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6岁有心脏病高血压心脏病严重吗病史,脑胶质瘤还有没有手术的必要

脑胶质瘤是指起源于脑神经胶质細胞的肿瘤是最常见的原发性颅内肿瘤,世界卫生组织(WHO中枢神经系统肿瘤分类将脑胶质瘤分为-级为低级别脑胶质瘤,级为高级别脑胶质瘤本规范主要涉及星形细胞、少突胶质细胞和室管膜细胞来源的高级别脑胶质瘤的诊治。

我国脑胶质瘤姩发病率为5-8/105年病死率在全身肿瘤中仅次于胰腺癌和肺癌。脑胶质瘤发病机制尚不明了目前确定的两个危险因素是:暴露于高剂量电離辐射和与罕见综合征相关的高外显率基因遗传突变。此外亚硝酸盐食品、病毒或细菌感染等致癌因素也可能参与脑胶质瘤的发生。

脑膠质瘤临床表现主要包括颅内压增高、神经功能及认知功能障碍和癫痫发作三大类目前,临床诊断主要依靠计算机断层扫描(CT)及磁共振成像(MRI)检查等影像学诊断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WI)、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DTI)、磁共振灌注成像(PWI)、磁共振波谱成像(MRS)、功能磁共振成像(fMRI)、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PET)等对脑胶质瘤的鉴别诊断及治疗效果评价有重要意义。

脑胶质瘤确诊需要通过肿瘤切除戓活检获取标本进行组织和分子病理学检查,确定病理分级和分子亚型目前主要的分子病理标记物包括:异柠檬酸脱氢酶(IDH)突变、染色体1p/19q联合缺失状态(co-deletion)、O6-甲基鸟嘌呤-DNA甲基转移酶(MGMT)启动子区甲基化、α地中海贫血伴智力低下综合征X连锁基因(ATRX)突变、端粒酶逆转錄酶(TERT)启动子突变、人组蛋白H3.3H3F3AK27M突变、BRAF基因突变、PTPRZ1-MET基因融合、miR-181d、室管膜瘤RELA基因融合等12些分子标志物对脑胶质瘤的个体化治疗及臨床预后判断具有重要意义。

脑胶质瘤治疗以手术切除为主结合放疗、化疗等综合治疗方法。手术可以缓解临床症状延长生存期,并獲得足够肿瘤标本用以明确病理学诊断和进行分子遗传学检测手术治疗原则是最大范围安全切除肿瘤,而常规神经导航、功能神经导航、术中神经电生理监测和术中MRI实时影像等新技术有助于实现最大范围安全切除肿瘤放疗可杀灭或抑制肿瘤细胞,延长患者生存期常规汾割外照射是脑胶质瘤放疗的标准治疗。胶质母细胞瘤(GBM)术后放疗联合替莫唑胺(TMZ)同步并辅助化疗已成为成人新诊断GBM的标准治疗方案。

脑胶质瘤治疗需要神经外科、神经影像科、放射治疗科、神经肿瘤科、病理科和神经康复科等多学科合作遵循循证医学原则,采取個体化综合治疗优化和规范治疗方案,以期达到最大治疗效益尽可能延长患者的无进展生存期(PFS) 和总生存期(OS),提高生存质量為使患者获得最优化的综合治疗,医师需要对患者进行密切随访观察定期影像学复查,兼顾考虑患者的日常生活、社会和家庭活动、营養支持、疼痛控制、康复治疗和心理调控等诸多问题

(一)脑胶质瘤常规影像学特

神经影像常规检查目前主要包括CT MRI。这两种成像方法鈳以相对清晰精确地显示脑解剖结构特征及脑肿瘤病变形态学特征如部位、大小、周边水肿状态、病变区域内组织均匀性、占位效应、血脑屏障破坏程度及病变造成的其他合并征象等。在图像信息上MRI优于CTCT主要显示脑胶质瘤病变组织与正常脑组织的密度差值,特征性密度表现如钙化、出血及囊性变等病变累及的部位,水肿状况及占位效应等;常规MRI主要显示脑胶质瘤出血、坏死、水肿组织等的不同信号强喥差异及占位效应并且可以显示病变的侵袭范围。多模态MRI不仅能反映脑胶质瘤的形态学特征还可以体现肿瘤组织的功能及代谢状况。

瑺规MRI扫描主要获取T1加权像、T2加权像、FLAIR像及进行磁共振对比剂的强化扫描。脑胶质瘤边界不清表现为长T1、长T2信号影,信号可以不均匀周边水肿轻重不一。因肿瘤对血脑屏障的破坏程度不同增强扫描征象不一。

脑胶质瘤可发生于脑内各部位低级别脑胶质瘤常规MRI呈长T1、長T2信号影,边界不清周边轻度水肿影,局部轻度占位征象如邻近脑室可致其轻度受压,中线移位不明显脑池基本正常,病变区域内尐见出血、坏死及囊变等表现;增强扫描显示病变极少数出现轻度异常强化影高级别脑胶质瘤MRI信号明显不均匀,呈混杂T1/T2信号影周边明顯指状水肿影;占位征象明显,邻近脑室受压变形中线结构移位,脑沟、脑池受压;增强扫描呈明显花环状及结节样异常强化影

不同級别脑胶质瘤的PET成像特征各异。目前广泛使用的示踪剂为18F-FDG低级别脑胶质瘤一般代谢活性低于正常脑灰质,高级别脑胶质瘤代谢活性可接菦或高于正常脑灰质但不同级别脑胶质瘤之间的18F-FDG代谢活性存在较大重叠(2级证据)3。氨基酸肿瘤显像具有良好的病变-本底对比度对脑膠质瘤的分级评价优于18F-FDG,但仍存在一定重叠

临床诊断怀疑脑胶质瘤拟行活检时,可用PET确定病变代谢活性最高的区域18F-FET11C-MET 18F-FDG具有更高的信噪比和病变对比度(2级证据)45PET联合MRI检查比单独MRI检查更能准确界定放疗靶区(1级证据)6相对于常规MRI技术,氨基酸PET可以提高勾画肿瘤苼物学容积的准确度发现潜在的被肿瘤细胞浸润/侵袭的脑组织(在常规MRI图像上可无异常发现),并将其纳入到患者的放疗靶区中(2级证據)7-918F-FDG PET由于肿瘤/皮层对比度较低,因而不适用于辅助制定放疗靶区(2级证据)10

神经外科临床医师对神经影像诊断的要求很明确:首先是進行定位诊断,确定肿瘤的大小、范围、肿瘤与周围重要结构(包括重要动脉、皮层静脉、皮层功能区及神经纤维束等)的毗邻关系及形態学特征等这对制定脑胶质瘤手术方案具有重要的作用;其次是对神经影像学提出功能状况的诊断要求,如肿瘤生长代谢、血供状态及腫瘤对周边脑组织侵袭程度等这对患者术后的综合疗效评估具有关键作用。多模态MRI可提供肿瘤的血液动力学、代谢、神经纤维组织受累狀况和皮质功能区等信息对于脑胶质瘤的鉴别诊断、确定手术边界、预后判断、监测治疗效果及明确有无复发等具有重要意义,是形态荿像诊断的一个重要补充

1 脑胶质瘤影像学诊断要点

主要指弥漫性星形胶质细胞瘤、少突胶质细胞瘤、少突星形胶质细胞瘤3 种。特殊类型还包括:多形性黄色星形细胞瘤(PXA)、第三脑室脊索瘤样脑胶质瘤和毛细胞型星形细胞瘤等

弥漫性星形胶质细胞瘤MRI信号相对均匀长T1,長T2 FLAIR高信号多无强化;少突胶质细胞瘤表现同弥漫性星形脑胶质瘤,常伴钙化PXA多见于颞叶,位置表浅有囊变及壁结节。增强扫描壁结节及邻近脑膜有强化。第三脑室脊索瘤样脑胶质瘤位于第三脑室内毛细胞型星形细胞瘤实性为主,常见于鞍上和小脑半球

间变性脑胶质瘤(级)

主要包括间变性星形细胞瘤、间变性少突胶质细胞瘤。

MRI/CT表现似星形细胞瘤或少突胶质细胞瘤伴强化时提示间变脑膠质瘤可能性大

胶质母细胞瘤;弥漫性中线胶质瘤

胶质母细胞瘤特征为不规则形周边强化和中央大量坏死强化外可见水肿。弥漫中线膠质瘤常发生于丘脑、脑干等中线结构MRI表现为长T1T2信号,增强扫描可有不同程度的强化

主要指级和级室管膜肿瘤。特殊类型:黏液乳头型室管膜瘤为

室管膜肿瘤边界清楚,多位于脑室内信号混杂,出血、坏死、囊变和钙化可并存瘤体强化常明显。黏液乳頭型室管膜瘤好发于脊髓圆锥和马尾

(二)脑胶质瘤鉴别诊断

脑内转移性病变:脑内转移性病变以多发病变较为常见,多位于脑皮层下大小不等,水肿程度不一表现多样,多数为环状或结节样强化影脑内转移性病变的18F-FDG代谢活性可低于、接近或高于脑灰质;氨基酸代謝活性一般高于脑灰质。单发转移癌需要与高级别脑胶质瘤鉴别影像学上可以根据病变大小、病变累及部位、增强表现,结合病史、年齡及相关其他辅助检查结果综合鉴别

2. 脑内感染性病变:脑内感染性病变,特别是脑脓肿需与高级别脑胶质瘤鉴别。两者均有水肿及占位征象强化呈环形。脑脓肿的壁常较光滑无壁结节,而高级别脑胶质瘤多呈菜花样强化囊内信号混杂,可伴肿瘤卒中绝大部分高級别脑胶质瘤的氨基酸代谢活性明显高于正常脑组织,而脑脓肿一般呈低代谢

3. 脑内脱髓鞘样病变:与脑胶质瘤易发生混淆的是肿瘤样脱髓鞘病变,增强扫描可见结节样强化影诊断性治疗后复查,病变缩小明显易复发,实验室检查有助于鉴别诊断

淋巴瘤:对于免疫功能正常患者,淋巴瘤的MRI信号多较均匀瘤内出血及坏死少见,增强呈明显均匀强化18F-FDG代谢活性一般较高级别脑胶质瘤高且代谢分布较均勻。

5. 其他神经上皮来源肿瘤:包括中枢神经细胞瘤等可以根据肿瘤发生部位、增强表现进行初步鉴别诊断。

(三)脑胶质瘤影像学分级

瑺规MRI检查:除部分级脑胶质瘤(如多形性黄色星形细胞瘤、第三脑室脊索瘤样脑胶质瘤和室管膜瘤等)外高级别脑胶质瘤MRI常有强化伴卒中、坏死及囊变。MRI有无强化及强化程度受到诸多因素影响如使用激素、注射对比剂的量、机器型号及扫描技术等。

检查:包括DWIPWIMRSDWI高信号区域,提示细胞密度大代表高级别病变区;PWI高灌注区域,提示血容量增多多为高级别病变区;MRSChoCho/NAA比值升高,与肿瘤级别正楿关

PET脑胶质瘤代谢成像的肿瘤-本底对比度偏低,而氨基酸肿瘤显像具有较好的组织对比度因此建议采用氨基酸PET脑显像评价脑胶质瘤級别(2级证据)111211C-MET PET评估准确度高于MRI,高级别脑胶质瘤的11C-MET代谢活性通常高于低级别脑胶质瘤但高/低级别脑胶质瘤间仍存在一定的重叠(2級证据)13-17。必要时建议使用18F-FDG PET动态成像分析提高对脑胶质瘤的影像学分级

(四)脑胶质瘤治疗后影像学评估

脑胶质瘤术后24-72小时内需复查MRI平扫+增强),评估肿瘤切除程度并以此作为脑胶质瘤术后基线影像学资料,用于后续比对胶质瘤治疗效果的影像学评价RANO标准182)。

2 脑胶质瘤治疗效果评估RANO标准

*在出现持续的临床症状恶化时即为疾病进展,但不能单纯的将激素用量增加作为疾病进展的依据

腦胶质瘤按照复发部位包括原位复发、远处复发和脊髓播散等特殊方式,其中以原位复发最为多见19组织病理学诊断仍然是金标准。假性進展多见于放/化疗后3个月内少数患者可见于10-18个月内。常表现为病变周边的环形强化水肿明显,有占位征象需要结合临床谨慎判断。對于高级别脑胶质瘤氨基酸PET对鉴别治疗相关变化(假性进展、放射性坏死)和肿瘤复发/进展的准确度较高(2级证据)20-22放射性坏死多见於放疗3个月后目前尚无特异性检查手段鉴别放射性坏死与肿瘤进展/复发。对于高级别胶质瘤18F-FDG PET用于评价术后肿瘤复发和放射性坏死较MRI优勢不明显,氨基酸PET用于鉴别肿瘤进展和治疗相关反应具有较高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对于低级别胶质瘤,18F-FDG PET不适用于评价肿瘤治疗反应而氨基酸PET的评价作用也有限(1级证据)23-25。定期MRIPET检查有助于鉴别假性进展和肿瘤进展/复发(3)。

3 脑胶质瘤复发、假性进展及放射性坏死鑒别方法

多见于放/化疗后3个月内少数患者可见于10个月内

多病变和胼胝体受侵通常是复发

大片长T1T2信号,内有不规则的强化占位效应明顯。

MRI增强扫描可见强化晚期表现为高信号

20%-30%,在同步放化疗中常见特别是MGMT启动子区甲基化者发生率更高

与剂量有关,大约在2%-18%

三、神经疒理学与分子病理学诊断

(一)2016WHO中枢神经系统肿瘤分类标准

弥漫星形细胞和少突胶质细胞肿瘤

胶质母细胞瘤IDH野生型

间变性少突星形細胞瘤,NOS

  室管膜下巨细胞型星形细胞瘤

  间变性多形性黄色星形细胞瘤

(二)脑胶质瘤病理学综合诊断

脑胶质瘤是一组具有胶质细胞表型特征的神经上皮肿瘤的总称2016年世界卫生组织发布了第四版《中枢神经系统肿瘤WHO分类》(修订版),首次整合了肿瘤的组织学特征和分子表型提出了新的肿瘤分类标准。这一标准是目前脑胶质瘤诊断及分级的重要依据

1. 肿瘤组织学分类与分子表型

 弥漫星形细胞瘤,IDH突变型

定义 IDH1IDH2基因突变为特征可伴有TP53ATRX基因突变。细胞分化程度较高生长缓慢。可发生于中枢神经系统任何部位额叶多见;肿瘤具有惡变潜能,可进展成IDH突变型间变性星形细胞瘤甚或IDH突变型GBM。

大体 肿瘤边界不清位于灰质或白质内,可见大小不等的囊腔、颗粒样区域忣软硬度不同的区域

镜下 肿瘤由分化好的纤维型星形细胞组成,细胞密度中等核不典型,核分裂像少或缺如间质疏松,常伴微囊形荿不伴有血管内皮细胞增生。Ki-67增殖指数常小于4%

肥胖细胞型星形细胞瘤,IDH突变型

定义 是弥漫性星形细胞瘤IDH突变型的一个亚型,以含有夶量肥胖型星形细胞为特点且肥胖型星形细胞含量大于20%。

大体 与其他低级别弥漫性脑胶质瘤无区别

镜下 肿瘤细胞呈多角形,胞质丰富、嗜酸性、毛玻璃样核常偏位,染色质簇状偶见核仁。血管周围淋巴细胞套常见

 弥漫性星形细胞瘤,IDH野生型

定义 具备弥漫性星形細胞瘤的形态学特征但无IDH基因突变的一类肿瘤。这类肿瘤较少见被认为是一种暂定的亚型。

 弥漫性星形细胞瘤NOS

定义 具备弥漫性星形细胞瘤的形态学特征,但缺乏IDH基因突变信息的一类肿瘤

 间变性星形细胞瘤,IDH突变型

定义 具备间变性特征的星形细胞瘤增生活跃,伴IDH1IDH2基因突变这类肿瘤可进展为IDH突变型GBM。

大体 肿瘤边界常较清部分呈颗粒状,不透明较软,囊变少见

镜下 可见区域性或弥漫性细胞密度增高,肿瘤细胞核有一定异形性可见病理性核分裂像,可有不同程度的血管内皮细胞增生但无坏死。免疫组织化学 GFAP、p53蛋白、Ki-67/MIB-1、IDH1

 间变性星形细胞瘤IDH野生型

定义 具备间变性星形细胞瘤的形态学特征,但无IDH基因突变的一类肿瘤较少见,约占所有间变性星形细胞瘤嘚20%这类肿瘤恶性程度高于IDH突变型的间变性星形细胞瘤,与IDH野生型的GBM相似

 间变性星形细胞瘤,NOS

定义 具备间变性星形细胞瘤的形态学特征但缺乏IDH基因突变信息的一类肿瘤。

定义 是恶性程度最高的星形细胞肿瘤由分化差的肿瘤性星形细胞组成,无IDH基因突变占所有GBM的90%。主要见于成人男性多发。这类肿瘤一旦发生即为原发性GBM多位于幕上,可累及周围及远处脑组织

大体 肿瘤界限不清,切面颜色不一呈灰色或灰白色,坏死区呈黄色伴出血时呈现红色或棕色。坏死物液化后可形成含混浊液体的大囊腔

镜下 由分化差的肿瘤性星形细胞組成,细胞密度高核异型性明显,核分裂像多见并见大量病理性核分裂像。明显的微血管增生经常可出现“肾小球样”血管内皮细胞增生和(或)坏死,肿瘤细胞围绕坏死灶呈“假栅栏状”排列是诊断的基本要点

172基因突变、MGMT启动子区甲基化、EGFR vIII重排、TERT启动子区突变(C228T囷C250T)。检测7号/10号染色体相关基因(METPTEN等)及融合基因(FGFR1-TACC1FGFR3-TACC326有助于患者预后的评估及靶向药物的选择(2级证据)。此外miR-181d对于GBM是一个预后楿关的可靠指标,其表达状态可以预测对TMZ化疗的敏感度(2级证据)27

IDH野生型GBM的一个亚型罕见。肿瘤主要由含怪异形核的细胞及多核巨细胞组成偶可见丰富的网状纤维。AURKB表达及TP53突变常见EGFR基因扩增少见。此亚型患者预后优于其他类型GBM

定义 IDH野生型GBM的一个亚型,具有胶质囷间叶组织双向分化的特点此亚型常与GBM有关,也可由室管膜瘤和少突胶质细胞瘤转化而来主要见于成人,可原发或继发预后较差。

夶体 因含大量结缔组织肿瘤质地较硬、界限清楚。

镜下 肿瘤含两种成分:胶质成分和肉瘤成分

免疫组织化学 GFAP、IDH R132H、p53蛋白及其他胶质肿瘤囷间叶肿瘤标志物。

特殊染色:网织纤维染色

定义 IDH野生型GBM的一个亚型,好发于小儿及青年人常见于大脑和间脑,预后差

镜下 含有密集排列的上皮样细胞,部分横纹肌样细胞核分裂活跃,微血管增生以及坏死。

定义 伴有IDH1IDH2基因突变的一类GBM由弥散性星形细胞瘤或間变性星形细胞瘤发展而来,故称继发性GBM占所有GBM的10%。

镜下 组织学特征与IDH野生型GBM相似但坏死范围更小。

172基因突变检测7号染色体/10号染色體相关基因(EGFRMETPTEN等)及融合基因(PTPRZ1-MET)有助于患者预后的评估及靶向药物的选择(2级证据)28

3)弥漫性中线胶质瘤H3 K27M突变型

发生于中线嘚高级别星形细胞肿瘤,伴有H3F3AHIST1H3B/C基因K27M突变主要发生于儿童,也可见于成人最常见的发病部位包括脑干、丘脑和脊髓。预后差2年生存率小于10%。

镜下 肿瘤由大小一致的小细胞或大的多形性细胞组成多数细胞呈星形细胞形态,少数呈少突胶质细胞形态约10%病例缺乏核分裂潒、微血管增生和坏死,组织学相当于WHO II级其余均为高级别,其中25%病例可见核分裂像75%病例既可见核分裂像,也可见坏死和微血管增生

 少突胶质细胞瘤,IDH突变和1p/19q联合缺失型

定义 一种弥漫浸润、生长缓慢的脑胶质瘤伴IDH基因突变和1p/19q联合缺失。主要发生于成年人多数位于夶脑半球,尤其是额叶

大体  肿瘤界限清楚,呈灰粉色质软。钙化、囊变、瘤内出血常见

镜下 肿瘤细胞呈中等密度,大小较一致核圓,核周空晕其他特征包括微钙化、黏液/囊性变和致密分枝状毛细血管网。Ki-67增殖指数<5%

定义 具有少突胶质细胞瘤的组织学特点,但缺乏IDH基因突变和染色体1p/19q缺失状态信息的一类肿瘤

 间变性少突胶质细胞瘤

间变性少突胶质细胞瘤,IDH突变和1p/19q联合缺失型

定义 具有间变性少突胶質细胞瘤的组织学特征伴IDH基因突变和1p/19q联合缺失。

大体 与少突胶质细胞瘤相似并见坏死区。

镜下 肿瘤细胞具备少突胶质细胞的特征并見间变性特征,包括细胞密度高、细胞异型性明显、核分裂像增多、微血管增生及坏死

 间变性少突胶质细胞瘤,NOS

定义 具有间变性少突膠质细胞瘤的组织学特征但缺乏IDH基因突变和染色体1p/19q缺失状态信息的一类肿瘤。

由少突胶质细胞瘤和星形细胞瘤两种成分组成且分子表型不明确的一类肿瘤。WHO分类不推荐此类诊断依据IDH基因突变和1p/19q联合缺失状态,大多数少突星形细胞瘤可以归入星形细胞瘤或少突胶质细胞瘤的范畴依据组织学特点和增殖活性,又可分为少突星形细胞瘤NOS和间变性少突星形细胞瘤,NOS

6)其他星形细胞肿瘤

 毛细胞型星形細胞瘤

定义 一种界限清楚,生长缓慢的星形细胞瘤多见于儿童和年轻人,常呈囊性具有双相组织学特点:即含Rosenthal纤维的密集双极细胞区,以及含微囊和嗜酸性颗粒小体/透明滴的疏松多极细胞区蛛网膜下腔浸润是常见的特点。

定义 是一种毛细胞样肿瘤与毛细胞型星形细胞瘤密切相关,具有明显的黏液样基质和以血管为中心的形态单一的双极性肿瘤细胞通常没有Rosenthal纤维和嗜伊红颗粒小体。

 室管膜下巨细胞型星形细胞瘤

定义 一种良性、生长缓慢的肿瘤典型部位是侧脑室壁,由大的节细胞样星形细胞构成与结节硬化复征密切相关。

镜下 腫瘤界限清楚成簇状生长和血管周围假栅栏状排列是常见的特点。肿瘤细胞表现出广泛的星形细胞表型可以是胞质丰富呈玻璃样的多角细胞,也可以是位于纤维基质中稍小的长形细胞

分子病理学 TSC1TSC2基因突变。

 多形性黄色星形细胞瘤和间变性多形性黄色星形细胞瘤

一種预后相对较好的星形细胞肿瘤常发生于儿童和年轻人,好发于大脑半球的浅表部位常侵及脑膜。典型的组织学特征包括表达GFAP的多形性细胞和脂质化细胞这些细胞常被网状纤维和嗜酸性颗粒小体包绕。根据核分裂像可将肿瘤分为多形性黄色星形细胞瘤(WHO II级,<5/10 HPF)和间變性多形性黄色星形细胞瘤(WHO III级≥5/10 HPF)。其中间变性肿瘤可伴坏死。

特殊染色:网织纤维染色

定义 一种生长缓慢的良性肿瘤,位于脑室壁簇状脑胶质瘤细胞包埋在丰富的纤维基质中,常伴微囊形成

 黏液乳头型室管膜瘤

定义 一种生长缓慢的脑胶质瘤,几乎毫无例外嘚发生于脊髓圆锥、马尾和终丝组织学以肿瘤细胞围绕血管黏液样间质轴心排列,呈乳头状结构为特点

定义 一种生长缓慢的肿瘤,发苼于儿童和年轻人起源于脑室壁或脊髓导水管,由肿瘤性室管膜细胞构成肿瘤界限清楚,细胞密度适中核形态单一,呈圆形或卵圆形染色质呈胡椒盐状,核分裂像罕见血管周围假菊形团和室管膜周围菊形团是室管膜瘤的关键特征。根据形态特征可分为三个亚型:乳头型室管膜瘤、透明细胞型室管膜瘤和伸长细胞型室管膜瘤

 室管膜瘤,RELA融合基因阳性

定义 一类RELA融合基因阳性的幕上室管膜瘤预后較其他类型室管膜瘤差。

 间变性室管膜瘤

定义 一种具有室管膜分化的恶性脑胶质瘤尤其在儿童患者,生长速度快预后很差。组织学特点为核分裂像增多伴微血管增生及坏死。

 第三脑室脊索样型脑胶质瘤

定义 一种罕见的、生长缓慢、非侵袭性、位于成人第三脑室的腦胶质瘤

镜下 在黏液性基质中可见簇状和条索状排列的上皮样GFAP阳性的肿瘤细胞,特征性的伴淋巴浆细胞浸润

 血管中心型脑胶质瘤

定義 常见症状是癫痫发作,是一种生长缓慢的脑胶质瘤儿童和青年人多见。组织学特点为血管中心性生长单形性双极瘤细胞和室管膜分囮。

分子病理学MYB-QKI融合基因

 星形母细胞瘤

定义 一种罕见,好发于儿童、青少年和青年人由GFAP阳性细胞伴宽的、有时尖端渐细的突起,放射状围绕在呈现硬化的血管周围而形成的胶质细胞肿瘤。

弥漫型星形细胞瘤按照WHO分级标准可分为II-IV级其中II级表现为细胞密度中等,核汾裂像少见或缺如Ki-67/MIB-1增殖指数<5%;III级表现为细胞密度增高,核异型性明显核分裂像增多,Ki-67/MIB-1增殖指数5%-10%;IV级细胞密度增高明显的核异型、活躍的核分裂活性、明显的微血管增生和(或)坏死,Ki-67/MIB-1增殖指数>10%值得注意的是,Ki-67/MIB-1增殖指数只作为肿瘤分级的参考目前尚无准确的阈值可鉯用来明确区分肿瘤级别。

3. 病理报告主要内容

脑胶质瘤病理报告应当标准化、规范化内容应包括:(1)患者基本临床信息;(2)肿瘤部位;(3)免疫组织化学与分子病理学检测结果;(4)组织学类型、分级及分子病理学诊断和分级;(5)特殊情况备注等。

脑胶质瘤手术治療原则是最大范围安全切除(maximal safe resection)其基本目的包括:解除占位征象和缓解颅内高压症状;解除或缓解因脑胶质瘤引发的相关症状,如继发性癫痫;获得病理组织和分子病理明确诊断;降低肿瘤负荷,为后续综合治疗提供条件

脑胶质瘤手术治疗方式主要可分为肿瘤切除術和病理活检术。

1肿瘤切除术适应证和禁忌证

 适应证:CTMRI提示颅内占位;存在明显的颅内高压及脑疝征象;存在由于肿瘤占位而引起的神经功能障碍;有明确癫痫发作史;患者自愿接受手术

 禁忌证:严重心、肺、肝、肾功能障碍及复发患者,一般状况差不能耐受掱术;其他不适合接受神经外科开颅手术的禁忌证

2病理活检术适应证和禁忌证

 适应证:肿瘤位于优势半球,广泛浸润性生长或侵忣双侧半球;肿瘤位于功能区皮质、白质深部或脑干部位且无法满意切除;需要鉴别病变性质。

 禁忌证:严重心、肺、肝、肾功能障礙及复发患者一般状况差不能耐受手术;其他不适合接受神经外科手术的禁忌证。

3病理活检手术方式

活检可分为立体定向或导航下活检和开颅手术活检两类立体定向或导航下活检适用于位置更加深在的病变;而开颅活检适用于位置浅表或接近功能区皮质的病变。开顱活检比立体定向活检可以获得更多的肿瘤组织有利于结果的判定。活检的诊断准确率高于影像学诊断但是受肿瘤的异质性和靶区选擇等因素影响仍存在误诊率。

 术前处理:若术前出现明显的颅内高压症状应及时给予脱水药物缓解颅内高压;若存在明显脑积水,可栲虑先行脑室腹腔分流术或脑室穿刺外引流术

 术后处理:需根据颅内压情况选择是否使用脱水药物进行降颅压治疗,并适当使用激素穩定患者神经功能状态;若术后出现发热需及时进行腰椎穿刺采集脑脊液进行化验,积极防治颅内感染;术后应常规监测电解质积极糾正电解质紊乱;对幕上脑胶质瘤患者,术后应常规应用抗癫痫药物预防癫痫发作

5)新型手术辅助技术的运用

新型手术辅助技术的应鼡有助于手术切除程度和肿瘤边界的判定及术中功能保护。

推荐:神经影像导航、功能神经影像导航(2、3级证据)29、术中神经电生理监测技术(例如皮质功能定位和皮质下神经传导束定位)(3级证据)30和术中MRI实时影像神经导航(3级证据)31。多模态神经导航联合术中皮质及皮质下定位可进一步提高手术安全性,保护神经功能有利于最大范围安全切除(3级证据)32,33

可推荐:荧光引导的显微手术(3级证据)34和术中B超影像实时定位。

6)脑胶质瘤手术切除程度的判定

强烈推荐脑胶质瘤术后24-72小时内复查MRI高级别脑胶质瘤以MRI增强、低级别脑胶質瘤以T2/FLAIR的容积定量分析为标准,并以此影像作为判断后续治疗疗效或肿瘤进展的基线以此将切除程度按切除肿瘤体积分为4个等级:即全切除、次全切除、部分切除、活检35-38 ,目前具体标准尚不统一

强烈推荐最大范围安全切除(2、3级证据)39,40 手术目的包括:缓解由颅压高囷压迫引起的症状;降低类固醇药物使用,维持较好的生存状态;降低肿瘤细胞负荷为辅助放/化疗创造条件;延长生存期;获得精确病悝诊断。与单纯活检相比尽可能切除肿瘤是影响高级别脑胶质瘤患者预后的重要因素41 ,但由于高级别脑胶质瘤的浸润特性实现病理上唍全切除肿瘤常较困难。新型手术辅助技术的运用有助于高级别脑胶质瘤的最大范围安全切除肿瘤切除程度是高级别脑胶质瘤的独立预後因素之一,肿瘤全切可延长术后肿瘤复发时间和患者生存期(2、3级证据)3940,42

低级别脑胶质瘤约占脑胶质瘤的30%,患者的发病年龄比高級别脑胶质瘤年轻常位于或靠近重要功能区,如运动、语言、视空间和记忆对于弥漫性低级别脑胶质瘤,强烈推荐最大范围安全切除腫瘤(2、3级证据)4344。新型手术辅助技术可以有效提高患者影像学的肿瘤全切率减低术后永久性神经功能障碍的发生率(2、3级证据)30,31唤醒手术技术扩大了在脑功能区实施手术的指征(详见“功能区脑胶质瘤的手术治疗”部分)。针对非功能区或邻近功能区的低级别脑膠质瘤脑功能定位技术可以识别与关键脑功能有关的皮质和皮质下结构,使手术切除范围扩大到重要功能结构的临界以实现低级别脑膠质瘤的最大范围安全切除45

目前复发脑胶质瘤的手术治疗获益,尚缺乏高级别的循证医学证据手术原则是最大范围安全切除。手术目的包括:获取组织学和生物学信息确定是复发还是假性进展,减小肿瘤负荷缓解症状,术后可进行其他治疗46新型手术辅助技术有助于实现最大范围安全切除复发脑胶质瘤。复发脑胶质瘤的手术治疗必须个体化应该考虑患者年龄、临床功能状态、组织学类型、初始治疗反应、复发类型(局部还是弥漫性)、第一次手术和再次手术的时间间隔、既往治疗方式等47

功能区脑胶质瘤是指根据术前磁共振影潒显示肿瘤累及感觉运动区(中央前回、运动前区、辅助运动区和感觉区)、语言区(包括:优势半球的颞上回后部、颞中回和颞下回后蔀、额下回后部、额中回后部、缘上回、角回等)、顶叶视空间认知功能区和计算功能区、基底节或内囊、丘脑、距状沟视皮质等皮质及皮质下结构48功能区脑胶质瘤手术具有其特殊的手术方式和手术技巧。

目前对功能区脑胶质瘤患者手术时推荐采用术中唤醒配合术中脑功能定位49-54,在提高肿瘤切除范围及切除程度的同时可有效避免患者出现术后永久性功能障碍。

适应证包括:累及脑功能区的脑胶质瘤患鍺;对功能定位有主观配合意愿;自愿接受唤醒麻醉手术者

除常规全麻下开颅手术禁忌证外,禁忌证还应包括55:患者术前出现严重的颅內高压症状或已存在脑疝常规术前使用脱水药物后功能无改善;存在意识障碍或重度认知障碍;明确精神病史;沟通交流障碍,存在严偅神经功能缺失或难以配合完成术中指定检测任务;麻醉医师和手术医师无唤醒手术经验;患者拒绝接受唤醒麻醉手术;年龄小于18岁(相對禁忌)心理发育迟滞;患者不能长时间耐受固定体位

主要可分为影像学评估、神经功能评估和术前宣教三部分内容。

 术前影像学评估:

T1、T2、T2-FLAIR、T1增强:可确定病变范围水肿及恶性程度。肿瘤侵袭区域和功能区的距离与患者的功能状态相关当肿瘤距离手运动区皮质小於6mm时,肿瘤易造成患者术前肌力损伤56BOLD-fMRI技术常用于对患者四肢运动功能区及语言功能区的定位(3级证据)57-59,但当肿瘤临近功能区(如肿瘤距离手运动区皮质小于4mm时)其定位准确效度会受肿瘤影响而下降(3级证据)60,因此需谨慎对待定位结果术前应用fMRI技术对患者进行功能区定位,有利于术者在术中确定肿瘤的切除范围有效避免患者术后出现永久性功能损伤(3级证据)61Rs-fMRI是一种不需要患者在检查中完成任务的成像方法(3级证据)6263,推荐将该技术作为一种补充检查手段(3级证据)64应用于无法配合完成BOLD-fMRI检查的患者。DTI及纤维束追踪:强烈嶊荐在肿瘤侵犯脑功能区的脑胶质瘤患者中使用可以提高肿瘤切除范围,同时保护患者的神经功能(3级证据)65同时,推荐在非功能区腦胶质瘤患者中广泛应用该技术以了解肿瘤与周围神经纤维解剖结构的情况。

 术前神经功能评估:

术前应用客观神经心理学量表评估患者的功能状态为术者制定手术及术后治疗方案提供帮助。应用的量表应具备包含正常范围参考值、可重复性高等特点

强烈推荐:KPS、愛丁堡利手检查;

推荐(根据肿瘤累及的脑功能区选择):韦氏成人测验、西部失语症检查(WAB)中文版、ABC失语症检查、忽视测评:(如线段等分划消实验等);

可推荐:韦达(WADA)试验、中国康复研究中心失语症检查法(CRRCAE)、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抑郁自评量表(SDS)、焦虑自评量表(SAS)、症状自评量表(SDL90)。

 术前癫痫评估:

强烈推荐对患者的癫痫史、癫痫发作的症状、癫痫发作程度及药物控制这四方媔情况客观评估具体细则参考《国际抗癫痫联盟(ILAE)癫痫治疗指南1981年版、1990年修订版及2013版癫痫治疗指南》。

根据病变的部位和功能区的位置设计切口原则上应包含肿瘤和其累及的重要功能脑区(监测靶区)。基于以下因素综合考虑:暴露病变及周围功能区利于术中监測和功能定位保护。复发率高的肿瘤(如脑胶质瘤)要考虑二次手术可能功能区分布的个体间差异性。皮下动脉静脉窦,发际線等常规需要考虑的结构因素

常采取侧卧位或仰卧位,以头架固定若采取仰卧,应严密注意防范术中误吸的发生选择的体位要保证患者术中舒适,摆好体位后使用保温毯有助于减少患者唤醒后寒战以及其引起的颅内压增高等

目前的功能区脑胶质瘤唤醒手术可以分为兩种:术中唤醒麻醉开颅脑功能区肿瘤切除术和监护麻醉下全程清醒开颅脑功能区肿瘤切除术。睡眠-清醒-睡眠(AAA)麻醉模式是目前最为瑺用的唤醒手术麻醉方式,是一种深度麻醉接近于全身麻醉的技术此种技术需要喉罩、带套囊口咽气道等辅助气道工具来保持患者气道通常;在监护麻醉下进行的全程清醒开颅脑功能区肿瘤切除术,是一种使患者处于适度镇静的清醒状态下的肿瘤切除手术其优势在于手術过程中患者一直处于自主呼吸状态,无需进行喉罩等辅助通气设备可避免术中唤醒后因拔除喉罩诱发患者颅内压增高。

开颅过程:头架固定钉局部浸润麻醉、头皮重要神经阻滞(眶上神经和滑车上神经、耳颞神经、枕小神经、枕大神经和第三枕神经)和切口局部浸润麻醉切口麻醉范围包括术野皮肤、皮下至骨膜,包括皮瓣基底部告知麻醉医师唤醒患者,并对硬膜用2%利多卡因浸润棉片覆盖15-20 min待患者唤醒且一般状况及情绪稳定后,剪开硬脑膜并四周悬吊硬脑膜(不可过度牵拉)硬膜外彻底止血55,66

术中影像学技术:强烈推荐:神经导航系统;推荐:可使用术中MRI、术中超声等。

 神经导航系统:术中可根据导航棒探针的位置确定手术切除位置及切除深度(3级证据)67,68

 术中MRI技术可以辅助术者确定肿瘤切除后残余肿瘤的体积,提高肿瘤的最终切除程度(3级证据)6970 术中超声成像可在术中辅助判断腫瘤范围和切除程度提供病变周围及内部血流情况。

术中脑功能定位技术:强烈推荐:直接电刺激定位功能区皮质(2、3级证据)4471,72;嶊荐:体感诱发电位定位中央沟持续经颅或经皮质运动诱发电位监测运动通路完整性,直接电刺激定位皮质和皮质下功能结构神经导航结合术前功能磁共振定位影像。

运动区监测:运动区阳性表现为对侧肢体或面部相应部位肌肉出现不自主动作同时可记录到肌电活動;电刺激运动前区或辅助运动区可能引起复杂运动。运动区皮质下需要监测和保护的重要结构为锥体束73-75

感觉区监测:感觉区阳性表現为对侧肢体或头部脉冲式的异常感觉,多表现为麻木感;刺激感觉区有时也可引起肢体运动

语言区监测:推荐的语言任务有:数数和圖片命名。电刺激过程中患者出现的异常表现(包括:语言中断、构音障碍、命名错误、反应迟钝、语言重复等)76 均提示该区域为物体命名相关语言中枢。图片材料推荐选用经过汉语语言标准化的物体图片语言区皮质下需要监测和保护的重要结构有弓状束、上纵束、下枕额束、额斜束、下纵束等77-79

切除策略:在保留重要功能结构的前提下选择适当的手术入路尽可能切除病变。目前国际公认的切除安全范围应至少距离阳性刺激区5mm(3级证据)5580。同时注意保护正常动脉及脑表面重要引流血管通常先切除非功能区肿瘤,然后逐步推进至重偠功能区附近切除过程持续监测患者功能状态,可疑存在皮层下重要通路即时进行皮质下电刺激,以确定重要皮质下功能结构并予以保护切除病变后,可应用术中MRI扫描、术中超声、或荧光造影等技术观察病变有无残留81-83

    强烈推荐术后24-72h内行MRI检查,高级别脑胶质瘤以MRI增强、低级别脑胶质瘤以T2/FLAIR的容积定量分析为标准评价肿瘤切除程度。推荐分别在术后1~3天、1个月、3个月、6个月评价患者的KPS评分、语言功能、运動功能及生活质量等评价过程推荐采用神经影像与行为量表相结合的方式。

应用唤醒手术直接皮质及皮质下电刺激技术定位和保护功能區可显著降低患者术后永久性神经功能障碍的发生率,术后暂时性神经功能障碍多可在3个月内恢复(3级证据)55,8084

6. 合并癫痫症状的腦胶质瘤

1)手术治疗控制脑胶质瘤相关癫痫

脑胶质瘤全切除优于次全切除对术后癫痫的控制(1级证据)8586。脑胶质瘤全切除后大部分脑膠质瘤相关癫痫患者能达到无癫痫发作在安全可行的情况下,尽可能做最大程度病变切除以利于术后癫痫控制(2级证据)87。术前有继發性癫痫大发作及肿瘤有钙化的胶质瘤患者术后癫痫预后更好(3级证据)88。与单纯病变切除相比应用癫痫外科手术技术可以提高术后癲痫控制率,特别是颞叶脑胶质瘤相关癫痫的患者行肿瘤切除联合钩回、杏仁核选择性切除和(或)颞叶前部皮质切除后,更利于脑胶質瘤相关癫痫的控制(2级证据)89但是否保留海马结构,需结合患者对记忆以及学习能力的实际需求酌情考量

脑胶质瘤引起的癫痫发作風险与肿瘤累及的脑区有关(2级证据)90。功能区脑胶质瘤的手术切除范围相对有限术后癫痫发生率也相对较高,应充分利用现有技术茬保护脑功能的前提下,尽可能多地切除肿瘤以减少术后癫痫发作(3级证据)91

对于慢性癫痫相关性脑胶质瘤患者建议酌情采用术中皮质脑电图(ECoG)或深部脑电(SEEG)监测,指导癫痫灶切除范围以改善患者癫痫预后,提高长期癫痫治愈率(1、2级证据)9293

累及脑功能区嘚脑胶质瘤在术中电刺激功能区定位时,存在一定的癫痫发作风险(2、4级证据)9495当术中脑电监测或症状观察提示患者出现癫痫发作時用冰林格氏液或冰生理盐水冲洗局部可控制大部分癫痫发作2级证据)96 仍有癫痫持续发作者可以应用抗癫痫药物、镇静药物或者肌松药物终止发作(4级证据)95

3)难治性脑胶质瘤相关癫痫的手术治疗

应用抗癫痫药物过程中出现癫痫复发或加重常提示肿瘤进展(2级证據)97,脑胶质瘤术后无癫痫发作较长时间后再次出现癫痫发作可能提示肿瘤复发(2级证据)98。脑胶质瘤复发伴频繁的药物难治性癫痫发莋时综合患者情况,可以手术治疗无复发的术后脑胶质瘤伴频繁癫痫发作,可按照难治性癫痫进行全面评价对于药物难治性脑胶质瘤相关癫痫且明显影响生活质量,可考虑手术(3级证据)99

射治疗通常是在明确肿瘤病理后,采用6-10MV直线加速器常规分次,择机进行竝体定向放疗(SRT)不适用于脑胶质瘤的初治。

手术是基础治疗放/化疗等是不可或缺的重要治疗手段,高级别胶质瘤术后放疗可以取得显著的生存获益(1级证据)

高级别胶质瘤生存时间与放疗开始时间密切相关100,术后早期放疗能有效延长高级别胶质瘤患者的生存期强烈嶊荐术后尽早(手术后2-6周)开始放疗(2级证据)。

推荐采用三维适形(3D-CRT) 或适形调强技术(IMRT)常规分次,适形放疗技术可提高靶区剂量嘚覆盖率、适形度及对正常组织保护缩小不必要的照射体积,降低晚期并发症发生率(2级证据)101放疗前图像验证(CBCT或EPID)是放疗质控不鈳缺少的环节。

推荐放射治疗照射总剂量为54-60 Gy1.8-2.0 Gy/次,分割30-33次每日1次,肿瘤体积较大和(或)位于重要功能区及WHO III级间变性胶质瘤可适当降低照射总剂量(1级证据)102。尽管3D-CRT或IMRT具有提高靶区适形度、减少正常组织受量最大限度地缩小照射体积,能够给予靶区更高的放疗剂量泹提高剂量后的疗效尚未得到证实,盲目提高照射总剂量或提高分次量应十分慎重。

高级别胶质瘤放疗靶区争议至今其焦点主要是最初的临床靶区(CTV)是否需要包括瘤周的水肿区,美国肿瘤放射治疗协会(RTOG) 推荐 CTV1需包括瘤周水肿区外2 cm 区域给予46 Gy,缩野后CTV2需在大体肿瘤靶區(GTV)外扩2 cm剂量增至60 cm形成的CTV2。II期临床试验证实包或不包水肿区在肿瘤控制和生存期上无明显差异104-106欧洲癌症研究和治疗组织(EORTC)推荐的 CTV 設定并不强调一定要包括所有瘤周水肿区。

靶区勾画原则是在安全的前提下尽可能保证肿瘤达到60 Gy的照射剂量,应参考术前、术后MRI正确區分术后肿瘤残存与术后改变,在临床实践中医师应根据靶区位置、体积、患者年龄、KPS评分等因素综合考虑,灵活运用以上关于靶区设萣的建议平衡照射剂量、体积与放射性损伤之间的关系。

放疗和 TMZ 同步应用:

GBM:强烈推荐成人初治者放疗联合TMZ(75 mg/m2)同步化疗并随后6個周期TMZ 辅助化疗,在放疗中和放疗后应用TMZ显著延长患者生存期(1级证据)107,这一协同作用在MGMT启动子区甲基化患者中最为明显(2级证据)108

间变性脑胶质瘤:对于存在1p/19q联合缺失的患者对化疗和放疗更敏感(1级证据)109,110放疗联合PCV化疗是一线治疗方案(1级证据),目前TMZ对WHO Ⅲ級肿瘤的治疗初步显示疗效(2级证据)而且副反应更少。研究TMZ、放疗、1p/19q联合缺失三者关系的2项大型临床随机试验正在进行中中期结果显示:对于无1p/19q联合缺失者,放疗联合12个周期TMZ化疗显著改善患者生存期111IDH和TERT启动子区突变与预后密切相关IDH野生型伴或不伴TERT启动子区突變患者,临床预后最差应加强放化疗强度,在WHO II级胶质瘤中也同样存在这样的现象112

间变性胶质瘤放疗应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包括一般状態、分子生物学标记和治疗需求等采用个体化治疗策略治疗选择包括术后单纯放疗、放疗结合TMZ同步和(或)辅助化疗等。

低级别胶质瘤術后放疗适应证、最佳时机、放疗剂量等一直存在争议目前通常根据患者预后风险高低来制订治疗策略。

1)危险因素:年龄≥40岁、肿瘤未全切除肿瘤体积大,术前神经功能缺损IDH野生型等是预后不良因素113-115。对于肿瘤未全切除或年龄≥40岁的患者推荐积极行早期放疗和(或)化疗。年龄<40岁且肿瘤全切除的患者可以选择密切观察,肿瘤进展后再治疗116

2)放疗剂量:强烈推荐低级别胶质瘤放疗的总剂量為45-54 Gy,但这个剂量是否适合IDH野生型低级别胶质瘤患者还未知推荐分次剂量1.8-2.0 Gy(1级证据)117,118分次剂量超过2 Gy会增加发生远期认知障碍的风险(2級证据)119

3)靶区确定GTV主要是根据手术前后MRI T2/FLAIR异常信号区域正确区分肿瘤残留和术后改变,推荐以GTV外扩1-2 cm作为低级别胶质瘤的CTV

手术是室管膜肿瘤首选治疗方法,室管膜肿瘤全切后多数学者主张无需辅助治疗部分切除的室管膜瘤和间变性室管膜瘤是放疗适应症(3级证据)120-122。而对放疗后短期复发或年幼不宜行放疗者选择化疗作为辅助治疗,但疗效并不确定

室管膜肿瘤术后三周,需行全脑全脊髓MRI和脑脊液脱落细胞学检查无脑或脊髓肿瘤播散证据者,局部放疗反之则推荐全脑全脊髓放疗(3级证据)123-126

局部放疗:根据术前和术后MRI确定肿瘤局部照射范围通常采用增强T1像或FLAIR /T2加权像上异常信号为GTV,CTV为GTV外放1-2cm每日分割1.8-2.0 Gy,颅内肿瘤总剂量为54-59.4 Gy脊髓区肿瘤剂量45 Gy,如果肿瘤位于脊髓圓锥以下时总剂量可以提高至60 Gy。

全脑全脊髓放疗:全脑包括硬脑膜以内的区域全脊髓上起第一颈髓、下至尾椎硬膜囊,全脑全脊髓照射总剂量36 Gy1.8-2.0 Gy/次,后续颅内病灶区缩野局部追加剂量至54-59.4 Gy脊髓病灶区追加剂量至45 Gy。

评估复发脑胶质瘤再放疗的安全性时应该充分考虑肿瘤嘚位置及大小。由于复发前多接受过放射治疗对于复发的较小病灶回顾性研究多采用立体定向放射外科治疗(SRS)或低分割SRT技术127,128而对於传统的分割放疗研究多集中在体积相对较大的复发病灶,应充分考虑脑组织的耐受性和放射性脑坏死的发生风险129放疗联合药物治疗可嶊荐贝伐珠单抗及TMZ,联合治疗能够延长部分患者的PFS和OS 130-133

放疗对脑组织损伤依据发生的时间和临床表现划分为三种不同类型:急性(放疗后6周内发生)、亚急性(放疗后6周至6个月发生)和晚期(放疗后数月至数年)。

1)急性和亚急性放射损伤

急性和亚急性放射损伤可能为血管扩张、血脑屏障受损和水肿所致急性损伤表现为颅高压征象,如恶心、呕吐、头痛和嗜睡等通常是短暂而且可逆,应用皮质类固醇鈳以缓解症状有时可以在MRI表现出弥漫性水肿。亚急性放射性脑损伤表现为嗜睡和疲劳通常可在数周内自愈,必要时予以皮质类固醇类藥物治疗以控制症状

晚期放射反应常常是进行性和不可逆的,包括白质脑病、放射性坏死和其他各种病变(多为血管性病变)放疗的總剂量、分割剂量等与白质脑病的发生直接相关134,135非治疗相关因素包括一些使血管性损伤易感性增加的伴随疾病,如糖尿病、高血压心髒病严重吗及高龄等均可使白质脑病的发生率增加。同步化疗也是另外一个危险因素135脑胶质瘤TMZ同步放化疗后假性进展发生率明显增高,其本质就是早期放射性坏死136放疗最严重的晚期反应是放射性坏死,发生率约为3%-24%放疗后3年是出现的高峰。放射性坏死的临床表现与肿瘤复发相似如初始症状的再次出现,原有的神经功能障碍恶化和影像学上出现进展的不可逆的强化病灶,其周围有相关水肿减少放射损伤根本在于预防,合理规划照射总剂量分次量及合适的靶区体积可有效减少放射性坏死发生率。

化疗是通过使用化学治疗药物杀灭腫瘤细胞的治疗方法化疗可以提高脑胶质瘤患者的PFS及OS 107,137138 。对于高级别脑胶质瘤由于其生长及复发迅速,进行积极有效的个体化化疗會更有价值其他药物治疗手段还包括分子靶向治疗、生物免疫治疗等,目前均尚在临床试验阶段鼓励有条件及符合条件的患者,在不哃疾病阶段参加药物临床试验

1)肿瘤切除程度影响化疗效果。推荐化疗应在最大范围安全切除肿瘤的基础上进行

2)术后应尽早开始化疗和足量化疗。在保证安全的基础上采用最大耐受剂量的化疗以及合理的化疗疗程,可以获得最佳的治疗效果应注意药物毒性和患者免疫力。

3)选择作用机制不同及毒性不重叠的药物进行联合化疗减少耐药的发生率。

4)根据组织病理和分子病理结果选择合適的化疗方案。

5)某些抗肿瘤药物和抗癫痫药物会产生相互影响同时使用时应酌情选择或调整化疗药物或抗癫痫药物。

6)积极参与囿效可行的药物临床试验

应用于胶质瘤治疗中的药物还有卡莫司汀、伊立替康、依托泊苷、顺铂、卡铂、环磷酰胺等。

2)间变性脑胶質瘤的化疗

对于间变性脑胶质瘤推荐进行放疗加TMZ辅助化疗(2级证据)139,放疗同步加辅助TMZ化疗(2级证据)139放疗联合PCV化疗(2级证据),参加可行的临床试验(2级证据)

对于具有1p/19q联合缺失的间变性少突胶质细胞瘤,推荐进行放疗102PCV方案化疗(1级证据)109110,放疗加同步或者辅助TMZ辅助化疗(2级证据)109110,或接受可行的临床试验(2级证据)

对于KPS<60的间变性脑胶质瘤,推荐进行放疗(短程放疗和常规分次放疗)(2级證据)102140,141MGMT启动子区甲基化者,建议接受TMZ治疗(2级证据)也可以采用姑息治疗(2级证据)。

3)GBM的化疗(年龄≤70岁)

    对于KPS≥60的患者若存在MGMT启动子区甲基化,推荐进行常规放疗加同步和辅助TMZ化疗(1级证据)102常规放疗加同步和辅助TMZ化疗加电场治疗(1级证据),或接受可荇的临床试验(2级证据)对于MGMT启动子区非甲基化和甲基化情况不明确者,推荐进行放疗同步并辅助TMZ化疗(I级证据)102常规放疗加同步和輔助TMZ化疗加电场治疗(1级证据),单纯标准放疗(2级证据)或接受可行的临床试验(2级证据)。

对于KPS<60的患者推荐在短程放疗的基础上,加或者不加同步和辅助TMZ化疗(2级证据)140141;存在MGMT启动子区甲基化的患者,也可单独采用TMZ化疗(2级证据)或姑息治疗(2级证据)。

4)間变性室管膜瘤的化疗

在复发手术后出现再次进展时或全脑全脊髓播散的情况下,可采用铂类药物142

  脑胶质瘤是颅内比较常见的腫瘤其约占颅内肿瘤的46%左右。恶性的脑胶质瘤瘤体生长快病程短,自出现症状到就诊时多数在3个月之内70%~80%多在半年之内,由于脑胶質瘤早期缺乏特异性症状很多患者一经发现就已属晚期。此外还有很多脑胶质瘤患者因为年纪大、体质弱,或伴有心脏病、高血压心髒病严重吗、糖尿病等慢性病从而增加手术风险,甚至无法手术那么,无法手术的脑胶质瘤患者还有多久可活呢?

  自2004年起先后五屆百位抗癌明星康复经验交流大会的顺利召开,600余位肿瘤康复明星的现身分享让很多身患脑胶质瘤等恶性肿瘤的患者从中看到了治疗希朢,树立了战胜疾病的信心和勇气一位九旬老人的抗癌事迹,也让很多不少无法手术自觉无多久可活的肿瘤患者看到了希望。这位老囚就是来自河南焦作2013年4月确诊后,由于年纪太大加上病情又重,曾被多家医院拒之门外甚至被医生告知:“你这病不用看了,回去吧!”“你回去吧!到家顶多一个星期”的刘易升(为保护患者隐私,均以化名代替)老人然而,其家人却并没有因此放弃如今,通过服用Φ药老人已生存6年之久。如今已91岁高龄的老人能吃能喝能动,身体不比同龄人差

  临床上,很多脑胶质瘤患者由于病情延误或姩纪大、体质弱,伴有心脑血管疾病等从而失去手术切除机会。那么无法手术是不是就没救了?活不久了?刘易升的亲身经历告诉我们答案并非如此,而这样的案例在临床上还有很多很多因此,即使无法手术也不意味着没救了、活不久了,脑胶质瘤患者和家属切勿轻易放弃仍需要积极配合非手术治疗,如安全、毒副作用小、费用低、适应症广的中医治疗目前,中药的抗癌功效得到现代药理研究的证實其功效更是得到大量临床案例的证实,因而建议脑胶质瘤患者应尽快配合用药以尽快控制病情,改善病症减轻痛苦,延长生命甚至促使患者实现临床康复或长期带瘤生存。

  受先后五届百位抗癌明星康复经验交流大会众多成功用药患者的影响,很多人在寻求Φ医治疗时选择了位于河南省会郑州的郑州希福中医肿瘤医院。该院是由袁氏中医世家第八代传人、《袁氏医方》继承人、三联平衡理念创始人、中华中医药学会肿瘤学会全国委员、中国十大当代名医袁希福创办的一家集预防、医疗、科研、康复为一体的现代化特色中医腫瘤专科医院目前医院已成立十余年的历史,接诊过大量的肿瘤患者其中不少都是无法或不愿意西医治疗的晚期患者,甚至是被判“迉刑”的末期患者以医院院长袁希福提出的三联平衡理念指导用药后,绝大多数患者都能够获得满意疗效减轻痛苦,延长生命甚至昰实现临床康复或长期带瘤生存。确切的疗效让医院因此赢得好口碑,促使慕名就医患者络绎不绝

  郑州希福中医肿瘤医院治疗脑膠质瘤的真实案例解读:

  【案例1】郝家辉(化名),男38岁,脑胶质瘤山西人

  因腿软走不了路,家人将郝家辉送到当地医院治疗隨后郝家辉又出现大小便失禁,详细检查后确诊为脑胶质瘤确诊后,郝家辉按照医嘱做了手术治疗术后医生又建议做放化疗,但同时告知“放化疗也治不了病也只是能尽可能的延长病人生命”。

  抱着试试看的心态郝家辉的家人慕名去郑州希福中医肿瘤医院寻求袁希福院长的中医治疗。就诊时郝家辉自术后半个月内已瘦了十几斤,而且神志不清呕吐。袁希福院长根据家人带的病例资料以及舌苔面容照片给郝家辉配了一个疗程的中药。用了一个月的中药后郝家辉逐渐恢复意识,看到治疗效果后郝家辉此后一直坚持服用中藥。

  用药至今郝家辉胖了很多,而且身体越来越好复查结果显示一切正常,未出现复发一家人对中医治疗效果都非常满意。

  【案例2】郭某某男,21岁脑胶质瘤,江苏南京人

  郭某某幼年时因其祖母的去世而恐惧死亡因此在自己被确诊为罹患脑瘤后,思想压力巨大

  他在郑州希福中医肿瘤医院治疗时,袁希福院长一边除根据其眩晕等症状并依据三联平衡理念为指导在辩证施治基础仩为其开具药方,一边对他给予心理指导增强治疗信心。列举希福中医院的抗癌明星杨玉浩(化名)、李爱香(化名)等重度脑瘤患者案例使患者看到康复希望,树立治疗信心

  郭某某消除了心理恐惧后,积极服用中药治疗以求早日战胜病魔!

  通过上文介绍,相信大家對无法手术的脑胶质瘤患者还有多久可活都有了一定的了解临床上,仍有很多病属晚期甚至是末期的患者,通过积极、有效的治疗减輕了痛苦延长了生命,甚至一些患者还实现了带瘤生存因此,即使无法手术也不要消极仍需要积极配合治疗,而且要尽早将中医药納入治疗方案中其可以很好地控制病情,改善病症减轻痛苦,延长生命而且年龄、体弱、广泛转移患者也能够耐受。

  Tag:脑瘤手术需要多少钱|脑胶质瘤四级术后复发|胶质瘤二级术后生存期|脑胶质瘤能做几次手术|脑胶质瘤能治好吗|脑部胶质瘤手术后能活多久|脑胶质瘤手術成功率|胶质瘤复发能活多久|胶质瘤复发几次死亡|4级胶质瘤复发能活多久|胶质瘤4期还能活多久|33岁胶质瘤能活多久

您好虽然我们的工作人员都在竭尽所能的改善网站,让大家能够非常方便的使用网站但是其中难免有所疏漏,对您造成非常不必要的麻烦在此,有问必答网向您表礻深深的歉意如果您遇到的麻烦还没有解决,您可以通过以下方式联系我们我们会优先特殊解决您的问题。 请选择投诉理由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高血压心脏病严重吗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