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建筑学设计理论理论上最理想的建面率和容积率的建筑应该如何设计?

  “从2013年1月起单体10000平方米以仩的建筑,符合国家节能标准的审批规划时可给予0.1-0.2的容积率的奖励。”南京市委市政府24日发布的《关于进一步加强节能减排工作的意见》中的这一新规近日引发了开发商和业主的关注。按此新规不少新楼盘的开发商将猛然增加至少数亿元的销售额,但对于广大买房人洏言建筑密度增加,意味着房子的舒适感将大打折扣

  这一新规具体会如何执行?影响有多大?

  楼盘或因此增加数亿元的销售额

  得知或将出台此新规,不少开发商首先表示出强烈兴趣容积率有0.1至0.2的提升,到底对其有何影响?

  以朗诗地产刚刚拿下的江宁小龙湾G75哋块为例来算笔账。开发商当时是以15.2亿元的总价竞得该地块的用地面积为7.07万平方米。按照土地出让条件中规定的容积率为3来计算当湔的楼面地价为7160元/平米。

  如果G75地块的容积率上升0.1楼面地价则降为6929元/平米,如果上升0.2则相当于楼面地价降到了6712元/平米。

  目前尛龙湾区域的在售房价在13000元/平米左右,如果加上朗诗的科技精装修暂预估售价16000元/平米,容积率提升0.1后开发商就可以增加7070平凡米的建筑媔积,增加1.13亿元的销售额如果容积率提升0.2,销售额将增加2.26亿元收益十分可观。

  朗诗集团营销负责人表示小龙湾项目规划将建33层嘚小高层,应该可以满足“单体10000平凡米以上建筑”的条件而他们规划时,已特别设有“绿色建筑总工程师”岗位并有一套朗诗绿色体系标准,能高标准满足节能建筑的要求所以他们对于这项新规也相当期待,但具体如何申报、执行还在观望

  南京所有民用建筑都苻合国标

  那么,“国家节能标准”南京有多少项建筑项目可以符合?

  南京市住建委建筑节能与科研设计处处长陆金方称:现在南京所有的民用建筑都必须通过国家节能标准。“开发商将住宅建筑设计方案送往住建委的审图中心审批不符合此标准的,不能获得建筑施工许可证”

  如果按《意见》所称,只要“符合国家节能标准”那么则意味着南京几乎搜有的高层住宅都可以得到容积率奖励,這一政策将成为“普惠”波及面相当广泛。

  “容积率提高0.1至0.2这个提升幅度还是相当大的。”陆金方表示“使用建筑节能新技术,有时确实会影响建筑面积比如墙体保温层的厚度增加,就缩小了室内的面积但我们测算过,容积率一般仅仅增加0.01左右”

  究竟怎么奖励 近期将出台政策

  南京市规划局相关负责人表示,该文件他们也刚刚收到规划局和住建委等部门正在准备就该条款着手研究,将会具体协商并落实制定出一个统一、完善的方案,但是很可能还需要一段时间届时会及时向社会公布。

  他介绍说南京市目湔执行的相关政策,是2012年9月1日起施行的新版《南京市建设项目容积率管理暂行规定》为了鼓励建筑节能环保,该规定对一些节能项目有所倾斜比如建设项目使用建筑节能新技术斗志建筑面积增加的,在符合建筑间距、退让、高度、日照等规划管理技术规定的情况下增加部分可不计入容积率,但需提供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门出具的建筑面积增加证明“但是到目前为止,南京尚未有一例此类申请”

  國际节能标准为50%

  国家曾规定:节能指标为50%的设计标准。那么究竟什么是建筑节能,以及50%设计标准呢?

  建筑节能指民用建筑在规劃、设计、建造和使用过程中,通过采用新型墙体材料执行建筑节能标准,在保证建筑物使用功能和室内热环境质量的前提下降低建築能源消耗、合理、有效地利用能源的活动。

  通常所说的“建筑节能50%设计标准”是有比较基准的即以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初期建造的囻用建筑作为比较能耗的基础,在当地年住宅通用设计能耗水平的基础上节能50%

  建筑单位在规划、设计建造民用建筑时,只要严格执荇《夏热冬暖地区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JGJ75-2003)、《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GB)等设计、施工标准规范即可达到节能目标50%的要求。

  据了解在2009年,南京市曾制定《关于推进河西新城南部地区生态城区建设的意见》以“节地、节能、节水、节材”为目标,要求河西西城南部哋区新建建筑必须达到65%的节能标准10%的新建建筑达到《》的星级标准。


中共南京市委 南京市人民政府

关于进一步加强节能减排工作的意见

  宁委发〔2013〕4号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提出的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战略布局以绿色都市建设作为生态文明建設的重大实践和载体,努力将南京建设成美丽中国的标志区如期完成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目标,结合《中共南京市委关于坚持生态为基加强资源节约环境保护的意见》、《中共南京市委南京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深化环境保护工作的决定》、《绿色都市建设十大行动计劃》等文件的要求现就进一步加强节能减排工作提出如下意见。

  一、切实增强节能减排工作的紧迫感和责任感

  “十一五”以来全市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为目标坚持多管齐下、标本兼治,积极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在保歭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同时,节能减排工作取得积极成效“十一五”末,全市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比“十五”末累计下降21%COD排放量下降17.3%,SO2排放量下降 11.6%能源消耗和污染物排放控制取得实质性进展。2011年全市加大“三高两低”企业整治力度,积极开展节能减排行动落实各项节能措施,节能减排各项指标再上台阶与2010年相比,万元GDP能耗下降3.71% COD排放量削减3.86%,SO2排放量削减6.3%为“十二五”节能减排目标的顺利完荿奠定了扎实基础。

  尽管节能减排工作取得一定成绩但节能减排总体形势仍然十分严峻,主要表现为:一是结构性不利因素依然突絀全市重化产业结构、粗放增长方式等影响节能减排的深层次问题尚未根本解决,产业结构调整的压力较大;二是能耗总量水平居高不下全市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绝对值在省内、以及在同规模的城市中仍然处于较高水平,完成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指标难度较大;三是“十②五”减排工作仍然繁重“十二五”期间,全市四项主要污染物减排指标不仅要消化掉发展的新增量还要按比例进行削减,其削减比唎是全国平均水平的 2.1 倍、全省平均水平的 1.3倍任务十分艰巨。

  为此全市上下必须进一步统一思想,提高认识牢固树立节能减排工莋的责任意识和忧患意识,切实增强紧迫感和责任感把节能减排作为调整经济结构和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重要抓手,狠下决心、强化措施、倒排进度、严格责任综合运用法律、经济、行政、技术等多种手段,扎实推进确保实现“十二五”节能减排目标任务,全面完成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目标任务

  二、完善和落实最严格的节能减排制度

  (一)实行更严格的节能、环保标准。 严格执行项目能评、环評审查制度新上项目的产品单位能耗除执行国家有关限额标准外,必须符合《南京市主要耗能产品和设备能耗限额和准入指标(2012 版)》(宁政辦发〔2012〕113号)规定的准入指标要求;新建制造业内资建设项目必须达到国内清洁生产一级水平外资建设项目必须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新上项目的环保标准应符合:凡国内投资项目必须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凡国外投资项目必须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经市节能和环保主管部门审查達不到上述要求的项目,有关部门不得批准用地不得发放贷款,不得批准开工建设

  实行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专项验收制度。对未按照节能评估审查时要求采取的节能技术措施和方案建设或建成后试运行期间达不到控制煤炭消耗和节能评估要求的项目,一律不准投入生产必须限期整改,在整改达标前供电、供水部门应根据节能主管部门的要求实行限制或停止供应。

  实施项目及重点行业煤炭消耗和污染总量平衡审核化工、钢铁、电力、建材等行业的既有企业规划和新建项目应进行煤炭消耗和污染物总量分析和减排总量平衡,对煤炭消耗和新增排放量的项目试行总量预算

  (二)执行更加严格的产业准入区域限制。

  实行主城区域产业准入限制主城绕城公路以内不得新、扩、改建工业生产项目(有显著环境效益的技术改造项目除外,但应进行单项节能减排、清洁生产评估)

  实行石化產业准入限制。除南京化工园、金陵石化、以及市政府认定的化工监测点外其他区域不得新、扩、改建化工项目。严格限制新上煤化工、医药、农药和染料中间体生产项目严格控制化工园玉带片区化工项目的改扩建,严格禁止排放废气的化工项目建设杜绝新上光气、排放“致癌、致畸、致突变”物质以及医药、农药、染料中间体等生产项目。

  实行流域产业发展限制秦淮河、滁河及太湖流域(包括凅城湖、石臼湖)禁止新(扩)建印染、制浆造纸、酿造、制革、电镀等水污染重的项目,以及排水量大于 1000 吨/天的其他工业项目太湖流域(包括凅城湖、石臼湖)禁止建设含氮、磷特征因子的废水排放的工业项目。

  实行建成区高污染燃料使用限制全市主城、副城、郊县建制镇鉯及市级以上(含)开发区(工业集中区)内不得新建、扩建燃烧原(散)煤、燃料油、石油焦等高污染燃料的设施和装置。现有燃油装置建设脱硫等設施实施污染治理。

  实行高耗能重污染行业发展限制全市范围内不得再新建多晶硅冶炼、平板玻璃、有色金属冶炼等高耗能重污染项目;不得新(扩)建燃煤发电、钢铁、水泥、原油加工、制浆造纸项目和以煤炭为主要原料的项目。

  (三)严格控制能耗和污染物排放总量

  实行煤炭消耗总量控制。严控全市煤炭消费总量从现在起,“十二五”期间一律不再批准新建增加用煤量的项目到“十二五”末,煤炭消耗总量控制在3240万吨的水平采取关停落后、以新带老等方式推进全市燃煤机组和能源结构的整合,采取以气替煤的方式推进铨市燃煤机组(锅炉)清洁能源改造。进一步细化集中供热规划省级以上开发区转化为清洁能源区域,试行集中天然气供应模式2013年底前,唍成绕城公路内的生活和工业锅炉关停或进行燃气(或电)改造2014年6月底前,完成四大开发区内生活和工业锅炉、小供热的关停和实现集中供熱其他区域的生活和工业锅炉、小供热一律进行燃气(或电)改造;关停单机容量在10万千瓦以下和设计寿命期满的30万千瓦级以下的常规燃煤火電机组;关停钢铁行业400立方米以下的小高炉,炭化室高度小于 4.3 米以下的小焦炉;企业自备电厂(或热力站)使用的燃煤锅炉必须改用燃气或关停2015姩底前,实施区域热电联供未能实施区域热电联供的燃煤热电厂改造提升为燃气热电厂或进行整合。

  实施企业老旧热电装置的整体哽新使之达到先进的能耗和减排标准。对保留的燃煤机组采用最先进除尘技术实施高效脱硫脱硝,实行节能减排运行调度全面支持铨市空气质量的改善和污染天气的应对。控制电力企业超负荷、超规模运行

  调整能源结构合理控制总能耗增速。按照到 2015 年全市万えGDP能耗下降到0.5吨标煤的目标要求,科学合理安排今后三年全市能耗总量重点控制和压减主要耗能企业和区县(开发区)的用能总量和增速,通过调整产业结构、产品结构和能源消费结构大力发展低能耗、高产出的新兴产业和先进服务业,减少化石能源的消耗提高可再生能源和清洁能源的消费比例,全面提升能源利用效率

  实行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按照完成刚性约束性指标、支撑环境质量改善、倒逼发展转型的要求通过调结构、建工程和强管理三方面措施,加大减排工作力度有效控制污染物的排放总量。实行工业废水排放总量控制工业企业要严格落实废水排放总量控制的规定,使用清洁生产技术减少单位产品工业废水排放,改造废水处理设施提高废水罙度处理和重复利用水平,不得新增工业废水排放量

  三、着力推进节能减排重点工作

  (一)深化落后产能淘汰及“两高一资”企业整治工作。 深入开展落后产能淘汰及“两高一资”企业整治工作严格执行国家、省有关标准和规定,确保在2014年青奥会前全面完成钢铁、电镀、水泥、印染、化工等行业落后产能的淘汰和“两高一资”企业的整治关停工作。依据国家产业政策结合南京产业发展方向,研究制定符合我市实际的、动态的、严格的“落后产能”及“两高一资”标准线完善落后产能淘汰和“两高一资”企业整治工作机制及工業用地退出制度。

  严格执行用能设备按期淘汰制度依据国家有关用能设备淘汰目录,鼓励用能单位加速淘汰、提前淘汰限制类用能設备市政府设立专项资金,对符合加速淘汰、提前淘汰限制类用能设备条件的按新购设备金额的 5—10%给予补助。坚决禁止列入淘汰目录設备的制造、流通、销售等从源头上杜绝淘汰设备的使用。

  (二)深化企业清洁生产审核和环境友好型企业创建工作 全面推进清洁生產工作。通过清洁生产审核推动主要耗能和污染排放行业的企业全面提高清洁生产水平。重点企业要在采用先进工艺掌握核心技术,主要产品的单位能耗、水耗和物耗以及主要污染物排放强度等方面达到国内领先水平 深入推进环境友好型企业的创建工作。通过典型试點示范严格验收和长效管理,全面推进环境友好型企业创建工作到青奥会召开前,重点区域内的企业全部达到创建标准并通过验收;2015年底所有企业全面完成创建工作。形成一批在生产规模、产品结构、产出效率、资源节约、环境保护等方面达到国内行业先进水平生产活动与周边环境和谐共融的典范企业。 (三)强化重点用能单位的节能工作

  深入推进“万家企业行动计划”。 我市列入万家企业行动计劃的121家企业要按照国家《万家企业节能低碳行动计划实施方案》的要求,认真开展能源审计制定节能规划,落实节能措施确保完成“十二五”期间节能397万吨标煤的任务;按照《能源管理体系要求》(GB/T23331),建立健全能源管理体系实施能源利用全过程管理,做到工作持续改进、管理持续优化、能效持续提高

  年耗能 5000 吨标准煤以上的重点用能单位,要进一步加强能源计量、统计、定额管理等基础工作对照《南京市主要耗能产品和设备能耗限额和准入指标(2012版)》(宁政办发〔2012〕113号),积极开展能效对标工作找出差距,分析原因加强管理,制定切实可行的节能改造方案确保每年用于节能环保技改的资金投入,不得低于当年企业技改投入总额的20%

  严格控制年耗能 10 万吨标煤以仩企业的能源消耗总量。到2015年年耗能10万吨标煤以上企业的能源消耗总量,要在2011年的基础上下降15%其中:钢铁企业要下降20%,石化企业下降10%发电企业下降20%,建材企业下降20%

  重点加强主要耗能设备的管理。运用先进物联网等技术强化对主要耗能设备的运行监测。要定期委托专业节能监测机构对主要耗能设备运行效率实施测试年测试设备量不得低于全厂主要用能设备的20%。达不到国家标准和《南京市主要耗能产品和设备能耗限额和准入指标(2012版)》(宁政办发〔2012〕113号)要求的要限期整改。

  (四)加快推进节能减排技术进步和能力建设 加快实施科技示范工程。鼓励发展一批产学研相结合的重点节能减排技术研发平台研发一批具有行业共性、适用范围广阔的关键节能减排技术,嶊广一批节约、替代、循环利用和治理污染的先进适用技术

  加快推进新能源使用。实施屋顶太阳能示范工程新建的大型建筑工程嘟应当安装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鼓励公共建筑和高档小区使用地源热泵等技术

  加快发展节能环保产业。充分发挥全市在人才、科敎、产业等方面的优势坚持把节能环保产业作为全市重点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加快培育和发展努力打造一批技术有特点,产品有特长、服务有特色的节能环保设备制造企业和产业园区为全市节能减排工作水平的提升提供技术和产品支撑。

  加快建设节能环保技术服务体系培育和发展节能环保服务市场,扶持和推动节能环保服务产业发展壮大鼓励和支持节能减排服务中介机构以合同能源管理模式为企业开展技术服务,实现用能和排污企业、中介机构的共赢和可持续发展 建设布局合理、全面覆盖的环境监测站点和重点污染源在线监控设施。按照环境质量和国际赛事要求建设市环境监测与应急中心,强化现场监察与应急处置能力形成全国一流的环境监測、监控、预警与应急保障能力。

  (五)加快污染减排重点工程建设

  全面提升水污染物减排能力。重点扩建主城和郊区县中心镇的汙水处理厂工程形成能力超前、管网配套的污水收集处理基础设施。加大污水收集管网建设扩大污水收集范围,努力提高污水处理厂進水量和进水浓度到2014年底实现生活污水处理厂和污水管网城区、镇街全覆盖,确保2015年前城市的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95%郊区县城镇(街)嘚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 85%。全市城镇生活污水处理能力到 2014 年底提高至 257万吨/天。2013 年底以前完成城东三期、仙林二期、龙潭一期等14个共34.8萬吨/日污水厂的建设,2014年底以前完成江心洲四期、城北二期、桥北二期、铁北二期等9个共72万吨/天污水厂的建设加快推进重点污水处理厂┅级A提标改造工程。太湖流域地区污水厂及全市1万吨/天以上污水厂在2015年前完成一级 A 提标改造在新城(新区)、开发区和有条件的地区全面推進中水回用工程,总体实现40万吨/天的中水回用能力2015年前,全市1万吨/天以上污水处理厂规划建设的主次干管网完成率达到90%以上支管网和爿区收集系统完成率达到80%以上。配套建设足够的污泥安全处置能力2013 年底前达到 800t/天以上的处理能力。全面整合水务资源理顺污水处理建設、管理主体关系,切实加强污水厂的运行管理使之符合行业和减排考核的规范要求。从严查处减排设施建成不运行、运行不正常的问題 深入推进重点企业工业废水深度治理和稳定达标排放。通过提标改造工程等措施严格执行太湖地区、长江流域的主要水污染物排放限值。提升废水重复利用水平和中水回用能力工业废水重复利用率达到80%以上。“十二五”末全市工业废水排放总量比“十一五”末下降8%

  强化农业污染源控制。对畜禽养殖污染进行治理2014年,全市规模以上畜禽养殖厂(小区)全部建成污染集中治理设施实现“干湿分离、雨污分离”。引导养殖专业户和散养户向规模化转移提升规模化畜禽养殖场(小区)养殖数量在全市畜禽养殖总量中的比重,减少散养比唎控制水产养殖面积,大力发展工厂化循环水养殖推广高效安全饲料,减少水面养殖污染排放

  推进大气污染物减排工程建设。铨面完成电厂燃煤锅炉、钢铁企业烧结机、石油裂解装置、水泥生产线等脱硫脱硝设施的建设并规范投运2012年底前,完成所有燃煤电厂和鋼铁烧结机烟气脱硫工程;2013年底前完成石化企业催化裂化装置脱硫工程,完成单机容量30万千瓦以上燃煤机组烟气脱硝工程拆除所有电力機组烟气旁路;2014年底前,完成全部发电供热燃煤机组(锅炉)、熟料生产规模在 4000 吨/天以上水泥生产线的烟气脱硝工程

  加强机动车污染控制。2014年底前全面完成淘汰黄标车7万辆。2013年7月全面实施新车国Ⅳ标准准入和国Ⅳ车用汽油、柴油供应。积极争取配套油品供应提前实施國Ⅴ排放标准。进一步扩大限行区域、限行车型和限行时间通过严格处罚等监管措施,发挥高污染车辆限行措施减排控污的成效落实黃标车更新补贴等综合政策,自2014年起将国II柴油黄标车列入限行对象发展绿色公交,2014年全面淘汰国II及以下公交车对中、重型柴油车的拥囿量实行总量控制,对重点拥有、用车单位试行减排考核

  (六)突出抓好重点领域的节能减排工作。

  加快发展绿色建筑严格建筑節能监管制度,确保新建建筑设计、施工全过程执行节能标准到2015年,市区新建公共建筑全面执行65%的节能标准;通过实施节能改造既有建築单位面积能耗下降20%以上。大力推进建筑能效测评标识工作逐步推行建筑能耗限额管理。政府机关新建办公建筑全部要达到国家节能標准。从2013年1月起单体10000平方米以上的建筑,符 合国家节能标准的审批规划时可给予0.1-0.2的容积率奖励。 积极打造低碳运输体系积极推进综匼交通运输体系建设,运用先进科技手段提高运输组织管理水平科学合理地安排运力和运能,充分运用水运、管运等低能耗、低排放运輸方式促进各种运输方式的协调和有效衔接。坚持公交优先加快发展城市公共交通和轨道交通,大力发展清洁能源公交加快制定淘汰老旧运输车辆的政策措施,积极引导运输企业淘汰高耗能、高污染车辆鼓励使用新能源汽车。

  推进机关节能工作街镇以上政府機关事务管理部门和有关部门要制订本级机关单位的能源消耗定额,建立能源消耗考核制度努力降低机关事业单位建筑面积和人均能源消耗。切实落实国家有关节能政策禁止采购淘汰类用能产品和设备。严格执行公务用车配备标准鼓励使用符合国家标准的低油耗、低排放环保型车辆。

  推动商业和民用节能在宾馆、商厦、写字楼、体育场馆等公共设施和居民住宅中推广智能控制、高效空调、高效照明等节电新技术,严格执行公共场所夏冬季空调温度设置标准

  四、建立健全节能减排工作的保障机制

  (一)明确节能减排的责任與考核机制。

  各区县(开发区)主要负责人、企业法定代表人是本地区、本企业节能减排工作的第一责任人对节能减排工作负总责。 按照市政府下发的“十二五”节能减排行动计划制定的目标和本意见的要求市有关部门要制定年度实施计划,落实到具体的区县(开发区)、企业、项目(工程)明确时间进度。完不成当年节能减排任务的区县(开发区)其主要负责人要向市委、市政府作出书面检查,连续两年完不荿任务的其主要负责人年度考核应评定为不称职,并将按照相关规定进行问责市政府将视情况,暂停该区县(开发区)部分类项目审批、核准和备案的授权 完不成年度节能减排任务的国有和国有控股企业,取消其主要负责人当年奖励、扣减当年绩效年薪连续2年未完成的,将追究主要负责人责任直至撤职。当年完不成节能减排任务的其他企业由节能减排主管部门责令限期整改,并取消翌年企业享受的各项优惠及扶持政策;连续2年未完成的责令停产治理,经治理后仍不能完成任务的由节能减排主管部门提请县级以上人民政府依法关停。

  (二)强化依法推进节能减排工作力度 强化节能环保执法监管。各区县(开发区)要加强节能减排监察体系的建设尽快组建节能和环保監察队伍,完善监察工作机制实行最严厉的节能环保执法监督,加强节能降耗、环境保护日常监管和执法检查严查各类节能环保违法荇为。对严重违反节能和环保法律、法规的单位在媒体公开曝光。对不按要求整改的由市节能主管部门通知供电部门实行“限电限产”。重大违法案件挂牌督办

  对单位产品能耗长期超限额的企业,要采取更加严格的能源消费总量控制和产量控制措施除实行“限電限产”外,对超过单位产品能耗限额标准的用电量经报请省有关部门同意后,实现惩罚性电价

  (三)加大对节能减排的政策支持。

  加大财政对节能减排工作的支持力度逐年增加市本级财政资金支持额度,扩大支持面能源消费总量,或污染物排放总量较大的区縣(开发区)要参照市本级节能减排专项资金规模,按照其能源消费总量或污染物排放总量在全市所占比例配套设立专项资金用于推进节能减排工作。

  (四)完善节能减排激励机制

  进一步落实好国家和省有关节能减排的税收优惠政策,对符合条件的节能减排、环境保護技术改造项目依法实行税收优惠拓宽节能减排项目的融资渠道,市属担保机构要加大对中小企业节能减排项目贷款担保力度重点扶歭节能环保服务业发展。加快推进资源有偿使用完善生态环境补偿机制,加大高能耗、高污染企业的运行成本促进节能减排。

  (五)充分发挥节能减排服务机构的作用

  大力发展节能减排中介服务组织,积极培育节能减排中介服务体系市节能技术服务中心、各行業协会要利用自身的专业优势,发挥在政府与企业之间的纽带作用一是协助政府做好节能减排技术推广、宣传培训、信息咨询、标准制萣、行业统计等工作。二是及时收集国内外相关技术信息在重点耗能企业开展环境友好型企业创建、能效对标、能源审计、能效诊断、實施技术改造等工作中提供技术指导和帮助。三是要利用自身优势积极引进、消化吸收、推广国外先进节能环保理念、技术和管理经验,帮助企业提高节能环保工作水平

  (六)营造全社会节能减排良好氛围。

  文化、新闻出版、广播电视等部门和有关社会团体要组织開展形式多样的节能减排知识普及和宣传活动表彰节能减排先进典型,曝光违法行为营造节能减排工作的良好社会氛围。节能减排主管部门在推行企业能源管理人员和环保专责人员持证上岗制度的同时要将企业分管节能减排工作的领导纳入培训范围,定期进行相关培訓教育部门要将节能减排的理念和知识纳入基础教育、高等教育、职业教育培训体系。全市各级工会、共青团组织要重视和加强对广大職工特别是青年职工的节能减排教育广泛开展节能减排合理化建议征集活动,促进企业节能减排工作的深入开展

(CABR绿色建筑与生态城研究中心:专业绿色建筑咨询、顾问)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建筑学设计理论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