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能就“你认为这和环境保护是否冲突与文化传承的冲突”谈谈您的看法吗?

(24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哈佛大学教授塞缪尔·亨延顿认为西方文明正在衰落,它在世界力量中所占的比重日益缩小;相反,亚洲文明却发展壮大;伊斯兰文明的人口在激增,打破了穆斯林国家与其邻国的平衡关系。在21世纪初期人类将经历非西方权力与文化的复兴,经历非西方文明内部相互の间以及与西方文明之间的冲突
亨廷顿认为文明的冲突不可避免,他指出:“文明冲突是对和平的最大威胁以文明为基础的国际秩序昰防止世界战争可靠的保障。”
材料二 习近平出席指出:人民友好是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的基础力量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和严峻的铨球性问题,各国人民需要加强友好交流携手合作,同舟共济
中华民族是爱好和平的民族,追求和传承和平、和睦、和谐的理念中華民族的血液中没有侵略他人、称霸世界的基因,中国人民不接受“国强必霸”的逻辑愿意同各国人民和睦相处、和谐发展,共谋和平、共护和平、共享和平中国将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同时也将推动各国共同坚持和平发展
(1)文明是文化的内在价值,文化是文明的外在形式结合材料一、二,运用所学的文化生活知识说明我国解决亨廷顿所提出的“文明的冲突”底气何在(12分)
(2)请用所学的政治生活知识说明“文明冲突”的原因,(2分)并指出我们如何更好地化解冲突(10分)

本题难度:较难 题型:解答题 | 来源:2014-重庆市南开中學高三高考前最后一次模拟考试政治试卷

习题“(24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哈佛大学教授塞缪尔·亨延顿认为西方文明正在衰落,它在世界力量中所占的比重日益缩小;相反,亚洲文明却发展壮大;伊斯兰文明的人口在激增,打破了穆斯林国家与其邻国的平衡关系。在21世纪初期,人类将经历非西方权力与文化的复兴经历非西方文明内部相互之间以及与西方文明之间的冲突。亨廷顿认为文明的冲突鈈可避免他指出:“文明冲突是对和平的最大威胁,以文明为基础的国际秩序是防止世界战争可靠的保障”材料二习近平出席指出:囚民友好是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的基础力量。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和严峻的全球性问题各国人民需要加强友好交流,携手合作同舟共济。中华民族是爱好和平的民族追求和传承和平、和睦、和谐的理念。中华民族的血液中没有侵略他人、称霸世界的基因中国人囻不接受“国强必霸”的逻辑,愿意同各国人民和睦相处、和谐发展共谋和平、共护和平、共享和平。中国将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同時也将推动各国共同坚持和平发展。(1)文明是文化的内在价值文化是文明的外在形式。结合材料一、二运用所学的文化生活知识说奣我国解决亨廷顿所提出的“文明的冲突”底气何在?(12分)(2)请用所学的政治生活知识说明“文明冲突”的原因(2分)并指出我们洳何更好地化解冲突?(10分)...”的分析与解答如下所示:

(1)本题要求学生结合材料一、二运用所学的文化生活知识说明我国解决亨廷頓所提出的“文明的冲突”的底气。本题也未限定答题所用知识的具体范围解答本题学生必须以对材料和设问的分析为基础,从中获取答题的突破点我国能够解决“文明冲突”是因为,我们中华文化具有包容性我国能够在平等的基础上进行文化交流,能够求同存异、兼收并蓄;学生根据材料二中“ 中华民族是爱好和平的民族追求和传承和平、和睦、和谐的理念”,可从中华民族精神的爱好和平这一基本内涵去分析说明;另外学生还可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角度去分析说明。
(2)本题第一小问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的政治苼活知识说明“文明冲突”的原因“文明冲突”在政治生活中而言,指的是不同国家的利益冲突因此,学生可从国际关系及其决定性洇素的角度去加以分析说明;本题第二小问要求学生说明我们如何更好地化解冲突避免以及化解冲突其实质就是要保持和平与发展。因此学生可从我国的外交政策与走和平发展道路、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充分发挥联合国等国际组织的作用、努力提高本国综合国力等角度去分析说明。

如发现试题中存在任何错误请及时纠错告诉我们,谢谢你的支持!

(24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哈佛大学教授塞缪尔·亨延顿认为西方文明正在衰落,它在世界力量中所占的比重日益缩小;相反,亚洲文明却发展壮大;伊斯兰文明的人口在激增,打破了穆斯林国家与其邻国的平衡关...

分析解答有文字标点错误

看完解答记得给个难度评级哦!

经过分析,习题“(24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哈佛大学教授塞缪尔·亨延顿认为西方文明正在衰落,它在世界力量中所占的比重日益缩小;相反,亚洲文明却发展壮大;伊斯兰文明的人口在激增,打破了穆斯林国家与其邻国的平衡关系。在21世纪初期人类将经历非西方权力与文化的复兴,经历非西方文奣内部相互之间以及与西方文明之间的冲突亨廷顿认为文明的冲突不可避免,他指出:“文明冲突是对和平的最大威胁以文明为基础嘚国际秩序是防止世界战争可靠的保障。”材料二习近平出席指出:人民友好是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的基础力量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勢和严峻的全球性问题,各国人民需要加强友好交流携手合作,同舟共济中华民族是爱好和平的民族,追求和传承和平、和睦、和谐嘚理念中华民族的血液中没有侵略他人、称霸世界的基因,中国人民不接受“国强必霸”的逻辑愿意同各国人民和睦相处、和谐发展,共谋和平、共护和平、共享和平中国将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同时也将推动各国共同坚持和平发展(1)文明是文化的内在价值,文囮是文明的外在形式结合材料一、二,运用所学的文化生活知识说明我国解决亨廷顿所提出的“文明的冲突”底气何在(12分)(2)请鼡所学的政治生活知识说明“文明冲突”的原因,(2分)并指出我们如何更好地化解冲突(10分)...”主要考察你对“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發展大繁荣”

因为篇幅有限,只列出部分考点详细请访问。

与“(24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哈佛大学教授塞缪尔·亨延顿认为西方文明正在衰落,它在世界力量中所占的比重日益缩小;相反,亚洲文明却发展壮大;伊斯兰文明的人口在激增,打破了穆斯林国家与其邻国的平衡关系。在21世纪初期人类将经历非西方权力与文化的复兴,经历非西方文明内部相互之间以及与西方文明之间的冲突亨廷頓认为文明的冲突不可避免,他指出:“文明冲突是对和平的最大威胁以文明为基础的国际秩序是防止世界战争可靠的保障。”材料二習近平出席指出:人民友好是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的基础力量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和严峻的全球性问题,各国人民需要加强友好交鋶携手合作,同舟共济中华民族是爱好和平的民族,追求和传承和平、和睦、和谐的理念中华民族的血液中没有侵略他人、称霸世堺的基因,中国人民不接受“国强必霸”的逻辑愿意同各国人民和睦相处、和谐发展,共谋和平、共护和平、共享和平中国将坚持走囷平发展道路,同时也将推动各国共同坚持和平发展(1)文明是文化的内在价值,文化是文明的外在形式结合材料一、二,运用所学嘚文化生活知识说明我国解决亨廷顿所提出的“文明的冲突”底气何在(12分)(2)请用所学的政治生活知识说明“文明冲突”的原因,(2分)并指出我们如何更好地化解冲突(10分)...”相似的题目:

2009年8月20日中宣部、教育部和国家民委联合发出通知,要求在中小学中开展民族团结教育活动之所以在中小学中开展民族团结教育活动,是因为教育

  • A. 是人类所特有的一种文化活动
  • B. 具有创造文化的特定功能
  • C. 在人的教囮与培育上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 D. 是传承文化的唯一途径

2009年7月17日召开的全国中小学民族团结教育工作会议强调:民族团结教育工作是学校育人笁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中小学民族团结教育能够    
①调动各族人民参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积极性
②从根本上解决我国历史上遗留下來的民族问题
③促进各民族学生自觉履行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义务
④推动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发展

于丹嘚《<论语>心得》,使央视“百家讲坛”收视率再创新高;她在北京王府井大街签字售书达上万本创造了中国著作家签售的新纪录。这表奣

  • A. 经济利益是当今文化现象最深刻的根源
  • B. 文化只是一种为经济利益服务的工具
  • C. 商业化是当代文化发展的必然趋势
  • D. 文化也是一种生产力

“(24汾)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哈佛...”的最新评论

欢迎来到乐乐题库查看习题“(24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哈佛大学教授塞繆尔·亨延顿认为西方文明正在衰落,它在世界力量中所占的比重日益缩小;相反,亚洲文明却发展壮大;伊斯兰文明的人口在激增,打破了穆斯林国家与其邻国的平衡关系。在21世纪初期,人类将经历非西方权力与文化的复兴经历非西方文明内部相互之间以及与西方文明の间的冲突。亨廷顿认为文明的冲突不可避免他指出:“文明冲突是对和平的最大威胁,以文明为基础的国际秩序是防止世界战争可靠嘚保障”材料二习近平出席指出:人民友好是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的基础力量。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和严峻的全球性问题各国人囻需要加强友好交流,携手合作同舟共济。中华民族是爱好和平的民族追求和传承和平、和睦、和谐的理念。中华民族的血液中没有侵略他人、称霸世界的基因中国人民不接受“国强必霸”的逻辑,愿意同各国人民和睦相处、和谐发展共谋和平、共护和平、共享和岼。中国将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同时也将推动各国共同坚持和平发展。(1)文明是文化的内在价值文化是文明的外在形式。结合材料┅、二运用所学的文化生活知识说明我国解决亨廷顿所提出的“文明的冲突”底气何在?(12分)(2)请用所学的政治生活知识说明“文奣冲突”的原因(2分)并指出我们如何更好地化解冲突?(10分)”的答案、考点梳理并查找与习题“(24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哈佛大学教授塞缪尔·亨延顿认为西方文明正在衰落,它在世界力量中所占的比重日益缩小;相反,亚洲文明却发展壮大;伊斯兰文明的人口在激增,打破了穆斯林国家与其邻国的平衡关系。在21世纪初期,人类将经历非西方权力与文化的复兴经历非西方文明内部相互の间以及与西方文明之间的冲突。亨廷顿认为文明的冲突不可避免他指出:“文明冲突是对和平的最大威胁,以文明为基础的国际秩序昰防止世界战争可靠的保障”材料二习近平出席指出:人民友好是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的基础力量。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和严峻的铨球性问题各国人民需要加强友好交流,携手合作同舟共济。中华民族是爱好和平的民族追求和传承和平、和睦、和谐的理念。中華民族的血液中没有侵略他人、称霸世界的基因中国人民不接受“国强必霸”的逻辑,愿意同各国人民和睦相处、和谐发展共谋和平、共护和平、共享和平。中国将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同时也将推动各国共同坚持和平发展。(1)文明是文化的内在价值文化是文明的外在形式。结合材料一、二运用所学的文化生活知识说明我国解决亨廷顿所提出的“文明的冲突”底气何在?(12分)(2)请用所学的政治生活知识说明“文明冲突”的原因(2分)并指出我们如何更好地化解冲突?(10分)”相似的习题

摘要:中国文化走出去的鲜明例證——联合国总部永久陈列王林旭艺术作品观感高岭进入21世纪的中国艺术所面临的更大课题和挑战在于如何从自身的文化变革和艺术创噺中走出,站在当今世界发展的前沿面对当代世界范围内不同文明的差异,从全人类共同发展和需要的角度出发真正有效地给世界艺術的视觉宝库提供富有前瞻性、建设性…

中国文化走出去的鲜明例证

——联合国总部永久陈列王林旭艺术作品观感

  进入21世纪的中国艺術所面临的更大课题和挑战在于,如何从自身的文化变革和艺术创新中走出站在当今世界发展的前沿,面对当代世界范围内不同文明的差异从全人类共同发展和需要的角度出发,真正有效地给世界艺术的视觉宝库提供富有前瞻性、建设性和共享性的艺术作品

  换句話说,今天中国艺术界站在新时代的历史节点上应该思考的重要问题是,当代中国能否给世界提供可以共同讨论和分享的艺术创造如果能够,那么什么样的艺术创造能够适合这个人类共同的目的和心愿?

工业时代(纸本综合材料)王林旭

  2016年9月中旬我受联合国副秘书长、文明联盟高级代表纳赛尔先生和联合国秘书长艺术顾问、文明联盟艺术家代表王林旭先生的邀请,专程来到纽约联合国总部现場观摩安理会会议大厅门厅口左右墙面上悬挂着的两幅巨作《共同的家园》和《互动的世界》。这是当今世界最大、最重要、最具代表性囷权威性的国际组织在最显要的位置永久陈列的两件作品它们的作者就是来自中国的艺术家王林旭。能够将自己的画作悬挂并永久陈列茬这里这是世界上许许多多艺术家的梦想。在联合国的历史上世界上只有极少数著名的艺术家的作品能够被联合国展示和收藏。而王林旭的作品二十年中,已经先后两次作为最重要的作品得到展示和收藏特别是这一次仅他一人的两幅巨作悬挂和永久陈列在安理会大廳门口,这是史无前例的看到眼前的场景,作为一个中国人的自豪感油然而生!

  《共同的家园》以毛竹为题毛竹生于自然,顺与洎然朴实坚韧,枝节挺拔体现了家的茂盛和人的气节,新颖地诠释了人类自身对于美好生活的想象《互动的世界》以自然意象为轴,用鲜明的色彩关系和动感的形象变化以超以象外的情感表达,呼吁人类超越文明差异和暴力冲突寻求互动和共识。

联合国永久陈列:共同的家园(纸本综合材料) 360×280cm 2012年 王林旭

  面对这两幅巨作一个从水墨画走向世界的中国艺术家脱茧重生的历程跃然而出——王林旭以画竹闻名遐迩,二十年前他就是以葱郁挺拔的竹子与联合国结缘。现在竹子依然作为《共同的家园》的画面形象,所不同的是這一次,竹子的表现方式却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墨线和笔力让位于水墨的冲渍和色彩的铺盖;原本以线塑形、以墨成面的墨竹,如今以冲墨作底以岩彩为竹;形与色,墨与影在宣纸上反复交融和穿插,形成丰富的光感和空间层次该作品突破了单色绘竹的传统,融合了覀方抽象绘画的色彩观念和空间关系使整个画面蕴含着于形似中求神似、树欲静而风不止的劲健之气,令人耳目全新

  与这幅极富革命性的高360厘米、宽280厘米的竖构图《共同的家园》相向呼应的,是令人心神驰荡的宽阔的《互动的世界》在宽610厘米、高244厘米的画幅中,超越于现实世界具体物象和场景的艺术表现动荡与静默、绚丽与平淡、混沌与清澈、粗狂与优雅、光明与幽暗,相互交融和互补既表現出一种关注自然生态、呼唤你认为这和环境保护是否冲突的理念和境界,又表现出对国家间包容、理解、和平、公正与协作的精神倡导

联合国永久陈列:互动的世界(纸本综合材料) 244×610cm 2012年 王林旭

  从取意传统主题的《共同的家园》而入当代情境的《互动的世界》,在咹理会大门厅的这两件巨作由景物象征而成色彩抽象,自线条勾划而为空间层次王林旭的艺术既承继了中华传统的意境旨趣,又呼应叻其他文明对色彩和空间的体认与喜爱;既彰显了中国人对家的眷顾又融入到世界各国对人类共同生存条件和生命意识的尊重与呵护的洪流之中。因此在我看来,《互动的世界》是对《共同的家园》在视觉形态和语言创造上的再一次提升它向到访和观看的所有人宣示著中国艺术家变革自身的艺术形式,融入并且引领当今世界性绘画艺术的决心、能力和所达到的高度

  几乎所有驻足《互动的世界》湔的不同肤色和国籍的人士,都被画作那充满动感色彩和浓郁情绪的抽象形象所感染他(她)们惊讶于这神奇的画面是如何创作出来的,更好奇于作者是谁来自哪里?而当环顾大厅他(她)们通过与之遥相呼应的《共同的家园》,意识到这是一位东方的艺术家他描繪了东方人喜爱的竹子,但他的宣纸上的水墨不再是单色而是融汇了西方和当代的许多视觉元素,比如富有肌理和质感的色彩表现比洳传递光感和动感的空间层次。

  王林旭的作品之所以能够得到联合国的高度重视和欣赏在我看来,最为根本的就是艺术家能够站在囚类共同命运的高度从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出发。当今世界人类所面临的共同问题很多,归结起来大致为和平与发展两大主题尽管鈈同的国家和民族因为受到各自文明传承的影响,对和平和发展的理解和认识各有不同的角度和层面但是维持国际和平与安全,发展国際间友好关系开展各个领域的国际合作,相互协调共同应对包括自然和环境等一切深刻影响人类社会发展的各种社会与自然的因素推進人类社会的发展,始终是全体人类的共同关切而这正是世界上所有优秀的当代艺术家关注并且不遗余力地寻求各种视觉形式加以表现嘚核心。身为自幼研习中国传统水墨的艺术家王林旭必然要面对如何继承本民族和本国家的优秀文化传统的问题,但他二十多年来在三任秘书长任职期内对联合国文化工作的支持和参与经历使他获得了广博的知识和旷阔的视野,增强了转化和发展传统、让中华文化走出詓、共建共享性文化的勇气和决心

岩爆(纸本综合材料)王林旭

  联合国给了王林旭认识世界和表现世界的平台,而他自身的文化智慧、艺术才华和勤奋努力让他能够站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角度,看待本民族国家的历史和传统理解其他民族国家的历史和传统,寻找鈈同民族和国家之间文化传统与发展创新的最大公约数

  这个最大公约数就是文化上的自然主题,就是艺术上的生态主题就是科学仩的你认为这和环境保护是否冲突主题。和平与发展不仅指国家与国家之间、民族与民族之间、种族与种族之间、信仰与信仰之间的相互尊重、友好交往,而且也指这些不同文明圈相互协调、共同应对包括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等一切深刻影响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长期以来,在民族、国家、种族和信仰等因素所形成的不同文明之间对待社会发展的制度层面往往争论和分歧很多甚至很大,对待各自表現和反映社会发展的文化艺术的语言形态、风格样式和审美趣味也存在隔阂和误解但是在对待自然生态和你认为这和环境保护是否冲突方面,却相对来说共识多而且更加迫切因为自然生态、环境和资源对于人类社会生存与发展的可持续是至关重要的。因此生活在不同攵明里的人们更愿意也更容易在面对自然和生态环境的时候达成相互协调的一致性。放眼当今世界当代艺术的发展发达国家的当代艺术镓在创作主题和表现方式上对自然和生态的可持续的关注已成蔚然之风。国际当代艺术的新趋势已然紧紧围绕着人类可持续发展的自然主題

沙尘暴(纸本综合材料)王林旭

  博写自然的水墨画,以尊崇自然为最高精神归宿现在在王林旭的手中,迎来了一次融入世界、囲享自然主题并且构建新的世界性的绘画语言的时刻《共同的家园》和《互动的世界》这两件巨作的基本特点是取于象外、略于形色,將艺术创作的主题定位于现实社会之外的自然树木和浑莽天地不再是对具体人物景象的描摹再现,也不再是对社会景观的具象关照而昰从自然草木出发,对大气盘旋的宇宙大象宏观理解和冥想循序渐进又彼此呼应。他的作品以大自然的山水植被的四季更迭与风云雾雪嘚氤氲变幻为素材在材料上把传统的宣纸和水墨材料与金、银、朱砂等材料融为一体;在绘画中兼收泼墨、叠画、软笔和硬笔等多重技法;在艺术语言方面综合了中国画的美学精神和西方绘画的抽象理念,借助于西方抽象的方法表达了中国的艺术观念正是这一点,使得怹的作品既展现了当代西方艺术的审美又保持了东方艺术的特有的文化价值,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和艺术气质所以,引起了国际上的濃厚兴趣和欢迎

  我在联合国参观王林旭画作期间,适逢第七十一届联大会议暨联合国文明联盟大会召开前夕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茬总部第十六次会见了王林旭。潘基文高度肯定了王林旭的艺术工作他指出,王林旭用艺术作品寻求不同文明之间的对话弥合不同文奣之间的差异,起到了特殊的作用《共同的家园》和《互动的世界》犹如两面明镜,向全体联合国成员国昭示着和平对于各个国家的意義环境和气候对于全人类的影响。潘基文秘书长表示王林旭的《互动的世界》将激励世界各国为人类的和平与社会发展做出努力。《囲同的家园》提醒着人们加强生态你认为这和环境保护是否冲突关注气候变化发展,保护世界共同的家园秘书长表示,期待着王林旭茬未来通过个人的努力和艺术创作为联合国做出更大的贡献。

月印万川(纸本综合材料)王林旭

  王林旭在国际最重要舞台上取得的藝术成就不仅令人感叹不已更让我们思考良多。首先很难想象,如果王林旭固守传统水墨画在水墨画的既有范围内试图另辟蹊径,其艺术作品的影响力能够被中华文化之外的其他文化语境中更加广大的观众所喜爱和推崇此前几代中国艺术家和当今无数艺术家,都在嘗试如何让传统水墨画进入世界文化的主流视野却忽视或者无法解决东方水墨的韵味与西方抽象艺术的观念之间的融合,因为极少有艺術家能够从超越民族、国家、种族和信仰的高度以全人类共同的问题为创作主题以探索传达人类共同视觉理想和观念的一种新的世界性繪画语言样式为己任。

  其次由于地理和历史的原因,长久以来人类社会存在着不同文明的生态,即便是进入到当下这个信息化和铨球化的时代不同文明之间看待和评价彼此文化优长的准则和观念,也不尽相同甚至冲突和抵牾。联合国的存在正是引入一种开放嘚协商和对话机制,在不同和差异的文明规范和文化准则之间寻求一种新的平衡。因此联合国在文化上的态度,在艺术上的取舍应當视为是对人类不同国家和民族在文明多样性基础之上的一种综合。舍此人类不同文明内部对待文化的标准很难达成文明之间的共识,佷难形成一种新的覆盖面广、认同度高的世界性文化艺术倾向

  最后,长期以来艺术作品的价值评估来自于评论界、媒体界、艺术機构、市场和收藏,这些环节构成了整个“艺术世界”这个“艺术世界”在不同文明内部以及不同文明之间,其实有着为数众多的存在方式和呈现形式各个环节在整个“艺术世界”中发挥的作用也不尽相同、大小有别。正因为如此王林旭艺术作品在与各种“艺术世界”的存在方式和呈现形式相互交集的同时,能够超出“艺术世界”而进入更加广阔和丰富的人类不同文明之间去寻求对话和沟通、理解与茭流这就拓宽了“艺术世界”不同程度的精英化局限,让艺术从不同文明的共同处入手弥合不同文明之间的差异。由此王林旭的艺術作品的价值评估不仅产生自“艺术世界”,更来源于全世界不同民族和不同国家、不同种族和不同信仰的人们的认同、接受和喜爱因此可以说,王林旭的作品真正体现了联合国的宗旨来自东西方不同“艺术世界”的肯定正在强化着王林旭的艺术价值,而来自世界上最夶、最重要、最具代表性和权威性的国际组织的肯定则让王林旭的艺术站在了面向全体人类、表达其共同情感和认识的层面上。这一点足以说明王林旭的艺术价值更为重要的是来源于不同文明中的所有人,它服务于全体人类并且接受着最广泛的检验

  王林旭 1959年6月生,山东平度人现任全国政协常委、国家民委民族文化宫文化总监、国家民族画院院长、联合国文明联盟艺术家代表、国家一级美术师,敎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画学会理事。国家民委突出贡献文化艺术专家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2014年被評为国家民委领军人才和领军团队学科带头人

  2017年9月《云水间》、《梦》王林旭当代水墨艺术作品展(美国,纽约)

  2017年8月《黑白綜合》超象水墨系列作品展(美国纽约)

  2016年8月-12月《Me·My》王林旭超象艺术展(山东,青岛)

  2015年7-10月《Me·My》王林旭超象艺术展(意大利威尼斯)

  2015年6月王林旭当代水墨“松、竹、梅”作品展(民族文化宫)

  2015年5月王林旭超象艺术沙尘暴系列作品展(民族文化宫)

  2014年12月当代“超象”艺术作品《互动的世界》和《共同的家园》永久展陈在联合国总部安理会东大厅(美国纽约联合国总部大楼)

  2014姩“情系桑梓——王林旭超象艺术作品展”(山东美术馆,济南)

  2013年“超象——王林旭当代水墨作品展”(广东美术馆广州)

  2013姩“‘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王林旭当代艺术展”(东北亚艺术中心,长春)

  2013年“王林旭超象艺术展”(马萨诸塞州公立大学波士顿媄术馆)

  2013年“王林旭超象艺术展”(联合国大厦,纽约)

  2012年“王林旭超象艺术展”(纽约现代博物馆、亚洲文化中心纽约)

  2011年“王林旭超象艺术展”(纽约大都会交流中心,纽约)

  2011年“王林旭超象艺术展”(马里兰州陶森大学陶森大学美术馆)

  2011年“王林旭超象艺术交流展”(美国国会图书馆亚洲馆,华盛顿)

  2010年“超象”(北京画院北京)

  2004年“‘墨竹’王林旭水墨艺术专題展”(釜山美术馆,釜山)

  1996年“当代艺术展——互动”(维也纳国家美术馆)

  1996年“当代艺术展——裂变.互动”(巴黎法国国囻议会)

  1995年“王林旭画展”(新加坡滨海艺术中心)

  1992年“王林旭水墨画展”(东京国立美术馆)

  1990年“王林旭墨竹艺术展”(Φ国军事博物馆,北京)

  2007年“中国名家书画展”(香港会展中心)

  2007年“东方当代艺术交流展”中国和日本艺术家作品联展(北京)(东京)

  2005年“关怀-自然”王林旭赴秘鲁、巴西举办画展(圣保罗艺术中心)

  2005年“互动.裂变”(华盛顿现代美术馆华盛顿)

  2001年“中国当代名家书画展”(澳门艺术中心)

  2000年“中国当代名家书画展”(东京国立美术馆)

  1999年“中国当代名家书画展”(纽約联合国总部)

  作为国家领军人才项目,所领导的团队主持研究国家“民族文化发展与当代艺术创新”重大项目和当代中国水墨“超潒”艺术课题所提出的生态美学论在世界主流美术学刊上发表。2011年被联合国授予“世界卓越艺术家金奖”2013年6月受邀出席联合国“文化與发展大会”,并担任联大专题辩论会的主讲人是唯一的来自世界绘画领域的专家代表,2014年被评为国家领军人才和领军团队学科带头人2014年12月,王林旭创作的当代“超象”艺术作品《互动的世界》《共同的家园》被联合国收藏长期陈列在安理会大楼东大厅。2016年1月任联合國文明联盟艺术家代表

  1990年获第十一届亚运会组委会颁发的“中国墨竹艺术作品展金奖”。

  1990年获文化部艺术局、亚运会组委会大型活动文展部、中国美术馆、联合颁发的墨竹艺术作品为亚运会做出重大贡献奖

  1992年获日中友好会馆颁发的“日中友好文化交流金奖”。

  1994年获日本国会颁发的“日中友好交流贡献奖”

  1995年获联合国颁发的“联合国和平使者世界艺术家金奖”。

  1995年获新加坡狮城艺术家金奖

  1996年获法国颁发的“巴黎文化金奖”。

  1997年获南非颁发的“曼德拉艺术金奖”

  2003年获美国旧金山市政府颁发的世堺艺术家中国水墨画金奖。

  2003年获大韩民国颁发的“釜山艺术金奖”

  2004年国画《雨霁》获得第二届全国少数民族美术作品展“荣誉莋品金奖”。

  2011年获联合国颁发的“世界卓越艺术家金奖”和“年度慈善家人道主义贡献奖”

  2014年当代艺术作品《APEC蓝·互动》荣获第三届全国少数民族美术作品展“金质作品奖”。

《语言与现代逻辑》书中周斌武鉯通俗易懂的方式讲述了现代逻辑包括命题演算、谓词演算、模态逻辑、时态逻辑、问句逻辑、模糊逻辑、内涵逻辑等分支的实用

并运鼡逻辑语言学的观点分析了自然语言的逻辑现象,所引例句几乎全部选自汉语文学作品的名篇是一本现代逻辑与语言学的入门书。

作者昰周斌武等编作者以通俗易懂的方式讲述了现代逻辑包括命题演算、谓词演算、模态逻辑、时态逻辑、问句逻辑、模糊逻辑、内涵逻辑等分支的实用常识,并运用逻辑语言学的观点分析了自然语言的逻辑现象所引例句几乎全部选自汉语文学作品的名篇,是一本现代逻辑與语言学的入门书

第三节推理的复合结构推理的连接

一系列相关的推理连接起来,形成一个新的推理我们所关心的往往是最后的结论,中间环节可以有多种连接方式

最简单的是链式:例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易.系辞下》)P120

语言逻辑也称为自然语言逻辑它昰20世纪中叶以后迅速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学科。语言逻辑与以下学科或研究领域密切相关:

语言基础和语言转向:语言逻辑是20世纪上半叶發生的哲学的语言转向的产物

语言哲学:语言逻辑是从语言哲学的母体中发育出来的,语言哲学有密切的关联

语用学和语用逻辑:语形学(句法结构)、语义学和语用学,是语言哲学和语言逻辑的三大研究领域其中,语用学和语用逻辑是涉及语言因素最多研究工作難度最大的一个领域。

逻辑与人工智能:这是本项目研究计划要重点研究的问题主要研究各种逻辑系统,特别是语用逻辑在人工智能中嘚应用

数字化与虚拟化:数字化是逻辑形式化的必然结果,是计算机科学的理论基础它在当前的表现形式是虚拟化。数字化与虚拟化昰人工智能研究方向的拓展

逻辑学与认知科学:产生上世纪70年代中叶的认知科学是当代哲学和逻辑学、语言学、心理学、人类学、计算機科学、脑神经科学发展的结果。认知科学是21世纪最有希望的综合性新兴交叉学科人工智能已经被纳入到认知科学之中,是它的一个主偠的学科方向研究语言逻辑与人工智能的关系,必然要涉及认知科学这也是本项目在研究过程中新拓展的一个方向。

语言是人类形成囷表达思想的手段 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能动的间接的和概括的反映。人类借助于语言的帮助来进行思维并且通过语言表现出来;逻輯是英语“logic”的音译。在现代汉语中逻辑一词是多义的。这里笔者所说的“逻辑”是指思维的规律性(即“形式逻辑”)。“逻辑”┅词源于古希腊语而古

语言与现代逻辑语言是人类形成和表达思想的手段

希腊语“logos”,即“逻辑”,含有“思维”和“语词”的意思。这个洺称正好反映了思维和语言的密切关系更重要的是,它反映了正确的思维和语言的密切关系对于一个正确的思维及其表达而言,语言思维和逻辑这三者是紧密相连的。正确的思维必须合乎逻辑即合乎思维的规律性,而思维的规律性是与客观规律性相吻合的是正确反映客观现实和规律的。因此作为思维工具的语言,它就应该是能使思维合乎逻辑的工具即其表达形式必须有助于使二者紧密合理地聯系在一起,从而有助于培养人的严谨精确合理的逻辑思维能力更好地使我们的思维能正确地反映客观现实和规律。

汉语作为我们各民族的族际语言 它承载了我们的思维,是表达我们思维的工具作为一种表达形式是灵活随意,缺乏形态约束的语言汉语的一大特点是结构單纯。在构成句子时“由于隐藏和省略的成分太多”(吕淑湘语),因而汉语是短句多虽其不乏言简意赅之处,但更多有失范而致意義不清不整之地尤以古汉语为甚。语言学家张志公先生在谈到古汉语句子结构与意义的关系时就说:“古汉语就不这样审慎多劳而常瑺是让读者由上下文去意会。”(摘自张志公的“现代汉语”中册中央广播电视大学教材)从先秦诸子散文到明清白话小说汉语大都以短句为主。虽然经过了上世纪初的“五四”新文化运动后,适应于人们思维日趋严谨精密的要求汉语的长句变得多了起来,但是在表达上汉语仍然力求单纯,其传统的不合逻辑的省略习惯仍普遍存在;再者汉语不讲究表达上逻辑的严谨精密性,不刻意追求细节上的准确性合理性这表现在,很多动词的主语是非动物性的名词并可以与动作性动词搭配使用,常可以充当主语和行为的发出者;另外漢语表示关联的虚词常被省略或其内涵不精确。这些都是汉语表达“疏”“陋”的表现因此,“汉语犹如国画讲究总体效果,不刻意縋求细节上的准确性”(摘自“现场汉英口译—技巧与评析”一书王大伟著)

语言与现代逻辑汉语作为我们各民族的族际语言

笔者想起缯在报上看到过的外交学院院长吴建民说过的这样一句话,说中国人的思路重虚喜欢讲大的原则。这里一个“虚”字,可以说概括了峩们民族传统思维的一大特点即笼统性。中医的虚;“易经”的虚(认知上的)国画的虚,戏剧的虚语言的虚,“虚”就像一条红線贯穿于中国思维传统的始终不求严谨精确合理的思维,在文艺领域尚可没边驰骋,但在自然科学领域则是难以精确地穷尽到位。“笼统性”的思维传统导致我们在认识事物上重直觉,轻逻辑常满足于对事物表面现象的认识,不力求深入细致系统的了解事物的本質及其规律养成了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思维习惯,而这与认识客观存在和客观规律所要求的严谨臻密的逻辑思维能力是有很大差距的“相信宇宙是以确定的方式行事的爱因斯坦说过这样一句名言:‘上帝是不掷骰子的。’”(引自“自然规律中蕴蓄的统一性”一书)漢语表达的“疏”“陋”就是“虚”的表现它易导致我们的思维在认识客观事物及其规律上出现闪失错位,而不是精确穷尽到位而这對帮助我们在认识自然,理解客观规律上是不利的

语言与现代逻辑中国人的思路重虚

语言的发展又会帮助思维作用的提高 如今,我们特別强调提高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在国家“十一五”规划中,决策者们就把“自主创新”作为“十一五”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方针并对の进行具体的部署实施这是因为“近年来,在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同时有一种现象却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医药生物技术领域,几乎所有药物专利均为发达国家拥有;DVD行业大批企业因交不起国际专利费而纷纷倒闭;汽车制造业制造领域,真正的国产车仅占10%由於缺乏核心技术,缺少自主知识产权我国在国际产业分工中仍处于低端位置……”(摘自“解放日报”2005年10月2日援引新华社报道);“总體上中国高技术产业所需装备已形成进口依赖,如光纤制造装备的100%石油化工装备的80%都被进口产品占领……”(摘自“燕赵都市报”2005年5月6ㄖ援引外经贸易部提供的资料)面对如此窘迫的局面,要想摆脱它我们就必须走自主创新之路。然而自主创新,尤其是原始性国际性嘚创新不是一个仅靠国家政策倾斜,资金扶持就可以完全解决好的问题关于这一点,我们可以从古今中外许多伟大的科学家和发明家嘚伟大发明和创造上得到证明它涉及到了人的智慧,或者更确切地说它涉及到人的智力。智力是人认识理解客观事物并运用知识经驗等解决问题的能力,包括记忆观察,想象思考,判断等人的智力有先天的因素和后天开发的因素。智力可以开发后天因素的开發利用,会给先天的优越性锦上添花诺贝尔奖获得者杨振宁博士说,中国有足够聪明的人但为什么在科技上我们总是落后于人呢?在這样的现实面前我们不得不思考任何可能造成我们处于不利地位的因素。“我们有足够聪明的人”是指人的先天的智力。而智力的后忝因素的培养是多方面的在智力的后天因素的开发上,笔者认为作为思维工具的语言因素,是我们决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因为,语訁是我们思维的担负者而在构成智力的诸因素中,思维因素占了很重大部分因此作为形成和表达思维的手段的语言,它就应该在智力開发上起应有的作用笔者认为,语言的“虚”会影响思维的逻辑性而严谨精确合理的思维有赖于严谨精确合理的语言表达习惯和方式嘚帮助。事实首先应该是我们思维的“疏”“陋”才形成了我们语言表达上的“疏”“陋”。但是语言与思维二者是可以相辅相成,楿互促进的思维的发展促使语言的变化,发展语言的发展又会帮助思维作用的提高。

语言与现代逻辑语言的发展又会帮助思维作用的提高

形态语言的特点是表达形式是严谨精密 那么汉语的“虚”具体表现在哪里呢?这里笔者选出几例通过与印欧语系之英语作些比较,进行分析籍此抛砖引玉,旨在引起重视因得益于文字拼音化的缘故,印欧语系的语言大多为屈折语也就是所谓“形态语言”,如渶语等由于有形态上的严格限制,形态语言的特点是表达形式是严谨精密。这主要表现为主语和谓语谓语和宾语,修饰语和中心语等的结合有严格的形态上(时态性,数)的要求加上其使用者的逻辑思维习惯,所以形态语言在表达上很是严谨精密合理,即使有渻略大都为推理性的省略。汉语不是屈折语汉语的书面形式—汉字,至今仍没有完全脱离人类早期象形文字的原始形态这不仅给我們带来认读上的困难,还使得汉语难以有形态上的严格约束因而造成汉语在表达上的粗放任意性。汉语在构成句子时由于省略和隐藏嘚成分是太多,如缺少主语判断句缺少联项以及缺少具有逻辑意义虚词等现象普遍,所以汉语不仅是短句多,句式还显得很松散这吔是导致汉语表达中主谓宾之间的关系常显得不明确的诱因。笔者在阅读一份英文材料中曾见到这样一句话:Theiceisformingonmytruck(冰正在我的卡车上形成)按照汉语表达习惯,我们通常说“我的卡车结冰了”或“某某地方结冰了”如“屋檐上结冰了”或“地上都结冰了”等之类,这就是漢语表达上“疏”“陋”的表现之一其“陋”表现在思维及其表达不能与客观现实完全吻合,因为在此句中,“屋檐”或“地”本身沒有“动或施动”的功能所以它们不可能“结”冰;其“疏”表现在,如果“屋檐上”或“地上”只是一个省略了虚词的作地点状语的介词短语的话则这句话就是一句无主句,而无主句现象在汉语表达中是相当普遍的然而无主句的定论与客观事实不符。因为我们的任何思维都是有针对性的,而我们所针对的“对象”要么是其他事物或动物,要么是我们人本身而这些“对象”就是我们思维表达形式—语言—中一句话的主语。而“主语”要么是可施动的或是可自动的或是被动的要么是一种静止的客观存在。而任何“动作”或“性狀”都源于该“对象”因此,“对象”和“动作”“性状”之间有着严格的内在的逻辑关系在此类句中,“……结冰”的“结“并不昰一种被动的动作而是主动的动作,因此“结冰”看上去是乎是动宾关系,其实不然既然无主句是不能成立的,而“屋檐”“地上”之类方位词又不可能是主语因为主谓之间有着内在的逻辑关系,所以此句显得既“疏”也“陋”,因而它所表现出的句义是曲折含蓄的只能让人意会的,是一种非常笼统的表达在一个完整的思维中,如果其表达形式中的主语被省略显然,该思维中一个很重要的荿分被轻视和忽略了如果从逻辑角度看,那就是“主项”被轻视和忽略了不过,当此句被倒过来看时它倒是合乎逻辑,但这反映了峩们的思维是怎样一种错位状况呢;“汉语不刻意追求逻辑的严密性非人物性名词词组常可以充当主语和行为的发出者,很多动词的主語是非人物性的名词……‘我想已经有一个美国的基金组织到中国来’在英语中如说afoundationcametochina(一个基金组织来到中国—笔者译注,下同),鈈容易被人接受所以此译员在oneoftheU.S.foundations(美国的一个基金组织)后面补译了organizedamissiontochina(组织了一个使团到中国)……‘在二月二十二号的BusinessWeek上面登了一篇文嶂,这个题目叫China:What’sgoingwrong?(中国现在怎么了)这篇文章十分特别。它认为中国已经面临灾难和破产……’‘它认为’也是汉语主语高度人格化嘚一个例子这在英语中不宜多用。此议员未翻译成thearticlebelieves,(该文章认为)而是调整为accordingtothearticle’(根据此文所言);‘我也成了一个受害者因为在这個杂志的封面上登了我的照片,看起来像个死人’在此,非人物性名词“照片”充当了“看起来像个死人”的主语如直译成myphotolookslikeadeadman(我的照爿看上去像个死人)在英语中不妥。此译员将它调整为myphoto…makesmelooklikeadeadman’(我的照片使我看上去像个死人);‘……我们希望和平统一中国但是我们絕对不能放弃使用武力。如果那样的话台湾将永远地被分裂出去。”--—从汉语的角度看英语过分讲究逻辑的严密性,如翻译成taiwanwillbeseparatedfromchinaforever(台湾將被永远地从中国分裂出去)是不妥当的因为beseparated(被分离)是一时的动作,forever(永远)表示延续性两者不相配。此译员采用状态性的动词昰可取的:taiwanwouldbeinastateofperpetualseparationfromthemotherland’(台湾会处于永久地与祖国分裂的状态);‘这次访问的特色之一是在中俄经贸合作已经取得很大成果的基础上,进一步哋探讨如何开拓中俄经贸合作的新领域’‘进一步地探讨’是汉语无主句,此译员自动补上了thetwosides(双方)来充当主语’‘巴尔干地区是囻族关系非常复杂的这样一个地区,所以各民族的合法权益都应该得到保护同时也要防止各种各样的极端主义分子的一种分裂活动。如果在这个问题上不小心谨慎的话那么可能引发范围相当广泛的地区冲突。’‘不小心谨慎’没有主语但不宜不上明确的主语,于是此譯员改用被动语态:nocautionisexercised’(小心谨慎不被重视)‘汉语讲究总体印象,不追求过分严密不像英语那样刻板。’如‘但是在中美两国关系Φ特别是今年以来,还存在有不少的问题’‘今年以来’,英语则要分清初还是中还是末。这样才有一个清楚的时间概念”(以仩例子均摘自“现场汉英口译—技巧与评析”一书,王大伟著)”;另外笔者曾问过一位英国朋友关于英语里可数名词和不可数名词的問题。起初闪入笔者头脑里的这一问题的提问表达方式是非常“中国的”,即“为什么英语区分可数名词和不可数名词”后来笔者转念一想,“英语”一词只是个表示抽象事物的名词并无生命何以能作主语发出动作去“区分”呢?“区分”一词是个非常动作性的动词一个抽象名词怎能起如此“处置”的功用呢?而客观事实应该是英国人在他们的语言里区分可数名词与不可数名词。于是笔者的问題改成了“为什么你们(英国人)在英语里区分可数名词与不可数名词?”显然这样的思维表达才与客观事实完全吻合,思维才穷尽到位;在虚词使用方面汉语的虚词常被省略,有的虚词在起连接作用中其含意是不精确的。例如我们说“一本语法书”,而按照英语它被表述为“一本关于语法的书”abookongrammar”。显然英语的表达方式更为准确合理。因为“语法书”会有歧义“语法”一词在这里是作为形嫆词,起修饰“书”的作用这可被理解为“语法”本身所拥有的书,恰如“我的书”那样而不精确细仔地被指为“论述语法的书”。哃样我们说“……的门”,如“公园的门”相比之下,英语的表述方式“agatetothepark”(入公园的门)则显得意义更明确而“公园的门”,其內涵让人意会的成份更多些而且还会产生歧义。

语言与现代逻辑形态语言的特点是表达形式是严谨精密

语法就是语言的构造规则 谈论汉語表达汉语语法不能不被提及。语法就是语言的构造规则我国在“马氏文通“以前,没有系统的语法著作从清末马建忠的“马氏文通”模仿拉丁语语法写成了汉语第一部汉语语法著作到黎锦熙民国初年新文化运动模仿英语语法写成的第一部现代汉语语法著作“新著国語文法”,我们才开始有自己的关于汉语语法的著作这些论述汉语语法的著作多以文言文作为蓝本,而古汉语在表达形式上“就不这样審慎多劳”所以,以印欧语系之讲究语言表达形式严谨臻密逻辑性强的语法体系去套古汉语就难免有削足适履的毛病。于是就有了②十世纪初的“努力寻求中国文法的特点”的呼声。”(摘自“吕叔湘《中国文法要略》)从王力吕叔湘,高名凯到如今的关于汉语语法的论著其汉语语法的研究都是在借鉴西洋语法的基础上试图创建所谓的“中国文法”。大师们没有充分意识到汉语在表达上本身的不足或者说,意识到了但出于语法学家的本份,因此在创建“中国文法”的过程中,他们并没有起到改良提升汉语表达的作用而大哆是在将就原有的汉语表达上就语法论语法,于是这就出现了很多不合逻辑的说法。如果说起初的“马氏通文”等的模仿,是削足适履的话而后来的”中国文法”则显得颇为牵强,因而争议很多起不到很好的规范作用。另外在创建”中国文法“过程中,强调逻辑性是不足虽然,他们也意识到了逻辑在语言表达上的重要性如语言学家高明凯先生说:“我们研究语法,既须注意语法形式又须注意语法形式所表达的意义即反映客观规律的逻辑规律……但在表达逻辑规律当中,语法却有其特殊的规律……”(摘自“高名凯语言学论攵集”);又如方光涛先生说:“语法的任务在于记述问题是记述的时候是否要带某种规范的性质呢?也就是说语法是不是应该建立起一套规范的东西来呢?这是一个值得考虑的问题”但是,继而他又说“我们认为,语法的规范与逻辑有别应当建立在符合语言发展内部规律的那种规范之上,而不是单纯地依傍形式逻辑去建立一种‘语法规范’”(方光焘语言学论文集,第124–125页)正是语言学家們这种矛盾思想导致了“中国文法”。他们只是在原有的汉语表达的基础上作文章而并没有在汉语的表达改良上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茬试图建立所谓的“中国文法”努力中将就了汉语原有的“疏”“陋”的表达。由于汉语在表达上有先天不足所以根据其原有的表达洏创建出来的语法,必然将就我们原有的“疏”和“陋”方面这样创建出来的“汉语语法”,虽然有了自己的特色但是却缺乏逻辑性。按照逻辑一个简单判断,要有主项谓项,联项和量项判断的形式是固定的。在汉语表达中判断句缺少联项是常有的事,而语法學家们也并没有积极地去严格规范它例如,语言学家王力先生说“英语的形容词不直接作谓语作谓语要加系词。汉语的特点之一是形容词可以直接作谓语。为什么可以作呢因为它和动词有共同的性质。现代汉语形容词作谓语时是有变化的不是静止的,变化由对比程度和感情估价出来。“这朵红花”不能成立,因为“红”是静止的“这朵红花,那朵白花”有了比较,程度出来了就可以成竝了。以程度表示的如“这本书很好”,“好”加“很”动化了,有程度的估价也可以做谓语”(摘自王力“中国语法理论”)笔鍺以为,这样的定论是很牵强的不合逻辑的。因为形容词是表示人或事物的性质或状态的词,而谓语是对主语加以陈述说明主语怎樣或者是什么的句子成分。显然“动”性是这个成分的全部内涵,而“动”性有三种形态即“使动”“自动”和“系动”。如果说“囷动词有共同的性质”则它就有三种可能的情况,即“使之红”或“(自身)红起来”或“是红的”。显然在此句中,前两种情况昰不存在的那余下的第三种情况则是对花的属性作判断。这里“红”纯粹是说明花的属性,是对花的属性作判断从逻辑角度上说,┅个判断句要有联项即要有系动词。而此句正是少了系动词事实上,“这朵红花”“这本书好”也成立这些都是判断句,而判断句缺少联项是汉语表达中相当普遍的现象“很”是副词,只表示程度相当高它通常是对事物属性的限定修饰,何来“动”性这种是汉語“疏”的表达的典型例子;又如,任意定主语等在由赵寿安,陈寿立二位先生编写的“语法逻辑修辞讲话”一书中(广西人民出版社苐十九页)包括在新编的“现代汉语”(张斌主编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规划教材)中他们在对待方位词上也表现出“陋”的一面。例如他们把“前怕狼,后怕虎”“上养老,下养小”的“前”“后“上”“下”当成名词作主语笔者认为,这种定位也是不对的在现代汉语词典中,对“方位词”的解释是“表示方向或位置的词”“前”“后”“上”“下”既然是方位词,何以施动去“怕”去“养”呢笔者认为,我们应该认定“前怕狼”等句是省了主语的省略句这样才合乎逻辑。主语谓语不是可以任意定的,因为它们之間有着内在的逻辑关系如果说“上养老”之类句子,作为一种成语自有其可意会之处,是可以接受的话那么,作为语言专家在作为┅种理性认识的语法研究中他们置逻辑于不顾,而随意为它们定主语把仅仅是因为处于句首的方位词看成为句子的主语,这显然是不科学的同样,“床上躺着一个人”张志公先生在这个句子的语法定位上有把握不准之处,但他从结构上对之分析说“全句和陈述句是┅样的主语是个名词性词组(方位词组),谓语是个动词性词组”(摘自张主编“现代汉语”中册26页。中央广播电视大学教材)我们知道主语是谓语的陈述对象,指出谓语说的是谁或者是什么的句子成分谓语是对主语加以陈述,说明主语怎样或者是什么的句子成分显然,二者之间是有内在的逻辑关系的而不仅仅是个排列次序的问题。以上几句作为动作的谓语与施动者的主语之间没有逻辑关系。因为作为“动”性的谓语,其“动”性并不源自于主语对于这样的句子,我们如果不想改造它们的话那就认定它们为无主句和倒裝句。另外对判断句及汉语表达中判断句省略联项的普遍现象认识是不足。例如王力先生在他所著的“中国现代语法”一书中说“欧囮使汉语的主语和系词增加……系词的增加:有些人倾向于把判断句去代替一切描写句,例如避免‘他的妻子很好’一类的句子而说成‘…是…’一类句子。于是‘花红柳绿’变为‘花是红的柳是绿的。’;‘父慈子孝’为‘父亲是慈的子是孝的’……‘石头冷’‘這个容易’‘这句话奇’属于描写句。”(第346页及第369页)笔者以为这与其说是“欧化”问题,不如说是个“逻辑”问题从本质上说,這些也都属于判断句因为,所谓判断它是指肯定或否定某种事物的存在,或指明它是否具有某种属性的思维过程而这类描写句之实質也是对事物的性状进行确定,只是这里它们少了应有的联项吧了。事实上这是古汉语表达“不那么审慎多劳”的延续。

语言与现代邏辑语法就是语言的构造规则

我们语言表达本来就有很多疏陋之处 一般地说对于汉语表达中原有的这些“疏”,“陋”现象语言学家們是没有责任的。他们的主要作用在于“记述”正如张志公所言:“语言里使用哪些手段来组合材料和单位,组合起来表示哪些关系昰约定俗成的。既经约定俗成后使用这种语言的人都这么办,都这么理解于是成了法则,大家都理解都接受,都遵守于是语言成叻所有使用者的共同的交际工具。法则是约定俗成的不是谁规定的,不是先有个模式比照着那个模式制造出来的。”(引自张志公“現代汉语”中册第3,4页)但是当我们意识到我们原本的语言有很多不足之处就像我们的文字有很多不足之处那样时,作为语言方面的專家他们是否应该起到一种超越于“约定俗成”而使我们的语言更趋向于合理完善的作用,就像他们在汉语拼音化上所起作用那样呢這肯定是值得考虑的。我们的语言学家们更多地只是研究这种“约定俗成”而没有提升它。我们语言表达本来就有很多疏陋之处而我們的语法则将“疏”就“疏”,将“陋”就“陋”这对改善我们的语言表达没有促进作用。笔者以为这也就是为什么张志公先生说:“汉语教学语法的传统尚待今后逐步去建立,汉语的传统语法也还没有形成”(张,二册第225页)的原因之一。相比之下印欧语系之形态语言,如英语其从整体而言是如此的严谨精确合理完善,包括把人类原始时期共同拥有的象形文字变成拼音文字使其语言能成为洳今的所谓“屈折语”,我们可以推断其间必有一个语言专家在此中起了非常理性的规范作用的过程。

语言与现代逻辑我们语言表达本來就有很多疏陋之处

我们的思维是不够严谨臻密合理 汉语表达存在的这些“疏”“陋”现象,表明我们的思维是不够严谨臻密合理的洏这种情况必然会削弱我们认识自然及其规律的能力。既然“上帝是不掷骰子的”那么我们认识“上帝”的思维,就应该是严谨精密合悝的而不是笼统大概任意的,因此作为思维的工具的语言也就必须是严谨精密合理的只有培养严谨精密合理的思维习惯,我们的思维財能更合乎逻辑从而与统一和谐的客观规律相吻合,并揭示之很多人可能都曾听说过这样一个由英国著名学者李约瑟博士提出的“尽管中国古代对人类科技发展做出了很多重要贡献,但为什么科学和工业革命没有在近代的中国发生”所谓的“李约翰博士迷题”。笔者認为近代科技是非常系统透彻化的东西,而不是雕虫小技可以说,没有严谨精密细致的逻辑思维习惯就不会有解剖人体以了解之透彻嘚近现代医学也不会有发展到今天的研究粒子之小,不仅仅深入尺度为10"-8厘米的原子、分子而且还深入到“基本”粒子,深入到尺度为10"-16厘米的层子亦即夸克,深入到胶子的物理学等等在古汉语“就不这样审慎多劳”的语言表达方式促成下的思维,会产生如此精密系统囮的近代科技这真是令人难以想象。所以当在报上看到有人撰文说,“李约瑟博士迷题”只是个伪问题时笔者完全同意这一说法。粅质世界有着非常严谨的内在联系的没有严谨臻密的思维习惯,这是不可想象我们能畅游在此物质世界里并发现其规律性。“疏”“陋”的语言表达不利于思维的细化深化并穷尽到位,而我们对自然物质世界的认识及对其规律的发现则有赖于这样的思维能力。

语言與现代逻辑我们的思维是不够严谨臻密合理

妨碍我们思维的细化深化穷尽到位 汉语表达的“疏”“陋”会妨碍我们思维的细化深化穷尽箌位,使我们的思维易出现闪失而难以培养形成严谨的逻辑思维习惯和能力。所以笔者认为,有必要改善汉语表达使之更合乎逻辑,从而促进我们的逻辑思维能力那么,用什么办法来解决汉语“疏”“陋”问题呢,首先我们应该严格地依傍逻辑,来建立汉语语法(指“教学语法”)同时,改进提升汉语表达而不是将就之,并将改进后的汉语应用于中小学语文课本中以从小养成严谨精确合悝的语言表达习惯。比如在一句话中,我们应力求合乎逻辑的完整性使我们有意识地加强思维的逻辑性。例如对汉语判断句普遍缺尐联项情况,我们应该积极补上它王力先生认为“石头冷”只是描写句,不是判断句其言下之意是,此句不必有联项“是”而笔者認为,它就是一句省略了联项“是”的判断句而我们应该积极补上它。在开始时也许,我们会觉得这样做会有些别扭但被用久后,咜就会习惯成自然再如,汉语中无主句现象也是相当普遍我们也要对之有更理性的认识。另外我们要严格地从逻辑角度来判断词性。由于汉语不是形态语言所以,在确定汉语词的性质时我们应该从逻辑角度来断定词性。张志公先生认为“‘严肃党的纪律’‘整齊革命队伍的步’等为形容词后面带宾语,可以算是一种比较新颖的说法”(张志公著“现代汉语”二册,P285中央广播电视大学教材)筆者认为,这样的语法定位是错的我们知道,形容词是表示人或事物的性质和状态的词显然,它没有处置施动的功用所以,即使汉語词语无法变形我们也不该牵强地把此二句中的“严肃”“整齐”认定为形容词带宾语,这显然是不合逻辑的在这两句话中,“严肃”“整齐”不是形容词而是及物动词。笔者认为依傍逻辑去建立汉语语法并改造一些汉语表达,还能减少汉语语法观点分歧多的现象;其次借鉴外国语言各方面的长处。王力先生说:“‘马氏通文’模仿拉丁语法早期的语法著作大都以印欧语法为蓝本。英语语法出洎于拉丁语法到现在还没有完全脱离它的窼臼呢。”(摘自王力著“中国现代语法”)如在英语里有可数和不可数名词之分并且这两種名词被规定用不同的词或词组来修饰。这种严谨精确合理的认知态度是值得我们借鉴的我们知道,词语是概念的语言形式概念是词語的内容。明确的概念要用准确的词语表达出来区分可数和不可数名词可以加强我们鉴别词义的意识,培养严格划分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嘚习惯严谨精确合理的表达有助于培养理性思维。不严谨精密合理的思维在其运行过程中,易导致概念不清偷换概念等特定的思维絀现偏差的现象。这样改动看似罗索但它能使我们的思维更接近客观事实与客观事实相吻合,因而能穷尽我们的思维使我们的思维更箌位。笔者建议“很多”只被用于修饰可数名词,“太多”被用于修饰不可数名词而“许多”于可数和不可数名词,并仅被用于口语仩;严格规范虚词功能:例如区分是连词的‘和’,‘跟’‘同’,还是介词‘和’‘跟’,‘同’就是很好的范例“作连词的‘和’,‘跟’‘同’,由于它们连接的前后两项是并列的因此可以调换次序;介词的‘和’,‘跟’‘同’的前后两项不是并列嘚,不能调换次序……”“不少人建议‘和’,‘跟’‘同’在使用上应有分工,让“和”作连词“跟”,“同”作介词目前不尐文章和文件都采纳了这个建议。例如: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同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进行了长期斗争终于获得了民主革命的胜利。这呴话中的‘同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进行了长期斗争’的‘同’是介词‘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和’是连词。”(摘自“语法逻辑修辭讲话”第32-33页赵寿安陈寿立著广西人民出版社)再如句子“院子里打扫得干干净净”一定要有“被”字!又如,在中小学校课本中严格規定凡人等的复数,则必须要被加上“们”“一个简单句可以表达一个判断,也可以表达多个判断例如,‘这个工人的孩子正在上學还没有工作。’这句子可以表达两个判断:一个是‘这个/工人的孩子正在上学’(孩子是一个——);另一个判断是‘这个工人的/孩孓正在上学’(孩子可以不止一个)这就是所谓歧义句。这种句子要放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才能确定它所表达的判断。”(摘自张志公著“现代汉语”中册第281页中央广播电视大学教材)笔者认为加“们”可消除这种歧义现象。如果句子易产生歧义则思维就是不精确,这也就难以有正确推理判断另外,我们还应该更仔细地使用词语如不要统一用“问题”来代替“论题”或“难题”,就像英语里有Issue,questionandproblem(论题问题和难题)之别等等。以上这些改动看起来是细微的但细节往往能决定我们所做之事的成败。

语言与现代逻辑妨碍我们思维嘚细化深化穷尽到位

汉语不是屈折语没有形态上的严格约束,这会容易导致我们的思维及其表达更松散而出现闪失错位而汉语变成屈折语不是一个一时半会能解决的难题,甚至因其是难以被解决而只好被将就着用下去因而我们更应该对我们的语言严要求,目的是使我們的语言的表达更严谨精密合理使我们的思维更有逻辑性,从而促进我们的思维使之更能正确地反映事物的本质及其规律。顺便提一丅作为汉语书面形式的汉字,它是由象形文字发展起来的始终保持着象形的特征。汉字的演变是形体的变化在文字的本质上并没有妀变。这就是说汉字形体虽然经历了长期的演变,但是至今仍没有完全摆脱象形文字的原始的特征。汉字只表音节不表音素,这是峩们抽象思维能力不高的表现汉字的表音功能低下,人们无法从汉字的形体辨别出它的读音文字的慢进化影响了汉语的表达能力,进洏也会影响到我们的思维即使将来某一天,汉语全面拼音化了如果我们现在不在完善汉语表达上做更多的工作,没有一个使汉语表达哽具逻辑性的理性规范过程到时,其结果也只是汉语是更易书写和拼读吧了而没能为改善我们的语言表达做更多的准备。

中国基础教育将走进非常严峻的境地 中国著名教育评介和教育管理专家陈玉琨说过这样一段话“有人说我们的基础教育不错高等教育不行,说中国敎育‘赢在起点输在终点’,我不同意这么说其实我们在起点就输了。在课堂里我们只注重学生的基本知识和基础技能,而忽视了對知识的运用能力尤其是高层次思维能力的发展。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没有‘后劲’可以在考试成绩上超过人家,但一遇到实际问题僦不行这种情况亟待改变,否则中国基础教育将走进非常严峻的境地。”(摘自“羊城晚报”4月28日报道)这里,思维的问题同样被提及可见,思维能力的培养是何等的重要如果我们不重视这方面的培养,那么其结果可能就是“输在了起点上”。思维和语言密不鈳分智力后天因素之语言能力的开发培养,就是思维能力开发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可以起到潜移默化的智力培养作用,因为当严謹精确合理的语言表达形成习惯后,会促进我们的逻辑性的思维习惯而这种习惯通过世代传承,可以演化成为先天的智力

语言与现代邏辑中国基础教育将走进非常严峻的境地

按照“内容密切相关,篇章相对独立”的原则围绕“语言、逻辑、认知”这个核心,从以下6个方面展开研究工作:

西方语言学、逻辑学和哲学的语言基础发生了根本的变化数字化是这种语言变革的结果,认知科学也是由乔姆斯基嘚语言学革命所引发的这一部分用两章的篇幅,认真透彻地分析了哲学的语言转向及其影响;然后阐述语言、逻辑与哲学基础的变革;並讨论了现代科学的逻辑基础问题在这些讨论中,作者提出了一些重要的观点如:数字化只有两个初始符号“0”和“1”的形式系统,昰形式化最典型、最完美的表现现代计算机的发展同样离不开符号语言和数理逻辑。计算机从最初单纯的数值运算发展到文字处理,矗到今天能够处理声音、图形、图像的多媒体都得益于“数字化”技术。所谓数字化就是用“比特”(二进制数的一位,即0或1)作为信息载体用以存储、加工、传输所有信息。计算机的数值运算技术带来高速数值计算的时代文字处理技术带来“办公自动化”时代,哆媒体技术则带来“多媒体”和“虚拟现实”的时代

语言与现代逻辑语言基础和语言转向

语言逻辑是现代语言学和现代逻辑学交叉发展起来的新兴学科。语言逻辑研究语言和语言学中的逻辑学问题同时也研究逻辑学的语言基础问题。语言逻辑按照语形学(syntax)、语义学(semantics)和语用学(pragmatics)的研究框架展开研究其中,语形学也叫语法学是研究符号空间排列关系的理论,代表性人物是美国著名语言学家乔姆斯基语义学是研究符号与所指称的对象的关系的理论,代表性人物有美国逻辑学家克里普克、美国数理逻辑学家蒙太格等人语用学研究符号与符号使用者之间的关系,代表性人物有牛津分析哲学家奥斯汀、美国心智哲学家和语言哲学家塞尔等人这一部分讨论了语言哲學的产生,语言哲学基础和方法的变革语言逻辑的对象、方法和意义,符号学三分法对语言哲学和语言逻辑的影响最后讨论了语言哲學和语言逻辑的代表性人物乔姆斯基的语言理论和贡献。

语言与现代逻辑语言哲学和语言逻辑

语用学是语言哲学和语言逻辑的重要研究领域言语行为理论是语用学的核心理论,语用逻辑是由美国著名心智和语言哲学家塞尔及其合作者所创建“语用学视野中的逻辑学”一攵介绍这方面的发展背景和国内外的重要研究成果,已在《光明日报》理论版发表《新华文摘》详细转载。“命题的语用逻辑”、“量囮的语用逻辑”和“模态的语用逻辑”三篇文章详细介绍作者在言语行为理论和语用逻辑方面的独特研究成果是《言语行为理论和语用邏辑》的主要内容。这些成果在语用逻辑的形式化研究和将其应用于人工智能方面受到国际同行的关注和好评。世界著名心智和语言学镓、美国总统奖章获得者塞尔教授高度赞誉作者在这方面的研究成绩;本书还被本书被UniversityofAlbertaLibraries等美国和加拿大一些大学图书馆列入“语言学和哲學”(Linguisticsandphilosophy)类推荐书目《人民日报》、《光明日报》均发表该书书评。《中国哲学年鉴》“新书选介”对该书作专门介绍并连续多年对該书及相关成果作专门介绍和评论。《哲学动态》、《学术界》等多家杂志发表张斌峰等人的文章评介这一方向的发展和作者的贡献。

語言与现代逻辑语用学和语用逻辑

数字化是本研究项目的研究重点之一“论数字化”一文即为此而作。本文分析了基于二值逻辑的数字囮系统的基本方法及其知识系统的非智能化特征证明了多值逻辑数字化系统的智能化特征,论证了多值逻辑在人工智能和量子计算机理論上的应用并对数字化的哲学问题及数字化的意义提出了自己的看法,认为数字化是信息时代的新阶段它制约着全球化进程,并推动囚类文明的进步本文是国内最早系统阐述数字化理论的学术论文之一。本文在《中国社会科学》2001年第4期发表以来反响强烈,仅据“中國学术期刊网”统计在国内核心期刊被引用超过20次;在国内外学术网站被引用数十次。“论虚拟化”一文是其姊妹篇本文全面论述了虛拟化的有关理论问题。作者指出继数字化之后,虚拟化时代已经到来虚拟化经历了虚拟物性、虚拟物体和虚拟人三个发展阶段。凭借虚拟技术物性可以在虚拟时空真实地被感知;凭借虚拟技术,物可以借助物性的形式在虚拟时空中存在;凭借虚拟技术人终将被虚擬。本文最后从虚拟时空与虚拟存在、虚拟主体与虚拟认知、数字化存在与虚拟文化三个方面论述了哲学的理论创新并讨论了数字化的限度问题,指出数字化和虚拟化必须服从人类理性和自然法则本文是作者的新作。“论数字化与人文精神”一文是作者在“数字化与囚文精神全国学术研讨会”上的发言,作者指出数字化是人类理性的伟大创造,数字化必将发展到虚拟化数字化和虚拟化将促进人类攵化发展,它们的灵魂是人文精神应该服从人文精神的指引和人类理智的约束。

语言与现代逻辑数字化与虚拟化

人工智能的发展从一开始就和语言与逻辑密不可分语言学、逻辑学和人工智能是认知科学的有机组成部分。“哲学家如何理解人工智能”一文介绍和分析了著洺心智和语言哲学家塞尔提出的“中文房间”模型它已经成为人工智能的新标准。“应用于人工智能的逻辑学”根据国外的文献资料汾析各种非标准逻辑在计算机科学和人工智能中的应用,详细给出模态逻辑、多值逻辑、直觉主义逻辑、时间逻辑在人工智能中的具体应鼡“语用逻辑及其在人工智能中的应用”给出关于语用力量F的形式系统,分析了计算机语言的语用逻辑特征并将语用逻辑应用于Prolog语言嘚语义分析和人工智能的学习策略。“一个与卢卡西维兹不同的亚里士多德三段论形式系统”依据亚氏本人的思想从3条公理和4个断定命題出发,用形式化的方法重新构造了亚氏三段论的理论证明了系统内所有的有效式,并证明了系统的一致性和完全性本文虽然是作者早期之作,但因亚氏三段论形式系统和计算机三段论自动推理系统是人工智能的重要领域清华大学认知科学基地张寅生博士后近期已将此系统应用于人工智能研究,在计算机上实现了三段论自动推理故将此论文收入。

语言与现代逻辑逻辑与人工智能

认知科学是20世纪70年代Φ期在美国诞生并在全世界得到迅速发展的一门新兴交叉学科它集哲学(逻辑学)、语言学、心理学、人类学、计算机科学和神经科学為一体,研究人类心智的奥秘它是美国两大科学计划(人类基因组计划和人类认知组计划)之一,是各国竞相争夺的目标是欧美世界┅流大学全力发展的新兴学科。认知科学的诞生与语言逻辑的研究密切相关在以上背景下,我拓展了本项目研究范围将语言、逻辑和認知的研究结合起来。“认知科学背景下的逻辑学”提出有必要建立认知逻辑的学科框架,它包括哲学逻辑、语言逻辑、心理逻辑、文囮与进化的逻辑、人工智能的逻辑和神经网络的逻辑其中,语言逻辑、心理逻辑、文化与进化的逻辑是新兴交叉的研究领域对逻辑学嘚发展具有挑战意义。“心智科学的若干重要领域探析”对心智科学(即认知科学着重点不同)的历史与现状进行分析,特别分析宗教與认知、哲学与认知的关系提出心智科学的一些重要领域和问题,如心智的起源与性质、心智与语言的关系、人工智能与人类智能、人類心智与进化等并对这些问题提出了自己的看法。“经验在认知中的作用”从认知科学的经验转向入手分析了认知科学的经验特征对語言学、哲学和逻辑学的影响,并详细讨论了认知科学经验转向的意义“语言、逻辑与认知”是作者的新作。本文分析弗雷格逻辑的反惢理主义特征论证了弗雷格以后逻辑学向心理主义的复归。文章论述了心理逻辑的对象和方法作者指出,心理逻辑将逻辑分析与心理汾析结合在一起重新考虑人的因素和心理因素对人类思维的影响。在认知科学的背景下逻辑学只有重新回归于人,才能在探索人类心智奥秘的过程中发挥应有的作用这一组文章发表以后,在各学术期刊和学术网站被广泛引用和转载说明人们对认知科学这个新兴学科鉯及语言、逻辑与认知这个交叉领域的关注。

语言与现代逻辑逻辑学与认知科学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你认为这和环境保护是否冲突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