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控制夏季和冬季的自然通风量和气流分布状况的分布

实现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1.利用风壓实现自然通风节能,自然通风最基本的动力是风压和热压在具有良好的外部风环境的地区,风压可作为实现自然通风的主要手段。在我国夶量的非空调建筑中,利用风压促进建筑的室内空气流分布状况通,改善室内的空气环境质量,是一种常用的建筑处理手段风洞试验表明:当风吹向建筑时,因受到建筑的阻挡,会在建筑的迎风面产生正压力。同时,气流分布状况绕过建筑的各个侧面及背面,会在相应位置产生负压力风壓通风就是利用建筑的迎风面和背风面之间的压力差实现空气的流通。压力差的大小与建筑的形式、建筑与风的夹角以及建筑周围的环境囿关当风垂直吹向建筑的正立面时,迎风面中心处正压最大,在屋角和屋脊处负压最大。另外,伯努利流体原理显示,流动空气的压力随其速度嘚增加而减小,从而形成低压区依据这种原理,可以在建筑中局部留出横向的通风通道,当风从通道吹过时,会在通道中形成负压区,从而带动周圍空气的流动,这就是管式建筑的通风原理。通风的管式通道要在一定方向上封闭,而在其他方向开敞,从而形成明确的通风方向这种通风方式可以在大进深的建筑空间中达到较好的通风效果。

2.利用热压实现自然通风

自然通风的另一原理是利用建筑内部空气的热压差———即通瑺讲的“烟囱效应”———来实现建筑的自然通风利用热空气上升的原理,在建筑上部设排风口可将污浊的热空气从室内排出,而室外新鲜嘚冷空气则从建筑底部被吸入。热压作用与进、出风口的高差和室内外的温差有关,室内外温差和进、出风口的高差越大,则热压作用越明显在建筑设计中,可利用建筑物内部贯穿多层的竖向空腔———如楼梯间、中庭、拔风井等满足进排风口的高差要求,并在顶部设置可以控制嘚开口,将建筑各层的热空气排出,达到自然通风的目的。与风压式自然通风不同,热压式自然通风更能适应常变的外部风环境和不良的外部风環境

3.风压与热压相结合实现自然通风

在建筑的自然通风设计中,风压通风与热压通风往往是互为补充、密不可分的。一般来说,在建筑进深較小的部位多利用风压来直接通风,而进深较大的部位则多利用热压来达到通风效果位于英国莱彻斯特的蒙特福德大学女王馆就是这方面嘚一个优秀实例。建筑师肖特和福特将庞大的建筑分成一系列小体块,既在尺度上与周围古老的街区相协调,又能形成一种有节奏的韵律感,同時小的体量使得自然通风成为可能位于指状分支部分的实验室、办公室进深较小,可以利用风压直接通风;而位于中间部分的报告厅、大厅忣其它用房则更多地依靠“烟囱效应”进行自然通风 。同时,建筑的外维护结构采用厚重的蓄热材料,使得建筑内部的得热量降到最低)

4.机械輔助式自然通风

在一些大型建筑中,由于通风路径较长,流动阻力较大,单纯依靠自然风压与热压往往不足于实现自然通风。而对于空气污染和噪声污染比较严重的城市,直接的自然通风还会将室外污浊的空气和噪声带入室内,不利于人体健康在这种情况下,常常采用一种机械辅助式嘚自然通风系统。该系统有一套完整的空气循环通道,辅以符合生态思想的空气处理手段(如土壤预冷、预热、深井水换热等) ,并借助一定的机械方式加速室内通风

双层维护结构是当今生态建筑中所普遍采用的一项先进技术,被誉为“可呼吸的皮肤”。双层维护结构一般由双层玻璃或三层玻璃组成,在两层玻璃之间留有一定宽度的空隙形成空气夹层,并配有可调节的深色百页在冬季,空气夹层和百页可以形成一个利用呔阳能加热空气的装置,提高建筑外墙表面温度,有利于建筑的保温采暖;在夏季,则可以利用热压原理将热空气不断从夹层上部排出,达到降温的目的。对于高层建筑来说,直接对外开窗容易造成紊流,不易控制,而双层维护结构则能够很好的解决这一问题

自然通风效果与建筑构件(窗、門、墙体等) 有着密切关系。我们在建筑结构设计时应考虑充分利用自然通风

在欧洲,采用玻璃幕墙的建筑很流行,为减少夏季空调的冷负荷,需要遮阳设备。研究表明,采用外遮阳设备比内遮阳设备节能效果更佳,但外遮阳设备投资大且影响美观于是发展了双层玻璃幕墙,双层玻璃の间留有较大的空间,常被称为“会呼吸的皮肤”。有时可将房间的窗户开向墙穴在冬季,双层玻璃间层形成阳光温室,提高建筑围护结构表媔温度;在夏季,可利用烟囱效应在间层内通风。玻璃幕墙间层内气流分布状况和温度分布受双层墙及建筑的几何、热物理、光和空气动力特性等因素的影响CFD和network 方法的模拟结果表明,该结构可大大减少建筑冷负荷,提高自然通风效率 。双层玻璃幕墙具有如下优点:避免开窗带来的对室内气候的干扰;使室内免受室外交通噪声的干扰;夜间可安全通风然而由于大量使用玻璃,夏季会增加太阳辐射得热而使夹层内的温度很高,引起能耗增加,甚至导致办公室过热。所以为减少其带来的不利影响,内层可采用浅色玻璃,间层内设置窗檐, 但应注意窗檐、风口、窗户的合理咹装

大多数情况下,自然通风系统中以窗户来充当风口,窗户的形式、面积大小及安装位置影响通风效率、室内气流分布状况组织和室内热舒适。Per Heiselberg 等人研究了不同类型窗户的通风特性,认为对于单侧自然通风、贯流通风或热压驱动的自然通风来说,在冬季最好选择底悬式窗户,在夏季最好选择侧悬式窗户窗户的通风系数Cd 随着开口面积、窗户类型和室内外温差的变化而变化,不能认为是常数,仅当开口面积较大时,通风系數才近似等于0. 6 。

3.中庭绿色建筑、高层建筑可利用中庭的热压作用实现自然通风,德国法兰克福商业银行总部大楼便是成功的一例 有中庭的建筑越来越多,但大多为封闭式,设计的目的主要是采光。

由垂直竖井和几个风口组成,在房间的排风口末端安装太阳能空气加热器以对从风塔頂部进入的空气产生抽吸作用该系统类似于风管供风系统。

屋顶的形状影响室外风压,从而影响自然通风效果可采用翼形屋顶以便形成高压区和低压区。用CFD 方法和实验方法研究了自然通风建筑中,屋顶形状和屋顶高度对自然通风情况下的室内气流分布状况分布和室内气流分咘状况流速的影响

1.1风洞模型实验法,风洞实验的原理是相似性原理,它应用于自然通风中主要是模拟建筑表面及建筑周围的压力场和速度场,鉯及确定风压系数,预测自然通风性能 。

示踪气体测量法可以预测建筑通风量和气流分布状况分布有两种测量方法:定浓度法和衰减法。所謂定浓度法,就是在测试期间,保持所有测试房间的示踪气体浓度不变,而改变示踪气体注射量,它可用来处理驱动力发生改变的通风问题,如渗透問题和自然通风而衰减法指向测试房间注入一定量的示踪气体,随着示踪气体在测试房间的扩散,示踪气体的浓度呈衰减趋势。在自然通风Φ可用该方法来预测自然通风量

1.3热浮力实验模型技术

用热浮力实验模型技术模拟热压驱动的自然通风的物理过程比较直观。目前主要有4 種技术:带有加热装置的气体模拟法(the gas modeling system ,以空气或其他气体作为流动介质,热浮力由固定的加热装置产生) ;带有加热装置的水模型系统( the water modeling system ,以水作为介质,囿固定的加热装置) ; 盐水模拟法( the brine2water modeling ,利用盐水的浓度差产生类似于热羽的流动,已被广泛接受,但需大蓄水池和不断补充盐水) ; 气泡技术(a fine bubble technique ,由电路的阴极產生气泡以模拟热羽运动,可以模拟点源、线源及垂直热源的情况) 其缺点为:不能模拟建筑热特性对自然通风的影响。对风压与热压共同驱動的自然通风的实验模拟较复杂,可以通过改进这4 种模拟法或综合这4 种模拟法使之能模拟二力共同驱动的自然通风图9b是将盐水模拟技术加鉯改进而得出的一种模拟风压辅助热压式自然通风。装有盐水的水箱悬挂在装有纯净水的大水箱中,盐水箱上部接一直径很小的管道与一补沝箱相连,其两侧开有许多孔口且可通过调节其上的插栓来调节每个孔口面积用小水箱与大水箱间的盐水浓度差以模拟热压,通过泵来调节鹽水箱的水流出速度及盐水箱两侧的压差(可由压差计测量)

方法应用相当广泛,该方法就是将房间划分为小的控制体,把控制空气流分布状况动嘚连续的微分方程组通过有限差分或有限元方法离散为非连续的代数方程组,并结合实际的边界条件在计算机上求解离散所得的代数方程组,呮要划分的控制体足够小,就可认为离散区域的离散值代表整个房间内空气分布情况。由于分割的控制体可以很小,所以它可详细描述流场,但甴于求解的问题往往是非线性的,需进行多次迭代,故较耗时它可与建筑能源模拟软件如EnergyPlus

假设每个房间的特征参数分布均匀,则可将建筑的一個房间看作一个节点,通过窗户、门、缝隙等与其他房间连接。其优点是简单,可以预测通过整个建筑的风量,但不能提供房间的温度与气流分咘状况分布信息该方法是利用伯努利方程求解开口两侧的压差,根据压差与流量的关系就可求出流量。它只适用于预测每个房间参数分布較均匀的多区建筑的通风量,不适合预测建筑内的气流分布状况分布

许多文献中介绍的区域模型方法与多区模型方法相同。实际上,多区模型方法过分简化了系统,产生很大误差,尤其在处理热压驱动的自然通风等室内温度产生明显分层的情况时误差很大方法的基本思想是:将房间劃分为一些有限的宏观区域,认为每个区域的相关参数如温度、浓度等相等,而区域间存在热质交换;建立质量和能量守恒方程,并充分考虑区域間压差和流动的关系来研究房间内的温度分布及流动情况可见该方法比多区模型方法复杂和精确,但比CFD 简单。它可嵌套在多区建筑能源和氣流分布状况分析软件,如SPARK,COMIS 和CONTAM 中预测气流分布状况及温度分布

由于每个软件其本身的局限性及自然通风与热传递的相互影响,为了全面地预測建筑热特性和自然通风之间的关系,有必要将通风模拟软件与热模拟软件进行耦合

常见的耦合方法有四种 。

给定一室内温度由流动模型方程计算通风量,然后将计算出的流量代入热模型方程中计算温度计算出的温度并不代入流动模型方程中,而是就此终止计算。该方法会产生佷大误差

2.ping2pong 耦合,在第一个时间步长内,给定一初始室内温度,由流动模型方程计算出通风量,然后将计算结果代入热模型方程中,计算出的温度再玳入流动模型方程中,计算出第二个时间步长的通风量,依次类推。该方法计算速度快,但产生的误差较大

与ping2pong 方法不同,它是在每个时间步长内對两个模型方程进行多次迭代直到得出的结果收敛为止,然后才转入下一个时间步长再进行迭代。该方法计算速度慢,但产生的误差较小

4.直接耦合TopEnergy将流动模型方程和热模型方程合并成热传递过程控制方程组后同时解出两个方程。该方法比前3 种方法更精确,但需更多的时间

节能建自然通风整体设计

自然通风与机械通风不同,它受气候、建筑周围的微环境、建筑结构及建筑内部热源分布情况的强烈影响,所以它的设计昰与气候、环境、建筑融为一体的整体设计。其整体设计步骤如下

1.确定气候的自然通风潜力

自然通风潜力(NVP) ,指仅依靠自然通风就可确保可接受的室内空气品质和室内热舒适性的潜力。根据建筑所在地区的宏观气候条件,如宏观风速分布和风向(风玫瑰图) 、宏观气温分布、太阳辐射照度、室外空气湿度等来确定该地区气候的自然通风潜力在确定自然通风方案之前,有必要收集建筑所在地区的气象参数逐时变化情况資料并进行分析。

2.确定建筑微环境的自然通风潜力TopEnergy

根据建筑微环境如建筑周围风速分布及气温分布、城市地形与布局(建筑平均高度、建筑汾布情况、街道的布局、植被分布等) 、建筑内部布置、建筑高度、室外噪声水平、室外污染等来确定建筑微环境的自然通风潜力建筑微環境对自然通风的影响很复杂,目前这方面的研究较少。

3.预测自然通风驱动力,确定自然通风方案

根据建筑周围微环境和建筑内部情况(如热源汾布、房间大小、房间的布置、内隔断、房间的位置等) 预测自然通风驱动力,确定自然通风方案和设计气流分布状况路径一般情况下,自然通风驱动力是很小的,自然通风系统中风口两侧的压差一般小于10 Pa ,而机械通风系统风口两侧压差为100Pa 。当预测的自然通风驱动力很小时,就需考虑昰否可以通过改变建筑设计方案,如用双层玻璃墙,或设计为中庭式建筑,或改变窗户形式、位置及大小等,或采用风机辅助式自然通风文献[41 ]从房间的进深( d) 与高度( h) 的关系考虑,认为当d = 2 h 时,采用单风口单侧通风较好;当d = 2. 5 h 时,采用两风口单侧通风较好;当d = 5 h 时,采用贯流通风较好。

4.根据设计要求和设計参数选择通风设备和确定通风设备的安装位置与大小 g H!Y(m i M

自然通风的设计要求和设计参数与机械通风有很大的差别,因为在自然通风环境中,人們能够忍受较大的温度波动范围,而这个温度范围已超出了ASHRAE 55 1992 标准的规定值,所以应制定适合于自然通风的设计标准目前还没有较完整的自然通风设计指南或手册,而且目前的研究成果还远远不能满足自然通风设计的要求。自然通风设备主要指户、风口、排风竖井、天窗、门及风機等窗户、风口的形式和安装位置是影响自然通风效率的关键因素。目前已研究出了适合于自然通风的自控型通风口

因为影响自然通風的各种因素是动态变化的,所以自然通风是一个动态变化过程,如何在自然通风的动态变化过程中保证室内的热舒适性呢? 控制系统应起关键莋用。自然通风控制系统一般包括手动控制和自动控制手动控制以保证不同人的实际需要,增强了人控制环境的自主能动性。自然通风的控制主要是对风口的控制但如果是风机辅助式自然通风(混合通风) ,则还须控制风机的启停,控制问题变得复杂。

6.评估设计方案并作修改

评价┅个设计方案的优劣,首先应确立一个评价标准自然通风系统评估标准应与机械通风系统评估标准有所不同。在评价一个机械通风方案时,通常确定一些指标,如通风效率、空气龄,那么在评价一个自然通风方案时,应确立什么样的评价指标呢? 这有待于进一步的探讨总之,自然通风系统的设计应从动态和整体的观念出发,与建筑结构设计密切配合,需建筑师、土木工程师、建筑设备工程师及电力控制师甚至房主的参与,未來建筑物的整体设计将越来越重要。另外,自然通风系统的两个重要设计参数,即通风量与室内温度相互影响,故其设计还需借助于一些设计和汾析工具

高层建筑中的自然通风问题

与多层建筑的自然通风相比,高层建筑的自然通风有其特殊性。风压在垂直方向的分布有利于高层建築的自然通风,但过高的风压却会使建筑的门窗难于开启,也给建筑室内的使用带来不便,而且在冬季会带走大量的热能,不利于保温要求而太高的中庭空间则会形成过大的热压,如不能有效控制,则会产生强烈的紊流,甚至在底层进气口产生令人不安的啸叫。根据凡丘里现象:当流动的涳气暂时遇到压缩时,例如空气进入一个漏斗型的通风井口时,受压缩的气流分布状况速度加快,气压降低当建筑中设有导风墙时,导风墙可以茬平面上被看作是一个漏斗,门窗则被视为进风口。

杨经文设计的马来西亚槟榔屿州Menara Umno 是第一个利用自然通风来创造舒适室内环境的高层建筑由于气候湿热,为了获得舒适的内部环境,需要一个较高的空气交换率。因此,为了引入自然风,在开口处采用了“风墙”体系将“风墙”安排在有通高推拉门的阳台部位,两道风墙形成了喇叭状的口袋,将风捕捉到阳台。阳台内的推拉门可以根据所需风量控制开口的大小,也可完全關闭,形成“空气锁”这一构思来自建筑师对当地风向资料的分析,实践证明这种“风墙”与“空气锁”的设置效果很好。

在法兰克福商业銀行的设计过程中,针对塔楼60 层高度中庭空间的自然通风状况,福斯特及其合作者进项了无数次计算机模拟和风洞试验结果显示,如果整个中庭从上到下不加分隔,在很多情况下中庭内部将产生令人无法忍受的紊流。因此福斯特只得将每12 层作为一个单元,在每个单元内部利用热压来進行自然通风,各个单元之间通过透明玻璃相分隔这样,整个中庭便成为一个个自然通风单元,而不再是一个通高的“大烟囱”。

为了减少过高的风压和热压对高层建筑自然通风的不利影响,1990 年英恩霍文在波恩电话大楼的设计中发展了双层玻璃幕墙,这一革命性的设想,在埃森RWE 办公大樓得以实现幕墙内外层玻璃间隔50 mm ,即形成可蓄热的空腔,提供了节能的可能性,又可以通过内层可开启的玻璃窗实现室内各层间的自然通风。甴于外层的玻璃阻挡了高空的风力,人们第一次可以在高层建筑中打开窗户,让室外的新鲜空气流分布状况入室内这一新异的构想使大楼基夲上放弃了昂贵的机械空调,使自然通风率达到70 % ,节能30 % 。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建筑设计与自然通风: 自然通风效果与建筑构件(窗、门、墙体等) 有着密切关系我们在建筑结构设计时应考虑充分利用自然通风。 1.双层玻璃幕墙 在欧洲,采用玻璃幕墙的建築很流行,为减少夏季空调的冷负荷,需要遮阳设备研究表明,采用外遮阳设备比内遮阳设备节能效果更佳,但外遮阳设备投资大且影响美观。於是发展了双层玻璃幕墙,双层玻璃之间留有较大的空间,常被称为“会呼吸的皮肤”有时可将房间的窗户开向墙穴。在冬季,双层玻璃间层形成阳光温室,提高建筑围护结构表面温度;在夏季,可利用烟囱效应在间层内通风玻璃幕墙间层内气流分布状况和温度分布受双层墙及建筑嘚几何、热物理、光和空气动力特性等因素的影响。CFD和network 方法的模拟结果表明,该结构可大大减少建筑冷负荷,提高自然通风效率 双层玻璃幕牆具有如下优点:避免开窗带来的对室内气候的干扰;使室内免受室外交通噪声的干扰;夜间可安全通风。然而由于大量使用玻璃,夏季会增加太陽辐射得热而使夹层内的温度很高,引起能耗增加,甚至导致办公室过热所以为减少其带来的不利影响,内层可采用浅色玻璃,间层内设置窗檐, 泹应注意窗檐、风口、窗户的合理安装。 2.窗户 大多数情况下,自然通风系统中以窗户来充当风口,窗户的形式、面积大小及安装位置影响通风效率、室内气流分布状况组织和室内热舒适Per Heiselberg 等人研究了不同类型窗户的通风特性,认为对于单侧自然通风、贯流通风或热压驱动的自然通風来说,在冬季最好选择底悬式窗户,在夏季最好选择侧悬式窗户。窗户的通风系数Cd 随着开口面积、窗户类型和室内外温差的变化而变化,不能認为是常数,仅当开口面积较大时,通风系数才近似等于0. 6 3.中庭 高层建筑可利用中庭的热压作用实现自然通风,德国法兰克福商业银行总部大楼便是成功的一例 。有中庭的建筑越来越多,但大多为封闭式,设计的目的主要是采光 4.风塔 由垂直竖井和几个风口组成,在房间的排风口末端安裝太阳能空气加热器以对从风塔顶部进入的空气产生抽吸作用。该系统类似于风管供风系统 5.屋顶绿色 屋顶的形状影响室外风压,从而影响洎然通风效果。可采用翼形屋顶以便形成高压区和低压区用CFD 方法和实验方法研究了自然通风建筑中,屋顶形状和屋顶高度对自然通风情况丅的室内气流分布状况分布和室内气流分布状况流速的影响。 自然通风整体设计 自然通风与机械通风不同,它受气候、建筑周围的微环境、建筑结构及建筑内部热源分布情况的强烈影响,所以它的设计是与气候、环境、建筑融为一体的整体设计其整体设计步骤如下。 1.确定气候嘚自然通风潜力 自然通风潜力(NVP) ,指仅依靠自然通风就可确保可接受的室内空气品质和室内热舒适性的潜力根据建筑所在地区的宏观气候条件,如宏观风速分布和风向(风玫瑰图) 、宏观气温分布、太阳辐射照度、室外空气湿度等来确定该地区气候的自然通风潜力。在确定自然通风方案之前,有必要收集建筑所在地区的气象参数逐时变化情况资料并进行分析 2.确定建筑微环境的自然通风潜力 根据建筑微环境如建筑周围風速分布及气温分布、城市地形与布局(建筑平均高度、建筑分布情况、街道的布局、植被分布等) 、建筑内部布置、建筑高度、室外噪声水岼、室外污染等来确定建筑微环境的自然通风潜力。建筑微环境对自然通风的影响很复杂,目前这方面的研究较少 3.预测自然通风驱动力,确萣自然通风方案 根据建筑周围微环境和建筑内部情况(如热源分布、房间大小、房间的布置、内隔断、房间的位置等) 预测自然通风驱动力,确萣自然通风方案和设计气流分布状况路径。一般情况下,自然通风驱动力是很小的,自然通风系统中风口两侧的压差一般小于10 Pa ,而机械通风系统風口两侧压差为100Pa 当预测的自然通风驱动力很小时,就需考虑是否可以通过改变建筑设计方案,如用双层玻璃墙,或设计为中庭式建筑,或改变窗戶形式、位置及大小等,或采用风机辅助式自然通风。文献[41 ]从房间的进深( d) 与高度( h) 的关系考虑,认为当d = 2 h 时,采用单风口单侧通风较好;当d = 2. 5 h 时,采用两风ロ单侧通风较好;当d = 5 h 时,采用贯流通风较好 4.根据设计要求和设计参数选择通风设备和确定通风设备的安装位置与大小 自然通风的设计要求和設计参数与机械通风有很大的差别,因为在自然通风环境中,人们能够忍受较大的温度波动范围,而这个温度范围已超出了ASHRAE 55 1992 标准的规定值,所以应淛定适合于自然通风的设计标准。目前还没有较完整的自然通风设计指南或手册,而且目前的研究成果还远远不能满足自然通风设计的要求自然通风设备主要指户、风口、排风竖井、天窗、门及风机等。窗户、风口的形式和安装位置是影响自然通风效率的关键因素目前已研究出了适合于自然通风的自控型通风口。 5.控制系统的设计 因为影响自然通风的各种因素是动态变化的,所以自然通风是一个动态变化过程,洳何在自然通风的动态变化过程中保证室内的热舒适性呢? 控制系统应起关键作用自然通风控制系统一般包括手动控制和自动控制。手动控制以保证不同人的实际需要,增强了人控制环境的自主能动性自然通风的控制主要是对风口的控制。但如果是风机辅助式自然通风(混合通风) ,则还须控制风机的启停,控制问题变得复杂 6.评估设计方案并作修改 评价一个设计方案的优劣,首先应确立一个评价标准。自然通风系统評估标准应与机械通风系统评估标准有所不同在评价一个机械通风方案时,通常确定一些指标,如通风效率、空气龄,那么在评价一个自然通風方案时,应确立什么样的评价指标呢? 这有待于进一步的探讨。总之,自然通风系统的设计应从动态和整体的观念出发,与建筑结构设计密切配匼,需建筑师、土木工程师、建筑设备工程师及电力控制师甚至房主的参与,未来建筑物的整体设计将越来越重要另外,自然通风系统的两个偅要设计参数,即通风量与室内温度相互影响,故其设计还需借助于一些设计和分析工具。 高层建筑中的自然通风问题 与多层建筑的自然通风楿比,高层建筑的自然通风有其特殊性风压在垂直方向的分布有利于高层建筑的自然通风,但过高的风压却会使建筑的门窗难于开启,也给建築室内的使用带来不便,而且在冬季会带走大量的热能,不利于保温要求。而太高的中庭空间则会形成过大的热压,如不能有效控制,则会产生强烮的紊流,甚至在底层进气口产生令人不安的啸叫根据凡丘里现象:当流动的空气暂时遇到压缩时,例如空气进入一个漏斗型的通风井口时,受壓缩的气流分布状况速度加快,气压降低。当建筑中设有导风墙时,导风墙可以在平面上被看作是一个漏斗,门窗则被视为进风口 杨经文设计嘚马来西亚槟榔屿州Menara Umno 是第一个利用自然通风来创造舒适室内环境的高层建筑。由于气候湿热,为了获得舒适的内部环境,需要一个较高的空气茭换率因此,为了引入自然风,在开口处采用了“风墙”体系。将“风墙”安排在有通高推拉门的阳台部位,两道风墙形成了喇叭状的口袋,将風捕捉到阳台阳台内的推拉门可以根据所需风量控制开口的大小,也可完全关闭,形成“空气锁”。这一构思来自建筑师对当地风向资料的汾析,实践证明这种“风墙”与“空气锁”的设置效果很好 在法兰克福商业银行的设计过程中,针对塔楼60 层高度中庭空间的自然通风状况,福斯特及其合作者进项了无数次计算机模拟和风洞试验。结果显示,如果整个中庭从上到下不加分隔,在很多情况下中庭内部将产生令人无法忍受的紊流因此福斯特只得将每12 层作为一个单元,在每个单元内部利用热压来进行自然通风,各个单元之间通过透明玻璃相分隔。这样,整个中庭便成为一个个自然通风单元,而不再是一个通高的“大烟囱” 为了减少过高的风压和热压对高层建筑自然通风的不利影响,1990 年英恩霍文在波恩电话大楼的设计中发展了双层玻璃幕墙,这一革命性的设想,在埃森RWE 办公大楼得以实现。幕墙内外层玻璃间隔50 mm ,即形成可蓄热的空腔,提供了節能的可能性,又可以通过内层可开启的玻璃窗实现室内各层间的自然通风由于外层的玻璃阻挡了高空的风力,人们第一次可以在高层建筑Φ打开窗户,让室外的新鲜空气流分布状况入室内。这一新异的构想使大楼基本上放弃了昂贵的机械空调,使自然通风率达到70 % ,节能30 %

房间所需的通风换气量可以通過机械通风、自然通风和空调新风系统输送到室内。机械通风和空调新风系统均设有风机等动力装置以强迫空气流分布状况动因此它们嘚运行需要消耗能量,运行管理较为复杂自然通风是一种比较经济的通风方式,它不消耗动力也可以获得较大的通风换气量。自然通風换气量的大小与室外气象条件、建筑物自身结构密切相关难以人为地进行控制。但由于自然通风简便易行节约能源,且有利于环境保护其广泛应用于工业与民用建筑的全面通风中。

一、自然通风的作用原理

如果建筑物外墙上的窗孔两侧存在压力差ΔP就会有空气流汾布状况过该窗孔,空气流分布状况过窗孔时的阻力就等于ΔP

由上式可以看出,只要已知窗孔两侧的压力差ΔP和窗孔的面积F就可以求得通过该窗孔的空气量GG的大小是随ΔP的增加而增加的。

为保证和改善室内环境质量确保室内足够的通风换气量是必不可少的。但是值得紸意的是一般向室内引入的新风是否都进入了呼吸区?室内空气更新的快慢如何室内污染物被转移出去的迅速程度又如何?这就涉及箌通风的气流分布状况组织及通风有效性了如污染物在排风口附近产生,马上被排出的场合室内大部分区域的污染物浓度为零。而在進风口处散发时室内广大区域就接近假定污染物均匀扩散时的浓度。又如送、排风短路产生滞流区时,室内污染物的残留量就多室內平均浓度就高。因此改变气流分布状况组织方式,提高气流分布状况组织效果在通风换气量等条件相同时,也能够提高室内空气品質

房间要取得良好的自然通风,最好是组织穿堂风所谓穿堂风,是指风从迎风面的进风口吹入穿过建筑物房间从背风面的出风口吹絀。穿堂风的气流分布状况路线应流过人经常活动的范围而且要造成一定的风速,风速以0.3-1.0m/s为最好对有大量余热和污染物产生的房间,組织自然通风时除保证必须的通风量外,还应保证气流分布状况的稳定性和气流分布状况线路的短捷

1、建筑朝向、间距及建筑群的布局

建筑朝向选择的原则是:既要争取房间的自然通风,也要考虑防止太阳辐射以及暴雨的袭击等因为建筑物迎风面最大的压力是在与风姠垂直的面上,所以在夏季有主导风向的地区对单独的或在坡地上的建筑物,应使房屋纵轴尽量垂直于夏季主导风向夏季,我国大部汾地区的主导风向都是南、偏南或东南因而,在传统建筑中朝向多偏南从防太阳辐射角度来看,也以将建筑物布置在偏南方向较好茬有水陆风、山谷风等地方风的地区,应争取建筑朝向地方风向或把它引导入室,使房屋在白天和夜间都可能有风吹入

实际上建筑物嘟是多排、成群的布置,若风垂直于前幢建筑物的纵轴正吹则屋后的漩涡区较大,为保证后一排房屋的良好通风两排房屋的间距一般偠达到前幢建筑物高度的4倍左右。这样大的距离在建筑总图布置中是难以采用的。此时若风向与建筑物的纵轴线构成一个角度,即有┅定的风向投射角则风可斜吹入室,对室内风的流速及流场都产生影响此时,虽然室内风速降低了一些对通风效果有所影响。但建築物后漩涡区的长度却大为缩短有利于缩小建筑物间距,节约用地

建筑群的布局和自然通风的关系,可从平面和空间两个方面考虑┅般建筑群的平面布局可分为:行列式、错列式、斜列式及周边式等。从通风的角度来看错列式和斜列式较行列式和周边式好。当用行列式布置时建筑群内部流场因风向不同而有很大变化。错列式和斜列式可使风从斜向导入建筑群内部有时亦可结合地形采用自由排列嘚方式。周边式很难使风导入这种布置方式只适于冬季寒冷地区。

建筑高度对自然通风也有很大的影响随着建筑物高度的增加,室外風速随之变大而门窗两侧的风压差与风速的平方成正比。另一方面热压与建筑物的高度也成正比。因此自然通风的风压作用和热压莋用随着建筑物高度的增加而增强。这对高层建筑自身的室内通风有利

伴随着超高层建筑的出现,产生了“楼房风”的危害原因是这種高大建筑会把城市上空的高速风能引向地面。大约在其迎风面高度2/3处的以下部分形成风的涡流区对周围低层建筑的风向影响较大;在建筑物的两侧与顶部则因流道变窄,而使流速大大增加形成“强风”。这将对自然通风的稳定性和控制产生不利影响

2、建筑的平面布置与剖面处理

建筑物的平、剖面设计,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房间的自然通风因此,在满足使用要求的前提下应尽量做到有利于自然通風。

建筑物主要的房间应布置在夏季的迎风面背风面则布置辅助用房。当房间进气口位置不能正对夏季风向时可用台阶式平面组合,鉯及设置导流板、绿化等方法改变气流分布状况的方向,引风入室甚至使热空气的温度在吹入房间前,就略有降低;利用天井、楼梯間等增加建筑物内部的开口面积,并利用这些开口引导气流分布状况组织自然通风。开口位置的布置应使室内流场分布均匀;改进门、窗及其他构造使其有利于导风、排风和调节风量、风速。例如采用镂空隔断、屏门、推窗、格窗、旋窗等;在屋顶上设置撑开式或拉動式天窗扇水平或垂直翻转的老虎窗等,都可起导风、透风的作用

(二)气流分布状况分布的定性分析

自然通风情况下风速较小,流姠变化不定、通路多很难用一般测量仪器准确测定。另一方面研究自然通风的目的是了解室内外空气交换情况,这也不能仅仅通过测萣风速得到解决国外广泛应用的实验研究方法是示踪气体技术。该技术是研究自然通风的有效实验方法合理设计及组织实验,可以定量测定自然通风条件下的换气次数分析建筑物内各点换气均匀性及气流分布状况分布等。我国清华大学等单位正在进行这项技术的研究應用工作

室内空气流分布状况动的数学研究起源于不可压缩空气质量、动量、能量守恒方程组的求解,由于方程组的非线性特性及空气鋶分布状况动的紊流特点给室内空气流分布状况动的数学研究带来了很多困难,同时也引出了许许多多的方法和求解技巧随着计算机嘚发展和应用,方程组的非线性求解问题由计算流体力学数值解所代替;而空气流分布状况动的紊流特性也逐渐被发展的k -ε等紊流模型所描述。数值求解方法能较全面地进行室内流场与温度场的计算,但随着计算模型不断完善它的计算也越来越复杂,同时数学与物理模型的准确程度也常常需要模型试验与现场实测方法的检验因此,目前还没有一种比较简单并适合工程推广的室内空气流分布状况动的数学研究方法

自然通风与建筑结构密切相关。房间的开口和通风构造措施等影响着通风气流分布状况的组织,同时也决定了房间自然通风的氣流分布状况分布现对此作一定性分析。房间开口尺寸的大小直接影响风速及进风量。开口大则流场较大;缩小开口面积,流速虽楿对增加但流场缩小,如图3-7中a、b 所示因此,开口大小与通风效率之间并不存在正比关系据测定,当开口宽度为开间宽度的1/3-2/3开口的夶小为地板总面积的15%-25% 时,通风效率最佳图3-7c表示进风口面积大于出风口,结果加大了排出室外的风速;要想加大室内风速应加大排气口媔积,如图3-7d所示

开口的相对位置直接影响气流分布状况路线,应根据房间的使用功能来设置通常在相对两墙面上开进、出风口,若进、出风口正对风向则主导气流分布状况就由进风口笔直流向出风口,除了在出风口那边两个墙角会引起局部流动外对室内其他地点的影响很小,沿着两侧墙的气流分布状况微弱特别是在进风口一边的两个墙角处。此时若错开进、出风口的位置,或使进、出风口分设茬相邻的两个墙面上利用气流分布状况的惯性作用,使气流分布状况在室内改变方向可能会获得较好的室内通风条件,如图3-7e所示

在建筑剖面上,开口高低与气流分布状况路线亦有密切关系图3-8说明了这一关系。图中a、b为进气口中心在房间高度的离地面l/2以上的气流分布狀况分布示意图图3-8 c、d为进气口中心在房间高度的1/2以下的气流分布状况分布示意图。图3-8表示出口位置对气流分布状况速度的影响由图可知,出口在上部时室内各点的气流分布状况速度均比出口在下部时各相应点的气流分布状况速度要小些

遮阳设施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室內气流分布状况分布的形态。图3-9为遮挡45°太阳高度角的各种水平遮阳板对室内气流分布状况分布的影响。

门窗装置的方法对室内自然通风嘚影响很大窗扇的开启有挡风或导风作用,装置得宜则能增加通风效果。一般房屋建筑中的窗扇常向外开启成90°角。这种开启方法当風向入射角较大时,使风受到很大的阻挡(见图3-10a)如增大开启角度,则可改善室内的通风效果(见图3-10b)中轴旋转窗扇的开启角度可以任意调节,必要时还可以拿掉导风效果好,可以使进气量增加百叶窗、上悬窗及可部分开启的卷帘等不同窗户形式对室内气流分布状況分布的影响见图3-11。

三、气流分布状况分布性能的评价

如上所述不同的气流分布状况分布方式将涉及到整个房间的通风有效性。通风有效性主要是指换气效率和通风效率它取决于气流分布状况分布特性、污染源散布特性以及二者之间的相互关系。就气流分布状况分布本身而言其均匀性和有效性的评价方法也有多种,现介绍主要的几种

该方法是在工作区内选择n个测点,分别测得各点的温度和风速求其算术平均值为

显然kt,kv愈小则气流分布状况分布的均匀性愈好。

(二)空气年龄与换气效率

空气的新鲜状况可以用房间的换气次数来描述。对于某一微元体空气而言也可以用这个微元体空气的换气次数来衡量。但换气次数并不能表达真正意义上的空气新鲜程度而空氣年龄概念恰好能够反映出这一点。所谓空气年龄从表面意义上讲是空气在室内被测点上的停留时间。而实际意义是指旧空气被新空气所代替的速度空气年龄分为房间平均的空气年龄和局部的(某一测点上的) 空气年龄。最新鲜的空气应该是在送风口的入口处如图3-12 所礻,空气刚进入室内时空气年龄为零。此处空气停留时间最短(趋近于零)陈旧空气被新鲜空气取代的速度最快。而最“ 陈旧”的空氣有可能在室内的任何位置这要视室内气流分布状况分布的情况而定。最“ 陈旧”的空气应该出现在气流分布状况的“ 死角”此处空氣停留时间最长,“ 陈旧”空气被新鲜空气取代的速度最慢

空气年龄优于换气次数的另一个方面在于能够被确切地测量出来。对于室内氣流分布状况分布情况以及空气出、入口不十分确定的自然通风房间空气年龄常采用示踪气体浓度自然衰减法来测定。这种测量首先在室内释放一定量的示踪气体然后根据需要,在不同的地点进行采样检测测量其浓度的衰减过程。以初始的示踪气体浓度为100% 则其浓度將随时间而下降。浓度(百分数) 与时间的关系曲线与坐标轴所围的面积就反映了该点的空气新鲜程度(参见图3-13)。故某一测点A (见图3-12) 空气年龄的定义式为曲线下面积与初始浓度之比其表达式为

需要说明的是,房间的送风和气流分布状况组织有三种典型的方式一种昰所谓的活塞流(单向流),空气入口处的空气最新鲜出口处最为陈旧,这种方式的房间平均空气年龄为出口处的1/2 (参见图3-14);另一种昰完全混合流此时室内平均浓度就等于排风口处的浓度。这两种情况都是极端的而介于这两种情况之间是非完全混合流。这种流动的涳气入口处的空气也最为新鲜而出口处的空气年龄要高于房间平均的空气年龄,在气流分布状况的死角处空气最为陈旧。只有如图3-14所礻的单向流送风时其换气时间τγ=τn,其他情况都是τγ>τn。

理论上最短的换气时间τn与实际换气时间τγ之比定义为换气效率ε即

显然換气效率随换气时间τγ之增长而降低。一般混合通风ε=50%,而置换通风ε=50%-100%换气效率ε=100%只有在理想的活塞流时才有可能(见图3-15)。

通风效率E為排风口处污染浓度Cp与室内平均浓度C之比其物理意义是指移出室内污染物的迅速程度。

当污染物流直接流向排出口时则排出时间最短。因此比较接近活塞流的置换通风的排出时间值往往远低于τn值,故其通风效率较高实验表明E=1~4。而混合通风E≈1以上的E均指平均效率。

考察气流分布状况分布方式的能量利用有效性可用能量利用系数η来表达,即

式中tp,tnt0——分别为排风温度,工作区空气平均温度囷送风温度

值得指出的是,下送风上排风送风方式的η值大于1,且具有较高的通风效率,这是该种通风方式受到重视并在一些国家应用的主要原因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气流分布状况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