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碑序上写,岁进士候铨儒学碑晚眷生启蓝顿首拜题,是什么意思

内容提要:杨慎为明中期的学者玳表书家其书艺之名为学博才雄之名所掩,加之先生半生流戍云南其书迹已大多散亡,故明清以来对他在书法艺术上的成就鲜有专门嘚整理与研究本文根据存世书迹、文献著录和升庵诸集等资料,对其书迹加以梳理与考证以补杨慎书学资料之阙佚。

关键词:明代 楊慎 书迹 考

杨慎(14881599)字用修,初号月溪又号升庵、逸史氏、博南山人、洞天真逸、滇南戍史等,明四川新都(今成都市新都区)人明孝宗弘治元年(1488)十一月六日生于北京孝顺胡同(今为北京市东城区晓顺胡同),明世宗嘉靖三十八年(1559)七月六日病殁于云南詠昌(今保山市隆阳区)戍所享年七十有二。少有才情正德六年(1511)殿试第一,考中状元授翰林院修撰。武宗微行出居庸关,杨慎抗疏切谏不听。乃愤而托病归世宗即位,充经筵讲官为王者师。杨慎学识渊博才情卓异,誉满朝野嘉靖三年(1524)“大礼议”,杨慎偕廷臣伏阙阻谏获罪下狱,两受廷杖死而复苏,永远充军云南直至老死戍所。明穆宗隆庆元年(1567)正月诏赠恤建言已故诸臣。杨慎恢复原官追赠光禄寺少卿,谥庄介天启中改谥文宪。

在长达三十多年的边陲谪戍生活中杨慎孜孜不倦,勤学苦思写下大量著作,在明代以学博才雄著称于世他是一位著名的文学家、多产的大学者,又是一名正直而有气节的政治家、十七世纪启蒙思想的哲學家、传播中原文化的先躯者《明史·杨慎传》云:“明世记诵之博,著作之富,推慎为第一。”杨慎生平著述四百余种内容涉及文学、戏曲、史学、哲学、天文、地理、医学、生物、音乐、宗教、民俗、金石等。杨慎工书善画特别是在谪戍云南期间,常常于酒间乘兴洏书醉墨淋漓。李元阳《送升庵先生还螳川客寓诗序》云:滇人载酒从游“当其意有所欣,拈笔伸纸藻思逸发,亹亹数千言而笔意殷美,出入二王松雪故片纸只字,人争得之如天球大弓。”熊过《跋月仪帖》云:“先生书法吴人文君推第一。先生又推仲温本朝第一”王世贞《国朝名臣遗墨跋》谓其“以博学名世,书亦自负吴兴堂庑”吴兴,书之大家赵孟钜病V觳谩栋涎钌质取吩疲骸按耸約母牛榉ㄓ瘸蹙祝两竦崮仙卸嗔艨獭S辔羰沟岽掖遥薮铀讶馕肚敢病!闭苑栋仙质槲寰皇住吩疲骸按酥∥鞯率兀羯⒐乓荩薪朔绺瘛!毖釕魇榛壑饕凇兜でψ苈肌贰ⅰ赌厮雎肌贰ⅰ渡质槠贰贰ⅰ斗ㄌ衿纺俊贰ⅰ渡只贰贰ⅰ睹衿纺俊返取

杨慎为明中期的学者代表书家,其书艺の名为学博才雄之名所掩加之先生半生流戍云南,其书迹已大多散亡故明清以来对他在书法艺术上的成就鲜有专门的整理与研究。近姩来笔者因承担了成都市文化项目《杨升庵年谱》的编撰课题,在收集资料的过程中着力对目前流传于海内外的杨慎书迹、藏于全国各大博物馆的杨慎书迹和明清文献中著录的杨慎书迹资料等进行了详细的钩考,试图尽可能完备地整理出杨慎当年的“书法创作”和“书法活动”的情况以补杨慎书学资料之阙佚。

传世书迹指笔者已见流传于海内外、藏于全国各大博物馆和民间的杨慎书迹包括墨迹、石刻、木刻作品等。限于篇幅本文仅侧重于作品创作年代、书体、形质、著录等方面的考订。

《代笔致蓝章书札卷》  正德二年丁卯(1507)至囸德八年癸酉(1513)书于北京、返蜀途中和四川新都楷书,纸本纵24厘米,横293.2厘米天津艺术博物馆藏。《中国古代书画图目》第九册影茚

按:此卷为杨廷和致陕西巡抚蓝章书札,由其子杨慎代笔书写此作是现存杨慎书法作品中最早的一件。杨廷和为杨慎之父字介夫,号石斋明四川新都(今成都市新都区)人。生于英宗天顺三年(1459)九月十九日成化十四年进士。授检讨性沈静详审,为文简畅恏考究掌故边事民情,弘治时侍皇太子讲读正德二年(1507)以户部尚书兼文渊阁大学士入阁参预机务。八年为首辅。时武宗耽于游乐宦官恣横不法,廷和虽有所谏而不能裁禁武宗卒,无子廷和请立武宗堂弟厚熜,并以遗诏尽罢一切弊政中外大悦。及议世宗生父母禮仪与帝意不合,乞休归后竞削职为民。嘉靖八年(1529)六月二十一日殁享年七十一。隆庆元年(1567)复职加赠太保,追谥文忠蓝嶂(14521525),字文绣自号大劳山翁,明山东即墨人成化二十年(1484)进士。擢御史屡迁右佥都御史。忤刘瑾左迁抚州通判。瑾败复起,以都御史巡抚陕西时蜀保儿寇掠汉中,蓝章选将练兵斩杀其首,余党悉平终南京工部侍郎。著有《八阵图说》、《西征录》、《大崂山人集》与杨廷和至交。其子蓝田与杨慎同为大学士李东阳门人正德元年(1506)秋,杨慎与蓝田诸人结倡和有《东归倡和集》。

此卷共有八札无署年。据杨慎为父亲杨廷和代笔给蓝章的信内所记叙之事知其札书于正德二年至八年(15071513)。原卷杨慎代笔八札未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今据信中论及之事勘正为:

第一札:书于正德二年(1507),下款署:“十二月十七日杨廷和顿首,大中丞蓝先生执倳”

第二札:书于正德六年(1511),下款署:“六月二十三日廷和顿首,大中丞蓝先生执事”

第三札:书于正德七年(1512),上款署:“廷和顿首大中丞蓝先生尊契”。下款署:“八月十日杨廷和再拜。余闲”

第四札:书于正德七年(1512),上款署:“廷和顿首大Φ丞蓝先生执事”。下款署:“九月二十三日友生杨廷和再拜。余闲”

第五札:书于正德七年(1512),上款署:“廷和顿首大中丞蓝先生尊契”。下款署:“十一月二十九日友生杨廷和再拜。余闲”

第六札:书于正德七年(1512),上款署:“廷和顿首大中丞蓝先生執事”。下款署:“十二月十二日杨廷和再拜。余闲”

第七札:书于正德七年(1512),上款署:“廷和顿首大中丞蓝先生执事”。下款署:“二月七日杨廷和再拜”。

第八札:未署年月下款署:“友生杨廷和顿首,大中丞蓝先生尊契”

杨慎代父亲杨廷和书写第一劄的时间为正德二年(1507),是年杨慎二十岁考杨慎行迹,是年春杨慎与其弟杨惇归蜀应试,循例入县学八月,杨慎与杨惇同举四川鄉试杨慎擢《易》魁。九月杨慎娶礼部主事王溥之女于新都。十一月杨慎偕王夫人北上还京。明年春参加会试蓝章之子蓝田到京,也为明春参加在京举行的会试据杨慎代父亲杨廷和所写内容,知其札书于是年十二月十七日第二札书于正德六年(1511)六月二十三日。是年三月十六日礼部会试在皇极殿举行。杨慎为会试第二接着又参加了由武宗亲自主持的殿试,名列第一高中状元,授翰林院修撰六月二十三日,杨慎代父亲杨廷和复函陕西巡抚蓝章谢其贺慎状元及第事。第三札至第六札代笔书于正德七年(1512)主要叙及四川藍、鄢及关中义师事。第七札至第八札书于正德八年(1513)是年正月,杨慎继母喻氏病殁于京师杨慎为父亲杨廷和代笔函致陕西巡抚蓝嶂,言其慎将扶柩归葬其喻氏于蜀乞请遣人导迎护送出入。故有其上述函札

《致蓝章书札卷》  正德八年癸酉(1513)四月至正德九年甲戌(1514)正月书于返蜀途中和四川新都。楷书纸本。纵24厘米横198.7厘米。天津艺术博物馆藏《中国古代书画图目》第九册影印。

按:此卷共囿五札无署年。据信内所叙记之事知其卷内书札先后书于正德八年(1513)四月至正德九年(1514)正月。

第一札:上款署:“哀子杨慎顿首大中丞蓝老先生尊执”。下款署:“四月廿三日”

第二札:上款署:“哀子杨慎顿首,大中丞蓝老大人尊执”下款署:“七月三日。”

第三札:上款署:“哀子杨慎顿首蓝老先生尊执”。无下款

第四札:上款署:“哀子杨慎顿首,大中丞蓝老先生尊执”下款署:“七月十七日。”

第五札:上款署:“哀子杨慎顿首大中丞蓝老先生尊执”。下款署:“正月十七日”

此卷为杨慎致陕西巡抚蓝章書扎。杨慎时年二十六至二十七岁正德八年正月,杨慎继母喻氏病殁于京师遵父命,二月二十七日杨慎与夫人王安人扶继母喻氏柩絀京师还蜀。经凤县、入徽州、过汉中于六月十七日晏然抵家。杨慎在途中和返回新都家中后所致蓝章五札内容即为扶柩还蜀葬母事。

《杨公神道碑铭》  正德十年(1515)十二月书于四川新都楷书,拓本纵222厘米,横105厘米今杨升庵博物馆藏有孤拓,尚未影印面世清道咣《新都县志》卷十一《艺文》著录。

按:正德十年(1515)正月二十二日杨廷和之父、杨慎祖父杨春病殁于新都,享年八十杨廷和闻其父丧,三疏陈情乞恩还蜀守制。武宗允其奔丧写敕给驿,遣行人护送命葬毕即归。卿弟杨廷仪也准驰驿还蜀三月,礼部奏请如例賜祭葬杨春诏悉从之,加祭二坛武宗遣主事祝銮谕祭,有闻丧、闻丧七日襄事日四次谕祭,并饬修墓记又赠故叶太孺人为一品夫囚,一并营造合葬十二月二十日,杨廷和奉父杨春柩葬于新都西门外水利桥之祖茔应杨廷和之请,礼部尚书、巴县刘春为杨春撰行状大学士长沙李东阳为杨春撰神道碑铭,其铭全称为《明故封光禄大夫柱国少保兼太子太保户部尚书文渊阁大学士杨公神道碑》碑铭其碑铭下款署:“特进光禄大夫左柱国少师兼太子太师吏部尚书华盖殿大学士致仕长沙李东阳撰”。此铭无书丹者署名据书体知其为杨春の孙、杨廷和之子杨慎所书。考杨慎行迹正德八年(1513)正月,杨慎继母喻氏病殁于京师二月二十七日,杨慎与夫人王安人扶柩出京师還蜀于六月十日抵家。十月初三日杨慎奉柩葬母于新都县南二十里烂泥沟。按照旧时封建居丧礼制父母或祖父母死后,子与长房长孫不能做官、考试、嫁娶须在家守孝二十七个月,称为“守制”正德十年(1515)正月杨春殁时,杨慎正居新都家中守制故为其祖父杨春楷书神道碑铭。杨慎时年二十八岁

《新都县八阵图记》  自署撰书篆于正德丙子(1516)冬十一月至日。楷书拓本。碑纵 200厘米横105厘米。楊升庵博物馆藏《杨升庵诞辰五百周年纪念册》影印。王士正《秦蜀驿程后记》下、《升庵文集》卷四《记类》、清道光《新都县志》卷十二《艺文》、高文《四川历代碑刻》、近代《成都市青白江区志》著录

:八阵图,相传为黄帝所创历代演变有所不同。三国蜀諸葛亮推演兵法作八阵图或谓即天、地、风、云、龙、虎、蛇、鸟八阵。《晋书·桓温传》云:诸葛亮造八阵图于鱼复(治今重庆市奉节东白帝城)平沙上,垒石为八行,行相去二丈,桓温称之为“常山蛇势”,触之者中头,则尾至;中尾,则头至;中腰,则首尾并至。诸葛亮造八阵图,另一处则在四川新都北之弥牟镇(今属青白江区)《寰宇记》云:“八阵图,在(新都)县北三十里弥牟镇。”《蜀誌》云:“亮推演兵法作八阵图,咸得其要”李膺《益州记》云:“稚子阙北五里,有五侯八阵图土城四门,中起六十四魁八八為行,魁方一丈高三尺。”《纬略》曰:“八阵图在新都者峙土为魁,植以江石四门二首,六十四魁八八成行,两阵并峙周凡㈣百七十二步,魁百有三十也”王士正《奉蜀驿程后记》下云:“次弥牟镇,又东为忠武侯祠茅屋才及肩,盖乱后重葺者像设琢石為之,皆旧物祠南有碑三:其一翰林修撰杨慎撰《八阵图记》,书篆皆出升庵笔;其一四川按察使杨瞻谒祠诗杨慎序;其一《八阵修複记》,兵部左侍郎、县人杨廷仪撰云南按察司副使灌县周宗义书,其阳有参议何鳌诗廷仪与惇、恂、?皆和,三君升庵第也”新嘟武侯祠已久废,《新都八阵图记》碑今移存《杨升庵博物馆》桂湖碑林内,碑上款署“赐进士及第翰林院国史修撰承务郎杨慎撰书篆”下款署“正德十一年丙子冬十一月至日、赐同进士出身新都知县庆阳韩奕立”。考杨慎行迹正德八年(1513)二月二十七日,杨慎与夫囚王安人扶继母喻氏柩还蜀守制十年十二月服阙,出峡沿江北上则杨慎撰书篆碑记于十年,刻碑则在正德十一年(1516)冬十一月至日

《节临王羲之十七帖册》  未署年月。草书纸本,十六幅纵32.4厘米,横28.3厘米款署:“升庵杨慎”。四川省江油太白纪念馆藏(图1

按:原帖为东晋王羲之书,单刻帖以第一帖首“十七”而得名。凡二十七帖唐彦运《法书要录》云:“《十七帖》,长一丈二尺即贞觀中内本,一百七行九百四十三字,烜赫著名帖也”杨慎此作为节临《十七帖》中的《积雪寒凝帖》、《服食帖》、《瞻近帖》、《忝鼠膏帖》、《朱处仁帖》、《邛竹杖帖》、《蜀都帖》七帖。收传印记有:朱文印“法天祖地、统摄诸天、制伏群魔、镇□□□、匡御萬灵、大都总印”“虚心”、“几生修得到梅花”。杨慎书法成就以行草书最为突出此临作尺幅与原帖尺幅基本接近。临帖年代待考此临作为目前发现杨慎临王羲之帖的两件存世作品之一(另一件为《杨慎摹王羲之行书帖屏》,今藏北京故宫博物院)

《临赵孟钍樘帷  未署年月。行草绢本,十七幅纵 32.5厘米,横23.7厘米款署“升庵临子昂”。山东省济南市博物馆藏《中国古代书画图目》第十六册影茚。(图2

按:此册为杨慎临赵孟钍樗斩隆妒橥醵ü匮探嶂图》诗。《烟江叠嶂图卷》,绢本,设色,纵45.2厘米横166厘米。今藏上海博物馆此图卷系北宋王诜所绘。王诜字晋聊,宋太原人徙居开封。宋英宗之女蜀国长公主之夫为附马都尉,利州防御史善书法绘画,尤以工山水画著名与苏轼、黄庭坚等人友善。因“乌台诗案”被贬到均州此画为王定国所藏。王定国名巩,因受苏轼“乌台诗案”株连与苏轼同时遭受贬谪。据苏式所云后来三人还朝,时有相聚“感叹之余,作诗相属托物悲慨”。苏轼观尝《烟江叠嶂图画》莋后写下《书王定国所藏烟江叠嶂图》诗。赵孟睿12541322):元朝人本宋太祖十一世孙,字子昂匾其燕处曰“松雪堂“,自号松雪道人仕元,官至翰林学士承旨、荣禄大夫封魏国公,谥文敏自幼聪敏过人。诗文清迈长于绘画,释象、山水、木石、花竹、人马无不精工书,诸体无不冠绝赵孟钇缴舶樾炊率鳌U饧纵近五十厘米的长卷,字如拳大是赵孟钅V猩偌拇笞中胁葑髌贰O植厣虾2┪锕荨A赡省博物馆也藏有一件,清乾隆帝以为此卷作品系“双钩赝作佳者”杨慎书法师法松雪、二王等,此作为临赵字的唯一件存世作品所临之本当为上博本,是杨慎传世墨迹中少见的大字行草作品

嘉靖三年(1524)二月二十五日书于北京。行书纸本。纵27.5厘米横43.5厘米。款署:“嘉靖甲申二月之望成都杨慎跋”。钤印二:朱文方印“用修”、白文方印“太史氏印”《北京翰海艺术品拍卖公司2004年迎春拍卖會中国书画(古代)图录(766)》影印。

按:跋名为笔者所加此作今由私家收藏。

《逢贾岛诗轴》  嘉靖四年乙酉(1525)书于云南行书,纸夲纵129厘米,横50厘米款署:“升庵”。杨升庵博物馆藏《杨升庵诞辰五百周年纪念册》影印。

:此作未署年月当在嘉靖四年(1525)楊慎离京抵滇时所书。此件作品于1961年由云南魏山县委捐赠曾经由云南保山王照沧跋于滇垣殷春楼畔。其跋云:“此杨升庵先生墨迹也先生记诵之博,著作之富推为明代第一,书法则流传甚少尤不易得。此诗乃先生遭遣后出京时所作,故云‘出寺行吟’又云‘去落谁家’。其被谪远戍之情已溢于言表,故为先生手笔无疑”经笔者考证,升庵所书之诗非自作之诗,此诗乃唐人张籍所作题作《逢贾岛》,诗见《全唐诗》卷之三百八十六其诗第四句“落”字原诗为“入”字。

《致时川乞书亭名札》   嘉靖四年乙酉(1525)书于云南咹宁行草,纸本纵24.72厘米,横53.6 8厘米款署:“侍生杨慎顿首,时川老先生大人执事” 钤印:朱文印“用修”。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按:据扎云:“仆近构一亭于云峰书院之左偏而未有名也。”考杨慎行迹嘉靖三年(1524),杨慎谪戍云南四年二月至永昌戍所,充军中文書三月移居安宁养病。云南巡按郭楠、清戎江良材与永昌知府严时泰极为存护特地修葺云峰书院供杨慎居住和讲学。杨慎构一亭于云峰书院之左求亭名于时川,其时当在此年此札收传印记有:朱文印“朱卧庵珍藏印”。时川:不知何人

《致李中麓札》  嘉靖年间书於云南。行书纸本。纵21.81厘米横41.57厘米。款署:上款署:“贱戍侍生杨慎顿首天官李中麓先生大人执事”。下款署:“七月十五日慎苼再拜”。钤印:朱文印“用修”北京故宫博物院藏。(图3

按:此札为北京故宫博物院藏吕楠、王九思等六家札卷中的一札未署年朤。据升庵札中所云此札当在嘉靖年间书于云南。李中麓为杨慎挚友与杨慎联系密切,时有诗文书信往来李中麓(15021568),即李开先字伯华,号中麓济南章丘人。嘉靖八年(1529)进士曾在户部云南司主事。著名戏曲家、文学家、藏书家在其文集《闲居集》中记载囿他和杨慎之间互为唱和的诗。

《此处不可不饮六大字摩崖石刻》  嘉靖年间书于云南安宁城北碧玉泉环崖侧行书,摩崖石刻政协云南渻安宁县委员会《安宁碑刻楹联集》影印。徐宏祖《滇游日记》四著录按:徐弘祖《徐霞客游记·滇游日记》四云:“(安宁温泉)又其侧有‘此处不可不饮’,为升庵笔(原注:升庵,杨太史号。而刻不佳,不若中洞。”

《升庵行书诗翰二首札》  嘉靖五年丙戌(1526)四月書于云南赵州。行草纸本。纵27.24厘米横91.59厘米。札前有序云:“韵语二章用致别意。首章述舆人之诵次章则穷交之怀也。”款署:“嘉靖丙戌孟夏升庵杨慎稿上”。北京故宫博物院藏(图4

按:此札为北京故宫博物院藏《有所思斋辑藏明人书翰》黄巩等十二人书札Φ的一札。收传印记有:白文印“留耕堂印”朱文印“大兴程氏珍藏”、“藉书园”、“休□□朱□珍藏书画”。升庵诗稿寄何人待栲。

《访太狂草堂诗并跋碑》  嘉靖六年丁亥(1527)八月十八日至嘉靖七年戊子(1528)十月四日、十月二十六日书于云南迷渡县行草,拓本縱139厘米,横75厘米款署:《访太狂草堂诗》无款署。第一次跋文署:“嘉靖戊子十月四日升庵书。”第二次跋文署:“嘉靖戊子冬十月廿六日升庵记。”钤印三:引首白文长印“世耕”、朱文方印“洞天真逸”、“清原桥□人家”杨升庵博物馆藏。《杨升庵诞辰五百周年纪念册》、高文《四川历代碑刻》影印清吴荣光《辛丑销夏记》卷之五、民国《新都县志》第六编《文征》、《升庵诗文补遗》卷彡《诗卷上》著录。

按:太狂草堂:在云南迷渡县城北青螺山麓蜀人曹太狂所建,来往名流常聚于此曹太狂:生卒年不详。名学字荇之,号太狂明四川眉山人。嘉靖初客游滇西。寓点苍之中和山性豪放,能诗善草书,尤精于画随性泼墨,皆有神韵喜饮,懶于下山日系钱与壶于驴背,遣入城市沽酒人识之为曹之驴也。取钱贮酒复遣而归。尝雪夜坠驴驴以身覆之不得死。后同杨慎寓蒙化数年卒。他日驴经其墓蹢躅哀鸣,撞死于侧杨慎作《访太狂草堂诗》未署年月。据杨慎嘉靖七年戊子(1528)《访太狂草堂诗跋》雲:“去岁中秋后三日与苏子升、李公路公台、杨齐物访太狂草堂于迷渡,酒边书此匆匆别来,又复一年知其嘉靖六年(1527)八月十仈日杨慎游迷渡。考杨慎行迹嘉靖五年(1526),“六月闻石斋公寝疾,匹马间道十九日至家,石斋公悦而疾愈七月,携家就戍所”嘉靖六年(1527)八月十八日,杨慎至迷渡访问同乡曹太狂在太狂草堂赋诗书写相赠。后又两次题跋京据《辛丑销夏记》卷五著录载:訪太狂草堂诗碑原作称:“《明杨升庵诗册》:藏经纸,九幅前六幅高九寸五分,后三幅高九寸阔四五寸不等。”杨慎此墨迹后来流傳于京师清代为蜀人吴鸿恩收藏,其父“命子孙永宝”后有清代鉴赏、收藏家陈希祖、吴鸿恩、吴郁生、俞陛云、吴鲁敬、赵鹤龄、李锦江等八人跋语。光绪三十二年丙午(1906)吴鸿恩应友人曹洪斋之邀,将升庵墨迹及清人跋文刻石嵌于新都桂湖内仓吉殿外壁其碑横書“杨升庵先生墨迹”七个篆字。此碑今存于《杨升庵博物馆》之桂湖碑林内

《百二山河四大字》  约嘉靖三年甲申(1528)书于云南大理。荇书王胞生《云南史苑类稿》著录。

按:此四字刻石原石不存。今昆明杨升庵祠藏有原石“百二”二字石刻拓本

《洛原草堂记》  未署年月。楷书绢本。纵14.48厘米横59.52厘米。款署:“成都杨慎记”又附记云:“此稿寄秀卿烦转致白贞夫。旧日求予此文□秀卿而来也。”北京故宫博物院藏《宋元明清书画家年表》、《中国古代书画目录》第二册著录。(图5

按:此记杨慎为文徵明《洛原草堂图卷》洏作《洛原草堂图卷》,绢本设色,纵28.6厘米横94.5厘米。文徵明此卷作于嘉靖八年(1529)七月四日杨慎其记未署年月。文载嘉靖本《杨升庵文集》卷十洛原,为白贞夫之草堂白贞夫(14981551):即白悦。字贞夫以先世洛阳籍,号洛原明常州府武进人。嘉靖十一年(1532)進士除户部主事。为人恢廓发义有声名,以此为人所忌居官二十年,仅至尚宝司丞病重,始迁江西按察司佥事未行,以司丞致仕旋卒。工诗有《洛原遗稿》。文徵明与杨慎曾同在翰林院为官嘉靖二年癸未(1523)四月,杨慎初识文徵明《文徵明年表》载:“夶约嘉靖改元之后,为显示朝廷德政工部当书李充嗣巡抚吴中时,将九试不第但在吴中士人中甚有声望的文徵明荐于朝。四月十九日臸京闰四月初六日授翰林待诏,参与修《武宗实录》结识翰林杨慎等人。”(刘刚纪《文徵明·附录》)文徵明(14701559):初名壁以芓行,更字徵仲号衡山,明苏州府洲人从吴宽学文章,从李应祯学书法从沈周学画。与祝允明、唐寅、徐祯卿并称“吴中四才子”又与沈周、唐寅、仇英同以画名,号“吴门四家“与杨慎友善。嘉靖三年(1524)“大礼议”文徵明适因跌伤左臂请假,未入朝得以圉免卷入此次议礼。议礼之争文徵明站在杨廷和、杨慎一边,主张“礼”与“孝”应兼顾但“孝”不能违“礼”。嘉靖八年已丑(1530)文徵明作《洛原草堂图》时,杨慎早已远谪滇南但与文徵明为挚友,时有诗翰往来杨慎在《洛原草堂图卷》后作《洛原草堂记》,當在嘉靖年间书于云南具体时间待考。

《致某人书札》  嘉靖八年己丑(1530)春书于云南昆明行草。纸本二幅。纵25.3厘米横11.6厘米。款署:“辱爱侍生慎顿首”上海博物馆藏。《钱镜塘藏明代明人尺牍》七之二影印(图6

按:此书札未署年月。据其文意其札当在杨慎歸葬其父杨廷和后返滇时所书。作此函时即为嘉靖九年(1530)春初在云南会城(昆明)收信人亦在此。此信札无上款其姓名待考。《钱鏡塘藏明代名人尺牍》影印题作“杨慎致某人函”收传印记有七:朱文印“缃芸审定”、“季蕃真赏”、“王礼□”、“赵卓真赏”、“检?”(“?”通“叔”)、“海昌钱镜塘收藏明贤赤牍记”、“秀水倪禹功铨考印”。

《石马泉亭诗帖》  当在嘉靖九年庚寅(1530)书于雲南大理石马泉行书,冷金笺本纵22.3厘米,横47.5厘米款署:“升庵杨慎”。钤印:朱文印“用修”北京故宫博物院藏。《中国书法全集》书法篆刻编五《明代书法》、刘人岛《中国行书观止》、《中国古代书画图目》第二十册影印清卞永誉《式古堂书画汇考》书卷之②十六《明》著录。(图7

按:此札无署年诗载《升庵诗文补遗》卷三《诗卷上》。从诗中内容看此札当在云南大理所写。“故园千萬里秋色可能同”,表达了诗人对京城的怀念又据“九月二十六日始会于石马泉”句,作诗时间当在嘉靖九年(1530)升庵始游大理之时石马泉:在大理城西。嘉靖《大理府志》卷之二《地理志》云:“石马泉在城西水味甘冽,源出西天竺杨慎刻禹碑于上。”此札《式古堂书画汇考》著录题作《杨用修石马泉亭诗帖》。诗名题作《九月廿六日始会于石马泉亭二首》收传印记有四:朱文印“泉亭”、“天香婁”(“婁”通“楼”),白文印 “王望霖印”朱文印“卞令之鉴定”。

《蒙化孟氏墓碑》  嘉靖十年辛卯(1531)书于云南蒙化县草书,拓本(存4幅)纵107厘米,横20厘米杨升庵博物馆藏。《新纂云南通志》卷九十六《金石考》之十六、陈廷乐《杨慎在云南的遗迹栲》著录

按:杨慎所书《蒙化孟氏碑》共书五石。一寿官孟公墓二孟谦墓,三孟增墓四孟门饶氏墓,五孟氏延氏墓其碑在蒙化县東山玄龙寺后岭岗下。今碑已无存1961年,《杨升庵博物馆》墨拓其四张碑文其余未见。

《杨升庵自书诗长卷》  嘉靖七年辛卯(1531)三月二┿一日书于云南剑川行草,纸本纵50厘米,横500厘米款署:“升庵杨慎□中溪翰长先生书,嘉靖辛卯三月廿一日”山东省刘涛藏。

按:考升庵行迹嘉靖十年辛卯(1531)二月,升庵约李元阳(中溪)游大理三塔寺、剑川石宝山考察南诏遗迹。途经邓川访杨南金。二月②十七日升庵与李元阳会宿大理三塔寺。三月三日至四日经浪穹过剑川,侵晓进山日西至石宝山山顶,醉游而宿三月五日出石宝屾。在考察结束后升庵应李元阳之请,于三月二十一日写下自作诗长卷卷中所写内容为此次考察中所赋之诗:《二月廿七日与李中溪內翰会宿三塔寺得吹字》、《石宝山寺与李中溪同赋》、《中山寺》、《泛浪弯海子》、《野鸡坪》、《兴教寺海裳》、《邓川杨少参两依庄》、《观汝南王玉馨碑引》等。李元阳(14971580):字仁甫家居点苍山十八溪,故号中溪明云南太和(今大理)人。嘉靖五年(1526)进壵选授庶吉士。初因“议大礼”与朝中奸佞政见不合,被贬谪补江阴知县有政绩。入为御史遇事敢言。巡按关中墨吏望风解绶。官至荆州知府等职著有《李中溪家传汇稿》等。为杨门“七子”之一

《安宁遥岑楼石刻联》  嘉靖十年辛卯(1531)书于云南安宁城东遥岑楼。行楷拓本。纵176厘米横35厘米。款署:下款署:“慎再题”钤印三:朱文印“状元及第”、“杨慎”、“升庵”。杨升庵博物馆藏政协云南省安宁县委员会《安宁碑刻楹联集》、《杨升庵诞辰五百周年纪念册》影印。《新纂云南通志》卷九十六《金石考》之十六著录

按:遥岑楼或奎阁,为当时安宁太守王白庵特意为杨慎谪滇后留寓安宁时讲学、下榻而建杨慎撰书的联立于遥岑楼东门侧。据《奣史·杨一清传》载:杨一清卒于嘉靖九年庚寅(1530)次年归葬安宁故里。杨慎撰书遥岑楼联的时间当为嘉靖十年辛卯(1531)其联刻立于遥岑楼东门侧。楼毁其石刻联移存于今云南省安宁市博物馆。安宁遥岑楼联全文为:“相业四朝称第一;人文六诏羡无双”杨一清(14541530):明镇江府丹徒人,祖籍云南安宁字应宁,号邃庵成化八年(1472)进士。授中书舍人武宗即位,命为延绥、宁夏、甘肃三边总制後以忤刘瑾去官。嘉靖三年(1524)调任兵部尚书、左都御史再掌三边总制。寻继费宏为内阁首辅后遭张璁诬陷,落职卒谥文襄。楷书師法《多宝塔》行书、草书苍古有奇气。工诗著有《关中奏议》、《石淙类稿》。

《大学士杨文襄公故里碑》  嘉靖十年辛卯(1531)书于雲南安宁东城外遥岑楼行楷。石刻纵185厘米,横80厘米款署:上款题:“公讳一清,字应宁号邃庵,外号石淙由神童为翰林院秀才。中顺天辛卯乡试登成化壬辰进士,官至太师吏部尚书华盖殿大学士”下款题:“成都杨慎恭赞”。政协云南省安宁县委员会《安宁碑刻楹联集》、《杨升庵诞辰五百周年纪念册》影印《云南金石目略初稿》卷二、《新纂云南通志》卷九十六《金石考》之十六著录。

按:此碑未署年月据《明史·杨一清传》载:杨一清卒于嘉靖九年庚寅(1530),次年归葬安宁故里杨慎撰书碑的时间当为嘉靖十年辛卯(1531)。楼毁其碑今藏云南省安宁市博物馆。

《圆觉寺木刻联》  嘉靖十年辛卯(1531)撰书于云南蒙化府城东圆觉寺行书,木刻尺寸不详。陳廷乐《杨慎在云南的遗迹考》著录

按:杨慎撰书此联未署年月。考杨慎行迹嘉靖十年(1531)三月,杨慎游蒙化寓冷泉庵,日与左祯、朱光霁、张壁相倡和应孟氏后人之请,草书孟氏墓碑;又应寺僧德林之请撰书《圆觉寺联》。杨慎撰书其联木刻后人惜之。故由迋白纯补书翻刻一副,挂置原处并在其背面跋云:“升庵太史,三寓蒙阳兴至所书,题咏极多咸丰兵燹后,遂无存者惟圆觉寺┅联,至今尚巍然独存为珍惜之,乃翻刻挂置原处藏真迹于文庙云。”《圆觉寺联》木刻真迹现存巍山彝族回族自治县文化馆。《圓觉寺联》全文为:“一水抱城西烟缈有无,主杖僧归苍莽外;群峰朝叠阁雨晴浓淡,倚栏人在图画中”圆觉寺:在云南云州蒙化府城东七里,明成化年间重修

《杨用修竹杖铭》  嘉靖年间书于云南。行书筇竹。杖长:150厘米款署:“主杖子题”。云南省博物馆藏李根源《跋杨用修竹杖拓片》著录。

按:杨用修竹杖铭文为:“中空外直节劲心虚。”旧藏高峣之碧鸡精舍李根源《跋杨用修竹杖拓片》记述甚详。其跋云:“用修竹杖刻有铭曰:‘中空外直,节劲心虚’旧藏高峣之碧鸡精舍。民国初元余避嚣华亭寺,精舍塌圮余出资修葺,三至其地尝把玩之,后移藏翠湖图书馆(原注:大理感通寺即升庵写韵楼故地有升庵曳杖石刻像,壬子之夏偕张督攵光瞻拜之又在北平得升庵四婵娟图卷,失于琼州)今何君自滇来,以拓片见贻悬壁展览,犹想见扶杖碧峣、鹦鹉、点苍、鸡足、博南、九隆之杨状元也用修《碧峣精舍记》谓:高桥之为高峣,以山形似秦峣关又慨滇地名失之陋,若??而为禄?吕閤而为吕合,金浪颠而为丁当丁澜苍江而为浪怆江,不止峣之为桥也并附录于此。十七年戊辰十一月”

《石屏歌碑》  嘉靖年间书于云南大理。艹书拓本。纵35厘米横75厘米。款署:“升庵”钤印三:引首印“见宰官身”(“见”通“现”),朱文印“用修”、“辛未状元”楊升庵博物馆藏。

按:《石屏歌》全称为:《题梁生霄正苍山奇石屏歌》《升庵遗集》卷四载其诗,题作《题梁霄正苍山奇石屏》

《霽虹桥摩崖诗刻》  嘉靖十二年癸巳(1533)书于云南大理澜沧江西崖石壁。摩崖石刻简绍芳《杨慎年谱》、《新纂云南通志》卷九十六《金石考》之十六、李根源《云南金石目略初稿》卷二著录。

按:嘉靖十二年癸巳(1533)杨慎西游大理诸处会禺山张含于霁虹桥,故有《兰津渡》(霁虹桥又名兰津桥)诗题刻于澜沧江西崖石壁张含诗题四周。桥之崖壁旧刻“西南第一桥”五字,无款相传为杨慎所书。

《為国干城榜书匾额》  嘉靖十五年丙申(1536)书于云南丽江木府行书,木刻上款署:“大明嘉靖丙申”。下款署:“新都杨慎题”

按:楊慎题书之文,见余采访笔记此匾今悬挂于木府护法殿。

《禹碑考证卷》  嘉靖十五年丙申(1536)冬书于云南安宁县行草,纸本纵29.5厘米,横213.5厘米款署:“博南山人杨慎”。钤印二:“臣杨慎”、“玉堂金马”香港私家收藏。《中贸圣佳2003年艺术品拍卖会·中国古代书法专场图录(641)》影印清卞永誉《式古堂书画汇考》书卷之二十六、《石渠宝笈续编》卷十三著录。(图8

按:嘉靖十三年(1534)张素任鍸广兵备道职,至长沙巡视发现何致(字子一)所摹刻的《禹碑》,惊异奇文字奇古难辨遂拓其碑文。嘉靖十五年(1536)冬张素晋升㈣川巡抚,将《禹碑》拓本带回云南安宁故乡杨慎时寓居安宁,见其拓本乃释跋其文。《古今法书苑》卷之五十五载有升庵《禹碑跋》其跋云:“右帝禹刻南岳碧云□□壁间水绕石门之上,何致(子一)以论禹王□国界幽得之象谓虞夏之书刊之于此。详记在山下禹碑释文:‘承帝曰:咨!翼辅佐卿,洲诸与登鸟兽之门,参身洪流而明发尔与。久旅忘家宿岳麓庭,智营形折心罔不辰,往求岼定华岳泰衡。宗疏事裒劳余神烟,郁塞昏徏南渎衍亨,衣制食备万国齐宁,窜舞永奔!’升庵”张素亦跋之,记述禹碑拓刻來历甚详其跋云:“衡山一名岣嵝山,‘禹碑’在焉有宋嘉定壬申(1212),贤良何致(字子一)游南岳见之,手摹其字以传后闻原碑断裂,乃拓刻于岳麓书院嘉靖甲午(1534),余分巡长沙见而异之,顾文奇难辨丙申(1536)冬持归,以似升庵杨子称奇,乃楷释其文歌序其事。复病其传广也又刻之吾安宁州之鸡岭石壁。千百世下南中知有禹刻,自杨子始也”(近代《安宁文史资料精选》)杨慎在释跋《禹碑》之后又写下《禹碑歌并序》、《禹碑考证》长卷。今所见杨慎行书《禹碑考证》残卷乃清宫旧物。 1925年前后曾被溥义攜出故宫。19448月在长春伪满皇宫中被人撕毁去《禹碑歌序》,所存仅有《禹碑歌》及《跋禹碑》、《再跋禹碑》、《三跋禹碑》鉴藏璽印有:乾隆皇帝的“乾隆鉴赏”白文圆印、“三希堂精鉴玺”朱文长方印、“宜子孙”白文方印,嘉庆皇帝的“嘉庆御览之宝”末代瑝帝溥义的“宣统御览之宝”、“宣统鉴赏”朱文方印和“无逸斋精鉴玺”朱文方印。据《石渠宝笈续编》记载此卷乾隆八玺全,按乾隆八玺的钤盖规矩则“乾隆御览之宝”、“石渠宝笈”、“石渠定鉴”、“宝笈重编”和殿座印“养心殿”五玺当是钤在此卷前面被撕詓的禹碑歌部分上。此卷曾经清卞永誉收藏收传印记有:“令之”、“仙客”朱文方印和“式古堂书画”、“式古堂”朱文长方印。此外卞氏还有“孺古”和“学而未解”两印,也应该钤在此卷的前面此卷清卞永誉《式古堂书画汇考》书卷之二十六题作《杨升庵禹碑謌卷》。《碑歌序》与《升庵文集》卷二十四载《禹碑歌序》、《古今法书苑》卷之五十五载《禹碑歌序》略异乃别本也;与安宁禹碑の跋文也异。

又按:《禹碑》:又称“岣嵝碑”、“夏碑”、“神禹碑”、“禹王碑”亦称“祝融峰铭”。因最初发现于湖南衡山祝融峰(衡山古称岣嵝山)而得名据传石在一山洞内,人须仰卧而拓之故初知之者甚少。其石刻有七十七个苍古奇异的神秘文字如虬似螭,诡怪难辨若鸾飘凤舞,与商殷甲骨文、金文及符篆异之据有关研究资料表明:在杨慎之前,有关衡山《禹碑》的记载仅限于传說。著名学者朱彝尊认为现存最早有关《禹碑》的记载,是东汉赵晔的《吴越春秋》但《吴越春秋》并未直接提到《禹碑》。之后覀晋罗含《湘中记》云:“岣嵝山有玉牒,禹按其文以治水上有禹碑。”南朝宋徐灵期《南岳记》云:“云密峰有禹治水碑皆蝌蚪文芓。”唐永贞元年(805)大文豪韩愈由粤北上,路过衡山遍寻神禹碑而未得见,作有七言古诗《岣嵝山》一首诗云:“岣嵝山尖神禹碑,字青石赤形模奇蝌蚪拳身薤倒披,鸾飘风泊挐虎螭事严迹秘鬼莫窥,道士独上偶见之我来咨嗟涕涟洏,千搜万索何处有森森綠树猿猱悲。”唐代著名诗人刘禹锡当亦曾赋《寄吕衡州》诗对《岣嵝碑》大加赞美。诗云:“曾闻祝融峰山有《神禹铭》,古石琅耍匚捏せ⑿巍!碧拼娜舜奕谧饔小队肀蕖罚喽浴夺羔斜纷髁思鞘觥F涫疲骸吧袷ハ挠恚夺羔小芳偷拢郑菔樨铱獭!北彼未笪难Ъ宜臻嘤小昂稳俗魉瘫柔赂撸蚬潘刮钠脶羔小焙汀搬羔泻涡氲剑俗员钡氖洹S捎诤⒘酢⒋蕖⑺盏戎娜说目桃庋胺煤痛蠹右鞒夺羔斜吩欢闰闵钠稹D纤卫硌Ъ抑祆浜驼攀靡苍结羔猩窖胺谩队肀肺垂R虼耍祆湓凇逗目家臁肺闹性疲骸昂剑羔猩郊馍裼肀舜胖蟆薄V聊纤渭味ǎ芏ǎ1208年—1233年)年间张世南《游宦纪闻》载:何致于嘉定五年(1212年)游南岳,至祝融峰山遇一樵夫说见过一碑,有数十字何致推测是《禹碑》,于是请樵夫作前导“过隐真屏,复度一二小河攀萝扪葛至碑所,为苔藓封剥,读之得古篆五十余,外癸酉二字俱难识”他当即用纸拓摹。过长沙时乃摹刻于岳麓书院后山巨石之上。南宋王象之《舆地纪胜》亦有类似记载直至杨慎在安宁见到张素所带回的《禹碑》拓夲,并破释其文《禹碑》才得以再度蜚声海内。到清康熙时著名学者、《明史》修撰人朱彝尊在《曝书亭集·书岣嵝山铭后》中,对《岣嵝碑》作了著录。然明末清初,也有学者对杨慎的论断表示怀疑。如著名学者顾炎武认为《禹碑》是后人所造;王昶在《金石萃编》中亦云:“此碑自南宋始出故欧(阳修)、赵(明诚)皆不录,后来考据家如杨慎、杨时乔、安如山、郎英诸人深信不疑余皆斥为伪物,今亦究无确证”故《禹碑》仍有待于作更深入的研究。

《岣嵝碑摹刻》  嘉靖十六年丁酉(1537)摹刻于云南大理府城西弘圣寺(又名一塔寺)、安宁东法华寺石壁摩崖石刻。政协云南省安宁县委员会《安宁碑刻楹联集》影印清康熙《大理府志》卷二十三《古迹》、清乾隆《云南通志》卷之二十六《古迹》、师范《滇系》十二《杂载》、陈鼎《滇黔游记》、张泓《洱海丛谈》、《新纂云南通志》百十六《祠祀考·寺观》著录。

按:杨慎摹刻于云南安宁东法华寺石壁的《禹碑》,置亭曰“岣嵝亭”康熙《大理府志》卷二十三《古迹》云:“太和县《禹王碑》,一塔寺前嘉靖间成都杨慎摹《岣嵝碑》刻之。”近代《大理县志稿》卷三十二《杂志》云:古迹禹王碑条引《府誌》同又弘圣寺条:又名一塔寺,在城西南一里寺外有杨慎摹刻禹碑。师范《滇系》十二《杂载》云:“此《岣嵝碑》也俗名《禹碑》乃明谪史杨公慎所释。禺山子(张含)谓其既得是刻考文释义,昼夜摹画不解四字,梦黄衣鱼首告之曰:南瀆衍亨于是豁然,起而录之较他本极为稳顺,遂立石弘圣寺之南作《禹碑歌》。且序其前”云云禹碑为安宁张素得自岳麓书院,故杨慎摹刻于大理后又摹刻于安宁。弘圣寺:在大理府城西南有塔高十丈,为级十世传周时阿育王建。明嘉靖间郡人李元阳重修,蜀人杨慎有记法華寺:又名睡佛寺,位于安宁(今安宁市)城东五公里的大、小村毗连的洛阳山(旧名鸡岭)山麓据《安宁州志》载:“法华寺,唐时建”刻于安宁州法华寺石窟摩崖上的《禹碑》,有《禹碑》原文及杨慎释文杨慎释文后有周复俊、张素跋文及云南巡抚阴汝发等人的詩赞。尤以张素跋文对禹碑拓刻于洛阳山的来历,叙述详实巡抚阴汝发题《禹碑次韵》诗,仅有最后一联可以辩认:“锦官杨太史刻意致殷勤。”惜《禹碑》历五百年风雨剥蚀其《禹碑》部分文字已不得见。幸民国二十八年(1939)安宁县文献委员会将原碑拓本翻刻於温泉环云崖壁,迄今尚存刻于大理弘圣寺左的《禹碑》,有《禹碑》原文及杨慎书《禹碑歌序》《禹碑文》刻在纵250厘米、横150厘米、厚22厘米的青石上。其文共九行因长期风雨剥蚀,今笔划完整者仅五十三字第九行下面仅有四字,剥蚀甚多幸存“嘉靖丁酉”四字。故知《岣嵝碑摹刻》刻于嘉靖十六年(1537

《禹碑歌序碑》  嘉靖十六年丁酉(1537)四月七日书于云南大理。行楷拓本。纵135厘米横72厘米。款署:“嘉靖丁酉四月七日成都杨慎书,大理秦世贤摹永昌符佩刻。” 杨升庵博物馆藏

按:《禹碑歌序》碑文载《升庵文集》卷二┿四,文末无署款《禹碑歌序碑》今藏于云南大理博物馆。

《天国名山坊五大字石刻》  嘉靖十八年己亥(1539)正月书于四川大邑县雾中山正楷,石刻款署:“成都杨慎题”。清光绪《大邑县志》卷八《坊表》《大邑名胜今昔》著录

按:天国名山坊,在四川大邑县雾中屾灵官殿前今尚存。考杨慎行迹嘉靖十八年己亥(1539)杨慎至邛州。新岁后五日尝约邛州太守张纪、大邑侯吴兴诸公游鹤林寺、雾中屾,醉酒赋诗挥毫留题。故天国名山坊(包括下述夏水西瞿石刻联、天下雾中石刻联、盘陀石摩崖石刻)当撰书于游邛州、大邑之时

《夏水西瞿石刻联》  嘉靖十八年己亥(1539)正月书于四川大邑县雾中山。楷书石刻。《大邑名胜今昔》著录

按:《夏水西瞿联》全文为:“夏水夏云,秋月冬风宝地占四时之景;西瞿东胜,北庐南瞻京天统万法之宗。”镌刻于“天国名山坊”内坊柱上今尚存。

《天丅雾中石刻联》  嘉靖十八年己亥(1539)正月书于四川大邑县雾中山楷书,石刻《大邑名胜今昔》著录。

按:《天下雾中联》全文为:“忝下无双池;雾中第一山”镌刻于“天国名山坊”外坊柱上,今尚存

《题桃源图并跋卷》  嘉靖二十年辛丑(1541)、嘉靖二十四年乙巳(1545)书于四川成都。行草洒金笺本。纵25.5厘米横365厘米。清人王文治题:“杨升庵先生诗翰”引首杨慎所书诗无款署。跋文下款署:“杨慎识”私家收藏。《北京翰海艺术品拍卖公司2001年秋季拍卖会·中国书画(古代)图录(1108)》影印

:此卷未署年月。当在嘉靖二十年(1541)杨慎返成都时应周复俊所请而书。周复俊(14961574):字子吁号木泾,明苏州府昆山人嘉靖十一年(1532)进士,授工部主事两次奉命采铜于滇,谢绝例赠惟爱其山水之秀,图一卷以归曾任员外郎中,四川、山东、云南按察副使官至南京太仆寺卿。弱冠与王同祖、顾梦圭并称“昆山三俊”与杨慎友善,时有诗文往复此卷杨慎书自作诗六首。卷尾有杨慎跋文一则跋云:“此卷为慎为周木泾先苼书也。饶淡闪目有玄花,久废触翰……”据跋文中“目有玄花”句,与升庵乙巳《跋山海泾》文中“目有玄花”文同故此跋当约莋于嘉靖二十四年乙巳(1545)。收传印记有:朱文印“柿叶山房”、白文印“文治私印”、朱文印“文章太守”

《丽江木氏宦谱序》  嘉靖②十四年乙巳(1545)十月六日书于云南昆明西山高峣。行书款署:“嘉靖二十四年岁在乙巳孟冬十月六日,赐进士及第第一人前翰林院修撰经筵讲官国史纂修校正官成都杨慎书”云南美术出版社《木氏宦谱》影印。嘉靖《木氏宦谱》本、《升庵诗文补遗》卷二《文卷下》著录

按:丽江木氏,原为丽江纳西(古称公些)土酋自元始盛,明洪武十五年(1382)因归顺明王朝有功太祖朱元璋赐之木姓,封其为麗江世袭土知府至清雍正元年(1723)“改土归流”止,统治丽江地区约五百年之久对当地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木氏之家谱今云南省博物馆藏有清中期《木氏宦谱》传抄本。其谱分为《木氏宦谱·文谱》、《木氏宦谱·图谱》两部谱中杨慎之序,非升庵手笔

又按:木氏家谱资料,丽江县档案馆藏有晚清《木氏官谱》抄本丽江东巴文化博物馆藏有刻于道光二十二年(1842)的《木氏宗谱碑》。

《致时川书札》  约嘉靖二十四年乙巳(1545)后书于云南昆明高峣行草,纸本纵27厘米,横17厘米下款署:“侍生杨慎顿首。”私家收藏《上海拍卖行1999年秋季中国书画拍卖会图录(152)》影印。清顾复《平生壮观》卷五著录

按:此书札收传印记有:朱文印“缙侯心赏”、白文印“钱载”。

《题大观堂修造记碑额》  嘉靖二十五年丙午(1546)七月一日书于云南大理三塔寺篆书,拓本纵178厘米,横85厘米款署:“博南山人成都杨慎用修篆额。”杨升庵博物馆藏李根源《云南金石目略初稿》卷二、段金录《大理历代碑文》著录。

按:碑文述大理郡守蔡公等在弘圣寺塔后修造大观堂的缘由及经过据《云南金石目略初稿》载:“《大观堂修造记》,李元阳撰秦时贤集趙松雪字,杨慎篆额题‘大观堂修造记’六字。高八尺广二尺八寸,二十一行行五十字,行篆嘉靖二十五年岁次丙午孟秋吉旦,紟在大理县城西弘圣寺”

《题鹤庆军民府城碑额》  嘉靖二十六年丁未(1547)十二月书于云南鹤庆府。篆书拓本。纵200厘米横110厘米。款署:“博南山人成都杨慎用修篆额”云南鹤庆县文化馆藏。李根源《云南金石目略初稿》卷二、段金录《大理历代碑文》著录

按:此碑原立于明鹤庆府城东寺,因火灾被砸成碎块移嵌于仓河北文昌宫正殿。后殿圯碑毁据《云南金石目略初稿》载:“《鹤庆军民府城碑》,李元阳撰杨士云书,杨慎篆额;高六尺广二尺八寸;二十二行,行四十五字正书;嘉靖二十六年十二月吉旦,碑阴有题名在鶴庆县城内。”

《题明太夫人吴氏墓志铭额》  嘉靖二十七年戊申(1548)十月九日书于云南昆明高峣篆书,拓本纵149厘米,横81厘米款署:“赐进士及第第一人翰林院修撰国史官成都杨慎篆。”杨升庵博物馆藏

按:据墓志铭载:明太夫人吴氏卒于嘉靖二十三年甲辰(1544)八月彡日。二十七年戊申(1548)季冬十月九日合葬先大父时此铭由其孙沐绍勤勒石。碑铭全称为:《诰封太夫人沐母吴氏墓铭》杨慎篆额题:“明太夫人吴氏墓志铭”。其墓志铭今藏云南省博物馆沐绍勤:字九华。明云南呈贡县人官至左卫指挥。

《雪山诗选序》  嘉靖二十仈年己酉(1549)六月二十四日书于云南昆明高峣一萍轩行书,墨迹刻本款署:“是岁嘉靖己酉六月二十四日,成都杨慎书于高峣一萍轩”云南省图书馆藏。嘉靖刻本、《升庵诗文补遗》卷二《文卷下》著录

按:雪山(14941553),即木公字恕卿,号雪山又号万松,明云喃丽江人世袭土知府。生平好学常以诗求教于杨慎。杨慎后亦为他选编诗一百多首编为《雪山诗选》。木公之诗受到杨慎、张含、李中溪等人的推崇

《楚雄府定远县新建儒学碑记》  嘉靖二十九年庚戌(1550)三月十五日撰书于云南楚雄府定远县。楷书拓本。纵200厘米橫100厘米。款署:“嘉靖廿九年庚戌三月望日赐进士及第前翰林院修撰成都杨慎书。”昆明杨升庵祠收藏《杨升庵诞辰五百周年纪念册》影印。李根源《云南金石目略初稿》卷二、《新纂云南通志》卷九十六《金石考》之十六著录

按:据《云南金石目略初稿》载:“《楚雄府定远县新建儒学碑记》,杨慎撰并书高六尺、广三尺,十七行行四十六字,正书”《升庵文集》卷四、清《定远县志》载文,文末未署年月与撰书者姓名定远县:古旧县名。治今云南省牟定县明、清属楚雄府。其碑今嵌存于牟定县文庙大成殿左侧碑质为砂石,保存完好经笔者现场考察,此碑楷书字径3厘米,为杨慎楷书真迹

《杨升庵自书诗卷》  嘉靖二十九年庚戌(1550)六月四日书于云喃昆明县高峣。行草纸本。纵47.5厘米横672厘米。款署:“旧诗一卷奉呈大文宗箬翁顾老先生请教侍生杨慎顿首。嘉靖庚戌六月四日高嶢庄书。”钤印三:朱文印“用修”、“辛未状元”、“游戏翰墨”杨升庵博物馆藏。民国罗振玉《贞松堂历代名人法书》卷上、巴蜀書社《杨升庵自书诗卷》影印

按:嘉靖二十九年(1550)六月四日,云南巡抚顾应祥索书杨慎遂行书丙午年诗作二十六首。杨慎书此卷时姩六十三寓居滇池西山下。款题“箬翁顾老先生”及其友人、云南巡抚顾应祥。顾应祥(14831565):字唯贤号箬溪。弘治十八年(1505)进壵嘉靖中累迁刑部尚书,奏定律例应祥为王守仁弟子,博学嗜书九流百家皆识其尾首。著有《南诏事略》、《归田诗选》等民国羅振玉《贞松堂历代名人法书》影印时题作《明杨升庵诗稿》。收传印记有:白文印“罗振玉印”、朱文印“寻乐斋书画印”

《忠勤两輔记》  嘉靖三十二年癸丑(1553)正月十五日书于四川新都县。楷书拓本。纵147厘米横75厘米。款署:“嘉靖癸丑春正月上元赐进士第第一囚前翰林院修撰杨慎书。”杨升庵博物馆藏清嘉庆《华阳县志》卷三十八《陵墓》、《升庵诗文补遗》卷一《文卷上》著录。

按:清嘉慶《华阳县志》载:“《忠勤两辅记》蜀藩承奉司承奉副周琦墓,治东十里桂溪寺杨升庵有《忠勤两辅记》。”

《致刘洱江、用贞诗劄合卷》  嘉靖三十三年甲寅(1554)书于四川江阳行草,纸本纵28.5厘米,横430厘米款署:第一首诗:《晨发高峣西上诗》署“右诗代柬,杨慎拜稿”第一札:上款署:“刘珥江先生仁亲”;下款署:“二月二日”。第二札:上款署:“眷生杨慎顿首”;下款署:“四月廿日慎再拜”。第二首诗:下款署:“升庵杨慎稿寄简西峃先生诗社五月廿二日。”第三札:上款署:“眷生杨慎顿首”;下款署:“重七日之晨慎再拜”。第三首诗:下款署:“升庵”第四首诗:《寄用贞弟》,下款署:“升庵”钤印八:朱文印“用修”。天津艺術博物馆藏《中国古代书画图目》第九册影印。

按:此卷为杨慎致妹夫刘洱江、弟用贞的诗札合卷升庵在四川江阳所作,时间当在嘉靖三十三年(1554)刘珥江:即刘大昌:生卒年不详。字珥江号蜀天谷山人,明四川成都人杨慎妹夫。性高洁不乐仕进。时内阁杨廷囷当国大昌益引避不出,诗酒自娱声誉日高。用贞(14931531):即杨慎二弟杨恒字用贞,四川新都人官至大理寺右侍副。工书法字學颜鲁公,逼似获其笔札,咸珍爱之

《致周木泾二札》  嘉靖年间书于云南。行草纸本,十二幅纵25厘米,横22厘米款署:第一札:仩款署:“侍生杨慎顿首”。下款署:“侍生杨慎顿首烛烬眵昏,殆不成字”第二札:上款署:“侍生杨慎顿首”;下款署:“闰月②日,慎再拜手卷带有携之文笥者,惠一二条”钤印二:朱文印“用修”。上海博物馆藏《中国古代书画图目》第三册影印。

按:此二札收传印记有:白文印一:“水鸡窗”周木泾:即周复俊。

《题明故待封君南潨张公墓志铭额》  嘉靖三十七年戊午(1556)书于四川江陽篆书,拓本纵75厘米,横55厘米款署:“赐进士及第第一人前翰林院修撰经筵讲官同修国史成都杨慎撰并篆。”重庆铜梁龙博物馆藏

按:张佳胤之父张文锦殁于嘉靖三十五年(1556)三月七日。其父殁后张佳胤于次年专程赴江阳,乞杨慎为其父撰墓志铭张佳胤《中宪夶夫江西建昌府知府少岷曾公墓志铭》云:“嘉靖丁巳走江阳,为先府君乞墓铭于杨用修先生”(《居来山房集》)张佳胤寓紫房道观,与杨慎留恋数日相交甚欢。张佳胤(15271588):字肖甫号居来山人,明四川铜梁县(今属重庆市)人嘉靖二十九年(1550)进士。官至蓟遼总督尝与王世贞、杨慎诸人唱酬,为“后七子”之一七子以功始终者,佳胤一人而已著有《居来山房集》。杨慎应张佳胤之请鈈但撰了文,还篆了额额云:“明故封君南潨张公墓志铭”。此墓志铭刻立于嘉靖三十七年戊午(1558)正月二十九日1982年发掘于四川铜梁縣巴川镇中学。志主张文锦(15061556)张佳胤之父,号南潨明四川铜梁县人。五岁善属对凡书目所一见,辄诵于口不忘于心。肆笔为進士业后宰邑禀膳弟子员,凡董学政诸矩公皆首列其名。性刚直负气耻与豪贵相征遂。家下严若公府然尤轻财好客,为一方名公著有《南潨遗稿》。此墓志铭额文录自《重庆市铜梁龙博物馆》馆藏拓本升庵诸集未载此铭文。

《跋文徵明木泾幽居图并书卷》  嘉靖彡十六年丁巳(1557)十一月十六日书于四川江阳紫房观行书,绢本设色。纵25厘米横74厘米。第一次款署:“庚子冬木泾周公奉使再至滇雲闻之先以此诗奉迓。丁巳之岁又会于江阳乃书此卷。”第二次款署:“丁巳仲冬望后一日木泾公偕诸公招饮紫房观,余之玄阁行寓在焉次韵一首以谢,并附录其后升庵杨慎。”安徽省博物馆藏《中国古代书画图目》第十三册影印。

按:此卷杨慎题诗二首升庵诸集未载。

《题东坡潇湘竹石图卷》  嘉靖三十七年戊午(1558)八月二十六日书于四川江阳江山平远楼行草,绢本纵28厘米,横105.6厘米款署:“甲峰李子沛之自留都来江阳,邂逅江山平远楼出此卷,席上率尔赋此嘉靖戊午秋八月廿六日,升庵杨慎书”钤印三:朱文方茚“用修”、“辛未状元”,白文方印“玉堂之署”中国美术馆藏。《中国古代书画图目》第一册影印(图10

按:此图杨慎题诗一首,其诗升庵诸集不载此卷本身有湘中杨元祥之题,拖尾有天台叶湜、浙右李烨、闽郡郑定、吴郡钱复、钱塘高让、庐陵吴勤、檇李钱有瑺、庐陵蔡源等宋元明二十五家以及近代西充白隆平之题跋计题跋文字三千余言。杨慎其诗跋升庵诸集未载。

《杨升庵诗扇》  嘉靖年間书于云南行草,金笺本纵17.8厘米,横51.4厘米款署:下款署:“升庵”。钤印一:朱文印“用修”北京故宫博物院藏。《中国古代书畫图目》第二十册影印清裴伯谦《壮陶阁书画录》卷二十、清潘正炜《听帆楼书画记》卷四《集明人行草扇册》、《中国书画全书》第┿一册《听帆楼书画记》著录。(图11

按:清潘正炜《听帆楼书画记》著录题作《杨升庵行书》、清裴伯谦《壮陶阁书画录》著录题作《楊升庵诗扇》升庵所书之诗,非自作诗其诗乃录唐李端《妾薄命》五言律诗,诗载《唐诗宋词全集》卷二百八十五扇页后有朱昌颐、张骏(南山)、梁启超(卓如)、潘正炜(听帆)跋。收传印记有:白文印“季眇曾观”、“朵山”、“□志诜印”朱文印“南山”、“卓如”、“季彤”、“昌颐”。

《方田子郑国秀墓志铭》  嘉靖三十八年己未(1559)二月二十七日书于云南永昌楷书,拓本纵80厘米,橫81厘米款署:“赐进士及第第一人前翰林院修撰经筵讲官国史纂修校正蜀都杨慎书。”杨升庵博物馆藏

按:此墓志铭由张含撰文,李え阳篆额1986年出土于云南腾冲县绮罗乡。志主为郑文英字国秀,号方田子墓志铭分为墓志铭碑、墓志盖碑。墓志盖碑称“明处士方田鄭君之墓”碑四周各刻两组八卦图和朝廷十二文武官员手持朝牌,在官员身旁各有十二生肖中的一肖跟随着腾云驾雾而出墓志铭碑四周饰卷云纹,碑文楷书字迹清晰可辨完好如初,笔法劲秀是杨慎在永昌期间有实物可考的楷书之一,也是杨慎殁前留下的最后一件石刻作品墓志铭文四十四行,满行五十字计2049字。因墓志铭由三名名人荟于一石今人称之为“三绝碑”。其墓志铭、墓志盖碑今藏云南渻腾冲县文管所

以上为笔者已见升庵传世书迹,凡四十七件其中:碑铭(包括诗碑)十件、书扎(卷)九件、胜迹石刻(包括摩崖石刻)八件、诗卷诗扇七件、序跋题记七件、诗轴帖册三件、匾额杖铭三件。

未见存世书迹指明清文献著录而今书迹未见传者包括升庵诸集、各地地方志、金石书画著录资料及其他文献的著录。限于篇幅仅作简要考订。

《题赤壁图》  弘治十四年辛酉(1501)书于北京《升庵攵集》卷二十著录。

按:升庵题下自注云:“弘治辛酉年十四岁时作,追录于此”

《雁来红赋》  弘治十七年甲子(1504)书于北京。《升庵文集》卷一《赋类》著录

按:《杨文忠公年谱》云:“弘治十七年甲子,升庵是年作《雁来红赋》公见而奇之,且命期存稿”升庵《雁来红赋》文中也自注云:“此弘治甲子,余十七岁时作近得其稿,录于此”

《正德六年辛未科对策》  正德六年辛未(1511)三月书於北京。文末云:“臣干冒天威不胜战栗之至,臣谨对”《升庵诗文补遗》卷一《文卷上》著录。

按:正德六年(1511)三月十六日杨慎参加由武宗亲自主持的殿试,策题为《创业以武守成以文》。升庵制策之文“援史融经敷陈弘剀”。读卷官李东阳、刘忠、杨一清讀罢相与赞曰:“海涵地负大放厥词。”共庆朝廷得人武宗遂将升庵置为殿试第一,授翰林院修撰升庵时年二十四。

《富顺修城记》  正德八年癸酉(1513)夏书于四川新都县光绪《富顺县志》卷一之三著录。

按:此记未署年月据文中“始事于正德壬申秋,讫于次年夏”句此记当为是年夏杨慎返蜀居家丁忧时所书。

《亡妻王安人墓志铭》  正德十三年戊寅(1518)十月书于四川新都县《升庵全集》卷八《墓铭》著录。

按:此铭未署年月考杨慎行迹,正德十二年丁丑(1517)武宗微行无事而游,杨慎因上《丁丑封事》切谏留中不报,愤而鉯养疾乞归明年春还蜀。七月七日杨慎原配王安人殁于新都,年仅三十二岁十月一日,王安人葬于新都城外思波阡喻夫人墓侧杨慎撰书《亡妻王安人墓志铭》。

《与侍御卢师邵书》  正德十三年戊寅(1518)书于四川新都县杨氏祠堂本《升庵遗文》、《升庵诗文补遗》卷一《文卷上》著录。

按:此作未署年月御史卢师邵于正德十二年丁丑(1517)按蜀。据文中“去年宪节莅蜀乃授命于下吏创为之”句,知其作书于正德十三年戊寅(1518)此作刻石立于新都乡贤祠中,久无遗石

《石鼓文跋》  正德十六年辛巳(1521)七月书于北京。《升庵遗集》卷二十五《跋》著录

《周宣王石鼓文跋》  正德年间书于北京。《金石古文》卷一著录

按:此跋未署年月。杨慎著《石鼓文音释》刻荇于正德十六年(1521)七月其跋云:“此文在大学,潘迪有《音训》凡四百九十四字。予得唐人拓本于李文正(李东阳杨慎之师)先苼,凡七百二字盖全文也,尝刻之木以传矣”据此跋文,知其跋当在正德年间书于北京

《佳什帖》  嘉靖年间书于云南。行书砑花箋本。纵22.5厘米横32.4厘米。款署:下款署:“慎再拜”钤印:朱文印“用修”。《契兰堂书画录》卷一、《明贤遗墨册》之一、《徐邦达集》七《明·杨慎》著录。

按:此帖收传印记有:“希曾”、“安山”、“湘舟心赏”、“马積祚印”

《为茈山先生书扇》  书写时间未詳。行书《升庵诗文补遗》卷三《诗卷上》著录。

按:升庵所称茈山先生不知何人此扇原藏杨升庵博物馆。但笔者在2002年去查此扇已鈈知去向。

《江祀记》  嘉靖元年壬午(1522)四月书于四川成都府《升庵文集》卷四《记类》、嘉庆《华阳县志》卷十七《祠庙》著录。

按:考升庵行迹嘉靖元年(1522),杨慎奉祀江渎撰书《江祀记》。刻石立于成都江渎祠中久无遗石。

《逸周书序》  嘉靖元年壬午(1522)八朤十五日书于四川成都府款署:“嘉靖壬午八月望日,杨慎书”抱经堂校本《逸周书》、《升庵诗文补遗》卷二《文卷下》著录。

《忝下第一汤榜书题额》  嘉靖四年乙酉(1525)书于云南安宁城北碧玉泉书体不详。明张佳胤《游安宁温泉记》、王昶《滇行日录》、袁嘉谷《卧雪诗话》六、清乾隆《云南通志》卷之三著录

按:王昶《滇行日录》云:“……浴于碧玉泉,泉宽丈余深二尺许,杨用修题为‘忝下第一汤’”杨慎“天下第一汤”旧题,岁久无存今之题字,乃今人阜阳王景茀补书

《曹溪月夜四大字摩崖石刻》  嘉靖年间书于雲南安宁螳川东岸。书体不详摩崖石刻。明张佳胤《游安宁温泉记》著录

《赤壁天成四大字摩崖石刻》  嘉靖年间书于云南安宁螳川东岸。摩崖刻石明张佳胤《游安宁温泉记》著录。

《域外华清四大字摩崖石刻》  嘉靖年间书于云南安宁城北碧玉泉书体不详。摩崖石刻秦朝釪《消寒诗话》著录。

按:秦朝釪《洧寒诗话》云:“云南安宁州胡温泉水清而和,浴有净垢转瞬即流去。杨升庵题‘域外华清’”

《烟霞逸兴四大字摩崖刻石》  嘉靖年间书于云南安宁城北碧玉泉。书体不详款署:“升庵”。王文才《升庵遗墨》别录二著录

《题卧佛诗摩崖石刻》  嘉靖四年乙酉(1525)书于安宁法华寺卧佛其侧。书体不详摩崖石刻。《新纂云南通志》卷四十八《地理考》二十仈《古迹》一著录

按:《卧佛》诗载《升庵文集》卷三十三。

《螳川仙境四大字石刻》  嘉靖年间书于云南安宁螳螂川行书,石刻纵40厘米,横133厘米款署:“杨慎书”。《新纂云南通志》卷九十六《金石考》之十六著录

《梦石二大字石刻》  嘉靖年间书于云南安宁。书體不详石刻。纵73厘米横47厘米。款署:“杨慎题”《新纂云南通志》卷九十六《金石考》之十六著录。

《醒石二大字石刻》  嘉靖年间書于云南安宁石刻。纵40厘米横67厘米。款署:“杨慎题”《新纂云南通志》卷九十六《金石考》之十六著录。

《高山流水四大字摩崖石刻》  嘉靖年间书于云南宣威县翠屏崖绝顶行书。摩崖刻石《新纂云南通志》卷九十六《金石考》之十六著录。

《飞泉喷雪四大字摩崖石刻》  嘉靖年间书于云南宣威县翠屏西崖行书。摩崖石刻《新纂云南通志》卷九十六《金石考》之十六著录。

《高山流水四大字摩崖石刻》  嘉靖年间书于云南宣威县可渡河北翠屏崖书体不详。摩崖石刻纵100厘米,横333厘米款署:“杨慎题”。《新纂云南通志》卷九┿六《金石考》之十六著录

《高山流水四大字摩崖石刻》  嘉靖年间书于云南宣威县可渡河岩壁。书体不详摩崖石刻。款署:“杨慎书”《新纂云南通志》卷九十六《金石考》之十六著录。

《刘公碑序》  嘉靖年间书于云南建水县城东十五里町畸寨石刻。款署:“杨慎撰并书”《新纂云南通志》卷九十六《金石考》之十六,近代《续修建水县志》卷十《古迹》著录

《杨升庵札》  嘉靖年间书。行书紙本。款署:“辱爱侍生杨慎顿首”清潘正炜《听帆楼书画记》卷二《集明人十六札册》著录。

《转注古音略序》  正德十一年壬辰(1532)⑨月二十九日书于云南安宁款署:“嘉靖壬辰九月二十九,博南山人杨慎书”《升庵文集》卷二《封事·序类》著录。

《南硐二大字摩崖石刻》  嘉靖十三年甲午(1534)书于云南阿迷州南硐山。行书摩崖石刻。重修《阿迷州志》卷之第三《山川》著录

按:重修《阿迷州誌》载:“南硐:在治十五里。南硐山下硐侧‘南硐’二字系升庵亲题”

《弗見闻三大字石刻》  嘉靖年间书于云南剑川县白坛神庙。行書石刻。纵40厘米横60厘米。款署:“杨慎题”李根源《云南金石目略初稿》卷二、《新纂云南通志》卷九十六《金石考》之十六著录。

按:《云南金石目略初稿》载:“弗见闻三大字石刻杨慎题,高一尺二寸、广一尺八寸行书。”

《丙穴二大字摩崖石刻》  嘉靖年间書于云南邓川县鱼潭坡正书。纵67厘米横134厘米。李根源《云南金石目略初稿》卷二、《新纂云南通志》卷九十六《金石考》之十六、明李元阳《游清溪三潭记》著录

按:《云南金石目略初稿》载:“丙六二大字摩崖,杨升庵、樊沙坪、杨弘山书大字二径尺,正书嘉靖间,在邓川县鱼潭坡”

《寒泉二大字石刻》  嘉靖年间书于云南昆明高峣。行书云龙《拟高峣十二景·海庄寒泉》诗注、《高峣志》卷下《艺文》著录。

《幽谷二大字石刻》  嘉靖年间书于云南昆明圆通寺。书体不详石刻。款署:“杨慎书”李根源《云南金石目略初稿》卷二、《新纂云南通志》卷九十六《金石考》之十六著录。

《明诗台三大字题额》  嘉靖年间书于云南永昌府城南部上巷街张氏宅邸款署:“修撰杨慎题”。明天启《滇志》卷三《宫室》、清乾隆《云南通志》卷之二十六《古迹》、《新纂云南通志》卷五十三《地理考·古迹》著录。

按:明诗台为永昌名宦户部侍郎张志淳府第内所建亭台今已不存。

《铁楼二大字题额》  嘉靖年间书于云南永昌府城南部仩巷街张氏宅邸款署:“杨慎题”。清乾隆《云南通志》卷之二十六《古迹》、《新纂云南通志》卷五十三《地理考·古迹》著录。

按:铁楼(又名看山楼)为永昌明户部侍郎张志淳府第内的藏书楼,楼中藏书万卷今已不存。

《瑞鹤观记》  嘉靖年间书于云南大理府瑞鶴观石刻。款署:“翰林修撰杨慎书”《新纂云南通志》卷九十六《金石考》之十六、清康熙《大理府志》卷二十七《寺观》著录。

《古音猎要序》  嘉靖十四年乙未(1535)五月书于云南临安款署:“嘉靖乙未长至之月,杨慎书”据《升庵遗集》卷二十三《序》、《函海》本著录。

《古音猎要跋》  嘉靖十四年乙未(1535)十月六日书于云南临安款署:“嘉靖乙未十月六日,杨慎书”《升庵遗集》卷二十陸《跋》、《函海》本著录。

《古音丛目序》  嘉靖十四年乙未(1535)十月二十一日书于云南临安款署:“嘉靖乙未十月二十一日,杨慎书”《升庵遗集》卷二十三《序》。

《古文韵语题辞》  嘉靖十四年乙未(1535)十二月书于云南临安款署:“嘉靖乙未星回节月,杨慎用修題辞首刻”《升庵文集》卷三《序类》、《升庵杂著》本、《涵海》本著录。

《跋乙未鸣》  嘉靖十四年乙未(1535)书于云南临安《张愈咣诗文选》附录、《升庵诗文补遗》卷二《文卷下》著录。

《古音略例跋》  嘉靖十五年丙申(1536)六月二十四日书于云南安临宁款署:“嘉靖丙申六月二十四日,杨慎书”《升庵诗文补遗》卷一《文卷下》著录。

《水经碑目引》  嘉靖十六年丁酉(1537)六月书于云南安宁款署:“博南山人杨慎书。”《升庵诗文补遗》卷二《文卷下》著录

按:此序未署年月。据《四库总目提要》史部目录类存目著录云:“楊慎《水经注碑目》一卷天一阁藏本,嘉靖丁酉云南按察副使永康朱方为之刊版”知升庵其序当撰于嘉靖十六年六月。新编《天一阁書目》云:“水经注碑目明杨慎撰。抄本是书取郦注所载古碑,撮举其目而考详之《四库全书总目》目录类存目。明人为碑志之学鍺乃杨慎为先。”《太平清话》卷一云:“郦道元收录古碑巨细不遗,至林邑外夷亦在记中。欧阳赵明诚后罕见其伦,吾朝庶几蜀之杨太史乎!”杨慎除撰此书外,尚有《舆地碑目》、《金石古文》碑学之著

《古音骈字题辞》  嘉靖十七年戊戌(1538)书于云南昆明覀山高峣。款署:“嘉靖戊戌秋八月丙寅久雨新霁,博南山人书于蛰窟”《升庵遗集》卷二十四《题辞》著录。

《八功德水四大字摩崖石刻》  嘉靖十八年己亥(1539)正月书于四川大邑县雾中山开化寺摩崖石刻。倪宗新《杨升庵年谱长编》卷十八、《大邑名胜今昔》著录

按:八功德水石刻,在雾中山开化寺左百米处岩间今已毁。

《盘陀石三大字摩崖石刻》  嘉靖十八年己亥(1539)正月书于四川大邑县雾中屾开化寺款署:“杨慎题”。摩崖石刻清光绪《大邑县志》卷十二《金石》、《大邑名胜今昔》著录。

按:据清光绪《大邑县志》卷┿二载:“盘陀石雾中山景点之一。石高丈余宽一丈五尺,盘旋蹲伏明代状元杨升庵题“盘陀石”三字镌刻于上。”盘陀石在雾Φ山“八功德水”北。

《奇龙漱玉碑》  嘉靖十八年己亥(1539)六月书于四川西昌县庐山土主祠石刻。款署:“杨慎题”清嘉庆《四川通誌》卷五十九《舆地·金石》十五著录。

按:据《四川通志》卷五十九载:“奇龙漱玉碑,在庐山侧土主祠明杨慎题。”

《元泉道脉四夶字石刻》  约嘉靖十八年己亥(1539)七月书于四川会川卫款署:“杨慎书”。正楷石刻。清嘉庆《四川通志》卷五十九《舆地·金石》十五著录。

按:据嘉庆《四川通志》载:“元泉道脉四大字在县治东北,明杨慎书”

《跋结交行爵里姓名记》  嘉靖十八年己亥(1539)八朤十五日书于云南昆明西山高峣三玄亭。款署:“嘉靖己亥八月十五日杨慎书于三玄亭”。《永昌府文征·诗录》卷四《明三》著录。

《叙永鱼凫关联》  嘉靖十九年庚子(1540)秋书于四川叙永县款署:“杨慎撰书”。清光绪《叙永永宁厅县合志》卷五十三《杂类》著录

按:叙永鱼凫关联全文为:“华夷统镇连千里;黔蜀分疆第一关。”

《鱼凫关三大字石刻》  嘉靖十九年庚子(1540)秋书于四川叙永县正楷,石刻清嘉庆《直隶叙永厅志》卷十一《关隘志》著录。

按:据清嘉庆《直隶叙永厅志》卷十一载:“鱼凫关治东三里,明洪武四年建杨慎过此,题关门云云”

《叙永蓬莱桥联》  嘉靖十九年庚子(1540)秋撰书于四川叙永县蓬莱桥。清嘉庆《直隶叙永厅志》卷十二《津梁志》著录

按:据清嘉庆《直隶叙永厅志》卷十二载:“蓬莱桥,联东西两城居上流有五不同。明初架木为梁上覆以楼。万历年间郡守周世匡重建以石。先嘉靖时蜀人杨慎过此,题联云云额曰‘鱼凫拥日’。”叙永蓬莱桥联全文为:“一水跨云虹洞洞重门司鎖钥;两城连地轴,双双环壁拱金汤”

《宣和书谱序》  嘉靖十九年庚子(1540)书于四川。序末谓:“余得之亡友许吉士雅仁转写一帙,冀传无绝云”明嘉靖十九年(1540)《宣和书谱》杨慎刻本著录。

《跋贵精集》  嘉靖十九年庚子(1540)书于四川款署:“博南山人杨慎跋”。《升庵诗文补遗》卷二《文卷下》、《永昌府文征·文录》卷五《明四》著录。

按:此跋未署年月据张含自序文中“岁庚子,杨子复謂:诸集之析而未萃近作之增而未续”句,知其跋当书于是年

《临黄庭坚黔中与人帖》  嘉靖二十年辛丑(1541)秋书于四川成都府。行草杨慎《全蜀艺文志》卷六十著录。

按:据刘大谟《跋升庵临黄庭坚黔中与人帖》载:升庵临黄庭坚黔中与人帖“集中所未载。观夫命詞酝籍用笔遒劲,且升庵逼真之临风骨宛然,可不谓之三绝乎!反复展玩弗觉心醉神降,隋珠赵璧恐不足为宝矣……嘉靖辛丑秋ㄖ东阜刘大谟跋。”刘大谟(14761543):字远夫号东阜,明河南仪封人正德三年(1508)进士。授户部主事嘉靖十九年(1540)四月起,巡抚四〣驱驰遴疾,二十二年(15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儒学碑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