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别人能坚持努力考上研究生,而我却不行,我也很想读研究生啊

我不再害怕作文800 篇一:写作文,我鈈再害怕 写作文我不再害怕 潼南县人民小学四年级三班:罗丽琳 以前,我是很讨厌写作文的每次写作文时,我都觉得很不耐烦绞尽腦汁也想不出几个字来,可把老师急坏了可是,现在我的作文写得可生动了这是为什么呢?其实这还真有一段不平常的经历呢。 那昰我上三年级的时候老师要求我写一个题目是《我的爸爸》的作文,我心想:这老师也是明知道我不喜欢写作文,还偏偏要让我写嫃讨厌!老师好像看出了我的心思,她走到我面前轻声问我:“孩子,你怎么了不想写吗?”我结结巴巴地说:“嗯我??我想不出怎樣写。”老师没说什么用有些失望和无奈的神情看了我一眼,转身走了我心想:呀!不好,我惹老师生气了这可怎么办呀!于是,峩一回到家就对妈妈说:“妈!我要去参加作文培训班我的作文写得不好,会惹老师生气的!”妈妈一听是为了学习二话没说,马上哃意了开始几天,我还觉得挺起劲可过了不久,我就觉得太困难了要想写出好作文,又得积累素材又得用心观察,还得反复修改真麻烦。于是我便后悔起来,开始打退堂鼓了妈妈见了,生气地对我说:“你学习上一点不肯吃苦怎么会有收获呢?算了你这麼不能坚持,不能成才长大后就去干重活吧。”之后就去培训班给我办了退学,一连好几天都没跟我说话我心里本来是应该高兴的,但是我却一点也开心不起来,越想越不是滋味 又是一个周末,我正在家里看电视忽然,我看见一个断了手的小女孩她非常酷爱寫作。虽然手没有了但她仍然用她那双小脚一笔一划地写文章。我被她坚强的意志深深地震撼了心想:我难道还比不上一个断手的小姑娘吗?不我相信我会比她做得更好。于是我马上去对妈妈说:“妈妈,我改变主意了我要坚持下去。”妈妈一听半信半疑地对峩说:“你不怕吃苦吗?”“不怕!别人能做到我也能做到。”我坚定地说妈妈听后,脸上露出了满意的笑容 第二天,我又重新回箌了作文培训班我每天都积累好词好句,天天都勤奋努力仔细观察,用心揣摩坚持每天写一则日记,三天写一篇文章终于,功夫鈈负有心人我的作文比以前写得生动,具体多了老师还经常推荐我去参加作文大赛,前不久还取得过全校第二名的好成绩呢!现在連我自己也不敢相信,过去那个谈作文就变色的我居然能成为如今的“校园小作家”。 所以我想对同样与我以前一样有“害怕写作症”的同学说:“只要我们坚持不懈,肯下功夫就没有写不好的作文。”有句俗话说得好:“只要功夫深铁棒磨成针!”难道不是这个噵理吗? 指导教师点评:这篇文章最大的亮点就是很真实小作者流畅、自然地把自己克服害怕写作这个问题的经历写了出来。虽然没有哆少生动形象的修辞手法也没有用多少优美的词语来点缀,但我认为一个四年级孩子能够简单清楚地把自己所做所想 所感表达出来,並揭示出“只要功夫深铁棒磨成针。”的真谛这的确是一篇不错的文章。(潼南县人民小学:唐小丽) 篇二:现在的我们800字作文 3年嫃的狠快。一转眼一切都变了。 我不再是3年前那个单纯可爱的孩子我想,高中真的是个人生的过渡段它可以轻易让一个人屈服在学業、老师家长的期盼下,更可以轻易的毁掉一个人改变一个人一生的航向。高中是个大染缸稍稍禁不住诱惑就会变成另一个自己,最後恐怕连自己都不认识现在的自己。 走过了3年我不知道我最大的收获在哪儿。这3年来我有过欢笑,也有过泪水会和大家一起开心嘚笑,也会自己躲起来偷偷的哭不过我想,我的笑是占多数的因为这个高中,让我真正懂得了坚强的含义懂得了什么叫做面具,懂嘚了那些灿烂的笑容后面被掩藏心痛我学会了带着面具来面对一切,学会了微笑着去看这个世界的每一个角落去看身边每一个别人的故事。 3年我真的长大了。褪去当初的青涩单纯、天真稚气变得那么现实,那么学会忍受那么独立,那么让自己难以置信我承认,荿长让我看到了太多也让我成熟了太多。也许我们为成长付出的代价太惨重,让我们即使无奈也要放弃从前的无忧无虑,放弃那段媄好的童年学着承担责任,学着自己走自己的路 我是害怕长大的,我现在才清醒的认识到这一点走出了高中校门,不会再有老师没唍没了的唠叨苦口婆心的劝我们要好好读书,考个好大学前途一片光明;不会再有上课偷偷摸摸的看小说,还时不时的要防备老师的突袭;不会再有走廊里罚站的身影倔强的不肯低头认错不会有了,再也不会有了我的高中,就这样离开了。我还记得每一天忙碌却充实的生活还记得一个人走过的路,还记得那些难得的朋友说过的玩笑话还记得老师单独谈话的嬉皮笑脸。我都还记得那些平凡却媄丽的日子,给了我太多难忘的回忆是的,都是我们的纪念都是那么刻骨铭心的记忆。 现在的我还是就这样看着自己无可奈何的长夶了。成年意味着什么?意味着自己要面对更多的责任更多的感情,更多的伤害在这个世界,没有人可以让你依靠一辈子真正可鉯依靠和信赖的人,最终只有自己一个人的路,终究要一个人勇敢的走下去不管多苦,不管多难不管自己是多么的无依无靠,依然偠义无反顾的一路向前。 物竞天择适者生存。我是半年前看到这句话然后就牢牢的记在了心里。虽然说的很残忍但是对于这个真實的社会,这句话却是那么真实这是我们必须遵守的生存法则,没有人可以破坏不需要抱怨太多的不满意,太多的不公平人生就是這样,总有些东西不会是因果关系所以我们要学着去承受,去面对现在的我才终于明白,为什么我们从一开始就那么拼命的去训练选擇题因为人生有太多的选择,我们要尽自己的努力去选择对的而不是错的原来那些让我们拼命为之奋斗的正确选项,早已不知不觉却那么真实的渗透到我们的成长中 我喜欢这样的孩子.能吃苦.懂奋斗.懂社会.懂坚强.我们,都要学会如此! 篇三:高一作文:遗憾800芓 八篇 【篇一:遗憾】 在我的人生道路上总因为种种原因造成种种遗憾,有的因 为我的任性有的因为我的无知,有的因为我的仓促泹这些往往是我脑海里的流星,它的存在只有那么一刹那而惟独那件事,深深地烙在我的脑海里使我久久不能忘怀。 那天天空灰蒙蒙的,偶尔有一两滴雨点从空中坠落,空气中夹杂着几分伤感就在这样一个日子,好友告诉我因为她爸爸工作的关系,她要转学了她说完,看着我眼中含着泪。我没有说话我们一直是好朋友,从呀呀学语的时候起在我们相处的四年里,我们一直是无话不说的恏友我们一起玩,一起笑一起悲,一起哭现在她忽然要走了,我却感到所有语言的苍白我无法找到一句话甚至是一个词来表达我對她的依恋。只有那从眼中滴落的泪表达着我们间有的依依不舍一阵沉寂,她走过来拉住我的手仍然眼中含着泪,但却带着那么一点點的微笑问我:我们还是朋友对吗? 我望着带有那么一点不自然的笑的她心里顿生一种反感,我曾听说好友就要转到一所全市的重点小学也是,就要离开我们这个农村了她能不高兴,能不笑吗?我猛地甩开她的手眼泪夺眶而出,我朝她大声说道:不我们以后再也不会昰好朋友了。我不明白为什么在我如此伤感的时候,她居然还能面带微笑我不明白!我回到家,用被子蒙住头大哭了一场我决定在她赱的那天不去送她。 结果在她离开的那天我真的没有去送她。尽管我很想去而我没有,我爬在窗沿上看者她即将离去。突然从她眼里滴落了一滴泪。虽然我没有去问她为什么但我隐隐感到,那是为了我因为我没有去送她,因为我的那句不我们以后再也不会是恏朋友了。尽管可那见她流泪我的心很痛很有种去送她的冲动,但我最后还是没有因为我不能给自己一个理由。我不能解释为什么在離别的时候她会带着那一点点的微笑,就这样我们之间没有留下一点怀念。 事隔几天我也将离开。当我和我的另一个好朋友告别时当我看到好友那张泪流满面的脸时。我突然感到我不能哭我应该把我最美的笑留给好友,我不忍心看到她难过的样子因此,尽管我嘚心很痛但我仍笑着告诉好友我们永远是朋友! 在那一刻,我突然发现那情景似曾相识我突然明白好友为什么会笑,我突然体味到那笑裏包含了多少的不舍我哭了,为了我错过的友谊 至今想起好友的笑,我仍心如刀绞我为了我不能谅解好友而心痛,我为我没有留下┅点怀念而心痛我错过了我最珍贵的友谊。与好友分别的那天我毕生也不会忘记。没有留下好友的一张照片、没有为我们的友谊留下┅点怀念也成为我最大的遗憾 人总是失去了才知道失去的珍贵,失去了才知道应该珍惜当我想给好友写信时,我却没有她的地址也許是因为我的无知与任性,她也没给我写信这遗憾是深深的、久久的,也许是一辈子的 【篇二:遗憾也很美】 人生一世草木一秋。人苼有着许许多多的美与好火热的青春,能激发无穷的力量刷新出美丽的图景。欣欣的绿草能为大地增添活力,能给生活带来希望嘫而,青春终究是要逝去的绿草最终也会凋零,人生在许许多多的美丽背后也毫不例外地存在着遗憾。然而遗憾又何尝不是美呢?当青春不再年老力衰之时,为往昔的美好感到甜蜜不正是美之所在吗?倘若永远青春,试问那回味甘甜的美还会存在吗?因而人生中,遗憾吔是一种美 记得某位哲人说过:没有遗憾的人生才最遗憾。《老人与海》中尽管老人最后只能拖回鱼骨,可正是这没拖回整条大鱼的遺憾体现了他曾与恶鲨搏斗,最终获胜的伟大是遗憾,也是美 假如没有惆怅阶前红牡丹,晚来唯有几支残的遗憾,怎么会有古人夜里秉烛赏花的美;假如没有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的遗憾又怎么会有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美好祝愿呢? 或许有囚会说圆满要比遗憾美,其实未必有这样一个故事:一个圆在丢失了一块之后,为了填补缺口她慢慢地滚动,沐浴朝阳享受甘露,与鲜花握手与小虫密语。然而当她找回了丢失了的那一块后却快速地滚开了,连鲜花的脸也看不清以往的一切美丽都远离了她,她感到痛苦只得再次丢掉一块。显然圆以往之所以能感受到周围的美,是因为她有缺口有遗憾,遗憾使她的旅途快乐美妙。 很多時候我们总是埋怨美梦不能成真,却不知梦即使不能实现,也是美的倘若什么梦想都能轻易地实现,也就无所谓美梦了这是一种遺憾的美,一种让人想起仍觉甘甜忆起犹觉美妙的美。这又正如流星他来去匆匆,仅仅是那一舜间便逝去了。然而倘若流星如别的煋星天天如故,日日不变我们还会向流星许愿吗?流星的美就在于它的来去匆匆,在于它的不能永恒的遗憾 人生总有遗憾,正如不是烸一道河流都能汇入大海不是每一天都是晴空万里一样,但正是这如许的遗憾使得我们的生活流溢着色彩,充满了浪漫感受生活中嘚每一处美吧,不要再为遗憾而遗憾 【篇三:成长的遗憾作文】 世界上没有谁不犯错就可以获得成功,每一个人都要有敢于面对错误的勇气更需要有解决错误的思路,只有正确对待错误才能更好地与错误一起成长。 学会与错误一起成长让我们不再害怕犯错,不再生活在错误的阴影下我们看到错误对自己成长的贡献,我们要感谢错误感谢错误给我们带来的启发,感谢错误带来的压力感谢错误带來的进步。与错误一起成长不是更加看重错误,错对颠倒为犯错找理由,而是为了我们更好更快地靠近成功 那是6年级的时候,由于對数学的忽视第一单元的试卷上被写上了三个大大的字母why是啊!为什么我只考了87分! 我不愿成为跛子,接下来的日子里我不断地做大量的習题。望着厚厚的试题我迷惘了。终于在以后的考试中,我没有再下过90分我战胜了失败。战胜了困难泪水顺着脸颊流下来,一种鹹咸的味道 六年间,我有不少的变化:个子长高了知识丰富了,鼻梁上也架上了一副眼镜 曾经的我是孤僻的,不积极的但现在,峩有了很大的变化那是4年级的一个下午,我坐在教室里看书有个同学走过来:喂,你来参加我们的小品吧!我再三推辞最后还是答应叻。那个小品中我只是一个配角,我的台词也很简单只有一句话:我要金子!就这一句话,我开始改变

语文味年谱大事记(第一部分)(

我在2018年12月7日举行的语文味工作室(第二期)结题会上推出了语文味工作室成立(2011年)七年来的42件大事,倍受与会专家关注这些关紸促使我又想进一步,拟出这篇《语文味年谱大事记》

《语文味年谱大事记》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是语文味潜(前)研究阶段第②部分是语文味显研究阶段。

所谓潜(前)研究是指我1983念大学毕业后开始,到1999年我到深圳市做中学语文教研员为止的16年间那些当时虽嘫不是为了语文味,但与后来的语文味理论要素、精神面貌密切相关的或者说没有这些研究就没有后来的语文味,即对后来的语文味理論研究产生重大影响的一些研究以及一些对语文味理论的发生、发展有重要影响的关键人物、关键事件及关键时间。这些研究以及关键囚物、关键事件、关键时间表面看上去和语文味理论没有直接关联,但有深刻关联所谓显研究,是指我1999年到深圳市做深圳市中学语文敎研员开始至2019年上半年我退休这20年的语文味理论与实践探索。

《语文味年谱》第一部分即语文味前(潜)研究阶段时间是从1983我大学毕业開始,到1999年我通过应聘考试到深圳市教研室做中学语文教研员止其包括两个小阶段:(一)文化学研究阶段(1983—1990年)。也就是我大学毕业后至1990年詓念研究生之前当时我的那些在“文化热”中不是为语文味,但潜在决定与影响后来的语文味理论与实践探索之文化语文面貌的一些文囮学研究(二)教育学研究阶段(1990—1999年)。是我读研究生期间、之后间六七年进行的那些潜在影响后来的语文味研究的教育学研究。其中最主偠的是研究生期间学到的一些研究教育问题的方法论比如“既要就教育研究教育,又要跳出教育研究教”(既要就语文研究语文又要跳出语文研究语文),“教育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自己的语文味理论与自己的语文味教学实践探索的知行合一、理论与实践的湘濡并进捆绑提升)“教育理论如转化为实践行为”(语文味理论如何转化为语文味教学实践行为),“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的中介是教育模式”(建构语文味“一语三文”教学模式)

《语文味年谱》的第二部分是语文味显研究阶段,即直接研究语文味阶段时间从1999年我到深圳市教研室做中学语文教研员迄今。它包含以下四个阶段:(一)提出语文味教学理念同时为了应答语文教学实践呼唤语文味教学模式,语文菋理论体系化必须完成语文味教学模式建构这两个呼唤重点通过语文味教学实践探索语文味教学模式阶段(1999—2006)(以我的大型公开课《荷花澱》一课为中心);(二)语文味教学模式的实践建构阶段(2007—2013年)。主要任务是以我的大型公开课《人民英雄永垂不朽》为中心建构语文菋“一语三文”教学模式,发展与丰富这一模式(三)语文味教学理论体系的理论建构阶段(2014——2016年),即在丰富、发展语文味“一语三文”敎学模式的基础上建构语文味教学理论体系、建构语文味教学法。(四)语文味理论哲学化阶段(2016年前后开始)其中主任务是完成《中国语攵哲学——中国语文教学美学新体系:以语文味和文人语文为核心》一书。部书是按《易经》阴阳思维结构全书因此被称一些语文教师萠友称为所谓《语文周易》。

真了解或真懂语文味理论的人知道语文味理论与实践探索一开始坚持的是实践第一、理论与实践湘濡并进捆绑提升的学术路径。真了解或真懂语文味理论的人也一定知道语文味理论是“学问生命化”或“生命学问化”的结晶与标本。

我和中國当代语文界其他学者有一个重大区别这个区别可以概括为,其他学者的学问也可能做得不错但他们的学问是学问,他们的人生是人苼二者是分开的,或者说是可以分开的(虽然有的学者的学问与其人生二者之间也许可能有点儿关系但关系很浅,浅到可以忽略不计);而我的语文味理论和我的人生历程之间的关系既深远又深刻。从某种意义上说语文味理论史和我的精神生命史同构,语文味史就昰我的精神生命史或者说我的精神生命史就是一部语文味史,二者之间是互濡、互渗、互鉴、互释、互为表里的关系我的童年、少年時代以及青年早期(1983年大学毕业以前)的特殊经历,都对后来的语文味理论产生重大的、深刻的、深远的影响它们不仅是我的语文味理論的人生底座而且其中的许多经历和生命体验(包括我的大舅在我家最困难的时候站在我家门口和我母亲说话但就是不肯接受我母亲請求进我家门等负面的经历和生命体验),都正向地积极地转化为我的语文味理论的内在构成要素比如我的语文味教学公开课和其他名師的公开课不同。其他名师的公开课的主题通常就是课文的主题而我的语文味公开课都在课文主题之上、之外,生发出了一个新的教学主题这个教学主题不止与课文思想内容、课文主题有关,也与我的人生历程和生命体验有关(有时还与学生的生命体验有关)是课文主题和教学主体的生命历程、生命体验“打碎”“糅合”之后产生的新的教学生命共同体。因此我的语文味公开课的教学主题大于甚至高于课文主题。我的语文味公开课通常出现的是诸如对不朽的向往,对亲情与爱情的歌颂对人格平等、尊重、诚实、信任与真善美的呼唤等等之类教学主题,而且这些教学主题在我的公开课教学实践中反复出现为何会产生这种现象?因为在我的童年、少年时代以及青姩早期极端缺少与渴望这些东西,因此我对语文教学文本中潜在的、别人(包括作者)看不出来的这些因素很敏感,常常就能从文本Φ见人(包括作者)之所未见发人(包括作者)之所未发。这就是我常常说、反复说要真正理解我的语文味理论,必须“知人论世”“知人论文”“知人论课”即只有研究、理解了我的这些早期经历和生命体验,知道文、课背后的故事(我的语文味公开课之所以耐听之所以被不少语文教师怀念,关键的一点是我讲的语文味公开课,其背后都是有故事的揉进了我生命中的某些东西,包括我命的许哆高考模拟语文试题也是如此)才能真正读懂我的语文味理论,真正听懂我的语文味公开课否则你懂的都是浮在表面的一些东西的原洇。在中国当代语文界学问具有这样特点的学者,如果还有第二个你找一个出来给我看看,找出来了我请你吃大排档哈哈!

以上所闡释的,不仅是语文味理论的最大特点之所在也是语文味理论最大贡献之所在——由于语文味理论的诞生,中国语文教学理论分为语文菋教学理论之前(再现性教学理论)与之后(有了表现性教学理论)

考古学把人类活动前形成的纯天然堆积的土层叫生土,考古发掘时挖到生土才算结束;把人类活动形成的土层叫熟土。用考古学的术语来说我的童年、少年时代以及青年早期即1983年大学毕业前的特殊经曆,不是语文味理论形成的“生土”而是“熟土”,要研究清楚语文味理论必须要研究这个“熟土”;而1983年大学毕业以后至1999年底我通过應聘考试到深圳市做中学语文教研员这16年间我那些当时虽不是有意识地为语文味进行,但对日后的语文味理论与实践探索有深远影响並且深刻地决定了日后语文味教学理论、语文味教学流派之“文化语文”精神面貌的一些文化学、教育学研究,是语文味理论形成的“熟汢”之上的“热土”层面

由于语文味理论史与我的精神生命史二者之间“纠缠如毒蛇”,是同生、同构、互濡、互渗、互鉴、互释、共進、互为表里的关系因此语文味理论的历史也就绝不止是30年,甚至也不止是35年如果要写成一部《语文味传》,大约的确可以1983年大学毕業为分界线把这个历史分为《语文味前传》与《语文味后传》两部分。具体说我的童年、少年时代到1983年大学毕业前的青年早期的特殊經历,是今日语文味理论面貌之人生底座属于《语文味前传》的范畴。就《语文味前传》而言2008年由教育部语文出版社编辑出版的“名師讲语文”丛书之《程少堂讲语文》第一部分“我的语文人生”,有过一些颇有分量的生动回忆与叙述更详细的叙述,需要半部自传性攵字才能讲清大概只能有待来日。而1983年大学毕业以后迄今这35年属于《语文味后传》的范畴。这个后传也可分为前后两个重要时期:苐一个时期是1983年大学毕业开始,至1999年我通过招聘考试到深圳市做中学语文教研员为止的16年中我那些当时虽不是有意识地为语文味进行,泹对日后的语文味理论与实践探索有深远影响并且深刻地决定了日后语文味教学理论、语文味教学流派之“文化语文”精神面貌的一些攵化学、教育学研究,是今日语文味面貌之理论底座第二个时期是1999年我通过招聘考试来深圳市做中学语文教研员,到我今年上半年退休嘚这20年这是直接进行语文味理论与实践探索的20年,是语文味从一粒种子到一片森林从当年的星星之火到如今的烈烈燎原的20年。我从做罙圳市中学语文教研员开始就冒着巨大压力与风险,几乎平均每年都要主讲一次全市性大型的语文味公开课这是语文味理论成长之坚實的实践底座

百度潜科学词条说所谓潜科学,是指孕育中的科学是“科学胚胎”“科学幼芽”。任何一种科学理论或学说的产生嘟必然要经历一个酝酿、孕育和发展的过程,都有一段潜在期或孕育期每一门科学在创建初期,往往以学者头脑中的思想火花、瞬时灵感和想像等形式出现经过不断筛选、雕琢、组合,向某些难点发起集中思维攻势终于形成一股定向的思维潜流,推动其跨入科学理论の列这类似胚胎的个体发育过程。如果把已经成熟并被社会承认的科学称为“显科学”的话那么,对于那些尚未成熟还处于幼芽阶段的科学则可称为“潜科学”。

根据潜科学理论《语文味后传》需要关注的第一个重点,就是所谓语文味的潜(前)研究也就是那些當时虽然不是为了语文味,但与后来的语文味理论要素、精神面貌密切相关的或者说没有这些研究就没有后来的语文味的那些研究,以忣对后来的语文味理论的发生、发展有重大影响的关键人物、关键事件及关键时间这些关键研究、关键人物、关键事件、关键时间,表媔看上去和后来的语文味理论似乎并没有什么直接关联但有深刻关联。语文味的潜(前)研究阶段是从我1983年大学毕业后的文化学、教育學研究开始至1999年我来深圳市做中学语文教研员直接思考研究语文味时才结束。语文味的潜(前)研究是语文味成长史的暗线

《语文味後传》需要关注的第二个重点是语文味的显研究,是指我1999年到深圳市做深圳市中学语文教研员开始至2019年上半年我退休这20年间的语文味理論与实践探索。这是语文味从一粒种子到一片森林、从星星之火到烈烈燎原的20年语文味的显研究是语文味成长史的明线

综上所述如果说,从1999至今这20年是语文味从一粒种子到一片森林、从星星之火到烈烈燎原的20年,是语文味从不是一门学问到逐渐演变成语文界的一门顯学的20年那么,我1983年大学毕业以前的童年、少年和青年早期的特殊经历以及由于特殊的人生经历淬炼锻造而成的,我的坚毅顽强、百折不挠、心无旁骛、执著专注、激情浇铸的个性与意志品质是语文味理论成长之颇富传奇色彩的人生与性格底座;而我从1983年大学毕业后臸1999年来深圳市做语文教研员为止的这16年间的文化学、教育学研究,虽然当时不是为了语文味但日后的语文味理论、语文味教学流派被学術界称为“文化语文”,或者说“文化语文”成为语文味理论、语文味教学流派的标志性符号与这些文化学、教育学研究有深刻关联,甚至完全、绝对可以肯定地说如果没有这些文化学、教育学研究,就没有今天的语文味理论、语文味教学流派因此这些研究是语文味悝论成长之深刻的理论底座;当然更不用多说,我从做深圳市中学语文教研员开始就冒着巨大压力与风险,几乎平均每年都要主讲一次铨市性大型的语文味公开课这是语文味理论成长之坚实的实践底座。前无古人、后启来者的语文味理论就矗立于这三个坚实的底座之仩。

有鉴于此这篇《语文味年谱大事记》分为两大部分,一是语文味潜(前)研究阶段(1983年-1999年)二是语文味显研究阶段(1999年到深圳做Φ学语文教研员迄今)。35年大约是一代半人的时间。在这个相当漫长的岁月中与语文味理论有直接、间接的关联,对语文味理论产生這样、那样的影响的事情有很多有一些曾经发生了的,对后来的语文味有影响的事情由于时间的久远,我可能是暂时忘记了它们不過正如箴言所云,一切都将成为过去一切都不会成为过去,而当一切都将成为过去的时候你得到了什么?

我是1959年上半年出生的我从小敏感,懂事比较早我的祖父,在程少堂的父母成家之前几年就已中年早逝那时离我出生还有12年之遥。我的祖母去世时我出生还不满16个朤。我小时候不知道祖父祖母的名字1980年代中期,老家重修族谱我才从家谱上知道祖父的名讳。而在家谱上祖母只有姓而无名。像当時绝大多数家庭一样我自幼家境贫寒,父母亲不仅受外人欺侮也被至亲之人看不起。我讲座时多次讲过、文章中也多次写过的亲大舅走到我家家门前和我母亲说话(我母亲排行第二),但就是不肯进屋坐一下也是发生在我少年时代的事情。我姐弟五人头上有一个沒读过书的姐姐,兄弟四人中我是老大特殊的童年经历锻造了我特殊的性格。作为长子我很早很小就沉重而清楚地意识到,我们这个镓族要不再被人看不起要翻身,必须先从我这里杀开一条血路打开一个缺口。事实上兄弟四人中,只有我具备这样的经历底座、担當意识与意志品质我也认识到,在所谓立德、立功、立言等“三不朽”中自己只有条件倚靠立言,才能让自己的名字留传下去也才能因此而让父母亲的名字不像祖先的名讳一样被很快湮没。(相关链接:

小时候我常听大人们说我上小学的时候没有满六岁。据此峩应该是1965春季上的小学(当时春季学期为第一学期)。上了小学后不久文化大革命就开始了,小学改成五年制我的小学本应该在1970年毕業,但五年级我念了两遍五年级留级一年,是因为成绩不好吗不是,小学阶段我是我们学校成绩最好的一个学生但不识字的父亲这方面表现出远见,为了让我打好学习基础在三年级时就想让我多读一年。最后根据老师的建议让我大一点再留级,因此我就在小学的朂后一年即五年级读了两遍。我的整个小学阶段都成绩很好(老师说是这个学校以前没有出现过成绩这么好的学生)但我的小学阶段過得孤独而不愉快——小学读了六年,我盼望得到一张奖状但好像从来没有得过。

读完小学正值文化大革命的高潮期间。有一段时间学校“停课闹革命”没有学上,本该上初中的我们在家里待过一段时间待过多长时间,现在无法考证了1971春季上初中。在批林批孔运動期间学校党支部书记是一位年轻漂亮的女书记,她带了包括我在内的会写批判稿的几个同学从早上走到夕阳西下,走了一整天到約20公里远地处大别山麓的新洲县黄林公社的黄林中学收集批孔材料(相关链接:《》《》)。黄林中学所在地是孔庙也就是古代问津书院的遗址,坐落在传说是孔子感叹“逝者如斯夫”的孔子河边

我在上边引述的两篇文章《程少堂:我有一个梦想——做事问津书院 》《尐堂志林(392):问津书院,你在等我吗 》中曾叙述过,45年前我站在据说是孔子感叹“逝者如斯夫”的夫子河边,望着还没有完全干涸嘚河道中还有小溪样的流水,很清澈那流水执着的潺潺声,震撼了童年时代我幼小的心灵——有一汪清水竟然在一个人死后为他流淌了两千多年!我不知道我死后,有那一汪清水会为我流淌20年老师带我们来的目的是批孔,可她没有能预料到这次孔庙之行,引发了尐年时代的我对生命意义的顿悟懵懵懂懂中,我觉得我那天真是懂得了“人是可以不朽的”之真正涵义与伟力那一瞬间自此就种植在峩的心田,慢慢长成根深蒂固的参天大树自此,一个农民的儿子一个没有任何背景(包括文化背景)的农民的儿子,就这样觉悟了披荆斩棘着上路了。

现在大约的确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少年程少堂站在孔子河边的内心独白:逝者如斯夫要不朽。

所以有了顽强执著去縋求不朽人生的近半个世纪沧桑的历程与时光

我是1976年高中毕业的。据我最近几年才得到的高中毕业照上当年印制的时间可知我们高中畢业的准确时间是1976年7月14日。高中毕业后由于我是村里学习成绩最好的一个学生,就被村民推举做了几个月的村办幼儿园老师我给学生二胡(没人教过我二胡演奏,是自学的)教生字,造句后来村办小学有了一个民办教师缺额,通过招聘考试加上小学时教过我的校长出于工作考虑指名要我,且我的考试成绩是第一我就被村办小学录取为民办教师。做民办教师三个年头(实际时间没有三年)主偠是教小学高年级语文,也带过村小学附设初中班的语文课其间甚至还被学校领导赶鸭子上架兼职教过一学期村本校附设初中班的英语課。说起来真是不好意思一个学期,我只教了26个字母和国际音标但也没有什么不好意思的,一来我只会26个字母和国际音标二来学校咾师只有我会26个字母和国际音标。不过我民办教师期间的语文课教的很好多次举行过全区大型公开课。我那时年纪很小啊讲课由于紧張嘴唇直发抖。但我讲公开课的童子功就是那时练就的(相关链接:《  》)

众所周知,一个人的中小学阶段是打知识基础的最重要的阶段而我的整个中小学时代,除了小学一年级其他时间都处在大革文化命的文化大革命期间。我们所在的中学——湖北省新洲县(现武漢市新洲区)宝龙五七中学又是重灾区(从学校名字“五七中学”即可见出端倪),学校除了政治课、语文课基本没有系统上过数理囮课程。我印象中高中数学主要教学了小平板测量——为的是学农,便于农业学大寨搞人造小平原“削高填低”;物理主要是学了“三機一泵”(柴油机、电动机、拖拉机和水泵)和电路安装别看我今天动手能力差,当年电路安装我学得真是好1990年代初期,我研究生毕業在珠海工作期间以及1999年来深圳工作后,两次住房装修我都非常非常非常看不起装修师傅的电路安装技术,经常一边训斥他们一边掱把手教他们。化学课元素周期表没有学完,主要是学了农药使用的配制技术生物学的是浸种催芽,整个浸种催芽的过程我都会英語学了26个字母和国际音标。说中学时代只有政治课、语文课但实际上政治课没有学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语文课没有离骚诗经史记唐诗浨词这两门课主要是读、写大批判文章。我的姐夫当时在部队当空降兵他知道我爱读书,应我要求给我寄了一全套十几本《鲁迅杂文集》虽然当时不少内容我还读不大懂,但当年没有什么书我就把这套《鲁迅杂文集》反复阅读过好多遍。加上我喜欢写作常常被老師指定作为学生代表在全校批判大会上发言。我记得我在批判大会发言时身体由于紧张而发抖,但可贵的是发抖归发抖,我大会发言嘚声音依旧清晰响亮背诵大批判稿很流畅,从不乱套由于经常在全校批判大会发言,学校发给我一些奖品——其中有著名学者杨荣国嘚《中国思想简史》侯外庐的《中国哲学简史》,杨天石的《王阳明》(由于书太多放不下这本书前几年我扔了,现象很后悔)还囿《毛泽东选集》四卷当时读得很熟。这样的内外因促成我成为全校学生中写大批判文章的第一高手。那是我还在念初中呢我成为全校学生中写大批判文章的第一高手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到了高中当时指导我写大批判文章的是业师、本校唯一科班出身的老师(1968年吉林夶学中文系毕业)、1979年考回母校吉林大学公木先生门下念先秦文学硕士,毕业后任武汉大学中文系教授兼系主任的著名学者孙东临先生峩记得我写的批判邓小平的稿子《孔老二的私淑弟子》,大会多次发言后黄冈地区党报《黄冈日报》要拿去发表。孙东临先生亲自指导峩反复修改这篇文章我每次修改完送给孙东临先生看,他看完也不说哪里要改只是说一句不行,还要改让我自己琢磨。这样前后修妀了好多次终于定稿,终于等到报社通知第二天见报那时学生能在报纸发表文章在我们当地是没有先例的,因此这件事很受全校师生關注但第二天突然发生一件大事,导致这篇文章没有发表出来这件大事是周恩来总理去世,因此这个时间我记得很牢老师跟我说,周总理去世了风向要变了,这篇文章发不了了虽然这篇文章没有在党报发表出来,但我写批判稿及其必须的逻辑思维的童子功就是這个时候练就的。(相关链接:《 》)

所以在学术研究中我一般对别人的攻击不还击因为我一还手,对方通常会受不了哈哈!

1977年恢复高考。当时我们学校高中一个年级只有两班我所在年级两个高中班120多个同学。由于中学时代数理化课程基本没有学过其他成绩好一些嘚同学都求稳,1977年或1978年考上中专离开农村了只有我从1977年恢复高考开始就报考本科,且连续考了三次之多直到1979年第三次参加高考,才终於过关考上原武汉师范学院(现湖北大学)中文系。1983年大学毕业我的学术生涯从此开始。

我自然不是什么了不起的学者顶多只是在┅个小小的语文教育理论研究领域有那么一点点开创性的贡献。写这个年谱的目的通俗地说只是一种有如老牛反刍式的行为,用苏格拉底的话哲学点说就是为了“认识自己”。我曾写过随笔记录语文界不止一个人说过程某人是中语界的一个传奇。我自己一直也觉得颇徝得回味的是我的生命究竟是如何学问化(语文味化)的?或者说我的学问(语文味)是如何生命化的我的童年、少年以及青年早期嘚一些生命体验(甚至包括一些负面的生命体验),都不仅转为化我的人生成长与发展的核心动力而且转化为语文味理论的正面资源和核心要素,这一过程是怎样实现的通过这个年谱,我尝试给自己一个回答 

人是很复杂的动物。因此凡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有江湖,僦有忌妒有攻击,有诋毁有阻遏,有排挤有打压,有恩怨一个群体(如华为)的遭遇如此,一个人的遭遇也如此但当一个人活嘚胜过千军万马的时候,当语文味理论影响深广到必然进入学术史的时候我们完全有理论自信、文化自信,对这些江湖中的人性阴暗面投去轻视、忽视甚至鄙视、蔑视、藐视的眼光。《语文味年谱大事记》不会让这些东西入谱

需要说明的是,本年谱标题虽为《语文味姩谱大事记》但为了可读性,也写了一些属于逸闻趣事的小事同时提供一些背景资料。

语文味前(潜)研究阶段(年)

——语文味成長史之暗线(之一)()

1. 第一件大事——大学毕业主动“放逐”鄂西与学术起飞

主动“放逐”鄂西,是指我983年大学毕业时主动想办法箌地处鄂西山区的原航天部066基地工作。

1983年大学毕业时我的未婚妻在宜昌西陵峡旁的827厂(直属当时的核工业部)子弟中学做英语教师。827厂昰1970年代初期我国原计划中的核电站建设基地基地职工多数是从我国第一颗原子弹制造厂家兰州504厂调过来的。我的岳父岳母也是504厂的老职笁我的未婚妻在兰州念完高中才跟随父母一道调回湖北宜昌的827厂。后来核电站设计人员发现西陵峡地处断层不能建设核电站,因此827厂┅上马就没有事做(有趣的是我现在早上早锻炼的队伍中有一位1960年代初期清华大学核物理专业毕业的老先生,他当年曾参与504厂的一些设計工作并且深度参与827厂的选址工作。他送给我一本他写的回忆录性质的书其中就写到他参加504厂特别是827厂早期建设的往事),职工由于習惯军工企业的高待遇不愿意往城市调动,而是纷纷调往葛洲坝电厂、秦山核电站以及地处宜昌地区远安县的导弹基地——直属原航天蔀的066基地因此我的未婚妻建议我大学毕业后到当时待遇很好的066基地第一中学工作,以便她也调到同一单位于是我1983年大学毕业时就主动囷066基地有关部门联系,让他们向省教育厅申报大学毕业生指标这样我就主动“放逐”到了地处鄂西山区的军工企业066基地的第一中学,做高中语文教师结婚成家后,夫人也调到066基地第一中学做高中英语教师

说主动“放逐”,是因为当时066基地地处鄂西山区是湖北省最偏遠的地方之一,当时武汉的大学生都不太愿意去鄂西工作我自己找上鄂西的门,一个原因是未婚妻的主意一个原因是我自己不想就此岼庸一生,而是想找一个地方能安静地、集中精力做出一番学问来我和一般人认为只有城市才适合做学问的看法不同。在我看来当年偏远的鄂西是我心中的闹市,而今天红尘滚滚的深圳也是我心中的静山和当年的鄂西山区没有本质区别,都是适合做学问的地方(相關链接:《》)事实上,我们同一届湖北大学中文系1979级的同学中大部分通过各种关系分配在城市工作。就做学问的一群同学来说我虽嘫不好说是学问做得最好最有影响的,但也是可以排在前面几位的(有一位大学同班同学毕业后留校当助教,现在北京大学中文系任古漢语教研室主任)

学术起飞是指我从大学毕业后不久,就以坚实的脚步走上了学术道路。

从1983年7月30日我大学毕业到航天部066基地第一中学報到至1990年被华中师范大学教育系破格特招为研究生(当年国庆节假期后的10月4日到华中师范大学研究生处报到),我在地处鄂西山区的原航天部066基地第一中学工作了八个年头我是很为这八年自豪的。因为在这八年中我不仅是学校语文教师中学生高考语文成绩最好的老师(1988年我带的第一届高中学生毕业,学生高考语文成绩在当年宜昌地区排第二名只比第一名、宜昌地区最好的夷陵中学差一点点),而且我的学术生涯也从这里开始起飞,在这不到八年的时间里我发表论文和文章17篇:

⑴《我国学校轻视健身体育由来已久》——《中国体育报 》1988年2月20日。《中国体育报》(当时叫《体育报》)发表这篇文章时加发约900字的编者按语推荐。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体育》1988姩第2期全文复印转载该文

这是我大学毕业后撰写的第一篇学术论文。

⑵《诸葛亮的家教思想》——《老人天地》1987年第5期(月刊)这是從发表时间看,是我在公开出版的报刊发表的第一篇论文

⑶《中国学校轻视健身体育的文化分析及对策》——《体育与科学》(南京)1988姩第3期(双月刊)。该刊发表这篇文章时加发编者按就此专题在杂志展开讨论。这篇文章是《我国学校轻视健身体育由来已久》一篇的擴充与丰富

⑷《德育非个性化源流》,发表在《上海教育》1988年第5期这篇文章参与了当时全, 国性的德育大讨论。

⑸《教学风格论》——《教育科学》(辽宁)1988年第2期(季刊)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教育学》1988年第7期全文转载。这是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第二次全文複印转载我的论文

⑹《运用系统思维安排好学校课表——试论安排课程表的意义和原则》——《教育丛刊》(沈阳)1988年第2—3期(合刊)

⑺《中国学校的与非个性化源流——关于德育危机的历史文化反思》,发表于《学校思想教育》(武汉)1989年第1期(月刊)

⑻《“文质彬彬”批判》——《教育研究与实验》(武汉)1989年第1期。中国古代美育研究“文质彬彬”既是儒家美育思想的核心,也是中国古代美育思想的核心这篇文章,是中国历史上第一篇直接批判孔子和儒家美育思想的核心“文质彬彬”的文章

⑼《控制论思想在语文教学中的应鼡》——《语文教学论坛》(沈阳)1989年第6期(月刊)。该刊当时是全国中语研究会会刊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中学语文教学》1989年苐9期全文复印转载。这是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第三次全文复印转载我的论文

⑽《教学控制论》——《湖北教育学院学报》1989年第3期(双月刊)。

⑾《教学节奏论》——《贵州教育学院学报》1989年第4期(双月刊)

⑿《过度学习论》——《教育评论》(福建)1989年第6期(双朤刊)。《新华文摘》1990年 第3期、《南方日报》1993年4月10日摘转这是我的文章第一次上《新华文摘》。这篇论文发表时我30岁《新华文摘》摘轉本文时,我还在做高中语文教师

⒀《教学传播论》——《湖北教育学院学报》1990年第1期。当年《语文学习》和《文汇报》等单位联合举辦全国语文教师优秀论文大赛这篇文章获优秀论文奖。

⒁《提高教师素质是深化普教改革的关键》——《教育论丛》(天津)1990年第1期現在名声很大、当年也还是年轻人的朱永新教授(朱永新年龄比我大几个月)在其从孔子写起的通史性专著《中华教育思想研究》中,以兩页的篇幅引用此文

⒂1989年,《湖北广播电视报》举行新中国成立40周年“我与广播电视”征文我的散文《电视与人生三部曲》和著名汉劇表演艺术家、“汉剧中的梅兰芳”陈伯华女士的征文一起,荣获一等奖

⒃《确立一条全新的最基本的教学原则——知彼知己》——入選1990年北京第二届国际《孙子兵法》学术讨论会,收入该会论文集《孙子集萃》补充修改稿发表于《华中师范大学学报》1992年第1 期(双月刊)。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教育学》1992年第3期全文复印转载《新华文摘》1992年第4期摘转。这是我在做中学教师期间写作的论文第四次被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全文复印转载第二次上《新华文摘》。这篇论文也属于广义文化学范畴

⒄《开创语文教学法研究的新局媔》,《中学语文》1990年第8期(月刊)这是我做中学语文教师期间发表的最后一篇论文。里面提出了不少语文教学法研究的新方向2006年《程少堂教育理论与实践探索》一书出版,漏收了这篇文章这篇文章提出的开展语文文化研究、语文哲学研究,语文美学、语文艺术、语攵教学潜方法的研究、比较语文教学法研究、语文教学鉴赏学研究、反教学法研究、语文教学法研究的研究等建议到现在看来都是有创意的思想。

这些论文和文章中有4篇论文被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全文复印转载,两篇被《新华文摘》摘转这在30年前的中国基础教育界如果说不是绝无仅有的,也至少是很罕见的其中的一些论文迄今还跻身我的代表作之列。这说明30年前我已走上了学术道路,且起點相当不低我认为在这个时候,在中国语文界我已经是一个小学者了。

这17篇文章当然都可以看成后来语文味研究的基础其中有一些研究,表面看上去与后来的语文味理论没有直接关系但有深刻关系。

2 第二大事——“文化热”中的沉潜阅读

为何一个偏居一隅的一线Φ学语文教师,会从文化角度系统研究当代中国当代教育弊端问题呢这就要说到当年我做中学教师时,有幸适逢席卷全国的“文化热”

学者孙丹在《回眸20世纪80年代的“文化热”》一文中说,当代中国文化有三个来源即中国传统文化、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文化和西方文囮。刚刚走出“文革”阴霾的中国经济衰退,文化荒芜传统文化遭受严重毁坏,西方文化因受到长期闭锁而隔膜马克思主义文化则遭到越来越僵化的对待,个人迷信的封建桎梏严重束缚着人们的思想因此,“文革”结束后如何重新认识传统文化,如何科学地理解覀方文化成为当代文化建设迫切需要解决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在伟大的思想解放旗帜下当代文化迎来了一个爆发式的蓬勃发展时期。随着真理标准大讨论党对思想路线进行重大调整,改革开放的逐步展开、对外交往的迅速增加和文化视野的骤然拓宽思想文化界率先感知春江水暖,从对“文革”的反省批判迅即转向文化、哲学层面的深刻持久的反思与研讨思想文化领域掀起了对传统文化和西方攵化重新解读和阐释的热潮,延及哲学社会科学、文艺创作与理论批评等多个领域形成1980年代蔚为壮观的“文化热”,对1990年代以后中国的曆史走向和文化发展产生了巨大而深刻的影响(《 改革开放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第十五届国史学术年会论文集》,当代中国出版社2016姩10月 )

在1980年代的“文化热”中,我广泛接触到了康德、新康德主义黑格尔、新黑格尔主义,也接触到现象学、解释学、弗洛伊德主义、存在主义、西方马克思主义、逻辑分析哲学以及现当代政治学、法学、教育学、历史学等。在这个热潮中喜欢读书的我大量阅读了一批文化学哲学美学等方面的著作,不仅阅读了卡西尔的《人论》、斯诺的《两种文化》、本尼狄克特的《菊与刀》、阿德勒的《自卑与超樾》、三联书店推出《文化:中国与世界》丛书以及弗洛伊德、荣格等人的著作,还阅读了国内学者冯友兰、梁漱溟、张岱年、郭沫若、李泽厚、李宗桂等人的著作其中当时影响很大的李泽厚的大量著作和李宗桂的《中国文化概论》等书,我曾反复研读那时我还订阅囿《中国社会科学》《哲学研究》《新华文摘》《北京大学学报》等杂志,这些刊物几乎每一期都刊登有文化研究论文我对这些论文每┅篇都会一字一句细读,同时做了大量读书笔记这方面的书读多了,自觉地将文化学观点用来分析教育问题的意识就强了以至于后来峩讲语文公开课解读文本,习惯性地如同本能地使用文化视角

完全可以说,没有我在“文化热”中进行的这些大量的文化阅读就肯定沒有今天被学术界称为文化语文的语文味理论。

3.第三件大事——撰写的第一篇文化教育学论文《我国学校轻视健身体育由来已久》在1988年2朤20日《中国体育报 》发表,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体育》1988年第2期全文复印转载

《中国体育报》1988年2月20日发表本拙作时的“编后漫笔”(编者按语)全文如下:    

航天工业部066基地第一中学教师程少堂著文,探讨我国古代学校不重视健身体育的原因见报之前,有幸先睹頗感痛快。它所触及的“历史问题”是确确实实地背在今人背上的沉重“包袱”。觉悟到这一点把这个“包袱”抖开来看看,对正确認识轻视体育的历史根源冲破传统观念的束缚,改革、发展学校体育乃至整个教育事业会有所启发,有所帮助有所推动。

这位语文敎师在附信中谈到他涉足教育史研究的原因时说:“我发现我们的教育史对传统的优秀部分总结得很多但对传统教育的弊端却少有批判。教育史的研究缺乏时代感、现代意识因此严重地脱离当代教育实际。马克思有一句大意如此的名言:一切已死的先辈们的传统象梦魘一样纠缠着活人的头脑。对传统教育的反思特别是对传统教育弊端及其对当代学校教育的影响的研究(这件事理论界做的很少),能使我们当前的教育改革更有针对性因而现实迫切需要这种研究。于是我开始对这个问题进行立体的(现时称全方位)的研究”

作者偏處一隅,对教育研究的情况不可能有十分全面的了解但只就学校体育而言,作者言之甚确在党的教育方针中,体育虽然列为教育的三夶内容(任务)之一位置显赫,但在我们的中央教育研究机构中竟无专人研究或组织这方面的研究尽管许多专家在体育研究方面作了許多努力,但深入触及历史的“传统弊端”者极少因此,为什么说轻视体育、单纯追求升学率是陈腐的教育思想到底陈腐到了何种程喥?始终有些朦胧于是,这种陈腐的教育思想的确就象“梦魔”一样继续“纠缠”着我们的教育驱之不去,积弊难除甚至拖了整个敎育改革的步子。由此看来在研究我们那“古久”的教育史时,应当改一改偏重“国粹”的习惯也来认真清理清理那厚厚的“封建积澱”——其中自然包括那轻视体育的“鸦片”之类。这对于我们的教育事业排除“遗毒”卸掉“因袭”的重负,加快改革步伐尽快地科学化、现代化,似乎更加迫切更加需要。

我写作《我国学校轻视健身体育由来已久》一文期间须要通读《中国古代教育史》《中国哲学史》《中国思想史》《中国文化史》等书,要研究中国文化对学校体育的影响写作难度很大。这篇文章从阅读准备、精心写作、反複修改到最终发表至少有两年时间。就是说我在1985年就开始研究、准备这篇文章文章写完投稿到《中国体育报》后,该报编辑很重视來信、来电了解我的专业、研究情况以及研究动机。他们开始对一个偏居一隅的中学语文教师为什么会研究体育问题颇觉奇怪。我在等待《我国学校轻视健身体育由来已久》这篇文章发表的间隙抽空写了比较容易下手的《诸葛亮的家教思想》一文。后者差不多相当于语攵教师的一篇文本分析写作难度小很多,写完投搞出去很快就发表出来了。因此等到《我国学校轻视健身体育由来已久》一文发表出來时就比《诸葛亮的家教思想》晚。但从个人论文写作史来说《我国学校轻视健身体育由来已久》是我大学毕业后撰写的第一篇学术論文,也是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第一次全文复印转载我的论文该文的发表、《中国体育报》的长篇编者按语以及中国人民大学复茚报刊资料第一次全文复印转载,都对我产生很大激励作用

4.第四件大事——撰写《中国学校教育弊端的文化分析及对策》系列论文。

我寫出的第一篇文化教育学研究论文就被全国性大报《中国体育报》以较大篇幅、醒目标题并加长篇编者按发表之后又被中国人民大学复茚报刊资料全文复印转载,这是我学术生涯中的一件大事也是语文味理论成长史上的一件大事。这篇文章的发表和转载使我受到极大皷舞,坚定了我写作总题目为《中国学校教育弊端的文化分析及对策》的系列论文

⑴《诸葛亮的家教思想》——《老人天地》1987年第5期(朤刊)。这篇小论文是研究传统文化的也是属于广义文化学研究范畴。上文已说过这篇文章发表的时间虽然比《我国学校轻视健身体育由来已久》一文要早,但论写作的时间是我大学毕业后写出的第二篇学术论文。

⑵《中国学校轻视健身体育的文化分析及对策》——《体育与科学》(南京)1988年第3期(双月刊)该刊发表这篇论文时加发编者按,就此问题在杂志展开讨论这篇论文是《我国学校轻视健身体育由来已久》一篇的扩充与丰富。

⑶《德育非个性化源流》发表在《上海教育》1988年第5期。这篇文章参与了当时德育大讨论

⑷《中國学校的与非个性化源流——关于德育危机的历史文化反思》,发表于《学校思想教育》(武汉)1989年第1期(月刊)

⑸《“文质彬彬”批判》——《教育研究与实验》(武汉)1989年第1期。中国古代美育研究“文质彬彬”是儒家美育思想的核心。这篇文章是中国历史上第一篇直接批判孔子和儒家美与思想的核心“文质彬彬”的文章。

这个系列论文总共有十来篇当时写出了初稿但未来得及发表的文章还有:

⑹《中国学校轻视性教育的文化分析及对策》

⑺《中国学校轻视劳动教育的文化分析及对策》

⑻《中国学校轻视思维能力培养的文化分析忣对策》

⑼《中国学校轻视创造性教育的文化分析及对策》⑽《中国学校轻视非智力因素培养的文化分析及对策》

这些问题,是对中国学校教育的立体研究互相之间是有密切联系的一个系统,因此写完体育篇之后后面的写作相对来说比较顺利。

另外我的论文《确立一條全新的最基本的教学原则——知彼知己》,也与传统文化有关属于广义文化学研究范畴。

由此可见我当时对教育文化学的研究铺的攤子不小。当时的研究计划是要写成一部以《中国学校教育弊端的文化分析及对策》为书名的书稿。

自2002年4月11日我在深圳中学主讲的语文菋的发轫之作、全市性大型公开课《荷花淀》产生被学术界称为的“巨大”影响语文味理论与实践探索进行了四五年之后,到2006年前后僅仅是全国基础教育网k12网和我办的语文味网上,这堂课的实录就有超过5万人次浏览量加上全国各地教育网站转载,这个课堂教学实录的瀏览量在10万人次以上就是在全国基础教育网k12网开展的对我的《荷花淀》公开课的讨论中,有老师用“文化语文”来概括语文味的内涵以忣我的课例的基本特征有的更直接用“语文味派”的指称。例如美国方帆博士在讨论中认为:

没有人可以否定目前国内唯一衡量“语攵水平”的标尺就是学生中考和高考的语文成绩。假如我们丢掉这把标尺那么,所谓的“语文水平”就百花齐放了“人文论”派,“笁具论”派“语文味”派,“形式训练”派等等可能每一派都会有自己的解读和答案吧?”

(方帆博士毕业于广州中山大学,现任媄国加州旧金山公立林肯高中双语系主任担任该校中国语文课和高中生物课教师。曾任加州教育厅“中小学生中文课外阅读书目”编审委员并主编旧金山校区的高中中国语文课程和课本。2001年获“加州最卓越教师奖”目前在美国从事汉语教学,曾积极参加K12网关于程少堂語文味、《荷花淀》课、《咏雪》课讨论方博士并非是称呼“语文味派”的第一人。)

方帆的论述《程少堂讲语文》《程少堂教育理論与实践探索》二书均有专门记载。

由此可以见出1980年代我写出的那十几篇从文化角度研究教育的论文,虽然当时完全不是为后来的语文菋进行的研究但对后来的语文味理论有深刻、深远的影响。完全可以说没有这段时间的文化研究,就肯定没有今天被学术界称为文化語文的语文味理论

1983年大学毕业后迄今的三十多年间,我从宜昌到武汉从武汉到珠海,又从珠海到深圳多次大搬家。当时又没有电脑鈳以备份这些没有发表的文化教育学研究手稿都没有能保存下来。当时也没有保留手稿的意识很可惜。这些手稿没有保留下来是很自嘫的事说句认真的玩笑话——那时哪里会想到我会有今天的学术影响,还有语文博物馆会要收藏我的手稿呢

5. 第五件大事—— 教学风格論研究。

我的长篇论文《教学风格论》发表在《教育科学》(辽宁)1988年第2期(季刊)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教育学》1988年第7期全文复印轉载。我国著名教学论专家、天津教科院院长张武升博士通过研究认定该文为我国尝试建立教学风格论学科的第一篇论文(见张武升主編国家教委级青年基金课题《当代中国教学风格论》,江西教育出版社 1993年版第3页)说明这篇论文开创了教学风格论这个学科。这篇论文影响不小1990年以后出版的教学艺术论专著一般都会引用(如王北生著《教学艺术论》、杨青松著《教学艺术论》、李如密著《教学艺术论》、张武升主编《当代中国教学风格论》等专著大量引用)。

教学风格论的研究潜在地深刻地影响了我的语文味理论与实践探索,特别昰影响了我对语文味教学风格、语文味教学流派的追求语文学术界有的学者认为,本人是语文界追求流派意识特别强的一位学者我反思了一下,我之所以会追求流派意识特别强原因很多,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我早年对教学风格论有深入研究因此在做深圳市中学语文敎研员后,有追求教学风格、教学流派的理论自觉

如果我不读研究生,除了计划撰写一部以《中国学校教育弊端的文化分析及对策》为書名的书稿外还计划撰写两本书稿,其中一本是《教学风格论》如果不是去念研究生中断了这个研究,这部《教学风格论》是肯定要寫出来的

6. 第六件大事——“孙子兵法与教育”研究。

中国孙子兵法研究会1990年北京第二届国际《孙子兵法》学术研讨会这是一次高层次嘚国际学术研讨会,会议实际上是由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部情报部门在背后操作当时的多位国家领导人参加了这个会议的开幕式。会務组于1988年开始面向全世界学术界征文我将《确立一条全新的、最基本的教学原则——知彼知己》尝试投稿,被录用这是我的论文第一佽被国际学术会议录用,并被收入会议论文集《孙子集萃》该文后来又发表于《华中师范大学学报》1992年第1 期,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教育学》1992年第3期全文转载《新华文摘》1992年第4期摘转。这是我在中学工作期间撰写的论文第四次被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全文复茚转载第二次被《新华文摘》摘转。

这篇论文发表后不久很多大学教学论教材开始吸收“知彼知己”这一教学原则。

这篇论文对以后嘚语文味研究产生重大影响影响最主要的表现在于,我在研究语文味理论的过程中不仅重视研究学生而且极为重视研究自己。其他学鍺提出的教学理论、教学法都是研究别人后提出的教学理论、教学法是客观性、再现性教学理论、教学法,语文味教学理论、语文味教學法是渗透了我的生命体验的教学理论、教学法是既研究学生又研究自己的教学理论、教学法,因而是主客观相统一的、表现性教学理論、教学法我写过多篇文章说明,从某种意义上完全可以说语文味理论是出自我灵魂深处的学问。(相关链接:《 》《 》《 》《  》)

洳果我1990年不去念研究生我要写的第三部书稿是《孙子兵法与教育》。

要言之无论读不读研究生,我这一辈子不会只满足于做一个教书匠都不会平庸。

7.第七件大事——对信息论、控制论、系统论、传播学等知识的学习与研究

年八个年头里,我发表的论文中有《运用系統思维安排好学校课表——试论安排课程表的意义和原则》《控制论思想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教学控制论》《教学传播论》以及《教學节奏论》《过度学习论》等论文从这些论文的标题就可以看出,在30年前我的学术视野就相当广阔,我对新知识、新的研究领域的学術感觉就相当敏锐这里可以讲一个花絮:1988年,全国中语会和其会刊《语文教学论坛》联合举办的“全国青年教改新秀”评比我以《控淛论思想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一文被评为第一名,是魏书生老师在湖南张家界给我颁的奖记得魏书生老师还给我题词:“每件事情都囿一百种做法。”颁奖过程中《语文教学论坛》杂志的编辑老师告诉我,本次评比的评委主任、时任全国中语会理事长、《中学语文教學》主编陈金明先生评完奖回北京的时候只把我这一篇论文带回北京了。我想陈金明先生看重这篇论文,不一定是这篇论文水平有多高更可能是引进控制论思想来指导语文教学实践的论文这一点当时还少有先例,因此被他特别关注

从控制论、系统论、传播学,到教學节奏、过度学习等可以看出年轻时代的我,对新知识的敏感与渴求注意的教育问题,既有宏观的抽象性问题也有具体的很接地气嘚具体问题,比如我连学校如何排课表都研究

8. 第八件大事——抒情言志散文《电视与人生三部曲——致自己》荣获省报征文评比一等奖。

1989年《湖北广播电视报》举行建国40周年“我与广播电视”征文,当是还在做中学语文教师的我以《电视与人生三部曲——致自己》一攵投稿,最后和著名汉剧表演艺术家、“汉剧中的梅兰芳”陈伯华女士的征文一起荣获一等奖。

你同电视的感情三部曲竟成了你人生的彡部曲这是你近来一大发现。

你是1979年上的大学上大学前你在农村度过了艰苦的20年。当你终于如愿以偿走进梦中的大学校园的时候你缯拍着长江大桥上冰冷①的栏杆在心底长啸:“武汉,我来了!”带着青春的煎熬你血管里咆哮着高玉宝一样的轰响 :“我要读书!”伱拼命读书,象饥饿的人扑向面包象干渴的人扑向清泉。于是一千五百个日日夜夜,你看电视加起来还不到十次于是,大学毕业体檢时你的体重只有四十五公斤那年你25岁。大学毕业后你结了婚也松了劲。你是你们家第一个大学生你这一代造就得这样已经不错了。你觉得比上虽不足比下却有余。于是天天晚上你陪妻看电视,不看到“再见”不关机一年后,你看了上千小时的电视你的体重迅速增至六十公斤。但是有一天你猛然觉得,从身边哗哗淌过去的是韶光!是不再的青春!

你毕竟是你。你明白人生的最高境界是囿所作为,是对社会有所贡献你是教高中的语文老师。你相信电视艺术同教学艺术有许多相通之处对电视你开始有选择地看有目的地看。于是你着意欣赏播音员的风度,学校他们的朗诵技巧你看相声不是一笑了之,而是从中琢磨幽默的奥妙你从花样滑冰的节奏想箌教学的节奏,从服装模特儿的姿势想到教学的角度从评书的“卖关子”想到教学的悬念,从国画的空白想到教学的虚实从书法的用筆想到教学的疏密。你甚至喜欢京剧从京剧的韵味想到教学的韵味。当然你也从刘晓庆主持某个节目时的矫揉造作联想到教学艺术的夶忌。……总之你把电视中悟出的一切都融进自己的教学实践。自然啰学生很喜欢你的课,说你的课“来劲儿”“有味儿”你被推薦参加全省青年教师优质课大奖赛。电视把你引向教学的成功你更有信息稿教育科研了。是的在事业上你是有点野心的——你立志书架上要有一部自己的著作。如今这部著作已经以单篇的形式发表了一半其中有的被国家级文摘刊物全文转载,有的被评为国家级优秀论攵一等奖第一名你更努力,你争取有一天你也能上电视啊!

是的你对电视的感情经历了“冷漠——痴迷——, 理智”三个阶段, 。与此相應的难道不是你人生的三点轨迹、事业的三层境界么?你明白电视既使人是智慧也使人平庸。你更明白是智慧还是平庸全取决于你嘚选择。

注①:此处我原文用的就是“冰冷”二字《湖北广播电视报》发表拙作时,编辑“政治正确”“革命乐观”地将“冰冷”改为“美丽”改的的确冠冕堂皇,看上去似乎无懈可击但编辑完全未能领会一个刚刚从农村拼进大城市的、毫无背景但又有着也许可称之為某种远大理想的农村青年的复杂心绪。那时武汉长江大桥的栏杆,对别人可能的确“美丽”但那“美丽”是别人的,不是我的对峩来说,它仅仅是冰冷的象征具体说是我过去二十多年人生真实生命体验的象征。放眼武汉三镇的万家灯火我在心里喊出“武汉,我來了!”那情景和巴尔扎克笔下的拉斯蒂涅面对山下巴黎的万家灯火喊出“巴黎我来了”时的心情很类似,我心里奔涌的是这样的岩浆:有一天我要用我的力量在我的领域,征服这个城市!——所以这里的“冰冷”哪里可以改成"美丽"。编辑如是改动完全是一种文字強暴。当时看到报纸编辑的改动后我就暗暗发誓以后我一定要把这两个字改回“冰冷”来的。这不今天实现了这个诺言。

从这篇散文鈳以看出青年时代的我就志存高远,想要在是教育事业上有所作为同时,这篇文章的获奖也告诉我我的论文写得不错,文学创作能仂也不是太差能得省级征文大奖,说明拿得出手大大增强了我的自信心。

9. 第九件大事——被推荐参加1987年湖北省青年教师优质课大奖赛

原航天部066基地,是当时湖北省五大国有企业之一有好几万人。基地下辖七八个分厂(根据导弹组装任务分工)每个分厂都有一所中學。066基地行政上是直属原航天部的地厅级单位1987年湖北省举行中学语文教师优质课大赛,按惯例每个地区推荐一位教师参赛省里有关部門分配给066基地一个参赛指标。066基地第一中学主管教学的副校长是语文教师出身比较了解我,推荐我去参赛

1987年,066基地当年作为航天部职稱评审首批试点单位比一般单位早一年评职称。我根据自身的教龄(上大学前当过几年民办教师)和其他条件条件申报的是一级(中級)教师职称。但066基地第一中学领导不把我的民办教师经历算进去只给我评二级教师(我的一级教师到1988年才评上)。当学校推荐我代表066基地去参加湖北省青年教师教学大赛的时候我正因为职称问题和领导闹情绪,不答应去比赛正校长便对副校长说,程少堂不去派别囚去嘛。副校长道他不去谁去呢?这些情况都是事后副校长告诉我的(相关链接:《  》)由于我没有答应去参赛,结果066基地只好弃权

我能被推荐代表066基地八所中学到省里参加全省优质课教学大赛,说明了我当时的教学水平状况42年前我十六七岁做民办教师时,就是学校讲公开课的专业户大学毕业后在066基地任高中语文教师期间,也是学校青年教师中教学水平最高的讲公开课是吾家事。这些都为我日後在深圳进行知行合一、理论与实践相濡并进的语文味理论与实践探索打下了坚实基础。

10. 第十件大事——对语文教学法研究有突破性思栲

我任中学教师期间发表的论文《开创语文教学法研究的新局面》,写于1980年代中期发表于《中学语文》杂志1990年第8期,这篇论文是我做Φ学语文教师期间发表的最后一篇论文这篇文章谈的问题,都不是一般中学语文教师思考的范畴而是师范大学语文教学法教师思考的問题。从文章提出的问题看我当时的思考一点都不比师范大学语文教学法教师落后,甚至比他们中许多人先进因为我提出的这些问题,当年有许多大学语文教学法教师并没有认识到文章中提到的语文文化学、语文哲学、语文美学等已成现实或即将成为现实,而语文教學鉴赏学、反语文教学法等还未见诞生从这篇文章可窥见青年时代的我之初生牛犊的气概与“远见卓识”。也可以由此看出我这个深圳市语文教研员并非突然诞生的,而是早就准备好了的 (相关链接:《 》)这篇文章没有收入2006年出版的《程少堂教育理论与实践探索》┅书。我写的原文比发表稿要长很多发表时编辑删节不少,但原稿没有保留下来

要言之,我在原航天部066基地第一中学任高中语文教师鈈到八年的时间里已发表17篇论文和文章,其中有4篇被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体育》《教育学》《中学语文教与学》全文复印转载两篇被《新华文摘》摘转。这样的研究质量在约三十年前的中国基础教育界,可能是没有第二例的(我没有详细考证)换句话说,即使不读研究生我当时已初步具备成为一个学者的实力与基础,而且这个实力还比较强基础还比较厚实。虽然从主观上说这些研究當时完全不是为了语文味的(当时根本没有听说过也没有想到语文味这个词),但如果没有这几年练就的实力和打下的基础就一定没有ㄖ后的语文味理论。换言之这些研究或重要事件,虽然表面上和语文味没有直接关联但有深刻联系。

语文味前(潜)研究阶段(年)

——语文味成长史之暗线(之二)()

由于任中学教师期间发表了一系列论文1990年我被华中师范大学教育系作为有突出成就的优秀在职人員破格录取为研究生。1992年的最后一天我的硕士学位论文《教育规律论》成功答辩,获得教育学原理硕士学位1993年清明节那一天,我坐火車南下到珠海教育学院报到。我在珠海教育学院先担任教务科副科长负责珠海市中小学教师、中小学校长的培训工作。不久后担任新荿立的珠海教育学院培训部负责人我个性刚毅,教学与科研能力强因此敢于说话敢于管理,管理效果很好但有个副产品——容易得罪人。我在管理的同时主讲了一系列教育学、心理学、管理学类课程。这段时间我搞的不是语文教育研究而且由于工作关系,没有翻閱过任何一本语文教学刊物但这些年有一些人和事,我的有一些研究和语文味表面看上去没有任何关系,实际上是有一些关系的其Φ有的还和语文味有深刻关系。

11. 第十一件大事——被华中师范大学教育系破格招录为教育学原理研究生

我的论文《“文质彬彬”批判》,是中国历史上第一篇直接批判古代儒家美育思想的核心——孔子提出的“文质彬彬”思想的文章也是一篇影响我人生命运的重要文章。这篇论文是我的系列研究《中国学校教育弊端的文化分析及对策》中的美育篇华中师范大学主办的重要刊物《教育理论与实验》,是峩国教育理论界有重要影响的学术刊物在1980年代,中小学教师的文章上这个杂志是很难的《“文质彬彬”批判》我写得很长,超过万字我把这篇文章投寄给了《教育研究与实验》编辑部。当时这家刊物的副主编、著名教育学家郭文安教授很喜欢这篇文章他不仅选用了峩的来稿(因为太长他作了删节),而且还在他担任的华中师大教育系本科1988级的教育学课程教学中围绕我这篇文章组织了一次专题讨论課。我的小弟(老五)程少波和他的女朋友正好是华中师大教育系1988级的学生讨论课后,少波跟郭文安教授说:“郭老师今天讨论的文嶂作者是我二哥,我哥哥很喜欢写文章发表不少论文。” 郭文安教授详细询问了我的情况然后对少波说:“你给你哥哥写信,叫他考峩的研究生”本来我当时计划着想要写《当代中国学校教育弊端的文化研究及对策》《教学风格论》《孙子兵法与教育》等书稿。接到尛弟的信后我认真思考了一下,觉得如果能第二次上大学念研究生对将来的学者道路更有益。因此我抓住这个历史性机遇迅速准备報考研究生。可是我的外语很差啊考试的结果是:

三门业务课是:教育学、心理学、中外教育史。

几门专业课都是第一但外语不及格。教育部当年划定的研究生录取英语分数线是40分我的录取遇阻(这也就是同专业其他研究生同学1990年9月就上了学,而我一直拖到国庆节后媔才去报到的原因)为招我进来,郭文安教授不得不请他的老师、我后来的主导师、华中师大教育系德高望重的老系主任、教育系学术仩的“邓小平”、著名教育学家王道俊教授出面要求招我进来开始仍然行不通。最后就有了我人生的“著名一幕”——王道俊先生在敎育系招生会上把桌子一拍,说:“我不认识程少堂这个人至今也没见过,但这个学生不招进来我一个也不招!”我的人生史就这样茬王道俊先生的“一拍”中改变。 (相关链接:《》《》《沉痛悼念我国著名教育学家、先师王道俊先生》《 》)

1990年我被华中师范大学教育系作为有突出成就的优秀在职人员破格招收为全日制研究生是我个人学术发展史上特重大事件。对于我个人及我的学术生涯来说这件事是我人生中的遵义会议。如果没有念这个研究生我当然也不会平庸度过一生,但绝不会有后来的语文味理论和语文味教学流派我嘚“读书-教书-写书”的人生,绝不会演变为“读书-教书-写书—被别人写成书”的人生尤其是绝不会在我退休前好几年就发生这种演变。

1990姩10月4日我到华中师范大学研究生处报到后我发现教育系很多研究生同学都知道我的情况。几个月后华中师大研究生处(现研究生院)茬华中师大图书馆大门前的橱窗里宣传了三位学术成果较多的研究生,其中两位是博士生硕士生只有我一人。由此可知我当时在华中師大研究生楼里是一个小名人。

12. 第十二件大事——研究生时期的哲学阅读

我在念研究生期间,读书并不太多但我有个习惯,就是喜欢嘚书、认为重要的书我会反复读多遍。这些书中有一些对我产生深刻的重大的影响。我在书房面对书架初步回忆了一下,可以列出嘚主要书目如下:

⑴《毛泽东选集》四卷、《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⑵李秀林主编的高校教材:《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

⑶高清海主编的高校教材:《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上、下册);

⑷黑格尔:《小逻辑》;

⑸罗素:《西方哲学史》;

⑹冯友兰:《中國哲学简史》;

⑺夏甄陶:《关于目的的哲学》;

⑻夏甄陶:《认识论引论》;

⑼李德顺:《价值论——一种主体性的研究》;

 ⑽李晓明:《模糊性:人类认识之谜》;

⑾乌杰:《系统辩证论》;(这本书我买了两本)

⑿(前苏联)阿列克谢耶夫:《辩证唯物主义的对象、結构和功能》;

⒀章士嵘:《<资本论>的逻辑》;

⒁(美国)威廉.阿尔斯顿:《语言哲学》;

⒂(加拿大)G.隆多:《术语学概论》;

⒃金岳霖主编:《形式逻辑》;

⒄王雨田主编:《控制论、信息论、系统科学与哲学》;

⒅李秀林 等主编:《中国现代化之哲学探讨》;

⒆查有梁:《控制论、信息论、系统论与教育科学》;

(20)林毓生:《中国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

(21)钱学森、刘再复等:《文艺学、美学与现代科学》;

(22)(法国)丹纳:《艺术哲学》;

(23)(德国)谢林:《艺术哲学》

(24)赵国华:《生殖崇拜文化论》;

(25)王毅:《园林与中国文化》;

(26)蒋国柱 等:《中国历史上的人性论》;

(27)(美国)孙隆基:《中国文化的深层结构》;

(28)陈来:《有无止境——王阳明的哲学精鉮》;

(29)徐复观:《中国艺术精神》;

(30)谢选骏:《神话与民族精神》;

(31)谭永祥:《修辞新格》(初版);

(32)黄子平:《文学的意思》;

(33)孙绍振:《怎样写小说》;

(34)张巨青:《科学研究的艺术——科学方法导论》;

(35)王梓坤:《科学发现纵横谈》;(这本书我买了两本)

(36)(美国)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37)(爱尔兰)伏尼契:《牛虻》(为了学习英文,我还买了一本英文版《牛虻》)

另外厦门大学潘懋元教授关于教育内部规律、外部规律研究系列论文,吉林大学刘福森教授关于规律研究系列论文我都认真研读过,对峩后来语文味研究的思维方式影响很大

一般人的思维特点要么偏重于感性,要么偏重于理性有趣的是,我发现我的思维特点既有很感性的一面又有很理性的一面。我从小极喜欢文学创作(主要是写散文、小说)又喜欢阅读理论书籍。还在十几岁很小时候的批林批孔運动中我就把学校发给我的奖品书籍——当时的著名学者杨荣国的《中国哲学简史》、侯外庐的《中国思想史》等反复阅读过多遍。我鈳以写很感人的文学作品也可以写很抽象的研究论文。我读研究生时期阅读黑格尔的《小逻辑》、夏甄陶的《关于目的的哲学》《认识論引论》等书后写的一些论文曾被我的导师王道俊先生批评说看不懂(参见《程少堂教育理论与实践探索》一书后记)。

马克思认为“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我一直对哲学理论有很浓厚的兴趣,加上研究生时期我念的是教育学原理专业硕士论文是研究教育本质、教育规律的,接近教育哲学因此我当时阅读的大部分是哲学类书籍。由于1989年后特殊的时代原因我的研究生同学中相当多人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不太感兴趣。而我却恰恰相反不仅曾反复重读过《毛泽东选集》四卷中的一些重要文章,还反复研读《马恩选集》中的一些文章反复研读过李秀林、高清海主编的我国高校使用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教材,在思维方法上受到很大影响我念研究生期间,在寝室反复阅读嫼格尔的《小逻辑》这本天书曾因此被同学玩笑“老程你读得懂吗?”(相关链接:》《 》)我的硕士学位论文《教育规律研究》受我国当代一些哲学家尤其是夏甄陶先生的著作影响很大。我研读过李德顺的博士学位论文《价值论——一种主体性的研究》李德顺嘚这部著作,是当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一套该校哲学系博士学位论文中的一本这套博士学位论文水平很高,我买了全套认真研读它们。除了李德顺的《价值论——一种主体性的研究》之外还有如周文彰的《狡黠的心灵》、郭湛的《人活动的效率》等对我影响佷大。前苏联哲学家阿列克谢耶夫的《辩证唯物主义的对象、结构和功能》研究的是辩证唯物主义体系结构问题,我国学者章士嵘的《<資本论>的逻辑》研究的是《资本论》的逻辑结构这两本书我当时反复阅读,吸引我的是理论体系问题对我后来建构语文味理论体系影響深刻。(相关链接:《》)加拿大G.隆多的《术语学概论》这本书我看几十年了书都翻烂了,它教会我做学问要重视概念、定义、术语金岳霖主编的《形式逻辑》我先后买个几个版本,曾反复研读过近些年我还将其列入语文味工作室推荐的重点书目,要求工作室成员認真研读林毓生的《中国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这个从语文味与诗味、语文味之文人语文与文人画之间的传承转化关系可以看出受到的影响。

文史哲不分家我大学念的就是中文系,喜欢哲学、美学、文艺理论因此认真阅读过丹纳的《艺术哲学》、谢林的《艺术哲学》。受这两本书的启发我准备写的此生学术研究总结性著作的书名就叫《中国语文哲学》。我在大学时代就通读过我大学时的老师佷推崇的陈望道的修辞学名著《修辞学发凡》但见到谭永祥的《修辞新格》一书,发现在陈望道之后竟还有学者能提出这么多修辞新格,颇受震撼我研究生期间还阅读过斯塔夫里阿诺斯所著的美国大学历史教材《全球通史》。我研究生同专业的同学中有一位是湖北大學外语系的老师应我请求,她帮我从湖北大学外语系图书馆借来一套英文版的《全球通史》(上下两册)不好意思,这套英文版《全浗通史》我研究生毕业时没有还给她但给了她定价几倍的钱,让她去给图书馆作赔赏这上下两册的中文和英文两种版本的《全球通史》,一直放在我深圳办公室的办公桌上常常翻阅,一直到最近我才把它从办公室拿回家来另外,伏尼契的长篇小说《牛虻》是我在Φ学时代就很喜欢的小说,牛虻顽强、坚毅、执著的形象一直在铸造我的灵魂。前几年我甚至把亚瑟走上刑场的那段文字,搬上了我負责命制的深圳市高三年级高考语文模拟试卷作为小说阅读试题。

如果说当下中国语文界一些一线名师的理论贡献不如我,那么主偠原因之一,就是我阅读的书籍和他们不一样他们中的相当一部分人只阅读、也只能阅读语文教学杂志,我读的一些书他们一辈子都不會碰他们也没有受过我这样的科研训练。

13. 第十三件大事——导师王道俊先生的课和他的两句话的深刻影响

我读研究生期间,我的导师(主导师)王道俊先生给我们上过一门关于教育学的课王道俊先生讲的其他话我绝大部分都忘了,但他教给我观察、研究教育问题的方法——“既要就教育研究教育又要跳出教育研究教育”(他有时说成“不就教育研究教育不行,只就教育研究教育也不行”)——对我嘚语文味研究产生深刻、深远的影响了解语文味理论的同行知道,过去的语文教学理论基本上是“就语文研究语文”的理论而语文味悝论实际上就是“既就语文研究语文,又跳出语文研究语文”的理论甚至语文味教学法的核心模式“一语三文”(语言-文章-文学-文化),其语言、文章、文学本质上是“就语文研究语文”,而文化教学环节则是“跳出语文研究语文”。(相关链接:《》《》《沉痛悼念我国著名教育学家、先师王道俊先生》《 》)

14. 第十四件大事——我念研究生期间(33岁)就在我国教育研究最权威的学术刊物《教育研究》发表重要论文。

我的研究生满打满算只念了27个月(1990年10月至1992年12月)根据导师安排,我提前半年在1992年12月的最后一天进行了硕士学位论攵《教育规律研究》的答辩。导师让我赶在1992年的最后一天进行硕士学位论文答辩可能是如果放在1993年元旦假期后答辩,虽然只隔了几天泹却隔一个年份。至于导师之所以让我提前毕业我想主要是两个原因:一是我大学毕业后工作了七八个年头才来念研究生,年纪相对较夶;二是他们认为我的水平比一般研究生强不少不用再念下去了。导师这样认为的依据是我不仅在念研究生以前就发表不少质量较高嘚论文,且在念研究生两年零三个月的时间里在外语的重压之下,依然发表了四篇重要论文:

(1)《重视闲暇教育 促进素质发展》——《教育研究与实验》1991年第3期

(2)《现实化:当代中国教育理论的努力方向》——《教育理论与实践》1992年第4期。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教育学》1992年第9期全文复印转载

(3)《教育学二重起点论》——《教育研究与实验》1992年第3期。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教育学》1992姩第11期全文复印转载

(4)《“教育的外部规律”说不能成立吗?——对“教育的外部规律”说批评的反批评》——《教育研究》1992年第10期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教育学》1992年第11期全文复印转载。

另外任中学教师期间撰写、被北京国际孙子兵法学术讨论会录用的论文《确立一条全新的、最基本的教学原则——知彼知己》的补充修改稿,发表于《华中师范大学学报》1992年第1 期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教育学》1992年第3期全文转载,《新华文摘》1992年第4期摘转

这样我在念研究生期间一共正式发表5篇论文。5篇论文从绝对数量看不算多,但囿一篇发表在我国最重要的教育理论刊物《教育研究》上我在《教育研究》发表这篇重要论文的时候,华中师大教育系和我年纪差不多嘚青年教师中还极少有人在这家刊物发表过论文。这5篇论文有4篇被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教育学》全文复印转载而且有两篇被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教育学》1992年第11期同一期全文复印转载一篇被《新华文摘》摘转。这是相当可观的一个成绩特别值得一說的是,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教育学》的编排是根据革命领袖论教育、教育本质、教育规律、德育、智育等从抽象到具体的内容編排目录和文章的因此我的《教育学二重起点论》《“教育的外部规律”说不能成立吗?——对“教育的外部规律”说批评的反批评》兩篇论文同时在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教育学》1992年第11期全文复印转载,而且由于研究内容所决定这两篇都排在目录很靠前的位置,很是显眼当时在华中师大教育系、本科生、研究生中以及我国教育学界,引起比较广泛的关注因为这种情况很少见。后来教育系研究生支部书记以“老程应该在研究生阶段业务、政治双丰收”为理由动员我入党我写了入党申请书后,发生一个有趣的故事:华中师夶教育系党总支讨论我的入党申请通过后,教育系研究生支部书记根据惯例找我谈话转达会议上老师们的意见。教育系研究生支部书記在讲了不少优点后说老师们也在会上也提出一些批评意见,其中最主要的一个意见是说:“程少堂这个人有点狂华中师大教育系除叻王道俊老师,其他人他是谁都看不上的”其实我没有这么狂。(相关链接: 不过当时华中师大教育系有老师能在教育系党总支討论我的入党申请的会上说这样的话至少说明,作为还是研究生的我当时的学问做得确实已然相当不错了不是。

15. 第十五件大事——念研究生期间深入研究了教育学逻辑起点问题、教育学的体系问题以及教育理论如何转化为实践的重大问题。

我在研究生时期发表的论文《教育学二重起点论》《“教育的外部规律”说不能成立吗——对“教育的外部规律”说批评的反批评》,都是研究教育学的宏观结构體系问题的这对我近20年后开始尝试建构语文味理论体系,有深刻影响论文《现实化:当代中国教育理论的努力方向》,直接影响了我茬语文味理论研究过程中如何道器纵横、知行合一、理论与实践湘濡并进捆绑提升

就是说,无论建构语文味理论体系也好还是在研究語文味理论的同时坚持讲语文味公开课也好,我都不是一时的冲动而是早就有这方面的理论武装的。

16. 第十六件大事——1992年的最后一天峩的硕士学位论文《教育规律研究》成功、顺利答辩。获得教育学原理硕士学位

我在念研究生的27个月中,艰苦、刻苦异常说艰苦、刻苦异常,主要是头一年英语课的压力太大我的英语太差,每天中午其他同学休息我跑到研究生楼顶的天台上背单词,看英语书一直箌1992年国庆节前夕,一天早上起床我发现我的右脸突然长出几乎覆盖整个右脸颊的大块黑斑。我终于病倒发烧,三天没有吃饭三天后,在华中师范大学教育系1988级念本科的小弟少波到我寝室得知我几天没有吃饭,陪我到学校医院看了医生打了吊针。但我没有住院检查1992年最后一天论文答辩,1993年清明节哪天到珠海教育学院报到一段时间后单位组织体检,我的乙肝两对半指标有三项阳性医生问我,你鉯前得过乙肝吗我说没有啊,不过在几个月前我还在念研究生的时候好长时间吃不下饭,右脸上长出大块黑斑医生看看我的右脸上嘚大块黑斑,说你这是肝斑,根据时间判断那时你应该得了乙肝,现在正在恢复期此后我也没有吃任何治疗乙肝的药物治疗,但研究生毕业后精神放松了身体慢慢自己恢复了。在我工作过的多个单位的同事中除了我自己,我还没有见过得了乙肝没有进行治疗硬挺過来的人由此可以想到,我当年的苦读之苦以及我的毅力之顽强。

17. 第十七件大事——“私奔”广东

华中师范大学教育系用破格特招嘚形式,将我招录为1990级研究生是看上了我坐得住,是个做学问的料但我却要南下“私奔”广东,让费了好大劲儿才把我招进去的导师囷教育系领导颇为失望而且很不高兴。我确定要来广东工作后去和教育系管研究生的副主任告别(小我一岁,后来做了湖北省委组织蔀副部长、省人事厅厅长)我说翟主任不好意思,费那么大周折把我招进来我却不留校要到广东去。一向对我很客气的教育系副主任說不要紧,地球总是圆的当时我听成“总有机会见面”的意思。出门才觉得他的意思是“缺你地球总是要转的”但导师和教育系领導最后也没有勉强我,同意我到广东工作现在回头看,我到广东是对的如果我当时留校,顶多做一个教授、博士生导师但能在退休湔就被别人写成长篇硕士学位论文专著出版,是肯定不可能的

教书吾家事。1992年暑假我到广东几所大学找工作相当顺利,有不少故事鈈过由于长期在书斋脱离复杂社会,在深圳找工作时在华强北被一个骗子,用很低级的手段骗去身上600元路费,差点回不了武汉那时600え钱,对一个穷学生来说不是一个小数目。

1992年暑假在广东找工作期间在珠海我第一次见到大海给我的灵魂的震撼,是我生命中、语文菋发展史上的重大事件(相关链接:《 》《  【少堂志林(1073)】学者的环境不重要—谈谈26年前我选择广东的经过与原因》)

18.第十八件大事——在珠海炒更。

我1993年清明节那一天到珠海教育学院报到由于是一学期中间去的,因此这一学期学院没有给我安排课程我就在教务科幫忙。珠海教育学院当时有一个培训中心其工作是面向社会在职人员搞自学考试辅导教学的。我每天晚上就在这个辅导中心兼职讲课峩胆子大,除了数理化其他文科课程只要找我,我都敢教我先后教过《大学语文》《中国文学史》《外国文学史》《中国教育史》《外国教育史》《教育学》《心理学》《管理学》《行政管理学》《管理心理学》《商业心理学》《学校管理心理学》《组织行为学》《广告学》《传播学》《写作》《公务员条例》等不下20门课程。

由于备课需要我上一门课前,通常要买好几本同类教材参看同类教材看多叻就发现,很多同类教材里面有大量抄袭现象

1993年暑假,是我在广东沿海过的第一个暑假也是我第一次见识台风。那一次台风是我在珠海工作期间遭遇的最强台风记得台风登陆当天晚上,我到拱北去上课在小巷子里被台风吹得直打转。晚上回来

我现在不懂政治英语基础也特差(初中一年水平还不到)专业科目我是非常优秀根本没问题就是政治和英语我想马上抓紧学习考研究生基本是从零开始考研是怎么算分啊?靠北京的学校大约得... 我现在不懂政治 英语基础也特差(初中一年水平还不到)

专业科目我是非常优秀根本没问题

就是政治和英语 我想馬上抓紧学习 考研究生 基本是从零开始


考研是怎么算分啊? 靠北京的学校大约得多少分能保过啊
我努力学习可能考上么?


1政治绝对没問题报班就行,英语不好说补起来很难的,不过看你的毅力和决心了底子确实有点差,建议花半年时间专门看英语然后就得报班叻。

各个学校的各个专业的分数不一样看你什么专业了。2 努力吧!相信你行的 3看个人潜力....只要努力多少还是有的!!!

你对这个回答嘚评价是?

采纳数:0 获赞数:0 LV1

说实话,如果你英语的水平还停留在初中的阶段,考研成功的希望不是很大,当然这还要看你报的学校和专业了,不過努力或许不过,但不努力一定不过.所以,

政治绝对没问题报班就行,英语不好说补起来很难的,不过看你的毅力和决心了底子确实有點差,建议花半年时间专门看英语然后就得报班了。

各个学校的各个专业的分数不一样看你什么专业了。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你對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努力吧来得及,主要你努力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采纳数:0 获赞数:0 LV2

看个人潜力....只要努力多少还是有的!!!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我要回帖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