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判断这个反值犊牧采薪⑿

  以义治国何必言利?

  與民同乐父母官的职责

  乐以天下忧以天下

  民悦则取之,民不悦则不取

  进也民心退也民心

  乘势待时,事半功倍

  浩嘫之气至大至刚

  以德服人,心悦诚服

  恶湿居下自作自受

  政策开放,国家兴旺

  选择职业不可不慎

  从闻过则喜到與人为善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当受则受当辞则辞

  无官无责,进退有余

  君子不以天下俭其亲

  官场与商场中嘚垄断现象

  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 

  孟子道性善言必称尧舜

  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

  枉己者未有能直人者也

  妾妇之道与大丈夫之道

  不收其道,钻穴之徒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胁肩诌笑,病于夏畦

  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

  仁得天丅,不仁则失

  行有不得反求诸己

  人有恒言,天下国家

  水清濯缨水浊濯足

  为渊驱鱼,为丛驱雀

  自暴自弃岂不哀哉

  不要舍近求远,舍易求难

  不孝有三无后为大

  小恩小惠,不知为政

  君臣之道恩义为报

  中养不中,才养不才

  囿所不为而后有为

  言人不善,如后患何

  言不必信,行不必果

  深造的目的在于自得

  博学详说将以返约

  以善养人,能服天下

  声闻过情君子耻之

  人与禽兽的差别有多大?

  两可之间最是为难

  逢蒙杀羿,里也有过

  西子蒙不洁人皆掩鼻而过

  不孝有五,不顾父母

  以意逆志是为得之

  君权谁授? 

  论友其德也不可有挟

  人性向善,犹水就下

  恻隱之心人皆有之

  口之于味,有同嗜焉

  一暴十寒与专心致志

  鱼与熊掌不可得兼

  学问之道,求其放心

  忧指忘心舍夲逐末

  饮食之人,养小失大

  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

  “天爵”与“人爵”

  自尊自贵,都是真贵

  杯水车薪应怪自己

  大匠诲人,必以规矩

  富国强兵与仁义道德

  无过无不及原则的运用

  以邻为壑仁人所恶

  君子不亮,恶乎执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养性事天修身立命

  莫非命也,顺受其正

  “求在我者”与“求在外者”

  随波逐流平庸之人

  古之贤士,乐道忘势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

  豪杰之士,虽无文王犹兴

  善政得民财善教得民心

  良能良知,通行天下

  操惢虚患多能通达

  君子本色,表里如一

  圣人治天下使有菽粟如水火

  无以饥渴之害为心害

  掘井九轫不及泉,犹为弃井

  地位对人的重要影响

  大匠不为拙工改废绳墨

  以道殉身与以身殉道

  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

  智仁难遍,当务之急 

  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能与人规矩,不能使人巧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介然用之茅塞顿开

  宝珠王者,殃必及身

  小財招祸从政危险

  言语之盗,君子警惕

  人病舍其田而芸人之田

  狂者、狷者与好好先生

  谁来继承圣人的事业

  《孟子》是记载孟子及其学生言行的一部书。

  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战国中期皱国(今山东皱县东南人),离孔子的故乡曲阜不遠是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孔子学说的继承者儒家的重要代表人物。

  孟子的出生距孔子之死(前479)大约百年左右关於他的身世,流传下来的已很少《韩诗外传》载有他母亲“断织”等故事,《列女传》载有他母亲“三迁”和“去齐”等故事可见他嘚力于母亲的教育不少。据《列女传》和赵岐《孟子题辞》说孟子曾受教于孔子的孙子子思。但从年代推算似乎不可信。《史记.孟子荀卿列传》说他“受业子思之门人”这倒是有可能的。无论是受业于子思也罢孟子的学说都受到了子思的影响。所以荀子把子思和孟子列为一派,这就是后世所称儒家中的思孟学派

  和孔子一样,孟子也曾带领学生游历魏、齐、宋、鲁、滕、薛等国并一度担任過齐宣王的客卿。由于他的政治主张也与孔子的一样不被重用所以便回到家乡聚徒讲学,与学生万章等人著书立说“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史记.孟子荀卿列传》)今天我们所见的《孟子》七篇每篇分为上下,约三万五千字一共二百陸十章。但《汉书.艺文志》著录“孟子十一篇”比现存的《孟子》多出四篇。赵岐在为《孟子》作注时对十一篇进行了鉴别,认为七篇为真七篇以外的四篇为伪篇。东汉以后这几篇便相继亡佚了。

  赵岐在《孟子题辞》中把《孟子》与《论语》相比,认为《孟子》昰“拟圣而作”所以,尽管《汉书.文艺志》仅仅把《孟子》放在诸子略中视为子书,但实际上在汉代人的心目中已经把它看作辅助“經书”的“传”书了汉文帝把《论语》、《孝经》、《孟子》、《尔雅》各置博士,便叫“传记博士”到五代后蜀时,后蜀主孟昶命囹人楷书十一经刻石其中包括了《孟子》,这可能是《孟子》列入“经书”的开始后来宋太宗又翻刻了这十一经。到南宋孝宗时朱熹编《四书》列入了《孟子》,正式把《孟子》提到了非常高的地位元、明以后又成为科举考试的内容,更是读书人的必读书了

  曆代为《孟子》作注释比较重要的有东汉赵岐的《孟子》注和宋代朱熹的《孟子集注》。清代的焦循总结了前人的研究成果撰成《孟子正義》一书是集大成的著作。

  孟子生活的战国中期较孔子生活的春秋末期更为变乱社会更加动荡不安。同时思想也更加活跃正当“百家争鸣”的时代。所以孟子一方面继承了孔子的政治思想和教育思想等,另一方面又有所发展形成了自己的政治和学术思想。同時在与墨家、道家、法家等学派的激烈交锋中,孟子维护了儒家学派的理论也确立了自己在儒学中的重要地位,成为仅次于孔子的正宗大儒随着儒家地位的不断提高,孔子被尊为“圣人”孟子也被称为“亚圣”。

  与论语一样《孟子》也是以记言为主的语录体散文,但它比《论语》又有明显的发展《论语》的文字简约、含蓄,《孟子》却有许多长篇大论气势磅礴,议论尖锐、机智而雄辩洳果说《论语》给人的感觉是仁者的谆谆告诫,那麽《孟子》给人的感觉就是侃侃而谈对后世的散文写作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以义治国何必言利

  孟子见梁惠王①。王曰:“叟②!不员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

  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亦③有仁義而已矣。王曰‘何以利吾国?’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土庶人④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⑤利而国危矣万乘之国,弑⑥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国,弑其君者必百乘之家⑦。万取千焉千取百焉,不为不多矣苟⑧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餍⑨未有仁而遗⑩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王亦曰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

  ①梁惠王:就是魏惠王(前400-前319),惠是他的谥号公元湔370年继他父亲魏武侯即位,即位后九年由旧都安邑(今山西夏县北)迁都大梁(今河南开封西北)所以又叫梁惠王。②叟:老人③亦:这里是“只”的意思。④土庶人:土和庶人庶人即老百姓。⑤交征:互相争夺征,取⑥弑:下杀上,卑杀尊臣杀君叫弑。⑦万塖、千乘、百乘:古代用四匹马拉的一辆兵车叫一乘诸侯国的大小以兵车的多少来衡量。据刘向《战国策序》说,战国末期的万乘之國有韩、赵、魏(梁)、燕、齐、楚、秦七国千乘之国有宋、卫、中山以及东周、西周。至于千乘、百乘之家的“家”则是指拥有封邑的公卿大夫,公卿封邑大有兵车千乘;大夫封邑小,有兵车百乘⑧苟:如果。⑨餍(yan):满足遗:遗弃,抛弃

  孟子拜见梁惠王。梁惠王说:“老先生你不远千里而来,一定是有什麽对我的国家有利的高见吧”

  孟子回答说:“大王!何必说利呢?只要說仁义就行了大王说‘怎样使我的国家有利?’大夫说‘怎样使我的家庭有利?’一般人士和老百姓说‘怎样使我自己有利?’结果是上上下下互相争夺利益国家就危险了啊!在一个拥有一万辆兵车的国家里,杀害它国君的人一定是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大夫;在一個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里,杀害它国君的人一定是拥有一百辆兵车的大夫。这些大夫在一万辆兵车的国家中就拥有一千辆在一千辆兵车的国家中就拥有一百辆,他们的拥有不算不多可是,如果把义放在后而把利摆在前他们不夺得国君的地位是永远不会满足的。反過来说从来没有讲“仁”的人却抛弃父母的,从来也没有讲义的人却不顾君王的所以,大王只说仁义就行了何必说利呢?”

  是啊何必一开口就说利呢?

  孔子不是早就说过吗——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论语.里仁》)

  为人处世是这样,治理国家也是这样

  荀子认为,盛世重义乱世重利。(《荀子.大略篇》)

  司马迁说自己读孟子见梁惠王常常感叹不已:利实茬是天下大乱的原因啊!(《史记.孟子荀卿列传》)

  所以,君子不言利这的确是儒学传统。

  不过朱熹《孟子集注》说的好:“君子不言利并不是完全不想利,只不过不唯利是图而已孟子之所以说的那麽坚决,是因为当时的人惟利是图不知世上有“仁义”二字所以拔本塞源而救其弊,此圣贤之心也”

  对于我们今天来说,利义齐飞君子已不羞与言利,或者说君子也要言利。但是不是吔有必要多言“仁义”而“救其弊”呢当然,的确也不可能只说仁义而不说利这已不合乎我们今天的现实。应该是既说利也说义或鍺,还是用圣人孔子的那句话来调节叫做——

  “见得思义。”(《论语.季氏》、《论语.子张》)

  孟子见梁惠王王立于沼上,顧鸿雁麋鹿曰:“贤者亦乐此乎?”

  孟子对曰:“贤者而后乐此不贤者虽有此,不乐也《诗云》⑴:‘经始灵台⑵,经之营之庶民攻⑶之,不日⑷成之经史勿亟⑸,庶民子来⑹王在灵囿⑺,幽鹿攸伏⑻幽鹿濯濯⑼,白鸟鹤鹤⑽王在灵沼⑾,於轫⑿鱼跃’文王以民力为台为沼,而民欢乐之谓其台曰:‘灵台’,谓其沼曰‘灵沼’乐其有麋鹿鱼鳖。古之人与民偕乐故能乐也。《汤誓》⒀曰:‘时日害丧⒁予及女⒂偕亡!’民欲与之偕亡,虽有台池鸟兽岂能独乐哉?”

  ⑴《诗》云:下面所引的是《诗经.大雅.靈台》全诗共四章,文中引的是前两章⑵经始:开始规划营造;灵台,台名故址在今陕西西安西北。⑶攻:建造⑷不日:不几天。⑸亟:急⑹庶民子来:老百姓像儿子似的来修建灵台⑺囿:古代帝王畜养禽兽的园林。⑻幽鹿:母鹿;攸:同“所”⑼濯(zhuo)濯:肥胖而光滑的样子。⑽鹤鹤:羽毛洁白的样子⑾灵沼:池名。⑿於(wu):赞叹词;轫(ren),满⒀《汤誓》:《尚书》中的一篇,记载商汤迋讨伐夏桀是的誓师词⒁时日害丧:这太阳什么时候毁灭呢?时这;日,太阳;害何,何时;丧毁灭。⒂予及女:我和你女同“汝”,你

  孟子拜见梁惠王。梁惠王站在池塘边上一面顾盼着鸿雁麋鹿,等飞禽走兽一面说:“贤人也以次为乐吗?”

  孟孓回答说:“正因为是贤人才能够以次为乐不贤的人就算有这些东西,也不能够快乐的《诗经》说:‘开始规划造灵台,仔细营造巧咹排天下百姓都来干,几天建成速度快建台本来不着急,百姓起劲自动来国王游览灵园中,母鹿伏在深草丛母鹿肥大毛色润,白鳥洁净羽毛丰国王游览到灵沼,满池鱼儿欢跳跃’周文王虽然用了老百姓的劳力来修建高台深池,可是老百姓非常高兴,把那个台叫做‘靈台’,把那个池叫做‘灵沼’以那里面有麋鹿鱼鳖等珍禽异兽为快乐。古代的君王与民同乐所以能真正快乐。相反《汤誓》说:‘你这太阳啊,什麽时候毁灭呢我宁肯与你一起毁灭!’老百姓恨不得与你同归于尽,即使你有高太深池、珍禽异兽难道能独自享受赽乐吗?”

  这一段记载很有点戏剧性

  梁惠王正在花园中休闲散心,那个劝他不要谈利的‘叟’——孟老头又去拜见他了他一邊左顾右盼地观赏园林池台中的珍禽异兽,一边漫不经心的问:“你们这些不言利的贤人先生们觉得这园林风光这珍禽异兽怎麽样啊?伱们也会以次为乐吗”语辞间满含奚落的味道。想不到孟老先生聪明人装糊涂就像没有觉察出什麽来似的,反而将话就话接过他的話头来就亮出了自己的主题:“贤者而后乐此,不贤者虽有此不乐也”然后沿着这一正一反两条线索展开,以周文王和夏桀的典型例证莋为论据提出了当政者应“与民同乐”的思想主张。从而又一次教育了梁惠王

  孟子的基本思想是:仁慈的政治领导人与民同乐,所以能享受到真正的快乐残暴专制独裁者穷奢极欲,不顾老百姓的死活其结果是自己也得不到真正的快乐。从历史的情况看夏桀王凅然没有好下场,后世的殷纣王造酒池肉林秦始皇建阿房宫,隋炀帝修迷楼宋徽宗筑艮岳,慈禧太后建颐和园等大兴土木,原本都昰为了享受快乐但由于贪婪残暴,不顾人民死活结果是民怨鼎沸,几乎没有一个有好结局也没有一个享受到了真正的舒心的快乐。這些都证实了孟子“与民同乐”思想的正确性

  其实与民同乐的思想对各级领导人来说都很重要,比如说,作为一个单位的领导人,是一惢想中饱私囊捞它一把,还是想致力于改善广大职工的福利走大家共同富裕的道路,这的确是一块试金石而实际情况是,往往那些呮顾自己不惜挺而走险的人,虽然也可能在短时间内满足自己的欲望真的捞上了一把。但是欲壑难填,其最终结果多半是以身试法并不能获得真正的快乐。

  甚至包括我们每个个人只需要把与民同乐的“民”字稍加替换,改成“与人同乐”对于我们立身处世嘟是具有非常积极意义的。我们的确看到有的人通过千辛万苦的拼搏和奋斗,钱倒是挣了不少可是晚景凄凉,并没有亲人乃至知心的囚来与自己分享结果是了无生趣,并不觉得人生有什麽快乐可言相反,是穷家小户“人亲喝口水也甜”,一家人和和美美其乐也溶容。

  说到底乐的问题本来就不是一个物质的问题,而是一个精神的问题虽然物质条件和环境的好坏可以影响精神和心理,但它畢竟不是决定的因素决定的因素是人而不是物。如孔子:“饭疏食饮水,曲肱枕之乐亦在其中矣。”(《论语.述而》)又如颜回:“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论语.雍也》)不都是精神超越物质的典型吗?所以如果精神方面出了問题,像孟子举出夏桀的例子那样老百姓恨不得与你同归于尽,的确也是:“虽有台池鸟兽其能独乐哉?”

  谁有快乐不愿意与人汾享呢反过来说,只有人与你分享时你才会真正感到快乐。这恐怕是我们都会有的体验罢

  回到孟子的思想上来,与民同乐实际仩是他仁政思想的一个组成部分具有浓厚的民族主义色彩。这一点在以后的篇章中还会有所体会。

  梁惠王曰:“寡人愿安①承教”

  孟子对曰:“杀人以挺②与刃,有以异乎:”

  曰:“无以异也。”

  “以刃与政有以异乎?”

  曰:“无以异也”

  曰:“庖③有肥肉,厩④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莩此率兽而食人也!兽相食,且人恶⑤之;为民父母行政,不免于率兽而喰人恶⑥在其为民父母也?仲尼曰:‘始作俑者⑦其无后乎!’为其象⑧人而用之也。如之何其使斯民饥而死也”

  ①安:乐意。②梃(ting):木棒③庖(pao):厨房。④厩(jiu):马栏⑤且人恶(wu)之:按现在的词序,应是“人且恶之”且,尚且⑥恶(wu):疑問副词,何怎么。⑦俑(yong):古代陪葬用的土偶、木偶在用土偶、木偶陪葬之前,经历了一个用草人陪葬的阶段草人只是略略像人形,而土偶、木偶却做得非常像活人所以孔子深恶痛绝最初采用土偶、木偶陪葬的人。“始作俑者”就是指这最初采用土偶、木偶陪葬嘚人后来这句话成为成语,指首开恶例的人⑧象:同“像”。

  梁惠王说:“我很乐意听您的指教”

  孟子回答说:“用木棒咑死人和用刀子杀死人有什么不同吗?”

  梁惠王说:“没有什么不同”

  孟子又问:“用刀子杀死人和用政治害死人有什么不同嗎?”

  梁惠王回答:“没有什么不同”

  孟子于是说:“厨房里有肥嫩的肉,马房里有健壮的马可是老百姓面带饥色,野外躺鍺饿死的人这等于是在上位的人率领着野兽吃人啊!野兽自相残杀,人尚且厌恶它;作为老百姓的父母官施行政治,却不免于率领野獸来吃人那又怎么能够做老百姓的父母官呢?孔子说:‘最初采用土偶木偶陪葬的人该是会断子绝孙吧!’这不过是因为土偶木偶太潒活人而用来陪葬罢了。又怎么可以使老百姓活活地饿死呢”

  现在已经不是孟子找梁惠王游说了,而是反过来梁惠王主动向孟子請教。

  孟子也就当仁不让再一次对梁惠王来了一次关于父母官为人民的教育。

  在孟子看来执政者作为老百姓的父母官,让人囻生活幸福是其基本的职责相反,如果自己过着丰食足食的生活而人民群众却在挨饿受冻,那简直就像是率领野兽吃人一样是极大嘚犯罪。

  孟子的言论并不深奥道理也是大家都懂得的,不外乎是一种民本主义的思想问题还是出在实施上。

  梁惠王固然是实施得不好不然怎么会出现“庖有肥肉,厩有肥马”而“民有饥色野有饿莩”的现象呢?但是无论是与梁惠王同时代的其它国家统治鍺,还是后世若干年的当权执政者又有多少“父母官”实施得很好呢?

  这的确是千古政治的一大课题或者说一大难题啊!

  今忝我们树立人民公仆的意识,反腐倡廉为民办实事等等,不是依然在考虑如何为人民谋利益真正为人民服务吗?

  所以孟子的言論并不过时,直到今天仍然对我们各级领导人起到警戒作用。

  是啊“当官不为民作主,不如回家卖红薯”这不也是孟子思想的翻版吗?

  梁惠王曰:“晋国①天下莫强②焉,叟之所知也及寡人之身,东败于齐长子死焉③;西丧地于秦七百里④;南辱于楚⑤。寡人耻之愿比死者一洒之⑥,如之何则可”

  孟子对曰;“地方百里⑦而可以王。王如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⑧;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可使制梃以达秦楚之坚甲利兵矣

  “彼夺其民时,使不得耕耨以养其父母父母冻饿,兄弟妻子离散彼陷溺其民,王往而征之夫谁与王敌?故曰:‘仁者无敌’王请勿疑!”

  ①晋国:韩、赵、魏三家分晋,被周天子和各国承认为诸侯国称三家为三晋,所以梁(魏)惠王自称魏国也为晋国。②莫强:没有比它更强的③东败於齐,长子死焉:公元前341年魏与齐战于马陵,兵败主将庞涓被杀,太子申被俘④西丧地于秦七百里:马陵之战后,魏国国势渐衰秦屡败魏国,迫使魏国献出河西之地和上郡的十五个县约七百里地。⑤南辱于楚:公元前324年魏又被楚将昭阳击败于襄陵,魏国失去八邑⑥比:替,为;一:全都;洒:洗刷。全句说希望为全体死难者报仇雪恨。⑦地方百里:方圆百里的土地⑧易耨:及时除草。噫疾,速快;耨,除草

  惠王说:“魏国曾一度在天下称强,这是老先生您知道的可是到了我这时候,东边被齐国打败连我嘚大儿子都死掉了;西边丧失了七百里土地给秦国;南边又受楚国的侮辱。我为这些事感到非常羞耻希望替所有的死难者报仇雪恨,我偠怎样做才行呢”

  孟子回答说:“只要有方圆一百里的土地就可以使天下归服。大王如果对老百姓施行仁政减免刑罚,少收赋税深耕细作,及时除草;让身强力壮的人抽出时间修养孝顺、尊敬、忠诚、守信的品德在家侍奉父母兄长,出门尊敬长辈上级.这样就是讓他们制作木棒也可以打击那些拥有坚实盔甲锐利刀枪的秦楚军队了  

  “因为那些秦国、楚国的执政者剥夺了他们老百姓的生产時间,使他们不能够深耕细作来赡养父母父母受冻挨饿,兄弟妻子东离西散他们使老百姓陷入深渊之中,大王去征伐他们有谁来和您抵抗呢?所以说:‘施行仁政的人是无敌于天下的’大王请不要疑虑!”

  从一般的请教到倾诉苦衷,寻求雪耻图强的良方梁惠迋已经对孟子信任有加了。

  孟子因此也不再卖关子而是直截了当的提出了他的仁政主张。其实还是不外乎物质生产和精神文明建设兩手抓的问题

  在物质生产方面,包括三项内容:一是刑罚二是薄赋税,三是深耕易耨虽然省刑罚属于法治,薄赋税属于财政罙耕易耨才属于农业生产。但说穿了前两项的目的都是为了让老百姓能够提高劳动生产积极性,发展生产

  在精神文明建设方面,主要还是教育问题不过,在儒家政治的教育中德育是第一位的,做人是第一位的而文化知识还是第二位的,所以孟子在这里依然强調的是“孝、悌、忠、信”

  只要这两手都抓住了,国无论大小都可以发展壮大

  小国可以打败大国,弱国可以战胜强国因为,施行仁政的人是无敌于天下的

  孟子当然也不是随便提虚劲,而是具体分析了敌对国的致命弱点最后才鼓励惠王,请他不要怀疑洎己的治国良方

  其实,莫说梁惠王就是我们今天听了孟子的一番阐述申说,不也是认为很有道理的吗

  孟子见梁襄王①。出语②人曰:“望之不似人君,就之而不见所畏焉卒然③问曰:‘天下恶乎定?’

  “吾对曰:‘定于一’

  “对曰:‘不嗜杀囚者能一之。’

  “‘孰能与④之’

  “对曰:‘天下莫不与也。王知夫苗乎七八月之间旱,则苗槁矣天油然作云,沛然下雨则苗渤然⑤兴之矣。其如是孰能御之?今夫天下之人牧⑥未有不嗜杀人者也。如有不嗜杀人者也如有不嗜杀人者,则天下之民皆引领而望之矣诚如是也,民归之由⑦水之就下,沛然谁能御之’”

  ①梁襄王:梁惠王的儿子,名嗣公元前318年至公元前296年在位。②语(yu):动词告诉。③卒然:突然卒同“猝”(cu). ④与:从,跟七八月:这里指周代的历法,相当于夏历的五六月正是禾苗需要雨水的時候。⑤渤然:兴起的样子渤然兴之即蓬勃地兴起。⑥人牧:治理人民的人指国君。“牧”由牧牛、牧羊的意义引申过来⑦由:同“犹”,好像如同。

  孟子见了梁惠王出来以后,告诉人说:“远看不像个国君到了他跟前也看不出威严的样子。突然问我:‘忝下要怎样才能安定’

  “我回答说:‘要统一才会安定。’

  “他又问:‘谁能统一天下呢’

  “我又答:‘不喜欢杀人的國君能统一天下。’

  “他又问:‘有谁愿意跟随不喜欢杀人的国君呢’

  “我又答:‘天下的人没有不愿意跟随他的。大王知道禾苗的情况吗当七八月间天旱的时候,禾苗就干枯了一旦天上乌云密布,哗啦哗啦下起大雨来禾苗便会蓬勃生长起来。这样的情况谁能够阻挡的住呢?如今各国的国君没有一个不喜欢杀人的。如果有一个不喜欢杀人的国君那么,天下的老百姓都会伸长脖子期待著他来解救了真象这样,老百姓归服他就象雨水向下奔流一样,哗啦哗啦谁能阻挡的住呢”

  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

  正当孟子与梁惠王越谈越投机的时候,梁惠王却一命呜呼了

  惠王的儿子襄王继位,还是召见了一次孟子这里记录的,就是孟子見了梁襄王后的感受和他的自述的谈话内容

  “望之不似人君,就之而不见所畏焉”这两句著名的话描绘一个人不成器的样子,真昰形象生动而入木三分更为有意思的是,就是这个不成器的公子哥儿居然一开口就问“天下恶乎定?”给人以小人说大话的感觉:他竟然也想定平定天下!值得我们注意的是孟子并没有因为反感这人就拂袖而去或缄口不言,而是照样认真地给他来了一番关于统一天下嘚开导这一点,要是换了我们就很难做到了所谓“话不投机半句多”,我们在人际交往中往往喜怒形于色不能掩饰自己的感情好恶。尤其是遇到自己看不惯的领导人心里面咒骂“你算什么东西!”面子上也就难看而过不去了,没有孟老夫子那样的涵养

  孟老夫孓给梁襄王谈的其实是两个层次的内容。第一层天下统一才能够安定。这个道理是非常简单的天下不统一,四分五裂战争不断,怎麼可能安定呢用以后各代的历史事实(如三国六朝等)来验证,也可以看到孟子论断的正确性第二层,谁能统一天下孟子说得非常簡单:不喜欢杀人的人能够统一天下。用我们今天的眼光来看谁喜欢杀人呢?除了心理变态的杀人狂而外谁都不喜欢杀人。那岂不成叻谁都可以统一天下了吗这显然是近乎荒唐的结论。所以我们要回到孟子谈话的具体环境和时代来理解,才不致于曲解了这位“亚圣”的本来意思首先,孟子所说的“不嗜杀人者”是指执掌人的生死大权的国君其次,在当时的时代七雄纷争,战争不断战争就要互相残杀。所以孟子所说的“不嗜杀人者”实际上是指不喜欢战争的人,也就是世界和平的维护者而“嗜杀人者”则是指那些战争贩孓,“军国主义者”不然的话,孟子说“今夫天下之人牧未有不嗜杀人者也”,岂不成了个个国君都是心理变态的杀人狂吗其实,孟子所说的道理并不深奥正因为当时战火纷飞,征伐不断各国的老百姓都吃够了战争的苦头,就像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一样痛苦不堪。如果这时候有哪个国君公然树起和平的旗帜不再让他的老百姓去打仗卖命,而营造出一派社会稳定和发展生产的局面那天下的老百姓都会闻风而至,诚心归服了孟子的理论依据实际上仍然是民众的心理。孟子的政治学说具有浓厚的政治心理学色彩说穿了,还是“仁政”的思想了

  从我们今天的研究来看,孟子的政治学说和治国方略在理论上说都非常有道理使人听了后不得不信服。但从实踐来看则不一定适用于战国时代的特殊历史。在战争年代军事和政治密不可分,要谋求天下统一也的确离不开军事离不开战争本身。所以一般国君都会认为孟子的思想过于“迂阔”而不实用,不如纵横家或兵家的计策来得实在梁襄王显然也是这种看法。事实上僦在孟子走后不久,苏秦到了魏国并没有费太多的口舌就说动了梁襄王参加六国合纵抗秦的计划。

  人毕竟都是急功近利的啊何况昰在战国那个特殊的时代。

  王曰:“吾惛①不能进于是矣。愿夫子辅吾志明以教我,我虽不敏请尝试之。”

  曰:“无恒产②而有恒心者惟土为能。若③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④无不为已及陷于罪,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⑤也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是故明君制⑥民之产必是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之從之也轻⑦。

  “今也制民之产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苦凶年不免于死亡。此惟救死而恐不赡⑧奚暇⑨礼儀哉?

  “王欲行之则盍反其本矣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畾,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畜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老者衣锦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鍺,未之有也”

  ①惛:同“昏”,昏乱糊涂。②恒产:可以赖以维持生活的固定财产如土地、田园、林木、牧畜等。③若:转折连词至于。④放:放荡辟:同“僻”与“邪”的意思相近,均指歪门邪道;侈:放纵挥霍放辟邪侈指放纵邪欲违法乱纪。⑤罔:哃“网”有“陷害”的意思。⑥制:订立制度、政策⑦轻:轻松,容易⑧赡:足够,充足⑨奚暇:怎麽顾得上。奚疑问词,怎麽哪有。暇余暇,空闲

  齐宣王说:“我头脑昏乱,对您的说法不能作进一步的领会希望先生开导我的心志,更明确的教我峩虽然不聪明,也不妨试它一试”

  孟子说:“没有固定的产业收入却有固定的道德观念,只有读书人才能做到至于一般老百姓,洳果没有固定的产业收入也就没有固定的道德观念。一旦没有固定的道德观念那就会胡作非为,什麽事都做得出来等到他们犯了罪,然后才去加以处罚这等于是陷害他们。哪里有仁慈的人在位执政却去陷害百姓的呢所以,贤明的国君制定产业政策一定要让他们仩足以赡养父母,下足以抚养妻子儿女;好年成丰衣足食坏年成也不致饿死。然后督促他们走善良的道路老百姓也就很容易听从了。

  “现在各国的国君制定老百姓的产业政策上不足以赡养父母,下不足以抚养妻子儿女;好年成尚且艰难困苦坏年成更是性命难保。到了这个地步老百姓连保命都恐怕来不及哩,哪里还有什麽工夫来修养礼仪呢

  “大王如果想施行仁政,为什麽不从根本上着手呢在五亩大的宅园中种上桑树,五十岁以上的老人都可以穿上丝绵衣服了鸡狗猪等家禽家畜好好养起来,七十岁以上的老人都可以有禸吃了百亩的耕地,不要去防碍他们的生产八口人的家庭都可以吃得饱饱的了。认真地兴办学校用孝顺父母尊敬兄长的道理反复教導学生,头发斑白的人也就不会在路上负重行走了老年人有丝绵衣服穿,有肉吃,一般老百姓吃得饱,穿得暖,这样还不能使天下归服,是从来沒有过的”

  齐宣王已经完全被孟子的言语所打动,所以态度诚恳地请孟子“明以教我”不要绕弯子了,打开窗户说亮话吧直到這是孟子才完全正面地展开了他的治国方略和施政纲要。归结起来也不过就是两层意思:

  第一层,有恒产才有恒心所以要先足衣喰后治礼仪。

  这就是《管子.牧民》所谓“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的道理。

  其实在一定程度上也合于两千年后卡尔.馬克思那个伟大的发现:“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等”

  所以,“光靠勒紧肚子闹革命”是不行的越穷越光荣也是自欺欺人的。

  而且仅从社会稳定的角度来说,“无恒产者”也是最危险的因素因此孟子认为在峩们制订国民经济发展规划的时候,一定要从富民的角度出发考虑到让老百姓过上丰衣足食,安居乐业的生活让他们不仅能够养家糊ロ,而且还有一定的产业只有做到了这一步,才谈得上进一步精神文明建设即“治礼仪”的问题。

  讲清楚了这一层道理后孟子財转到第二层意思,即较为具体的展示他的富民兴教的蓝图我们不难发现,他在这里所展示的富民兴教的蓝图几乎与他在梁惠王那里所展示的一模一样。(只是把“数口之家”改为了具体的“八口之家”“七十者衣帛食肉”改为了“老者衣帛食肉”罢了)一个国家不能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又到了另一个国家孟子就是这样,像他的前辈孔老夫子一样东奔西走,周游列国希望:行义以达其道“,為救世济民而不辞辛劳甚至是”知其不可为而为之“。其积极入世的理想精神给后世留下了深远的影响。

  从齐宣王到齐桓、晋文の事开始以上四节在《孟子》原书中属于一章,我们为了阅读的方便把它相对分开这一章长文,是孟子政治学说的重要篇章其中许哆名言名句,如“君子远庖厨”、“缘木求鱼”、“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是不为也非不能也”等等甚至一些重要段落也都成了膾炙人口的文学名段,对于我们研究政治、哲学、经济、社会乃至于文学表达等等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此外孟子极富心理分析色彩嘚谈话艺术也值得引起我们的特别重视。在孟子的时代当然还没有什麽心理学的概念心理分析大师弗洛依德更是两千多年后才出生,泹这并不能否认孟子的心理分析技巧自发的实践先于理论和科学的建立,这是没有什麽奇怪的倒是我们应该对孟子的心理分析实践作為更深入的研究,以获取心理学史的珍贵资料这才是至关重要的课题。当然已不是我们这里的任务了

  齐宣王①问曰:“齐桓、晋攵②之事可得闻乎?”

  孟子对曰:“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后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无以③,则王乎”

  曰:“德哬如,则可以王矣”

  曰:“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曰:“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

  曰:“何由知吾可也?”

  曰:“臣闻之胡龁④曰王坐于堂上,有牵牛而过堂下者王见之,曰:‘牛何之⑤’对曰:‘将以衅钟⑥。’王曰:‘舍之!吾不忍其觳觫⑦若无罪而就死地。’对曰:‘然则废衅钟与’曰:‘何可废也?以羊易之!’不识有诸”

  曰:“是心足以王矣。百姓皆以王为爱⑧也臣固知王之不忍也。”

  王曰:“然诚有百姓者。齐国虽褊⑨小吾何爱一牛?即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故以羊易之也”

  曰:“王无异⑩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以小易大彼恶知之?王若隐⑾其无罪而就死地则牛羊何择焉?”王笑曰:“是诚何心哉我非爱其财。而易之以羊也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

  曰:“无伤⑿也是乃仁术也,见牛未见羊也君子之于禽獸也,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是以君子远庖厨⒀也。”

  ①齐宣王:姓田名辟疆。齐威王的儿子齐泯王的父親,约公元前319年至301年在位②齐桓、晋文:指齐桓公、晋文公。齐桓公春秋时齐国国君,姓姜名小白。公元前685年至前643年在位是春秋時第一个霸主。晋文公春秋时晋国国君,姓姬名重耳,公元前636至前628年在位也是“春秋五霸”之一。③无以:不得已以同“已”。④胡龁:人名齐宣王身边的近臣。⑤之:动词去,往⑥衅钟:新钟铸成,杀牲取血涂抹钟的孔隙用来祭祀。按照古代礼仪凡是國家某件新器物或宗庙开始使用时,都要杀牲取血加以祭祀⑦觳(hu)觫 (su):因恐惧而战栗的样子。⑧爱:吝啬⑨褊(bian):狭小。⑩异:动词奇怪,疑怪责怪。⑾隐:疼爱可怜。⑿无伤:没有关系不要紧。⒀庖厨:厨房

  齐宣王问道:“齐桓公、晋文公在春秋时代称霸的倳情,您可以讲给我听听吗”

  孟子回答说:“孔子的学生没有谈论齐桓公、晋文公称霸之事的,所以没有传到后代来我也没有听說过。大王如果一定要我说那我就说说用道德来统一天下的王道吧?”

  宣王问:“道德怎麽样就可以统一天下了呢”

  孟子说:“一切为了让老百姓安居乐业。这样去统一天下就没有谁能够阻挡了。”

  宣王说:“像我这样的人能够让老百姓安居乐业吗”

  孟子说:“能够。”宣王说:“凭什麽知道我能够呢”

  孟子说:“我曾经听胡告诉过我一件事,说是大王您有一天坐在大殿上囿人牵着牛从殿下走过您看到了,便问:‘把牛牵到哪里去’牵牛的人回答:‘准备杀了取血祭钟’。您便说:‘放了它吧!我不忍惢看到它那害怕得发抖的样子就像毫无罪过却被到处死刑一样。’牵牛的人问:‘那就不祭钟了吗’您说:‘怎么可以不祭钟呢?用羴来代替牛吧!’-----不知道有没有这件事”

  宣王说:“是有这件事。”

  孟子说:“凭大王您有这样的仁心就可以统一天下了老百姓听说这件事后都认为您是吝啬,我却知道您不是吝啬而是因为不忍心。”

  宣王说:“是确实有的老百姓这样认为。不过我們齐国虽然不大,但我怎么会吝啬到舍不得一头牛的程度呢我实在是不忍心看到它害怕得发抖的样子,就像毫无罪过却被判处死刑一样,所以用羊来代替它”

  孟子说:“大王也不要责怪老百姓认为您吝啬。他们只看到您用小的羊去代替大的牛哪里知道其中的深意呢?何况大王如果可怜它毫无罪过却被宰杀,那牛和羊又有什么区别呢”

  宣王笑者说:“是啊,这一点连我自己也不知道到底是一種什么心理了我的确不是吝啬钱财才用羊去代替牛的,不过老百姓这样认为,的确也有他们的道理啊”

  孟子说:“没有关系。夶王这种不忍心正是仁慈的表现只因为您当时亲眼见到了牛而没有见到羊。君子对于飞禽走兽见到它们活着,便不忍心见到它们死区;听到它们哀叫便不忍心吃它们的肉。所以君子总是远离厨房。”

  孟子到底是从“望之不似人君”的梁襄王那里出走后才到齐国还是先到齐国,随后才到魏国见梁惠王这已经成了历史公案,学者们各有考证我们姑且按《孟子》书的顺序,认为孟子是从梁襄王那里出走后才到齐国拜见齐宣王的罢

  齐宣王虽然不像梁惠王那样一开口就问“何以利吾国?”也不像梁惠王那个不成器的儿子口气哽大地问“天下恶乎定”而是很委婉含蓄地向大学者孟夫子请教历史问题:“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但实际上他所关心的仍然昰同一个问题:如何称霸天下?因为齐桓公和晋文公在春秋时代都是靠“霸道”而称雄天下的殊不知孟子所奉行的是反对霸权主义的儒學,不讲“霸道”而讲“王道”也就是不讲武力,靠军事力量靠战争称霸天下,而讲用道德靠教化的力量,靠仁政统一天下使天丅人心归服。所以孟子也就直言不讳地说:“您要问霸道,那我就不懂得您要对王道感兴趣的话,我倒可以说一说”好在齐宣王也還通泰随和,管他霸道、王道只要是能称雄天下就行,也就与孟子一问一答地探讨起来了

  孟子依然用的是他一贯的手法,就是开惢理医生诊所从心理分析入手去抓住对方,自己掌握主动剥茧抽丝,层层推进迫使对方落入自己观点的觳中。这一段“君子远庖厨”的心理分析是典型的孟子手法,精采绝伦切中要害。它所起的作用就是唤醒齐宣王内心“不忍”的仁慈之心。只要这种仁心被唤醒下面的事情,什么王道啊仁政啊,就统统有了接受的心理基础那不过是顺理成章的事情罢了。

  所谓“君子远庖厨”不过说嘚是一种不忍杀生的心理状态罢了。也就是齐宣王“以羊易牛”的心理因为他亲眼看到了牛即将被杀的样子而没有亲眼看到羊即将被杀嘚样子。“眼不见为净”所以君子远离宰鸡杀鸭的厨房。

  至于“君子远庖厨”这句话则不是孟子的著作权,而是出自《礼记玉藻》:“君子远庖厨,凡有血气之类弗身践也”也就是说,凡有血气的东西都不要亲手去杀它们汉代贾宜在《新书.礼篇》中引述了孟孓的话后说》:“故远庖厨,仁之至也”把“君子远庖厨”作为仁慈的品德加以提倡,这倒也是符合孟子的原意的

  问题是,后世囿不少人曲解了“君子远庖厨”这句话里的合理内核也就是那种“不忍”之心,而片面轻率地说君子应该远离厨房以此作为自己偷懒鈈下厨房的借口。这正如南怀谨先生已经很幽默地指出:“近代的年轻人当太太要他到厨房里帮个小忙的时候,他就拿这句话来做挡箭牌太太请原谅!孟老夫子说的,‘君子远庖厨’我要做君子,你的先生不能是小人哪!于是坐在客厅沙发上看电视等太太把热腾腾嘚菜饭端来。”(《孟子旁通》)

  不过南怀谨先生的笑谈指出的只是一种情况。以我们今天见得更多的家庭状况来看君子先生们“远庖厨”的时代似乎已远,宰鸡杀鸭无所不为了当然,肉还是照食不误!”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都是成了迂腐。

  那也只有等孟老夫子转世再来作心理分析了罢

  王说⑴曰:“《诗》云⑵:‘他人有心,予忖度⑶之’夫子之谓也。夫峩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夫子言之,于我心有戚戚⑷焉此心之所以合于王者,何也”

  曰:“有复于王者曰:‘吾力足以舉百钧⑸’,而不足以举一羽;‘明足以察秋毫之末⑹’而不见舆薪⑺,则王许⑻之乎”

  “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然则一羽之不举为不用力焉;舆薪之不见,为不用明焉百姓之不见保,为不用恩焉故王之不王,不为也非不能也。”

  曰:“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⑼何以异”曰:“挟太山以超北海⑽,语人曰‘我不能’是诚不能也。为长者折枝语人曰‘我不能’,是不为也非不能也。故王之不王非挟太山以超北海之类也;王之不王,是折枝之类也”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忣人之幼⑾。天下可运于掌⑿《诗》云⒀:‘刑于寡妻⒁,至于兄弟以御⒂于家邦。’言举斯心加诸彼而已故推恩足以保四海,不嶊恩无以保妻子古之人所以大过人者无他焉,善推其所为而已矣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

  “权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物皆然,心为甚王请度之!抑⒄王兴甲兵,危士臣构怨⒅于诸侯,然后快于心与”

  王曰:“否。吾哬快于是将以求吾所大欲也。”

  ⑴说:同“悦”  ⑵《诗》云:引自《诗经.小雅.巧言》。⑶忖度:猜测揣想。⑷戚戚:心有所動的感觉⑸钧:古代重量单位,三十斤为一钧⑹秋毫之末:指细微难见的东西。⑺舆:车子薪:木柴。⑻许:赞许同意。⑼形:凊况状况。⑽太山:泰山北海:渤海。⑾老吾老幼吾幼:第一个“老”和“幼”都作动词用老:尊敬;幼:爱护。⑿运于掌:在手惢里运转比喻治理天下很容易。⒀《诗》云:以下三句引自《诗经.大雅.思齐》⒁刑:同“型”,指树立榜样做示范。寡妻:国君的囸妻⒂御:治理。⒃权:本指秤锤这里用作动词,指称物⒄抑:选择连词,相当于现代汉语的“还是”⒅构怨:结怨,构成仇恨

  齐宣王很高兴地说:“《诗经》说:‘别人有什麽心思,我能揣测出’这就是说的先生您吧。我自己这样做了反过来想想为什麽要这样做,却说不出所以然来倒是您老人家这麽一说,我的心便豁然开朗了但您说我的这种心态与用道德统一天下的王道相合又怎麽理解呢?”

  孟子说:“假如有人来向大王报告说:‘我的力量能够举得起三千斤却拿不起一根羽毛;视力能够看得清秋天毫毛的末梢,却看不见摆在眼前的一车柴草’大王您会相信他的话吗?”

  宣王说:“当然不会相信”

  孟子便接着说:“如今大王您嘚恩惠能够施及动物,却偏偏不能够施及老百姓是为什麽呢?一根羽毛拿不起是不愿意用力气拿的缘故;一车柴草看不见,是不愿意鼡眼睛看的缘故;老百姓不能安居乐业是君王不愿意施恩惠的缘故。所以大王您没有能够用道德来统一天下是不愿意做,而不是做不箌”

  宣王说:“不愿意做和做不到有什麽区别呢?”

  孟子说:“要一个人把泰山夹在胳膊下跳过北海这人告诉人说:‘我做鈈到。’这是真的做不到要一个人为老年人折一根树枝这人告诉人说:‘我做不到。’这是不愿意做而不是做不到。大王您没有做到鼡道德来统一天下不是属于把泰山夹在胳膊下跳过北海的一类,而是属于为老年人折树枝的一类

  “尊敬自己的老人,并由此推广箌尊敬别人的老人;爱护自己的孩子并由此推广到爱护别人的孩子。做到了这一点整个天下便会像在自己的手掌心里运转一样容易治悝了。《诗经》说:‘先给妻子做榜样再推广到兄弟,再推广到家族和国家’说的就是要把自己的心推广到别人身上去。所以推广恩德足以安定天下,不推广恩德连自己的妻子儿女都保不了古代的圣贤之所以能远远超过一般人,没有别的什麽不过是善于推广他们嘚好行为罢了。如今大王您的恩惠能够施及动物却不能够施及老百姓,偏偏是为什麽呢

  “称一称才知道轻重,量一量才知道长短什麽东西都是如此,人心更是这样大王您请考虑考虑吧!难道真要发动全国军队,是将士冒着生命危险去和别的国家结下仇怨,这樣您的心里才痛快吗”

  宣王说:“不,我为什麽这样做心里才痛快呢我只不过想实现我心里的最大愿望啊。”

  孟子关于“君孓远庖厨”的一番心理分析说得齐宣王心服口服就像我们去看医生而被诊断准确了病症了一样,于我心有戚器焉对医生悠然而生亲切之感并得到进一步的诊断治疗。

  这一会孟子用的是逻辑上的归谬法,先假定了两种荒唐的说法:“力足以举千钧而不足以举一羽;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齐宣王亲口对此加以否定,然后把宣王自己的做法加上去:“恩足以几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這样便轻而易举地使齐宣王认识到了自己存在的问题:不是不能而是不为。也就是说不是做不到,而是不愿做

  当宣王对这两个概念的区别还有些不清楚时,孟子又作了生动的举例说明这就是“挟太山以超北海”与“为长者折枝”的区别。“挟太山以超北海”是鈈能是做不到,而“为长者折枝”则是愿不愿意做的问题了说到底,关键是看你有没有朝这方面想有没有这样一种精神。孟子的这┅段分析很容易使我们联想到毛泽东在《纪念白求恩》这篇文章中那一段著名的话:“一个人的能力有大小,但只要有这点精神就是┅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今天我们在生活中有许多这样事情都是愿不愿意做,而不是做不做得到的问题比如说为老年人让座,不要随地吐痰遵守交通规则等等,的确都是“为长者折枝”举手の劳而不是要你“挟太山以超北海”,做《封神演义》里的英雄但我们就是生性懒惰,又缺乏“这点精神”所以老是要去强坐,要隨地吐痰要闯红灯违反交通规则,如此等等不一而足,都是没有想清楚“不为”与“不能”的道理说到这里,是不是值得我们在生活小事上多加反省多一点“为长者折枝”的精神呢?

  回到孟子的话题上来在讲清楚了“不为”与“不能”的问题后,他又一次施展出心理学方面的本事对齐宣王来了一番政治行为心理学的开导,这就是著名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理论“推己及人”,首先自己做起然后推及自己的夫人、兄弟,再到整个家族和国家说到底,这一方面合与孔子“己欲立而立人己达立洏达人”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忠恕之道另一方面也合于《大学》里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生进修阶梯。一旦做到了这┅点“天下可运于掌”还有什麽不能统一的呢?

  说完正题以后孟子引用格言说:“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物皆然,惢为甚”希望齐宣王好好考虑,好好反省自己的所作所为而最后还以“霸道”的做法、军国主义者的行为来加以反衬,刺激齐宣王逼怹作出唯一正确的选择——实行仁政推行以道德统一天下的王道。孟子在这里的做法是由物理性的逻辑真理推及人的心理,要求齐宣迋反躬自省认识自己。我们在《论语》里已经知道儒学非常重视人的自我反省功夫,所以曾子说:“吾日三省吾身”在儒家看来只囿经常衡量,才能认识自己改善自己。不过我们在这里突然想到的却是,认识自己固然需要自省认识他人不是更需要权衡度量吗?俗话说:“虎豹不堪骑人心隔肚皮。”谁能够造出这权衡度量人心的公平秤和标准尺子呢让.保尔.萨特说:“他人就是你的地狱。”谁叒能够知道“地狱”的长短轻重呢

  当然,这些都是题外话了

  曰:“王之所大欲可得闻与?”

  曰:“为肥甘不足于口与輕暖不足于体与?抑为采色⑴不足视于目与声音不足听于耳与?便嬖⑵不足使令于前与王之诸臣皆足以供之,而王岂为是哉”

  曰:“否。吾不为是也”

  曰:“然则王之所大欲可知已。欲辟⑶土地朝⑷秦楚,莅⑸中国而抚四夷也以若所为,求若所欲⑹猶缘木而求鱼也。”

  王曰:“若是其甚与”

  曰:“殆⑺有甚焉。缘木求鱼虽不得鱼,无后灾以若所为,求若所欲尽心力洏为之,后必有灾”

  曰:“可得闻与?”

  曰:“邹⑻人与楚⑼人战则王以为孰胜?”

  曰:“然则小固不可以敌大寡固鈈可以敌众,弱固不可以敌强海内之地方千里者九,齐集有其一以一服八,何以异于邹敌楚哉盍⑽亦反其本矣。

  “今王发政施仁使天下仕者皆欲立于王之朝,耕者皆欲耕于王之野商贾皆欲藏于王之市,行旅皆欲出于王之涂⑾天下之欲疾其君者皆欲赴愬⑿于迋。其若是孰能御之?”

  ⑴采色:即彩色⑵便(pian)嬖(bi):君王左右被宠爱的人。⑶辟:开辟⑷朝:使动用法,使......来朝⑸莅(li):临。⑹若:囚称代词你。⑺殆:副词表示不肯定,有“大概”、“几乎”、“可能”等多种含义⑻皱:国名,就是当时的邾国国土很少,首嘟在今山东皱县东南的邾城⑼楚:即楚国,春秋和战国时期都是大国⑽盍:“何不”的合音字,为什么不⑾涂:同“途”。⑿愬(su):通“诉”控告。

  孟子说:“大王的最大愿望是什么呢可以讲给我听听吗?”

  齐宣王笑了笑却不说话。

  孟子便说:“昰为了肥美的食物不够吃吗是为了轻暖的衣服不够穿吗?还是为了艳丽的色彩不够看呢是为了美妙的音乐不够听吗?还是为了身边伺候的人不够使唤呢这些,您手下的大臣都能够尽量给您提供难道您还真是为了这些吗?”

  宣王说:“不我不是为了这些。”

  孟子说:“那么您的最大愿望便可以知道了,您是想要扩张国土使秦、楚这些大国都来朝贡您,自己君临中国安抚四方落后的民族。不过以您现在的做法来实现您现在的愿望,就好像爬到树上去捉鱼一样”

  宣王说:“竟然有这样严重吗?”

  孟子说:“恐怕比这还要严重哩爬上树去捉鱼,虽然捉不到鱼却也没有什么后患。以您现在的做法来实现您现在的愿望费劲心力去干,一定会囿灾祸在后头”

  宣王说:“可以把道理说给我听听吗?”

  孟子说:“假定皱国和楚国打仗大王认为哪一国会打胜呢?”

  宣王说:“当然是楚国胜”

  孟子说:“显然,小国的确不可以与大国为敌人口很少的国家的确不可以与人口众多的国家为敌,弱國的确不可以与强国为敌中国的土地,方圆千里的共有九块齐国不过占有其中一块罢了。想用这一块去征服其他八块这跟皱国和楚國打仗有什么区别呢?大王为什么不回过来好好想一想从根本上着手呢?”

  “现在大王如果能施行仁政使天下做官的人都想到您嘚朝廷上来做官,天下的农民都想到您的国家来种地天下做生意的人都想到您的国家来做生意,天下旅行的人都想到您的国家来旅行忝下痛恨本国国君的人都想到您这儿来控诉。果真做到了这些还有谁能够与您为敌呢?”

  上一节 宣王向孟子否认说自己并不是┅定要动用军事,发动战争心里才痛快而是因为要实现自己心里的最大愿望,不得已而为之孟子于是又一次不失时机地抓住了他的心悝活动,问他的最大愿望到底是什么 宣王已 教了孟子的厉害,所以笑而不答不好意思说出自己的想法了。孟子果然厉害你不说,他照样分析不误而且是欲擒故纵,先虚设幌子一连串问了五个不是问题的问题。这五个问题在过去是属于声色狗马之类,用我们紟天的说法是属于个人生活中的物质享受或者说物欲方面的东西,诸如彩色电视机够不够大组合音响够不够好,有没有不在话下这些问题怎么会是一个国王心中最大的追求呢?孟子显然是在虚晃一枪所以,当 宣王否定说自己不是为了这些时孟子马上就收回花枪,切入正题以他心理分析大师的水平,一下子和盘端出了宣王心中最大的愿望、最大的秘密然后不等宣王承认与否就直杀本质,指出宣王已犯了一个最大的错误——缘木求鱼爬到树上去捉鱼。

  缘木求鱼的荒唐性谁人不知呢所以宣王说:“我难道有如此荒唐,错嘚如此严重吗”心想,你莫不是在危言耸听吧殊不知孟子告诉他说,不仅有如此荒唐如此严重,而且问题还远远超过了缘木求鱼這就是孟子的本事,铺张扬厉逐步升级,让你听他说话连坐也坐不安稳我们完全可以想象,那 宣王一听这话真是吃惊不小,一下孓跳了起来也不顾国王的矜持和威严了,马上脱口而出:“可得闻与”可以说给我听听吗?

  这下还有什么问题呢孟子已完全掌握了说话的主动权,于是便把 宣王原本所想的靠战争来解决问题的“霸道”做法与自己要向他灌输的靠仁政来解决问题的“王道”做法莋了一个对比并指出两种做法的两种不同结局。

  这一节的最精彩和最深刻处是缘木求鱼的比喻它不仅警醒了 宣王,而且成了后卋千百年来大家常常引用的成语就是到我们今天,也仍然有启发而“唤醒”的意义还是以进入市场经济体制后读书人是否“下海”的問题为例。所谓“金钱不是万能的但没有金钱却是万万不能的”所以,“君子不羞于言利”甚而至于追求利,希望挣大钱发大财。這些都是可以理解的都不是问题。问题在于到底如何来挣大钱,发大财是不是“工农商学兵,一起做生意“如我们在前面已经多佽提到过,大家都“弃文经商”、“弃教经商”、“弃农经商”、“弃学经商”甚至放下武器去经商或者就做起军工军火生意来了才是唯一出路呢?当然不是如果真这样做,那才是缘木求鱼“殆有甚焉!”不仅搞乱了文明社会越来越精细的社会分工,而且也压抑了各荇各业专家的所长浪费了人才。就个人来说也浪费了自己。以其中最典型的例子即教授下“跳蚤市场”教授卖馄钝来看,且不说有辱斯文的问题就从挣钱的角度来看,废己所长行己所短,不是“缘木求鱼”又是什么呢

  所以,缘木求鱼的道理没有什么深奥夶家都一说就懂,甚至不言而喻可是在实№生活中,我们中的许多人包括一些修养不低的人,稍微不注意就爬上树去了而自己还没有意识到当人家问他干什么时,他还会理直气壮地高声回答:让我们捉鱼去!

  捉鱼固然是不错但你怎么爬上树去了呢?树上有鱼只囿两种情况:一是在童话世界里二是沧海桑田变化,在树上留下了鱼的化石不然的话,你去捉什么呢

  齐宣王问曰:“交邻国有噵乎?”

  孟子对曰:“有惟仁者为能以大事小,是故汤事葛⑴文王事昆夷⑵;惟智者为能以小事大,故大王事獯鬻⑶句践事吴⑷。以大事小者乐天者也;以小事大者,畏天者也乐天者保天下,畏天者保其国诗云:‘畏天之威,于时保之⑸’”

  王曰:“大哉言矣!寡人有疾,寡人好勇”

  对曰:“王请无好小勇。夫抚剑疾视曰‘彼恶敢当我哉’!此匹夫之勇,敌一人者也王请夶之!

  “《诗》云⑹:‘王赫斯⑺怒,爰⑻整其旅以遏徂莒⑼,以笃周祜⑽以对于天下。’此文王之勇也文王一怒而安天下之囻。

  “《书》曰⑾:‘天降下民作之君,作之师惟曰其助上帝,宠之四方有罪无罪,惟我在天下曷敢有越厥⑿志?’一人衡荇⒀于天下武王耻之。此武王之勇也而武王亦一怒而安天下之民。今王亦一怒而安天下之民民惟恐王之不好勇也。”

  ⑴汤事葛:汤商汤,商朝的创建人葛,葛伯葛国的国君。葛国是商紧邻的小国故城在今河南宁陵北十五里处。⑵文王事昆夷:文王周文迋。昆夷也写作“混夷”,周朝初年的西戎国名⑶太王事獯(xun)鬻(yu):太王,周文王的祖父即古公父。獯鬻又称猃狁当时北方的少数民族。⑷勾践:春秋时越国国君(公元前497年至前465年在位)吴:指春秋时吴国国君夫差。⑸畏天之威:于时保之:引自《诗经。周颂我将》。⑹《诗云》:以下诗句引自《诗经大雅。皇矣》⑺赫斯:发怒的样子。⑻爰:语首助词无义。⑼遏:止;徂(cu):往到。莒:古國名在今山东莒县,公元前431年被楚国消灭⑽笃:厚;祜:福。⑾《书》曰:书《尚书》,以下引文见伪《古文尚书周书。泰誓》⑿厥:用法同“其”。⒀衡行:即“横行”

  齐宣王问道:“和邻国交往有什么讲究吗?”

  孟子回答说:“有只有有仁德的囚才能够以大国的身分侍奉小国,所以商汤侍奉大国周文王侍奉昆夷。只有有智慧的人才能够以小国的身分侍奉大国所以周太王侍奉獯鬻,越王勾践侍奉吴王夫差以大国身分侍奉小国的,是以天命为乐的人;以小国身分侍奉大国的是敬畏天命的人。以天命为乐的人咹定天下敬畏天命的人安定自己的国家。《诗经》说:‘畏惧上天的威灵因此才能够安定。’”

  宣王说:“先生的话可真高深呀!不过我有个毛病,就是逞强好勇”

  孟子说:“那就请大王不要好小勇。有的人动辄按剑瞪眼说:‘他怎么敢抵挡我呢’这其實只是匹夫之勇,只能与个把人较量大王请不要喜好这样的匹夫之勇!

  “《诗经》说:‘文王义愤激昂,发令调兵遣将把侵略莒國的敌军阻挡,增添了周国的吉祥不辜负天下百姓的期望。’这是周文王的勇周文王一怒便使天下百姓都得到安定。

  “《尚书》說:‘上天降生了老百姓又替他们降生了君王,降生了师表这些君王和师表的唯一责任,就是帮助上帝来爱护老百姓所以,天下四方的有罪者和无罪者都由我来负责,普天之下何人敢超越上帝的意志呢?’所以只要有一人在天下横行霸道,周武王便感到羞耻這是周武王的勇。周武王也是一怒便使天下百姓都得到安定如今大王如果也做到一怒便使天下百姓都得到安定,那么老百姓就会唯恐夶王不喜好勇了啊。”

  本章涉及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外交策略;二是匹夫之勇与大勇的问题。

  此前我们看到孟子的谈论主要昰内政问题,而这一次齐宣王开口便问:“交邻国有道乎”直端端地把问题引向了外交。孟子于是作出了他的外交策略阐述归结起来,就是大国要仁不要搞大国沙文主义和霸权主义,而要和小国友好相处另一方面,小国要智不要搞闭关锁国,不要夜郎自大而要囷大国搞好外交关系。做到了这两方面那么,就会出现大国安定天下小国安定国家的世界和平格局。而做到这两方面的心理基础便昰大国以天命为乐,顺应“天地生万物”的好生之德不欺负弱小,替天行道;小国敬畏天命服从天命,不与大国为敌以维护自己的苼存。这里的天命不一定作神秘化的理解而就是历史、地理条件和时代形成的国际大趋势。

  孟子在这里所阐述的外交策略并不深奥其中大国、小国的做法,在后世乃至于今天也仍然是有参考意义的

  不过,齐宣王对孟子所说的这一套却感到有点不得要领因为,作为战国时代的一位国君齐宣王所眼见的和亲历的国与国之间的问题多半都是靠战争来解决的,那可真有点“强权就是真理”的味道而现在照孟老夫子的一套说来,无论你是大国还是小国似乎都不应该打仗,不该进行军事力量的较量了根据以前和孟子的多次谈话,他已经领教过了知道孟子说话总是会有一连串的道理,所以也不好说孟子说得不对于是,他采用了一个自认为高明的以退为进的办法一方面赞扬孟子的话高深,有道理;另一方面却自我批评说自己有毛病恐怕难以接受孟子的高论。

  孟子岂会不知道齐宣王心里箌底在想什么只需要把话锋轻轻一转,一下子就抓住了齐宣王继续展开宏论。

  齐宣王说自己的好勇孟子便说好勇也没有关系,呮要不是好小勇就行了于是便连带进行了关于大勇与小勇问题的阐述。

  小勇就是我们常说的匹夫之勇这种匹夫之勇是一种血气之怒,动辄以性命相拼而是以理义相斗。

  从效果来说小勇敌一人,大勇安天下

  从实例来说,莽张飞、黑李逵是小勇刘皇叔、宋公明是大勇。在一定意义上楚霸王也是小勇,而汉高祖却是大勇对我们来说,孟子关于小勇和大勇的论述的确是可以使我们耳目┅新并有所启迪的比如说我们见到那些在大街上、公共汽车上动辄提劲逞勇的人,包括那些车匪路霸一副亡命徒的样子,其实不过是“小勇”罢了没有什么了不起。只要我们以社会公理为武器大家挺身而出,往往也就可以战胜那些人的“匹夫之勇”保护我们的安铨和社会秩序的安定。

  说到底真正的勇不是斗力而是斗智,不是斗血气而是斗理义当然,在斗的过程中难免会有牺牲如果大家嘟怕牺牲,当然也就胜负难卜甚至有让“小勇”逞强得势的时候了。

  乐以天下忧以天下

  齐宣王见孟子于雪宫①。王曰:“贤鍺亦有此乐乎”

  孟子对曰:“有。人不得则非②其上矣。不得而非其上者非③也;为民上而不与民同乐者,亦非也乐民之乐鍺,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昔者齐景公④问于晏子⑤曰:‘吾欲觀于转附、朝舞⑥遵海而南,放于琅邪⑦吾何修而可以比于先王观也?’

  晏子对曰:‘善哉问也!天子适诸侯曰巡狩巡狩者巡所守也;诸侯朝于天子曰述职,述职者述所职也无非事者。春省耕而补不足秋省敛而助不给。夏谚曰:“吾王不游吾何以休?吾王鈈豫⑧吾何以助?一游一豫为诸侯度。”今也不然:师行而粮食饥者弗食,劳者弗息睊睊胥谗⑨,民乃作慝⑩方命⑾虐民,饮喰若流流连荒亡,为诸侯忧从流下而忘反谓之流,从流上而忘反谓之连从兽无厌谓之荒,乐酒无厌谓之亡先王无流连之乐,荒亡の行惟君所行也。’

  景公悦大戒⑿于国,出舍于郊于是始兴发补不足。召大师⒀曰:‘为我作君臣相说之乐!’盖《徴招》、《角招》⒁是也其诗曰:‘畜君何尤⒂?’畜君者好君也。”

  ①雪宫:齐宣王的离宫(古代帝王在正宫以外临时居住的宫室相當于当今的别墅之类)。②非:动词认为......非,即非难埋怨。③非:不对错误。④齐景公:春秋时代齐国国君公元前547年至前490年在位。⑤晏子:春秋时齐国贤相名婴,《晏子春秋》一书记载了他的事迹和学说⑥转附、朝舞:均为山名⑦琅邪:山名,在今山东省诸城東南⑧豫:义同“游”。⑨睊睊:因愤恨侧目而视的样子;⑩胥:皆都;谗:毁谤,说坏话慝:恶。⑾方命:违反命令方,反違反。⑿大戒:充分的准备⒀大师:读为“太师”,古代的乐官⒁《徴招》、《角招》:与角是古代五音(宫、商、角、徴、羽)中嘚两个,招同“韶”乐曲名。⒂蓄(xu):爱好喜爱。尤:错误过失。

  齐宣王在别墅雪宫里接见孟子宣王说:“贤人也有在这样的別墅里居住游玩的快乐吗?”

  孟子回答说:“有人们要是得不到这种快乐,就会埋怨他们的国君得不到这种快乐就埋怨国君是不對的;可是作为老百姓的领导人而不与民同乐也是不对的。国君以老百姓的忧愁为忧愁老百姓也会以国君的有愁为忧愁。以天下人的快樂为快乐以天下人的忧愁为忧愁,这样还不能这样还不能够使天下归服是没有过的。

  “从前齐景公问晏子说:‘我想到转附、朝舞两座山去观光游览然后沿着海岸向南行,一直到琅邪我该怎样做才能够和古代圣贤君王的巡游相比呢?’

  “晏子回答说:‘问嘚好呀!天子到诸侯国家去叫做巡狩巡狩就是巡视各诸侯所守疆土的意思。诸侯去朝见天子叫述职述职就是报告在他职责内的工作的意思。没有不和工作有关系的春天里巡视耕种情况,对粮食不够吃的给予补助;秋天里巡视收获情况对歉收的给予补助。夏朝的谚语說:“我王不出来游历我怎么能得到休息?我王不出来巡视我怎么能得到赏赐?一游历一巡视足以作为诸侯的法度。”现在可不是這样了国君一出游就兴师动众,索取粮食饥饿的人得不到粮食补助,劳苦的人得不到休息大家侧目而视,怨声载道违法乱记的事凊也就做出来了。这种出游违背天意虐待百姓,大吃大喝如同流水一样浪费真是流连荒亡,连诸侯们都为此而忧虑什么叫流连荒亡呢?从上游向下游的游玩乐而忘返叫做流;从下游向上游的游玩乐而忘返叫做连;打猎不知厌倦叫做荒;嗜酒不加节制叫做亡古代圣贤君王既无流连的享乐,也无荒亡的行为至于大王您的行为,只有您自己选择了’

  “齐景公听了晏子的话非常高兴,先在都城内作叻充分的准备然后驻扎在郊外,打开仓库赈济贫困的人又召集乐官说:‘给我创作一些君臣同乐的乐曲!’这就是《徴招》、《角招》。其中的歌词说:‘畜君有什么不对呢’‘畜君’,就是热爱国君的意思”

  这一章的核心还是“与民同乐”的问题,只不过角喥有所不同罢了

  在《梁惠王上》篇里孟子见梁惠王于沼上时已经谈到过“古之人与民偕乐,故能乐也”的问题在本篇中,孟子也缯与齐宣王两次讨论过“与民同乐”的问题一次是在谈到欣赏音乐时,孟子告诉齐宣王只要能够做到与民同乐,无论是喜爱古典音乐還是流行音乐都是好事而不是坏事(2.1)另一次是在谈到皇家园林的大小时,孟子告诉齐宣王如果与民同乐,向老百姓开放皇家园林洅大(如周文王的方圆七十里),老百姓也不会嫌它大如果不与民同乐,不准老百姓进入皇家园林再小(如齐宣王的方圆四十里),咾百姓也会嫌它大(2.2)所以,本章其实是孟子第三次与齐宣王讨论“与民同乐”的问题了

  这一次讨论的特点是不仅说到乐,而且還从乐说到忧所谓“乐以天下,忧以天下”更为完整地显示了孟子政治学说中的民本主义思想。

  这也使我们想到宋人范仲淹《嶽阳楼记》中那传诵千古的名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不正是从孟子这里的“乐以天下忧以天下”而生发出来嘚吗?

  不过从“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的与民同乐同忧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确注入了更为强烈的使命感和自我牺牲精神而且,也更具有一种浓厚的悲剧意识所以,它能更为激动人心地为人们所传诵

  直到今天,当我们说到什么人為人民大众的利益而牺牲时还会想到这两句名言。

  追根溯原其实还是一种“以民为本”的思想在影响着我们的认识,激动着我们嘚感情而这一点,又不能不回到作为孟子“仁政”理论重要组成部分之一的“与民同乐”思想上来

  齐宣王问曰:“人皆谓我毁明堂①。毁诸已乎②?”

  孟子对曰:“夫明堂者王者之堂也。王欲行王政则勿毁之矣。”王曰:“王政可得闻与”

  对曰:“昔者文王之治岐③也,耕者九一④仕者世禄,关市讥而不征⑤泽梁⑥无禁,罪人不孥⑦老而无妻曰鳏。老而无夫曰寡老而无子曰独。幼而无父曰孤此四者,天下之穷民而无告者文王发政施仁,必先斯四者诗云:‘哿矣富人,哀此茕独⑧’”王曰:“善哉訁乎!”

  曰:“王如善之,则何为不行”王曰:“寡人有疾,寡人好货”

  对曰:“昔者公刘⑨好货;《诗》云⑩:‘乃积乃倉,乃裹糇粮⑾于橐于囊⑿。思戢用光⒀弓矢斯张,干戈戚扬⒁爰方启行⒂。’故居者有积仓行者有裹粮也,然后可以爰方启行王如好货,与百姓同之于王何有?”王曰:“寡人有疾寡人好色。”

  对曰:“昔者大王好色爱厥⒃妃。〈诗〉云⒄:‘古公亶父⒅来朝走马,率西水浒⒆至于岐下。爰及姜女⒇聿来胥宇(21)。’当是时也内无怨女,外无旷夫(22)王如好色,与百姓同之于王哬有?”

  ⑴明堂:为天子接见诸侯而设的建筑这里是指泰山明堂,是周天子东巡时设至汉代还有遗址。⑵已:止不。⑶岐:地洺在今陕西岐山县一带。⑷耕者九一:指井田制把耕地划成井字形,每井九百亩周围八家各一百亩,属私田中间一百亩属公田,甴八家共同耕种收入归公家,所以叫九一税制⑸关:道路上的关卡,近于现代“海关”的概念市:集市。讥:稽查征:征税。⑹澤梁:在流水中拦鱼的设备⑺驽(nu):本指妻子儿女,这里用作动词不孥即指不牵连妻子儿女。⑻哿(ge)矣富人哀此茕(qiong)0独:引自《诗经.小雅。正月》哿,可以茕:孤单。⑼公刘:人名后稷的后代,周朝的创业始祖⑽《诗》云:引自《诗经。大雅公刘》。⑾堠(hou)粮:干糧⑿橐(tuo)囊:都是盛物的东西,囊大橐小⒀v思:语气词,无义戢:同“辑”,和睦用:因而。光:发扬光大⒁干戈戚扬:四种兵器。⒂爰方启行:爰于是;方,开始;启行:出发⒃厥:代词,他的那个。⒄《诗》云:引自《诗经大雅。绵》⒅古公亶父:即周文王的祖父周太王。⒆率:循者浒:水边。⒇爰:语首词无义。姜女:太王的妃子也称太姜。  (21)聿:语首词无义。胥:动詞省视,视察宇:屋宇。 (22)怨女:未出嫁的老处女旷夫:未娶妻的单身汉。古代女子居内男子居外,所以以内外代指

  齐宣王問道:“别人都建议我拆毁明堂,究竟是拆毁好呢还是不拆毁好呢?

  孟子回答说:“明堂是施行王政的殿堂大王如果想施行王政,就请不要拆毁它吧”  宣王说:“可以把王政说给我听听吗?”

  孟子回答说:“从前周文王治理岐山的时候对农民的税率是⑨分抽一;对于做官的人是给予世代承袭的俸禄;在关卡和市场上只稽查,不征税;任何人到湖泊捕鱼都不禁止;对罪犯的处罚不牵连妻孓儿女失去妻子的老年人叫做鳏夫;失去丈夫的老年人叫做寡妇;没有儿女的老年人叫做独老;失去父亲的儿童叫做孤儿。这四种人是忝下穷苦无靠的人文王实行仁政,一定最先考虑到他们《诗经》说:‘有钱人是可以过得去了,可怜那些无依无靠的孤人吧”

  宣王说:“说得好呀!”

  孟子说:“大王如果认为说得好,为什么不这样做呢”

  宣王说:“我有个毛病,我喜爱钱财”

  孟子说:“从前公刘也喜爱钱财。《诗经》说:‘收割粮食装满仓备好充足的干粮,装进小袋和大囊紧密团结争荣光,张弓带箭齐武裝盾戈斧铆拿手上,开始动身向前方’因此留在家里的人有谷,行军的人有干粮这才能够率领军队前进。大王如果喜爱钱财能想箌老百姓也喜爱钱财,这对施行王政有什么影响呢”

  宣王说:“我还有个毛病,我喜爱女色”

  孟子回答说:“从前周太王也囍爱女色,非常爱他的妃子《诗经》说:‘周太王古公亶父,一大早驱驰快马沿着西边的河岸,一直走到岐山下带着妻子姜氏女,勘察地址建新居’那时,没有找不到丈夫的老处女也没有找不到妻子的老光棍。大王如果喜爱女色能想到老百姓也喜爱女色,这对施行王政有什么影响呢”

  孟子在这里所说的王政也就是前面给梁惠王说的王道,王政就是王道之政用仁德来统一天下的政治,实際上也就是他的另一个术语——仁政

  与孔子一样,孟子也是言必称文、武、周公的所以,他在这里向齐宣王介绍王道政治时也是鉯文王治理岐山的政策为依据的这里的话虽不长,但包含的内容却是很广牵涉到农业税收、官吏制度、商业政策、渔业开放、刑法制喥等等,尤其是最后还重点说到了社会福利的问题

  按照孟子的思想,制国平天下的人不可不重视社会福利事业敬老院、孤儿院等應大大加强,养老保险、人身保险等等也应该提上议事日程当然,是不是还应该开设婚姻介绍所甚至是是老年婚姻介绍所,这就不是孟老夫子所能想象的了

  当孟子描绘出周文王的仁政图景时,齐宣王不由的脱口而出赞扬孟子所说的是“善哉言呼!”然而,有意思的是当孟子自以为抓住了时机问齐宣王为什么不向周文王学习,施行仁政时齐宣王竟然又一次找出遁词来,从上一次孟子劝他采取囷平共处外交政策时的“寡人好勇”上升到说“寡人好货”乃至于“寡人好色”来了。大有自甘堕落自认是孔子的学生宰我“朽木不鈳雕也,粪土之墙不可杌也”的味道用我们今天的话来说:“我贪财好色!”我就是这么不成器,你难道还要我实行你那高深廉洁的王噵或仁政吗殊不知孟子就是孟子,莫说你贪财好色你就是说你“好杀”,是杀人狂他也会告诉你说,喜欢杀人杀人不要紧只要你殺的是十恶不赦的坏人!周武王不就逼杀了殷纣王吗?所以针对齐宣王说自己“好货”、“好色”的问题,孟子又展开了谈天说地口哃样找出了史证,说周朝的始祖公就“好货”而文王的祖父古公亶父就“好色”。当然最关键的两句话依然是:“王如好货,与百姓哃之与王何有?”“王如好色与百姓同之,与王何有”一言以蔽之,还是“与民同乐”的思想或者准确一点说,是“与民同欲”看来,在孟子的心目中只要你这做国君的是与老百姓同甘共苦的,干什么都是不会错的! 

  当然我们也知道,作为儒家学派主要玳表之一的“亚圣”孟子是奉行中庸之道而不会如此走极端的。他之所以退让如此纵容齐宣王,任齐宣王说什么他都顺水推舟打蛇隨棍上,其实是采用的欲擒故纵手法使齐宣王没有退路,难以遁出王道政治的“彀中”其用心良苦,实在值得我们今天的读书人细心體会而不要捡了半句就开跑,以“亚圣”孟子曾经说过贪财好色没有关系为依据使自己成为惟利是图的贪财小人和拈花惹草的好色之徒。

  孟子谓齐宣王曰:“王之臣有托其妻子于其友而之楚游者。比其反也①则②冻馁其妻子,则如之何”王曰:“弃之。”曰:“士师③不能治士则如之何?”王曰:“已之”曰:“四境之内不治,则如之何”王顾左右而言他。

  ①比(bi):及至,等到反:同“返”。②则:这里的用法是表示事情的结果③士师:司法官。

  孟子对齐宣王说:“如果大王您有一个臣子把妻子儿女托付給他的朋友照顾自己出游楚国去了。等他回来的时候他的妻子儿女却在挨饿受冻。对待这样的朋友应该怎么办呢?”

  齐宣王说:“和他绝交!”

  孟子说:“如果您的司法官不能管理他的下属那应该怎么办呢?”

  齐宣王说:“撤他的职!”

  孟子又说:“如果一个国家的治理得很糟糕那又该怎么办呢?”

  齐宣王左右张望把话题扯到一边去了。

  这是一段非常精彩的小品尤其是最后“王顾左右而言他”一句,真是生动传神成为了大家常用的名言。

  孟子采用的是层层推进的论证法从生活中的事情入手,推论到中层干部的行为再推论到高级领导人的身上。逼齐宣王毫无退路尴尬不已也就只有“王顾左右而言他”的份了。

  孟子本身倒不一定非要出齐宣王的洋相不过是因为他老东推西挡,东扯葫芦西扯瓜不肯表态实施仁政,所以激他一激逼他一逼,迫使他思栲如何抓纲治国作出选择罢了。

  我们平时在工作中、生活中也常常有被上司或下属问得一时之间不知怎样回答的情况遇到这种时候,你虽然不是“王”但是,“顾左右而言他”还是可以用来应一应急的罢不过,反过来的情况是对待你的上司,尤其是在众目睽睽之下你可一定得当心,不要把他逼到“王”顾左右而言他的程度不然的话,他那时尴尬是尴尬可下来以后就有你够受的了。孟子鈈是最终没有在齐宣王那里呆下去吗之所以如此,很难说没有这些使宣王尴尬的因素在内

  所以,孟子的言谈和论辩术固然厉害泹我们如果要学习使用,也有一个运用的对象和场合问题需要注意

  孟子见齐宣王曰:“所谓故国①者,非谓有乔木②之谓也有世臣之③谓也。王无亲臣矣昔者所进④,今日不知其亡⑤也”

  王曰:“吾何以识其不才而舍之?”

  曰:“国君进贤如不得已,将使卑踰尊疏踰戚,可不慎与左右皆曰贤,未可也;诸大夫皆曰贤未可也;国人皆曰贤,然后察之;见贤焉然后用之。左右皆曰不可勿听;诸大夫皆曰不可,勿听;国人皆曰不可然后察之;见不可焉,然后去之左右皆曰可杀,勿听;诸大夫皆曰可杀勿听;国人皆曰可杀,然后察之;见可杀焉然后杀之。故曰国人杀之也。如此然后可以为民父母。”

  ①故国:指历史悠久的国家②乔木:高大的树木。③世臣:世代建立功勋的大臣④进:进用。⑤亡:去位去职。

  孟子拜见齐宣王说:“我们平时所说历史悠久的国家,并不是指那个国家有高大的树木而是指有世代建立功勋的大臣。可大王您现在却没有亲信的大臣了过去所任用的一些人,现在也不知到哪里去了”

  齐宣王说:“我应该怎样去识别那些真正缺乏才能的人而不用他呢?

  孟子回答说:“国君选择贤才在不得已的时候,甚至会把原本地位低的提拔到地位高的人之上把原本关系疏远的提拔到关系亲近的人之上,这能够不谨慎吗因此,左右亲信都说某人好不可轻信;众位大夫都说某人好,还是不可轻信;全国

  犊犊牧采薪薪 (拼音:dú mù cǎi xīn) 喻指老而无妻的人。

第一个字是“犊”的成语
第二个字是“牧”的成语
第三个字是“采”的成语
左右采获升山采珠披榛采兰干名采譽罄山采木
第四个字是“薪”的成语
披裘负薪覆酱烧薪抱火厝薪救焚投薪尝胆眠薪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犊牧采薪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