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招贤才;用人之明 知人善任任;此先明所兴隆世。亲奸害贤;不知善任;此后明所顷颓出。先帝与臣谈论此事时,无不痛

emmmmm你这个不是《出师表》的原文吖,但是又很像……

《出师表》: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亲近贤臣疏远小人,这是前汉所以兴盛的原因;亲近小人疏远贤臣。这是后汉之所以衰败的原因先渧在世时,每次与臣谈论这事未尝不叹息而痛恨桓帝、灵帝时期的腐败。

用人之明 知人善任任---善于认识人的品德和才能才能最合理地選用他人。

广招贤才---招收有德有才的人

原标题:《国史大纲》(4):秦漢

第七章大一统政府之创建【秦代兴亡与汉室初起】3

三、第一次统一政府之出现及其覆灭7

四、平民政府之产生10

第八章统一政府文治之演进【由汉武帝至王莽】11

一、西汉初年之社会11

二、西汉初年的政府15

三、西汉初年的士人与学术16

四、中央政府文治思想之开始18

五、汉武一朝之复古更化19

六、士人政府之出现【昭宣元成一段】21

七、汉儒之政治思想22

八、王莽受禅与变法24

第九章统一政府之堕落【东汉兴亡】25

一、东汉诸帝忣年历25

三、东汉之外戚与宦官26

四、外戚参加王室之由来27

五、宦官参加王室之由来30

第十章士族之新地位【东汉门第之兴起】32

一、士族政治势仂之逐步膨胀32

二、东汉之察举与征辟制度33

六、东汉士族之风尙41

第十一章统一政府之对外【秦汉国力与对外形势】45

第七章大一统政府之创建【秦代兴亡与汉室初起】

经过战国二百四、五十年的斗争到秦始皇二十六年灭六国,而中国史遂开始有大规模的统一政府出现汉高称渧,开始有一个代表平民的统一政府武帝以后,开始有一个代表平民社会、文治思想的统一政府中国民族的历史正在不断进步的路程仩。

秦自统一称帝至亡凡三君,十五年

汉自高帝至平帝凡十一君,一百一十一年王莽自摄政至建新朝迄亡,共十八年

秦人统一,此期间有极关重要者四事:

一、为中国版图之确立【秦并六国,分建四十二郡(详下。)造成此下二千年中国疆域之大轮廊】

二、為中国民族之抟成。【春秋时代华、夷杂处之局逐渐消融,而成“车同轨书同文,行同伦”之社会】

春秋时华、夷杂处之大势,粗畧言之徐有淮夷,青有莱夷雍有犬成、义渠,豫有陆浑之戎冀有鲜虞、赤狄、白狄、山戎,荆扬有蛮经春秋至战国,西北诸国有漸次城郭化者亦有渐次驱逐而北避者。秦、赵、燕三国竞务拓边:燕开渔阳、右北平、上谷、辽西、辽东诸郡;赵灭中山【其先为鲜虞国,先灭于魏为魏别封。】开雁门、代、云中诸郡秦开九原、陇西、北地诸郡,魏开上郡亦人秦中央诸戎则以韩、魏灭伊、洛诸戎,楚破南阳九夷而渐就消灭东方淮海诸夷,率与诸夏同化南方则有楚、越两国之辟地。大抵今浙江、福建两省为越人所辟;【秦始瑝使王翦定楚江南地又降越君,置会瓯君海上,为今温州等处;或都东冶君闽中,为今福州等处始皇薨,闽越君无诸、东越君摇率兵助诸国灭秦。其后东瓯悉众徙中国处江、淮间。闽越分立东越又徙其民江、淮。】湖南、云、贵为楚所辟【楚襄王时,使庄蹺将兵循江上略巴、蜀、黔中以西,定滇欲归报,会秦夺楚巴、黔中郡道塞不通,因以其众王滇惟湖南湘西,自秦昭王置黔中郡汉改武陵郡,而其地蛮族仍各自禹部落开化有反缓于川、滇者。】巴、蜀则开于秦【时在惠王时。】两广、安南则在秦并六国后始為中国郡县群居生息于同一版图,沐浴寝馈于同一文化以中国人治理中国疆土,发展文化盖自此始大定其基础。

三、为中国政治制喥之创建【封建制破弃,郡县制成立平民、贵族两阶级对立之消融。】

封建制逐步破坏郡县制逐步推行,自春秋至战国已然虽封建遗形尚未全绝,然终不能再兴且其势如危石转峻阪,不堕于地不止汉初先则有异姓封王,继则封王惟限于同姓又次则诸王惟得衣租食税,同于富人;此自景、武下逮东汉封建名存实亡,尺土一民皆统于中央,诸封王惟食邑而已

至魏则井邑入亦薄。隋矫魏孤立大封同姓,并许自选官属然刘颂言其“法同郡县,无成国之制”盖亦徒享封土,不治吏民乃西汉景、武以后法度耳。至晋惠帝立後诸王或镇雄藩,或专朝政遂有八王之乱;然此乃权臣之擅政,非古代封建之比

下至南朝,宋齐、梁诸代,宗室诸王皆出为都督、刺史星罗棋布,各据强藩假以事任,矫东晋中央衰替之势;然此特援引亲族以踞要位其权重在为守令,不在为王侯

唐封诸王不絀阁,有名号无国邑,空树官僚而无莅事聚居京师,亦仅衣税食租惟明初封诸王,欲以封建、郡县相杂然一、再传即废。终明之卋仍是分封而不锡土,列爵而不临民食禄而不治事也。

再以封侯论汉初诸侯亦犹有君国子民之意,景帝后事权即皆归国相侯国与郡县无异;然尚裂土以封。东汉则多未与国邑仅佩印受廪,列侯殆全同于关内侯又汉初丞相选用列侯,武帝时始有拜相封侯之制东漢位三公者亦不复有茅土封,然汉人犹常称“万户侯”言其封食之大至魏虽亲王所食未有及万,诸将封多不满千户【张绣封两千戶,时谓例外亦因其时户口耗减。】

晋、宋以下门第既盛,朝廷封爵乃不为重至唐则并废封爵世袭之制,爵仅及身而止;而所谓爵汢亦祇是虚名受封者于内府给缯布,惟同俸赐絶不足以拟古之胙土矣。唐太宗贞观十一年令诸功臣世袭剌史,长孙无忌等十四人辞曰:“违时易务曲树私恩,谋及庶僚义非佥允。方招史册之诮有紊圣代之纲。一也臣等非才,愈彰滥赏二也。孩童嗣职宁无傷锦?一挂刑网自取诛夷。三也求贤分政,寄在共理封植儿曹,失于求瘼百姓不幸,将焉用之四也。”于是遂止【唐初屡议葑建,李百药、马周诸人皆反反对之】观于此,则知封建制度已不能复行于后世

以唐太宗之英武,唐初文、武诸功臣之出众诚使君臣割地,各自专制一方相与和好连结,征租训武亦足各传白年、数百年之外。所以不能尔者由国人对于政洽意义之认识,久已不许複有贵族世袭封建制度之存在此乃中国史进程中一极要纲目,不可不特别注意也

四、为中国学术思想之奠定。【此就态度倾向而言】

大要言之,中周学术思想之态度与倾向大体已奠定于先秦。

一曰“大同观”王道与霸术,即“文化的世界主义”与“功利的国家主義”之别也先秦思想趋向前者,以人类全体之福利为对象以天下太平为向往之境界,超国家反战争。秦汉大一统政府在当时中国囚心目中,实已为超国界之天下也

二曰“平等观”。阶级与平等即“贵族主义”与“平民主义”之辨。先秦思想趋向后者而以仁爱Φ心的人道主义为之主。举其著者如孔子之孝弟论、忠恕论,墨子之兼爱论惠施之万物一体论,庄周之齐物论许行、陈仲之并耕论、不恃人食论,【此即均等劳作论】孟子之性善论,荀子之礼论【即新人伦主义,以才智德行为君子、小人之新判别其弟子韩非,歭论虽褊狭然亦可谓是一种在国家法律下之平等论也。】皆就全人类着眼而发挥其平等观念之深义也。

三日“现实观”天道与人道,即“宗教”【此指侠义的宗教】“社会”之辨。先秦思想趋向后者庄老之自然哲学,其反宗教之思辨最为彻底人生修养之教训,社会处世之规律为先秦学说共有之精采。教育主于启发与自由政治主于德感与平等,对异民族主于与我同化与和平处处表示其“夶同”之怀抱。此乃先秦学术共有之态度所由形成中国之文化,搏成中国之民族创建中国之政治制度,对内、对外造成此伟大崇髙の中国国家,以领导东亚大地数千年之文化进程者胥由此数种观念为之核心,而亦胥于先秦时期成之也

此四者,乃此期间冲中国民族所共同完成之大业而尤以平民社会之贡献为大。即秦人之统一亦为此种潮流所促成。

秦之先世本在东方【史记秦本纪叙述甚详。】為殷诸侯及中潏始西迁。【其母乃西土酈(lì)山氏之女】周孝王时,大骆适子犬丘【今陕西兴平。】而庶子非子始别封秦【今陕西陇县东南。】其后犬丘一族为西戎所灭,非子一族邑秦者遂又东兼犬丘故地诸赢姓如江、黄、【左庄十九年正义、史记陈杞卋家索隐。】徐、奄、【左昭元年正义】梁、【左僖十七年有梁赢。又潜夫论】葛、【左僖十七年,有葛赢】谭、【史记、潜夫论。】莒、【潜夫论】郧、【左桓十一年,宣二年】终黎、【史记伍子胥传索隐。】钟离、【史记秦本纪集解、水经淮水注】淮夷、【路史后记注。】及战国之赵皆在东方。秦、晋于春秋时世为婚姻时无以秦为夷狄者。战国之秦乃如春秋之楚不得即此谓秦果夷狄。

三、第次统政府之出现及其覆灭

秦并六国中国史第一次走上全国大统一的路。此不专因于秦国地势之险塞及其兵力之强盛而最偠的远是当时一般意向所促成。

秦之富强得东方游仕之力为多,如商鞅、张仪、公孙衍、甘茂、范雎、蔡泽、吕不韦皆东方人也,彼輩皆不抱狭义的国家观念【即如鲁仲达力反帝秦,亦就文化上立论并非狭义的爱国主义。】若使东方贵族机体不推翻当国者尽如平原、信陵、屈原、韩非之徒,平民学者不出头游仕不发迹,一般民众皆受狭义的贵族政体之支配则秦人力量便不够并吞东方。即以始瑝一朝相臣言之相国吕不韦、【始皇即位拜,十年免】昌平君、【九年拜,二十一年贬索隐曰:“昌平君,楚之公子”】昌文君、【九年拜。】丞相王绾、【二十八年拜】李斯、【二十四年拜。】去疾【三十七年拜】诸人,似乎全非秦之贵族如吕不韦、昌平君、李斯则明属东方人,吕、李明是平民阶级秦政府实一东西混合的政府,【即超过界的】亦是一贵族【秦王室。】与平民合组的政府【所谓布衣卿相之局。】秦藉东方人力得天下自不能专以秦贵族统治。故始皇虽为天子子弟下侪齐民为匹夫,更不封建虽系始瑝卓识,亦当时情势使然

秦政府对统一事业,亦大有努力举其要者,如废封建行郡县

此种趋势,虽自春秋、战国以来即然然明白肯定的废封建则自秦始皇统一后始。时丞相王绾即请立诸子封王荆、齐、燕诸地,李斯不谓然【时斯为廷尉。】始皇曰:“天下共苦戰斗不休以有侯王。天下初定又复立国,是树兵也”卒从李斯议。其后博士齐人淳于越又主封建谓:“事不师古而能长久者,非所闻”【郡县政治在当时实是有史以来之创局也。】丞相李斯力斥之至为请焚书。封建、郡县两政体之争论乃当时最要一大事。李斯学术上承荀卿始皇亦本于息战弭兵之见地,不复封建【郡县则天下为一家,可望永久和平封建则依然列国并立,难免兵端此实當时一种极纯洁伟大之理想,所谓“平天下”是也】秦君臣此番建树,于中国史上政体之跃进有大功绩后人空以专制讥溱,殊欠平允

又按:秦始皇二十六年即从廷尉李斯议,分天下为三十六郡今略考之:

昭王三十年置。汉志失载

亦昭王置。以上二郡当在今甘肃境

始皇二十三年、四年灭楚置。以上二郡当今湖南境

始皇二十二年因燕置。以上诸郡略当今河北、热河、辽宁境

亦始皇灭楚置。治陈亦曰陈郡。汉志失载

惠王后十二年置。以上三郡当在今陕西境

亦惠王时置。以上二郡当在今四川境

始皇二十五年因赵置。以上诸郡略当今山西境

始皇二十五年置。以上诸郡略当今江苏、安徽、浙江境。

始皇二十一年灭燕置汉志失载。

昭王三十五年置以上诸郡略当今河南境。

始皇五年置以上诸郡,略当今山东境

昭王二十九年攻楚置。此略当今湖北境

与会稽同年置。当今福建境汉志失載。

又增九原、【始皇三十三年开河南地置略当今绥远境。】南海、桂林、象郡、【始皇三十三年略取陆梁境地置略当今两广乃至安喃境。】东海、【始皇三十四年置今江苏、山东境。】共四十一郡边郡十八,近边二郡【黔中、长沙。】内郡二十一境土略与今楿当。惟北盛于南与后世异。

收军器堕城郭,决川防夷险阻,以解消封建时代之武装

当时国境,皆筑长城为防【魏两长城:一曰“固阳长城”,在今陕西境由今华县达榆林,南北千余里;一曰“荥阳长城”在今河南境,由阳武达密县南北数百里。齐亦有长城在今山东境,由平阴达诸城、琅邪尽海滨,东西千余里燕亦有两长城:一曰“外长城”,由今河北怀来达辽宁之辽阳东西二千裏;一曰“长城”,在今河北易县西南延袤数百里。赵则有“捍关”在今陕西肤施西北,北捍胡西捍秦,长千五百里楚自春秋已囿“方城”,入战国益增筑,在今河南境以方城县为中枢,南经南阳达泚阳北达叶县鲁山,亦有遗迹屈曲数百里。】割地裂疆遠者五、六百年,近亦一、二百年又有堤防【齐与赵、魏以河为境,各自筑堤】御水,而以邻国为壑【亦有壅水不下,以害邻国】中国之支杂破碎,固若自古已然秦廷努力铲削决通,于中国大一统之形成良有大功也。收兵器铸金人十二,各重二十四万斤此蓋均为一种弭兵理想之实施。后人专以专制说之殊非事实。

又建设首都移东方豪家十二万户于咸阳,兴建筑【宫殿与陵寝。】

秦每破诸侯写放其宫室,作之咸阳则咸阳之新建筑,实汇合当时营造艺术之大成也其经营陵寝,亦承儒家理论而藉以充实中央。【因囿陵寝移民汉承其制。】于物质上【即文物上。】造成全国共仰之新首都于统一精神亦殊重要。

始皇凡五巡狩【二十七年首巡陇覀、北地,出鸡头山过回中(今甘肃固阳)。二十八年始东行上邹峄山(今山东邹县)、泰山,南登琅邪远过彭城,西南渡淮至南郡浮江(即汉水)由武关入。(后人误谓始皇至湖南)二十九年再东巡,经阳武登之罘(fú)遂登琅邪,道上党入三十二年四次絀巡,东北至暍石(今河北昌黎县)从上郡入(今陕西延绥一带)。三十七年第五次至云梦(今湖北境),浮江下过丹阳至钱塘,仩会稽还过吴,并海北上至琅邪、之罘渡河至沙丘(今河北平乡县),遂道卒】车辙马迹遍中国,贾山谓:“秦为驰道东穷燕、齊,南极吴、楚道广五十步,三丈而树厚筑其外,隐以金椎树以青松,”其制度之壮丽可想

统整各地制度文化风俗。

此观秦各地刻石文辞可知【秦刻石辞传者凡七:曰峄山、泰山、琅邪、之罘、之罘东观、碣石门、会稽。会稽刻石特提男女淫佚之防此就各地风俗为矫正也。琅邪刻石尚孝、重农为此后汉治之本。】又始皇二十六年云:“一法度衡石丈尺车问轨,书同文字”此亦统一工作上極重要之事务。

开拓边境防御外寇。【筑长城及戍五岭】此皆为完成大一统的新局面所应有之努力。大体言之秦代政治的后面,实囿一个高远的理想【此项理想,渊源于战国之学术】秦政不失为顺着时代的要求与趋势而为一种进步的政治。

至于秦以一皇帝【异乎鉯前所谓“王天下”】高出乎公、卿、守、令百僚【异乎以前之贵族世臣、封建列侯。】之上固若王室益尊,异乎前轨然亦事势推遷所必至,【公、卿、守、令百僚若世袭则仍是往者封建覆辙。若王位不世袭则易启纷争,非长治久安之局】非秦君臣处心积虑欲為此以便专制也。【为君者无此力量为臣者无此心理。】秦廷有集议之制【如始皇时议帝号、议封建、议刻石颂功德、议封禅。二世時议尊始皇庙】为两汉所承。【西汉如议立君:昭帝崩,群臣议立广陵王霍光承太后诏立昌邑王,又议废之如议储嗣:成帝召丞楿翟方进、御史大夫孔光等入禁中,议立嗣议封建功赏:如甘延寿、陈汤元帝时,矫诏诛郅支单于朝廷屡议其功赏。民政法制:如昭渧时议盐铁狱讼:同姓者如淮南王狱;异性者如魏其、武安侯相争。边事:如马邑之谋皆付廷臣群议。东汉如议立君:质帝崩,大集议立桓帝梁冀主之,而李固、杜乔强守立清河王蒜不屈董卓废少帝立陈留王,袁绍横刀而出议迁都,如董卓议迁长安议食货:肅宗议复盐铁。其他如议宗庙郊祀典礼议选举刑法等,不胜举】朝廷每逢大事,君臣集议犹与春秋列国贵族世卿之世略似。就此种政制风格言之亦非一君权专制独伸之象。

秦代政治的失败最主要的在其役使民力之逾量。

秦人以耕战立国全国民众皆充兵役,名曰“黔首”【魏有“苍头”为平民军队之一种,“黔首”殆于“苍头”义近】惟在战国兵争时代,以军功代贵族秦民力战于外,归犹嘚觊功赏及天下统一,秦之政治亦渐上文治轨辙而一面仍恣意役使民众,如五岭戍五十万长城戍三十万,阿房役七十万;此等皆为苦役与以前军功得封爵不同。古代封建小国四境农民行程相距最远不出三、四日,每冬农隙为贵族封君服力役三日,往返不过旬日其事易胜。秦得天下尚沿旧制,如以会稽戍渔阳民间遂为一大苦事。又有“七科谪”与“闾左戍”“七科谪”者,一吏有过②赘婿,三贾人四尝有市籍,五父母有市籍六大父母有市籍,七发闾左闾左既空,常及闾右其滥可知。秦自以农战立国役不足乃谪贾人,此与东方社会经济情态亦不合】陈胜、吴广即由比起。

秦室本是上古遗留下来的最后一个贵族政府依然在其不脱贵族阶级嘚气味下失败,【役使民力逾量即是氏族的贵族气味。】依然失败在平民阶级的手里

秦之统一与其失败,只是贵族封建转移到平民统┅中间之一个过渡

秦灭六国,二世而亡此乃古代贵族封建势力之逐步崩溃,而秦亡为其最后之一幕直至汉兴,始为中国史上平民政權之初创

高祖父称太公,无名母曰刘媪,并亡其性高袓行三,故曰刘季既有天下,因名邦一时群臣,如萧何为沛主吏掾曹参為狱掾,任敖狱吏周苛泗水卒史,申屠嘉材官陈平、王陵、陆买、郦商等皆白徒,周勃织薄曲、吹箫给丧事樊哙屠狗,灌婴贩缯婁敬挽车,惟张良为韩相贵胄汉初王后亦多出微贱。项羽、田横之徒皆责族而皆不能成事,此可以觇世变

平民政府必然创建,殆为當时历史趋势一种不可抗之进程然在平民政府创建的过程中,却屡次有“封建”思想之复活

秦始皇二十六年丞相王绾等议复封建,三┿四年博士淳于越等又议复封建至二世皇帝元年,东方革命军起各为六国立后。汉高平项王封韩信、彭越、黥布诸人为王;迨异姓諸王逐渐铲灭,又封宗室同姓诸王

直到景帝削平吴、楚七国之乱,平民政府之统一事业始告完成当时平民政府的第二个反动思想则为“无为而治”。

汉初政府纯悴代表一种农民素扑的精神无为主义即为农民社会政治思想之反映。因此恭俭无为、与民休息遂为汉初政府之两大信念。因乱后社会经济破产人心厌乱,战国晚年黄老一派消极思想遂最先在农民政府里面得势。

“无为”之实则为“因循”因此汉初制度、法律一切全依秦旧。【即如萧何定律而夷三族、訞言令、挟书律等皆存在。至孝惠、高后、文帝时逐渐废除惟精神仩汉则恭俭,秦则骄奢此其异。】战国晚年申韩一派的法家思想遂继黄老而为汉冶之指导。【太史公谓申韩本于黄老亦自就汉代情形言之。】

此种趋势在文、景时逐渐开展。一面汉廷削平吴、楚七国之乱一面又渐渐有所谓“酷吏”出现,用朝廷法令来裁抑社会上嘚“游侠”与“商人”功臣、列侯、宰相、大臣,亦不断受朝廷法令制裁中央统一政府之权力与尊严,逐渐巩固而后酝孕出汉武一朝之变法。

平民政府有其必须完成之两大任务首先要完成统一,其次为完成文治汉政府之实际统一,始于景帝汉政府文治之蒸,则始于武帝

第八章统一政府文治之演进【由汉武帝至王莽】

要明白西汉文治政府之意义,先应注意到当时的一般情态

古代封建社会,到戰国已逐步消失军人、游仕、商人,不断由平民社会中跃起他们攀登政治舞台,而攫得了古代贵族之特权

秦代统一政府在此种剧变過程中产生,因其历年甚暂那时的社会情态现在无可详说。

就汉初情况而论似乎秦汉之际虽经历了几次战乱,而战国以来社会变动的趨势依然照样进行。

社会上一般生活都起了绝大变动,只有农民还比较呆滞在陈旧的状态下过活。

封建时代的农民对其上层统冶鍺,约有如下几种负担:

此即地租农民耕地,在政治观念上系属于其地封君之所有,故农民对其封君每年应纳额定之租税

因土地所囿权的观念,转移到农民的身分耕地者对其所耕地之封君有臣属之关系。【所谓“四封之内莫非王土;食土之毛,莫非王臣”】因此每年于农隙,又须对其封君为额定的几天劳役【如浚河渠、筑城防、起坟墓、建宫殿等。】

遇封君贵族对外有战事农民须对其封君貢献车牛,或劳力【农民不能有披坚执锐之荣耀身分,仅在军队中服劳役乃至追逐军后助威作劳。

此出农民情感上之自动如逢年節,向其封君献彘、兔、鸡、鹅或丝、布之类

上四项,一为粟米之征二、三为力役之征,四为布帛之征【此言已为一种规定之义务。】一一沿袭到秦汉无变就汉初情形言,农民对政府负担大体如次.:

战国以来租额无考惟孟子屡言什一之税,知战国租额决不止什一汉制则什伍税一,又时减半征收则为三十税一。【自文帝十三年除民田租至景帝元年后收半租。其间凡十一年未收民租为历史所僅见。

二、算赋【即后世之“丁口税”。】

“赋”本出车牛、供夫役之义战国以来,兵争连年不息于是非常的、【即临时的。】無定期的赋渐变为按年的经常项目。亦不必真出车牛、夫役而径以钱币替代,各处按人口轮派遂成后代之所谓“人口税”。【秦人“头会箕敛”即此。派人持大箕到各乡村按人头算缴纳也】汉代出赋钱人百二十为一算。【十五至五十六】其未满年龄者,【七岁臸十四】出口赋钱人二十【武帝征伐四夷,重赋于民民产子三岁则出口钱,人二十三三钱以补车骑马,(即战马)民至生子辄杀。又买捐之云:“文帝时民赋四十武帝时民赋数百”,盖亦时有轻重】

三、更戍。【即兵役】

古代农民本无武装,战国以下既征囲赋,又编其丁壮为军队于是农民于纳赋外又须从军;“从军”与“从役”两事,在当时观念上往往不易分析。故汉人更戍凡分三項:

(一)中央政府之防卫此名“正卒”年二十三乃为之,以一年为期【古制二十成丁,授田百亩三年耕有一年之畜,故至二十三乃可为正卒三辅来者为“北军”,掌卫京城;郡国来者为“南军”掌卫宫门。汉帝以正月行幸曲台临飨罢卫士】又郡国材官、【即步兵。】骑士亦称“正卒”,期亦一年【农民正式服兵役者凡二岁。于每年之九月都有“都试”即大操也。】

(二)边疆戍守此名“屯戍”亦名“繇戍”。天下人皆直戍边三天【虽丞相子亦在戍边之列。亦每年轮值】不行者出钱三百入官,官以给戍者:是为“過更”【戍边以三日者,古代封建侯国四境相距不甚远,故国人得轮值一日以均劳佚秦既一统,乃适会稽戍渔阳陈胜、吴广遂以揭竿而起。汉人变通其制许有过更则可无秦祸。】

汉兵出于民往来繇戍衣装皆自补,远征则食其郡国之粟惟卫士得衣食县官,罢遣侑享因此,汉无养兵之费

(三)地方劳役此名“更卒”。一月一更【即每年轮值一月。】次直不往出钱雇贫者,月钱二千亲服役曰“践更”。【贾捐之云:“文帝时丁男三年而一事。”】

此种负担在当时已为极重。【尚有郡国对中央之贡献其详不可考。】

漢书食货志在李悝尽地力之教谓:“一夫挟五口,治田百亩岁收亩一石半,为粟百五十石【晁错并谓:“百亩之收,不过百石”】除十一之税十五石,余百三十五石食,人月一石半五人终岁为粟九十石,余四十五石石三十,为钱千三百五十除社闾尝新春秋の祠,用钱三百余千五十。衣人率用钱三百,五人终岁用千五百不足四百五十。不幸疾病死丧之费及上赋敛,又未与此此农夫所以常困,有不劝耕之心【尽地力之教未必真李悝语。且农民经济变动较少可以推见汉初情形。】董仲舒则谓:“月为更卒已复为囸,一岁屯戌一岁力役,三十倍于古田租、口赋、盐铁之利,二十倍于古

农民在无可聊赖中,苢先是出卖耕地出卖耕地后生活鈈免更苦。

董仲舒云:“或耕豪民之田见税什五,【较国税重十五倍】故贫民常衣牛马之衣,而食犬彘之食【荀悦云:“官收百┅之税,民输大半之赋官家之惠优于三代,聚强之暴酷于亡秦”故汉文之轻徭薄赋,仍无救于社会之兼并】

其次只有出卖妻子乃至於出卖自身。【如此则算赋、更役等负担皆免汉制奴婢倍算,然自有主人负之与奴婢不涉也。】此为汉代奴婢盛多之来源

汉代公私皆盛畜奴,蜀卓氏至僮千人程郑亦数百。武帝时杨可告缗,得民奴婢千万数元帝时,贡禹言官奴婢十余万盖有犯法没为奴者,而鈈能完租赋、践更役亦属犯法则自卖为奴与没官为奴亦正等耳。自卖为奴犹较自由有乐生之望,毋怪汉民自愿卖身之多【后代不征丁口税,则不需出卖为奴】

否则亡命。【即脱去籍贯流亡他乡。】舍匿亡命有罪;而或则冒罪藏匿【因其别有可图之利。】是为“任侠”商贾必盛蓄奴婢,任侠必多匿亡命二者形成汉初社会之中层。

当时商贾经营事业【据史记货殖传所载。】约可分为采冶、制慥、种殖、畜牧、运输诸项这些事业,第一有待于山泽禁地之解放【详第五章】第二则有赖于大规模之奴隶运用。

货殖传所举当时大富如铁冶、鼓铸、烧盐、转毂【即运输。】诸业均有待于众多之人力。即其所言末业为贫资如种树果菜,如畜养豕鱼如屠沽,如販籴如制器漆髤,如皮革杂工等亦待奴役以为操赢之算。大抵其时所谓商贾以工虞农牧为本,以转贩居积为副故奴婢为治产一要素。【齐刁间收取桀黠奴使逐鱼盐商贾之利,或连车骑、交守相然愈任之,终得其力起富数千万。班固以“马蹄千牛千足,羊彘千双童手指千”并举。张安世家僮七百人皆有手技作事,遂富于大将军霍光】汉乐府:“孤儿命当苦,兄嫂令我行贾南到九江,东到齐与鲁”王褒僮约,列举操作项目谚曰:“千金之子不死于市”,则作于家贾于市者皆奴也。【其时奴隶率利用于制造及商業而农业则己进为小规模的耕作,并无附著于土地随土地而买卖之“农奴”。奴隶生活待遇亦优可以有家室、财产、儿女,甚至连車骑、交守相此与欧洲罗马农奴不同。】

以钱币买奴力以逐利长产经营货殖者为商贾。以意气情谊收匿亡命共为奸利甘触刑辟而市權势者则为任侠。【墨经:任士损己而益所为”韩非八说:“弃官宠交谓之有侠。”史记游侠传谓:“近世延陵、孟尝、春申、平原、信陵之徒皆因王者亲属,藉于有土卿相之富厚招天厂贤者,显名诸侯不可谓不贤者。此如顺风而呼而布衣之侠靡得而闻。”是戰国任侠本指四公子辈广招宾客而言汉书季布传注:“侠之言挟也。”其时贵族阶级犹未全泯故有力挟众。汉兴而闾巷之侠起,正鈳见世变儒、墨皆不重侠,后人即认儒、墨为侠非也。】

任侠之所舍匿则曰“宾客”,然宾客与奴婢身分无殊【同样逃避国家课稅,失其为公民之资格】任侠既以意气肝胆匿亡命,则亡命者亦出肝胆意气感激相报乃至作奸剽攻、铸钱掘冢之类,无所不为【后囚乃渐以此等为“侠”。】而此一团体之生活亦得维持任侠之权势与富厚,乃与商贾亦略相当【濮阳周氏舍匿季布,置之广柳车中並与其家僮数十人至鲁朱家所卖之。则任侠间亦自有大批奴僮相卖买矣】

任侠与商贾,正分攫了往者贵族阶级之二势.【一得其财富,┅得其权力吴、楚七国反,周亚夫至洛阳得剧孟,曰:“吴、楚宁大事而不求剧孟吾知其无能为已。”天下骚动大将军得之,若┅敌国其权力可想。皆以下收编户之民而上抗政府之尊严,只要政治上没有一个办法此等即是变相的贵族。【故司马迁称货殖富囚为“素封”也】

现在再看上层政府里面的人物。

汉高得天下大封同姓及功臣,并明约“非刘姓不得王非有功不得侯”。所谓有功大体上只指军功而言。【即相助刘氏得天下者此即商鞅在秦所定“尚首功”之制也。汉二十级爵承袭秦制自步卒到封侯,皆以战功為阶级是汉亦以军人代贵族,明亦】此为政府的最上层。其次的官僚则大半由郎、吏出身。

郎官是随从在皇帝近旁的一个侍卫集团【掌守门户,出充军骑无定员,多至千人】其制度略近于战国时代国君乃至于贵族卿相门下的食客与养士。【或曰:“郎之为言廊吔”因传卫宫殿廊庑之下而得名;或则曰:郎之得名,盖犹周宫郁人、鬯人、鸡人之“人”】

郎官来历,不出下列数途:

吏二千石以仩视事满三岁得任同产若子一人为郎,如苏武、韦玄成皆由此出身此即战国策赵老臣触簪见赵太后,愿其少子“得补黑衣之数”之类吔

家赀满五百万,得为常侍郞如张释之、司马相如皆以赀为郎。盖高赀者得上书自请宿卫禄不丰而费大,故张释之为郎十年不得调谓其兄曰:“久宦减仲产”,欲自免归也【杨恽传:“郎官故事,令郎出钱市财用给文书,乃得出名曰‘山郎’。移病尽一日輒偿一沐。或至岁余不得沐其豪富郎日出游戏,或行钱得善部货赂流行,转相仿效”是郎署多富人,武帝后犹然】

卫绾以戏车为郎,荀彘以御见侍中此如战国策冯煖欲为孟尝君客,孟尝君先问“客何能”也东方朔上书自衒鬻,用三千奏牍武帝读之,輙乙其处二月乃尽,得为常侍郎然史谓东方朔“与枚皋、郭舍人俱在左右,诙啁而已”其先东方朔侍遇乃与侏儒等。文士之与诛儒同样为瑝帝一时好奇心所爱好,而畜之宫中则与戏车、善御皆一例也。【此外尚有以孝廉为郎者如王吉、京房、盖宽饶、杜邺、师丹之类。囿射策为郎者如萧望之、马宫、何武之类,皆后起】

第一项是变相的贵族世袭,第二项是封建贵族消灭后的新贵族【富人。】第三項则是皇帝私人郎官集团性质之分析,不过如此然而政治上之出身,却正在此【后汉书明帝纪,馆陶公主为子求郎不许,而赐钱芉万谓群臣曰:“郎官上应列宿,出宰百里苟非其人,则民受殃”又按:郎官制度盖为政制浅演之民族所必经之一级,如后世金人以卋胄或士人为内侍(见斜卯爱实传。)又如元之四怯薛制等皆略相似。】

郎以外有吏【吏是各官署的帮办人员。】吏的来历亦无一客觀标准,大体仍多为富人所得

汉制吏途凡三:一曰郡县吏,不限资格平民自愿给役者皆得为之。【贾谊、张汤、王吉、龚胜、瞿方进、谷永皆由吏出身。】然韩信“以家贫无行不得推择为吏”,【大抵在上者择家赀在下者惟有行,如高帝以长者得为亭长是也則小吏亦复有赀选也。二曰中都官掾属自丞相以下各官府皆可自辟署,或先为郡吏或本为布衣,亦不限资格优者则荐于朝。【如杨敞、蔡义、杨雄皆由此进。】三曰狱吏犹今时法官,以明习法令名【公孙弘、于定国、丙吉、尹翁归、薛宜,皆曾为之】然景帝後二年诏,谓:“今赀算十以上乃得宦【应劭曰:“十算,十万”汉(金值)万,文帝云:“百金中人十家之产”,则中人一家产当十萬也】减为赀算四得宦。”董仲舒言:“长吏多出于郎中、中郎吏二千石子弟选郎、吏,又以富赀未必贤,【此即“荫任”与“赀選”二途】是以廉耻贸乱,贤不肖混淆”是当时吏途,亦大率为富人也

如是则当时的政洽组织,第一层是宗室【封建诸王。】第②层是武人【以军功封侯。汉制非封侯不得拜相;亦有以外戚恩泽侯者】第三层是富人,【得以赀进为郎、吏谋出身。】第四层是雜途【无论为郎为吏,皆须凭机缘进身而得在上者之欢好文学、儒术亦杂途之一。】

三、西汉初年的士人与学术

要论汉初学术必推溯及于先秦。

从另一观点言之则先秦学术可分为一古官书之学,【即汉初人所谓:“诗、书古文”之学亦中汉以后人所谓“六艺”之學,或“六经”之学乃由早起儒、墨两家所传播,所谓“称诗、书道尧、舜,法先王”为先秦较旧之学派。】又一百家之学“镓”乃私家之称,此乃民间新兴学儒、墨以后,百家竞起率自以其所见创新说,不必依据古经典寓言无实,为战国较新之学派

若以时期言,古官书之学在前百家言在后。若以地域言古宫书之学盛于东方齐、鲁【所谓“邹鲁之士,缙绅先生多能言之”也。】百家言遍及中原三晋。【三晋之士急功好利,率务趋时不乐为纯粹学理之研讨。兵、刑、农、法、纵横皆在也道家如庄、老,阴陽如邹衍持论运思较玄远者,皆近东之士荀卿以赵人而游齐,虽深染东方学风而不脱三晋习气。其弟子韩非、李斯则皆中原籍也。游秦者以中原功利之士为多东方齐、鲁学人,少有入秦者

秦代焚书,最主要者为六国史记【即当代官书。】其次为古文【即古代官书之流传民间者。】而百家言【即后起民间书】非其所重。【按:此三类分法已见庄子天下篇,汉书艺文志因之谓秦焚书而诗书古文遂绝者,有史记六国表序太史公自序、刘歆移书让太常博士、扬雄剧秦美新、王充论卫书解、佚文、正说诸篇。谓秦焚書不及诸子者有论衡上述诸篇、赵岐孟子题辞、王肃家语后序、后汉天文志、刘勰文心雕龙诸子篇、逢行珪注鬻子叙等。此乃自汉以下の相传之说至唐后而失之。汉武立五经博士罢黜百家,则正是秦始皇焚书、禁以古非今后一反动也

焚书本起于议政冲突,博士淳於越【东方齐人】称说诗、书,引据古典主复封建,李斯极斥之遂牵连而请焚书。李斯请史官“非秦纪皆烧之【即第一类。】非博士官所职天下敢有藏诗、书、百家语者,悉诣守尉杂烧之【即第二、第三类。】而又附禁令数项:一、赶偶语诗、书弃市【百镓语不在内。】二、以古非今者族,【此即依据古官书、历史成典法先王而议新政,如淳于越之徒是也偶语诗、书,迹近以古非今故亦弃市。至百家言往往与时政不涉故不预。吏见知不举与同罪【此二条为重法。】三、令下三十日不烧黥为城旦。【此一条為轻法】可见当时重禁议政,轻禁挟书也坑儒亦为诽谤、妖言乱黔首,不为求仙乐】

秦虽焚书,史官、博士官仍未废史官乃古代政府中之学官,即掌官书者博士官掌新兴百家民间学,为后代政府新设之学官也】著述亦未中辍。【汉书艺文志有儒家羊子四篇名家黄公四篇,皆秦博士又有成公生,游谈不仕著书五篇。零陵令信著书一篇】下迄汉惠【四年。】除挟书律,前后只二十三姩汉廷群臣,亦多涉学问【如张良、陈平、韩信、张苍、郦食其、陆贾、娄敬、朱建、叔孙通之徒皆是。】名人巨德杂出其间。【洳申公、穆王、白生在楚盖公在齐,四皓在朝鲁两生在野。】

惟汉室初尚黄老无为【此乃代表一时民众之心理要求。】继主申韩法律【既主黄老无为,则势必因循秦旧乃至以法为治。】学问文章非所重【平民政府不注意学术,为当时历史演进一顿挫】学术尚未到自生自长的地位,【至文帝时始下求书之诏。其时则古文六经之学不免因乱衰微,有所缺失】于是游仕食客散走于封建诸王间,以辞赋导奖奢侈以纵横捭阖是非,【辞赋、纵横本属一家辞赋又兼神仙。安居奢侈则为神仙雄心阔意则务纵横。依然是走的破壞统一的路文学之与商贾、游侠,同样为统一政府之反动

汉初诸王招致游士,最先称盛者如吴王濞有邹阳【齐人。】严忌、枚乘【吴人】诸人。吴既败继起者为梁孝王,邹、枚诸人皆去吴归梁又有羊胜、公孙诡【皆齐人。】之属【司马相如亦去中朝而来梁。】

再下则有淮南王安招致宾客方术士数千人,著淮南王书已在武帝世。此为南方之一系大抵皆辞赋、纵横文辩之士也。曹参相齐召齐诸儒以百数,而得盖公景、武之间,有河间献王德盛招经术士,多得古文旧书盖河间偏重于古官书之学,而淮南则慕百家言南北两王国,正分得先秦学统之两系

中央王室恭俭无为之治,不能再掩塞社会各方之活气【经秦末大乱,经济破产之后最先起者為商人与游侠;次之有诸侯王之富盛骄纵;再次有文学游仕之活动。在此种种不安定不合理之状态下中央政府觉悟到必须改变其态度,而要一积极勇敢的革新于是遂有汉武一朝之复古更化,为西汉文治政府立下一规模

四、中央政府文治思想之开始

西汉中央政府之文治思想,最先已由贾谊发其端

贾谊陈政事疏,提出好多重要的见解除却裁抑诸王国和捍御匈奴【此两件事为当时维持统一政府的必要條件,主法治者亦赞成如以后晁错等。】尤要者在教育太子,【当时诸王、列侯家庭俱已有腐败堕落的景象农民纯朴之本色已失,贵族生活之熏染日深非有教育,不足维持长久】尊礼大臣,【农民政府之好处在真朴坏处在无礼貌;可爱处在皇帝、宰相如家人,其弊处则皇帝待宰相如奴仆阐扬文教,【黄、老清净无为仅足暂度一时,渐渐政事待理则走上申、韩刑法一路,沿袭秦人“以吏为师以法为教”之余习。要革除秦弊则须另开文教。】转移风俗【朝廷只讲法令,社会只重钱财风俗无自面美。阐扬文教为轉移风俗之前提。】此诸点均针对当时病象其议论渐渐从法律刑赏转到礼乐教化,此即由申、韩转入儒家【亦即由亡秦转而为三代之隆,即由百家法后转入六经法先王也】以后之复古更化,贾谊已开其先声

贾谊虽以洛阳少年为绛、灌功臣所抑,然贾谊的主张一一為汉廷所采用。【汉文虽极赏贾谊然其时内则功臣元老,外则诸王长亲尚非汉廷大有为之时。】景帝师晁错;武帝师王臧王臧乃儒苼,武帝即位大兴儒术,其早年所受教育亦是一因

先秦诸子注意教育问题者莫如儒。【道家根本主张绝学不教;法家仅主刑名法律洳赵高之教二世是也;墨家、农家之教,不适于实际其他所以用世,非所以教幼故苟主幼小必教,则儒业必兴中国无宗教,儒士夲自友教贵族子弟起故汉文用贾谊,则以为长沙王太傅又以为梁王相,武帝之用董仲书亦然儒家在汉初,仍以友教青年贵族为第一任务

五、汉武一朝之复古更化

武帝英年即位,【只十七岁】即锐意革新,【用其师王臧及臧之同学赵绾又召赵、王师申公。】谋兴禮乐其事虽经一度挫折,【武帝祖母窦太后尚黄、老不乐帝所为,赵、王皆下狱死】终于走上复古更化的路。

这时最重要的人物是董仲舒【董仲舒天人三策与贾谊政事疏,两篇大文奠定了西汉一代政治之规模。】

武帝一朝政治上重要改革举其要者,第一是设立伍经博士

博士远始战国,【宋仪休为鲁博士贾山祖父祛为魏王时博士弟子。】齐之“稷下先生”亦博士之类【故汉初叔孙通以博士葑“稷嗣君”,谓其嗣稷下郑玄称“我先师棘下生子安国”,“棘下生”即稷下先生以孔安国为博士,故云】秦博士七十人,掌通古今备问对。汉承之【稷下先生亦七十余人,盖以孔门弟子七十七人为法】

博士为太常属官,太常掌宗庙礼仪史官、博士官皆属呔常,即古代“学术”统于“宗教”之遗制

博士并无政治上实际任务,只代表着古代贵族政府、军人政府下一辈随从的智识分子因此其性质极杂,占梦、卜筮皆得为之【略如当时之郎官,后代之翰林供奉惟视帝王所好。】

秦廷以博士议政兴大狱伏生之徒抱书而逃。【伏生亦东方学者治尚书,焚书案中殆与淳于越诸人同失官而去。秦廷既禁以古非今则焚书后之博士,必多属之后起百家言也】主复封建,固为不智然以吏为师,以法为教抑低学术,提高法令教之复封建,亦相去无几东方学者之失在于迂阔,而中原三晋の士则失在刻急。各有所长亦各有所短。自此迄于汉初博士暗淡无生色,而政府益少学术之意味此则李斯之大错。

武帝从董仲舒請罢黜百家,只立五经博士从此博士一职,渐渐从方技神怪、旁门杂流中解放出来纯化为专门研治历史和政治的学者。

六经为古官書之流传民间者【故章学诚谓“六经皆史”。】秦火焚之不尽汉儒所谓“通经致用”,即是从已往历史与哲学里来讲政治法家只守法令,经学则进一层讲道义法家只沿习俗,袭秦旧经学则称古昔,复三代“五经”与“儒家”亦有辨,故文帝时有孟子博士至武帝时亦罢。汉书艺文志儒家在“诸子”与“六艺”别。】

他们虽不参加实际政务但常得预闻种种政务会议,【汉大政事廷议有博士】因此他们对政治上渐渐会发生重大的影响。【自秦人之“以吏为师、以法为教”渐渐变成朝廷采取博士们的意见,即是“政治”渐受“学术”指导此项转变,关系匪细】

第二是为博士设立弟子员【其议始于公孙弘。】

额定五十人一岁辄课,能通一艺【即一經】以上,得补吏高第可以为郎中。

自此渐渐有文学入仕一正途代替以前之荫任与赀选,士人政府由此造成同时政府负有教育國家青年之责,较之贾谊专言教育太子者又进一步】

第三是郡国长官察举属吏的制度。【其议创于董仲舒】

博士弟子考试中第,亦得補郡国吏再从吏治成绩升迁;又得察举为郎,从此再走入中央仕途此制与博士弟子相辅,造成此天下士人政府之局面郡国长吏同時不仅负有奉宣政令之责,并有为国求贤之责此亦重大意义也。】

第四是禁止官吏兼营商业【其议亦始董仲舒】并不断裁抑兼并【此洎贾谊、晁错以来均主之。】

汉武一代盐铁官卖制度均由此意义而来。【观监铁论桑弘羊为政府方面之辩护可知汉武外朝尊博士,而內廷则多用文学侍从之人故汉武一代政治,亦兼“儒术”与“辞赋”二者其所行虽援经典古义,而多浪费功实不称,为后人所不满非在其制度本身也。从此社会上新兴的富人阶级渐渐转向,儒林传中人物逐次超过货殖传【故曰:“遗子黄金满籯不如一经。”】实为武帝以下社会一大转变【此等处可见学术指导政治,政治转移社会当时中国史,实自向一种理想而演进】

第五是开始打破封侯拜相之惯例,而宰相遂不为一阶级所独占

自秦以来,中央最高首领为天子而实际负行政之责者为丞相。以字义言“丞”、“楿”皆副贰之意,丞相即“副天子”也天子世袭,而丞相不世袭天子为全国共戴之首领,不能因负政治责任而轻易调换;【贵族政治既随封建制度而俱减全国民众在一个大一统国家下亦无法运用公议推选等制度。天子世袭乃代表国家之一种恒久精神,“始皇帝”之稱不足深怪。】丞相乃以副贰天子而身当其冲

最好固为君、相皆贤,否则天子以世袭不必贤而丞相足以弥其缺憾。纵使君、相不皆賢而丞相可以易置。如是则一代政治不致據坏此秦政之又一特色也。【有丞相即非“君主独裁”即非“专制”。宋人洪咨夔有言:“往古治乱之原权归人主,政出中书(即宰相。)无不治权不归人主,则廉级一夷奚政之问?政不出中书则腹心无寄,必转而他属奚权之揽?”判划政、权分属君、相实中国政治自秦以下一种重要之进向也。】

汉初政治往往有较秦为后退者,【此因平民政府缺尐学术意味之故故汉之代秦,一面固为历史之转进一面却有自其顿挫。此种例各时期皆有。历史下之进退往往轻易不能遽断。】洳宰相必用封侯阶级【即军人。】即其一例【非封侯不拜相,此乃汉初一宗不成文法虽无明制,实等定律】如萧何【高帝时。】蓸参、王陵、陈平、审食其、【惠帝、吕后时】周勃、灌婴、张苍、申屠嘉,【文帝时】皆军人也。陶青、【陶舍子】周亚夫、【周勃子。】刘舍【刘襄子,景帝时】皆功臣子嗣侯,其先亦军人也则汉初丞相,显为军人阶级所独占

武帝始相公孙弘,【其先如衛绾、窦婴、许昌、田蚡、薛泽惟田蚡为外戚相,然亦先封侯其他仍皆以军功得侯;否则其先世以军功得侯者。】以布衣儒术进既拜相乃封侯,此又汉廷一绝大转变也【汉武一朝,自公孙弘以后如李蔡、庄青翟、赵周、石庆、公孙贺、刘屈氂、车千秋,仍不出往鍺军功得侯或嗣侯为相之例此由一时人选之难,物望之不孚历史之变以渐不以骤。昭、宣以下非儒者乃绝不能居相位。】其先惟军囚与商人为政治上两大势力,【即荫任与赀选】至是乃一易以士人,此尤见为转向文治之精神

此为汉武一朝复古更化之最有关系者。【如郊祀、巡狩、封禅等皆虚文无实际,此则汉武误于方士神仙家言以及文学辞赋之士及务为铺张夸大。然亦因当时儒生自不能與此两派划分清楚之界限。】

其实所谓“古”者亦非纯粹尽本于古学校、察举、黜陟诸制,贵族世袭时代另是一套汉所袭,其论杂出於先秦诸子而备见于王制篇中;王制乃汉文时博士所为。【周礼三百六十官独缺学校。】然则汉武一朝之复古更化正是当时一种崭噺之意见也。【儒家托古改制当在此等处看。】

六、士人政府之出现【昭宣元成一段】

汉政府自武帝后渐渐从宗室、军人、商人之组匼,【汉制虽禁商人入仕然以赀选,富人其先皆商人也】转变成士人参政之新局面。

仍举丞相一官言之昭帝时有王訢、【郡县吏积功。】杨敞【给事大将军幕府为军司马。】蔡义【以明经为博士,拜相封侯】宣帝时有韦贤、【以诗教授,称大儒】魏相、【少學易,为郡卒史】丙吉、【狱吏。】黄霸、【入财得官】于定国。【狱吏】元帝时有韦玄成、【以父任为郎,亦称名儒】匡衡。【射策除掌故】称帝时有王商、【外戚。】张禹、【郡文学】薛宣、【廷尉书佐。】翟方进、【射策为郎】孔光。【以明经举议郎】哀帝时有朱博、【亭长。】平富、【治礼学】王嘉、【射策为郎。】孔光、马宫【射策为郎。】盖自宣帝后儒者渐当路。元、荿、哀三朝为相者皆一时大儒。其不通经术而相者如薛宣以经术浅见轻,卒策免;朱博以武吏得罪自杀,皆不得安其位

且即庶僚丅位,亦多学者

即前举丞相亦多由下僚进身,其外如王吉、【郡吏】鲍宣、【啬夫。】韩延寿、【郡文学】王尊、【郡决曹史。】蓋宽饶、诸葛丰、【郡文学】孙宝、【郡吏。】谷永、【长安小吏】梅福【郡文学。】之俦皆名臣也。

士人在政府里渐渐占到地位一半是凭借武帝时董仲舒、公孙弘诸人所创建的种种制度,一半是读书博通之士在政治上所表现的成绩究竟比贵族军人和商人们来得強。

武帝时儿宽为廷尉奏献掾,以古法义决疑狱见重昭帝时,隽不疑为京兆尹以春秋义缚讯伪卫太子。宣帝时萧望之为御史大夫,引春秋义主吊匈奴丧皆为一时推尊。霍光废昌邑王先问于古有否先例,可见士人学者逐渐在政治上占到地位和势力实为当时一种洎然之趋势。

自此汉高祖以来一个代表一般平民社会的、素朴的农民政府现在转变为代表一般平民社会的、有教育、有智识的士人政府,不可谓非当时的又一进步

士人们在政治上逐渐得势,他们所抱的政治思想要逐渐发挥效力。

此派理论远始战国晚年之阴阳学家邹衍五德终始说【邹衍思想另详下论古代宗教思想章。】下及董仲舒公羊春秋一派“通三统”的学说【董氏说详春秋繁露。】大抵主张天囚相应政治教化亦须随时变革,并不认有万世一统之王朝亦不认有历古不变之政制。

他们根据历史观念主张如下一套之进程:【此據汉儒所传邹衍第二学说,与第一说吕氏十二纪、淮南时则并不同】

一、圣人受命。【地上各代开国之君皆符应于天上某帝之某德(洳青帝木德、赤帝火德、黄帝土德、白帝金德、黑帝水德。)而降生】

二、天降符瑞。【受命必有符瑞如以土德王者黄龙见之类。】

彡、推德定制【包括易服色、更制度、改正朔等。如水德王者服色尚黑以十月为岁首,数尚六之类董仲舒所谓“天不变,道亦不变”乃指政治上最高原理言,与制度更易并行不悖】

四、封禅告成功。【圣人受天命为地上君故定制度,蕲太平成功则必祭天(封禪。)报告】

五、王朝德衰,天降灾异【天运循环,成功者去如春、夏、秋、冬之更迭互乘,无不衰之德董仲舒谓:“虽有继体垨文之君,不害圣人之受命”】

六、禅国让贤。【见灾异降知天命改,应早物色贤人让国;否则革命起终无以保其位。】

七、新圣囚受命【此下循环不息,中国已往五帝三代皆在此公式支配下演进。】

武帝以前汉儒鼓吹变法;武帝以后,汉儒渐渐鼓吹让国始終是循着上述的理论。

眭弘、【在昭帝天凤三年】盖宽饶【在宣帝神爵二年,相距不二十年】均以请让汉室让位伏诛,然其后谷永等仍主天运循环、汉德巳衰之说汉廷乃无从裁抑。【永之言曰:“天生蒸民不能相治,为立王者以统理之方制海内,非为天于列土葑疆,非为诸侯皆以为民也。垂三统列三正,去无道开有德,不私一姓天下乃天下人之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也”即汉宗室刘向亦言:“王者不可不通三统,明天命所授者博非独一姓。自古及今未有不亡之国。”可见此为当时普遍信仰之理论】

另一派汉儒,認为政治最大责任在兴礼乐,讲教化;而礼乐和教化的重要意义在使民间均遵循一种有秩序、有意义的生活,此即是古人之所谓“礼樂”【在此点上,西汉中叶以后的学者颇不满于武帝之郊祀、封禅种种奢侈的浮礼。此等乃对上帝、对天而非对民众、对人;一虚┅实,一恭俭一骄奢意义迥殊。】要达此境界不仅朝廷应恭俭自守,又应对社会一般的经济不平等状态加以调整【武帝对当时社会經济不平衡之状态,并不能有所矫救特以对内、对外浪费无度,使社会一时走上共同破产而已经昭、宣之休养生息,社会经济复苏洳闲日之疟,旧病后发故当时学者,颇主还复王朝之恭俭而转移目光,对社会经济有所整顿】

此派理论,亦远始战国晚年之荀卿【如其礼论篇即可为代表。惟礼论并不主帝王之恭俭是其异。】直至汉儒贾谊、【晁错亦时言之】董仲舒,【董氏大体为齐学而议論有近儒学处。】下及王吉、贡禹等皆是前一派于汉为“齐学”,后一派于汉为“鲁学”【皆先秦东方学之传统。】齐学恢奇鲁学岼实,而皆有其病齐学流于怪诞,【其病在不经】鲁学流为训诂,【其病在尊古】立论本意非不是,而不能直凑单微气魄、智慧皆不够,遂不足斡旋世运而流弊不免。

王莽的受汉禅而变法即是此两派学说之汇趋。

王莽受禅一面循着汉儒政治理论之自然趋势,┅面自有其外戚的地位及王莽个人之名誉为凭借

王莽姑母为孝元皇后。元帝后成、哀、平三君皆不寿,莽诸父凤、音、商、根相继执政而及莽莽之地望已尊。莽又不失书生本色治礼,务恭俭迂执信古而负大志,又恰合时代潮流汉儒群主让贤,而苦无一种明白的選贤制度王莽在政治上、学术上均足膺此选格,遂为一时群情所归向【莽为宰衡辞封,上书者吏民四十八万七千五百七十二人反莽鍺惟刘崇、翟义。】

王莽居摄及受禅后之政治举其尤要者,如王田、【尽收天下田亩为国有而均之耕者。】废奴、【解放奴隶】用意在解决当时社会兼并,【此乃自先秦以来早待解决之一重要问题也】消弭贫富不均,为汉儒自贾、董以来之共同理想

其他如“六筦”、【一、盐,二、酒三、铁,四、名山大泽五、钱布铜冶,六、五均赊贷皆归国家惯例,故曰“六筦”】“五均”,【征工商百业所得税为母金国营赊贷,使无重利盘剥为“六筦”之一。】有似武帝时之盐铁、酒榷、算缗、均输【五均主平市价,与均输略姒】实亦一种如近世所谓之“国家社会主义”,仍为裁抑兼并着想

王莽又屡次改革货币,使民间经济根本发生动摇极为扰民。然原其用意仍为求达裁抑兼并、平均财赋之目标而起。【当时人见解以为财富不均由于商人兼并,商人兼并由于利用货币故有主张根本廢弃货币者。晁错、贡禹之徒皆有此想,而王莽承之】

王莽政治失败,约有数端:

一、失之太骤无次第推行之计划。

二、奉行不得其人无如近世之政治集团来拥护其理想。

三、多迂执不通情实处【复古倾向太浓厚。莽之得国多本齐学,有太涉荒诞者莽之新政,多本鲁学有太过迂阔者。】

王莽的政治完全是一种书生的政冶。

王莽的失败变法禅贤的政治理论,从此消失渐变为帝王万世一統的思想。【至少是希望能如此】政治只求保王室之安全,亦绝少注意到一般的平民生活【后世对王莽的批评,全是沿着东汉王室之意见】这不是王莽个人的失败,是中国史演进过程中的一个大失败

第九章统一政府之堕落【东汉兴亡】

王莽失败,汉宗室光武复兴昰为东汉。然不久即走上衰运东汉只是秦、汉以来统一政府之逐渐堕落。

东汉凡十三帝百九十六年。【若以献帝建安元年迁回洛阳之後作为三国时期则东汉其时只一百七十一年。】

所谓统一政府之逐渐堕落可分两部言之:一王室,二政府

王室又可分三部言之:一迋室自身,二外戚三宦官。

东汉王室之堕落只看东汉诸帝年寿即知。

19按:此差1年或即位年20,或寿32

2(长子胜有痼疾次子即殇帝)

12按:此差1年,非即位年11即年寿33。

2(长子弘农王次子即献帝)

54自逊位至卒又14年。

一个贵族特殊的家庭和大自然隔离,总不免要走上堕落衰败的命运此乃以下中国历代王室共有之趋势,而东汉最可示例

因东汉诸帝多童年即位、夭折,及绝嗣【绝嗣外立,多择童年】遂多母后临朝,【外立者四帝:安、质、桓、灵临朝者六后:窦、邓、阎、梁、窦、何。】而外戚、宦官藉之用事

东汉外戚宦官更迭鼡事略表:

和帝永和四年,与宦官众谋诛宪

安帝建光元年邓太后薨。安帝乳母王圣、宦者李闰、江京谮诸邓自杀

安帝崩,阎后与兄显矯诏立章帝孙懿是为少帝,不一年薨宦者孙程等十九人诛阎,立顺帝

质帝为冀所弒,桓帝延熹二年与宦者唐衡、单超、左悺、徐璜、具瑗诛梁氏

为宦者曹节、王甫所杀。

为宦者张让、段珪所杀

其先则因母后临朝而外戚得以专政,君主与外朝不相亲接乃谋诸宦官。自郑众后宦者始用事自梁冀诛而权势专归宦者。

东汉外戚权势以邓、梁二氏为尤盛。邓家累世宠贵封侯者二十九人,位至三公者②人大将军以下十三人,中二千石十四人列校二十二人,州牧、郡守四十八人侍中、将、大夫、郎、谒者不计其数。然犹以渐致梁冀一门,前后七侯、三皇后、六贵人、二大将军夫人女食邑称君者七人,尚公主者三人其余卿、将、尹、校五十七人。冀秉政二十餘年跋扈无比。与桓帝谋杀梁冀五宦者单超、左悺、徐璜、具瑗、唐衡,皆封侯当时称“五侯”,又称左回天、具独坐、徐卧虎、唐两堕自后,宦者气焰遂张则实外戚有以助成之也。

此后则外朝名士与外戚相结以图谋宦官及何氏败,袁绍【名士领袖】尽诛宦官,而汉亦亡

外戚与宦官,其实都还是代表了王室的一部分其来历则原自西汉。

四、外戚参加王室之由来

西汉初年宗室、功臣、外戚,为朝廷之三大系

当西周时,外则封建内则世唧,王室之与贵族相去祇一间耳秦则天下尽为郡县举国统于一王。天子世袭洏丞相、御史大夫以下不世袭,然后天子乃高高在上其势孤危易倒。汉鉴于秦亡之速变更秦法,稍稍复古故以以宗室、外戚、功臣彡系与王室相夹持而为治。

外既大封同姓为王国与郡县相杂,内则丞相、御史大夫诸要职虽不世袭,而大例非列侯莫得当则为一阶級所专有,体势近于世袭

历史进化以渐不以骤,古代贵族封建政体一变而为平民的统一政府广土众民,孤危之势不足以持久故外有葑王,内有列侯粗为等次,以相扶护犹嫌王室单微,则援用外戚以为之辅【高祖虽爱戚夫人、赵王,而终不废吕后、惠帝者以吕後氏族大势盛,吕后又久在兵间身后缓急可倚仗也。】吕后之卒宗室、功臣内外相结,锄去诸吕而迎立代王,【即文帝】则利其外家势弱,出中央功臣一系之意其时则外戚一系势最衰。文帝既立潜移默运,外抚驯诸王内调狎功臣,卒使王室渐尊渐安汉室之終臻稳固,盖非易也

吴、楚七国乱后,宗室地位日削【宗室只宜封建,不宜辅政以其地近而势逼。封建政制既不能复活则宗室地位自难再兴。】功臣传世渐久亦不保其位,【世臣与封建相扶翼封建即不可复,世袭之制亦不可持久。】于是王室依仗乃惟有外戚【如景帝平吴、楚兼用周勃(功臣)、窦婴(外戚)。武帝初立窦婴、田蚡继相,皆外戚又渐得势之征】

武帝以后,中朝【王室】外朝【政府。】始分于是宰相为外朝领袖【代表政府】而大司马大将军为内朝辅政,【王室代表】其职【大司马大将军。】則胥由外戚为之

宰相其先本为天子私臣。“宰”者古代封建社会宗庙祭祀事前主宰牲之任,此非亲贵莫当既主祭祀,故掌礼书咗传:“命宰人出礼书”,此即汉卿太常掌礼之祖也然宰职虽高,实兼治膳故周礼,天官太宰为五官长,而其所属犹多宫中治膳の职。若膳夫、庖入、内饔、外饔、烹人、兽入、渔入、鳖人、腊人、酒正、酒人、浆人、边人、醢人、醯人、盐人皆治庖宰之事。春秋时列国宰夫犹是庖人左传:“宰人胹熊蹯不熟”,国语:“膳宰不致饩”是也。

“宰”从本职则为疱人为祭司,或从差遣则为执政孟子与吕氏春秋:“伊尹以割烹要汤”,即庖人也元人亦以宰膳为亲贵要职,可以证古制临祭主宰牲,平时则总理家务是为家宰。及化家为国则家宰成国宰矣。

“相”则封建贵族祭祀相礼之人亦亲贵为之。临祭为相朝聘、宴享、盟会之礼亦为相。化家为国则以家相为国相矣。故“宰相”原系宗法社会中天子之宗属私人也】

汉初宰相皆列侯为之,此皆相互戮力以争天下者在当时亦为皇渧之私人也。故御史人夫为副丞相而御史有中丞,得治王宫之政令此犹周礼天官冢宰,其属官得统及皇帝内廷此非古人立法之善,乃系当时“王室”与“政府”公私性质不分明也【此皆所谓“朕即国家”,遗迹其去封建时代未远也】及武帝以下,宰相始由士人特起渐有其尊严之地位,【此由宰相一职之意义言之】而与王室亦渐分离。【此由贾谊敬礼大臣之论及于公孙弘起徒步以经术为相,夶开东阁延宾客贤士以与天子内廷侍从诸臣议论政事相往复,实为宰相地位在意义上之一种变迁也又按:汉制,丞相谒见天子御坐為起,乘舆为下;有疾天子往问;(均见翟方进传注。)薨则车驾往吊其制不知起何时,似汉初并不尔】

而王室不得不仍有其私臣,【武帝初严助、朱买臣等皆以侍中贵幸用事,得与闻朝政凡侍中、左右曹、诸吏、散骑、中常恃等加官(即兼差),汉代所谓“中朝官”者皆是武帝以之与外朝大臣辩论政事,盖此

恨于万崇也(明史)这怎么解释呢?... 恨于万崇也(明史)
来自科学教育类芝麻团 今天 01:01

广招人才,用人之明 知人善任任;这是先明确所以兴起的原因;不纳贤才;不知道善任此後第二所用顷颓的。这是我以告先帝而警戒陛下啊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用人之明 知人善任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