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之前鄙视自己的人发现自己的常人方法论论然后学我优点感觉很恶心怎么办

2018年开始裂变、病毒营销、分销引起了越来越多人的关注。在产品相差无几的情况夏运营成为决胜的手段之一。而在创业公司很多资源都是有限的。在资源受限的情況下如何搭建自己的用户增长体系呢?

在上一篇的文章中我为大家简单介绍了一下适合初创公司的几种用户增长策略。那从今天起峩将撰写多篇文章,为大家详细讲解各种用户增长体系是如何搭建、完善、运营以及收到最终实效的。

今天就为大家带来“分销”这種现阶段已被证明是非常有效的用户增长策略方面的详细讲解。

无论你是否熟悉分销这种推广模式以下场景已经越来越多的在你的朋友圈,微信群以及生活中出现。

你是一位妹纸非常喜欢购物,有一天你偶然加入了某剁手分享群,群里每天都会有群主分享XX平台的商品链接虽然这个XX平台你从来没听说过,但群主分享的这些商品看起来性价比不错既非常便宜,又感觉很实用终于有一天,你点开了鏈接下单购买;

你的朋友圈每天都会被某家庭主妇小小的刷屏一下,她经常会在朋友圈安利某生鲜平台的各种优惠发的海报漂亮,海報上的水果价格诱人终于有一天你心血来潮,点开了她发的海报决定下单购买;

你是一位爸爸,今天你的孩子在幼儿园刚刚开始学习渶语26个字母幼儿园老师在家长群里多次重点强调,要求各位家长带宝宝回家后要多多练习今天学习的知识,同时发出来一个链接要求各位家长点击链接,下载一个叫XX练英语的APP同时告诉家长们,这个APP可以帮助宝宝练习口语听了老师的话,你自然不敢怠慢赶紧下载;

你在某股票群里经常和大家讨论股票,有一天你突然抱怨自己用的股票APP不是太好用,想换一个是否有人能推荐?群里某大佬发给你┅个链接非常热情的让你下载这个APP,并且告诉你现在注册就有充值金输入邀请码XXX就能领取;

以及更不要说的,各种经常刷屏你朋友圈嘚《腾讯前X总监主讲:9大要素助你涨粉百万》《理财大神私密传授:如何在25岁前实现财务自由》等等课程海报。吸引你去交钱报名

在鉯上我说的这些推广场景中,基本上全部都用到了“分销”这种推广模式当我们作为“下家”完成购买,下载注册,使用填写邀请碼等各种动作后,那向我们推荐这些产品的“上家”都会得到相应的佣金或奖励

所以,“分销”这种用户增长模式已经不仅仅局限在电商微商,代购等消费品行业中还已经应用到了媒体,金融招聘,在线医疗在线教育等等产品的推广中,只是根据场景的不同出現的频次或高或低。

作为一种“上家推广下家收佣金”用户增长策略我认为“分销”这种推广模式,非常适合做创业公司早期的用户增長因为它有诸多可圈可点的地方。

首先“分销”为创业公司低成本推广产品和获客创造了可能

尤其现在做各种CPM广告,信息流广告应鼡市场推广的花费感人,经常账户里刚充完钱跑一跑广告立马数字变成零,但带来的下载注册,转化却寥寥无几

所以相比之下,“汾销”这种先推广有下载,有注册有转化,有购买行为后再付款给推广者(以下简称小B)的模式越来越受到创业公司的喜爱,毕竟夶部分创业公司在早期并没有太多金钱去砸向市场

同时很多创业公司在早期做推广的时候经常会被假量,低质量的用户所困扰但使用叻分销体系推广产品后,由于采用后结算的方式所以产品方可以对于小B们带来的用户质量有更加高的考核要求。尽可能的保证获得高质量的用户

其二,如果把“分销”看做是一种推广渠道那建设这样的推广渠道无疑是非常高效的。

相比线下开店约谈线下渠道,谈代悝商谈谈广告投放,地推等等手段建设“分销”体系相对来说要高效的多。当你制定好相应的返佣规则奖励规则,传播流程之后菦可以发动手上已有的用户成为小B去传播,远可以发动“上线拉下线”的方式快速起量这无疑要比一个个城市跑,一个个商户谈一个個广告投要快速高效的多。

其三分销是杠杆,可以帮助产品快速触达目标用户

由于很多创业公司做的是小众垂直市场的产品和项目。這些产品的目标用户狭窄而又垂直这就搞得创业公司通过常规广告投放的形式很难触达到他们,捞取出他们而这时候,“分销”就能莋为一种非常好的杠杆帮助你的产品快速触达目标用户。

接下来我为大家说一个案例:

某孕期控糖管理APP在产品开发上线后,由于目标鼡户群体狭窄(怀孕妈妈中血糖高危人群)始终饱受无法精准获客,高效获客的困扰

如果当过妈妈,或者家里有宝宝的人都会知道奻性在孕期对于血糖的管理有着极高的要求,需要高频次的监控自己的血糖以防对胎儿产生影响。

该公司的团队也曾尝试过在一些母婴社区公众号进行投放,但由于这些公众号母婴社区的用户数比较庞大,用户层次也是千差万别这就造成精准用户的转化极低。同时甴于费用高昂这种投放推广根本无法长期为继。

后来他们仔细分析了用户的特征决定直接打医生推广的这个点,走“分销”模式

他們迅速组建了一支医院推广团队,密集拜访医院诊所的医生,告诉医生只要让患者下载他们的APP医生就会得到50元一位用户的奖励,而且丅载的场景也非常自然医生只需向患者告知一下,你下载好这个APP输入我的特定号码,定期记录血糖我就能在后台看到你的血糖记录。方便管理

听到医生这样说,那孕妈当然会乖乖的去下载喽甚至还会高频的使用。

你看正是有了“分销”的帮助,这家公司的产品財可以快速触达到了非常狭窄的用户群体而且相当的高效。虽然初期谈医生需要花一些时间但只要每谈成一个,就等于新开了一条“高速”公路同时顺带还解决了用户下载后的日活问题。

就这样该公司很快砸出了前1万个精准种子用户,为后续的融资创造了有利条件

讲完这个案例,我相信创业公司应该会认识到分销,对于用户增长的重要性

那创业公司到底该如何搭建自己的分销用户增长体系呢?

以及在搭建的过程中需要思考哪些问题呢?

如果你希望使用分销手段助力用户增长那一定要想明白以下几个问题。

因为分销增长並不是适合所有的产品。

所以对于以下几个问题的思考非常关键

第一个问题就是:你的产品到底好不好卖(是否好推广)?

这个好不好賣(推广)包括很多个维度

产品是否足够好?品牌是否足够是否够实用?小B的推广场景是否够自然够刚需?够便宜够高性价比?夠有针对性下载流程,购买流程是否够简便等等。

这些维度都会决定着你的产品好不好卖(推广)适不适合做分销。

比如用分销的方式卖房子就很傻(某房产APP之前真做过这样的活动)因为场景就不够自然,谁会在微信群朋友圈买这么贵的东西?

但2000元客单价的在线渶语课程在微信里推广就很有针对性

某在线英语平台的获客渠道有30%靠分销渠道获得,客单价高达2000元你说2000元的英语课贵不贵?肯定贵泹因为课程足够好,家长之间的口碑发酵就会在社交平台加速传播

再比如某新闻APP靠分销收徒模式拉来了大量用户,下载新闻APP就有5元钱對于三四线城市的闲人,家庭主妇大爷大妈来讲性价比足够高,这样的产品做分销很快就能跑通

再比如学校老师推荐家长下载批改作業APP,场景非常自然足够有针对性,用分销做增长绝对不会差

还有某母婴平台,以高额补贴将某纸尿裤价格打穿到地板价,作为爆款让小B们刷屏朋友圈,拉来了大量新用户下单产品足够好,足够便宜(虽然是补贴的)那非常适合做分销。

还有某女性社群电商平台每日的爆款全是十几元,二十几元的高性价比产品够便宜,够高性价比可以帮助小B们(分销商)以最快的方式销售出产品。

再就是那些刷屏的讲座海报十几元报名听课,足够低价即使这钱花了不去听,也不足以心疼

所以如果要用分销去做用户增长,还是一定要清楚自己的产品到底拥有什么样的优势够便宜,够好用够针对,场景对够性价比,够解决问题好口碑,都有可能成就分销爆发的增长点

接着第二个要考虑的问题就是:能不能返给小B们足够高的返利和佣金?

如果自己产品的优势并不够足那有着较高的返利以及高額佣金依然可以打透分销的增长。

例如刷屏朋友圈的课程19,9元一节课,小B们动动手指转发海报到朋友圈,每卖出一节课返9元,返利高達50%虽然客单价很低,但足够诚意

社交电商某集,小B们卖出一条390元的毛毯给下家会获得200元的高额佣金,同样高达50%

某在线儿童财商教育课程,3000元客单价佣金高达15%~20%,最高600元

这还仅仅是一级分销的佣金。

如果是二级分销上线还可以多层“抽水”。

例如我发展了我的下線小弟我的小弟又发展了下线小弟弟。小弟弟卖出货之后小弟赚了200元,我可以额外获得其中30%60元的佣金奖励。

能否持续给到一级和二級的高返利高佣金,是驱动分销用户增长的第二个要考虑的点

不过这里要额外要说明一下:高返利还是要建立在产品好卖或者好推广嘚基础上,不然即使你给小B们高达90%的返利和佣金但产品推广不出去,卖不出去那又有什么意义呢?

接下来第三个问题就是:推广的门檻是否能做到足够低流程足够短?

我们都知道推广的路径越长,用户流失的就越严重这个对于以转化,体验为导向的分销体系来说尤为重要

这也是为什么很多社群电商会将推广的主要承载放在微信公众号,小程序而不是放在APP里,让小B用户从APP内发起传播

因为这样尛B用户可以迅速的在微信中取得传播,分享的素材迅速的转发给目标用户群,减少下载APP注册等多余步骤,降低转化流失率

所以如果莋分销,为了保证拥有尽可能短的推广和转化流程推广的主力平台基本都会以公众号和小程序为主。

这里面不得不提一个案例:

就是像XXkid某某英语等现在非常火的在线英语教育平台,尽管这些平台上课都需要用户下载APP或者在线客户端才能接入远在大洋彼岸的北美教师。泹这两家对于产品的分销推广并没有集中在推广APP或者客户端上而是重点推广产品的微信公众号。

因为通过小B们转发课程海报引导家长關注公众号报名,这个流程要比下载APP客户端足够的短,转化率也高的惊人!所以这些英语平台会在公众号接入大量的客服系统和销售系統让公众号完成用户的获取和报名。

试想一下如果让小B们推广XXkid的在线英语APP,推广XX英语的客户端那这样的流程无异于繁琐和冗长,对於提高分销的效率来说是非常不划算的

所以如果创业公司做分销,一定要充分思考:

是否可以将分销的推广与用户获取流程足够简短

朂后一个要考虑的问题就是:小B,也就是分销商们到底来自于哪

小B们是来自于产品内自有用户的转化?还是搭建专门的分销团队亦或鍺是两者有之?

这个也要根据自身的情况拥有的能力,资源投入等等进行综合的考量。

小B从产品里的用户直接转化这样的模式轻,赽速

比如在很多讲座的报名流程,都会增加一个分销功能用户报名之后,立马弹出提示框:

将课程海报转发朋友圈100%拿回报名费。

这樣瞬间就能让报名用户变为分销用户开始裂变。

再例如某在线奥数教育平台会发动销售人员挨个给付费的家长打电话,让家长将课程鏈接转发到朋友圈并附上推荐语,转发的家长都会给予减免学费返学费,返课等奖励让付费家长迅速转变成小B用户。

而对于某些电商类产品来说这样的体系反而并不好,因为买东西的用户并不能真正成为一个卖东西的用户。

因为从买东西到卖东西这两者之间的身份转换还是非常之大。

所以这时候可能就要搭建专门的分销团队来助力出货比如会引入一些早期的微商,宝妈淘宝客作为小B,因为這样的小B足够专业懂得如何出货,推广会比那些普通用户更加有能力。

而对于一些功能性产品例如批改作业APP,保险产品在线教育產品,金融产品信贷产品,也需要专门搭建分销团队因为这些产品需要寻找一些特定,专业的KOL来进行推广例如班主任,保险销售明煋幼儿园老师等等。

因为这些KOL往往是目标用户群中的节点他们的身边聚拢着大量用户,只要抓住这些KOL就能快速的触达到他们。

而这樣的体系也足够重需要较强的运营能力。

所以重新回看这四个问题

1.产品好卖不好卖(是否好推广)?

2.分销是否能给到足够的高返利高佣金?

3.是否能有效降低推广门槛和路径

4.以及分销的用户从哪里来?

每个问题都要反复的思考和自问并不需要每一个做到最好才是完媄,因为很多时候这四个问题往往会呈现一种动态的博弈。

比如我的产品可能不好卖但我的小B用户们能力足够强,返利足够高依然鈳以驱动分销体系的运转,参考X集微店;

再比如我的分销用户不行,但贵在推广门槛简单高频,人人都可以做层层漏斗,总会转化参考朋友圈各种刷屏讲座;

再比如我给的佣金并不高,甚至很低但产品足够好,推广门槛足够简单场景够自然,依然有很多人趋之若鹜参考某在线英语教育产品

所以分销的成功很多时候是各种因素的动态博弈的结果,如果你要问我哪个因素在博弈中更具有决定性的仂量我认为还是:

小B(分销用户)具有决定性的力量。

是的找到足够多,足够能卖货能推广的高质量小B,是分销最重要的一环

那洳何找到足够多的小B呢 ?

就现在来看主要有以下几种办法。

首先是创始人自带小B资源进场

虽然看到这句话你可能会喷一屏幕的水,但鈈得不提如果你仔细查看X集微店,XX捕手X衣库等社群电商创始人的履历,会发现创始人早年都长时间混迹于电商圈微商圈,拥有大量嘚微商淘客资源。所以在后期转型做社群电商分销模式的时候,都第一时间接入了之前的大微商大淘客,迅速完成了冷启动

第二個就是声东击西的方式拉小B

这个我在之前的文章也讲过,例如某母婴社群电商平台发现二三线城市中,妈妈这个群体既拥有大量时间哃时又有较强的赚钱欲望,所以发动妈妈开店是该母婴社群电商早期启动的主要任务

但如果一开始就向妈妈们说开店这个事情,那推广過程中一定会受到较大的阻力所以该母婴社群电商采用的是一种声东击西的方式。

他们邀请了众多母婴圈的大V育儿专家在微信群,公眾号里免费讲课吸引大量妈妈关注,然后妈妈关注后派出运营一个个跟进转化成开店的小B用户。因为有前期的讲座课程做铺垫所以轉化率非常高。

第三种方式就是小B拉小B

很多社群电商在初期有了一批小B用户后并不会急于发动小B用户去卖货,带量而是让这批小B尽快詓拉更多的小B用户进来。比如某某捕手对于发展下线拉人开店都有高额的奖励,发展一名新店长奖励200元等等新店长带来新的店长还会囿更多奖励。通过这种人拉人高额奖励驱动快速拓展大量小B用户,扩大盘子

可能有朋友会问了,难道这种奖励驱动拉下线不会被羊毛黨狂薅吗不会被拉来一堆僵尸用户刷奖励吗?

这里面就要提到“分销”经常用到的一个奖励策略:

就是当我拉来了大量新的小B用户后會迅速收到平台给予我的金钱奖励,可能几百可能上千,可能上万但如果我想把这些金额提出来的时候却并不容易,一般平台方会设置各种标准

比如有的平台会规定,新拉来的小B用户必须有营收之后我的奖金才可提现,或者营收达到某个额度后奖励才可提现等等。

这种奖金先“到账”设置门槛提现的方式在分销体系的运营中会经常用到。既快速的给予小B用户极高的愉悦同时又让奖励只用在他們带来货真价实的用户做身上,避免了被薅羊毛的风险

第四种方式就是地推直接寻找KOL。

比如班主任销售大V,幼儿园老师医生,站长数码城小老板,商店小老板等等这些节点都围绕着大量的用户资源,直接派地推找到他们简单粗暴直接。

某APP服务推广商采用的就是矗接与数码城小老板合作的方式早年智能手机换机潮开始逐渐兴起,该APP服务推广商发现这些卖手机的小老板其实是一个非常好的分销渠噵他们会派出地推人员和这些小老板沟通,只要他们卖给客户的手机内预装好某些APP推广商就会以一个APP3~4元的价格付钱给他们。

这种场景非常的自然因为很多人买完手机后,老板都会说你这个手机里什么APP都没有,我帮你装好APP吧那顾客一定会欣然同意,就这样老板既為顾客装好了微信,支付宝等等常用APP还夹带了一些服务商的私货。而服务商只需根据特定的安装识别码就会判断是否安装成功

第五个僦是在产品端不断洗出小B用户。

转化报名课程的人成为小B用户转化付费家长成为小B用户,再比如X头条靠推荐好友,收徒领红包成为小B鼡户等等这样的例子非常非常多,都是在产品端通过各种方式去洗出来小B用户然后用分销的方式助力用户增长。

所以当你有了大量的尛B用户之后用什么样的平台和功能来承载他们就非常重要了。

因为小B们也需要产品对于他们的推广进行支持

比如他们需要每日都领到噺的推广素材,

我作为一名小B用户卖你们公司的产品你连张商品海报都不能很好地提供给我?这让我如何推广

再比如他们需要在产品內可以看到自己推广的成果,收益

比如我作为一名小B用户,今天在十几个群里发了商品链接然后去我的收益里看,里面清晰的显示有哆少人点击了我的链接有多少人放入了购物车,有多少人下了单我收到了多少收益…..

这推广做的多么美滋滋。

再比如产品要支持我能綁定发展下线吧

这个绑定是如何绑?是邀请码手机号?还是扫码就能绑

我是否能在产品里看到我下线的推广成果?

所以分销同样也需要产品和功能的支撑甚至有时候需要做一个新产品去支撑。

比如在上面说的那个批改作业APP推广为了让老师们方便查看自己的收益,鉯及领取推广素材该公司专门做了一个独立的公众号,非常隐蔽只有真正推广APP的老师才能关注该公众号。

这样就将作业APP和分销体系隔離开不会让学生家长知道老师推广APP是一场商业行为,从而产生任何不愉快的想法

好了,万事俱备产品有了,小B们有了分销体系也建立好了,最精彩运营环节也随之而来:

如何驱动小B们高效推广

我认为这是分销用户增长中最有乐趣的部分,也是完全能体现一家公司嘚运营实力

那驱动小B们高效推广主要围绕两个核心进行。

第一个核心尽可能的降低小B推广门槛。

第二个核心提高小B的输出质量。

这個降低推广门槛是多方面的的

比如像我之前提到的,将小B的推广用户的落地尽可能的提前到微信公众号中,而不是引流到下载APP里就昰降低推广门槛的手段之一。

还有的降低推广门槛的常人方法论是考虑到小B一上来推广,让用户付费很难但如果能做到引流过来,同樣也是极好的

所以有些在线教育平台,会为小B提供免费的体验课程让小B去分销推广。只要用户过来免费体验后面再付费,依然会给尛B相应分成这也为小B的推广大大降低了门槛;

再有的就是我前面提到的,用一些低价爆款商品补贴,尽可能的让小B先和他圈层内的用戶发生绑定交易,然后再为后续的二次复购创造条件;

再比如很多产品都会提供红包用户注册,下载等等就会有红包所以产品会让尛B们在推广的时候不直接说买货,报名而是告诉大家都来领红包,也是人为的降低推广门槛;

这些降低推广门槛最重要的方式就是给予尛B们充足的信心因为卖货这件事情本身是一件经常受打击的事情,如果在最开始不能通过一些技巧让小B快速挣到钱那小B的流失就会非瑺严重。毕竟分销本身就不是一件很稳定的工作很多人纯粹是有兴趣了做一做,没兴趣了就不做

接下来说第二个核心:提高小B的推广質量。

这个推广质量包括物料的文案、精美程度、更换频次

以及相应的培训,推广技巧培训等等

比如很多小B每天都要来领推广物料,潒X集微店会为小B们做好4张版,6张版9宫格版的海报,以及配好相应文案

小B只需复制、粘贴、保存、转发即可,无需再向以前做微商那樣还要自己配图写文案

而提高小B另一个推广质量的操作就是培训。

所以如果你有幸成为一名小B那想必每日在微信群中被各种洗脑,技巧安利必不可少

很多平台会定期邀请推广数据较好的小B为整个分销团队做分享,尽可能的让好的策略被更多的小B尽快复制

这里面我认為比较成功的是当属某借贷APP在早年间做的大规模分销裂变推广活动。当时只要任何人推广该借贷APP每成功绑定一个用户,至少奖励20元当時官方也是出了诸多推广攻略,让这些小B用户们学习成功的推广经验更快的推广该APP。

其中非常有名的一个例子是:

某超市小老板为了哽快的让进店的人都安装该借贷APP,特意买了很多鸡蛋告诉顾客,只要装APP就送8个鸡蛋。结果一天推广量就达到100多个刨除掉鸡蛋成本,還是非常赚的该套路后来被诸多小B复用,当时诸多小县城电影院超市,都有这样的推广摊位下载该借贷APP领牛奶,领毛绒玩具(成本幾元钱)领…….

也算分销模式的另类套路吧。

好了今天洋洋洒洒写了这么多,相信一定能够为创业公司搭建分销体系提供一些思路和想法也期待创业公司能通过分销手段,今早攫取第一批种子用户尽快打开自己的用户增长之门。

之后我也将为大家带来更多关于用戶增长的实操内容。

刘玮冬微信公众号:刘玮冬运营手记,个人微信:人人都是产品经理专栏作家。互联网知名运营专家某创业公司用户增长负责人。专注于互联网运营领域的研究和总结在APP推广、活动运营、社区运营、内容运营、用户运营、BD合作、社会化营销方面囿其深刻的思考和独到见解。

本文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或许每一个准毕业生在就业季時,都会在茫茫公司大潮中迷失方向;

或许每一个初入职场的青年都会在失意之时五味杂陈;

或许每一个在办公桌前忙碌的人,都会畅想多年后自己的精彩人生

无论是萌新还是老手,要想在职业道路上闯出一条属于自己的道路职业规划都是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如何做好正确的职业规划

——圈外孙圈圈(ID:iquanwai)授权发布——

职业规划的主题分享包含两部分:什么是正确的規划以及如何做正确的规划,今天主要说什么是正确的职业规划

关于什么是正确的规划,不外乎这三个问题:

1.职业规划有没有必要

1、職业规划有没有必要什么时候要?

我们不妨先看几个问题:

问题1:如果你现在工作做得很不开心转行、跳槽一时又找不到机会,你要鈈要做职业规划

(我猜,大家的回答都是“要”)

问题2:如果你有理想并且正在努力的路上,目前工作也挺顺利的需不需要做职业規划?

(我猜大部分人回答“要”,少数人回答“不要”)

问题3:回答“要”的朋友你们做了职业规划吗?

(我猜基本所有人的回答都是“没有”)

这说明,表面觉得重要和你实际认为它重要是两码事没行动其实就表明了你的内心想法是不要。

不妨换个角度再看┅个问题:

如果现在有一家企业,给自己设立了一个愿景是5年内做到行业第一,公司发展状况也一直挺不错的它要不要做个5年战略?還是就任其自然发展等待5年之后变成第一?

(我猜你们的回答是“要”)

当然要制定战略,比如分析宏观环境、了解竞争对手状况、淛定自己的定位以及产品线渠道供应链等等策略

所以我们不妨换个思路,其实我们每个人就是一个公司你需要盈利、需要竞争、需要根据自己的优劣势进行定位、需要有人买你的服务、需要打造个人品牌。

道理是一样的所以我们个人也需要规划,这是达成理想的路径

但现实往往是,我们只在出现问题的时候做规划然而,在走投无路的时候做规划就像企业在快倒闭的时候才来做战略是一样的,都沒用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看过《商业模式新生代》这本书,它其实就有两个版本一个是企业的商业模式,另一个是个人的商业模式

在個人商业模式里面,你会发现也有目标客户、价值服务等要素,跟企业其实是相通的

这里很多人会有一个疑问,我的职业规划要不要請一个专业的生涯规划师来帮我做我的建议是,最好不要

当然不是说规划师不专业或其他什么,我的理解是职业规划不应该是一个尐数人用来谋生的职业,而应该是一项所有人都需掌握的技能

现在社会化分工越来越细,原来很多事情都要自己亲历每个环节

而现在峩们更多的是可以把很多细节交给专业的人,所以我们会叫外卖、用拼车、网购但是鲜有听说有人把思考人生这样的事情外包给别人完荿的。

而做职业规划需要回答的问题基本等于思考人生了:你需要思考,我的人生目标和职业目标是什么我的优势是什么?我如何发揮自己的潜力

这些问题的答案,只有并且也应该是自己最清楚只不过,你可能需要去了解并学习职业规划的常人方法论论和思考问题嘚方式再实践到自己的规划上。

这就是为什么说职业规划也是项职场人必须掌握的技能,而不是一个少数人需要掌握并用来谋生的职業 

但为何很多人没有掌握这样的技能,并且那么迷茫大约有80%的年轻人,你问他要什么他都会说不知道。

圈外的后台经常会有年轻人咨询诸如此类的问题:我性格内向但能吃苦,擅长数据分析但与人打交道能力一般,请问我适合做什么工作我很迷茫。

这样的问题其实反映出的是它背后的现象:学校教育跟社会的严重脱节,导致即使是工作了好几年的人可能依然没有调整过来。

以前我们总认为学校跟社会的差异在于人际关系,表现在社会如何复杂学校如何单纯。

但其实这完全不是最根本的差异因为对于人际的差异,大部汾人一两年之内就能适应作为一个社会人,我们大都能够很快学会周围人的相处方式

那么最根本的差异到底是什么呢?最难跨域的其實是思维方式也就是独立思考的能力。

学校有课程表和考试范围有明确单一的目标,而社会上这些都没有你可能都不知道自己该做什么,也就是失去了方向

我们从学校出来,接触社会面临的第一个问题,通常来源于面试官“你未来的职业规划是怎样的”多数人聽到这个问题的第一反应都是懵X。

学校教育培养出的可能更多是服从者学生时代的每个阶段都有人给你指明方向,你要做的只是朝着那個点全力以赴而已

但进入社会后,往往很多人就迷乱了就像轮船在海上失去了航灯。因为一下子适应不了没人指路的节奏缺乏独立思考的能力,跌跌撞撞没有方向内心更多的是彷徨和恐惧。

我刚毕业的时候互联网还没有现在这样信息爆炸,所以反而少了很多烦恼

现在的一些年轻人,他们的情况是:一进入社会就每天处在各种良莠不齐的信息轰炸中,缺乏自主思考且无端的烦恼困扰太多。

在茭流的时候我时常会跟他们讲,问题是有重要性和关键度属性的

有一些问题,比如人生目标这样的事情虽然很重要很关键,但对于┅个步入社会不久的人来说是想不出答案的。

而且很可能就算貌似想出来了以后还是会大概率动态调整,所以这个问题的解决度是很低的

对应上图里,我称之为无底洞的问题这类问题就不需浪费大量精力专门思考,在自己有足够阅历并掌握正确的常人方法论之后洅去看待它才有意义。

3、职业规划应该规划什么

既然要做规划,而且需要掌握规划的正确常人方法论、自己做规划那么,我们应该规劃什么呢?

规划1:A是刚毕业的女大学生,打算进入快消行业做市场计划做市场助理3年,事业有一定基础之后结婚初级产品经理2年,嘫后生孩子之后成为一名真正的产品经理,10年成为一家中型企业的市场部负责人

规划2:B现在是一名销售,打算2年内进入咨询行业做箌一定级别之后跳槽去投行,投行到一定级别之后去创业因为创业是她的理想。

这两个职业规划显然都有问题

她做的是职位目标而非職业规划。固然我们应该给自己一些目标,比如现在是经理岗要挑战一下自我,争取三年后升总监

但这只是目标而非规划。职业规劃更多是战略层面的事情是说你要如何达到未来那个职业目标,指的是实现路径

她想当然了。如果B的理想是创业那完全可以继续做幾年销售然后直接创业,因为咨询和投行不是创业的必要条件

事实上,并无大量数据表明创业成功的人之前做了这些工作且销售到咨詢到投行,都是很大的跨度把时间花在适应大的跨度上,即便最后创业成功这中间迂回的时间也不太值得。

所以职业规划不应该是幾岁做到什么职位,而更应该聚焦在实现目标的常人方法论且这种常人方法论必须是现实可行的,而非想当然拍脑袋的结果

那么,职業规划到底要规划什么和考虑什么呢这里我总结为三点:

我们姑且先抛开外部机遇,只看一个人的内在价值其实用这个模型就可以表礻出来,我在之前的文章也多次提到过

你去看企业招聘,也是用这个思路来判断你的价值从而决定给你的offer上面填什么数字:比如,他們会要求一定的学历和专业这其实代表了你的知识水平

他们要求会使用一些工具比如PPT、Excel,或者特定行业比如程序员肯定需要会用某些编程语言这些其实代表了你的技能

他们还会要求具备一些软能力比如解决问题能力、沟通能力等等,所以会在面试中不断让你举唎比如“你曾经克服过怎样的挑战”

另外你的价值观、性格特质也会在面试甚至测评中有直观体现。

这些被考量要素中冰山下面嘚性格、动机、价值观等一旦成型基本就很难再被撼动,所以倘若你企图花大量精力在这些上面结果可能是没有太多意义。

你能努力的點更多是在知识、技能和能力所以,你做的每一段工作都要力求在这些要素上有所提升,你才会不断增值

回到刚才规划2的例子,如果将来想要创业那么创业需要什么知识、技能和能力,在这之前的哪些工作可以提升这些要素这才是职业规划真正需要做的事情。

职業规划的三要素中扬长避短具体而言就是你的优劣势,而这里其实会考虑两个方面一是兴趣,二是擅长这是我们在职业规划的过程Φ,需要考虑的两个内部因素

兴趣这个事情,其实被误会得很深如果没有足够强的自我察觉,往往无法判断真正的兴趣所在

因为喜歡做一件事情,跟喜欢一个人是一个道理影响很多因素很多,往往难以轻易讲明

但可以肯定的有两点:第一,享受不是兴趣愿意付絀才是;第二,任何事情接触皮毛的时候不要谈兴趣。

如果有人问你你喜欢旅游吗?相信大部分人的答案都是喜欢但那是兴趣吗?哆半不是

兴趣很容易跟享受混淆。享受是被动的无需付出;而兴趣则可能需要为了某件事情付出努力。

举个例子很多人觉得我文章嘚配图特别好看,这都是我的一位好友Diane所画

她很喜欢画画,为了这个爱好她毅然从原来的产品经理岗辞职专注于图画创作,常常会花佷长时间去优化那些普通人不大能感知到的细枝末节

她倾注了所有精力,并从中收获了精神的愉悦和外界的肯定这就是真正的兴趣。

為什么又说接触皮毛就不要谈兴趣呢

比如做咨询,刚做分析师的时候每天工作就是整理分析数据、跟高级顾问陪访并做笔记,等等洏等做到顾问,就需要解决具体问题了

所以如果只接触皮毛,你会产生错觉觉得咨询就是记笔记,这工作我没兴趣

所以任何事情,伱至少做到60分再谈是否喜欢。

至于擅长很多人对它误会也很深。经常会有人问我诸如此类问题:我思维能力不行与人沟通能力不错,请我适合什么职业

这提问其实有两个误区:第一,混淆了可提升和不可提升的能力;第二以为适合的职业就是那么确定的一两个。

艏先混淆可提升和不可提升的能力是说,比如刚才的冰山模型能力其实部分在冰山上面,部分在冰山下面也就是意味着,有些容易提升有些是不容易提升的。而思维能力恰恰很大一部分是可以提升的。

所以不应该说思维能力不行并以此作为标尺去找职业,这样反而让自己受限了而应该是先提升思维能力,自然会拓宽自己的职业道路

其次,适合的职业其实不止一个很多人都觉得,一定有哪個职业是我特别适合的我只要找到它,就能得心应手、走向成功了它就是为我量身定做的。

其实事实根本不是这样我们给很多企业員工做过测评和研究,结果是能做好一样工作的人常常也能做好很多工作,而不能做好一些工作的人往往什么都做不好。

这是因为很哆工作虽然内容不同但需要的能力其实是差不多的。

所以选择职业跟找爱人是一样的,适合你的往往不止一个所以,你应该聚焦的鈈是选择本身而是选择之后,你如何去做好

企业做战略规划的时候都会考虑外部环境、竞争对手、消费者等因素。但我们做个人规划嘚时候却往往会忽略外部因素,只考虑自身进而制定了一个完全不可行的规划。

从这张图来看其实除了自身的内在价值之外,最后嘚总价值还会取决于外部因素比如选择。

那么外部因素要了解哪些方面才能帮助我们选择呢?这里我总结为四点:

1目标职业的工作内嫆、薪酬回报等;

2目标职业未来的发展前景、供需关系;

3实现的路径比如招聘要求、招聘渠道;

4企业组织形式的变化。

这里我举个例子重点说说供需关系和企业的组织形式变化:

比如在HR领域,其实存在不同的细分我举两个领域,一是组织设计二是薪酬体系设计,其Φ组织设计更偏战略层面就是根据公司战略设计适合的组织架构。

而薪酬体系更多是看如何给予员工适合的回报背后有很多内外部数據分析,甚至员工行为的分析

移动互联时代的兴起,让信息更加透明、数据分析更依赖高效的计算机人的优势就会削弱,而且薪酬属於传统领域

所以薪酬领域对相关人才的需求会出现下降、供给却在增加。

但这个时代让人与人之间的联结更容易、公司与人之间的关系從雇佣关系走向合作关系这些趋势则会让企业重新思考它的组织架构,而组织设计本身是很难标准化的

所以,对组织设计人才需求的增长带来的机会则越来越多而供给却没那么充足。

倘若你在几年前意识到这个趋势现在就可以享受一些市场溢价了。

所以善于发现外部形势的变化,才能为自己挖掘到更多机会

至此再回到文首的三个问题,结论总结一下就是:

1.要做职业规划就跟企业一样

2.要自己做規划,不要求助于别人;但是不要空想要掌握常人方法论,正确地做

价值规划:知识、技能、能力的提升

扬长避短:兴趣和擅长兴趣鈈是享受、一件事情只做皮毛不要谈兴趣;擅长要区分能否提升

关注外部:供需关系、企业变化等

1.兴趣、擅长、赚钱三个圈没有重合怎么辦?

首先要判断准确不要误判;其次,有些做主业有些做爱好;最后密切关注外部变化,谋求重合

2.体制内要做职业规划吗?

体制内嘚规划空间不大有很多限制条件,不像体制外

但是价值规划依然要做,因为如果价值一直在提升即便走到体制外,也可以有一席之哋否则的话,一直在体制内价值又无提升,抗风险能力会比较差

3.职业规划与个人生活如何平衡?

这个就要权衡了基本上,事业、镓庭、自己三者之间可能要有一个牺牲多一点往往事业和家庭都能双赢的人,要么是另一半任劳任怨付出很多要么就是自己非常苦,看如何选择了

当然,很重要的一点就是不同阶段的重心会不同,比如说两个人刚开始打拼的时候重心放在事业上,之后转回到家庭

4.31岁了还能谈转行么?是不是太晚了

31岁不晚,因为你什么都不做的话35岁的时候你依然会想:31岁时候那么年轻,怎么不转行呢现在35岁呔晚了。到了40岁你又会这样循环,所以31岁不晚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常人方法论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