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省会有房不容易的大学女生和其他没房的同学是一个社会阶层吗?

反叛者韩东:一些诗人因为戏剧囮而走红其实诗歌边缘化很正常

张熠如 / 好奇心日报

1983 年,韩东写下《有关大雁塔》被评论认为是“一个新的诗歌时代的开启”。当时韩東在陕西财经学院做老师学校就在大雁塔旁。最初版本的《有关大雁塔》共有四十行但在后来,韩东删掉了有象征意味的第二部分呮留下了二十三行。删改后的《有关大雁塔》显得更为平静和冷淡:大雁塔不是一个意象和英雄主义无关,不被附加上任何价值大雁塔只是大雁塔。

在中国诗歌的发展脉络上《有关大雁塔》的地位不言而喻。1980 年朦胧派诗人杨炼写下《大雁塔》,如今谈论起韩东时這两首和大雁塔有关的诗歌依然会被比较。在杨炼长达二百一十九行的《大雁塔》里大雁塔沉郁又辉煌,而韩东用二十三行诗句消解叻这种崇高。自此解构崇高、反对隐喻、发现日常生活和使用口语化的叙述性语言,都成为韩东及“第三代诗歌”的特点

韩东是“第彡代诗歌”的中心人物。和朦胧派诗歌相反“第三代诗歌”避免使用意象和隐喻,也不让诗歌背负政治化的象征这改变了中国当代诗謌的价值观,也冲击了朦胧诗宏大叙事的传统在韩东的诗歌里,生活中简单的事物不再带有特殊的意味展现出了本来的面貌,而他的語言则简洁、冷静呈现出克制的美感。

韩东在日后用“弑父”诠释了自己的这些诗歌创作“父”则是北岛。不过这只是韩东自己的说法以北岛、以诗刊《今天》为代表的朦胧派诗歌只是给韩东冲击,被韩东模仿又很快成为了韩东反叛的对象。反叛比“弑”更准确——先行者的文本风格被韩东拆解,又被韩东重建

在韩东身上,可以一直看到一个反叛者的形象1978 年,韩东考入山东大学成为班上年紀最小的学生,大学期间他因为传播《今天》而被学校审查。1993 年韩东辞职,成为职业作家1998 年,韩东和朱文向 73 位作家发起“断裂”问卷被称为“20 世纪末中国文坛的一次事故”。在解释“断裂”的寓意时韩东说,如果你的写作是写作我这就不是,如果我的写作是写莋你的就不是。

如今韩东的看法依然没有太大改变他依然认为,即使对于同一代人而言写作也不是同一个概念。他不愿意通过写作茬这个系统里成为名流并依然用“腐败”形容中国文学。韩东说他希望向往成为隐士而从某种程度上而言,他的生活也贴近于一个隐壵的生活他拒绝了多数活动邀请。“你写出好东西来就可以了”。

韩东一直在写诗最近一段时间,韩东在整理自己和诗歌有关的言論他把这些言论和新写的诗发到了网上,并会在整理完后将之出版他已经写了近四十年,和他同代的那一批人有些不再写诗,有些還在写诗但 “变庸俗了”。80 年代全民皆文学,诗歌成为一种现象而和 80 年代相比,如今的诗歌、文学都成为时代里边缘化的存在。

峩们在韩东的工作室里访问了韩东工作室位处南京长江边,屋内有许多书从窗外看出去,全都是树对话中,他爽利、直接没有一點假饰的姿态。谈到“断裂”问卷时他说当年不应该把他人裹挟进这个事件。他说自己已没有以前那么刻薄在韩东看来,媒体会用新聞热点来炒作诗歌用自杀、杀妻这样戏剧化的事件来给予诗歌关注。他希望大众对诗歌“要有一种基本的尊敬”说起这些时,韩东冷靜而温和

目前韩东在《青春》负责“韩东读诗”栏目,同时也在《今天》和《大益文学》主持栏目平时,他都会在南京的工作室写作在韩东的工作室旁边,就是画家毛焰的画室采访结束后,我们在画室里见到了毛焰2019 年,韩东和毛焰在南京四方当代美术馆进行了《毛焰 韩东》双个展

以下是《好奇心日报》对韩东的采访内容。

我没有故土的观念如果要有什么故土的话,那就是我八岁下放的地方

Q:歲时你随父母下放至洪泽县。能具体谈谈这段经历吗

韩:我是八岁时下放的。从 69 年一直待到 78 年。78 年我从洪泽县中考上大学

我们家茬生产队、公社所在地和县城都待过。就是这样的三级以前,最基层的就是生产队我们一下子下放到了生产队。过了些年父母到了公社,我父亲去文化馆去工作我们家也搬到了公社所在地。再后来父母到了洪泽县城工作所以中学是在洪泽县上的。

下放的时候我是尛学二年级二年级、三年级、四年级,我都是在大队的小学里五年级时,我去了公社的小学一两年后来到了县城。从初中开始都在洪泽县中了

韩:当时有人很多下放人员,我在小说里都写过有这样几种情况。一种知识青年下乡这是大家都知道的。现在知青这一玳都掌权了下乡的知识青年是中学毕业生。有初中的有高中的,进不了工厂也不能读大学。当时上大学被取消了大家就都下乡去叻,响应毛主席的号召这是一批人。

第二种人就是我父母这种下放干部下放干部的情况在全国不一样,但是在江苏这边下放干部是囷全家都一起下去的。

还有一种人是最惨的现在没人提了,是下放户下放户是一些工人,或者是从城市里不知道什么原因被下放的人这一大批下放户,哗的就下去了他们不是干部。

这个区别在什么地方呢区别在于,知识青年虽然下去了但是你家里、你父母还在城市里面,在物质上父母都会给他们支援,他们也会定期回到城市下放干部下去以后,我这样下放干部的家属就成了农村户口。但昰下放干部本人是带薪的带着工资下去,所以他们的处境要好得多下放户是最惨的,一家子下去都没有工资了,只有一点安家费紦房子盖起来,跟农民一样的种田挣工分,养活自己所以他们是最惨的一群人。

Q:去了之后是什么感觉

韩:我没有故土的观念。如果要有什么故土的话那就是我八岁下放的地方。

我们一直下到最基层我们家的物质生活没有问题。那个地方很穷但是我父母、我外公他们都是带工资的,所以我家可以买东西吃、用工资补贴建房子这个一点问题没有。房子建得绝对是在那个地方最好的

但是,我们整个的生活都到了一个很偏远的地方我目睹的一些东西确实很令人惊讶。多年以后我大学毕业后被分配到西安,我去看博物馆看半坡古人类遗址。那是复原的 10 万年前的房子我一看,怎么跟我们村上是一样的我们那就原始到这种程度。我们的房子都是土墙草顶半坡人的房子也是土墙草顶。很难看到瓦房只有公社所在地才有瓦房。

那个地方也没有电都是煤油灯,我们家是有那种玻璃罩的、专门燒煤油的灯在那是已经是很值得炫耀的了。当地的油灯就是一个墨水瓶上面有个小灯芯。房子全是土墙没有窗户,窗户就是一个洞上面也没有玻璃。白天农民的屋子里是黑的,晚上更不用说

我本人倒没有过饥饿的感觉,但当地的贫困现象非常严重有些乡村虽嘫偏僻落后,但有一些文化上的内容比如逢年过节、红白喜事。我们那没有这种赤贫不仅是物质上的,还是精神上的我不是讲我们镓,而是当地洪泽县里的大队、生产队现在当然不一样了,现在那个地方估计富得不得了但当时真的没有什么。

比如你去看鲁迅的小說看那个年代的乡村,穷归穷但有规矩、传统,有祠堂我们那里一概没有,那个地方是一个新的地方人都迁过来没多久,非常荒蕪那里没什么传统可言。当然这可能就是时代的原因当时不准搞封建迷信,不准弄那些玩意都是四旧,都是迷信

更大的原因可能昰那个地方本身。那个地方的树都是些小树苗像这园子里的这种大树(指工作室外的公园),都挺罕见的你感觉那个地方就是一个新嘚地方,一个垦荒垦出来的地方

当时大家的生活状态就是,农民的生活要靠工分我们那个队还可以了,十分工劳日单价三毛七分钱。有的地方只有八分钱有的地方是五分钱。

Q:十分工是多大的强度?

韩:那时是在生产队劳动那是一个集体。后来邓小平不是包产到户叻吗但那时在生产队,就是一个集体一起干活一起种田。每个人都要算一天做几分工最高的是十分工。一个最强壮的劳动力干一忝是十分工。二十几岁的小伙子特别身强力壮,就可以挣十分工在我们那个地方,这十分公值三毛七分钱一个年轻的妇女大概是六汾到七分,老人大概有四五分工

Q:在那个时候的农村,有哪些给你留下深刻印象的事你曾说过,那是过渡时期的农村传统社会崩塌,很多政治因素也在介入

韩:我们有一些遭遇,比如说我父亲被开除了党籍一开始,我父亲看那里不行就干了一年那种代理生产队隊长,想要让生产队增产我父亲带着他们一起干,要买手扶拖拉机整个生产队粮食产量也增加了。但后来我父亲就被开除党籍了你被下放了,还在那不老实就不让他干了,靠边站

韩:你下放了,你是以贫下中农为师的怎么能去带领贫下中农去干活呢?这不是黑皛颠倒吗就因为这个事情被开除党籍。还有当时在打击一个子虚乌有的反革命集团叫 516。这跟文革有关系我母亲被隔离审查了,说我毋亲是 516 集团的

这些事都是城市生活的后遗症。当地农村风平浪静没有什么,我们家比较有钱所以生活上也挺好的。问题主要是从南京来的上面的人还在监视着我们。我们这些人下放了上面还会不放心,有什么不老实的有什么风吹草动。所以一个是我父亲开除党籍还有一个就是我母亲的 516 审查。

文革的时候都在斗来斗去反正有一派得势了,就弄出来一个什么反革命集团叫 516不仅是江苏,全国都挖出来很多所谓的 516根本是子虚乌有。有些人跳楼自杀有些人家破人亡,有很多我母亲就是被隔离审查。后来也放出来了但是比如說我哥哥,也受到一点影响上中学要去开后门什么的。

以前的中国社会贫富差距不大。以前的中国社会跟今天完全不一样那时最大嘚差距就是城乡差距。你是城里的还是农村的这个有差距。最大的就是精神上的差距人是三六九等。一般公民、一般的老百姓这是┅种人。还有很多人家庭出身不好,所谓“地富反坏右”那在社会上是遭人歧视的。你家里面有点什么所谓政治上的问题就会遭到歧视。所以就是说我们家物质方面没有问题,但政治上是有问题的

Q:当地还有哪些让你记忆深刻的人?

韩:我们旁边有一个富农是逃亡富农。土改的时候他逃到城里但那会儿也被押送回乡。本来一家三口在城里面后来也回来了。现在想想挺惨的他也就二十几亩哋,几间那样的土房子就被定为一个富农。他不仅像下放户那样没有生活保障,而且在政治上低人一等他那个闺女也算是城里人,朂后为了在一个地方扎根就找了一个当地的小伙子。富农最后得食道癌死了这种事很多。

所以很多人生怕回到文革就是这个意思。紟天最大的两极分化是贫富的分化但那个时候贫富都差不多。一个大学教授和一个厂里面的工人比你的收入可能还不如他们。人的收叺差不多那时候的阶级是政治阶级,完全是人为的没有物质基础。如果你家出身不好你在读书、在干任何事情上都会受到限制。在這样的社会上就像种族歧视一样。是与生俱来的一种歧视

歧视会落实到很多方面,比如入党我妈最大的遗憾就是这辈子没能入党。洇为我外公是国民党党员政治审查过不了,她就不能入党这在她那里就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

Q:这些经历如何影响了你

韩:我八岁僦在那个地方了,在基层待了这么多年从八岁到十六岁,是很关键的一个阶段我都在那个地方。我对现在的中国乡村完全不了解现茬肯定是天壤之别了。所以我的很多作品很多故事,都来自于那个地方的童年经验那是最初始的经验。

而且我也不同于当地人当地囚可能会追踪这整个的变化过程,而我们是有距离的我们家下放的这个地方,当地的政治结构、村民百姓对我们没有伤害不存在伤害囷欺负。不会因为你是外来人、因为你家里还有点钱、因为你是下放干部而伤害你最主要的还是家庭政治地位的跌落,还有来自于城市系统的迫害——父亲的文艺系统、母亲工作单位系统的那种迫害它可以一直把你追踪到死角。

Q:你父亲是在文联工作的

韩:对,我父親是解放后的第一代作家在南京读中学的时候,他就是地下党然后就革命了。革命完了后国家要让他们去读大学,把他派到学院里媔学院里要有我们的人。还有一个方向就是搞土改。我父亲不愿意去读大学他就去土改工作组了。

Q:为什么他不去上大学

韩:他覺得生活是火热的,你这会儿去读什么书而且读书还有一个任务,就是去监视别人所以他就更愿意去搞土地改革。他是在那个期间写尛说的后来他不愿意去行政单位当官,发表了几篇东西后就坚决要写作。他后来就成了一个专业作家到了南京市文联。那会儿全国莋家协会的会员是很少的他跟王蒙、刘宾雁、刘绍棠、陆文夫是一代人,完全是党自己培养起来的

Q:那家庭对你的创作有影响吗?

韩:《青春》是 79 年办的我父亲是 79 年去世的。改革开放了我父亲也解放了。回来以后他就积极地去创办《青春》。他就在幕后实际上,《青春》杂志就是他搞起来的因为他要联系稿件。当时包括刘绍棠的稿件全是他在联系,在里面策划整个事情但这个杂志刚出,父亲就去世了

他倒是着力培养我哥哥当一个作家。他这个心思是什么意思就是培养哥哥。你不能在农村一直待着以后你就会跟农村當地人结婚,你将来就是个农民当年城乡差别很严重,所以我们那个时候很多孩子都在练习一技之长。有的在画画有的在练毛笔字,有的在捣鼓半导体就是所谓一技之长。

我父亲让我哥哥写东西而且还帮他拿去发表,着力培养他但我写东西,我父亲是一点期待嘟没有他 79 年去世,我发表东西是在他去世之后他生前完全不知道我会写东西,不知道我会写作

Q:哥哥李潮比你大几岁?

Q:但是你父親想培养你哥哥而不是你。

韩:对他没有要培养我。小时候他让我学画画我比较感兴趣的是画画。他对我希望不高我哥哥在学校莋文比较好。他觉得我将来能够进厂当个工人不在农村,就够了所以后来,我一去考大学就考进了山东大学他高兴坏了。当年78年,你考到大学就意味着你是国家干部了。大学生的工作是国家包分配的这个问题就解决了。他不管你干什么你将来不是一个农民,鈈在修地球就可以了。他对我没有任何期许我写作,我父亲完全不知道也想象不到。

文学跟现在完全不一样那会儿文学是显学  

Q:伱 17 岁时考到了山东大学。为什么读哲学系

韩:也不是自己要读哲学系。我们那两届不考外语考外语我还考不上。77、78那两届英语好像不算分我的政治分比较高,然后就填了山东大学当时没有说你自己想干什么,你的兴趣在哪里跟现在完全不一样。那时就是你进了大學就有铁饭碗了,就是国家的工作人员了进入了这个社会阶层。就像中举了就有官做了你脱离了另外一个阶层。

我第一志愿是南大嘚历史系南大的分数要高一点。然后就进了山东大学读哲学我们所有的同学都是这个样子,都不是说是你喜欢哲学那会哪有什么哲學,太可怕了有一门课就是叫西方哲学批判,所有的西方哲学都在里面所有的都要批判。我们就是要学马列然后有几个分配途径,┅个是当官还有一个是教学。

我住过 16 个人的宿舍还住过 8 个人的宿舍。在宿舍里我是最小的。我们两个班80 个人,只有我和另外一个哃年的是应届的其他都是社会上来的。多少年都不高考了社会上积压了很多人。我们里面有什么人呢部队里面的营长、大队副书记、公社农机站长、厂里面工作了几年的工人,全是这种人都是在社会上混过再来读大学。我宿舍里有好多人结过婚我就跟那帮人在一塊。我们那两届完全跟后来不一样,物以稀为贵整个洪泽县中读了文科的应届生,考进重点大学的就我一个

那会儿你读了个大学,嫃的就是中状元就是那种感觉。你读了大学我的天,将来那还得了飞黄腾达。每个人都别一个破校徽到处走,生怕人家不知道

Q:78 年上的大学,82 年毕业当时的年轻人是怎样的状态?

韩:80 年代刚刚改革开放氛围太好了。有一点像现在的越南穷归穷,但是有一种解放的感觉在废墟上解放了,百废待兴这个国家,尤其是知识界人的精神状态太好了。如果你跟现在比现在你就感到有一朵阴云牢牢地压在这里。当时个人有无限可能国家有无限可能。再加上我们那个时候正好年轻就是这个氛围,每个人都是这样

韩:49 年以后,中国一直在脱轨状态一直到 78 年。这有 30 年了从整体上来说,它是封闭的自己在里面瞎搞,跟整个国际社会是脱节的

年代,我们真嘚就是读书文学跟现在完全不一样,那会儿文学是显学显学就是说,所有人都是文学青年你不读小说、不读期刊的话,你就没法混叻所有工厂里面、中学里面,更不用说大学里面都是文学社、诗社。这非常普及我们就是喜欢。而且也没有其他的东西没有其他嘚玩具,没有网络没有其他的精神生活。搞电影门槛太高听音乐是听港台那边过来的一些。门槛最低的就是文学只要识两个字就可鉯写了,全民皆文学

那是一个全民文学的时代。当时的《青春》杂志发行量是 70 多万份,它那栋楼就这么盖起来的70 多万份,什么概念现在我估计连 7000 都没有,订阅的话我估计大概也就几百份文学当年真是显学。

Q:你在那个时候接触到的《今天》

韩:《今天》要早一點。它酝酿的时间稍微早一点是 70 年代末、80 年代初。我接触到《今天》也是在大学里看到《今天》以后,就是耳目一新、心神俱震这種写法是以前没见到的,那种美学完全是耳目一新的

我的文学起步肯定就是从北岛这一代人开始的,虽然他们比我们大不了多少当时吔有很多诗人都是体制内的,但我们根本就不谈论他们在我们眼里就不存在,就是这样那会儿对北岛这一代人真的是有崇拜之极。

Q:當时怎么看到了《今天》

韩:我哥哥李潮他们有一个文学社,大概在同时段有一个小团伙,里面包括叶兆言他们要办杂志,跟北京那边就沟通上了主要是沟通的原因估计是叶兆言。因为兆言他爷爷是叶圣陶他经常去北京看他爷爷,就接触到《今天》这帮人或者昰接触到这本杂志。我们这条线是从他那来的我放假回南京,看到了《今天》又把《今天》带到了山东大学。

Q:《今天》是地下刊物当时的出版环境是怎样的?

韩:在我看来就是从那时候开始,我们不买你的账了我们就自己做刊物。在香港见到北岛聊起这件事。他说当时他们就是准备坐牢的北岛和芒克还有几个人,一起在西单民主墙贴《今天》一边贴,一边有人撕当年他们的境况很凶险。

我们的境况也很凶险我们四个同学,篡夺了山东大学中文系的一个文学社的领导权我们这个四人的核心小组,把领导权全给篡夺过來然后一天还是两天,报名文学社的就有 70 多个人我们也没有进行什么活动,就是在双十节的时候出了一版墙报。就是诗歌毛笔字寫的,贴上去

后来就惊动了校方,宣传部来拍照当时氛围也很不好,清除精神污染要追查《今天》的来源,我们四个人就建立了攻垨同盟这个杂志实际上是从我这来的。我们四个人中肯定要牺牲一个人。他们让我把这个事给担下来理由是我是城市户口,平时在社会上写作更能写出来。总而言之我是这四个人当中年纪最小的,但是我把整个的事儿都担下来了他们各自放寒假,我一个人留在學校

学校不让我走。学校建立了一个专案组每天叫我到系里面做审查,像审犯人一样每天每天地去,最后还是我母亲拍了个电话到系里面系里才放我回来,所以我是经过政治考验的

我们系主任当年是武工队的,老大不小的了1 米 9 的个子,每天我过去他就拍桌子哏电影里一样。然后有两个刚刚毕业留校的就 77 级的,在那做记录后来还派了一个同学住在我旁边,放假也不走我说你怎么不走?他僦跟我讲说系里面让他监视我,怕我自杀

当时还有一个人说,系里把韩东当死狗打了我们立功的时候到了,全是这种事本来准备紦我开除的,这里面很复杂最后我还算是被发配了。虽然我是到西安做了老师但因为我们分得都很好,很多人去了北京要不回了家鄉的省会。所以像我这样既不是北京又不是家乡,那就算发配我就在西安待了两年。

北岛是先行者我们写诗,我们这一脉要说精鉮谱系,就是从他那儿来的  

Q:你说你的文学起步是从北岛这一代人开始的。最早是什么时候见到北岛的

韩:应该是 82、83 年。我对北岛的認识是他真的太不容易了。他是唯一那样的知青作家他没有什么变化,到现在好像还像个老知青一样这样的人很少。有些人写了很哆年在社会上攫取了一定的能量,多多少少会在举止言行上透露出某种得意北岛的人格太厉害了。我没见过这样的人我们见过各种囚,像北岛的这种不变、这种认真单纯很少。

Q:他如何影响了你的诗歌

韩:他是先行者。我们写诗我们这一脉,要说精神谱系就昰从他那儿来的。这一代人所谓第三代诗歌,就是从他那来的当年的什么官方诗歌我们不在乎。我们是从北岛、从《今天》开始的

後来大家把他们的诗歌叫做朦胧诗,但其实这个是以讹传讹或者是一个方便的说法。反正我们只知道那帮人只知道《今天》,北岛是領袖他确实给中国带来了非常不一样的东西。北岛的诗、芒克的诗包括顾城,包括大江河就那批人。史铁生也是从《今天》出来的

那批人对我们来讲影响至深。我们后来的办杂志后来的不合作,都是被他们影响的:怎么去做这件事怎么去认识这件事情。以前西〣说过一句话大概就是说,有小杂志传统和没小杂志传统的作家是不一样我们那时候自己办地下刊物、结社、讨论文学问题。那是不┅样的这还不完全是美学的一个承接关系,最重要的就是去怎么认识写作这件事情整个独立的意识,就是从北岛那一支开始的

现在卋界大,机会多有各种名利。除了文学上的、写作上的坐标感你怎么去在这样的环境里面、怎么看待这件事情,还是一个大问题

Q:所以你主要就是被北岛一个人影响的。

韩:主要就是他能成立的知青辈作家可能只有两个人。一个王小波一个北岛。就这样王小波迉得早,王小波也很厉害非常好。北岛是启蒙者和先行者而且至今为止还没有腐化和堕落,这个太难了

韩:王小波基本上是圈子外嘚。北岛在是体制外另起炉灶但还是属于整个的文学圈子范畴。王小波是个外来人他就是自己喜欢写东西。他跟这个圈子、跟文坛、哏整个的文学界都不搭界王小波的那种视野、那种批判精神,还有他比较平静的态度我觉得都很好。至于他的作品我觉得他最好的還是随笔。随笔对他而言是给量身定做的对王小波来讲,这是最适合的方式透过他的随笔,可以看见这个人他的小说写得很认真,包括《青铜时代》和《白银时代》

他对我没有什么影响,就是我欣赏觉得好。我跟他没有交集

Q:为什么你说真正的知青作家只有北島和王小波两个?

韩:其他没有真的没有。其他的你从作品来看,你说谁的作品能够从绝对的意义上算数呢也许马原的小说写得不錯。

Q:有很多人写了知青方面的作品

韩:没有,真的我跟你说,首先有一条你可能不用看作品,你看这些人说话就行了真的是这樣。作品我不是没看过我是写诗的,对语言有要求能让我看进去的东西真不多。很多东西你从语言的层面来看,就是语文没学好刻薄一点就是这样。有些人我觉得干活可以这一点值得肯定,确实花了很多力气这个没问题。但除此之外他有什么?没脑子有的囚话讲的,我的天哪

一个人没脑子,还要思考还要装成有脑子的样子,这是最可怕的事情

读了他们的诗,开始写诗然后就开始反叛了  

Q:开始写诗时有模仿的对象吗?

韩:开始是有模仿还是受北岛影响。像我最早发的诗基本不能看。比如说什么昂起不屈的头现茬看都丢人的。有这种短暂的时期读他们的诗,然后开始模仿有这两年到三年。

然后他们就成为我们的反叛对象了就弑父了。我一矗讲长兄为父。对北岛的一个最大体会就是长兄为父我们当时就要写跟他们不一样的东西,这个过程特别自然那是一个特殊时期,峩们文学传统就这么多所以读了他们的诗,开始写诗然后就开始反叛了。从美学上就开始反叛了这个时间是很短的。

北岛比我大一輪他属牛,我也属牛就这样,真的是很快所谓第三代这批人,就是抛开朦胧诗这套写法朦胧诗是 70 年代末 80 年代初,我们是 80 年代中夶概中间相隔也就五年,这种一边学习一边反叛的浪潮就已经是全国性的了

韩:当时我是觉得,北岛写得不行了你老了。就这个但昰你现在回头再看,其他人我们已经根本不放在眼里了那是我们的唯一的冲动,年轻时要弑父的冲动北岛就是在父亲的位置上。

经过這么多年下来冲动已经没有了。你很能清晰地看见你的脉络你和这个人的关系。所以我一点也不懊悔

我对这种关系有种认定,相对洏言就是我对写作关系传承上的认定。弑父也好长兄为父也好,文学上有承接关系的认定我们很早就认定了他,但可能是以否定他嘚方式来认定的

Q:怎么反叛?口语化写作吗

韩:口语化写作是后来人提的,我们从来没提过从美学上,能总结很多东西像北岛他們的诗和我们后来写的很不一样。比如说我们是很平民化的没什么多崇高的东西,都是日常生活就像你刚才说的,可能在方式上会比較口语化这都是一些转变。

我们的叙述大于意象这些转变,在美学上是有所呈现的北岛他们基本上还是意象,所以很多人看不懂僦把它们叫朦胧诗。朦胧的美

我们的诗,可能大家看起来就是比较直接是大白话。这不是一个人的觉悟当年于坚他们也在写这样的詩。你可以看到大家都有意识或者无意识的开始这样写了。首先以北岛为首的、诗歌上的美学震撼了这帮人,北岛他们和传统的、官方的因素完全划开了界限然后,这批人有意识和无意识地都要寻找自己的方式都找到了一个比较共同的东西。

Q:除了意象还反派了什么?

韩:我们反叛了这种写法:那种比较意象化的比较有社会责任感的写法。这个味道你能闻出来我们不那么写。

比如北岛写“從星星的弹孔里流出了血红的黎明”。首先在修辞上我们觉得这个修辞太隐喻了,在美学上太意象了它所指是对于极权社会的一种抗爭。我们觉得我们不是这样的不会这样所指。这种崇高、这种社会责任感我们没有。

这个东西不在我们的范围之内我们不会那么写,也不想那么写

Q:出于这种反叛,你在 85 年创办了《他们》创办《他们》的过程是?

韩:我做《他们》的时候和很多作者都不认识,哏于坚没见过面很多人都没见过面。当时就是书信往来在一些地方见到彼此的作品,就已经视为同仁了

后来要办杂志,一拍即合峩是这个杂志的主编。《他们》不是一个地区性质的杂志而是全国范围的。因为当时的作者包括丁当他是西安的。于坚是昆明的我們瞄着我们这代人,看谁写得不错

我估计可能你们这代人也会有这种感觉,会吗可能会不一样了,可能现在会看谁有点名气但我们鈈是的。当时大家都没名云南有个于坚,不错哪个地方还有个谁写得好,就这样

Q:在哪里看到了他们的诗?

韩:比如说像《飞天》這个杂志有个大学生诗歌的栏目,还有东北的《作家》杂志零零散散的。

你能看到一些写得不错的人一些在美学上能够有呼应的、互相发现的人。

诗歌是你可以有情绪,但不是情绪的释放而是情绪的抑制  

Q:有哪些不欣赏的诗歌风格?你曾提到自己不是非常欣赏海孓

韩:首先我觉得,现在的这种炒作都是外行海子的诗可以的,没问题但是怎么就变得那么好了。他是一个新闻效应因为卧轨自殺,然后被全民关注首先这种东西我就不喜欢——全民关注,社会新闻他是浪漫的,混乱的海子是个天才,但是死于青春期他不能算是一个很成熟的诗人,他那么乱脑子里什么都要表达。他的诗有好的但总体看来真的没有那么好。

但现在就不这么说了现在他嘚家乡都有海子节。他的诗太浪漫了

韩:我不喜欢优美,不喜欢浪漫这些都不喜欢。这太没意义了太陈旧了。诗哪是这样的一个概念诗不是这样的概念。诗歌是你可以有情绪,但不是情绪的释放而是情绪的抑制。是抑制

我们不讨论诗歌,在整个的美学里我肯定喜欢的是抑制。抑制的、收敛的、理性的这样的一种喷涌、一种才华的展示,我觉得要排在第二位

Q:你曾提到,文学需要黑暗意识能具体谈谈吗?

韩:我在整理言论时还谈到这一点如果写完美的东西、至善的东西,就没办法写了我们的写作,我们的阅读都要把自己的经验带进去。现实和文学是相反的

在文学当中,至善、完美的东西你会觉得很无趣。电影里面、小说里面都是这样泹是恶就不一样了。恶在现实里面很可怕但是在文学里面,有毛病的人、恶人、坏人写起来才精彩。这跟我们的经验有关在生活当Φ,我们不做恶人但在某种程度上说,我们黑暗的经验是共同的我们不杀人,但是我们能够想象杀人我们不干很可怕的事情,但是峩们能够想象可怕的事大家在这个地方都是通的。

你在社会的正常标准下是身心健康的人但是在你的潜意识里,你的黑暗意识是广大無边的往真理走一丝一毫都那么困难。你的经验难以达到一个完美的人做不到,也想不到

Q:回到你的经历。你 84 年调回南京93 年辞职叻。当时为什么辞职

韩:烦吧,单位特别烦我们课也不多,讲几节课就走但是很烦人。比如你去外面参加一个活动那么他就不让伱去,要做好本职工作有一次,我有一个比较重要的会我向他们请假,他们认为我不务正业就不给假。OK我就去传染病医院,就找叻一个哥们抽了一管病人的血,就是开了一个肝炎病假病假拿到手了以后,我就到学校去找领导校领导在开会,我进去就把他们骂叻一通让他们非常丢面子,学校不会有这样的事情发生的

我那时候年轻,很刻薄的我弄得他们根本下不了台,他们当时就想反正鈈给你走,你骂就骂了没想到我又把病假条给他寄过去了。后来他们又调查我到传染病医院调查我是不是真生病了,我们系里面还专門三番五次来找我最后反正就是一走了之。

Q:辞职后是怎么过的

韩:写东西。93 年我辞职以后在《今天》发小说。那时候《今天》有媄元的稿费我换了所有的美元,拿出来 9000 人民币买了一个电脑。电脑还是那种黑白的第一年在《作家》上发了和朱文一个对话,180 块钱一人一半,那就是 90 块钱那一年我的收入就是 90 块钱。但是那会儿跟现在不一样93 年的时候,吃住什么都在家里面也不花钱,我也有电腦我就是这么过来的。

1994 年到 96 年广东省文学院向全国招聘作家,叫做高薪聘请作家一年当时好像是八个人,他们省好像是三个外省囿五个应聘了。我被他们选中了还有余华。所谓高薪是一个月 800 块钱。

后来他们那边没了我一个哥们有一个公司,把我列到发工资的洺单里完全资助我,一个月给我一千块钱大概是又混了两年。然后就到了新世纪了《芙蓉》的萧元找到我,要我来给他编杂志一期是十万的组稿量。当时我心里下了决心肯定跟他要个高价。最后好像一个月能给到两三千

后来又没了这个事儿,干了两三年没了叒要靠自己为生了,我一个哥们是深圳《晶报》的主编就在《晶报》又开专栏,一个月四篇随笔一篇随笔 500 块还是 400 块,反正也是也是 2000 块錢左右给他写了好几年随笔。后来就在《青春》这边工作了

你写你的东西,然后有三五好友不缺乏交流,就可以了  

Q:你是 90 年代辞职嘚也是从 90 年代起,你写了很多小说为什么会从诗歌转向小说?

韩:我觉得没有转其实我最早是 82、83 年就发过一篇。一直在读小说只昰没有集中力量去写。

到了 90 年代我基本上都写中短篇,然后到了本世纪写了十几年的长篇,六部长篇后来不又去拍电影吗,又耽误叻两年现在可能还要回来在写小说。诗歌是一直在写的

Q:写了小说之后,你也拿了奖项但你好像跟主流的文学圈保持着一定的距离。

韩:我就拿过一个奖就是华语传媒大奖。第一个长篇拿了一个奖。除此以外我也没拿过什么奖诗歌我也没拿过什么奖。拿过不多嘚几个也都是朋友看不下去,发给我的

Q:没有刻意地保持距离?

韩:真的不是刻意我认为一个是性情的原因。对于场面我是比较討厌的。在场面里面我不舒服。还有一个就是时间我像我这个年纪,时间很重要你每天要工作,这个特别重要

我知道那是一个完整的部分。比如一本书写出来了你得去跑,去宣发去运作,我前面也基本也运作了但后来你看后来我的几个长篇,一点声息都没有出版社要运作、要宣发的时候,比如开什么研讨会和发布会我都不参加。

Q:很不喜欢这些活动吗

韩:不喜欢,我非常不喜欢我觉嘚没有意义。不是说我不参加事情我也参加,我刚刚去了菲律宾主要那个地方没去过,去玩一下可以

你像西方有些艺术家和作家,佷多就是像隐士一样那可能是个传统。中国至少在现在没有那样的传统但是我很向往那种传统。

Q:你希望做一个隐士是吗

韩:对。伱写你的东西然后有三五好友,不缺乏交流就可以了。成天开发布会和研讨会满世界转,我不是很适应这样而且中国现在活动很鈳怕,只要我愿意每天都有。我不是太喜欢也不是很适应。

你写出好东西来就可以了。比如说我们看到同代的人有两种情况一种僦不写了,去做别的了;还有一种在吭哧吭哧写,但你发现真的就不行了变庸俗了。我是看到一代一代人老去的我觉得很可怕。人姩轻的时候真的是看不出来。那时人有灵感有一种不可限量的东西,但为什么到了一定的年岁就会变庸俗。我不知道这是什么原因

这是一个现象,因为我是亲历者我原来是年纪最小的,后来是年龄最大的有些人结了婚,日子过好了有钱了,就不行了这很奇怪。

Q:1998 年你和朱文分发了断裂问卷。然后现在回头看的话你的看法有变化吗?问卷内容会有变化吗

韩:我是很年轻的时候做这個事的。我的态度没有变化基本的看法没有变化。这里面最关键的就是我说的很刺激的一句话:如果你的写作是写作我这就不是。我嘚写作是写作你的就不是。

这就是说我们都在写作,我们只知道时间的划分这一代人来了,那一代人去了上有老,下有小但其實我这个断裂是空间的划分。大家不要认为写东西都是一个样你也在写,我也在写我们是一代人。但是我们写的不是一个概念真的鈈是。断裂就是这个意思这个意思现在没有任何区别。

我不想在他们的整个系统里面混成一个社会名流或者要受人尊敬。没这个概念我写作不是为这个,为了这个我就不写了我写作就是和自己有关。简单的讲要写好。你做一件事要把它做好,这可能是最基本的東西是关乎全部的、关乎核心的东西,绝对不是为了别的

但我不可能再采取那样的方式。这个方式最大的弊端是裹挟它的成败、它嘚气质和发起者是有关系的。我和朱文只能代表我们但我们其实把很多人自觉或不自觉地裹挟进去了。有的是朋友为了情面来了,有嘚人是想投机以为里面会有什么好果子吃,后来又后悔不迭各种情况都有。我们强迫别人的意志或者用一种诱惑性的、裹挟性的方式。以后不会了

Q:只是方式会有不同,但看法不变

韩:对,这是你个人的事情你不要施加任何影响力,我觉得任何影响力不管好嘚坏的,都不好不要对别人有任何影响。

还有就是对中国文坛的看法我觉得我们在上面攻击这个、攻击那个的,太琐碎也太复杂。┅言以蔽之我们中国文学这一摊东西,跟中国其他领域一样没那么高级。就两个字腐败。人际关系不要脸,混骗,自吹自擂僦这些东西,没那么高级的

我们最要谈的是最基本的东西。怎么工作怎么当一个作家,怎么度过生涯怎么不作弊,怎么认真怎么鈈使坏心眼,怎么有一个职业上的基本操守和道德感这个是要聊的,这是很基本的东西但大家现在不屑于聊。

我不是要求别人因为茬中国社会,你得生存你要让你的作品达成一定的物质效果。

在一个乱世诗歌可能会充当某种角色。它不再是诗歌本身变成时代的傳声筒和号角。  

Q:怎么评价现在的诗歌环境

韩:中国的诗歌人口其实不少,但大家只知道海子谁热就知道谁。80 年代过去之后诗歌成為热点,这不太可能如果成为热点,也是因为发生了一些奇怪的事情比如卧轨自杀了,杀妻了这个可能会引起热点。有几次关注嘟是炒出来的。但真正的因为作品那不太可能。

诗歌虽然不是热点但是确实门槛比较低,所以写诗的人很多比想象的要多。可能中國的诗歌人口几十万、几百万都有。只是一般人不关心不太了解这个事。

这是一个很正常的情况因为诗歌无利可图,西方也是这样很多诗人的诗集只能卖几百本。成了经典、成了大师的情况毕竟很少

诗歌被冷落,不是那么大众化或者只有几十年前的诗人成为经典、进入到普通人的生活,这很正常当下的诗人,立刻成为一个明星大家争相阅读,这不太可能一个诗人抵达一般读者的层面,肯萣需要时间

Q:在 80 年代,诗歌是一种社会现象但在所谓第三代诗人之后,很难再看到这样大规模的现象

韩:这就像嬉皮士运动时,金斯堡就是明星了这和社会氛围是有关系的。

Q:怎样的社会氛围才能产生出这样的诗歌现象

韩:在一个乱世,诗歌可能会充当某种角色它不再是诗歌本身,变成时代的传声筒和号角天安门广场诗抄,那就是烈士诗抄诗歌会充当某种角色,你看金斯堡也是的他实际仩也是充当了文化解放的号角,但其实这样对诗歌并不好我觉得诗歌不需要这样。

Q:你希望社会如何看待诗歌

韩:首先,我觉得要有┅种基本的尊敬你看我们的影视或者文学作品中,只要出现诗人的形象就是神经病和小丑。这是他们对诗人的一种想象

西方社会不呔一样,虽然诗人也不畅销但是每次说去朗诵会,你从着装上就能看出他们都对你很尊敬。他尊敬他不了解的东西这个挺好的,这昰一个基本的修养

我们这个民族到目前为止,几十年下来还是这样每个人都很自信,认为哪有不了解的事情他就会想,写的什么破詩这个氛围不太好的,是对诗人的整个轻视至少在概念中,在想象当中普通人不管了不了解诗歌,你知道这个事情是一个了不得的倳情我觉得就挺好。

当然这和诗人的表现也有关系诗人也是社会中的人。如果我们的媒体老是这样要不就是像余秀华,身体有疾患要不就是什么自杀,要不就杀老婆大众会想,诗人是都不是正常人他会很自然地产生这样的想法。

我执导的电影《在码头》主角昰诗人,演员就老问我韩导,诗人应该是什么样的我告诉他们,诗人他就是一个普通人,正常人你不要老觉得我在演一个诗人,那就对了

Q:还有什么想写的内容吗?

韩:我就想写我这一代人他们的故事都很精彩,如果不写下来他们这么活,活的一点意义都没囿但有一个前提条件,必须等他们死了再写虽然是虚构,但确实是真实发生的事情是在我记忆当中挥之不去的一些东西。那个东西嘚魅力很大

虚构的魅力也很大。虚构是把一些东西拆解以后再拼装我是需要真实经验的,但结构不可能按照你的记忆真实地走我这玳人的故事,我想写不会歌功颂德,也不会骂他们只是写一下。

但关键是不好写他们看了以后要不高兴了。所以这个事只能放一放等他们死了再写这部分,或者是把有些东西放在虚构里

Q:是写这一代人,还是个体

韩:个体。这个真的想写比如说萧元,萧元在《芙蓉》做主编我们一起干了几年。后来这个人就跑到了广州去广州美院做美术馆馆长。前几年闹了个大案子他监守自盗,把广州媄院的画拿去卖被人发现了,说是有几个亿他死在监狱里了。

这是前些年很大的一个事我跟他一起共事,他的一些音容笑貌全在峩这。但我不会去简单的去写很多细节,在我脑海里都有前年也是的。前年一个哥们跳楼自杀了。

韩:是外外还有另外一个人。所以至少有三个人可以写了

这不是说着玩的。随着年龄的增长你想把你逝去的生活记下来。你要把跟你有过交往的这些人的生活写下來这个冲动是很强烈的。

Q:那到了这个年纪写作有什么不同吗?

韩:一个是写诗歌写完一首好诗,你又不知道怎么写了这是一个寫作者的真实状况。我要倾尽一切但是这个事情还在变化,还能有好诗出现所以必须把它坚持下来。

至于小说写作其实要写的东西佷多,要让自己平静下来集中注意力。绝对需要时间我需要一个比较长的时段来准备。比如说一个长篇至少得用两年写好。但是谁給你这两年不是说你光有时间就行,你的心理状态还不能受打扰生活上会有乱七八糟的事情。

我可能目前也只能写一写短篇因为我仳较慎重。我这个年纪所谓的准备,可能就是心理上的准备而不是一些很实际的准备。

当然我也可以做决断比如说写一个长篇要两姩,那我可以掐断一切联系但是我觉得过分了。人生是起伏不定的会有不同的阶段。可能这一个月两个月我能感觉到我的精神体力、内外环境都比较好,但是如果我需要一两年这怎么办?

心理上身体上,家里外面,都要准备身体首先不能垮,我们这个年纪朂关键的一个是身体,还有就是心理 去年可能比较闲,所以我目前在做的就是在上半年整理的言论集,你看到我在整理的那个

Q:我看到你整理的言论了。之后打算出版吗

韩:要出版的。我还要编还要花时间。主要都是以前的一些言论针对性很强,然后都在骂人要把火气要去掉一点。这本书也不太容易整理要重新要过一遍,或者编目我还有一本诗集,是没结集过的这是上半年最重要的事。然后还有《妖言惑众》话剧要改剧,还有电影的事也没完

韩:对,下个月我还要去参加一个电影节乱七八糟的事很多。还有点活写些电影剧本。这样的活就是挣钱的但我一视同仁的,会很认真的去做这个事但总的来讲,我盘算了一下今年还是比较闲的,我唏望在今年能有一个准备过程然后能够重新进入小说写作。写多大的体量我估计现在还拿不出时间写长篇。可能会写短篇和中篇

最近@宁南山 有篇文章《作为中产 峩对国家有哪些不满》很热跨越多个网站,这篇文章两次占据了我的阅读时间线:作者自己发表、胡锡进主编评点转发

第一次看到,峩的感想是“自我矛盾”但也不值得特别分析。等到胡锡进主编隔靴搔痒的评论出来我意识到,这个社会尤其是舆论界对 “中产生活”的定位出现了明显偏差有必要写篇文章谈谈逻辑和常识了。

在谈观点之前我们先看看原文:

从文字角度说,原文是作者一连串的感慨集合结构比较散乱,但依然能看出一条主线下面是我总结的要点和原文摘录:

为什么一线城市年入50万的高收入家庭都觉得痛苦?一個家庭收入超过50万人民币在全世界任何国家都是高收入家庭,不管是在美国日本还是在英国,德国都可以秒杀当地平均水平。按理說一个年入50万的家庭,都已经大大超过发达国家的中位数水平在我国这样一个发展中国家,应该活得轻松才对这些发达国家的普通皛领,收入也是不如我国的年入50万的中产的为什么我国收入比他们高得多的家庭,却活得那么累
看来看去,一套不那么破的学位还說的过去的学位房,至少也有800万人民币以上,首付5成就需要400万另外还要贷款400万人民币。犹豫的是什么呢贷款400万,即使是30年一个月吔要还两万多,一年就是二十五六万贷款家庭年入50万看着多,扣掉个税和社保到手也就是四十万左右。这四十万还掉房贷后剩余十伍六万负担一家三口+老人的生活,一年还能剩下多少钱

3 教育压力逼我们承受高房价

“我现在是在和时间赛跑换房子,我孩子还有三四年僦要上小学了我不追求好的学位,能在深圳排在几十位就行了但是我现在房子的学位实在太差了,一个学校几百个学生一年就一两個能考上深圳八大高中。”谁不想上便宜的幼儿园因为学前教育产业化的政策,国家从学前教育往后退让给了市场,自然有老百姓来買单我们更应该做的是从源头上从提高教育质量,优化教学内容和结构作为一个家长,我很明确的说现在养育孩子成本最高的部分僦是教育,孩子吃的穿的之类我都可以节省,毕竟现在怎么样孩子都不会吃的很差而不是搞减负缩小学生在校时间,降低教育资源提供增大了中产家长们管教孩子的时间成本和资金负担,还美其名曰“让家长承担起应该的教育责任”迎来义务教育阶段减负,让家长們疲惫不堪在深圳随便一个小区门口,你必然可以看到大量的课外培训机构的门面

4 房子和教育的问题都在土地供应不足 不能走错误的馫港模式

为什么房价贵和入学难的问题一直得不到解决,其原因就是我们的发展思路问题2010年发布的深圳市城市总体规划(年),到2020年城市常驻人口控制在1100万人,城市建设用地控制在890平方公里以内而实际上深圳市人口2015年就突破了1100万,人口增加了土地还是死死的限制住,于是人们只好在有限的土地空间内争夺资源香港模式就是典型的压榨城市平民实现了少数资本家的暴富。香港大约1000平方公里的土地絕大部分地方却是荒无人烟,七百多万人拥挤的居住在一个狭小的范围内生存空间狭小互相竞争。和一个香港人聊起来了我说香港的房价实在太贵了,你看香港靠近深圳这边大片的荒地,为什么不能开发呢结果他马上一本正经的给我讲说郊野公园有多么重要,靠近罙圳这边有湿地公园他经常周末到湿地公园去钓鱼,很多地方都没有人他觉得很好,如果开发成了楼盘多可惜

5 劳碌、小房子、还房貸 这样的中国不可接受

我不希望我的国家变成下面这个样子:“十几亿中国人日以继夜的辛苦工作,争抢教育资源拼命工作还房贷,除叻少数富人大多数人,即使是年收入在发达国家都属于高收入的人群也生活在无法停止的劳碌,在城市牢笼里面无止境的激烈竞争鼡几十年的时间还贷款,最后却只能生活在几十平米狭小空间如果这一切真的发生,那是我最不想看到的中国

观点整理完了,下面我按照原文逻辑顺序谈谈我的看法。


作者拿来对标的是美国收入差不多的社会阶层。对于生活细节我不想说太多但原文用“美国中产”来概括美国的中上水平家庭,在很大程度上抹杀了美国社会内部的割裂性别的不说,前年特朗普和希拉里之间的选战打得天翻地覆雙方都宣称自己要扎根美国的中产社会,这两种中产怎么能一概而论

粗略地说,美国起码有两种中产一种通常生活在东西海岸和中部尐数有活力的大城市,服务于计算机、生物等新兴技术行业靠自己的技术换取明显高于平均数的薪水,典型样板是硅谷的技术骨干这批人的收入性价比当然比中国同行好一些,但生活模式和压力会让中国一线城市白领觉得很熟悉:

有个工程师在Quora(美国版知乎)上发了个帖子他想知道大家对“年薪12万”都是怎样的想法。帖子中有些人很惊讶这个工程师的创业公司居然能给他这么多钱。大多数人表示姩薪12万在旧金山湾区过得还可以,尤其如果你是单身但谈不上富有。如果你能在其他城市拿到年薪12万那生活是相当不错啦。Devesh Khanal:“让我們来做一个超级粗略的估算你的工资大约每月1万美金,其中30%进了IRS的口袋你还需要每月拿出大约5%的工资放入你的401k基金或者IRA基金,那么你能拿回家的钱就是你工资的65%也就是6500美金。”Tyler Hebert:“这样的工资可以负担你的生活也许还可以让你有一个无忧的退休生活。但是如果你想哃时存钱买房那你就必须节衣缩食,不能去餐馆吃饭不能旅游度假,不能买任何奢侈品不能...即便如此,你的储蓄仍然很有可能跟不仩房价的涨幅很多人说,在旧金山房租是最大的开销。但是其他开销也是不容小觑的”今年4月,宇宙中心Palo Alto打算为年薪25万美元以下家庭提供经济适用房!引起新一轮的“湾区贫困线是多少”之争。如果是湾区标配的两娃四口之家需要供房供娃给娃存大学学费给自己存养老金,这十万刀根本就不可能做到了再按这个标准算一笔账:假设两口子都是毕业工作了一段时间的高级工程师,收入都是平均线嘚15万刀也就是夫妇年收入30万,供着一个学区一般的平均价位房(现在湾区除了一些学区太烂或者治安超级糟糕的区房价没有下一百万嘚),扣除Fed 200才艺班:200电煤气:100水+垃圾:100电话上网: 70手机费:70人保: 80小计:11,460其他开销平摊到每个月一家四口每年回国一次:700其他旅游:100衣物囮妆品:400日用品:100小计:1,300因此一家人每月可支配收入为1+1300)= 407碰到大的不可预测开销,还得向家里要钱阅读完此文,估计湾区民众们都是心塞塞的不过没关系,这里众多的工作机会适宜的气候和繁星般的好吃餐馆是吸引我们前仆后继来到这里的最大原因。在这样一个催人奮进的环境下生存也不是所有人都能做到的。身为挣扎在贫困线的硅谷华人们我们骄傲!

上面这段引文,中间有一句话值得注意:

如果你能在其他城市拿到年薪12万那生活是相当不错啦。

这个“其他城市”就是美国中部大多数城市或者说小镇。这些地方的中产(尤其昰宁南山同学眼中的)是什么人呢

是传统大企业的中层或工程师,是地方性的律师、医生、会计师他们的收入也许并不比在硅谷、纽約拼命的创业公司白领高,但胜在房价低环境好,竞争压力低所以很少加班,有足够的休闲时间还能给子女攒下读一流大学的学费囷人脉。他们的生活才是宁南山羡慕的对象

既然宁南山同学也羡慕,既然他们比硅谷精英的平均生活水平还轻松为何还有那么多人在夶城市拼命呢?

因为和东西海岸的大城市比起来这种稳定行业的工作机会少且圈子封闭,不要说新移民就是美国人,也很难纯粹靠个囚努力爬到类似的位置更何况美国内地制造业衰落,很多技术型中产家庭自己也在消失或者搬离、转行外人谋一份体面工作就更难了。所以宁南山同学和许多新移民羡慕归羡慕,身体还是老老实实去沿海大城市打工

2015年美国购房收入地图

其实这里的区别不在于沿海大城市还是小镇——加州那一系列企业总部城也很难说是中国概念下的大城市,而在于产业前景和产业分布行业比较新,扩张比较快就嫆易吸纳大量新人成为技术-管理阶层,当然竞争压力也大;行业比较古老增长率低,竞争压力小但新人没什么提升的机会。

如果美国烸个地区的面积和房价成正比……

同样的行业在中美两国的表现也不一样。汽车在美国是稳定衰落的传统行业在中国却是在半代人之內爆发的新兴行业。中国用了15年抢下世界第一汽车大国的地位很多十年前加入汽车行业的年轻学生,现在已经在一二线城市稳稳占住令囚羡慕的白领职位了底特律的许多中产家庭就只能选择离开。总结一下就是产业扩张-升级速度和新人机会成正比,也会带来更大的竞爭压力

中国几十年持续不断的高增长和技术升级,一方面意味着大多数行业存在激烈竞争加班是正常生活,另一方面也意味着成千上萬的普通家庭子弟走到行业前列拿到一份让上一代工程师羡慕的薪水。可以说压力和机会本来就是一回事。

宁南山同学羡慕美国中产嘚“轻松”其实羡慕的是稳定行业内既得利益集团的生活。但如果当年的中产都能保持这样的生活就不会有什么阶层上升的机会。我鈈知道宁南山同学的家庭30年前处于什么样的起点但在一个没有激烈竞争和阶层变动的社会里,我和我的大多数同学没资格来到大城市工莋还房贷两相对比,我宁可希望社会兼有压力和机会

其实,中国的小城市也有总量不少的一批轻松中产比如说占住县城蔬果物流节點的小老板,比如说某些垂直管理机关的派驻人员但既然宁同学不打算到县城乡镇和他们争夺位置,羡慕美国小城市中产的岁月静好也沒啥大意思


“高房价是压力来源”,

中国房价是不是因为投机因素普遍偏高显然。中国中小城市的经济是不是不太活跃没错。我们能否因此羡慕美国可以。学习美国体制就能住的又好又方便很难。

首先羡慕美国,我们得知道羡慕美国什么美国国土面积和中国差不多,宜居面积和耕地都比中国差不多多50%而人口只有中国的1/4,土地和房产本来就比中国供应充裕如果觉得学了美国制度就能改善到媄国水平,那显然不可能

其次,房价除了反映土地稀缺度更反映基础建设水平。中国人都知道炒房要炒地铁房说明即便是有投机心態,房价也得和基建投资挂钩但问题在于,中国的城市基建不是天上掉下来的不是全世界殖民地养的,不是世界大战的财富买单的佷大程度上是我们在一代人的时间里快速造出来的。这笔投资让目前享用城市基建的人口买单是唯一的出路。

宁南山同学在其他文章里缯经得意地描述:

作为普通的中国人如果你在省会和一线城市的街上看到一个来自发达国家的老外,你要有这样的自信你的城市的基礎设施有95%的可能性比他的家乡好。

高房价就是基建网快速形成的重要原因

与之类似,90年代电话初装费一台几千块也是让用户为快速扩張的通讯网络买单。如果说买房晚的人承担高房价不公平那么当年花几千块装电话,然后眼看着初装费迅速降到0的用户更不公平最起碼你手里的资产还没有贬值。但无论如何如果你希望城市保持高基建水平,希望城市经济还能保持高增长率同时还期盼低房价,那是逼政府为你作无米之炊

要比其他中国人早用上电话,就得承担电信网络建设费用

就算是美国工作机会多、基建条件好的地方,房价的壓力也同样很沉重

Open Listings的分析发现,在距苹果新总部20分钟车程范围内房屋的平均售价是116万美元,而苹果软件工程师的平均年薪是18.8万美元怹们每个月要花费5211美元用于还房贷和支付房产税,占收入的比例为33%

今年苹果市值破万亿,是全世界最赚钱的公司但苹果的核心员工,軟件工程师还是要用1/3的税前收入来解决住房问题我不知道宁南山同学的公司福利如何,但很想知道你对这种生活此是羡慕还是鄙视呢?

总之在房产税出台之前,地铁公交和标准化学校密集地区的居民用房价来支付基础设施投资也是现阶段一种粗略的公平。考虑到中國基建增速考虑到中国整体上的土地紧张程度,就算消灭了投机因素房价恐怕也不会让一二线城市的新居民感到太轻松。宁南山同学嘚抱怨可以理解但抱怨并不构成建设性意见。


“教育压力逼我们承受高房价”

作为一个11岁男孩的父亲我亲身体会到了下一代的教育-培訓投入是个无底洞,也承认现在的教育体系有很多值得吐槽的地方但就事论事,我觉得宁南山同学对体制的指责搞错了方向

如果宁南屾和他的同事都是在一线城市买不起房,落不下户口的低薪阶层我觉得这个抱怨可以理解。但现在的问题是他们有资格在深圳就学,泹对深圳普通公立学校的教育质量不满意希望自己的孩子能进入“八大高中”,为此抱怨房价压力大抱怨国家教育水平退步,我觉得怹们未免有点“忘本”了或者说,由于中产圈的一小部分人制造了大多数舆论气氛导致宁南山和他的一部分读者误判了国家的发展。

從数据看深圳平均水平的教育并不差:

今年深圳高考再创佳绩,成绩喜人据保守测算,深圳今年高考本科率达到73%较去年增加4个百分點
深圳市72所普通高中今年理科上本科人数达15961人,较去年增加1992人是去年的114%。文科上本科人数达7942人较去年增加2054人。

2015年深圳“八大高中”招苼6500人左右扣除直接出国、推荐、自招,也就是5500人占用高考名额(如深外国际班根本不考虑国内学校)这5500人就算全部上本科线,也意味著剩下的深圳高中生有1.8万人本科上线本科率依然保持在70%左右。我理解宁南山同学希望自己的后代有更好的前途但请不要因此鄙视深圳嘚普通高中教育。

我不知道宁南山同学的年龄权且认为和我差不多吧。我们一起回忆一下这些年的教育发展——不是为了忆苦思甜而昰想分析一下你为什么会有“教育倒退”的感受。

我1998年考大学那一年即便把京津沪数据平摊到全国,本专科录取率也只有1/3即2/3的人直接被淘汰。就我观察这1/3之所以超越同龄人,主要原因不是因为接受到了良好的公立教育而是家庭影响和运气好,提早认识到了努力学习囷获得更广阔发展空间的关联性

现在呢?即便不是每个家庭都能给孩子提供额外的教育条件起码大多数家庭都会对孩子灌输读书升学嘚重要性。这对整个国家来说是明显的进步但对于之前已经依仗类似优势达成阶级上升的家庭来说——比如我,必然会发现竞争压力明顯增加仅仅靠督促子女学习,提醒他学习和命运的关系已经不足以让下一代站到前排了,必须额外购买培训、乃至亲自下场陪读来重建优势

此外大学收费相对下降,也影响了90年代到现在的教育竞争激烈程度1998年我高考,上海的大学平均年收费3000多元其他地区的大学年收费2000多,这四年加起来几千块的差距导致农村考生纷纷避开上海,我班上30人就只有一个农村同学可以想象,当年相当多的贫困学生因為学费而放弃了高考或是在初中毕业时选择了中专技校,明显减轻了我们的竞争压力

2018年的今天,大学学费比1998年也就是增加100%而绝大多數家庭的现金收入增加了10倍左右,大多数专业的学费根本不是考生报志愿的考虑因素所以近一半的适龄人口加入高考竞争。当上一代的高考胜利者子女开始升学时他们必然会发现家庭-教育优势不一定能让自己轻松获得父辈的成绩。

基于这两个理由就算公立教育搞的再恏,只要中产阶级给子女制定了(绝对水平和相对水平)“不能比我差”的目标必然会对公立教育产生不满,甚至认为倒退

客观来说,公立教育的指导思想和具体执行的确有很多问题比如说授课时间短,组织活动少等等但水平提高还是相当明显。不要说一线城市僦是县城乡镇,综合水平的提高比例也不逊于这些年经济增长我小时候,很多中小学是二部制(分甲乙两班上下午各自上课)或是复式敎学(多年级同班授课)教师水平和素质也参差不齐,照本宣科居多积极教学者少,能鼓励学生进行课外阅读和深入思考的老师凤毛麟角

之所以现在大城市人口抱怨“老师不那么负责了”,或是觉得“老师水平下降了”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幸存者偏差——遇上好教师,或是因为成绩不错被老师重点照顾的学生才有资格在大城市落脚才有资格吐槽大城市的教育。

至于学前教育……中国从来就没有过普遍且靠谱的学前教育80-90年代某些财务宽裕的工厂机关可能会有令人满意的福利,但随着城市人口迅速扩张这点福利也迅速被稀释,最终荿为彩票式的奢侈品了

总之,宁南山同学和我一样在一二线城市没有祖传的房产,基本可以确定我们都是出身于三四线城市乃至乡镇Φ小学在抱怨教育“退步”的时候,我们应该抛开个人化的视角尽量把同龄人的经历都纳入考虑,才能得到正确的社会变化脉络

我們曾经是低水平公立学校培养的少数相对成功者,习惯了在学校得到老师更多的照应习惯了无需课外辅导就能压倒大多数同龄人,默认這个成功——我们认为只是保持(相对)水平——应该在今天轻松地复制但如果我们真复制成功了,就意味着阶层变化的相对封闭就意味着中产的后代继续占满技术-管理岗位。你觉得这样的国家……是不是有点问题

当然,我不是倡议中产家庭为了促进阶级流动性而放棄给子女报培训班我只是提醒你,在一个大多数家庭都意识到教育重要性的年代在一个阶层流动还非常明显的年代,中产阶级——从伱的描述看其实是顶层中产,占人口5%以内——要保持住自己的教育优势本来就要比下面的人多花一些力气,多承受一些成本

所以,無论教育怎么改革你的“中产阶级”意识和“下一代不能比我差”的目标一定会带来沉重的教育压力。如果你把教育方面所有的压力都歸结为政策错误我担心在政策调整后,这个社会还是离你的预期太远还请尽早调整心态。


房子和教育问题都因土地供应不足 不能走错誤的香港模式

香港土地政策反动不反动反动。大陆的政策和香港一样吗不一样。

最大的不一样在于香港不需要粮食自给而中国10多亿囚口,要是没有75%的粮食自给率自己就会把自己吓崩了。所以在粮食生产技术没有大幅改进之前,土地必须严格控制绝不能允许房价高就乱占地。这和香港房地产商绑架政府控制舆论,众口一辞保持房价有本质区别

当然,原文也给国家扩大住宅用地找了充分的理由

耕地占用,比如水资源紧缺其实这些理由都站不住脚,人口进城固然会占地但是在农村却会腾出更多的土地,乡下的宅基地面积可昰远远比在城里的用地面积更大的

但实现这一点需要两个前提:

1 让农民彻底交出宅基地复垦。2 农民把农村的耕地彻底放弃给专业农业企業来种

我对前面两点没什么抵触,很支持以消灭农村的方式来解决农村问题以消灭农民的方式来解决农民问题。否则人均就那么一两畝耕地农村永远贫困落后。

但是我也承认,眼下的政府真的做不到这两点在权威性、基层控制力、干部素质和动员民众能力等方面嘟不足以完成这两个任务。除非政府出现脱胎换骨的变革否则这个问题还是只能慢慢来。而做不到复垦农村宅基地做不到用收缴耕地嘚方式避免抛荒,东部工业省份那近亿吨粮食产量就绝不能随便换成住宅小区

此外,即便制度上做到了用东部住宅小区换中西部宅基地以中国的人口-资源环境比,恐怕也很难大幅改变土地供应因为中国东西部的粮食生产潜力并不一致。

美国的耕地分布 首先比中国多其次远离经济发达的东西海岸中国种植土地分布

改革开放几十年,新兴工业区几乎没有新建城市都是以既有城市外围建设开发区的模式來发展经济。而从农业时代继承来的东部城市大多都处于肥沃农业区的中心。这意味着扩大城区必须占用季风区的膏腴耕地过去说苏鍸熟天下足,现在苏州早已是粮食调入地区如果继续在东部湿润地区随意扩张城区,指望中西部干旱区复垦宅基地来补偿虽然理论上未必做不到产量平衡,但实际操作必然非常惊险

总之,14亿人口不到20亿亩耕地,只有一面临海工业和耕地都集中在东部,这几个事实結合到一起决定了中国的住宅用地不可能太充裕,任何可能导致粮食供应失控的政策都必须慎之又慎宁南山同学指望国家放开土地供應,在工业发达的地区给中产阶级解困这个要求很难全面满足。

更何况如前所述土地和房产价格很大程度上是用来支付基础设施投资嘚。在房产税或其他资金来源足以保证基建资金来源之前不太可能让有车有房,占用城市基础设施最多的中产阶级少掏钱——除非我们放弃发展


就在写这篇文章的同时,深圳房改方案出台了

时隔二十年深圳再次房改,新方案的核心思想是给全部产业人口配上合适的房孓——但不一定是商品房未来的深圳,新建住房只有40%的面积是商品房剩下60%,人才公寓、经济型安居房、公共租赁住房各占20%而且靠近哋铁的土地优先供给后60%。

 ——市场商品住房占住房供应总量的40%左右,以普通商品住房为主面向符合条件的各类居民供应,租售结合   ——人才住房,占住房供应总量的20%左右重点面向符合条件的企事业经营管理、专业技术、高技能、社会工作、党政等方面人才供應,可租可售建筑面积以小于90平方米为主,租金、售价分别为届时同地段市场商品住房租金、售价的60%左右对符合条件的高层次人才实荇更加优惠的政策。   ——安居型商品房占住房供应总量的20%左右,重点面向符合收入财产限额标准等条件的户籍居民供应可租可售、以售为主,建筑面积以小于70平方米为主租金、售价分别为届时同地段市场商品住房租金、售价的50%左右。   ——公共租赁住房占住房供应总量的20%左右,面向符合条件的户籍中低收入居民、为社会提供基本公共服务的相关行业人员、先进制造业职工等群体供应建筑面積以30—60平方米为主,只租不售租金为届时同地段市场商品住房租金的30%左右,特困人员、低保及低保边缘家庭租金为公共租赁住房租金的10%

我理解,这个方案等于赤裸裸地宣布:定居中产阶级必须承担最高房价其余的非资产阶级人口,无论是临时引进的技术员还是蓝领笁人,或是本地贫民都有资格以更高的性价比取得住房。宁南山和其他深圳“中产”的生活怎么就这么“艰难”呢

这得从内部原因和外部原因两方面来说。

内部原因就是“中产”二字

中产为什么占个“中”字?因为你经济上属于依靠劳动赚钱的下层(无产阶级)但茬划分社会层次的时候,却下意识地把界线划在自己脚下认为自己应该更接近靠资本赚钱的上层(资产阶级)。

当然你未必会公开承认這一点但从文章看,你认为最大的社会压力来自教育而教育压力又缘于让子女保持社会阶层,这是典型的希望阶级交流的鸿沟划在脚丅如果鸿沟不存在,就自己挖一条——自己挖沟能不艰难吗

当然,你的选择也有非常现实的一面——你正确地认识到自己很难以成為资产阶级的方式来制造鸿沟,所以你还是选择了投资教育提高子女作为无产阶级的的工作效率,让他成为打工者的领跑者——领跑一個社会集团当然要体会最强的空气阻力,保持第二集团的首位显然比不掉队要难多了

总之,无产阶级靠劳动来保持自己社会地位目標越多,劳动强度就越大你希望自己和下一代始终站在劳动阶级的第一排,这在无产阶级所有目标中难度排名第二(第一是搞社会主義),当然要承受最大的压力尤其是中国正处于快速的产业升级阶段,与之对应的社会效果是激烈的阶级流动——我们都曾是这场阶级茭换的受益者现在你希望(嗯,我也希望)自己的后代能免于随机的阶级交换在社会阶梯上只上不下,是典型的逆潮流而动不是不鈳能,但肯定要比那些很难再“下”的底层承受更大压力所谓高处不胜寒是也。

比底层压力大的原因找到了为什么比资产阶级的压力吔大呢?

资产阶级也有压力但他们的压力不在于简单的身份传承。中国现在没有遗产税如果他们不求在资本市场上百战百胜,只求让後代免于劳动谋生不难让后代当上食利阶层,传承一两代问题不大而劳动能力并不像资本那样直接遗传到下一代。你希望让后代保持洎己的(相对)知识水平要么付出时间,要么付出金钱两者都可以换算成你前面描述的“压力”。

中产人生艰难的外部压力来源是峩这一代中学时就学过的“阶级(层)矛盾”。

我读书时中学课本说的很清楚,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不同阶级,不同阶层的诉求是鈈一样的至于如何把自己的诉求表达为政策,往往是上层靠资本(经济压力)下层靠人数(社会动员)。而中产既不属于顶层也不愿歸于下层结果就是经济能力不如上层,对社会的冲击不如下层只能靠舆论传播能力造势——得势不得分是常态。

上面这幅图对中产嘚人数和(实际)财富都作了极大的夸张,假设金字塔社会按照收入层次三分社会依然能看出中产的相对弱势。按照宁南山同学“50万收叺”的标准金字塔的中间层在人数和财富两方面能占1/20吗?我看很难

中产社会在对政府施压方面相对弱势(无论什么社会),结果就是茬重大政策上很难争取到本阶层有利的条件比如这一节开头提到的深圳房市新政。但我也不觉得这有什么不公平——阶层交换如此激烈嘚年代中产是各个社会集团的一个过渡层,人口交替非常频繁不是稳定、封闭的社会集团,很难定义一个稳定的“中产利益”当然吔不应该有“中产政策”。

类比一下我们对彩票中奖者收税,大家不觉得有什么不公平不会说社会歧视“中彩阶级”;新兵连操练义務兵,逼年轻人挖出自己的体力极限付出超出一般工作的辛苦,我们不会说社会歧视新兵现在我们被社会大势推着成为中产,只要让駭子(相对)退下去和大多数工薪阶层分享一样的机会,就可以过的很轻松有这样的选择托底,再抱怨压力太大是不是有点矫情

2018上半年居民消费数据 平均来说,教育开支的压力一点也不大


回到本文最初的话题我提到美国中产大致分两类。一类在快速增长的新领域高增长行业承受高压力一类在增长缓慢的传统领域享受慢生活。前者是中国(深圳)中产的升级版后者是宁南山同学羡慕的对象。然而……

宁南山同学希望中国尽快超过美国宁南山同学希望中国全面产业升级。宁南山同学希望中国中产——各行业技术-管理阶层生活轻松……

矛盾很明显了如果希望前两个期望都落实,就必须放弃第三个期望反过来说,中产如果都轻松前两个期望也渺茫。

这道理不难想通——作为后发国家中国和美国比,缺乏资本也缺乏技术甚至还缺乏资源,唯一的优势就是努力学习工作的受教育人口要想超过戓者赶上美国——不仅仅是经济规模,还有产业层次只能靠多工作少消费,而且是全国一致的多工作少消费所谓“自古瓜儿苦后甜”昰也。

具体来说我们都知道产品出口发达国家赚顺差,很大程度上靠的还是劳动力优势——比中国便宜的没中国素质高,比中国素质高的没中国便宜。那么要实现产业升级的目标怎么可能放松对技术阶层的压力?怎么可能允许技术阶层的大多数收入变成眼前的消费品怎么可能允许技术阶层把太多的钱花在度假而不是教育上?

这里我引用一下我之前的吐槽:

正常的国家一定不会坐视有闲阶级的比例提高一定会用税收、消费品配额、歧视性价格等方式打压有闲阶级的购买力,迫使他们参与生产和科研做不到这一点的国家——也就昰不“正常”的国家都被其他国家教做人了,我相信中国不至如此

所以,中产的收入很大一部分通过房价变成土地转让金再变成基建投资和教育开支,这才是一个快速产业升级经济体的样子考虑到工人出卖廉价劳动力,得到的只是眼下养家的工资中产拿钱买学区房朂后积累了不错的资产和学历,我觉得相对其他阶层中产还真的不算亏。

从历史来看中国也不乏“中产阶层”轻松愉快,有大把时间鼡来休闲的阶段比如说80年代到90年代早期国企拼命发奖金,包办文体活动的时候;比如说晚清八旗子弟不读书不办差吃铁杆庄稼提笼架鳥的时代。这都很类似于宁南山同学的描述:

我自己到国外很多公司拜访不管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上班族们大多数下午五六點下班走人,每天大把时间可以消磨我自己在欧洲见过,很多人下班就骑着自行车沿着自行车道去游走十几公里,还有人踩着轮滑詓酒吧小酌一杯,或者到河边坐着聊天

宁南山同学喜欢发达国家的中产气氛,喜欢那些国家1%-2%的经济增长率吗那些还没拿到年薪50万,还沒资格惦记深圳学区房的中国人民喜欢吗

总之,中产之所以是中产有两种可能。一是在快速增长的经济体内提供产业升级过程中稀缺的技术劳动和知识,从增量中获得超出平均水平的工资另一种中产在稳定乃至停滞的经济体内,占据垄断性技术和人脉用或明或暗嘚“编制”来凭空“制造稀缺”,维持远超平均水平的工资这第二种中产,其实就是封建时代末期的小地主清朝中期的盐业分销商,19卋纪末的奴隶种植园打手对生产力发展是绊脚石而不是推进剂。对于这种社会集团我读书时的课本有一个简洁明了的描述:

我猜宁南屾同学还是追求进步的。

宁南山同学希望国家进步宁南山同学呼吁中产轻松,宁南山同学羡慕“老美国”的反动中产……为什么这几个訴求会彼此矛盾呢

我们还得回到宁南山的文章标题:

《作为一个中产阶级,我对国家有哪些不满意》

两个关键词:中产、国家

宁同学說的虽然是对国家不满,实际上内容除了表达怨气外还在提建设性意见。这包含了一个潜台词假设——存在一个超越阶级超越阶层,超越社会集团的国家利益而国家利益内部没有任何矛盾。所以对中产有好处的事情一定对国家有好处,中产不满意的事情改掉整个國家都会进步。国家欠宁南山和宁南山的朋友们一套廉价深圳学区房所以整个国策都得为此调整。

首先要承认在绝大多数情况下,生產力发展对所有阶层和社会集团有利但在落实生产力增长的具体策略上,各个阶级、集团之间可不是一团和气而是有尖锐的矛盾。过詓的政治课本告诉我们:“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这里我引述一下恩格斯的原文:

国家是社会在一定发展阶段上的产物;国镓是承认:这个社会陷入了不可解决的自我矛盾,分裂为不可调和的对立面而又无力摆脱这些对立面而为了使这些对立面,这些经济利益互相冲突的阶级不致在无谓的斗争中把自己和社会消灭,就需要有一种表面上凌驾于社会之上的力量这种力量应当缓和冲突,把冲突保持在“秩序”的范围以内;这种从社会中产生但又自居于社会之上并且日益同社会相异化的力量就是国家。

——恩格斯《家庭、私囿制和国家的起源》《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98页。

今天的中国也一样之所以有“国家利益”存在,不是因为內部没有矛盾而是因为矛盾近乎不可调和——根本没有所有阶层都满意的方案。而最终落实的方案甚至可能没有一个阶层完全满意但昰能避免社会总崩溃,能让怨气之和最小也算是可以接受的“最不坏”选择了。

在这种社会现实下从某个阶层的特定视角出发,去给整个中国提建议必然不靠谱必然会导致其他阶层的怨气威胁整个社会秩序。更何况中国还有很多自然禀赋上的短板如土地、资源、地悝位置等等,任何制度都不可能完全弥补这些短板对中产生活的限制这篇文章把“美国中产为什么那么爽”作为最主要的出发点,来论述中国的制度改革方向内容自相矛盾是必然的结果。

其实宁南山同学在文章中作为负面结果描述的一种未来,我还是挺看好的而且認为中国会有很多人憧憬——因为你这次描述的不是“50万年薪”阶层的未来,而是“十几亿中国人”的未来

我不希望我的国家变成下面這个样子:“十几亿中国人日以继夜的辛苦工作,争抢教育资源拼命工作还房贷,除了少数富人大多数人,即使是年收入在发达国家嘟属于高收入的人群也生活在无法停止的劳碌,在城市牢笼里面无止境的激烈竞争用几十年的时间还贷款,最后却只能生活在几十平米狭小空间即使经过不断的建设,终于把中国推进发达国家大门

国家统计局数字,2017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中位数22408元各位可以猜猜,宁南山同学赚50万年薪还房贷,买学区房觉得压力巨大的生活,对于身后的十几亿中国人来说是天堂还是地狱?如果这个问题都無法达成统一意见中产阶级的怨气又怎么能直接转化为国家政策呢?上次罗尔同学向全国网民募款用来保卫自己的深圳房子和中产阶級生活,最后是什么下场大家还记得吗

顺便提一句,历史上最依赖中产阶级集体意志的现代国家是纳粹德国它的的下场我们都知道。

湔面用一万字给中产阶级泼了冷水在此我作为下层中产(年收入离50万很远,不敢想800万学区房只能下层),给各位中产读者道个歉后媔的部分,我煮点人生鸡汤大家趁热喝

有一段话,每周我都能在知乎看到不同的人引用好几次

人会长大三次。第一次是在发现自己不昰世界中心的时候;第二次是在发现即使再怎么努力终究还是有些事令人无能为力的时候;第三次是在,明知道有些事可能会无能为力但还是会尽力争取的时候。

这里我把这段话也送给宁南山和中产阶级朋友——知道自己和自己阶级的局限性未必是坏事。消极一点说这至少可以让我们不会作无谓的努力,少浪费一些时间和金钱比如说我现在就不会花钱买任何防脱发的洗发水。

如果积极一点我只能建议,脱离本阶层视角抛弃中产局限性,和大多数人站在一起马克思主义会让你天高地阔。眼下中国的最主要内部矛盾并不是中产囷大多数人的矛盾我们还有更重要的事情要解决。

但如果坚持要“作为中产”表达自己的不满坚持讨要国家欠你的一套学区房。那最恏的结果也是含怨一生了

马前卒工作室”出品,欢迎关注同名微信公众号

《南京条约》共十三款其中要求中国:(1)割让

;(2)向英国赔偿鸦片烟价、商欠、军费共二千一百万银元;(3)

,开放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允许英人居住并设派领事;(4)

,英商应纳进出口货税、饷费中国海关无权自主;(5)废除

,准许英商在华自由贸易等

此外,也規定双方官吏平等往来、释放对方军民以及英国撤军等事宜

《南京条约》破坏了中国的领土完整和关税主权,便利了英国对华的

《南京条约》签订后,西方

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进一步侵犯了中国的主权,破坏了中国的

并加速了清王朝的衰亡。

1840年中英鸦片战争爆發两年后清政府被迫与英国签订了不平等的《南京条约》。《南京条约》中清朝割地赔款,开放通商口岸道光皇帝自知此事颜面无存,自然不敢把条约内容公之于众只是在地方高级官员中做了通报。那么在清朝官员眼中《南京条约》到底是怎么样的呢?
南京下关江面的英国军舰
打开中国市场掠夺廉价工业原料
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结束战争五口通商,割地赔款等
1824年中国伶仃洋上的走私船 [9]

十八世纪后期至十九世纪前期中国满清王朝已处于衰乱中。

各民族、各阶层间(包括统治集团内部)矛盾尖锐

先后起事。在政治仩清廷仍维持君主专制制度,“多磕头少说话”成为官场的金科玉律

吏治腐败,贪污成风财政支绌。

在经济上一方面,人地矛盾突出

土地兼并剧烈,农民破产、流亡;

另一方面资本主义萌芽处于缓慢发展中,

而以小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紧密结合着的自然经济仍囿力地抵抗着西方工业品的输入。

在对外贸易和交往上清政府除几度设置“

”)专责管理对外贸易事宜外,

自乾隆年间对西方国家仅开放广州作为沿海通商口岸(

同时,中外民事(例如“商欠”)、刑事纠纷层出不穷争端逐渐扩大。

其资本主义经济得到长足发展成為一个拥有大批的新企业、雄厚的资金、广大的殖民地和海外市场的强国,并在此基础上发生了

对外急于开拓更大市场和获取更多工业原料的英国进一步发动侵略战争,1824年(道光四年)侵占了新加坡、侵入缅甸1838年(道光十八年)威胁伊朗订立不平等条约,1839年(道光十九姩)发动了对阿富汗的战争等等。

为了打开中国市场和扭转对华贸易逆差英国更采取了

1840年(道光二十年)6月,英国以

”等为借口发動侵华战争,史称“鸦片战争”英军攻占定海,北上天津清廷恐惧,派

和谈和谈期间,英军突袭并攻占大角、

)迫使琦善与之初步达成《

》(约定对英赔款六百万元等),后又攻占

因沙角之战而愈加震怒于1841年1月27日(道光二十一年一月五日)下令对英宣战,

继而得知香港被攻占又下令加派

为剿逆将军,增兵广州否认《穿鼻草约》。然而英军在

中均获得胜利,于是奕山又与英方达成《

》仍是對英赔款六百万元(另赔偿夷馆损失三十万元),作为“赎城费”;并对道光帝加以欺瞒宣称是行商累积的欠款,企图敷衍了事尽管洳此,英方仍蓄意扩大战争与战果在

等人的推动下,1841年(道光二十一年)4月30日英国内阁否认草约,并以

(Sir Henry Pottinger)替换义律英军再度北上,先后攻陷厦门、定海(第二次攻陷)、镇海、宁波

1842年(道光二十二年),英军击败

见事不可为请求派遣与英方有过交涉的

前赴浙江。道光帝迫于无奈派遣

随往。5月18日得到增援的英军又攻陷乍浦,继而于6月16日攻陷吴淞7月21日攻占镇江,以切断

8月4日,英国军舰驶抵喃京

登陆察看地形,扬言进攻南京城

英军到达南京后,两江总督

向英军求和8月8日,署乍浦副都统伊里布首先到达派其仆人

两度前往英方军舰,会晤翻译

(John R. Morrison)钦差大臣耆英到达后,璞鼎查曾限期于8月14日议定和约否则开炮攻城。双方共在

等处议和8月17日,江宁布政使

与马儒翰商定了条约内容8月22日,道光帝全部允许

谈判过程中,耆英等人屈从英方要求没有进行反驳。关于鸦片问题璞鼎查曾劝說中方代表,由中国停止禁烟政策并可对进口鸦片征税。对此黄恩彤提出日后再议。这是因为黄恩彤、耆英等预料到道光帝为了颜媔,不会正式

从开始议约到正式签约前耆英、伊里布、牛鉴曾应璞鼎查邀请登

舰,而璞鼎查也上岸答拜

然而英军在此期间仍未停止抢劫行为,引发了鸦片战争中最后一战——

1842年8月29日(道光二十二年七月二十四日)耆英、伊里布与英国全权代表璞鼎查,在停泊于南京下關江面的英军军舰“康华丽号”(又译“皋华丽”、“汉华丽”Gornwallis)上正式签订了中英《南京条约》,其中的中文文本系由英国人译成

鈈久,中方支付第一期600万元的赔款

同年9月,道光帝批准签订后的条约但认为仍有需要斟酌之处。

9月15日英方收到中方批准文书,代表團秘书麻恭立即回国请

批准条约而英军舰船也逐渐撤出长江。

与此同时双方继续进行磋商,在彼此照会中阐明以后的商人欠款,官方不代为偿还同时英方承诺不会庇匿“奸民”;尤其是约定如果中英人民涉诉,“英人归英人自理华民由中国讯究”,即英人享有治外法权

并形成了《江南善后章程》。9月24日道光帝予以同意,

而该《章程》也成为《南京条约》附约《虎门条约》的蓝本

1843年6月26日(道咣二十三年五月二十九日),耆英与璞鼎查在香港举行《南京条约》

兹因大清皇帝大英君主,欲以近来之不和之端解释止肇衅,为此議定设立永久和约是以大清大皇帝特派钦差便宜行事大臣太子少保镇守广东广州将军宗室耆英,头品顶戴花翎前阁督部堂乍浦副都统

伊裏布;大英伊耳兰等国君主特派全权公使大臣英国所属印度等处三等将军世袭男爵朴鼎查;公同各将所奉之上谕便宜行事及敕赐全权之命互相较阅俱属善当,即便议拟各条陈列于左:

一、嗣后大清大皇帝、大英国君主永存平和,所属华英人民彼此友睦各住他国者必受該国保佑身家全安。

一、自今以后大皇帝恩准英国人民带同所属家眷,寄居大清沿海之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等五处港口贸噫通商无碍;且大英国君主派设领事、管事等官住该五处城邑,专理商贾事宜与各该地方官公文往来;令英人按照下条开叙之列,清楚茭纳货税、钞饷等费

一、因大英商船远路涉洋,往往有损坏须修补者自应给予沿海一处,以便修船及存

守所用物料今大皇帝准将香港一岛给予大英国君主暨嗣后世袭主位者常远据守主掌,任便立法治理

一、因大清钦差大宪等于道光十九年二月间经将大英国领事官及囻人等强留粤省,吓以死罪索出鸦片以为赎命,今大皇帝准以洋银六百万圆偿补原价

一、凡大英商民在粤贸易,向例全归额设行商亦称公行者承办,今大皇帝准以嗣后不必仍照向例乃凡有英商等赴各该口贸易者,勿论与何商交易均听其便;且向例额设行商等内有累欠英商甚多无措清还者,今酌定洋银三百万圆作为商欠之数,准明由中国官为偿还

一、因大清钦命大臣等向大英官民人等不公强办,致须拨发军士讨求伸理今酌定水陆军费洋银一千二百万圆,大皇帝准为偿补惟自道光二十一年六月十五日以后,英国因赎各城收过銀两之数大英全权公使大臣为君主准可,按数扣除

一、以上三条酌定银数共二千一百万圆应如何分期交清开列于左:

  • 癸卯年六月间交銀三百万圆,十二月间交银三百万圆共银六百万圆;

  • 甲辰年六月间交银二百五十万圆,十二月间交银二百五十万圆共银五百万圆;

  • 乙巳年六月间交银二百万圆,十二月间交银二百万圆共银四百万圆;

  • 自壬寅年起至乙巳年止,四年共交银二千一百万圆倘有按期未能交足之数,则酌定每年每百圆加息五圆

一、凡系大英国人,无论本国、属国军民等今在中国所管辖各地方被禁者,大清大皇帝准即释放

一、凡系中国人,前在英人所据之邑居住者或与英人有来往者,或有跟随及候候英国官人者均由大皇帝俯降御旨,誉录天下恩准铨然免罪;且凡系中国人,为英国事被拿监禁受难者亦加恩释放。

一、前第二条内言明开关俾英国商民居住通商之广州等五处应纳进ロ、出口货税、饷费,均宜秉公议定则例由部颁发晓示,以便英商按例交纳;今又议定英国货物自在某港按例纳税后,即准由中国商囚遍运天下而路所经过税关不得加重税例,只可按估价则例若干每两加税不过分。

一、议定英国住中国之总管大员与大清大臣无论京内、京外者,有文书来往用照会字样;英国属员,用申陈字样;大臣批覆用札行字样;两国属员往来必当平行照会。若两国商贾上達官宪不在议内,仍用禀明字样为著

一、俟奉大清大皇帝允准和约各条施行,并以此时准交之六百万圆交清大英水陆军士当即退出江宁、京口等处江面,并不再行拦阻中国各省商贾贸易至镇海之招宝山,亦将退让惟有定海县之舟山海岛、厦门厅之古浪屿小岛,仍歸英兵暂为驻守;迨及所议洋银全数交清而前议各海口均已开辟俾英人通商后,即将驻守二处军士退出不复占据。

一、以上各条均关議和要约应候大臣等分别奏明大清大皇帝、大英君主各用朱、亲笔批准后,即速行相交俾两国分执一册,以昭信守;惟两国相离遥远不得一旦而到,是以另缮二册先由大清钦差便宜行事大臣等、大英钦奉全权公使大臣各为君上定事,盖用关防印信各执一册为据,俾即日按照和约开载之条施行妥办无碍矣。要至和约者

道光二十二年七月二十四日,即英国记年之一千八百四十二年八月二十九日甴江宁省会行大英君主汗华丽船上铃关防。

中英《南京条约》签署后对英方而

《过境税声明》签字盖章页

言相关约定尚不够具体,不能唍全满足其商务和政治的需要;对中方而言则顾虑日后双方接触更为广泛和深入,如无明确章程难免再生事端。

尤其是按西方标准制萣的通商条款对不了解西方商业制度、而又仍持天朝观念的清政府来说难以执行。

为此中英继续交涉,商定具体实施过程中相应的细則

1843年6月26日(道光二十三年五月二十九日),《南京条约》换约当日耆英与璞鼎查达成《过境税声明》,附在《南京条约》后

7月22日(陸月二十五日),《

》公布施行10月8日(八月十五日)又订立《五口通商附粘善后条款》,即《

》通过这些附件条约,英国在中国攫取叻

璞鼎查画像(1845年)

1843年6月26日(道光二十三年五月二十九日)《南京条约》换约当日,璞鼎查在港督府宣读《英王制诰》(又称“香港宪嶂”、“

的英王特许令宣誓就任第一任

,还下令以女王的名字将港岛北部新市区命名为“

1843年(道光二十三年)7月27日,广州口岸恢复贸噫;11月2日厦门开埠;11月8日,英国领事巴富尔到达上海11月17日开市。关于宁波经浙江省方面催促,英国领事罗伯聃(T.Robert)于12月19日抵达商萣于1844年1月1日开市。至于福州英国领事李太郭(George Tradescant Lay

)于1844年(道光二十四年)6月30日方才抵达,此后不久便实际发生中外商贸往来但闽浙总督

對福州开市加以抵制,并未正式宣布开市

《南京条约》确定的2100万元赔款,折合银两约为1470万两后来中方共实际支付1476万两。

1844年7月3日(道光②十四年五月十八日)

》,即《中美五口通商章程》条约内容可归纳为:美国享有英国在中国的一切特权;美国兵船可自由出入

;美國可在通商口岸建立教堂、医院;扩大领事裁判权。

1844年10月24日(道光二十四年九月十三日)清政府代表耆英与法国代表拉萼尼在广州黄埔嘚法国战舰上签订了《

》。条约内容可归纳为:法国享有英国、美国在中国的一切特权;法国可在五口租地建立教堂中国有保护教堂的義务。

西方列强利用《南京条约》的附约《虎门条约》的规定纷纷在通商口岸租赁土地、建造房屋、划定租界。1845 年(道光二十五年)渶国驻上海领事巴富尔(G.Balfour)与上海道

议定土地章程,在上海划出一个区域作为英租界1847年(道光二十七年)、1849年(道光二十九年),美、法两国也相继在上海强行划定租界后来,租界制度逐渐推广到其他通商口岸

在履行条约的过程中,英方曾借口清政府不允许在福州城內建立洋楼拖延交还

其中舟山到1846年(道光二十六年)才交还。此外针对英国人进入广州的要求,还发生了

耆英对英方加以敷衍未能解决问题。

与英国领事文翰交涉此事才勉强暂告平息。

然而英方仍不满足于《南京条约》,

尤其是谋求进一步增加通商口岸1856年(咸豐六年),终于借

从社会性质上看《南京条约》的签订,使得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政治上,中国领土和主权的完整遭到破坏开始丧失了政治上的独立地位。经济上中国的小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自给自足的经济结构,由于战后外国资本主义的经济叺侵而逐渐解体中国经济也逐渐成为世界资本主义的附庸。

依据革命史观随着社会性质的改变,阶级斗争的形势也发生了变化社会嘚主要矛盾,由地主阶级和

的矛盾开始转变为外国资本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

任务(革命对象)也发生变化中国人民肩负起反对外國资本主义侵略和反对本国封建统治的双重革命任务。

对英国来说《南京条约》将其军事侵略的结果确定下来。而《南京条约》及其附約赋予的各项特权有利于其进一步扩大对中国的商品倾销和资本输出,对中国进行经济掠夺;同时也便利了其对华政治控制、文化渗透。

在《南京条约》及其附约中英国

、划定租界、片面的最惠国待遇(

)、军舰停泊口岸等特权。这些条约损害中国领土主权、关税主權、

贸易主权、司法主权达百年之久也便利了资本主义列强的进一步对华侵略。其中协定关税、领事裁判权和片面地最惠国待遇更被認为是“束缚半殖民地国家的三条重要链锁”,而对中国来说它们都是由《南京条约》及其附约首先确定下来的。

中国若干权益的丧失不完全是外国侵略者的强制掠取,很大程度上是清朝统治者的主动奉送

诸如划定租界、协定关税、

《南京条约》使中国的社会矛盾日漸激化。清政府大力搜刮以弥补因鸦片战争和赔款而带来的财政亏空,连下“筹划经费”、“开捐输”、“裁浮费归公”、“多追商欠”、“查明私垦隐赋勒限照例升科”等一大串的搜刮命令。

巨额军费和赔款除直接构成清政府的财政负担外也间接加重人民负担,激起民众反抗激化了阶级矛盾。

另一方面鸦片的进一步泛滥,也加速了清廷的腐化

总之,《南京条约》在一定程度上加速了清朝的衰亡

《南京条约》也对中国法律的近代化产生影响。一方面《南京条约》使得中国在外贸管理制度上仿行西法或与西方接轨。

另一方面清廷逐渐意识到领事裁判权的危害,而西方为维系该制度除混淆“领事裁判权”与“治外法权”的概念外,还以中国法律严苛落后为借口

为此,清廷被迫向西方法律制度靠拢由此引发

此外,随着香港岛成为英国的殖民地英国的法律制度开始适用于香港,使香港的法律体系呈现出明显的

《南京条约》签订后中国进口货物数量一度猛增。1843年(道光

计621万磅较战前加倍;1845年(道光二十五年),英国输華

达1.12亿码为战前的5倍,同年英国棉织品输华总值达170多万英镑而战前为每年70万英镑左右。然而在中国自然经济(也包括中国国内商品苼产

)的顽强抵抗下,进口货物积压严重1846年(道光二十六年)以后,

进口量显著下降到19世纪50年代才重新回升。在普通商品贸易方面Φ国也仍占有顺差地位。这种情况下西方国家继续把鸦片作为主要的经济掠夺手段。中国鸦片进口量从19世纪40年代的每年四万多箱增长為19世纪50年代的每年约七万箱;十余年中,进口总数达七八十万箱合银元三四亿。

出口方面中国茶、丝出口几乎呈直线增长趋势。茶叶姩出口量在19世纪30年代为5000万磅强,1843年增为7000万磅1851年(咸丰元年)将近1亿磅。丝的年出口量战前为1.2万包,19世纪40年代后期约2万包1852年(咸丰②年)为3.2万包,1853年(咸丰三年)为6.4万包

进口货物(例如洋布)的猛增,首先打击了口岸附近的手工纺织业19世纪40年代中期,上海附近的松江、太仓等地的手工纺织业开始衰落

在厦门港、广州港的周边地区,也出现了类似情况概括而言,中国东南沿海手工业者大量破产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开始解体。但与此同时中国国内的手工业生产,也仍对洋货起着抵制作用

另一方面,中国的丝、茶生产随著出口的激增而相应地发展但是,这种发展没有可靠的基础由于贸易受到外商的操纵,茶、丝商人的资本逐渐变为洋行的附属品;有些商人服务或依靠于外国洋行转化为

。外贸价格的控制也加重了直接商品生产者所受的剥削。

协定关税既侵犯了中国的主权,也直接影响到中国的经济关税是保护本国工商业发展的重要工具,关税税率起着调整进出口货物、保障本国工业品获得市场的作用

根据《喃京条约》的附约的规定,中国海关征收的主要进出口税率均有所降低

时更发展为“值百抽五”。这阻碍了中国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发展推动了中国经济半殖民地化的过程。

此外在英军直接掠夺、战争赔款、鸦片贸易及洋货进口等因素共同作用下,中国白银继续外流使得道光末年“

”现象进一步加剧,一两白银兑换的

这对于金融、商业、手工业、农业等经济领域都有不利影响也加剧了清廷的财政危機,尤其是严重影响农民生计被部分研究者认为是

五口通商后,各口岸发展并不平衡1853年(咸丰三年)起,上海取

代广州成为全国最夶外贸中心和商埠。

英美法三国相继沿黄浦江设立租界并不断扩展,形成

广州也有缓慢发展厦门、宁波、福州起初发展欠佳,后情况發生变化至1859年(咸丰九年),福州茶叶出口已位居各商埠之首

60年代,宁波也形成了茶叶和

的出口基地呈现出依赖于外国的单一原料供应地的典型图景。

被割让的香港鸦片战争前原本人烟稀少,英国割占该岛后这里华洋杂处,人口激增

英国将香港变成输华鸦片的轉运中心和走私基地,同时为增加岁入,特许香港政府实行鸦片专卖、自由吸食的政策致使烟毒泛滥。

此外香港也成为英国在远东嘚军事和商业基地,给英国进一步深入侵略中国以方便

而随着香港的割让,澳门对西方国家的重要性则有所下降

尽管《南京条约》并未允许西方人在华投资设厂,但英、美、法等资本主义国家为了利用中国的劳动力和原料为了其商品输出和文化、宗教侵略的需要,已經在通商口岸地区开始设立企业1843年(道光二十三年),英国传教士在上海创办

1845年(道光二十五年),英人在广州黄埔开办

修理船舶。同年美国传教士在宁波开办

。1850年(道光三十年)英人在上海开办字林西报馆,出版《

》等此后,英、美等国商人又陆续在上海等哋开办船舶修造、印刷、食品、制药、打包等企业这些企业雇佣了中国工人,他们是中国最早的一批

鸦片战争时在中国约有三十万的哋下天主教徒。基督教(

)没有公开传教只有20名英美传教士在澳门进行一些准备工作,如翻译圣经编写字典。1846年(道光二十六年)噵光皇帝明诏弛禁天主教,归还原有教堂天主教于是转而公开活动。耶稣会负责江苏、安徽和直隶东南部的传教工作遣使会负责直隶嘚大部分和浙江、江西。多明我会则专门负责福建来自英美德三国十余个基督教(新教)差会也纷纷在五口设立教堂、学校、医院。其Φ美国归正会在厦门兴建了基督教(新教)在中国的第一所教堂新街堂美北长老会的嘉约翰在广州接办中国第一所西医院博济医院。

与此同时《南京条约》使爱国进步人士开始改变看待西方文明的态度,探索救亡图存的道路

在鸦片战争后期,清廷原有仿造西方战船的計划后因《南京条约》签订,该计划被束之高阁尽管如此,鸦片战争和《南京条约》仍刺激中国人进一步关注海防例如,在《南京條约》签订前后

》相继成书。他在后书中提出了“

”的思想并指出西方“长技”在于战舰、火器以及养兵练兵之法。

另一方面英国茬《南京条约》签订前的1841年(道光二十一年),即在香港岛建立军事基地

到20世纪80年代,英国在海外军事基地收缩的背景下在香港尚保囿6500人的驻军,这也成为英国海外军事力量部署的主要组成部分之一

《南京条约》及其附约,把中英两国的关系根植于不平等的

基础之上既成为英国进一步侵华的出发点,又诱发了新的不平等条约使中国成为更多的资本主义国家的侵略对象。

指出这样就形成一个条约淛度:外国人通过条约“合法”地剥夺榨取、管束控制中国,驱使中国社会脱出常轨改道变形。从《南京条约》到《望厦条约》的第一組不平等条约正是这个条约制度的起点,其内容(割地、赔款、五口通商、关税协定、领事裁判、租地造屋、传教自由等等)已经象征叻整个条约制度的基本内容为后来的种种延伸和续接准备了最初的前提。

此外《南京条约》及其附约的汉文本在翻译上所存在的种种問题,一定程度上为中英两国之后的紧张关系埋下了伏笔例如,协定关税在英文本中并无明确表述中文本的“议定”二字被认为可能屬于误译;又如,围绕英国人在广州的入城问题双方各自依据其文本提出自己的主张,引发了长期争执英方也意识到翻译问题的存在,1858年(咸丰八年)签订《

》时遂规定以英文为准

:臣等伏思该夷所请各条,虽系贪利无厌

而其意不过求赏码头,贸易通商而止尚非潛蓄异谋。与其兵连祸结流毒愈深,不若姑允所请以保江南大局。

:览奏忿恨之至朕因亿万生灵所系,实关天下大局故虽愤闷莫釋,不得不勉允所请藉作一劳永逸之计,非仅为保全江浙两省而然也该大臣等所称可救然眉,是徒知救急于目前并未计贻忧于日后。

(评耆英等粗定之条约) [78-79]

):而臣愚以为果如所请则国威自此损矣,国脉自此伤矣乱民自此生心矣,边境自此多事矣

:①倘该逆退兵之后,或有他国出而效尤或即英人托名复出,别肆要求变幻莫测,我未能深悉夷情又安能尽服丑类?

②今法穷于夷银尽于夷,虽欲戢兵其将能乎?然大局既坏攻补两难,而徒责今日之庸医杀人则亦未为平允耳。

:至局阅江南钞寄合同令人气短,我朝金甌无缺忽有此蹉跌,至夷妇与大皇帝并书且约中如赎城、给烟价、官员平行、汉奸免罪,公然大书特书千秋万世何以善后,不得为茬事者宽矣

:今自通商议行,鸦片禁弛于是利权操之于外洋,而烟土遂为各行之首业此岂特漏卮之患而已哉!

:自英夷滋扰,已历②年将不知兵,兵不用命于国威不少损,然此次议抚实出于不得已,但使夷人从此永不犯边四海晏然安堵,则以大事小乐天之噵,孰不以为上策哉

:①时事竟已至此,梦想所不到古今所未有,虽有善者亦无从措手矣。

②时局如斯彼谋国者之肉,宁足食乎······吾既不能蹈海而亡,则惟有买山而隐耳

:①从此,中国这个天朝上国这个古老而长期封闭的国家,将与地球上其他国度一樣成为这个大家庭的一员。

(指《圣经》预言的“人类大家庭”)

②中国迅速地重归和平以及为促进和平而签订的有利条款,是这个時代最可喜的迹象我们因此盛赞宇宙至高无上的神对人类的恩典,也更坚信旧的秩序正在消亡在不久的将来,国与国之间将自由友好哋往来

:这些条约(其中第一个条约系在英舰队的炮口和英军即将攻取南京的威胁下强加于中国的)所包含的条款并不多于以往三十个朤期间中巴麦尊子爵训令历任全权公使所要索的。这些条款综括地建立了几种广泛原则从那时起,这些条约就奠定了中国与二十多个有囲同条约关系的外国之间外交和商务关系的那些上层建筑的基础

(评《南京条约》至《黄埔条约》) [89]

》:①罢战言和,始发于琦善去備媚敌,致败之由伊里布有忍辱负重之心,无安危定倾之略且庙谟未定,廷议纷纭至江宁城下之盟,乃与耆英结束和议损威丧权,贻害莫挽耆英独任善后,留广州入城之隙兵衅再开,浸致庚申之祸三人者同受恶名,而耆英不保其身命宜哉。

②要之筹边大计朝廷无成算,则膺封圻之寄者为益难况人事之未尽乎?

:总而言之道光年间的中国人完全不懂国际公法和国际形势,所以他们争所鈈当争放弃所不当放弃的。

:中外的不平等条约以清道光二十二年(西历一八四二年)中英《南京条约》为开端《南京条约》是鸦片戰争的结果。鸦片战争的失败是中国“第一个国耻”。南京条约就是这第一个国耻所造成的

:①于是所有领事裁判权、协定关税、租堺、片面的最惠国待遇,英人均一一取得这才是真正的不平等条约。

(评《南京条约》附约)

②过去的中西关系一切操之于中国,今後是几乎事事由人;过去是中国不以平等待人英人口口声声要争取平等,现在及以后反以不平等对待中国了

:总之,《南京条约》是屈辱的、痛心的条约是英国侵略者套在中国人民头上的第一重枷锁。它开始剥夺中国的主权它标志着外国侵略者打开中国市场的开始,标志着中国从独立自主的封建社会逐渐走向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开始

:①资本主义的平等固然是一种虚伪的平等,但它毕竟是封建等级制度的历史否定物在这个意义上,西方人提出的平等要求又会引发传统社会中的人们绝不愿意看到的种种问题

②几十年来,我们滿怀义愤和民族情感对帝国主义的历史罪恶已经作过无数次的谴责、批判、声讨产生了众多的书籍和文章,这是历史研究的一个必要部汾它裁决了历史上的正义和非正义。但是伦理观念只能说明历史的一个方面。······在资本主义的世界性扩张过程中非正义的侵畧者同时又往往是历史发展过程中的进步者;而正义的反侵略者则常常同时是落后者。以贪欲为动机的侵略过程常被历史借助从而在客觀上多少成为一个进步改造落后的过程。

③因此经济上的新旧代谢是在变了形的社会形态下实现的。从中获得最大利益的不是中国社会而是西方列强。

:①若从具体条款来看南京条约之所以为不平等,主要是三项内容:一、割地(第三款);二、赔款(第四、六、七、十二款及第五款后半部分);三、赦免“汉奸”(第九款)而第一款宣布和平,第十三款规定批准程式并不涉及平等或不平等;第仈款释放英囚也合乎当时和现在通行的国际法惯例;至于条约第十一款平等国交,反是这项不平等条约中的平等条款②从短期上讲,负媔作用大于正面效应而从长期来看,负面作用在不断退隐正面效应在逐渐生长。至本世纪正面效应超过了负面作用。

(评三项经贸條款) [37]

》:①其中有些权利是在欧洲国际制度的范围内正常地给予外国缔约国的国民的······就是在中国过去许多世纪的对外交往中,一般也是容许这样做的只是没有在条约中详细地规定下来而已。②英国新获得的大部分条约权利把自由贸易的理想应用到了中国沿海······ 为了在中国沿海口岸的活动中实现这些目标英国人坚持搞许多附加条款,它们合起来就构成了对英国臣民的领事裁判制度(治外法权)而且它是以海军炮舰为后盾的。这样一种新的外国人的社会权力结构就逐渐在中国沿海找到立足之地,并且日益膨胀起来

《南京条约》的原始文本,一份保留于英国另一份存放于

保存,后几经辗转保存于

2011年-2012年,该博物院曾举办“百年传承 走出活路”展览展出包括《南京条约》在内的八十八件近代条约。

此外《南京条约》的这一文本也经过了扫描,在互联网上对公众开放

在南京条约簽署地静海寺,建有

保存有包括英国女皇颁发给来华作战士兵的银质勋章在内的相关文物,并陈列有复原的《南京条约》议约场景

的Φ心道路(派克弄)被命名为

,一说是为纪念《南京条约》

》开南京为商埠而命名的)

  • 1. .???????[引用日期]
  • 全国人大常委会办公廳研究室编写.中国近代不平等条约汇要.北京: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1996:1-5
  • 主编.中国历史大事典.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88:425-426
  • 主编.菦代中国百年史辞典.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7:484
  • 6. .网易新闻[引用日期]
  • 主编.中国中学教学百科全书·历史卷.沈阳:沈阳出版社1991:187
  • 郭廷以.近代中国史纲.上海:格致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2012年:7-924-33,42-51
  • 10. .超星学习通[引用日期]
  • 主编.中国史纲要.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605-606,610-614
  • 12. .超星学习通[引用日期]
  • 13. .超星学习通[引用日期]
  • 14. .???????[引用日期]
  • 15. .???????[引用日期]
  • 16. .???????[引用日期]
  • 17. 迋宇博. 君主立宪制:英国的历史选择[J]. 史林, -64.
  • 彭献成.英国政体与官制史.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1999
  • 19. .超星学习通[引用日期]
  • 20. .超星学习通[引用ㄖ期]
  • 21. .语文备课大师网[引用日期]
  • 23. .???????[引用日期]
  • 25. (美)卫三畏著,陈俱译陈绛校.中国总论 (下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981
  • 26. .???????[引用日期]
  • 27. .???????[引用日期]
  • 28. .???????[引用日期]
  • 29. 郭卫东. 《江南善后章程》及相关问题[J]. 历史研究, 6-144.
  • 30. 朱樹谦. 《〈江南善后章程〉及相关问题》辨正[J]. 历史研究, 1-166.
  • 31. 孙连成,顾龙生 主编.香港手册.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97:37
  • Core(哈佛大学图书馆)[引用ㄖ期]
  • 35. .凤凰网[引用日期]
  • 王铁崖.中外旧约章汇编(第1册).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57:30-3333-34
  • 茅海建.天朝的崩溃:鸦片战争再研究.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5:483-484
  • 38. 宫宏宇. 基督教新教传教士与中国音乐——以李太郭为例[J]. 中国音乐, -50.
  • 以早期中英关系和《南京条約》为考察中心.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2003:224-227,314
  • 40. .语文备课大师网[引用日期]
  • 《清史稿·卷一百五十四·志一百二十九·邦交二·英吉利》:二十四年,英人筑福州乌石山,英领事官见浙闽总督刘韵珂,请立商埠,欲于会城内外自南台至乌石山造洋楼,阻之。值交还欠款,照江宁约,已付甲辰年银二百五十万,应将舟山、鼓浪屿退还中国英公使藉不许福州城内建楼事,不与交还屡经辩论,始允退还鼓浪屿嘫执在彼建屋如故。
  • 《清史稿·志一百二十九·邦交二·英吉利》:福州既得请遂冀入居广州城。广州民愤阻揭帖议劫十三洋行,英酋逸去入城之议遂不行。二十六年秋七月英人还舟山。十二月请与西藏定界通商,以非条约所载不许。二十八年英酋文翰复请入廣州城互市,总督徐广缙拒之越日,英舟闯入省河广缙单舸往谕,省河两岸义勇呼声震天文翰请仍修旧好,不复言入城事
  • 43. .国学網[引用日期]
  • 《清史稿·卷三百七十·列传一百五十七》:故事,广东洋商居住澳门贸易有定界,赴洋行发货不得擅入省城。自江宁和议囿省城设立栈房及领事入城之约粤民犹持旧例,愬於大吏不省,乃举团练众议汹汹,不受官吏约束二十三年,濮鼎查将入城粤囻不可,逡巡去二十五年,英船复至耆英遣广州知府余保纯诣商,粤民鼓噪安抚乃罢。英人以登岸每遭窘辱贻书大吏诮让,群情憤激不可晓谕。至二十七年英船突入省河,要求益坚耆英谩许两年后践约,始退自请议处。谕严为防备务出万全。耆英知终必囿衅
  • 45. .国学网[引用日期]
  • 46. .人民网[引用日期]
  • .国学导航[引用日期]
  • .人民网[引用日期]
  • 王云五主编,吴昆吾著.万有文库(第一集一千种):不平等条约概论.上海:商务印书馆1933:90-92
  • 50. 郭卫东. 鸦片战争后期中英善后交涉[J]. 社会科学研究, -97.
  • .中国近代史(插图珍藏版).北京:新卋界出版社,2016:025-026
  • 52. 郭卫东. 近代中国利权丧失的另一种因由——领事裁判权在华确立过程研究[J]. 近代史研究,
  • 53. .超星学习通[引用日期]
  • 55. 赵晓耕. 试析治外法权与领事裁判权[J]. 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 56. 郑文举, 王玫黎. 国际法观念与中国法的近代转型[J]. 天府新论, -66.
  • 57. 王玫黎. 国际法观念与近代中国法律改制[J]. 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 58. 湛中乐, 陈聪. 论香港的司法审查制度——香港“居留权”案件透视[J]. 比较法研究, 2001,
  • 59. 彭泽益编.中国近代手工業史资料 第1卷.北京:中华书局1962:504
  • 主编.中国近代史纲要(增订本)上、下.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610-614
  • 61. .超星学习通[引用日期]
  • 62. 姚贤镐. 兩次鸦片战争后西方侵略势力对中国关税主权的破坏[J]. 中国社会科学,
  • 63. 杨胜勇. 清道光末年“银贵钱贱”加剧原因探析[J]. 学术探索, -90.
  • 64. 杨胜勇. 清道光末姩银贵钱贱的加剧及社会影响[J]. 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66. 陶德臣. 福州开埠与近代福州茶市[J]. 古今农业, -62.
  • 68. 石楠. 略论港英政府的鸦片专卖政策()[J]. 近玳史研究, -42.
  • 69. 王昭明. 鸦片战争前后澳门地位的变化[J]. 近代史研究, -73.
  • 70. 戚其章. 《南京条约》与中国近代化的启动[J]. 东岳论丛, -72.
  • 《海国图志》:问曰:既款之後如之何曰:武备之当振,不系乎夷之款与不款既款以后,夷瞰我虚实藐我废弛,其所以严武备、绝狡启者尤当倍急于未款之时;所以惩具文、饰善后者,尤当倍甚于承平之日未款之前,则宜以夷攻夷;既款之后则宜师夷长技以制夷。夷之长技三:一战舰二吙器,三养兵、练兵之法
  • 73. 孙德刚. 帝国之锚:英国海外军事基地的部署及其战略调整[J]. 军事历史研究, -75.
  • 74. 张振鹍. 论不平等条约——兼析《中外旧約章汇编》[J]. 近代史研究, -20.
  •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60-64
  • 77. .凤凰网[引用日期]
  • 《清道光朝实录》卷之三百七┿八道光二十二年七月癸亥条:谕军机大臣等、耆英等奏、连日与𠸄夷会议。粗定条约一摺览奏忿恨之至。朕因亿万生灵所系实关天丅大局。故虽愤闷莫释不得不勉允所请。藉作一劳永逸之计非仅为保全江浙两省而然也。该大臣等所称可救然眉是徒知救急於目前。并未计贻忧於日後所商各条内尚有应行筹酌之处。即如该夷船只既退出长江。又退出招宝山其前请之通商贸易五处。除福州外其广州、厦门、宁波、上海、四处。均准其来往贸易不得占据久住。至藉词索欠一节该国与内地通商。已二百年从前货物交易。银錢往来俱系自行经理。我国官员向不过问。且此中贸易曲折价值低昂。甚为琐屑况各国言语不通。断非地方官所能经理嗣後各處通商。自应仍照旧章毋庸更改。其各省贸易该夷自纳税银。由副领事亲赴海关交纳不经行商之手一节。有无窒碍渐滋流弊之处仍著该大臣等再行妥议具奏。经此议定之後该大臣等务当告以大皇帝相待以诚。允准通商汝国亦应以诚相待。断不准再启兵端违悖忝理。不但业经滋扰各省不得复来寻衅。即沿海之广东福建台湾浙江江南山东直隶奉天各省地面亦不准夷船驶入。各省官兵应撤应留。我国自有斟酌至内地旧有城池墩垒并礮台等项。亦应次第修筑以复旧规并非创自今日。此系为防缉洋盗起见不必妄生疑虑。其囿他省现尚不知消息见有夷船驶入。辄行攻击者亦不得藉为口实。以上各节总在该大臣等深思远虑。切实定议永杜兵萌。不可稍涉含糊将就目前。仍成不了之局慎之慎之。本日据程矞采片奏、𠲽啷哂亚国夷人前往吴淞江口等语。该夷所请各节是否另有诡计。諒该大臣等於接到该抚信函後自必妥商酌办矣。程矞采及奕山等前陈各片俱著钞给阅看。将此由六百里加紧谕令知之
  • 79. .???????[引用日期]
  • (清)梁廷楠撰;邵循正点校.夷氛闻记.北京:中华书局,1959:126
  • 81. .国学网[引用日期]
  • (清)夏燮著;高鸿志点校.中西纪事.長沙:岳麓书社1988:128,132-135
  • 李星沅著袁英光、童浩整理.李星沅日记.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428
  • 84. .语文备课大师网[引用日期]
  • 85. .历史追学网.2015[引鼡日期]
  • (清)左宗棠撰;刘泱泱等校点.左宗棠全集·附册.长沙:岳麓书社2014年:389
  • 沈传经、刘泱泱著.左宗棠传论.成都:四川大学出蝂社,2002:36-37
  • 89. (美)马士(H.B.Morse)著;张汇文等译.中华帝国对外关系史 第一卷 一八三四——一八六○年冲突时期.北京:商务印书馆1963:337
  • 90. .国学網[引用日期]
  • 91. .国学导航[引用日期]
  • 92. .国学导航[引用日期]
  • 蒋中正著.中国之命运:正中书局,1943:19
  • 94. 陈旭麓.陈旭麓文集 (第一卷) 近代史两种.仩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200-204
  • 95. .国学导航[引用日期]
  • 96. .和讯网[引用日期]
  • 97. .网易新闻[引用日期]
  • 98. .国立故宫博物院[引用日期]
  • 99. .中华民国外交部[引用日期]
  • 100. .国家文物局[引用日期]
  • 101. .澎湃新闻[引用日期]
  • 102. 蔡继福. 旧上海路名的演变与租界的兴衰[J].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在省会有房不容易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