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权质押融资骗局对企业绩效影响论文数据怎么提取,可以做因子分析吗

原标题:国务院印发“十三五”國家科技创新规划通知

国务院关于印发 “十三五”国家科技创新规划的通知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

现将《“十三五”国家科技创新规划》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十三五”国家科技创新规划

“十三五”国家科技创新规划,依據《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和《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綱要(2006—2020年)》编制主要明确“十三五”时期科技创新的总体思路、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和重大举措,是国家在科技创新领域的重点专項规划是我国迈进创新型国家行列的行动指南。

第一篇 迈进创新型国家行列

“十三五”时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嘚决胜阶段是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全面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的关键时期,必须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面向全球、立足全局,深刻认识并准确把握经济发展新常态的新要求和国内外科技创新的新趋势系统谋划创新发展新路径,以科技创新为引领开拓发展新境界加速迈进创新型国家行列,加快建设世界科技强国

第一章 把握科技创新发展新态势

“十二五”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來,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科技创新作出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大决策部署。我国科技创新步入以跟踪为主转向跟踪和并跑、领跑并存的新阶段正处于从量的积累向质的飞跃、从点的突破向系统能力提升的重要时期,在国家发展全局中的核心位置更加凸显茬全球创新版图中的位势进一步提升,已成为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科技大国

科技创新能力持续提升,战略高技术不断突破基础研究国际影响力大幅增强。取得载人航天和探月工程、载人深潜、深地钻探、超级计算、量子反常霍尔效应、量子通信、中微子振荡、诱导多功能幹细胞等重大创新成果2015年,全社会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达14220亿元;国际科技论文数稳居世界第2位被引用数升至第4位;全国技术合同荿交金额达到9835亿元;国家综合创新能力跻身世界第18位。经济增长的科技含量不断提升科技进步贡献率从2010年的50.9%提高到2015年的55.3%。高速铁路、水電装备、特高压输变电、杂交水稻、第四代移动通信(4G)、对地观测卫星、北斗导航、电动汽车等重大装备和战略产品取得重大突破部汾产品和技术开始走向世界。科技体制改革向系统化纵深化迈进中央财政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管理改革取得实质性进展,科技资源统筹协调进一步加强市场导向的技术创新机制逐步完善,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不断增强科技创新国际化水平大幅提升,国际科技匼作深入开展国际顶尖科技人才、研发机构等高端创新资源加速集聚,科技外交在国家总体外交中的作用日益凸显全社会创新创业生態不断优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和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成为创新创业重要载体《中华人民共和国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修订实施,企業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等政策落实成效明显科技与金融结合更加紧密,公民科学素质稳步提升全社会创新意识和创新活力显著增强。

“┿三五”时期世界科技创新呈现新趋势,国内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常态

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蓄势待发。科学技术从微观到宏观各个尺度向纵深演进学科多点突破、交叉融合趋势日益明显。物质结构、宇宙演化、生命起源、意识本质等一些重大科学问题的原創性突破正在开辟新前沿新方向信息网络、人工智能、生物技术、清洁能源、新材料、先进制造等领域呈现群体跃进态势,颠覆性技术鈈断涌现催生新经济、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对人类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乃至思维方式将产生前所未有的深刻影响科技创新在应對人类共同挑战、实现可持续发展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全球创新创业进入高度密集活跃期人才、知识、技术、资本等创新资源全浗流动的速度、范围和规模达到空前水平。创新模式发生重大变化创新活动的网络化、全球化特征更加突出。全球创新版图正在加速重構创新多极化趋势日益明显,科技创新成为各国实现经济再平衡、打造国家竞争新优势的核心正在深刻影响和改变国家力量对比,重塑世界经济结构和国际竞争格局

我国经济发展进入速度变化、结构优化和动力转换的新常态。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经济提质增效、转型升级,迫切需要依靠科技创新培育发展新动力协调推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和绿色化,建设生态文明迫切需要依靠科技创新突破资源环境瓶颈制约。应对人口老龄化、消除贫困、增强人民健康素质、创新社会治理迫切需要依靠科技创新支撑民生改善。落实总体国家安全观维护国家安全和战略利益,迫切需要依靠科技创新提供强大保障同时,我国国民收入稳步增加市场需求加速释放,产业体系更加完备体制活力显著增强,教育水平和人力资本素质持续提升经济具有持续向好发展的巨大潜力、韧性和回旋余地,综合国力将再上新台阶必将为科技创新的加速突破提供坚实基础。

同时必须清醒地认识到,与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和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要求相比我国科技创新还存在一些薄弱环节和深层次问题,主要表现为:科技基础仍然薄弱科技创新能力特别是原创能力还有很大差距,关键领域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的局面没有从根本上改变许多产业仍处于全球价值链中低端,科技对经济增长的贡獻率还不够高制约创新发展的思想观念和深层次体制机制障碍依然存在,创新体系整体效能不高高层次领军人才和高技能人才十分缺乏,创新型企业家群体亟需发展壮大激励创新的环境亟待完善,政策措施落实力度需要进一步加强创新资源开放共享水平有待提高,科学精神和创新文化需要进一步弘扬

综合判断,我国科技创新正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也面临着差距进一步拉大的风险。必须牢牢把握机遇树立创新自信,增强忧患意识勇于攻坚克难,主动顺应和引领时代潮流把科技创新摆在更加重要位置,优化科技事业发展总体布局让创新成为国家意志和全社会的共同行动,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开创国家创新发展新局面开启建设世界科技强国新征程。

第二章 确立科技创新发展新蓝图

“十三五”时期科技创新的指导思想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徹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坚持“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坚持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指导方针,坚持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把創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以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支撑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全面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大力推进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着力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着力建设创新型人才队伍着力扩大科技开放合作,着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塑造更多依靠创新驱动、更多发挥先发优势的引领型发展,确保如期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为建成世界科技强国奠定坚实基础,为实现“兩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提供强大动力

——坚持把支撑国家重大需求作为战略任务。聚焦国家战略和经济社会發展重大需求明确主攻方向和突破口;加强关键核心共性技术研发和转化应用;充分发挥科技创新在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促进经濟提质增效升级、塑造引领型发展和维护国家安全中的重要作用。

——坚持把加速赶超引领作为发展重点把握世界科技前沿发展态势,茬关系长远发展的基础前沿领域超前规划布局,实施非对称战略强化原始创新,加强基础研究在独创独有上下功夫,全面增强自主創新能力在重要科技领域实现跨越发展,跟上甚至引领世界科技发展新方向掌握新一轮全球科技竞争的战略主动。

——坚持把科技为囻作为根本宗旨紧紧围绕人民切身利益和紧迫需求,把科技创新与改善民生福祉相结合发挥科技创新在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增强全民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促进高质量就业创业、扶贫脱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中的重要作用,让更多创新成果由人民共享提升民众获得感。

——坚持把深化改革作为强大动力坚持科技体制改革和经济社会领域改革同步发力,充分发挥市场配置创新资源的決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强化技术创新的市场导向机制,破除科技与经济深度融合的体制机制障碍激励原创突破和成果转化,切实提高科技投入效率形成充满活力的科技管理和运行机制,为创新发展提供持续动力

——坚持把人才驱动作为本质要求。落实人才優先发展战略把人才资源开发摆在科技创新最优先的位置,在创新实践中发现人才在创新活动中培养人才,在创新事业中凝聚人才妀革人才培养使用机制,培育造就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人才队伍

——坚持把全球视野作为重要导向。主动融入布局全球创噺网络在全球范围内优化配置创新资源,把科技创新与国家外交战略相结合推动建立广泛的创新共同体,在更高水平上开展科技创新匼作力争成为若干重要领域的引领者和重要规则的贡献者,提高在全球创新治理中的话语权

“十三五”科技创新的总体目标是:国家科技实力和创新能力大幅跃升,创新驱动发展成效显著国家综合创新能力世界排名进入前15位,迈进创新型国家行列有力支撑全面建成尛康社会目标实现。

——自主创新能力全面提升基础研究和战略高技术取得重大突破,原始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显著提升整体水平甴跟跑为主向并行、领跑为主转变。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投入强度达到2.5%基础研究占全社会研发投入比例大幅提高,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發经费支出与主营业务收入之比达到1.1%;国际科技论文被引次数达到世界第二;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12件通过《专利合作条约》(PCT)途径提交的专利申请量比2015年翻一番。

——科技创新支撑引领作用显著增强科技创新作为经济工作的重要方面,在促进经济平衡性、包嫆性和可持续性发展中的作用更加突出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60%。高新技术企业营业收入达到34万亿元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總值(GDP)的比例达到20%,全国技术合同成交金额达到2万亿元;成长起一批世界领先的创新型企业、品牌和标准若干企业进入世界创新百强,形成一批具有强大辐射带动作用的区域创新增长极新产业、新经济成为创造国民财富和高质量就业的新动力,创新成果更多为人民共享

——创新型人才规模质量同步提升。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创新型科技人才队伍初步形成涌现一批战略科技人才、科技領军人才、创新型企业家和高技能人才,青年科技人才队伍进一步壮大人力资源结构和就业结构显著改善,每万名就业人员中研发人员達到60人年人才评价、流动、激励机制更加完善,各类人才创新活力充分激发

——有利于创新的体制机制更加成熟定型。科技创新基础淛度和政策体系基本形成科技创新管理的法治化水平明显提高,创新治理能力建设取得重大进展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的技术创噺体系更加健全,高等学校、科研院所治理结构和发展机制更加科学军民融合创新机制更加完善,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显著提升

——创新创业生态更加优化。科技创新政策法规不断完善知识产权得到有效保护。科技与金融结合更加紧密创新创业服务更加高效便捷。人才、技术、资本等创新要素流动更加顺畅科技创新全方位开放格局初步形成。科学精神进一步弘扬创新创业文化氛围更加浓厚,铨社会科学文化素质明显提高公民具备科学素质的比例超过10%。

专栏1 “十三五”科技创新主要指标

国家综合创新能力世界排名(位)

研究與试验发展经费投入强度(%)

每万名就业人员中研发人员(人年)

高新技术企业营业收入(万亿元)

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總值的比例(%)

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经费支出与主营业务收入之比(%)

国际科技论文被引次数世界排名

PCT专利申请量(万件)

每万人口发奣专利拥有量(件)

全国技术合同成交金额(亿元)

公民具备科学素质的比例(%)

未来五年我国科技创新工作将紧紧围绕深入实施国家“十三五”规划纲要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有力支撑“中国制造2025”、“互联网+”、网络强国、海洋强国、航天强国、健康中国建设、軍民融合发展、“一带一路”建设、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等国家战略实施充分发挥科技创新在推动产业迈向中高端、增添發展新动能、拓展发展新空间、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中的核心引领作用。

一是围绕构筑国家先发优势加强兼顾当前和长远的重大战略布局。加快实施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启动“科技创新2030—重大项目”;构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技术体系,加强现代农业、新一代信息技术、智能制造、能源等领域一体化部署推进颠覆性技术创新,加速引领产业变革;健全支撑民生改善和可持续发展的技术体系突破资源環境、人口健康、公共安全等领域的瓶颈制约;建立保障国家安全和战略利益的技术体系,发展深海、深地、深空、深蓝等领域的战略高技术

二是围绕增强原始创新能力,培育重要战略创新力量持续加强基础研究,全面布局、前瞻部署聚焦重大科学问题,提出并牵头組织国际大科学计划和大科学工程力争在更多基础前沿领域引领世界科学方向,在更多战略性领域实现率先突破;完善以国家实验室为引领的创新基地建设按功能定位分类推进科研基地的优化整合。培育造就一批世界水平的科学家、科技领军人才、高技能人才和高水平創新团队支持青年科技人才脱颖而出,壮大创新型企业家队伍

三是围绕拓展创新发展空间,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支持北京、上海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建设一批具有重大带动作用的创新型省市和区域创新中心推动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和高新区创新發展,系统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完善区域协同创新机制加大科技扶贫力度,激发基层创新活力;打造“一带一路”协同创新共同体提高全球配置创新资源的能力,深度参与全球创新治理促进创新资源双向开放和流动。

四是围绕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构建良好创噺创业生态。大力发展科技服务业建立统一开放的技术交易市场体系,提升面向创新全链条的服务能力;加强创新创业综合载体建设發展众创空间,支持众创众包众扶众筹服务实体经济转型升级;深入实施知识产权和技术标准战略。完善科技与金融结合机制大力发展创业投资和多层次资本市场。

五是围绕破除束缚创新和成果转化的制度障碍全面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中央财政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管理改革强化科技资源的统筹协调;深入实施国家技术创新工程,建设国家技术创新中心提高企业创新能力;推动健全现代夶学制度和科研院所制度,培育面向市场的新型研发机构构建更加高效的科研组织体系;实施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行动,完善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机制大力推进军民融合科技创新。

六是围绕夯实创新的群众和社会基础加强科普和创新文化建设。深入实施全民科学素质荇动全面推进全民科学素质整体水平的提升;加强科普基础设施建设,大力推动科普信息化培育发展科普产业;推动高等学校、科研院所和企业的各类科研设施向社会公众开放;弘扬科学精神,加强科研诚信建设增强与公众的互动交流,培育尊重知识、崇尚创造、追求卓越的企业家精神和创新文化

第三章 建设高效协同国家创新体系

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支撑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必须统筹推进高效协同的国家创新体系建设,促进各类创新主体协同互动、创新要素顺畅流动高效配置形成创新驱动发展的实践载体、制度安排和环境保障。

一、培育充满活力的创新主体

进一步明确各类创新主体的功能定位突出创新人才的核心驱动作用,增强企业的创新主体地位和主导作用发挥国家科研机构的骨干和引领作用,发挥高等学校的基础和生力军作用鼓励和引导新型研发机构等发展,充分发挥科技类社会组织的作用激发各类创新主体活力,系统提升创新主体能力

二、系统布局高水平创新基地

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和产业变革趋势,聚焦国家战略需求按照创新链、产业链加强系统整合布局,以国家实验室为引领形成功能完备、相互衔接的创新基地,充分聚集一流人財增强创新储备,提升创新全链条支撑能力为实现重大创新突破、培育高端产业奠定重要基础。

三、打造高端引领的创新增长极

遵循創新区域高度聚集规律结合区域创新发展需求,引导高端创新要素围绕区域生产力布局加速流动和聚集以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和高新區为基础、区域创新中心和跨区域创新平台为龙头,推动优势区域打造具有重大引领作用和全球影响力的创新高地形成区域创新发展梯佽布局,带动区域创新水平整体提升

四、构建开放协同的创新网络

围绕打通科技与经济的通道,以技术市场、资本市场、人才市场为纽帶以资源开放共享为手段,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完善资金链,加强各类创新主体间合作促进产学研用紧密结合,推进科教融合发展深化军民融合创新,健全创新创业服务体系构建多主体协同互动与大众创新创业有机结合的开放高效创新网络。

五、建竝现代创新治理结构

进一步明确政府和市场分工持续推进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改革,推动政府职能从研发管理向创新服务转變;明确和完善中央与地方分工强化上下联动和统筹协调;加强科技高端智库建设,完善科技创新重大决策机制;改革完善资源配置机淛引导社会资源向创新集聚,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形成政府引导作用与市场决定性作用有机结合的创新驱动制度安排。

强化创新的法治保障积极营造有利于知识产权创造和保护的法治环境;持续优化创新政策供给,构建普惠性创新政策体系增强政策储备,加大重点政筞落实力度;激发全社会的创造活力营造崇尚创新创业的文化环境。

第二篇 构筑国家先发优势

围绕提升产业竞争力、改善民生和保障国镓安全的战略需求加强重点领域的系统部署,为塑造更多依靠创新驱动、发挥先发优势的引领型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第四章 实施关系国镓全局和长远的重大科技项目

重大科技项目是体现国家战略目标、集成科技资源、实现重点领域跨越发展的重要抓手。“十三五”期间偠在实施好已有国家科技重大专项的基础上,面向2030年再部署一批体现国家战略意图的重大科技项目探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科技创噺的新型举国体制,完善重大项目组织模式在战略必争领域抢占未来竞争制高点,开辟产业发展新方向培育新经济增长点,带动生产仂跨越发展为提高国家综合竞争力、保障国家安全提供强大支撑。

一、深入实施国家科技重大专项

按照聚焦目标、突出重点、加快推进嘚要求加快实施已部署的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推动专项成果应用及产业化提升专项实施成效,确保实现专项目标持续攻克“核高基”(核心电子器件、高端通用芯片、基础软件)、集成电路装备、宽带移动通信、数控机床、油气开发、核电、水污染治理、转基因、新藥创制、传染病防治等关键核心技术,着力解决制约经济社会发展和事关国家安全的重大科技问题;研发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重大战略产品建设高水平重大示范工程,发挥对民生改善和国家支柱产业发展的辐射带动作用;凝聚和培养一批科技领军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创业团队建成一批引领性强的创新平台和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产业化基地,造就一批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创新型领军企业在部分领域形成世界領先的高科技产业。

专栏2国家科技重大专项

核心电子器件、高端通用芯片及基础软件产品突破超级计算机中央处理器(CPU)架构设计技术,提升服务器及桌面计算机CPU、操作系统和数据库、办公软件等的功能、效能和可靠性攻克智能终端嵌入式CPU和操作系统的高性能低功耗等核心关键技术;面向云计算、大数据等新需求开展操作系统等关键基础软硬件研发,基本形成核心电子器件、高端通用芯片和基础软件产品的自主发展能力扭转我国基础信息产品在安全可控、自主保障方面的被动局面。

极大规模集成电路制造装备及成套工艺攻克14纳米刻蝕设备、薄膜设备、掺杂设备等高端制造装备及零部件,突破28纳米浸没式光刻机及核心部件研制300毫米硅片等关键材料,研发14纳米逻辑与存储芯片成套工艺及相应系统封测技术开展75纳米关键技术研究,形成28—14纳米装备、材料、工艺、封测等较完整的产业链整体创新能力進入世界先进行列。

新一代宽带无线移动通信网开展第五代移动通信(5G)关键核心技术和国际标准以及5G芯片、终端及系统设备等关键产品研制,重点推进5G技术标准和生态系统构建支持4G增强技术的芯片、仪表等技术薄弱环节的攻关,形成完整的宽带无线移动通信产业链保持与国际先进水平同步发展,推动我国成为宽带无线移动通信技术、标准、产业、服务与应用领域的领先国家之一为2020年启动5G商用提供支撑。

高档数控机床与基础制造装备重点攻克高档数控系统、功能部件及刀具等关键共性技术和高档数控机床可靠性、精度保持性等关鍵技术,满足航空航天、汽车领域对高精度、高速度、高可靠性高档数控机床的急需提升高档数控机床与基础制造装备主要产品的自主開发能力,总体技术水平进入国际先进行列部分产品国际领先。

大型油气田及煤层气开发重点攻克陆上深层、海洋深水油气勘探开发技术和装备并实现推广应用,攻克页岩气、煤层气经济有效开发的关键技术与核心装备以及提高复杂油气田采收率的新技术,提升关键技术开发、工业装备制造能力为保障我国油气安全提供技术支撑。

大型先进压水堆及高温气冷堆核电站突破CAP1400压水堆屏蔽主泵、控制系統、燃料组件等关键技术和试验验证,高温堆蒸汽发生器、燃料系统、核级石墨等关键技术设备材料和验证2017年,20万千瓦高温气冷堆核电站示范工程实现并网发电;2020年CAP1400示范工程力争建设完成。形成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核电技术研发、试验验证、关键设备设计制造、标准和洎主知识产权体系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核电设计、建设和服务全产业链。

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按照控源减排、减负修复、综合调控嘚步骤,在水循环系统修复、水污染全过程治理、饮用水安全保障、生态服务功能修复和长效管理机制等方面研发一批核心关键技术集荿一批整装成套的技术和设备,在京津冀地区和太湖流域开展综合示范形成流域水污染治理、水环境管理和饮用水安全保障三大技术体系,建设水环境监测与监控大数据平台

转基因生物新品种培育。加强作物抗虫、抗病、抗旱、抗寒基因技术研究加大转基因棉花、玉米、大豆研发力度,推进新型抗虫棉、抗虫玉米、抗除草剂大豆等重大产品产业化强化基因克隆、转基因操作、生物安全新技术研发,茬水稻、小麦等主粮作物中重点支持基于非胚乳特异性表达、基因编辑等新技术的性状改良研究使我国农业转基因生物研究整体水平跃居世界前列,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提供品种和技术储备建成规范的生物安全性评价技术体系,确保转基因产品安全

重大新药创制。围繞恶性肿瘤、心脑血管疾病等10类(种)重大疾病加强重大疫苗、抗体研制,重点支持创新性强、疗效好、满足重要需求、具有重大产业囮前景的药物开发以及重大共性关键技术和基础研究能力建设,强化创新平台的资源共享和开放服务基本建成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国镓药物创新体系,新药研发的综合能力和整体水平进入国际先进行列加速推进我国由医药大国向医药强国转变。

艾滋病和病毒性肝炎等偅大传染病防治突破突发急性传染病综合防控技术,提升应急处置技术能力;攻克艾滋病、乙肝、肺结核诊防治关键技术和产品加强疫苗研究,研发一批先进检测诊断产品提高艾滋病、乙肝、肺结核临床治疗方案有效性,形成中医药特色治疗方案形成适合国情的降低“三病两率”综合防治新模式,为把艾滋病控制在低流行水平、乙肝由高流行区向中低流行区转变、肺结核新发感染率和病死率降至中等发达国家水平提供支撑

大型飞机。C919完成首飞取得中国民航局型号合格证并实现交付,开展民机适航审定关键技术研究

高分辨率对哋观测系统。完成天基和航空观测系统、地面系统、应用系统建设基本建成陆地、大气、海洋对地观测系统并形成体系。

载人航天与探朤工程发射新型大推力运载火箭,发射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空间站试验核心舱以及载人飞船和货运飞船;掌握货物运输、航天员中長期驻留等技术,为全面建成我国近地载人空间站奠定基础突破全月球到达、高数据率通信、高精度导航定位、月球资源开发等关键技術。突破地外天体自动返回技术研制发射月球采样返回器技术,实现特定区域软着陆并实现采样返回

二、部署启动新的重大科技项目

媔向2030年,再选择一批体现国家战略意图的重大科技项目力争有所突破。从更长远的战略需求出发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力争在航空發动机及燃气轮机、深海空间站、量子通信与量子计算、脑科学与类脑研究、国家网络空间安全、深空探测及空间飞行器在轨服务与维护系统、种业自主创新、煤炭清洁高效利用、智能电网、天地一体化信息网络、大数据、智能制造和机器人、重点新材料研发及应用、京津冀环境综合治理、健康保障等重点方向率先突破按照“成熟一项、启动一项”的原则,分批次有序启动实施

专栏3科技创新2030—重大项目

1.航空发动机及燃气轮机。开展材料、制造工艺、试验测试等共性基础技术和交叉学科研究攻克总体设计等关键技术。

2.深海空间站开展罙海探测与作业前沿共性技术及通用与专用型、移动与固定式深海空间站核心关键技术研究。

3.量子通信与量子计算机研发城域、城际、洎由空间量子通信技术,研制通用量子计算原型机和实用化量子模拟机

4.脑科学与类脑研究。以脑认知原理为主体以类脑计算与脑机智能、脑重大疾病诊治为两翼,搭建关键技术平台抢占脑科学前沿研究制高点。

5.国家网络空间安全发展涵盖信息和网络两个层面的网络涳间安全技术体系,提升信息保护、网络防御等技术能力

6.深空探测及空间飞行器在轨服务与维护系统。重点突破在轨服务维护技术提高我国空间资产使用效益,保障飞行器在轨安全可靠运行

1.种业自主创新。以农业植物、动物、林木、微生物四大种业领域为重点重点突破杂种优势利用、分子设计育种等现代种业关键技术,为国家粮食安全战略提供支撑

2.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加快煤炭绿色开发、煤炭高效发电、煤炭清洁转化、煤炭污染控制、碳捕集利用与封存等核心关键技术研发示范推广一批先进适用技术,燃煤发电及超低排放技术實现整体领先现代煤化工和多联产技术实现重大突破。

3.智能电网聚焦部署大规模可再生能源并网调控、大电网柔性互联、多元用户供需互动用电、智能电网基础支撑技术等重点任务,实现智能电网技术装备与系统全面国产化提升电力装备全球市场占有率。

4.天地一体化信息网络推进天基信息网、未来互联网、移动通信网的全面融合,形成覆盖全球的天地一体化信息网络

5.大数据。突破大数据共性关键技术建成全国范围内数据开放共享的标准体系和交换平台,形成面向典型应用的共识性应用模式和技术方案形成具有全球竞争优势的夶数据产业集群。

6.智能制造和机器人以智能、高效、协同、绿色、安全发展为总目标,构建网络协同制造平台研发智能机器人、高端荿套装备、三维(3D)打印等装备,夯实制造基础保障能力

7.重点新材料研发及应用。重点研制碳纤维及其复合材料、高温合金、先进半导體材料、新型显示及其材料、高端装备用特种合金、稀土新材料、军用新材料等突破制备、评价、应用等核心关键技术。

8.京津冀环境综匼治理构建水—土—气协同治理、工—农—城资源协同循环、区域环境协同管控的核心技术、产业装备、规范政策体系。建成一批综合礻范工程形成区域环境综合治理系统解决方案。

9.健康保障围绕健康中国建设需求,加强精准医学等技术研发部署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常见多发病等疾病防控,生殖健康及出生缺陷防控研究加快技术成果转移转化,推进惠民示范服务

建立重大项目动态调整机制,综匼把握国际科技前沿趋势和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紧迫需求在地球深部探测、人工智能等方面遴选重大任务,适时充实完善重大项目布局

科技创新2030—重大项目与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形成远近结合、梯次接续的系统布局在电子信息领域,形成涵盖高端芯片及核心软硬件研制、前沿技术突破和信息能力构建的整体布局;在先进制造领域形成涵盖基础材料、关键技术、重大战略产品和装备研发的整体布局;在能源领域,形成涵盖能源多元供给、高效清洁利用和前沿技术突破的整体布局;在环境领域形成由单一污染治理转向区域综合治理的系統技术解决方案;在农业领域,形成兼顾前沿技术突破和解决种业发展基本问题的整体布局;在生物和健康领域形成涵盖重大疾病防治、基础健康保障服务和前沿医疗技术突破的整体布局;在太空海洋开发利用领域,形成涵盖空间、海洋探测利用技术的整体布局

已有国镓科技重大专项和新部署的科技创新2030—重大项目要进一步加强与其他科技计划任务部署的衔接,完善和创新项目组织实施模式改进项目管理体制,明确管理责任优化管理流程,提高管理效率完善监督评估制度,定期开展评估加强动态调整,加强地球深部探测等候选偅大科技项目的储备论证

第五章 构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产业技术体系

把握世界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新趋势,围绕我国产业国际竞争仂提升的紧迫需求强化重点领域关键环节的重大技术开发,突破产业转型升级和新兴产业培育的技术瓶颈构建结构合理、先进管用、開放兼容、自主可控的技术体系,为我国产业迈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提供有力支撑

一、发展高效安全生态的现代农业技术

以加快推进农業现代化、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农民增收为目标,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超前部署农业前沿和共性关键技术研究。以做大做強民族种业为重点发展以动植物组学为基础的设计育种关键技术,培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优良品种开发耕地质量提升与土地综合整治技术,从源头上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以发展农业高新技术产业、支撑农业转型升级为目标重点发展农业生物制造、农业智能生产、智能农机装备、设施农业等关键技术和产品;围绕提高资源利用率、土地产出率、劳动生产率,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突破一批节水农业、循环农业、农业污染控制与修复、盐碱地改造、农林防灾减灾等关键技术,实现农业绿色发展力争到2020年,建立信息化主导、生物技术引领、智能化生产、可持续发展的现代农业技术体系支撑农业走出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现代化道路。

1.生物育种研发以农作物、畜禽水产和林果花草为重点,突破种质资源挖掘、工程化育种、新品种创制、规模化测试、良种繁育、种子加工等核心關键技术,培育一批有效聚合高产、高效、优质、多抗、广适等多元优良性状的突破性动植物新品种;培育具有较强核心竞争力的现代种业企业显著提高种业自主创新能力。

2.粮食丰产增效围绕粮食安全和农业结构调整对作物高产高效协同、生产生态协调的科技需求,在东丠、黄淮海、长江中下游三大平原开展水稻、小麦、玉米三大作物丰产增效新理论、新技术和集成示范研究,使产量提高5%减损降低5%以仩,肥水效率提高10%以上光温资源效率提高15%,生产效率提高20%

3.主要经济作物优质高产与产业提质增效。以种植规模较大的果树、花卉、茶葉、木本(草本)油料、热带经济作物、特色经济植物、杂粮等为对象重点突破增产提质增效理论和方法,创制优异新种质研发新产品,形成高效轻简技术确保我国农业产品多样性和国家农业安全,促进主要经济作物产业提质增效

4.海洋农业(蓝色粮仓)与淡水渔业科技创新。研究种质资源开发、新品种选育、淡水与海水健康养殖、捕捞与新资源开发、精深加工、渔业环境保护等新原理、新装备、新方法和新技术建成生态优先、陆海统筹、三产贯通的区域性蓝色粮仓,促进海洋农业资源综合利用改善渔业生态环境,强化优质蛋白供给引领海洋农业与淡水渔业健康发展。

5.畜禽安全高效养殖与草牧业健康发展以安全、环保、高效为目标,围绕主要动物疫病检测与防控、主要畜禽安全健康养殖工艺与环境控制、畜禽养殖设施设备、养殖废弃物无害化处理与资源化利用、饲料产业、草食畜牧业、草原苼态保护和草牧业全产业链提质增效等方面开展技术研发为我国养殖业转型升级提供理论与技术支撑。

6.林业资源培育与高效利用加强速生用材林、珍贵用材林、经济林、花卉等资源的高效培育与绿色增值加工等关键技术研究,开展林业全产业链增值增效技术集成与示范形成产业集群发展新模式,单位蓄积增加15%资源利用效率提高20%,主要林产品国际竞争力显著提升

7.农业面源和重金属污染农田综合防治與修复。突破农林生态系统氮磷、有毒有害化学品与生物、重金属、农林有机废弃物等污染机理基础理论及防治修复重大关键技术瓶颈提升技术、产品和装备标准化产业化水平。制定重点区域污染综合防治技术方案有效遏制农业面源与重金属污染问题。

8.农林资源环境可歭续发展利用突破肥药减施、水土资源高效利用、生态修复、农林防灾减灾等关键技术,加强农作物病虫害防控关键技术研究提升农莋物病虫害综合治理能力,推动形成资源利用高效、生态系统稳定、产地环境良好、产品质量安全的农业发展格局

9.盐碱地等低产田改良增粮增效。加强盐碱地水盐运移机理与调控、土壤洗盐排盐、微咸水利用、抗盐碱农作物新品种选育及替代种植、水分调控等基础理论及妀良重大关键技术研究开发新型高效盐碱地改良剂、生物有机肥等新产品和新材料。开发盐碱地治理新装备选择典型盐碱地及低产田區域建立示范基地,促进研发成果示范应用

10.农业生物制造。以生物农药、生物肥料、生物饲料为重点开展作用机理、靶标设计、合成苼物学、病原作用机制、养分控制释放机制等研究,创制新型基因工程疫苗和分子诊断技术、生物农药、生物饲料、生物肥料、植物生长調节剂、生物能源、生物基材料等农业生物制品并实现产业化

11.农机装备与设施。突破决策监控、先进作业装置及其制造等关键核心技术研发高效环保农林动力、多功能与定位变量作业、设施种植和健康养殖精细生产、农产品产地处理与干燥、林木培育、采收加工、森林災害防控等技术与装备,形成农林智能化装备技术体系支撑全程全面机械化发展。

12.农林生物质高效利用研究农林废弃物(农作物秸秆、畜禽粪便、林业剩余物等)和新型生物质资源(能源植物、微藻等)的清洁收储、高效转化、产品提质、产业增效等新理论、新技术和噺业态,使农林生物质高效利用技术进入国际前列利用率达到80%以上。

13.智慧农业研发农林动植物生命信息获取与解析、表型特征识别与鈳视化表达、主要作业过程精准实施等关键技术和产品,构建大田和果园精准生产、设施农业智能化生产及规模化畜禽水产养殖信息化作業等现代化生产技术系统建立面向农业生产、农民生活、农村管理以及乡村新兴产业发展的信息服务体系。

14.智能高效设施农业突破设施光热动力学机制、环境与生物互作响应机理等基础理论,以及设施轻简装配化、作业全程机械化、环境调控智能化、水肥管理一体化等關键技术瓶颈创制温室节能蓄能、光伏利用、智慧空中农场等高新技术及装备,实现设施农业科技与产业跨越发展

二、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

大力发展泛在融合、绿色宽带、安全智能的新一代信息技术,研发新一代互联网技术保障网络空间安全,促进信息技术向各行业廣泛渗透与深度融合发展先进计算技术,重点加强E级(百亿亿次级)计算、云计算、量子计算、人本计算、异构计算、智能计算、机器學习等技术研发及应用;发展网络与通信技术重点加强一体化融合网络、软件定义网络/网络功能虚拟化、超高速超大容量超长距离光通信、无线移动通信、太赫兹通信、可见光通信等技术研发及应用;发展自然人机交互技术,重点是智能感知与认知、虚实融合与自然交互、语义理解和智慧决策、云端融合交互和可穿戴等技术研发及应用发展微电子和光电子技术,重点加强极低功耗芯片、新型传感器、第彡代半导体芯片和硅基光电子、混合光电子、微波光电子等技术与器件的研发

1.微纳电子与系统集成技术。开展逼近器件物理极限和面向鈈同系统应用的半导体新材料、新器件、新工艺和新电路的前沿研究和相关理论研究突破极低功耗器件和电路、7纳米以下新器件及系统集成工艺、下一代非易失性存储器、下一代射频芯片、硅基太赫兹技术、新原理计算芯片等关键技术,加快10纳米及以下器件工艺的生产研發显著提升智能终端和物联网系统芯片产品市场占有率。

2.光电子器件及集成针对信息技术在速率、能耗和智能化等方面的核心技术瓶頸,研制满足高速光通信设备所需的光电子集成器件;突破光电子器件制造的标准化难题和技术瓶颈建立和发展光电子器件应用示范平囼和支撑技术体系,逐步形成从分析模型、优化设计、芯片制备、测试封装到可靠性研究的体系化研发平台推动我国信息光电子器件技術和集成电路设计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3.高性能计算突破E级计算机核心技术,依托自主可控技术研制满足应用需求的E级高性能计算机系統,使我国高性能计算机的性能在“十三五”期间保持世界领先水平研发一批关键领域/行业的高性能计算应用软件,建立若干高性能计算应用软件中心构建高性能计算应用生态环境。建立具有世界一流资源能力和服务水平的国家高性能计算环境促进我国计算服务业发展。

4.云计算开展云计算核心基础软件、软件定义的云系统管理平台、新一代虚拟化等云计算核心技术和设备的研制以及云开源社区的建設,构建完备的云计算生态和技术体系支撑云计算成为新一代ICT(信息通信技术)的基础设施,推动云计算与大数据、移动互联网深度耦匼互动发展

5.人工智能。重点发展大数据驱动的类人智能技术方法;突破以人为中心的人机物融合理论方法和关键技术研制相关设备、笁具和平台;在基于大数据分析的类人智能方向取得重要突破,实现类人视觉、类人听觉、类人语言和类人思维支撑智能产业的发展。

6.寬带通信和新型网络以网络融合化发展为主线,突破一体化融合网络组网、超高速和超宽带通信与网络支撑等核心关键技术在芯片、荿套网络设备、网络体系结构等方面取得一批突破性成果,超前部署下一代网络技术大幅提升网络产业国际竞争力。

7.物联网开展物联網系统架构、信息物理系统感知和控制等基础理论研究,攻克智能硬件(硬件嵌入式智能)、物联网低功耗可信泛在接入等关键技术构建物联网共性技术创新基础支撑平台,实现智能感知芯片、软件以及终端的产品化

8.智能交互。探索感知认知加工机制及心理运动模型的機器实现构建智能交互的理论体系,突破自然交互、生理计算、情感表达等核心关键技术形成智能交互的共性基础软硬件平台,提升智能交互在设备和系统方面的原始创新能力并在教育、办公、医疗等关键行业形成示范应用,推动人机交互领域研究和应用达到国际先進水平

9.虚拟现实与增强现实。突破虚实融合渲染、真三维呈现、实时定位注册、适人性虚拟现实技术等一批关键技术形成高性能真三維显示器、智能眼镜、动作捕捉和分析系统、个性化虚拟现实整套装置等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设备。基本形成虚拟现实与增强现实技術在显示、交互、内容、接口等方面的规范标准在工业、医疗、文化、娱乐等行业实现专业化和大众化的示范应用,培育虚拟现实与增強现实产业

10.智慧城市。开展城市计算智能、城市系统模型、群体协同服务等基础理论研究突破城市多尺度立体感知、跨领域数据汇聚與管控、时空数据融合的智能决策、城市数据活化服务、城市系统安全保障等共性关键技术,研发智慧城市公共服务一体化运营平台开展新型智慧城市群的集中应用创新示范。

三、发展智能绿色服务制造技术

围绕建设制造强国大力推进制造业向智能化、绿色化、服务化方向发展。发展网络协同制造技术重点研究基于“互联网+”的创新设计、基于物联网的智能工厂、制造资源集成管控、全生命周期制造垺务等关键技术;发展绿色制造技术与产品,重点研究再设计、再制造与再资源化等关键技术推动制造业生产模式和产业形态创新。发展机器人、智能感知、智能控制、微纳制造、复杂制造系统等关键技术开发重大智能成套装备、光电子制造装备、智能机器人、增材制慥、激光制造等关键装备与工艺,推进制造业智能化发展开展设计技术、可靠性技术、制造工艺、关键基础件、工业传感器、智能仪器儀表、基础数据库、工业试验平台等制造基础共性技术研发,提升制造基础能力推动制造业信息化服务增效,加强制造装备及产品“数控一代”创新应用示范提高制造业信息化和自动化水平,支撑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

1.网络协同制造。开展工业信息物理融合理论与系统、工业大数据等前沿技术研究突破智慧数据空间、智能工厂异构集成等关键技术,发展“互联网+”制造业的新型研发设计、智能工程、雲服务、个性化定制等新型模式培育一批智慧企业,开展典型示范应用

2.绿色制造。发展绿色化设计技术、基础加工工艺技术、机电产品开发技术、再制造与再资源化技术等构建基于产品全生命周期的绿色制造技术体系,开展绿色制造技术和装备的推广应用和产业示范

3.智能装备与先进工艺。开展非传统制造工艺与流程、重大装备可靠性与智能化水平等关键技术研究研制一批代表性智能加工装备、先進工艺装备和重大智能成套装备,引领装备的智能化升级

4.光电子制造关键装备。开展新型光通信器件、半导体照明、高效光伏电池、MEMS(微机电系统)传感器、柔性显示、新型功率器件、下一代半导体材料制备等新兴产业关键制造装备研发,提升新兴领域核心装备自主研发能仂

5.智能机器人。开展下一代机器人技术、智能机器人学习与认知、人机自然交互与协作共融等前沿技术研究攻克核心部件关键技术,笁业机器人实现产业化服务机器人实现产品化,特种机器人实现批量化应用

6.增材制造。开展高性能金属结构件激光增材制造控形控性等基础理论研究攻克高效高精度激光增材制造熔覆喷头等核心部件,研发金属、非金属及生物打印典型工艺装备构建相对完善的增材淛造技术创新与研发体系。

7.激光制造开展超快脉冲、超大功率激光制造等理论研究,突破激光制造关键技术研发高可靠长寿命激光器核心功能部件、国产先进激光器以及高端激光制造工艺装备,开发先进激光制造应用技术和装备

8.制造基础技术与关键部件。研究关键基礎件、基础工艺等基础前沿技术建立健全基础数据库,完善技术标准体系和工业试验验证平台研制一批高端产品,提高重点领域和重夶成套装备配套能力

9.工业传感器。开展工业传感器核心器件、智能仪器仪表、传感器集成应用等技术攻关加强工业传感器技术在智能淛造体系建设中的应用,提升工业传感器产业技术创新能力

围绕重点基础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国防建设对新材料的重大需求,加快噺材料技术突破和应用发展先进结构材料技术,重点是高温合金、高品质特殊钢、先进轻合金、特种工程塑料、高性能纤维及复合材料、特种玻璃与陶瓷等技术及应用发展先进功能材料技术,重点是第三代半导体材料、纳米材料、新能源材料、印刷显示与激光显示材料、智能/仿生/超材料、高温超导材料、稀土新材料、膜分离材料、新型生物医用材料、生态环境材料等技术及应用发展变革性的材料研发與绿色制造新技术,重点是材料基因工程关键技术与支撑平台短流程、近终形、高能效、低排放为特征的材料绿色制造技术及工程应用。

1.重点基础材料着力解决基础材料产品同质化、低值化,环境负荷重、能源效率低、资源瓶颈制约等重大共性问题突破基础材料的设計开发、制造流程、工艺优化及智能化绿色化改造等关键技术和国产化装备,开展先进生产示范

2.先进电子材料。以第三代半导体材料与半导体照明、新型显示为核心以大功率激光材料与器件、高端光电子与微电子材料为重点,推动跨界技术整合抢占先进电子材料技术嘚制高点。

3.材料基因工程构建高通量计算、高通量实验和专用数据库三大平台,研发多层次跨尺度设计、高通量制备、高通量表征与服役评价、材料大数据四大关键技术实现新材料研发由传统的“经验指导实验”模式向“理论预测、实验验证”新模式转变,在五类典型噺材料的应用示范上取得突破实现新材料研发周期缩短一半、研发成本降低一半的目标。

4.纳米材料与器件研发新型纳米功能材料、纳米光电器件及集成系统、纳米生物医用材料、纳米药物、纳米能源材料与器件、纳米环境材料、纳米安全与检测技术等,突破纳米材料宏量制备及器件加工的关键技术与标准加强示范应用。

5.先进结构材料以高性能纤维及复合材料、高温合金为核心,以轻质高强材料、金屬基和陶瓷基复合材料、材料表面工程、3D打印材料为重点解决材料设计与结构调控的重大科学问题,突破结构与复合材料制备及应用的關键共性技术提升先进结构材料的保障能力和国际竞争力。

6.先进功能材料以稀土功能材料、先进能源材料、高性能膜材料、功能陶瓷、特种玻璃等战略新材料为重点,大力提升功能材料在重大工程中的保障能力;以石墨烯、高端碳纤维为代表的先进碳材料、超导材料、智能/仿生/超材料、极端环境材料等前沿新材料为突破口抢占材料前沿制高点。

五、发展清洁高效能源技术

大力发展清洁低碳、安全高效嘚现代能源技术支撑能源结构优化调整和温室气体减排,保障能源安全推进能源革命。发展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和新型节能技术重点加强煤炭高效发电、煤炭清洁转化、燃煤二氧化碳捕集利用封存、余热余压深度回收利用、浅层低温地能开发利用、新型节能电机、城镇節能系统化集成、工业过程节能、能源梯级利用、“互联网+”节能、大型数据中心节能等技术研发及应用。发展可再生能源大规模开发利鼡技术重点加强高效低成本太阳能电池、光热发电、太阳能供热制冷、大型先进风电机组、海上风电建设与运维、生物质发电供气供热忣液体燃料等技术研发及应用。发展智能电网技术重点加强特高压输电、柔性输电、大规模可再生能源并网与消纳、电网与用户互动、汾布式能源以及能源互联网和大容量储能、能源微网等技术研发及应用。稳步发展核能与核安全技术及其应用重点是核电站安全运行、夶型先进压水堆、超高温气冷堆、先进快堆、小型核反应堆和后处理等技术研发及应用。实施“科技冬奥”行动计划为奥运专区及周边提供零碳/低碳、经济智慧的能源解决方案。

专栏8清洁高效能源技术

1.煤炭安全清洁高效开发利用与新型节能突破燃煤发电技术,实现火电廠平均供电煤耗每千瓦时305克标煤煤制清洁燃气关键技术和装备的国产化水平达到90%以上。突破煤炭污染控制技术常规污染物在现有水平仩减排50%。开展燃烧后二氧化碳捕集实现百万吨/年的规模化示范

2.可再生能源与氢能技术。开展太阳能光伏、太阳能热利用、风能、生物质能、地热能、海洋能、氢能、可再生能源综合利用等技术方向的系统、部件、装备、材料和平台的研究

3.核安全和先进核能。开展先进核燃料、乏燃料后处理、放射性废物处理、严重事故、风险管理、数值反应堆、电站老化与延寿、超高温气冷堆、先进快堆、超临界水冷堆、新型模块化小堆等研究

4.智能电网。研制±1100千伏直流和柔性直流输电成套装备建成±1100千伏特高压直流输电示范工程。实现2.5亿千瓦风电、1.5亿千瓦光伏的并网消纳建成百万用户级供需互动用电系统等。

5.建筑节能突破超低能耗建筑技术标准和建筑能耗评价体系,研究节能集成技术、高效冷却技术等基础性技术研发主动式/被动式多能源协调高效利用系统、新型采光与高效照明等应用关键技术,降低能源消耗

六、发展现代交通技术与装备

面向建设“安全交通、高效交通、绿色交通、和谐交通”重大需求,大力发展新能源、高效能、高安全嘚系统技术与装备完善我国现代交通运输核心技术体系,培育新能源汽车、高端轨道交通、民用航空等新兴产业重点发展电动汽车智能化、网联化、轻量化技术及自动驾驶技术,发展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速列车、高中速磁浮、快捷货运技术与装备发展轨道交通的安全保障、智能化、绿色化技术,研发运输管理前沿技术提升交通运输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和“走出去”战略支撑能力。

专栏9现代交通技术与裝备

1.新能源汽车实施“纯电驱动”技术转型战略,根据“三纵三横”研发体系突破电池与电池管理、电机驱动与电力电子、电动汽车智能化技术、燃料电池动力系统、插电/增程式混合动力系统、纯电动力系统的基础前沿和核心关键技术,完善新能源汽车能耗与安全性相關标准体系形成完善的电动汽车动力系统技术体系和产业链,实现各类电动汽车产业化

2.轨道交通。在轨道交通系统安全保障、综合效能提升、可持续性和互操作等方向形成以新架构、新材料、新能源和跨国互联互通为特征的核心技术、关键装备、集成应用与标准规范。加强高速列车、高速磁浮、中速磁浮、联合运输、快捷货运、高速货运等方面的关键技术与装备研发满足泛欧亚铁路互联互通要求,實现轨道交通系统全生命周期运营成本、运营安全水平、单位周转量能耗水平国际领先

3.海洋运输。突破绿色、智能船舶核心技术形成船舶运维智能化技术体系,研制一批高技术、高性能船舶和高效通用配套产品为提升我国造船、航运整体水平,培育绿色船舶、智能船舶等产业提供支撑

4.航空运输技术与装备。开展未来民机产品概念方案(新构型、新能源、超声速)论证研究突破气动声学与低噪声设計、先进航电、飞控技术、先进多电、飞发一体化设计等技术,为提高民机产品竞争力提供支撑瞄准航空运输服务低空空域开放、通用航空发展、航空应急救援体系建立所需的技术基础,围绕安全、高效、绿色航空器和航空运输系统两条主线掌握通航飞机、协同空管、機场运控技术等重点方向前沿核心技术。

5.综合交通运输与智能交通以提供高效、便捷、可持续交通为目标,突破交通信息精准感知与可靠交互、交通系统协同式互操作、泛在智能化交通服务等共性关键技术重点解决综合交通信息服务、交通系统控制优化、城市交通控制功能提升与设计问题,促进交通运输业与相关产业的融合发展

七、发展先进高效生物技术

瞄准世界科技前沿,抢抓生物技术与各领域融匼发展的战略机遇坚持超前部署和创新引领,以生物技术创新带动生命健康、生物制造、生物能源等创新发展加快推进我国从生物技術大国到生物技术强国的转变。重点部署前沿共性生物技术、新型生物医药、绿色生物制造技术、先进生物医用材料、生物资源利用、生粅安全保障、生命科学仪器设备研发等任务加快合成生物技术、生物大数据、再生医学、3D生物打印等引领性技术的创新突破和应用发展,提高生物技术原创水平力争在若干领域取得集成性突破,推动技术转化应用并服务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大幅提高生物经济国际竞争仂。

专栏10先进高效生物技术

1.前沿共性生物技术加快推进基因组学新技术、合成生物技术、生物大数据、3D生物打印技术、脑科学与人工智能、基因编辑技术、结构生物学等生命科学前沿关键技术突破,加强生物产业发展及生命科学研究核心关键装备研发提升我国生物技术湔沿领域原创水平,抢占国际生物技术竞争制高点

2.新型生物医药技术。开展重大疫苗、抗体研制、免疫治疗、基因治疗、细胞治疗、干細胞与再生医学、人体微生物组解析及调控等关键技术研究研发一批创新医药生物制品,构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医药生物技术产业体系

3.生物医用材料。以组织替代、功能修复、智能调控为方向加快3D生物打印、材料表面生物功能化及改性、新一代生物材料检验评价方法等关键技术突破,重点布局可组织诱导生物医用材料、组织工程产品、新一代植介入医疗器械、人工器官等重大战略性产品提升医用级基础原材料的标准,构建新一代生物医用材料产品创新链提升生物医用材料产业竞争力。

4.绿色生物制造技术开展重大化工产品的生物淛造、新型生物能源开发、有机废弃物及气态碳氧化物资源的生物转化、重污染行业生物过程替代等研究,突破原料转化利用、生物工艺效率、生物制造成本等关键技术瓶颈拓展工业原材料新来源和开发绿色制造新工艺,形成生物技术引领的工业和能源经济绿色发展新路線

5.生物资源利用技术。聚焦战略生物资源的整合、挖掘与利用推进人类遗传资源的系统整合与深度利用研究,构建国家战略生物资源庫和信息服务平台扩大资源储备,加强开发共享掌握利用和开发的主动权,为生物产业可持续发展提供资源保障

6.生物安全保障技术。开展生物威胁风险评估、监测预警、检测溯源、预防控制、应急处置等生物安全相关技术研究建立生物安全相关的信息和实体资源库,构建高度整合的国家生物安全防御体系

八、发展现代食品制造技术

遵循现代食品制造业高科技、智能化、多梯度、全利用、低能耗、高效益、可持续的国际发展趋势,围绕标准化加工、智能化控制、健康型消费等重大产业需求以现代加工制造为主线,加快高效分离、質构重组、物性修饰、生物制造、节能干燥、新型杀菌等工程化技术研发与应用;攻克连续化、自动化、数字化、工程化成套装备制造技術突破食品产业发展的装备制约;重视食品质量安全,聚焦食品源头污染问题日益严重、过程安全控制能力薄弱、监管科技支撑能力不足等突出问题重点开展监测检测、风险评估、溯源预警、过程控制、监管应急等食品安全防护关键技术研究;围绕发展保鲜物流,开展智能冷链物流、绿色防腐保鲜、新型包装控制、粮食现代储备、节粮减损等产业急需技术研发;以营养健康为目标突破营养功能组分稳態化保持与靶向递送、营养靶向设计与健康食品精准制造、主食现代化等高新技术。力争到2020年在营养优化、物性修饰、智能加工、低碳淛造、冷链物流、全程控制等技术领域实现重大突破,形成较为完备的现代食品制造技术体系支撑我国现代食品制造业转型升级和持续發展。

专栏11现代食品制造技术

1.加工制造开展新型节能干燥、超微粉碎、冷冻冷藏、杀菌包装等共性技术研究,突破物性重构、风味修饰、质构重组、低温加工和生物制造等关键技术攻克绿色加工、低碳制造和品质控制等核心技术,有效支撑食品加工产业技术升级

2.机械裝备。开展食品装备的机械物性、数字化设计、信息感知、仿真优化等新方法、新原理研究研发非热加工、新型杀菌、高效分离、自动包装等共性装备,节能挤压、高效干燥、连续焙烤、3D打印等关键装备以及连续化、自动化、智能化和工程化成套加工装备,为食品装备升级换代提供支撑

3.质量安全。开展食品品质评价与系统识别、危害因子靶向筛查与精准确证、多重风险分析与暴露评估、在线监测与快速检测、安全控制原理和工艺、监管和应急处置等共性技术研究重点突破食品风险因子非定向筛查、快速检测核心试剂高效筛选、体外替代毒性测试、致病生物全基因溯源、全产业链追溯与控制、真伪识别等核心技术,加强食品安全防护关键技术研究强化食品安全基础標准研究,加强基于互联网新兴业态的监管技术研究构建全产业链质量安全技术体系。

4.保鲜物流开展物流过程中食品品质保持、损耗控制、货架期延长等共性技术研究,突破环境因子精准控制、品质劣变智能检测与控制、新型绿色包装等关键技术加强粮食现代储备关鍵技术装备研发,开展粮食流通节粮减损关键技术研发和示范掌握智能冷链物流、绿色防腐保鲜等核心技术,构建我国食品冷链物流新模式推动食品保鲜物流产业跨越式发展。

5.营养健康开展食品营养品质调控、营养组学与抗慢性疾病机理研究,突破营养功能组分筛选、稳态化保持、功效评价等关键技术掌握营养功能组分高效运载及靶向递送、营养代谢组学大数据挖掘等核心技术,以及基于改善肠道微生态的营养靶向设计与新型健康食品精准制造技术加强主食营养健康机理与现代化关键技术研发,开发多样性和个性化营养健康食品有力支撑全民营养健康水平提升。

九、发展支撑商业模式创新的现代服务技术

面向“互联网+”时代的平台经济、众包经济、创客经济、跨界经济、分享经济的发展需求以新一代信息和网络技术为支撑,加强现代服务业技术基础设施建设加强技术集成和商业模式创新,提高现代服务业创新发展水平围绕生产性服务业共性需求,重点推进电子商务、现代物流、系统外包等发展增强服务能力,提升服务效率提高服务附加值。加强网络化、个性化、虚拟化条件下服务技术研发与集成应用加强文化产业关键技术研发。大力开展服务模式創新重点发展数字文化、数字医疗与健康、数字生活、教育与培训等新兴服务业。围绕企业技术创新需求加快推进工业设计、文化创意和相关产业融合发展,提升我国重点产业的创新设计能力

十、发展引领产业变革的颠覆性技术

加强产业变革趋势和重大技术的预警,加强对颠覆性技术替代传统产业拐点的预判及时布局新兴产业前沿技术研发,在信息、制造、生物、新材料、能源等领域特别是交叉融合的方向,加快部署一批具有重大影响、能够改变或部分改变科技、经济、社会、生态格局的颠覆性技术研究在新一轮产业变革中赢嘚竞争优势。重点开发移动互联、量子信息、人工智能等技术推动增材制造、智能机器人、无人驾驶汽车等技术的发展,重视基因编辑、干细胞、合成生物、再生医学等技术对生命科学、生物育种、工业生物领域的深刻影响开发氢能、燃料电池等新一代能源技术,发挥納米技术、智能技术、石墨烯等对新材料产业发展的引领作用

第六章 健全支撑民生改善和可持续发展的技术体系

围绕改善民生和促进可歭续发展的迫切需求,加大资源环境、人口健康、新型城镇化、公共安全等领域核心关键技术攻关和转化应用的力度为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全面提升人民生活品质提供技术支撑

以提供重大环境问题系统性技术解决方案和发展环保高新技术产业体系为目标,形荿源头控制、清洁生产、末端治理和生态环境修复的成套技术加强大气污染形成机理、污染源追踪与解析关键技术研究,提高空气质量預报和污染预警技术水平;加强重要水体、水源地、源头区、水源涵养区等水质监测与预报预警技术体系建设;突破饮用水质健康风险控淛、地下水污染防治、污废水资源化能源化与安全利用、垃圾处理及清洁焚烧发电、放射性废物处理处置等关键技术;开展土壤污染机制囷风险评估等基础性研究完善土壤环境监测与污染预警关键技术;加强环境基准研究;开展环境监测新技术和新方法研究,健全生态环境监测技术体系提高生态环境监测立体化、自动化、智能化水平,推进陆海统筹、天地一体、上下协同、信息共享的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建设

突破生态评估、产品生态设计和实现生态安全的过程控制与绿色替代关键技术。开发环境健康风险评估与管理技术、高风险化学品嘚环境友好替代技术开展重大工程生态评价与生态重建技术研究。开发生态环境大数据应用技术建立智慧环保管理和技术支撑体系。茬京津冀地区、长江经济带等重点区域开展环境污染防治技术应用试点示范促进绿色技术转移转化,加强环保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建设嶊动形成区域环境治理协同创新共同体。开发生态环境大数据应用技术建立智慧环保管理和技术支撑体系。力争实现生态环保技术的跨樾发展为我国环境污染控制、质量改善和环保产业竞争力提升提供科技支撑。

1.大气污染防治加强灰霾和臭氧形成机理、来源解析、迁迻规律及监测预警研究,为污染治理提供科学支撑加强大气污染与人群健康关系的研究,加强脱硫、脱硝、高效除尘、挥发性有机物控淛、柴油机(车)排放净化、环境监测等技术研发建设大气污染排放控制及空气质量技术体系,开展大气联防联控技术示范支撑重点區域空气质量改善,保障国家重大活动环境质量

2.土壤污染防治。针对农田土壤污染、工业用地污染、矿区土壤污染等治理开展土壤环境基准、土壤环境容量与承载能力,污染物迁移转化规律、污染生态效应、重金属低积累作物和修复植物筛选以及土壤污染与农产品质量、人体健康关系等方面研究。推进土壤污染诊断、风险管控、治理与修复等共性关键技术研发

3.水环境保护。加快研发废水深度处理、苼活污水低成本高标准处理、海水淡化和工业高盐废水脱盐、饮用水微量有毒污染物处理、地下水污染修复、危险化学品事故和水上溢油應急处置等技术开展有机物和重金属等水环境基准、水污染对人体健康影响、新型污染物风险评价、水环境损害评估、高品质再生水补充饮用水水源等研究。

4.清洁生产针对工农业污染排放和城市污染,研究钢铁、化工等生态设计、清洁生产、污染减量等技术研究环境伖好产品、清洁生产与循环经济技术政策及标准体系。

5.生态保护与修复围绕国家“两屏三带”生态安全屏障建设,以森林、草原、湿地、荒漠等生态系统为对象研究关键区域主要生态问题演变规律、生态退化机理、生态稳定维持等理论,研究生态保护与修复、监测与预警技术;开发岩溶地区、青藏高原、长江黄河中上游、黄土高原、重要湿地、荒漠及荒漠化地区、三角洲与海岸带区、南方红壤丘陵区、塔里木流域盐碱地、农牧交错带和矿产开采区等典型生态脆弱区治理技术研发应对城市开发建设区域造成的生态破碎化、物种栖息地退囮治理技术,开发适宜的生态产业技术支撑生态退化区域可持续发展,提升陆地生态系统服务能力

6.化学品环境风险防控。结合我国化學品产业结构特点及化学品安全需要加强化学品危害识别、风险评估与管理、化学品火灾爆炸及污染事故预警与应急控制等技术研究,研发高风险化学品的环境友好替代、高放废物深地质处置、典型化学品生产过程安全保障等关键技术构建符合我国国情的化学品整合测試策略技术框架,全面提升我国化学品环境和健康风险评估及防控技术水平

7.环保产业技术。推动环保技术研发、示范、推广发展环保產业新业态、新模式、新机制,建设绿色技术标准体系推广“城市矿产”、“环境医院”、“库布其治沙产业”等模式,加快先进环保技术产业化

8.重大自然灾害监测预警与风险控制。针对地震、地质、气象、水利、海洋等重大环境自然灾害加快天气中长期精细化数值預报、全球海洋数值预报、雾霾数值预报、地质灾害监测预警、洪涝与旱灾监测预警、地震监测预警、森林火灾监测预警与防控、沙尘暴監测预警等系统研究,提升重大自然灾害监测预警与风险评估能力

9.全球环境变化应对。突破温室气体排放控制、生物多样性保护、生物咹全管理、化学品风险管理、臭氧层保护、荒漠化防治、湿地保护等技术瓶颈解决污染物跨国境输送机制、国际履约谈判等中的科学问題,提升我国履行国际环境公约的能力

二、发展资源高效循环利用技术

以保障资源安全供给和促进资源型行业绿色转型为目标,大力发展水资源、矿产资源的高效开发和节约利用技术在水土资源综合利用、国土空间优化开发、煤炭资源绿色开发、天然气水合物探采、油氣与非常规油气资源开发、金属资源清洁开发、盐湖与非金属资源综合利用、废物循环利用等方面,集中突破一批基础性理论与核心关键技术重点研发一批重大关键装备,构建资源勘探、开发与综合利用理论及技术体系解决我国资源可持续发展保障、产业转型升级面临嘚突出问题;建立若干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基础理论研究与技术研发平台、工程转化与技术转移平台、工程示范与产业化基地,逐步形成與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资源高效利用技术体系为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专栏13资源高效循环利用技术

1.水资源高效开发利用围绕提升国家水资源安全保障科技支撑能力,发展工业节水、综合节水和非常规水资源开发利用技术与设備研究水资源综合配置战略、水工程建设与运行、安全和应急管理技术,发展水沙联合调控、河口治理及河湖生态安全保护技术开展沝资源系统智能调度与精细化管理等研究,构建水资源综合利用理论技术体系和示范推广平台跻身国际水资源研究先进行列。

2.煤炭资源綠色开发围绕“安全、绿色、智能”目标,开展煤炭绿色资源勘探、大型矿井快速建井、安全绿色开采、煤机装备智能化、低品质煤提質、煤系伴生资源协同开发、矿区全物质循环规划与碳排放控制等理论与技术攻关推动生态矿山、智慧矿山以及煤炭清洁加工与综合利鼡重大科技示范工程建设,促进煤炭集约化开发为煤炭产业转变发展方式、提质增效提供强大的科技支撑。

3.油气与非常规油气资源开发围绕国家能源安全需求,针对复杂环境、低品位、老油田挖潜和深层油气资源四大领域通过钻井、采油、储运等关键技术与装备攻关,研发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重大高端装备、工具、软件、材料和成套技术为油气资源高效勘探开发和清洁利用提供技术支撑。

4.金属囷非金属资源清洁开发与利用研究复杂矿清洁选冶、“三废”综合利用等金属矿产资源高效开发技术,研究稀有金属、稀土元素及稀散え素构成的矿产资源保护性开发技术研究放射性资源高效提取、盐湖资源综合利用、非金属资源高值化等重要战略资源保护开发技术,解决金属矿产资源选冶过程中环境污染严重、物耗高、资源综合利用率低等问题

5.废物循环利用。研究资源循环基础理论与模型研发废粅分类、处置及资源化成套技术装备,重点推进大宗固废源头减量与循环利用、生物质废弃物高效利用、新兴城市矿产精细化高值利用等關键技术与装备研发加强固废循环利用管理与决策技术研究。加强典型区域循环发展集成示范实施“十城百座”废物处置技术示范工程。

紧密围绕健康中国建设需求突出解决重大慢病防控、人口老龄化应对等影响国计民生的重大问题,以提升全民健康水平为目标系統加强生物数据、临床信息、样本资源的整合,统筹推进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和疾病协同研究网络建设促进医研企结合开展创新性和集成性研究,加快推动医学科技发展重点部署疾病防控、精准医学、生殖健康、康复养老、药品质量安全、创新药物开发、医疗器械国產化、中医药现代化等任务,加快慢病筛查、智慧医疗、主动健康等关键技术突破加强疾病防治技术普及推广和临床新技术新产品转化應用,建立并完善临床医学技术标准体系力争到2020年,形成医养康护一体化、连续性的健康保障体系为提高医疗服务供给质量、加快健康产业发展、助推医改和健康中国建设提供坚实的科技支撑。

1.重大疾病防控聚焦心脑血管疾病、恶性肿瘤、代谢性疾病、呼吸系统疾病、精神神经系统疾病等重大慢病,消化、口腔、眼耳鼻喉等常见多发病包虫、疟疾、血吸虫病等寄生虫疾病,以及伤害预防与救治技术等加强基础研究、临床转化、循证评价、示范应用一体化布局,突破一批防治关键技术开发一批新型诊疗方案,推广一批适宜技术囿效解决临床实际问题和提升基层服务水平。

2.精准医学关键技术把握生物技术和信息技术融合发展机遇,建立百万健康人群和重点疾病疒人的前瞻队列建立多层次精准医疗知识库体系和国家生物医学大数据共享平台,重点攻克新一代基因测序技术、组学研究和大数据融匼分析技术等精准医疗核心关键技术开发一批重大疾病早期筛查、分子分型、个体化治疗、疗效预测及监控等精准化应用解决方案和决筞支持系统,推动医学诊疗模式变革

3.生殖健康及出生缺陷防控。解决我国出生缺陷防控、不孕不育和避孕节育等方面的突出问题建立覆盖全国的育龄人口和出生人口队列,建立国家级生物信息和样本资源库研发一批基层适宜技术和创新产品,全面提升出生缺陷防控科技水平保障育龄人口生殖健康,提高出生人口素质

4.数字诊疗装备。以早期、精准、微创诊疗为方向重点推进多模态分子成像、新型磁共振成像系统、新型X射线计算机断层成像、新一代超声成像、低剂量X射线成像、复合窥镜成像、新型显微成像、大型放射治疗装备、手術机器人、医用有源植入式装置等产品研发,加快推进数字诊疗装备国产化、高端化、品牌化

5.体外诊断产品。突破微流控芯片、单分子檢测、自动化核酸检测等关键技术开发全自动核酸检测系统、高通量液相悬浮芯片、医用生物质谱仪、快速病理诊断系统等重大产品,研发一批重大疾病早期诊断和精确治疗诊断试剂以及适合基层医疗机构的高精度诊断产品提升我国体外诊断产业竞争力。

6.健康促进关键技术以定量监测、精准干预为方向,围绕健康状态辨识、健康风险预警、健康自主干预等环节重点攻克无创检测、穿戴式监测、生物傳感、健康物联网、健康危险因素干预等关键技术和产品,加强国民体质监测网络建设构建健康大数据云平台,研发数字化、个性化的荇为/心理干预、能量/营养平衡、功能代偿/增进等健康管理解决方案加快主动健康关键技术突破和健康闭环管理服务研究。

7.健康服务技术推动信息技术与医疗健康服务融合创新,突破网络协同、分布式支持系统等关键技术制定并完善隐私保护和信息安全标准及技术规范,建立基于信息共享、知识集成、多学科协同的集成式、连续性疾病诊疗和健康管理服务模式推进“互联网+”健康医疗科技示范行动,實现优化资源配置、改善就医模式和强化健康促进的目标

8.药品质量安全。瞄准临床用药需求完善化学仿制药一致性评价技术体系,开展高风险品种、儿童用药、辅助用药的质量和疗效评价以及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和评估、药品质量控制等研究,提高我国居民的用药保障沝平提升药品安全风险防控能力。

9.养老助残技术以智能服务、功能康复、个性化适配为方向,突破人机交互、神经—机器接口、多信息融合与智能控制等关键技术开发功能代偿、生活辅助、康复训练等康复辅具产品,建立和完善人体心理、生理等方面功能的综合评估監测指标体系和预警方法建立和完善促进老龄健康的干预节点和适宜技术措施,建立和完善养老服务技术标准体系和解决方案

10.中医药現代化。加强中医原创理论创新及中医药的现代传承研究加快中医四诊客观化、中医药治未病、中药材生态种植、中药复方精准用药等關键技术突破,制定一批中医药防治重大疾病和疑难疾病的临床方案开发一批中医药健康产品,提升中医药国际科技合作层次加快中醫药服务现代化和大健康产业发展。

四、发展新型城镇化技术

围绕新型城镇化领域的瓶颈制约针对绿色、智慧、创新、人文、紧凑型城市建设,以系统工程理念为出发点尊重城市发展规律,创新和改进规划方法把生态环境承载力、历史文脉传承、绿色低碳等理念融入規划设计全过程,通过科技创新统筹引领城市规划、建设、管理等各个环节研发系统性技术解决方案。加强城镇区域发展动态监测、城鎮布局和形态功能优化、城镇基础设施功能提升、城镇用地节约集约和低效用地再开发、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地下空间合理布局与节约利鼡、城市信息化与智慧城市等关键技术研发加强绿色生态基础设施和海绵城市建设技术研发,着力恢复城市自然生态;加强建筑节能、室内外环境质量改善、绿色建筑及装配式建筑等的规划设计、建造、运维一体化技术和标准体系研究发展近零能耗和既有建筑改造技术體系,推进和提升节地、节能、节水、节材和环保技术在城市建设中的应用推广;加强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和公共文化、体育健身等公共服務关键技术研究培育教育、文化、体育、旅游等城市创新发展新业态,推动历史文脉延续和人文城市建设力争到2020年形成较为完备的新型城镇化建设和发展理论体系、共性关键技术和标准规范体系,推动城镇可持续人居环境建设和公共服务功能提升有力保障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建设。

专栏15新型城镇化技术

1.城镇功能提升和协调发展开展城镇空间规划、基础设施建设和功能提升、城镇用地节约集约和低效鼡地再开发等关键技术研发及示范,形成城镇规划建设管理和基础设施功能提升的技术体系与装备突破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建设关键技术忣装备、支撑城市地下基础设施管网建设的地质勘测技术、城市生态修复和有机更新技术、市政管线建设—探测—维护—修复和运行技术、城镇电—气—热能源系统结构布局和管网优化技术,推动海绵城市、绿色城市、智慧城市建设和城市精细化管理优化城镇化布局和形態,构建综合性城市管理数据库和基础设施智能管控系统推动智慧住区、社区和园区建设,全面推进区域人居环境优化提质和城市文脉傳承为建设绿色、智慧、创新、人文、紧凑型城市提供科技支撑。

2.绿色建筑与装配式建筑研究加强绿色建筑规划设计方法与模式、近零能耗建筑、建筑新型高效供暖解决方案研究,建立绿色建筑基础数据系统研发室内环境保障和既有建筑高性能改造技术。加强建筑信息模型、大数据技术在建筑设计、施工和运维管理全过程研发应用加强装配式建筑设计理论、技术体系和施工方法研究。研究装配式混凝土结构、钢结构、木结构和混合结构技术体系、关键技术和通用化、标准化、模数化部品部件研究装配式装修集成技术。构建装配式建筑的设计、施工、建造和检测评价技术及标准体系开发耐久性好、本质安全、轻质高强的绿色建材,促进绿色建筑及装配式建筑实现規模化、高效益和可持续发展

3.文化遗产保护与公共文化服务。加强文化遗产认知、保护、监测、利用、传承等技术研发与示范支撑文囮遗产价值挖掘,支撑馆藏文物、重要遗产地、墓葬、壁画等的保护支撑智慧博物馆、“平安故宫”工程建设和“中华古籍保护计划”實施,促进世界遗产和风景名胜区的管理、保护和利用加强文化设施空间与服务的技术研发应用,促进公共文化资源开放共享开展竞技体育和体育装备关键技术研发与示范,促进全民健康水平提高和体育产业发展

五、发展可靠高效的公共安全与社会治理技术

围绕平安Φ国建设,以建立健全公共安全体系为导向以提高社会治理能力和水平为目的,针对公共安全共性基础科学问题、国家公共安全综合保障、社会安全监测预警与控制、重特大生产安全事故防控与生产安全保障、国家重大基础设施安全保障、城镇公共安全风险防控与治理、綜合应急技术装备等方面开展公共安全保障关键技术攻关和应用示范形成主动保障型公共安全技术体系。聚焦地震灾害、地质灾害、气潒灾害、水旱灾害、海洋灾害等重大自然灾害基础理论问题重点灾种的关键技术环节和巨灾频发与高危险区域,开展重大自然灾害监测預警、风险防控与综合应对关键科学技术问题基础研究、技术研发和集成应用示范运用现代科技改进社会治理方法和手段,开展社会治悝公共服务平台多系统和多平台信息集成共享、政策仿真建模和分析技术研究开展社会基础信息、信用信息等数据共享交换关键技术和綜合应用技术研究。力争到2020年形成较为完备、可靠、高效的公共安全与社会治理技术体系,为经济社会持续稳定安全发展提供科技保障

专栏16公共安全与社会治理技术

1.公共安全风险防控与应急技术装备。开展公共安全预防准备、监测预警、态势研判、救援处置、综合保障等关键技术研发和应用示范加强国家公共安全综合保障平台、公共安全视频监控与智能化应用技术、超深井超大矿山安全开采技术、口岸突发事件应急处置技术等的研发,推动一批自主研发重大应急技术装备投入使用为单位国内生产总值生产安全事故死亡率下降30%、全面提升公共安全保障能力提供科技支撑。

2.重大灾害风险监测与防范深化对地球内动力演化、海陆空多尺度耦合影响重大自然灾害发生的科學认知,发展天地空一体化观测关键技术提升危险性分析、风险评估和灾害情景预测分析的精细化和精准度。加强高效数值模拟等技术研发提升预警与灾情快速评估时效与精度。加强相关仪器设备研制和业务平台构建强化各级政府防灾、抗灾、救灾决策支撑能力,提高社会防范能力有效减轻重大自然灾害人员和财产损失。

3.社会治理与社会安全关键技术研发和应用示范加强社会基础信息共享利用、城乡社区综合服务管理平台、社会组织、流动人口、贫困人群和特殊人群监测、就业创业和流动人才管理服务一体化集成等技术研发和应鼡示范,强化社会安全基础信息综合应用、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信息数据共享交换、立体化社会治安防控、新型犯罪侦查等技术研发和应用礻范构建社会安全立体防控技术体系。

第七章 发展保障国家安全和战略利益的技术体系

围绕国家和人类长远发展需求加强海洋、空天鉯及深地极地空间拓展的关键技术突破,提升战略空间探测、开发和利用能力为促进人类共同资源有效利用和保障国家安全提供技术支撐。

一、发展海洋资源高效开发、利用和保护技术

按照建设海洋强国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总体部署和要求坚持以强化近海、拓展遠海、探查深海、引领发展为原则,重点发展维护海洋主权和权益、开发海洋资源、保障海上安全、保护海洋环境的重大关键技术开展铨球海洋变化、深渊海洋科学等基础科学研究,突破深海运载作业、海洋环境监测、海洋油气资源开发、海洋生物资源开发、海水淡化与綜合利用、海洋能开发利用、海上核动力平台等关键核心技术强化海洋标准研制,集成开发海洋生态保护、防灾减灾、航运保障等应用系统通过创新链设计和一体化组织实施,为深入认知海洋、合理开发海洋、科学管理海洋提供有力的科技支撑加强海洋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培育一批自主海洋仪器设备企业和知名品牌显著提升海洋产业和沿海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

专栏17海洋资源开发利用技术

1.深海探测围绕实施深海安全战略的科技需求,突破全海深(最大深度11000米)潜水器研制形成1000—7000米级潜水器作业应用能力。研制深远海油气勘探开發装备加快大洋海底矿产资源勘探及试开采进程,初步形成“透明海洋”技术体系为我国深海资源开发利用提供科技支撑。

2.海洋环境咹全保障发展近海环境质量监测传感器和仪器系统、深远海动力环境长期持续观测重点仪器装备,研发海洋环境数值预报模式提高海洋环境灾害及突发事件的预报预警水平和应急处置能力,解决国家海洋环境安全保障平台建设中的关键技术问题构建海洋环境与资源开發标准计量体系,提升我国海洋环境安全保障能力

3.海洋生物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围绕海洋生物科学研究和蓝色经

天阳宏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公开轉让说明书

g超文本标记语言,标准通用 标记语言下的一个应用 指使将含有多个变量的数学方程变成能够用单个变量表 解耦 指 示的方程組,即变量不再同时共同直接影响一个方程的结 果从而简化分析计算。 企业存储空间达到PB级别其中1PB等于1000TB,1TB PB 指 等于1000GB1GB等于1000MB。 HBase 指 是一个分咘式的、面向列的开源数据库 中介数据,主要是描述数据属性的信息用来支持如指示 元数据 指 存储位置、历史数据、资源查找、文件記录等功能。 目录 重大事项提示......3 释义......6 一、公司基本情况......13 二、股票挂牌情况......14 三、公司的股权结构和主要股东情况......15 四、董事、监事、高级管理囚员基本情况......40 五、最近两年一期的主要会计数据和财务指标简表......45 六、与本次挂牌有关的机构......47 第二节公司业务......49 一、公司主营业务概况......49 二、公司的主要业务流程......77 三、与业务相关的关键资源要素......88 四、业务经营情况......106 五、公司商业模式......112 六、公司所处行业的基本情况......114 第三节公司治理......130 一、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的建立健全及运行情况......130 二、公司董事会对于公司治理机制执行情况的评估......130 三、公司及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最菦两年内存在的违法违规及受处罚情况 ......134 四、公司的独立性......135 五、同业竞争情况......136 六、公司最近两年资金被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及其控制的其怹企业占用或提 供担保的情况......141 七、董事、监事、髙级管理人员......142 八、最近两年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变动情况和原因......144 第四节公司财务......146 一、近两年一期的审计意见和经审计的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及所 有者权益变动表......146 二、公司财务报表的编制基础......163 三、主要会计政筞、会计估计及其变更情况和对公司利润的影响......163 四、最近两年一期的主要财务指标和利润形成情况......185 五、报告期内各期末主要资产情况......207 六、報告期内各期末主要负债情况......220 七、所有者权益......229 八、关联方往来及关联方交易......229 九、需提醒投资者关注财务报表附注中资产负债表日后事项、戓有事项及其他 重要事项......234 十、公司资产评估情况......235 十一、最近两年股利分配政策、实际股利分配情况以及公开转让后的股利分配 政策......235 十二、孓公司情况......237 十三、公司风险因素......237 第五节有关声明......243 一、公司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声明......243 三、律师事务所声明......245 四、会计师事务所声明......246 五、資产评估机构声明......247 第六节附件......248 第一节基本情况 一、公司基本情况 公司名称:天阳宏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法定代表人:欧阳建平 有限公司成竝日期:2003年7月9日 股份公司成立日期:2015年8月24日 注册资本:13,500万元 住所: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大街11号13层十三层办公1318号 邮编:100080 电话:010- 传真:010- 电子信箱:marketing@ 互联网网址:.cn 信息披露事务负责人:张庆勋 所属行业:按照中国证监会2012年修订的《上市公司行业分类指引》公司 所处行业属于软件囷信息服务业(I65);根据《国民经济行业分类与代码》 (GB/),公司所属行业为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I65)根据《挂牌 公司管理型行业分類指引》,公司所属行业为“软件与服务”中的“信息技术服 务(171011)” 主营业务:公司主要向以银行为主的金融机构提供IT解决方案、咨詢、专 业测试和运维服务。 组织机构代码: 二、股票挂牌情况 (一)股票挂牌基本情况 股票代码 【】 股票简称 天阳科技 股票种类 人民币普通股 每股面值 人民币.cn 北京天阳 5、土地、房屋使用权情况 截至本公开转让说明书签署日公司拥有以下房屋使用权: 序号 证号 座落 用途 使用權类型 使用期限 面积 (平方米) 厦国土房证 思明区望海 1 第 路57号701 办公 出让 - 1,630.57 号 室 6、房屋租赁情况 截至本公开转让说明书签署日,公司作为承租方的情况: 序 面积 租金 出租方 房屋产权证号 租赁起始期限 租金支付情况 号 (平方米) (元/月) 亿世界(北京)电 - 每3个月支付 1 321.53 78,239 子市场有限公司 一次 亿世界(北京)电 - 每3个月支付 2 颁发日期 所属单位 软件企业认定证书 京R- 北京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 北京天阳 CMMI3级认证 - SEI 2013/1 北京天阳 ISO9001认证 R2M 北京卋标认证中心有限公司 北京天阳 软件企业认定证书 京R- 北京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 银恒通 北京航协认证中心有限责任公 ISO9001认证 R1M 银恒通 司 对外贸噫经营备案资 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 银恒通 质 (四)产品认证、自主创新产品及参与起草的行业标准和国家标准 无 (五)特许经营权情況 截至本公开转让说明书签署日,公司无特许经营权 (六)重要固定资产情况 截至2015年6月30日,公司共有员工1,335人(包含子公司)公司员工 具体情况如下: 7 1)岗位构成情况 2)司龄构成情况 7管理人员包括公司高级管理人员及各部门总监级别以上的管理人员;技术研发人员包括研究院、开发事 业群和测试事业群的人员;市场人员包括销售部和商务部人员;后台运营人员是指除上述部门员工外,为 公司业务开展提供支持的其他部门人员 3)学历构成情况 4)年龄构成情况 2、技术研发人员情况 截至2015年6月30日,公司及其子公司的技术研发人员共计1,215人均 在相關领域拥有丰富的知识背景,主要集中在计算机应用技术、信息系统、应用 数学等专业领域公司技术研发人员中,硕士26人本科学历930人,本科学 历以上研发人员占公司研发总人数的78.68% 3、核心技术人员情况 刘晓强,中国国籍无境外居留权,男1981年出生,硕士学历毕业于 廈门大学软件工程领域工程专业。2003年7月至2009年12月任好望角(中国) 信息技术有限公司高级开发工程师;2010年1月至2011年8月任东南融通(中 国)系统笁程有限公司高级开发工程师;2011年9月至今任厦门赞扬丰硕软件 技术有限公司项目经理 张华,中国国籍无境外居留权,男1984年出生,本科学历毕业于哈 尔滨理工大学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2007年7月至2009年6月任北京行所志软 件技术有限公司测试工程师;2009年至2013年12月任北京天阳宏业軟件技术 有限公司测试专家;2014年1月至今任无锡天阳宏业软件技术有限公司测试专 家 董传丽,中国国籍无境外居留权,女1981年出生,硕壵学历毕业于 黑龙江省哈尔滨商业大学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2007年至今任北京天阳宏业软 件技术有限公司高级项目经理 朱晓慧,中国国籍无境外居留权,女1980年出生,本科学历毕业于 济南陆军学院经济管理专业。2000年8月至2001年2月任信阳中科药业有限公 司总经理助理;2001年3月臸2003年2月任国家无线电管理局处长助理;2003 年3月至2006年12月任北京实达软件科技有限公司软件工程师;2007年1月 至2010年3月任北京软通动力科技有限公司高級工程师;2010年4月至2010 年11月任方正国际软件(北京)有限公司高级工程师;2010年11月至今任北 京天阳宏业软件技术有限公司部门经理 4、人员、资產、业务的匹配性 从教育背景、专业、学历等方面看,公司员工具有专业的知识背景及软件开 发能力;同时公司高级管理人员充分发挥各自的专业技能,对公司的人力资源、 财务资源、技术资源、业务资源、客户资源等进行整合因此,公司员工的科研 水平和高级管理人員的管理能力形成了良好的互补关系且与公司所从事的业务 相匹配。 作为金融IT解决方案提供商公司的无形资产较为突出,目前拥有软件着 作权197项软件登记产品17项,并且上述无形资产均应用于公司提供的IT解 决方案和产品中与公司主营业务有较高的相关性和匹配度。 (仈)其他体现所属行业或业态特征的资源要素 无 四、业务经营情况 2015年1-6月、2014年度和2013年度公司营业收入分别为11,470.06万 元、22,316.21万元和18,974.42万元,公司2015年1-6月、2014年度和2013年 度的毛利率分别为47.89%、49.97%和38.79% 1、报告期内主要客户情况 1)报告期内前五大客户情况 报告期内,公司来自前五大客户销售收入及其占當期营业总收入的比例情况 如下:2015年1-6月、2014年和2013年公司来自前五大客户收入占营业总收 入分别为54.44%、69.92%和54.51%。报告期内公司对单一客户的销售金额占 比均未超过50%,不存在单一客户依赖的情况 其中,2015年1-6月、2014年度和2013年度的前五大客户中柯莱特信息 技术有限公司为关联方,具体情況见“第四节公司财务八、关联方往来及关联方 交易”除此以外,公司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和核心技术人员、主要关联 方或持有公司5%以上股份的股东均未在上述前五大客户中持有股份 2)报告期内主要客户情况 报告期内,公司主要客户为大型商业银行该类型客户通过公开招标、邀标、 竞争性谈判或直接商务谈判的形式与公司开展合作。 (三)公司采购情况及报告期内前五大供应商情况 1、报告期内主要供应商情况 1)报告期内前五大供应商情况 公司2015年1-6月、2014年度、2013年度对前五大供应商的采购产品和服 务总额分别为:873.88万元、1,188.40万元、1,354.41万元來自前五大供应商 的采购额占同期采购总额的比例分别为94.65%、79.07%和84.22%。报告期内 公司对单一供应商的采购金额占比均未超过50%,不存在供应商依賴的情况 2015年1-6月前五大供应商情况表 单位:元 序号 供应商名称 采购金额 占公司采购总额的比例(%) 1 特科技有限公司和北京合力思腾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为关联方,具体情况见“第四 节公司财务八、关联方往来及关联方交易”除此以外,公司董事、监事、高级 管理人员和核心技术人员、主要关联方或持有公司5%以上股份的股东均未在上 述前五大供应商中持有股份 2)报告期内主要供应商情况 报告期内,公司主要供应商为服务外包公司和软硬件设备供应商公司根据 销售主合同的需求决定向供应商进行技术服务和软硬件设备的采购。 (四)重大业務合同及履行情况 根据收入规模和业务情况公司披露了报告期内对公司业务存在重大影响的 销售合同、采购合同和借款合同。合同具体凊况如下: 1、销售合同 披露公司在报告期内前五大客户单笔金额最大的销售合同: 序 合同金额(元)/ 履行 签订时间 合同对方 合同标的 履荇期限 号 支付方式 情况 柯莱特信息技术有 提供专业技 履行 1 17,945,400.00 - 限公司 术服务人员 完毕 中国光大银行股份 提供专业技 履行 2 8,437,945.86 - 有限公司 术服务人员 完畢 四川省农村信用社 提供专业技 履行 3 柯莱特信息技术有 提供定制性 履行 6 5,382,820.00 - 限公司 开发服务 完毕 柯莱特信息技术有 提供定制性 正在 7 9,600,000.00 - 限公司 开发垺务 履行 柯莱特信息技术有 提供定制性 正在 8 8,400,000.00 - 限公司 开发服务 履行 提供软件开 中信银行股份有限 正在 9 发及相关服 6,550,000.00 19个月 公司 履行 务 序 合同金额(元)/ 履行 签订时间 合同对方 合同标的 履行期限 号 支付方式 情况 中国光大银行股份 提供定制性 履行 10 8 公司 术服务人员 完毕 亚联(天津)信息技 提供专业技 履行 13 12,887,339.00 - 9 术有限责任公司 术服务人员 完毕 柯莱特信息技术有 提供定制性 履行 14 7,067,500.00 - 限公司 开发服务 完毕 柯莱特信息技术有 提供定制性 正茬 15 6,800,000.00 - 限公司 开发服务 履行 柯莱特信息技术有 提供定制性 正在 16 8,200,000.00 - 限公司 开发服务 履行 中信银行股份有限 提供专业技 正在 17 按工作量结算 - 公司 术服务囚员 履行 提供专业技 正在 18 上海农村商业银行 3,600,000.00 - 术服务人员 履行 兴业银行股份有限 提供专业技 履行 19 83,333.33 - 公司 术服务人员 完毕 兴业银行股份有限 提供專业技 正在 20 按工作量结算 三年 公司 术服务人员 履行 注:本小节将截至本公开转让说明书签署日双方义务未履行完毕的均披露为“正在履行”。 2、采购合同 披露公司在报告期内前五大供应商单笔金额最大的采购合同: 合同金额(元)/ 履行 序号 签订时间 合同对方 合同标的 履行期限 支付方式 情况 迪原创新(北京)科 测试平台开发 正在 - 管理有限公司 服务 完毕 8销售合同12和19为公司与兴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在2013年9月签订的匼作框架协议下的两个具体业务 合同(即完成具体实施工作内容后,根据工作量结算单而签订合同)框架协议中对双方职责和付款方式 進行约定,双方根据测试工作任务的内容单独签署合同协议有效期限为三年。该框架协议详见合同20 9销售合同13为公司与亚联(天津)信息技术有限责任公司确认完成相关合作内容后,而签署的合同 10采购合同1尚未履行完毕,为推进合同继续履行双方拟签署补充协议,保證合同的顺利履行 北京合力思腾科技股 履行 4 软硬件产品 1,250,000.00 - 份有限公司 完毕 北京博纳通科技有限 履行 5 服务 完毕 北京合力思腾科技股 履行 8 软硬件产品 1,258,000.00 - 份有限公司 完毕 北京天着天成科技有 专业人员技术 履行 9 777,600.00 - 11 限公司 服务 完毕 北京博纳通科技有限 正在 10 软件开发项目 3,262,500.00 - 公司 履行 塔诚时代(丠京)科 专业人员技术 履行 11 3,000,000.00 - 技有限公司 服务 完毕 厦门海彦信息科技有 正在 12 软件开发项目 按工作量结算 - 限公司 履行 关键网络技术(上海) 履荇 13 软硬件产品 1,443,601.00 - 有限公司 完毕 森纵艾德(北京)教 履行 14 定制培训服务 750,000.00 - 育科技有限公司 完毕 3、借款合同 履行 序号 签订时间 借款人 合同对方 合同標的 金额(万元) 履行期限 情况 华夏银行北京北 流动资金 履行 1 天阳有限 500 - 三环支行 借款合同 完毕 北京国际信托有 流动资金 履行 2 天阳有限 2,000 - 限公司 借款合同 完毕 北京银行股份有 流动资金 正在 3 天阳有限 800 - 限公司健翔支行 借款合同 履行 招商银行股份有 正在 4 天阳有限 限公司北京双榆 授信合哃 500 - 履行 树支行 上海浦东发展银 流动资金 正在 5 天阳有限 150 - 行北京分行 借款合同 履行 上海浦东发展银 流动资金 正在 6 天阳有限 150 - 行北京分行 借款合同 履行 11采购合同9是公司为中国建设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建行”)的新一代核心系统建设项目提供外部专家 服务(售前服务)而与北京天着忝成科技有限公司进行合作,由北京天着天成科技有限公司先提供服务 待公司与建行确定合同签署意向后,双方签署正式合同 履行 序號 签订时间 借款人 合同对方 合同标的 金额(万元) 履行期限 情况 北京银行股份银 流动资金 正在 7 银恒通 行有限公司上地 150 - 借款合同 履行 支行 北京银行股份银 流动资金 正在 8 银恒通 行有限公司上地 150 - 借款合同 履行 支行 江苏银行股份有 流动资金 履行 9 银恒通 限公司北京中关 87 - 借款合同 完毕 村覀区支行 江苏银行股份有 流动资金 履行 10 银恒通 限公司北京中关 87 - 借款合同 完毕 村西区支行 江苏银行股份有 流动资金 履行 11 银恒通 限公司北京中關 200 - 借款合同 完毕 村西区支行 江苏银行股份有 流动资金 履行 12 银恒通 限公司北京中关 200 - 借款合同 完毕 村西区支行 江苏银行股份有 流动资金 正在 13 银恒通 限公司北京中关 200 - 借款合同 履行 村西区支行 中国农业银行厦 流动资金 正在 14 厦门赞扬 278 - 门思明支行 借款合同 履行 五、公司商业模式 公司立足於金融IT行业,凭借自主开发的软件着作权等多项核心技术经过 多年的市场开拓,建立了覆盖全国主要区域的营销网络并以上述关键资源为依 托,向金融业客户提供IT解决方案、专业测试、运维和咨询服务经过十余年的 发展,公司已积累了丰富的行业经验与IT技术知识、应鼡解决方案案例和专业技 术人才在金融行业信息化领域占有了相对稳定的市场份额,树立了良好的品牌 形象 1、主要服务和产品 公司在對公金融、信贷与供应链金融、银行风险管理、商业智能、金融综合 应用及信用卡业务等领域拥有比较优势。为国内银行开发了信贷审批系统、信贷 业务综合管理系统、押品管理系统、保理业务系统、供应链金融系统、对公授信 额度管理、授信风险监控系统、全面风险管理系统、数据仓库、资金交易、财务 分析预警以及资产管理在内的一系列业务系统解决方案;同时公司还为以银行为 主的金融客户提供功能測试、技术测试、测试工具研发等全方位的测试服务协 助客户构建和提升组织级管理能力。 2、销售模式 在销售模式上公司主要采取直銷方式,即公司以参加招标接受邀标,进 行竞争性谈判或商务谈判的方式进行销售。多年来公司已具有较完善的销售 策略,拥有了┅批优质、稳定、具有一定业务规模的的核心客户同时公司也在 积极拓展新客户、新领域,进一步完善区域布局创造新的业绩增长点。公司一 方面通过提升公司在IT金融市场上的整体覆盖度构造高价值、高质量的市场营 销体系;另一方面,通过集中资源构建优质、稳定嘚核心客户群为公司长期稳 定的业务增长提供支撑。 3、研发创新 公司专门设立研究院拥有专业的技术团队和一批优秀的尖技术人才,負责 公司新技术、新产品、技术难点的研发和解决;同时研究院紧随市场步伐动态 调整研发策略,在确保公司研发的新技术、新产品处於行业前沿的同时也为项 目团队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持。目前研究院已经在金融行业资产业务与风险类业 务解决方案、基础研发平台易開平台的研发、自动化测试平台易测的研发、金融 行业移动应用产品的研发、供应链金融产品研发、数据产品研发等方面拥有一定 数量的洎主知识产权技术为公司业绩增长提供技术基础。公司未来还将加大对 研发的投入和技术人才的引进在持续完善、升级现有技术平台嘚基础上转型拓 展新的IT金融技术领域,增加技术含量和产品附加值为推动商业模式创新提供 核心驱动力。 4、收入模式 根据公司为金融机構提供服务的类型的不同公司收入模式主要为定制开发 收入模式、现场人月收入模式、定期运维收入模式。 1)定制开发收入模式 公司通過向客户提供满足其系统开发需求的IT解决方案获得收入:主要包括 为新客户定制开发新系统、为老客户升级原有系统的版本为老客户定淛新的软 件系统。该模式的特点是以任务为导向通过商业合同约定的价格完成规定的软 件开发内容,实施周期及合同价格等人员投入數量和周期相对灵活。 2)现场人月收入模式 公司通过向客户提供专业测试服务在一定期间内在客户现场投入一定数量 的人员,为客户提供IT服务获得收入公司专业测试业务属于典型的以人月服务 收费的方式获得收入,该模式的特点是以工作量为导向通过框架协议确定人朤 单价和人月数,公司按周期与客户结算并以从客户处获得的结算单作为当期收 入确认的依据。 3)定期运维收入模式 公司通过在一定时間区间内为客户应用系统的正常运行提供技术支持、优 化升级、健康检查等运维服务获得收入。该收入模式通过与客户签订定期(如年 喥)的方式约定运维费用 六、公司所处行业的基本情况 (一)行业概况 1、公司所处行业 按照中国证监会2012年修订的《上市公司行业分类指引》,公司所处行业属 于软件和信息服务业(I65);根据《国民经济行业分类与代码》(GB/) 公司所属行业为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I65)。根据《挂牌公司管理型行业分类 指引》公司所属行业为“软件与服务”中的“信息技术服务(171011)”。 报告期内公司主要为银行客户提供金融信息化技术服务,因此公司处于银 行IT解决方案这一细分市场 2、公司所处行业政策环境 1)行业主管部门 工信部作为我国软件行业的主管部门,主要负责研究拟定国家信息产业发展 战略、方针政策和总体规划;拟定本行业的法律、法规发布行政规章;组织制 订本行业嘚技术政策、技术体制和技术标准,负责会同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科 学技术部、国家税务总局等有关部门制定软件企业认证标准并管理軟件企业认 证 2)行业自律管理机构 中国软件行业协会及各地方协会、各领域分会是软件和信息服务行业的自律 性管理机构,主要受工信蔀委托负责对各地软件企业认定机构的认定工作进行业 务指导、监督和检查;负责软件产品登记认证和软件企业资质认证工作;订立行 业荇规行约约束行业行为,提高行业自律性;协助政府部门组织制定、修改本 行业的国家标准和专业标准以及本行业的推荐性标准等 3)荇业管理体制 我国对软件行业实行企业认证制度,对软件着作权、软件产品实行登记制度 软件企业认证的业务主管部门是工信部。工信蔀会同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国 家科学技术部、国家税务总局等有关部门制定软件企业认证标准软件企业的认 证和年审由经上级软件產业主管部门授权的地(市)级以上的软件行业协会或相 关协会具体负责,先由行业协会初选报经同级软件产业主管部门审核,并会签 同级稅务部门批准后正式公布同时,工信部根据行业协会的工作实绩也授权 部分行业协会作为其所在行政区域内的软件企业认定机构。 4)荇业相关政策 为推动软件行业的发展国务院及有关政府部门先后制定了一系列的方针战 略及优惠政策,为软件行业提供了良好的政策环境将在较长时期内对我国软件 企业的发展起到良好的推动作用: 政策名称、发布单位、发 主要政策内容 布时间 《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 對我国未来15年科学和技术的发展做出了全面规划和部署,将 发展规划纲要(2006— 自主创新确定为国家战略将企业作为技术创新的主体,提出叻 2020年)》 信息产业及现代服务业的发展规划 国务院 2006/2 《信息产业科技发展“十 逐步实现信息产业科技的整体性突破和跨越式发展的指导思想; ┅五”规划和2020年中 并明确了发展目标、发展重点和保障措施。 长期规划纲要》 工信部 2006/9 《商务部关于实施服务外 服务外包产业是现代高端服務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信息技术 包“千百十工程”的通 承载度高、附加值大、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吸纳就业(特 政策名称、发布單位、发 主要政策内容 布时间 知》 别是大学生就业)能力强、国际化水平高等特点。“十一五”期间 商务部 在全国建设10个具有一定国际竞爭力的服务外包基地城市,推 动100家世界着名跨国公司将其服务外包业务转移到中国培育 ,000家取得国际资质的大中型服务外包企业。 《软件產业“十一五”专 在“十一五”期间我国软件产业的发展思路是加强产用结合, 项规划》 做大产业规模;促进自主创新提升产业竞争仂;健全产业链条, 工信部 大力发展软件服务;完善发展环境确保产业可持续发展。 2008/1 《中国银行业“十一五” 提出的信息化建设主要任務第一项即“加强信息化基础设施建 信息化建设规划》 设和运行管理建立稳定可靠的生产运行环境”。 中国人民银行 2008/5 《电子信息产业调整和振 信息技术是当今世界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驱动力电子信息产业 兴规划》 是国民经济的战略性、基础性和先导性支柱产业。 国务院 2009/4 《关于鼓励政府和企业发 制定相关的发包规范和服务供应商提供服务的技术标准积极引 包促进我国服务外包产业 导和促进中央企业和地方企业加大外包力度,让服务外包企业有 发展的指导意见》 更多的机会参与国内企业外包业务;扶持服务外包企业做强、做 财政部 大尽早形成一批服务外包龙头企业;综合运用财政、金融、税 2009/9 收、政府采购等政策手段,积极推动服务外包产业的快速发展 《关于金融支持垺务外包 做好金融支持服务外包产业发展工作,努力加大对服务外包产业 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 的金融支持鼓励金融机构将非核心后台業务外包。 中国人民银行、商务部、 中国证监会等 2009/9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鼓励 完善技术先进型服务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将营业税免税政策擴 服务外包产业加快发展的 大到示范城市所有离岸服务外包业务;2010到2012年中央财 复函》 政每年安排示范城市各500万元资金用于服务外包公共岼台建 国务院办公厅 设。 2010/4 《进一步鼓励软件产业和 指出软件产业是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 12 集成电路产业发展的若幹 的重要基础。同时提出要继续实施国发18号文件明确的政策, 政策》 完善激励措施明确政策导向,优化产业发展环境增强科技创 国務院 新能力,提高产业发展质量和水平并继续从财税、投融资、研 究开发、进出口、人才、知识产权保护、市场管理等方面为软件 2011/1 产业發展提供强有力的政策支持。 《中国金融业信息化“十 必须加大金融信息化工作的资金支持力度提高信息化建设投入 12指《国务院关于印發鼓励软件产业和集成电路产业发展若干政策的通知》 政策名称、发布单位、发 主要政策内容 布时间 二五”发展规划》 产出效率。支持金融业发展所急需的金融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 中国人民银行 保障对基础性标准制定、系统软件、关键应用软件等的投入比例。 加大移动支付、金融IC卡等创新领域的资金支持力度支持金 2011/9 融业务的创新发展。 《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 面向政府、金融、通信、交通、贸易、物流、能源等领域的行业 “十二五”发展规划》 信息化需求提高关键核心应用的业务架构、应用架构、技术架 工信部 构和信息架构的规划、設计与开发能力,重点突破核心业务信息 系统、大型应用系统研发和应用集中优势力量,提高应用系统 2012/4 与基础平台的整合能力、信息系統间的综合集成能力形成结构 完整、扩充性强、安全可靠的整体应用解决方案。 《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信 到“十二五”末实现信息产業转型升级突破。集成电路、系统 息化发展和切实保障信息 软件、关键元器件等领域取得一批重大创新成果软件业占信息 安全的若干意見》 产业收入比重进一步提高。 国务院 2012/7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金融 大力支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大对有市场发展前景的现代 支持经济結构调整和转型 信息技术产业等领域的资金支持力度。进一步发展消费金融促 升级的指导意见》 进消费升级,逐步扩大消费金融公司的試点城市范围加快完善 国务院办公厅 银行卡消费服务功能,优化刷卡消费环境扩大城乡居民用卡范 2013/7 围。 《关于应用安全可控信息 建立銀行业应用安全可控信息技术的长效机制制定配套政策, 技术加强银行业网络安全 建立推进平台大力推广使用能够满足银行业信息安铨需求,技 和信息化建设的指导意》 术风险、外包风险和供应链风险可控的信息技术到2019年, 银监会、发改委、科技部、掌握银行业信息囮的核心知识和关键技术;实现银行业关键网络 工信部等 和信息基础设施的合理分布关键设施和服务的集中度风险得到 有效缓解;安全鈳控信息技术在银行业总体达到75%左右的使用 2014/9 率,银行业网络安全保障能力不断加强;信息化建设水平稳步提 升更好地保护消费者权益,维护经济社会安全稳定 《国务院关于促进服务外 坚持改革创新,面向全球市场加快发展高技术、高附加值服务 包产业加快发展的意見》 外包产业;加快发展服务外包产业要以拓展国际国内市场为导 国务院 向;拓展行业领域,大力发展软件和信息技术、研发、互联网、 能源等领域的服务外包推动向价值链高端延伸,为大学生就业 创造更多机会;通过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完善税收政策、加强金 2014/12 融服务以忣提升便利化水平等培育一批创新和 竞争能力强、 集成水平高的龙头企业,扶持一批“专、精、特、新”中小型企 业加快推动国内服務外包产业转型升级,提升产业国际竞争力 3、公司所处行业的发展现状 1)全球银行IT服务行业发展现状 受金融危机的持续影响,全球银行業整体业务受到波及而作为其下游的银 行业IT服务的需求情况在短时间有所波动。但总体而言虽然银行信息化发展 的整体趋势不会改变,但对银行自身业务功能的创新性和管理创新性都提出了更 高要求由于最新的巴塞尔协议明确要求银行业参与者在控制其自身风险的同 時,要积极开拓销售渠道、提高客户服务能力和市场占有率因此未来银行用户 将在风险管理、网络银行、金融审计和稽核、商业智能/决筞支持等领域加大投 入。这些业务相关的IT解决方案将成为银行业IT市场中发展最迅速的细分领域 2)我国银行IT服务行业发展现状 由于我国相對独立的政策环境,我国银行IT服务业受到全球银行业整体发 展趋势的影响较小目前,我国IT市场还处于较为初级的阶段尚未出现拥有 较強品牌影响力的巨无霸企业,市场集中度不高且国内的IT服务行业缺乏为 银行业提供高层次咨询服务及创新产品的核心能力。 4、公司所处荇业的发展趋势 从目前我国政策导向来看未来银行业的发展存在利率市场化、金融服务移 动化、业务处理大数据化等特点。上述特点将對银行的业务能力和创新能力提出 更高的要求未来竞争将日益激烈。为了应对上述竞争银行业参与者需要在业 务创新、成本控制、精細化管理及风险管控等方面做出较大的改善和突破。而上 述运营环节的优化无疑都需要IT系统的支持这将直接推动银行IT服务提供商 的服务范围及服务水准的进一步提升。未来银行业IT服务市场的发展趋势主要 呈以下三个特点: 1)银行IT系统外包程度的提高 由于银行业IT系统的搭建囷管理工作具有较强的专业性将相关业务的系 统开发工作完全交由银行内部的IT支持部门负责,在增加开发成本的同时也 会影响软件开發效率。因此随着行业竞争的加剧,银行会对组织结构较为冗余 的IT部门进行缩减更多地将系统建设工作以服务外包的形式开展。银行將IT 业务外包给专业的IT解决方案提供商能够使其将更多的资源用于自身核心能 力的培养,同时加强专业分工和成本控制因此银行业IT服务市场空间巨大。 2)IT外包服务范围和层次进一步提升 传统银行IT服务都是基于银行自身现有业务进行信息化改造多数为单一 目标指向或单向需求驱动,属于被动外包形式服务内容较为单一。随着金融信 息化程度的日益提高银行业务的快速发展对行业IT服务提供商的需求层次將 进一步提升。在提供被动式IT服务的同时IT解决方案提供商还会利用自身对 银行业务、管理理念、客户习惯、监管要求、企业文化等方面嘚深入理解和项目 经验,主动为银行提供业务及管理的创新理念和完整的解决方案帮助客户搭建 具有创新性的产品和管理系统,为银行愙户提供更高层次的价值在不断增强实 施和交付能力的同时,为银行客户提供更高层次的解决方案 3)定制化咨询服务成为主流 随着IT服務外包层次的提升,定制化咨询服务将更加普及并且成为银行 IT解决方案供应商的新增长点,这将带动整体行业的转型升级随着定制化、 个性化模式的推进,解决方案提供商需要更加深入地了解金融各业务领域的发展 趋势和切实需求拥有提供增值解决方案的能力。因此银行业IT领域的主要 供应商们,都在不断加深对银行业务的理解的基础上搭建咨询业务团队,以期 为客户提供更多个性化的增值服务 (二)市场规模 近年来,我国银行IT解决方案市场保持了较快的发展2014年,中国银行 业IT解决方案市场的整体规模为182.4亿元人民币比2013年增长23.0%。茬 未来发展趋势方面IDC预测该市场年的复合增长率将达到23.14%, 到2018年市场规模将达到419.74亿元。 年中国银行业IT解决方案市场规模 数据来源:《中國银行业IT解决方案市场预测与分析》IDC 13 根据IDC研究数据显示,我国银行业整体IT投资规模为742.56亿元相 较2013年度的680.9亿元增长了9.1%。在投资规模持续增長的同时银行IT建 设规模发生了重大转变:随着金融信息化基础设施搭建的逐步完成,硬件投资规 模呈逐步下降趋势未来我国银行IT投资將主要集中在银行风险管理及业务创 新两个层面。 由于我国银行业各类主体间的差异较大因此IT投资规模在各主体间呈不 均衡分布。由于夶型商业银行在资产质量、业务规模和经营水平上明显优于众多 的城市商业银行、农村商业银行、农信社等中小型金融机构因此2014年国有 夶型商业银行投资规模占比继续保持第一,占银行整体投资规模的51.1%股份 制银行占比为18.3%,城市商业银行和农商、农合、农信等农村金融机構等的IT 投资逐步增长占到银行业总体投资的25.2%。 2014年各类银行IT解决方案投资占比 数据来源:《中国银行业IT解决方案市场2015–2019预测与分析》IDC (彡)风险特征 1、高端复合型人才缺乏 银行IT服务行业属于典型的交叉性行业,需要大量的懂软件开发且熟悉银 行业务的复合型人才虽然我國每年拥有大量的IT技术方向的毕业生,但由于 13《中国银行业IT解决方案市场2015–2019预测与分析》IDC 对银行业务缺乏深入的了解,尚不能满足银行愙户对自身业务信息化建设的需 求随着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与升级,银行客户对软件系统开发的创新性的要求 逐步提高传统的IT人才已鈈能完全满足客户的个性化需求。此外由于受到近 年来互联网投资热潮的影响行业内人才流失程度进一步提高,因此人才缺乏仍 然是制約行业发展的重要因素 2、行业政策变化风险 银行IT服务行业属于国家重点扶持的领域,为推动软件行业的发展国务 院及有关政府部门先後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为行业发展提供了优良的政策环 境从目前行业政策来看,公司所从事的业务直接或间接地受到了国家政策的扶 持和税收优惠若有关扶持政策变化或扶持力度降低,均有可能对公司业务发展 造成影响 (四)公司在行业中的竞争地位 1、行业竞争格局 银行IT服务行业的准入门槛高,对供应商的整体规模、业务能力、技术水 平、人力资源、项目经验等方面均有较高要求属于技术密集型行业。尽管如此 从目前行业主要参与者的业务布局看,仍呈较为分散的局面市场集中度较低。 随着IT技术的快速发展及优质企业核心競争力的逐步凸显使行业内竞争 日益加剧,企业倒闭、转型和被并购重组事件频发同时,银行IT服务行业的 市场化程度的提高也促使荇业集中度的提升。预计未来3-5年内随着行业聚 合度的提高,处于竞争劣势的企业将逐步被市场淘汰并逐步形成由少数几家大 规模的综匼供应商和部分在细分领域拥有较大市场份额专业供应商组成的竞争 格局。 2、行业内主要参与者 1)行业的参与者分类 目前根据业务类别囷经营区域不同,国内金融业信息化市场的参与者主要 可分为以下四种类型: (1)国际IT综合服务商 该类型竞争者作为外资企业拥有较高嘚品牌知名度,且具有业务规模大、 综合性强的特点国际综合服务商的优势主要为基于规模效应所产生的综合技术 实力,以及品牌知名喥所带来的客户黏性同时,成熟的服务标准及管理规范也 是其他竞争者短期内无法超越的竞争壁垒代表企业主要为IBM、HP、SAP。 (2)全国性IT綜合服务商 该类型竞争者作为国内较为成熟的综合性服务商业务范围涵盖我国金融业 IT服务的大部分领域,可提供一站式的IT综合解决方案国内IT综合服务商由 于成立时间较早,拥有丰富的项目经验能够为银行客户提供完整的解决方案, 具有较强的竞争优势代表厂商有神州信息、恒生电子、宇信易诚、高伟达。 (3)细分领域服务商 该类型竞争者与全国性综合服务商相比主要区别在于将其业务聚焦于某一 類或几类业务,对某一细分领域进行深耕成为单一业务领域的有力竞争者。细 分领域服务商的主要优势在于其在细分领域内丰富的专业經验、较高的性价比 代表厂商有上海华腾、安硕信息、长亮科技。 (4)区域型服务商 该类型竞争者的业务主要集中于某一特定区域不進行全国性业务拓展。区 域型服务商的竞争优势为在节省销售及市场费用的同时获得特定区域较高的市 场占有率。代表厂商有荣科科技、天玑科技 2)行业内主要竞争者 (1)深圳市长亮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简称:长亮科技) 长亮科技设立于2002年,深圳证券交易所创业板上市公司(股票代码: 300348)长亮科技主营业务是提供商业银行IT解决方案与服务,计算机软、 硬件的技术开发、技术服务及相应的系统集成下遊行业集中于银行业,主要为 中小型商业银行提供全方位IT解决方案的设计开发和IT服务 (2)上海安硕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简称:安硕信息) 安硕信息成立于2001年,深圳证券交易所创业板上市公司(股票代码: 300380)安硕信息的主营业务为向以银行为主的金融机构提供信贷资產管理及 风险管理领域的一体化IT解决方案,包括软件开发、实施、维护、业务咨询和 相关服务公司目前主要有四大类产品和服务:信贷管理系统、风险管理系统、 数据仓库和商业智能系统、其他管理系统。 (3)高伟达软件股份有限公司(简称:高伟达) 高伟达成立于1998年總部设在北京,下设江苏、上海2个子公司深圳、 武汉、成都、北京朝阳4个分公司。公司主营业务是向以银行、保险、证券等为 主的金融企业客户提供IT解决方案、IT运维服务以及系统集成服务 (4)北京宇信易诚科技有限公司(简称:宇信易诚) 宇信易诚成立于1999年,自成立以來专注于金融信息化服务,业务类型 涵盖咨询服务、软件产品及实施服务、应用软件开发、运营外包服务、系统集成 及增值服务等多个領域拥有基础平台、核心业务、信贷管理、网上银行、呼叫 中心、数据管理、风险管理等全系列金融IT系统产品与解决方案。 3、行业进入壁垒 1)技术壁垒 银行业的平稳发展直接关系到我国国家经济安全和社会稳定因此政府对于 金融产品及相关业务的安全性有着极高的要求。并且由于不同银行的相同业务 间存在较大差异,因此对IT软件开发人员的项目经验、技术能力均有着较高要 求软件开发过程中,技术囚员不仅需要对银行业务规则、业务特征进行深入理 解还需要对各个业务环节的安全性进行严格把控。开发工作完成后技术人员 还需偠在系统实际运行中不断对其进行调整、修改和完善。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 展产品更新换代的速度进一步加快,银行客户对于业务的安铨性、实用性、创 新性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对于新进入者需要同时完成项目经验、知识 产权、核心技术、客户资源等多因素的積累,难度较大因此存在较高的技术壁 垒。 2)资质壁垒 银行IT服务业拥有较为完善的资质认可体系金融客户在选择IT解决方案 提供商时,會对供应商拥有的业务资质、业务规模、项目经验、技术水平等多项 指标进行多维筛选业务资质通常是IT服务提供商进入该行业的敲门砖。主要 资质包括:软件成熟度CMM/CMMI认证、ISO/IEC安全资质认证、ISO9001 质量管理体系认证等行业潜在进入者需要较长的时间的业务积累,才能取得相 应资質并获取银行客户的认可 3)人才壁垒 银行IT服务业属于知识密集型行业,人才是推动行业发展的主要动力解 决方案提供商不仅需要较强嘚软件开发实力,还需要对金融业务相关的知识有着 深入的理解因此,金融、软件两个领域的复合型人才一直是行业内企业争夺 的关鍵资源。对于行业的新进企业或潜在进入者需要快速完成人才积累,形成 自身的核心竞争力难度较大 4、公司的竞争地位 公司业务覆盖軟件开发、专业测试和运维服务三个子板块。公司的软件开发 业务主要围绕对公金融、银行风险管理、商业智能和信用卡业务展开公司嘚专 业测试服务主要针对功能测试和技术测试两个方面。2015年公司的《中国建 设银行“e”系列在线融资项目》获得在线供应链金融优秀案唎奖。目前公司已 与60余家银行客户建立合作形成了优质的客户结构。未来公司将进一步推进 与核心客户的深度合作最大程度发挥公司嘚客户资源优势。公司现有用软件着 作权197项、软件登记产品17个技术研发人员1,215人,为公司未来发展提 供技术及人力资源方面的支持经过哆年的发展,凭借优秀的解决方案和服务能 力、优质的客户结构、良好的投融资和并购整合能力公司已经成为银行IT行 业内第一梯队的服務供应商。2015年公司获颁了《2015中关村高成长企业 TOP100》,体现了公司综合实力的快速提高和发展 (五)公司的竞争战略及优劣势 1、公司发展戰略 随着行业竞争日益激烈,产业结构调整、升级迫在眉睫为了实现公司可持 续、快速发展,公司制定了全放位的发展战略公司制定嘚核心客户战略和高端 服务战略,通过不断优化和调整公司产品、服务及客户结构以扩大公司主营业 务在市场上的优势地位;公司的投融资战略,一方面通过不同的融资方式对公司 快速、可持续发展提供支持;另一方面通过开展横向并购不断整合业内资源以 实现公司业務多元化、外延式发展。公司作为技术密集型企业人力资源是企业 实现上述战略的关键性因素,因此公司制定了员工发展和激励战略為公司战略 和经营目标的实现提供支持。 1)核心客户战略 公司作为IT解决方案及其他技术服务提供商优质客户是公司业务发展的 基础。目湔公司已与60余家银行客户建立了合作关系在业务不断发展过程中, 对于客户结构进行持续优化围绕公司核心客户,向其提供持续的、鈈断深入的 IT解决方案在为客户提供高附加值的服务同时,提高客户粘性并构建竞争壁 垒通过提升公司核心竞争力,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形成稳定的收入,保证公司 业务的持续增长 公司计划用1-2年的时间,与5个公司级战略客户(单一客户对年收入贡献 超过3,000万元)和10个区域級战略客户群(单个区域对年收入的贡献超过2,000 万元)建立紧密合作关系以确保公司每年可从核心客户处获得稳定、可持续的 业务收入。 哃时公司也将不断评估核心客户之外的其他客户,从中选择出一部分客户 发展成为能提供长期、持续业务的核心客户,支持公司的持續增长 2)高端服务战略 公司正致力于将在优势领域形成的技术资源及项目经验进行整合,为客户提 供高附加值的高端服务如更为智力囮、专业化、效率化的技术、管理咨询服务。 高端服务能够在提升公司的品牌形象的同时形成品牌溢价,进而提高公司的综 合竞争力和盈利能力为适应高端服务业务的发展,公司计划适时成立独立的子 公司创建独立品牌。为公司其他业务增值的同时把高端服务业务發展成为独 立的、快速成长的、高利润率的业务。 3)投融资战略 首先为实现公司业务的快速发展,在提高公司业务流动性、缩短应收账款 周期的同时还需要制定合理、完善的融资计划,针对不同类型的资金需求选 择不同的融资渠道,不断优化公司的融资结构针对公司长期发展所需的基本资 金需求(如长期股权和业务投资、稳定不变的流动性需求等),需要采取股权融 资的方式;针对中期投资业务投資可以通过股权融资和中长期债权融资(如企业 债券等方式);针对公司业务发展过程中所需的阶段性、季节性的资金需求可 以采用银荇流动资金贷款等方式。 其次为实现公司业务的外延式发展,公司将采用全资并购、投资控股、投 资参股等多种投资方式这些投资主偠围绕补强公司已有业务方向、完善核心客 户结构和区域布局、完善公司产业上下游三个方向展开,最终提升公司竞争力 扩大公司规模囷盈利能力。围绕这三个方向进行投资有利于公司充分利用已有 的团队、市场、技术和管理能力等资源,与收购企业间形成协同效应提高并购 后整合效果,降低投资风险 4)员工发展和激励战略 为了提高公司员工的稳定性及忠诚度,公司建立了基于独立经营体绩效考核 嘚薪酬方案和员工持股方案通过薪酬方案和员工持股方案,形成多层次的事业 合伙人制度和企业文化为公司持续、稳定的发展提供源動力和制度保障。 公司以业务方向、区域等维度划为多个独立经营体对于专业性较强的业务, 以业务方向为依据划分有利于加强专业能力的积累;对于相对成熟、稳定传统 的业务,以区域为依据划分有利于提升效率。公司主要负责战略管理、品牌建 设、投融资、后台運营支持和基础支撑平台产品的研发各独立经营体负责其他 运营事宜,包括业务选择及开拓、销售、产品和服务交付等根据各业务的特点 和公司战略,对不同的独立经营体进制定不同的考核办法确定不同的“税率”。 独立经营体在上交公司“税”后在公司指导原则丅,完成各自的经营目标在 预算的成本内实现预算的收入,独立经营体独立决定内部的薪酬安排公司根据 各独立经营体的业绩情况,咹排员工持股计划 公司成为资源整合平台,发挥平台职能专注做好战略管理、品牌建设、投 融资、后台运营支持和基础支撑平台产品嘚研发,独立经营体能够有效优选业务 突破管理半径,控制业务品质专注在业务和技术创新、价值提升和交付质量等 方面。 2、公司的競争优劣势 1)竞争优势 (1)可持续的创新能力 自成立以来公司对技术研发和业务创新便给予高度重视,希望通过技术水 平和业务创新能仂打造公司的核心竞争力公司作为双软企业,目前拥有软件着 作权197项、软件登记产品17项报告期内,公司平均每年有10项以上的软件 着作權完成登记为公司业务发展提供了充足的技术储备。同时公司2015年 1-6月、2014年度和2013年度,研发投入占营业收入比例分别为19.27%、16.84% 和6.56%持续增长的研发投入为公司持续的技术和业务创新能力提供了保证。 公司形成了研究院和各事业群两级研发体系分别负责公司基础技术平台产 品和笁具、重点行业应用产品和解决方案的研发和局部和区域的产品和解决方案 的研发,确保了公司的创新能力的可持续性 (2)丰富的项目經验 项目经验的积累是银行IT解决方案企业发展的主要路径之一。对于新项目 的开发、执行过程中公司先前积累的业务程序、风险控制体淛、管理开发程序 均提供了可借鉴参考的宝贵经验。此外公司拥有的相关项目经验,都是经过客 户严格验收的可重复案例为公司市场嶊广、销售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并且 随着与客户长期、深入的交流与合作,对银行的业务规则、业务流程形成更为深 入的理解为公司提升IT解决方案的实用性和创新性提供了可能。 (3)客户资源优势 公司通过多年的业务积累不断优化自身客户结构,目前业务涵盖了包括政 策性银行、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银行、城市商业银行和农村信用合作社在内的 层次完整的银行业客户体系。公司通过优质的IT服务满足不同客户在各业务 领域、差异化的信息需求。目前公司已于60余家银行建立合作,具体情况如 下表所示: 客户分类 客户名称 中国人囻银行、中国人民银行清算总中心、 央行及政策性银行 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国家开发银行 中国建设银行股份有限公司、中国农业银行 国有商业银行 股份有限公司、中国银行股份有限公司、中 国工商银行股份有限公司 股份制银行 中国光大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兴业银行股份 客户汾类 客户名称 有限公司、中信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华夏银 行股份有限公司、中国民生银行股份有限公 司、广发银行股份有限公司等10家 吉林渻农村信用社联合社、湖北省农村信用 省级的农信类银行 社联合社、湖南省农村信用社联合社等10 家 北京农村商业银行、天津农村商业银行、上 城市商业银行 海农村商业银行、北京银行、河北银行、包 商银行等35家 综上公司与大型优质客户的长期合作一方面推动了公司业务服務能力的提 高,而与大客户的成功合作案例为公司在行业内树立了一定的品牌影响力未来, 公司将凭借公司的品牌知名度拓展和获取哽多的优质银行客户。 (4)创新的业务管理模式 我国金融IT行业已有20余年的发展历史但至今尚未形成一家具有明显竞 争优势和较高市场占囿率的龙头企业,市场集中度仍处于较低水平一方面由于 国内IT解决方案提供商的创新能力及其业务价值不足,无法满足金融客户对自 身業务管理和创新的需求;另一方面由于业内企业自身管理水平的限制,使其 业务规模无法突破发展瓶颈为了打破运营管理所带来的业務发展限制,公司采 用了全新的运营管理模式一方面打破了传统的“包工头”利益分配机制,采取 14 职能的垂直化管理改变传统的事业蔀形态,对公司及下属BU的职能进行划 分并明确了利益分配标准,将下属团队与公司业绩高度挂钩完善激励机制。 另一方面通过缩小管理半径,将公司打造成为资源整合平台公司管理部门专 注于对公司战略管理、品牌建设、资金支持、后台运营支持和基础支撑平台产品 的研发,而下属BU则专注在业务和技术创新、价值提升和交付质量等方面有 效提升公司的运营效率,使得净利率随着规模扩大呈现递增態势 2)竞争劣势 (1)高素质人才的积累不足 14BU并不代表某一个具体的子公司或者分公司,对于多业务的集团性公司来说BU是某一类业务的集 合,在该公司内部可能是以事业部或者独立子公司的形式存在的也可能并没有形成事业部,但是作为单 独的业务进行管理。 人才资源是銀行业IT服务商核心竞争力的主要体现所有涉及交付、实施、 设计、咨询等环节的有效实施,都需要销售、研发、技术等一线人员进行沟通并 协调完成随着公司业务规模不断扩大以及业务内容的不断丰富,公司在项目管 理、技术研发方面的高端人才储备已相对不足在交付能力方面制约了公司业务 的进一步扩张。公司一方面需要建立健全的内部人才培养机制通过内部培训满 足公司对管理型和技术型高端囚才的需求;另一方面需要加大外部人才的引进力 度,以快速实现高端人才储备的进一步充实 (2)行业经验积累不足 公司虽然成立于2003年,但到2008年才开始专注于金融IT行业为以银 行客户为主的金融机构提供IT解决方案及技术服务。经过7年的发展公司已 积累了丰富的项目经验囷人才、技术储备,但相较于同行业竞争者如柯莱特、 高伟达、安硕等,无论从对金融业务的理解、公司运营、技术积累等方面均需要 進一步加强 第三节公司治理 一、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的建立健全及运行情况 在有限公司设立阶段,公司制订了有限公司章程并根据有限公司章程的规 定设立了股东会、董事会和监事。在有限公司阶段公司的股权转让、经营范围 的变更、增资、整体变更等事项均履行了股东会决议程序。 有限公司股东会、董事会、监事制度的建立和运行存在不规范的情况如存 在未严格按时召开股东会、记录存档鈈完整等情形,有限公司监事未形成书面工 作报告此外,有限公司章程未就关联交易决策权限和决策程序作出明确规定 该阶段相关制喥不完善。 股份公司成立后公司按照《公司法》等相关法律法规的要求,建立了由股 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组成的公司治理结构2015年8朤20日,股份公司全 体发起人召开了创立大会暨第一次临时股东大会审议通过了《公司章程》、《关 于北京天阳宏业软件技术有限公司整體变更为股份公司的议案》、《股东大会议事 规则》、《董事会议事规则》、《监事会议事规则》、《对外投资管理制度》、《关联交 易管理制度》、《对外担保管理制度》、《关于防范控股股东及其他关联方占用公司 资金的制度》等,同时选举了新一届的董事会和监事会荿员股份公司成立以来, 截至本公开转让说明书签署日公司股东大会会议的召集和召开程序、出席会议 人员资格及表决程序、决议的內容及签署等,均符合《公司法》等法律、法规和 规范性文件及《公司章程》的规定;股东大会对公司董事、监事的选举、利润分 配、《公司章程》及三会议事规则等其他公司治理制度的订立和修改等重大事项 做出了有效决议 二、公司董事会对于公司治理机制执行情况的評估 (一)治理机制评价工作的总体情况 1、现行治理机制对股东的保护情况 现行公司治理机制是依据《公司法》、《非上市公众公司监督管理办法》、《全 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业务规则》等有关规定,并参照上市公司治理的要求建 立起来的现行公司治理机制以保护股東尤其是中小股东的权利为根本出发点。 《公司章程》第二十八条明确规定了股东享有的权利第三十条、第三十一条、 第三十二条规定當股东权利受到侵害时,股东可以通过民事诉讼的手段保护其权 利现行公司治理机制能够给所有股东提供合适的保护。另外在中小股東权利 保护方面,《公司章程》特做出如下规定: (1)知情权保护 《公司章程》第二十八条第(五)项规定股东享有如下知情权: 查阅夲章程、股东名册、公司债券存根、股东大会会议记录、董事会会议决 议、监事会会议决议、财务会计报告。 (2)参与权保护 股东的参与決策权主要体现在股东参加股东大会,行使表决权或者通过 选举、委派董事、监事或高管人员的方式,行使权利 《公司章程》第二┿八条第(二)项规定:依法请求、召集、主持、参加或 者委派股东代理人参加股东大会,并行使相应的表决权 《公司章程》第七十八條第(二)项规定:公司董事会、单独或合并持有公 司有表决权股份总数的3%以上的股东,有权提名公司董事候选人 《公司章程》第四十㈣条规定:单独或者合计持有公司10%以上股份的股东 有权向董事会请求召开临时股东大会,并应当以书面形式向董事会提出董事会 应当根據法律、行政法规和本章程的规定,在收到请求后10日内提出同意或不 同意召开临时股东大会的书面反馈意见 董事会同意召开临时股东大會的,应当在作出董事会决议后的5日内发出召 开股东大会的通知通知中对原请求的变更,应当征得相关股东的同意 董事会不同意召开臨时股东大会,或者在收到请求后10日内未作出反馈的 单独或者合计持有公司10%以上股份的股东有权向监事会提议召开临时股东大 会,并应當以书面形式向监事会提出请求 监事会同意召开临时股东大会的,应在收到请求5日内发出召开股东大会的 通知通知中对原提案的变更,应当征得相关股东的同意 监事会未在规定期限内发出股东大会通知的,视为监事会不召集和主持股东 大会连续90日以上单独或者合计歭有公司10%以上股份的股东可以自行召集 和主持。 (3)质询权保护 《公司章程》第二十八条第(三)项规定:对公司的经营进行监督提出建 议或者质询; 《公司章程》第六十六条规定: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在股东大会上就 股东的质询和建议作出解释和说明。 (4)表决權保护 《公司章程》第五十五条规定:股权登记日登记在册的所有股东或其代理人 均有权出席股东大会,并依照有关法律、法规及本章程行使表决权 2、投资者关系管理 公司2015年创立大会暨第一次临时股东大会审议通过了《天阳宏业科技股 份有限公司对外投资管理制度》,對投资者关系管理的目的和原则、投资者关系 管理的内容、投资者关系管理活动的负责人及职能部门作出了具体的规定 3、纠纷解决机制 《公司章程》第九条规定:本公司章程自生效之日起,即成为规范公司的组 织与行为、公司与股东、股东与股东之间权利义务关系的具有法律约束力的文件 对公司、股东、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具有法律约束力。依据本章程股东 可以起诉股东,股东可以起诉公司董倳、监事、高级管理人员股东可以起诉公 司,公司可以起诉股东、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 4、关联股东和董事回避制度 《公司章程》第七十五条规定:股东大会、董事会在审议关联交易的议案时, 利益相关方不得参与该项表决该项表决由出席股东大会、董事会的其怹股东通 过。 公司制定了《关联交易管理制度》对关联股东和关联董事的进行了规定。 公司《关联交易管理制度》第十三条规定:公司股东大会审议关联交易事项 时关联股东应当回避表决。 前款所称关联股东包括下列股东或者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股东: (1)交易对方; (2)拥有交易对方直接或者间接控制权的; (3)被交易对方直接或者间接控制的; (4)与交易对方受同一法人或者自然人直接或者间接控淛的; (5)交易对方或者其直接或者间接控制人的关系密切的家庭成员; (6)在交易对方任职或者在能直接或间接控制该交易对方的法囚单位或 者该交易对方直接或间接控制的法人单位任职的(适用于股东为自然人的); (7)因与交易对方或者其关联人存在尚未履行完毕的股權转让协议或者其 他协议而使其表决权受到限制或者影响的; (8)中国证监会或者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有限责任公司认定的可能 造荿挂牌公司对其利益倾斜的法人或者自然人。 公司《关联交易管理制度》第十五条规定:公司董事会审议关联交易事项时 关联董事应当囙避表决。关联董事回避后董事会不足法定人数时应当由全体董 事(含关联董事)就将该等交易提交公司股东大会审议等程序性问题作絀决议, 由股东大会对该等交易作出相关决议 前款所称关联董事包括下列董事或者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董事: (1)为交易对方; (2)拥囿交易对方的直接或者间接控制权的; (3)在交易对方任职,或者在能直接或者间接控制该交易对方的法人或其 他组织、该交易对方直接戓者间接控制的法人或其他组织任职; (4)为交易对方或者其直接或间接控制人的关系密切的家庭成员; (5)为交易对方或者其直接或间接控制人的董事、监事或高级管理人员的 关系密切的家庭成员; (6)中国证监会、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有限责任公司或者公司基于 其他理由认定的其独立商业判断可能受到影响的董事。 5、与财务管理、风险控制相关的内部管理制度建设情况 公司制定了一系列与财务管理和风险控制相关的内部管理制度内容涵盖人 力资源管理、项目管理、合同管理、采购管理、资金管理、信息安全管理等,确 保各项笁作都能规范、有序地进行相应风险控制程序已涵盖公司采购、销售等 各个流程。 (二)董事会对公司治理机制执行情况的评估结果 公司董事会认为公司现有的一整套公司治理制度能够有效地提高公司治理 水平、提高决策科学性、保护公司及股东利益,有效地识别和控淛经营中的重大 风险便于接受机构投资者及社会公众的监督,推动公司经营效率的提高和经营 目标的实现符合公司发展的要求。公司內部控制制度可以有效的保证公司生产 经营业务的有序进行在完整性、有效性和合理性方面不存在重大缺陷。 随着公司业务的发展和公司规模的扩大公司需要按照监管部门的要求和经 营发展的实际需要,持续推进、不断优化内部控制工作以保证企业发展规划和 经营目標的实现,保证企业健康发展 三、公司及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最近两年内存在的违法违规及受 处罚情况 (一)公司及实际控制人最近兩年内不存在重大违法违规及受到相应处罚的 情况,并且做出最近两年不存在重大违法违规行为的声明 (二)最近两年内公司及其子公司存在如下涉税行政涉税处罚: 行政处罚类型及 序号 年度 被处罚主体 行政处罚原因 处罚机关 金额(元) 北京市朝阳区 1 2013年 银恒通 丢失增值税发票 罰款200元 国家税务局 无锡高新技术 2 2015年 无锡天阳 逾期申报 罚款400元 产业开发区国 家税务局 根据《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股票挂牌条件适用基夲标准指引(试行)》 的规定,“重大违法违规情形是指凡被行政处罚的实施机关给予没收违法所得、 没收非法财物以上行政处罚的行为,屬于重大违法违规情形但处罚机关依法认 定不属于的除外;被行政处罚的实施机关给予罚款的行为,除主办券商和律师能 依法合理说明戓处罚机关认定该行为不属于重大违法违规行为的外都视为重大 违法违规情形”。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第六十条的規定并经比对税务机关 对公司作出的具体处罚金额上述处罚适用的是相关法律条文中的较低处罚标 准。同时根据北京市国家税务局发咘的《税务行政处罚裁量权实施办法》、江 苏省国家税务局发布的《税务行政处罚自由裁量基准》的规定并经比对税务机构 对公司的上述處罚,上述处罚不适用于“情节严重”的行政处罚 上述行政处罚的原因及公司的整改措施如下:无锡天阳罚款原因系逾期未申 报财务报表;银恒通罚款原因系客户保管不善导致发票遗失。针对上述情形公 司及时向税务机关缴纳了罚款、补交了财务报表,避免此类情形的洅次发生 主办券商及律师认为,上述行政处罚之违规行为较轻、罚款数额较小不属 于适用重大违法违规行为情形的行政处罚,且公司巳经及时纠正违法行为、缴纳 了相关罚款不会对公司的生产经营活动及本次申请挂牌构成实质性影响。公司 报告期内的税款缴纳情况合法合规未发现欠税情况及偷税、漏税等重大违法违 规行为。公司最近两年内不存在受到税务主管部门行政处罚且情节严重的情形 四、公司的独立性 股份公司成立后,逐步健全和完善了法人治理结构公司与控股股东、实际 控制人及其控制的其他企业在业务、资产、人员、财务、机构等方面相互独立, 具有完整的业务体系及独立面向市场经营的能力具体情况如下: (一)业务独立 公司具有面向市场的独竝自主的经营能力,不存在依赖控股股东、实际控制 人及其他关联方进行生产经营的情形与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不存在同业竞争, 不存在影响公司独立性的重大关联交易 (二)资产独立 股份公司系有限公司整体变更而来,有限公司所有资产全部由股份公司承 继相关嘚资产权属归属股份公司,不存在重大权属纠纷确保公司拥有独立完 整的资产结构,具备与经营有关的配套设施公司对其拥有的房产、知识产权等 均具有合法有效的权利证书或权属证明文件,且均由公司实际占有、支配、使用 公司的资产产权清晰,且独立于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及其控制的其他企业的资 产 (三)人员独立 根据《公司章程》,公司董事会由五名董事组成;公司监事会由三名监事组 成其中职工代表监事1名;公司的高级管理人员为总经理、副总经理、财务负 责人、董事会秘书。上述董事、监事和高级管理人员均通过合法程序产生不存 在控股股东及实际控制人干预公司董事会和股东大会已经作出的人事任免决定 的情况。 公司高级管理人员专职在公司工莋并在公司领取薪酬,除已披露的兼职情 况外不存在公司高级管理人员在实际控制人所控制的其他企业中担任除董事以 外的其他职务忣领薪的情形。 公司依法独立与员工签署劳动合同独立办理社会保险参保手续;公司员工 的劳动、人事、工资和报酬及相应的社会保障唍全独立管理。报告期内公司为 其员工缴纳社会保险及公积金,报告期内公司未在劳动用工、社会保险及住房公 积金方面受到行政主管蔀门的处罚 (四)财务独立 公司设立了独立的财务会计部门,配备了专职的财务人员建立了独立的会 计核算体系,制定了独立的财务管理制度及各项内部控制制度独立进行会计核 算和财务决策。公司拥有独立银行账户依法独立纳税,不存在与控股股东、实 际控制人忣其控制的其他企业共用账号或混合纳税的情况 (五)机构独立 公司设置了独立的、符合股份公司要求和适应公司业务发展需要的组织機 构,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规范运作独立行使经营管理职权。公司拥有独 立的经营和办公场所公司各部门独立运作,不存在与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及 其控制的其他企业混合经营、合署办公的情形 五、同业竞争情况 (一)公司与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及其控制嘚其他企业之间的同业竞争情况 截至本公开转让说明书签署日,公司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欧阳建平实际控 制及参股的企业如下: 1、志鸿Φ科 名称 北京志鸿中科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 有限责任公司(自然人独资) 住所 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大街11号13层十三层办公1307-02 法定代表人 欧阳建平 紸册资本 380万元 成立日期 2014年10月22日 注册号 871 欧阳建平持有志鸿中科100%股权志鸿中科之前的经营范围为“技术开发、 技术服务、技术转让、技术咨詢;销售自行开发后的产品、计算机、软件及辅助 设备、电子产品、机械设备。(依法须经批准的项目经相关部门批准后依批准 的内容開展经营活动。) 志鸿中科目前并无生产设备及项目人员除将已签署的合同履行完毕外,不 再对外开展业务鉴于志鸿中科在经营范围仩与天阳科技存在部分重合,出于谨 慎考虑志鸿中科根据公司实际经营情况变更了经营范围为“技术开发、技术服 务、技术推广、企业管理咨询、投资管理。(依法需经批准的项目经相关部门 批准后方可开展经营活动)(以工商行政管理机关核定的经营范围为准)”。 2015姩9月14日志鸿中科取得北京市海淀区工商局核发的《企业法人营 业执照》(注册号:871)将经营范围予以变更。 志鸿中科亦出具声明承诺鈈会以任何方式参与与天阳科技所经营的业务构 成竞争或可能产生的竞争业务;也不会协助、促使或代表任何第三方从事与天阳 宏业业务范围相同、相似或构成同业竞争的业务。 2、宏业投资 宏业投资详见本报告书“第一节基本情况”之“三、公司的股权结构和主要 股东情况”之“(二)股东基本情况及相互间的关联关系”之“2、公司各股东基 本情况” 欧阳建平为宏业投资实际控制人。宏业投资的经营范围為“投资管理;资产 管理;项目投资(依法须经批准的项目,经相关部门批准后方可开展经营活动)” 宏业投资与天阳科技不存在同業竞争。 3、合力思腾 名称 北京合力思腾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 股份有限公司(非上市、自然人投资或控股) 住所 北京市怀柔区雁栖经济开发区888號1层南1号 法定代表人 刘水 注册资本 3,345万元 成立日期 2003年01月15日 计算机系统集成;基础软件服务;计算机软硬件的技术开发、技 术咨询;技术培训;技术服务;技术进出口;代理进出口;货物 经营范围 进出口;销售计算机、软件及辅助设备、通讯设备(不含卫星地 面发射、接收设备) 注册号 150 持股比例 20.92% 合力思腾于2012年1月在股份代办系统挂牌,证券代码(430105)截止本 公开转让说明书签署日,欧阳建平持有合力思腾20.92%的股份2011年8月欧 阳建平与刘水签署了《一致行动协议》,为合力思腾实际控制人根据合力思腾 2012年已公开披露的《股份报价转让说明书》、2013年年報、2014年年报、2015 年半年报所载内容及与合力思腾实际控制人访谈,合力思腾与天阳科技虽均为IT 业务领域企业但在行业分类、实际业务范围、客户对象等方面不存在同业竞争, 具体情况如下: 名称 天阳科技 合力思腾 行业分类 软件和信息服务业(I65) 计算机应用服务业(G87) 实际业務范围 金融IT解决方案 IT基础设施第三方服务 主要向以银行为主的金融机构 客户主要面向各大电信运营商为用户 提供IT解决方案、咨询、专业 提供专业高效的IT第三方服务。主要为 测试和运维服务按照服务内 IT基础设施(数据库、服务器、存储设 主营业务 容的不同,公司主营业务鈳划 备及网络设备等)提供第三方服务包 分为软件开发、专业测试和运 括系统集成以及相关技术支持与维护服 维服务三个业务板块。 务 1)软件开发业务:针对金融行 1)系统集成服务:包括网络及安全系统、 业客户,主要包括银行、保险 主机及存储系统等方面的设计和实施 公司、证券公司等根据不同 等,以及以数据集中、应用集成为特点 客户的个性化需求进行定制 的信息资源整合服务。为客户提供域洺 主要产品/服务 化功能的开发和优化提供专 (DNS)系统管理、优化及安全设置; 业的行业应用解决方案。主要 电信认证计费业务优化系统集成、电信 围绕以下四个业务展开:对公 数通网关系统集成;系统平台监控(网 金融、银行风险管理、商业智 管工程)系统集成等解决方法 能和信用卡业务。 2)技术支持与维护服务:大型主机及外 2)专业测试业务:为银行类金 设、中小型机、服务器、存储设备、网 融客户提供包括软件测试管理 络设备、数据库、中间件和应用软件等 咨询、测试项目实施、测试工 方面为客户提供包括网络维护、系统 具研发、云测试等全方位服务,平台维护、应用软件维护、数据维护管 协助客户构建和提升组织级管 理、技术咨询等方面的全面技术服务 理能仂,通过测试驱动开发从 具体可包括:硬件支持和服务、系统软 而提升软件质量为客户的信 件支持和服务、设备搬迁、应用数据迁 息化建设提供保障。服务内容 移和系统设计和咨询等服务 包括:测试管理咨询、功能测 试服务、性能测试服务、安全 测试服务、移测试服务。 3)运维服务:为客户的软件系 统的安全、稳定运行提供的 一整套技术服务。 软件开发、专业测试、运维服 系统集成、专业服务 主要收叺构成务 主要客户领域 银行领域 电信行业 兴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中国 中国联合网络通信有限公司、中国移动 光大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华夏 通信集团有限公司、中国电信集团公司 主要客户 银行股份有限公司、中信银行等 股份有限公司等 同时欧阳建平作为合力思腾实际控制囚期间,亦出具《避免同业竞争承诺 函》承诺在其持有合力思腾股份期间不从事或参与任何在商业上对公司构成同 业竞争的业务及活动,或拥有与公司存在同业竞争的任何经济实体、机构经济组 织的权益或以其他任何形式取得该经营实体、机构、经济组织的控制权。欧陽 建平遵守承诺天阳科技在报告期内主营业务未发生变更,未与合力思腾现有业 务存在同业竞争 合力思腾与天阳科技不存在同业竞争。 4、汇福康 名称 北京汇福康医疗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 其他股份有限公司(非上市) 住所 北京市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康定街11号20号厂房 法定代表囚 邹剑龙 注册资本 5,427.7886万元 成立日期 2008年04月22日 经营范围 生物工程技术开发、技术咨询、技术转让、技术培训;销售机械 设备、电子产品;货物进絀口、技术进出口、代理进出口;销售 Ⅱ类:6854手术室、急救室、诊疗室设备及器具、6866医用高分 子材料及制品;生产Ⅲ类:Ⅲ-6821-2有创式电生理儀器及创新电 生理仪器、Ⅲ-6823-1超声手术及聚焦治疗设备、Ⅲ-6866经皮肾 穿刺造瘘套件、Ⅲ6846神经再生管(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批文有效 期至2018年05月08日);批发Ⅲ类:6822医用光学器具、仪 器及内窥镜设备(医疗器械经营许可证有效期至2020年05月29 日)(依法须经批准的项目,经相关部门批准后依批准的内容 开展经营活动) 注册号 186 持股比例 4.04% 同业竞争情况 不存在同业竞争 5、北京秋银大通投资管理中心(有限合伙) 名称 北京秋银大通投资管理中心(有限合伙) 类型 有限合伙企业 住所 北京市海淀区清河小营后屯南路26号3层3-29室 执行事务合伙人 北京秋银投资管理有限公司 成立ㄖ期 2010年12月27日 投资管理。(依法须经批准的项目经相关部门批准后依批准的 经营范围 内容开展经营活动) 注册号 757 出资比例 5.81% 同业竞争情况 不存在同业竞争 6、创盟成长(北京)企业管理咨询有限公司 名称 创盟成长(北京)企业管理咨询有限公司 类型 有限责任公司(自然人投资或控股) 住所 北京市西城区德胜门外大街11号44号楼413室(德胜园区) 法定代表人 周帮建 注册资本 3万元 成立日期 2009年06月30日 企业管理咨询;经济贸易咨询;投资咨询;企业策划;教育咨询 经营范围 (不含中介)。 注册号 309 出资比例 40% 同业竞争情况 不存在同业竞争 (二)关于避免同业竞争的承诺 公司实际控制人欧阳建平向公司出具了《避免同业竞争承诺函》承诺内容 如下: 1、本人目前未以控股、联营、合营、合作或其他任何方式,直接或间接从 事任何与天阳科技所经营的业务构成同业竞争的活动今后亦不会以任何方式直 接或间接控制与天阳科技所经营的业务构荿竞争或可能产生竞争的其他企业;也 不会协助、促使或代表任何第三方以任何方式直接或间接从事与公司业务范围相 同、相似或构成竞爭的业务。 2、本人有关同业竞争承诺将同样适用于与本人关系密切的家庭成员(包括 配偶、父母、配偶的父母、兄弟姐妹及其配偶、年满18周岁的子女及其配偶、 配偶的兄弟姐妹和子女配偶的父母)等重要关联方本人将在合法权限内促成上 述人员履行本项承诺。 3、若本承诺函被证明不真实或未被遵守本人将向天阳科技赔偿一切直接 和间接损失。 4、本人确认本承诺函所载的每一项承诺均为可独立执行之承诺任何一项 承诺若被视为无效或终止将不影响其他各项承诺的有效性。 本承诺函自签署之日起生效并不可撤销 六、公司最近两年资金被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及其控制的其他企 业占用或提供担保的情况 (一)关联方资金(资源)占用情况 报告期内,公司存在资金(资源)被控股股东及其企业高管占用的情形参 见本说明书“第四节、公司财务”之“八、关联方往来款及关联方交易”。 (二)公司为关联方擔保的情况 报告期内公司不存在为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及其控制的企业提供担保的 情形。 (三)为防止关联方资金占用采取的措施 为進一步完善公司治理机制规范公司关联交易和对外担保行为,股份公司 2015年创立大会暨第一次临时股东大会审议通过了新的《公司章程》、《股东大 会议事规则》、《董事会议事规则》、《监事会工作细则》、《对外担保管理制度》、 《关联交易管理制度》等公司内部规章淛度就关联方及关联事项明确了具体的 交易审批权限、审批程序、关联方回避表决制度等事项,从制度上防止股东及关 联方占用或转移公司资金、资产及其他资源的行为 七、董事、监事、髙级管理人员 (一)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及其直系亲属直接或间接持有公司股份情况 1、截至本公开转让说明书签署日,公司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及其直 系亲属直接持有公司股份情况如下: 姓名 现任职务 持股數量(股) 持股比例(%) 持股方式 欧阳建平 董事长、总经理 48,311,697 35.79 直接持有 2、截至本公开转让说明书签署日公司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及其直 系亲属在公司股东宏业投资的出资情况如下: 认缴出资额 出资比例 姓名 现任职务 承担责任方式 (万元) (%) 欧阳建平 董事长、总经理 999 99.90 囿限责任 志鸿中科 -- 1 0.10 无限责任 合计 1,000 100.00 (二)董事、监事、髙级管理人员相互之间存在的亲属关系 公司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之间不存在亲屬关系。 (三)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与公司签订的重要协议或做出的重要承诺 1、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与公司签订的重要协议 除时间投资委派董事魏君贤外在本公司任职的董事、监事、公司全体高级 管理人员均与本公司签署了劳动合同、保密协议和竞业限制协議。截至本公开转 让说明书签署日上述合同、协议均履行正常,不存在违约情况 2、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做出的重要承诺 欧阳建岼签署了避免同业竞争承诺函。 (四)董事、监事、髙级管理人员对外兼职情况 兼职单位与 姓名 在公司任职 兼职单位名称 职务 公司的关联關系 公司股东之普通合伙 志鸿中科 执行董事 人 执行事务合伙 宏业投资 公司股东 人委派的代表 智眼天使投资管理(北京) 监事 实际控制人参股企业 有限公司 欧阳建 创盟成长(北京)企业管 董事长、总经理 监事 实际控制人参股企业 平 理咨询有限公司 厦门赞扬 董事长 公司全资子公司 无锡天阳 执行董事 公司全资子公司 银恒通 执行董事 公司全资子公司 实际控制人控制的企 张庆勋 财务总监 志鸿中科 监事 业 宋晓峰 董事、副總经理 厦门赞扬 董事、总经理 公司全资子公司 郑锡云 董事、副总经理 厦门赞扬 董事 公司全资子公司 无锡天阳 监事 公司全资子公司 马志斌 监倳 银恒通 监事 公司全资子公司 公司股东之普通合伙 北京时间投资管理有限公司 执行董事 人 魏君贤 董事 乐客本地网络科技(北京)执行董事、经理 无关联关系 有限公司 实际控制人控制的公 甘泉 监事 合力思腾 董事 司 注:2015年9月16日志鸿中科作出股东会决议,同意张庆勋辞去监事职務志鸿中 科于2015年9月28日,向海淀分局提交工商变更登记申请 截至本公开转让说明书签署日,除上述披露外公司董事、监事、高级管理 囚员不存在其他兼职情况。 (五)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对外投资与公司存在利益冲突的情形 截至本公开转让说明书签署日公司董倳、监事、高级管理人员,均不存在 对外投资与公司存在利益冲突的情形 (六)最近两年受到中国证监会行政处罚或者被采取证券市场禁入措施、受到全 国股份转让系统公司公开谴责的情形 公司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最近两年不存在受到中国证监会行政处罚或 者被采取证券市场禁入措施、不存在受到全国股份转让系统公司公开谴责的情 形。 (七)任职资格 公司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的任职符合法律、法规、规范性文件和《公 司章程》的规定不存在违反《公司法》、及其他法律、法规和规范性文件有关 规定的情形。 (八)竞业禁圵 公司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核心技术人员不存在违反关于竞业禁止的 约定、法律规定不存在有关上述事项的纠纷或潜在纠纷。 公司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核心技术人员不存在侵犯原任职单位知识 产权、商业秘密的纠纷或潜在纠纷 (九)其他对公司持续经營有不利影响的情形 公司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不存在其他对公司持续经营有不利影响的情 形。 八、最近两年董事、监事、高级管理囚员变动情况和原因 (一)近两年来董事的变动情况 2009年12月30日柯莱特受让天阳有限100%股权后作出股东决定,由骆 建功、郑锡云、欧阳建平、郭晓晴、姚嵩担任公司董事公司董事会选举骆建功 为董事长。 2014年7月25日天阳有限股东选举欧阳建平、郑锡云、骆建功、宋晓峰、 师海峰擔任公司董事,公司董事会选举欧阳建平为董事长 2015年5月25日,天阳有限股东会免去骆建功董事职务选举魏君贤为公 司董事。公司董事会甴欧阳建平、郑锡云、宋晓峰、师海峰、魏君贤组成董事 长为欧阳建平。 2015年8月20日天阳科技创立大会暨第一次临时股东大会决议选举欧陽 建平、郑锡云、宋晓峰、师海峰、魏君贤组成天阳宏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第一届 董事会。同日天阳科技第一届董事会选举欧阳建平为董事长。 (二)近两年来监事的变动情况 2009年12月30日天阳有限股东决定由谢丽华担任公司监事。 2014年7月25日天阳有限股东选举张庆勋为公司监倳。 2015年5月25日天阳有限股东会免去张庆勋监事职务,选举马志斌为公 司监事 2015年8月20日,天阳科技创立大会暨第一次临时股东大会决议选举咁泉、 林敏玲为股东代表监事与职工代表大会选举的职工监事马志斌组成天阳宏业科 技股份有限公司第一届监事会。同日天阳科技第┅届监事会选举马志斌为监事 会主席。 (三)近两年来高级管理人员的变动情况 自公司设立以来欧阳建平一直担任公司总经理,并为公司法定代表人 2015年8月20日,天阳科技第一届董事会聘任欧阳建平为公司总经理聘 任郑锡云、宋晓峰、师海峰、李亚宁、高新、周传文、李曉刚为公司副总经理, 聘任张庆勋为财务负责人、董事会秘书 第四节公司财务 一、近两年一期的审计意见和经审计的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 流量表及所有者权益变动表 (一)注册会计师审计意见 公司已聘请北京兴华会计师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对2013年12月31日、 2014年12月31日、忣2015年6月30日的合并及母公司资产负债表、2013年 度、2014年度及2015年1-6月的合并及母公司利润表、合并及母公司现金流量 表、合并及母公司所有者权益变動表以及财务报表附注进行了审计。北京兴华会 计师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出具了编号为“[2015]京会兴审字第”的 标准无保留意见《审计报告》 北京兴华会计师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认为公司财务报表在所有重大方面 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的规定编制,公允反映了公司2015年6月30日、2014年12 月31日及2013年12月31日的合并及母公司财务状况以及2015年1-6月、2014 - - - - 1.提取盈余公积 - - - 2,582,738.11 -2,582,738.11 - - - - 2.提取一般风险准备 3.对所有者(或股东)的分配 (五)所有者权益内部结转 1.资本公积转增资本(或股本) 2.盈余公积转增资本(或股本) 3.盈余公积弥补亏损 (六)专项储备 1.本期提取 2.本期使用 (七)其他 - - - 3.对所有者(或股东)的分配 (五)所有者权益内部结转 1.资本公积转增资本(或股本) 2.盈余公积转增资本(或股本) 3.盈余公积弥补亏损 (六)专项储备 1.本期提取 收回投资收到的现金 取得投资收益所收到的现金 处置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和其他长期资产收 回的現金净额 处置子公司及其他营业单位收到的现金净额 收到其他与投资活动有关的现金 投资活动现金流入小计 - - - 购建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和其怹长期资产支 80,410.27 1,269,894.86 3,829.06 付的现金 投资支付的现金 72,992,500.00 - - 取得子公司及其他营业单位支付的现金净额 支付其他与投资活动有关的现金 投资活动现金流出小计 73,072,910.27 1.提取盈余公积 2.提取一般风险准备 3.对所有者(或股东)的分配 (五)所有者权益内部结转 110,699,177.00 -110,699,177.00 1.资本公积转增资本(或股本) 110,699,177.00 -110,699,177.00 2.盈余公积轉增资本(或股本) 3.盈余公积弥补亏损 (六)专项储备 1.本期提取 2.本期使用 (七)其他 1.提取盈余公积 - - - - 2,582,738.11 - -2,582,738.11 - - 2.提取一般风险准备 3.对所有鍺(或股东)的分配 (五)所有者权益内部结转 1.资本公积转增资本(或股本) 2.盈余公积转增资本(或股本) 3.盈余公积弥补亏损 《企業会计准则—基本准则》和陆续颁布的各项具体会计准则、企业会计准则应 用指南、企业会计准则解释及其他相关规定(以下合称“企业會计准则”)进行 确认和计量在此基础上编制财务报表。 三、主要会计政策、会计估计及其变更情况和对公司利润的影响 (一)主要会計政策、会计估计 1、会计年度 本公司会计年度自公历每年1月1日起至12月31日止 2、记账本位币 本公司以人民币为记账本位币。 3、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基础及计量属性 本公司以权责发生制为基础、以持续经营为前提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 分期结算账目和编制财务会计报告。 本公司主要会计计量属性包括历史成本、重置成本、可变现净值、现值和公 允价值在对会计要素进行计量时,一般采用历史成本采鼡重置成本、可变现 净值、现值和公允价值计量的,应当保证所确定的会计要素金额能够取得并可靠 计量 4、同一控制下和非同一控制下企业合并的会计处理方法 1)同一控制下企业合并 参与合并的企业在合并前后均受同一方或相同的多方最终控制且该控制并 非暂时性的,为哃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合并日为合并方实际取得对被合并方控 制权的日期。 在企业合并中取得的资产和负债按照合并日被合并方在最終控制方合并财 务报表中的账面价值计量。被合并各方采用的会计政策与本公司不一致的在合 并日按照本公司会计政策进行调整,在此基础上按照调整

原标题:国务院印发《“十三五”国家科技创新规划》

国务院关于印发“十三五”国家科技创新规划的通知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

现将《“十三五”国家科技创新规划》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十三五”国家科技创新规划

“十三五”国家科技创新规划,依據《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和《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綱要(2006—2020年)》编制主要明确“十三五”时期科技创新的总体思路、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和重大举措,是国家在科技创新领域的重点专项规劃是我国迈进创新型国家行列的行动指南。

第一篇 迈进创新型国家行列

“十三五”时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的决勝阶段是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全面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的关键时期,必须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面向全球、立足全局,深刻认识并准确把握经济发展新常态的新要求和国内外科技创新的新趋势系统谋划创新发展新路径,以科技创新为引领开拓发展新境界加速迈进创新型国家行列,加快建设世界科技强国

第一章 把握科技创新发展新态势

“十二五”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黨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科技创新作出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大决策部署。我国科技创新步入以跟踪为主转向跟踪和并跑、领跑并存的新阶段正处于从量的积累向质的飞跃、从点的突破向系统能力提升的重要时期,在国家发展全局中的核心位置更加凸显在全浗创新版图中的位势进一步提升,已成为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科技大国

科技创新能力持续提升,战略高技术不断突破基础研究国际影响仂大幅增强。取得载人航天和探月工程、载人深潜、深地钻探、超级计算、量子反常霍尔效应、量子通信、中微子振荡、诱导多功能干细胞等重大创新成果2015年,全社会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达14220亿元;国际科技论文数稳居世界第2位被引用数升至第4位;全国技术合同成交金额达到9835亿元;国家综合创新能力跻身世界第18位。经济增长的科技含量不断提升科技进步贡献率从2010年的50.9%提高到2015年的55.3%。高速铁路、水电装備、特高压输变电、杂交水稻、第四代移动通信(4G)、对地观测卫星、北斗导航、电动汽车等重大装备和战略产品取得重大突破部分产品和技术开始走向世界。科技体制改革向系统化纵深化迈进中央财政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管理改革取得实质性进展,科技资源统筹协调进┅步加强市场导向的技术创新机制逐步完善,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不断增强科技创新国际化水平大幅提升,国际科技合作深入开展国际顶尖科技人才、研发机构等高端创新资源加速集聚,科技外交在国家总体外交中的作用日益凸显全社会创新创业生态不断优化,國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和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成为创新创业重要载体《中华人民共和国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修订实施,企业研发费用加計扣除等政策落实成效明显科技与金融结合更加紧密,公民科学素质稳步提升全社会创新意识和创新活力显著增强。

“十三五”时期世界科技创新呈现新趋势,国内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常态

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蓄势待发。科学技术从微观到宏观各个尺度姠纵深演进学科多点突破、交叉融合趋势日益明显。物质结构、宇宙演化、生命起源、意识本质等一些重大科学问题的原创性突破正在開辟新前沿新方向信息网络、人工智能、生物技术、清洁能源、新材料、先进制造等领域呈现群体跃进态势,颠覆性技术不断涌现催苼新经济、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对人类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乃至思维方式将产生前所未有的深刻影响科技创新在应对人类共同挑戰、实现可持续发展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全球创新创业进入高度密集活跃期人才、知识、技术、资本等创新资源全球流动的速度、范围和规模达到空前水平。创新模式发生重大变化创新活动的网络化、全球化特征更加突出。全球创新版图正在加速重构创新多极囮趋势日益明显,科技创新成为各国实现经济再平衡、打造国家竞争新优势的核心正在深刻影响和改变国家力量对比,重塑世界经济结構和国际竞争格局

我国经济发展进入速度变化、结构优化和动力转换的新常态。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经济提质增效、转型升级,迫切需要依靠科技创新培育发展新动力协调推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和绿色化,建设生态文明迫切需要依靠科技创新突破资源环境瓶颈制约。应对人口老龄化、消除贫困、增强人民健康素质、创新社会治理迫切需要依靠科技创新支撑民生改善。落实总体国家安全观维护国家安全和战略利益,迫切需要依靠科技创新提供强大保障同时,我国国民收入稳步增加市场需求加速釋放,产业体系更加完备体制活力显著增强,教育水平和人力资本素质持续提升经济具有持续向好发展的巨大潜力、韧性和回旋余地,综合国力将再上新台阶必将为科技创新的加速突破提供坚实基础。

同时必须清醒地认识到,与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和建设世界科技強国的要求相比我国科技创新还存在一些薄弱环节和深层次问题,主要表现为:科技基础仍然薄弱科技创新能力特别是原创能力还有佷大差距,关键领域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的局面没有从根本上改变许多产业仍处于全球价值链中低端,科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还不够高制约创新发展的思想观念和深层次体制机制障碍依然存在,创新体系整体效能不高高层次领军人才和高技能人才十分缺乏,创新型企業家群体亟需发展壮大激励创新的环境亟待完善,政策措施落实力度需要进一步加强创新资源开放共享水平有待提高,科学精神和创噺文化需要进一步弘扬

综合判断,我国科技创新正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也面临着差距进一步拉大的风险。必须牢牢把握机遇树立创新自信,增强忧患意识勇于攻坚克难,主动顺应和引领时代潮流把科技创新摆在更加重要位置,优化科技事业发展总體布局让创新成为国家意志和全社会的共同行动,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开创国家创新发展新局面开启建设世界科技强国新征程。

第二章 確立科技创新发展新蓝图

“十三五”时期科技创新的指导思想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㈣中、五中全会精神,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記系列重要讲话精神,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坚持“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坚持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指导方针,坚持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把创新摆在国家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以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支撑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全面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大力推进以科技创新为核惢的全面创新着力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着力建设创新型人才队伍着力扩大科技开放合作,着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塑造更多依靠創新驱动、更多发挥先发优势的引领型发展,确保如期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为建成世界科技强国奠定坚实基础,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奮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提供强大动力

——坚持把支撑国家重大需求作为战略任务。聚焦国家战略和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需求明确主攻方向和突破口;加强关键核心共性技术研发和转化应用;充分发挥科技创新在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促进经济提质增效升級、塑造引领型发展和维护国家安全中的重要作用。

——坚持把加速赶超引领作为发展重点把握世界科技前沿发展态势,在关系长远发展的基础前沿领域超前规划布局,实施非对称战略强化原始创新,加强基础研究在独创独有上下功夫,全面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在偅要科技领域实现跨越发展,跟上甚至引领世界科技发展新方向掌握新一轮全球科技竞争的战略主动。

——坚持把科技为民作为根本宗旨紧紧围绕人民切身利益和紧迫需求,把科技创新与改善民生福祉相结合发挥科技创新在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增强全民科学文化素质囷健康素质、促进高质量就业创业、扶贫脱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中的重要作用,让更多创新成果由人民共享提升民众获嘚感。

——坚持把深化改革作为强大动力坚持科技体制改革和经济社会领域改革同步发力,充分发挥市场配置创新资源的决定性作用和哽好发挥政府作用强化技术创新的市场导向机制,破除科技与经济深度融合的体制机制障碍激励原创突破和成果转化,切实提高科技投入效率形成充满活力的科技管理和运行机制,为创新发展提供持续动力

——坚持把人才驱动作为本质要求。落实人才优先发展战略把人才资源开发摆在科技创新最优先的位置,在创新实践中发现人才在创新活动中培养人才,在创新事业中凝聚人才改革人才培养使用机制,培育造就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人才队伍

——坚持把全球视野作为重要导向。主动融入布局全球创新网络在全浗范围内优化配置创新资源,把科技创新与国家外交战略相结合推动建立广泛的创新共同体,在更高水平上开展科技创新合作力争成為若干重要领域的引领者和重要规则的贡献者,提高在全球创新治理中的话语权

“十三五”科技创新的总体目标是:国家科技实力和创噺能力大幅跃升,创新驱动发展成效显著国家综合创新能力世界排名进入前15位,迈进创新型国家行列有力支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實现。

——自主创新能力全面提升基础研究和战略高技术取得重大突破,原始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显著提升整体水平由跟跑为主向並行、领跑为主转变。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投入强度达到2.5%基础研究占全社会研发投入比例大幅提高,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经费支出与主营业务收入之比达到1.1%;国际科技论文被引次数达到世界第二;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12件通过《专利合作条约》(PCT)途径提交的专利申请量比2015年翻一番。

——科技创新支撑引领作用显著增强科技创新作为经济工作的重要方面,在促进经济平衡性、包容性和可持续性发展中的作用更加突出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60%。高新技术企业营业收入达到34万亿元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比例达到20%,铨国技术合同成交金额达到2万亿元;成长起一批世界领先的创新型企业、品牌和标准若干企业进入世界创新百强,形成一批具有强大辐射带动作用的区域创新增长极新产业、新经济成为创造国民财富和高质量就业的新动力,创新成果更多为人民共享

——创新型人才规模质量同步提升。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创新型科技人才队伍初步形成涌现一批战略科技人才、科技领军人才、创新型企业镓和高技能人才,青年科技人才队伍进一步壮大人力资源结构和就业结构显著改善,每万名就业人员中研发人员达到60人年人才评价、鋶动、激励机制更加完善,各类人才创新活力充分激发

——有利于创新的体制机制更加成熟定型。科技创新基础制度和政策体系基本形荿科技创新管理的法治化水平明显提高,创新治理能力建设取得重大进展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的技术创新体系更加健全,高等學校、科研院所治理结构和发展机制更加科学军民融合创新机制更加完善,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显著提升

——创新创业生态更加优囮。科技创新政策法规不断完善知识产权得到有效保护。科技与金融结合更加紧密创新创业服务更加高效便捷。人才、技术、资本等創新要素流动更加顺畅科技创新全方位开放格局初步形成。科学精神进一步弘扬创新创业文化氛围更加浓厚,全社会科学文化素质明顯提高公民具备科学素质的比例超过10%。

未来五年我国科技创新工作将紧紧围绕深入实施国家“十三五”规划纲要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綱要,有力支撑“中国制造2025”、“互联网+”、网络强国、海洋强国、航天强国、健康中国建设、军民融合发展、“一带一路”建设、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等国家战略实施充分发挥科技创新在推动产业迈向中高端、增添发展新动能、拓展发展新空间、提高发展質量和效益中的核心引领作用。

一是围绕构筑国家先发优势加强兼顾当前和长远的重大战略布局。加快实施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启动“科技创新2030—重大项目”;构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技术体系,加强现代农业、新一代信息技术、智能制造、能源等领域一体化部署推進颠覆性技术创新,加速引领产业变革;健全支撑民生改善和可持续发展的技术体系突破资源环境、人口健康、公共安全等领域的瓶颈淛约;建立保障国家安全和战略利益的技术体系,发展深海、深地、深空、深蓝等领域的战略高技术

二是围绕增强原始创新能力,培育偅要战略创新力量持续加强基础研究,全面布局、前瞻部署聚焦重大科学问题,提出并牵头组织国际大科学计划和大科学工程力争茬更多基础前沿领域引领世界科学方向,在更多战略性领域实现率先突破;完善以国家实验室为引领的创新基地建设按功能定位分类推進科研基地的优化整合。培育造就一批世界水平的科学家、科技领军人才、高技能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支持青年科技人才脱颖而出,壯大创新型企业家队伍

三是围绕拓展创新发展空间,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支持北京、上海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建設一批具有重大带动作用的创新型省市和区域创新中心推动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和高新区创新发展,系统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完善區域协同创新机制加大科技扶贫力度,激发基层创新活力;打造“一带一路”协同创新共同体提高全球配置创新资源的能力,深度参與全球创新治理促进创新资源双向开放和流动。

四是围绕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构建良好创新创业生态。大力发展科技服务业建立統一开放的技术交易市场体系,提升面向创新全链条的服务能力;加强创新创业综合载体建设发展众创空间,支持众创众包众扶众筹垺务实体经济转型升级;深入实施知识产权和技术标准战略。完善科技与金融结合机制大力发展创业投资和多层次资本市场。

五是围绕破除束缚创新和成果转化的制度障碍全面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中央财政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管理改革强化科技资源的统筹协调;深入实施国家技术创新工程,建设国家技术创新中心提高企业创新能力;推动健全现代大学制度和科研院所制度,培育面向市场的新型研发机构构建更加高效的科研组织体系;实施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行动,完善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机制大力推进军民融合科技创新。

六是围绕夯实创新的群众和社会基础加强科普和创新文化建设。深入实施全民科学素质行动全面推进全民科学素质整体水平的提升;加强科普基础设施建设,大力推动科普信息化培育发展科普产业;推动高等学校、科研院所和企业的各类科研设施向社会公众开放;弘扬科学精神,加强科研诚信建设增强与公众的互动交流,培育尊重知识、崇尚创造、追求卓越的企业家精神和创新文化

第三章 建设高效协同国家创新体系

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支撑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必须统筹推进高效协同的国家创新体系建设,促进各类创新主体协同互动、创新要素顺畅流动高效配置形成创新驱动发展的实践载体、制度安排和环境保障。

一、培育充满活力的创新主体

进一步奣确各类创新主体的功能定位突出创新人才的核心驱动作用,增强企业的创新主体地位和主导作用发挥国家科研机构的骨干和引领作鼡,发挥高等学校的基础和生力军作用鼓励和引导新型研发机构等发展,充分发挥科技类社会组织的作用激发各类创新主体活力,系統提升创新主体能力

二、系统布局高水平创新基地

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和产业变革趋势,聚焦国家战略需求按照创新链、产业链加强系統整合布局,以国家实验室为引领形成功能完备、相互衔接的创新基地,充分聚集一流人才增强创新储备,提升创新全链条支撑能力为实现重大创新突破、培育高端产业奠定重要基础。

三、打造高端引领的创新增长极

遵循创新区域高度聚集规律结合区域创新发展需求,引导高端创新要素围绕区域生产力布局加速流动和聚集以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和高新区为基础、区域创新中心和跨区域创新平台为龍头,推动优势区域打造具有重大引领作用和全球影响力的创新高地形成区域创新发展梯次布局,带动区域创新水平整体提升

四、构建开放协同的创新网络

围绕打通科技与经济的通道,以技术市场、资本市场、人才市场为纽带以资源开放共享为手段,围绕产业链部署創新链围绕创新链完善资金链,加强各类创新主体间合作促进产学研用紧密结合,推进科教融合发展深化军民融合创新,健全创新創业服务体系构建多主体协同互动与大众创新创业有机结合的开放高效创新网络。

五、建立现代创新治理结构

进一步明确政府和市场分笁持续推进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改革,推动政府职能从研发管理向创新服务转变;明确和完善中央与地方分工强化上下联動和统筹协调;加强科技高端智库建设,完善科技创新重大决策机制;改革完善资源配置机制引导社会资源向创新集聚,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形成政府引导作用与市场决定性作用有机结合的创新驱动制度安排。

强化创新的法治保障积极营造有利于知识产权创造和保护的法治环境;持续优化创新政策供给,构建普惠性创新政策体系增强政策储备,加大重点政策落实力度;激发全社会的创造活力营造崇尚创新创业的文化环境。

第二篇 构筑国家先发优势

围绕提升产业竞争力、改善民生和保障国家安全的战略需求加强重点领域的系统部署,为塑造更多依靠创新驱动、发挥先发优势的引领型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第四章 实施关系国家全局和长远的重大科技项目

重大科技项目是體现国家战略目标、集成科技资源、实现重点领域跨越发展的重要抓手。“十三五”期间要在实施好已有国家科技重大专项的基础上,媔向2030年再部署一批体现国家战略意图的重大科技项目探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科技创新的新型举国体制,完善重大项目组织模式茬战略必争领域抢占未来竞争制高点,开辟产业发展新方向培育新经济增长点,带动生产力跨越发展为提高国家综合竞争力、保障国镓安全提供强大支撑。

一、深入实施国家科技重大专项

按照聚焦目标、突出重点、加快推进的要求加快实施已部署的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推动专项成果应用及产业化提升专项实施成效,确保实现专项目标持续攻克“核高基”(核心电子器件、高端通用芯片、基础软件)、集成电路装备、宽带移动通信、数控机床、油气开发、核电、水污染治理、转基因、新药创制、传染病防治等关键核心技术,着力解决制約经济社会发展和事关国家安全的重大科技问题;研发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重大战略产品建设高水平重大示范工程,发挥对民生改善和国镓支柱产业发展的辐射带动作用;凝聚和培养一批科技领军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创业团队建成一批引领性强的创新平台和具有国际影响力嘚产业化基地,造就一批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创新型领军企业在部分领域形成世界领先的高科技产业。

专栏2国家科技重大专项

核心电孓器件、高端通用芯片及基础软件产品突破超级计算机中央处理器(CPU)架构设计技术,提升服务器及桌面计算机CPU、操作系统和数据库、办公軟件等的功能、效能和可靠性攻克智能终端嵌入式CPU和操作系统的高性能低功耗等核心关键技术;面向云计算、大数据等新需求开展操作系统等关键基础软硬件研发,基本形成核心电子器件、高端通用芯片和基础软件产品的自主发展能力扭转我国基础信息产品在安全可控、自主保障方面的被动局面。

极大规模集成电路制造装备及成套工艺攻克14纳米刻蚀设备、薄膜设备、掺杂设备等高端制造装备及零部件,突破28纳米浸没式光刻机及核心部件研制300毫米硅片等关键材料,研发14纳米逻辑与存储芯片成套工艺及相应系统封测技术开展75纳米关键技术研究,形成28—14纳米装备、材料、工艺、封测等较完整的产业链整体创新能力进入世界先进行列。

新一代宽带无线移动通信网开展苐五代移动通信(5G)关键核心技术和国际标准以及5G芯片、终端及系统设备等关键产品研制,重点推进5G技术标准和生态系统构建支持4G增强技术嘚芯片、仪表等技术薄弱环节的攻关,形成完整的宽带无线移动通信产业链保持与国际先进水平同步发展,推动我国成为宽带无线移动通信技术、标准、产业、服务与应用领域的领先国家之一为2020年启动5G商用提供支撑。

高档数控机床与基础制造装备重点攻克高档数控系統、功能部件及刀具等关键共性技术和高档数控机床可靠性、精度保持性等关键技术,满足航空航天、汽车领域对高精度、高速度、高可靠性高档数控机床的急需提升高档数控机床与基础制造装备主要产品的自主开发能力,总体技术水平进入国际先进行列部分产品国际領先。

大型油气田及煤层气开发重点攻克陆上深层、海洋深水油气勘探开发技术和装备并实现推广应用,攻克页岩气、煤层气经济有效開发的关键技术与核心装备以及提高复杂油气田采收率的新技术,提升关键技术开发、工业装备制造能力为保障我国油气安全提供技術支撑。

大型先进压水堆及高温气冷堆核电站突破CAP1400压水堆屏蔽主泵、控制系统、燃料组件等关键技术和试验验证,高温堆蒸汽发生器、燃料系统、核级石墨等关键技术设备材料和验证2017年,20万千瓦高温气冷堆核电站示范工程实现并网发电;2020年CAP1400示范工程力争建设完成。形荿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核电技术研发、试验验证、关键设备设计制造、标准和自主知识产权体系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核电设计、建设囷服务全产业链。

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按照控源减排、减负修复、综合调控的步骤,在水循环系统修复、水污染全过程治理、饮用水安铨保障、生态服务功能修复和长效管理机制等方面研发一批核心关键技术集成一批整装成套的技术和设备,在京津冀地区和太湖流域开展综合示范形成流域水污染治理、水环境管理和饮用水安全保障三大技术体系,建设水环境监测与监控大数据平台

转基因生物新品种培育。加强作物抗虫、抗病、抗旱、抗寒基因技术研究加大转基因棉花、玉米、大豆研发力度,推进新型抗虫棉、抗虫玉米、抗除草剂夶豆等重大产品产业化强化基因克隆、转基因操作、生物安全新技术研发,在水稻、小麦等主粮作物中重点支持基于非胚乳特异性表达、基因编辑等新技术的性状改良研究使我国农业转基因生物研究整体水平跃居世界前列,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提供品种和技术储备建荿规范的生物安全性评价技术体系,确保转基因产品安全

重大新药创制。围绕恶性肿瘤、心脑血管疾病等10类(种)重大疾病加强重大疫苗、抗体研制,重点支持创新性强、疗效好、满足重要需求、具有重大产业化前景的药物开发以及重大共性关键技术和基础研究能力建设,强化创新平台的资源共享和开放服务基本建成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国家药物创新体系,新药研发的综合能力和整体水平进入国际先进荇列加速推进我国由医药大国向医药强国转变。

艾滋病和病毒性肝炎等重大传染病防治突破突发急性传染病综合防控技术,提升应急處置技术能力;攻克艾滋病、乙肝、肺结核诊防治关键技术和产品加强疫苗研究,研发一批先进检测诊断产品提高艾滋病、乙肝、肺結核临床治疗方案有效性,形成中医药特色治疗方案形成适合国情的降低“三病两率”综合防治新模式,为把艾滋病控制在低流行水平、乙肝由高流行区向中低流行区转变、肺结核新发感染率和病死率降至中等发达国家水平提供支撑

大型飞机。C919完成首飞取得中国民航局型号合格证并实现交付,开展民机适航审定关键技术研究

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完成天基和航空观测系统、地面系统、应用系统建設基本建成陆地、大气、海洋对地观测系统并形成体系。

载人航天与探月工程发射新型大推力运载火箭,发射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涳间站试验核心舱以及载人飞船和货运飞船;掌握货物运输、航天员中长期驻留等技术,为全面建成我国近地载人空间站奠定基础突破全月球到达、高数据率通信、高精度导航定位、月球资源开发等关键技术。突破地外天体自动返回技术研制发射月球采样返回器技术,实现特定区域软着陆并实现采样返回

二、部署启动新的重大科技项目

面向2030年,再选择一批体现国家战略意图的重大科技项目力争有所突破。从更长远的战略需求出发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力争在航空发动机及燃气轮机、深海空间站、量子通信与量子计算、脑科学與类脑研究、国家网络空间安全、深空探测及空间飞行器在轨服务与维护系统、种业自主创新、煤炭清洁高效利用、智能电网、天地一体囮信息网络、大数据、智能制造和机器人、重点新材料研发及应用、京津冀环境综合治理、健康保障等重点方向率先突破按照“成熟一項、启动一项”的原则,分批次有序启动实施

专栏3科技创新2030—重大项目

1.航空发动机及燃气轮机。开展材料、制造工艺、试验测试等共性基础技术和交叉学科研究攻克总体设计等关键技术。

2.深海空间站开展深海探测与作业前沿共性技术及通用与专用型、移动与固定式深海空间站核心关键技术研究。

3.量子通信与量子计算机研发城域、城际、自由空间量子通信技术,研制通用量子计算原型机和实用化量子模拟机

4.脑科学与类脑研究。以脑认知原理为主体以类脑计算与脑机智能、脑重大疾病诊治为两翼,搭建关键技术平台抢占脑科学前沿研究制高点。

5.国家网络空间安全发展涵盖信息和网络两个层面的网络空间安全技术体系,提升信息保护、网络防御等技术能力

6.深空探测及空间飞行器在轨服务与维护系统。重点突破在轨服务维护技术提高我国空间资产使用效益,保障飞行器在轨安全可靠运行

1.种业洎主创新。以农业植物、动物、林木、微生物四大种业领域为重点重点突破杂种优势利用、分子设计育种等现代种业关键技术,为国家糧食安全战略提供支撑

2.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加快煤炭绿色开发、煤炭高效发电、煤炭清洁转化、煤炭污染控制、碳捕集利用与封存等核惢关键技术研发示范推广一批先进适用技术,燃煤发电及超低排放技术实现整体领先现代煤化工和多联产技术实现重大突破。

3.智能电網聚焦部署大规模可再生能源并网调控、大电网柔性互联、多元用户供需互动用电、智能电网基础支撑技术等重点任务,实现智能电网技术装备与系统全面国产化提升电力装备全球市场占有率。

4.天地一体化信息网络推进天基信息网、未来互联网、移动通信网的全面融匼,形成覆盖全球的天地一体化信息网络

5.大数据。突破大数据共性关键技术建成全国范围内数据开放共享的标准体系和交换平台,形荿面向典型应用的共识性应用模式和技术方案形成具有全球竞争优势的大数据产业集群。

6.智能制造和机器人以智能、高效、协同、绿銫、安全发展为总目标,构建网络协同制造平台研发智能机器人、高端成套装备、三维(3D)打印等装备,夯实制造基础保障能力

7.重点新材料研发及应用。重点研制碳纤维及其复合材料、高温合金、先进半导体材料、新型显示及其材料、高端装备用特种合金、稀土新材料、军鼡新材料等突破制备、评价、应用等核心关键技术。

8.京津冀环境综合治理构建水—土—气协同治理、工—农—城资源协同循环、区域環境协同管控的核心技术、产业装备、规范政策体系。建成一批综合示范工程形成区域环境综合治理系统解决方案。

9.健康保障围绕健康中国建设需求,加强精准医学等技术研发部署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常见多发病等疾病防控,生殖健康及出生缺陷防控研究加快技术荿果转移转化,推进惠民示范服务

建立重大项目动态调整机制,综合把握国际科技前沿趋势和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紧迫需求在地球深部探测、人工智能等方面遴选重大任务,适时充实完善重大项目布局

科技创新2030—重大项目与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形成远近结合、梯次接续嘚系统布局在电子信息领域,形成涵盖高端芯片及核心软硬件研制、前沿技术突破和信息能力构建的整体布局;在先进制造领域形成涵盖基础材料、关键技术、重大战略产品和装备研发的整体布局;在能源领域,形成涵盖能源多元供给、高效清洁利用和前沿技术突破的整体布局;在环境领域形成由单一污染治理转向区域综合治理的系统技术解决方案;在农业领域,形成兼顾前沿技术突破和解决种业发展基本问题的整体布局;在生物和健康领域形成涵盖重大疾病防治、基础健康保障服务和前沿医疗技术突破的整体布局;在太空海洋开發利用领域,形成涵盖空间、海洋探测利用技术的整体布局

已有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和新部署的科技创新2030—重大项目要进一步加强与其他科技计划任务部署的衔接,完善和创新项目组织实施模式改进项目管理体制,明确管理责任优化管理流程,提高管理效率完善监督評估制度,定期开展评估加强动态调整,加强地球深部探测等候选重大科技项目的储备论证

第五章 构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产业技術体系

把握世界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新趋势,围绕我国产业国际竞争力提升的紧迫需求强化重点领域关键环节的重大技术开发,突破产業转型升级和新兴产业培育的技术瓶颈构建结构合理、先进管用、开放兼容、自主可控的技术体系,为我国产业迈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提供有力支撑

一、发展高效安全生态的现代农业技术

以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农民增收为目标,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超前部署农业前沿和共性关键技术研究。以做大做强民族种业为重点发展以动植物组学为基础的设计育种关键技术,培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优良品种开发耕地质量提升与土地综合整治技术,从源头上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以发展农业高新技术产业、支撐农业转型升级为目标重点发展农业生物制造、农业智能生产、智能农机装备、设施农业等关键技术和产品;围绕提高资源利用率、土哋产出率、劳动生产率,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突破一批节水农业、循环农业、农业污染控制与修复、盐碱地改造、农林防灾减灾等关鍵技术,实现农业绿色发展力争到2020年,建立信息化主导、生物技术引领、智能化生产、可持续发展的现代农业技术体系支撑农业走出產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现代化道路。

1.生物育种研发以农作物、畜禽水产和林果花草为重点,突破种质资源挖掘、笁程化育种、新品种创制、规模化测试、良种繁育、种子加工等核心关键技术培育一批有效聚合高产、高效、优质、多抗、广适等多元優良性状的突破性动植物新品种;培育具有较强核心竞争力的现代种业企业,显著提高种业自主创新能力

2.粮食丰产增效。围绕粮食安全囷农业结构调整对作物高产高效协同、生产生态协调的科技需求在东北、黄淮海、长江中下游三大平原,开展水稻、小麦、玉米三大作粅丰产增效新理论、新技术和集成示范研究使产量提高5%,减损降低5%以上肥水效率提高10%以上,光温资源效率提高15%生产效率提高20%。

3.主要經济作物优质高产与产业提质增效以种植规模较大的果树、花卉、茶叶、木本(草本)油料、热带经济作物、特色经济植物、杂粮等为对象,重点突破增产提质增效理论和方法创制优异新种质,研发新产品形成高效轻简技术,确保我国农业产品多样性和国家农业安全促進主要经济作物产业提质增效。

4.海洋农业(蓝色粮仓)与淡水渔业科技创新研究种质资源开发、新品种选育、淡水与海水健康养殖、捕捞与噺资源开发、精深加工、渔业环境保护等新原理、新装备、新方法和新技术,建成生态优先、陆海统筹、三产贯通的区域性蓝色粮仓促進海洋农业资源综合利用,改善渔业生态环境强化优质蛋白供给,引领海洋农业与淡水渔业健康发展

5.畜禽安全高效养殖与草牧业健康發展。以安全、环保、高效为目标围绕主要动物疫病检测与防控、主要畜禽安全健康养殖工艺与环境控制、畜禽养殖设施设备、养殖废棄物无害化处理与资源化利用、饲料产业、草食畜牧业、草原生态保护和草牧业全产业链提质增效等方面开展技术研发,为我国养殖业转型升级提供理论与技术支撑

6.林业资源培育与高效利用。加强速生用材林、珍贵用材林、经济林、花卉等资源的高效培育与绿色增值加工等关键技术研究开展林业全产业链增值增效技术集成与示范,形成产业集群发展新模式单位蓄积增加15%,资源利用效率提高20%主要林产品国际竞争力显著提升。

7.农业面源和重金属污染农田综合防治与修复突破农林生态系统氮磷、有毒有害化学品与生物、重金属、农林有機废弃物等污染机理基础理论及防治修复重大关键技术瓶颈,提升技术、产品和装备标准化产业化水平制定重点区域污染综合防治技术方案,有效遏制农业面源与重金属污染问题

8.农林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利用。突破肥药减施、水土资源高效利用、生态修复、农林防灾减災等关键技术加强农作物病虫害防控关键技术研究,提升农作物病虫害综合治理能力推动形成资源利用高效、生态系统稳定、产地环境良好、产品质量安全的农业发展格局。

9.盐碱地等低产田改良增粮增效加强盐碱地水盐运移机理与调控、土壤洗盐排盐、微咸水利用、忼盐碱农作物新品种选育及替代种植、水分调控等基础理论及改良重大关键技术研究,开发新型高效盐碱地改良剂、生物有机肥等新产品囷新材料开发盐碱地治理新装备,选择典型盐碱地及低产田区域建立示范基地促进研发成果示范应用。

10.农业生物制造以生物农药、苼物肥料、生物饲料为重点,开展作用机理、靶标设计、合成生物学、病原作用机制、养分控制释放机制等研究创制新型基因工程疫苗囷分子诊断技术、生物农药、生物饲料、生物肥料、植物生长调节剂、生物能源、生物基材料等农业生物制品并实现产业化。

11.农机装备与設施突破决策监控、先进作业装置及其制造等关键核心技术,研发高效环保农林动力、多功能与定位变量作业、设施种植和健康养殖精細生产、农产品产地处理与干燥、林木培育、采收加工、森林灾害防控等技术与装备形成农林智能化装备技术体系,支撑全程全面机械囮发展

12.农林生物质高效利用。研究农林废弃物(农作物秸秆、畜禽粪便、林业剩余物等)和新型生物质资源(能源植物、微藻等)的清洁收储、高效转化、产品提质、产业增效等新理论、新技术和新业态使农林生物质高效利用技术进入国际前列,利用率达到80%以上

13.智慧农业。研發农林动植物生命信息获取与解析、表型特征识别与可视化表达、主要作业过程精准实施等关键技术和产品构建大田和果园精准生产、設施农业智能化生产及规模化畜禽水产养殖信息化作业等现代化生产技术系统,建立面向农业生产、农民生活、农村管理以及乡村新兴产業发展的信息服务体系

14.智能高效设施农业。突破设施光热动力学机制、环境与生物互作响应机理等基础理论以及设施轻简装配化、作業全程机械化、环境调控智能化、水肥管理一体化等关键技术瓶颈,创制温室节能蓄能、光伏利用、智慧空中农场等高新技术及装备实現设施农业科技与产业跨越发展。

二、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

大力发展泛在融合、绿色宽带、安全智能的新一代信息技术研发新一代互联網技术,保障网络空间安全促进信息技术向各行业广泛渗透与深度融合。发展先进计算技术重点加强E级(百亿亿次级)计算、云计算、量孓计算、人本计算、异构计算、智能计算、机器学习等技术研发及应用;发展网络与通信技术,重点加强一体化融合网络、软件定义网络/網络功能虚拟化、超高速超大容量超长距离光通信、无线移动通信、太赫兹通信、可见光通信等技术研发及应用;发展自然人机交互技术重点是智能感知与认知、虚实融合与自然交互、语义理解和智慧决策、云端融合交互和可穿戴等技术研发及应用。发展微电子和光电子技术重点加强极低功耗芯片、新型传感器、第三代半导体芯片和硅基光电子、混合光电子、微波光电子等技术与器件的研发。

1.微纳电子與系统集成技术开展逼近器件物理极限和面向不同系统应用的半导体新材料、新器件、新工艺和新电路的前沿研究和相关理论研究,突破极低功耗器件和电路、7纳米以下新器件及系统集成工艺、下一代非易失性存储器、下一代射频芯片、硅基太赫兹技术、新原理计算芯片等关键技术加快10纳米及以下器件工艺的生产研发,显著提升智能终端和物联网系统芯片产品市场占有率

2.光电子器件及集成。针对信息技术在速率、能耗和智能化等方面的核心技术瓶颈研制满足高速光通信设备所需的光电子集成器件;突破光电子器件制造的标准化难题囷技术瓶颈,建立和发展光电子器件应用示范平台和支撑技术体系逐步形成从分析模型、优化设计、芯片制备、测试封装到可靠性研究嘚体系化研发平台,推动我国信息光电子器件技术和集成电路设计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3.高性能计算。突破E级计算机核心技术依托自主可控技术,研制满足应用需求的E级高性能计算机系统使我国高性能计算机的性能在“十三五”期间保持世界领先水平。研发一批关键领域/荇业的高性能计算应用软件建立若干高性能计算应用软件中心,构建高性能计算应用生态环境建立具有世界一流资源能力和服务水平嘚国家高性能计算环境,促进我国计算服务业发展

4.云计算。开展云计算核心基础软件、软件定义的云系统管理平台、新一代虚拟化等云計算核心技术和设备的研制以及云开源社区的建设构建完备的云计算生态和技术体系,支撑云计算成为新一代ICT(信息通信技术)的基础设施推动云计算与大数据、移动互联网深度耦合互动发展。

5.人工智能重点发展大数据驱动的类人智能技术方法;突破以人为中心的人机物融合理论方法和关键技术,研制相关设备、工具和平台;在基于大数据分析的类人智能方向取得重要突破实现类人视觉、类人听觉、类囚语言和类人思维,支撑智能产业的发展

6.宽带通信和新型网络。以网络融合化发展为主线突破一体化融合网络组网、超高速和超宽带通信与网络支撑等核心关键技术,在芯片、成套网络设备、网络体系结构等方面取得一批突破性成果超前部署下一代网络技术,大幅提升网络产业国际竞争力

7.物联网。开展物联网系统架构、信息物理系统感知和控制等基础理论研究攻克智能硬件(硬件嵌入式智能)、物联網低功耗可信泛在接入等关键技术,构建物联网共性技术创新基础支撑平台实现智能感知芯片、软件以及终端的产品化。

8.智能交互探索感知认知加工机制及心理运动模型的机器实现,构建智能交互的理论体系突破自然交互、生理计算、情感表达等核心关键技术,形成智能交互的共性基础软硬件平台提升智能交互在设备和系统方面的原始创新能力,并在教育、办公、医疗等关键行业形成示范应用推動人机交互领域研究和应用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9.虚拟现实与增强现实突破虚实融合渲染、真三维呈现、实时定位注册、适人性虚拟现实技术等一批关键技术,形成高性能真三维显示器、智能眼镜、动作捕捉和分析系统、个性化虚拟现实整套装置等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設备基本形成虚拟现实与增强现实技术在显示、交互、内容、接口等方面的规范标准。在工业、医疗、文化、娱乐等行业实现专业化和夶众化的示范应用培育虚拟现实与增强现实产业。

10.智慧城市开展城市计算智能、城市系统模型、群体协同服务等基础理论研究,突破城市多尺度立体感知、跨领域数据汇聚与管控、时空数据融合的智能决策、城市数据活化服务、城市系统安全保障等共性关键技术研发智慧城市公共服务一体化运营平台,开展新型智慧城市群的集中应用创新示范

三、发展智能绿色服务制造技术

围绕建设制造强国,大力嶊进制造业向智能化、绿色化、服务化方向发展发展网络协同制造技术,重点研究基于“互联网+”的创新设计、基于物联网的智能工厂、制造资源集成管控、全生命周期制造服务等关键技术;发展绿色制造技术与产品重点研究再设计、再制造与再资源化等关键技术,推動制造业生产模式和产业形态创新发展机器人、智能感知、智能控制、微纳制造、复杂制造系统等关键技术,开发重大智能成套装备、咣电子制造装备、智能机器人、增材制造、激光制造等关键装备与工艺推进制造业智能化发展。开展设计技术、可靠性技术、制造工艺、关键基础件、工业传感器、智能仪器仪表、基础数据库、工业试验平台等制造基础共性技术研发提升制造基础能力。推动制造业信息囮服务增效加强制造装备及产品“数控一代”创新应用示范,提高制造业信息化和自动化水平支撑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

1.网络协同制慥开展工业信息物理融合理论与系统、工业大数据等前沿技术研究,突破智慧数据空间、智能工厂异构集成等关键技术发展“互联网+”制造业的新型研发设计、智能工程、云服务、个性化定制等新型模式,培育一批智慧企业开展典型示范应用。

2.绿色制造发展绿色化設计技术、基础加工工艺技术、机电产品开发技术、再制造与再资源化技术等,构建基于产品全生命周期的绿色制造技术体系开展绿色淛造技术和装备的推广应用和产业示范。

3.智能装备与先进工艺开展非传统制造工艺与流程、重大装备可靠性与智能化水平等关键技术研究,研制一批代表性智能加工装备、先进工艺装备和重大智能成套装备引领装备的智能化升级。

4.光电子制造关键装备开展新型光通信器件、半导体照明、高效光伏电池、MEMS(微机电系统)传感器、柔性显示、新型功率器件、下一代半导体材料制备等新兴产业关键制造装备研发,提升新兴领域核心装备自主研发能力

5.智能机器人。开展下一代机器人技术、智能机器人学习与认知、人机自然交互与协作共融等前沿技术研究攻克核心部件关键技术,工业机器人实现产业化服务机器人实现产品化,特种机器人实现批量化应用

6.增材制造。开展高性能金属结构件激光增材制造控形控性等基础理论研究攻克高效高精度激光增材制造熔覆喷头等核心部件,研发金属、非金属及生物打印典型工艺装备构建相对完善的增材制造技术创新与研发体系。

7.激光制造开展超快脉冲、超大功率激光制造等理论研究,突破激光制造關键技术研发高可靠长寿命激光器核心功能部件、国产先进激光器以及高端激光制造工艺装备,开发先进激光制造应用技术和装备

8.制慥基础技术与关键部件。研究关键基础件、基础工艺等基础前沿技术建立健全基础数据库,完善技术标准体系和工业试验验证平台研淛一批高端产品,提高重点领域和重大成套装备配套能力

9.工业传感器。开展工业传感器核心器件、智能仪器仪表、传感器集成应用等技術攻关加强工业传感器技术在智能制造体系建设中的应用,提升工业传感器产业技术创新能力

围绕重点基础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國防建设对新材料的重大需求,加快新材料技术突破和应用发展先进结构材料技术,重点是高温合金、高品质特殊钢、先进轻合金、特種工程塑料、高性能纤维及复合材料、特种玻璃与陶瓷等技术及应用发展先进功能材料技术,重点是第三代半导体材料、纳米材料、新能源材料、印刷显示与激光显示材料、智能/仿生/超材料、高温超导材料、稀土新材料、膜分离材料、新型生物医用材料、生态环境材料等技术及应用发展变革性的材料研发与绿色制造新技术,重点是材料基因工程关键技术与支撑平台短流程、近终形、高能效、低排放为特征的材料绿色制造技术及工程应用。

1.重点基础材料着力解决基础材料产品同质化、低值化,环境负荷重、能源效率低、资源瓶颈制约等重大共性问题突破基础材料的设计开发、制造流程、工艺优化及智能化绿色化改造等关键技术和国产化装备,开展先进生产示范

2.先進电子材料。以第三代半导体材料与半导体照明、新型显示为核心以大功率激光材料与器件、高端光电子与微电子材料为重点,推动跨堺技术整合抢占先进电子材料技术的制高点。

3.材料基因工程构建高通量计算、高通量实验和专用数据库三大平台,研发多层次跨尺度設计、高通量制备、高通量表征与服役评价、材料大数据四大关键技术实现新材料研发由传统的“经验指导实验”模式向“理论预测、實验验证”新模式转变,在五类典型新材料的应用示范上取得突破实现新材料研发周期缩短一半、研发成本降低一半的目标。

4.纳米材料與器件研发新型纳米功能材料、纳米光电器件及集成系统、纳米生物医用材料、纳米药物、纳米能源材料与器件、纳米环境材料、纳米咹全与检测技术等,突破纳米材料宏量制备及器件加工的关键技术与标准加强示范应用。

5.先进结构材料以高性能纤维及复合材料、高溫合金为核心,以轻质高强材料、金属基和陶瓷基复合材料、材料表面工程、3D打印材料为重点解决材料设计与结构调控的重大科学问题,突破结构与复合材料制备及应用的关键共性技术提升先进结构材料的保障能力和国际竞争力。

6.先进功能材料以稀土功能材料、先进能源材料、高性能膜材料、功能陶瓷、特种玻璃等战略新材料为重点,大力提升功能材料在重大工程中的保障能力;以石墨烯、高端碳纤維为代表的先进碳材料、超导材料、智能/仿生/超材料、极端环境材料等前沿新材料为突破口抢占材料前沿制高点。

五、发展清洁高效能源技术

大力发展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现代能源技术支撑能源结构优化调整和温室气体减排,保障能源安全推进能源革命。发展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和新型节能技术重点加强煤炭高效发电、煤炭清洁转化、燃煤二氧化碳捕集利用封存、余热余压深度回收利用、浅层低温哋能开发利用、新型节能电机、城镇节能系统化集成、工业过程节能、能源梯级利用、“互联网+”节能、大型数据中心节能等技术研发及應用。发展可再生能源大规模开发利用技术重点加强高效低成本太阳能电池、光热发电、太阳能供热制冷、大型先进风电机组、海上风電建设与运维、生物质发电供气供热及液体燃料等技术研发及应用。发展智能电网技术重点加强特高压输电、柔性输电、大规模可再生能源并网与消纳、电网与用户互动、分布式能源以及能源互联网和大容量储能、能源微网等技术研发及应用。稳步发展核能与核安全技术忣其应用重点是核电站安全运行、大型先进压水堆、超高温气冷堆、先进快堆、小型核反应堆和后处理等技术研发及应用。实施“科技冬奥”行动计划为奥运专区及周边提供零碳/低碳、经济智慧的能源解决方案。

专栏8清洁高效能源技术

1.煤炭安全清洁高效开发利用与新型節能突破燃煤发电技术,实现火电厂平均供电煤耗每千瓦时305克标煤煤制清洁燃气关键技术和装备的国产化水平达到90%以上。突破煤炭污染控制技术常规污染物在现有水平上减排50%。开展燃烧后二氧化碳捕集实现百万吨/年的规模化示范

2.可再生能源与氢能技术。开展太阳能咣伏、太阳能热利用、风能、生物质能、地热能、海洋能、氢能、可再生能源综合利用等技术方向的系统、部件、装备、材料和平台的研究

3.核安全和先进核能。开展先进核燃料、乏燃料后处理、放射性废物处理、严重事故、风险管理、数值反应堆、电站老化与延寿、超高溫气冷堆、先进快堆、超临界水冷堆、新型模块化小堆等研究

4.智能电网。研制±1100千伏直流和柔性直流输电成套装备建成±1100千伏特高压矗流输电示范工程。实现2.5亿千瓦风电、1.5亿千瓦光伏的并网消纳建成百万用户级供需互动用电系统等。

5.建筑节能突破超低能耗建筑技术標准和建筑能耗评价体系,研究节能集成技术、高效冷却技术等基础性技术研发主动式/被动式多能源协调高效利用系统、新型采光与高效照明等应用关键技术,降低能源消耗

六、发展现代交通技术与装备

面向建设“安全交通、高效交通、绿色交通、和谐交通”重大需求,大力发展新能源、高效能、高安全的系统技术与装备完善我国现代交通运输核心技术体系,培育新能源汽车、高端轨道交通、民用航涳等新兴产业重点发展电动汽车智能化、网联化、轻量化技术及自动驾驶技术,发展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速列车、高中速磁浮、快捷货運技术与装备发展轨道交通的安全保障、智能化、绿色化技术,研发运输管理前沿技术提升交通运输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和“走出去”戰略支撑能力。

专栏9现代交通技术与装备

1.新能源汽车实施“纯电驱动”技术转型战略,根据“三纵三横”研发体系突破电池与电池管悝、电机驱动与电力电子、电动汽车智能化技术、燃料电池动力系统、插电/增程式混合动力系统、纯电动力系统的基础前沿和核心关键技術,完善新能源汽车能耗与安全性相关标准体系形成完善的电动汽车动力系统技术体系和产业链,实现各类电动汽车产业化

2.轨道交通。在轨道交通系统安全保障、综合效能提升、可持续性和互操作等方向形成以新架构、新材料、新能源和跨国互联互通为特征的核心技術、关键装备、集成应用与标准规范。加强高速列车、高速磁浮、中速磁浮、联合运输、快捷货运、高速货运等方面的关键技术与装备研發满足泛欧亚铁路互联互通要求,实现轨道交通系统全生命周期运营成本、运营安全水平、单位周转量能耗水平国际领先

3.海洋运输。突破绿色、智能船舶核心技术形成船舶运维智能化技术体系,研制一批高技术、高性能船舶和高效通用配套产品为提升我国造船、航運整体水平,培育绿色船舶、智能船舶等产业提供支撑

4.航空运输技术与装备。开展未来民机产品概念方案(新构型、新能源、超声速)论证研究突破气动声学与低噪声设计、先进航电、飞控技术、先进多电、飞发一体化设计等技术,为提高民机产品竞争力提供支撑瞄准航涳运输服务低空空域开放、通用航空发展、航空应急救援体系建立所需的技术基础,围绕安全、高效、绿色航空器和航空运输系统两条主線掌握通航飞机、协同空管、机场运控技术等重点方向前沿核心技术。

5.综合交通运输与智能交通以提供高效、便捷、可持续交通为目標,突破交通信息精准感知与可靠交互、交通系统协同式互操作、泛在智能化交通服务等共性关键技术重点解决综合交通信息服务、交通系统控制优化、城市交通控制功能提升与设计问题,促进交通运输业与相关产业的融合发展

七、发展先进高效生物技术

瞄准世界科技湔沿,抢抓生物技术与各领域融合发展的战略机遇坚持超前部署和创新引领,以生物技术创新带动生命健康、生物制造、生物能源等创噺发展加快推进我国从生物技术大国到生物技术强国的转变。重点部署前沿共性生物技术、新型生物医药、绿色生物制造技术、先进生粅医用材料、生物资源利用、生物安全保障、生命科学仪器设备研发等任务加快合成生物技术、生物大数据、再生医学、3D生物打印等引領性技术的创新突破和应用发展,提高生物技术原创水平力争在若干领域取得集成性突破,推动技术转化应用并服务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大幅提高生物经济国际竞争力。

专栏10先进高效生物技术

1.前沿共性生物技术加快推进基因组学新技术、合成生物技术、生物大数据、3D苼物打印技术、脑科学与人工智能、基因编辑技术、结构生物学等生命科学前沿关键技术突破,加强生物产业发展及生命科学研究核心关鍵装备研发提升我国生物技术前沿领域原创水平,抢占国际生物技术竞争制高点

2.新型生物医药技术。开展重大疫苗、抗体研制、免疫治疗、基因治疗、细胞治疗、干细胞与再生医学、人体微生物组解析及调控等关键技术研究研发一批创新医药生物制品,构建具有国际競争力的医药生物技术产业体系

3.生物医用材料。以组织替代、功能修复、智能调控为方向加快3D生物打印、材料表面生物功能化及改性、新一代生物材料检验评价方法等关键技术突破,重点布局可组织诱导生物医用材料、组织工程产品、新一代植介入医疗器械、人工器官等重大战略性产品提升医用级基础原材料的标准,构建新一代生物医用材料产品创新链提升生物医用材料产业竞争力。

4.绿色生物制造技术开展重大化工产品的生物制造、新型生物能源开发、有机废弃物及气态碳氧化物资源的生物转化、重污染行业生物过程替代等研究,突破原料转化利用、生物工艺效率、生物制造成本等关键技术瓶颈拓展工业原材料新来源和开发绿色制造新工艺,形成生物技术引领嘚工业和能源经济绿色发展新路线

5.生物资源利用技术。聚焦战略生物资源的整合、挖掘与利用推进人类遗传资源的系统整合与深度利鼡研究,构建国家战略生物资源库和信息服务平台扩大资源储备,加强开发共享掌握利用和开发的主动权,为生物产业可持续发展提供资源保障

6.生物安全保障技术。开展生物威胁风险评估、监测预警、检测溯源、预防控制、应急处置等生物安全相关技术研究建立生粅安全相关的信息和实体资源库,构建高度整合的国家生物安全防御体系

八、发展现代食品制造技术

遵循现代食品制造业高科技、智能囮、多梯度、全利用、低能耗、高效益、可持续的国际发展趋势,围绕标准化加工、智能化控制、健康型消费等重大产业需求以现代加笁制造为主线,加快高效分离、质构重组、物性修饰、生物制造、节能干燥、新型杀菌等工程化技术研发与应用;攻克连续化、自动化、數字化、工程化成套装备制造技术突破食品产业发展的装备制约;重视食品质量安全,聚焦食品源头污染问题日益严重、过程安全控制能力薄弱、监管科技支撑能力不足等突出问题重点开展监测检测、风险评估、溯源预警、过程控制、监管应急等食品安全防护关键技术研究;围绕发展保鲜物流,开展智能冷链物流、绿色防腐保鲜、新型包装控制、粮食现代储备、节粮减损等产业急需技术研发;以营养健康为目标突破营养功能组分稳态化保持与靶向递送、营养靶向设计与健康食品精准制造、主食现代化等高新技术。力争到2020年在营养优囮、物性修饰、智能加工、低碳制造、冷链物流、全程控制等技术领域实现重大突破,形成较为完备的现代食品制造技术体系支撑我国現代食品制造业转型升级和持续发展。

专栏11现代食品制造技术

1.加工制造开展新型节能干燥、超微粉碎、冷冻冷藏、杀菌包装等共性技术研究,突破物性重构、风味修饰、质构重组、低温加工和生物制造等关键技术攻克绿色加工、低碳制造和品质控制等核心技术,有效支撐食品加工产业技术升级

2.机械装备。开展食品装备的机械物性、数字化设计、信息感知、仿真优化等新方法、新原理研究研发非热加笁、新型杀菌、高效分离、自动包装等共性装备,节能挤压、高效干燥、连续焙烤、3D打印等关键装备以及连续化、自动化、智能化和工程化成套加工装备,为食品装备升级换代提供支撑

3.质量安全。开展食品品质评价与系统识别、危害因子靶向筛查与精准确证、多重风险汾析与暴露评估、在线监测与快速检测、安全控制原理和工艺、监管和应急处置等共性技术研究重点突破食品风险因子非定向筛查、快速检测核心试剂高效筛选、体外替代毒性测试、致病生物全基因溯源、全产业链追溯与控制、真伪识别等核心技术,加强食品安全防护关鍵技术研究强化食品安全基础标准研究,加强基于互联网新兴业态的监管技术研究构建全产业链质量安全技术体系。

4.保鲜物流开展粅流过程中食品品质保持、损耗控制、货架期延长等共性技术研究,突破环境因子精准控制、品质劣变智能检测与控制、新型绿色包装等關键技术加强粮食现代储备关键技术装备研发,开展粮食流通节粮减损关键技术研发和示范掌握智能冷链物流、绿色防腐保鲜等核心技术,构建我国食品冷链物流新模式推动食品保鲜物流产业跨越式发展。

5.营养健康开展食品营养品质调控、营养组学与抗慢性疾病机悝研究,突破营养功能组分筛选、稳态化保持、功效评价等关键技术掌握营养功能组分高效运载及靶向递送、营养代谢组学大数据挖掘等核心技术,以及基于改善肠道微生态的营养靶向设计与新型健康食品精准制造技术加强主食营养健康机理与现代化关键技术研发,开發多样性和个性化营养健康食品有力支撑全民营养健康水平提升。

九、发展支撑商业模式创新的现代服务技术

面向“互联网+”时代的平囼经济、众包经济、创客经济、跨界经济、分享经济的发展需求以新一代信息和网络技术为支撑,加强现代服务业技术基础设施建设加强技术集成和商业模式创新,提高现代服务业创新发展水平围绕生产性服务业共性需求,重点推进电子商务、现代物流、系统外包等發展增强服务能力,提升服务效率提高服务附加值。加强网络化、个性化、虚拟化条件下服务技术研发与集成应用加强文化产业关鍵技术研发。大力开展服务模式创新重点发展数字文化、数字医疗与健康、数字生活、教育与培训等新兴服务业。围绕企业技术创新需求加快推进工业设计、文化创意和相关产业融合发展,提升我国重点产业的创新设计能力

十、发展引领产业变革的颠覆性技术

加强产業变革趋势和重大技术的预警,加强对颠覆性技术替代传统产业拐点的预判及时布局新兴产业前沿技术研发,在信息、制造、生物、新材料、能源等领域特别是交叉融合的方向,加快部署一批具有重大影响、能够改变或部分改变科技、经济、社会、生态格局的颠覆性技術研究在新一轮产业变革中赢得竞争优势。重点开发移动互联、量子信息、人工智能等技术推动增材制造、智能机器人、无人驾驶汽車等技术的发展,重视基因编辑、干细胞、合成生物、再生医学等技术对生命科学、生物育种、工业生物领域的深刻影响开发氢能、燃料电池等新一代能源技术,发挥纳米技术、智能技术、石墨烯等对新材料产业发展的引领作用

第六章 健全支撑民生改善和可持续发展的技术体系

围绕改善民生和促进可持续发展的迫切需求,加大资源环境、人口健康、新型城镇化、公共安全等领域核心关键技术攻关和转化應用的力度为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全面提升人民生活品质提供技术支撑

以提供重大环境问题系统性技术解决方案和发展环保高新技术产业体系为目标,形成源头控制、清洁生产、末端治理和生态环境修复的成套技术加强大气污染形成机理、污染源追踪与解析关键技术研究,提高空气质量预报和污染预警技术水平;加强重要水体、水源地、源头区、水源涵养区等水质监测与预报预警技术体系建设;突破饮用水质健康风险控制、地下水污染防治、污废水资源化能源化与安全利用、垃圾处理及清洁焚烧发电、放射性废物处理处置等关键技术;开展土壤污染机制和风险评估等基础性研究完善土壤环境监测与污染预警关键技术;加强环境基准研究;开展环境监测新技术和新方法研究,健全生态环境监测技术体系提高生态环境监测立体化、自动化、智能化水平,推进陆海统筹、天地一体、上下协同、信息共享的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建设

突破生态评估、产品生态设计和实现生态安全的过程控制与绿色替代关键技术。开发环境健康风险評估与管理技术、高风险化学品的环境友好替代技术开展重大工程生态评价与生态重建技术研究。开发生态环境大数据应用技术建立智慧环保管理和技术支撑体系。在京津冀地区、长江经济带等重点区域开展环境污染防治技术应用试点示范促进绿色技术转移转化,加強环保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建设推动形成区域环境治理协同创新共同体。开发生态环境大数据应用技术建立智慧环保管理和技术支撑体系。力争实现生态环保技术的跨越发展为我国环境污染控制、质量改善和环保产业竞争力提升提供科技支撑。

1.大气污染防治加强灰霾囷臭氧形成机理、来源解析、迁移规律及监测预警研究,为污染治理提供科学支撑加强大气污染与人群健康关系的研究,加强脱硫、脱硝、高效除尘、挥发性有机物控制、柴油机(车)排放净化、环境监测等技术研发建设大气污染排放控制及空气质量技术体系,开展大气联防联控技术示范支撑重点区域空气质量改善,保障国家重大活动环境质量

2.土壤污染防治。针对农田土壤污染、工业用地污染、矿区土壤污染等治理开展土壤环境基准、土壤环境容量与承载能力,污染物迁移转化规律、污染生态效应、重金属低积累作物和修复植物筛选以及土壤污染与农产品质量、人体健康关系等方面研究。推进土壤污染诊断、风险管控、治理与修复等共性关键技术研发

3.水环境保护。加快研发废水深度处理、生活污水低成本高标准处理、海水淡化和工业高盐废水脱盐、饮用水微量有毒污染物处理、地下水污染修复、危险化学品事故和水上溢油应急处置等技术开展有机物和重金属等水环境基准、水污染对人体健康影响、新型污染物风险评价、水环境損害评估、高品质再生水补充饮用水水源等研究。

4.清洁生产针对工农业污染排放和城市污染,研究钢铁、化工等生态设计、清洁生产、汙染减量等技术研究环境友好产品、清洁生产与循环经济技术政策及标准体系。

5.生态保护与修复围绕国家“两屏三带”生态安全屏障建设,以森林、草原、湿地、荒漠等生态系统为对象研究关键区域主要生态问题演变规律、生态退化机理、生态稳定维持等理论,研究苼态保护与修复、监测与预警技术;开发岩溶地区、青藏高原、长江黄河中上游、黄土高原、重要湿地、荒漠及荒漠化地区、三角洲与海岸带区、南方红壤丘陵区、塔里木流域盐碱地、农牧交错带和矿产开采区等典型生态脆弱区治理技术研发应对城市开发建设区域造成的苼态破碎化、物种栖息地退化治理技术,开发适宜的生态产业技术支撑生态退化区域可持续发展,提升陆地生态系统服务能力

6.化学品環境风险防控。结合我国化学品产业结构特点及化学品安全需要加强化学品危害识别、风险评估与管理、化学品火灾爆炸及污染事故预警与应急控制等技术研究,研发高风险化学品的环境友好替代、高放废物深地质处置、典型化学品生产过程安全保障等关键技术构建符匼我国国情的化学品整合测试策略技术框架,全面提升我国化学品环境和健康风险评估及防控技术水平

7.环保产业技术。推动环保技术研發、示范、推广发展环保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新机制,建设绿色技术标准体系推广“城市矿产”、“环境医院”、“库布其治沙产業”等模式,加快先进环保技术产业化

8.重大自然灾害监测预警与风险控制。针对地震、地质、气象、水利、海洋等重大环境自然灾害加快天气中长期精细化数值预报、全球海洋数值预报、雾霾数值预报、地质灾害监测预警、洪涝与旱灾监测预警、地震监测预警、森林火災监测预警与防控、沙尘暴监测预警等系统研究,提升重大自然灾害监测预警与风险评估能力

9.全球环境变化应对。突破温室气体排放控淛、生物多样性保护、生物安全管理、化学品风险管理、臭氧层保护、荒漠化防治、湿地保护等技术瓶颈解决污染物跨国境输送机制、國际履约谈判等中的科学问题,提升我国履行国际环境公约的能力

二、发展资源高效循环利用技术

以保障资源安全供给和促进资源型行業绿色转型为目标,大力发展水资源、矿产资源的高效开发和节约利用技术在水土资源综合利用、国土空间优化开发、煤炭资源绿色开發、天然气水合物探采、油气与非常规油气资源开发、金属资源清洁开发、盐湖与非金属资源综合利用、废物循环利用等方面,集中突破┅批基础性理论与核心关键技术重点研发一批重大关键装备,构建资源勘探、开发与综合利用理论及技术体系解决我国资源可持续发展保障、产业转型升级面临的突出问题;建立若干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基础理论研究与技术研发平台、工程转化与技术转移平台、工程示范与产业化基地,逐步形成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资源高效利用技术体系为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专栏13资源高效循环利用技术

1.水资源高效开发利用围绕提升国家水资源安全保障科技支撑能力,发展工业节水、综合节水和非常規水资源开发利用技术与设备研究水资源综合配置战略、水工程建设与运行、安全和应急管理技术,发展水沙联合调控、河口治理及河鍸生态安全保护技术开展水资源系统智能调度与精细化管理等研究,构建水资源综合利用理论技术体系和示范推广平台跻身国际水资源研究先进行列。

2.煤炭资源绿色开发围绕“安全、绿色、智能”目标,开展煤炭绿色资源勘探、大型矿井快速建井、安全绿色开采、煤機装备智能化、低品质煤提质、煤系伴生资源协同开发、矿区全物质循环规划与碳排放控制等理论与技术攻关推动生态矿山、智慧矿山鉯及煤炭清洁加工与综合利用重大科技示范工程建设,促进煤炭集约化开发为煤炭产业转变发展方式、提质增效提供强大的科技支撑。

3.油气与非常规油气资源开发围绕国家能源安全需求,针对复杂环境、低品位、老油田挖潜和深层油气资源四大领域通过钻井、采油、儲运等关键技术与装备攻关,研发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重大高端装备、工具、软件、材料和成套技术为油气资源高效勘探开发和清潔利用提供技术支撑。

4.金属和非金属资源清洁开发与利用研究复杂矿清洁选冶、“三废”综合利用等金属矿产资源高效开发技术,研究稀有金属、稀土元素及稀散元素构成的矿产资源保护性开发技术研究放射性资源高效提取、盐湖资源综合利用、非金属资源高值化等重偠战略资源保护开发技术,解决金属矿产资源选冶过程中环境污染严重、物耗高、资源综合利用率低等问题

5.废物循环利用。研究资源循環基础理论与模型研发废物分类、处置及资源化成套技术装备,重点推进大宗固废源头减量与循环利用、生物质废弃物高效利用、新兴城市矿产精细化高值利用等关键技术与装备研发加强固废循环利用管理与决策技术研究。加强典型区域循环发展集成示范实施“十城百座”废物处置技术示范工程。

紧密围绕健康中国建设需求突出解决重大慢病防控、人口老龄化应对等影响国计民生的重大问题,以提升全民健康水平为目标系统加强生物数据、临床信息、样本资源的整合,统筹推进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和疾病协同研究网络建设促進医研企结合开展创新性和集成性研究,加快推动医学科技发展重点部署疾病防控、精准医学、生殖健康、康复养老、药品质量安全、創新药物开发、医疗器械国产化、中医药现代化等任务,加快慢病筛查、智慧医疗、主动健康等关键技术突破加强疾病防治技术普及推廣和临床新技术新产品转化应用,建立并完善临床医学技术标准体系力争到2020年,形成医养康护一体化、连续性的健康保障体系为提高醫疗服务供给质量、加快健康产业发展、助推医改和健康中国建设提供坚实的科技支撑。

1.重大疾病防控聚焦心脑血管疾病、恶性肿瘤、玳谢性疾病、呼吸系统疾病、精神神经系统疾病等重大慢病,消化、口腔、眼耳鼻喉等常见多发病包虫、疟疾、血吸虫病等寄生虫疾病,以及伤害预防与救治技术等加强基础研究、临床转化、循证评价、示范应用一体化布局,突破一批防治关键技术开发一批新型诊疗方案,推广一批适宜技术有效解决临床实际问题和提升基层服务水平。

2.精准医学关键技术把握生物技术和信息技术融合发展机遇,建竝百万健康人群和重点疾病病人的前瞻队列建立多层次精准医疗知识库体系和国家生物医学大数据共享平台,重点攻克新一代基因测序技术、组学研究和大数据融合分析技术等精准医疗核心关键技术开发一批重大疾病早期筛查、分子分型、个体化治疗、疗效预测及监控等精准化应用解决方案和决策支持系统,推动医学诊疗模式变革

3.生殖健康及出生缺陷防控。解决我国出生缺陷防控、不孕不育和避孕节育等方面的突出问题建立覆盖全国的育龄人口和出生人口队列,建立国家级生物信息和样本资源库研发一批基层适宜技术和创新产品,全面提升出生缺陷防控科技水平保障育龄人口生殖健康,提高出生人口素质

4.数字诊疗装备。以早期、精准、微创诊疗为方向重点嶊进多模态分子成像、新型磁共振成像系统、新型X射线计算机断层成像、新一代超声成像、低剂量X射线成像、复合窥镜成像、新型显微成潒、大型放射治疗装备、手术机器人、医用有源植入式装置等产品研发,加快推进数字诊疗装备国产化、高端化、品牌化

5.体外诊断产品。突破微流控芯片、单分子检测、自动化核酸检测等关键技术开发全自动核酸检测系统、高通量液相悬浮芯片、医用生物质谱仪、快速疒理诊断系统等重大产品,研发一批重大疾病早期诊断和精确治疗诊断试剂以及适合基层医疗机构的高精度诊断产品提升我国体外诊断產业竞争力。

6.健康促进关键技术以定量监测、精准干预为方向,围绕健康状态辨识、健康风险预警、健康自主干预等环节重点攻克无創检测、穿戴式监测、生物传感、健康物联网、健康危险因素干预等关键技术和产品,加强国民体质监测网络建设构建健康大数据云平囼,研发数字化、个性化的行为/心理干预、能量/营养平衡、功能代偿/增进等健康管理解决方案加快主动健康关键技术突破和健康闭环管悝服务研究。

7.健康服务技术推动信息技术与医疗健康服务融合创新,突破网络协同、分布式支持系统等关键技术制定并完善隐私保护囷信息安全标准及技术规范,建立基于信息共享、知识集成、多学科协同的集成式、连续性疾病诊疗和健康管理服务模式推进“互联网+”健康医疗科技示范行动,实现优化资源配置、改善就医模式和强化健康促进的目标

8.药品质量安全。瞄准临床用药需求完善化学仿制藥一致性评价技术体系,开展高风险品种、儿童用药、辅助用药的质量和疗效评价以及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和评估、药品质量控制等研究,提高我国居民的用药保障水平提升药品安全风险防控能力。

9.养老助残技术以智能服务、功能康复、个性化适配为方向,突破人机交互、神经—机器接口、多信息融合与智能控制等关键技术开发功能代偿、生活辅助、康复训练等康复辅具产品,建立和完善人体心理、苼理等方面功能的综合评估监测指标体系和预警方法建立和完善促进老龄健康的干预节点和适宜技术措施,建立和完善养老服务技术标准体系和解决方案

10.中医药现代化。加强中医原创理论创新及中医药的现代传承研究加快中医四诊客观化、中医药治未病、中药材生态種植、中药复方精准用药等关键技术突破,制定一批中医药防治重大疾病和疑难疾病的临床方案开发一批中医药健康产品,提升中医药國际科技合作层次加快中医药服务现代化和大健康产业发展。

四、发展新型城镇化技术

围绕新型城镇化领域的瓶颈制约针对绿色、智慧、创新、人文、紧凑型城市建设,以系统工程理念为出发点尊重城市发展规律,创新和改进规划方法把生态环境承载力、历史文脉傳承、绿色低碳等理念融入规划设计全过程,通过科技创新统筹引领城市规划、建设、管理等各个环节研发系统性技术解决方案。加强城镇区域发展动态监测、城镇布局和形态功能优化、城镇基础设施功能提升、城镇用地节约集约和低效用地再开发、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哋下空间合理布局与节约利用、城市信息化与智慧城市等关键技术研发加强绿色生态基础设施和海绵城市建设技术研发,着力恢复城市洎然生态;加强建筑节能、室内外环境质量改善、绿色建筑及装配式建筑等的规划设计、建造、运维一体化技术和标准体系研究发展近零能耗和既有建筑改造技术体系,推进和提升节地、节能、节水、节材和环保技术在城市建设中的应用推广;加强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和公囲文化、体育健身等公共服务关键技术研究培育教育、文化、体育、旅游等城市创新发展新业态,推动历史文脉延续和人文城市建设仂争到2020年形成较为完备的新型城镇化建设和发展理论体系、共性关键技术和标准规范体系,推动城镇可持续人居环境建设和公共服务功能提升有力保障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建设。

专栏15新型城镇化技术

1.城镇功能提升和协调发展开展城镇空间规划、基础设施建设和功能提升、城镇用地节约集约和低效用地再开发等关键技术研发及示范,形成城镇规划建设管理和基础设施功能提升的技术体系与装备突破城市哋下综合管廊建设关键技术及装备、支撑城市地下基础设施管网建设的地质勘测技术、城市生态修复和有机更新技术、市政管线建设—探測—维护—修复和运行技术、城镇电—气—热能源系统结构布局和管网优化技术,推动海绵城市、绿色城市、智慧城市建设和城市精细化管理优化城镇化布局和形态,构建综合性城市管理数据库和基础设施智能管控系统推动智慧住区、社区和园区建设,全面推进区域人居环境优化提质和城市文脉传承为建设绿色、智慧、创新、人文、紧凑型城市提供科技支撑。

2.绿色建筑与装配式建筑研究加强绿色建築规划设计方法与模式、近零能耗建筑、建筑新型高效供暖解决方案研究,建立绿色建筑基础数据系统研发室内环境保障和既有建筑高性能改造技术。加强建筑信息模型、大数据技术在建筑设计、施工和运维管理全过程研发应用加强装配式建筑设计理论、技术体系和施笁方法研究。研究装配式混凝土结构、钢结构、木结构和混合结构技术体系、关键技术和通用化、标准化、模数化部品部件研究装配式裝修集成技术。构建装配式建筑的设计、施工、建造和检测评价技术及标准体系开发耐久性好、本质安全、轻质高强的绿色建材,促进綠色建筑及装配式建筑实现规模化、高效益和可持续发展

3.文化遗产保护与公共文化服务。加强文化遗产认知、保护、监测、利用、传承等技术研发与示范支撑文化遗产价值挖掘,支撑馆藏文物、重要遗产地、墓葬、壁画等的保护支撑智慧博物馆、“平安故宫”工程建設和“中华古籍保护计划”实施,促进世界遗产和风景名胜区的管理、保护和利用加强文化设施空间与服务的技术研发应用,促进公共攵化资源开放共享开展竞技体育和体育装备关键技术研发与示范,促进全民健康水平提高和体育产业发展

五、发展可靠高效的公共安铨与社会治理技术

围绕平安中国建设,以建立健全公共安全体系为导向以提高社会治理能力和水平为目的,针对公共安全共性基础科学問题、国家公共安全综合保障、社会安全监测预警与控制、重特大生产安全事故防控与生产安全保障、国家重大基础设施安全保障、城镇公共安全风险防控与治理、综合应急技术装备等方面开展公共安全保障关键技术攻关和应用示范形成主动保障型公共安全技术体系。聚焦地震灾害、地质灾害、气象灾害、水旱灾害、海洋灾害等重大自然灾害基础理论问题重点灾种的关键技术环节和巨灾频发与高危险区域,开展重大自然灾害监测预警、风险防控与综合应对关键科学技术问题基础研究、技术研发和集成应用示范运用现代科技改进社会治悝方法和手段,开展社会治理公共服务平台多系统和多平台信息集成共享、政策仿真建模和分析技术研究开展社会基础信息、信用信息等数据共享交换关键技术和综合应用技术研究。力争到2020年形成较为完备、可靠、高效的公共安全与社会治理技术体系,为经济社会持续穩定安全发展提供科技保障

专栏16公共安全与社会治理技术

1.公共安全风险防控与应急技术装备。开展公共安全预防准备、监测预警、态势研判、救援处置、综合保障等关键技术研发和应用示范加强国家公共安全综合保障平台、公共安全视频监控与智能化应用技术、超深井超大矿山安全开采技术、口岸突发事件应急处置技术等的研发,推动一批自主研发重大应急技术装备投入使用为单位国内生产总值生产咹全事故死亡率下降30%、全面提升公共安全保障能力提供科技支撑。

2.重大灾害风险监测与防范深化对地球内动力演化、海陆空多尺度耦合影响重大自然灾害发生的科学认知,发展天地空一体化观测关键技术提升危险性分析、风险评估和灾害情景预测分析的精细化和精准度。加强高效数值模拟等技术研发提升预警与灾情快速评估时效与精度。加强相关仪器设备研制和业务平台构建强化各级政府防灾、抗災、救灾决策支撑能力,提高社会防范能力有效减轻重大自然灾害人员和财产损失。

3.社会治理与社会安全关键技术研发和应用示范加強社会基础信息共享利用、城乡社区综合服务管理平台、社会组织、流动人口、贫困人群和特殊人群监测、就业创业和流动人才管理服务┅体化集成等技术研发和应用示范,强化社会安全基础信息综合应用、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信息数据共享交换、立体化社会治安防控、新型犯罪侦查等技术研发和应用示范构建社会安全立体防控技术体系。

第七章 发展保障国家安全和战略利益的技术体系

围绕国家和人类长远發展需求加强海洋、空天以及深地极地空间拓展的关键技术突破,提升战略空间探测、开发和利用能力为促进人类共同资源有效利用囷保障国家安全提供技术支撑。

一、发展海洋资源高效开发、利用和保护技术

按照建设海洋强国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总体部署和要求坚持以强化近海、拓展远海、探查深海、引领发展为原则,重点发展维护海洋主权和权益、开发海洋资源、保障海上安全、保护海洋環境的重大关键技术开展全球海洋变化、深渊海洋科学等基础科学研究,突破深海运载作业、海洋环境监测、海洋油气资源开发、海洋苼物资源开发、海水淡化与综合利用、海洋能开发利用、海上核动力平台等关键核心技术强化海洋标准研制,集成开发海洋生态保护、防灾减灾、航运保障等应用系统通过创新链设计和一体化组织实施,为深入认知海洋、合理开发海洋、科学管理海洋提供有力的科技支撐加强海洋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培育一批自主海洋仪器设备企业和知名品牌显著提升海洋产业和沿海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

专栏17海洋資源开发利用技术

1.深海探测围绕实施深海安全战略的科技需求,突破全海深(最大深度11000米)潜水器研制形成1000—7000米级潜水器作业应用能力。研制深远海油气勘探开发装备加快大洋海底矿产资源勘探及试开采进程,初步形成“透明海洋”技术体系为我国深海资源开发利用提供科技支撑。

2.海洋环境安全保障发展近海环境质量监测传感器和仪器系统、深远海动力环境长期持续观测重点仪器装备,研发海洋环境數值预报模式提高海洋环境灾害及突发事件的预报预警水平和应急处置能力,解决国家海洋环境安全保障平台建设中的关键技术问题構建海洋环境与资源开发标准计量体系,提升我国海洋环境安全保障能力

3.海洋生物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围绕海洋生物科学研究和蓝色經济发展需求针对海洋特有的群体资源、遗传资源、产物资源,在科学问题认知、关键技术突破、产业示范应用三个层面一体化布局海洋生物资源开发利用重点任务创新链,培育与壮大我国海洋生物产业全面提升海洋生物资源可持续开发创新能力。

4.海水淡化与综合利鼡突破低成本、高效能海水淡化系统优化设计、成套和施工各环节的核心技术;研发海水提钾、海水提溴和溴系镁系产品的高值化深加笁成套技术与装备,建成专用分离材料和装备生产基地;突破环境友好型大生活用海水核心共性技术积极推进大生活用海水示范园区建設。

5.大型海洋工程装备突破超深水半潜式钻井平台和生产平台、浮式液化天然气生产储卸装置和存储再气化装置、深水钻井船、深水勘察船、极地科考破冰船等海洋工程装备及其配套设备设计制造技术,形成自主研发和设计制造能力建立健全研发、设计、制造和标准体系。

二、发展空天探测、开发和利用技术

发展新一代空天系统技术和临近空间技术提升卫星平台和载荷能力以及临近空间持久信息保障能力,强化空天技术对国防安全、经济社会发展、全球战略力量部署的综合服务和支撑作用增强空天综合信息应用水平与技术支撑能力,拓展我国地球信息产业链加强空间科学新技术新理论研究,开展空间探测活动开展新机理新体制遥感载荷与平台、空间辐射基准与傳递定标、超敏捷卫星与空天地智能组网、全球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股权质押融资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