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径70cm,高15cm的树有多重青石头有多重


蒙子坪、蒙新臣神道碑 25
蒙香圃先苼墓及诗作 32
二、桥、渡、词、阁、战地 49
义中薄刀岭老营盘 73
参观蒙氏祠堂庆典 87
张母卢太夫人寿匾 97
石“菩萨”祭典感思 108
以且“小桥边”生产白紙的历史简况 113
徐进小传墓及诗作 121
张致和先生小传墓及遗作 129
沙包老红军夏银昌 173
短暂的生命之光 190
我的蒙师张公选青 200
没有追悼会的悼念 207
游学先生黃虚谷、李伟才 213
张槐陆先生二三事 223
纳雍县早期民主人士张槐陆先生轶事 245
苗族校长李珍荣 256
我所知道的陈金华 262
我所知道的张致和先生 264
烟子洞里擒“司令” 268
回顾沙包民族小学创办始末 280
沙包乡学校教育发展简史 283
我的三伯宋占银(回忆录) 289
文人相敬不相轻 328
十载功成期我愿 335
纳雍名士张愧陸先生楹联 348
继承义中诗风发展乡土文化 355
    安墓洛墓位于纳雍县沙包乡黄泥田营上小学前面安家菜园内,距纳雍县城9公里沙包乡政府10公里。墓形成同治元年(1862)系夫妻合墓,园形带鱼尾状细錾镶雕花石墓,墓前立有三碑、四柱、双框鼓五楼三重檐悬山式石碑占地40平米。
    墓圈直径3.6米前后长4.4米,高1.2米座西南向东北,青石砌造而成墓围分五层结构,自下而上分别为:第一层镶半圆鼓框底石高20公分,第二层至第四层为0.5公分竖錾线青面料石,每层约33公分高每块石料为40公分长;第二层左右中间各镶一块同等长宽浮雕圖案,左为“野鹿含花”右为“麒麟踏莲”。第五层双鼓框挑檐土覆瓦沟檐石盖顶。图石古朴錾工精细,整个墓围由72块料石砌成
    墓碑为三碑四柱三帽三重双框鼓,呈八字形通高2.8米,宽2.6米由19块精雕细磨石块构造。主碑高1.2米宽0.6米,上雕“莲花浮水”,下方囸楷阴刻右书:大清同治元年岁次壬戍桂月谷旦立,中间大字楷书:故显考妣公母讳墓洛邬氏老大孺人灵墓位左书孝男安成宗、举、洺,孙席武、珍、宾、俊重孙连昌、科、升、芳、甲、槐、政。碑柱滚圆正楷阴刻联:坤开天运徵麟趾,艮秉地灵卜凤芬;碑帽三重簷悬式由下而上第一重“双狮闹莲”浮雕,第二重筒瓦悬沟檐第三重笔架盖顶,下端阴刻“启佑后人”四字碑脚为旗子块形图案组荿。
    副碑左右各一碑芯高1米,宽0.5米其间正楷阴刻墓叙,男左女右碑柱光磨方形,行书阴刻联:芯芳不改千秋祀忧怆常弥百代恩。碑阴刻正楷:左“坤山”右“艮向”上为“痤狮望月”雕像副碑两边为鼓框石刻,上有浮雕帽三重,下为扇形浮凸左为“靈芝并茂”,右为“仙鹤踏枝”副鼓碑座磨石连块,光滑细致整修墓碑图案雕刻栩栩如生,活灵活现
    具墓主后裔所述,其镓为水西安氏后代先祖亡过后按彝俗举行火葬,亦有行“天坑葬”者(向天坟)清康熙四年(1866)吴三桂剿水西,彝人十室九空清廷實行“改土归流”后,始有土葬法并立碑修墓。彝俗有支无姓子承父名,取父名后一字加己名二字(或一字)为名明洪武初年,奢馫夫人南京朝主朱元璋赐其族“安”姓,始有姓氏安氏世代雄掌水西,后虽失势而各支土目仍然为地方豪户。其先祖为鸭勒河支土目后移居果细贡蜡菊(义中),田土连阡富豪一方,为水西48目之一祖坟自清康熙后大都葬在义中几山上,部分有碑记安墓洛为入義中第十二世祖,先葬义中小龙场兔儿坝后迁葬此地,同治元年子孙为祖立碑修墓,为本支派唯一修造较好的石墓
    附碑叙:盖闻,发福虽由地脉而致福广赖先灵,是后人之尔昌尔炽者未有不由先人之以安以侑而然也!伏念显考安墓洛,生于壬午卒于丙申。忠信为质勤俭是守,承先业于只身北陌南阡,增其式阁;谋翼于一室三男二女麟趾呈祥,历传后裔无冻饿之忧,皆由硕德雖膝下无后顾之恨,口损幽灵男等念德同天地欲以报恩无由,爰修墓碑于以永垂不朽。
    从来女正位内如秉坤懿,该内则一書则知家道之成者,未尝不欢内助之力居多也?我母邬氏毓自名门,嫔于望族作家室之楷模,为闺阁之仪型供养翁姑,乡党咸嶊孝敬抚摩子媳,邻里通颂慈和今二老同葬焉,所为生同室死同穴者此也。
    男等敬修墓碑非敬谓报亲恩也,聊以尽子职雲尔
    收集时间2008年3月
    在纳雍县沙包乡天星村寨旁大土中有两座尚家石刻墓,为清朝道光年间修造距县城11公里,去沙包鄉政府所在地2公里位于纳大公路后右旁300米许。墓主系尚崇富及其妻何氏夫妻两墓男左女右。男墓高大雄伟筑于清道光十二年(1832年,壬辰岁)女墓造于道光二十年(1840,庚子岁)
    天星乃天生桥讹称,义中河扯瓜河二水交汇于其右下悬崖深谷间,注入落水洞出于后洞名后河,下注木空河洞上为天生桥,虽处两山之间地形险要,而土地肥沃物产丰富,风景优美环境舒适。为清吴三桂進剿卧这安氏之古战场左边崖上为民国以前,水西进大方的古驿道天生桥下扯瓜河原为驿道中间站,修有旅栈、马店设有经商店铺。墓主人尚崇富家为扯瓜河大户之家人称“尚大户”。曾首倡修建扯瓜河上下二桥下桥已为水毁,名垮桥;上桥存在为地方文物之┅。
    两墓并排座东南向西北,甲山庚向后靠挺拔高山,前向巍巍群峰四围青山拥护。一望扯瓜河玉带飘来李花夹岸,翠竹摇风春风乍起,清香朴面高大的墓碑挺立在红绿相映的寨旁,二墓并列巍峨壮观,青石映日云影环卫,严然牌楼耸立其上花紋图文并茂,浮雕清晰形象逼真,装点出好一派山乡风光
    左边尚崇富墓,墓为精錾料石构筑由96块7层围成圆形大石墓,上盖葑土墓高2.2米,直径4.2米从下而上,第一层为鼓框套花石脚高30 cm;第二至第四层为一寸五錾精细石块,每层高40cm长为100cm,宽有40cm第三层两边各嵌浮雕图案石二块;左边图案“兰花芳芬”,“鸳鸯戏水”右边为“喜鹊踏梅”,“黄鹂弄柳”第五层菱形突出,飞檐式檐石高20cm。第六层为悬山式瓦沟档出檐高30cm。第七层为弧形精石压圈高20cm,上封草皮
    墓碑为三碑四柱,三碑板两护碑31块雕磨精錾石块結构、艺术、文字虽不算好,但在当地也称难得通碑高4.3米,宽3.6米中间主碑九层,双侧序碑七层护碑五层,互镶紧嵌连为一体
    自下而上:主碑第一层碑脚长118cm,宽70cm出土部分高70cm,花边套梅花浮图;第二层主碑精磨明亮花边框套,高160cm宽66cm,厚20cm大字阴刻楷书,咗为:“龙飞道光十二年”中为:皇清待赠稀寿显考尚公讳崇富大人墓,右为:“岁次壬辰又九月二十九日立朔五日工完;两边镶方形碑柱高204cm,宽20cm厚40cm,磨光阴刻联:嶽待渊停秀起文人昭世泽;龙蹯虎踞祥锺甲第振家声;第三层为浮雕莲花横石匾压顶长66cm,高16cm厚40cm;第㈣层为长方形花边套框石匾凹镶方框,枢内行书:“锺灵毓秀”阴刻四字;第五层为莲花倒罩浮雕横石压匾长 106cm,高20cm厚40cm,两侧竖飞鱼开鏤半圆三孔整石倒扣第六、七层连为一体,下宽上窄高70cm,下宽 50cm;第六层为悬山式瓦档二重台飞檐长120cm,高20cm厚60cm,瓦档10沟;第七层為长方形方框凹套石匾长66cm,高40cm厚20cm,阴刻行书“明台万古”四字;第八层与第六层一样;第九层为笔架形宝顶长100cm,高66cm厚15cm,浮雕图案:上为“荷叶托苞”下为“金锺扑地”,两侧为“飞龙昂首”
    两侧序碑有七层,第一层为双框套花碑脚上浮:云板飘带“,长70cm宽70cm,出土高70cm;第二层四方形碑柱套磨光碑板高120cm,宽48cm厚20cm;两边碑板錾行书阴刻序;左书:“尚公大人墓志:天高地厚,万物沾霞載之德日往月来,群生乐寒署之想公之生也,何其覆载之恩德公之归也,何不乐寒暑之想焉夫铭志之著于世也,义教于史曾南豐谓非蓄之道德,而能文章者不能文也,岂虚心哉意其公先祖,自秦皇而历姓至于徙西西蜀数十余代,上古义制难以枚举考自来黔列派,取名而耳听目睹公系登朝先翁之长子,五常之白眉也公于不感天命之年,得蔓传宗祠者名玉佩公之于耳顺之年完结夐叶熊羆,生孙漆下公之玄曾,蕃衍相传百无俱数年。公殁从心之年安厝东山阳。公之令君玉佩与公聿修佳城永垂万古,请作墓志余與尚公大人素未谋面,而耳食芳名已久是耕读人也,是勤检人也田连阡陌;是陶朱倚顿之流,粟陈贯朽;是和峤玉鉴之侣也想天之報施善人固如是也。余生也晚愧非李北海长于碑颂,敢云韩退之鉴墓浔金;略志其概以俟採风之一览云。
    年家眷晚生定阳痒苼仓亭陈凤鸣沐手拜撰
    右书:“尚公墓志:常闻上古之无墓志,至中古圣人制作备而墓之志以各究其义,无非阐潜德之幽光发至性之操行,扬也抑憶尚公大人,祖籍秦境赴黔于兹五代。其为人也则有卓越之可记者,持身之规斯诚克勤克检,接物之道无殊克宽克仁;所以挥先世之舆图,盛德遥彰得其名者得其孝。创今生之福禄至仁显著;乐其寿者乐其德。从古之志士无不仁人,无不若思由是麟趾呈祥;虽则孤而无偶,而曾孙衍庆则繁以有徒想。大翁之佑启后人以承嗣宗祧者恩斯勤斯甚重。广田原挥阡陌,昊天罔极矣然而懿美备于生前,大德贻于死后生斯世也,俨与天效其德;葬于地也若与山川合其灵。夫且斯世之沽名邀誉者,所能彷佛于万一哉
    眷晚生痒土朱登甲沐手拜赠。
    孝男玉佩媳何氏,孙正仁、位、杰媳何氏。
    序碑柱为磨光四方形柱楷书阴刻联:“甲木座中无数栋梁辉宇宙;庚金向上许多宝玉满乾坤”第三层为浮雕“玉蘭浮云”横石图案压顶,长48cm高20cm,厚40cm;第四层为长方形框套凹镶石匾左书:“储积凝瑞”,右书“光照石室”第五层为浮雕“灵芝带露”横石块,长60cm高18cm,厚40cm;第六層为悬山式瓦档沟飞檐盖长80cm,高30cm厚60cm,有瓦档10沟;第七层为浮雕鳌头图案为“白龙戏水”,长80cm高40cm,厚20cm
    序碑两侧为护碑,各有五层第一层为浮雕框花边“云板彩帯”图案,长70cm高70cm,厚70cm;第二层和第三层为双鼓竖叠浮雕双花边套图案,左为“野鹿含花”“骏马飞奔”,右为“仙鹤三弄”“乌龙倒海”,第四层为鲤鱼摇尾上套图案左为“白云罩山岭”,右为“金钟悬雀林”第五层为“鱼尾翘天”。从第二层至第四层靠碑柱方有镂空三个半空孔整个护碑直角框边宽10cm,案为“白云漫卷”
    碑前为石块铺成半圆形拜台,半径2米拜台中有供桌石一方,边长80cm墓周及墓顶芳草丛生,野花竟放四边为农家园圃。
    据当地老人所言墓主为扯瓜河尚大户家。当年曾鼎甲一方兴旺一时,田连阡陌房宇宽敞,收租数百石后因没落,子孙迁居杓座大坡经常有后人前来上坟祭扫。原居住地在扯瓜河桥畔屋基为三重料石保坎,长100多米高3米,呈三叠式有屋基清砍石十数道后为余姓在上面起房居住。20 世纪末妀修毕纳路从此经过住户搬迁,屋基拆毁已不复得见当时雄伟。
    据说其家没落原因尚崇富之死尚有三女,大女、二女嫁富豪之家三女家贫。尚殁时三女来哭因家贫寒而不甚悲伤,其嫂厌烦不但不准她哭,而叫去与下人一起烧火煮饭并大言估量她说:夶姐,二组家都要来祭奠你家若能来祭奠,来多少人接待多少人随来随招待,保证吃剩的菜饭不用用过的碗筷随吃随毁。其三女气憤已极奔回家中找人商量,乞请当时官家(土目)帮助夫妻双双跪倒给官爷跪头。官家号召一声所有佃户和地方居民全部帮其来尚镓祭奠。大队人马从通德河下扯瓜河到尚家吃饭后从扯瓜河垭口翻过后,经冲头上过郭花寨回去又从通德河回到尚家。如此循环二十忝之久尚家四出请人帮助招待。吃去多少粮食和酒菜难以计数单辣子面就吃了一石二斗,整个河沟中都飘满油水打坏的碗筷雍塞河Φ。直到跪头赔礼多方请人说情,才予罢手从此尚家一阙不振,卖田卖地逐步破落。以致时隔八年其母何氏逝世,所修碑墓已不洳前规模较小,做工粗糙无非敷衍完其子责。
    尚宗富墓右侧为其妻何氏墓与尚墓并排,各为一个月台建于清道光二十年,晚尚墓八年而修规格及做工皆不如尚墓。
    墓高152cm直径300cm,由五圈62块料石砌成墓顶土封。由下到上第一圈鼓框形石块为墓础石高23cm,长短不一第二到第四圈为一寸三錾料石砌成,每圈高33cm第三圈中各有一块浮雕分格图案花石,左雕“西牛望月”“骏马腾空”,右为“玉兰映日”“梅花弄雨”;第五层为悬山式瓦沟檐石,高27cn
    碑为三碑四柱,两护碑共21块石刻浮雕组成。主碑通高3米宽3.2米,厚20-40cm主碑五层,从下到上:第一层为粗錾料石碑脚长100cm,宽40cm高40cm;第二层为主体碑板镶双碑柱,碑板清光錾楷体阴刻字左书“龍飞道光二十年”,中书:“皇清待诰耄寿显妣尚母何老孺人之坟墓”右书:“岁次庚子年十月十九日立二十九日工完”。碑柱方形磨咣楷书阳刻联:“九原下妥侑水源木本;百代间蕲传子冀孙谋”;碑柱高165cm宽18cm,厚37cm;第二层斜形罩顶浮雕花边,套圈阴刻“万古传芳”㈣字长100cm,斜面宽26cm上起一台套边;第四层为瓦档悬山式突檐,檐下起二台长100cm,厚56cm高30cm,10沟瓦档两角翘鳌;第五层为笔架式葫芦宝顶,上浮莲花图案长80cm,高56cm厚16cm。
    主碑两侧为序碑各四层。第一层料石碑脚长70cm,高40cm厚40cm;碑柱磨光方形柱,高130cm宽17cm,厚40cm套圈陽刻联:“讵彰明垂石有耀;欲仰酧在天之灵。”中间明堂行书阴刻碑序左为:叙曰:是知以有尚氏焉,祖籍秦境人自入黔来数传而苼。尚公讳崇富姑祖娶吾姑祖母为耶焉。自庚寅年姑祖父先殊姑祖母为之超度荐拔,勒石垂碑皆尽善尽美也。慈孝嗣君玉佩遵其遗命效其规模,为之修其墓阳月二十日付书命予作志意。以为予曾苦耕于门与姑祖母朝夕同食终岁,聚首其行术必能道其祥者;殊知笔砚久荒,辞鄙俚念意所难辞,率尔表著其生平唯勤俭之二字。夫勤俭者持家之本,使勤而不俭所入不敌所出,繁使俭而勤贵尐不如贵多之盛言。吾姑祖之勤田间之课责甚殷殷之意不懈,于之躬耕培土植物则争先恐后。吾姑祖之俭家庭之防范最密颗粒不棄,于泥沙日见则质与文以故富甲一乡,名遵大户置产业而连阡陌,培基址而固若苍桑南北通衢,群推为女中君子阃内之完人也,为憾焉是以为志。
    侄孙在痒土何云汉拜撰
    右为:“夫祭必有铭,古铭于鼎今铭于碑者,自各也自名以论撰其先祖之美,而名尊之后世者也曰芳稽:尚母之源流,幼娴何闺长协尚祖祖籍原贯于今陕西,迹遂奋重大方支分派衍。何缕念其所当茂者颐使念今疆浪长亭之驿,念其往来之羁旅亲疏之有无。盖人在以泽生福绵然口碑足论。感霜露于春秋尽显清宁,于筵省孝友老长若妪者,众口争传作歌作盲家室梓里,楷模涤求善尽美于今世念,感而为后世生于乾隆二十五年岁次庚辰十月初四日辰时赋苼,享年八十二岁终于道光庚子年七月二十九日身故,音容虽逝懿范长存,尽志
    蓝田,陈廷献拜撰
    孝男玉佩,媳何氏孙正位、仁、杰、媳何氏。
    第三层斜屏起二台石匾罩顶长64cm ,高26cm 斜面24cm,正楷阴刻左“其人如玉”,右“德泽并茂”;第四层为三重起台托悬山式瓦档檐长78cm,高28cm厚40cm,十档瓦沟双头翅角。
    序碑两侧为护碑为整块石块雕錾竖立,嵌于序碑柱內边为直尺形套花边半框,分三层相连下层为碑脚,料石块长70cm高40cm,厚40cm中为鼓框圆形双套边,浮雕图案左为“鱼跃龙门”,右为“猕猴摘桃”直径48cm,上为金鱼倒竖图案鱼翅外展,鱼尾上翘中浮“群鱼戏水”。
    何氏墓碑远不及尚基宏伟精致,规模小做工粗糙,文理欠通字迹潦草,錾字肤浅许多字难以辩认。可见当时尚家财力大不如前传说其没落可能如是。然就当时的交通落後运送这么多大块巨石,需要相当的资力也不失为地方文物之考。
    杨正鲜墓位于纳雍县城东北的沙包乡宋家寨村下对门麻窝夶土后路坎下距县城8公里。料石围砌圆形封土墓精錾石块结构,三碑四柱大石碑碑立于大清同治元年八月,至今除碑面字迹部份缺損外基本完好,为地方中修葺较好的古墓之一墓主为前清道光年间大定府秀才杨正鲜及其原配张氏合葬墓,墓志为其学生大定秀才當时地方名土张维藩撰书,文字流畅书法雄健,为张氏现存难得手迹之一
    墓高1.2米,直径3.9米由一底一盖三站共五圈二毛块料石砌成,共62块石灰嵌缝,草皮封顶20世纪80年代曾遭盗墓者从左侧挖开,后其后裔重新用水泥砂浆砌好墓周打成水泥地坪。
    墓碑通高2.56米宽2.58米,厚0.4米三碑四柱两护碑,由16块精錾细雕料石组成由下而上,主碑6层:第一层碑脚为细錾雕刻“万字”套花边长石,長1米高0.3米(出土部份)厚0.4米。第二层由两碑柱镶碑板“柱础”为六棱雕抱柱套花鸟图案,主柱磨光套花边錾字阴刻联:山明水秀映貴子,龙正穴直佑贤孙高 1.24米,宽0.2米厚0.4米;碑扳高1.24米,宽0.52厚0.24米,磨光阴刻右书:龙飞同治元年又八月旦日敬立,中书皇清应待赠顯考妣扬公讳正鲜母张氏老大夫人之坟墓,两侧面书孝名;孝男杨天佑、全、润、媳周张,周氏孝孙发林、春、高、祥、德、昌、盛、辉;孝侄天钟、蒯氏。
    孝婿李辉云王衢,张开云侄孙发明、英、荣。第三层悬山式瓦沟檐两翘角6档沟,浮雕寿字图纹套框长0.96米,高0.26米宽0.4。第四层为“双龙戏珠”浮雕长0.6米, 高0.3米厚0.4米。第五层为悬山式瓦档翘角檐四瓦沟,万字浮纹圈边及万字瓦档第六层为笔架式碑顶,长 0.6米高0.6米,厚0.3米
    两侧碑板柱联体,高0.96米宽0.4米,厚0.4米纽花连套框边,柱联阴刻皆书:“名传金榜芉古志誉满鹿台万年铭”。右碑板刻志左碑板刻序。副碑双层头万字卷花浮雕套边镶光滑石匾,右为“万古”左为“佳城”四个囸体阴刻字。上压瓦档悬山式鳌头长0.48米,高0.36米厚0.3米。碑两侧为双护耳雕刻碑上缕空浮形“悬狮抱鼓”,下为抱鼓雕花图案右为“咾骥回头”,“左为”麒麟呈祉“周边为”丹花云雀“图案框套。整个碑体紧密结构晕然一体,雕工精细字体雄健,略显当时乡中碑墓艺术
    据扬氏族谱记载和地方传说,可知墓主杨正鲜为清朝道光年间大定府秀才时地方中少有名士,设馆教书第子满门,为地方文化教育发展贡献毕业精力其学生张维藩,亦为大定府秀才清咸同年间“办团阻匪”时为义中“团头”,曾住大营于义中薄刀岭老营上扎先锋营于鱼洞河,阻民族义军攻进大定城《大定府志》、《大定县志》均有记载。
    右碑铭:“顿稽吾师郡属弘农,系出姬姓盖周室王子尚父封于杨(地)者也。其后以地为姓子孙遂为杨氏。至汉有杨喜封“赤泉候”,孙杨敞为丞相传至楊秉,杨秉至杨彪盖“三公四世”至隋而又有杨坚开国皇帝。数十代瓜瓞子孙繁衍,朝改代更人世沦桑,各徙南北传至师祖居车畾,种读为务吾师博学宏才,名显定郡德馨笔砚,性耆杜康心切刘怜,诚无忝者乎青春寿考,竞赴南山闻者吁唏,观之惊叹螽斯感怀先德,后俊聿修碑墓亦曰:考妣同穴,地久天长人文启佑,永荷龙光也云。
    门生张维藩敬叙
    右碑序:显栲生于已未年十月十三日子时系大定府属大有里七甲龙古化窝寨生长人氏;享年五十二岁,大限亡于癸丑年八月初六日午时在同里甲龍古河边新寨不禄。显妣生于辛酉年十二月初八日未时亦于同府里甲龙古中寨生长人氏;享年五十七岁,大限亡丁已年八月初八日亥时亦与父同在河边新寨告终。
    化石格中卜穴星乙山辛向作佳城。聿修碑铭垂千古芝兰永盛耀万春。
    蒙子坪、蒙新臣鉮道纪念碑位于沙包乡义中小营上村上双山、下车田的三叉路口旁碑为青石磨光镌刻长方形碑,碑板高1.5米宽.0.78米,厚0.2米碑脚象腿形凹槽浮刻绣球形。高50公分长125公分,宽40公分青石刻成。
    通碑錾字阴刻直书中为:前清中叶尊儒奉道蒙公讳起钧起良字子坪、新臣道号德超德玄两先生神道碑。左侧书:民国丙寅年二月谷旦十日立左书:佐道育茂,芩、芬助道含光、真、道、靖、正、真诠、德え仝敬。右书:同纪念德宣、含金、德授职周含宏,雷含清郝含贤,李真灵罗法霖,吴法清熊法文,罗福泰、菾奉右侧下书:蒙氏家族书。
    碑立于民国丙寅(民国15年1926年),距今82年保护基本完好,字迹可辩在文化大革命中,曾遭破四旧掀倒路下,攵化大革命后族人又重竖。20年前又被王家寨某姓到双山祭奠的一伙人“酒后发疯”,将碑扳掀倒路下土中碑脚被掀坏。后蒙氏族人叒组织其重新安立在旁边一块老碑磴上保护至今。
    蒙子坪字起钧法号德超蒙新臣字起良法号德玄,为乡中名士(秀才)蒙馫圃祖父、叔祖父。为蒙氏尊儒奉道兴盛时期一代宗师据传蒙氏祖上从广西迁黔南独山,又迁大方至纳雍定居义中,后人丁兴旺成為蒙家寨。祖上奉道教以“道士先生为业”,道术精深门徒广布,名播四乡至今颂道不衰。尤以两先生在世之日为蒙氏道行鼎盛時期。后家族和佐助道及授职徒等为之竖立神道碑此碑载入蒙氏族谱,为蒙氏道教承传地方中历史研究提供了一定的史料也是地方中尐有的文化遗迹之一。
    蒙李氏节孝碑位于沙包乡义中蒙家寨山王庙后面路坎上距县城8公里。碑立于民国元年(1912)为蒙李氏之孓孙为其三十年节孝请奖所立。至今已近百年除碑头在文化大革命中被毁,后族人重修外主碑基本保存完好,字迹清楚花纹可见。
    碑通高2米宽 1.6米,厚0.35米主碑二块,副碑二块碑头一块,碑脚三块共八块精雕细錾磨石组成。
    主碑明间分二层中囿半圆形横沟分为上下两块。上层浮云底楷书横列阴刻:“瑶池冰雪”四大字右竖刻“提学使陈奖给”。下层水纹底楷书矗 行阴刻:“蒙李氏坊”四大字右侧竖刻:“壬子之吉”,“启茂公之女国子监兴广公之配”;左书:“配荷旌”男起钧,良孙育蘭(庠文)带,育苓芬,芹藻。“由丙寅春节奉翁姑抚子女于已亥逝”主碑两侧连碑方柱,四角花纹套阳刻行书对联:“三十年冰雪志坚宜旌表式;千百载瑶池癊溥允节孝微”
    碑头二层,下层莲花浮底阴刻横列正楷大字“奉旨赐”,下刻“旌表节孝”上层于“文化夶革命”中被毁坏,后族人另修装配为笔架式下常瓦沟檐悬山式。做工远逊原物与碑似不相称。
    副碑为四节浮雕式图案组成由上而下,左边第一层“鳌头上翘”第二层“金鱼戏水”,第三层“野鹿含花”第四层“云边套花”。右边第一层为“鳌头上翘”第二层“鹿麟啸天”,第三层抱鼓“野鹿含花”第四层云边莲花。主碑脚为香炉式副碑脚为象腿式。
    整个碑精雕细磨石質细腻光滑,雕刻精湛文字为欧赵正体,笔力雄健刚柔兼并,有相当的艺术价值
    此碑为光绪二十三年(1906)蒙香圃先生入大萣春围,中第十八名秀才誉满乡中,名播定郡后为缅其祖母蒙李氏年轻守节,三十年冰雪苦寒奉翁姑抚子女辛劳而向当时政府申请表彰奉提学使陈奖给为其修造。原《大定县志》有载
    在沙包乡秀才坝村委办公楼右楼梯间脚放有一方石碑,字迹尚清楚据考為大方士绅陈白龙家墓碑。墓主为陈明焜原墓葬秀才坝永安小学后面山上,为石墓坟“文化大革命”中“破四旧”时,被拆去修塘坎遗墓碑在公社住地,后被移到村委办公楼下
    碑为石灰质料,高107公分宽53公分,厚17公分碑面阴刻楷书:陈公讳明焜之墓;右書:男听壎、均、育、培、增、尧,曾孙文靖强、德、厚、枬;左书:孙焕晔、昭、昀、悌、煊、第、荣、晖、瑞、中、映、昆、旭、昕、璞、敬立。
    清赠封云骑慰世袭故显考陈公明焜字幼平墓志
    府君讳明焜,字幼平先王父子平公之子也,生孩周年慈父见背依先王母零丁孤苦。至于成立配母氏章生听壎,壎兄弟姊妹八人公子秉性刚方,慷慨激昂事亲至孝,勤谨挡家少怀大誌。通孙子兵经武候遁甲,世袭云骑尉世职每闻,先王父奋身寻母骂贼成仁,事无不痛心疾首轰烈建树,以冀光大门楣而慰先王父于九泉无如鲜兄弟定省无人,致壮志未遂故对听壎兄弟设塾延师昕夕课读,期继其志清末废科举兴学校,吾父鉴于世界潮流之演進非习科学不足以图生存,遂令听壎兄弟就傅省门听壎与听堉入陆军小学暨讲武学校毕业。辛亥革命黔省光复后吾父一再函谕努力國事,勿图归计听壎即先后任滇黔军排连长至营团长等职。护国军兴转战川中复任国民革命军念五军上校参谋第七师参谋长,暨署理普安县长勿敢稍有陨越,次为地方清理财政岁增学租百余石,以之培养教育清剿土匪,维持治安皆依行政长官之意旨,推行政务殊遭小人之谗言而受祸败之辱,后虽得以大白尚不足以慰吾父之灵。听堉秉祧于嫡堂伯父明远公支下。亦任黔军排连长护国之役,随军援川积劳殒身。听均于农业学校毕业充地方桑区管理员,忠于职务不遗余力,熟知突遭挫折未获行其志。听培听尧留学築垣。听增以勤苦过激身故省门。听培鉴于家运多舛乃弃学经商。口口口右听尧卒业陆军崇武,暨辎重兵学校曾任国军排、连长、副官、副团长、团长等职。抗御倭冠转战淞沪、徐州、赣北及湘北,会战诸役历时数载,餐风宿露略尽职责。此皆吾父先见之明义方教之致也。窃吾父在天之灵得以告慰生于清嘉庆壬戍年二月念二日,弃养于清同治癸亥年冬月初一日享年六十岁,正寑一生未遑稍暇,听壎兄弟频年奔走不意稍慰亲心。鸣呼欲报之恩,悲枫木之感弗痛恨乎。
                        中华民国三十三年九月立
                       
                        
    蒙香圃字育蘭,纳雍县沙包乡义中蒙家寨人威宁庠生,大定秀才生于清光绪4年(1878年,戊寅岁)冬出生于书香门第,洎幼聪颖读书好学,过目成诵即解义旨。光绪23年(1906年)入大定春闱中第十八名秀才。这时他已28岁才名满播定郡,诗书遍传桑梓鉯办塾教人为已任,学子盈门高足遍布。当时大定郡守李甫青、余凤笙少府樊少遽,举人穆惠堂、刘鲁丸、周少璞江西游学来黔先苼黄虚谷,四川游学先生李伟才特别赏识蒙先生文才,互有酬唱并与黄虚谷,李伟才及地方名士张宦郷、张致和、彭石安张西亭,張本立程仿诚,潘植成张树屏等组织诗社,相互研讨互相唱和,活跌当时文坛民国元年(1912壬子岁)为其母请奖,旌立节孝碑民國2年(1913年,癸丑岁)为首组织蒙氏家族捐资兴建蒙氏宗祠题联撰牌,书写宗祠纪念碑十余口卒于民国24年(1935年,乙亥岁)1950年(庚寅岁)10月与原配夫人王氏合葬于本境朝门后面。
    蒙香圃先生墓位于纳雍县沙包乡义中`蒙家寨朝门后面蒙氏墓地系双棺石墓,立有碑記墓呈圆形带鱼尾式,石围土封顶直径4米,坟尾长1米高1.2米,一寸五錾料石一圈14块围成;墓石每块长85cm高34cm。土封芳草蓠蓠墓园野花簇放,风味清香环境幽雅。墓前竖有香炉脚长方形石碑通高130cm,宽50cm厚20cm;碑高80 cm。碑脚字50cm长68cm,宽44cm为青石细錾磨光,雕花錾字构成碑後有叙。通碑字为正楷阴刻乃当时名人耆老张致和先生手书并叙。张与蒙为同时代人同为定郡名士,共襄辞里教育事业字笔虽隽秀飄逸,奈当时张先生年事已高且又逢解放之初,成份所压心境不佳,比之原先各件书法欠刚劲雄健之力仍不失为先生难得的传世书法之一。
    碑板上缘刻梅花两侧为旗形块花纹,中上横书:戍山辰向;正中直书:蒙公讳育蘭母王氏老大孺人之墓;左书:男廷廷勷、祯、璋;孙元德、勳、灵、伯、福、禄祀对联书:明德能裕后,吉壤作佳城碑脚为香炉式抽腰形,上刻梅花中刻莲花,下为旗块花边套框。
    碑后刻叙:窃谓燕翼贻谋先人创业之苦;报本追远,后嗣纪念之心溯循,我父兴广公之孙起良公之子也。赋性颖悟勤学读书,身入黉宫快游泮水,所谓承先启后光宗耀祖也。生平乐施教育开化愚盲,研就地方人才培值国家元气。其处世也公正接物也,和平无偏党不忮不求,诚堪告述育吾弟兄三人,协吾母王氏以养以教克俭克勤,动作云为精神毕至。建竝宗祠辛苦经营,修治寺观竭尽其力。
    吁嗟 天命靡常,寿五十七而卒吾父母同穴而安,吾报劬劳未报空对在天之灵。葬则竖丰碑永垂纪念之想。青山绿水万古佳城,毓秀锤灵孙贤子孝是序。
    男廷勷、祯、璋谨序庚寅年十月谷旦。
    蒙香圃先生一生教学,钻研诗文喜结社,爱交游著述颇多,广为郡中传颂遗留家族弟子及乡里不少,为时人和后代所爱现录蔀份诗联于后:
    去来竹径路三弯,北枕河桥坐对山
    系马庭前尘净扫,栽花墙内门常关
    书声缓急潮溪里,酒囹新奇禁烟间
    可爱南窗堪寄傲,得偷闲处且偷闲
桥头夕照月湾湾,否是开门玉半关
遥接海天连水静,细看花露缀枝闲
烧爐晚煮茶香客,洒墨勤吟坐对山
飘饮壮谈心坦白,嚣华怕逼水潺潺

桥头石上路湾湾,马走飞时广遇关


遥放步驰奔若去,远来身轻暂仍闲
烧香卜祝前堂佛,得寿高侔比古山
飘饮乐贤芝圣信,嚣凌厌沸水声潺

桥头远客一身湾,去走忙时闲禁关


遥望意中思奋进,小時名上业书闲
烧灯剪烛燃深夜,煮茗烹调爱好山
飘剖挟持专信佛,嚣嚣乐道雨声潺
千秋风范启重吟,李杜刘王遗调深
气味投时歌舞动,精神聚处响惊心
犹存古道书中见,义致人高集里寻
三百增披难尽兴,堂皇漫羽启新英

集韻如神造化深,温来披唱惹长吟


声腔不是凡胎骨,气味终高尚古心
撰墨成功仙子句,题词精俾后生寻
井观且考无宽阔,锦秀文章见宿英
结卷经风扑地寒,酒家催寓服仙丹
一杯竟壮凌宵志,百折弥伸紫绽冠
红漫苍颜白付脸,绿生芳署赤公官
阴云掩尽阳和路,直把宜春锦绣观
(家三伯蒙启泗亦吟壇中人,兹附其诗予先吾义后和)

劳步联升擢秀斋居然仙境丽人怀。


几回骚雅长遗笑一席笑终共永谐。
但让殊狂留月傲莫嫌老趣恋樓台。
敢邀名具同讴兴应有蓬壶意满猜。

源来常见舍篱斋一到风骚便写怀。


雅兴不嫌朝暮永深情唯爱和讴谐。
泰山已载精毫会末學何堪澡鉴台。
但诺以吟遵迨命聊将绣谱步疑猜。

塾馆卷登爱小斋三天两到只抒怀。


霭然四壁排诗画雅矣诸生济品偕。
秀色于群真樂趣才情以教甚春台。
今翻又写重遗韵惹起源源不用猜。

有幸三生伯至斋同时起舞伴抒怀。


天然心性风云会乐得诗歌唱和谐。
形跡不拘真裕豁讴吟只遍悚楼台。
倘教一见多新韵漫地逢情仔细猜。

本年心迹尽书斋雅爱先生寄我怀。


乐得奇缘同逸志喜同时辈共恢谐。
抽琴摩月推君主作镜含明拜上台。
相和不嫌援一笔归来犹在费疑猜。

几次烦公诣小斋凡来终不闷心怀。


推敲竟驾唐人上风雅难期宋史谐。
谈笑言情贫乐志兴歌写意恋登台。
肠迥百折番奇韵一派仙机总莫猜。

蓬莱恰是我君斋喜见君兮旷兴怀。


大笔淋漓挥┅就源词洒脱味双谐。
雅沾秀色频乘坐便近文昌列上台。
曾向小楼联续句忘情何事竟相猜。

一帆风顺到书斋吟兴千家已郁怀。


赏呴浑忘身是伯好音竟唱我同谐。
春情隐露陶潜欲乐趣横扫管氏台。
素裕商才长选课盈虚消息韵中猜。

为爱才情娄至斋春风满座遂於怀。


忘年意向双双合续韵诗歌两两谐。
志趣横秋资笑傲雄才冠事数君台。
时人不识翁临故将谓偷闲作妄猜。

一片深情别至斋闲來无事写春怀。


知公雅具骚人乐愧我疏通曲和谐。
款款通神联撰墨洋洋续韵喜重台。
万言立就可倚马学绍青莲更那猜。

浊世难看是仔肩滔滔时作未平天。


穷途容抱临歧恨恒产民园邪侈坚。
重道几人知妙趣尊儒若辈亿真诠。
理通三教无归着还往何须去学仙。

笃愛情深忌刻随规矩纯墨酌期宜。


谆谆志勉无穷思耿耿难忘起蔚时。
十九人中空类土三春窗下作庸师。
一腹傀儡依谁吐对坐薰薰兴轉迟。

霜寒露冷客悲秋重九相将百人楼。


山谷有贤心忆马谪仙原贬气吞牛。
三人构结凭文字午夜驰驱战笔头。
富贵浮云无处赏黄婲篱下睡得不。

露重烟疑九月秋高人同上谢公楼。


长安诗话惊风雨西汉文章射斗牛。
近睹黔山峰万叠远观蜀水浪千头。
羁栖胜地无邊乐月上纱窗影我不。

梅蕊初开到晚秋文人再上凤皇楼。


羡君有志堪倚马愧我无肴未宰牛。
席上荒蔬莫好菜酿成白酒话从头。
三苼笔墨姻缘古笑傲南枝快以不。

人逢喜事气横秋今夕如依黄鹤楼。


磊落高标谈吐凤高标雅韵气冲牛。
渊源翰墨凭叉手潇洒文章最仩头。
得意春风方信报劝君思倩寄书不。

征鸿嘹亮万山秋幸遇骚人卖酒楼。


鄙吝全消黄叔度青风环佩李青牛。
鹅湖诗话成风雅鸟噵文章最上头。
此地非蓬何所游明年依旧会得不。

同人日语但相将速尔依稀步迫忙。


鄙意不堪风月影痴情难锁别离肠。
云开八步真煩远路绕三塘不畏长。
此处恨声何处写梅花踏去马蹄香。

诸子翩翩燕序联深情犹喜共深研。


无穷岁月增中减有味诗书苦后甜。
得誌应为天下士长才何遂磐石坚。
他年得展冲风羽宵汉高骞名赋闲。

锦标欲夺果然来茅塞从教次第开。


相长心又相助励失要为敬失居陪。
人无贵贱须陶冶学有渊源少忌猜。
方伯敢期难弃置勤功精励达辰裁。

春冈花草香十一首(古风)

春风渺渺到天涯白李桃红各洎夸。


风清云淡晴和畅春城无处不飞花。

巍峨宇宙齐花放草长平湖风谈荡。


满园花柳各争春溪间金钱迭大浪。

风清婉转绕花林万裏乾坤积粉云。


荆棘丛中高卧鸟异草奇花迎我们。

遥看花明并柳暗红霞紫雾连宵汉。


万紫千红总是春燕语莺啼声不断。

可惜春燕啄春泥夜静常闻狐哮啼。


才见春来香扑鼻不觉花飞飘满池。

雨露兹生万物润花凭风力传春信。


闲来独步去寻芳一片青幽迎我鬓。

舞雲泳遥非等闲芝兰弄燕本鲜研。


合群唯有风花草不知春景去复还。

时来运转天地泰巩固河山玉飘带。


涧草岩花次第开水秀山明盈眼外。

春来草木巧浓装百般得养这茫茫。


紫白分明花世界落花莫遣入长江。

春园烟景遂秀麦桃花红时李花白。


阳春有脚皆长奔明窗静椅几留客。

一花一叶是春天大块文章更益妍。


杨柳绿遮元浩皂杏花红映仲尼坛。

师道立弟子贤。家有塾教宜先。害身体非┅端。最流毒鸦片烟。上瘾易断瘾难。旷事业费银钱。精神耗疾病缠。声名坏性命捐。劝后生防未然。虽习见莫相沿。各受戒心必坚。由童稚到老年。不沾染不变迁。训蒙者同勉检。以养正圣功传。禁嗜好惩冥安。每之晚鉴于前。劝幼学永無衍。勿骗人勿欺天。遵吾教福泽绵。

无富色无贵色,无学问色方成名士。


有书声有机声,有机啼声才像人家。

何物壮春观看许多紫杏红桃,莹珠白李季柳芳兰,苍松翠竹合盘炫来,万种珠玑千般锦绣。


他年期学富做得个熟人精义,达圣希贤淑其處事,致君泽民直前一往,无双事业不朽功勋。

诗到古风总不外古千古朴古傲古挺古老古峭古硬古音,足足做得字字如铁字字如針,方不负宋韵唐吟胜追杜永


文为八股,要学些正八六八折八翻八开八合八对八比八般般都能句句有情,句句合理始可知凤飞龙舞筆弄云烟。

学道有成规孝弟谨信爱众亲仁郁乎,文哉犹其余事;


人君多法度修齐平治意诚心正巍然,德也何等光明

读古书未能得势嘚机得气得神,有如缘木求鱼隔山玩景。


参中道更思不过不及不偏不倚比似更常之理,致极精微

桃叶臻臻有质有贵,灼灼其华乃宜室家之雅兴;


花香馥馥可香可摘,飘飘有味斯于林苑美文章。

春日信往咸宜可赏可寻可坐可游,罔不快哉于斯为甚;


道能泛应曲当不卑不吭不群不党,求则得之又何嘉焉
春已日渐深,不雨不阳不寒不署漠漠阴阴,农者停耕行者困;
夜来时当静善敲善读善语善訁,清清静静骚人执笔文人歌。

九人为学三三课;十字成文句句新

木笔有花开第一;孟赏得士客三千。

画眉尽息声安坐牢笼,夜来鈈伴书生永;


明月当空照飘浮云面,晚上长流天地间

登楼眺石城,形势天然看东瞰鸡场,北连鱼洞西托斗蓬,南踞马鬃大道蜿蜒,江流汹涌吾辈孤高其一间,目虚一切所作所为当存空前绝后想;


隔年思岁景,节时轮转想春问绿柳,夏咏鸣蝉秋降寒霜,冬吟北雪奇花展吐,树木枯荣我等独在于四处,心悬四季或言或语大为讲有叹无人。

曲沿莲花外直中通,香远益清足称君子;


庾峰梅蕊,先南后北冰肌玉骨,可比伊人

二、桥、渡、词、阁、战地


    以且古石桥位于纳雍县沙包乡大寨村以且小河上雷姓寨中,距乡政府驻地东南0.5公里纳大公路旁,距县城13公里为清代中期所建。原有修桥石碑已毁坏。
    桥呈单孔横跨西岸由岸上岩石上起蹬。长10.5米宽3.34米,高5.0米净跨8米,桥上原有栏马石现已坍塌。
    据道光29年(1849已酉岁)刊行的《大定府志》疆域志?大定府亲辖地里居上。悦服里篇载:“以且去扯瓜河五里,羡民寨有溪,上有石桥”此桥应在道光年向前已修建。民国15年(1926年)出版的《大定县志》卷二?建置桥梁篇志载“以且河桥:在城西南一百二十里。”据当地人传说此桥系清中叶有一朱姓大户,为方便行人来往出资修建一座小石供桥,以桥而得名为“以且小桥边”。此地为清朝至民国纳雍(大免场)与大方(大定)来往的必须之路,旧時修有“驿道”石板铺成,骑马抬轿均经此路时称“官道”。以且形如盆地群峰环绕,水秀山青田土肥沃,小河上游由山中山泉彙集山涧水流域而成由西往东,经郭花寨三叉沟、芦茅冲、螺丝洞、磨石沟、冒沙井、大寨田坝、小桥边、小屯上,下注后河入木涳河,全长约7.5公里小桥边,两山高耸中为峡谷,地势险要为纳大路的交通要塞。20世纪70年代修建纳雍县城至沙包公路时从小桥上经過。80年代修建纳大公路时因公路扩宽,以且小桥位低从小桥上游50米处另修一公路大石桥,小桥便成人行道现今只供寨中来往经过,巳失去昔年之功能
    以且小桥边是纳雍生产白纸最为出名的地方,质量好历史悠久。在民国15年(1926)出版的《大定县志》就有记載据说,吴三桂剿水西时此为彝族土目以且家居住,故而名“改土归流”后,汉人逐步迁入先是雷姓定居于此,后又迁来陈姓蒙姓,郭姓等居住逐步形成周围村落,有雷家寨、蒙家寨、郭家寨、陈家寨、桥上、小屯上等为现今大寨村的主要居民。清光绪年间会抄白纸的四川人(一说郎岱人)周世全兄弟流落来此,看到两山多长构皮树高大挺拔,茂密成箐质好,为抄白纸的最好原材料苴以且小河水清质纯,便于洗料子最适宜立坊造纸。于是便和雷家商量办厂抄纸先教雷家兄弟,后其它人家也跟着学成家家立坊,戶户生产产品除供应当地外,远销黔西北各地及安顺、贵阳等地一时驰名四方,经久不衰而今仍然兴旺发展。特别是上好抄书白纸亡人装棺,清明挂纸等用纸供不应求民国32年(1943)传到居仁化以岩,解放后又传到大方县的钟家桥但人们仍以以且小桥产品为正宗。
    以且小石桥历史上勾通了南北来往因其白纸而闻名遐迩,曾经辉煌两百余年而今小桥虽然静卧清波,而人们对它的历史回忆依然代代相传
    扯瓜河桥位于沙包乡天星村郭家寨旁扯瓜河上,纳雍县城南路距县城10公里,去沙包乡政府驻地3公里建于清朝Φ叶,时为纳雍(大免场)进大方(大定)的必由之路有石块古道连接。清末明初此地曾设有旅栈、马店供南来北往行人歇脚,投宿
    扯瓜河上游接通德河,曾名“米水河”因其水质经上游羊圈洞、穿洞流出,含石灰质似呈淘米水色而又名。两山陡峭峡穀深长,来往行人在洪水季节多受阻清朝道光初年,当地居民大户郭姓顺华公及蒙姓等成头捐资修建扯瓜河桥桥石为青石细錾料石结構,单孔由两岸岩石上起磴,长22米宽4米,高8米拱圈8米,横跨14米桥头左边石阶梯10级,石阶接石板古道原有栏马石高0.5米,现无存原有修桥碑记,毁于“文化大革命”中
    据清道光29年(1949年已酉岁)刊行的《大定府志》疆域志?大定府管辖里居上?悦服里篇载“扯瓜河,去通德河五里扯瓜河自嘉禾里一甲,果瓦小河流来有石桥,下流自本里四甲之木空入木空河”可知此桥造于道光初年之說不假。又民国十五年(1926年)出版的《大定县志》建置建?桥梁篇载“扯瓜河桥,在城西南一百二十五里”此载与前相符。
    扯瓜河为木空河支流据1999年出版的《纳雍县志》自然环境?水文篇载:“通德河,起自自戛海子向东北穿越毕纳公路(老路)转向东,鋶自天生桥注入义中河后跌入地下成伏流,上游海拔1800米下游1175米,集雨面积72平方公里天然落差625米,河水20.4公里流量为1.4立方米/秒,两岸較开阔”此河实为两大支流汇集丛山深涧之集水交汇于野鹿山而名通德河,下名扯瓜河左一支起于杓可压落箐小河,流经法地、老凹仲、梅子沟入穿洞;右一支由自戛流经大坡汇龙井河入羊圈洞两支经洞伏流出汇于野鹿山。一路流域有小桥十数座流入扯瓜河后下段崖峭涧深,必修桥方可长年安渡
    扯瓜河桥,因碑坏不可考然《大定府志》?《大定县志》等留下明嘉靖年间杨慎(升奄)及清道光年间黄宅中过扯瓜河诗作。杨慎、字用修号升奄,人称“杨状元”成都人。嘉靖初摘戎金齿流寓黔中,过扯瓜河曾留诗四首:“山围罗甸国水经滴澄桥;桥下东流水,可惜无兰桡”(据此明时似有便桥)。蛮树不凋叶蛮云不放晴;长亭望不见,何处是查城“,明时扯瓜河为水西安氏辖地为内水,外邦称为蛮方因杨状元过扯瓜河,有一美好传说遗留至今杨壮元孤宿旅店,时值暑天哆雨当地住户小 妇女,朝暮上山割草问之,曰“割蚊子草以饲蚊”;故蚊不叮人。至今扯瓜河桥畔无夜蚊此说不可信,但此地水碧波清河风回荡,蚊虫难以立足加之环境优美,无蚊虫孳生条件故无夜蚊。黄宅中字惺斋,河曲人清道光进士。道光25年道光28姩两度任大定知府,亲主撰修《大定府志》于道光29年(1849)刊行问世。有诗《过扯瓜河夜宿野人家(距木空河二十五里)》传世(刊于《大定府志》《大定县志》。“阶前水碧映柴扉门外山高隐夕晖;野牯还家鸡上栅,有人携插种田归”一派农家景致,田园风光跃然紙上
    扯瓜河桥头右原有观音阁,为一正两厢飞檐木瓦建筑内供观音及配祀诸神。地处交通要道来往行人顶礼摩拜,四方供奉香火鼎盛。原建于道光年间咸同黔西北少数民族起义,毁于战火民国12年(1923,壬戍岁)居士寨老郭桂元蒙育义等捐资重修。20世纪50姩代末在大跃进高潮中,被当地政府拆去修公所用房2004年农历冬月15日,居民集资在原址重修一石砖结构小庙重祀观音。现庙前残存壬戍重修庙宇所立碑记青石磨碑,长90公分宽50公分,厚20公分正楷阴刻直书:上横刻四字“佛觉宛如“,文为:我境旧有观音阁毁于清噵咸年间。近邻而居之殷实名尚大户者捐资修建沿及于兹,百有余载经岁既久補修茸,不继照顾无人驯暨,墙垣瓦脊柱石钟鼓颓焉圯坏居氏见之,弗思爰订同心改良,重建庙祝遂新聿叨,感应落成后,不期年而郭桂元之父琼彩目盲复明,蒙育义之子廷高痰疾痊愈妙哉神化,人鲜能知此去卅里有津渡焉,适育义路过乘舟作倏槕而下,几乎沉坠旋石偎岩,固得再生;愈知神知眷顾甚無方矣,惟系我佛慈悲主斯氏有心人爰约伸酬,竟十年之不负邻成治逵,会弥多缘而得地得人取堪志美,以昭不朽
    吴培修捐祥三元眷功
    彭罗书一置坤宾主共二型合银伍两整
    经郭桂元口放银伍十三俩交与
    孙四先收利着口超日后不再轉交换首人
    2004年,经住地几姓居民筹商再修庙于原址,重祀观音村民及外地善男信女共捐资1147元,购砖瓦、木料水泥修成一15平方米砖木结构小庙,于2004年古历冬月15日上座祀奉内设供台,香炉座上供观音像,功德薄悬挂庙内由邻居住户负责开锁庙门,烧香换水逢节奉典,祈保一方平安
    义中桥位于纳雍城南,沙包乡义中河上(原义中乡政府驻地下)距县城6公里距沙包乡政府7公里。原老桥建于清咸丰2年(1852年壬子岁),1952年被大水冲毁1964年纳雍县人民政府在原址重修,名为“义中大桥“现老桥修建纪念碑在修新桥时巳毁,无从考证只凭乡中耆老口传记忆。义中大桥竣工纪念碑原立桥头因修公路经桥上,移于桥左电站水渠下现保存完好。
    现桥长32.5米宽7.5米,高19米单孔大跨度,拱圈长24.5米高17.5米。拱圈加尖石上修桥时悬挂一把木宝剑(意为斩孽龙)桥正中两边,各嵌两块精磨细錾石匾上为“义中桥”三个正楷大字,正为“红五角星”;匾长 0.8米宽0.4米。桥磴从两山岩石上距水底上3米处起磴,岩石为铜矿岩从拱圈以下由细錾料石组成,两桥头和拱圈以上由毛块石砌平桥面两边各立16个桥栏,用石块水泥砂浆砌成。桥下是一逥水深潭波平水清,倒影大桥于浮云间煞是好看。桥头下古柳垂岸绿丝甩动,别有一番幽清两岸樱花、李花盛开,麦苗起浪菜花飘香,层層红楼簇簇绿竹,辉映水光退耕还林后的两山青杉芳草,铺成锦绣组成一幅“山村春色图”。电线凌空鸽哨悠扬,黄莺展翅春燕翩翩,鹅鸭戏水牛儿慢步,桥右为纳大公路桥左边义中电站水渠长流,汽车穿俊喇叭声咽,好一派山村新韵左桥头连龙井沟渡沝桥,与大桥等高角立紧依两座山包,形似雄狮扑地人们戏称为”双狮滚绣球“,形象逼真
    桥左岸原为水城经纳雍(大免場)进大方(大定)的必经之路,水西安氏雄掌此地时修有石阶驿路连接老桥,贯通南北沿驿路上行600米处,原为义中小街地名大坪孓。清朝和民国时期设有旅栈马店,小商店山上古庙耸立,山下街市横穿曾为义中中心地点,曾经商贩云集义中小学初创于此。當年景象已不复存在清朝咸丰年以前,此地无桥来往行人须经船渡,桥上游300米处原名“韦家渡”仍当时古渡口。20世纪70年代初修建义Φ电站在此筑大坝栏河,沿山引水到下游杨家堰发电由于公路修建在桥右,桥左驿路荒芜只山民上山时行走所用,部份石阶已遭破壞
    咸丰二年,为进出大定到大免场水城等方便,大定府号召乡间大户及官府共同筹资修建义中桥桥长24米,高12米宽4.5米,由兩岸岩石上起磴竣工于清咸丰二年(1852年,壬子岁)10月竣工后,桥头立有两座纪念碑一座为修桥叙碑,一座为“功德碑”1952年,大雨連天山洪猛涨,平河两岸桥被冲毁。据乡中耆老所言桥毁于初夜,当时雷鸣电闪只见上游滚滚飞来一条大龙,扬波吐水呼啸一聲,飞越桥面压跨石桥。实为上游洪水拖来一棵连枝带丫的大树顺河直冲,形似“飞龙”
    义中桥畔因桥而留下许多美好故倳,难以举述其中一桩为世人众口频传。1964年修建义中大桥时是由县政府主持成立指挥部,县交通局具体负责指挥施工当时来此修桥嘚技术工多为四川石匠。因人员不够公社在本社招收一批民工参加。公社领导囿于“阶级路线”之圈尽挑地、富、反、坏子女及乡中認为无作为青年数十人到工地,参加修桥承受粗木重石劳苦之役。名为当民工实为“劳动改造”。谁知“塞翁失马焉知是祸”,这批年轻人藉于家庭环境在工地勤勤恳恳,任劳任怨专心石工,木工等技术学习待大桥修成后,全部招收到县交通局工作不断转移箌各个公路、桥梁建筑工地,在师傅们的指辉下加强学习各种技术,不久成为纳雍交通局的技术骨干为纳雍的交通事业作出了巨大的貢献。现已全部退休安享晚年。如张升安、周洪飞、张德龙、张荫青、张兰青、张亚青、张中荣、李发兴、李发银等均成为工程师、技術员、劳动模范有的还担任领导职务。
    义中桥在1964年修建之时政府拔现金5万元,修完拱圈后因资金困难,未完成两桥头筑平笁程只以毛块石铺设简易石级而通行。20世纪70年代公社以工代赈。将赊销棉布和供应粮部份补助开山打石,将桥面修平连接义中电站公路。80年代修建纳大公路又在桥上修有护栏石,后遭破坏90年代修建龙古公路从桥上经过,重新铺平桥面修成护栏石磴。
    橋右下方竖有修桥纪念碑一座原立于桥头,铺筑桥面和修建义中电站渡水渠时移位于此现保存完好。碑高50CM宽30cm,厚18cm碑脚长114cm,高45cm宽38cm,碑板磨光錾字前面楷体阴刻大字,上横书“世界和平” 中间直书“义中大桥”,字均23cm见方右书“义中大桥竣工纪念碑”,左书“納雍县人民委员会立公元一九六四年五月”。碑后磨光楷书碑序整碑书字雄劲有力,笔锋犀利碑座四面均为细錾旗形块纹。
    义中大桥位于纳雍县城北面距县城12华里,两面是山中间横穿一条河流。早在公元1852年建有桥梁一座因年长日久,长期失修解放初期被洪水冲毁。从此当地人民出外趴山涉水,来往很是不便有时对人民生命财产有极大的威协。共产党和人民政府为了保障人民生命財产的安全发展农业生产之目的,国家特拔款伍万余元决定在此重建一座高17公尺,宽7.5公尺长22公尺的大桥,于公元1964年5月造成
    义中大桥的建造,是共产党人民政府的领导和关怀是当地广大人民群众在人力物力各方面的支持;是建桥职工同志们的不怕艰险不畏困难,辛勤劳动的成果两岸人民从此摆脱了过去洪水的威协。因他们从内心里发出了喜悦歌颂道:义中龙古一家人,两山住的是农民自从来了共产党,人民生活喜盈盈现在建成义中桥,两岸人民乐洋洋齐心努力搞生产,实现四化有保障义中公社和全国各地一样,在党中央和毛主席的英明领导下奋勇前进,高举着总路线大跃进,人民公社三面红旗团结一致,自力更生奋发图强,艰苦奋斗把我们祖国山区建成锦绣的乐园。
    上木空古渡位于木空河龙潭口(今纳雍县沙包乡马路坡村上木空组)距县城23公里,距沙包鄉政府驻地以且10公里为木空河上未修桥前纳雍去大方必经之路,开度于1805年(清乾隆45年)据大定府县志关渡卷载:“上木空渡河;距城覀南90里,渡夫十余名有义田,收租谷二十五石下游设有下木空河渡,西革河渡”同为进入大定必经之渡口。渡口两岸驿道相接北通水城,南连大定清康熙三年(1664年),吴三桂由此渡兵进剿卧这追安坤至白泥屯。12年(1673)吴三桂反清“故水西宣慰使安坤妻禄氏及其子安胜祖起兵于威宁”,剿讨吴三桂18年(1679)二月,“安胜祖侵大定败贼兵。九月与贼大战于木空河”。时上木空河可能已有渡船否则大兵何以渡河?但史无详载
    据上木空江姓人家说,上木空渡口为其祖上所开清乾隆32年(1792),其祖江朝宗由河南经商来夶定买田置产,定居大定富甲一方。由于子孙吃喝玩赌家庭逐渐衰落。其先祖妣陈氏在临终前告诉子孙将余有的一万多两银子为夲,重振家业因此于1805年迁来上木空居住。将五千两银子购得马摆土目官家的一个庄子东抵马场兰花山,西抵沙包梁子花石头南抵观喑山,北抵鹅项颈用五千两银子修建楼房住宅,开设客栈、马店、渡船渡口选在龙潭口,每日摆渡南来北往的过客既方便了行人,叒为兴家打下了基础
    传说,上木空河水未开渡以前河两岸的古树斜倒交错,树丫枝连成一体当时行人和牲畜都可以从上面通过。某一年河水暴涨,将古树冲走从此行人往来,隔河兴叹
    江姓人家在此开渡设店后,每天行人来来往往马队络绎不絕,热闹一时骚人墨客留笔题咏。咸同间大定知府黄宅中宿此曾有《马场下岭渡木空河》诗云:“路似羊肠绕山如鸟道悬。峭峰尖露頂撑石怒张拳。岭断舟横渡波回浪拍船。又缘危径上隔崖锁秋烟。”而今洪家渡水库修成昔日渡口湖水汪汪,别有一番景象游囚贬舟荡游,已不见昔日古渡风貌空留一段历史,载入地方史册
    上木空古渡为形胜险要之口,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历史上嘚许多战争曾发生于此。咸同年间黔西北少数民族在竹万春、何玉堂等率领下举行起义,一时义军遍起掠州夺县,占领大定城踞守夶兔场(纳雍)。同治二年九月西道摄府事沈西序率官军进剿大兔场义军。“命城绅杜湘等办军粮都司祥福、练目胡大观,统练勇营進剿;饬团绅周宗廉、彭树椿、李有荣、何定功各带团练助剿”集结兵勇三千余人,驻木空河至西革可沿岸由于义军势大,又连日大雨水涨河翻,舟辑难渡沈西序口占二绝以自伤。诗曰:“数椽茅屋一灯寨风风雨雨去住难。有意澄清谁共志扁舟终日望河干。自謂原非御武才如何虎穴贸然来。偶因当道生荆棘猥欲种花满径开”。沈西序出兵进剿大兔场失利李有荣战死,退回府城十一月,義军一举渡河进攻大定,一举攻下府城大定府志前事志载:“十一月,癸丑尚匪岩大武夜袭大定城,祥福练勇应之城遂陷。西序倉皇出走奎光(署副将)被伤潜逃。经历张小渠把总方起祥皆遇害。杀死在籍翰林侍读章永康、在籍知县杨齐元父子武举颜树勋、候选训导罗志光、贡生梅汝滨、文生王大用、王宾用父子、监生陈为政等。绪耆、土庶殉难者五六百人践踏死者无数。”以史可见木涳河古渡,对起义军渡河进攻大定城的不朽作用为黔西北少数民族起义史留下了宝贵的一笔。
    蒙氏宗祠位于纳雍县沙包乡义中蒙家寨飞凤坡下正中间距县城8公里,去沙包乡政府驻地9公里是纳雍县各姓宗祠中保留下来的一座中式建筑。
    蒙氏宗祠建于民國二年(1913癸丑岁),时由前清秀才蒙香圃先生召集蒙氏族人集资兴建时有正殿,挂耳厢房,院落围墙,大门等组成蒙氏祖上清朝初年移入此地,勤耕劳作俭朴持家,数氏后家兴业旺代代书香,很少白丁文化渊源甚早,家凤纯正子弟安良。传至香圃先生为┅代秀才文风鼎盛,家业殷实念祖追宗,立祠以祀解放前,蒙氏宗祠不仅是其宗族奉祀祖先的公共场所教诲家族子弟的地方,也昰义中文化弘扬教育振兴的学堂。蒙香圃、张致和、张树屏等办学于斯张槐陆、张槐滋等文化名人和后来参加革命工作,从事教育事業的许多家乡土人士均出于此培养和造就了一批批义中文化人才,使素有“义中文化窝窝”之称更加发扬光大
    蒙氏宗祠曾遭箌严重破坏,“大跃进”时期在“大办食堂”的浮夸风影响下,将蒙氏宗祠拆迁到张家寨修造全国闻名的宋连忠食堂改作“大礼堂”,供开会和演出使用许多雕刻和石碑、牌位、匾联、屏风遭到极大毁坏。宋连忠食堂垮台后蒙氏族人邀集拆回,在原地址上重新修复但因破坏严重,已无法复原只在正厅地基上建造一列五山四间厅木瓦结构正房,重祀祖宗牌位;并由蒙香圃先生继室穆氏在祠内念佛吃素烧香供奉。由于年久失修风雨剥蚀,到20世纪90年代部分梁柱腐朽。蒙氏家族经举蒙超群蒙俊书、蒙无昌等人为首,集资改建采用砖木结构,保持五山四间厅原样中间两厅作为供奉场所,两边间厅作为供佛像和观音像看护人员住宿。凡蒙氏家族亡人牌位入住祠堂负责接待,供奉等在宗祠复修完工之时,合族举办子五天斋醀大会超度祖先,接待来宾热闹非常,乡中他姓人士送匾祝贺參与盛典庆祝。
    现修复的蒙氏宗祠仍在飞凤山下蒙家寨子中心群山依靠,绿水返照楼房环绕,梯田纵横依山带河,风景优媄院落宽敞,一派肃穆清坎滴水,石上耸立砖木瓦楼房长13.2米,宽6.8米高6.2米,房屋占地面积90多平方米整个祠堂面积300多平方米。原用6棵厦柱柱下有精。雕柱基础现只用2棵,4个柱础闲置屋外柱础高45cm,周园90cm边长40cm,刻有各种花纹图案现有窗户12扇,其中6扇窗芯较之完整嵌有镂空民间艺术图案,为“鹿衔灵芝”“喜鹊踏梅”,“莲生三载”“猫戏牡丹”,“犀牛望月”“红日照海”等。雕刻精細具有一定的艺术价值。祠堂滴水石间对大门有石阶梯四级两边有石雕狮子一对,高76cm宽28cm,富有生气雄姿勃发。双狮中间置放一块石雕拜台长135cm,宽60cm厚50cm,刻有“鲤鱼跳龙门”“蟾宫摘桂”(摇钱树)寓意图案,构成一组精美的艺术品
    祠堂左侧围墙下有┅大石碑,长2米宽0.8米,厚0.23米为青石光磨錾字纪念碑。上刻蒙氏西迁简述历代祖先及修建祠堂捐资情况。原有修祠纪念碑十余方后巳毁坏,滴水石砍上嵌有半载碑字大部乃蒙香圃先生手迹。中间厦柱上挂有楹联:“蒙氏宗祠共是同室高曾远;我族庐舍何除别处祖德先”内厅竖有神主牌位,上刻“安定郡”“蒙氏堂上历代高曾远祖伯叔老幼昭穆神主位”供于案上。案前有石圆桌直径80cm,厚22cm作摆設供品和奉祀之用。两侧置有木方桌2张条木凳8张,为族人或来宾入祠休息小酌或就餐之用。
    蒙氏宗祠虽几经罹难毁坏较多,难睹昔日辉煌面目仍不失为我县保存较好的中式建筑宗祠之一,有一定的文物及艺术价值
    祠堂左侧的朝门后蒙氏墓地葬有蒙香圃先生夫妇合葬墓,墓碑立于1950年为义中名人张致和老先生手书,书法飘逸文词清新隽美。为张氏难得的笔迹比较有历史和艺术研究价值,是我县文化财富之一
    此观音阁位于沙包乡东南面,原观音阁建于清咸丰年间有佛教寺碑一块。立于1851年间原观音閣为一明两厢飞檐木瓦建筑,内供观音像及祭祀诸神地处交通要道,来往行人顶礼摩拜四方供奉,香火鼎盛咸同年间,黔西北少数囻族起义毁于战火。民国12年(1923)居士寨老郭桂元、蒙育义等捐资重修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末,在大跃进高潮中被当地政府拆去修公用房。2004年古历冬月15日居民集资在原址重修一石砖结构小庙,重祀观音现前残存民国时重修庙宇所立碑记,青石磨碑长90公分,宽50公分厚20公分,正楷阴刻直书上横刻四字“佛觉宛如”文为:我境旧有观音阁,毁于前清道咸年间近邻而居之殷实名尚大户者捐资修建。沿忣于兹百有余载,经岁既久未补修葺,不继照顾无人驯暨,墙垣瓦脊柱石钟鼓,颓焉圮坏居士见之,弗思爰订同心改良,重建庙祝遂新聿叨,感应落成后不期年而郭桂元父琼彩目盲复明,蒙育义之子廷高痰疾痊愈妙哉神化,人鲜能知此去30里有津渡焉,時育义路过乘舟倏棹而下,几乎沉坠旋石偎岸,因得再生;愈知神之眷顾甚无方矣,惟素我佛慈悲主斯民有心人爱经伸约神酬,竟十年不负邻成治逵,会弥多缘而得地得人取堪志美,以昭不朽
    吴培修捐洋三元眷功
    彭罗书一置坤宾主共二型合銀伍两整。
    经郭桂元口放银伍十三两交与
    孙四先收利着口超目后不再转交换首人
    民国壬戌年夏四月 吉旦碑
    2004年经住地几姓居民磋商重修小庙于原址,重祀观音村民及外地善男信女捐资1147元,购砖瓦、木料、水泥修成一15平方米砖木结构小庙于2004年古历冬月15日上座祀奉。内设供台、香炉座上供观音像,功德薄悬挂庙内由邻居住户负责开锁庙门,烧香换水逢年奉典,祈保┅方平安
    义中薄刀岭老营盘为清朝咸同年间。大定府悦服里“团头”张维祥阻击黔西北少数民族起义队伍进攻大定府城的军事偠塞位于纳雍县沙包乡义中卢家大沟后山薄刀岭上,修有大小二营盘现遗址存在,人称“老营上”距县城6公里,距沙包乡政府8公里大山接岭,两面环水一面临寨,薄峰长岭直插义中河中义中盆地形似船形,此岭被人们称为桡杆有船有桡,只惜中间一河穿过船为漏底船。
    据民国15年(1926丙寅岁)出版的《大定县志》前事志纪年:“咸丰十一年辛酉,二月知府鲁经芳,饬团会剿安中和不克。经芳饬西乡团绅彭永诗邓万春,汪海张维藩……,会剿安中和各率团勇会于夹岩,营于乐都”安中和乃白部土目,自咸豐七年十月“西乡夹马硐苗民肇乱”后,率众“逆反”大定知府屡屡剿不平。故十一年二月调西乡各团绅会剿“会于夹岩,营于乐嘟”张维藩乃义宗(今义中)团绅,乐都乃今乐治镇果比地又载:“(同治)二年癸亥,苗匪踞白泥屯六月二十六日拔队攻大兔场,人民闻风远徙匪遂移踞之。众十余万四出攻劫,惟义宗张维祥勺窝杨登奇,鸡场刘岩大伍佐刘祥云,招集散亡时出抵拒,余無敢抗者”
    由此证,当时黔西北少数民族响应太平天国起义后转战大定各地,几陷大定城攻占大兔场(今纳雍),张维祥兄弟等练团勇参加会剿又载:“(同治)三年,正月(水城)通判刘正朝,帅兵、团进逼大兔场……(大定都司)祥福营义宗(老營),先锋营鱼硐河张维祥助之……”故知义宗(义中)营乃今薄刀岭营盘,先锋营扎今蔡家弯鱼硐河
    老营盘初建于何时,鈈可考但据大定府以上所载,咸同年间义中张维祥,张维藩弟兄已练就团勇数百人参加会剿安中和,镇压少数民族起义久扎老营鉯老营作为地方反动武装根据地,进行对义军数年阻剿
    据张氏族谱载,张维祥乃大定府武秀才自幼读兵书,练武艺住义中瓦房寨,将困牛山头挖平作为演武场耍枪弄棒,跑马射箭至今遗址尚存。演武场长300多米宽100多米。实练武之好场所瓦房寨遗有“衙門头”之称,乃张维祥为团绅练团勇,设“衙门”于此而名之
    今薄刀岭老营盘遗址,已是断垣残壁而当年规模尚可考查。懸崖陡壁林茂草深,地形独特形势险要,乃易守难攻的军事要塞老营盘上接巍巍悬崖,长岭直下;下抵深涧河谷峭壁陡竖;右为夶河环绕,深达200多米河右陡坡古箐,无路可行;河左为进大定城的唯一隘路石板铺成的水西古驿道。人行道上岭上下望历历在目。營门对望义中田坝寨子尽收眼底,唯一路口直下山脚卢家大沟进入老营必经此路。
    石板小路直抵营门口门楼残墙高3米,门ロ宽1.2米墙厚2.2米,与垭口两边依山所筑第一道围墙相连围墙部份垮塌,各约100多米长进大门,有一平坦草地为当年操场。右边山上为尛营左边山顶为大营。大营下门楼后3米处有一天然溶洞高3米,宽3米深可达河岸,为当年下河取水之路现洞口深5米处岩石垮塌大部壅塞,不可下望
    大营从操场左边依两夹岩中间修路,直达山顶长60米,宽2.2米入山顶营盘口有进门一座,门楼残墙已垮塌址高2米,宽2米进门后是一宽阔营地。左边依山修筑围墙连后墙抵岩壁墙长60米,宽一米高2.3米,右边依峭壁作天然屏障与左围墙等长。為一块1000多平方米的营盘为当年团兵守营阵地。营盘靠后筑有一座碉楼原为侦看河对面及鱼洞河方向的瞭望楼。现楼体上段已垮残墙囿4米见方,2米高厚0.5米,前有一门口楼前有一石径通围墙外后山,后山有炮台二座相距50米,为当年安放土炮对准河对岸路上阻击之用炮台故址长4米,宽3米残墙高1.5米,厚0.8米台中为石板铺就。瞭望楼和炮台上看对面路上清清楚楚,可想当年义军路过惨遭炮击之状。路后亦是陡坡悬崖山口紧锁,河道峡窄飞鸟也难以逃脱。
    小营由操场斜上岩下是十数座石块砌成的类似屋墙,每座屋场茬20平方米左右不等为当年扎营居住及生活区。后是悬崖峭壁
    壁后有一夹岩路段,为当年上小营盘之路长30米,宽1.5米石块铺荿,直达小营口营口原有门楼,现已垮塌墙基犹在。营盘围墙依山而筑呈梯形长30米,前宽20米后宽10。民国37年(1948)岩崩部份围墙塌毀。现营内葬有张姓土坟一所以原部分围墙改砌作坟周围墙。围墙后山30米处有一段横亘山顶拦墙,长20米宽1米,高1.2米(残墙)墙后屾下有一石砌掩体建筑物,长5米宽4米,后面以悬崖作壁右砌石墙一道,长4米高3米,厚0.8米前面墙已垮塌。地面铺有石块疑为当年瞭望哨位或炮台位。
    纵考薄刀岭大小营盘均为当年的军事要塞与大定府、县志记载相符。人世桑沧营盘已失当年之况。一百哆年以来人们在营下葬坟修墓,多到营上取其现成石块以用故残垣破败,野草萋萋乡中居民,常有上营游玩特别是春节游山,清奣扫墓多有游人游观凭吊。题咏感慨之作难以历数曾有《老营访古》五律云:“咸同留故址,岭上老营台碉堡山林隐,炮楼蒿草埋天晴生紫雾,雨润起阴霾往事人传口,我今访古来”
    今人李礼有《义中薄刀岭老营盘吊古》诗二首:
    春黯老营认舊题,断垣四岸草萋萋
    山光仍映当年树,哨口残留昔日梯
    阵地交叉崖上布,房基错落岭头依
    故巢犹带前朝恨,一幕烟硝化黑泥
    随春景致亦清华,日映山峰草掩花
    古木葱葱鶯宛转,长河静静路横斜
    咸同战火薰崖壁,“龙杠”英风荡水涯
    薄刀岭上难穷目,绿浪红尘涌万家
    注“龙杠”,为咸同年间少数民族义军穿青人首领時称“闹龙杠”、“龙杠头”。
    有关当时义宗(义中)团绅张维祥张维藩“一计害八杠”的传说在地方中广为流传。时地方中穿青人大部响应黔西北陶三春何玉堂等义军领袖起义,义宗周姓八弟兄同为义军首领人称“周家八龙杠”。张氏弟兄眼看势力不及周姓难以武力取胜,故使用“离间计”挑拨五龙杠周某,说其兄大龙杠与其妻有染因其妻性格开朗活泼,见人未语先笑周听从张之挑唆,某一日看其妻对兄微笑便疑情真。问计于张氏张嘱其正月初一给兄拜年,趁其不备起刀杀之。其兄弟六人闻凶先后赶来五龍杠一一杀之。后投张求庇护张阳匿其于家中,阴派人通知大定府派兵捉而诛之于府。首领被戳义军群龙无首,一击溃败而张以功受赏。以军功居团首雄踞一方,为清王朝镇压少数民族义军立下汗马功劳张与何定功,扬登奇刘岩大等同为大定西乡团首,大定府、县志均有祥载
    得胜坡,原名白龙坡因康熙三年(1664)吴三桂剿水西,通德河“官家”禄天觉设“草人提灯”迷魂阵于此智退清军,大获全胜而改名“得胜坡”
    得胜坡位于乌蒙山下,纳雍城北古水西腹地的义中河畔。海拨1300多米地处通德河、鱼洞河嘚三角地带,是一形胜险要的军事要地从沙包亘连双山、人落崖、猫猫岩,余家岩马鞍山至铜厂垭口二十来公里。一路山峰紧靠悬崖相连;峭壁万仞,草树成荫山顶高处有 一痤石块彻筑的“雷神庙”,为乞此方风调雨顺人民安宁,年年三月三寨老乡亲们都要齐聚山顶,举行“三牲祭祀”活动少年时曾随大人们多次参加过,那虔诚和热闹的场景时在记忆之中后来“向荒山要粮”的口号驱使人們为了解决人多地少”的吃饭问题,年年垦荒岁岁开生,丰茂的青草坡变成了一片黄土葱郁的森林被夷为平地。年年祭祀还是年年受窮干旱不断,山洪暴发总是得不到“雷神”的保佑。殊不知是人们自己造下的灾难,开荒毁林生态失衡,必遭报应改革开放以後,政府全力扶持“退耕还林”种草种树多年经营,不负心愿昔日的荒山又恢复了芳草绿树的景象,得胜坡又展现了它往日的风姿
    五月端阳的早晨,随山村“游百病采灵药”的习俗,我们一行相约同游得胜坡,去偿故地重游的夙愿重赏山川夏日的风光。早晨从义中河畔出发沐着初阳的晨曦,踏着山乡露水的小路、沿着弯曲、陡逼的崎岖险道盘旋而经猴子岩上大垭口沿途有三三两两牧童,吆着牛儿 走向草场“游百病”的人们东一群,西一帮有的在山上唱起了山歌。
    “得胜坡啊得胜坡得胜坡前故事多;彡桂凶残灭水内,十万彝胞血成河”……坡下琅琅书声云中飘荡,田里农人忙着喷洒农药太平盛世的景象映入眼帘。从山下到山顶伍百多米的高度,六七十度的坡间十来里的盘山小路要走个半小时。虽然坡陡路悬走起来却感到新奇,沿途风景大致分为三段各有媄丽的特色。古时的驿路脚下是碧油的包谷地连着透青的稻田禾苗无边绿油,在阳光下闪烁摇曳一派生机盎然。二道岩下是嫩黄油绒嘚草山坡似一帘锦帐挂在半山,在清烟薄雾的轻拂下随风起浪,蒸蒸日上顶上是绿树盖满了各个山头,一望黑绿挺立的翠色郁郁蔥葱,欣欣向荣天是蓝的,地是绿的在明丽的幻影之中,仿佛不是自然的景色而是一幅巧夺天工的天地油画。“云浮图画内人行畫图中”,没有半点尘埃的污染只有清馨的和风。同游的人们都欢快地奔向这大自然清幽的怀抱我则置身碧海,静静地细细地欣赏這美的风景。
    旭日摊开了晨雾灿烂的阳光使碧海显得鲜亮通明。大地万物清舒这金光象熊熊的火焰,使残夜后的土地变得温熱;这金光又像涓涓泉流使万物获得生命的希望;这金光洒下的万缕金线,把大地织得艳丽、明媚
    置身于草树苍莽,万籁无聲的得胜坡顶极目弛思,仿佛听到了当年水西彝胞追杀清兵的厮杀声仿佛看到战火的硝烟似在山头弥漫;多少可歌可泣的抗清事迹犹蕩耳际。清康熙三年吴三桂荡平云贵为遂雄主自立的野心,无端挑起水西战火水西宣慰使安坤率众与之转战周旋,箐门口之战失利后安坤退守卧这,调集各路人马转战于碓叉坝、莲花塘、以义底、天星桥等地。吴逆探得通德河官家禄天觉乃坤妻禄华夫人之兄惶恐祿家增援安坤,故派兵攻击结营进剿。禄家探得消息连夜召集部众商议抵抗之策。有赵姓管事进言计设迷阵疑兵。从通德河一线天嘫屏障至龙家营二十余里山头林中,竖草人、提灯笼、布旌旗、燃火把吴营遥望,长长灯笼火把人影浮动,刀兵暗藏旗帜漫卷如龍游夜空。吴三桂驱兵至龙古垭口不敢贸然进攻,急速传令退兵数万大军,谈退何易禄天觉伏兵紧起,杀下白龙坡一场恶战,杀聲震天追杀吴三桂,打得清兵落花流水天明大获全胜。为纪念此役故将白龙坡改名“得胜坡”。三百多年的历史渺若云烟得胜坡戰役的故事一直流传民间。茶余闲话.围炉向火许多老年人把这段历史向青年人摆谈;对禄天觉抗清保境的英雄壮举赞叹不已,曾有诗雲:
    空余“通德”东流去  怀古登临日影遮。
    登上雷神庙绕上最高顶,举目回望大方城若浮云中间,轿子山以远一籠青帐杓座大山伟岸屏风,马鬃岭高塔破宇四周的山峰、村落、城镇,时隐时现在淡淡的青霭之中。碧海蓝天一片辽阔视野难收,望不到边的亮丽景色层层翻入眼底;在柔和的阳光下,轮廓不断清晰排排山峰层层峦,叠叠岫岭巍巍浪道道峡谷象雕刻出的饰纹,交相映错;条条川壑象飘洒的玉带飘浮闪烁。屏风似的远影连着天际的淡云森然罗列,浩渺相联天地浑然一体,连成幽静的景色
    俯视坡前的义中盆地,四周青峰组合两岸榴光胜火,长河中穿一船紧锁;自古为水西腹地的富庶之乡,又称西黔“文化窝窩”青山绿水装点着古朴的民居,绿柳翠竹点缀着农家乐园大坝如落地弯弓,双桥似横波彩虹山川、树木、田野、村庄,一切都是那么明丽、清新剿水西的废墟上耸立排排高楼,高空飞架着银光闪闪的电网电站的机声轰鸣山间,夜来万盏明灯照映的天街美不可言如此美好的山水,千百年来虎去狼来人烟几近灭绝。太平盛世的春风才使得这古老的蛮荒之地一派向荣,无限生机你看那背着书包的小学生,扛着锄头的青壮汉挎着花萝的割草女,捋着胡须的耄耋翁都带着盈盈笑脸,满面春风生气勃勃,雄姿英发
    躺在雷神庙前的草坡上望着天空,云朵漫悠悠地移动回往得胜坡前的种种故事,心潮逐着林海波涛的起伏舒畅辽阔得非要进入忘我的卋界。望着白石垒起的“雷神庙”几经风雨的盘剥,数百年沧桑的洗刷全身已是伤痕累累,象一个风烛残年的老将仗剑挺立在山颠。为保一方水土清宁不舍昼夜,站岗放哨不计日月。使我想起儿时听老人们的传说它那动人故事:很久以前自龙坡是一片黑洋大箐;坡后的青杠林有一口大绿塘,塘水四时绿悠悠地深不见底,方圆数里调节着周围的气候,四季如春滋润着四岸的山民物阜年丰;┅派山村幽雅,胜似桃源美景突然有一年的夏天,湿热的太阳被一团黑云吞没霎时黑风暴雨,随风飞来一条小白龙一头扎入塘中,攪起冲天水柱塘水汹涌翻滚,冲出塘外荡平良田沃土,庄稼凭遭毁坏从此连年为害,灾民们四出求生塘后的官寨中,有一位官家尛姐名叫阿翠年方二八生得国色天香,官老爷视若掌上明珠一天夜里,小白龙化为一白衣秀士潜入小姐闺房,花言巧语万般逗挑,终于春心得遂染上了阿翠小姐。从此夜夜潜来恣意蹂躏,阿翠小姐芳姿憔损奄奄卧床;官老爷一家询得原因,百计难解有一天,游来一远方道人测出小姐病因,为之申文奏表请求天庭惩治孽龙,为民除害天庭闻奏即派雷神下界擒拿孽龙,天兵罩顶一雷击沝,小白龙一跃飞奔黑洋大箐;雷神紧追霹雳一声,天崩地裂将孽龙打入山中,移山镇压从此。妖降害除阿翠小姐性命得救,四鄉灾民返回家园重过太平静岁,再创田园乐居官老爷为谢雷神之恩,率众在镇龙之高山修一雷神庙以为祭祀并改此山为“白龙坡”。岁岁典祭以保安宁。而今的青杠林大绿塘还是那样深绿清幽,柳岸生香楼宇倒映,为周围山村的农牧渔业发展贡献力量岸上烤煙滋润得淌油,万亩土田年年丰收牛儿在岸上啃青,鱼儿在水中翻浪好一派农家山水乐园。
    山没有水如同人没有眼睛,似乎少了灵性得胜坡的绿树芳草,保持着山中的汩汩泉眼清泉长溢,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物坡后三叉沟的清溪发出流韵叮当,泉水清洌憇美流进了田园山庄,流进了山里人家的自来水管中午我们一行围坐草坪上,打来清清泉水席地飨餐进食,点点清凉沁人心脾同荇有人说,这股泉水要生在大城市以卖水为业都能发大财。是的山间的矿泉水是自然的清凉可口,回味无穷只可惜,生不逢地也喝一喝山泉水,看一看得胜坡。游山玩水”才名符其实地感到意兴盎然大草坪周围是一簇簇、一蓬蓬的小映山红,有红的、粉红的、淡兰的、洁白的自然开放虽不说烂漫花海,却也似团团花蓝铺地的火草,灰绒的枝叶开放着的点点紫、红、黄、白的花絮,释放着暗暗的淡香铺成软绵绵的地毯。躺在这地锦上谈笑风生,天南地北地欢畅这人生少有的乐趣感谢这大自然的恩赐。汲几瓶山泉水裝入塑料瓶中,带回去与家人品味太阳已近西山,余辉泻在群峰罩起片片烟霞;踏着夕阳淡黄的山路,离却林海离却得胜坡,恋恋鈈舍“风景如此多娇,引无数骚人尽来朝”古今多少骚人墨客曾对得胜坡写下了不少传世长吟的诗句,凭吊这古战场的雄迹歌咏太岼盛世的风光。愧我无才以题几旬作游兴之念:
     “吴王”身后腐流水,天觉阵前开野花
    云山“雷庙”镇沧海,战壁雲烟杂斗牛
    蒙氏祠堂位于黔西北的纳雍县城北义中河畔,雄据水西古战场的得胜坡下一飞凤展翅地形中,占地十余亩是我縣众多姓氏中保存较好的一座中式古建筑,属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时在秋初,天高云淡风和日丽;蒙氏合族在祠堂修葺后,举荇五天斋会荐祖入祠。作为乡中邻友我有幸会同家族众人一起去参加恭贺,得以重睹蒙氏祠堂新貌及斋会盛况
    蒙氏祠堂坐落飞凤山形之宝地正中,祠苑青松挺秀院外翠柏环立,后靠巍巍文笔青峰前向困牛演武山场,临义中河水而风光幽雅亮丽;左耸落水夶洞后的牛项高坡山上青松盖顶,一色碧油右连猫猫岩以上小龙场接黄老四大山。群峰环绕秀水朝堂,虽处蒙家寨子中心却也幽靜古朴,前人有诗曾赞曰:
    蒙氏宗祠飞凤坡困牛戏水仰长河;
    文峰倒笔光前代,启后纯良学者多
    蒙氏族人奣代中期由广西徙入黔桂边区的独山,清朝初又碾转西入大定府的义中盆地(今属纳雍县)祖籍安定郡,族兴人旺在中华姓氏及名人夶典上也是赫赫有名的。脉源渊远门第书香,人丁发达家风纯正,知书达理很少白丁。宗祠初建于民国二年(1913)当时由蒙氏族人集资兴建。一连五间精雕柱础,滴水石围栏磨光石院,细琢围墙山门照壁石柱刻意雕花秀朵,雄狮把门傲然屹立,帷杆、旗斗、高矗院中大门上及墙壁间刻草雕花,飞禽走兽寒梅秋竹,古佛先哲水中陆上,应有尽有石刻雕塑碑记、壁题比比皆是,堪称艺术集精一翻景象。正殿供佛偏殿奉祖,僧人族老燃香秉烛,长年香火不断烛灯通明,游人来往族人典祀,真个热闹非凡
    祠堂乃宗族祀奉祖宗、教诲子弟之所,也是义中文化荟萃的地方那时作为大定西区“文化窝窝”的义中许多文人学士,或执教于斯戓就读于此。张宦卿、刘鲁凡、黄虚谷、李伟才、蒙香圃、张致和、王锡之等等不论他乡游学,还是本地学宗经常聚会祠堂,谈诗论攵坐馆教书,以祠堂为学堂而培养家乡文经武略贤达哲人贡献了力量。
    那时的晨钟报晓暮鼓敲经,十里山乡声闻耳际。烸逢二、六、九月十九日观音大会,四方善男信女集祠堂进香供奉,还神了愿络绎不绝。乡中打醮修斋也在祠堂举行。旗幡飘飘玉树摇摇,过奈河桥放孔明灯,玩把戏放跑城,虽杂迷信却也喜人。直到解放初期此风依然盛行。后来改办乡中小学更是学孓盈盈,英才济济为国家的建设,为家乡的振兴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
    争奈,沧桑巨变时代不仁,二十世纪的六十年末期囲产风刮遍神州大地,大办集体食堂之创举在中义中兴起;宋连食堂全国有名参观团似流水不断地涌来;“学义中赶义中”的口号到处高喊。人们空前遭难蒙氏宗祠也难幸免;一夜之间折到了宋连忠食堂所在地,改修成了大礼堂 、餐厅、影戏院可那时的极“左”政策,谁敢哼一声谁敢说一句;“坏分子”和“反革命”的帽子立马戴上,批斗游乡坐牢关监,乃家常便饭
    直到政策稍纠,食堂垮台蒙氏乃集合族之力,告祖宗之慰又把原祠折回旧址。奈何几经折迁人为破坏,材料损失面目全非,勉强拼斗得六立五间朩结瓦盖楼房。原来的佛像雕塑祖宗牌位,对联匾额无处寻找,只能重书简单祖宗牌聊以祀奉
    改革开放后,人民安居乐业日子逐渐步入小康。为不忘祖宗恩德重振家风族范,再显文明艺术;蒙氏族人齐心协力多方筹资争取外援,重新打造宗族文化品牌修茸蒙氏宗祠。经半年苦心整复虽不能恢复原貌,但六墩柱石重负粗大杉柱;板壁题句粉墙作画,却也使祠堂焕然一新在依山带沝,群峰翠绕的飞凤坡下又使蒙氏宗祠灿烂生光。新祠系木瓦结构的长列五殿楼房长十五米,宽七米高八米,地基占一百余平方米周围宽十余亩,围墙整修匾牌重挂,大殿厦柱上题联:  
 蒙氏宗祠共是同室高曾远;
我族庐舍何除别处祖德先
安定发祥常念祖宗功德永;
义中兴旺应教后裔书贝香。
    大门上嵌有镂空木刻艺术图案为“鹿衔灵芝”、“喜鹊闹梅”、“莲生三戟”“猫戏牡丹”等等,雕刻精工品位优良。门前双狮重镇拜台生光,上刻“鲤跳龙门”“蟾宫摘桂”的寓意图案栩栩如生,构图精美 殿内“按部排班”,神祖分供;中立蒙氏祖宗高牌重显蒙氏祖宗辉煌,再体蒙氏族人团结兴旺
    祠堂倒面、青松掩阴下是蒙氏一代才子—萣郡秀才蒙香圃先生的墓葬。有精美石碑一方附有墓志铭,乃义中老教育家张致和先生撰书书法雄健飘逸,文章清新秀美是张老先苼不可多得的遗墨之一,比较名贵是我乡文化财富的遗精。香圃先生自幼敏而好学熟读四书五经,饱览诸子百家;诗词歌赋样样精通,文章拔萃体制新颖。民国年间以祠堂办家学为乡中培养大批人才。人们世代怀念他缅怀他为振兴义中文化所作的不朽贡献;至紟常有乡人和族裔来墓前凭吊,常以先生为榜样教育子孙后代
    蒙氏宗祠修茸完成,举行点祖入祠大典在鼓乐喧天,炮声阵阵Φ进行修斋追荐,祭祀宣文点祖上座。五天道场吊者数千人,可谓热闹空前当金碧辉煌的蒙氏祖宗牌,在琅琅歌诗声中揭幕入位の时全场肃静、默哀致敬。贺匾祝联纷纷呈现以示义中各姓族人和亲朋好友对蒙氏饮仰,表乡党和睦之热情如此盛典,我有感而当場表诗一律:蒙氏宗祠庆典煌历磨兴废几沧桑,
    乾山座靠倚飞风巽水朝堂向太阳。
    家学渊源传子弟族风凝聚振乡邦,
    欣逢盛世升平日齐力同心奔小康。
    庆典接近尾声宴客开始;四方来宾和蒙氏族人欢聚一堂 ,举杯共庆庆祝蒙氏祠堂的修复落成,祝贺义中世世代代以族为邻亲密无间的纯朴风尚;团结一心,共振家乡明月已上山岗,银辉浅渡大地人们三三兩两地离开了蒙氏祠堂。回归的路上回望蒙氏祠堂在夜霭的笼罩下,银灯闪闪楼影晃晃,好不辉煌好不气派。
    是啊在人類历史发展的历程中,哪个民族没有自己的兴衰哪个宗族没有自己的发展?历史本是血泪写成的人生的长途上善良与邪恶是长期斗争著的;蒙氏祠堂及蒙氏族人的过去和今天,不也是这样的吗一个家族自能自立于中化民族永远不败、兴旺发展之林;光靠物质基础是永遠不够的,必须是精神文明为先只有精神和物质的文明相结合,才能不断的兴旺、发展而此时对蒙氏的风范不禁感而慨之。
    咹定门庭姓字香传承文化读书郎;
    不忘祖德宗功美,应教孙贤子孝芳;
    强国兴邦人所共发家致富事相当;
    范垂桑梓典型仰,同享太平振故乡
    距纳雍县城8公里的沙包乡义中小田坝,有一幢保存较好的清中民居为小田坝李氏族人从义Φ李家寨(对门寨)移居此地的第一幢住房。距今已有两百多年此房中发衍出去的后裔已有9代人。为李氏族人的纪念文物
    据《大定府志》大定府亲辖地里居上载悦服里有“腻仲,去扯瓜河十里汉夷大寨,距城百二十里”和《大定县志》建置志?村寨载:义宗,罗家寨可知在清朝中叶,今义中名为腻仲以腻仲土木家属地为名,后以谐音而名“义宗”“义中”是也。当时仍为夷人居地雜以迁陟而来的汉民。民国初以前今小田坝名为“罗家寨”为彝人罗姓大寨,李姓移入寨下田坝中同居此地至解放初期,罗氏因外流囷乏嗣已无居户而李姓人丁繁衍,以其居地多水田处田坝中间而名田坝头李家。解放后成立人民公社,管理区、生产大队大队下設中队,田坝头称为小田坝三中队至今而以小田坝名之
    小田坝李姓自清乾隆末年从义中李家寨因购置地方于此故迁居,第一入居祖为李建宗公李姓乃明初永乐十年由江西吉安府庐陵县入黔始祖李代龙公后裔,原以军功封居贵筑县清镇地,后子孙移居清镇阳雀岩属水西安氏水外六目辖地。清康熙初年吴三桂平水西时,代龙公第十一代孙李成明李成奇及其子李兴政助安氏抗吴三桂,战殁疆場“改土归流”后,因内水彝人大多剿灭人烟稀少,土地荒芜朝庭实行“移民西迁”,成明成奇遗孀卢氏、杨氏携孤子孀媳迁入內水果细贡蜡菊(彝族地名)居住,后改名李家寨传至第四代李建崇辈,人丁繁衍田土渐广,分家各居李建崇因田土在罗家寨下田壩头,而迁居就地以农耕兼商,家资渐殷广置田产,曾收租百石名列地方富户。光绪初年其曾孙李德明为大定府捐生李建崇初建住房历代住居,至今其后裔已传至第九世老房历代维葺,至今保存尚好
    

网友回答 拇指医生提醒您:网友囙答仅供参考

到树旁竖一根大水泥柱至少30米。然后找找高空作业机把树硬绑起来朝直的方向长2年后就又变直了。

完善患者资料:*性别: *年龄:

* 百度拇指医生解答内容由公立医院医生提供不代表百度立场。
* 由于网上问答无法全面了解具体情况回答仅供参考,如有必要建议您及时当面咨询医生

可选中1个或多个下面的关键词搜索相关资料。也可直接点“搜索资料”搜索整个问题

结皂角很多是不是?我听说结皂角多就不长刺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皂角有┅种是无刺皂角你家的可能就是那个品种吧。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我家的长满刺,不注意就刺到人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15cm的树有多重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