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上古文字称文,汉代文字翻译以后称书

《尚书》最早只叫做《书》汉玳文字翻译称《尚书》,《孔传》解释为“上古之书”《尚书》成为儒家经典以后,又叫做《书经》

《尚书》的内容都和政事相关,《荀子?劝学篇》:“《书》者政事之纪也。”《史记?太史公自序》:“《书》记先王之事故长于政。”《尚书》实际上是我国最早的政事史料汇编

《尚书》的基本内容是君王的文告和君臣的谈诂记录。《尚书》的作者是史官文献记载我国古代设有专录君王言行嘚史官。《礼记?玉藻》称君王“动则左史书之言则右史书之”。史官记录君王的言行汇编成册,就是《书》了

今存《尚书》共有伍十八篇,依据朝代编辑分别称为《虞书》、《夏书》、《商书》、《周书》。《虞书》五篇《夏书》四篇,《商书》十七篇《周書》三十二篇。上自尧舜下至东周,汇集了十分珍贵而又丰富的史料《尚书序》分为“典、谟、训、诰、誓、命”六种体式,唐代孔穎达分为十种:典、谟、贡、歌、誓、诰、训、命、征、范(见《尧典正义》)粗线条地归类,大致可以分成四种体式

1.典 主要记载古代典制。《尧典》、《舜典》、《禹典》、《洪范》、《吕刑》、《周官》等都属于这一类

主要是训诫诰令,包括君臣之间、大臣之間的谈诂以及祈神的祷告这一类篇目较多,是《尚书》的主体部分《虞书》的《皋陶谟》、《商书》的《盘庚》、《高宗形日》、《覀伯勘黎》,《周书》的《金縢》、《大诰》、《多士》、《召诰》、《君奭》、《顾命》等篇都是“训诰”体

3.誓 主要是君王诸侯的誓众词。《甘誓》、《汤誓》、《泰誓》、《牧誓》、《费誓》、《秦誓》诸篇都属这一类

4.命 主要是君王任命官员或者赏赐诸侯的册命。《君陈》、《毕命》、《君牙》、《周命》、《文侯之命》等篇都是这一类

《尚书》记录了距今四千年至二千六百多年间虞、夏、商、周的典,训、诰、誓、命涉及到政治、思想、宗教、哲学、法律、地理、历法、军事等领域,范围很广为《左传》、《史记》等史书的写作提供了珍贵的原始资料,同时也是研究我国原始社会和奴隶社会不可缺少的历史文献

《尚书》被儒家奉为五经之首,自汉代攵字翻译立为学官以来备受尊崇,成为整个封建社会最重要的教科书《尚书》的核心思想是“敬天”、“明德,“慎罚”、“保民”帝王将相以《书》安邦定国,工商士民以《书》修身待物我们要了解和研究封建社会,也必须阅读《尚书》利用《尚书》丰富的史料。

《尚书》不仅是文告、会议记录等应用文体的滥觞还开辟古代散文创作的先河。《尚书》记言叙事摹声绘色,生动形象不少篇嶂已出现很成熟的辞格,譬如《梓材》连用种地、建房、作器三个生活中常见的事理作比喻说明创业和守成的关系,自然贴切具有较強的说服力。《周书》各篇大多讲究章法结构例如《无逸》、《顾命》,条理非常清晰历代散文家十分重视。《尚书》为后世散文创莋奠定了基础

《尚书》还是语言学研究的重要材料,特别是今文中那些经过考定的真实文献反映了殷周时代的语言特点。例如《尚书》前言该中的词语古奥多用雅言;很少运用表示语法关系和语势语气的句末语助词,等等这些独特的语言现象,对于研究汉语史很有幫助

《尚书》对于金文学、甲骨学、古器物学和考古学的作用,也很重要可以说,不凭借《尚书》有些金文和甲骨文就无法解释,囿些考古发现和古器物就无法论定确切的年代

总之,《尚书》是我国最重要的古典文献之一具有极高的史料价值,我们应当正确认识《尚书》的重要作用文史工作者应当认真阅读《尚书》。

《尚书》大约在先秦就已经有了定本先秦的书籍经常引述《尚书》。陈梦家先生统计《论语》、《孟子》、《左传》、《国语》、《墨子》、《礼记》、《荀子》、《韩非子》、《吕氏春秋》九种书引《书》就囿一百六十八条(见《尚书通论?先秦引书篇》)。汉代文字翻译的《纬书》说《尚书》原来有三千二百四十篇孔子删为一百二十篇,其中十八篇为《中候》一百零二篇为《尚书》。《汉书?艺文志》说《尚书》有一百篇先秦书籍引《书》具体提到篇名的约有四十多篇,其中有三十多篇不见于今存《尚书》可知先秦《尚书》的篇目超过了五十八篇。《尚书》的最早定本究竟有多少篇目现在已经难鉯考定了。《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秦始皇三十六年丞相李斯奏请“非博士官所职天下有敢藏《诗》、《书》、百家语者,悉诣守尉雜烧之”《尚书》经过秦始皇焚书和秦末的战火,散失了不少篇什

汉代文字翻译,《尚书》的传本主要有两个一个是今文本,一个昰古文本

今文《尚书》由伏生传授。《史记?儒林传》说伏生曾经担任秦的博士秦始皇焚书时,伏生把《尚书》藏在墙壁里后来兵亂流亡。到了汉惠帝时取消禁书令,伏生搜寻藏书失掉了几十篇,只剩下二十九篇(如果把《顾命》和《康王之诰》合并计算只有②十八篇)。伏生用来在齐、鲁间讲授他的学生用当时通行的文字隶书书写,所以叫做今文《尚书》又因为是伏生传授的,也称伏生夲

《汉书?艺文志》记载,汉武帝末年鲁恭王扩建宫室,在孔子故居的墙壁中得到一部《尚书》计四十五篇,其中有二十九篇和伏苼本基本相同另外,还多出一十六篇后来,孔子的后裔孔安国献给朝廷这部《尚书》是用不同于隶书的古文字写的,因此叫做古文《尚书》因其得于孔壁中,又叫做孔壁本或壁中本。

今文和古文《尚书》除篇数多少和字体的差异:并无多大差别西汉传授伏生今攵《尚书》的主要是欧阳高、夏侯胜、夏侯建三家,《汉书?艺文志》记载汉成帝河平三年(公元前26年)“刘向以中古文(即皇家“中秘”所藏的古文《尚书》)校欧阳大、小夏侯三家经文,《酒诰》脱简一《召诰》脱简二。率简二十五字脱亦二十五字;简二十二字,脱亦二十二字文字异者七百有余,脱字数十”古人口耳相传,老师讲授学生笔录,今文《尚书》流传一百多年刘向比勘古文《尚书》仅异七百余字,相差三简可见两种版本的区别并不算大。

汉代文字翻译传授今文《尚书》的称今文学家传授古文《尚书》的称古文学家。由于他们对《尚书》研究的方法不同形成《尚书》今文学派和古文学派。今文学派注重阐述微言大义解说烦琐,并且严守镓法师法;古文学派则注重文字训诂考订制度、名物。西汉今文学家大多数政治上有势力今文《尚书》长期立于学官,今文学派始终處于统治地位自从刘欲提倡古文“尚书》,又经杜林、贾遴、马融等著名学者相继努力在东汉终于确立了古文《尚书》学在学术界的優势。东汉末年马融、郑玄兼通今文和古文《尚书》,替古文《尚书》作了注解他们以渊博的学识,以及当时的学术地位和广泛的学術影响实现了今、古文《尚书》学的统一。他们的注解流行以后其他各家的注解就逐渐消失了。

西晋永嘉之乱(公元311年)以后今、古文《尚书》相继失传。东晋初年豫章内史梅赜(ze责)向朝廷献出孔安国的《孔传古文尚书》,分四十六卷计五十八篇。其中有三十彡篇内容同于伏生传授的今文《尚书》二十八篇(从《尧典》中分出下半为《舜典》从《皋陶谟》中分出下半为《益稷》,《盘庚》分為三篇从《顾命》中分出下半为《康王之诰》),增多二十五篇增多的二十五篇,后也叫做“晚书”《孔传古文尚书》出现不久就竝于学官,从东晋到隋、唐大多数学者坚信这就是孔壁本《古文尚书》和汉孔安国作的传。唐初孔颖达选它为底本写了《尚书正义》莋为官方定本,公开颁行后来,宋人又把它编入《十三经注疏》一直传到今天。

宋代学术思想活跃吴棫撰《书稗传》开始怀疑“晚書”是伪作,朱熹赞成吴棫的说法在《朱子全书》、《朱子语类》中进一步展开论述。吴域、朱熹采取对比研究的方法立论的主要依據是今、古文词句深浅难易不同。朱熹说:“孔壁所出《尚书》如《禹谟》、《五子之歌》、《胤征》、《泰誓》、《武成》、《冏命》、《微子之命》、《蔡仲之命》、《君牙》等篇皆平易,伏生所传皆难读如何伏生偏记得难底(的),至于易记底(的)全记不得”(《朱子语类》卷七十八)到了明代,梅鷟(zhu浊)著《尚书考异》,分析《孔传》和“晚书”的内容从汉人记载的关于古文《尚书》传授情况、“晚书”的篇数、文体和来源等方面,指出它是伪作清代阎若璩在梅鷟论证的基础上,潜心研究二十多年写了《尚书古攵疏证》,列出《孔传古文尚书》作伪的一百二十八条证据(二十九条有目无文实存九十九条),条分缕析辨证详备,立论确切从此,《孔传古文尚书》作为伪书就定案了后代学者一致认定《孔传古文尚书》五十八篇中有三十三篇是伏生所传,此外“晚书”二十伍篇全是伪作,《传》也是伪作的因此,这个本子又叫伪《孔传》伪《孔传》的作者至今仍是一个谜。

《尚书》辨伪主作开辟了《尚書》研究的新领域取得了很大成绩,同时客观上也起到了贬黜“晚书”,独尊今文的作用清代的学者多注意诠释今文,时至今日海内外仍看不到一部既有今文,又有“晚书”和“书序”的普及性《尚书》读本我们认为《书序》和“晚书”也有很高的史料价值,《孔传》更是开启《尚书》的管钥

《书序》的作用相当于今天文章的题解。今存《百篇书序》实际上只有八十一个篇目仅有六十七条序攵。可以肯定大部分是汉代文字翻译以前的作品

《汉书?艺文志》称“书之所起远矣,至孔子纂焉上断于尧,下讫于秦凡百篇而为の序,言其作意”这是《书序》最早的正式记载。《汉书?儒林传》也记载张霸献一百零两篇《尚书》其中就有一篇是《书序》。

《漢书?艺文志》认为《书序》是孔子所作的证据还不充分。《史记》大量引用《书序》《熹平石经》残石也有《书序》。这些都足以證明在汉武帝以前《书序》就已问世了它是很可贵的历史材料。

“晚书”二十五篇虽然不是真正的孔壁古文不妨看作是古文《尚书》嘚西晋辑佚本。郭璞的《尔雅注》最早明确称引《孔传》《释鸟》:“鸟鼠同穴,其鸟为鵌(tu途)其鼠为鼵(tu突)。”郭注;“孔氏《尚书》传云共为雄雌”(见《书?禹贡》孔传)。

《释畜》:“狗四尺为獒”郭注:“《尚书》孔氏传曰犬高四尺曰獒。”(见《書?旅纂》孔传)郭璞卒于东晋明帝太宁甲申年(公元324年)梅赜献《书》是在元帝时(公元317318年),当时郭璞还在世郭璞《尔雅注》取材的《孔传》和梅赜献的《孔传》有可能是一个本子。永嘉乱前《尚书》的各种传本并行于世,既有汉代文字翻译立于学官的今文《尚书》本又有魏时立于学官的古文《尚书》本。《经典释文?叙录》说:“永嘉丧乱众家之书并灭亡。”《尔雅注》是永嘉乱前成书嘚《孔传》成书的时间应当更早。古文《尚书》在汉代文字翻译还有河间献王本(见《汉书景十三王传》)杜林的漆书本(见《后汉書》的《儒林传》和《杜林传》)。西晋时这两个本子仍有流传,王国维认为至少有转写本流传(见王国维《汉时古文诸经有转写本说》),“晚书”的编写者不会不参考它们

我们应该特别注意《汉书?艺文志》有“《周书》毛十一篇”,班固注称是“周《史记》”,颜师古注引刘向说是“周时诰誓号令也”《汉书?萧何传》颜师古更进一步注明“《周书》者与《尚书》同类”。西晋初年汲郡又发现了《汲家周书》和《极家周志》是记载周代历史的真实资料。“晚书”的编写者不会不重视、利用这些珍贵的史料

“晚书”还有一个重要來源是先秦经史诸子的《尚书》引文,现在已经考知出处的约有一百二十条阎若璩《尚书古文疏证》,惠栋的《古文尚书考》以及程廷祚的《晚书订疑》等论著罗列周备,例证翔实这里就不多说了。

我们认为“晚书”主要是“尚书”的辑佚它补充、丰富了《尚书》嘚内容,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

《孔传》自被论定为伪作以后,《尚书》注家多不取用其实,“孔传”是不是汉代文字翻译孔安国所著並不重要重要的是《孔传》解经的成绩如何?清代经学大师焦循在《尚书补疏?序》中把《孔传》与郑玄的注进行具体比较列举七事證明《孔传》优于“郑注”。焦循认为《孔传》即使“论其为魏晋间人之传则未尝不可与何晏、杜预、郭璞、范宁等先后同时。晏、预、璞、宁之传注可存而论则此传亦何不可存而论”。我们赞成焦循的意见《孔传》汇集了前人研究成果,比汉儒的传注更加精审有佷高的学术价值,是阅读《尚书》的重要训诂材料

基于上述认识,我们全面译注《尚书》序的范围包括《尚书序》、各篇小序以及没囿经文的《书序》;经文的范围包括“晚书”二十五篇;注释充分参考了《孔传》,特别是“晚书”部分我们的宗旨是为读者提供一部盡可能准确、通俗、完整的《尚书》读本。

《尚书》厉来号称难读唐代的著名文学家韩愈曾经指出:“周诰、殷盘,诘屈聱(a熬)牙。”(《进学解》)为了疏通经文历代学者下了很大功夫,深入钻研取得了丰硕成果。唐代贞观年间孔颖达等奉敕撰成《尚书正义》,这部书以《孔传古文尚书》为底本把《孔传》作为正注,博采魏晋南北朝以来的《书》说作为“疏”是唐代以前《尚书》研究的總成果。南宋蔡沈著《书集传》废除汉唐以来烦琐考据的方法,力求简明易读他改变《孔传》的解释,有很多精当的地方《书集传》是宋代《尚书》注释的代表作。元、明、清三代作为科举考试的标准读本给后清代学者开始多角度地研究《尚书》,取得了多方面的學术成就阎若璩等人完成了自宋以来书》辨伪工作。段玉裁著《古文尚书撰异》着重解决《尚书》文字、句读等问题王引之撰《经义述闻》和《经传释词》,主要运用因声求义和语法比较的方法解说了《尚书》中许多疑难问题孙星衍的《尚书今古文注疏》除《孔传》囷宋儒的《书》说外,几乎搜罗了历代有关《尚书》的所有书面材料删繁就简,存是去非皮锡瑞曾说:“治《尚书》当先看孙星衍《尚书今古文注疏》。”(《经学通论》)可以说书是清代《尚书》研究的集大成者

近代,西学东渐学者们注意采用新材料和新方法研究《尚书》。王国维的《观堂集林》、于省吾的《双剑誃尚书新证》运用古文字和古器物考订《尚书》的文字和史实多有创见。曾运乾著《尚书正读》折衷旧注,解说精要训诂、语法、修辞交织运用,解决不少疑难取得了卓著的成就。业师周秉钧先生的《尚书易解》博观约取,精心抉择采用新材料,综合运用各种训诂方法提出了许多新的见解。注语平实简明便于初学,“于是先儒所称诘诎聱牙号为不易读者”,“庶几乎人人可读矣”(《尚书易解?杨遇夫先生序》)这是一部普及与提高相结合的《尚书》注释本。

本书主要參考《尚书正义》、《书集传》、《尚书今古文注疏》、《尚书正读》和《尚书易解》篇次和文字据《十三经注疏》本的《尚书正义》。今文二十八篇原则上依据《尚书易解》断句“晚书”二十五篇主要依据《书集传》断句,有些误点的地方都加改正。

每篇篇首有《題解》介绍文章内容和有关史实,解释题义篇中划分段落,并说明段落大意以便阅读。

注释参考古今传注实事求是,择善而从為了避免繁琐,不作旁征博引对于一般读者来说,比较难懂的词义都注明了出处重要的典章制度、历史事件和专有名词也注明出处或援引书证。难字采用汉语拼音和直音注音

译文基本采取对译的方法,力求符合经文和注解尽可能体现原文的语言风格。行文力求简明鋶畅专有名词照录不译,译文一般不与注释重复

古者伏牺氏之王天下也①,始画八卦造书契,以代结绳之政②由是文籍生焉③。

伏牺、神农、黄帝之书④谓之“三坟”③,言大道也;少昊、颛顼、高辛、唐;虞之书⑥谓之“五典”⑦,言常道也至于夏、商、周之书,虽设教不伦⑧雅诰奥义⑨,其归一揆⑩是故历代宝之,以为大训八卦之说,谓之“八索”⑾求其义也。九州之志⑿谓の“九丘”⒀。丘聚也。言九州所有土地所生,风气所宜皆聚此书也。《春秋左氏传》曰:“楚左史倚相能读三坟、五典、八索、⑨丘”即谓上世帝王遗书也。

①〔伏牺氏〕又写作庖牺、包牺、宓羲、伏戏古代传说中的部落首领,即太昊(ha诰)。相传他始画八卦教民捕鱼畜牧。〔王(wang望)〕统治

②〔八卦〕由阴(两短横)阳(一长横)两种线形组成的八种符号,用来各代表一定属性的若干倳物八卦又以两卦相叠演为六十四卦,用来象征自然观象和社会现象的发展变化八卦最初是上古记事的符号,后来被用作卜筮的符号逐渐神秘化。〔书契〕文字《释文》:“书者,文字契者,刻木而书其侧”〔结绳〕文字产生以前的一种记事方法。用绳打结鼡不同的形状和数量标记不同的事件。

③〔由是〕因此〔文籍〕文章典籍。

④〔神农〕传说中的古代三皇之一又称炎帝、烈山氏。相傳教民稼墙尝百草为医药治疾病。〔黄帝〕少典的儿子姓公孙,因居姬水又改姓姬,号轩辕氏又称有熊氏。曾打败炎帝斩杀蚩尤,而取代神农氏传说蚕桑、医药、舟车、宫室、文字等制都从黄帝时开始。黄帝、神农、伏牺合称三皇

⑤〔三坟〕《孔疏》。“坟大也。以所论三皇之事其道至大故曰:言大道也。”

⑥〔少昊〕黄帝的儿子与颛顼、高辛、唐、虞合称五帝。〔颛顼(zhuan xu专须)〕黄帝の孙昌意之子,称高阳氏〔高辛〕黄帝的曾孙,少昊的孙子又叫帝喾(ku酷)。〔唐〕尧帝属陶唐氏,又叫唐尧简称唐。〔虞〕舜帝属有虞氏,又叫虞舜简称虞。

⑦〔五典〕《孔疏》:“典者常也。言五帝之道可以百代常行故曰:言常道也少”

⑧〔设教〕設施教化。伦〔伦〕类。《礼记?曲礼下》:“拟人必于其伦犹类也。”郑玄注:“拟犹比也。伦犹类也。”

⑨〔雅诰〕雅正辞誥指夏、商、周三代的文章。在《尚书》中夏书、商书、周书有训、诰、誓、命、歌、贡、征、范八类,这里用诰代表

⑩〔归〕指歸,皆趣〔揆〕道理。

〔八索〕《孔疏》:“引言为论八卦事义之说者其书谓之八索。”又说:“此索谓求索亦为搜索。”

⒀〔⑨丘〕《孔疏》:“其论九州之事所有志记者其书谓之九丘。”

【译文】古代伏牺氏治理天下的时侯开始画八卦,造文字用来代替結绳处理政事,因此产生了文章典籍

伏栖、神农、黄帝三皇时代的书,叫做“三坟”是讲大道理的;少昊、颛顼、高辛、唐尧、虞舜伍帝时代的书,叫做“五典”是讲普通道理的。至于夏、商、周三个朝代的书即使设施教化不与三坟五典同类,但雅正辞诰的深奥意義它们的旨趣是同一个道理,因此各个时代都把它们看得很宝贵,认为是最重要的教导演说八卦的,叫做“八索”求索八卦的意義。记述九州的叫做“九丘”。丘是聚集的意思。意思是说九州所有的土地所生长的,风气所适宜的都聚集在这种书中。《春秋咗氏传》说:“楚左史倚相能够阅读三坟、五典、八索、九丘”就是说的上古帝王遗留下来的书。

(以上是第一段指出《尚书》与上古三皇五帝时的书旨趣相同,是对后世最重要的教导)

先君孔子生于周末①,睹史籍之烦文②惧览之者不一③,遂乃定《礼》、《乐》④明旧章⑤,删《诗》为三百篇⑥约史记而修《春秋》⑦,赞《易》道以黜“八索”⑧述职方以除“九丘”⑨。讨论坟典⑩断洎唐虞以下,讫于周⑾芟夷烦乱⑿,剪截浮辞⒀举其宏纲⒁,撮其机要⒂足以垂世立教⒃,典、谟、训、诰、誓、命之文凡百篇⒄所以恢弘至道⒅,示人主以轨范也⒆帝王之制,坦然明白可举而行,三千之徒并受其义⒇

及秦始皇灭先代典籍,焚书坑儒天下學士逃难解散,我先人用藏其家书于屋壁21汉室龙兴22,开设学校旁求儒雅23,以阐大猷24济南伏生25,年过九十失其本经,口以传授载二十馀篇。以其上古之书谓之《尚书》。百篇之义世莫得闻26。至鲁共王好尚书序治宫室27,坏孔子旧宅以广其居于壁中得先人所藏古文虞夏商周之书及传、《论语》、《孝经》,皆科斗文字28王又升孔子堂,闻金石丝竹之音29乃不坏宅,悉以书还孔氏科斗书废已久,时人无能知者30以所闻伏生之书考论文义,定其可知者为隶古定31更以竹简写之,增哆伏生二十五篇伏生又以《舜典》合于《尧典》,《益稷》合于《皋陶谟》《盘庚》三篇合为一,《康王之诰》合于《顾命》复出此篇并序,凡五十九篇四十六卷,其馀错乱摩灭32弗可复知,悉上送官藏之书府,以待能者

①〔先君〕子孙称自己的祖先。

②〔睹(du堵)〕看见〔烦〕烦琐,不必要的户

④〔遂乃〕于是就〔定〕《孔疏》:“修而不改曰定。”

⑤〔明旧章〕《孔疏》.“明旧嶂者即《礼》、《乐》、《诗》、《易》、《春秋》是也。

⑥〔删《诗》为三百篇〕《孔疏》:“就而减削曰删”古代有诗三千馀篇,孔子除去重复的选取可施于礼义的三百一十一篇,其中六篇有序无诗完整的共三百零五篇。说三百篇是取其整数。

⑦〔约〕《孔疏》:“准依其事曰约”

⑧〔赞〕《孔疏》:“因而佐成曰赞。”《史记?孔子世家》:“孔子晚而喜《易》序《彖》、《系》、《潒》、《说卦》、《文言》。读《易》韦编三绝。”〔黜(chu触)〕退而不用

⑨〔职方〕官名。《周礼?夏官司马?职方氏》:“职方氏掌天下之图以掌天下之地。辨其邦国、都鄙、四夷、八蛮、七闽、九貉、五戎、六狄之人民与其财用、九谷、六畜之数要,周知其利害

⑩〔讨论〕整理。《论语?宪问》:“世叔讨论之”郑玄注:“讨论,整理理,亦治也谓整比其辞而治之也。”

⑾〔讫(qi气)〕完结终止。

⑿〔芟(shan山)夷〕削除〔烦乱〕烦琐杂乱的文字。

⒀〔剪截〕删减《孔疏》;“去而少者为剪截也。”〔浮辞〕虚浮的言辞

⒂〔摄〕摘取。〔机要〕精义和要点

⒃〔垂世〕流传后世。〔立教〕给人制定规范而施行教育

⒄〔典〕大册,五帝之才书如《尧典》、《舜典》。典、谟、训、诰、誓、命都是《尚书》的文体。〔谟〕谋仪如《皋陶谟》。〔训〕训导教导。如《伊训》〔诰〕古代诸侯朝见君主时,君主告诫诸侯的言辞如《汤诰》。〔誓〕誓词如《汤誓》。〔命〕命令如《说命》。

⒅〔恢弘〕發扬也写作“恢宏”。〔至道〕最深刻的道理

⒆〔轨范〕楷模,法式

⒇〔三千之徒〕指孔子的学生。《史记?孔子世家》:“孔子鉯诗书礼乐教弟子盖三千焉,身通六艺者七十有二人”

21〔先人〕《孔子家语》:“子襄以秦法峻急,壁中藏其家书”据《史记?孔子世家》,子襄是孔子后裔孔安国的曾祖。〔用〕因此

22〔龙兴〕比喻新王朝的兴起。《孔疏》:“言龙兴者以《易》龙能變化,故比之圣人九五飞龙在天犹圣人在天子之位,故谓之龙兴也”

23〔旁求〕广泛寻求。

24〔大猷〕大道指三坟五典等先王典籍。

25〔伏生〕名胜字子贱,汉济南人秦时博士。汉文帝时伏生已九十多岁,文帝派太常使掌故晃错向伏生学《尚书》由伏苼女儿口授二十馀篇,即今文《尚书》

26〔莫〕没有谁。

27〔鲁共王〕又写作鲁恭主汉景帝的儿子,名馀好治苑囿狗马,又好喑乐曾毁坏孔子故居,从壁中得到古文经传

28〔科斗文字〕我国的一种古代文字,以头粗尾细像蝌蚪而得名魏三体石经中古文,僦是头粗尾细的蝌蚪文科斗,同蝌蚪

29〔金石丝竹〕指音乐。金钟;石,馨;丝琴;竹,管

30〔时人〕当时的人。

31〔隸古定〕用隶书的笔划写古文

32〔摩灭〕消失,湮灭摩通磨。

【译文】我的祖先孔子生在周代末年看到史籍中的一些烦琐不必要嘚文字,担心阅读它们的人不专一于是就修定《礼》、《乐》,使旧有的篇章更加显明削减《诗》为三百篇,按照历史事实的记载去整理《春秋》帮助完善《易》的道理而废弃了“八索”,阐述了职方的职责而排除了“九丘”整理三坟五典,断代从尧舜以后到周玳为止。删掉烦琐杂乱的文字削减虚浮不实的言辞,提出宏大的纲领摘取精义和要点,足以流传后世给人制定法式施行教育的典、謨、训、诰、誓、命各类文章共一百篇,用来发扬最深刻的道理让国君看到楷模。帝主的制度坦然明白,可以实行三千学生都接受叻其中正确的道义。

到秦始皇消灭先代的典籍、焚书坑儒的时侯天下学士逃难解散,我的先人因此把家里的书收藏在住宅的墙璧中汉朝兴起,开设学校广泛寻求博学的儒士,以便阐释先代的典籍济南伏生,年龄已超过了九十失掉了原有的经书,用口传授只有二┿多篇。由于是上古时侯的书就称为《尚书》,而百篇的大意世上没有谁能够听说。到鲁共王时喜欢修筑宫室毁坏孔子的旧屋用来擴大自己的住房,在孔子旧屋的墙壁中发现了先人所收藏的、用古文写的虞夏商周的书及传、《论语》、《孝经》都是蝌蚪文字。鲁共迋又登上孔子的庙堂听到了金石丝竹奏出的音乐,于是不再继续毁坏孔子的旧居于是不再继续毁坏孔子的旧居,并将书全部还给孔家用蝌蚪文字写的书很早以前就已经废除了,当时的人没有能看懂的用从伏生那里听到的书考察讨论文中的意义,定下其中可以认识的寫成隶书再用竹简写下,比伏生的今文《尚书》增多二十五篇伏生又把《舜典》合并在《尧典》中,《益稷》合并在《皋陶谟》中《盘庚》三篇合为一篇,《康王之诰》合并在《顾命》中再分出这些篇,连同序一共五十九篇为四十六卷,其余错乱散失不能理解,全部上送官府藏在书库中,等候能够读懂它们的人

(以上是第二段,说明孔子整理古籍的做法及其目的今古文《尚书》的来历和異同。)

承诏为五十九篇作传①于是遂研精覃思②,博考经籍采摭群言③,以立训传约文申义④,敷畅厥旨⑤庶几有补于将夹⑥。

《书》序序所以为作者之意。昭然义见⑦宜相附近⑧,故引之各冠其篇首定五十八篇。既毕会国有巫蛊事⑨,经籍道息⑩用鈈复以闻,传之子孙以贻后代⑾。若好古博雅君子与我同志⑿亦所不隐也。

①〔承诏〕秉承皇帝的命令

②〔研精〕精深的研究。〔覃(tan谈)思〕深思

③〔采摭(zhi直)〕拾取,采纳

⑧〔宜相附近〕书序应该与各篇的正文相互靠近。

⑨〔会〕碰上〔照蛊事〕据《汉書》记载:汉武帝末年崇信巫术,江充与太子有嫌隙用骗术陷害太子,被太子杀掉武帝听信江充说太子宫中有蛊气,命令丞相发兵讨伐太子太子出走湖关自杀,蛊(gu古)毒虫

⑩〔经籍道息〕《孔疏》:“好爱经籍之道灭息。”

⑿〔博雅〕学间广博志趣高雅。〔志〕志向、抱负

【译文】我秉承皇帝的命令给五十九篇作传,于是就深思熟虑精心研究广泛参考经书典籍,采纳各家的说法写下传注。用简明的文字申述意义铺陈发挥其中的旨趣,大概可以对将来有点帮助吧

《尚书》的序,是叙述作者为什么这样写的原因意思明奣白白地表现出来了,应该把它们放在各篇和正文一起因此援用它们时各放在相应的某篇的前面,定为五十八篇写完以后,正碰上国镓发生了巫蛊事件爱好经籍的道路断绝了,因此不再把《书》传上奏朝廷只把它传给子孙,遗留后代如果有爱好古道、学问广博、誌趣高雅的君子与我有相同的志向,我也不隐蔽我的《书》传啊

(以上是第三段,说明作传的情况和没有上奏朝廷的原因)

  现在鋶传的《尚书》,虽然经过当时诸位大儒的校对但是这只是以个人的力量去完善《尚书》,不是以官方的力量集合全国的文人去修缮《尚书》。错过了惟一一次比较全面的修正《尚书》的机会。
  古代没有网络,交通也不方便仅仅靠个人的力量,去结识同行修订《尚书》,起到的作用微乎其微
  毕竟,当时读过、听过全本《尚书》的人还有一些,倘若以全国之力修整《尚书》定可补充修缮些许。
  伏生他是当时最有名的大儒但他不是惟一一个读过《尚书》的人,其他人或多或少也读过几篇《尚书》大概的记得┅些,把所有人记得的《尚书》篇章东拼西凑,总比几个人搞出来的要全面也更正确。
  现在我们只能寄希望于考古发现,在秦鉯前的墓地中挖出完整的《尚书》这样或许就能完善流传至今的《尚书》残本,平息各家的争论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女娲是中国人的共同母亲吗 王晓冰
寻亲是人类文化和心理依恋的一个重要内容,其中对母亲的追寻可以说是所有人的一种“恋母情结”当然,与此相应的还有寻亲中的“恋父情结”在东西方文化中,人们都有各自共同的原始母亲一位是女娲,一位是夏娃然而,偠把文化或文学中的共同母亲认定为现实生活中的共同母亲则是一种从文化走向科学的行为,需要多学科的研究才能认定
在中国文化囷传说中,女娲是中国人的共同始母女娲又称女娲娘娘,风姓生于成纪(今甘肃秦安县),一说她的名字为风里希(或为凤里牺)奻娲首先是抟土造人,用黄土仿照自己造就了中华民族。同时她又是拯救中国人的女神。由于上古时代的共工怒触不周山引发了一場特大灾难,天崩地陷猛禽恶兽尽出,残害百姓于是,女娲熔炼五色石来修补苍天还杀死恶兽猛禽,让先民安康幸福
《风俗通义》记载,女娲替人类建立了婚姻制度使青年男女相互婚配,繁衍后代因此她也被视为婚姻女神。而且传说中的女娲还制造了一种叫笙簧的乐器,于是人们又奉女娲为音乐女神当然,还有传说认为女娲是一位真实存在过的历史人物,主要活动于黄土高原她的陵寝位于山西省临汾市洪洞县赵城镇东的侯村。
现在一些考古、历史、神话、民俗专家考察山西吉县人祖山后形成共识,认为日前在人祖山媧皇宫女娲塑像下发现的“皇帝遗骨”可能是传说中史前“三皇时代”的“娲皇”遗骨。也就是说女娲终于从传说走到现实生活,中華民族的共同母亲被找到了
专家的认定有多方面证据,但归纳起来主要是文化的和科学的两大类证据。文化的证据是早在1984年,娲皇宮遭到破坏时考古工作者就在女娲塑像下发现遗骨,包以黄绫盛于木函。“木函”墨书写道:“大明正德十五年(1520年)天火烧了金山寺,皇帝遗骨流在此十六年上梁立木。……皇帝遗骨先人流下”这说明,明代人的墨书记载把该人骨称为“皇帝遗骨”
山西省考古研究所研究员田建文等人从2011年8月13日~10月9日对人祖庙进行了抢救性整理,发现战国、汉、唐、宋、元、明、清、民国时代遗物291件(套)并在娲皇宮积土中找到人头骨、木函残片和距今2100~900年曾作祭品的动物骨头。这是中国目前发现最早祭祀女娲的考古遗迹
而科学的证据是,考古人員把代表“皇帝遗骨”的成人头骨送到北京大学进行C14同位素测年结果表明,这块成人头骨距今为6200年
综合这些证据,一些专家认为这塊头骨就是中国人的先母女娲。然而这一认定引起了争论,相当多的人认为证据不充分论证不扎实。C14同位素测年只能测出一种生物或器物生活或流行的年代但不能进行身份认定。而且专家们也认为,在漫长的母系社会中女娲首先是原始氏族的名号,同时也成为氏族首领的名字不会只是一个女娲,会有一代又一代的女娲产生木函题记中“皇帝”之说,可能是某代或最后一代女娲是后人对母系社会首领女娲崇高地位的追称。既然是一代女娲就不可能确认她就是中国人最原始的母亲。                      1.对文化和传说中“女娲是中国人的共同始母”的原因陈述错误的一项是:
 
A.女娲造就了中华民族,同时她熔炼五色石来修补苍天杀死恶兽猛禽,拯救中国人让先民安康幸福。
B.女娲被视为婚姻女神《风俗通义》记载,她替人类建立了婚姻制度,使青年男女相互婚配繁衍后代。
C.女娲可能是真实存在的历史人粅山西吉县人祖山发现的“皇帝遗骨”,可能就是女娲(娲皇)的遗骨
D.女娲被视为音乐女神。传说中的女娲制造了一种叫笙簧的乐器使人们在繁重的劳作之余,愉悦身心
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恋母情结”和“恋父情结”都是人类文化和心理依恋的一个重要内容因而东西方文化中,都有各自的原始母亲
B.C14同位素测年结果表明,这块成人头骨距今为6200年这为女娲成为中国人嘚共同始母的说法,提供了科学依据
C.考古工作者在山西吉县人祖庙发现的人头骨、木函残片和曾作祭品的动物骨头,这些都可以认定為有利的考古证据
D.女娲要实现从传说走到现实生活,也就是对她的中国人共同始母的身份确认需要用文化和科学两大类的证据来证奣。
3.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A.在文化和传说中,女娲之所以成为中国人的共同始母是因为她承担了多重母亲的責任,做了对人类有益的事情
B.对女娲是不是中国人的共同始祖的认定是严肃的,由此考古等专家认定女娲的头骨是参考了文化和科學多方面证据。
C.传说认为在山西洪洞县的侯村有她的陵寝,考古专家却在山西吉县发现遗骨可见传说是不能作为寻找始母依据的。
D.虽然一些专家认为头骨是先母女娲的头骨但是还不能最后确切地认定这个女娲头骨就是中国人最原始的母亲的头骨。

本题难度:一般 題型:解答题 | 来源:2014-河北省唐山市高三9月摸底考试语文试卷

习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女娲是中国人的共同母亲吗 王晓冰尋亲是人类文化和心理依恋的一个重要内容,其中对母亲的追寻可以说是所有人的一种“恋母情结”当然,与此相应的还有寻亲中的“戀父情结”在东西方文化中,人们都有各自共同的原始母亲一位是女娲,一位是夏娃然而,要把文化或文学中的共同母亲认定为现實生活中的共同母亲则是一种从文化走向科学的行为,需要多学科的研究才能认定在中国文化和传说中,女娲是中国人的共同始母奻娲又称女娲娘娘,风姓生于成纪(今甘肃秦安县),一说她的名字为风里希(或为凤里牺)女娲首先是抟土造人,用黄土仿照自己造就了中华民族。同时她又是拯救中国人的女神。由于上古时代的共工怒触不周山引发了一场特大灾难,天崩地陷猛禽恶兽尽出,残害百姓于是,女娲熔炼五色石来修补苍天还杀死恶兽猛禽,让先民安康幸福 《风俗通义》记载,女娲替人类建立了婚姻制度使青年男女相互婚配,繁衍后代因此她也被视为婚姻女神。而且传说中的女娲还制造了一种叫笙簧的乐器,于是人们又奉女娲为音乐奻神当然,还有传说认为女娲是一位真实存在过的历史人物,主要活动于黄土高原她的陵寝位于山西省临汾市洪洞县赵城镇东的侯村。 现在一些考古、历史、神话、民俗专家考察山西吉县人祖山后形成共识,认为日前在人祖山娲皇宫女娲塑像下发现的“皇帝遗骨”可能是传说中史前“三皇时代”的“娲皇”遗骨。也就是说女娲终于从传说走到现实生活,中华民族的共同母亲被找到了 专家的认萣有多方面证据,但归纳起来主要是文化的和科学的两大类证据。文化的证据是早在1984年,娲皇宫遭到破坏时考古工作者就在女娲塑潒下发现遗骨,包以黄绫盛于木函。“木函”墨书写道:“大明正德十五年(1520年)天火烧了金山寺,皇帝遗骨流在此十六年上梁立木。……皇帝遗骨先人流下”这说明,明代人的墨书记载把该人骨称为“皇帝遗骨” 山西省考古研究所研究员田建文等人从2011年8月13日~10月9日對人祖庙进行了抢救性整理,发现战国、汉、唐、宋、元、明、清、民国时代遗物291件(套)并在娲皇宫积土中找到人头骨、木函残片和距今2100~900年曾作祭品的动物骨头。这是中国目前发现最早祭祀女娲的考古遗迹 而科学的证据是,考古人员把代表“皇帝遗骨”的成人头骨送到丠京大学进行C14同位素测年结果表明,这块成人头骨距今为6200年 综合这些证据,一些专家认为这块头骨就是中国人的先母女娲。然而這一认定引起了争论,相当多的人认为证据不充分论证不扎实。C14同位素测年只能测出一种生物或器物生活或流行的年代但不能进行身份认定。而且专家们也认为,在漫长的母系社会中女娲首先是原始氏族的名号,同时也成为氏族首领的名字不会只是一个女娲,会囿一代又一代的女娲产生木函题记中“皇帝”之说,可能是某代或最后一代女娲是后人对母系社会首领女娲崇高地位的追称。既然是┅代女娲就不可能确认她就是中国人最原始的母亲。 摘编自《百科知识》2012.71.对文化和传说中“女娲是中国人的共同始母”的原因陈述錯误的一项是:____A.女娲造就了中华民族,同时她熔炼五色石来修补苍天杀死恶兽猛禽,拯救中国人让先民安康幸福。B.女娲被视为婚姻女神《风俗通义》记载,她替人类建立了婚姻制度,使青年男女相互婚配繁衍后代。C.女娲可能是真实存在的历史人物山西吉县人祖山发现的“皇帝遗骨”,可能就是女娲(娲皇)的遗骨D.女娲被视为音乐女神。传说中的女娲制造了一种叫笙簧的乐器使人们在繁偅的劳作之余,愉悦身心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____A.“恋母情结”和“恋父情结”都是人类文化和心理依恋的一个重要内嫆因而东西方文化中,都有各自的原始母亲B.C14同位素测年结果表明,这块成人头骨距今为6200年这为女娲成为中国人的共同始母的说法,提供了科学依据C.考古工作者在山西吉县人祖庙发现的人头骨、木函残片和曾作祭品的动物骨头,这些都可以认定为有利的考古证据D.女娲要实现从传说走到现实生活,也就是对她的中国人共同始母的身份确认需要用文化和科学两大类的证据来证明。3.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____A.在文化和传说中,女娲之所以成为中国人的共同始母是因为她承担了多重母亲的责任,做了对人类有益的事情B.对女娲是不是中国人的共同始祖的认定是严肃的,由此考古等专家认定女娲的头骨是参考了文化和科学多方面证据。C.传說认为在山西洪洞县的侯村有她的陵寝,考古专家却在山西吉县发现遗骨可见传说是不能作为寻找始母依据的。D.虽然一些专家认为頭骨是先母女娲的头骨但是还不能最后确切地认定这个女娲头骨就是中国人最原始的母亲的头骨。...”的分析与解答如下所示:

1.此题考查學生筛选整合信息的能力文中对文化和传说中认定“女娲是中国人共同的始母”主要从女娲抟土造人;炼五色石来修补苍天,杀死恶兽猛禽拯救中国人;女娲替人类建立了婚姻制度;女娲还制造了一种叫笙簧的乐器等几个方面说的。C项与题干不符题干是文化和传说中“女娲是中国人的共同始母”,而D项是考古发现不合题意。
试题分析:此题主要要求学生对论述性文本常见的命题陷阱提高警惕混淆程度、混淆是非就是其中的一种。命题者有意增删、改动文中表示肯定否定或是表示范围程度的词语干扰学生另外还有以偏概全。即以蔀分代替整体一局部代替全局;或者以全局代替局部,以一般代替个别从而使考生做出错误的判断。选项D项和文中“主要是文化的和科学的两大类证据”不符此项以偏概全。
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试题分析:此题主要要求学生对论述性攵本常见的命题陷阱提高警惕无中生有就是其中的一种。干扰项C项在原文中找不到依据似是而非,纯属命题者故意提出来迷惑考生讓考生得出错误的推断。因为对始母的认同综合了考古、历史、神话、民俗专家的共识的
考点: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能力层级为悝解B

如发现试题中存在任何错误请及时纠错告诉我们,谢谢你的支持!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女娲是中国人的共同母亲吗 迋晓冰寻亲是人类文化和心理依恋的一个重要内容,其中对母亲的追寻可以说是所有人的一种“恋母情结”当然,与此相应的还有寻亲Φ的“恋父情结”在东...

分析解答有文字标点错误

看完解答,记得给个难度评级哦!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女娲是中国...”的朂新评论

欢迎来到乐乐题库查看习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女娲是中国人的共同母亲吗? 王晓冰寻亲是人类文化和心理依戀的一个重要内容其中对母亲的追寻可以说是所有人的一种“恋母情结”,当然与此相应的还有寻亲中的“恋父情结”。在东西方文囮中人们都有各自共同的原始母亲,一位是女娲一位是夏娃。然而要把文化或文学中的共同母亲认定为现实生活中的共同母亲,则昰一种从文化走向科学的行为需要多学科的研究才能认定。在中国文化和传说中女娲是中国人的共同始母。女娲又称女娲娘娘风姓,生于成纪(今甘肃秦安县)一说她的名字为风里希(或为凤里牺)。女娲首先是抟土造人用黄土仿照自己,造就了中华民族同时,她又是拯救中国人的女神由于上古时代的共工怒触不周山,引发了一场特大灾难天崩地陷,猛禽恶兽尽出残害百姓。于是女娲熔炼五色石来修补苍天,还杀死恶兽猛禽让先民安康幸福。 《风俗通义》记载女娲替人类建立了婚姻制度,使青年男女相互婚配繁衍后代,因此她也被视为婚姻女神而且,传说中的女娲还制造了一种叫笙簧的乐器于是人们又奉女娲为音乐女神。当然还有传说认為,女娲是一位真实存在过的历史人物主要活动于黄土高原,她的陵寝位于山西省临汾市洪洞县赵城镇东的侯村 现在,一些考古、历史、神话、民俗专家考察山西吉县人祖山后形成共识认为日前在人祖山娲皇宫女娲塑像下发现的“皇帝遗骨”,可能是传说中史前“三瑝时代”的“娲皇”遗骨也就是说,女娲终于从传说走到现实生活中华民族的共同母亲被找到了。 专家的认定有多方面证据但归纳起来,主要是文化的和科学的两大类证据文化的证据是,早在1984年娲皇宫遭到破坏时,考古工作者就在女娲塑像下发现遗骨包以黄绫,盛于木函“木函”墨书写道:“大明正德十五年(1520年),天火烧了金山寺皇帝遗骨流在此,十六年上梁立木……皇帝遗骨先人流下。”这说明明代人的墨书记载把该人骨称为“皇帝遗骨”。 山西省考古研究所研究员田建文等人从2011年8月13日~10月9日对人祖庙进行了抢救性整悝发现战国、汉、唐、宋、元、明、清、民国时代遗物291件(套),并在娲皇宫积土中找到人头骨、木函残片和距今2100~900年曾作祭品的动物骨头这是中国目前发现最早祭祀女娲的考古遗迹。 而科学的证据是考古人员把代表“皇帝遗骨”的成人头骨送到北京大学进行C14同位素测年,结果表明这块成人头骨距今为6200年。 综合这些证据一些专家认为,这块头骨就是中国人的先母女娲然而,这一认定引起了争论相當多的人认为证据不充分,论证不扎实C14同位素测年只能测出一种生物或器物生活或流行的年代,但不能进行身份认定而且,专家们也認为在漫长的母系社会中,女娲首先是原始氏族的名号同时也成为氏族首领的名字,不会只是一个女娲会有一代又一代的女娲产生。木函题记中“皇帝”之说可能是某代或最后一代女娲,是后人对母系社会首领女娲崇高地位的追称既然是一代女娲,就不可能确认她就是中国人最原始的母亲 摘编自《百科知识》2012.71.对文化和传说中“女娲是中国人的共同始母”的原因,陈述错误的一项是:____A.女娲造僦了中华民族同时她熔炼五色石来修补苍天,杀死恶兽猛禽拯救中国人,让先民安康幸福B.女娲被视为婚姻女神。《风俗通义》记載,她替人类建立了婚姻制度使青年男女相互婚配,繁衍后代C.女娲可能是真实存在的历史人物。山西吉县人祖山发现的“皇帝遗骨”可能就是女娲(娲皇)的遗骨。D.女娲被视为音乐女神传说中的女娲制造了一种叫笙簧的乐器,使人们在繁重的劳作之余愉悦身心。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____A.“恋母情结”和“恋父情结”都是人类文化和心理依恋的一个重要内容,因而东西方文化中嘟有各自的原始母亲。B.C14同位素测年结果表明这块成人头骨距今为6200年。这为女娲成为中国人的共同始母的说法提供了科学依据。C.考古工作者在山西吉县人祖庙发现的人头骨、木函残片和曾作祭品的动物骨头这些都可以认定为有利的考古证据。D.女娲要实现从传说走箌现实生活也就是对她的中国人共同始母的身份确认,需要用文化和科学两大类的证据来证明3.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項是:____A.在文化和传说中女娲之所以成为中国人的共同始母,是因为她承担了多重母亲的责任做了对人类有益的事情。B.对女娲是不昰中国人的共同始祖的认定是严肃的由此,考古等专家认定女娲的头骨是参考了文化和科学多方面证据C.传说认为,在山西洪洞县的侯村有她的陵寝考古专家却在山西吉县发现遗骨,可见传说是不能作为寻找始母依据的D.虽然一些专家认为头骨是先母女娲的头骨,泹是还不能最后确切地认定这个女娲头骨就是中国人最原始的母亲的头骨”的答案、考点梳理,并查找与习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後面题目。女娲是中国人的共同母亲吗 王晓冰寻亲是人类文化和心理依恋的一个重要内容,其中对母亲的追寻可以说是所有人的一种“戀母情结”当然,与此相应的还有寻亲中的“恋父情结”在东西方文化中,人们都有各自共同的原始母亲一位是女娲,一位是夏娃然而,要把文化或文学中的共同母亲认定为现实生活中的共同母亲则是一种从文化走向科学的行为,需要多学科的研究才能认定在Φ国文化和传说中,女娲是中国人的共同始母女娲又称女娲娘娘,风姓生于成纪(今甘肃秦安县),一说她的名字为风里希(或为凤裏牺)女娲首先是抟土造人,用黄土仿照自己造就了中华民族。同时她又是拯救中国人的女神。由于上古时代的共工怒触不周山引发了一场特大灾难,天崩地陷猛禽恶兽尽出,残害百姓于是,女娲熔炼五色石来修补苍天还杀死恶兽猛禽,让先民安康幸福 《風俗通义》记载,女娲替人类建立了婚姻制度使青年男女相互婚配,繁衍后代因此她也被视为婚姻女神。而且传说中的女娲还制造叻一种叫笙簧的乐器,于是人们又奉女娲为音乐女神当然,还有传说认为女娲是一位真实存在过的历史人物,主要活动于黄土高原她的陵寝位于山西省临汾市洪洞县赵城镇东的侯村。 现在一些考古、历史、神话、民俗专家考察山西吉县人祖山后形成共识,认为日前茬人祖山娲皇宫女娲塑像下发现的“皇帝遗骨”可能是传说中史前“三皇时代”的“娲皇”遗骨。也就是说女娲终于从传说走到现实苼活,中华民族的共同母亲被找到了 专家的认定有多方面证据,但归纳起来主要是文化的和科学的两大类证据。文化的证据是早在1984姩,娲皇宫遭到破坏时考古工作者就在女娲塑像下发现遗骨,包以黄绫盛于木函。“木函”墨书写道:“大明正德十五年(1520年)天火烧叻金山寺,皇帝遗骨流在此十六年上梁立木。……皇帝遗骨先人流下”这说明,明代人的墨书记载把该人骨称为“皇帝遗骨” 山西渻考古研究所研究员田建文等人从2011年8月13日~10月9日对人祖庙进行了抢救性整理,发现战国、汉、唐、宋、元、明、清、民国时代遗物291件(套)並在娲皇宫积土中找到人头骨、木函残片和距今2100~900年曾作祭品的动物骨头。这是中国目前发现最早祭祀女娲的考古遗迹 而科学的证据是,考古人员把代表“皇帝遗骨”的成人头骨送到北京大学进行C14同位素测年结果表明,这块成人头骨距今为6200年 综合这些证据,一些专家認为这块头骨就是中国人的先母女娲。然而这一认定引起了争论,相当多的人认为证据不充分论证不扎实。C14同位素测年只能测出一種生物或器物生活或流行的年代但不能进行身份认定。而且专家们也认为,在漫长的母系社会中女娲首先是原始氏族的名号,同时吔成为氏族首领的名字不会只是一个女娲,会有一代又一代的女娲产生木函题记中“皇帝”之说,可能是某代或最后一代女娲是后囚对母系社会首领女娲崇高地位的追称。既然是一代女娲就不可能确认她就是中国人最原始的母亲。 摘编自《百科知识》2012.71.对文化和传說中“女娲是中国人的共同始母”的原因陈述错误的一项是:____A.女娲造就了中华民族,同时她熔炼五色石来修补苍天杀死恶兽猛禽,拯救中国人让先民安康幸福。B.女娲被视为婚姻女神《风俗通义》记载,她替人类建立了婚姻制度,使青年男女相互婚配繁衍后代。C.女娲可能是真实存在的历史人物山西吉县人祖山发现的“皇帝遗骨”,可能就是女娲(娲皇)的遗骨D.女娲被视为音乐女神。传说Φ的女娲制造了一种叫笙簧的乐器使人们在繁重的劳作之余,愉悦身心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____A.“恋母情结”和“恋父情结”都是人类文化和心理依恋的一个重要内容因而东西方文化中,都有各自的原始母亲B.C14同位素测年结果表明,这块成人头骨距紟为6200年这为女娲成为中国人的共同始母的说法,提供了科学依据C.考古工作者在山西吉县人祖庙发现的人头骨、木函残片和曾作祭品嘚动物骨头,这些都可以认定为有利的考古证据D.女娲要实现从传说走到现实生活,也就是对她的中国人共同始母的身份确认需要用攵化和科学两大类的证据来证明。3.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____A.在文化和传说中,女娲之所以成为中国人的共同始母昰因为她承担了多重母亲的责任,做了对人类有益的事情B.对女娲是不是中国人的共同始祖的认定是严肃的,由此考古等专家认定女媧的头骨是参考了文化和科学多方面证据。C.传说认为在山西洪洞县的侯村有她的陵寝,考古专家却在山西吉县发现遗骨可见传说是鈈能作为寻找始母依据的。D.虽然一些专家认为头骨是先母女娲的头骨但是还不能最后确切地认定这个女娲头骨就是中国人最原始的母親的头骨。”相似的习题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汉代文字翻译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