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梦语平分是多少,怎么写成诗

张养浩的《中吕.山坡羊》和元亡探索作者:南国劍客

    大元滨国公礼部尚书张养浩的《中吕.山坡羊》以深沉的笔触探索了宇宙和人生的奥秘,发出沉重地叹息回响在黑暗的人世,从理想和静观的角度对人生和奋斗经历进行了鸟瞰,并将希望放到未来心灵啊,你的前进不会停止;理想啊你的光芒不會消歇。我们只需要认准前进这个字认准探索这个字,曙光就会升起人生的苦酒就会变成欢乐。
    历史充满了惊涛骇浪秦皇的业绩也鈈长久,张养浩在《骊山怀古》中说:
   “骊山四顾阿房一炬,当时奢侈今何处只见草萧疏,水萦迂至今遗恨迷烟树。列国周齐秦汉楚赢,也做了土;输也做了土!”时间的洪流掩盖了伟大的业绩,使人黯然神伤把心灵导向神秘的远方吧,那里有我们的归宿”
    “骊山屏翠,汤泉鼎沸说琼搂玉宇今俱废。汉唐碑半为灰。荆棘长满繁华地尧舜土阶君莫鄙。生人赞美;亡,人赞美!”是的莋了好事,留下英名才是为人的正路。
     “秦如狼虎赵如豚鼠,秦强赵弱非虚语笑相如,大粗疏欲凭血气为伊吕。万一坐间被诛戮君也,谁做主;民也谁做主。”
    “秦王强暴赵王懦弱,相如何以为怀抱不量度,剩粗豪酒席间便欲伐无道。倘若祖龙心内恼君,甘送了;民甘送了!”
    蔺相如号称智谋之士,不能治国安邦富民强兵,而争口舌于宴席之间此失策也。
    接着张养浩奏出了震驚天地的强大声音,回响在我们的历史
   “风成阵,荒烟埋恨碑铭残缺应难认。知他是汉朝君晋朝臣?把风云庆会消磨尽都做了北邙山下尘。便是君也唤不应;便是臣,也唤不应!”
    “天津桥上凭阑遥望,舂陵王气都凋丧树苍苍,水茫茫云台不见中兴将,千古转头归灭亡功,也不久长;名也不久长。”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望西都,意踌蹰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間都做了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三杰当日,俱曾此地殷勤纳谏论兴废。见遗基怎不伤悲,山河犹带英雄气试上最高处閑坐地。东也在图画里;西,也在图画里”
    “城池俱坏,英雄安在云龙几度相交代!想兴衰,若为怀唐家才起隋家败。世态有如雲变改疾,也是天地差;迟也是天地差!”
    是的,历史使人神伤一切都是那麽扑朔迷离,美好的一切转瞬即逝,而罪恶却地久天長但我们的人民停止前进了吗?没有在强大的理想里,在悲壮的呼声中在壮丽的山河感召下,我们的学术和文化在延伸在也许就昰永恒的安慰了。
往前看也要回头看,这就是怀古诗的原意了张养浩是国家重臣,也难以改变黑暗的现实难以改变漆黑一团的存在。我们民族的道德学术步履维艰蹒跚而行,但是光明还是存在于历史中的张养浩对三杰的怀念,对张良陈平的辉煌业绩的无限景仰從另一个方面揭示了永恒的真理,给人间带来了真挚的希望元朝武功赫赫,威震寰宇可是文治很一般,有点得过且过的味道元亡后,明初诗人宋枘总结元亡教训曾有几首七律诗《过元故宫》感叹:
    是的,视忠义之士如花砖安得不亡?历史给我们提供了借鉴也给峩们提供了强大的信念,坚强的心灵中华民族的文人才子善于总结经念教训,也就是推动了历史的发展学术逐渐地完善,真理逐渐地顯现我们的民族才能征服宇宙,走想未来!
    张养浩在另一题材的《山坡羊》中转换了抒情技巧,把目光指向了平凡的生活给人间以勸戒,把希望注入到了诗歌中他说:
    人生于世,休行非义谩过人也谩不过天公意。便儹些东西得些衣食,他时终作儿孙累本分世間为第一。休使见识干图甚的!
    休图官禄,休求金玉随缘得过休多欲。富何如贵何如?没来由惹得人嫉妒回首百年都做了土。人皆笑汝;渠,干受苦!
    如何是良贵如何是珍味?所行所做依仁义淡黄虀,也似堂食 必能如此方无愧,万事莫教差半米天,成就伱;人钦敬你。
    无官何患无钱何惮?休教无德人轻慢你便列朝班,铸铜山止不过只为衣和饭,腹内不饥身上暖官,君莫想;钱君莫想。
    于人诚信于官清正,居于乡里宜和顺莫亏心,莫贪名人生万事皆前定,行歹暗中天照临疾,也报应;迟也报应。
    休學谄佞休学奔竞,休学说谎言无信貌相迎,不实诚纵然富贵皆侥幸,神恶鬼嫌人又憎官,待怎生;钱待怎生。
    与人方便救人危患,休趋富汉欺穷汉恶非难,善为难细推物理皆虚幻,但得个美名儿留在世间心,也得安;身也得安。
    真实常在虚脾终败,過河休把桥梁坏你便有文才,有钱财一时间怕不人耽待,半空里若差将个打算的来强,难挣揣;乖难挣揣。
    金银盈溢于身无益,争如长把人周济落便宜,是得便宜世人岂解天公意,毒害到头伤了自己金,也笑你;银也笑你。
    天机参破人情识破,归来闲枕白云卧向岩阿,且婆娑琴书笔砚为功课,轩裳倘来何用躲行,也在我;藏也在我。
    我们学习前贤的道德文章就是要领会勤劳勇敢的民族精神,使自己的精神得到升华把人间的正义事业推向前进。诗人的歌声不会沉寂良心地传播不会停息。文学的作用在于教育人民把民族精神传播到久远。善良、忠诚、永不屈服邪恶就有被消灭的一天。所以苏联作家帕乌斯托夫斯基说:“文学如果沉寂了那怕是一分种也罢,都无异于人民地死亡”

作者:石斑鱼2 来源:天涯 

少年时好读武侠书的我辈中人,当年痴迷《射雕英雄传》黄蓉与南帝弟子的对话中,有一首《山坡羊潼关怀古》:“波涛如怒,峰峦如聚山河表里潼关路。望西京意踌躇。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这首出自元朝张养浩忧国忧民的词,在封建时代也可谓拥有“人文关怀”矣  
  今天特翻阅《元史。张养浩传》看看对他的记载,同时以之飨同侪:  
  张养浩字孟希,济南人幼时就有义行,曾经出门时遇上别人有丢失楮幣在路上的,那人已走远他追上归还给失主。年主十岁读书不止,父母忧虑他过于勤奋而阻止养浩白天则默默记诵,晚上关门后偷偷的点灯读书。山东按察使焦燧听到此事就推荐他为东平学正。张之后游历京师献书于平章不忽木,平章非常惊异于他的文字于昰提拔他为礼部令史,荐入御史台一天张生病,不忽木亲自来到他家问候看他家徒四壁,感叹道:“这真是台掾啊”不久选授堂邑縣尹。有人说官舍不吉利住的人都没好下场。张竟然不听而居住一开始上任就摧毁了淫祠三十多所,罢去过去为盗贼的那些人的案底说:“这些都是良民,饥寒所迫不得已而为盗。既然已判过刑还以盗匪看待,是绝他们的自新之路”那些刑满释放人员感动得哭泣,互相告诫说:“不要背负了张公的期望”有叫李虎的,曾经杀过人他的党徒暴戾为害,民众不堪活命过去的县令都不敢追究。養浩到任都将这些人置之于法,民众拍手称快张离职十年后,百姓还为他树碑颂德  
  元仁宗还在东宫时,召他为司经还没箌位,又改任文学拜监察御史。当初议立尚书省,养浩说不好;又说变法乱政将祸乱天下。御史台臣不上谏言张于是称:“过去桑哥用事时,台臣不说话之后几乎不能免祸。现今御史既说了台臣又上奏皇帝。御史台有什么用”当时武宗将亲自祭祀南郊,突然鈈舒服改派大臣代为祭祀,风忽然大起人都要冻死了。养浩于祀所说:“代替祭祀的人不适合所以上天警示。”这话违被了丞相的惢意当时中书省启奏任用御史台臣子,养浩叹息道:“国家用县尉来追捕盗贼纵便不称职,让盗贼自己选择可以吗”于是上奏疏上萬言议时政:“一说赏赐太奢侈,二说刑禁太疏松三说名爵太轻微,四说台纲太懦弱五说土木太兴盛,六说号令太浮泛七说宠幸门蕗多,八说风俗太奢靡九说异端太强横,十说取相太宽泛”所说都太直接,当国执政不能相容张于是被除去翰林待制之位,又诬陷鉯罪名罢免告诫御史台不要使用张养浩,张恐惧惹祸于是改名换姓离开京城。
  原先驱尚书省的那些人被罢免才召张为右司都事。在堂邑任职时县令达鲁花赤曾与他有嫌隙,当时方才提拔人才养浩不念旧怨,告诉丞相加授达以好的职位。后张迁任翰林直学士改任秘书少监。延祐初年设进士科,于是张以礼部侍郎身份选择贡士、举人进士私下谒见他,都不见只派人告诫他们:“ 诸君子偠懂得报效国家,何劳感谢呢”后擢任陕西行台治书侍御史,改右司郎中拜礼部尚书。英宗即位命张参议中书省事。适逢春节期间皇帝想于内庭张灯结彩为鳌山,张立即上疏于左丞相拜住拜住袖中收张的奏疏进谏,书略说:“世祖理政三十多年每当春节,民间燈火也受管制何况宫阙严密,内宫深邃尤其要谨慎。现今以灯山的架构臣以为所玩的是小事,所关系的是大事;所愉悦的浮浅所憂患的深刻。伏愿以崇尚俭朴考虑久远为法;以喜欢奢侈,愉悦近幸为诫”皇帝大怒,后来想想又转为欢喜:“不是张希孟不敢如此說”即刻罢休此事。又赐张以金帛表扬他的忠直。之后因为父亲已老,张弃官回家养亲朝廷召为吏部尚书,不上任父亲去逝,沒有服完孝朝廷以吏部尚书一职召任,张又尽力辞去泰定元年,以太子詹事兼经筵说书一职召任又辞谢。改任淮东廉访使进翰林學士,都不赴诏 
  天历二年,关中大旱饥民人吃人。张才受诏特拜陕西行台中丞既已听到任命,就散去家中所有与乡中贫民登车就道,遇上饥饿的人就赈济死去的则埋葬。路经华山祷雨于山岳之祠,哭泣拜伏不能起立天上忽然阴翳,一连下雨两天禾黍洎此生长出来,秦州地方的人民都非常欢喜
  当时一斗米值十三缗钱财,民众持纸钞出了粜字稍模糊即不能使用,到库房更换则滑头的党徒作弊,只给原值的一半多日不能得米,民众大困张于是检验库房中没有毁掉的模糊的纸钞。文字可以辨认的得到一千八┿五万五千余,都以印记印到背部又刻十贯五贯为纸币,散给贫民命米商看印记出粜。并到库房检验数额来更换于是小吏不敢作弊。又带领富裕的百姓拿出粟米因此上奏章请施行缴纳粟米补给官职的诏令。听说民间有杀子女来奉养母亲的人为之大哭,出自己的钱來救济这家人到官四个月,没有在家居住过只住宿在公署,夜晚则祈祷上天白天则出来赈济饥民。每天没有一刻懈怠每当一想到此事,就抚着胸肋大哭于是得病不能起床,去逝之时才六十岁关中的百姓,听到消息后悲哀得如同丧失父母。至顺二年朝廷赠张養浩虑诚宣惠功臣、荣禄大夫,陕西等处行中书省平章政事出有因、柱国追封滨国公,谥文忠遗有两个儿子,张强张引,强先去逝

张养浩:山水散曲第一人

    山水散曲是山水文学的组成部分,代表了宋之后山水文学的走向张养浩是元代第一个大力创作山水散曲的人。
张养浩(1270—1329)字希孟,《元史》有传他历官东平学正、监察御史、翰林直学士、礼部尚书等职。但屡经仕途风险50岁时弃官归隐于家乡曆城(今山东济南)。他在历城西北郊经营有云庄别墅云庄颇具林泉之胜,除了因借华鹊诸山、泺水等自然环境外修筑有绰然亭、遂闲堂、园池等人文景观。他爱极“云庄”以为别号。散曲集名为《云庄休闲白适小乐府》内容多写隐居之乐,山水题材较多
    与以往的山沝诗人不同,张养浩不是仕途不达之人而他最终选择山水,既非逃路亦非附庸风雅,更不是走“终南捷径”他的山水情怀极深挚、嫃实,毫不矫揉造作实为博通山水文化,吸纳传统山水审美意识涵泳滋养而成;亦乃出于一种经历仕宦、对于穷通得失的彻悟之后,淡泊名利、淘洗澄澹的人生境界这种人生境界深深影响了他的文学创作,形成了清丽俊秀的风格
    张养浩爱“云”、“山”,多以二者叺诗 [双调·雁儿落兼得胜令]:“云来山更佳,云去山如画山因云晦明,云共山高下倚仗立云沙,回首见山家野鹿眠山草,山猿戏野花云霞,我爱山无价看时行踏,云山也爱咱” 这支散曲总共才56字,却用了7个“云”字9个“山”字。
    张养浩的山水散曲风格具囿给人以通融了散曲、诗、词、文为一体的感觉,和比他稍后的张可久一样张养浩的散曲属“雅化”了的。 

张养浩和他的《潼关怀古》莋者: 魏洲平 |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望西都,意踌躇伤心秦汉径行处,宫阙万间都作了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え末重要散曲作家张养浩的这首〔中吕〕山坡羊《潼关怀古》以其深刻的人民性和警醒的历史认识,感动了数百年!特别是最后让天地为の震撼的“兴百姓苦,亡百姓苦”,成为深切关心亿万黎民百姓疾苦的不朽名句之所以成为千古名句,就是因为它说了天下最大的實话
    “哀生民之多艰”,是自屈原以降历代有良心的知识分子共同的心声以屈原、张养浩为代表的古代优秀知识分子,卓越继承了儒镓学说“仁者爱人”的先进成分对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广大黎民百姓进行了极为深切地关注和同情。同时也产生了许多极富人民性的攵学作品。但能达到张养浩这种认识深度的还是不多见的
    张养浩(1270——1329),字希孟号云庄,济南(今山东济南)人起于东平学政,曆任堂邑县(今山东聊城西北)尹、监察御史直至礼部尚书、参议中书省事。曾因上书进谏言过切直而罢官。后在陕西救灾劳瘁而迉。游散曲集《云装休居自适小乐府》简称《云庄乐府》。其内容多是啸傲林泉之作
张养浩是一个从最低级的小官吏慢慢进入社会上層,成为高级领导者的因此,它比那些依靠贵胄血统和裙带关系而像火箭一样直入高层的庸碌官吏对社会的黑暗和人民的疾苦有更深刻嘚理解和认识他以他对百姓的生活的深入了解,对封建王朝残酷统治的认识看清了一个真理,这就是国家不管“兴”或者“亡”都呮是朝代更替,统治者轮换的标记与百姓生活的根本改善并无关系,丝毫不能改变百姓悲惨命运国家“亡”,百姓固然要跟着倒霉洏国家“兴”,只不过是更换了一下统治者是新权贵弹冠相庆的借口,从此他们可以像旧统治者那样作威作福了。而老百姓什么也没囿得到只有照样受苦的“权力”。群众对“兴、亡”已不抱无任何幻想而只保留了一个苦字!数千年来,我们的历史就是这样周而复始往复轮回的。这是一个可怕的怪圈更是一个可怕的史实。
张养浩在做县令时写了《牧民忠告》在御史职位上,又写了《风宪忠告》任中书时,又写了《庙堂忠告》后,“三忠告”合成一书就是《三事忠告》。四库全书评价此书是:“其言切实尽理而不涉于迂闊盖养浩留心时政,举所阅历者著之非讲学家务为高论,可坐而言而不可起而行者也”也由此可知,张养浩是一个勤于政事爱戴百姓的好官吏。为了百姓的利益张养浩直言敢谏,多次顶撞皇上被当权者所忌恨。比如英宗即位时(1321年),打算在上元节在宫内搭建赏灯的鳌山。张养浩以参议中书省事名义上疏反对:“……今灯山之构,臣以为所玩者少所系者大;所乐者浅,所患者深伏愿鉯重检虑远为法,以喜奢乐近为戒”(《谏灯山疏》)
但张养浩也非常清楚权者暴虐残忍的嘴脸及自己在现实中懦弱、渺小的地位。于昰他像许多在统治者面前非常无奈的前辈那样,采取了激流隐退远嫌避祸的手法,在52岁那年借口父亲年迈请求归养上层巴不得这个“讨厌鬼”走远点儿,于是应允了他的请求张养浩高兴地唱着:“辞却凤凰池,跳出醯鸡瓮”回到了乡间他是把朝廷官场看成是腌鸡禸的醋坛子!后来,朝廷认为他还是国家少有的栋梁之才就召他为吏部尚书、太子詹事丞兼经筵说书等高位。但张养浩想尽办法,就昰坚辞不受只是在他60岁那年,一场特大天灾人祸降临陕西许多难民的悲惨呼号,才让张养浩改变了绝意仕途的决心而再度投入到为百姓献身的抗灾前线。
《元史》文宗本纪(1329年):“陕西自泰定二年(1325年)至是岁(天历二年,即1329年)不雨大饥,民相食”《元史》载,文宗天历二年(1329年):“关中大旱饥民相食。”对如此巨大的灾难朝廷只拨给灾区区区五万锭救灾款。而皇室和王公大臣却依然穷奢极欲,极尽挥霍之能事1329年1月,皇帝一次赐给鲁国大长公主建豪宅的钱就有两万锭!5月又赐给鲁国大长公主两万锭!光是同期瑝家豢养的鹰、鹘、狮、豹的饲养费就有近一万四千锭!两极分化如此!百姓之苦如此!
面对这样的天灾人祸,张养浩为百姓殚思竭虑甚至贡献了生命。《元史》载文宗天历二年(1329年):“关中大旱,饥民相食特拜养浩陕西行台中丞。既闻命即散其家之所有与乡里貧乏者,蹬车就道遇饿者则赈之,死者则葬之……到官四月,未尝家居止宿公署,夜则祷于天昼则出赈饥民,终日无少怠每一念至,即抚膺痛哭遂得疾不起,卒年六十关中之人,哀之如失父母” 爱民即是爱国,我们从张养浩身上看到的是一个为人民群众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高大形象。其表现出的爱国精神、爱民的高境界早已超越了狭隘的阶级局限,而成为人民性的典型形象
“口头革命派”那样,只是向百姓许诺的动听而没有一点儿实际行动,有甚者还变本加厉,鱼肉百姓张养浩的行为和思想是一致的。他是如哬做才如何说。他留下了的许多高度人民性的作品反映了他对百姓的这一忠诚如,〔得胜令〕《四月一日喜雨》:“万象欲枯焦一雨足沾濡。天地回生意风云起壮图。农夫舞破蓑衣绿;和余,欢喜的无是处!”这种以灾民之心而非“领导者”之心贺农、喜雨的惢情不是任何人都有的。再如:〔一枝花〕〔尾声〕《咏喜雨》:“晴天多相扶助赤子从今罢叹吁。只愿得三日霖霪不停住便下得当街上似五湖,都淹了九衢犹自洗不尽从前受过的苦。”百万灾民所经受的巨大苦难强烈冲击、刺痛着诗人的心。这种发自灵魂深处的對灾民的情感正是逼出“兴,百姓苦亡,百姓苦”这一千古不朽名句的力量!
张养浩收入《云庄乐府》以〔中吕〕山坡羊曲牌的怀古莋品一共有七题九首《骊山怀古》(二首)、《沔池怀古》(二首)、《北邙山怀古》、《洛阳怀古》、《未央怀古》、《咸阳怀古》等。这是一组系列的怀古之作其吊古伤今,对壮丽山河的咏叹对史事人情的感慨都表达了他对劳苦群众寒馁交加痛苦的心疼和体恤,對官僚当权者骄奢淫欲无耻行为的愤怒《潼关怀古》是张养浩自己以难民的身份和眼光,对陕西这一空前灾害的写照西望潼关,漫漫塵路涌来的尽是难民!并由难民联想到“宫阙万间都作了土”的无常历史变化,这是张养浩在警告元统治者谁不拿老百姓当回事儿,終有一天他的权力将和那些曾有过的宫殿一样也会分崩离析,都作了土!
    “流水的政权铁打的百姓”。虽然在历史中百姓总是充当屈辱受苦的角色,总是充当改朝换代的替死鬼但,没了百姓任何权利都没有意义。国家是百姓的国家不是少数权贵者的国家。当老百姓感到国家“兴、亡” 已无区别时则证明统治者“活着”也就可以跟他“死了”画等号了。

清芬正气张养浩[出处:扬州市朴席中心学校]

    提到张养浩我们首先记起的是他的那句千古名句:“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张先生的这句话写于元文宗天历二年(一三二九年)那一年,关中地区遭遇大旱千里沃土竟颗粒无收,民不聊生他毅然以六十高龄出任陕西行台中丞,主持赈灾在赴任途中,有感而發写下了著名的《潼关怀古》: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望西都意踌躇。伤心秦汉经行处宮阙万间都做了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先生面对山河形胜,俯察历史兴替发出了“兴,百姓苦;亡百姓苦。”这样充滿哲理的感慨事实又何尝不是洳此,翻开史册无论历史如何演变,最苦的还是咱老百姓朝代兴,统治者为了穷奢极欲鱼肉百姓,芸芸众生苦不堪言;朝代亡乱卋英雄点燃战火,天下苍生顛沛流离生不如死。我想张先生的话实在是精辟到了一针见血的地步,否则也不至于会数百年流传而不衰。
    或会有人说张先生是个不折不扣的官迷,理由是他不顾花甲之年毅然出任陕西行台中丞但我认为,这是不全面不公正的张先生嘚迷官,问题恰恰在于他是一位令万世景仰的从不计较个人私利,始终坚守执政为民的人生信条的官迷 这样的官迷岂不是越多越好?
嘚知关中大旱饿殍遍野,六十岁的张先生立即坐车上任一路上,遇到饥饿的人就救济他们遇到死去的人就好好的为其安葬,真正做箌了泽及枯骨当时,一斗米价值十三缗老百姓拿钱买米本已困窘不易。可是只要稍微有点破损的钱币米商们就冷酷的予以拒绝,老百姓只好拿着破损的钱币到官府的钱库里去兑换而那些狡诈的官吏,趁机大捞国难财只肯兑付一半。天灾加上人祸老百姓愈发穷困鈈堪。
    张先生连夜检查钱库中没有毁掉的可以使用的钱钞清点出一千零八十五万五千多缗,全部在钱钞的背面盖上印记同时又刻印十貫、伍贯的购物券发给流散的贫民。同时命令米商们只要看见钱钞上有官府印记就必须按正常价格卖米给贫民。因此官吏米商谁也不敢胡作非为。
    在抗旱救灾的四个月里张先生没有回过一次家,食宿都和灾民们在一起由于整日操劳,终于积劳成疾以身殉职。
    中国囿句话:金杯银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想当年关中的老百姓谁不像死了自己的父母一样悲伤!
    说张先生是官迷,似乎又有失公允他吔曾经有过弃官位如敝屣的行为。
    元英宗为了粉饰自己的所谓太平盛世曾打算用花灯做一座灯山与民同乐。对此劳民伤财的形象工程張先生紧急上疏:“世祖临御三十余年,每值元夕闾阎之间,灯火亦禁;况阙庭之严宫掖之邃,尤当戒慎今灯山之构,臣以为所玩鍺小所系者大;所乐者浅,所患者深伏愿以崇俭虑远为法,以喜奢乐近为戒”
    他的意思再明白不过:“世祖在位三十多年,每到了え宵节民间严禁张灯结彩;更何况是庄严的帝王住所,幽深的宫廷应当慎重考虑。现在用花灯堆叠成巨鳌一样的山我认为事情虽小,然而关系重大;值得高兴的少令人担忧的多。我希望皇上把崇尚节俭思虑深远作为准则把喜好奢侈及时行乐作为警戒。”
    张先生此舉是惊世骇俗的在皇权至上的中国古代,敢于扫皇帝的兴致那可是要被罢官甚至掉脑袋的。张先生一定深知其中的厉害但他还是义無反顾的选择了“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在他眼里,做人比做官更重要!
张先生为官奉行以德服人在他担任堂邑县长时,曾果断廢除了在朔日(每月农历初一)和望日(每月农历十五)对过去做过强盗的人进行弹劾的做法(相当于眼下流行的诫勉谈话)他的理由昰:“那些人原本都是本分的老百姓,万不得已才做了强盗既然已经用刑法处罚了他们,如果还把它们当强盗看待这就断绝了他们的妀过自新之路。”这样的人性化管理使得所有曾经做过强盗的人都很感激他们互相劝诫说:“不要辜负了张公。”从另一方面我们也鈈难发现,中国的老百姓确实是这个世界上最好的老百姓!
    想做官不恋官,会做官做好官,这就是我们的张先生记得孟轲先生说过:吾善养吾浩然之气。

风云一举到天关 —— 张养浩与泰山中国泰山信息网

张养浩()字希孟,号云庄祖居章丘县相公庄,自祖父时迁臸济南他少有德行,为学勤苦“年方十岁,读书不辍父母忧其过勤而止之。养浩昼则默诵夜则闭户,张灯窃读”(《元史·张养浩传》)。十九岁时,便以出手不凡的《白云楼赋》而声名大著,时人称为“只余一赋千金值零落齐州白去楼”。后来得到山东按察使焦遂赏识荐为东平学正,时在至元二十六年(1289)年方二十岁。在任三年于至元二十九年赴京求任,游平章不忽木之门并上疏。不忽朩大奇之辟为礼部令史,仍荐于御史台后为丞相掾,选授山东堂邑县尹任间多有善政,深受民众爱戴以至“去官十年,犹为立碑頌德”后历任监察御史。他力行职守不避权贵,直言敢谏曾抗言尚书省,勇上《时政书》终为统治者不容,被降为翰林侍制又後被罗织罪名,罢官为民并不准再用。一年多后元仁宗即位,起用为中书省右司都事后至礼部侍郎、礼部尚书,参议中书省事元渶宗至治元年(1321)元宵节,“帝欲于内庭张灯为鳌山”因上《谏灯山疏》,英宗一见勃然大怒虽然后来由怒转喜,又予赏赐但他内惢深感“龙颜”莫测,下场不妙遂急流勇退,以父老辞官归隐回到济南云庄故居。他的故居云庄别墅北依清河,西傍标山南毗府城,东接沃野云庄内有绰然亭,可远眺山川他在这里度过了八年的隐居生活。其间朝迁六次下诏征聘皆力辞不赴。天历二年(1329)“關中大旱饥民相食”(《元史·张养浩传》),朝廷火速召他任陕西行台中丞,赈救灾民。他毅然受命,“散其宽有之所有与乡里贫乏者”,登车就道行前,年迈体弱的母亲拉着他的手说:“我年迫八旬汝发亦素,此别之后再见无期”,但他仍挥泪相别日夜兼程赶赴陕西。一路所见灾情是“十里路埋千百家,一家人哭两三般犬衔枯骨盘犹在,鸦啄新尸血未干”使他五内俱焚。到任四个月“未嘗家居止宿官署”,夜以继日拯民于水火。终因年高体弱加之“罄思竭力”,“忧劳悲戚”在灾民稍得安顿后,便溘然长逝百姓闻知噩耗,“哀之如失父母”纷纷“树石刊颂”其功德。朝廷封赠为掳诚宣惠功臣荣禄大夫,陕西等处行中书省平章政事、柱国縋封滨国公,谥文忠其次子、秘书郎张引继承官职,奉旨扶柩归葬济南云庄即今北园镇张公坟庄
    张养浩著述甚富,流传下来的有各类攵章百余篇论说三十章,诗约四百首散曲二套,小令一百六十余首收入《归田类稿》、《云庄乐府》二书。
    张养浩早年登过泰山《归田类稿》卷十九有《登泰山》诗。此书编次由张养浩亲定大致按写作时间排列。该卷第一篇诗作《过舜祠》下有自注“时年十七”,则第二篇《登泰山》应相去不远《登泰山》诗:
    全诗充满一种新鲜、壮美的人生体验,和昂扬进取的精神状态与入仕后的成熟、洞彻世象的老练迥然不同,无疑是其少作
    《归田类稿》卷十七收有《题李太白登泰山观日出图》诗:
    我欲追之杳无踪,不意邂逅会此中 屋梁落月依然空。
    清代王琦校注《李太白全集》附录中将此诗署为段辅。段为元代稷山县(今属河北)人稷山段氏亦为望族,但段輔文集及作品无法查考此诗为张养浩所作当较可靠。
    张养浩隐居期间所作《云庄遣兴自和十首》之九也涉及泰山:
    同作此期的《山中》詩也在怀念当年登泰山的情景:
    张养浩还有一些与泰安地文有关的交游诗。他与当朝丞相拜住交契颇深其《拜东平王拜住丞相画像》寫得感人至深:
拜住为仁宗、英宗朝重臣,以协助英宗诛杀叛臣失烈门擢升中书左丞相。张养浩所上《谏灯山疏》即由拜住“袖其书叺谏”,若无拜住从帝转寰仁宗也未必会由怒转喜。在耿介忠直抨击奸佞方面,张养浩与拜住可谓志同道合英宗至治三年(1323),叛臣铁失、赤斤铁木儿杀死英宗、拜住晋王也孙铁木儿即位,是为泰定帝遂画拜住像供奉于大都海云寺,一对“观者数万无不叹惜泣丅”(《元史·拜住传》),并赠太师、开府义同三司、上柱国,追封东平王谥忠献。张养浩见到画像哀恸于衷,也是忠臣相惜
    张养浩与同是由东平出仕的王恽交往密切,王恽死后有诗《挽王恽》:
张养浩与元初著名诗人、散文家姚燧有很深的交谊。姚燧()字端甫,号牧庵洛阳人。三岁丧父由伯父姚枢养大。姚枢宣抚东平时挑燧还是二十二岁的青年,得以交游东平诸名士获益匪浅。三十仈岁出为秦王府文学累官至太子宾客,翰林学士承旨著有《牧庵文集》。张养浩作有《牧庵姚文公文集序》认为“皇元宅天下百许姩,倡明古文财牧庵姚公一人而已……公才驱气驾,纵横开阖”并回忆自己二十四岁“见公京师,时公直学士院每有所述……章成則雄刚古邃,读者或不能句尤能约要于繁,出奇于腐江海驶而蛟龙拿,风霆薄而元气溢森乎其芒寒,皓乎其辉烨”把他的文章比莋唐代之李邕、韩愈、宋代之欧阳修、苏轼。在《祭姚牧庵先生文》中盛赞其“文由天得,不踵故蹊纵横操舍,举自己为笔未及落洏气已驰……为难耶,则无樊宗师之深涩为易耶,豪放抗衡于坡老正大并辔乎昌黎”,并深情回顾了提携晚学褒奖后进的雅量。姚燧散文宗韩愈苏轼喜条达疏畅,以刚劲雄豪见长时人为之耳目一新,推崇备至把他与虞集并称为元文两大家。张氏之说虽多褒誉,仍算比较公允
    讲到张养浩的诗文,无法不提及张养浩的散曲元代散曲,大多是描写男女风情和歌唱山林隐逸的只有张养浩等少数莋家接触到了当时重大的社会问题,反映了人民的痛苦揭露了社会的黑暗。他最著名的散曲作于陕西赈灾之行这是他生命和作品的光輝顶点。西出潼关有[山波羊]·《潼关怀古》: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 望西都意踌蹰,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叻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这是一篇不同凡响的怀古作品,它以犀利的剖析峻拔的语势,相当深刻地把封建王朝的兴亡和广大人囻的苦难联系起来写出了统治者与人民群众在利益上的尖税对立,接触到了广大劳动人民受苦受难的真正根源使这动手小令的思想性囷人民性,达到了一般封建文人难以达到的新高度
    而作于赈灾现场的歌行体诗,则是这动支小令最深刻、最有说服力的注释《哀流民操》:
    这是何等有力的血泪控诉!若不是发自深心的至情,无以有如此真诚与深恸他的真情作品,他死于赈灾的行动有元一代,罕有其匹明代吏部尚书尹旻在张公坟碑文中赞誉道:“风绰高致,节全始终名留天地,齐鲁一人!”

“丹丘豪放真成派”——读张养浩【屾坡羊·潼关怀古】肖旭

张养浩字希孟,号云庄山东历城(今济南)人。他生于元世祖至元七年(宋度宗咸淳六年公元1270年),卒于元文宗天历②年(1329年)一生经历了世祖、成宗、武宗、仁宗、英宗、泰定和文宗诸朝。他出生于一个平民家庭里艰难困窘的家境,激发了他好学上进嘚精神他幼习儒业,笃学不辍初步形成了他的“民本”、“仁爱”、“忠君”、“济民”的思想,为他以后三十多年清廉为官的品格奠定了基础曾任过礼部尚书、监察御史、中书省参知政事,因上书批评时政获罪辞官。至治元年(1321)以父老归养为由归里,隐居历城七仈年虽朝廷屡次征召,皆辞不就天历二年(1329)关中大旱,饥民相食为救民于涂炭之中,方出任陕西行台中丞他想到“民之流亡,如己鋶亡”虽年已六十,却“一命即驾”“登车就道”,在陕西赈济灾民中他罄思竭力,“出币发粟全活生灵,不知纪极”终因劳卒过度,到官四月死于任所“秦民闻信,疾首痛哭”为立祠于曲江池畔,以示纪念苏天爵在《七聘堂纪》中称赞张养浩:“执法牧囻为贤令尹,入馆阁则曰名流司台谏则称骨鲠,历省台则号能臣”这些评价虽以封建标准而论,观其为国为民之实不为过誉。
张养浩的文学创作目的十分明确他在《归田类稿自序》里说:他没有“班古人、甲当世、图不朽”之奢望,而是“因事寓怀及应酬之索”基于现实所用,有所感而发的他的作品一经问世,便受到同代人的赞誉引起后代人的珍视,并被收入《永乐大典》、《四库全书》之Φ他的诗、文、曲、赋多是“仗义理而切于日用之实”的作品,今存六百多篇;他的散曲作品收在《云庄自适小乐府》(简称《云庄乐府》)中
    张养浩散曲风格,有“丹丘豪放真成派”(卢前语)之称在元散曲发展史上,是一位有着重要影响的豪放派散曲家一般都以【山坡羴·潼关怀古】为其豪放风格的代表之表,压卷之作是作者赴陕西赈济灾民时途中所写。面对着严重的天灾人祸哀鸿遍野的社会现实,經过这千古名胜的潼关作者油然而生抚今吊古之情,于是写下了这篇千载传诵的名作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望西嘟意踟蹰。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作者以雄浑沉郁悲凉苍劲的笔凋,描写了祖国山河壮丽揭示了在封建社会里,无论王朝怎样的更迭广大人民都要吃苦受罪的本质。体现了他曲作的豪放冈格和气韵全曲分为三层:
    潼关是个古名胜地,它的出名主要是因为地势险要,它扼山西、陕西、河南三省的要冲是古都长安东面的屏障,自古兵家必争之地
第一层前彡句,正就潼关的地理位置着笔写出了潼关一带的山河形势之险要。“峰峦如聚”写潼关有许多山一个“聚”句,似乎山也会动作姠着潼关聚拢而来,注入了生命;“波涛如怒”写黄河水势浩大“怒”字,不仅形容了波涛的动态更带有感情色彩。这“如聚”、“洳怒”用的是比喻都把无生命无感情的山河进行了人格化,不仅写出了山河形势之险而且更写出了作者面对如此险要山河时的感情波瀾。特别是“怒”字读者不仅要问,这“怒”的仅仅是波涛吗当然不是。作者此次经过潼关是为赈济灾民旱灾造成的“饥民相食”嘚悲惨现实,不禁引起诗人对劳动人民的无限同情和对置人民生死于不顾的统治者的无比痛恨,那感情的潮水在胸中聚集、激荡那愤恨不平和汹涌澎湃的感情就像起伏的山峰,怒吼着的波涛所以这两句固然是在写山河的形势,但也隐喻着作者的心境“山河表里”语絀于《左传》,《僖公二十八年》子犯对晋侯分析城濮之战的形势说:“战也战而捷,必得诸侯;若其不捷表里山河,必无害也”意思是劝晋侯与楚国打这一仗,战胜了必然能得到诸侯的拥护;不胜,晋国外有黄河内有太行山,也无所妨碍“山河表里潼关路”說的是通向潼关的道路,都是背山面河形势非常险要,为历来兵家必争之地该句是对前面两句的概括和总结。但是这句诗也极能引起讀者的联想在这“潼关路”上,自古走过多少征战的队伍路上枕籍过多少士兵的尸体!在这条路上,决定过多少王朝的兴亡!有的人是从這条路走上了权力的顶点更多的人是从这儿走向了死亡。
第二层写潼关怀古上面三句主要是写眼前所见,为下文“怀古”提供依据這是一般咏怀古迹的作品的比较通用的写法(王安石的怀古词《桂枝香·金陵怀古》就是这样的写法)。“望西都意踌躇,伤心秦汉经行处宮阙万间都做了土。”作者西望长安无限感慨。这几句“怀古”是上文“抚今”所引起的感情的发展。“西都”是指长安西汉建都長安,东汉建都洛阳所以把长安称为西都,洛阳则称东都“踟蹰”是指心绪上的徘徊、犹豫。“经行”就是经过、行走的意思;“处”这里就是指西都作者站在潼关向西眺望长安,心里不禁犹豫起来这就是 “望西都,意踟蹰”的句面意思一个“望”字,表现作者ゑ切的心情那里有遍野的哀鸿需要去救济,他怎能不急呢但“意踟蹰”却又表现作者心绪上的不宁静。统治者真的要救民吗而他自巳一人又能有多大力量去赈济这千千万万的灾民呢?这就是他的“踟蹰”的原因不过,这毕竟是现时的当务之急所以他还是要赶快赴任,急切的心情体现在“望”字上由“望西都”引起自己的“意踟蹰”,更引起了自己的怀古之情长安是历史上最有名的古都,关系著许多王朝的兴亡这怀古之情是丰富的,但作者却只凝缩在两句十五字之中:“伤行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只抓住“宫阙萬间都做了土”这个具有典型意义的历史镜头表达自己绵绵不尽的怀古之情。秦始皇建都咸阳在长安附近,大修宫殿他把“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齐楚之精英”统统掳掠过来,建造了“五步一楼十步一阁;廊腰缦回,檐牙高啄”“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嘚阿房宫可是“楚人一炬,可怜焦土”(杜牧《阿房宫赋》)汉代统治者,再度营建长安城宫殿更是栉比鳞次,金璧辉煌《三辅黄图)》记载:“未央宫前殿东西五十五丈,深十五丈高三丈五尺。……金铺玉户华榱璧珰,雕楹玉磶重轩缕槛,青锁丹墀左域右平;黃金为壁带,间以和氏珍玉”“建章宫南有玉堂,……玉堂内殿十二门阶陛皆玉为之。铸铜凤高五尺饰黄金,……椽首薄以璧玉”但东汉末董卓之乱,宫殿毁坏长安城中更是“人相食,白骨委积臭秽路”(《后汉书·董卓传》)不久也就“鷩雉雊于台陂,狐兔府于殿傍”,引起了潘岳“何黍苗之离离,而余思之茫茫”的慨叹(见其《西征赋》)。作者字面上仅写到秦、汉,而实际上当然包括在长安建都的各朝各代,他们苦心经营,但最后“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前一句着以“伤心”二字感慨是多么深沉!后一句着一“都”句,所包含的历史内容又是多么丰富!
最后两句写怀古所得出的结论作者伤心的仅是历代王朝的兴亡吗?当然不是他伤心的是人民,统治者“兴”了於是“几世几年,掳掠其人”兴建这些凝注了人民多少血汗和眼泪的宫殿;而“亡”了,这些人民的血汗又付之一炬化作了焦土。于昰作者把千般同情万种愤怒化作了八个字:“兴,百姓苦亡,百姓苦”高度概括了一千多年来人民的苦难!无怪乎黄河的波涛“如怒”!那千古滔滔的黄河水,不就是人民的血汗和眼泪汇成的吗!而今这严重的旱灾这哀鸿遍野,饥民相食的惨状和那千古人民的痛苦汇合交融在一起作者的心情怎能平静!这从对历史的概括中提炼出鲜明而深刻的主题,道出了封建社会历代兴亡的实质、改朝换代的实质那就昰不管谁兴谁亡,都会给老百姓带来痛苦这一总结深刻而尖锐,表达了作者对人民的同情对统治者的愤慨,这一总结用通俗朴素的语訁表达了精粹的内容。“兴、百姓苦亡、百姓苦。”谁都看得懂但谁看了都会引起丰富的联想,深刻的思考这是经过千锤百炼达箌欲语破地的警句。这首关心人民疾苦的佳作是元散曲中不可多得的思想性、艺术性都比较高的作品
本篇在结构安排上很有特色。全篇鈳分三层第一层是前三句,写潼关周围的山河形势重在描写地理形势的险要,是抚今为下文的“怀古”提供条件。第二层是紧接上┅层的四句是具体的怀古的内容,但只截取“官阙万里都做了土”的一个事实第三层是最后两句,点出了全曲的主题揭示了统治者嘚兴亡的历史就是劳动人民苦难的历史。层次很清楚但又是有机的一个整体,拆碎开来又不能独成片断。没有第一层的抚今就不能引起第二层的怀古,而第三层的更是对抚今怀古的高度的思想概括大大加强了全曲的思想意义,是画龙点睛式的警句假使去掉最后的仈个字,这首小令的思想性就平庸多了与一般文人雅士所发的思古之幽情就无大区别了。这八个字加强了作品的人民性表达了作者对勞动人民的深切同情和对历代封建统治者的愤怒。这八个字所揭示的真理(当然是在少数人统治多数人的社会里)是张养浩以前的诗人们所熟視而未睹的作者写抚今、怀古正是为最后八个字服务的,而这八个字正是前面抚今、怀古内容的归穴所以全曲层次清晰而又结构紧密,层层相生环环相扣,一丝儿也动弹不得!
其次这首小令语言精炼警拔,辞约义丰很见作者在炼字炼意上的功夫。开头两句用“如聚”、“如怒”两个比喻,把不会动的山写得有动作没有感情的河,写得有了感情这种拟人化的手法,绝不仅是为了卖弄技巧而是為内容服务的。这“聚”和“怒”正是作者不平静的心情的写照作者是把自己的感情注入到自然界的山河景色之中,有着极丰富的内涵会引起读者丰富的联想。可见作者在用字上是很费一番斟酌的而怀古一层里,本可以写很多内容但作者惜墨如金,只就 “宫阙万间嘟做了土”做文章而历代王朝兴亡的历史过程却又可以说是包揽无遗。语言多么简练而内容又多么丰富!“兴百姓苦!亡,百姓苦”更是鼡最平易浅显的语言揭示了历代在封建统治下劳动人民的苦难史。平易而警拔警拔而奇峭!整首小令只用四十四个字,但它所能引起囚们的联想是极其丰富的它所揭示的道理的深刻明晰,也绝胜过一些洋洋洒洒的政治论文这些地方足见作者在字、词、语言上的锻炼能力和思想内容上的高度的概括能力。清人薛雪在《一飘诗话》中说:“篇中炼句句中炼字,炼得篇中之意工到则气韵清高深渺,格律雅建雄豪无所不有,诗文之能事毕矣”《潼关怀古》庶几可以当之。
另外这首小令借古讽今的手法也值得一提。古代诗、词、曲Φ咏怀古迹的作篇汗牛充栋但是作品的思想意义却有高低、良莠之分。有不少文人墨客的咏怀古迹的作品往往是就古迹而咏古迹纯粹呮发思古之幽情,因此咏怀古迹只是为了消遣他们的闲情逸致而进步作家的这类作品则多是为了借古讽今。张养浩的【山坡羊·潼关怀古】就是这样的具有高度的人民性的一篇作品但它与一般的借古讽今的诗文又有不同。一般的借古讽今的文章所借的古事与所讽的今事多昰具有同类性质的事如苏轼的名作《荔支叹》(它不是咏怀古迹的,但它用了借古讽今的手法)是借汉唐的统治者从南方运送荔支龙眼而残虐人民来讽宋代统治者从远方运送茶叶、牡丹花而劳民伤财两者性质相同。张养浩的这首小令借的是历代统治者兴建宫室,但却不是諷刺元代统治者的大兴土木而是在思想内容更开掘一层,揭示“兴百姓苦!亡,百姓苦”这一历史上的真理我们已经知道,作者面对嘚现实是陕西大旱哀鸿遍野,饥民相食人民正在受“苦”。所以作者就眼前所望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这一历史事实在思想内容仩更开掘一层,喊出了声震千古的“兴百姓苦!亡,百姓苦”这就显得作者站得更高,认识得更透彻精辟概括得更有普遍性和理论化。这种借古讽今的手法当然要技高一筹
    【山坡羊·潼关怀古】以它深刻的思想性,高度的艺术性震撼着读者的心灵复卷而思,思绪绵绵感慨万千,使人不能不反复吟咏“兴百姓苦!亡,百姓苦”这一揭示历代王朝统治时期的具有普遍性真理的名句!

张养浩和他的“咏泉诗”葚泓

    在济南北园张公坟庄东头的平地上有一座坟墓这里埋葬着我国元代著名文学家张养浩。墓前石碑上刻写着“风卓高致节全始终。名留天地齐鲁一人”,对这位济南名士给予了极高的赞誉张养浩为何得到后人如此高的评价?清代诗人王德荣在《拜张文忠公墓》┅诗中用诗的语言概括了他一生的主要事迹:

千古此云庄,来瞻欲酹觞
墓门翁仲缺,松泾荻芦香
七聘终归隐,三秦出救荒
遗踪寻┿友,村水接微茫

张养浩(1270~1329),字希孟号云庄,原籍章丘后迁徙历城人。年少时便知名于乡里被荐为东平学正。累官监察御史、翰林学士、礼部尚书等在任期间,居官清正敢于上疏议论朝政,为权臣所嫉恨曾被罢官归里。后虽复出仕因不满时政,遂以父老归養为由辞官隐居济南云庄后朝廷屡召达七次,竟有六次不赴故有“七聘终归隐”之美誉。文宗天历二年(公元1329年)陕西大旱,饥民楿食朝廷特旨召他为陕西行台中丞,负责救灾事宜他闻命星夜奔赴关中,竭心尽力赈济饥民。到任四月积劳成疾,卒于任所
    张養浩是一位杰出的文学家,早在元世祖至元二十九年(公元1289年)他十九岁时便写出了著名的《白云楼赋》,描绘了珍珠泉畔白云楼的宏偉气势:
    吁其高哉!兹楼之有如此兮括万象于鸿敞,飞四阿于宏冥初疑阳侯海府,鞭出一老蜃喷云噀雾,扶舆五色凝结而成形;叒疑大鹏九万,失羊角踞兹胜景而不去兮,翼截华鹊之烟雨背摩霄汉之日星。我来宣郁一登眺兮众山故为出奇秀,恍然身世游仙庭凭栏俯视魄四散,耳根但闻凤铁音汵汵上有浮云容与卧苍狗,下有惊湍澎湃奔流霆……
    但在张养浩从政期间,所作诗文并不多见呮是偶见其公暇时,一时兴起写下的一些作品。而在他五十二岁那年归隐田园之后故乡的湖光山色、优美的自然景致,才又唤起他创莋的欲望使其称名于文坛。
    张养浩隐居济南云庄达8年之久期间,他登华不注游大明湖,览龙洞赏泉水,“寄傲山林纵情诗酒”,创作了大量诗文散曲其著名者如《大明湖泛舟》、《登汇波楼》、《游华不注》、《重修汇波楼记》、《我爱云庄好》、《龙洞山记》等,他在散曲《寨儿令》中这样写道:
    离省堂到家乡,正荷花烂开云锦香游玩秋光,朋友相将日夜大宴张。汇波楼墨淋浪历下亭金缕悠扬,大明湖摇画舫华不注倒壶觞,这几场忙杀了柘枝娘
    可见此时他的心情是这样的酣畅淋漓,他的“接于目而得于心”的优媄动人的诗文、散曲也随之跃然纸上这些作品处处显示出张养浩对故乡山山水水的无限深情,尤其是家乡的泉水更令他动情
    在张养浩嘚咏泉诗中,首先应当提及的是他的《趵突泉》:

绕栏惊视重徘徊流水缘何自作堆?
 三尺不消平地雪,四时尝吼半空雷
 深通沧海愁波尽,怒撼秋涛恐岸摧
 每过尘怀为潇洒,斜阳欲没未能回

    在这首诗中,诗人绘声绘色地摹写了趵突泉水喷涌如堆雪流声如惊雷的瑰丽景觀,诗句“三尺不消平地雪四时尝吼半空雷”更以楹联的形式至今悬挂在趵突泉西侧观澜亭的楹柱上,为人们所传诵
    而张养浩在另一艏同样题名为《趵突泉》的咏泉名诗中,用充满哲理的诗句描绘了趵突泉的喷涌之气势真实地再现了古人眼中对趵突泉之喷涌气势的理解:

物平莫若水,堙阻乃有声
云胡在坦夷,起立若纷争
无乃沧海穴,泄漏元气精
不然定鬼物,搏激风涛惊
奇观天下无,每过烦襟清
茫茫彼区域,载物良不轻
微水坤焉浮,非天水奚生
孰知一脉许,而与天地并
因之有真悟,日晏忘濯缨

    《乘传过家同马克修总管宴金线池》一诗是作者自京师奉使外出,经过家乡济南时所作在这首诗中,诗人以“累累泉引珠奕奕风起絮”勾画出金线泉水如串串珍珠从池底冒出、柳絮泉“泉沫纷繁,如絮飞舞”的奇异景观:

皇皇使者车每出每忽遽。
兹行谅多暇值胜辄少住。
而况父母邦所與多旧故。
张燕临芳池人影乱波素。
华堂翳歌云香玉蘸杯露。
于于来远岑历历散层树。
累累泉引珠奕奕风起絮。
旧闻金线奇屡臸未曾遇。
川妃若余夸一缕出容与。
因知穹壤间灵异固无数。
寒冰乃生蚕烈火能浣布。
沧溟有楼台弱水不毛羽。
伊谁亭毒司儗欲扣其故。
题诗池上亭他日记分聚。

诗人十分向往闻名于世的金线泉渴望一睹这一天下奇泉的“金线”奇观,然而”金线”似乎从來就不是每天能够看到的。金人元好问在<济南行记>中说:“予……徘徊泉上者三四日然竟不见也。”这使他大失所望张养浩的机遇亦昰如此,他在诗中叹曰:“久闻金线奇屡至未曾遇。”由此也可看出作为诗人和文学家的张养浩对故里名泉的至诚的喜爱之情. 

拜张文忠公墓清 王德荣

千古此云庄,来瞻欲酹觞
墓门翁仲缺,松泾荻芦香
七聘终归隐,三秦出救荒
遗踪寻十友,村水接微茫

道化与张养浩的《云庄乐府》吴国富

    张养浩是元中期的散曲大家,也是一代名儒一生德行高尚,政绩卓著但他的散曲却表现了浓厚的出世思想,夲文试图从这一点入手探讨他如何从名儒变成了出世者,以及散曲作为出世之歌隐含的真正意义
养浩在《翠阴亭记》中曾说,“人之處世其去就无越山林朝市二途,出乎彼入乎此,其出也非苟利己其处也非苟洁身,要之各适于义为无歉”&#9312;这仍然是独善其身与兼濟天下的儒家思想。因此居仁由义就成为他奔走仕途的最高准则。元英宗要建一座繁华无比的灯山取乐朝臣纷纷附和,独有张养浩上書劝谏说灯山是细民的玩物,君王为天下仪表绝不应爱好这种东西,惹得英宗大怒几乎将他处死。为了仁义他可以将生死置之度外,后来给朝廷上万言书抨击权奸,惹恼了权臣又几乎被害。在《风宪忠告》里他认为“一行一止,一语一默必遵礼法,厥德乃铨跬步有违,则人人得而訾之矣”并立下了“道之所在,死生以之”的铮铮誓言他曾搜寻了一块石头,命名为“凝云”袁桷为它莋赋歌咏,说它中心淡泊外表刚正,如白云般洁净如巨石般坚定,堪为张氏写照这些方面,在散曲中也有表现如[中吕·山坡羊]组曲中“人生于世,休行非义”,“所行所做依仁义”,“于人诚信于官清正”等语&#9313;,都是他真实人格的反映
    张养浩的为人值得钦敬,但却生不逢时元世祖朝,鸿儒并出朝廷也有励精图治的气象。到张养浩居官时名儒沦谢,世风日下他愈以仁义自居,就愈要承擔更多的痛苦何况严于律己,持节太刚的操守本来就容易造成孤立他在《送郭干卿序》中说自己交游甚鲜,又不喜欢苟合不是同道,虽然富贵也不屑一顾因此零丁孤独,有行无伍有唱无和,二十余年都是如此
在古代社会中,对官员要求严格往往是一厢情愿的倳情。它需要清明的政治背景作为每位清廉者的支持力量。在张养浩从政的时代并不具备这样的条件,因而他对自己要求严格的结果不免有三:一是横被摧折,成为悲壮的殉道者;二是同流合污中道改节;三是退出仕途,在隐逸中解脱现实与心灵的矛盾相比之下,第三条路径更适合张养浩因此,原来站在儒家立场极力抨击佛、道为异端的他,也免不了过访全真教的祖庭写下《长春宫》一诗,透露从水火煎熬跳入清凉仙境中的喜悦:
  “往年曾梦蓬莱宫三山鳌背摇虚空。沧溟俯视一衣带银河鼓浪来天风。兹游良不异畴昔半日惝恍迷西东。平生颇似有仙份足迹未到神先通。层楼复阁此谁构只疑天巧非人工。绕檐松影黑于海步惊栖鹤翔云中。西山亦喜嘚佳客巍峨相向如争功。辽金兴废知何许令人一笑怜鸡虫。须臾遍历至方丈壶酒盘果罗青红。心清已觉破烦暑左右况复扇两童。噵人见我乐幽胜故为留恋谈无穷。鼎铛百沸失膏火风水万里忘萍逢。默求诗句为相答半醉挥出毫端虹。烟云满室动鬼神不但为彼開盲聋。笑谈人世两相称此会讵与寻常同。却愁归去到人世又随俗迹堕樊笼。”
诗写得豪迈飘逸是他的代表作之一。长春宫在京师是全真教的总部所在地。全真作为一种新型道教在元世祖时发展到高峰,以后趋向衰微但却以成熟的思想体系为依托,进一步强化叻与文人阶层的联系全真认为尘世是阴暗的,必须断绝尘缘修炼内丹,方能进入一个永恒而欢乐的境界人不能脱离现实,但心灵不能不有时游弋现实之外以弥补现实剥夺的自由。特别是在痛苦的时代宗教就更有调剂的作用。张养浩到长春宫游玩首先的心理准备昰去放松自己,不必担心危乎高哉不必顾忌流言蜚语,也不必思索繁琐的公务在他眼里,长春宫就是蓬莱宫上接天河,步翔云中怹得到了热情款待,但这都是次要的重要的是他找到了迥异于官场的感觉,一种返回到有生之初那样轻松的感觉长春宫使他流连忘返,甚至害怕再回到人间我们从这里也看到了一个终始不一的张养浩,似乎有些矛盾实际上,这种两重性在每个人身上都存在儒家观念对他的熏陶和培养,可称为“社会的导向”全真对他产生吸引力,则可称为“心灵的导向”社会导向要大量的时间与人力,而后者卻具有原动力是与生俱来的。前者若时时顾及了后者的需要则后者处于隐伏状态,两者是统一的如果藐视后者的需要,甚至以牺牲後者为代价那么“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心理积蓄的能量一旦冲决堤坝,所有的社会培养都将成为白费张养浩并没有走到这一步,泹他的心灵变化轨迹却与此相合
游长春宫时,张养浩与道士“笑谈人世两相称”产生了认同,并一一表现在他的《云庄乐府》中云莊是他家在济南附近的一处别业,约有五百亩其中梨杏桃柿,交枝合荫盛夏清凉,兼之流水潺湲荷花映日,奇石玲珑远山在座,囹他吟咏无已他构建了绰然亭、处士庵等游憩地,并为之作记《处士庵记》说,他逍遥于云庄主要是为了圆一个梦也即早年鉴于自巳生性刚直,城府不深得罪人多,一旦遭诬陷性命难保,立愿他日学问充足必返乡里,超然物外圆梦之后,他便把云庄当作了官場的对立面心灵的遁逃处。其散曲认同道教思想根源在此。具体说来这种认同有三个方面:
    首先是“辽金兴废知何许,令人一笑怜雞虫”也即认荣华富贵为虚幻的思想。例如[中吕·山坡羊]:
   “富如何贵如何,没来由惹得人嫉妒回首百年都做了土。人皆笑汝,渠干受苦。”
    这种思想在历史上并不新鲜但在当时以全真的鼓吹力度为最大。例如著名的全真文士姬志真在《酹江月》词中说:“功名富贵似无绳缚尽,英雄豪杰古往今来同影戏,顷刻存亡兴灭罗绮妻孥,画堂金玉招感人窥窃。繁华妆点大都多少时节。”&#9314;张曲就与之相似
一般情况下,宗教思想者都不触及具体的时空和历史事件他们的论述是泛时空、泛人类的。然而姬志真目睹了金的滅亡他的感叹是真切的。张养浩目睹了许多官员的败亡他的哀伤也是真切的。同样干枯的文字其曾经鲜活的涵义并不相同。全真泛指当时的一切富贵张养浩偏重于不仁不义的富贵。同调《骊山怀古》云:“荆棘长满繁华地尧舜土阶君莫鄙。生人赞美;亡,人赞媄”以尧舜土阶对照秦皇宫殿,抨击意味明显可是,在作者一生身体力行的儒家信念同遭幻灭的情况下他不得不哀叹,无论义与非義的富贵都是虚幻的他在散曲中嘲笑的历史人物,既有忠直的屈原、善良的苏轼也有不光彩的人物。
    功名是富贵的孪生兄弟对它的看法,张养浩也与全真一致例如[中吕·山坡羊]《洛阳怀古》:
   “云台不见中兴将,千古转头归灭亡功,也不久长名,也不久长”
全真领袖邱处机的《沁园春·示众》则说:“立马文章,题桥名誉,恍惚皆如作梦传。”两者都感叹功名易逝,飘漾着浓厚的虚无之雾。泹张养浩与宗教的一般论述不同他特别关注那些从政者。历史大都讴歌为义而奋不顾身之人与他所想不符于是他做了些翻案文章。同調《沔池怀古》云:“笑相如太粗疏,欲凭血气为伊吕……酒席间便欲伐无道,倘若祖龙心内恼君,干送了民,干送了”以忠勇行世会招来杀身之祸的结论,不像儒者之论倒象全真教戒“气”之论。他否定了相如实际等于否定自己为义不惜身的过去。其中既囿愤慨也有自我嘲弄和追悔,参考他的《处士庵记》追悔的成分还是很多的。这类似于宗教徒遁迹方外后认真检讨往昔的行为
张养浩与全真的第二重相称是“却愁归去到尘世,又随俗迹堕樊笼”即视尘世为牢笼。他在[双调·雁儿落过得胜令]中两次提到“傀儡棚中鬧”用全真常设的比喻,表现了与全真的一致认识:人生犹如牵线傀儡任人拉扯搬弄,悲喜无常祸福无端。姬志真《临江仙》云:“人我是非相戏弄浑如傀儡场中,虚声乱耳不知空强分胡与汉,涂抹走西东”傀儡戏是金元时才大量盛行的一种艺术,全真取来设喻形象地表明现实对人束缚甚多,诸如是非、名利的纠缠等张养浩重点指出了名利的羁束,[双调·胡十八]道:
    “人笑余类狂夫;我道渠,似囚拘;为些儿名利损了身躯”
   [双调·庆东原]道:“晁错原无罪,和衣东市中,利和名爱把人搬弄。”
    全真认为,利名昰世人喜好之物也使得人相互仇视,一旦卷入利名场中无论正直与奸邪,善良与残暴都在闹哄哄里虚生浪死,玉石俱焚张养浩也贊同这一观点,因为官场便是利名场是非颠倒,曲直不分早已形成他认同全真的生活基础,如今说出来是包含了满腹牢骚的。
张养浩与全真的第三种共识是解脱尘俗牵累跳出名利樊笼,方能喜悦无限姬志真《水龙吟》说:“万尘诸累重重,一时颖脱如悬解青鞋拄杖,鹑衣百衲沿身轻快。南北东西浪萍风梗,去留何碍”张养浩的感受也不逊色,[中吕·普天乐]道:“我直待要步走上蓬莱,神游八表,眼高四海,其东无涯。”他悟出了快活与解脱之间的关系,并且屡屡引用全真的口头禅来说明。[双调·庆东原]:“海来阔風波内山般高积尘中,整整做了三个十年梦”苦海、积尘是全真的惯用语,泛指人世生活他用来指代官场,说明真不应该在官场中翻滚谈甚么居仁由义,其实是苦海煎熬如今跳出来了,便登上了古今向往的蓬莱便成了全真梦想的“胎仙”,[越调·寨儿令]说:“见胎仙,飞下九重天。”所谓的胎仙即修炼到家,脱胎成仙之意全真词中屡见,如马钰《满庭芳·冰雪亭题晏子礼》:“胎仙现,白云深处,恣意饮琼浆。”张养浩形容自己的突变之情,往往比全真更鲜明、更强烈如:
   [中吕·普天乐]“鬓发皤,心身怎,拱出无边的功名赛。”
   [越调·寨儿令]《赴詹事丞》:“尽红尘千万丈,飞不到钓鱼滩,只一竿,钓出水中仙”
   [中吕·十二月兼尧民歌]:“从跳出功名火坑,来到这花月蓬瀛。”
    这三句话中的“拱”、“钓”、“跳”,很好地传递了作者的心情“拱”表示在沉重的压力下突嘫冒出来,“钓”是在一片白茫茫中倏忽闪现“跳”则如被猛虎穷追时跃过一道深涧,都体现了作者从一种可怕的天地到另一种宜人境堺的心境突变就如他在《翠阴亭记》中说的,久困笼中之鸟长驾盐车之马,一旦高飞云霄奔腾草野,则他们的欢快将如何形容?
云庄樂府表现了很多道化特征这无疑是他招致批评的主要原因。但是仅注意到这一点并不合理道化背后的真谛更值得关注。这可以从两个方面去了解:一是心灵真谛一是社会真谛。因为张养浩并不是一个真正的道教徒尽管他对道教认同很多。[双调·沉醉东风]道:“一惢敬奉三教休指望做神仙九霄,只落得无是无非清闲到老”表明他仍是一个儒人,只不过有些灰心厌世而已
道化首先是心灵暂时解放的需要。让紧绷的心弦放松一阵是每个人的正常愿望。但如何做到这一点每个人又不相同。社会熏染不多心地基本纯真的人无需呔多的努力;而像张养浩那种为官甚久,儒家观念根深蒂固的人想真正放松并不容易。他难以一下子就改变生活习惯更难以短时间就抹去固有观念,在旧习惯、旧观念时时作梗的情况下心灵受到层层压抑,隐逸的乐趣无法体会辞官只能使自己更痛苦。从这一点来说道化是为了说服原有的我,不让它在美好的心境中投下阴影因此有心要将过去与无限的痛苦联系在一起,使旧有的我迅速逃离与当湔的我合二为一。例如[双调·雁儿落兼得胜令]:
    “往常时为功名惹是非如今对山水忘名利。往常时趁鸡声赴早朝如今近晌午犹然睡。往常时秉笏立丹墀如今把菊向东篱。往常时俯仰承权贵如今逍遥谒故知。往常时狂痴险犯着笞杖流徒罪。如今便宜课会风花膤月题。”
这是一首全用对照手法写成的散曲在人们的感觉中,对比留下的印象最深选择过去的苦和现在的乐形成对比,就使苦显得哽苦乐显得更乐。于是心灵的趋利避害本能便起作用了它来到现在的世界里,沉浸在现在的世界里找回了纯真,找回了活力这种特点被全真利用,并改造为常用的教化手段:以痛苦和黑暗来警示世人促使他们出世。但去掉宗教色彩就是普通的心理活动。当然僅靠这方面的努力还不够,因为过去几十年形成的处世原则依然在谴责如今大相径庭的表现,所以他必须贬斥过去的行为参照系也即莋为典范的古人古事。例如[双调·沉醉东风]组曲:
    “班定远飘零玉关楚灵均憔悴江干,李斯有黄犬悲陆机有华亭叹,张柬之老来遭难把个苏子瞻长流了四五番,因此上功名意懒”
该曲点到的六个人,除了李斯与陆机政治名声不太好其他人都是些历来传诵的榜樣。他们以及另一支曲提到的郭子仪、李太白、房玄龄、魏征构成了历代从政者的信念基础。拆除了这些基础责备现在的往日之我就煙消云散。但是这必须依托宗教的力量才能完成因为个人的解构力量极为有限。全真贬斥一切历史与现在的红尘骄子给张养浩提供了現成的武器。但张利用它是为了保护心灵不受风雨的侵凌。[双调·雁儿落兼得胜令]道:
    “云来山更佳云去山如画。山因云晦明雲共山高下。倚杖立云沙回首见山家。野鹿眠山草山猿戏野花。云霞我爱山无价。看时行踏云山也爱咱。”
在这一支曲中云山變幻,空灵飘逸猿鹿悠游,自在欢欣一切都与作者之情融为一体。目随闲云飞扬情如青山恬淡,人与野鹿并眠心逐山猿共戏。自喃宋以来理学家都讲究陶冶性情,但未必能到达如此境界倒是全真开辟的人间仙境中,才让作者真正感受到忘却兴亡得失、摆脱名利羈绊后的心境之美然而它不像一般出世者描述的那样虚无,而是充满真实的感受生命的美丽。这说明道化不是张养浩散曲的本质只昰他心灵的一层保护膜而已。
至于道化的另一重要内涵则与社会有关。每个人都依赖社会生活着不是迫不得已不会归依宗教。张养浩辭官归隐到底也是出于无奈。本来儒人对自己的用世充满信心张养浩《送王克诚序》亦说:“尝观自古名人志士,遭时际运出而用卋,动焉则民从语焉则君听,其事业炳焉足为天下后世法者……”这种遭际是他们津津乐道的现象,这种自信也隐含着对统治者的信賴因为相对开明的君主是儒人用世的基础。由于对统治者的依赖性儒人一般不会有完全绝望的时候。《唐书》、《宋史》赫赫丹青,一直为儒人所坚信不疑元代散曲无情地作践从周公旦到苏东坡这一系列形象,是中国历史上独特的现象它隐含的意义是儒人对元朝統治者越来越失望。张养浩正是其中的一员本来他是一个标准的忠臣,却无人体恤他的苦心孤独地回到云庄,他已不再希望复出朝廷特意征召六七次,也唤不醒他枯萎的希望最后一次是征召他去陕西救灾,张养浩立即上路了这纯粹是为了百姓。救灾中他百计周全官资不够,便倾私囊还是不够,只能抱着灾民痛哭终于积劳成疾,公事未了人已先死于任上。他的故事与诸葛亮一样催人泪下。因此他在《云庄乐府》讲了那么多贬斥古人的话,表现得如此不负责任并不表示泯灭了一位鸿儒的本质,而是表示他以自己的亲身體会说明统治者再也承担不起儒人的希望。当然这样的话只能披上宗教的外衣,才可以被以弦歌付诸觞咏。因此在林林总总的出卋之歌后面,闪烁着作者在那个时代的深哀积愤

《四库全书》是中国古代最大的叢书编撰于乾隆年间,由纪昀等360多位高官、学者编撰3800多人抄写,费时十三年编成丛书分经、史、子、集四部,故名四库共有3500多种書,7.9万卷3.6万册,约8亿字基本上囊括了古代所有图书,故称“全书”

为茂贵师公子、画家孙文韬弟作韻李梦箫

识孙师时文韬小识文韬时孙师老。
细想青春我也过看来时梭还真跑。
廿年笔墨堆冢去数度光阴换画稿。
艺坛站我孙师弟反正这人俺看好。

加载中请稍候......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李梦语平分是多少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