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英国读研后继续读博读博后,都老了,怎么办,要读吗

应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邀请習近平主席将于10月19日至23日对英国进行国事访问。英国教育特别是其博士教育,一直以精英化、高质量而著称故而备受中国学生的青睐。日前英国高等教育质量保证署(QAA)发布了最新报告——《博士学位特征报告》,对英国博士学位类型及其特征等进行了介绍

为此,夲版对最新报告进行解读并专访英国伦敦大学学院教育学院(UCL Institute of Education)布鲁姆伯利—英国经济和社会研究理事会博士培训中心(the Bloomsbury ESRC Doctoral Training Centre)副主任理查德·弗里曼(Richard Freeman)博士,以为中国学生提供赴英读博权威指导

近日,英国高等教育质量保证署(QAA)发布了最新报告——《博士学位特征报告》报告概括了英国博士教育目标、学位获得者能力、学位类型及其特征等方面的内容,并将从2016年8月起成为评估博士教育的重要参考熟悉英国博士教育的类型、特征和要求,对于选择留学英国的中国学生而言不无裨益

“今天,英国博士毕业后从事的工作不尽相同不過获得博士学位依旧是执教大学的必要条件。”报告表示目前英国博士学位类型主要有三种。

第一种是学术型博士学位哲学博士即属於这种类型。该学位类型是英国高校最常见的博士学位要获得这种学位,需要在大学进行博士课程注册其博士研究对于特定学科领域應做出了原创性的贡献。所具有的特征具体如下:

博士研究生应进行博士课程注册,在导师指导下开展研究所开展的独立研究应对该學科的知识发展做出了原创性的贡献,成果形式由所在的学科领域和学位授予单位决定;

博士研究生应按课程结构学习接受科研训练,發展通用性能力年度考核将对其能力进行评估。博士论文的质量(创作类和表演类实践性的作品也可作为其部分成果)和原创性以及学位答辩的情况决定是否对其授予博士学位;

是否授予博士学位申请者博士学位,最终看其博士学位论文、档案袋、艺术作品或文学作品嘚质量如果申请者提交艺术作品或文学作品来申请学位,则需要对其做出批判性评论如使用档案袋材料的形式申请学位,也需要对其進行批判性评论不过,无论采取何种形式申请学位都需要进行口头答辩。答辩委员会通常由校内和校外(至少有一位)教师组成当嘫,也有大学让学位申请者的指导教师参与最后答辩评审但这种情况并不常见。

第二种博士学位类型是学术发表型博士不同学位授予單位对于该学位有不同的规定。这种学位并不多见通常会对注册博士课程学生前后的学术成果进行区分。成果发表于注册前的博士学位具有的特征是学位申请者的博士论文一般是由系列已经或将要发表于同行评审期刊的论文组成,同时需充分说明学术成果间的一致性囷重要性,并参加最后的答辩这种类型的博士学位通常不要求正式注册博士课程,不需严格地进行课程学习

对于学术成果发表于注册後的博士学位,学位申请者需要提供一个档案袋不仅要展示所发表的成果,还需要对成果间的关联性等方面做出说明这些成果能表明該申请者对于学科知识所做的贡献具有原创性。档案袋中的成果既可以是学术论文、著作、书的章节也可以是技术报告和相关创造性作品。是否授予申请者学位取决于档案袋中的成果及其说明和申请者的简历,同时申请者也需要完成博士学位论文并进行答辩。

本文来源于管理学季刊如有疑問,请联系后台编辑

读博本就需要付出巨大努力,而海外名校博士除了多了一层荣誉的光环外更需要克服文化差异、语言障碍、学术壁垒等困难,追求业内精专达到甚至超过毕业水平。今天我们就分享一位UCLA(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毕业的文科博士所经历的读博过程

┅个博士的头衔意味着什么

就是在名字面前加上“Dr”两个字母!就读期间,对于“你在忙些什么”这样的问候回答经常就是“在忙着往洺字前加两个字母”。我在加州大学就读可以说是民主平等理念在美国贯彻得最到位的地方。

全系老师学生职员相互都以名(First Name)直呼只有峩们这些亚洲去的学生在那里叫Prof.或是Dr.某某,所以就算是在学校这样的环境要把Dr.加在名字前面,也不是那么经常的我的一个学姐,在一所中游的加州大学英语系作教授就在她个人支票的名字前赫然加上这“Dr.”两个字母,以至于她去超市买东西支票一写,收银员马上禁鈈住就要问你是什么样的Doctor?脑外科的

到了我这里,倒是我后来服务的美国公司的老板建议我在名片上印上Dr.这两个字母他认为可以提高公司形象,增加生意对我来说,嗨终于有个地方可以加上这两个为之奋斗多年的字母了,而且我还发现这是一个打破交际沉默的绝恏方法因为对方马上就要问“哇,博士学什么的”?于是我也就把这个标签习惯性地带下来了

代价呢,有吗八年!我成熟生命中朂富精力的八年!这八年,是从每天只睡到一、二个小时开始的前面四年平均每天都睡不到四个小时,而且四年中每周都要阅读千页以仩的专业文章和书籍这好像有点耸人听闻了?

这还并不夸张因为美国的文科博士学位平均完成时间是七年半,就像我在学校时广为流傳的一幅漫画一位研究生老兄坐在堆满书籍的书桌前,门外一个声音喊道“快出来玩呀”老兄回答“好,没问题再有差不多七年我僦出来了”!我这八年,差不多正好在平均水平上而且比起拿到博士候选人资格以后,最终未能完成学位的那大约50%的人还要算幸运的叻。

因为是文科呀要和英语是母语的同学一起阅读、写作,还要挣钱交学费、养活自己这听听都难透了。

不过绝大多数学中国研究生絀去学的是理工科,这可大不一样了美国理工科的博士学位平均五年完成,而且这五年里的劳动强度还要相对低于文科简单说,他們跟着导师作一个大的课题每个学生分到课题的一小部分,然后在实验室中去作科研

学生的科研做完了,论文就完成了(几个学生的题目加在一起导师的大课题也就几乎完成了)。要作的课题都是有科研经费的按照大学的规定,学校老师的科研经费约有四分之三以上的仳例要用在学生身上这样学生在实验室做着自己论文,还领着助研的津贴衣食无忧,这样的日子实在是文科的学生可望不可及的

为什么顶尖学校又要放在标题里呢?自豪呀!嘿代价就是在这里了!我上的是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UCLA),应用语言学系UCLA可说是举世闻名的,峩93年入学时全美排名在第二十四、五位的样子,属于TOP1%(里根时代排过全美第五现在随着加州经济下滑,大约排在五十几位)

而我的应用語言学系,其专业排名更是无可争议的全美第一既然有了这样的地位和荣誉,在学校的各个环节对于学术的要求就变得极为严格学校氛围真可以说是人人争先,我身边的老美同学他们的睡眠时间也和我差不多。要想在这样的学术环境中好好生存下来就要上演一部学術版的《活着》。

我是在入学很长时间以后慢慢慢慢地才懂得了美国的学术界对于博士论文的理解:一篇合格的博士论文一定要有一点茬本学科内从没出现过的创新研究。有了这样的创新研究才有这篇论文的价值,论文才能合格如果在实验室里,大课题立好了每一個具体的小课题都可以是那一点点的创新部分。

事情就难在这里了一名学生选中一个课题,必须要把这个课题涉及的领域内所有已经发表过的文章全部看过并写出点评不做到这一步,就不能让读者信服论文里的研究是前无古人的论文就不能通过。

在我就读的地方这個基本理念被严格执行着,也使得想在顶尖专业获得学位的要付出超人的巨大代价一些小一点的学校,或是排名一般一点的学校多以關心学生为首位,通过这样的特色来吸引生源或许学术上的要求就没有这么残酷了。

年少时在国内对美国的了解属于那种一知半解道聽途说的状况,大概接受的概念是美国的高中生是玩的大学生是读书的,而中国的高中生是读书的而上了大学就解放了,是玩的

在國内,大学我是玩过来的“醉生梦死”各一年。美国的高中没有直接上过姑且不去评论。大学生嘛我所接触过的UCLA的美国本土学生几乎没有见过不奋力向上的。到了研究生直接就是在把做出领先全人类水平的科研当做自己本分,人人奋力在追求着那数年才能完成的博壵论文

我进入到了这样的学校,想着可以居住在洛杉矶这样的中心城市就读于美国排名第一的专业。我可不知道“活着”都能够成为核心问题有这么一个让我刻骨铭心的细节,可以作为我刚开始时经历的写真

在那个靠书信联络的年代,我在第一个学期“生存”下来鉯后给家里写信这样说到:我这一个学期学习的时间,超过了我在国内大学两年的总和UCLA是“学季”制(在中国学的英语,学期一般是Semester那是一年二个学期的制度,其实还有Trimester是一年三个学期的制度,二个字词头不同),每年分秋、冬、春三个学季再加夏季,这样每个学季只有十周时间

要在十个星期学里出二年的量,钢铁都炼成了!我在当时的家书中描述每天只睡到一到二个小时,十个星期没有任何社交娱乐活动没有开过电视(当时互联网还没有深入到生活里来),一共只有一次体育活动大概是一个多小时的网球。

当时我26岁靠的是燃烧生命来作到这样的努力。

我的专业应用语言学主要是关注人类的语言学习和教育我的第一堂课是一门关于阅读的课程,探讨了阅读嘚速度有关研究说美国的大学生应该达到每时400页的速度,才能有效达到在学术领域生存的目的

课毕,老师说课后的作业主要就是阅读(峩们是文科嘛)量不算大,大概每天一个小时就可以了然后推荐了文章和书目,约400页的量我第一个学季有三门课,每课每周上二次课每次都有作业,大约都是400页的阅读量这样,我一周要面临2400页的阅读!

小时候跟同学、玩伴们比赛中文小说大概是一分钟一页,大学時在宿舍里大家轮着等武侠小说看速度应该也就是每小时60-100页这样。英文呢从来没试过。

于是带着第一天在美国上学的兴奋和焦虑,茬好不容易把该读的东西从图书馆等处收集齐了之后拉开架势,测一下阅读速度:每小时14-15页!活着!我拼命地读,希望速度会提高然後能够解决我面临的困境

不吃不睡的十几二十个小时下来,这个速度稳定到了16-17页;一个学季过来大概到了30页,这都还远远不能到达生存要求(至于后来,一年以后到了一百多页三年以后就真的是在400-1000页这样的速度了,那是后话)

于是只好是不吃不睡,只好是什么活动都沒有阅读!能读多少是多少!不读,课堂上是讨论式的就完全要从课上掉出来了,那太丢人了这每天一到二个小时时间的随眠,还昰分成几次的

实在熬不住了,睡上个二、三十分钟或是冲个澡、泡个澡,清醒一下不吃,是因为肚子里饱了就会困,所以只是零零碎碎的吃一点东西熬着。这真是实实在在拿着生命来燃烧小时候老记得拿破仑厉害,睡觉很少经常是坐在椅子上打个盹,很羡慕原来不过如此,我也可以嘛在中国的大学里不是玩吗,天天打球我的大学,感谢你为我奠定了出色的体魄!

UCLA的图书馆是美国西海岸数一数二的,规模很大加上复杂的电脑检索系统,靠自己去找书和文献起步也很艰难。然后系里明文规定,所有交上去的作业、攵章必须打印格式和排版是按照美国出版协会的具体要求,有一整本书可查

再加上作为母语非英语的学生,我交上去的作业和文章还必须事先请人做英语的校对因为系里学生守则上明文规定“教授是帮助学生学习学术内容的,不会受理英语语言有问题的作业”

还有電脑,当时出国前在国内摸一下电脑还是很“神圣”事根本用过呀。上学之初从打字排版制表等等基本的文字处理都是“盲”。那个咑字速度可想而知好家伙,就这么点生命烧吧。直到头十个星期过完才能够喘上一口气

期末的论文交上去,分数会输入到电脑系统裏用电话去查。一口气喘过来若干天后,查到三门功课都是“A”长出一口气:我活下来了!当然,按照这样的“燃烧生命”我前彡年所有课程得到的是清一色的“A”和少数几个在全学校系统里极少出现的“A+”。

这里当然还有一个关键就是要归功于我出国前的第二語言教师的工作经验,这些经验给了我在专业里竞争的实力今后我会专门再写出来。

我的课程主要集中在前三年到了第三年的后半段,我的阅读速度稳稳地超过了每小时400页写作也从最初的每页四个小时达到了一个小时完成一页,打字的速度更是直接达到了专业打字员嘚水平

只是还有一个挥之不去的心病,就是我写的东西一定要经过语言校对相比在国内上中文系的时候,在导师的倡导和鼓励下常瑺标榜洋洋万言写完都不需要修改,这是一个巨大的反差

学校提供相关的免费辅导服务,但是因为都是勤工俭学的学生在作对付本科苼简单的作业没问题,而象我这样在文科领域里(偏偏还是语言学)作深度研究的文章他们修改起来很吃力。我后来都是按照每小时七美金嘚行价付钱给我的同学请他们帮我看的。

随着课程逐渐完成就要准备开题报告,申请做学位候选人了到了这时,那个不知是否真能夠实现的终极命题:“读完领域内发表过的所有文献”横在了面前

出国之前,还在大学教书的我一次听一位前辈同事介绍他的留学经历

他应该是在耶鲁,读的要么是历史学要么是教育学反正是文科的专业。当时他说终于拿到博士候选人资格了可以松一口气,回国探親了我那时也不知这个候选人资格有多么要紧,难道你在读博还不是候选人吗

反正记得他说,为了通过这个候选人资格考试他要详細读完导师指定的100本书,还要读完另外200本比较泛读的指定书到了考试那天,胸中已经有了这300本书了带上太太和另外一个朋友做助手。

怹在一间房间就导师出的题目写文章助手们在隔壁帮助打字排版,整整一天时间才把考试文章叫出来当时听了只是觉得比较新奇,哪裏能够理解个中的艰辛

有了ABD就可以不再在学校注册交学费了,可以自己独立完成论文同时可以出去找工作养家糊口了。在找工作的履曆表上也可以明确填上这个学位被视为高于硕士的一个学位。要得到候选人资格需要学完指定课程、达到学分要求、完成开题报告并通过一场口试。

这个开题报告可不能小看它首先要涵盖阅读领域内所有已经发表的文献并写出书评这个部分,(也就相当于我那位前辈所描述的读300本书的部分)还要从方法论角度论证论文研究采取的方法,再做一个小规模的实际研究并取得初步成果以证明研究的可行性和价徝

准备这个开题报告的过程需要一到二年,这期间“论文准备”本身可以作为一门课程并获得每学季12个学分这样可以确保全职学生的身份。

实际上对于在读的研究生来说最大的事件就是候选人资格的口试了,因为一旦口试通过了这名学生成为ABD,也就从学校的活动中淡化出去自己做论文去了。

前面所说的燃烧生命所学过来的头几年的课程就是围绕着开题报告的准备来设置的,从技术上说是要达到學校的相关学分要求从内容上说是任课教师结合自己比较有心得的研究成果把领域里相关的理论、方法和文章引入学生视野,这正是所謂的打基础在完成这些指定课程所需要的三、四年期间,自己论文的题目和大纲、跟哪几位导师等也就都逐步成型了

我们是导师委员會制度,要求必须由三位本系教授、一位(理论)语言学(Linguistics)系教授、一位外系教授组成我请到了语言学系的时任系主任、还有东亚研究系的一位日本教授。

UCLA的语言学系也是多年的全美排名第二(因为乔姆斯基的存在麻省理工第一的位子是无法撼动的),东亚系因为我们地处太平洋海岸也是鼎鼎大名的。好吧反正是顶尖的排名,就会带来顶尖的代价看看教授们是怎么表现的吧。

我们的口试不是采用集中考试的方法而是一个和导师委员的教授们不停切磋的过程。每一次我自己觉得准备得差不多了就召集委员们开会(其实就是协调大家的时间,咾师对学生们都是很好的很好说话)。

半个小时到一个小时审查我的开题报告是否可以通过了。事先当然他们都拿到了我交上去的当时報告的文稿排名数一数二的专业,都是泰山北斗的教授他们不能让学生拿出一份东西,同行一看这东西多年前我早就搞过了,那这些导师的面子往哪儿放呀

于是,会有委员问我某某某哪年发表的叫什么什么的文章看过吗?自然不在我报告的书评部分自然我也没看过。好这篇文章有什么什么的意义,回去看吧看完写进书评里。其他委员也是学富五车的呀一听,这我也是有学问的不能让其他委员看低了我呀

于是说,还有谁谁谁什么什么看过吗?好这下又一大堆文章!再看再写。这样个把个月以后再约委员们开会也不知是荣誉的崇高、自豪的捍卫还是学识的炫耀,反正我又会领回一大堆文章书目在这个信息化的现代社会,和任何研究领域相关联的研究文献要想都看过谈何容易呀。

这段时间里我有多么怀念我在国内(也是响当当的名牌大学的中文系)一位教授的教导:天下文章一大抄,抄来抄去有提高!我在这里就别惦记着抄了:把所有前人的研究都要看过、写下点评然后在此基础之上才能提出自己的新东西,根本僦没有抄袭的土壤

我的论文完稿后,仅引文目录就有几十页这实际上也是一篇博士论文的一个价值,给同行和后辈整理出了一份详细嘚资料库

等到所有导师都认为我的开题报告可以通过了,我们会设定一个日期举行口试到了这一步只是形式了。这样安排的逻辑是“囚性化”:只要学生够努力不断地去和导师们切磋,就一定可以通过可是看到吗,在我就读的这样一个顶尖排名的环境里这可是一個无底洞,知道他们觉得把我已经“搓”到快没人性了才会抬手放我通过。 

这实在不知道但是有一句话可以挺直了腰板大声说,在当時我论文题目下的范畴里,不会有人比我读得再多了!这至少是排名第一的专业带出学生的底气!

加载中,请稍候......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在英国读研后继续读博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