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自信对一个人的重要性在自身很差的情况下自信算不算唯心主义

人生像什么其比喻多得不计其數。有的人说像登山下坡有的人说像花开花谢……这些比喻都很形象,都有一定的道理但人们对它的理解和态度很不一致,有的甚至恰恰相反

孩童如旭日东升,青壮年如登山爬坡老年人如日落西山;青少年如盛开的花朵,老年人如飘落的花瓣低沉消极的人看到的昰黑暗和凋零,发出的是哀叹吞咽的是惆怅;达观积极的人看到的是宁静和安逸,吟咏的是乐章享受的是愉悦。

人生在世几十年好鈈容易过来了,在已往的匆忙中往往无暇顾及身边的美好风景,待到现在回首时那些风景却早已成了过眼烟云。现在停下匆匆的脚步心灵该放松一些了,阳光和清风等待着你去沐浴春花秋月等待着你去欣赏。白发之人应当给自己的生命加上点糊涂,带上点微醉倚青山,傍秀水闲看云卷云舒,静享美好时光明朝洪应明在《菜根谭》中说:“日既暮而犹烟霞绚烂,岁将晚而更橙橘芳馨故末路晚年,君子更宜精神百倍”古人尚能如此潇洒,更况我辈现代老人乎!

步入老年之后的人既不同于中年时的自我,更不同于青少年时嘚自我需来一个自我的重新认识和定位。过去的你曾经生龙活虎走南闯北,既能参与各种竞争拼搏又能养家糊口、“封妻荫子”;洏现在的你,又是什么样子呢又是怎样一种状态呢?真需要好好地自我审视一番

心理学家弗洛伊德说:“人格的结构有三个层次:即夲我、自我和超我。”他用了一个形象的比喻本我、自我、超我就好比一辆行进中的马车,“本我”为马“自我”为车夫,“超我”昰乘车的客人拉车的马以为车的运行是自己决定的,如果没有它的存在车就不能前进了。殊不知马车能不能走、向何处去,不是由馬而是由车夫决定的只有聪明的马懂得这个道理,而驽马却以为自己才是马车的主宰

决定马车如何运行,甚至最终的目的地是何处鈈是马也不是车夫,而是坐在车上的客人客人说走就走,说停就停说到哪里就到哪里。客人才是马车真正的主宰者

老年人一般不会夨去自我,但缺乏审视自我定位不准确是一种常见的现象。你坚持的是本我、自我还是超我自己是在“人格结构”中的哪个层次上,鈈妨认真检点一下自己的观念和行为本我、自我都是以“我”为中心,凡事总以为自己是对的别人都应当听我的,其错误与那拉车的馬和车夫如出一辙超我近似忘我、无我,是一种大彻大悟的高境界一般人要想达到这样的境界,不妨从“善人”开始老子云:“善囚者,不善人之师”只要逐渐收敛“指点江山”的想法和做法,想方设法改变自己以适应现实环境不要再去想改造别人和世界的事。洳果你真的这么做了时间长了,超我的境界也许并不是可望而不可即的

等待,既是充满整个人生旅程中大大小小的站点也是人生中朂大的诱惑和动力。人有许许多多的时光是在等待中度过的没有等待,也就没有了人生

婴儿降临人世,第一声啼哭之后要等待洗礼,等待第一次喂奶……再后来要等待人幼儿园等待上小学……等待成串,等待叠加等待一个接着一个。幼年如此青年、中年也无一鈈在追赶、超越着一个个等待。

进入老境的人就没有等待了吗不是的,依然面临着许许多多的等待;期盼着有所等待直至在等待中走姠人生的尽头。

人老了还等待什么呢年老了还要为儿女忙活,为孙子辈忙活什么时候能活得清闲些呢?等儿女用不着的时候等孙辈仩了学以后,等他们都不在眼前的时候……即便自己想出去走走到外地或外国旅游一番,或想添置点什么改善点什么,也需要等:等囿了钱的时候等有了空闲的时候,等有人帮助操办的时候……等待依然是无穷无尽

等待的滋味是复杂的,多种多样的:有希望、有把握的等待是兴奋的、甜蜜的、幸福的;不确定、似是而非的等待是焦虑、不安和烦躁的;不祥与在劫难逃的等待是哀伤、绝望和揪心的……不管哪种等待,等待的时间最好不要太长即使对好事的等待,等待的时间长了也会由兴奋变成无聊、疲惫和不耐烦但所有的等待嘟是被动的,等待的人对于被等的对象说了不算完全不能支配。等待只能耐心没有别的办法。

不管等待多么无聊、疲惫和需要耐心囚生,即使是老年人生也还是有许多值得等待的事情:如等待儿女来探视、陪伴和说说心底的话,等待久别亲友的列车快快进站等待早日抱上孙子,等待自己的某种疾病早日痊愈…由此可见不论什么时候,也不论在什么情况下都不可能没有等待。如果没有了等待那还有什么生活?等待的生活也许是无聊的但没有等待就空虚,没有了等待也就没有了人生

人生是一次漫长的旅行。人老了说明你巳经走过了很长的人生之路,而且依然坚定地走在这条路上这本身,就说明你是一个胜利者值得骄傲和庆幸。更可贵的是你还要坚萣地、乐观地继续走在这条路上。

人老了在人生的路上平添了许多限制,这是不争的事实值得重视的是要以正确的、积极的态度去应對,而不能被限制所阻挡裹足不前。人老了腿脚不灵便了,掉牙脱发了视力听力减退了,消化能力变差了……诸如此类的限制和障礙的确很多不同程度地影响着生活质量。但这是规律任何人都免不了,无法抗拒不可回避。

障碍和限制对老年人生的负面影响是严偅的但作为一个明白的、智慧的老者,决不能由此陷入消极和悲哀被困难所吓倒。

智者的做法是:首先要与障碍和限制拉开一定的距離限制虽然发生在自己身上,但要认识到这是必然有些事情已经做不了了……这种自知之明就是智慧的起点,就说明你已经有了思想准备而不会再妄想妄动。再就是要学会与限制和平共处相伴而行。某些方面受到限制不要紧你可以忽视它、绕过它,也可以想方设法对抗它人不能总是低着头生活,低着头会发晕不管在什么情况下,即使遇到了最糟糕的逆境也要昂起头来生活!

不能远足可以近荇,听力不行可用视力吃硬的不行吃软的;即使肉体不行了,还有精神性的自我只要精神不倒,就可以与限制终生相伴而行当代坚強而伟大的作家史铁生说得好:“皈依不在一个处所,皈依是在路上”史铁生不信佛,我们也不一定都要去做佛家的信徒但坚定地走茬路上,这行走的坚毅就已经是最好的信仰了

《菜根谭》有言告诫人们说:“此心常看得圆满,天下自无缺憾之世界;此心常放得宽平天下自无险恻之人情。”其意思是说如果自信对一个人的重要性心态是正常的,是没有障碍和缺憾的那么他所看到的世界就会是美恏的;如果自信对一个人的重要性的心境是宽容的、平静的,那么他就不会有什么险恶的人际关系此说看似有些唯心主义,但它所强调嘚心地“圆满”和“宽平”却是非常重要的

心地圆满宽平是成熟练达的表现。老年人处于人生的金秋季节应当是成熟的、洒脱的。唐玳著名诗人刘禹锡曾有诗句赞美老年人的可贵之处:“经事还谙事阅人如阅川。”老年人见多识广不仅经历了许多事,见过许多世面结识过许多人,而且还能参透其中的玄机和本质这不正是成熟的优势吗?成熟的老人有自己的头脑和独立的人格遇事会三思而后行,不会人云亦云不会随波逐流,更不会焦躁不安

心地圆满宽平,方能坦然安详生活总是多舛的、坎坷的,俗话说“家家都有本难念嘚经”的确如此。既然要想万事如意是不可能的那就不如直面人生,坦然面对泰然处之。既然人已步入老境前面已无太多的路程,何不开心地生活以和平安详的心态笑迎未来呢?老去的过程就是一个逐渐失去的过程既然什么都可以失去,那本“难念的经”为什麼就不能抛弃呢!陶渊明在《归去来兮辞》中说:“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过去的无可挽回就让它逝去吧;未来虽然尚可以縋求,但也不必费神操劳年纪大了,还是让心地圆满宽平点好心地圆满宽平了,方有恬淡宁静的生活要想恬淡宁静,就要甘于寂寞甘于沉淀。在物质上要学会知足常乐不贪婪、不攀比,不受外界的诱惑和干扰;在精神上要守住自己学会内省,尽可能地摆脱世俗努力走向更高的境界。

近读南北朝刘义庆所著的《世说新语》从对王羲之的记载中,使我认识了这位旷世大名人的另一面并从中略囿小悟。

王羲之字逸少,东晋琅琊(即今山东临沂市)人此君可谓天厚之人,生于富贵之家异常聪敏,天赋书法特长“尤喜隶书,为古今之冠”后又号称“书圣”。王羲之一生为官最终做到右军将军、会稽内史,故世人称之为“王右军”

人生到此地步,名利雙全夫复何求?可王羲之还是被过多的欲望所累从其身上显露出了一些致命的弱点。

王羲之天生好忌妒喜欢攀比,在书法、文章、洺利、地位等诸多方面样样不甘人后,所以一生活得很累史书记载,有个叫王述的人与王羲之为同门、同宗、同龄人,同时为官其人颇有素养和气质。但王羲之从小把他视为假想敌一贯“甚轻之,由是情怀不协”后来王述做了扬州刺史,会稽归扬州管辖这样,王羲之便成了王述的下属于是王羲之受不了了。“初得消息求分会稽为越州”,他向上级打报告要求将会稽划出扬州,升格为越州以求自己的官职能与王述平起平坐。目的没有达到结果“大为时贤所笑”。

王羲之与王敬仁、许玄度关系本来不错但王、许死后,他却在公开场合对其大加贬损致使其部下都看不下去,显然这是有失修养的行为王羲之是怎么死的?史书说就是因与他人争高低鬧得情绪不佳,最后“称疾去郡以愤慨致终“。

说白了就是同周瑜一样,气死的

一代书圣,标高独立竟在思想狭隘、行为欠妥上栽了大跟头,其教训不可谓不深!

海贝的种类十分繁多其中珍珠贝最奇特、最可贵。它不仅有美丽的外壳而且有独特的本能。那就是在受伤以后,其肉体不仅不会溃烂残缺而且会在受伤的地方逐渐形成一颗熠熠生辉的珍珠,故被称为“珍珠贝”

人在漫长的一生中,或多或少、或轻或重地会受到一些伤害有的人在伤害面前英勇不屈,不折不挠或自行慢慢地将伤害化解,或从中吸取教训并转化荿自己的精神财富,使日后的人生更加辉煌灿烂但也有的人受到伤害之后,便垂头丧气一蹶不振,在心理上留下永久的阴影一直到咾,依然被那阴影笼罩着想起来就感到心痛,甚至潸然泪下生活暗淡无华。

前者可谓是具有珍珠贝特质的人,会在受伤的地方逐渐形成宝贵的“珍珠”使自己终身受益无穷。很显然这是智者,心有城府值得效法。而后者则应当好好学习珍珠贝的精神,尽早尽赽地抹去那心理的阴影使自己保有清明的心境。也像那美丽的贝类一样张开紧闭的心灵之壳,坦然自在地正视眼前的生活接受和煦嘚春风和温暖的阳光,生活同样是美好的

【“B级人生”的启示】

日本有个名叫森永卓郎的经济学家,他把人生分成A、B、C三级:A级人生的標准是“有钱有闲”;B级人生是“钱少一点但也有闲”,大致也可以算是“有钱有闲的人”;C级人生是“有闲缺钱”有的是闲时间,泹就是没有钱这一论述据说曾在日本引起热烈讨论。2012年韩国有个叫海星的音乐人,创作了一首名为《B级人生》的歌曲同样轰动一时,并制造了“具有中毒性的超影响力”“吸引了无数观众的目光”。

森永卓郎将人生分为A、B、C三级标准只有“钱”与“闲”两条。它引起共鸣的人群是有职业者、上班族与老年人关系不大。为什么因为老年人每时每刻都是“闲”着的,时间不是大事但有一条至关偅要,那就是健康因此,针对老年人可以将“闲”换成“健康”,来一个新的组合将老年人的人生也分成A、B、C三级,即A级是“有钱囿健康”;B级是“有健康缺少钱”;C级是“既缺钱又缺健康”

很显然,在以上三级老年人生中A级最理想,不论是在整个社会还是在我們周边既有健康的身体又有充足的金钱的老人,肯定有一部分但不会是多数。B级也还行只要有健康的身体,钱财即使少些花起来鈈那么宽裕,又有何妨这一级的老者当属多数,其生活的着重点是要调整好自己的心态和情绪只要掌控得好,安排得当其生活质量鈈一定输给A级。最糟糕的是C级既没有健康又没有钱,为数不多但值得政府、社会和大家共同关怀。

拥有“A级人生”的老年人不可炫耀能回报社会的是高尚,不愿回报的也应懂得感恩拥有“B级人生”的老者也应庆幸,“比上不足比下有余”,只要健康的老本尚在僦没有不高兴的理由。即使属于“C级人生”的老人也应当常怀信心,看到希望鼓起勇气。社会正在一日千里地前进医疗条件在不断哋改善。只要看到光明一往直前,美好的未来永远属于坚毅的人

有人就有路,但人生的路千差万别有的人走过的路是宽阔的、笔直嘚;有的人走过的路则是曲折的、坎坷的;有人走的是光明大道,有人走的则是偏僻小路;有人走的是顺风路有人则是一路逆风而行……不管什么样的路,都是自己选择的自己走出来的。你一路走的怎么样别人无从评说,即使评说也无关紧要最切实际的当是自己的感觉。

人生之路前半生是爬坡,后半生则是一路下行俗话说,“上山容易下山难”可见老人的“下山”之路并不容易。

难在哪里難的不只在过程,选择更是一道难关哲学家梁漱溟说:人生大致有三种态度,实际上也就是三条路:一是追求的路如美国哲学家杜威嘚实用主义,是人对物的无止境的追求即世俗之路;二是厌离之路,如佛家反顾人生无聊,于是选择了出世;三是郑重之路讲求童惢、天真,不是对外用力而是反顾于己、对内的剖析。

老年人生应该选择什么路见仁见智,不可能舆论一律

以愚之见,当属“郑重の路”为宜以自由自在和快乐为宗旨。讲忠恕学慎独,严于律己抵御外界诱惑,自觉用心尽力地生活如此而已矣。

一、小比丘之蕗小比丘在师父的手下学习修炼了多年师父对他说:“你长进了,可以游走四方了”“我到哪里去呢?”小比丘不知所措地问师父告诉他说:“地上的路很多,任你选择任你驰骋。今天晚上你必须离开这里”

小比丘离开师父后,天已变得一片漆黑他沿着一条路赱了不多远,便遇上一个岔路口他踌躇了一会儿,就选择了其中的一条继续往前走可正在他走得很起劲的时候,眼前又出现了一个岔蕗口;为了前进他只好又做了一次选择……就这样,他在黑暗中不断地前行不断地选择,至于选择的对与错只有天知道。

小比丘马鈈停蹄地走了整整一夜天亮了,他放眼向四周一看到处灰蒙蒙的,一望无际什么东西也没有。这时他在想如果我不走这条路,而昰选择另一条路也许能走向一片光明;假若我不朝这个方向走,而走向另一个方向也许那里就有美好的一切……可现在一切都晚了,“如果”和“假若”毫无意义怎么办?只能直面现实想方设法生存下去。

一、一棵小草的归宿经历了春暖花开沐浴了和风细雨,一棵茁壮的小草长大了它喜欢温暖的阳光,它愿意伴随着一阵阵和风翩翩起舞它更钟爱那绵绵细雨,它一直生活得自由自在热情奔放。可是温暖的春天,热烈的夏天不知不觉地很快就过去了。

萧瑟的秋风送来了阵阵寒意吹得小草摇摇晃晃,东倒西歪颜色由绿变黃,由黄变得越来越灰暗…一又过了不久大地上的许多野草都倒下去了,树上的叶片也纷纷飘落天气渐渐变凉。这时小草害怕了,咜吓得浑身发抖在它的旁边有一棵大树,看见它那可怜的样子深表同情于是安慰它说:“春天变夏天,夏天变秋天由冷变热,由热變冷这都是自然变化的必然规律,完全不必担心再说,担心害怕又有什么用呢毫无用处,谁都改变不了规律”

“那就只能听天由命,这样忍受着吗”小草抬起头看了看大树,似乎并不完全相信大树的说法大树也看了看小草,进而对它说:“死亡的季节不可怕春夏秋冬都是生命的过程;生命是永存的,但作为生物我们只是生命的一部分……”冬天来了,雪花飞扬小草与它的伙伴们都静静地躺下了,闭上了眼睛开始了长眠。不过它确信“生命是永存的”这话是正确的,明年春天它还会欣欣向荣

三、明智可贵三个年富力強的人都极有进取精神,一心一意想在名利场上拼搏一番以求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但一直未找到合适的机会

一天,上帝将他们三人┅起带到一条深不见底的沟壑旁边指了指对岸对他们说:“你们三人谁能跳过这条沟去,我就给他以英雄的称号让他名扬天下。”这話激起了其中一人他二话没说,鼓了鼓劲一跃跳了过去上帝向他竖起拇指,给他戴上了英雄的桂冠

一会儿,上帝又拿出一块闪闪发咣的金子在剩下的两个人面前晃了晃说:“还是这条沟壑,你们两个人谁能跳过去谁就能得到这块金子。”他们二人面面相觑都对那金块垂涎三尺,但也都有些胆怯和犹豫最后终于有自信对一个人的重要性鼓起了勇气,助跑起跳,他也顺利地跳到了对岸将那块熠熠生辉的金子收入了自己的囊中。

第三个人由于迟疑不决错过了得到金子的机会,正在懊丧悔恨之时突然从背后蹿过来一只凶猛的夶老虎,张牙舞爪地向他扑丁过来这人为了逃命,情急之下啥也不顾赶紧起跳,结果不仅跳过了沟壑而且绰绰有余,比谁跳得都远

这三个人都成功地跳过了沟壑,但促使他们起跳的动机却不同:第一个为了名第二个为了利,第三个为了保全性命

这三个人的结果吔大不一样:第自信对一个人的重要性得到了英雄的称号,第二个人得到了金子第三个虽然跳得最远,却什么也没有得到为什么?前②者有激情有明智的选择;而后者是迫于无奈,缺乏胆识没有把握住机遇。

【落叶的归宿(外二则)】

秋风骤起一片树叶被吹落在哋上,它随风反转飘到空中试图再回到树上。树枝摇了摇头摆了摆手,诚恳地对它说:“对不起现在已经是秋天了,不同于春天;咾化了的叶片不可能再回到树上随遇而安吧。落叶归根是正道”

落叶重新落到了地上,看了看身边的同伙都在静享晚年。于是它吔安然了。

一根细细的小木刺扎进了自信对一个人的重要性的肌肉里。它以为找到了安心之地沾沾自喜。可它不知道被扎的人是何等的疼痛,何等的难以忍受啊!

被扎的人自然不甘心为了解除痛苦,他想方设法终于把刺挑了出来

一个老人,遇到不受人欢迎、不被囚接受的时候首先不要抱怨,不要迁怒于人而是要好好反省自己,认真地检点一下自己的言行是否有尖刻的“刺”,扎进了别人的惢里

如果不想被人远离,不想被嫌弃那就必须谨言慎行,不要伤害别人

一只兔子与一只长尾巴松鼠相遇。兔子见长尾巴松鼠的尾巴足有自己身长的两倍感到很惊讶。它好奇地问:“你的尾巴这么长行动起来,尤其在转身时多不方便呀!如果遇到敌人,要想逃跑恐怕都很困难吧”

“兔子先生,你完全不必担心”长尾巴松鼠回答说,“我这长长的尾巴不仅不是累赘而且还是我的优势和法宝呢。我之所以能在树上与树之间跳来跳去可以轻易地滑翔十多米远,靠的是什么就是这个既像船上的帆又像降落伞的长尾巴。”兔子听後大受启发同时也明白了自己的尾巴所以短的道理——跑起来轻便。

长尾巴与短尾巴分别是松鼠和兔子的特点特点用得好就是优点,鼡得不好就会变成缺点人亦如此,有的老者口才很好能说会道;有的老者爱动,手脚总是闲不住;有的老者好奇凡事喜欢追根究底……这都是各人的特点。这些特点只要用对地方发挥得好,于人于己都有好处;如果用不对地方却会令人生厌,甚至带来不必要的麻煩

多年来,喝茶是我唯一的嗜好喝的时间长了,次数多了便从中似乎略有所悟。

茶的名堂很多其等级之悬殊有如天渊之别。就目湔所谓的“明前茶”(即清明节前采摘的嫩茶)来说极品每斤在万元以上,市场销售的从一级到末级价格约在八千元到二百元一斤不等。据记者探访说在这些所谓的名贵茶叶中,鱼龙混杂其成分口感并不比几十元一斤的好多少。可见“茶的世界”与人的世界是一样嘚差别也很悬殊。

其实茶的本身十分单纯,本无好坏之分、等级之别;有些茶仅在农家的田头大茶壶烧煮,用大碗盛来以供众人解渴而已。有些到了上层人士的案头则用小炉炭烧,用小口杯慢慢筛来有的还由服务员端着……有了名茶,还要配上名贵的茶具喝茶日渐讲究,于是上升为茶道、茶艺、茶文化其实,这就更加远离了茶的本质失去了茶的自然之本色,而融人了人的世俗染上了人嘚等级,成了富贵人家的玩偶

茶叶不管在什么壶里,其姿态只有两种那就是沉与浮。

喝茶人的动作也不复杂无非是端起、放下。人苼如乱麻看似千头万绪,如果你静下来仔细想一想,看得淡一些、轻一些与喝茶也没有什么两样,无非就是沉与浮拿起来和放下。

人生如茶浮的时候不要趾高气扬,不要得意忘形;沉的时候不要恐惧无须悲观失望。沉时泰然浮时淡然,拿得起来放得下这样財能氤氲出茶的清香,才能显出喝茶人的风采和气质这就是应有的茶品和人品。

懂不懂茶文化并不重要正如千利休禅师所说:“须知茶道之本,不过是烧水点茶”喝什么茶也不重要,适合自己的就是好茶喝茶无非就是“忙里偷闲,苦中作乐”抑或是一种闲适的情調,意在静静的品茶中享受人生

常言道:“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这似乎已经成为常识,但我却想从另一个角度说几句闲话作为一個年事已高的人,有必要想那么多、那么远吗想那么多、那么远有何用?我看纯属多余完全可以不费那种心思。我主张把注意力放在當下使自己的心情舒畅些、愉悦些,快快乐乐地安度晚年就是最好的选择我以为,胸中的“忧”与“虑”就是内心的阴影与“霉菌”,它与恼、怒、怨、恨密切相关成正比例关系,对人体尤其对孱弱的老人的身体,伤害是十分严重的有研究表明,那些敏感、精奣且总是瞻前顾后的人往往容易得病,生活得并不快乐而那些反应迟钝、傻乎乎的人,反而生病少些生活质量反而更高、更好。

老姩人的思想是复杂的活法也是多样的。但就心理情绪而言自信与自卑更为常见。换言之就是在老年人当中,自信的人不少自卑的囚也不少。

老年人各种能力日渐衰退活动范围越来越小,受抑郁、孤独、焦虑等不良情绪不断侵袭这时,自卑便成了不少老年人心理仩的最大的黑洞正如西方著名心理学家A.阿德勒所说:“当自信对一个人的重要性面对诸多问题,感到仅凭自己的能力无法解决时便鈳能出现强烈的自卑情绪。”这就是说某些老年人的自卑和自卑感的产生,是来自于力不从心和无可奈何是不可避免的。

自卑固然是┅种不健康的心理情绪但并非一无是处。一般来说自卑的老年人心怀对于强健时的留恋和向往,深知变老之后的局限在任何情况下嘟不会忘乎所以,不会张扬不会浮躁。同时凡属自卑的人大都有自知之明,对别人的长处是肯定的、赞许的对别人的弱点和错误能夠理解和宽容。所以自卑感只要不过分,对生活不要绝望还是有一定价值的,但它毕竟是一种负面情绪消极作用显然更大一些。

性格内向的人容易自卑性格外向的人容易自信。自信是一种健康的心态是一种积极的生活态度。老年人在诸多不利因素和困难的情况下应当具备基本的自信,否则就会失去生活的勇气和乐趣因此,只要不是盲目自信不自负、自夸,其价值和作用就远远大于自卑

需偠指出的是,自卑是可以克服的自信也是可以培养的。其途径就是面对现实多听多看正向的、光明的一面,杜绝负面和阴暗的因素对洎己的不良影响当今属于前无古人的太平盛世,没有哪个时代的物质条件有这么好生活空间从来没有现在这样开阔。国泰民安衣食無忧,我们赶上了一个好时代俗话说:“国兴老有乐,子孝心无忧”至于自身衰老、疾病等人生规律性的东西,那就让它“大化从浪詓”吧不管自信还是自卑,对它都是没有用处的

记不清是哪个哲学家讲过人与人之间的距离问题,其大致意思是:人与人之间都是等距离的一个站在大山顶峰的人,看身处山下谷底的人肯定是渺小的;那么身处山下谷底的人看山峰顶上的人,就会高大吗不会的,對方同样也是渺小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同理:高官、富商、大名人等,如果自以为高人一等了不起,瞧不起平民那么平民会认为他們高大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同样不会看重他们。为什么因为人都有自尊心,都是有感情的你不尊重别人,对人是冷血的、毫无感凊的人家能尊重你吗?休想!即使有一厢情愿、感情距离不对称的情况往往也是暂时的,不会持久

总觉得自己高高在上的人,可能並不知道自己站在哪里

如果你是站在与人平等的基点上,就不会自以为比别人高多少真正有本事、有学识的人,常常虚怀若谷谦虚嘚很;而那些目空一切、高傲自大的人,往往是些“半瓶子醋”

就一般规律来看,总觉得自己渺小卑微的人大概怀有出人头地的愿望洏未能实现;只有觉得自己既不高于别人、也不低于别人的人,才会感到人与人是平等的

人老了无须自卑,也不能骄傲年龄大不是缺憾,也不能当作资本平易些,与人亲近些就能拉近与他人的距离,同时也会赢得人们的尊敬收获心情的愉悦和高兴。

据有关资料统計目前世界人口已超过70亿。大约不到20u/是富人,占有80%多的财富;约20%的穷人仅占有1.5%的财富;其他60%的人,属于中间阶层不妨比比看,你屬于哪个阶层

自信对一个人的重要性,如果有食物能填饱肚子不至于流浪乞讨,那么他的幸福度就可在10亿人之上

如果你不愁吃,不愁穿有自己的住房,那么你的幸福度就能超过世界上60010以上的人

如果你的冰箱里有食物,衣柜里有衣服房间里有床铺,你的幸福度就能在50亿人之上

如果你是老人,夫妻和睦儿女孝顺,那么你的幸福度就能超过95010以上的人

如果你身体无恙,家庭和睦有吃有穿有钱花,那么你就可以说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人之一

当然,容易满足的人才是幸福的人;如果总是不满足那么他永远也成不了一个幸福的人。

囻间有句妇孺皆知的俗话叫作:“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是不报,时候不到”不论是行善的还是作恶的,人们都希望能够马上兑现立刻就让当事者得到报应。可现实中的事情往往不是这样

俗话说“时候不到”,那么什么时候才会得到应有的报应呢我见过一些一苼善良,做了许许多多的善事是大家公认的好人的人,他们却始终未得到好报直至在苦难中离开人世。我也见过一生作恶不断干了許许多多的坏事,被众人所指遭众人唾骂,但并未得到恶报的人对此,我曾迷惑不解愤愤不平,甚至迁怒于社会抱怨上帝。

最近我忽然想起幼时在读小学的一件事:我们几个一贯表现很好的学生,总是得不到老师的表扬;而那几个调皮捣蛋的家伙却屡屡受到老師的夸奖,班里很多小伙伴都为之不满一次,老师在一个专为优秀学生召开的会上说:“你们是好孩子好学生,一向表现让人放心還用再表扬吗?而他们……”想到这里我似乎明白了许多。有道德的人不张扬不自夸,所以常常被人忽略就是因为他们已经很完美,让人放心表扬有缺点的人不是目的,而是为了促使他们进步让他们转化。

好人始终是好人上帝这样安排,就是对好人的最高奖赏;让恶人一直成为恶人使他整天负罪,这本身就是对恶人最严厉的惩罚换一个角度看,同样如此:为人行善福虽未来,但祸已远离;为人作恶祸虽未临,但福亦不再所以,永远不要抱怨上帝上帝是公平的。

为人处世不论年龄大小、身份高低均须有适合自己的禮貌。所谓礼貌就是以一定的方式或举动对别人表示感情和敬意的过程。从个人的修养来看这是自信对一个人的重要性内在素质的体現;从交际的角度看,这可以视作人际交流的艺术所以,有人将礼貌比作人与人之间互相沟通的钥匙

礼貌是很容易做到的事情,也是佷容易被忽视的事情但它却是非常重要而又珍贵的东西。说它“珍贵”不是指外表和形式,而是在于它的内核——感情自信对一个囚的重要性的礼貌里是否含有感情,含有多深的感情只要你稍加留意,是不难发现的

顺便说个笑话:一对男女走在街上,女的不小心撞到一辆停下来的汽车上,男的立马上前搀扶又是抚摸,又是安慰其关爱程度几乎胜过了自己的宝贝孩子,这很可能不是夫妻假洳男的见女的撞到车上,不仅不安慰反而大声呵斥:“你的眼瞎了吗?这么大的汽车都看不见!”这可断定他们十有八九是夫妻关系。为什么因为在这种严厉呵斥的声音里隐含着爱意。所以法国伟大的启蒙思想家卢梭说:“怀着善意的人,是不难于表达他对人的礼貌的”缺乏感情的礼貌是表面的、浅薄的,难以给人以温暖的感觉

就常人而言,彼此之间的感情不论深浅但礼貌是不可或缺的。这夶概就是老百姓所说的“感情不到礼貌凑”有礼貌不一定是智慧的表现,可不礼貌总显得有点傲慢和愚蠢因此,不管通过什么方式對人总得有点礼貌。

上了年纪的人大都知道:在从前的时候不论官方讲的,还是坊间传的人们多是深信不疑的。可现在倒好不论官方郑重宣布的,还是名人的信誓旦旦一律被打上大大的问号。

难怪有的官员说:“现在的老百姓简直成了老不信。”不管你说什么怎么说,他们总是摇头不信

毋庸置疑,当今社会正处在转型时期坑蒙拐骗确实不少。别的不说仅就专掏老人腰包的虚假保健品、伪劣医疗器材,一本万利的传销和形形色色的“亲情陷阱”等大有让人防不胜防之势。尽管如此但决不能将整个社会看得一团漆黑,决鈈能对所有的人都失去信任决不能染上“惧怕坑蒙拐骗综合征”。行文至此我想起自己亲身经历的一件事。

去年夏季某一天的傍晚峩所住的小区里来了一个卖西瓜的老人,他拖着一辆破旧的地排车车上的西瓜既不多,也不大但他声称自己是南部山区的,西瓜是自巳亲手种植的别说农药、催熟剂、膨胀剂什么的,连化肥都一粒未用所用的全是农家土杂肥和豆饼之类的有机肥。瓜的个头小无光澤,是干旱造成的但瓜瓤肯定是起沙的,甜甜的围拢上来的人,有的打量了一阵有的端详了一番,疑心的人们一拨拨地离去谁也沒有出手去买。一连好几个傍晚老人天天来,爪就是卖不出去后来,有位腿不好的老太太因去不了市场,只好就近买了他几个西瓜

第二天老太太出来说:“啊呀,那个山里人卖的西瓜实在太好了太甜了,多少年来没有吃到那样的西瓜了”好多人后悔错过了机会,都盼望那位卖西瓜的老人再次出现可就是没有见到他。

我们应当小心谨慎避免上当受骗。但同时应当相信纯朴和美好依然存在,誠信还是主流决不能“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老百姓还是老百姓,不能变成“老不信”

有些老年人既经历过战乱,也体验过灾荒;既饱尝过动乱之苦也亲历了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非常自信于自己的经验总以为自己走的桥比年轻人走的路还多,与别人说话居高临下喜欢对晚辈指点教训。岂不知这恰恰与人拉开了距离说话的效果也会适得其反。

经验不是科学往往带有一定的时间性和局限性。“久病成良医”也只能在一定的范围内有效,没有普遍意义例如,同样是得了感冒有的人是喝姜汤、发汗治好的,有的人是吃藥、打点滴痊愈的还有的人说:“治疗需要一个星期,不治也就是七天靠靠就好了。”这都可能成为个人的经验但你的经验不一定適合别人,更何况人的疾病林林总总、千奇百怪不可能总是局限于你所罹患过的那一种或几种。好的医生毕竟不是得病得出来的而是經过长期专业学习和临床实践锻炼出来的。即使一个得过许多种病的人其医学知识也要少于医科大学最蹩脚的学生。

经验是有时代性的时过境迁,过去的经验不一定适用于现在用过去的老经验判断现在的事,无异于刻舟求剑有些老人喜欢说我年轻时如何如何,过去怎样怎样比如有位老兄数落他儿子说:“从前我在车间一干就是十多个小时,星期天很少休息有时晚上还得加班,回到家里家务照样幹你们可倒好……”话还未完,就被儿子顶上了:“好好好你能干,可结果怎么样呢干了一辈子挣下了多少钱?到头来连自己的房孓都没有”这老先生哑言了。时代发展了、进步了人们的生活从内容到形式都今非昔比,过了时的皇历的确没有用了

白岩松在一次電视节目中说:“人,只要别拿自己当回事就知道自己该怎么活着。”对于一些老年人是否可以这样套用:只要别拿自己的资历和经驗当回事,就不会居高临下地教训别人“不拿自己当回事”,“不拿自己的资历和经验当回事”人就没有包袱了,就轻松了活得也僦自由自在了。

【站在听众的立场说话】

表达同样的意思不同的说法、不同的语气,便能产生不同的效果有的人因为一句话表达不妥,结果让对方不快甚至闹出乱子。因此说话不得不慎,不能不注意方式方法、注意礼让客气、注意尊重别人

说话确有好听与不好听の分,其关键在于能否摆正位置慎重处理好自己与对方的关系。比如:“你说了些什么呀!”

很显然这是责怪对方表达能力差,未能紦事情说清楚如果换种说法:“没听懂,我不太明白”这就把责任揽到了自己的身上,给对方留下了余地再如:“你们都对着我来叻,这不是故意难为我吗”一听便知,这是一种负面的说法极容易引起别人的辩驳。如果改变一下指向换成“也许是我不好,造成叻您的不满请谅解。”这就使谈话的气氛缓和了下来

同样是一句话,负面的说法是:“他嫉妒我”正面的说法是:“我可能有让他鈈顺眼的地方。”负面的说法是:“那人太差劲其行为让人难以接受。”正面的说法是:“各有所长各有所短,他的做法与别人不一樣”一总之,说话不能站在自以为是、我是人非的制高点上不能不加具体分析,统统把不是推给别人更不可盛气凌人,说话不留余哋把别人逼向死胡同,让人下不来台阶至于那些无关紧要的问题、鸡毛蒜皮的琐事,谁是谁非均无所谓更不必过于计较。

不论在农貿市场还是在大型超市里卖服装的都说自己的货是名牌,不是假冒的;肉摊上都标着“非注水肉”;出售瓜果蔬菜的都高喊是“绿色的”“有机的”;向老年人推销保健品的都拍着胸脯说是正宗的……岂不知,越是这样自我标榜人们越不敢相信、越是无所适从。’人們即使买来穿了、吃了、喝了、用了也往往处于不得已或别无选择的境地,只能将一个又一个的“不信任”吞进肚子里这颇像管理学仩所说的“钟表定律”:当你只有一只表的时候,你一看就知道现在是几点了完全相信这只表;当你有了两只表的时候,且有一只是不准确的这就使你难以判断现在是几点了,对哪只表都不敢绝对相信了

人们不禁要问,如今的社会何以充满如此多的“不信任”

无疑昰假冒伪劣把大家搞蒙了、搞怕了。在这种处处都弥漫着“不信任”的氛围中诚信就像原始的金子,被大量的泥沙裹挟着沉到了水底,就像“不信任”已深深地潜入到了人们灵魂的深处一样

现在人们都在呼唤诚信,期待诚信政府也在大力倡导诚信。我们应当相信隨着社会的进步、物质条件的改善以及文化教育水平的不断提高,诚信终将会回归的并一定会成为社会的主流。

我曾看到这样一些事情:对弈的两位老者平常是好友,但因为一步棋之差二人争得面红耳赤,有的甚至出言不逊或动粗;买菜的老太太因为几片菜叶,与對方吵得不可开交;在饭店、医院或其他公共场所有些接受服务的老人,因工作人员的不周闹得沸沸扬扬……这是何苦呢!值得吗?

囿人说双方发生摩擦冲突时,首先笑出来的一方就是赢家因为他的心理具有强大的优势。在那种激烈纷争的时候他为什么能笑出来鈳能是他认识到了自己的可笑,也许是认识到了对方的可笑如果这种笑不是冷笑、嘲笑,而是发自内心的善意这笑就是以起到“灭火劑”的作用,完全可以“一笑泯恩仇”

动不动就发火,时不时就与人争吵这是一种心病的表现。心中有块垒出气不顺,自然便会在舉止言行上表露出来或许有人要问,这种心病能治吗答案是肯定的。但医生不是别人就是你自己,不能依靠外来的作用只能加强修养,提高自我控制能力借用佛家的话说就是要跳出“三界”,做到觉悟自明

走在路上自己摔倒的老头儿,路人前来救助他却反诬施救者将他撞倒;走出商场自己跌倒在台阶上的老婆婆,好心人想把她扶起来她却反咬一口,硬说她是被人家推倒的……其目的就是讹詐社会在不断发展,人们日趋文明可类似颠倒是非、恩将仇报的无良事件似乎越来越多。看看这些丑陋的行为听听人们的负面反响,这些缺德的老人真让人心寒!难怪有人在报纸上发出这样的质疑:“这些人是老了以后变坏的还是坏了以后变老的?”

我想这样的人鈈是老了以后变坏的而是本来就不怎么样,活着活着变老了;老了以后劣根未除一有机会又耍起了无赖。这种倚老卖老、为老不尊的囚数量不会很多但影响极坏,向社会释放了一股不小的负能量事件的本身算不得重大,但起的负面作用却是巨大的给人们心理上留丅的阴影短时间内是难以消除的。如此发展下去谁还敢见义勇为,谁还敢靠近老人!这些人是老人中的败类是老年人的反面典型,众哆的老者可从他们身上吸取教训借以增强自尊心,提高自尊感

最近的报纸、电视等媒体还屡屡有这样的报道:老人乘坐公交车,年轻囚为其让座稍微晚了点老人便出言不逊,有的竟然坐到了青年女子身上有的还动手打人,这也是倚老卖老、为老不尊的表现这种事凊虽与诬告他人不一样,但自尊心的缺失却是相同的

老人须知,乘车坐船时年轻人为自己让座这是社会倡导的文明礼让行为,而不是法律规定让座者是自愿的,是高风格是对老年人的尊重、礼貌和同情;老年人应当表示感谢,不能认为是应该的、必须的更不能无禮或粗暴地对待不让座的人。

人与人之间是平等的尊老敬老是人们的美德,是文明礼让的表现在这种良好的环境中,老年人更应当呼喚自尊、注重自尊达到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

所谓欣赏就是用眼睛去关注,用耳朵去聆听用心去体味人世间的美好倳物。花开花落月圆月缺,就是一首诗;潮起潮落云卷云舒,就是一幅画;人说人笑你来我往,就是一种情对于人生,对于万事萬物都需要用真诚去欣赏,而不是用怪怪的眼光去打量更不能用怀疑的心思去猜度。只有这样你才能从欣赏中获得裨益,得到享受

欣赏应当有所选择,而不应是盲目的欣赏别人的学识,能增加自己前进的动力;欣赏别人的安详能使自己清静;欣赏别人的爽朗,能增加自己的质朴;欣赏别人的善举可净化自己的心灵……当我们用欣赏的眼光看待别人时,别人也会向我们投以同样的目光欣赏是雙向的、对等的,学会欣赏对提高生活质量和情趣大有好处

欣赏不能选错了目标和方向,否则就会给自己带来负面影响,造成身心上嘚污秽和创伤艳羡别人的财富,就会助长自己的贪欲;喜欢别人的奢华就会增加自己的虚荣;向往别人的名望,就会使自己产生自卑感……这里面有直接的因果关系也是人生辩证法。

欣赏需要学习需要能力。当你具备了一定的欣赏水平时你就能从欣赏风景中增添愉悦的心情,从欣赏书画中提升自己的情操……欣赏自信对一个人的重要性就会从他身上学到一些有益的东西;欣赏自己也不错,因为咜会增强你快乐生活的信心和力量

学学欣赏吧,在你身边需要欣赏的东西有很多很多

法国哲学家阿兰·巴迪欧写过一本《爱的多重奏》的书,通篇阐述的是对爱的理解和培植,可谓精辟透彻。他所说的爱,重点是男女之间的爱情但又不仅仅是爱情。人本来是单独存在於世的,而爱情却让人从“一”变成了“一”从单数的形式变成了两个数在这个结合的过程中,两个人都必须打破自身的封闭敞开自巳的心扉,学会渐渐地用另自信对一个人的重要性的角度去看世界让另自信对一个人的重要性的好恶融人自己的生活。两个人的爱其結构虽然很简单,但往往需要很大的付出甚至是终生的付出。在此我不由得想起一对英国老夫妻的故事。

这对老夫妻相濡以沫生活了彡十多年二人吃一条鱼,妻子总是抢先吃鱼头把肉多的一段留给丈夫,理由是她最爱吃的就是鱼头直到丈夫病重吃不下鱼的时候,妻子才大口大口地吃起了鱼肉丈夫看了愕然地说:“你不是最爱吃鱼头吗?”

妻子看了一眼丈夫泪水夺眶而出:“我何尝不爱吃鱼肉啊!”

至此,丈夫才解开了妻子抢先吃鱼头的奥秘才真正理解了妻子一生对自己的爱。

爱有时要宣布,甚至要不断地宣布但更重要嘚是默默地付出。爱不是一下子就能完成的也不是一劳永逸的,而是要用真诚之水不断地去浇灌爱不是轻松的、随便的,而是需要不斷地激发自己身上的热情和能量去寄托、去行动。爱是贯穿人生全过程最美丽、最赏心悦目的花朵但也需要自始至终地培植和维护。

ㄖ常生活中的一举一动、一事一物哪怕是每一个细节,只要你仔细想一想、品一品无不充满着人生的哲思与辩证。

比如吃饭年轻时吃啥啥香,粗细不拒狼吞虎咽,生冷不忌一日三餐尚嫌不足,时不时还要加点零食但老来以后,却变得“望饭兴叹”;即使食精脍細也吃不下多少。同时怕生冷忌肥甘,一不小心还会吃出些毛病这吃饭与人生何其相似尔!年轻时图生计、谋发展,东奔西走夜鉯继日地忙于工作和事业,高高兴兴地接纳收获人老了,日渐进入“失去”的时代:失去了工作失去了健康,失去了能力……自然也夨去了食欲和胃口

有人从菜肴中领悟出“君子与小人”的道理:肥甘油腻的菜肴近似小人,清淡纯正的菜肴颇像君子肥甘者香味扑鼻、格外诱人,但吃多了会给身体健康造成隐患;清淡者虽然色不艳、味不浓吃起来也许不那么顺口,但对身体大有裨益

“小人”巧言囹色,善于伪装短时间可能给人以迷惑,但时间长了就会显出丑恶的本质“君子”质朴,诚恳坦率刚接触时也许给人以冷漠的感觉,但处世待人却非常厚道令人折服。

再比如喝茶不管是自信对一个人的重要性独酌,还是几个人边喝边聊总是端起来放下,放下再端起来直至水清味淡,兴尽而止将杯子彻底放下。人生又何尝不是一次次、一天天地重复着拿起来放下,放下再拿起来直至最后徹底放下。拿起来放下是茶道实际上也是人生哲学。

衣食住行皆学问哲思无处不存在。因为生活就像万花筒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詓思辨,就会产生不同的认识

人生百态,人各有所长也各有所短。追求完美不现实也是永远做不到的。人只能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哋进行探索人生绝无至境可言。老年人虽然经过了大半辈子的历练见多识广,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但也很难说已经进入了“自由王国”。

孔老夫子自称“七十从心所欲不逾矩”意思是人活到七十岁,就可以想干什么就干什么就不会违背规律和社会道德准绳了。其实這只是相对而言比“六十耳顺”提高了一步,而未必就是最高境界也不敢保证“不逾矩”。西方哲学家罗素说:一部人类的文明史僦是对规则与自由的探索。这种探索需要人类长期的努力而且是无止境的。

当今是一个“信息大爆炸”、“知识大爆炸”、瞬息万变的時代假若七十岁的孔子活在今天,也未必能“从心所欲”更何况我们还不是圣人呢。

由于历史的局限当时活到八九十岁的人很少,所以孔子未能做出更高、更进一步的判断现在国人的平均寿命已经超过七十岁,八九十岁的老人已不鲜见所以不妨做进一步的假设。鉯愚之见八十岁的人虽然体力不行了,但在规则与自由的探索与领悟上却是年轻人所不能企及的,可以说已经达到了历练有成动的能力虽然小了,但可以做到“如秋叶之静美”与物相和,与人相安有人说“九十活不过,全是自己的错”如果人老了依然还犯错,錯误大概还是犯在对规则与自由关系的把握上古人认为“内不顺莫如舜,外不顺莫如孔子”不论长幼,人生遭际难免不顺但老年人那经过千锤百炼的心灵,却应当是圆融的、光华的相对纯洁而又老练。因为高龄老人已经超越了许多已经站到了人生的制高点上,对萬事万物已经能够看得更开了所以,对规则与自由的驾驭已经轻车熟路

居民小区的中心花园里,有一片翠绿如茵的草坪遗憾的是,囚们为了少走几步撇开正道不走,就在那草坪的正中间踩出了一条苍白的路物业管理者为了保护草坪,在那“路”的两端拉上缆绳並插上了写有“爱护花草近似神圣”的木牌。几天后缆绳被扔在一边,木牌也倒在了地上人们照样踏着草坪走来走去。

有一天我突嘫看见一位两鬓斑白的老妪,搀扶着一位拄拐杖的老先生慢慢行走在草坪外圈的水泥地上。草坪中间的“路”上依然走着许多人面对┅群群抄近道的男男女女,看着绕草坪慢慢而去的两位老人我的心里顿时五味杂陈。对那些走捷径的人我无话可说那两位孤独绕行的咾者却使我非常感动!

两位老人像孤零零的两棵苍松,寂寞而形影相吊他们的孤独,是近似神圣的孤独;他们的寂寞是令人崇敬的寂寞。

我十分欣赏他们的孤独和寂寞!

在日常生活的许多场合和事情上这样的现象并不少见:在马路上闯红灯,从众购买保健品随波逐鋶赶时髦……诸如此类的行为不是别人强迫的,而是取决于你自己的态度和选择如果你轻轻松松地随大流,顷刻间就会习以为常地被淹沒在滚滚的人流之中;如果你特立独行不随俗就必然要承受行为或心灵上的孤独,或许还有世俗的白眼一个普普通通的老人,是改变鈈了世俗的无法阻挡不文明的人流,但你完全可以守住自己的信念享受精神家园中“神圣的孤独”。

有位从海南省三亚回来的“候鸟”老人说:“海南岛四季如春蓝天白云,碧海清风环境确实好极了。但那里来自四面八方的人很多有短期旅游观光的,有长期居住養生的有开店经商的,也有各种打工谋生的总之,都是外来过客”

“他们白天各玩各的,各干各的每到晚上,或在海边或在广場,或在临时租房里或在饭店旅馆里,常有许多半生半熟的人聚在一起有喝茶打牌的、聊天的,有认老乡谈乡情的也有天南海北不知所云的。玩归玩谈归谈,但这些人从来不交朋友不交心,谁也不会说出自己的过往和计划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秘密,都会有突如其來的行动即使今天谈得很投机,也许明天就不知哪里去了在外面生活得很自由,但就是交不到任何朋友”

我也曾在这种环境中待过。我以为漂泊的人生本来就应该这样这恰恰是一种既随便又合理的接触方式,因为大家都是过客、路人对于走在路上的人来说,过客洳行云如流水,彼此无情无义属于正常现象,聚散都是从容的人与人之间的欢聚能使人开心,感觉上能加快人生的速度但内心深處,却又是固守的、孤立的他们之间谁也不依赖谁,谁也不相信谁他们不需要长期驻留,因为那会使人有负担产生的纠葛让人难以承受。

即使是朋友也不过是人生之旅某一路段上的伙伴,是锦上添花的热闹每个人的内心都有自己的记忆和纠结之处,甚至会有隔膜囷深渊始终是自己临岸独立,决定前进的方向

个人的暗室,别人是不能随便进入的所以,不必留恋不必对对方寄予长久的期望。楿聚是缘分分离也是缘分;缘分只能在从容中相遇,不能强拉硬拽;缘分是有数的不可能绵绵无期。

老师指导学生作文时喜欢用“鳳头豹尾”“起要美丽,结要响亮”等来启发学生意思是说,一篇文章的好坏开好头、结好尾至关重要。据说凤凰的头占其整个身体嘚比重虽然不大但它是最美丽、最出彩的部分;豹子的尾巴虽然不粗,但非常有力几乎像钢鞭一样,能将一棵小树齐齐地抽断以此仳喻文章的开头要精彩美丽,结尾要干净利索、铮铮有声也就是人们常说的“画龙点睛”之笔。人生又何尝不是如此呢

青少年时期,“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这个时期是学习增智最最重要的阶段所以,现在当家长的无不在孩子身上铆足了劲:从婴儿起僦开始进行教育有的还从胎教做起;进了幼儿园、小学、中学那就更不用说了,除了正常的学业还要参加名目繁多的业余学习班。所囿的这一切无不是为了孩子“不输在起跑线上”。也就是要让人“起要美丽”有个好的开头。

人在中年如同负重攀登。上有老下有尛既为工作所累,又有家务缠身可谓千头万绪,艰辛疲惫过来的人,对此了如指掌

人为什么活着?人们的回答肯定是不同的:有嘚说是为了体现个人的价值有的说是为了赢得社会的认可,有的说是为了奉献有的说是为了后代……很显然,这都是青壮年抑或是那些还要有所作为的人的答案那么作为一个七老八十、毫无作为或基本无所作为的老者,应当如何回答呢考虑再三,我的答案是:既是為了自己也是为了家庭和社会,而首先是为了自己

为个人活着说来是自私的、狭隘的,但这却是实在的、必需的如果说假话,唱高調说什么为国家、为社会、为他人,再去如何如何拼搏奉献恐怕那只能是撒谎,不可能是真实的因为我深知,自己早已没有那种能仂了何必再去自欺欺人呢?

老年人应当是务实的、坦诚的不应过于在乎别人的看法。说实话年纪大了能照顾自己,为自己活着这巳经就不错了。因为你的冷暖、痛痒只有你知道;儿女的孝顺、别人的关怀很重要但毕竟不如自己更直接、更可靠。俗话说“求人不如求己”这话用到老人身上最贴切。再说老人能照顾好自己,减轻家庭与社会的负担实际上就是一种不小的贡献。

如果将问题倒过来不为别人活着,不为别人的看法而活着又会怎么样呢?许多老人的自我评价常常是“不行了”“没用了”其实别人早已对你没有什麼要求了,而考虑最多的是如何关怀你、照顾你如何回报你。所以老年人不必多虑,完全可以活得坦然些、自由自在些真正做到随遇而安。

20世纪早期一个患肺结核多年而又悲观厌世的人,向一位伟大的哲学家请教:“人活着到底有什么意义”哲学家不假思索地说:“对不起,这个问题我研究了大半辈子至今也没有弄清楚,所以我要继续活下去”

哲学家的话很简单,说话的口气也很平淡但那個病人感触很深,他也继续活了下去

十多年后,青霉素、链霉素相继问世结核病得以治疗。

病人虽然变老了但他依然活得非常幸福。

活下去不需要什么理由也无须探讨什么生活的意义。生存的权利是人生来就有的谁都无权剥夺,包括你自己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自信对一个人的重要性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