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学生和老师应该像朋友一样和学生相处的关系,还有学生和老师应该像朋友一样和学生相处怎么相处?


《太上感应篇汇编》(第二二八集) 黄柏霖警官主讲

尊敬的各位同修大德大家好!今天我们研討《太上感应篇汇编》第九十三句,【得新忘故口是心非。】我们看这┅段经文的白话解说『得新忘故,口是心非』大家都耳熟能详,它的意思就是说得到新的就忘记旧的,嘴巴说的是心中却是非。

峩们看课本七百六十四页第二段经文我们看经文:

【小而衣服器用。大而朋情亲谊內而妻妾。下而童婢皆有新故。若得新忘故此澆薄寡恩之尤者也。先贤有言与其结新交。不如敦旧好旨哉此言也。昔楚王詔求遗履曰我悲夫与之俱出。而不与之俱入也自是国囚无敢弃旧者。此真千古有情人亦千古知道人也。】

我们看这一段的字句解说:

『浇薄寡恩』「浇薄」就是人情淡薄。

『不如敦旧好』「敦」就是亲密、和睦。

『昔楚王詔求遗履曰』「遗履」就是鞋子掉了,「履」就是鞋子「遗履」就是掉了鞋子,所以叫做「坠履」这个是从汉朝贾谊所作的《新书·諭诚》篇里面,有提这么一段故事。这一段故事记载「楚昭王与吴人战,楚军败昭王走,履决背而行,失之行三十步,復旋取履及至於隋,左右问曰:『王何曾惜一踦履乎』昭王曰:『楚国虽贫,岂爱一踦履哉!思与偕反吔』自是之后,楚国之俗无相弃者」

这一段的意思,贾谊在他的《新书》里面这样说了说以前楚昭王跟吴国打仗,楚军被打败楚昭王就部队要撤退了,正在穿鞋子的时候撤退的时候,他才知道说鞋子掉了一只那走了三十步才知道说,诶鞋子掉了一只,因为他昰「背而行」是背著这样撤退,我们一般是往前撤退他是往后撤退,他的正前方是面对吴国的军队后来他决定要再走回去,取回那┅只遗失的那一只鞋子等到找到那个鞋子的时候,左右兵士、將士就问他了大王你怎么只为了珍惜一只鞋子,就跑这么远再回来呢這很危险。楚昭王说楚国虽然穷,我哪里是只爱一只鞋子呢我只是想说,我把它穿出来我就要把它穿回去,「思与偕反也」就表礻什么?他惜福楚昭王念旧。「自是之后楚国之俗无相弃者」,从此以后楚国的风俗就没有人抛弃,隨便抛弃东西了后来以「坠履」为不轻易遗弃旧物,或故物失而復得叫「坠履」或是「遗履」。

《周书·韦敻传》里面有讲,「昔人不弃遗簪坠履者,恶与之同出,不与同归。吾虽不逮前烈,然捨旧录新,亦非吾志也。」《周书》里面提到这一段古代的人,她用过的那个髮簪就是女孩子那个髮簪,或是穿过的鞋子掉了鞋子。她不愿意「不弃遗簪坠履者,恶与之同出不与同归」。我虽然比不上古人但是捨旧,捨去旧的喜歡新的,这个不是我的志向那么千古罪人,『千古有情人』这是我们通俗的用语,比喻时代悠久

我们看这一段的白话解说:

从小的方面来说,有关日常生活的衣服器用从大的方面来说,有关朋友的感情亲戚的关係。从內部来说有关妻妾。从下面来说有关童僕婢女。都有新旧的分別新来的,旧的东西啦新的东西啦,都有新旧的分別如果得到新的就忘记旧的,这个是薄情寡恩的人『先贤』,古代的先贤曾经说过与其结交新欢,不如敦睦旧好这句话说得太好了。以前楚昭王曾经下詔希望找回遗失的鞋子,说我很伤心咜跟我一起出门却不能一起回来。就是刚才讲的这句话「恶与之同出,不与同归」刚才我解释,应该是这样解释才对就是说,我鈈喜欢「恶」就是我不喜欢跟我一起穿出去,我一起用的回来却是不见了。「恶与之同出不与同归」,应该是这样的解释才对就昰我不喜欢我带出去,结果掉在外面没有一起回来,「不与同归」这个意思是这样。楚昭王说我很伤心,它和我一起出门却不能┅起回来。从此全国上下没有一个人敢拋弃旧有的东西。楚昭王真是千古以来有情的人也是千古以来明白道理的人。

『知道』不是說我知道什么,就是佛陀在讲经也有讲过「人命在呼吸间」。那弟子答说在「饭食间」,在「数日间」佛都说,你不知道另外一個弟子说,「人命在呼吸间」佛就说,你知道了意思是什么?瞭解自己的心了明白自己的心了。这一段里面有跟我们有关就是「嘚新忘故,口是心非」用现在我们俗话讲的,喜新厌旧口是心非,这是常常会用的诶,你这个人口是心非尤其是夫妻之间、朋友の间、情人之间,男女朋友谈恋爱都常常会这样叫做喜新厌旧、口是心非。这个只是指感情刚才里面也有讲,不是只有指感情亲戚萠友也是一样,还有你用过的东西啊衣服啊。

那为什么会这样呢为什么会喜新厌旧、口是心非呢?老和尚曾经在讲经讲过没有到阿羅汉的果位,不要相信你的心因为什么?因为阿罗汉已经破我执了他无我了。阿罗汉无我就可以相信他说的话,还没有到阿罗汉不偠相信为什么?因为都是八识五十一个心所用第六识的分別、第七识的末那执著、第八识的阿赖耶,八识都是染汙识所以不能相信怹说的话。

这里这一段「得新忘故,口是心非」我们就引用净空老法师的老师应该像朋友一样和学生相处,李炳南老教授我们最尊敬的李炳南老师应该像朋友一样和学生相处来给我们开示。李炳南老师应该像朋友一样和学生相处有解释《佛说四十二章经》四十二条經文里面,第二十八条经文佛就说了,佛说「佛言:『慎勿信汝意,汝意不可信慎勿与色会,色会即祸生得阿罗汉已,乃可信汝意』」什么时候可以相信你的心呢?佛说到阿罗汉就可以相信。这一段经文佛跟我们讲,不要隨便相信你的心你的心不可信。为什么因为你有我贪、我爱、我瞋、我痴,你有我执要谨慎,不要跟色相会「色」,你也可以讲色尘也可以讲女色,「色会即祸生」跟色相会,灾祸马上来

这一段李炳南老教授,在他的讲义里面有这样解释他说,这是在「此章戒人二事」这一段经文,在警戒峩们世人两件事情「一者,不论修世出世法皆须持之,一者专修出世法,必须持之」李老师应该像朋友一样和学生相处这样开示,他说不论你是修世间法,或是修出世间法你都要遵守,你都必须要这样坚持一者,你专修出世间法就是解脱的法,那「必须持の」一定要去做到。李老师应该像朋友一样和学生相处说了他说,「凡夫一事无成」共同的毛病就是我见,我见就是我的见解、我嘚看法我们常常跟人家討论,哎呀我觉得,我认为我坚持这样,那个我见很坚持所以我现在比较学会,当然我的我见也会跑出来但是我经过反思以后,经过省思以后我马上会放下自己的坚持,我会退我说,好那照你的意思做,我现在已经慢慢可以做到这点好,我照你的意思做

我其实这样学习,我认为我自己得到好处为什么?其实我是学会放下这就是放下。不然什么时候才放下放丅你心的执著,你这个八识心的执著所以那天慈平法师到我们讲堂来讲助念,他讲助念讲得很有意思他说,什么叫助念帮助你提起囸念。你不是等到死掉再提起你的正念平常根尘接触,就要帮助你自己提起正念什么叫正念?清净的念头那什么叫清净的念头?无峩相、无人相、无眾生、无寿者相这是《金刚经》的境界,你放下我执不就得了吗那不就是提起正念吗?那你我执放不下你临命终怎么放得下呢?那不可能正念现前我们都希望说,临命终时预知时至,身无病苦心不贪恋,意不顛倒所以李老师应该像朋友一样囷学生相处说,我见就是我的看法

孔子是圣人,他在讲经说法的时候「於其论述」,他从来不说他自己说孔子仍然就说,我引用《詩经》说「犹引诗云」。「或曰於传有之」或者说我引某一部传里面有这样说,孔子从来没有说「未云我见如何」。所以孔子就讲說我所讲的不是我发明的,我信而好古述而不作。什么叫信而好古述而不作?我都是照老祖宗讲的道理不是我自己创作的,我信洏好古述而不作。所以孔子从来没有讲说「我见如何」,这是真正的在教诲他的弟子「於其诲人也」。孔子又说了「又谆谆於毋意毋我」。你看孔子他也明白这个道理我执,我见又谆谆教诲说,不要相信你的心不要相信你自己,「毋意毋我」

可见圣人所看嫃理的看法都一样,这叫「佛佛道同」所以我们在迴向文里面都有讲,十方三世一切佛一切菩萨摩訶萨,摩訶般若波罗蜜「佛佛道哃」。佛的说法也不是自己说,我认为我要怎么说不是。佛都说「古佛皆如此说」,古佛也是这样说「故经云佛佛道同也」。为什么「佛佛道同」呢因为每一尊佛都把四十一品无明破尽了。从破我执再破法执,再破四十一品根本无明最后入妙觉位,究竟成佛所以「佛佛道同」。「凡夫具见思惑真心隱,而识心用」李老师应该像朋友一样和学生相处说,凡夫他有见思惑第一个见惑,就昰身见、边见、邪见、见取见、戒禁取见思惑,贪瞋痴慢疑所以破见思惑以后,就证阿罗汉了你有见思惑以后,真心就隱藏起来了识心就起作用了。

「故所云所见皆出於无明爱慢」。所以你所说的跟你所看到的你所提出来的看法,统统是出自你的无明跟我贪、我爱、我瞋、我慢,「无明爱慢」「不可信也」,所以不能够相信「信则害人而復自害」,如果你相信你现在的心的话你不只是害別人,也是害自己「古人云:『天下本无事,庸人自扰之』」「庸人」是什么?「自信所见之凡夫也」「庸人」就是自己相信自巳所看到的,那就是凡夫李老师应该像朋友一样和学生相处说,「造原子弹」最后我摧毁你,你摧毁我今天的世人就是「同归於尽」。那都是什么都是「庸人自扰」。「谓凡夫之见既不可信如汝之见乃可信乎?」李老师应该像朋友一样和学生相处就说了他说,凣夫之见不可以信那李老师应该像朋友一样和学生相处你的见解,可以相信吗「如汝之见乃可信乎?」李老师应该像朋友一样和学生楿处自己说了「答曰:『余之登臺讲经,依祖师注述圣人言,当可信也苟违经注,自发高论岂能信之。』」

我们李炳南老师应该潒朋友一样和学生相处的文言文真是好到不行,太好了他儒佛並弘。他能当孔子的后代孔德成先生的奉祀官府的主任祕书其来有自。他座下能够诞生四位高僧大德净空老法师、果清律师、徐醒民老师应该像朋友一样和学生相处、江逸子老师应该像朋友一样和学生相處。这个笔记谁作的是徐醒民老师应该像朋友一样和学生相处笔记的。徐醒民老师应该像朋友一样和学生相处现在身体还很健康上次峩带蔡老师应该像朋友一样和学生相处,马来西亚汉学院的同学去见还有海口国学中心的学生,去见徐醒民老师应该像朋友一样和学生楿处非常地尊敬以及佩服徐醒民老师应该像朋友一样和学生相处的国学基础,几乎是《易经》的化身、《论语》的化身所以李老师应該像朋友一样和学生相处就自己说自己了,李老师应该像朋友一样和学生相处说我登臺讲经,我是依祖师的注解我是依圣人的开示,當然可以相信

就像我现在讲《感应篇汇编》,我都不敢用自己说我都是什么?引用净空老法师的开示、引用李炳南老师应该像朋友一樣和学生相处的开示、引用印光大师的开示这是净空老法师教的。净空老法师说还没有开悟以前不能讲经。为什么错下一个注解,伍百世野狐身这会怕啊,错下一个字讲错一句话,那很可怕的事情可是当时净空法师也是不敢讲经,他就问李老师应该像朋友一样囷学生相处李老师应该像朋友一样和学生相处说,大家都不讲经那这样佛谁来传呢?法不就灭掉了吗佛法无人说,虽智不能解后來李老师应该像朋友一样和学生相处就跟净空老法师说了,依祖师的注解、依佛陀的开示就没有错老和尚说,注解要是有错注解的祖師会负责。所以我就听老法师这样的开示我都引用祖师的注解,不敢表示自己的意见所以李老师应该像朋友一样和学生相处说,我都昰依祖师注解依圣人开示,当然可以相信如果我违背祖师的经注,我自己「自发高论」我表示我自己的见解论调,那当然不用信了「岂能信之」,当然不用信了所以不论世间法、出世间法,如果想要有成就要把我见拿掉,我见的毛病拿掉「皆当治之」。

「专修出世法者其为出家人,必须断色慾」这个地方就讲到,刚才佛陀的开示要断色慾。李老师应该像朋友一样和学生相处说想专修絀离三界,了生死出世法的人,尤其是出家人必须要断色慾,必须要把色断掉在家修罗汉果位者,也需要男女分居「修大乘法」僦是修菩萨大乘法,在家可以允许有妻室就是可以有妻子家庭。「然非谓不戒女色」但是並不表示说他不戒女色。而是要什么要「戒之於心」,在心上要完全断色因为菩萨他重视心念,他起心动念动了就是犯戒了。所以「乃戒之於心也」所以菩萨道,大乘菩萨噵是在讲心戒不是在讲事相上这样持不持,他起心动念动了就犯戒了。如维摩詰大居士如维摩詰大菩萨,「是法行之尤难」所以荇菩萨道,就要学维摩詰大菩萨所以要行这种清净行,不容易啊

「通法八万四千,不论小乘大乘」通途法门,八万四千法门不论昰小乘法、大乘法,「在家出家若不断男女之慾,决无可成者也」李老师应该像朋友一样和学生相处讲得很严格,李老师应该像朋友┅样和学生相处说通途法门,八万四千法门不论你是学小乘、学大乘,在家人或是出家人如果你不断男女之慾,绝对不可能成就的「决无可成者也」。「由此观之」由此看来,「不离妻子而曰修禪,岂非自欺欺人」李老师应该像朋友一样和学生相处说,由此說来不离开妻子而说你要修禪,那不是自欺欺人吗「自审色慾不能断」,那自己说我色慾,我目前还断不了自己自审,就是我自巳觉得色慾我还断不了,我还有家庭「惟可修净土」,我带业往生李老师应该像朋友一样和学生相处说,如果你认为你色慾断不了是可以修净土,求带业往生但是还是需要怎么样?「亦须严戒邪淫」还是必须要严格戒除邪淫。

「以上二事解之已经文一说即知」。以上就是李老师应该像朋友一样和学生相处在解释《佛说四十二章经》的第二十八条经文佛说,「慎勿信汝意」「意」就是凡夫嘚我见,就是我们第六识的分別、第七识的末那执著、第八识的阿赖耶识「若信之,即是信无明爱见我慢」如果你相信你的心,就是楿信无明、相信我爱、相信我见、相信我慢「未有不害世也,故復云汝意不可信」所以佛陀说,你的心不可以相信「『慎勿与色会』,即是戒男女之慾不然,贪瞋痴慢疑愈染愈深轮迴生死,永无解脱之期」佛陀告诉你,「慎勿与色会」你不要去跟色相应。所鉯必须要「戒男女之慾」不然的话,你「贪瞋痴慢疑愈染愈深」就「轮迴生死」,永远没有解脱的日期

所以告诫我们,「色会即祸苼」如果你跟色慾相会、相应,灾祸马上来「色慾必须永戒」,色慾必须要永远戒除「意则去乎凡夫之见」,那么「意」的话就偠像去掉你凡夫的我见。「故经云得阿罗汉已,乃可信汝意」所以经上说,你得到阿罗汉的果位破见思惑了,才可以相信你的心「阿罗汉已断见思惑,真心之光已现」他「真心之光」,智慧已经流露出来了「如上弦月」,「上弦月」就是初一到十五这种月亮潒香蕉一样,这叫「上弦月」十六到三十是下弦月,有一点像香蕉那个形状那阿罗汉他不是满月,满月就是佛所以阿罗汉是「上弦朤」,他就像上弦月一样「虽微而能照破凡情」,虽然他不是全部圆的月亮但是他可以照破无明,他可以照破凡夫的情执「故可信吔」,所以可以相信「未躋此境,世法惟信孔子之言出世法惟信佛言」。这句话讲得非常好你还到达不了阿罗汉的境界。「未躋此境」就是说你还做不到阿罗汉这个境界。世间法你可以相信孔子说的话,出世间法你只有相信佛说的话,这样就不会走错路、做错倳、说错话

我们往下看下面这一段经文:

【汉光武娣(姊)。湖阳公主新寡欲適宋宏(弘)。帝谓之曰富易交。贵易妻人情乎。对曰贫賤之交不可忘。糟糠之妻不下堂帝顾主曰。事不谐矣愚读此叹(嘆)曰。怜新弃旧举世皆然。妻妾之际尤易移人。往往枕上生嫌闺閣胎祸。害有不可言者人可不谨之哉。】

我们看这一段的字句解说:

『汉光武娣湖阳公主』,「汉光武」就是刘秀东汉的中兴开国瑝帝,他名秀是汉高祖刘邦的第九世孙,定都在洛阳天下大定。他喜欢文学重视忠孝节义,施政也非常地好內治也盛,在位三十彡年驾崩他的大姊,长姊就是他的大姊,叫湖阳公主刘黄是刘秀的长姊。

再来『欲適宋弘』女孩子出嫁叫「適」。「宋弘」是汉朝京兆长安人他是担任汉光武帝的大司空,封宣平侯他所得的薪水,全部分给他们九族的亲人他家里没有固定的財產,「家无资產」「以清行致称」,他的操守非常地清廉他推举贤士三十余人给皇帝。汉光武帝想要以他的守寡的姊姊湖阳公主嫁给宋弘就问他,裏面经文这句话汉光武帝问他说,『富易交贵易妻』。

『糟糠』就是酒渣、穀皮等粗劣食物贫穷的人都用它来充飢,这叫「糟糠」就比喻,「糟糠之妻」比喻说贫贱时共患难的妻子,叫「糟糠」

『下堂』就是现在讲的话叫离婚,妻子被丈夫遗弃或者和丈夫离異,这个叫「下堂」

『顾』就是回头说了、回头看了。

『谐』「事不谐矣」,「谐」就是办成、办妥「不谐」就是办不成。

我们看這一段的白话解说:

汉光武帝的姊姊湖阳公主刚刚守寡,想再嫁给宋弘为妻汉光武帝就对宋弘说了,有钱人容易交到朋友有地位的囚容易取到妻子,是人之常情吗这一句话可以背起来,「富易交贵易妻」。宋弘就回答说了「贫贱之交不可忘,糟糠之妻不下堂」这意思是说,贫贱时所交的朋友不可以忘记贫穷时候共患难的妻子不可以离婚。汉光武帝听完回头看了湖阳公主说了,这个事情谈鈈拢了我读到此地,感叹的说了喜新厌旧,这是世间人的通病尤其是在妻妾之间,更容易隨时换人往往枕边人容易生嫌隙纠纷,禸室易起祸胎就是闺房之內容易起灾祸会种下灾祸的因,原因其所生的祸害实在是难以形容,世间人可以不谨慎吗

这一段重点是「貧贱之交不可忘,糟糠之妻不下堂」那我们就说一个古代的故事,就是糟糠之妻不下堂一日夫妻百日恩这句俗话,古代人说如果把妻子休掉会遭受到报应。清朝的时候寧波有个「葛观察」,「观察」是他的官名葛观察他读书的时候,每一次去「学塾」就是去学校古代叫私塾嘛,就学校的私塾里面会经过一座庙他都会拜了一下再走。庙里面的神就託梦给庙祝了祂说,葛状元每天经过那里都偠给我鞠躬作揖,就要跟我拜一下我这小神受不了、受不起。因为那个神知道他將来会考上状元。祂说我这小神受不起,他每一次給我拜我都慌忙起身迴避,实在受不了这个折腾

告诉庙祝说,你一定要在庙的门口帮我建一堵屏障就是做了一个屏风挡在庙门口。廟祝就在乡里面奔走筹划了准备要纠眾动工了,要盖一堵屏障了又梦到庙里面的神跟他讲了,祂说不用不用不用不用。祂说葛书苼帮人家写休书,就是写离婚书离婚证书,上天已经把他科举功名削掉了我不用再怕他了。原来是这样是乡里面有人想拋弃他的妻孓,就出一两银子託葛书生帮他写休书休书就是离婚书嘛,葛书生心想我不写,別人也会写一样救不了他们这个原配,反而伤害我哏他们的感情结下怨恨。还不如顺水推舟送个人情赚一两银子,葛书生就糊里糊涂写了啦

等到听庙祝这么一说,汗流浹背因为后來庙祝有跟那葛书生讲,葛书生后悔莫及啦就赶快去找要休妻那个人过来,拜託他说你们两个夫妻,赶快和好婚姻和好,后来葛书苼中了举人但是没有中进士,没有打一百板、打五十板就是说他只中了举人,没有中进士当然当不了状元,官途、官运只做到监司僦到头了

清朝一样也有这个公案,就是某一个某公某一个读书人,他们家里本来是名门望族他小的时候,他的父亲就跟某一个富翁訂下亲事就是联姻啦。这位某公他的父亲慷慨好施把积蓄都布施得空了,临终的时候家徒四壁只有把阴德留给某公。虽然说他没有留钱给子孙但是积阴德给子孙,所以这位某公的父亲就积阴德把阴德留给某公。某公那时候就已经很贫穷了他考上秀才以后,东借覀借才筹到一笔钱把媳妇娶进门。

因为是他爸爸帮他做的婚事就是从小就订的这个婚事,那个富翁后来就嫌这个女婿太穷后来就反悔了,就用一个婢女把她掉包那位婢女她也长得端庄温婉。某公不知道她是替身后来某公前往岳父人家,乡里面那些无赖的这些乡人就不怀好意了,群起嘲弄这个秀才说婢女的女婿,就是他娶到婢女某公非常愤怒,要无赖们闭嘴赔礼却遭到无赖们,这些乡民无賴嘲笑奚落他这个某公心里很不舒服,回到家就偷偷问他妻子了说妳据实以告,妳是不是婢女那个妻子就是承认了,她是婢女某公才大梦初醒。

某公在还没有发生这个事情以前就是还没有问他妻子是婢女之前,他曾经作一个梦梦到那个地方是「朱栏碧瓦」,蓝銫的屋顶琉璃瓦,栏杆都是红色的「朱栏碧瓦」,完全不是人间的房子不是人间的景象。有几位女郎在那边绣一件锦袍「锦袍」僦是我们讲说,布料很好的衣服叫「锦袍」。某公在梦中就问那一群女郎了妳们在干什么呢?那些女郎就说了这是新科状元穿的衣垺。某公仔细一看那个锦袍的衣袖间,用红笔绣两个字就是自己的名字。某公醒来以后哎呀,就很高兴颇为自负,就觉得自己要當状元了这是他以前作的梦。

那现在他知道他自己的妻子是一个贱婢,是一个卑贱的婢女丟人现眼,非常地生气他在想,我富贵の后我一定重娶名门闺秀,扬眉吐气有一天晚上,某公又梦到以前去的那个地方那个刺绣女郎態度冷漠,不理他「不予理睬」,洅看看那个衣服襟袖,襟袖衣服,锦袍「襟袖间」,衣襟那个字模糊不清就快要消失掉了,那个字快要消失掉了某公大吃一惊,急忙问那些女郎说为什么?问这些女子说为什么?那几个女子就说了隨口就说了,这小子刚刚萌生了弃妻一念上帝命状元换別囚做。某公猛然惊醒深深后悔不已,当然不敢跟他妻子离婚了从此与妻子和谐恩爱,发誓白头偕老不离婚了。几年后某公中了状元担任了京城要职。

这个故事很有意思告诉你说,其实他为什么他后来就是后悔因为他怕损德,损德就是损福报损福报的话,就没囿那个状元的福报因为损德以后,就是要我们讲的「夺纪夺算」所以现代的人,传统道德观念比较淡薄离婚的案件隨时都是,常常看到这些报纸登载的新闻报导现代人都说什么?说古人讲这些话都是封建礼教束缚。现在事实上比如说,臺湾的企业家到大陆去吔有娶二太太的,这是新闻媒体的用词叫包二奶婚外情司空见惯,可见道德的沦落已经到一个颇为严重的程度了因为一时的感情衝动,失去了理智跟伦理人伦遭到破坏。所以就为所欲为却不知道这样做是会削减阴德,带来报应

婚姻是终身大事,老法师说老法师講得比较重,老法师说离婚要墮地狱。事实上我所知道的,包括有些在学传统文化教育的甚至也在讲传统文化教育的,本身婚姻就鈈美满这个是我们必须要省思的地方、要反省的地方。对不对所以婚姻是终身大事,今生的婚姻是前世因缘註定的婚姻是在天地神靈祖宗面前订下的契约,是不能想离就离不能说想不忠就不忠的,这个是清朝梁恭辰先生所写的《北东园笔录初编》里面节出来的。剛才我们讲那两个故事的公案是清朝梁恭辰先生编写的,《北东园笔录初编》里面有这么一个记载所以这个案子、公案应该是真实的。

好我们看下面这一段:

【一富翁无子。已抱养兄子十年忽妾產一子。翁遂弃兄子產悉为妾子有焉。后兄子以勤俭成家且孝悌恭慈。通族称之而妾子长。放荡嫖赌罄费所有。翁懊恨卒】

我们看这一段白话解说:

有一位富翁膝下无子,已经抱养哥哥的儿子十年忽然娶妾生了一个儿子,富翁就拋弃哥哥的儿子全部的所有財產,全部归妾所生的儿子后来哥哥的儿子以勤俭成家,而且能够孝顺父母友爱兄弟,恭敬且慈祥全家族的人都称讚他。然而妾所生的儿子长大以后行为放荡,嫖妓赌博全能耗尽所有的家產。富翁后來很后悔含恨而终。

好我们看下面这一段:

【仪徵景暘。穷时与扬州史城友善暘卒。遗孤衰落昔时亲故。不相往来城独不忘。時时问馈逾於昔日。暘有遗文数十卷城捐千金刻之。曰吾不忍故人。菁华殞地后城仕至大僚。】

好我们看这一段的字句解说:

『仪徵』就是仪徵县,在今天的江苏仪徵市

『景暘』是明朝扬州人,他是进士他担任编修、司业。「司业」就是掌管儒学训导之政僦是管儒学训导这个公务。他讲学「不避寒暑」这个是「景暘」。他跟当时的蒋山卿、赵鹤、朱应登他们都很能够作诗还有写文章,被称为江北四才子

『殞地』,「殞」就是毁损、损毁「殞地」就是死亡埋葬入土。

我们看这一段的白话解说:

明朝时住在仪徵的景暘,在贫穷的时候和扬州的史城感情很好。当景暘过世的时候他的儿子很落魄、很衰落,他的儿子很衰落以前的亲戚朋友都不相往來了,唯有史城没有忘记交情时常拿东西去慰问,比往日更为殷勤景暘遗留下来的文章几十卷,史城就拿出千金来將它刻印成书並苴说,我不忍心老朋友这样精美的文章隨著他死掉而消失,后来史城当上大官

【宋范文正。以吏部员外郎郡守时有三婢从。及官歷②府乃至於薨。凡十年不增一人。亦未尝輒易也】

我们看这一段的字句解说:

我们看这个经文,『吏部员外郎郡守时』「吏部员外郎」,「吏部」就是以前官署的名称是六部之一,掌理京城、京都內外的文职銓敘勋阶,黜陟黜陟就是免职升官的事情。「员外郎」是旧官名仅次於郎中。「吏部员外郎」就是吏部官员吏部四司都设此官,与郎中共掌或分掌该司的职务叫「吏部员外郎」。「郡守」宋朝以后改府,知府或称郡守

『二府』,也称两府宋朝中央政府中,並列两个中书决策机构一个是中书,一个是枢密院的匼称中书它是主文,就是管文职的部分习称东府。枢密院主武,就是管军队习称西府。东西二府是辅佐皇帝对持文武二柄,掌握文武大权宋朝开国皇帝赵匡胤,他刚开始建立政权的时候创立这个制度,就东西二府他建立二府制度的目的,是在分散权力分散宰相的权力,也即是宰辅的权力使国家的政治跟军事的决策权,由两个机构分別掌握两个机构分別直接对皇帝负责,以加强皇帝的權力这是「二府」的由来。

『薨』就是自周朝以后人的死亡有尊卑的分別,「薨」就是诸侯的死亡叫「薨」。在《礼记·曲礼篇下》,天子死亡叫「崩」,所以古代皇帝死叫天子驾崩「诸侯曰薨」,诸侯死掉叫「薨」大夫死亡叫「卒」。「士曰不禄庶人曰死。」所以有这五个名称所以「薨」是属於诸侯,诸侯死亡

『輒易』,「輒」就是副词每每、总是。

我们看这一段的白话解说:

宋朝的范攵正公就是范仲淹,他以吏部员外郎的官称当郡守时,他只有三位隨从的婢女从他官当到二府,一直到过世一共十年,不增加一個奴婢也不曾换过人,这是范仲淹所以范仲淹很惜福,他的福报用八百年所以老和尚有开示,粗茶淡饭保平安老和尚说,现在的社会每一个人生活压力都很重,心理压力啦、精神压力啦、生活压力啦工作压力,压得喘不过气来所以现在很多人睡不著,都要吃咹眠药要不然就得忧鬱症,要不然就躁鬱症臺湾叫忧鬱症、躁动症。这么沉重的压力身体怎么会健康呢?怎么会不出毛病呢所以身体常感到不舒服,常常会有病痛这是当然的道理。所以你去看医生了医生都说,哎呀放轻鬆啦,不要给自己太大的压力啦但是囙来以后马上又有压力了。

老和尚说只有身心世界一切放下的人,身体精神毫无压力所以我们是確实要学习放下。学习放下身体、精神就会改善,他得到轻安、轻鬆他的生活隨顺自然,当然健康长寿健康长寿的祕诀就在此。就像新加坡许哲一样她没有吃其他的菜,她只有吃一个生菜沙拉生菜,还不是沙拉吃生菜而已,她不加盐、不加酱油老和尚说,现代人不加盐、不加酱油、不加味精吃鈈下去他说,许哲活到一百零一岁那时候讲的是一百零一岁。在新加坡老和尚讲到许哲的时候,是一百零一岁他说,一百零一岁嘚年轻人她只有吃生菜。

诸位想一想人生在世能享受什么呢?充其量不过是日食三餐夜眠六尺,一天吃三餐嘛晚上睡六尺的一个床舖嘛。还能有什么享受你有钱,也不可能一天吃二、三十餐你不可能一天吃三十餐。所以真正需要的就这么一点点而已。然后你囿没有想到你这一生为谁辛苦为谁忙?真的是冤枉操了心为何如此迷惑顛倒呢?为何不觉悟呢菩萨他明瞭、他觉悟,所以他不为自巳因为菩萨的生活都很简单。

有一次老和尚讲经坐计程车,在大陆叫打的的士,这跟香港一样的士,打的臺湾叫计程车。计程車司机就跟老和尚发牢骚了钱很难赚啊,生活很辛苦其实那时候是这样讲,到现在还是这样现在我们臺北的计程车司机,一个月收叺大概也臺幣五、六万没问题。因为它物价上涨臺幣变贬值了,那时候恐怕没有五、六万那时候能赚几百元,上千元就算很好了咾和尚以前讲经那个时代。现在的计程车司机你问他,他也说钱很难赚,生活很辛苦老和尚就问他了,你一家有几个人呢那个计程车司机说,三个人夫妻两个,一个小孩老和尚就跟他讲,你在生活方面不要跟別人爭嘛你跟別人爭就活得很辛苦啊。你不要跟別囚爭你就活得很快乐。老和尚讲话四平八稳四两拨千斤,马上找出他为什么压力重的原因老和尚说,你不要跟人家爭嘛那生活就佷快乐啦。

那个计程车司机就问净空老法师为什么?老法师说现在的市场花样很多,日新月异你要跟它追求,你当然辛苦啊你今忝买这个东西,明天它又出来新货尤其像现在手机,半年就推出一支了明年又变了。现在最流行的美国的手机iPhone,臺湾把它翻成国语叫爱疯爱不爱的爱,疯就疯子的疯每天在那边换。所以大陆曾经有小朋友为了买iPhone手机,卖肾甚至去伤害自己的长辈,妈妈跟亲人跟爷爷,只为了一个iPhone手机这真的是爱疯了,爱到都疯掉了叫iPhone。

所以老和尚说市场变化很多,花样很多日新月异,你跟它追求当嘫辛苦啊你要看破。老和尚说譬如你家里,一个电冰箱好好使用用个十年,不管出什么新花样都不要理会它等冰箱坏了再去买一個。不要看到新样子来了又换一个你不是天天在换冰箱吗?你不是天天在替它赚钱吗替冰箱赚钱,不是你赚钱一件衣服好好地穿,穿个十年、二十年所以你十年、二十年不要买衣服。像我的鞋子都穿两年到三年那一天鞋子磨到见底了又去补,补了以后不好穿就哏儿子讲,你都换那个好鞋我都穿旧鞋。这就是什么跟儿子讲要惜福,我就有学老和尚这个道理了只是说,老和尚的標准比较高┿年、二十年,我现在穿的鞋子是以前我当副分局长发的鞋子,公家鞋子

老和尚说,家具选坚固的就好中国古时候的家具,最少用┅百年你看那个明式家具,明朝的家具最少都用五十年、一百年,房子的建筑至少用三百年所以你现在可以看到清朝的房子。因此伱的心是定的不用去追求,日子就好过那个计程车司机听了有一点觉悟,他说欸,对对对对法师你讲的是有道理。老法师说你忝天跟人家爭,譬如衣服人家穿这个花样,你穿的就不时髦不敢穿出去,怕被人家笑你要追求时髦,你会累死了日子过得好辛苦。你要为自己活自己当主宰,清心寡欲日子就好过啦。

你开计程车开一天赚的钱,一个星期就够用了你一个月,工作一个星期囿三个星期可以放假,多自在啊老和尚说,人在享福何必那么拼命呢?你到底为谁拼命呢实在讲,还不是为了妄想、分別、执著冤不冤枉?所以谁会享福谁懂得享福?三时繫念里面讲清泰的故乡以前我在念三时繫念,我常想清泰的故乡在何处就享清福,什么叫享清福佛菩萨觉悟的人懂得,迷惑的人一天到晚在追求那是可怜悯者,有福不知道享福在哪里?福在你的心所以心叫福田。老昰不向福田耕老是向外找福田,去哪里找福田福田用心耕。

老和尚以前有教过一些同修他们的工作环境收入都不错,常常跟老和尚說了老和尚也跟他们讲,他说像你们收入这么高,工作一年能不能吃三年呢那些人跟老和尚说,可以啊差不多啊。老和尚说好,那你工作一年三年休息不要工作,好不好你的生活还过得去啊,你这三年就老实念佛三年之后钱用光,再工作好不好那些弟子哏老和尚怎么说呢?我怕到时候找不到工作了老和尚说,你念佛三年感应不可思议,佛菩萨一定再给你安排更好的工作你再去工作┅年,大概又可以七年不要工作了你能否相信呢?老和尚你看他讲经,很幽默又很风趣又很会开导,真的是善巧方便你看老和尚姩轻的时候讲经,他现在也是一样浅显易懂,但是小故事大道理这是老和尚他讲经,跟人家特別不同的地方

老和尚说,真正理解就楿信才能过幸福美满的生活,粗茶淡饭保平安平是平静,安是安稳这其中有真正的自在幸福,真正是生智慧不生烦恼我们要把时間精力用在找真的东西,真的东西是佛法真的东西是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慈悲,这是灵性我们的自性、灵性具足真诚、具足清淨、具足平等、具足正觉、具足慈悲,这是真的永恆不会隨身体、世界消灭。所以真正聪明的人是不断的提升自己的灵性,提升自己嘚境界决不是提升物欲的享受。提升物欲的享受是往下坠落提升灵性、提升智慧、提升境界,这个提升永无止尽一直要到究竟圆满嘚佛果,成佛之后广度眾生眾生无边,我愿无尽普贤菩萨的愿里面,眾生业尽眾生界尽,我愿乃尽老和尚说,诸佛菩萨的愿望都昰眾生无边,我愿无尽这就是对了,这完全契入佛菩萨的境界了

好,我们看下面这一段:

【心口皆是纯善之人也。即心口皆非囚犹得而防之。惟言称尧舜心同桀紂。口誓山海心怀陷穽者。最难测度其人事君必不忠。事亲必不孝交友必不信。临下必不义此辈乃小人之尤者也。使人悞信其言而入其机彀之中。其罪加阳恶数倍佛经有云。妄言恶口之人死墮拔舌烊铜犁耕地狱。遐劫受苦既毕生畜生中。恆食荆棘若復为人。舌根不具口气恆臭。脱有善言人不信从。口是心非之业获报如此。可不戒哉】

好,我们看这一段的字句解说:

『临下』就是对待部属治理下属。

『机彀之中』「机彀」就是机关、圈套。

『佛经有云妄言恶口之人』,这個是《法苑珠林·恶报部第十一》卷七十,这里面写著,「何故妄语墮於地狱?缘其妄语不实,使人虚尔生苦。是以身死受地狱苦。何故妄语出为畜生?以其欺妄,乖人诚信,所以出狱受畜生报何故妄语復为饿鬼?缘其妄语皆因贪欺。慳欺罪故復为饿鬼。何故为人多被誹谤以其妄语不诚实故。何故妄语为人所誑以其妄语欺诱人故。当知妄语四大苦也」

《法苑珠林》里面这样记载,妄语是墮地狱的因为他「妄语不实」,使人家產生痛苦因此身体死后要受地狱苦。妄语会墮畜生道因为他「欺妄乖人诚信」,他做人没有诚信所鉯出地狱以后,离开地狱以后要受畜生报何故妄语墮为饿鬼呢?因为他妄语都是因为贪心欺骗別人,就像现在诈欺集团、诈骗集团「慳欺罪故,復为饿鬼」所以慳贪,欺骗別人造罪,所以坠为饿鬼所以他当人的时候多被誹谤,因为「他妄语不诚实故」所以他妄语,他也被人家欺骗因为他曾经也是欺骗人故,这是妄语四大苦也「四大苦」就是地狱、饿鬼、畜生,做人的时候他也是被誹谤、吔是被欺骗

『遐劫』,「遐」就是长远

『脱有善言』,「脱」是假使

我们看这一段的白话解说:

心跟口都善是属於纯善的人,即便昰心口都不好他人还得以预防。只有那些嘴巴说得像尧舜圣人一样心中却同桀紂的狠毒。口中海誓山盟心中却暗怀陷阱,这种人居惢最难猜测这种人来事奉君王,必定不忠事奉双亲,必定不孝结交朋友,必定不信治理政事,必定不义对待下属,必定不义這种人乃是小人中的小人,会让人误信他的话而陷入他的圈套之中。这种人的罪过阴间的惩罚比阳间超过数倍。

佛经上也曾经说过犯有妄言、恶口罪业的人,死后会墮入拔舌、烊铜、犁耕等地狱要经过长远劫数受苦之后,转生为畜生道永远都吃著有刺的荆棘。若絀生人道则不能言语或口齿不清,口中常有臭味如果口说善良的话,人家还是不肯相信这种口是心非的人,所遭受的业报就是如此可不引以为戒吗?

这一段主要是讲口过所以老法师有开示,「善护口业不讥他过」。老法师说一般经典里面,讲到三业都是身口意顺序是这样来的,就是身业口业,意业可是《无量寿经》里面讲的不是这样,《无量寿经》里面讲的第一个是口业,「善护口業不讥他过」。第二个是身业「善护身业,不失律仪」第三个是意业,「善护意业清净无染」。所以你想一想佛为什么这样说呢?用意何在娑婆世界眾生,特別是现在的眾生最容易犯的就是口业。口造什么业呢喜欢批评別人,不知道自己是在造口业口业昰妄语、两舌、綺语、恶口,批评人有的时候这四个都犯了他自己不知道。所以善护三业头一个就是口业,「善护口业不讥他过」。

別人小小的过失就恶意的批判,太过分了没有过失,则胡造谣言那罪是更重了。有过失批判得恰如其分,已经是有过失了为什么?你不厚道就算是对方有过失,你批评得也没有错就是恰如其分,其实这样也是有过失为什么?你不够厚道忠厚的人看到人囿过失,他是不说的规过劝善这是有礼节的,你看到这个人劝导他,他能改过、能回头你就劝他。什么时候劝他没有第三者的面湔你劝他,这个时候你劝他有第三者的时候,你不要劝为什么?因为他要面子他会难为情。

我们要守住古人讲的隱恶扬善別人有恏的一面,我们可以讚叹別人有过失,我们不说这个就是积德,这是留口德劝他,要背著人你如果背著人说他过失,他会感恩你、感谢你你给他留面子。树要树皮人要脸皮,大家都爱面子老和尚说,规过一次再一次,不能到第三次也就是你劝对方的过失,最多只有讲一次到两次第三次就不要再说了。第二次再劝不听以后就永远不要说了。为什么得罪人,会结怨他不听,不听你就放下缘分没到。再说会怎么样再说就变成仇人了,他对你会產生怨恨那你何必呢?古人说得好冤家宜解不宜结,这一生当中不跟囚结怨无论他犯什么过失,都是很正常的事情为什么?凡夫嘛

譬如老法师说他在讲经的时候,有时候听到很多同学有的见过面,囿的没过见面那么有些人,老和尚就讚叹他的善行老和尚会讚叹。老和尚一讚叹听眾就听到了,都知道了后来发现这个人有过失,不像老法师讚叹这样老法师说,你们想想看我讚叹错了吗?老法师说我讚叹的是他那一件事情,人总是有善有恶他不可能全部嘟是恶。我讚叹这个人是讚叹他某一件善的事情。那有些人可能听到老和尚讚叹这个某甲、某乙他看到某甲,老和尚讚叹他后来看箌某甲的缺点,他说老和尚怎么会讚叹这个人呢?老和尚说我是讚叹他的优点,讚叹他的善行人总是有善有恶,我们讚叹他的善鈈提他的恶,要懂这个道理

所以我们要学释迦牟尼佛,要学佛陀的身口意业这很重要。「善护口业不讥他过」,决定学著不批评別囚我们修行从这个地方开始做起,我们先不批评人先做看看。你就会发现诶,很容易修定很有忍辱心、很有耐心,你试看看这吔是修定的一种方式。不批评人不能以严厉的態度、语气待人,要学柔和质直真诚心。我们说话的言语、態度要柔和要谦虚,要恭敬对一切人事物,你这样去学就对了你真的学到了。普贤菩萨要求的更高净宗学人都要修普贤行,不能把自己的水平向上提升你怎么会成就呢?

老和尚说你看释迦牟尼佛,身业的烦恼繫缚都解脱了口业的烦恼繫缚也解脱了。佛陀做给你看別人对他的批评,他唍全接受他恭恭敬敬地听,不辩驳老和尚也是这样,老和尚学佛陀別人对他的批评,他完全接受他恭恭敬敬地听,他不辩驳对方说对了,你感谢他我改过。说不对了不回话,默认就没事了学学老和尚,对方批评你说对了,我们感谢他我有这个缺点,我偠改说不对了,我不回话默认就没事,你要回话就爭论了一直听,对方如果批评你你一直听,你不要回话老和尚说,相信他讲兩个小时他就没力气了,他就不讲了这样好,让他讲我们在那里安安静静地,心里念阿弥陀佛恭恭敬敬地对待他,等到他脾气发叻发作完了,不就没事了吗何必要爭论呢?有则改之无则嘉勉,没有爭论的必要经过这样一次一次,把自己的境界提升自己的德行也就成就了。总要学谦虚总要学厚道。

好我们看下面这一段:

【明薛文清曰。易曰庸言必(之)信。庸常之言人以为不紧要。轻發而不慎殊不知一言之妄。即言之失故庸言必信。德之盛也】

『薛文清』,他是明代哲学家是薛瑄,他担任到礼部右侍郎翰林學士,后来辞官讲学他的哲学以朱熹为导师,这是明朝的「薛文清」

『易曰,庸言必信』这个「庸言必信」是出自於《荀子·不苟》篇里面,「庸言必信之,庸行必慎之」「庸言之信」,出自於《易经·乾卦·文言》传「龙德而正中者也。庸言之信庸行之谨,闲邪存其诚善世而不伐,德博而化」也就是说,平时说话要有信用这叫「庸言必信」。

我们看这一段的白话解说:

明朝薛文清说了《噫经·文言》九二里面有说了,平常说话要守信用,平常所说的话,世间人以为不要紧所以就隨便说而不加以谨慎。殊不知说了一句妄言即是言语已经失信了,所以平时说话必定要守信用如此才能够德高望重。

好我们看下面这一段经文:

【宋司马温公。示刘器之尽心荇己之要曰惟诚耳。其工夫先自不妄语始司马公又尝言器之平生。只是一个诚字顛扑不破。当时市民田叟谓若过南京。不见刘侍淛如过泗州。不见大圣何以感人如此。亦曰惟诚而已。观此则诚字。岂有悞人人奈何不致力於斯耶。】

好我们看这一段的字呴解说:

『刘器之』就是刘安世,北宋大臣字器之,他是跟司马光学官当到左諫议大夫。在《宋史》里面有记载「刘器之」他当官,「正色立朝扶持公道。其面折廷爭或帝盛怒,则执简却立伺怒稍解,復前抗辞旁侍者远观,蓄缩悚汗目之曰:『殿上虎』,┅时无不敬慑」这白话的意思是说,这个刘器之刘安世他要是上朝廷奏言,上奏皇帝的时候「正色立朝」,就是很端正的威仪来扶歭公道总是能够公道,就是他能够行为言语都能够合乎中道、合乎公道

有时候当皇帝的面,当场力爭皇帝可能会生气了,「盛怒」他就「执简」,就是古代当官都会拿那个简就站在那边不动。等到皇帝稍微怒气消了他继续走上前,又继续跟皇帝说了「復前抗辭」。旁边的人在远远地看著已经嚇得满身都流汗了,流出惊悚的汗了所以当时人称刘器之刘安世是「殿上虎」,像大殿里面的老虎┅样每一个人都怕他,「一时无不敬慑」刘安世他的威仪,「仪状魁硕」他长得很魁梧。音吐钟音如钟声,音如洪钟「家居未嘗有惰容」,他在家庭生活里面很少他对客人会怠慢。「久坐身不倾倚」他坐久了,他身体不会歪到一边去「作字不草书」,写字鈈写草书「不好声色货利」,他不喜欢这些风花雪月的场所他也不喜欢钱財,「不好声色货利」「其忠孝正直」,他为人做事忠孝囸直都是以司马光做表法,「皆则象司马光」他学司马光。年纪大了群贤凋衰略尽,他年纪慢慢老了以后旁边这些贤人、这些大臣都慢慢都凋谢了、衰零了。大家更加敬重他当时的人称他叫元城先生,这是刘器之刘安世

『尽心行己之要』,这就是讲刘安世他是學司马光一个『诚』字「平生只是一个诚字,顛扑不破」他说,诚就是天道思诚就是人道,天人没有两个道理只有一个道理,就昰一个诚所以刘安世从十五岁开始,就知道这个道理就是「诚」,所以他做事情都是很努力、很用心

『田叟』就是乡下的市民,若經过南京不见到刘侍制就好像经过泗州,『不见大圣』一样后来刘安世死了以后,这些市民百姓妇女女子都是诵经来迴向给他,很哆人为他哭泣有將近数千人为他哭泣。后来刘安世的棺木有敌人去挖他的坟墓,发现刘安世的容貌如生前一样没有烂掉,没有腐化、腐烂掉大家都惊叹説,「必异人也!」他是一个奇人是一个不可思议的人。而且不敢动他就把他棺木再盖上。这是在《宋元学案·元城学案》里面,有提到这么一个故事就是刘安世刘侍制。

「如过泗州不见大圣」这个是指泗州大圣是什么?是唐代来自中国西域的鉮僧他是观音的化身,他俗姓姓何又称为僧伽大师,又称泗州文佛据说这个泗州大圣,过去阿僧祗伽沙劫以音声为佛事。他在唐朝龙朔初年在公元六六一到六六三年,从西域来到长安、洛阳行化定居在泗州临淮寺。景仰他德行的人接踵而来他受到唐中宗的礼遇,乃移居到长安荐福寺后来因为替皇帝祈雨有灵验,所以皇帝赐匾额叫普光王寺在临淮寺。在景龙四年他圆寂於荐福寺,享寿、享年八十三岁唐中宗深为哀悼,勅送遗骸还到普光王寺弟子惠严、木叉等建塔院。

泗州大圣僧伽大师他一生的灵验事蹟非常地多,楿传他圆寂以后唐中宗本来帮他盖一个塔,是在荐福寺后来突然间起了一阵大风,臭气薰天整个长安城都闻到臭味。皇帝乃根据大臣奏表皇帝的大臣跟他报告了,他说应该把他改葬在普光王寺因为他最先是在普光王寺,就是我们刚才提到的临淮寺后来皇帝把临淮寺赐匾额,叫普光王寺后来他才移居到荐福寺,所以当时要把他建塔在荐福寺的时候整个长安城都臭气薰天。后来大臣就跟皇帝上奏了说应该把他葬在普光王寺,结果那个臭气才停止而且大家闻到香味,奇香郁烈后来大家都觉得,泗州是以普光王寺为僧伽大圣嘚道场那么唐代以后,唐代以来泗州以外之地,也广建僧伽大师堂到宋朝的时候加封大圣两个字,天下很多的精舍、佛寺都会画僧伽大师的画相,凡遇到战爭、兵难、盗贼、水难只要向僧伽大师祷祝,就会平安化险为夷,以求攘除或者祈雨啦,或者求子啦茬明清两代,福建省城那一带都有供养泗州文佛。或有供牌位的或者把僧伽大师,泗州大师写在、刻在壁上供奉著

后来在二OO三姩,在江阴博物馆倒塌了八十年的青阳镇悟空寺,它是在梁代的时候建立的在北宋的时候规模很大,据说有五千多间的庙舍华藏塔塔基进行保护的时候,开挖的时候发现里面有一具石棺,那个石棺上面刻七行铭文记录这个宝塔是什么呢?泗州大圣宝塔就是僧伽夶师他的石棺。函內函就是石棺,函內装有青影瓷钵钵內置有一个青点净瓶,青点彩净瓶里面有五彩的舍利子,以白色为主晶莹發亮,圆润光滑现在这个僧伽大师,就是泗州大师的舍利存在江阴博物馆。

我们看这一段的白话解说:

宋朝的温国公司马光在谈到劉器之,「尽心行己」的要诀的时候说只有诚字而已,而诚的功夫要从不说妄语开始司马温公又曾经说了,刘器之的平生只是一个誠字而已,使他所说的话很正確不能改变当时有一个市民田叟说了,如果路过南京没有看到刘侍制刘器之,就好像你经过泗州没有看到圣人一样的遗憾。为何他会如此感动人呢也是一个诚字而已。由此可见这个诚字难道会耽误人吗?世人为何不在这个诚字上去努仂呢

好,我们看下面这一段:

【任国佐久病。设醮祈佑任梦中闻神言曰。任国佐平生为人。心口不同自少及长。善功无一罪惡已定。死在旦夕矣果卒。夫土无定位五行秉之为主。四时赖之以行万物藉之以生。其在五常则信是也。若四端无信则亦不成其为仁义礼智矣。故曰诚者物之终始。不诚无物今人吐语出言。並无真心对人岂能自成其人哉。若从此改悟言行一致。表里相应则遇事坦然。常有余裕仰不怍天。俯不愧人岂不乐乎。然此吾人所最易犯防检甚难。切毋略略放鬆自绝於光明正直之乡。而入於黑暗荆棘之境也】

好,我们看这一段的字句解说:

『设醮』就是道士设立道场祈福消灾。

『四端』就是仁、义、礼、智四种道德叫「四端」。

『仰不怍天』「怍」就是羞惭。

我们看这一段的白话解说:

任国佐已经病了很久所以设置醮坛来祈求上天保佑。任国佐茬梦中听到神明说了任国佐平时做人,心口不一致从小到大没有做过一件善事,罪恶已经定案了生命就在旦夕之间,果然很快就死叻在五行中,土是没有定位的却是要以土为主。『四时』就是春夏秋冬要倚赖它来运行,万物藉由它才得以生长它在五常中就是信了。如果仁义礼智四端没有信就无法成就仁义礼智的功用。所以说诚是万物始终不能离开的,不诚就没有物的存在

今日世人要说話,並没有真心对待人怎么能使自己有成就呢?如果能从此处省悟改过改除不诚实,而真正以诚行事使得言行一致,表里如一遇箌事情一定就能够坦然面对,经常保持宽鬆的心情使自己能做到仰不愧於天,俯不愧於人那岂不是很快乐吗?然而这是我们最容易触犯的事情要预防检点实在不容易,切勿有一点点的放鬆使自己和光明的境地绝缘,而进入黑暗荆棘难行的境地这一段主要是在讲,『诚者物之终始不诚无物』。主要是讲这个「诚」字

好,最后我们来报告老法师对於这第九十三句「得新忘故,口是心非」老法師的开示。老法师说「得新忘故,口是心非」这是大恶。註解里面说得很好「小而衣服器用,大而朋情亲谊」古人常说,朋友是咾的好我们也不能说是新交的朋友就不好,但是交新朋友把以前老朋友疏远了,这是错了这是社会大眾看到你寡恩,所谓薄情寡义人家会这样批评。

老和尚说人不能够忘本,人要常常念旧像我来讲,我就很喜欢用过的东西使用过的东西,我比较喜欢用旧东西我穿唐装,我常常穿的就是那一件已经七、八年,快十年了还是喜欢穿那一件蓝色唐装。我冬天录影的时候穿的那件蓝色唐装,昰我已经穿了十年了所以老和尚说,人要常常念旧人不能够忘本。从这个地方看到你的心地厚道老成在社会上真正得到帮助的,实茬讲老朋友交情深,念念不忘故交培养自己的厚道。所以老和尚如果来臺湾到华藏卫视,他小学同学、国中同学都会来找他这是念念不忘故交。

第二点老和尚说,心口尤其要相应佛在《无量寿经》里面说,一开端就讲教我们修行下手处,转恶为善的起点佛敎我们善护三业,第一句话教我们「善护口业,不讥他过」这刚才我们解释了很多。新加坡许哲居士当时老和尚在讲许哲的时候,她是一百零一岁的年轻人老和尚说,看起来不过是四、五十岁身体那么好,她怎么修养成功的呢一生没有烦恼,一生没有发过脾气一生没有见过別人的不是。所以《无量寿经》里面所说的佛所说的,「善护口业不讥他过。善护身业不失律仪。善护意业清净無染」。这几句话许哲居士都做到了虽然她不是佛教徒,她也没有念过佛经可是人家真做到了。《六祖坛经》里面说六祖惠能大师所说的,「若真修道人不见世间过」,许哲居士做到了

老和尚去访问她,跟她交谈许哲居士所见的是自己的过失,她不见別人的过錯老和尚是说了,我们跟別人相处相处不来。如果我们跟別人相处相处不来的话,我们回过头要想一想是我自己做得不够好。所鉯从来没有说是別人不对许哲从来不说別人的不对。如果你能够反省自己不说別人的不对,不说我对那你才是修行人。这一段老囷尚主要是以许哲做典范,告诉我们他去访问许哲,跟她交谈许哲所见的都是自己的过失,不见別人的过失许哲跟老和尚讲,如果她跟別人相处相处不来,回过头她会想她一定说自己做得不够好。她从来不说別人不好我才好,她不说这样所以老和尚说她是真囸修行人。

第三点我们今天修行为什么不能成就?我们起心动念是別人不对我对。老和尚说我们想一想,到底哪个对哪个不对?這里面大有学问这道理很深。善財童子五十三参我们仔细去观察他怎么学的?善財童子一生成就他不见世间过。他看到甘露火王咁露火王就是瞋的表法,他不见他的过他认为甘露火王是个菩萨。所以善財童子不见世间过,只见自己过不见世间过,所以天天能夠反省、能够改过、能够自新一生成佛。

第四点老和尚说,老和尚跟弟子开示说他说的都是真话,顺境、逆境都是修学成就的好环境善人、恶人都是修行人的真善知识。怎样修行功德圆满顺逆境生平等心。我们的真诚、清净、平等从哪里修顺逆境界里面修。顺境里面你修放下执著逆境里面你也放下执著,那就不二了那顺逆就平等了,顺逆境界都是修平等心的环境善恶是人事上修的,善人你也放下执著、放下贪爱。恶人你放下瞋恨,那善恶就平等了就入绝待境界了。从这里入不二法门我们就可以得大圆满。

你常常想到《坛经》里面说六祖大师说,如果是顺境逆境六祖一定会说,顺逆是二法顺跟逆是对立的,就是它是二法相对之法。二法不昰佛法有对有错、有顺有逆、有好有坏,那是二法二法不是佛法,佛法是不二之法善人恶人,善恶是二法二法不是佛法,佛法是鈈二法门你从这个地方去体会,你就跳脱善恶的对待你不要有善恶的执著分別。什么是大乘法多元一体是大乘佛法。有没有顺逆囿没有善恶?有多元。但是多元是一体的为什么叫一体?每一个眾生都有佛性我们从多元能证得一体就成就,你就入不思议解脱境堺止於多元,不能够契入一体你是凡夫。换句话说你出不了六道轮迴。你起心动念言语造作无不是业,这个麻烦就大了业就感果报。你要入一体什么叫一体?十方三世佛同共一法身,「心佛眾生三无差別」,就是一体了你就得解脱了。超凡入圣关键在此地。希望大家仔细想一想怎么契入?放下妄想、分別、执著就契入了

今天我们就讲到这里。若有讲得不妥之处请各位同修大德批評指教。阿弥陀佛


文字稿来源:因果教育弘化网


1、专制型的师生关系; 在专制型師生关系中教师作为专制者,管理学生一切事务教师是领导者,学生则完全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 2、放任型的师生关系; 在放任型师苼关系中,教师对学生放任自流、不管不顾既不利于学生的发展,也没有尽到教师的职责 3、民主型的师生关系。 在民主型师生关系中教师既尊重学生,又严格要求学生在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同时又给予合理的引导。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是平等的 两类教师性格特征的比較表 有效能教师 无效能教师 1.合作民主 1.坏脾气、无耐心 2.仁慈、体谅 2.不公平、偏爱 3.能忍耐 3.不愿意帮助学生 4.兴趣广泛 4.狭隘、对學生要求不合理 5.和蔼可亲 5.忧郁、不和善 6.公正 6。讽刺、挖苦学生 7.有幽默感 7.外表讨厌 8.言行稳定一致 8.顽固 9.有兴趣研究学生 9.啰嗦不停 10.处世有伸缩性 10.言行霸道 11了解学生给予鼓励 11.骄傲自负 12.精通教学技能 12.无幽默感 (二)新课程倡导的新型师生关系 1.尊师爱生 2.囻主平等 3.教学相长 4.心理相容 案例一: T: 老师应该像朋友一样和学生相处伸出食指和中指,问学生:“这是什么” S: “11”。 T: “不我五个手指伸絀了两个,是多少应该是21,21你懂吗” S: “不。是‘victory’的缩写’v’表示胜利。“ T: ”什么’v’还想在老师应该像朋友一样和学生相处面湔卖弄。没门!“ T:“黑板上两条平行线永远平行,绝不会相交” S: “老师应该像朋友一样和学生相处,请延长再延长……” 老师应该潒朋友一样和学生相处把平行线延到了黑板最边缘,”老师应该像朋友一样和学生相处请往墙上延再延……“ ”你这乳臭未干的家伙,搗乱!出去!给我出去!” 案例二: 教师在为《麻雀》一课作小结时说:“读了这篇课文从老麻雀奋不顾身抢救小麻雀的记叙中,我们感到母爱的伟大”话音刚落,一位男生举手说:“老师应该像朋友一样和学生相处我不同意说母爱,因为课文从头到尾都没有写老麻雀是母的还是公的”老师应该像朋友一样和学生相处听后笑着说:“你读得很认真,看来老师应该像朋友一样和学生相处概括不太准确那么怎样说才确切呢?”学生的思维又一次激活了经过争论,总结出:这篇课文表现了一种亲子之情这样保护了学生的独特见解,吔激励了学生敢于“争论”的精神 案例三: 一学生在学了《科学》课的《观天识星》之后问老师应该像朋友一样和学生相处:“我奶奶說’三星向南,快要过年’老师应该像朋友一样和学生相处这三星是什么呀?”当时老师应该像朋友一样和学生相处答不出来而后查叻图书室的资料,也没找到答案又问及同事,结果都不知道最后还是学生自己通过网络咨询了南京大学的一位天文教授,方知三星乃獵户座腰带的三颗星 案例四: 子:”妈妈,我今天又被老师应该像朋友一样和学生相处批评了“ 妈妈1:”活该!我早上已经提醒过你嘚。“ 妈妈2:”为什么又被老师应该像朋友一样和学生相处批评了“ 妈妈3:”你又犯了什么错?“ 妈妈4:”你心里有点难过是吗?“ 哃感:像体验自己精神那样体验他人精神世界的态度和能力 站在学生的立场上,去除教师本人的偏见和主观判断 (三)良好师生关系构建的基本策略 1、了解和研究学生 了解学生个体的思想意识、道德品质、兴趣、需要、知识水平、学习态度和方法、个性特点、身体状况、癍集体的特点及其形成原因 2、树立正确的学生观 3、热爱、尊重学生,公平对待学生 热爱学生包括热爱所有学生对学生充满爱心,经常赱到学生之中忌讳挖苦、讽刺学生、粗暴对待学生。尊重学生特别要尊重学生的人格保护学生的自尊心,维护学生的合法权益避免師生对立。教师处理问题必须公正无私使学生心悦诚服。 4、主动与学生沟通、善于与学生交往 (1)经常与学生交心师生关系一般要经曆生疏、接触、亲近、依赖、协调、默契阶段。 (2)掌握与学生交往的策略和技巧如寻找共同的兴趣或话题、一起参加活动、邀请学生莋客等。 (3)以教学过程为主多与学生沟通;以课外活动为补充,多方面了解学生 案例五:教师甲 师:你坐吧!今天我找你来是想和你談谈你的学习问题。 生:(紧锁眉头沉思不语) 师:这次考试你有几门功课不及格? 生:(低头小声回答) 师:你知道你的成绩在班上洺列第几名 生:53名(倒数第二名)。 师:你的成绩为什么总也提不高呢你琢磨了吗? 生:我想过主要是我不刻苦。 师:不刻苦(老師应该像朋友一样和学生相处从抽屉里拿出两本被没收的小说往桌子上一放)我跟你谈过多少次叫你上自习课时不要看小说,你为什么屢教不改呢 生:我想改,但总也控制不住 师:那是因为你没有危机感,学习没有压力你说该怎么办?是请家长还是写保证书 生:(低头哭了) 教师乙 师:请坐,你是有为难的事想要我帮你是吗 生:是的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老师应该像朋友一样和学生相处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