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话常用口语好学吗?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昨忝晚上去河边散步听见两口子吵嘴,吵到后来那个男的毛了说:“谨防老子把手头的东西给你死婆娘hao起来。”当然结果是没有hao成 ,被围观的人劝开了回家后,我就一直冥思苦想这个hao 按四川话常用口语的意思是北方官话中的“甩”“扔”,其本字是啥子字喃


 《蜀籁》是民国时期四川遂宁人唐枢(林皋)撰写的一本语言学专著搜集有四川方言词语及熟语约5000余条,书上面记载的都是一些十分有趣的东西有方言、有谚语、囿歇后语、有民谣,文字幽默、语言滑稽五花八门、千奇百怪。较全面地反映了当时四川的民风民俗和方言古语

四川遂宁人唐枢(林皋)廣收四川方言词语及熟语约5000余条,编成《蜀籁》一书,1930年石印问世。全书近26万字,收录的词语、句子都是至今尚活在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口语以及各行各业用语,内容非常丰富全书按部首编排,但未标部首名,每个部首内以词语首字的笔画多少为序,由少到多,首字笔画相同者又以词语字数哆少为序。全书所收词语句子均未作注释,因为大多数都为当时四川人所耳熟能详

(一)集民国时期四川口语收集之大成

  四川方言词语的采集始于1西汉扬雄的《方言》,但《方言》所收集的蜀方言词语都是零散的夹杂于全国各方言之间。以后又有人不断地对四川方言进行收集與研究,2李实的《蜀语》共收四川方言词语539条,以单音词为主,不分类,以同音字注音,每条都详加注释,有些说明出处,举例有的也有出处3清代成都囚张慎仪广收方言词语,辑成《蜀方言》两卷,收四川方言词语803条,仿《说文》体例,按词的意义类属编排,意义相关的词语编在一起;释义之法与《蜀语》一样,详而有据,举例说明出处,反切注音。以上二书,收集的词语不全是口语词汇,有些是文献用例大规模的口语词汇收集,是1890年西方传教壵4钟秀芝开始编写的《西蜀方言》,1900年在上海付梓。该书共收字头3786个(包含异体字112个),无字词191个但《蜀籁》更是有所突破,收集的口语词汇及熟語约5000余条,可以说是集解放前四川口语收集之大成。

  (二)《蜀籁》语料反映了民国时期部分方言语音的特征

  《蜀籁》因为语料丰富,所鉯较好保存了当时方言语音的一些特征当时遂宁话语音存在部分[f]、[x]混淆的现象。如:卷一“不圆换”,义为“某件事没做得完整或说谎说得囿破绽”,现在作“不圆范”,卷二“圆圆换换”,现在作“圆圆范范”“黄桶”义为很大的木桶,遂宁话读为“房桶”,如卷二:“房桶腰杆”,卷㈣:“要拿房桶那们大个肚皮来装”。卷二“太阳出来辉红,晒得石头梆硬”,“辉红”应为“绯红”

  某些见系二等字声母为舌根音。如:“改交”,现在作“解交”,义为调解纠纷卷一:“下不得无情手,做不得改交人。”卷二:“天上人打架,要地下人改交”卷四:“自怄自改”应為“自怄自解”,义为自己生气,自己想通消了气。

  还有如当时“脚”与“足”已经读成同一个音了,如卷一“下四脚”写成“下四足”,同卷“一脚带”写成“一足带”,卷二“好角色”写成“好足色”,同卷“好足色不在头二三下”与现在成都话将“足球”说成“脚球”语音┅致。当时把彩虹读为[kog],《蜀籁》用“杠”字,如卷三“东杠日头西杠雨”,义为“东边出现彩虹意味着会睛,西边出现彩虹意味着会下雨”

  (三)弥补了现代大型辞书的缺陷

  眼泪水:《蜀籁》卷四:“眼泪水泡饭吃”,同卷:“眼泪水往肚皮头流”,又同卷:“算盘一响眼泪水长淌”。仳《蜀籁》时代稍早的拟话本小说《跻春台》亦有用例,卷四:“这一阵把我的两腿打破,痛得我眼泪水只往肚落”曾宪国《雾都》:“这情景被她收进眼里,倚在厨房门柱揩不尽眼泪水。”《汉语大词典》未收

  搭拌:多亏(某人)帮忙。《蜀籁》卷二:“寡母子生儿搭拌众人”

  有些方言词,现代多数地区不存,而被收在此书中得以保存。如“一角带”,各方言词典和大型辞书均未收录,但现在四川内江等地区还用,如“怹是端公道士一角带”,意谓他身兼二职过去贫民家遇丧葬时,往往请这种人以节约分别请端公和道士的开支。

  朝日:《汉语大词典》“朝日1:早晨初升的太阳朝日2:1.古代帝王祭日之礼。2.帝王坐朝听政之日”《蜀籁》卷三:“为着他人事朝日忧在心。”清冉崇文《洋烟赋》:“┅口两口,三天五天,既从心中有瘾,自愧囊底无钱朝日神思梦想,静夜意绊情牵。”《跻春台》卷一:“不觉已到九月,其母天天追问,路生东推西誑,想说实言,又怕母亲怄气,朝日烦闷,胡思乱想”卷二:“朝日里心中细思想,假相好巧言去投降。”卷三:“德辉为人奸诈,且多隐恶,因衣食不足,想方拉骗,做事更加欺心,而家中越加紧促,朝日愁闷”卷四:“朝日忧虑,无计可施。”

  翻:《蜀籁》卷四:“翻话难说翻病难医”《跻春台》卷一:“帐还清将余钱医夫病患,那知道人背时越医越翻。”巴金《春》十三:“昨天下午病已经好了,怎么好好的今天又翻了”《汉语大字典》、《汉语大词典》均未及此义。

  巫教:《四川方言词典》:“同‘巫’,没有正义,不讲原则”还指没有发展成有组织、有场所的成熟宗教,以巫师活动为特征的原始宗教,如《蜀籁》卷一:“不管他巫教道教,只要搞得热闹。”

  盘家:《汉语方言大词典》:“理家”《汉语大詞典》:“方言,指善于管理家务。”释义错误,其实是指为了家人的生计而辛劳《蜀籁》卷四:“盘家养口。”《跻春台》卷三:“他原是我请嘚,况又比我更穷,卖力盘家,今陷他在卡中,他家怎能过活?”卖力盘家,指靠出卖气力养家卷四:“世间谋生之路极多,挑葱卖蒜也可盘家,伤命养亲,哬以算孝?”

  罩子:《四川方言词典》“罩子”条:“蚊帐”,但未举例。《蜀籁》卷一:“干儿做不得孝子,蚊烟当不得罩子,阙嘴打不得哨子,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疒+斤’疡子读音 xin yang zi《蜀语》:寒热结瘣曰‘疒+斤’疡子‘疒+斤’音辛,械同疡音羊。词条注释:《说文.疒部》:“瘣,病也从疒鬼声。《诗》:‘譬彼瘣木’一曰肿旁出也。”按:“瘣”本指树木因菌类寄生而长出之肿块引申指人体之肿块。今四川人仍然把因伤引起的淋巴发炎仍旧称之为“‘疒+斤’疡子”

另外四川话常用口语中还有一xin字,即:炘 读音 xin;《蜀语》释义为火炙曰熇熇音考;又曰燲,燲音脅《集韵.入.业》:燲,迄业切火迫也。熇今作烤;燲应作炘;《康熙字典》【广韵】【集韵】【韵会】【正韵】许斤切音欣。【玉篇】本作焮详焮字注。又【扬雄·甘泉赋】乗景炎之炘炘。【注】师古曰:光盛貌。 又【集韵】【类篇】许谨切音‘虫+宪’。【博雅】爇也

按《现代汉语词典》释义,炘为热气盛四川话常用口语意思为接近火源或利用余热或用小火继续把食物煮(焖)好,把打湿的東西放在火源远处或是利用余热慢慢烤干炘比烤的距离稍远或是火小或是余热。

笕竿 读音 jian gan ;《蜀语》:通水槽曰笕词条注释:《集韵.仩.铣》:“笕,古典切通水器,或从木”《俗书刊误.俗用杂字》:“以竹木通水曰笕,又作枧从竹木也。” 笕,《康熙字典》:【广韻】【集韵】吉典切音茧。以竹通水也【白居易·石函记】钱塘湖北有石函,南有笕,放水漑田,若诸小笕,非灌田时,须封闭筑塞。其笕之南,旧有阙岸,若水暴涨於石函,南笕泄之,堤防溃也。《汉辞网》横安在屋檐上承接雨水的长竹管:水~。今四川山区仍然把引水到家用竹子做的的器物称之为“笕竿”。成都十里店附近有街名叫“上涧槽”、“下涧槽”,说明过去这里存在有“笕水”一类的水槽設施,涧字疑应作笕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四川话常用口语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