挥光芒如惊雷被闪电击中幸存的人 下一句作为结尾有气势的

原标题:“老诗骨”几斤几两夶家评说!

“老诗骨”几斤几两?大家评说!

【编者按】27日诗评媒《大家评诗》推出《称重“老诗骨”》,以诗人李不嫁的作品为标本让广大诗友进行分析探讨,文章跟帖留言踊跃昨天晚上,诗评媒微信群里嘉宾和诗友的讨论也很火爆,不同的观点交相辉映充分體现出诗评媒倡导的“众筹式评论”的魅力。闲话少说“老诗骨”究竟有几斤几两,且看大家的评说

马启代(嘉宾):诗人,诗评家“长河文丛”、《山东诗人》、《长河》主编

一、我眼中的李不嫁:怀着直面历史和自我的勇气“说真话”

我不知道在如今的诗坛上能惺惺相惜的诗人有多少,我与李不嫁兄就是一对这样的友谊不仅源自我们有很多相似的生命经历,主要应在于我们看待这个世界的立场囷态度这一切也许都是我们个体生存所形成的没有理由的结果。但的的确确我们在未见面时就已经成为精神上的知音。上个月末山東诗人英伦兄微信转我不嫁兄写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首套用王维名篇题目的作品直接诠释了一位孤独的现代诗人心境的悲凉囷灵魂的温热。他写到“五十二岁时我与马启代/有过一次交谈两个同龄人/初次会晤十分愉快。黄河在身边流淌/两个人都有些醉意阑珊/两個人性格迥异/南方婉约而北方粗犷他把一碗酒递到我手上/像泰山摆出一桌孔府家宴/遍插茱萸,盛情款待而我不急于一口喝干//他看我浇半杯酒于地/为青春祭奠;他念出那些勇敢的名字/枯草苍黄。他红着眼眶/接受我的敬仰:那时我们都在牢房论刑期,他比我长”作为同為1966年出生的人,我们有着几乎相同的时代记忆让我们心灵走近的原因,在于我们回答历史的答案是相同的那就是:拒绝遗忘。

我想李不嫁所有的写作,其起点和重点皆在于此当然不仅仅到此为止!

这位历经人生磨难的诗人在他2014年重返诗歌后就是怀着直面历史和自我嘚勇气以“说真话”这一被很多人放弃的常识开始写作的。他曾在2016《诗歌周刊》年度人物的获奖词《拒绝遗忘》中说“ 在一个普遍遗忘的姩代我必须抢救记忆。”也是那个时候我所倡导并践行的“为良心写作”让我们在幽暗的坚持中心与心抱在了一起。我是这样给他写嘚推荐语我说:李不嫁用汉语分行深刻诠释了“赞美”和“恐惧”的要义,其最大的诗意始终基于对“尊严”的捍卫和对“现实”的关切他是在用文字切割依然存留在我们自身和这片土地上的毒瘤痼疾,以赤子的满腔热血喂养着良知的匕刃给麻木、势利和精巧的人生囷艺术以当头断喝。这位与我同样佩戴过上帝勋章的同庚诗人再一次唤醒了我对于黑如白昼的记忆。时代需要这样的诗人!这次受“大镓评诗”的召唤作为李不嫁的精神挚友和曾被诗评媒解剖过的诗人,不但没有推辞的理由那怕说上三两句话,也是责无旁贷的义务

峩是个把诗歌写作定位为“唤醒”和“捍卫”两个基点的人,以此来验证我所说的“为良心写作”的成色不嫁兄与我心心相印处也赖于此。此后《山东诗人》将2017年度的“杰出诗人奖”颁发给这位一以贯之的诗人,除了对其诗学风骨的认可和毫不妥协的写作姿态的表彰還希望借此弘扬一种稀缺的战士精神。是的我们似乎非常警惕“战士”一词,因为多年来这个词汇受到了太多的污染甚至让人有“被笁具化”“被奴役化”的感觉。但李不嫁这类诗人或者说知识分子的出现却重新赋予这一词汇新的鲜活的内涵。请注意我一直认为诗囚应当首先是一位合格的知识分子,代表良知和斗志但众人又往往作为旁观者给“持灯者”和“抱薪者”以冷漠和扼杀,有意无意地充當“帮闲”和“帮忙”的角色正如我之“为良心写作”的提倡多次被误读、曲解甚至嘲笑,这让我们无法不相信一百年前鲁迅先生对“庸众”的定义在精神大面积死亡的时代,精神宣言和精神战士对于人类而言该是多么珍贵钱理群先生在《拒绝遗忘》一书中曾说:“嫃正的精神界战士确实在尖锐弟批判着、反省着国民性与知识分子的弱点,但人们可以从中感受到一种对人的爱与宽厚之心他们绝不以噵德与真理的‘化身’自居,作苛刻的道德与政治的判决在这方面,精神界战士可以说是历史与现实中的‘道学家’的天敌”是啊,卋上本来没有完美的事物对于抗住黑暗闸门的人依然如此。我和李不嫁的诗当然不能例外我个人相信不嫁也一样,我们愿意接受从不哃价值立场、人生感受和美学伦理诸方面多角度不同层面的批评但有一点,我们“唤醒”人类良知和灵性、捍卫精神自由和人性尊严的原则至少与生命和艺术同在所谓“宁鸣而死不默而生”是也。

李不嫁充满人道温度和异质品格的抒写充盈着沉郁悲愤的精神气息,他筆下的人物序列和记忆图景序列的不断累积是一部微型的精神传奇和一个民族心灵秘史的回放、展示。赵思运说他已经形成了自己的诗寫语法徐敬亚说他复活了最卑微的幸存者最微小的苦难。我个人认为李不嫁的诗暗合了“我恐惧,所以我写作”的理念因此,他对於“微小”和“日常”的历史和现实细节的复苏为我们认识历史和自身提供了一个分行的脚本。关键是它没有矫饰,书写他的人做到叻真诚因此,仅仅来谈论这样的诗的艺术技巧诸如与口语的关系、是否符合流行的诗美原则和道德标准,甚至是否符合主流意志和价徝导向等等都是对诗人的歪曲和贬损。我不是说李不嫁的诗完美无缺不可挑剔我的意思是首先要肯定他以及他的诗在今天的中国对于峩们的意义。

莫言在“说吧莫言”之《恐惧与希望:演讲创作集》中有一篇《恐惧与希望》的文章那是他在意大利的演讲。他说恐惧使我奔跑给我挣脱的力量,人们对病态社会的反思是对丧失了理智和良知的人比野兽和鬼怪更可怕的现象的警谨。我是在不自由的状态丅读到这篇文字的让我至今不能忘记。我还曾记住了李不嫁的一首短诗《白》他写到:“雪地里,鸡一溜小跑/画出一地竹叶/狗也追过詓/身后印满了梅花/不一会儿/人的足迹就糟蹋了它们/雪后初霁我在院子里看着鸡飞狗跳/忽然就兴味索然:这个世界,白来了一趟”。在這鸡飞狗跳的世界但愿真正的美能够不被抹杀!

我所认识的李不嫁:他的诗歌跋涉在历史与现实的幽暗中,有一种与黑暗对峙与逼視的力量

我与李不嫁先生交流甚少,所以陌生的成分多一点我们只见过四次面。第一次是在湖南省宁乡诗人专场"沩水放歌"音乐诗会上我是三位出场诗人之一,非常感谢他那次的热心参与我一直是个很难记住别人名字、头衔与相貌的人,而与他初次见面我就很有把握地认出来了,虽然先前只在微信上见过他满怀火焰与荆棘的素描头像其中的主要原因是因为他长得很边缘化,有一种独特的沧桑感贯穿于他的言行举止中发型使人想到狂风过后的荒原,艺术的枝叶不倒这些特点使得不嫁先生在嫁出去的人群中,也不至于被混淆第②次见面是因为我们都参加了湖南湘潭大学彭万里教授的诗歌分享会,另有两次也是同时参加了诗歌活动总结四次见面我们的交流情况,说话可能还不上十句主要是我不善言辞,有很严重的口语障碍而他气质中疯长的倒刺当然也只在熟悉的人当中飞舞。尽管这样我從他的谈吐中看出他的性格非常粗旷而凌厉,似乎有一种发自生命底部的尖锐的锋芒时刻都在抗拒某种灰色的袭击,这也许是我的错觉但我还是想说出来。我想他给人的这种特别的气质光斑源于他迂回的生活经历。他听到过枪声与呻吟曾与死亡的光芒擦身而过,但這终究只是一场黑色的暴雨霞光总是引领他有力的足痕。

回到诗歌文本不嫁先生的特殊经历与特别的个性,反而为他的文学创作奠定叻良好的基础他为他自己开辟了有弹性的话语权。绵延的生命车辙导致他的文字体现飓风的英姿,有一种刷倒无趣丛林的优美暴力存茬而在惊呼声中,他"另类"的思绪与心形往往在人流中显得突兀高高矗立的尖锐的棱角浮现双向性,或许把阴暗里的刀刃按倒再碾碎,或许把呻吟中的病草扶起再用粗糙的手掌生风,提醒一下迷糊的细腰他在文字中表达爱与恨的方式,貌似被闪电击中幸存的人的出沒这种险象令人心惊,常常使读者在刺眼的光芒中无法把持却不会有雷声的摧毁。他的诗歌深深刻上沉重的引火幽蓝的火焰,随时嘟会把读者点燃而精神的外形与内核,总是游弋于燃点之外

纵观李不嫁先生的诗歌创作路径,他的诗歌放下了轻灵飘逸的翅膀深深跋涉在历史与现实的幽暗中。有一种与黑暗对峙与逼视的力量目光是直接的,不回避生命中的沉重也没有紧锁艺术上的呆滞。而这种槑滞正是对口号与媚笑的拒绝他比歌舞更富于表达命运的愁肠。创作时情感饱满也呈现得比较满,真相的火焰熊熊

李晓宏(嘉宾):诗人,诗评家中国社科院文学研究所访问学者

三、李不嫁的诗是一粒有良心的粮食,能生长出这样的一粒粮食也敢说我写过诗了!

讀李不嫁的诗,有个感觉这诗是一粒粮食,不是一种神仙的烟火尽管这粮食有老有嫩,有可口有垫牙的,总是一粒有良心的粮食

恨不能伸过肩膀去,用毕生力气抬起一束光”

巜给鲁迅先生抬棺》是一粒饱满、充满能量、豪气横溢的粮食,这束光哺育粮食粮食理應献给这种光。能生长出这样的一粒粮食也敢说我写过诗了!巜昌耀墓前》桃花昭示的点点血迹亦是动人心魄!

李不嫁有些诗歌挖掘还鈈到位。如巜洛宾王》绕来绕去也没写出多少新意。巜罪与罚》也感觉不够纯熟有些夹生。

另一些诗如巜新华字典》、巜家谱》等詩中均有明显的可取之处。总之我认同李不嫁的诗美原则,他的诗是粮食而不是雾霾这就是足够的理由了。

夏汉(嘉宾):诗人诗评镓,河南师范大学华语诗歌研究中心(社会事务)执行主任

四、唯精神是嫁——读李不嫁的诗

作为一位诗人,什么最可贵我觉得不是语言,不昰诗的形式那是一种来自生命深处的疼痛感所激发的精神张力,是这种精神给予我们一个看待世界的清醒或警省唯此,才可以让他的詩构成伟大诗学意义上的一个环节或者说让他成为一个优秀的诗人。在这个背景下李不嫁及其诗文本进入了我的视野。就是说我首先被他的对于生存的深刻感悟所震撼,比如在《国歌》唱起时你只要“想起田汉/想起被逼/趴在地上/把自己的小便喝掉/想起骨灰盒里只有眼镜、钢笔”,你不光是幸福而是悲伤的“哭”了同时,诗人能够在日常生活中体验出一种残酷在《罪与罚》里

是他把爆竹,扔进邻居女孩的脖颈里

这一细微末节般的捕捉可以让读者震惊。有时候能够自我解剖是多么可贵的品质,不嫁在历数家族诸多达官貌似幸福嘚述说里其实透露着莫大的历史悲哀与虚无文化的无奈:“那么多繁体的名字隐没在家谱里/我每喊一个名字,必能听到应一声:咂!奴財在!”当时代的荒诞成为一根绳子般勒入人生的腰身在内心深处就会不自觉地溢出荒谬的感觉,并伴随反讽进入诗行看《菩萨的外套》有这样一节,

访寺庙一定要趁人少的时候

风过回廊,老和尚打盹日影斜斜上墙

被不紧不慢的烟火,熏得昏昏欲睡

同样一种生命體——即便是植物——在死亡的氤氲里,被逼出一丝滑稽的行为或许也是正常的比如鸡冠花在“老了还把一身骨头,连皮带肉给你/乡野嘚命都卑微都能忍到极限/但逼急了,退到墙脚的鸡冠花/也有冲冠一怒的时候/雄赳赳的仿佛就要振翅跃起,啄瞎人的双眼”让你在温润Φ体验悖谬的生存异态自然而然的,诗人自己在狗肉这一丧失生命的食物面前的坦诚或一种自我认知:

我不是动物保护主义者,

但曾經像狗一样屈辱被呵斥,被棒杀

所不同的是我能忍住疼痛,像一片阿司匹林

那么由此而来的晚祷书才显得可信:“造孽的、暗室亏惢的/也应该心存感激/明早起来,白皑皑的人间/一定有几棵被雷电烧焦的树木乌黑地站着,替人顶罪”其实在诗人骨子里,应该是谢罪以求得被伤害的与丧失的事物的谅解与不屑,或者说在这些万物之神中,我们作为人的卑微却又傲慢者的无知中原罪是我们的必备。诗人在这些文本里面所揭示的东西足够让我们得到些微的慰藉了,因而我们才能够记住他。

五、用毕生力气抬起一束光——浅探李不嫁的诗

有时候,偶遇巧合会给人带来一些恒久的惊喜和激动。比如与李不嫁诗的偶遇就有这样一种奇妙的情感体验。那一刻发生茬上个月具体是9月22日。

9月21-29日我市美术馆正在举办“跨海长虹——陈许港珠澳大桥主题油画展”。画展作品是以港珠澳大桥为主题画镓用了8年时间,跟进、采风、探索、创作

画家陈许是我市(阳江)人。在开幕上他动情地说:“回到家乡办个人展是我一直以来的心願,今天终于实现了!”开幕后观看画,不过瘾第二天又继续看。边看边思边思边看。因为这批作品凝聚了画家8年来艰辛探索的心血里面有许多值得让人思考的东西。

9月22日那天我完全陷入了画中,满头思绪……离开美术馆时思绪还在心头上徘徊。在路上习惯咑开微信,在某个诗群见到李不嫁发了一个链接《李不嫁2018年自选诗50首诗》。当时觉得这名有点怪读来有点拗口,但一时忆不起以前是否读过他的诗随手就打开链接。第一首就读到这样的诗句:从大海里取出一个漩涡/犹如从树身上剜掉一块伤疤/会长出更大的疤痕(《动亂时期的爱情》)这种感觉太新奇了!同时又让人感受到“痛”。当时整个人为之一震!似触电一直认为,好诗必须要在诗的前三呴产生足够吸引人读下去的动力。李不嫁这首诗有此动力诗结尾一句:那份爱像微型炸弹,深植我心脏:只有她能将我打败!这份爱太特别了也太深刻了。奇始妙终布局非常独特。当时一口气就把50首诗全读了读完后,诗给我的体验与我观看画家陈许的油画的体验很楿近于是,就把他的诗与画家陈许的画一起发在当天的微信朋友圈上以存留念。本来还想将这两种体验写出来分析一下个中原因,洇一时懒惰没有将它们付之笔端。或许无巧不成书,当见到诗评媒【大家评诗】称重“老诗骨”推评李不嫁的诗时,立即调动之前嘚想法借助这次机会浅探一下他的诗。

在《李不嫁2018年自选诗50首诗》的链接中诗人的简介很短,其中有一句“六零后湘人”如果将这個时间放在历史长河上,还是能让人想到一些东西再结合从其自选诗中得到一些信息,就能隐约感到诗人背后有不少伤痛的个人历史和“伤疤”这些积累构成了诗人的人生背景。历史“伤疤”要产生个人难以左右,但在日后如何对待它个人还是能左右的,这就决定叻它的存在意义记得谢冕先生说过这样一段话:因为我的苦难比起很多家破人亡来说,不值得一提满身的鲜血都有,那些人承受比我哆人生的苦乐我深谙于心,我看到了人生的悲剧性但我们的态度是积极的。在李不嫁的诗中个人觉得,其骨子里也渗满了“人生的蕜剧性”而他是以积极的态度待之。

有了这样的个人记忆和历史在《国歌》一诗中,诗人动情地坦露唱起国歌时,悲壮得想哭唱國歌时,诗人想到的不仅仅是国歌两位作者的悲壮人生应还有自己的悲剧人生,故想哭之但这仅仅是“想”,泪还藏于眼底虽强烈翻滚,但没有滚出声来这种克制和理智,使语言“卯足了劲”

面对“悲”的历史大背景,诗人把它深藏于心底在诗中,诗人只用大寫意的线条将写的人和事从背景中勾勒出来然后借用这些线条弹凑跳舞。同样画家陈许,面对波澜壮阔又异常凶险的大海时也用大写意手法不同的是,他用纯色成片成片涂抹上把真实的大海背景遮蔽深藏,营造一种粗犷的令人窒息的梦幻色彩世界然后用线条将人囷物简约勾勒出来,构成画的“骨”屹立其中。在两人的作品中我个人感受到一些相似处,如作品都有开阔的意境、厚重的历史感、硬朗的骨感及当代担当意识等等

在推评中,编者提到一点“他也曾是老新闻”不知这个“老新闻”是不是新闻记者或做与新闻相关的編辑工作。如果是就有意思了。早几天我刚好参加了本地报社举办的交流活动,在交流中常听到搞新闻的人特别强调“新闻价值”,如新闻有没有人关注有没有让人获得思考。这种思维就注定要求新闻语言要第一时间抓住读者关心的热点、焦点同时激活读者的思栲。诗人李不嫁有新闻记者一样敏锐独到的眼光和能力在事件中迅速捕捉到其的“新闻价值”,或思考兴奋点然后写出来。“我已经鈈年轻了也就是说/我的膝盖老化严重/这一跪,要费很大的力气/才能从尘埃里站起”(《昌耀墓前》)“如我这般,大雪夜闻惊雷/而安嘫入眠的/应该由衷地赞美/上苍从不将被闪电击中幸存的人劈向自己/明早起来再穷的屋顶,也拥有一方白雪”(《晚祷书》)这些形象噺奇又富有哲思的诗句很吸引人、感染人。这些都是诗前面的几行它们都能快速地抓住你的眼球,让你获得(或激活)某种思考产生動力,随之把诗读完这样的例子很多,在这不再多举不妨读读他的诗,或许收获更多

新闻价值有了,新闻点捕捉到了用何种语言經营?在读诗过程中让我莫名想到两个人,一个是韩愈他提倡“以文为诗”,给抒情的唐诗注入一股倔强的阳刚气另一个是鲁迅,怹的杂文尖锐、冷峻、辛辣、幽默等给人印象深刻李不嫁的诗给我体会也有这方面的“深刻”。刚好这次推评的诗中有一首与鲁迅有關的诗:给鲁迅先生抬棺。诗最后一句很动人诗人深情表白自己的精神倾向和责任担当,“恨不能伸过肩膀去用毕生力气,抬起一束咣”韩愈和鲁迅两人骨子里都有一股倔强的阳刚气,有历史使命有现实担当他们都尽致发挥了“文”的特点,开启一代新文风李不嫁的诗有文的特点,如文的自由、文的布局、文的理智等有新闻性有真实性,也有戏剧性给诗一些冲突一些荒诞一些幽默一些智思,豐富诗的表现力和思想内涵

“诗歌的最高境界,应该是让最难以流泪的人流下泪来、最不快乐的人快乐起来”诗人李不嫁如是说。这話多少有点“悖论”正因为如此,才提高了诗的创作难度攻坚克难,诗人应“卯足了劲”期待诗人实践出更多好作品,给读者更多驚喜

六、上百诗友不吝溢美之词——其诗骨风凛凛,文笔峻峭笔锋指处,尽铁肩道义

李不嫁的诗是还在滴着鲜血的匕首可以用它剜詓伤口上的腐肉!!!

老诗骨,我不跪你跪诗歌!

初读李不嫁的诗就被深深地吸引和震撼了!从此成了老诗骨忠诚的诗粉。每有看到李鈈嫁的新诗和有关他诗作的链接都会点开读,哪怕是已经读过的旧作每读一次,心都会有触动

李不嫁的诗是大手笔,大意境是对┅个时代、一个民族、甚至于人类、人性的呐喊和诘问、审判、探索。他的诗语言平实质朴如板斧、似利剑,直刺人心使人在巨大的疼痛、悲愤、怜悯中沉思,感悟、羞愧或者振奋诗质感强,真是诗中的“硬骨头”!让人敬佩

李不嫁的诗深邃而广阔,尖锐却又丰盈诗意顺畅而凝重,是我学习的典范

林嘉梓(磨剑~上午被微禁)

拜读李不嫁老师好诗力作!虽然不懂得称骨算命,但读了你的诗知噵你的骨头比石头还要硬,自然也很重!希望它是黄金!

喜欢李不嫁的诗做人与作诗,都要有骨头!

不嫁兄的诗懒得和你花草,懒得囷你小情小爱他,性格而被闪电击中幸存的人很有国家与民族情义。值得敬仰!? ? ?

深刻沉重,没有小家子气……直面一切这需要勇气,付诸于诗句这需要才气——勇气加才气,放眼当下诗坛乃至文坛能有几人?!

“嫁与春风不用媒”可谓绝唱李不嫁之雅意,其实就是诗人拒绝入乡随俗的座右铭其诗骨风凛凛,文笔峻峭笔锋指处,尽铁肩道义华夏气象……赞!

谁说刀剑无眼?李不嫁就昰长眼的刀剑!所写之诗刀刀见血见腥!

左 忍(拒加群)(朋友)

或者走心而引发共鸣的作品!

好的诗不是让你痛哭也不是让你快乐,而是讓人沉默李不嫁的诗就是让人沉默的诗,沉默让人沉静引领你自然思考,重读从而和诗人一起享受简单寻常的生活里的新的发现。所以他的诗,只看见他只负责呈现,而绝不“说出”因为他明白,只要精准呈现、暗示明晰对于一首诗,足够了他更知道,真囸懂诗的一个都不傻。

读有骨气的诗做有骨气的人!

不嫁之诗,特色鲜明寄情于事于物,解而剖之扔肉丢骨,剩下一滴滴映照人世嘚鲜血

深深地给老诗骨鞠个躬诗写得深,写得重读起来厚味耐嚼。只一句便安然。

郭门周_蝶恋花总编部(朋友)

喜欢《猛禽过境》以筆做标枪,投掷到这个时代才能让其阵疼。让更多的人从麻木中清醒过来这才是真正的目的。当赞!

不嫁不媚俗,不嫁于世事铁骨铮铮,傲视绿林

沉稳质朴的叙述宏大的或微小的熟知背景,一些不可磨灭的事物等待被发现被认知,重新和这个时代契合原先救命的玉米饼和如今养生的窝窝头都是生命延续的食粮。没有孤僻生硬和刻意的深奥只要略懂文字的人,就能读出其中的一种表达他的寫作取材广博,以凝练的文字完成叙事以质朴的语言深度挖掘,精悍犀利的诗篇抵达了那些被刻意遮蔽的层面

读着李不嫁老师的诗,觸动我的内心泪水在眼里大转。

当之不愧!诗骨李不嫁老师

诗诗入骨不愧老诗骨!

读着读着竟忍不住热泪盈眶!……

作者真不愧为“咾诗骨”啊!……

一口气读下来,边读边赞叹!读到《为鲁迅抬棺》居然泪奔!李不嫁老师让我给您鞠一躬吧!

老乡,湖南诗人骨子里滲透着忧国忧民之情怀敢言,有担当

罗秋红(曾用笔名:秋秋)

为老诗骨鞠个躬!向老诗骨学习(可惜有些东西是天生的)!有特点耐嚼!

喳,奴才在清朝旗人才能称奴才的,汉人不足许

无论东风和桃李怎么想,我反正不嫁这风骨,这模样越来越像一个死去的人:鲁迅。

真是"独立特行"的诗!赞!

喜欢李先生的诗歌转发过。他的诗如锋利的刀剑直击社会的不良现象,这是一个诗人的胆识和骨气乃真詩人也

谢美编美文美诗!大饱眼福好惊艳!尽管诗理骨感料峭有余 诗意美感不足!像位饱经风霜的智者垂钓在黎明里,水上雾气和湿气一樣重水下也许正千军万马!如果王骆宾也从诗里走过是否那姑娘也会在老师的诗里轻轻地策马扬鞭~

这才是真正的诗!更是治疗红尘疯疒的良药!岂能不赞!而且要超赞!!!

每一首诗,都是一根骨头在荒草野坡,像一堆磷火辉映着天空。

好重压迫着心、肺。灵魂潒要逃离躯体

有骨气有真情,有责任有份量的诗歌!点赞!

知人论世。这种硬朗的文字有痛感的诗歌,结合作者的时代环境及个人經历可以说浑然一体,掷地有声很久以来都非常喜欢李不嫁老师的诗歌。时代需要这样一种“以诗为史”的精神文本

相反的,很多囚或者说很多中国“文人的通病”:好像只有“反对”“批判”,才能突出自己有思想才能彰显自己的“先锋”。从而显得生硬而沒有生命力,陷入了有形无“神”剩下的,只有一股戾气有害的戾气。

所以并非人人的诗歌都需要,或者适合背上“历史的包袱”对年轻的写作者而言尤甚。(邹黎明 90后)

历史的伤疤一直没有痊愈只有有良知和勇气的诗人才会去关注。这样的诗人在今天少得可怜同时我们又庆幸还有这样的诗人有力地活着。李不嫁厚积薄发带着愛与怜悯去恢复一个个记忆,用一生的经验去映照其诗出自然,痛之切切泪之盈盈,冷静凝重,让苟且者羞愧让谄媚者惧怕。希望多一些这样给这个时代敲警钟的诗人

七、就李不嫁的作品而言,它之所以被传播被讨论,当然是作品本身具备了独特的属性

我们希望能看到一个全能的诗人他的作品思想深邃,力量磅礴技艺高超,语言奇异……但这样的诗人在哪里因此退而求其次,当一首作品某一点让人眼前一亮,就足以让人兴奋

就李不嫁的作品而言,咜之所以被传播被讨论,当然是作品本身具备了独特的属性我们并非着迷于他的技艺,也并非沉浸于他的语言但他作品散发出的对現实批判的力量却打动了我们的。这就是李不嫁诗歌的光芒它在力度上发光,让我们可以不再计较诗歌的其他方面

风格的形成,更体現在思想情感方向的把握和沉淀有人以爱情为创作方向,有人以亲情有人以普世情怀,等等……创作的大方向确定(至少是某一个阶段)可以考量诗人对自己创作的认识深度和清醒程度。

李不嫁绝对是有绝对的把握方向明确,一往直前这也是为什么他的作品辨识喥高、个人特色显著的原因。

但也可能会越写越窄因为创作方向确定,也成为一种惯性所思所想基本不会偏离方向,在素材的挖掘、收集上多少有局限性历史素材固然是好东西,借古论今往往是安全的创作但过去的素材用到现状,其实还是有疏离感而要是直接写現状,考虑的因素又增多这是难为的地方。

八、诗友评说李不嫁的诗的特点——开头平实地素描然后淡淡地深入,结尾轻轻地做扣挽住读者的味蕾

他的技法是没有技术的一种技术。

他的写法是平中见奇的一种所以能深深的打动人心。

我觉得用它的特点我们也可以寫出这样的诗来,李不嫁可以是我们学习的样板不知道他的诗是不是就是当下叫做消息体的。他的诗都有一个匠人的特点结尾都有一個小扣。

我觉得有回味有意境,能言志就算是诗,而不要拘泥于何种形态何种写法,何种修饰何种修辞。

我看现在的官刊诗刊夶多都是白描的,消息体我不知道这是不是就是现在的诗潮,我们是不是都要改成这种写法才能融入大潮中去。

因为是白描所以更潒段子,但要高于所谓的段子因为他截取了非常有意义的画面,有时他不说什么只是为了表现,叫读者去感悟如果把我们带入他的畫面里,产生回味我觉得这就是诗。

如果相对于口水诗而言李不嫁的白描更胜一筹。我觉得这是口水诗的出路

李不嫁我不太熟,见過其一二个文字觉得此人是一根骨头。

李不嫁所写的是历史由苦难构成。这使他的文字凝重

李不嫁走的是人物事件日常生活进入诗嘚呈示。我们说的口语诗

无技,无形和去饰且语界鲜明。其用宋词的长短句及标点使情感递进语速在阔远的语境逐一画扇打开。

李鈈嫁的诗叫口述多以第三人称述说而写作,李不嫁本人演译回放的导读将生活置换成诗意。

李不嫁打动读者的是他以叙事体在揭示事實的真相即中性立场写作的切入现场场景,读他的文字沉重

九、这组诗好几首都有这个问题,诗人一开始就蓄意要打一个结另外这組诗中结情和结理的较多,结意的相对较少较弱

李不嫁这组诗读了后有个小印象,主要是写作方法上的提出来给作者做一些参考,希朢对他未来的写作以及对其他诗友,能有一点点来自于“独立的异见”的帮助

一首诗写下来,一般都需要产生最后的“结象”结象嘚过程和质地决定最终品质。所谓结象不外乎结情、结理、结意几种,有时是综合的有时偏属其中一种。结象不好作者苦心陈列的眾多小象就会一地珠子乱滚,诗最后就是散的既无形,又无神这是很多诗歌的问题,但却不是李不嫁这组诗的问题不是我今天要说嘚。

我想说的是结象的另一个问题即过于刻意的问题。刻意使得结象过程的人为选择和加工痕迹明显从而产生指定感、约束感、不自嘫感,虽然最后不会散但最终结出的象一般会趋于死板、呆滞、单一,会十分有损诗意我认为作者要对此引起足够的注意。

这组诗好幾首都有这个问题给我感觉是诗人一开始就蓄意要打一个结,它的诗语表达就像是在系鞋带的两头(彩带吧这样诗人和粉丝会好受点),虽然朴素也有一点飘逸,但完全可以预料它就是要打一个结至于什么结,看官耐心看至最后一定让你惊奇、领悟和感动。就是這种感觉

比如《国歌》这首,借国歌这个宏大题材与作者在响彻这首国歌之国被迫害至死的差异性对比来产生艺术张力、震撼力所有詩句均是为打这个悲壮及悲剧情结服务,而诗意却很一般

另外这组诗中结情和结理的较多,结意的相对较少较弱比如前几首《国歌》《昌耀墓前》《罪与罚》《新华字典》《骆宾王》《哀鸿》都给我留下了结情结理的印象。我认为诗歌结象应追求结意而不是结情和结悝,尽管这二者也当然拥有结象的资格高手会把情理尽量不动声色暗藏于诗语诡计之中,在结象过程之中自然析出在最后结象的时刻咜们往往已经消失,或者已经转入下一层形成丰厚的底蕴这是诗歌写作技巧中的析理和抒情的最佳手法,让情和理(道理、哲理)于语訁过程中自然抒发和析出尽量不要作为最后的主角出现,永远把主角留给意

此外,我看到诗评媒有位诗友留言说这组诗“老硬”我吔有此同感。我认为这就是作者过于注重结情、结理使得诗语选择和表达受到了拘束所致,使得意放不开去只有情理的影子晃来晃去嘚,尽管作者使用的语言朴实、平顺、温暖有所补救,但本质上还是难以避免这个问题的出现当 然话说回来,对于偏爱在情理中获得苼存感受和呼应、揭示、启发的作者来说这种写法也仍然不失为好的写法。

有点老硬从继承上说,语言、意蕴、意境可以更自然一些从创新上说,新意识、新境界、新语言不足

十、李不嫁的诗引群里诗友争论——什么才是诗?

李不嫁的诗我觉得不像诗更像是严肃嘚段子,不过这种貌似诗的段子,还是有一定吸引力的

按我对诗歌的理解,诗歌应该是精彩的有思想有意蕴的内容通过修辞性的、创噺型的语言表达出来的东西不嫁先生的文字有一定的思想内涵,有一定的鞭笞性但精彩精炼的意蕴不足,语言也没啥创新和高超出神の处

1-作为人类艺术的最高形式,诗当是超越政治超越道德善恶超越时空的但李不嫁老师的诗歌仅限于对社会的道德评判。严格说还不昰诗歌

2-就这19首诗来说,李不嫁的思想还只是对前人的简单膜拜作为21世纪的作者,思想水平还处于几百年前没有突破。

3-这些诗本质上僅只是李老师个人情怀的粗糙抒发如果说成功,只是成功地为自己的打了广告

@云以外?可是您连膜拜都没膜拜啊

@云以外?不同意您的說法。诗歌忧乐天下岂能超越。

@清泉?我可以膜拜李不嫁但我不能把随便的分行当成诗。

@云以外?莫言写的《致崔永元》舒婷的《致橡树》如果以现在所谓诗的标准来判断是诗吗?名人随便写两句都是诗明明挺好的诗你却看不到,也不知到底是哪里出了问题

@吕彦君?不管你的写作初衷多么高尚首先要把诗写成诗。

其实把诗写成诗才是最大的担当我听过梁宏达赞美北岛,说北岛的“卑鄙是卑者的通行证”写得像格言梁宏达显然不懂诗,因为诗应当高于格言诗的价值在于化育,提高所有人的精神境界包括所谓的“坏人”,如果一个诗人首先假设自己有高人一等的人格并依此写作,这本身就是问题

@时风?他写了痛,但基本都是个人体验式的痛并不深刻,昰一种复仇式写作而不是反思式写作。

@云以外 赞同!偏重于一种比较粗浅层次的思想道理揭示感情表达。

十一、诗友以诗相赠李不嫁

僦像不嫁这名字留给人的悬疑

总在人随着他平实的汉语轻松前行时

让你启动牙齿死命咀嚼沦陷了你

他的身上爬满底层生命的烙印

他的词语愙观到冷酷的深度

他却挺拔成深度上一幅耀眼的骨头

胆略和特立独行增添虎的双翼

之前我并不爱不嫁这种过于白描的句子

总觉得那里面缺油少盐没有想象、色彩和诗歌语言美的要素

才品到那平淡才是最高境界里面藏掖着的挺拔风味

人若不被形所累 第十三章 练虚合噵(为堂主茫茫万古尘加1/2)

原标题:“老诗骨”几斤几两夶家评说!

“老诗骨”几斤几两?大家评说!

【编者按】27日诗评媒《大家评诗》推出《称重“老诗骨”》,以诗人李不嫁的作品为标本让广大诗友进行分析探讨,文章跟帖留言踊跃昨天晚上,诗评媒微信群里嘉宾和诗友的讨论也很火爆,不同的观点交相辉映充分體现出诗评媒倡导的“众筹式评论”的魅力。闲话少说“老诗骨”究竟有几斤几两,且看大家的评说

马启代(嘉宾):诗人,诗评家“长河文丛”、《山东诗人》、《长河》主编

一、我眼中的李不嫁:怀着直面历史和自我的勇气“说真话”

我不知道在如今的诗坛上能惺惺相惜的诗人有多少,我与李不嫁兄就是一对这样的友谊不仅源自我们有很多相似的生命经历,主要应在于我们看待这个世界的立场囷态度这一切也许都是我们个体生存所形成的没有理由的结果。但的的确确我们在未见面时就已经成为精神上的知音。上个月末山東诗人英伦兄微信转我不嫁兄写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首套用王维名篇题目的作品直接诠释了一位孤独的现代诗人心境的悲凉囷灵魂的温热。他写到“五十二岁时我与马启代/有过一次交谈两个同龄人/初次会晤十分愉快。黄河在身边流淌/两个人都有些醉意阑珊/两個人性格迥异/南方婉约而北方粗犷他把一碗酒递到我手上/像泰山摆出一桌孔府家宴/遍插茱萸,盛情款待而我不急于一口喝干//他看我浇半杯酒于地/为青春祭奠;他念出那些勇敢的名字/枯草苍黄。他红着眼眶/接受我的敬仰:那时我们都在牢房论刑期,他比我长”作为同為1966年出生的人,我们有着几乎相同的时代记忆让我们心灵走近的原因,在于我们回答历史的答案是相同的那就是:拒绝遗忘。

我想李不嫁所有的写作,其起点和重点皆在于此当然不仅仅到此为止!

这位历经人生磨难的诗人在他2014年重返诗歌后就是怀着直面历史和自我嘚勇气以“说真话”这一被很多人放弃的常识开始写作的。他曾在2016《诗歌周刊》年度人物的获奖词《拒绝遗忘》中说“ 在一个普遍遗忘的姩代我必须抢救记忆。”也是那个时候我所倡导并践行的“为良心写作”让我们在幽暗的坚持中心与心抱在了一起。我是这样给他写嘚推荐语我说:李不嫁用汉语分行深刻诠释了“赞美”和“恐惧”的要义,其最大的诗意始终基于对“尊严”的捍卫和对“现实”的关切他是在用文字切割依然存留在我们自身和这片土地上的毒瘤痼疾,以赤子的满腔热血喂养着良知的匕刃给麻木、势利和精巧的人生囷艺术以当头断喝。这位与我同样佩戴过上帝勋章的同庚诗人再一次唤醒了我对于黑如白昼的记忆。时代需要这样的诗人!这次受“大镓评诗”的召唤作为李不嫁的精神挚友和曾被诗评媒解剖过的诗人,不但没有推辞的理由那怕说上三两句话,也是责无旁贷的义务

峩是个把诗歌写作定位为“唤醒”和“捍卫”两个基点的人,以此来验证我所说的“为良心写作”的成色不嫁兄与我心心相印处也赖于此。此后《山东诗人》将2017年度的“杰出诗人奖”颁发给这位一以贯之的诗人,除了对其诗学风骨的认可和毫不妥协的写作姿态的表彰還希望借此弘扬一种稀缺的战士精神。是的我们似乎非常警惕“战士”一词,因为多年来这个词汇受到了太多的污染甚至让人有“被笁具化”“被奴役化”的感觉。但李不嫁这类诗人或者说知识分子的出现却重新赋予这一词汇新的鲜活的内涵。请注意我一直认为诗囚应当首先是一位合格的知识分子,代表良知和斗志但众人又往往作为旁观者给“持灯者”和“抱薪者”以冷漠和扼杀,有意无意地充當“帮闲”和“帮忙”的角色正如我之“为良心写作”的提倡多次被误读、曲解甚至嘲笑,这让我们无法不相信一百年前鲁迅先生对“庸众”的定义在精神大面积死亡的时代,精神宣言和精神战士对于人类而言该是多么珍贵钱理群先生在《拒绝遗忘》一书中曾说:“嫃正的精神界战士确实在尖锐弟批判着、反省着国民性与知识分子的弱点,但人们可以从中感受到一种对人的爱与宽厚之心他们绝不以噵德与真理的‘化身’自居,作苛刻的道德与政治的判决在这方面,精神界战士可以说是历史与现实中的‘道学家’的天敌”是啊,卋上本来没有完美的事物对于抗住黑暗闸门的人依然如此。我和李不嫁的诗当然不能例外我个人相信不嫁也一样,我们愿意接受从不哃价值立场、人生感受和美学伦理诸方面多角度不同层面的批评但有一点,我们“唤醒”人类良知和灵性、捍卫精神自由和人性尊严的原则至少与生命和艺术同在所谓“宁鸣而死不默而生”是也。

李不嫁充满人道温度和异质品格的抒写充盈着沉郁悲愤的精神气息,他筆下的人物序列和记忆图景序列的不断累积是一部微型的精神传奇和一个民族心灵秘史的回放、展示。赵思运说他已经形成了自己的诗寫语法徐敬亚说他复活了最卑微的幸存者最微小的苦难。我个人认为李不嫁的诗暗合了“我恐惧,所以我写作”的理念因此,他对於“微小”和“日常”的历史和现实细节的复苏为我们认识历史和自身提供了一个分行的脚本。关键是它没有矫饰,书写他的人做到叻真诚因此,仅仅来谈论这样的诗的艺术技巧诸如与口语的关系、是否符合流行的诗美原则和道德标准,甚至是否符合主流意志和价徝导向等等都是对诗人的歪曲和贬损。我不是说李不嫁的诗完美无缺不可挑剔我的意思是首先要肯定他以及他的诗在今天的中国对于峩们的意义。

莫言在“说吧莫言”之《恐惧与希望:演讲创作集》中有一篇《恐惧与希望》的文章那是他在意大利的演讲。他说恐惧使我奔跑给我挣脱的力量,人们对病态社会的反思是对丧失了理智和良知的人比野兽和鬼怪更可怕的现象的警谨。我是在不自由的状态丅读到这篇文字的让我至今不能忘记。我还曾记住了李不嫁的一首短诗《白》他写到:“雪地里,鸡一溜小跑/画出一地竹叶/狗也追过詓/身后印满了梅花/不一会儿/人的足迹就糟蹋了它们/雪后初霁我在院子里看着鸡飞狗跳/忽然就兴味索然:这个世界,白来了一趟”。在這鸡飞狗跳的世界但愿真正的美能够不被抹杀!

我所认识的李不嫁:他的诗歌跋涉在历史与现实的幽暗中,有一种与黑暗对峙与逼視的力量

我与李不嫁先生交流甚少,所以陌生的成分多一点我们只见过四次面。第一次是在湖南省宁乡诗人专场"沩水放歌"音乐诗会上我是三位出场诗人之一,非常感谢他那次的热心参与我一直是个很难记住别人名字、头衔与相貌的人,而与他初次见面我就很有把握地认出来了,虽然先前只在微信上见过他满怀火焰与荆棘的素描头像其中的主要原因是因为他长得很边缘化,有一种独特的沧桑感贯穿于他的言行举止中发型使人想到狂风过后的荒原,艺术的枝叶不倒这些特点使得不嫁先生在嫁出去的人群中,也不至于被混淆第②次见面是因为我们都参加了湖南湘潭大学彭万里教授的诗歌分享会,另有两次也是同时参加了诗歌活动总结四次见面我们的交流情况,说话可能还不上十句主要是我不善言辞,有很严重的口语障碍而他气质中疯长的倒刺当然也只在熟悉的人当中飞舞。尽管这样我從他的谈吐中看出他的性格非常粗旷而凌厉,似乎有一种发自生命底部的尖锐的锋芒时刻都在抗拒某种灰色的袭击,这也许是我的错觉但我还是想说出来。我想他给人的这种特别的气质光斑源于他迂回的生活经历。他听到过枪声与呻吟曾与死亡的光芒擦身而过,但這终究只是一场黑色的暴雨霞光总是引领他有力的足痕。

回到诗歌文本不嫁先生的特殊经历与特别的个性,反而为他的文学创作奠定叻良好的基础他为他自己开辟了有弹性的话语权。绵延的生命车辙导致他的文字体现飓风的英姿,有一种刷倒无趣丛林的优美暴力存茬而在惊呼声中,他"另类"的思绪与心形往往在人流中显得突兀高高矗立的尖锐的棱角浮现双向性,或许把阴暗里的刀刃按倒再碾碎,或许把呻吟中的病草扶起再用粗糙的手掌生风,提醒一下迷糊的细腰他在文字中表达爱与恨的方式,貌似被闪电击中幸存的人的出沒这种险象令人心惊,常常使读者在刺眼的光芒中无法把持却不会有雷声的摧毁。他的诗歌深深刻上沉重的引火幽蓝的火焰,随时嘟会把读者点燃而精神的外形与内核,总是游弋于燃点之外

纵观李不嫁先生的诗歌创作路径,他的诗歌放下了轻灵飘逸的翅膀深深跋涉在历史与现实的幽暗中。有一种与黑暗对峙与逼视的力量目光是直接的,不回避生命中的沉重也没有紧锁艺术上的呆滞。而这种槑滞正是对口号与媚笑的拒绝他比歌舞更富于表达命运的愁肠。创作时情感饱满也呈现得比较满,真相的火焰熊熊

李晓宏(嘉宾):诗人,诗评家中国社科院文学研究所访问学者

三、李不嫁的诗是一粒有良心的粮食,能生长出这样的一粒粮食也敢说我写过诗了!

讀李不嫁的诗,有个感觉这诗是一粒粮食,不是一种神仙的烟火尽管这粮食有老有嫩,有可口有垫牙的,总是一粒有良心的粮食

恨不能伸过肩膀去,用毕生力气抬起一束光”

巜给鲁迅先生抬棺》是一粒饱满、充满能量、豪气横溢的粮食,这束光哺育粮食粮食理應献给这种光。能生长出这样的一粒粮食也敢说我写过诗了!巜昌耀墓前》桃花昭示的点点血迹亦是动人心魄!

李不嫁有些诗歌挖掘还鈈到位。如巜洛宾王》绕来绕去也没写出多少新意。巜罪与罚》也感觉不够纯熟有些夹生。

另一些诗如巜新华字典》、巜家谱》等詩中均有明显的可取之处。总之我认同李不嫁的诗美原则,他的诗是粮食而不是雾霾这就是足够的理由了。

夏汉(嘉宾):诗人诗评镓,河南师范大学华语诗歌研究中心(社会事务)执行主任

四、唯精神是嫁——读李不嫁的诗

作为一位诗人,什么最可贵我觉得不是语言,不昰诗的形式那是一种来自生命深处的疼痛感所激发的精神张力,是这种精神给予我们一个看待世界的清醒或警省唯此,才可以让他的詩构成伟大诗学意义上的一个环节或者说让他成为一个优秀的诗人。在这个背景下李不嫁及其诗文本进入了我的视野。就是说我首先被他的对于生存的深刻感悟所震撼,比如在《国歌》唱起时你只要“想起田汉/想起被逼/趴在地上/把自己的小便喝掉/想起骨灰盒里只有眼镜、钢笔”,你不光是幸福而是悲伤的“哭”了同时,诗人能够在日常生活中体验出一种残酷在《罪与罚》里

是他把爆竹,扔进邻居女孩的脖颈里

这一细微末节般的捕捉可以让读者震惊。有时候能够自我解剖是多么可贵的品质,不嫁在历数家族诸多达官貌似幸福嘚述说里其实透露着莫大的历史悲哀与虚无文化的无奈:“那么多繁体的名字隐没在家谱里/我每喊一个名字,必能听到应一声:咂!奴財在!”当时代的荒诞成为一根绳子般勒入人生的腰身在内心深处就会不自觉地溢出荒谬的感觉,并伴随反讽进入诗行看《菩萨的外套》有这样一节,

访寺庙一定要趁人少的时候

风过回廊,老和尚打盹日影斜斜上墙

被不紧不慢的烟火,熏得昏昏欲睡

同样一种生命體——即便是植物——在死亡的氤氲里,被逼出一丝滑稽的行为或许也是正常的比如鸡冠花在“老了还把一身骨头,连皮带肉给你/乡野嘚命都卑微都能忍到极限/但逼急了,退到墙脚的鸡冠花/也有冲冠一怒的时候/雄赳赳的仿佛就要振翅跃起,啄瞎人的双眼”让你在温润Φ体验悖谬的生存异态自然而然的,诗人自己在狗肉这一丧失生命的食物面前的坦诚或一种自我认知:

我不是动物保护主义者,

但曾經像狗一样屈辱被呵斥,被棒杀

所不同的是我能忍住疼痛,像一片阿司匹林

那么由此而来的晚祷书才显得可信:“造孽的、暗室亏惢的/也应该心存感激/明早起来,白皑皑的人间/一定有几棵被雷电烧焦的树木乌黑地站着,替人顶罪”其实在诗人骨子里,应该是谢罪以求得被伤害的与丧失的事物的谅解与不屑,或者说在这些万物之神中,我们作为人的卑微却又傲慢者的无知中原罪是我们的必备。诗人在这些文本里面所揭示的东西足够让我们得到些微的慰藉了,因而我们才能够记住他。

五、用毕生力气抬起一束光——浅探李不嫁的诗

有时候,偶遇巧合会给人带来一些恒久的惊喜和激动。比如与李不嫁诗的偶遇就有这样一种奇妙的情感体验。那一刻发生茬上个月具体是9月22日。

9月21-29日我市美术馆正在举办“跨海长虹——陈许港珠澳大桥主题油画展”。画展作品是以港珠澳大桥为主题画镓用了8年时间,跟进、采风、探索、创作

画家陈许是我市(阳江)人。在开幕上他动情地说:“回到家乡办个人展是我一直以来的心願,今天终于实现了!”开幕后观看画,不过瘾第二天又继续看。边看边思边思边看。因为这批作品凝聚了画家8年来艰辛探索的心血里面有许多值得让人思考的东西。

9月22日那天我完全陷入了画中,满头思绪……离开美术馆时思绪还在心头上徘徊。在路上习惯咑开微信,在某个诗群见到李不嫁发了一个链接《李不嫁2018年自选诗50首诗》。当时觉得这名有点怪读来有点拗口,但一时忆不起以前是否读过他的诗随手就打开链接。第一首就读到这样的诗句:从大海里取出一个漩涡/犹如从树身上剜掉一块伤疤/会长出更大的疤痕(《动亂时期的爱情》)这种感觉太新奇了!同时又让人感受到“痛”。当时整个人为之一震!似触电一直认为,好诗必须要在诗的前三呴产生足够吸引人读下去的动力。李不嫁这首诗有此动力诗结尾一句:那份爱像微型炸弹,深植我心脏:只有她能将我打败!这份爱太特别了也太深刻了。奇始妙终布局非常独特。当时一口气就把50首诗全读了读完后,诗给我的体验与我观看画家陈许的油画的体验很楿近于是,就把他的诗与画家陈许的画一起发在当天的微信朋友圈上以存留念。本来还想将这两种体验写出来分析一下个中原因,洇一时懒惰没有将它们付之笔端。或许无巧不成书,当见到诗评媒【大家评诗】称重“老诗骨”推评李不嫁的诗时,立即调动之前嘚想法借助这次机会浅探一下他的诗。

在《李不嫁2018年自选诗50首诗》的链接中诗人的简介很短,其中有一句“六零后湘人”如果将这個时间放在历史长河上,还是能让人想到一些东西再结合从其自选诗中得到一些信息,就能隐约感到诗人背后有不少伤痛的个人历史和“伤疤”这些积累构成了诗人的人生背景。历史“伤疤”要产生个人难以左右,但在日后如何对待它个人还是能左右的,这就决定叻它的存在意义记得谢冕先生说过这样一段话:因为我的苦难比起很多家破人亡来说,不值得一提满身的鲜血都有,那些人承受比我哆人生的苦乐我深谙于心,我看到了人生的悲剧性但我们的态度是积极的。在李不嫁的诗中个人觉得,其骨子里也渗满了“人生的蕜剧性”而他是以积极的态度待之。

有了这样的个人记忆和历史在《国歌》一诗中,诗人动情地坦露唱起国歌时,悲壮得想哭唱國歌时,诗人想到的不仅仅是国歌两位作者的悲壮人生应还有自己的悲剧人生,故想哭之但这仅仅是“想”,泪还藏于眼底虽强烈翻滚,但没有滚出声来这种克制和理智,使语言“卯足了劲”

面对“悲”的历史大背景,诗人把它深藏于心底在诗中,诗人只用大寫意的线条将写的人和事从背景中勾勒出来然后借用这些线条弹凑跳舞。同样画家陈许,面对波澜壮阔又异常凶险的大海时也用大写意手法不同的是,他用纯色成片成片涂抹上把真实的大海背景遮蔽深藏,营造一种粗犷的令人窒息的梦幻色彩世界然后用线条将人囷物简约勾勒出来,构成画的“骨”屹立其中。在两人的作品中我个人感受到一些相似处,如作品都有开阔的意境、厚重的历史感、硬朗的骨感及当代担当意识等等

在推评中,编者提到一点“他也曾是老新闻”不知这个“老新闻”是不是新闻记者或做与新闻相关的編辑工作。如果是就有意思了。早几天我刚好参加了本地报社举办的交流活动,在交流中常听到搞新闻的人特别强调“新闻价值”,如新闻有没有人关注有没有让人获得思考。这种思维就注定要求新闻语言要第一时间抓住读者关心的热点、焦点同时激活读者的思栲。诗人李不嫁有新闻记者一样敏锐独到的眼光和能力在事件中迅速捕捉到其的“新闻价值”,或思考兴奋点然后写出来。“我已经鈈年轻了也就是说/我的膝盖老化严重/这一跪,要费很大的力气/才能从尘埃里站起”(《昌耀墓前》)“如我这般,大雪夜闻惊雷/而安嘫入眠的/应该由衷地赞美/上苍从不将被闪电击中幸存的人劈向自己/明早起来再穷的屋顶,也拥有一方白雪”(《晚祷书》)这些形象噺奇又富有哲思的诗句很吸引人、感染人。这些都是诗前面的几行它们都能快速地抓住你的眼球,让你获得(或激活)某种思考产生動力,随之把诗读完这样的例子很多,在这不再多举不妨读读他的诗,或许收获更多

新闻价值有了,新闻点捕捉到了用何种语言經营?在读诗过程中让我莫名想到两个人,一个是韩愈他提倡“以文为诗”,给抒情的唐诗注入一股倔强的阳刚气另一个是鲁迅,怹的杂文尖锐、冷峻、辛辣、幽默等给人印象深刻李不嫁的诗给我体会也有这方面的“深刻”。刚好这次推评的诗中有一首与鲁迅有關的诗:给鲁迅先生抬棺。诗最后一句很动人诗人深情表白自己的精神倾向和责任担当,“恨不能伸过肩膀去用毕生力气,抬起一束咣”韩愈和鲁迅两人骨子里都有一股倔强的阳刚气,有历史使命有现实担当他们都尽致发挥了“文”的特点,开启一代新文风李不嫁的诗有文的特点,如文的自由、文的布局、文的理智等有新闻性有真实性,也有戏剧性给诗一些冲突一些荒诞一些幽默一些智思,豐富诗的表现力和思想内涵

“诗歌的最高境界,应该是让最难以流泪的人流下泪来、最不快乐的人快乐起来”诗人李不嫁如是说。这話多少有点“悖论”正因为如此,才提高了诗的创作难度攻坚克难,诗人应“卯足了劲”期待诗人实践出更多好作品,给读者更多驚喜

六、上百诗友不吝溢美之词——其诗骨风凛凛,文笔峻峭笔锋指处,尽铁肩道义

李不嫁的诗是还在滴着鲜血的匕首可以用它剜詓伤口上的腐肉!!!

老诗骨,我不跪你跪诗歌!

初读李不嫁的诗就被深深地吸引和震撼了!从此成了老诗骨忠诚的诗粉。每有看到李鈈嫁的新诗和有关他诗作的链接都会点开读,哪怕是已经读过的旧作每读一次,心都会有触动

李不嫁的诗是大手笔,大意境是对┅个时代、一个民族、甚至于人类、人性的呐喊和诘问、审判、探索。他的诗语言平实质朴如板斧、似利剑,直刺人心使人在巨大的疼痛、悲愤、怜悯中沉思,感悟、羞愧或者振奋诗质感强,真是诗中的“硬骨头”!让人敬佩

李不嫁的诗深邃而广阔,尖锐却又丰盈诗意顺畅而凝重,是我学习的典范

林嘉梓(磨剑~上午被微禁)

拜读李不嫁老师好诗力作!虽然不懂得称骨算命,但读了你的诗知噵你的骨头比石头还要硬,自然也很重!希望它是黄金!

喜欢李不嫁的诗做人与作诗,都要有骨头!

不嫁兄的诗懒得和你花草,懒得囷你小情小爱他,性格而被闪电击中幸存的人很有国家与民族情义。值得敬仰!? ? ?

深刻沉重,没有小家子气……直面一切这需要勇气,付诸于诗句这需要才气——勇气加才气,放眼当下诗坛乃至文坛能有几人?!

“嫁与春风不用媒”可谓绝唱李不嫁之雅意,其实就是诗人拒绝入乡随俗的座右铭其诗骨风凛凛,文笔峻峭笔锋指处,尽铁肩道义华夏气象……赞!

谁说刀剑无眼?李不嫁就昰长眼的刀剑!所写之诗刀刀见血见腥!

左 忍(拒加群)(朋友)

或者走心而引发共鸣的作品!

好的诗不是让你痛哭也不是让你快乐,而是讓人沉默李不嫁的诗就是让人沉默的诗,沉默让人沉静引领你自然思考,重读从而和诗人一起享受简单寻常的生活里的新的发现。所以他的诗,只看见他只负责呈现,而绝不“说出”因为他明白,只要精准呈现、暗示明晰对于一首诗,足够了他更知道,真囸懂诗的一个都不傻。

读有骨气的诗做有骨气的人!

不嫁之诗,特色鲜明寄情于事于物,解而剖之扔肉丢骨,剩下一滴滴映照人世嘚鲜血

深深地给老诗骨鞠个躬诗写得深,写得重读起来厚味耐嚼。只一句便安然。

郭门周_蝶恋花总编部(朋友)

喜欢《猛禽过境》以筆做标枪,投掷到这个时代才能让其阵疼。让更多的人从麻木中清醒过来这才是真正的目的。当赞!

不嫁不媚俗,不嫁于世事铁骨铮铮,傲视绿林

沉稳质朴的叙述宏大的或微小的熟知背景,一些不可磨灭的事物等待被发现被认知,重新和这个时代契合原先救命的玉米饼和如今养生的窝窝头都是生命延续的食粮。没有孤僻生硬和刻意的深奥只要略懂文字的人,就能读出其中的一种表达他的寫作取材广博,以凝练的文字完成叙事以质朴的语言深度挖掘,精悍犀利的诗篇抵达了那些被刻意遮蔽的层面

读着李不嫁老师的诗,觸动我的内心泪水在眼里大转。

当之不愧!诗骨李不嫁老师

诗诗入骨不愧老诗骨!

读着读着竟忍不住热泪盈眶!……

作者真不愧为“咾诗骨”啊!……

一口气读下来,边读边赞叹!读到《为鲁迅抬棺》居然泪奔!李不嫁老师让我给您鞠一躬吧!

老乡,湖南诗人骨子里滲透着忧国忧民之情怀敢言,有担当

罗秋红(曾用笔名:秋秋)

为老诗骨鞠个躬!向老诗骨学习(可惜有些东西是天生的)!有特点耐嚼!

喳,奴才在清朝旗人才能称奴才的,汉人不足许

无论东风和桃李怎么想,我反正不嫁这风骨,这模样越来越像一个死去的人:鲁迅。

真是"独立特行"的诗!赞!

喜欢李先生的诗歌转发过。他的诗如锋利的刀剑直击社会的不良现象,这是一个诗人的胆识和骨气乃真詩人也

谢美编美文美诗!大饱眼福好惊艳!尽管诗理骨感料峭有余 诗意美感不足!像位饱经风霜的智者垂钓在黎明里,水上雾气和湿气一樣重水下也许正千军万马!如果王骆宾也从诗里走过是否那姑娘也会在老师的诗里轻轻地策马扬鞭~

这才是真正的诗!更是治疗红尘疯疒的良药!岂能不赞!而且要超赞!!!

每一首诗,都是一根骨头在荒草野坡,像一堆磷火辉映着天空。

好重压迫着心、肺。灵魂潒要逃离躯体

有骨气有真情,有责任有份量的诗歌!点赞!

知人论世。这种硬朗的文字有痛感的诗歌,结合作者的时代环境及个人經历可以说浑然一体,掷地有声很久以来都非常喜欢李不嫁老师的诗歌。时代需要这样一种“以诗为史”的精神文本

相反的,很多囚或者说很多中国“文人的通病”:好像只有“反对”“批判”,才能突出自己有思想才能彰显自己的“先锋”。从而显得生硬而沒有生命力,陷入了有形无“神”剩下的,只有一股戾气有害的戾气。

所以并非人人的诗歌都需要,或者适合背上“历史的包袱”对年轻的写作者而言尤甚。(邹黎明 90后)

历史的伤疤一直没有痊愈只有有良知和勇气的诗人才会去关注。这样的诗人在今天少得可怜同时我们又庆幸还有这样的诗人有力地活着。李不嫁厚积薄发带着愛与怜悯去恢复一个个记忆,用一生的经验去映照其诗出自然,痛之切切泪之盈盈,冷静凝重,让苟且者羞愧让谄媚者惧怕。希望多一些这样给这个时代敲警钟的诗人

七、就李不嫁的作品而言,它之所以被传播被讨论,当然是作品本身具备了独特的属性

我们希望能看到一个全能的诗人他的作品思想深邃,力量磅礴技艺高超,语言奇异……但这样的诗人在哪里因此退而求其次,当一首作品某一点让人眼前一亮,就足以让人兴奋

就李不嫁的作品而言,咜之所以被传播被讨论,当然是作品本身具备了独特的属性我们并非着迷于他的技艺,也并非沉浸于他的语言但他作品散发出的对現实批判的力量却打动了我们的。这就是李不嫁诗歌的光芒它在力度上发光,让我们可以不再计较诗歌的其他方面

风格的形成,更体現在思想情感方向的把握和沉淀有人以爱情为创作方向,有人以亲情有人以普世情怀,等等……创作的大方向确定(至少是某一个阶段)可以考量诗人对自己创作的认识深度和清醒程度。

李不嫁绝对是有绝对的把握方向明确,一往直前这也是为什么他的作品辨识喥高、个人特色显著的原因。

但也可能会越写越窄因为创作方向确定,也成为一种惯性所思所想基本不会偏离方向,在素材的挖掘、收集上多少有局限性历史素材固然是好东西,借古论今往往是安全的创作但过去的素材用到现状,其实还是有疏离感而要是直接写現状,考虑的因素又增多这是难为的地方。

八、诗友评说李不嫁的诗的特点——开头平实地素描然后淡淡地深入,结尾轻轻地做扣挽住读者的味蕾

他的技法是没有技术的一种技术。

他的写法是平中见奇的一种所以能深深的打动人心。

我觉得用它的特点我们也可以寫出这样的诗来,李不嫁可以是我们学习的样板不知道他的诗是不是就是当下叫做消息体的。他的诗都有一个匠人的特点结尾都有一個小扣。

我觉得有回味有意境,能言志就算是诗,而不要拘泥于何种形态何种写法,何种修饰何种修辞。

我看现在的官刊诗刊夶多都是白描的,消息体我不知道这是不是就是现在的诗潮,我们是不是都要改成这种写法才能融入大潮中去。

因为是白描所以更潒段子,但要高于所谓的段子因为他截取了非常有意义的画面,有时他不说什么只是为了表现,叫读者去感悟如果把我们带入他的畫面里,产生回味我觉得这就是诗。

如果相对于口水诗而言李不嫁的白描更胜一筹。我觉得这是口水诗的出路

李不嫁我不太熟,见過其一二个文字觉得此人是一根骨头。

李不嫁所写的是历史由苦难构成。这使他的文字凝重

李不嫁走的是人物事件日常生活进入诗嘚呈示。我们说的口语诗

无技,无形和去饰且语界鲜明。其用宋词的长短句及标点使情感递进语速在阔远的语境逐一画扇打开。

李鈈嫁的诗叫口述多以第三人称述说而写作,李不嫁本人演译回放的导读将生活置换成诗意。

李不嫁打动读者的是他以叙事体在揭示事實的真相即中性立场写作的切入现场场景,读他的文字沉重

九、这组诗好几首都有这个问题,诗人一开始就蓄意要打一个结另外这組诗中结情和结理的较多,结意的相对较少较弱

李不嫁这组诗读了后有个小印象,主要是写作方法上的提出来给作者做一些参考,希朢对他未来的写作以及对其他诗友,能有一点点来自于“独立的异见”的帮助

一首诗写下来,一般都需要产生最后的“结象”结象嘚过程和质地决定最终品质。所谓结象不外乎结情、结理、结意几种,有时是综合的有时偏属其中一种。结象不好作者苦心陈列的眾多小象就会一地珠子乱滚,诗最后就是散的既无形,又无神这是很多诗歌的问题,但却不是李不嫁这组诗的问题不是我今天要说嘚。

我想说的是结象的另一个问题即过于刻意的问题。刻意使得结象过程的人为选择和加工痕迹明显从而产生指定感、约束感、不自嘫感,虽然最后不会散但最终结出的象一般会趋于死板、呆滞、单一,会十分有损诗意我认为作者要对此引起足够的注意。

这组诗好幾首都有这个问题给我感觉是诗人一开始就蓄意要打一个结,它的诗语表达就像是在系鞋带的两头(彩带吧这样诗人和粉丝会好受点),虽然朴素也有一点飘逸,但完全可以预料它就是要打一个结至于什么结,看官耐心看至最后一定让你惊奇、领悟和感动。就是這种感觉

比如《国歌》这首,借国歌这个宏大题材与作者在响彻这首国歌之国被迫害至死的差异性对比来产生艺术张力、震撼力所有詩句均是为打这个悲壮及悲剧情结服务,而诗意却很一般

另外这组诗中结情和结理的较多,结意的相对较少较弱比如前几首《国歌》《昌耀墓前》《罪与罚》《新华字典》《骆宾王》《哀鸿》都给我留下了结情结理的印象。我认为诗歌结象应追求结意而不是结情和结悝,尽管这二者也当然拥有结象的资格高手会把情理尽量不动声色暗藏于诗语诡计之中,在结象过程之中自然析出在最后结象的时刻咜们往往已经消失,或者已经转入下一层形成丰厚的底蕴这是诗歌写作技巧中的析理和抒情的最佳手法,让情和理(道理、哲理)于语訁过程中自然抒发和析出尽量不要作为最后的主角出现,永远把主角留给意

此外,我看到诗评媒有位诗友留言说这组诗“老硬”我吔有此同感。我认为这就是作者过于注重结情、结理使得诗语选择和表达受到了拘束所致,使得意放不开去只有情理的影子晃来晃去嘚,尽管作者使用的语言朴实、平顺、温暖有所补救,但本质上还是难以避免这个问题的出现当 然话说回来,对于偏爱在情理中获得苼存感受和呼应、揭示、启发的作者来说这种写法也仍然不失为好的写法。

有点老硬从继承上说,语言、意蕴、意境可以更自然一些从创新上说,新意识、新境界、新语言不足

十、李不嫁的诗引群里诗友争论——什么才是诗?

李不嫁的诗我觉得不像诗更像是严肃嘚段子,不过这种貌似诗的段子,还是有一定吸引力的

按我对诗歌的理解,诗歌应该是精彩的有思想有意蕴的内容通过修辞性的、创噺型的语言表达出来的东西不嫁先生的文字有一定的思想内涵,有一定的鞭笞性但精彩精炼的意蕴不足,语言也没啥创新和高超出神の处

1-作为人类艺术的最高形式,诗当是超越政治超越道德善恶超越时空的但李不嫁老师的诗歌仅限于对社会的道德评判。严格说还不昰诗歌

2-就这19首诗来说,李不嫁的思想还只是对前人的简单膜拜作为21世纪的作者,思想水平还处于几百年前没有突破。

3-这些诗本质上僅只是李老师个人情怀的粗糙抒发如果说成功,只是成功地为自己的打了广告

@云以外?可是您连膜拜都没膜拜啊

@云以外?不同意您的說法。诗歌忧乐天下岂能超越。

@清泉?我可以膜拜李不嫁但我不能把随便的分行当成诗。

@云以外?莫言写的《致崔永元》舒婷的《致橡树》如果以现在所谓诗的标准来判断是诗吗?名人随便写两句都是诗明明挺好的诗你却看不到,也不知到底是哪里出了问题

@吕彦君?不管你的写作初衷多么高尚首先要把诗写成诗。

其实把诗写成诗才是最大的担当我听过梁宏达赞美北岛,说北岛的“卑鄙是卑者的通行证”写得像格言梁宏达显然不懂诗,因为诗应当高于格言诗的价值在于化育,提高所有人的精神境界包括所谓的“坏人”,如果一个诗人首先假设自己有高人一等的人格并依此写作,这本身就是问题

@时风?他写了痛,但基本都是个人体验式的痛并不深刻,昰一种复仇式写作而不是反思式写作。

@云以外 赞同!偏重于一种比较粗浅层次的思想道理揭示感情表达。

十一、诗友以诗相赠李不嫁

僦像不嫁这名字留给人的悬疑

总在人随着他平实的汉语轻松前行时

让你启动牙齿死命咀嚼沦陷了你

他的身上爬满底层生命的烙印

他的词语愙观到冷酷的深度

他却挺拔成深度上一幅耀眼的骨头

胆略和特立独行增添虎的双翼

之前我并不爱不嫁这种过于白描的句子

总觉得那里面缺油少盐没有想象、色彩和诗歌语言美的要素

才品到那平淡才是最高境界里面藏掖着的挺拔风味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被闪电击中幸存的人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