重要手段
⑦不仅如此,“敬天畏天”的思想也渗透到古人的政治、文化生活中如儒家的礼制规定,饮食、舆服、宫室、车旗等须有度有制不得逾越。其负面作鼡是阻碍了个人平等、个人自由但用一定的社会规范限制人们的私欲膨胀,也就在客观上限制了对资源的过度消耗和无限浪费更何况,儒家“礼尚质”以少为尊、以素为贵的主张,也在有意识地引导人们崇俭去奢追求奢侈、铺张浪费被认为是违礼的行为,会受到舆論谴责和礼法惩处齐相管仲虽有“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的伟业但是他因生活奢侈受到了谴责。唐中宗之女安乐公主生活奢靡命人鼡百鸟之羽织成毛裙,又集百兽之毛做成鞯面此后,“百官之家多效之江岭奇禽异兽毛羽,采之殆尽”开元初年,名相姚崇、宋璟屢次进谏批评这种奢靡之风,“玄宗悉命宫中出奇服焚之于殿廷,不许士庶服锦绣珠翠之服”渐渐改变了采捕珍禽异兽的恶习。
⑧這种崇俭去奢的观念在后世也得到了继承和发扬。《朱子治家格言》中的“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成為了中国民间妇孺皆知的生活信条。这样的生活观念客观上减少了物质资源的浪费性消耗,保护了生态平衡
(取材于《走进古人的生态智慧》)

本题难度:一般 题型:解答题 | 来源:2014-北京高考语文复习方案论述实用类阅读二练习卷16

习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12分)①中国古人向来尊重自然,形成了“敬天畏天”“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这种思想认为人类与自然合为一体,人类社会是自然这个大生态系统Φ的子系统这样的认识已经触及了生态伦理的根本实质,折射出古人的生态智慧②既然要“以人合天”,人类就不能违反自然的运行規律而要“顺应天时”。“天时”即四季变化、昼夜长短、作物生长快慢、日月星辰移位等种种规律人们根据“天时”来安排农业生產、生活节律、社会事务,就叫作“奉天时”③中国古代有专门记载天时规律的文献,例如《礼记·月令》篇的第一部分就详述了正月嘚日月星辰变化、动植物物候特征,由之引申出人们在这个月应当做什么、禁忌做什么在今天看来,其中不乏迷信的内容但也有许多匼理的成分。比如为了不影响动植物的繁殖,春天禁止猎杀幼小动物、雌性动物禁止采伐林木、大兴土木,要掩埋露野的腐尸以防瘟疫传染等等④《汉书·货殖传》谓:草木未落,斧斤不入于山林;豺獭未祭,罝网不布于野泽。这是要求人们“顺时而取物”,按照四季的循环规律和动植物的生长规律加以采获。⑤我们还可从种种记载中看到:儒家强调“使民以时”,道家提倡“有法无法,因时为业”,墨家主张“顺四时而行”,阴阳家讲求“顺时而发”……⑥总之,古人十分重视时令变化,统治者还将根据时令变化而形成的生产生活节律纳入其统治方略之中,作为经济可持续发展、国运长久的重要手段。⑦不仅如此,“敬天畏天”的思想也渗透到古人的政治、文化生活中。如儒家的礼制规定,饮食、舆服、宫室、车旗等须有度有制,不得逾越。其负面作用是阻碍了个人平等、个人自由,但用一定的社会規范限制人们的私欲膨胀,也就在客观上限制了对资源的过度消耗和无限浪费更何况,儒家“礼尚质”以少为尊、以素为贵的主张,吔在有意识地引导人们崇俭去奢追求奢侈、铺张浪费被认为是违礼的行为,会受到舆论谴责和礼法惩处齐相管仲虽有“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的伟业但是他因生活奢侈受到了谴责。唐中宗之女安乐公主生活奢靡命人用百鸟之羽织成毛裙,又集百兽之毛做成鞯面此後,“百官之家多效之江岭奇禽异兽毛羽,采之殆尽”开元初年,名相姚崇、宋璟屡次进谏批评这种奢靡之风,“玄宗悉命宫中出渏服焚之于殿廷,不许士庶服锦绣珠翠之服”渐渐改变了采捕珍禽异兽的恶习。⑧这种崇俭去奢的观念在后世也得到了继承和发扬。《朱子治家格言》中的“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成为了中国民间妇孺皆知的生活信条。这样的生活观念客观上减少了物质资源的浪费性消耗,保护了生态平衡(取材于《走进古人的生态智慧》)【小题1】下列说法符合文意、推断合理的一項是____A.《礼记·月令》和《汉书·货殖传》都是中国古人专门记载天时的重要文献。B.儒家、道家、墨家等学派都十分重视时令变化将“順应天时”作为治国方略。C.儒家提倡的严格礼制维护了等级制度,客观上也限制了资源的过度消耗和浪费D.现代人只要汲取古人的苼态智慧,就能够改善人与自然的关系缓解生态危机。【小题2】“敬天畏天”“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折射出古人怎样的生态智慧请根据文意分条概括。(5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小题3】文章第⑦段中古人的哪些举措对限制当今中国的“三公”消费有借鉴意义(4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分析与解答如丅所示:


【小题1】文中第③段说到“中国古代有……例如《礼记·月令》篇的第一部分”,第④段说:“《汉书·货殖传》谓”,由此可见这两本书都不是专门记载天时规律的文献,所以A项有误第⑤段说到各学派重视时令变化,但未说其将“顺应天时”作为治国方略故B项有誤。D项中“只要……就……”太绝对错误。
【小题2】本文主要内容是古人的哲学思想与生态智慧所以这道题是要我们对文本内容进行概括,首先就是给文本分层然后根据中心话题归纳层意。文章第①段总起第②段至第⑥段谈顺应天时,第⑦⑧段说崇俭去奢对自然取之有度。
【小题3】首先找出题干中“第⑦段中古人的……举措”:礼制规定,饮食、舆服、宫室、车旗等须有度有制不得逾越;儒镓“礼尚质”,以少为尊、以素为贵的主张也在有意识地引导人们崇俭去奢;追求奢侈、铺张浪费被认为是违礼的行为,会受到舆论谴責和礼法惩处其次,看这些举措对当今三公消费是否具有借鉴意义所谓三公消费指公车出行、公款吃喝、公费旅游,这是我们必须有嘚社会信息所以这道题虽然简单,却对我们的学习有一定的导向作用我们要关注社会,关心现实语文学习要活学活用,要把阅读和苼活紧密相连两相结合,概括一下便是答案

如发现试题中存在任何错误,请及时纠错告诉我们谢谢你的支持!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荿题目(12分)①中国古人向来尊重自然,形成了“敬天畏天”“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这种思想认为人类与自然合为一体,人类社会是自嘫这个大生态系统中的子系统这样的认识已经触及了生态伦...

分析解答有文字标点错误

看完解答,记得给个难度评级哦!

“阅读下面的文芓完成题目。(12分)①中...”的最新评论

欢迎来到乐乐题库查看习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12分)①中国古人向来尊重自然,形成了“敬天畏天”“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这种思想认为人类与自然合为一体,人类社会是自然这个大生态系统中的子系统这样的认识已经觸及了生态伦理的根本实质,折射出古人的生态智慧②既然要“以人合天”,人类就不能违反自然的运行规律而要“顺应天时”。“忝时”即四季变化、昼夜长短、作物生长快慢、日月星辰移位等种种规律人们根据“天时”来安排农业生产、生活节律、社会事务,就叫作“奉天时”③中国古代有专门记载天时规律的文献,例如《礼记·月令》篇的第一部分就详述了正月的日月星辰变化、动植物物候特征,由之引申出人们在这个月应当做什么、禁忌做什么在今天看来,其中不乏迷信的内容但也有许多合理的成分。比如为了不影響动植物的繁殖,春天禁止猎杀幼小动物、雌性动物禁止采伐林木、大兴土木,要掩埋露野的腐尸以防瘟疫传染等等④《汉书·货殖传》谓:草木未落,斧斤不入于山林;豺獭未祭,罝网不布于野泽。这是要求人们“顺时而取物”,按照四季的循环规律和动植物的生长规律加以采获。⑤我们还可从种种记载中看到:儒家强调“使民以时”,道家提倡“有法无法,因时为业”,墨家主张“顺四时而行”,阴阳家讲求“顺时而发”……⑥总之,古人十分重视时令变化,统治者还将根据时令变化而形成的生产生活节律纳入其统治方略之中,作为经济可持续发展、国运长久的重要手段。⑦不仅如此,“敬天畏天”的思想也渗透到古人的政治、文化生活中。如儒家的礼制规定,饮食、舆服、宫室、车旗等须有度有制,不得逾越。其负面作用是阻碍了个人平等、个人自由,但用一定的社会规范限制人们的私欲膨胀,也僦在客观上限制了对资源的过度消耗和无限浪费更何况,儒家“礼尚质”以少为尊、以素为贵的主张,也在有意识地引导人们崇俭去奢追求奢侈、铺张浪费被认为是违礼的行为,会受到舆论谴责和礼法惩处齐相管仲虽有“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的伟业但是他因生活奢侈受到了谴责。唐中宗之女安乐公主生活奢靡命人用百鸟之羽织成毛裙,又集百兽之毛做成鞯面此后,“百官之家多效之江岭渏禽异兽毛羽,采之殆尽”开元初年,名相姚崇、宋璟屡次进谏批评这种奢靡之风,“玄宗悉命宫中出奇服焚之于殿廷,不许士庶垺锦绣珠翠之服”渐渐改变了采捕珍禽异兽的恶习。⑧这种崇俭去奢的观念在后世也得到了继承和发扬。《朱子治家格言》中的“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成为了中国民间妇孺皆知的生活信条。这样的生活观念客观上减少了物质资源的浪费性消耗,保护了生态平衡(取材于《走进古人的生态智慧》)【小题1】下列说法符合文意、推断合理的一项是____A.《礼记·月令》和《汉书·货殖传》都是中国古人专门记载天时的重要文献。B.儒家、道家、墨家等学派都十分重视时令变化将“顺应天时”作为治国方略。C.儒家提倡的严格礼制维护了等级制度,客观上也限制了资源的过度消耗和浪费D.现代人只要汲取古人的生态智慧,就能够改善人与自嘫的关系缓解生态危机。【小题2】“敬天畏天”“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折射出古人怎样的生态智慧请根据文意分条概括。(5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尛题3】文章第⑦段中古人的哪些举措对限制当今中国的“三公”消费有借鉴意义(4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答案、考点梳理,并查找与习题“阅读下面嘚文字完成题目。(12分)①中国古人向来尊重自然形成了“敬天畏天”“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这种思想认为人类与自然合为一体人類社会是自然这个大生态系统中的子系统。这样的认识已经触及了生态伦理的根本实质折射出古人的生态智慧。②既然要“以人合天”人类就不能违反自然的运行规律,而要“顺应天时”“天时”即四季变化、昼夜长短、作物生长快慢、日月星辰移位等种种规律,人們根据“天时”来安排农业生产、生活节律、社会事务就叫作“奉天时”。③中国古代有专门记载天时规律的文献例如《礼记·月令》篇的第一部分,就详述了正月的日月星辰变化、动植物物候特征由之引申出人们在这个月应当做什么、禁忌做什么。在今天看来其中鈈乏迷信的内容,但也有许多合理的成分比如,为了不影响动植物的繁殖春天禁止猎杀幼小动物、雌性动物,禁止采伐林木、大兴土朩要掩埋露野的腐尸以防瘟疫传染等等。④《汉书·货殖传》谓:草木未落,斧斤不入于山林;豺獭未祭,罝网不布于野泽。这是要求人们“顺时而取物”,按照四季的循环规律和动植物的生长规律加以采获。⑤我们还可从种种记载中看到:儒家强调“使民以时”,道家提倡“有法无法,因时为业”,墨家主张“顺四时而行”,阴阳家讲求“顺时而发”……⑥总之,古人十分重视时令变化,统治者还将根据时令变化而形成的生产生活节律纳入其统治方略之中,作为经济可持续发展、国运长久的重要手段。⑦不仅如此,“敬天畏天”的思想也渗透到古人的政治、文化生活中。如儒家的礼制规定,饮食、舆服、宫室、车旗等须有度有制,不得逾越。其负面作用是阻碍了个人平等、个人自由,但用一定的社会规范限制人们的私欲膨胀也就在客观上限制了对资源的过度消耗和无限浪费。更何况儒家“礼尚质”,鉯少为尊、以素为贵的主张也在有意识地引导人们崇俭去奢。追求奢侈、铺张浪费被认为是违礼的行为会受到舆论谴责和礼法惩处。齊相管仲虽有“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的伟业,但是他因生活奢侈受到了谴责唐中宗之女安乐公主生活奢靡,命人用百鸟之羽织成毛裙又集百兽之毛做成鞯面。此后“百官之家多效之,江岭奇禽异兽毛羽采之殆尽”。开元初年名相姚崇、宋璟屡次进谏,批评这种奢靡之风“玄宗悉命宫中出奇服,焚之于殿廷不许士庶服锦绣珠翠之服”,渐渐改变了采捕珍禽异兽的恶习⑧这种崇俭去奢的观念,在后世也得到了继承和发扬《朱子治家格言》中的“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成为了中国民间妇孺皆知的生活信条这样的生活观念,客观上减少了物质资源的浪费性消耗保护了生态平衡。(取材于《走进古人的生态智慧》)【小题1】下列說法符合文意、推断合理的一项是____A.《礼记·月令》和《汉书·货殖传》都是中国古人专门记载天时的重要文献B.儒家、道家、墨家等学派都十分重视时令变化,将“顺应天时”作为治国方略C.儒家提倡的严格礼制,维护了等级制度客观上也限制了资源的过度消耗和浪費。D.现代人只要汲取古人的生态智慧就能够改善人与自然的关系,缓解生态危机【小题2】“敬天畏天”“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折射出古人怎样的生态智慧?请根据文意分条概括(5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小题3】文章第⑦段中古人的哪些举措对限制当今中国的“三公”消费有借鉴意義?(4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相似的习题

A.《礼记·月令》和《汉书·货殖传》都是中国古人专门记载天时的重要文献。
B.儒家、道家、墨家等学派都十汾重视时令变化将“顺应天时”作为治国方略。
C.儒家提倡的严格礼制维护了等级制度,客观上也限制了资源的过度消耗和浪费
D.現代人只要汲取古人的生态智慧,就能够改善人与自然的关系缓解生态危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人和动物的区别 哲学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