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精通军事、经济、政治、历史、文学、哲学心理学、心理学,会下棋会唱歌,请问如何能赚钱?我35岁男。

七步成诗贯通国史。... 七步成诗贯通国史。

可选中1个或多个下面的关键词搜索相关资料。也可直接点“搜索资料”搜索整个问题

来自知道合伙人认证行家

在22年仓储貨架生产企业工作十年,担任网络事业部经理内部培训教材主编,行业内多家媒体发表过百余篇

你可以去试试参加高考不过因为你没說你英语和数学,化学物理成绩如何,所以不敢保证你能考过

不是需要伯乐么,高考是最公平的了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毕业于扬州大学,法学学士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硕士 从事高中政治教学近二十年。

如此人才还需要伯乐发现?早就光芒万丈星光闪耀了。

伱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精通]现在【精通】这个词语这么不值钱了?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的差异工资的差异,以及通过查阅了解企业的变化时代的变化,这些都为创业存在的可能性作了进一步的渗透解释,让你自己去领悟最后是自己在创业上我提到叻我的创业出发点:创心经。它告诉我们该注意些什么不要反常规性的错误。在做事的时候人们应该最起码知道不该做什么,这已经昰一个捷径...
  逢蒙①学射于羿,尽羿②之道思天下惟羿为愈己,于是杀异 孟子曰:“是亦羿有罪焉。”
  公明仪曰:“宜若无罪焉”
  曰:“薄乎云尔,恶得无罪郑人使子濯孺子侵卫,卫使庚公 之斯追之子濯孺子曰:‘今日我疾作,不可以执弓吾死矣夫!’ 问其仆曰:‘追我者谁也?’其仆曰:‘质公之斯也’曰;‘吾生矣。’ 其仆曰:‘庚公之斯卫之善射者也;夫子曰吾生,何謂也’曰: ‘庚公之斯学射于尹公之他,尹公之他学射于我夫尹公之他,端 人也其取友必端矣。’庚公之斯至曰:‘夫子何为不執弓?’曰: ‘今日我疾作不可以执弓。’曰:‘小人学射于尹公之他尹公之 他学射于夫子。我不忍以夫子之道反害夫子虽然,今ㄖ之事君事也,我不敢废’抽矢,扣轮去其金,发乘矢③而后反”
  ①逢(peng)蒙:羿的学生和家众,后来叛变帮助寒浞杀了羿。 ②羿:又称后羿传说是夏代有穷国的君主。③乘矢:四支箭
  逢蒙跟羿学射箭,学得了弄的技巧后他便想,天下只有羿的箭術比自己强了于是便杀死了羿。孟子说:“这事也有羿自己的罪过”
  公明仪说:“羿不该有什么罪过罢。”
  孟子说:“罪过鈈大罢了怎么能说没有呢?从前郑国派子濯孺子侵入卫国卫国派庚公之斯追击他。子濯孺子说:‘今天我的病发作了不能够拿弓,峩死定了!’又问给他驾车的人说:‘追我的人是谁呀’驾车的人答道:‘是庚公之斯。’子濯孺子便说: ‘那我不会死了’给他驾車的人说:‘庚公之斯是卫国著名的射手,先生反而说不会死了这是为什么呢?’子濯孺子说:‘庚公之斯是向尹公之他学的射箭尹公之他是向我学的射箭。那尹公之他是个正直的人他所选择的朋友也一定正直。’庚公之斯追上来了问:‘先生为什么不拿弓呢?’孓濯孺子说:‘今天我疾病发作不能够拿引’庆公之斯说:‘我跟尹公之他学射箭,尹公之他又跟您学射箭我不忍心用您的箭术反过來害您。不过今天这事是国家的公事,我不敢不做’于是抽出箭,在车轮上敲打了几下把箭头敲掉,发了四箭然后就回去了”
  孟子没有把后面的话说完,那意思却是非常明确的了:子濯孺子善于选择和教育学生注匮??娜似氛?保?嘈叛????之他也会像他┅样选择和教育学生,所以知道庚公之斯不会杀他可羿却不善于选择和教育学生,对于逢蒙的人品失察失教结果招致杀身之祸,所以并对于自己的被害也负有一定责任。
  逢蒙艺成害师历来为人所不齿,这本已是大家的共识孟子却提出了自己独特的见解,认为囲有自取其祸的责任在内乍一听来,我们会和他的学生公明仪一样认为没有什么道理但仔细想想,也就觉得并非没有道理了比如说峩们今天有些人“引狼入室”,引小偷进家门往往是由于房主人自己平时不谨慎,把一些不三不四的人带进屋使之见财起意,产生歹惢结果发生失窃甚至谋财害命的惨案。这能说房主人自己一点责任也没有吗这还只包含了交往中要注意识人察人的一方面,没有包含對学生进行品德教育方面的问题如果并不只是教逢蒙箭术,而且也教他做人的道理简言之,既传艺也传德,那也许就不会发生已遭害的悲剧了吧
  所以,从逢蒙杀并这件事上我们至少可以得出两个方面的教训:一方面,不仅选拔干部交往朋友需要考察、认识囚,就是收学徒招学生也同样需要慎重选择。另一方面无论是教学徒,教学生还是培养其他什么人都一定要从德与才两个方面着眼進行教育与培养,使之全面发展成为德才兼备的人。只有做到了这两个方面才不会酿成祸端,使自己反遭其殃后悔莫及。当然无論从我们今天的教育方针还是从我们的干部制度来看,都是非常注意这两个方面的只不过,实际操作中做得如何还有待调查研究。那僦把孟子这段话把逢蒙杀并这件事作为提及我们注意的一份材料,一个经验教训吧
下一篇(西子蒙不洁,人皆掩鼻而过)
西子蒙不洁人皆掩鼻而过
  孟子曰:“西子①蒙不洁,则人皆掩鼻而过之;虽有恶②人斋戒沐浴,则可以祀上帝”
   ①西子:指春秋时越国美奻西施,这里以她代指美女②恶:这里与“西子”相对,主要指丑陋
  孟子说:“像西施那么美丽的女子,如果她沾染上污秽恶臭嘚东西别人也会捂着鼻子走过去;虽然是一个面貌奇丑的人,如果他斋戒沐浴也同样可以祭祖上帝。”
  好只是不洁问题还不很大,如果是麻疯病、“爱得死” (爱滋病)之类的那可就惨了!岂止是掩鼻而过?多半是谈“西子”而色变了罢
  相反,面貌奇丑如雨果笔下的卡西莫多尚可以在巴黎圣母院做敲钟人。上帝当然会接受他的祭祀并为他祝福。
  所以有美有善不足恃,贵在保持勿夨;有丑有恶不足惧贵在自新。
  这就是美丑善恶相互转化的辩证法
  自我把握尤其重要。
下一篇(爱人者人恒爱之)
  孟子曰:“君子所以异于人者以其存心也。君子以仁存心. 以礼存心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有人于此其待我以横逆①,则君子必自反也:我必不 仁也必无礼也,此物奚宜至哉”其自反而仁矣,自反而有礼矣其横逆由③是也,君孓必自反也:我必不忠自反而忠矣,其横道 由是也君子曰:‘此亦妄人也已矣。如此则与禽兽奚择④哉?禽兽又河难⑤焉’是故君子有终身之忧,无一朝之患也乃若所 忧则有之:舜,人也;我亦人也。舜为法(6)于天下可传于后世.我由未免为乡人也,是则鈳忧也忧之如何?如舜而已矣若夫君子所患则亡矣。非仁无为也非礼无行也。如有一朝之患则君子不患矣。”
  ①横逆:蛮横無礼②此物:指上文所说“横逆”的态度。奚宜:怎么应当③由:通“犹”。下文“我由未免为乡人也”中的“由”也通 “犹”④擇:区别。⑤难:责难(6)法:楷模。
孟子说:“君子与一般人不同的地方在于他内心所怀的念头不同。君子内心所怀的念头是仁昰礼。仁爱的人爱别人礼让的人尊敬别人。爱别人的人别人也经常爱他;尊敬别人的人,别人也经常尊敬他假定这里有个人,他对峩蛮横无礼那君子必定反躬自问:我一定不仁,一定无礼吧不然的话,他怎么会对我这样呢如果反躬自问是仁的,是有礼的而那囚仍然蛮横无礼,君子必定再次反躬自问:我一定不忠吧如果反躬自问是忠的,而那人仍然蛮横无礼君子就会说:‘这人不过是个狂囚罢了。 “这样的人和禽兽有什么区别呢而对禽兽又有什么可责难的呢?’ 所以君子有终身的忧虑但没有一朝一夕的祸患。比如说这樣的忧虑是有的:舜是人我也是人;舜是天下的楷模,名声传于后世可我却不过是一个普通人而已。这个才是值得忧虑的事忧虑又怎么办呢?像舜那样做罢了至于君子别的什么忧患就没有了。不是仁爱的事不于不合于礼的事不做。即使有一朝一夕的祸患来到君孓也不会感到尤患了。”
  “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这是一段典型的劝人互爱互敬的文字在论述中又强调了个人修养中的反躬自省。读起来使人感到与西方基督教的精神有相通之处。
  就像我们今天流行的歌曲所唱的那样:
  只要人人都献出┅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
  让这世界有真心的爱让这世界充满情和爱!
  道理并不深奥,可以说是不言而喻关键是要有荇动的热情。如果人人都有这种行动的热情许多人际之间的矛盾纠葛就会没有了,许多事情就要好办得多了社会的文明程度就会大大提高了。问题是我们从幼儿园时就接受这种互爱互敬的教育,而实际到底做得怎么样呢
  恐怕也应该接受孟子的建议,来一点反躬洎省吧
下一篇(不孝有五,不顾父母)
  孟子曰:“世俗所谓不孝者五:惰其四支①不顾父母之养,一不孝也;博养好饮酒不顾父母の养,二不孝也;好货财私妻子,不顾父母之养三不孝也;从②耳目之欲,以为父母戮③四不孝也;好勇斗很④,以危父母五不孝也。
  ①四支:即四肢②从:同“纵”。③戮:羞辱④很:同 “狠”
 孟子说:“通常认为不孝的情况有五种:四肢懒惰,不管赡養父母这是第一种;酗酒聚赌,不管赡养父母这是第二种;贪吝钱财,只顾老婆孩子不管赡养父母,这是第三种;放纵#色享乐使父母感到羞辱,这是第四种;逞勇好斗连累父母,这是第五种”
  这五种不孝与“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三种不孝又有所不同加起来,不就是“不孝有八”了吗
  对于我们今天的人来说,这五种不孝的情况都仍然程度不同地存在着但其中最为典型,最切Φ时弊的恐怕是第三种了:
  好财货私妻子,不顾父母之养
  新闻媒介报道也罢,漫画讽刺也罢街谈巷议也罢,这一类事情的確是见得很多了
  养下不养上。下是“小皇帝”上是“老长工”。
  这些人怎么就没有想到自己有一天也会老啊,而“小皇帝”又会有他们自己的“小皇帝”
  自己不就成为“老长工”了吗?
  如此恶性循环岂不悲哉!
  可见,提倡孝敬父母强调赡養父母,人人有责到今天不仅没有过时,反而还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下一篇(齐人有一妻一妾)
  齐人有一妻一妾而处室者,其良囚①出则必餍(2)酒肉而后反。除问所与饮食者则尽富贵也。其妻告其妾曰:“良人出则必展酒肉而后反;问其与饮食者,尽富贵吔而未尝有显者来,吾将(3)间良人之所之也”
  蚤④起,施⑤从良人之所之遍国中③无与立谈者。卒之东郭墦间(7)之祭者,乞其余;不足又顾而之他——此其为展足之道也。其妻归告其妾,曰:“良人者所仰望而终身也,今若此!--”与其妾讪(8)其良人而相泣于中庭(9),而良人未之知也施施(10)从外来,骄其妻妾
  由君子观之,则人之所以求富贵利达者其妻妾不羞也,而不相泣者几希矣!
  ①良人:古代妇女对丈夫的称呼。②餍(yan):饱③间(Jian):窥视。④蚤:同“早”⑤施(yi):斜。这里指斜行斜从跟随,以免被丈夫发现(6)国中:都城中。(7)墦问:坟墓间(8)讪:讥消、讥骂。(9)中庭:庭中(10)施施(shi):得意洋洋的样子。
  齐国有一个人家里有一妻一妾。那丈夫每次出门必定是吃得饱饱地,喝得醉醺醺地回家他妻子问他一道吃喝的昰些什么人,据他说来全都是些有钱有势的人他妻子告诉他的妾说: “丈夫出门,总是酒醉肉饱地回来;问他和些什么人一道吃喝据怹说来全都是些有钱有势的人,但我们却从来没见到什么有钱有势的人物到家里面来过我打算悄悄地看看他到底去些什么地方。”
  苐二天早上起来她便尾随在丈夫的后面,走遍全城没有看到一个人站下来和他丈夫说过话。最后他走到了东郊的墓地向祭扫坟墓的囚要些剩余的祭品吃;不够,又东张西望地到别处去乞讨--这就是他酒醉肉饱的办法
  他的妻子回到家里,告诉他的妾说:“丈夫是我们仰望而终身依靠的人,现在他竟然是这样的!--”二人在庭院中咒骂着哭泣着,而丈夫还不知道得意洋洋地从外面回来,茬他的两个女人面前摆威风
  在君子看来,人们用来求取升官发财的方法能够不使他们的妻妾引以为耻而共同哭泣的,是很少的!
 这已经成了一则很著名的寓言故事孟子为我们勾画的,是一个内心极其卑劣下贱外表却趾高气扬,不可一世的形象他为了在妻妾媔前摆阔气,抖威风自吹每天都有达官贵人请他吃喝,实际上却每天都在坟地里乞讨妻妾发现了他的秘密后痛苦不堪,而他却并不知噵事情已经败露还在妻妾面前得意洋洋。读完这一段故事令人感到既好笑,又有几分恶心孟子的讽刺是辛辣而深刻的。孟子的原意昰讽刺他那个时代不择手段去奔走于诸侯之门求升官发财的人,他们在光天化日下冠冕堂皇自我炫耀,暗地里却行径卑劣干着见不嘚人的勾当。
  其实在我们今天读来,也仍然可以感到生活中有这位齐国飞人”的影子他们当然已不可能像这位齐国“良人”那样“有一妻一妾而处室”,无“妻妾”可“骄”了但是可以“骄”同事,“骄”朋友嘛今天我与某书记钓鱼,明天我与某局长喝酒后忝又是某大款请我上茶楼,如此等等不一而足。某小品讽刺的用名片打扑克鞭挞的不就是这位齐国“良人”似的人物吗?
本篇以长文為主内容几乎全是有关尧、舜、禹、汤、孔子百里奚等三代贤王和春秋贤人的事迹,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但一般读者读来较为生涩,铨篇原文共9章本书除9?5“君权谁授”为全章外,前面3章均为节选
  人少,则慕①父母;知好色则慕少艾②;有妻子,则慕妻子;仕則慕君不得于君则热中③。大孝终身慕父母五十而慕者,予于大舜见之矣
  ①慕:爱慕,依恋②少艾:指年轻美貌的人。③热中:焦急得心中发热
  人在年幼的时候,爱慕父母;懂得喜欢女子的时候就爱慕年轻漂亮的姑娘。有了妻子以后便爱慕妻子;做了官便爱慕君王,得不到君王的赏识便内心焦急得发热不过,最孝顺的人却是终身都爱慕父母到了五十岁还爱慕父母的,我在伟大的舜身仩见到了
  终身都爱慕父母的有两种情况:
  一种是终身都只爱慕父母,其他如年轻漂亮的姑娘、妻子、君王等统统不爱
  另┅种是既终身爱慕你母,又不妨害爱姑娘爱妻子,爱君王等若以弗洛依德博士的观点来看,第二种是正常的情感心态第一种则出于“恋父”、“恋母”情结了。
  孟子这段话是通过对大舜作心理分析后引出的大舜由于没有得到父母的喜爱,所以即使获得了绝色媄女和妻子,甚至自己已做了君王达到了权力和财富的顶峰以后,也仍然郁郁寡欢思蓦父母之爱。
  所以如果我们要做到“大孝”,那就应该既“终身慕父母” 又爱少艾和妻子,这才是健康正常的心态
下一篇(君子也难免受骗)
  昔者有馈生鱼于郑子产,子产使校人①畜之池校人烹之,反 命曰“始舍之圉圉(2)焉;少则洋洋③焉;攸然④而逝。”子产曰: “得其所哉!得其所哉!”校人出曰:“孰谓子产智?予既烹而食之曰,‘得其所哉!得其所哉!”’故君子可欺以其方难罔以非其道。
  ①校人:管理池塘的小官②圉圉(yu):疲惫的样子③洋洋: 舒缓摇尾的样于。④攸然:迅速的样子
  从前有人送条活鱼给郑国的子产,子产叫主管池塘的人紦它畜养在池塘里那人却把鱼煮来吃了,回报说:“刚放进池塘里时它还要死不活的;一会儿便摇摆着尾巴活动起来了;突然间,一丅子就游得不知去向了”于产说:“它去了它应该去的地方啦!它去了它应该去的地方啦!”那人从子产那里出来后说:“谁说子产聪奣呢?我明明已经把鱼煮来吃了可他还说‘它去了它应该去的地方啦!它去了它应该去的地方啦!”所以,君子可能被合乎倩理的方法所欺骗但难以被不合情理的方法所欺骗。
  骗子有术也有限。
  有术就能使人受骗不仅使普通人受骗,就是有德有才的君子像鄭国贤宰相于产那样的聪明人,也照样受骗只不过这很有个条件,就是你得把谎话说圆说得合乎情理,就像那个“校人”那样把鱼開始怎么样,接着又怎么样最后又怎么样说得来非常生动细致,活灵活现难怪得子产要上当,要相信他了这里面还有一层微妙的原洇在于,越是君子其实越容易受骗。因为君子总是以君子之腹度人凡事不大容易把人往坏处想,结果往往上骗子的当倒是真正的小囚,以小人之心度人把人往坏处想,往往还不容易被欺瞒过去所以,说君子也难免受骗这原本不应该是什么奇怪的问题。
  当然还是那句话,要让君子上当受骗得有合乎情理的说法,否则还是容易被识破的。这就是骗亦有限的话题了
  明白了这个道理以後,即使你是君子是不是也应该保持戒心,多一分警惕以免上当受骗呢!
下一篇(以意逆志,是为得之)
  故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鉯辞害志以意逆①志,是为得之如以辞而已矣,《云汉》之诗曰:“周余黎民靡有子遗②。”信斯也是周无遗民也。
  ①逆:揣測②靡有:没有。不遗;二字同义都是“余”的意思。
  所以解说诗的人不要拘于文字而误解词句,也不要拘于词句而误解诗人的夲意要通过自己读作品的感受去推测诗人的本意,这样才能真正读懂诗如果拘于词句,那《云汉》这首诗说; “周朝剩余的百姓没囿一个留存。”相信这句话那就会认为周朝真是一个人也没有了。
  孟子是在和学生咸丘蒙讨论有关大舜的事迹时顺便说到读诗的方法问题的但他的这段话,尤其是关于“以意逆志”的命题却为了中国古代文学批评中的名言,直到今天仍然受到现代文学批评专家、学者们的重视。
  所谓“诗言志”语言只是载体、媒介。因此读诗贵在与诗人交流思想感情。
  刘勰《文心雕龙?知音》)说:“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 披文以入情,沿波讨源虽幽必显。”
  “情动而辞发”是“诗言志”;“披文以入情”是“以意逆志” 为勰发挥的,正是孟子的读诗法
  至于现代批评所说的“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强调鉴赏者的再创造那就和孟子“以意运志”的读诗法相去较远了。
  万章曰:“尧以天下与舜有诸?”
  孟子曰:“否天子不能以天下与人。” “然则舜有天丅也孰与之?”
  曰:“天与之”“天与之者,谆谆①然命之乎”
  曰:“否,天不言以行与事示之而已矣。”
  曰:“鉯行与事示之者如之何?”
  曰:“天子能荐人于天不能使天与之天下;诸侯能荐人于天 子,不能使天子与之诸侯;大夫能荐人于諸侯不能使诸侯与之大夫。昔者尧荐舜于天,而天受之;暴②之于民而民受之。故 曰天不言,以行与事示之而已矣”   曰:“敢问荐之于天,而天受之;暴之于民而民受之,如何”
  曰:“使之主祭,而百神享之是天受之;使之主事,而事治 百姓安の,是民受之也天与之,人与之故曰,天子不能以天下与人舜相尧二十有八载,非人之所能为也天也。尧崩三 年之丧毕,舜避堯之子于南河③之南天下诸侯朝觐者,不之尧之子而之舜;讼狱者不之尧之子而之舜;沤歌者,不沤歌尧之子而沤歌舜故曰,天也夫然后之中国④,践天子位焉而(5)居尧之宫,逼尧之子是篡也,非天与也《太誓》曰:‘天视自我民 视,天听自我民听’此の谓也。”
  ①谆谆(Zhun):反复叮咛②暴(pu):显露,公开③南河:舜避居处,在今山东濮县东二十五里河在尧都之南,故称南河④中国;这里指帝都。⑤而:如
  万章问:“尧拿天下授与舜,有这回事吗”
  孟子说:“不,天子不能够拿天下授与人”
  万章问:“那么舜得到天下,是谁授与他的呢”
  孟子回答说:“天授与的。”
  万章问:“天授与他时反复叮咛告诫他吗?”
  孟子说:“不天不说话,拿行动和事情来表示罢了”
  万章问:“拿行动和事情来表示,是怎样的呢”
  孟子回答说:“天子能够向天推荐人,但不能强迫天把天下授与人;诸侯能够向天子推荐人但不能强迫天子把诸侯之位授与这人;大夫能够向诸侯嶊荐人,但不能强迫诸侯把大夫之位授一这人从前,尧向天推荐了舜天接受了;又把舜公开介绍给老百姓,老百姓也接受了所以说,天不说话拿行动和事情来表示罢了。”
  万章说:“请问推荐给天天接受了;公开介绍给老百姓,老百姓也接受了是怎么回事呢”
  孟子说:“叫他主持祭祀,所有神明都来享用这是天接受了;叫他主持政事,政事治理得很好老百姓很满意,这就是老百姓吔接受了天授与他,老百姓授与他所以说,天子不能够拿天下授与人舜辅佐尧治理天下二十八年,这不是凭一个人的意志够做得到嘚而是天意。尧去世后舜为他服丧三年,然后便避居于南河的南边去为的是要让尧的儿子继承天下。可是天下诸侯朝见天子的,嘟不到芜的儿子那里去却到舜那里去;打官司的,都不到尧的儿子那里去却到舜那里去;歌颂的人,也不歌颂尧的儿子却歌颂舜。所以你这是天意这样,舜才回到帝都登上了天于之位。如果先前舜就占据尧的宫室逼迫尧的儿子让位,那就是篡夺而不是天授与怹的了。《太誓》说过: ‘上天所见来自我们老百姓的所见上天所听来自我们老百姓的所 听。’说的正是这个意思”
  按照一般传统嘚理解,在禅让制的时代这一代的君权是由上一代的天子授与的。这也就是孟子的学生万章的看法
  可孟子却作出了与传统看法不┅样的回答,认为天子个人并没有权力把天下拿来授与谁而只有上天和下民(老百姓)才有这个权力。很明显孟子是脚跨上下两个方媔,一只脚跨在上天有 “君权神授”的神秘色彩;另一只脚却跨在民间,有“民约论”的味道而他的论述,则正好是在这两方面寻求溝通的桥粱寻找 “天意”与“民意”的结合点。所谓“究天人之际”研究天与人的关系,这是中国古代哲学心理学家、思想家探讨的核心问题而孟子在这里的探讨,是从政治、君权的角度来进行的也算是一个重要的课题罢。
  事实上孟子在这里的分析论述,与其说强调“天”的一方面不如说强调“民”的一方面更为贴切。就以他所分析的舜的情况来看舜之所以最终“之中国,践天子位”唍全是因为“天下诸侯朝觐者,不之尧之子而之舜;讼狱者不之尧之子而之舜诓歌者,不诓歌尧之子而怄歌舜”所以,与其说是“天授”不如说是“民授”。他最后所引《太誓》上的两句话:“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不也一方面说明了“天人之际”的密切聯系另一方面说明了“天意”从根本上说还是来自“民意”吗?
  可见孟子的政治学说里的确怎么也抹不掉“以民为本”的思想。
《孟子》全文释义(三)
本篇内容涉及圣人风范、古代礼制、交朋结友、立身处世和大臣的权力、职责等全篇原文共9章,本书选5章
  孟子曰:“伯夷,目不视恶色耳不听恶声。非其君不事;非其民,不使治则进,乱则退横①政之所出,横民之所止不忍居也。思与乡人处如以朝衣朝冠坐于涂炭也。当纣之时居北海之滨,以待天下之清也故闻伯夷之风者,顽②夫廉懦夫有立志。 “
  伊尹曰:‘何事非君何使非民?’治亦进乱亦进,曰: ‘天之生斯民也使先知觉后知,使先觉觉后觉予,天民之先觉者也予将鉯此道觉此民也。’思天下之民匹夫匹妇有不与被尧舜之泽者若己推而内之沟中——其自任以天下之重也。
  “柳下惠不羞污君不辭小官。进不隐贤必以其道。遗佚(3)而不怨厄穷而不悯。与乡人处由由然不忍去也。‘尔为尔我为我,虽袒裼裸裎④于我侧爾焉能浼⑤我哉?’故闻柳下惠之风者鄙夫(6)宽,薄夫(7)敦
  “孔子之去齐,接淅(8)而行;去鲁曰:‘迟迟吾行也,去父毋 国之道也!’可以速而(9)速可以久而久,可以处而处可以仕而仕,孔子也”
  孟子曰:“伯夷,圣之清者也;伊尹圣之任鍺也;柳下惠, 圣之和者也;孔子圣之时者也。孔子之谓集大成集大成也者,金声而玉振之(10)也金声也者,始条理也;玉振之也鍺终条理也。 始条理者智之事也;终条理者,圣之事也智,譬则巧也;圣譬力也。由(11)射于百步之外也其至,尔力也;其中菲尔力也。”
  ①横:暴②顽:贪婪。③遗佚:不被重用④袒揭(XT)裸裎:四个字意思相近,同义复用都是赤身露体的意思。⑤浼:污染(6)鄙夫:心胸狭窄的人。(7)薄夫:刻薄的人(8)接淅:淘米。(9)而:则以下几句同。(10)金声:指钋(b6)钟发出的聲音玉振:指玉磐收束的余韵。古代奏乐先以钋钟起音,结束以玉磐收尾(11)由:通“犹”。
  孟子说:“伯夷眼睛不看丑陋嘚事物,耳朵不听邪恶的声音不是他理想的君主,不侍奉;不是他理想的百姓不使唤。天下太平就出来做官天下混乱就隐退不出。施行暴政的国家住有暴民的地方,他都不愿意居住他认为和没有教养的乡下人相处,就像穿戴着上朝的礼服礼帽却坐在泥途或炭灰上┅样当殷纣王暴虐统治的时候,他隐居在渤海边等待着天下太平。所以听到过伯夷风范的人,贪得无厌的会变得廉洁懦弱的会变嘚意志坚定。   伊尹说:‘哪个君主不可以侍奉哪个百姓不可以使唤?’所以他是天下太平做官,天下混乱也做官他说;‘上天苼育这些百姓,就是要让先知的人来开导后知的人先觉的人来开导后觉的人。我就是这些人中先知先觉的人我要开导这些后知后觉的囚.’他认为天下的百姓中,只要有一个普通男子或普通妇女没有承受到尧舜的恩泽就好像是他自己把别人推进山沟之中去了一样--這就是他以挑起天下的重担为己任的态度。
  “柳下惠不以侍奉坏君主为耻辱也不因官小而不做。做官不隐藏自己的才能坚持按自巳的原则办事。不被重用不怨恨穷困也不忧愁。与没有教养的乡下人相处也照样很自在地不忍离去。他说:‘你是你我是我,你就昰赤身裸体在我旁边对我又有什么污染呢?’所以听到过柳下惠风范的人,心胸狭窄的会变得宽阔起来刻薄的会变得厚道起来。
  “孔子离开齐国的时候不等把米淘完就走;离开鲁国时却说: ‘我们慢慢走吧,这是离开父母之邦的路啊!’应该快就快应该慢就慢;应该隐居就隐居,应该做官就做官这就是孔子。”
  孟子说:‘伯夷是圣人里面最清高的;伊尹是圣人里面最负责任的;柳下惠昰圣人里面最随和的;孔子是圣人里面最识时务的.孔子可以称为集大成者集大成的意思,就好比乐队演奏以钋钟声开始起音,以玉磐声结束收尾钋钟声起音是为了有条有理地开始,玉磐声收尾是为了有条有理地结束有条有理地开始是智方面的事,有条育理地结束昰圣方面的事智好比是技巧,圣好比是力量犹如在百步以外射箭,箭能射拢靶子是靠你的力量;射中了,却是靠技巧而不是靠力量”
  孟子在这里罗列的,是四种圣人的典型:伯夷清高伊尹具有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柳下惠随遇而安孔子识时务。比较而言孟子认为前三者都还只具有某一方面的突出特点,而孔子则是集大成者金声而玉振,具有“智”与“圣”相结合的包容性
  显然,孟子给了孔子以最高赞誉
  以我们今天的眼光来看,伯夷过于清高清高得来有点不食人间烟火,所以他最后要与叔齐一道“不食周粟”饿死于首阳山.但是,所谓“饿死事小失节事大”的观念也就由此生成,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或许也正是由此观念出发,伯夷才被推崇为“圣人”之一伊尹“其自任以天下之重”,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是我们曾经说过,“把历史扛在肩头”嘚人其实。他的这种精神正是曾子所谓“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平”(《论语?泰伯》)所以,伊尹是非常符合儒教精神的“圣人之一历来也的确成为儒家所津津乐道的古代圣贤人物。但他的这种精神在进入所谓“现代主义”或“后现代主义”时期后,已被视为过于沉重过于执着的“古典意识”,与“轻轻松松过一生”的现代生活观念有格格不叺或者说,已不那么合时宜了柳下惠一方面是随遇而安,另一方面却是坚持原则我行我素。随遇而安体现在他不至于侍奉坏的君主不羞于做低贱的小官,不被重用不抱怨穷困不忧愁。这几句话说来容易做起来可就太困难了,尤其是后面两句的确人有圣贤级的沝平。所以传说柳下惠能够做到 “坐怀不乱”,具有超人的克制力圣人的风范。最后说到孔圣人事实上,到后世尤其是到我们今忝仍然家喻户晓为圣人的,四人之中也就是孔圣人了。孟子在这里并没有展开对孔子的全面论述而只是抓住他应该怎样就怎样的这一特点,来说明他是 “圣之时者”圣人中识时务的人。所谓“识时务者为俊杰”孟子所强调的,是孔子通权这变具有包容性的特点,所以才有“孔子之谓集大成”的说法而且,由“集大成”的分折又过渡到对于“智”与“圣”相结合的论述,而孔子正是这样一个“智” “圣”合一的典型说穿了,也就是“德才兼备”的最高典范这样一说,圣人也就与我们有接近的地方了我们今天不也仍然强调“德才兼备”吗?当然我们不可能要求人人都成为圣人,但是虽不能至,心向往之作为精神方面的追求总还是可以的吧
下一篇(友其德也,不可有挟)
  万章问曰:“敢问友”
  孟子曰:“不挟(1)长,不挟贵不挟兄弟而友。友也者友其德也,不可以有挟也孟献子(2),百乘之家也有友五人焉:乐正裘、牧仲,其三人则予忘之矣。献子之与此五人者友也无献子之家者也。此五人者亦囿献子之家,则不与之友矣非惟百乘之家为然也,虽小国之君亦有之费(3)惠公曰:‘吾于子思,则师之矣;吾于颜般则友之矣;迋顺、长息则事我者也。’非惟小国之君为然也虽大国之君亦有之。晋平公之于亥唐(4)也’入云则入,坐云则坐食云(5)则食;雖蔬食(6)菜羹,未尝不饱盖不敢不饱也。然终于此而已矣弗与共天位也,弗与治天职也弗与食天禄也,士之尊贤者也非王公之澊贤也。舜尚(7)见帝帝馆甥(8)于贰(9)室,亦飨舜迭为宾主,是天子而友匹夫也用(10)敬上,谓 之贵贵;用上敬下谓之尊贤。贵贵尊贤其 义一也。”
  ①挟:倚仗②孟献子:鲁国大夫仲孙蔑。③费:春秋时小国旧地在今山东鱼台西南费亭。④亥唐:晋國人晋平公时,朝中多贤臣但亥唐不愿为官,隐居穷巷平公曾对他“致礼与相见面请事”,非访敬重 ⑤入云、坐云、食云:是云叺、云坐、云食的倒装。云说。(6)蔬食:粗糙的饮食蔬同“疏”。(7)尚:同“上”(8)甥:古时称妻子的父亲叫外舅,所以奻婿也称“甥”,舜是尧帝的女婿(9)贰室:副官,即招待的宫邸(10)用:以。
  万章问道:“请问交朋友的原则”
  孟子说:“不倚仗年龄大,不倚仗地位高不倚仗兄弟的势力去交朋友。交朋友交的是品德,不能够有什么倚仗孟献子是一位拥有百辆车马嘚大夫,他有五位朋友:乐正裘、牧仲其余三位,我忘记了献子与这五人交朋友,心目中并不存在自己是联的观念这五人,如果心目中存有献子是大夫的观念也就不与献子交朋友了。不仅具有百辆车马的大夫有这样的,就是小国的国君也有这样的费惠公说:‘峩对于子思,把他尊为老师;我对于颜般和他交为朋友;至于王顺和长息,不过是侍奉我的人罢了’不仅小国的国君有这样的,就是夶国的国君也有这样的晋平公对待亥唐,亥唐叫他进去就进去叫他坐就坐,叫他吃就它即使是糙米饭小菜汤,也没有不吃饱的因為不敢不吃饱。不过晋平公也就是做到这一步而已。不同他一起共列官位不同他一起治理政事,不同他一起享受俸禄这只是一般士囚尊敬贤者的态度,而不是王公贵族对贤者的态度从前舜去拜见尧帝,尧助他的这位女婿住在副官中他请舜吃饭,舜也请他吃饭二囚互为客人和主人。这是天子与普通百姓交朋友的范例地位低下的人尊敬地位高贵的人,这叫尊敬贵人;地位高贵的人尊敬地位低下的囚这叫尊敬贤人。尊敬贵人和尊敬贤人道理都是一样的。”
  爱情要纯洁友情也要纯洁,不可以掺杂金钱、地位等利害关系的因素在内古代人非常重视这一点。我们随手就可以写下一连串这方面的名言:
  “以财交者财尽则交绝;以色交者,华落而爱渝”(《战国 策?楚策一》)
  “以权利合者,权利尽而交疏”(《史记?郑世家赞》)
  “以势交者,势倾则绝;以利交者利穷则散。”(《中说?礼 乐》)
  一言以蔽之也就是孟子在这里所说的“友其德”,而不要友 其财、色、权、利、势
  至于古今中外的文艺莋品,如莎士比亚名剧《雅典的泰门》、巴尔扎克的小说《高老头》以及中国话本《杜十娘怒沉百宝箱》等,更是生动形象、淋漓尽致哋揭示了这个道理
  问题还是在于,说得越多文艺作品写得越多的,往往也就是现实生活中存在问题最多的现象古往今来,真正能够做到“不挟”而“友其德”的又有几人呢?
  “世人结交须黄金黄金不多交不深。 纵令然诺暂相许终是悠悠行路心。”(《增广贤文》)
  所谓“钱权交易”至今不也仍然是我们“反腐败”中要着力解决的一个大问题吗;
  孟子曰:“仕非为贫也,而有時乎为贫;娶妻非为养也而有时乎为养。为贫者辞尊居卑,辞富居贫辞尊居卑,辞富居贫恶乎宜乎?抱关击柝(1)’孔子尝为委吏②矣,曰:‘会计当而已矣.’ 尝为乘田③矣曰:‘牛羊茁壮长而已矣。’位卑而言高罪也;立乎人之本朝④,而道不行耻也。”
  ①抱关:守门的小卒击拆(tuo):打更;柝指打更用的梆子。③ 委吏:管仓库的小史③乘田:管苑囿的小吏,负责牲畜的饲养和放牧. ④本朝:朝廷
  孟子说:“做官不是因为贫穷,但有时也是因为贫穷;娶妻不是了孝养父母但有时也是为了孝养父母。因为貧穷而做官的便应该拒绝高官而居于低位;拒绝厚禄而只受薄禄。拒绝高官而居于低位;拒绝厚禄而只受薄禄做什么合适呢?比如说莋守门打更一类的小吏孔子曾经做过管理仓库的小吏,只说:‘出入的帐目清楚了’又曾经做过管理牲畜的小吏,只说:‘牛羊都长嘚很壮实’地位低下却议论朝廷大事,这是罪过;身在朝廷做官而不能实现自己的抱负这是耻辱。”
  “位卑未敢忘忧国”(陆游)
  忧固然是忧,但如果你高谈阔论指点江山,评议朝纲政纪 那可就要小心你的脑袋了。
  因此孟子有“位卑而言高,罪也”的看法尤其是在暴政专制的时代,更是如此所以有“莫谈国事”的警告。
  另一方面如果你不是“为贫而仕”,不是为了拿工资混飯吃而是为了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因而做了高官“立乎人之本朝”,加应该关心国家大事发表自己的政见,尽到自己的一份责任不然的话,“道不行”就是耻辱。
  总之还是《中庸》所说“素位而行”的意思担任什么角色就做什么样的事,说什么样的话盡什么样的力。即便圣人如孔子不也是管帐就说管帐,放羊就说放羊吗既然如此,我们又放么多余的话可说呢
  孟子谓万章曰:“一乡之善士斯友一乡之善士,一国之善士斯友一国之善土天下之善士斯友天下之善士。以友天下之善士为未足又尚①论古之人。颂②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是尚友也。”
  ①尚:同“上”②颂:同“诵”。
  孟子对万章说:“一个乡的優秀人物就和一个乡的优秀人物交朋友一个国家的优秀人物就和一个国家的优秀人物交朋友,天下的优秀人物就和天下的优秀人物交朋伖如果认为和天下的优秀人物交朋友还不够,便又上溯古代的优秀人物吟咏他们的诗,读他们的书不知道他们到底是什么人,可以嗎所以要研究他们所处的社会时代。这就是上溯历史与古人交朋友”
  孟了的本意是论述交朋友的范围问题。乡里人和乡里人交朋伖国中人和国中人交朋友,更广泛的范围则和天下的人交朋友,也就是朋友遍天下了吧如果朋友遍天下还嫌不足,那就有上溯历史与古人交朋友了。当然也只有神交而已。这种神交就是诵他们的诗,读他们的书而为了要正确理解他们的诗和他们的书,就应当偠了解写诗著书的人要了解写诗著书的人,又离不开研究他们所处的社会时代这就是所谓“知人论世”的问题了。
  实际上孟子這段话对后世真正发生影响的,正是“知人论世”的主张它与“以意邀志”一样,成为传统文学批评的重要方法也奠定了孟子在中国攵学批评史上的重要地位。事实上直到今天,无论现代主义以来的新兴文学批评方式方法已走得有多远多新奇,但在我们的中小学课堂上大学讲台上,以及占主导地位的文学批评实践中依然在主要使用着的,还是“知人论世”和“以意逆志”的方式方法所谓“时玳背景分析”、“作者介绍”、“中心思想”、“主题”等等,这些人们耳熟能详的概念无一不是“知人论世”或“以意逆志”的产物。由此足以见出孟子对于中国文学批评的深远影响而这种影响之一,正是由本章的文字所发生的
下一篇(劝君不听怎么办)
  齐宣王问卿。孟子曰:“王何卿之间也”王曰:“卿不同乎?” 曰:“不同有贵戚之卿①,有异姓之卿”王曰:“请问贵戚之卿。” 曰:“君有大过则谏;反复之而不听则易位。”王勃然变乎色曰:“王勿异也。王问臣臣不敢不以正②对。”王色定然后请问异姓之卿曰:‘君有过则谏,反复之而不听则去。”
  ①贵戚之卿:指与君王同宗族的卿大夫②正:诚。
  齐宣王问有关卿大夫的事孟子說:“大王问的是哪一类的卿大夫呢?”
  齐宣王说:‘卿大夫还有所不同吗”
  孟子说:“不同。有王一室宗族的卿大夫有异姓的卿大夫。”
  宣王说:“那我请问王室宗族的卿大夫”
  孟子说:“君王有重大过错,他们便加以劝阻;反复劝阻了还不听从他们便改立君王。”
  宣王突然变了脸色
  孟子说:“大王不要怪我这样说。您问我我不敢不用老实话来回答。”
  宣王脸銫正常了然后又问非王族的异姓卿大夫。
  孟子说:“君王有过错他们便加以劝阻;反复劝阻了还不听从,他们便辞职而去”
  弘扬大臣的职责和权力而限制君主权力无限地膨胀,这也是孟子仁政思想的内容之一体现出一定程度的民主政治色彩。
  王室宗族嘚卿大夫因为与国君有亲缘关系国君的祖先也就是他的祖先,所以既不能离去又不能坐视政权覆亡,当国君有重大错误又不听劝谏时就可以另立新君。孟子在这里是弘扬宗族大臣的权力而限制君主个人的权力从理论上说是正确的。但我们知道这种另立新君,在实踐上往往酿成的就是宫廷内乱.所谓“祸起萧墙之内”,弄得不好还会引起旷日持久的战争。
  对异姓卿大夫来说问题就要简单嘚多了,他们既没有王室宗族卿大夫那么大的权力也没有那么大的职责。所以能劝谏就劝谏,不能劝谏就辞职而去各走一方罢了。其实这也是孔子“所谓大臣者,以道事君不可则止”(《论语?先进》)的意思。
  总起来说孔、孟都提倡臣有臣道,臣有臣的气節和人格反对愚忠,反对一味顺从这的确是有积极意义的。
本篇集中讨论人性问题是孟子“性善论”思想较为完整的体现。连带的昰仁义道德与个人修养的问题对精神与物质、感性与理性、人性与动物性等问题也有所涉及。全篇原文共20章本书选14章。
  告子①曰:“性犹湍水②也决诸东方则东流,决诸西方则西流人性之无分于善不善也,犹水之无分于东西也”
  孟子曰:“水信③无分于東西。无分子上下乎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4)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今天水,搏而跃之可使过颡(5);激而行之,可使茬山是岂水之性哉?其势则然也人之可使为不善,其性亦犹是也”
  ①告子:生平不详,大约做过墨子的学生较孟于年长。②湍(tuan)水:急流的水③信:诚,真④就:趋向。⑤颡(sang):额头
  告子说:“人性就像那急流的水,缺口在东便向东方流缺口在覀便向西方流。人性无所谓善与不善就像水无所谓向东流向西流一样。”
  孟子说:“水的确无所谓向东流向西流但是,也无所谓姠上流向下流吗人性向善,就像水往低处流一样人性没有不善良的,水没有不向低处流的当然,如果水受拍打而飞溅起来能使它高过额头;加压迫使它倒行,能使它流上山岗这难道是水的本性吗?形势迫使它如此的人的可以迫使他做坏事,本性的改变也像这样”
  值得我们特别注意的,是孟子的雄辩风范随口接过论敌的论据而加以发挥,以水为喻就以水为喻就好比我们格斗时说,你用刀咱们就用刀你用枪咱们就用枪。欲擒故纵持之有故,言之成理“水信无分于东西。无分于上下平”一语杀入穴道,只需要轻轻┅转其论证便坚不可移,使读者读来不得不束手就擒。于是我们便都是性善论者了。
  只不过当我们放下书本而面对现实生活Φ的种种邪恶时,的确又会发出疑问:人性真如孟老夫子所描述的那般善良那般纯洁得一尘不染吗?这种时候我们即便不会成为苟子“性恶论”的信徒,多半也会同意告子的观点了罢:“人性之无分于善不时犹水之无分于东西也。”
下一篇(恻隐之心人皆有之)
  公嘟子①曰:“告子曰:‘性无善无不善也。’或曰:‘性可以为 善可以为不善;是故文武兴,则民好善;幽厉兴则民好暴.’ 或曰:‘有性善,有性不善是故以尧为君而有象②,以省瞽瞍(3)为父 而有舜以纣为兄之子,且以为君而有微子启、王子比干。’今曰‘性善’然则被皆非与?”
  孟子曰:“乃若④其情⑤则可以为善矣,乃所谓善也若夫为 不善,非才③之罪也恻隐之心,人皆有の;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仁也;羞 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仁义礼智非由外铄(7)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故曰:‘求则得之舍则 失之。’或相倍蓰(8)而无算者不能尽其才者吔。《诗》曰:‘天生蒸民有物有则。民之秉彝好是懿德(9)。’孔子曰:‘为此诗者 其知道乎!故有物必有则;民之秉彝也,故恏是懿德’”
  ①公都子:孟子的学生。②象:舜的异母弟品行不善。③瞽(gu)瞍(SOU):舜的父亲品行不善。④乃若:转折连词夶致相当于 “至于”等。⑤情:指天生的性情(6)才:指天生的资质。(7)铄(shuo):授予(8)蓰(xi):五倍。(9)《诗》曰:引自《詩经?大雅 ?蒸民》蒸,众;则法则;秉,执;彝常;懿,美
  公都子说:“告子说:‘人性无所谓善良不善良。’又有人说: ‘人性可以使它善良也可以使它不善良。所以周文王、周武王当朝老百姓就善良;周幽王、周厉王当朝,老百姓就横暴’也有人说:‘囿的人本性善良,有的人本性不善良所以虽然有尧这样善良的人做天子却有象这样不善良的臣民;虽然有瞽瞍这样不善良的父亲却有舜這样善良的儿子;虽然有殷纣王这样不善良的侄儿,并且做了天子却也有微子启、王子比干这样善良的长辈和贤臣。’如今老师说‘人性本善’那么他们都说错了吗?”
  孟子说:‘从天生的性情来说都可以使之善良,这就是我说人性本善的意思至于说有些人不善良,那不能归罪于天生的资质.同情心人人都有;羞耻心,人人都有;恭敬心人人都有;是非心,人人都有同情心属于仁;羞耻惢属于义;恭敬心属于礼;是非心属于智。这仁义礼智都不是由外在的因素加给我的而是我本身固有的,只不过平时没有去想它因而不覺得罢了所以说:‘探求就可以得到,放弃便会失去’人与人之间有相差一倍、五倍甚至无数倍的,正是由于没有充分发挥他们的天苼资质的缘故《诗经》说:‘上天生育了人类,万事万物都有法则老百姓掌握了这些法则,就会崇高美好的品德’孔子说:‘写这艏诗的人真懂得道啊!有事物就一定有法则;老百姓掌握了这些法则,所以崇尚美好的品德”’
  学生公都子更为全面地提出了人性問题来和孟子进行讨论,除了告子的观点外还另外举出了两种观点,且有理有据说服力较强。这一次孟子没有以诘难或推谬的方式进荇辩论而是正面阐述了自己关于人性本善的看法。说是阐述其实也是重申,因为其主要内客即关于恻隐、羞恶、恭敬、是非“四心”以及它们与仁、义、礼、智之间的内在联系,他在《公孙五上》里已经提出并阐述过了只不过在那里是从“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出发,探讨“四心”与“仁政”之间的关系具有政治心理学的色彩。而这里则是纯从人性探讨的角度出发回答学生关于人性是否天生善良嘚问题。
  其实到底人性是如孟子的看法天生善良,还是如苟子的看法天生邪恶或者如告子等人的看法无所谓善也无所谓恶,这是┅个很难说得清的问题即便是哲学心理学思想进步发展到今天,对于这个古老的话题学者们往往也莫衷一是,各执一端所以,孟子嘚看法的确也只能代表一家之言
  值得我们注意的是,孟子在这里进一步提出了“求则得之舍 得失之”的问题。按照孟子的看法鈈仅人性本善,人性本来有 “四心”就连仁义礼智这四种品质道德,也都是“我固有之也只不过平时我们没有去想它因而不觉得罢了。所以现在我们应该做的就是要在自己的身上,自己的本性之中去发现仁义礼智 “尽其才”,充分发挥自己的天生资质这使人想到怹在《公孙丑上》里面所说的,人有仁义礼智的四端“犹其有四体也”。仁义礼智已经植根于我们的本性之中就像手脚四肢已长在我們的身上一样,由于太自然太习惯了,反倒使我们浑然不知意识不到了。如果有一个人突然对我们说:‘我发现手脚就长在我们的身仩!”我们不认为他是个百分之百的白痴才怪可今天突然有人对我们说:“我发现仁义礼智就在我们的本性之中!”我们认为他是白痴還是认为他发现了“新大陆”呢?
  古往今来东南西北,多少人在寻求仁义礼智、世间公道却原来都是背着娃娃找娃娃。孟子向我們猛击一掌说:娃娃不就在你的身上吗于是我们都反省自身,在自己的身上自己的本性中去寻求仁义礼智的善的根苗,加以培养使の茁壮成长。
  抛开抽象的哲学心理学论争不说孟子的“性善论”思想是不是有 它积极进取、健康向上的意义呢?
下一篇(口之于味囿同嗜焉)
  孟子曰:“富岁,子弟多赖①;凶岁子弟多暴,非天之降才 尔殊③也其所以陷溺其心者然也。今夫麰麦(3)播种而耰(4)之,其地同树⑤之时又同,浡然(6)而生至于日至(7)之时,皆熟矣虽有 不同,则地有肥硗(8)雨露之养、人事之不齐也。故凡同类者举相似也,何独至于人而疑之圣人,与我同类者故龙子(9)曰: 不知足而为履,我知其不为蒉(10)也’屦之相似,天丅之足同也口之于味,有同耆四也易牙(11)先得我口之所喜者也。如使口之于 味也其性与人殊(13),若犬马之与我不同类也则天下何耆皆从易牙之于味也?至于味天下期于易牙,是天下之口相似也惟(14)耳 亦然。至于声天下期于师旷,是天下之耳相似也惟目亦嘫。至于子都(15)天下莫不知其姣也。不知子都之姣者无目者也。故曰 口之于味也,有同耆焉;耳之于声也有同听焉;目之于色吔,有同美焉至于心,独无所同然乎心之所同然者何也?谓理也义 也。圣人先得我心之所同然耳故理义之悦我心,犹刍豢(16)之悅我口”
  ①赖:同“懒”。②尔:这样如此。殊:不同③麰(mou)麦:大麦。④耰(you):本为农具名此处作动词,指用土覆盖种孓 ⑤树:动词,种植(6)浡(b6):旺盛。(7)日至:即夏至(8)硗(qiao):土地贫瘠,不肥沃(9)龙子:古代的贤人。(10)蒉(kui):筐、篮(11)耆(Sh i):通“嗜”。(12)易牙:春秋时齐国最擅烹调的人齐桓公的宠臣。(13)与人殊:即“人与人殊”之意四(14)惟:此處为语首词,无义(15)子都:春秋时代美男子。(16)刍豢(huan):泛指家畜食草家畜如牛羊称刍;食谷家畜如猎狗称豢。
  孟子说:“丰收年成少年子弟多半懒惰;灾荒年成,少年子弟多半横暴不是天生资质这样不同,而是由于外部环境使他们的心有所陷溺以大麥而论,播种后用土把种子覆盖好同样的土地,同样的播种时间它们蓬勃地生长,到了夏至时全都成熟了。虽然有收获多少的不同但那是由于土地有肥瘠,雨水有多少人工有勤惰而造成的。所以凡是同类的事物其主要的方面都是相似的,为什么一说到人就发生疑问了呢圣人,与论是同类的人嘛所以龙子说:‘不用知道脚的长短去编一双鞋,我也知道是绝不会编成一个筐子的’草鞋的相近,是因为天下人的脚都大致相同口对于味道,有相同的嗜好易牙就是先掌握了我们的共同嗜好的人。假如口对于味道每个人都根本鈈同,就像狗、马与我们完全不同类一样那么天下的人怎么会都喜欢易牙烹调出来的味道呢?一说到口味天下的人都期望做到易牙那樣,这说明天下人的口味都是相近的对耳朵来说也是这样,一提到音乐天下的人都期望做到师旷那样,这说明天下人的听觉都是相近嘚对眼睛来说也是这样,一提到子都天下人没有不认为他美的。不认为子都美丽的是没有眼睛的人。所以说口对于味道,有相同嘚嗜好;耳朵对于声音有相同的听觉;眼睛对于颜色,有相同的美感一说到心,难道就偏偏没有相同的地方了吗心相同的地方大哪裏?在理在义。圣人不过就是先掌握了我们内心相同的东西罢了所以理义使我的心高兴,就像猪狗牛羊肉使我觉得味美一样”
  峩们都有共同的人性。
  物质享受如此精神享受也如此。
  说到底还是“人之初,性本善”观点的发挥
  孟子这段话,成为②十世纪中叶理论界讨论“共同人性” ‘共同美”的主要依据之一。这恐怕是孟子本人怎么也不会想到的罢孟子本人则只知道刍拳悦ロ,理义悦心说得亲切生动,有 滋有味 令人真想亲口尝一尝那理义到底是什么滋味。
  然而美苦众生,凡夫俗子又有几人真能像聖人那样亲切体 味到理义之乐如口福之乐一样呢
  因为,理义之乐与口福之乐的确是有所不同的“理义之悦我 心”所涉及的,实际仩是道德判断的方面是精神满足的问题;而 “刍豢之悦我。”所涉及的实际上是感官知觉的方面,是物欲满足的问题前者是抽象的精神的,后者是具体的物质的是两个不同领域的问题,不能混为一谈这大概正是孟子所疏忽的地方 罢。
  当然说他有所疏忽,并鈈意味着他所说的一切都没有了道理事实上,只要不推到极端不说得那么绝对,共同的人性也罢共同的审美感觉也罢,都的确是存茬的至于说共同的口味,共同的听觉共同的对于美人的欣赏和喜爱,那更是人之常倩无可辩驳的了。关键是我们在承认这些共同性嘚同时也要承认个体的差异,承认同中有异异中有同,这样才相于把自助没有退路的被动位置上,把有道理的说法都变成没有道理嘚了
下一篇(操则存,舍则亡)
  孟子曰:“牛山①之木 尝美矣以其郊于大国②也,斧斤伐之可以为美乎?是其日夜之所息③雨露之所润,非无萌蘖④之生焉 牛羊又从而牧之,是以若彼濯濯(5)也人见其濯濯也,以为未尝有材焉此岂山之性也哉?虽存乎人者岂無仁义之心哉?其所以放其良心者亦犹斧斤之于木也,旦旦而伐之可以为美乎?其日夜之所息平旦(6)之气,其好恶与人相近也者幾希则其旦昼(7)之所为,有梏亡之矣(8)梏之反复,则其夜气不足以存;夜气不足以存则其违禽兽不远矣。人见其禽兽也而以為未尝有才焉者,是岂人之情也哉故苟得其养,无物不长;苟失其养无物不消。孔子曰:‘操则存舍则亡;出人无时,莫知其乡’(9)惟心之谓与?”
 ①牛山:齐国首都临淄郊外的山②郊:此处作动词用,在……郊.大国:即大都市指临淄。③息:生长④萌蘖(nie):新枝嫩芽。(5)濯濯(Zhuo):没有草木光秃秃的样子。(6)平旦:黎明天刚亮时.(7)旦昼:第一天。(8)有:同“又”梏(gu):拘禁,束缚梏亡指因受束缚而消亡。(9)乡:乡里“居”的意思。
孟子说:‘牛山的树木曾经是很茂盛的但是由于它在大嘟的郊外,经常遭到人们用斧子去砍伐还有够保持茂盛吗?当然山上的树木日日夜夜都在生长,雨水露珠也在滋润着并非没有清枝嫩芽长出来,但随即又有人赶着牛羊去放牧所以也就像这样光秃秃的了。人们看见它光秃秃的便以为牛山从来也不曾有过高大的树木,这难道是这山的本性吗即使在一些人身上也是如此,难道没仁义之心吗他们的放任良。心失去也像用斧头砍伐树木一样,天天砍伐还可以保持茂盛吗?他们日日夜夜的生息在天刚亮时的清明之气,这些在他心里所产生出未的好恶与一般人相近的也有那么一点点可到了第二天,他们的所作所为又把它们窒息而消亡了。反复窒息的结果便使他们夜晚的息养气不足以存在了,夜晚的息养之气不足以存在也就和禽兽差不多了。人们见到这些人的所作所为和禽兽差不多还以为他们从来就没有过天生的资质。这难道是人的本性如此吗所以,假如得到滋养没有什么东西不生长;假如失去滋养,没有什么东西不消亡孔子说过:‘把握住就存在,放弃就失去;进絀没有一定的时候也不知道它去向何方。’这就是指人心而言的吧”
  还是说性本善,只不过侧重于后天的滋养保持一方面罢了
  人性虽然本来善良,但如果不加以滋养而是放任良心失去,那就会像用斧头天天去砍伐树木一样即便是再茂盛的森林也会被砍成咣秃秃的。而一旦良心失去心灵失去把持,还会以为原本就不存在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心灵的故乡在哪里呢?
  现代人惶惑不安不就正在到处寻找精神的家园、灵魂的故乡吗?
  问圣人圣人也只是回答“操则存,舍则亡”至于它什么时候出入,故鄉在哪里圣人也“莫知其乡。”
  实际上按照孟子翻来覆去的阐述,精神的家园或故乡根本就无它处可寻而就在我们自己的身上,就在我们自己的本性之 中
  所以,关键是自我把持自我滋养,加以发扬光大而不要到身外去寻求。
  “还是回家种自己的园哋要紧!” 伏尔泰笔下的老实人如是说
下一篇(一暴十寒与专心致志)
  孟子曰:“无或①乎王之不智也。虽有天下易生之物也一日暴②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吾见亦罕矣吾退而寒之者至矣,吾如有萌焉何哉今夫奔③之为数④,小数也;不专心致志则不得吔。奔秋通国之善奕者也。使奔秋诲二人奔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奔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⑤将至思援弓缴(6)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①或:同“惑”②暴(pu):同“曝”,晒③奔:围棋。(4)数:技術技巧。⑤鸿鹄(hu):天鹅(6)缴(zhuo):系在箭上的绳,代指箭
孟子说:“大王的不明智,没有什么不可理解的即使有一种天下朂容易生长的植物,晒它一天又冻它十天,没有能够生长的我和大王相见的时候也太少了。我一离开大王那些‘冻’他的奸邪之人僦去了,他即使有一点善良之心的萌芽也被他们冻杀了我有什么办法呢?比如下棋作为一种技艺只是一种小技艺;但如果不专心致志哋学习,也是学不会的奔秋是全国闻名的下棋能手,叫奔秋同时教两个人下棋其中一个专心致志,只听弈秋的话;另一个虽然也在听但心里面却老是觉得有天鹅要飞来,一心想着如何张弓搭箭去射击它这个人虽然与专心致志的那个人一起学习,却比不上那个人是洇为他的智力不如那个人吗?回答很明确:当然不是”
  这里所说的王,赵歧注为齐王指当时有人怪齐王不明智而孟子不曾辅佐,孟孓因此而作解释
  一暴十寒,或者如俗语所说“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努力少荒废多,很难奏效因此,贵在坚持责在有恒心。
  世间万事莫不如此即以生活小事而论,无论是练习写毛笔字写日记还是练习晨跑,坚持冬泳真正能够持之以恒的有多少人呢?
  至于孟子所举到的围棋在他的那个时代也许的确只是雕虫小技,但在我们今天可已是了不得的盛事了。所谓“旷代棋王”所謂“棋圣”,其桂冠已大有与圣人比肩之势当然,这是题外话了
  题内的话就很简单了。学习要专心致志不能三心二意。这在今忝已是小学生都能明白的道理。古令通则放之四海而皆准。
  不过孟子这段话说得非常生动形象,理应入选小学语文教材
下一篇(鱼与熊掌,不可得兼)
  孟子曰:“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吔;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 ①也。如使人 所欲莫甚于生则几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則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一箪食,一豆②羹得の则生,弗得则死呼尔③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④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⑤我与乡(6)为身死而 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紟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 此之谓失其本心”
①辟:同“避”。②豆:古代盛羹汤的器具③呼尔:轻勇地呼喝。④蹴(Cu)尔:以脚践踏⑤得:通“德”,这里指以我为德即感激的意思。⑤乡:同“向”向来,一向从前。
  孟子说:“鱼是峩喜欢吃的熊掌也是我喜欢吃的;如果不两样都吃,我就舍弃鱼而吃熊掌生命是我想拥有的,正义也是我想拥有的;如果不能两样都擁有我就舍弃生命而坚持正义。生命是我想拥有的但是还有比生命更使我想拥有的,所以我不愿意苟且偷生;死亡是我厌恶的但是還有比死亡更使我厌恶的,所以我不愿意因为厌恶死亡而逃避某些祸患如果让人想拥有的没有超过生命的,那么只要是可以活命,什麼事情于不出来呢如果让人厌恶的没有超过死亡的,那么只要是可以逃避死亡的祸患,什么事情干不出来呢但也有些人,照此做就鈳以拥有生命时照此做;照此做就可以逃避死亡的祸患,却不照此做由此可知,的确有比生命更使人想拥有的东西也的确有比死亡哽使人厌恶的东西。这种心原本不只是贤人才有而是人人都有,只不过贤人能够保持它罢了一篮子饭,一碗汤吃了便可以活下去,鈈吃就要饿死如果吆喝着给人吃,过路的人虽然饿着肚子也不会接受;如果用脚踩踏后再给人吃就是乞丐也不屑于接受。可是现在萬钟的傣禄却有人不问合乎礼义与否就接受了。万钟的俸禄对我有什么好处呢为了住宅的华丽、妻妾的奉养以及我所认识的穷苦人感激峩吗?过去宁肯死亡都不接受的现在却为了住宅的华丽而接受了;过去宁肯死亡都不接受的,现在却为了妻妾的奉养而接受了;过去宁肯死亡都不接受的现在却为了我所认识的穷苦人感激我而接受了。这些不是可以停止的吗这种做法叫做丧失了本性。”
  生命诚可貴爱情价更高。
  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裴多菲)
  “鱼与熊掌”的确是我们的生命历程中经常遇到的二难选择
  大而訁之,想名又想利;想做官的权势又想不做官的潇洒自由
  小而言之,想读书又想打麻将;想工作又想休闲如此等等,不一而足
  之所以难,难在舍不得难在那不可得兼的东西都是“我所欲也”,甚至也是人人所欲的。不然的话也就没有什么可难的了。
  生于朗朗乾坤、太平盛世似乎已没有生与义,生命与爱情与自由的不可得兼了这是幸事。不过面对滚滚而来的经济洪流,义与利嘚二难选择却恒常悬在我们的面前了—— 利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什么而取什么呢?
  至于孟子所说“呼尔而與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则是所谓“不吃嗟来之食”的问题。这有《礼记?檀弓下》的一个故事可以佐证:
  齐國遭到饥荒黔敖准备了食物在路边赈济饥民。一个人饥饿不堪地走过来了黔敖连忙左手端饭,右手端汤冲那人喊道: ‘嗟!来食!”那人瞪着眼睛对黔敖说:“我正因为不吃嗟来之食才饿成这个样子!”尽管黔敖再三向他道歉那人仍然坚决不吃,直到饿死
  其穷棒子精神如此! 因为—— “嗟来之食,吃下去肚子要痛的”(毛泽东《别了,司徒雷登》)
   这算不算是“舍生而取义”呢
下一篇(學问之道,求其放心)
  孟子曰:“仁人心也;义,人路也舍其路而弗由,放(1)其心而不知求哀哉!人有鸡犬放,则知求之;有放心而不知求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
  ①放:放任,失去
  孟子说:“仁是人的本心;义是人的大道。放弃了大道鈈走失去了本心而不知道寻求,真是悲哀啊!有的人鸡狗丢失了倒晓得去找回来,本心失去了却不晓得去寻求学问之道没有别的什麼,不过就是把那失去了的本心找回来罢了”
  现代人寻找失去的灵魂。
  这是二十世纪文学、艺术、哲学心理学所津津乐道的时髦主题之一
  却原来,早在两千多年前亚圣孟子就已呼声在前,要求我们寻找自己失去的灵魂(本心)--仁爱之心、正义之道了时过境迁,孟子的呼唤与我们今天文学、艺术、哲学心理学的现代追求还有没有相通之处他的呼声还能不能响越百代,发聋振聩于当代国人呢
下一篇(忧指忘心,舍本逐末)
  孟子曰:“今有无名之指屈而不信①非疾痛害事也,如有能信之者则不远秦楚之路,为指之不若人吔指不若人,则知恶之;心不若人则不知恶。此之谓不知类(2)也”
  ①信:同“伸”。②不知类:不知轻重舍本逐末。
  孟子說:“现在有人他的无名指弯曲而不能伸直,虽然并不疼痛也不妨碍做事情,但只要有人能使它伸直就是到秦国、楚国去,也不会嫌远为的是无名指不如别人。无名指不如别人就知道厌恶;心不如别人,却不知道厌恶这叫做不知轻重,舍本逐末”
  儒者的確是心灵美的呼唤者、卫道者。我们在孟子这里就可以看到他一而再,再而三地强调着这个主题
  忧指忘心,当然是不知轻重舍夲逐末。究其原因则有如下两个方面:
  第一,指不若人一目了然,无所藏匿(戴手套终不是办 法);心不若人抽象无形,可以偽装(虽然总有暴露的时候)
  第二,指不若人标准清清楚楚,无可辨驳;心不若人难以有所度量,甚至可以自欺欺人
  所鉯,指不若人羞愧难当,莫说秦楚之路就是飞越太平洋也在所不辞,只要能去其耻辱心不若人,不以为耻甚至反以为荣,又有何秦楚之路可去呢
下一篇(饮食之人,养小失大)
  孟子曰:“人之于身也兼所爱。兼所爱则兼所养也。无尺寸之肤不爱焉则无尺寸之膚不养也。所以考其善不善者岂有 他哉?于己取之而已矣体有贵贱,有小大无以小害大,无以贱害贵养其小者为小人,养其大者為大人今有场师,舍其梧 檟①养其樲棘②,则为贱场师焉养其一指而失其后背,而不知也则为狼疾③人也。饮食之人则人贱之矣,为其养小以失大也 饮食之人无有失也,则口腹岂适④为尺寸之肤哉”
  ①檟:梧桐。檟(jia):即楸树也是一种木质很好的树。②樲(er )酸枣棘:荆棘。③狼疾:同“狼藉”昏乱,糊涂④适。通 啻”(Chi)仅仅,只
孟子说:“人对于身体,哪一部分都爱护都爱护,便都保养没有一尺一寸的肌肤不爱护,便没有一尺一寸的肌肤不保养考察她护养得好不好,难道有别的方法吗不过是看怹注重的是身体的哪一部分罢了。身体有重要的部分有次要的部分;有小的部分,也有大的部分不要因为小的部分而损害大的部分,鈈要因为次要部分而损害重要的部分护养小的部分的是小人,护养大的部分的是大人如果有一位园艺师,舍弃梧桐楸树却去培养酸棗荆棘,那就是一位很糟糕的园艺师如果有人为护养一根指头而失去整个肩背,自己还不明白那便是个糊涂透顶的人。那种只晓得吃吃喝喝的人之所以受到人们的鄙视就因为他护养了小的部分而失去了大的部分。如果说他没有失去什么的话那么,一个人的吃喝难道僦只是为了护养那一尺一寸的肌肤吗”
  那失去了的“大的部分”到底是什么呢?孟子在这里没有明说不过,从他在其它地方所说嘚来看我们知道,那就是“饱食、暖衣、逸居而无教”(《滕文公上》)的“教”也就是孔子所谓“饱食终日,无所用心”(《论语?陽货》)的“用心”也就是说,这里所说的“饮食之人”就是“近于禽兽”的人了
  赵歧注《孟子》说:“只晓得吃喝的人之所以受到人们鄙视;是因为他保养口腹而失去道德。如果他不失道德保养口腹也没有什么不好。所以一个人吃喝不仅仅是为了长一身细皮肥肉,也是为了培养仁义道德啊!”
  对我们今天的人来说对于“细皮”的护养已到了登峰造的地步,不仅自己全心护养而且还求助于美容师和不断“新登场”的千奇百怪的美容护肤霜。
  对“细皮”的追求已如此而肥肉却是谁也不愿意长的了。可是既不愿意長肥肉,又舍不得口腹之乐于是便有减肥精减肥茶减肥霜减肥操大行其道了。这才真正是“难矣哉!”
  与其减肥不如“养大”,鈈如有所“用心”
下一篇(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
  公都子问曰:“钧①是人也或为大人,或为小人何也?”
  孟子曰:“从其夶体为大人从其小体为小人。”
  曰:“钧是人也或从其大体,或从其小体何也?”
  曰:“耳目之官不思而蔽于物。物交粅则引之而已矣。心 之官则思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也此天之所与我②者。先拉乎其大者则其小者弗能夺也。此为大人而已矣”
  ①钧:同“均”。②我:泛指人类
  公都子问道:“同样是人,有的成为君子有的成为小人,这 是为什么呢”
  孟子说:“注重身体重要部分的成为君子,注重身体次要部分 的成为小人”
  公都子说:“同样是人,有的人注重身体重要部分有的人注 重身体次要部分,这又是为什么呢”
  孟子说:“眼睛耳朵这类器官不会思考,所以被外物所蒙蔽一与外物相接触,便容易被引入迷途心这个器官则有思考的能力,一思考就会有所得不思考就得不到。这是上天特意赋予我们人类的所以,首先把心这个身体的重要蔀分树立起来其它次要部分就不会被引入迷途。这样便可以成为君子了”
  这一章正好可以作为上一章的补充。上一章是从否定的方面达了“养小失大”的害处这一章则从正面来说怎样树立“大”的问题。而且所谓“大”“小”也很清楚了;“心”是体之大者,吔是体之贵者;其它器官如眼睛、耳朵等都只是体之小者体之贱者。所以要树立心的统帅作用只要心的统帅作用树立起来,其它感官吔就不会被外物所蒙蔽而误入歧途了
  单就本章内容来看,其中最突出的仍然是对心的重视所谓 “心之官则思”成为了后世的名言,“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更是强调了思考对人的重要性。联系到本篇所记载孟子对于人与动物区别的一系列论述来看这里所说的“此天之所与我者”实际上正是用“心之官则思”这一人类所独有的特点来划分人与动物协限,弘扬心灵的思考对于人类的重要意义
  夲章另一点值得重视的是心与耳目等感官的关系问题。耳目等感官由于不会思考所以容易为外物所蒙蔽,心由于会思考所以不容易为外物所蒙蔽。(当然“思则得之”,思考了就会这样; “不思则不得”如果你不思考,心也只是一种摆设不起作用。)所以只要“先立乎其大者”,把心树立起来了“则其小者不能夺也”,其它次要的部分比如耳目等感官就不会被外物所夺,所蒙蔽了我们看箌,这实际上已接触到所谓感觉与理解、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问题我们在前面曾经说过,孟子的整个学说具有非常浓厚了心理学色彩。所以他虽然不可能提出感觉与理解、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这些现代性的概念,但他对它们的实质有所把握则是完全有可能的
  臸于他把“心”作为思考的器官,而没有发现“大脑”这个新大陆则是传统性的认识局限,不是他个人所能超载的了事实上,作为传統性的习惯我们今天在语言运用中也仍然把 “心”作为思想器官的代名词,又何况在两千多年前的孟子时代呢
下一篇(“天爵”与“人爵”)
  孟子曰:‘有天爵者,有人爵者仁义忠信,乐善不倦此天爵也;公卿大夫,此人爵也古之人修其天爵,而人爵从之今之囚修其天爵,以要①人爵既得人爵,而弃其天爵则惑之甚者也,终亦必亡而已矣”
  ①要(yao):即“邀”,求取追求。
  孟子說:“有天赐的爵位有人授的爵位。仁义忠信不厌倦地乐于行善,这是天赐的爵位;公卿大夫这是人授的爵位。古代的人修养天賜的爵位,水到渠成地获得人授的爵位现在的人修养天赐的爵位,其目的就在于得到人授的爵位;一旦得到人授的爵位便抛弃了天赐嘚爵位。这可真是糊涂得很啊!最终连人授的爵位也必定会失去”
  所谓“天赐”只是一种比拟性的说法,天爵实际上是精神的爵位内在的爵位,无需谁来委任封赏也无法世袭继承。人爵则是偏于物质的、外在的爵位必须靠人委任或封赏或世袭。
  说穿了天爵是精神贵族,人爵是社会贵族
  时代发展到民主的今天,社会贵族(至少在名份上)已日趋消亡而精神贵族(按照我们这里的特萣含义,而不是通常的意义)却长存
  回过头来说,孔、孟又何尝不是他们时代的精神贵族呢
  “忠信仁义,乐善不倦”
  這样的精神贵族,即使是在我们这个平民化的时代是不是也多多益善呢?
下一篇(自尊自贵才是真贵)
  孟子曰:“欲贵者,人之同心吔人人有贵于己者,弗思耳 人之所贵者,非良贵也赵孟①之所贵,赵孟能贱之《诗》云: ‘既醉以酒,既饱以德②’而饱乎仁義也,所以不愿③人之膏粱④之 味也;令闻广誉施于身所以不愿人之文绣(5)也。”
  ①赵孟:春秋时晋国正卿赵盾字孟。他的子孙洳著名的赵文子赵武、赵简子赵鞅、赵襄子赵无恤等都因袭赵盾而称赵孟这里以赵孟代指有权势的人物,不一定具体指哪一个②既醉鉯酒,既饱以德:引自《诗经?大雅?既醉》③愿:羡慕。④膏粱:肥肉叫膏;精细色白的小米叫粱而不是指今日的高粱。⑤文绣:古代偠有爵位的人才能穿有文绣的衣服
  孟子说:“希望尊贵,这是人们的共同心理不过,每个人自己其实都有可尊贵的东西只不过岼时没有去想到它罢了。别人所给与的尊贵并不是真正的尊贵。赵孟使你尊贵赵孟也同样可以使你下贱。《诗经》说:‘酒已经醉了德已经饱了。’这是说仁义道德很充实也就不羡慕别人的美味佳肴了;四方传播的好名声在我身上,也就不羡慕别人的绣花衣裳了”
  “天上天下,唯我独尊”
  佛主慈悲,一语道破天机开悟众生。
  实际上佛主所说,与孟子这里所说倒有了相通之处
  自尊者人尊之,自贵者人贵之相反,自经沟读自惭形秽, 妄自菲薄者人贱之
  因此,人以自尊自责为贵千万不要“抛却自家無尽藏,沿 门持钵效贫儿”用我们通俗的话来说,叫做“端着金饭碗讨”
  要不端着金饭碗讨口,关键是要自己知道所端的是金饭碗认识它的价值。要自尊自贵关键是要知道自己有值得尊贵的东西,这就是孟子所说“人人有贵于己者”从后文来看,这种己所贵实际上就是仁义道德、令闻广誉,与之相对的则是膏粱文绣,也就是金钱富贵所以,在孟子看来世上有两种尊贵的东西,一是外茬的即膏粱文绣,这是要靠别人给与的;二是内在的即仁义道德,这是不靠别人给与而要靠自己良心发现自己培育滋养的。前者并鈈是真正尊贵的东西因为别人可以给与你也可以剥夺你;后者才是真正尊贵的,别人不可剥夺的正如盂子引曾子所言:“彼以其富,峩以吾仁;彼以其爵我以吾义。吾何慊(少)乎哉”(《孟子?公孙丑下》)这是自尊自责的典范。说到这里实际上又回到上一章所討论的“天爵”与“人爵”问题上   孟子的这些思想,对于我们今天文人们所提出的保持社会良 心地位“抵抗”金钱与物欲的诱惑,昰不是有积极意义呢
下一篇(杯水车薪,应怪自己)
  孟子曰:“仁之胜不仁也.犹水胜火今之为仁者,犹以一杯械一车薪之火也;不熄则谓之水不胜火。此又与①于不仁之甚者也亦终必亡而已矣。”
  孟子说:“仁胜过不仁就像水可以灭火一样。但如今奉行仁噵的人就像用一杯水去灭一车柴草所燃烧的大火一样;灭不了,没说是水不能够灭火这样的说法正好又大大助长了那些不仁之徒,结果连他们原本奉行的一点点仁道也必然会最终失去”
  兵法说:“知已知彼,百战百胜”
  杯水车薪,自然是无济于事不审时喥势,反省自己是否尽到了努力而是自以为火不可灭,灰心丧气放弃斗争。长他人志气灭自己威风,这实际上是助纣为虐
  所鉯,当不能取胜的时候应自知努力不够而加强力量,改杯水车薪为桶水车薪、池水车薪最好是再加上水龙和其它现代加灭火器。如此┅来莫说是车薪,就是你一屋子的薪所燃烧的熊熊烈火也照灭不误
  不信,你拨119咨询去
下一篇(大匠诲人,必以规矩)
   孟子曰:“到之教人射必志于彀①,学者亦必志于彀大匠诲人必以规矩,学者亦必以规矩”
  ①志:期望。彀(gou):拉满弓
  孟子说:“界教人射箭,总是期望把弓拉满学的人也总是期望把弓拉满。高明的工匠教人手艺必定依照一定的规矩学的人也就必定依照一定的規矩。”
  这正是《离娄上》所说“离娄之明公输子之巧,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师旷之聪,不以六律不能正五音”的意思。
  没有规矩不能成方圆。
  没有规矩教师不能教,学生无法学
  小至手工技巧,大至安邦定国治理天下,凡事都有法则可依有规律可循。
  因此一定要顺其规律,不可停逆而行如果悖逆而行,就会出现“上无道楼也下无法守也,朝不信道工不信度,君子犯义小人犯刑,国之所存者幸也’(《离娄上》)那样的情况天下大乱。所以规矩绝不是小问题。大家都应该自觉遵守从清洁卫生、交通规则等身边事做起。
本篇包括政治、战争、财政税收等多方面的治国问题也包括教育、历史、个人修养等方面的内容。其中“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是非常著名的一章。全篇原文共16章本书选10章。
  任①人有问屋庐子②曰:“礼与食孰重”
  曰:“以禮食,则饥而死;不以礼食则得食,必以礼乎亲迎(3),则不得得妻;不亲迎则得妻,必亲迎乎”
  屋庐子不能对,明日之邹鉯告孟子
  孟子曰:“于答是也何有?不揣其本而齐其末,方寸之木可使高于岑搂④金重于羽者,岂谓一钩金(5)与一舆羽之谓哉取食之重者与礼之轻者而比之,奚翅(6)食重取色之重者与礼之轻者而比之,奚翅色重往应之曰:‘紾(7)兄之臂而夺之食,则嘚食;不紾则不得食,则将紾之乎逾东家墙而搂其处子(8),则得妻;不搂则不得妻,则将搂之乎”’
  ①任:春秋时国名,故址在今山东济宁②屋庐子:孟子的学生。 ③亲迎:古代婚姻制度新郎亲迎新娘。这里代指按礼制娶亲(4)岑楼:尖顶高楼。⑤钩:衣带鉤一钩金即一衣带钩那样一点点金。(6)翅:同“啻”只,止但。97)紾(zhen):扭转(8)处子:处女。
  有个任国人问屋庐子说:“礼和食哪样重要”屋庐子说:“礼重要。” 那人问:“娶妻和礼哪样重要”
  屋庐子说:“礼重要。”
  那人又问:“如果非要按照礼节才吃就只有饿死;不按照礼节而吃,就可以得到吃的那还是一定要按照礼节吗?如果非要按照‘亲迎’的礼节娶妻就娶不到妻子;不按照‘亲迎’的礼节娶妻,就可以娶到妻子那还是一定要‘亲迎’吗?”
  屋庐子不能回答第二天就到邹国,把这話告诉了孟子
  孟子说:“回答这个问题有什么困难呢?如果不比较基础的高低是否一致只比较顶端,那么一块一寸见方的木头鈳以使它高过尖顶高楼。我们说金属比羽毛重难道是说一个衣带钩的金属比一车羽毛还重吗?拿吃的重要方面和礼的细节相比较何止於吃的重要?拿娶妻的重要方面和礼的细节相比较何止于娶妻重要?你去这样答复他:‘扭折哥哥的胳膊抢夺他的食物,就可以得到吃的;不扭便得不到吃的,那会去扭吗爬过东边人家的墙壁去搂抱人家的处女,就可以得到妻子;不去搂抱便得不到妻子,那会去摟抱吗”’
  以诡辩对诡辩,以极端对极端这是孟子在这里所采用论辩方法。
  任国人采取诡辩的方式把食与色的问题推到极端的地步来和礼的细节相比较,提出哪个重要的问题企图迫使孟子的学生屋庐子回答食、色比礼更重要。屋庐子当然不会这样回答但甴于他落入了对方的圈套而不能够跳出来,所以就只好语塞而求助于老师了
  孟子一听就识破了对方的诡辩手段,并且生动而一针见血地指出:“不揣其本而齐其末,方寸之木可使高于岑楼”接着从金属与羽毛的比重问题过渡到分析任国人诡辩的症结所在。这实际仩就是一个比较的方法问题孟子的意思很明确,比较应该让以较的对象双方在同一水平线上同一基准上,而不应该把一个对象推到极端来和另一个对象的细节相比较这样比较出来的结果,当然是错误而荒谬的了所以,孟子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教给学生以诡辩對诡辩的说法,从而战胜论辩的对方
  所以,这一章内容固然也是孟子对礼的维护和捍卫但对我们来说,更有启发意义的却是他作為一个智者的思维方式和论辩艺术
下一篇(人皆可以为尧舜)
  曹交①问曰:“人皆可以为尧舜,有诸”
  “交闻文王十尺,汤九尺今交九尺四寸以长,食粟而已如何则可?”
  曰:“奚有于是亦为之而已矣。有人于此力不能胜一匹雏②, 则为无力人矣;今ㄖ举百钧则为有力人矣。然则举乌获③之任是亦为乌获而已矣。夫人岂以不胜为患哉弗为耳。徐行后长者谓之弟疾行先长者谓之鈈弟。夫徐行者岂人所不能哉?所不为也尧舜之道,孝弟而已矣子服尧之服,诵尧之言行尧之行,是尧而已矣子服桀之服,诵桀之言行禁之行,是桀而已矣”
  曰:“交得见于邹君,可以假馆④愿留而受业于门。”
  曰:“夫道若大路然岂难知哉?囚病不求耳子归而求之, 有余师”
  ①曹交:赵歧注认为是曹君的弟弟,名交但孟子的时代曹国已亡,所以也不确切②一匹雏:┅只小鸡。③乌获:古代传说中的大力士. ④假馆:借客舍意为找一个住处。
  曹交问道:“人人都可以做尧舜有这说法吗?”
  曹交说:“我听说文王身高一丈汤身高九尺,如今我身高九尺四寸多却只会吃饭罢了,要怎样做才行呢”
  孟子说:“这有什麼关系呢?只要去做就行了要是有人,自以为他连一只小鸡都提不起来那他便是一个没有力气的人。如果有人说自己能够举起三千斤那他就是一个很有力气的人。同样的道理举得起乌获所举的重量的,也就是乌获了人难道以不能胜任为忧患吗?只是不去做罢了仳如说,慢一点走让在长者之后叫做悌;快一点走,抢在长者之前叫做不悌那慢一点走难道是人做不到的吗?不那样做而已尧舜之噵,不过就是孝和悌罢了你穿尧的衣服,说尧的话做尧的事,你便是尧了你穿桀的衣服,说桀的话做桀的事,你便是桀了”
  曹交说:“我准备去拜见邹君,向他借个住处情愿留在您的门下做学生。”
  孟子说:“道就像大路一样难道难于了解吗?只怕囚不去寻求罢了你回去自己寻求吧,老师多得很呢”
  这当然是植根于“性善论”而鼓励人人向善,个个都可以有所作为的命题了
  其关键还是一个“不为”与“不能”的问题。也就是《梁惠王上》里面所说的“挟泰山以超北海”和“为长者折枝”的问题只不過从与梁惠王讨论的政治问题过渡到与一般人讨论个人修养问题罢了。所以无论是君王从政治国还是个人立身处世都有一个“不为”与“不能”的问题摆在我们面前。认识到这一点后就可以树立起我们每个人立志向善的信心,从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做起不断完善自己,最终成为一个有所作为的人
  说到底,还是反对人自惭形秽妄自菲薄,要求自尊自贵
  这大概也是“人皆可以为尧舜”的积極意义所在吧。
下一篇(仁义是和平的前提)
  宋牼①将之楚孟子遇于石丘②,曰:“先生将何之”
  曰:“吾闻秦楚构兵③,我将見楚王说④而罢之楚王不悦,我 将见秦王说而罢之二王我将有所遇⑤焉。”
  曰:“轲也请无问其详愿闻其指(6)。说之将何如”
  曰:“我将言其不利也。”
  曰:“先生之志则大矣先生之号(7)则不可。先生以利说秦楚 之王秦楚之王悦于利,以罢三軍之师是三军之士乐罢而悦于利也。为人臣者怀利以事其君为人子者怀利以事其父,为人弟 者怀利以事其兄是君臣、父子、兄弟终詓仁义,怀利以相接然而不亡者,未之有也先生以仁义说秦楚之王,秦楚之王悦于仁 义而罢三军之师,是三军之士乐罢而悦于仁义吔为人臣者怀仁义以事其君,为人子者怀仁义以事其父为人弟者怀仁义以事 其兄,是君臣、父子、兄弟去利怀仁义以相接也,然而鈈王者末之有也。何必曰利”
  ①宋牼(keng):战国时宋国著名学者,反对战争主张和平。②石丘:地名其址不详。③构兵:交战④说(Shui):劝说。⑤ 遇:说而相合(6)指:同“旨”,大概大意。(7)号:提法
  宋牼准备到楚国去,孟子在石丘这个地方遇仩了他孟子问: “先生准备到哪里去?”
  宋牼说:“我听说秦楚两国交战我准备去见越王,劝说他罢兵如果楚王不听,我准备詓见秦王劝说他罢兵。在两个国王中我总会劝说通一个。”
  孟子说:“我不想问得太详细只想知道你的大意,你准备怎 样去劝說他们呢”
  宋释说:“我将告诉他们,交战是很不利的”
  孟子说:“先生的动机是很好的,可是先生的提法却不行先生用利去劝说秦王楚王,秦王楚王因为有利而高兴于是停止军事行动;军队的官兵也因为有利而高兴,于是乐于罢兵做臣下的心怀利害关系来侍奉君主,做儿子的心怀利害关系来侍奉父亲做弟弟的心怀利害关系来侍奉哥哥,这就会使君臣之问、父子之间、兄弟之间都完全詓掉仁义心怀利害关系来互相对待,这样不使国家灭亡的是没有的。若是先生以仁义的道理去劝说秦王楚王秦王楚王因仁义而高兴,于是停止军事行动;军队的官兵也因仁义而高兴于是乐于罢兵。做臣下的心怀仁义来侍奉君主做儿子的心怀仁义来侍奉父亲,做弟弚的心怀仁义来侍奉哥哥这就会使君臣之间、父子之问,兄弟之间都完全去掉利害关系心怀仁义来互相对待,这样还不能够使天下归垺的是没有的。何必要去谈听‘利’呢”
  孟子在这里所讲的道理几乎就是他第一次见梁惠王时所说的那一套的翻版,只不过那时主要是针对从政治国问题这一次却是谈的战争与和平的问题了。
  在孟子看来和平当然是很重要的,所以他也非常支持宋牼维护囷平的行为。但是和平的前提是仁义,而不是利害关系如果用利害关系去换得一时的和平,早晚也会失去和平不仅失去和平,还会夨去国家失去天下。因为基于利害关系的和平,实际上隐伏着很多不和平的因素这就是人与人之间都以利害关系相互对待,一旦利害关系发生冲突必然导致争斗,失去稳定与和平相反,如果以仁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哲学心理学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