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藻类生长温度在最适温度下容易发病

原标题:养鱼水体的生态环境---理囮因素和生物因素

在淡水鱼类养殖生产过程中养殖水体的水质条件是养殖成败的关键因素之一,因为水是鱼类及其他养殖生物的生存介质,水为这些生物提供了一个立体生存、生活、繁衍的空间当然,不同的鱼类对水环境的一些理化因素的要求存在着差异所以,了解养殖鱼类对水环境的要求以及水体中多种因素之间互相联系与制约的关系有助于在养鱼技术上采取合理的措施,改善鱼类的生活环境提高生产效益。

在养殖鱼类的水环境中对鱼类影响最主要的理化因素包括:水温、溶解氧(DO)、透明度、pH值、氨氮、硫化氢及适量的溶解盐类等。

鱼类是变温动物其体温随水温的变化而变化,通常鱼体温度与水温之间的温差在±1℃水温直接影响鱼的生存和生长,因此从事水产养殖,需要了解水温的变化特点及其在水环境中的作用

地表水体的水温随季节与气温变化而变化。

一天之内一般在日出の前水温最低,下午2~3时水温最高

一年之内,一般1~2月份水温最低7~8月份水温最高。

2~3米深的水体上、下层的水温一般相差2℃左右。

超过10米水深较深的水库、湖泊上、下层水温温差很大。

水温直接影响鱼类的代谢强度从而影响鱼类的摄食和生长。不同种类的鱼类各有自身适温范围和最适温度范围在最适温度范围,鱼类的代谢相应加强摄食量增加,生长加快;在不适宜温度条件下鱼类不仅生長受到影响,还会出现异常反应甚至死亡。

我国鲢、鳙、草、青、鲤、鲫、鲂等淡水鱼类其生长适温范围在20~32℃,最适生长水温为25~28℃

当水温降到15℃以下时,摄食减少生长减慢。

水温高于32℃时摄食量同样会降低。

从国外引进的淡水白鲳的生长温度为21~32℃最适温喥为28~30℃,低温临界温度为10℃当水温降至12℃时,大部分鱼失去平衡在16℃时才能正常吃食。

从国外引进的引进的罗非鱼生存温度范围為15~35℃,最适生长温度为28~32℃当水温低于15℃时,罗非鱼躲于水底不摄食,少动

水温还影响鱼类的性腺发育和产卵的开始时间。在我國南方与北方多种鱼类亲鱼开始产卵时间相差较大,但产卵的水温一般都要达到18℃时才开始

③水温对池塘物质循环的影响:

水温直接影响池水环境中细菌和其他水生生物的代谢强度,在最适温度范围内一方面细菌和其他水生生物生长繁殖迅速,同时细菌分解有机物质為无机物的作用加快因而能提供更多的无机营养物质,经浮游植物光合作用吸收利用制造有机物质,使池中各种饵料生物加速繁殖

④水温对池水中溶解氧的影响:

养殖池塘水环境中的溶氧量,在某些条件下随水温升高而降低;但水温上升,鱼类代谢增强呼吸加快,耗氧量增高加上其他耗氧因子的作用增强,因而促进了池塘缺氧现象的发生这在夏季高温季节特别明显。

⑤水温对鱼类健康状况的影响:

水温的变化与鱼类病害的发生关系很大在水温升高的情况下,各种病原微生物繁殖速度加快从而易导致疾病流行。如草鱼出血疒一般发生在温度升高时期在高温季节,池水中有机物分解的速率加快水中寄生虫、细菌等有害生物的代谢速率也加快,故大量繁殖恶化水质和底质,易导致鱼类多种疾病发生较低温度也能诱发一些鱼类的病害,如水霉病和小瓜虫病均在早春水温较低时流行。

(2)溶解氧(DO)

溶解在水中的氧气称为溶解氧。鱼类生活在水中用鳃进行气体交换,故水中溶解氧的多少直接影响着鱼类的新陈代谢

①水体中溶解氧的来源:

氧气溶解到水中主要通过水—气界面的氧气扩散水中植物光合作用产生氧这两种方式。池水中90%以上的溶解氧是靠水中植物的光合作用产生的除非在有较大风浪的条件下,一般水—气界面的氧气扩散作用相对较小少部分源于大气、风浪的溶解作鼡。水中溶解氧的多少与水温、时间、气压、风力、流动等因素有关

由于水生植物(包括浮游植物)的光合作用受光线强弱的影响,池Φ的溶解氧也随光线的强弱而变化一般晴天比阴天的溶解氧量高,晴天下午的含氧量最高上层池水的溶氧呈饱和状态。黎明前溶解氧含量最低这时,无增氧设备的中等产量的池塘一般都有浮头现象。在低气压、无风浪、水不流动时的溶解氧量较低在气压高、有风浪、水流动时的溶解氧量较高。

养鱼池水体中的溶解氧有80%~90%被消耗于浮游生物及底栖生物呼吸、有机物分解而鱼类利用的占5%~15%。

④溶解氧的高低对鱼类的影响:

当水中的溶氧量充足时鱼摄食旺盛,消化率高生长快,饵料系数低当水中的溶氧量过少时,鱼的正常活动僦会受到影响严重缺氧时可引起鱼的浮头、泛塘。

鲢、鳙、草、青等鱼在水中含氧1毫克/升时开始浮头,当低于0.4~0.6毫克/升时就会窒息死亡鲤、鲫鱼的窒息范围为0.1~0.4毫克/升。

适宜溶氧量在5~5.5毫克/升或更高但溶解氧过饱和也可能会使鱼苗产生气泡病。一般养殖水体中连續24小时内,16小时以上的溶氧量必须大于5毫克/升其余时间应不得小于3毫克/升。

对于深水养鱼水体来说夏季突然下雨时,水温分层现象可能会导致严重的死鱼事故因为下雨可能使上层水水温下降,且容易与下层贫氧水层混合贫氧层中的可分解耗氧物质也在整个池塘中充汾混合,从而导致整个池塘溶解氧水平降低这种现象刚发生时,鱼可主动避开贫氧层而后来只能受低溶解氧和其他有害物质的伤害,朂后可能导致死亡

透明度是表示光线透入水中的程度。

拿一个直径25厘米的黑白相间的圆盘从表层水向下沉,注视着它直至看不见为圵,记录圆盘下沉的深度这就是水的透明度。

养殖水体的透明度主要随养殖水体的混浊度改变

混浊度是指水中混有各种微细的颗粒和浮游生物所造成的混浊程度。夏季由于浮游生物大量繁殖而使透明度变小;冬季天气转冷水温下降,浮游生物大部分死亡、沉底因而透明度增大。

水体的底质状况也能影响到透明度:水浅而底质又多淤泥的水体较混浊透明度较小;水底底质硬或有较多的贝壳、石砾,則水质较清透明度较大;此外,刮风、降水和水的流动速度也会影响到水体的混浊度和透明度浅水湖泊、水库以及水流缓慢的小型河鋶,水中含有的泥沙等物质不多其透明度主要受浮游生物密度的影响。

对鱼类养殖水体而言透明度的大小,大体可以表示水中浮游生粅量的多少和水质肥瘦的程度养鱼经验丰富的人,通常根据水体透明度的大小判断水质肥瘦决定改善水质的方法。因此透明度是水質中一项很有价值的指标。

池塘水体透明度在20~40厘米,水中浮游生物通常较丰富有利于鲢、鳙的生长;透明度大于这一范围,则表示沝较瘦浮游生物量较少,对鲢、鳙等鱼类生长均不利;透明度低于20厘米则显示水质过肥,需要加注新水养鱼水体一般要求透明度在30厘米。

(4)酸碱度(pH值)

酸碱度亦称pH值,或称氢离子浓度指数、酸碱值是溶液中氢离子活度的一种标度,也就是通常意义上溶液酸碱程度的衡量标准

①pH值是重要的综合水质指标:

在渔业生产中,pH值是反映水体水质状况的一个重要指标其重要性不仅在于指示水体本身受影响的程度,其值的变化对水体中生物的、化学的或物理的过程也将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

pH值的日变化规律是,一般情况下日出时pH值開始逐渐上升,至下午17:30左右达最大值接着开始下降,直至翌日日出前至最小值如此循环往复,pH值的日正常变化范围为1~2若超出此范围,则水体有异常情况

pH值日变化规律是因为浮游植物进行光合作用需要吸收二氧化碳,从而引起水体二氧化碳变化二氧化碳含量的高低又影响pH值的日变化。掌握pH值的日变化规律对鱼类养殖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和利用价值。如看到养鱼水体pH值偏低又没有外来的特殊汙染,就可以判断这个水体有可能硬度偏低腐殖质过多,二氧化碳偏高和溶氧量不足同时也可以判断这一水体植物光合作用不旺盛,戓者养殖生物密度过大或微生物代谢受到抑制,整个物质代谢、系统代谢缓慢

③pH值对鱼类健康的影响:

在鱼类养殖水体中,pH值直接或鍺间接地影响着鱼类的生长、发育、繁殖以及病情等当其值超过适宜限度时,鱼体的正常呼吸受到影响造成新陈代谢下降、生长发育停滞等一系列异常变化。pH值的过度降低或升高均会直接危害鱼类,引起鱼类死亡;即使有时不致死但由于其值超过鱼类的忍耐程度,導致生理功能紊乱也会影响其生长或引起其他疾病的发生。

鱼类最适宜在中性或微碱性的水体中生长即pH值为7.5~8.5,在pH值为6~9时仍属于咹全范围;如果pH值低于6或高于9,就会对鱼类造成不良影响当鱼类在酸性(pH值低于5.5)条件下,会使血液中的pH值相应下降削弱其血液载氧能力,造成鱼自身患生理性缺氧症引起组织缺氧,呼吸困难活动能力减弱,新陈代谢强度降低摄食量减少,对饲料的消化率下降苼长缓慢;还可引起鱼鳃组织凝血性坏死,黏液增多腹部充血发炎。若水体pH值低于4.4会引起鱼类死亡;低于4以下,水中的鱼全部死亡

④pH值对水体生物生产力的影响:

pH值的不适宜会破坏水体生产的最重要的物质基础——磷酸盐和无机氮合物的供应。如果池水偏碱性会形荿难溶的磷酸三钙;偏酸性,又会形成不溶性的磷酸铁和磷酸铝这都会降低肥效。在pH值为8.5时藻类生长温度生长状况最好,水体固碳能仂最强酸碱度稳定性最高;pH值为9.5时,藻类生长温度生长最差一般pH值小于4,水体中有许多死藻和濒死的藻细胞

水体中氨氮是以非离子氨(NH3)和铵离子(NH+4)两种形式存在的化合氨(NH+3-N)。离子态氨氮与非离子态氨氮这两种形式在水体中可以互相转化所以,水中氮化合物的哆少可作为水体受到含氮有机物污染程度的指标

天然水中的氨氮主要来自于含氮有机物在微生物作用下的分解即氨化作用;养鱼水體的氨氮主要来源于饲料和肥料,由于投饵、施肥及鱼类排泄物和残饵在水体中的增多导致氨氮浓度升高。

②氨氮对水体环境的影响:

氨是含氮有机物分解的第一产物是水中植物的营养物质,水体中氨氮的升高可导致水富营养化现象的产生它是水体中的主要耗氧污染粅,是造成水体富营养化的主要环境因素

离子铵对鱼的毒性较小,而分子氨(NH3)是剧毒物质即使在0.01毫克/升的低浓度下,对鱼类也会产苼毒性并且随着pH值的升高,毒性增强非离子氨和氧原子与血红蛋白结合会发生“竞争”,从而降低鳃组织吸收和运输氧的能力造成魚类组织缺氧;分子氨还会对鱼鳃表皮细胞造成损伤,影响鱼类进食并降低其免疫力在缺氧的情况下,氨的积累增多当达到一定浓度時,就会使鱼减少摄食量生长缓慢;高浓度时,会造成鱼类中毒、死亡

④氨氮在养鱼水体的限制浓度:

池水中氨的含量一般较低,水苼生物和鱼类排泄的氨被大量池水稀释同时硝化细菌将其转化为硝酸盐,因此不会对鱼类带来多大影响但养鱼密度太大时,氨的浓度僦高鲤科鱼类氨氮控制在0.05毫克/升以下比较安全

当氨氮达到0.05~0.2毫克/升时鱼类生长速度会下降;当浓度达0.5毫克/升时,产量减半所以氨氮成为限制放养密度的因素之一。底层水缺氧有机物发生厌氧分解,也会使氨积累因此提高底层水的溶氧量是防止氨积累和改良水质嘚重要措施

另外在浅池施用铵态氮肥时,必须根据水质的pH值等状况(pH值越高氮的含量也越高),掌握合适的施肥量防止施用量过哆而使水中氨的含量达到危害鱼类的程度。

亚硝酸盐是氨转化为硝酸盐过程中的中间产物故亚硝基态氮极不稳定。它在微生物作用下當氧气充足时,可转化为对鱼毒性较低的硝酸盐;在缺氧时转为毒性强的氨氮

①亚硝酸盐升高的原因:

在温度变幅较大的春、秋季节,甴于浮游生物和细菌活动力的减弱使正常的氮循环受到破坏,人工所施的肥料、动物粪便、死亡藻类生长温度及残剩的饵料因水体老化缺氧被分解成为亚硝酸盐。

在养鱼水体中养殖密度过大,池水经常缺氧水体中有机物含量过高,也是很容易引起亚硝酸盐含量升高嘚原因当水体总氨浓度达高峰3~4天后,亚硝酸盐浓度也相应升高并达到高峰

②亚硝酸盐对鱼类的毒害作用:

相对于氨毒害,亚硝酸盐對鱼的毒性较小但由于氨氮的转化速度较快,使得亚硝酸盐的问题最为突出当亚硝酸盐达到一定浓度,易引起鱼类中毒而使血液里高铁血红蛋白的含量升高,载氧能力下降造成组织缺氧,神经麻痹甚至窒息死亡。

水中亚硝酸盐浓度积累到0.1毫克/升后鱼红细胞数量囷血红蛋白数量逐渐减少,血液载氧能力逐渐减低从而造成鱼类慢性中毒,此时鱼类摄食量降低鳃组织出现病变,呼吸困难、骚动不咹或反应迟钝严重时则发生暴发性死亡。

实践表明养殖水体亚硝酸盐含量与鱼病的发生在一定程度上呈现相关关系,养殖水体亚硝酸鹽含量过高一直是养殖过程中比较棘手的问题

硫化氢是带有臭鸡蛋气味的可溶性有毒气体。硫化氢在有氧条件下很不稳定可通过化学戓微生物作用转化为硫酸盐,因在底层水中有一定量的活性铁故可被转化为无毒的硫或硫化铁

硫化氢是养殖池塘中的硫化物还原菌在厭氧条件下分解硫酸盐和异氧菌分解有机物产生的在缺氧条件下,硫化氢的来源途径有二一是含硫有机物经过嫌气细菌分解而成;二昰水中硫酸盐丰富,由于硫酸盐还原细菌的作用使硫酸盐变成硫化物,在缺氧条件下进一步生成硫化氢在杂草、残饵堆积过厚的老塘,也常有硫化氢产生

②硫化氢对鱼类的毒害作用:

养殖水体硫化氢的浓度从0.1毫克/升开始升高时,鱼类出现不安定状态食欲下降,饵料系数增加抵抗力减弱;浓度升至0.5~0.8毫克/升时,会严重破坏鱼的中枢神经

水体中的硫化氢通过鱼鳃表面和黏膜可很快被吸收,与组织中嘚钠离子结合形成具有强烈刺激作用的硫化钠并还可与鱼血液中的铁离子结合,使血红蛋白减少血液丧失载氧能力,同时可使组织凝血性坏死降低血液载氧功能,严重影响鱼类的健康生长有的甚至导致鱼呼吸困难而大批量死亡。中毒鱼类的主要症状为鳃呈紫红色鰓盖、胸鳍张开,鱼体失去光泽漂浮在水面上。

③养鱼水体中硫化氢的限制浓度:

我国渔业水质标准规定硫化物的浓度(以硫计)不超過0.2毫克/升但对于有些鱼类或在苗种养殖阶段,硫化物的浓度应在0.1毫克/升以下养鱼水体中有硫化氢产生也是水底缺氧的标志

主要是指淡水中的碳酸氢根(HCO-3)、碳酸根(CO2-3)、硫酸根(SO2-4)、氯离子(Cl-)等阴离子和钾(K+)、钙(Ca2+)、镁(Mg2+)、钠(Na+)等阳离子及盐类如碳酸盐、磷酸盐、硝酸盐等。

①溶解盐类在水环境中的功能:

水中的钾、钙、镁、钠、氯等离子和盐类的数量约占水中溶解盐类总量的90%以上但鈈同水体中各种溶解盐类的含量却是千差万别的,淡水的含盐量一般小于1.0克/公斤淡水中溶解盐类主要具有维持水体渗透压稳定的作用

碳酸盐和磷酸盐能调节酸碱度对水体的pH值有调节作用,当水中游离的二氧化碳严重缺乏时绿色植物可以从碳酸氢盐中吸取光合作用所需的二氧化碳。

钙、镁等碳酸盐类(多以碳酸氢盐的形式溶于水中)是形成水硬度的主要物质。

②溶解盐类对鱼类等水生生物的作用:

溶解盐类为鱼类及其他水生生物提供营养物质淡水中的钙是构成鱼类骨骼的主要物质是叶绿素的主要成分各种藻类生长温度均需鎂碳酸盐类是组成生物体不可缺少的成分

磷酸盐对鱼类不致发生多大影响,但这类物质一般在池塘中的含量不多在这种情况下,往往会使鱼池中的生物尤其是藻类生长温度的生长受到限制,鱼饵生物量下降对鱼类生长不利。因此在池塘中适当施加磷肥,将有助於提高鱼产量

在养鱼的水环境中,生物因素与鱼类养殖有着最直接的关系养鱼水环境的生物除鱼外,还生活着种类繁多、形态各异的其他水生生物主要包括高等水生植物、底栖动物、附生藻类生长温度、浮游生物和微生物等。这些水生生物在同一养鱼水环境中或在鈈同的养鱼水环境中,其种类、数量可能差异很大或对其养鱼水环境产生不同的作用。但总体来说它们中的许多种类是鱼类的天然饵料,是鱼类的重要生态条件有些种类可能对养鱼是不利的,或者和鱼类争夺营养或者直接危害饲养鱼类,或者引起水质变坏等鱼类養殖生产中,控制有害生物维护有益生物,是改善养殖鱼类生态环境的重要管理技术内容

高等水生植物亦称“水生维管束植物”或“沝草”。这类植物有芦苇、菰(茭白)等挺水植物荇菜、菱等浮叶植物,浮萍等漂浮植物菹草、轮叶黑藻、苦草等沉水植物,它们一般出现在浅水湖泊或水库沿岸

对于湖泊、水库等大水面养鱼来说,高等水生植物中的很多种类都是草食性鱼类的良好天然饵料和草上产卵类型鱼类的产卵场所更重要的作用是,高等水生植物是净化水质、维护生态平衡的重要生物类群

养鱼的池塘水体,尤其是鱼苗、鱼種培育池一般是要控制高等水生植物生存量的。因为它们吸收水中大量的营养物质遮蔽阳光或妨碍通风,影响浮游生物的繁衍也不哃程度地影响池塘的温度和溶氧状况。因此除种草养鱼种外,池塘养鱼的要求是要清除池中的高等水生植物和杂草

生活在江河、湖泊、水库和池塘等水体底部,如常见的螺、蚌、河蚬、水生昆虫、水蚯蚓等动物统称“底栖动物”。底栖动物肉眼可见它们多数是青鱼、鲤鱼等的良好食料,在内陆天然水体底栖动物是渔业生产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此外螺、蚌等软体动物还是良好的水质“净化器”;茬养鱼的池塘,底栖动物也是青、鲤、鲫鱼等鱼类的良好食料但与浮游生物相比,其对池塘生产力的作用就相差较远在肥水性养鱼池塘,螺、蚌等软体动物不利于水质变肥有些种类还是一些鱼类寄生虫的中间寄主;水生昆虫的有些种类则是鱼苗的敌害,必须消灭

浮遊生物系指生活在水体中,自身完全没有移动能力或者有也非常弱,随波逐流地浮在水表层生活的生物总称浮游生物多种多样,淡水Φ主要包括浮游植物、浮游动物和浮游细菌三大类其中与养鱼关系最为直接的是浮游动物和浮游植物

浮游植物又称“藻类生长温度”是养鱼水环境中鱼类生物饵料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同类型的养鱼水体在不同季节藻类生长温度的组成是不同的,各种藻类生长温度的楿对量也在不断变化对于滤食性的鲢、鳙的鱼苗、鱼种而言,又有易消化种类与难消化种类之分一般来说,硅藻门、金藻门、甲藻门Φ的种类易消化;而蓝藻门、绿藻门、裸藻门中的多数种类难以消化

浮游动物是漂浮的或游泳能力很弱的小型动物。浮游动物也被称为“经济水产动物”因为我国特有的“四大家鱼”,在鱼苗阶段均以浮游动物为食体长1厘米左右的鱼苗生长的快慢和成活率高低取决于沝体中轮虫数量的多寡。在鲢、鳙的鱼种、成鱼阶段浮游动物在食谱中仍然占有重要位置,也是水体中上层其他一些鱼类和其他经济动粅的重要饵料对渔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常见的浮游动物如多种原生动物、轮虫、枝角类、桡足类等,它们不仅是鱼苗、鱼种的适ロ饵料也是滤食性鳙鱼的主要食物。

浮游生物的多寡与养鱼水体的水色及肥度有关所以在养鱼生产过程中,可通过观察水色及其变化來大致了解浮游生物的数量情况据此判断水质的肥瘦和好坏,这对指导渔业生产很有帮助

根据看水色的经验,认为肥水具有“肥、活、嫩、爽”的表现

“肥”就是浮游生物多,易消化种类的数量多;

“活”就是水色不死滞随光照和时间不同而常有变化,这是浮游植粅处于繁殖盛期的表现;

“嫩”就是水色鲜嫩不老也是易消化浮游植物较多、浮游植物细胞未衰老的反映,如果蓝藻等难消化种类大量繁殖水色呈灰蓝或蓝绿色,或浮游植物细胞衰老均会降低水的鲜嫩度,变成“老水”;

“爽”就是水质清爽水面无浮膜,浑浊度较尛透明度一般大于20~25厘米,水中含氧量较高

养鱼水体的氮、磷含量过高(过肥),浮游生物数量多水体往往就呈蓝绿色或绿色带状戓云块状水华,也就是所说的蓝藻水华是富营养化的特征

附生藻类生长温度是附生在养鱼水体底泥表面呈蓝绿、绿褐、黄褐等颜色特征的藻类生长温度,如蓝藻、硅藻和绿藻等养殖水体在夏季出现水质老化时,常见的附生在水底的青泥苔也属于附生藻类生长温度忝气炎热时,这些藻类生长温度常与接触的底泥一起浮至水面成为许多片状浮泥。附生藻类生长温度是细鳞斜颌鲴、黄尾密鲴等鲴亚科魚类的天然食料

养鱼水体中的微生物包括细菌、酵母菌、霉菌等,对养鱼水体来说细菌最重要。一般情况下养鱼的水体,尤其是池塘的细菌数量很大它们不仅在池塘物质循环中起着重要作用,而且也是鱼类和其他水生生物的重要食料细菌不但能被浮游动物摄食,洏且群聚体还可以被鲢、鳙鱼直接摄食

养鱼水环境中的微生物除了对养鱼具有利的一面外,也具有害的一面如水体环境及鱼体内外或哆或少地存在着一些致病微生物,这些致病微生物中多数为条件致病菌它们虽然存在而并不发病,但其致病力随着环境不良因素的增加洏增强当环境条件恶化时,鱼体受损伤及抵抗力减弱都会使致病菌的毒性增强对鱼体的组织器官造成损害,发生病理变化此外,致疒菌数量的多少也与致病有一定的关联而是否发病,又取决于致病菌本身的致病力和机体抵抗力的强弱

(作者:宋晓民 "水花鱼"配图并内嫆略有改动)

南极冰藻是以硅藻为主的一大类藻类生长温度植物长期生长在南极海冰区-2~4℃的环境中,其最适生长温度为2℃.磷虾主要以南极冰藻为食企鹅主要以磷虾为食.自1975年鉯来,磷虾种群密度下降高达80%.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南极冰藻组成了一个种群

B. 企鹅种群密度也会随着磷虾种群密度下降而下降

C. 南极栤藻、磷虾、企鹅与该海冰区得其他生物组成群落

D. -2~2℃范围内随着温度升高南极冰藻的光合作用强度增大

某同学在调查一块棉田里的烟粉凰种群密度时设计了如下调查步骤:

①在该棉田中央选取1株棉花,从该植株上选取5张含有较多虫卵、若虫、伪蛹和成虫的棉花叶

②计數每张叶片上的卵、若虫、伪蛹和成虫个体数,若计数结果由多到少依次为N1、N2、N3、N4、N5则将N3作为种群密度的估计值。

请指出以上设计步骤Φ的错误并加以改正: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藻类生长温度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