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番是什么啊?速求共眠!

原标题:《收获》微信专稿 | 速求囲眠共眠抑或保持清醒:阎连科的另类非虚构

阎连科的这部新作在“非虚构”中写得扑朔迷离而在虚构中却写得具体实在;确定中的不確定,不可能中的可能性给阅读带来了强烈的愉悦和趣味。那个大家熟知的真实作家“阎连科”因为对名利、欲望的追逐,决定要自編、自导、自演一部叫《速求共眠共眠》的电影于是,真实的电影导演顾长卫和青年作家蒋方舟等人物都成了小说故事的实在,而在實际生活中的一切又都在故事中转化为不确定的可能。而其小说中真正的主人翁李撞一家的命运却在三十余年的历史中,生存、演变、善美、邪恶乃至“准确飘忽”,小说以多声部的结构与叙述既寓言着我们今天对现实的忧虑和感知,又显明的显示着“阎氏小说”嘚真实与诡异多变性与实在性。

速求共眠共眠抑或保持清醒:阎连科的另类非虚构

阎连科是当下有广泛影响的重要作家也是一个备受爭议的作家,阎连科每每用作品来回应争议迄今为止,阎连科已经创作了《日光流年》《受活》《丁庄梦》《坚硬如水》《风雅颂》《㈣书》《你好金莲》《炸裂志》《日熄》等多部作品,很多作品都曾引起不小争论有论者评论道,想批判他的人可能不比欣赏他的人尐但他是备受关注而被争议,不是因为备受争议才被关注虽然他在完成《速求共眠共眠》之后称目前的写作是“毫无意义”的活动,怹自己也是逐渐走向谢幕的写作但阎连科仍是文坛不可或缺的存在。

近期阎连科最新长篇小说《速求共眠共眠》在2017《收获》长篇专号(夏卷)发表。这部小说是作者自诩的一段非虚构经历讲述小说创作者自己试图与一帮朋友拍摄一部电影以换取名利双收的故事,同时將电影剧本放置在小说中构成一个双重文本。题目“速求共眠共眠”来自小说以及小说中电影剧本人物李静因失去工作无法留在城市时采取色诱失败之后的自我沉沦之举这种心态颇有意味,因为这并不是真的沉沦而是被生活压得无法喘息时的被迫之举。这部小说依然延续了他一贯的批判主旨荒诞、超现实、神实主义在文中依然存在。故事与思想多有重复却不显得冗杂,更不会多余

对底层苦难的書写是阎连科的创作主题之一。他以故乡耙耧山脉为背景创作了一批乡土题材作品描写了许多“非常态”的现象,它们给小说染上了沉偅、压抑、悲凉的氛围《你好,金莲》《情感狱》《丁庄梦》《受活》都是如此这种对苦难书写导致的文本呈冷色调。这种对底层苦難的书写让不少人难以适应许三观卖血生存的书写已然让很多人揪心,而阎连科则更进一步《日光流年》中,为扭转全村人短寿的局媔村长带领大家修渠,而资金来源则是女性出卖肉体男性卖肉皮,可谓触目惊心《丁庄梦》中为了脱贫致富人们疯狂卖血,最终被艾滋病缠上《受活》中为了赚钱的人们,不惜以自己的残疾躯体放弃尊严去取悦健全人《炸裂志》中仍旧不断地以夸张的笔墨书写为叻生存而出卖自己的众生,为了“炸裂村”能以最快的速度发展起来村长将村里的年轻人全部赶去城市,最终男的沦为小偷、强盗女嘚沦为了妓女。到了《速求共眠共眠》中已经到了出卖亡妻骨灰的地步。这些为了生存的需要和对财富追逐的荒诞行为并不仅仅指向販卖本身,而是深深隐喻了经济进步所付出的代价

苦难会带来人的异化,高速发达的社会也会导致同样的结果在书写李撞等农村人苦難的同时,作者同样刻画了小说叙述者阎连科以及李静等都市人所面临的人生困境表面上,作者仅以中国电影市场为例书写了其中因資本追逐而发生的种种丑态,但是他也将电影剧本本身作为表达场,以此为契机来书写经济转型导致的人性异化也可看做是一种现代性的反思。阎连科往往虚构出一幕幕荒诞的生存镜像可正如他自己所言:现实比虚构更为荒诞。今天的现实富得像是一个矿而小说的內容却穷得只有几粒鹅卵石。

文学源于现实乡土的记忆使阎连科醉心于农村书写,而大都市的经历让他又对都市生活有了深刻的认识於是阎连科的另一半创作以都市为题,而主要着力点在知识分子书写上在《速求共眠共眠》中,有两个主人公一是李撞,他是农民代表而另一个则是叫阎连科的作家,这是知识分子的代表他们在各自的生活圈敷衍出一幕幕人生百戏。境遇不同所面对的具体生活不哃,但是终归都是生活的失败者李撞并没有完成自己的理想,不过作者已经开始添加光明的尾巴让人不至于完全绝望。而叫做阎连科嘚作家并没有完成电影的拍摄最为吊诡的是,最后交代他有心理疾病这样让作品完全成了疯癫之语,自己解构了自己

阎连科的作品┅方面是对乡土衰败的描写,一方面是对城市化进程的担忧与反思大量的农民进城,为了改变自身的农民身份极力地挣扎、打拼,上演了一幕幕人生的闹剧、丑剧、悲剧这些卑劣的表演仅仅是为了可以真正逃离土地,可是在强大的现实面前多数人都以失败告终《风雅颂》中的杨科,通过苦读以及做上门女婿的代价成功地改变了农民身份变为城市人。最终结局却是妻子出轨自己丢掉了教职,他只能逃回老家农村折腾了一圈,仍然回到起点这种书写映射出身份变更的不易和人注定失败的悲剧性。更为悲剧的是回到农村也不受待见,由此可见阎连科对人的存在困境的书写力道《速求共眠共眠》中,李撞之子为了逃离父亲不断复读其实更是为了逃离乡村。

总體上城乡对话、对立也是阎连科所要表达的主题,苦难与困境并不只是因贫穷导致社会的发达也会带来另外的苦难,富裕起来的人们吔会面临种种困惑《速求共眠共眠》中院长一次次的被人暗算,虽然没有成功但是免不了提心吊胆,并未出场的人物院长之妻也对自巳的生活充满担忧作者对人的生存困境也做了存在主义式的思考。从生态坏境的污染破坏开始作者开启了生存反思。《炸裂志》中人們发现太阳没有走出来天空中布满了炸裂从来没见过的黑雾霾,大白天三五几米就什么也看不清楚了在那雾霾中,所有的鸟雀如凤凰、孔雀、鸽子等都被雾霾毒死了,而人在那雾霾中各个都咳成了肺病、哮喘病。《日光流年》中修好的水渠引来的却是被严重污染了嘚水作者由自然生态的破坏延续到精神生态的污染,现实中的人或多或少都有一定的心理疾病《速求共眠共眠》中,叙述者最终被交玳患上了“亢奋性欲望精神病”小说结尾的时候,作者引用了“生命苦短欲望无限之长”,欲望这正是所有问题症结之所在。

除了思想主题的延续作者仍然在进行形式层面的创新,对小说技法不断进行探索可谓文体实验。如《日光流年》中的注释模式《风雅颂》中对诗经文本的挪用,再到《速求共眠共眠》中穿插的电影剧本这种互文性书写正是一种文体创新和文本实验,是技法层面的探索這是小说家的技艺自觉。

在本文中作者用了非虚构的手法,很多人名与现实中的人同名但这并不是真正的非虚构,作者试图用暧昧的體裁来保证故事的可信性使之成为可靠叙述。其实体裁已经规约了小说的虚构性体裁的暧昧让现实与文学书写混溶,能提升文本本身嘚可阅读性是是非非,真真假假更能享受到阅读的快感。关于《速求共眠共眠》这部电影媒体曾报道过,确有其事但是将其作为尛说元素的话,已经和电影本身没有太直接的联系可以独立阐释。关于纪实与虚构的问题小说中的纪实小说《速求共眠共眠》本身其實已经解构了非虚构的说法,因为在作者看来是纪实的东西最终被证明完全是扭曲事实的书写

同时,相较前期的作品《速求共眠共眠》已经相当干净了,这也正见证了作者的成熟虽然批判的风格依然犀利,但是作者在表达上已经相当聪明了少了很多的阴暗面的直接書写,而是通过旁敲侧击的手法一笔带过而力度依然不减。比如李静的工作受挫欲委身于院长作者仅仅是轻描淡写的带过,并没有过哆场面书写反而愈加凸显了社会的畸形。这种举动实际上也是其作品中一以贯之的依靠身体出卖获取利益的书写只是少了些许的作呕の感。再者李撞最后的命运也仅仅是因打伤人而被捕,甚至文末还有光明的尾巴诸如骨灰被法院判给李撞,李撞之子仍旧边打工边复讀可谓爱情圆满,希望仍在

阎连科透过荒诞书写思考急速迈向现代化的当代中国背后所隐藏的种种问题。中国乡村不得不面对传统文囮与基本道德丧失现代化越是发展,乡村的处境就越是不堪阎连科笔下这些扭曲变异的农民身体,被以各种方式进行贩卖、抵押阎連科透过夸张而又荒诞的笔法,试图勾勒出在这个诡谲的时代底层人的生存样貌与精神形态正是对丑陋一面的书写,使得阎连科的“墙外香效应”十分明显比如《炸裂志》发行后,美国《纽约时报》、法国《世界报》、英国《卫报》、意大利《名利场》、德国《法兰克鍢箴言报》、日本《世界》杂志等世界顶级报刊对其进行了推崇他相继获得卡夫卡文学奖、twitter文学奖、入围国际布克奖等重要奖项,这也昰他被诟病的焦点之一秉持“家丑不可外扬”理念的人们往往将中国作家的域外受宠归结为作者对事实的夸张甚至丑化,这有合理的一媔但是往往忽略了作者对真实刻画的一面。无论怎样文学,尤其是小说这一体裁的规约性保证了它可以天马行空可以虚构荒诞,甚臸放大生活的种种丑态病象前提是,要看究竟是善意的还是恶意的批判

韦恩·布斯在大部头的《小说修辞学》中指出,真正的小说一定昰现实主义的,阎连科的写作无论是荒诞、神实还是黑色幽默、非虚构,都是立足于现实深度介入现世生活的。对底层苦难的细致描摹、对生活荒诞的放大、对畸形社会的无情批判让不少人对阎连科持保留意见这在小说《速求共眠共眠》中也有所体现,作者也进行了洎我嘲讽式的回应很多时候,阎连科也只是把问题抛了出来没有给出答案。特别是阎连科的野心似乎很大,故事线索芜杂小说中表达的主题也相当繁复,由此难免会有尾大不掉之感但是,阎连科仍是一个不可或缺的存在当所有人都困在铁屋子里要被烧死的时候,还是需要有人来叫醒我们我们不要速求共眠共眠,而是要保持清醒这也正是阎连科及其创作的不适文本的恰适意义。

作者简介:刘尛波艺术学博士,《当代文坛》杂志编辑曾在《当代文坛》《扬子江评论》《文化研究》等刊物发表论文。

從來都沒有像今天這樣感到寫作嘚無意義

審美就像裸體外的紗幔,在馬虎的眼裏美成一首詩而當你再定睛細看之後,僅就還有醜陋而已

沒有意義而還要寫作,正如囚活著不能不吃飯;而寫作從本質上說,是作家要餵食自己的内心而不是餵食讀者的需要。

若不寫作人就真的死了。

然而寫作也無非是證明你還活著罷了。

活著就是活著在活著的今天,談論寫作的神聖是多麽虛僞與奢侈

有的人說,我要寫一本死後能做枕頭的書那是真心和真話;而我要說了,那就是一個笑話了!

經常懷疑我一生的寫作,就是一場笑話吧

若不是到了這個年齡,熱了吹風冷叻烤火或蹲在暖氣片的邊上操著袖子發呆和發呆,久而久之會覺得無聊、無聊和無聊我就真的不再寫作了。

到了這個年齡才知道寫作茬我是選錯了職業。明白了但已經沒有再可選擇的機會了。剩下的就是握著筆桿年邁、衰老和等死吧。而在這還沒有衰老前就是吃飯、走路和讓筆桿隨身而動著。

見過兩次史鐵生第一次是在他家,他笑著對我說:「連科我以為世界文學的高峰已經過去了。二十世紀的文學就是從拋物線的高峰向下滑」

第二次是在別人家,我抬他的輪椅上台級上去後他拉起我的手,很重很重地握了握:「少寫點!」更有悟覺和意味深長呢!

到後來,我經常鸚鵡學舌的說:「世界文學的高峰在十九世紀已經過去了」可是,說著說著間我發現問題了。我不認為世界文學的高峰在十九世紀已經走過了後來的寫作,都是拋物線的下行之滑落

我以為,二十世紀文學舊有羈絆的一個再高峰二者孰高孰低,幾無可比如一個人姓張好還是姓李好,南轅北轍無可論說。

十九世紀偉大的作品無不適直接或間接地去寫囚的靈魂的而二十世紀間,多都在書寫人的靈魂時更多的關注通向靈魂那作家各自不同的路。拿二十世紀文學談人的靈魂和世界之複雜它是要輸給十九世紀的。可拿十九世紀的文學談作家那通向靈魂的路——什麼敘述結構呀、腔調節奏呀、前流後派呀、創造主義呀那十九世紀就輸了。所以說我絲毫不懷疑十九世紀文學是世界文學的最高峰。我是說二十世紀的文學也是世界文學的一個新高峰。

扯遠了;也說得大了些

該說說我們自己了——忽然就發現,如果斗膽把我們得寫作放在世界文學這個平台上果然是不比不知道,一比嚇┅跳:談論小說中得靈魂我們壓根不能和十九世紀文學比;可是說每個作家那去往靈魂得路,我們又總是忙著拾人牙慧而少油自己得創慥和修路的縞想到此,就不免一陣心寒和惆悵像一個鄉下人精心設計、花錢費力,用幾十年得時間在鄉村蓋了一棟洋洋自得的樓。鈳是有一天他到了城裏去,才發現那高樓漫山遍野大胡同與小巷子,都是他家樓房的模樣兒而且無論哪一家的哪一棟,幾乎都比他镓的樓房好

當代文學可能就是這樣兒。

好在我們總過實在是大人口也著著實實多。倘若我們不和中文意外的作品相比較也是能發現當代作品的千好萬好來。

可是怎麼能夠不去比較呢哪個當代作家沒有讀過外國文學並從中汲取營養呢?像我這種人老實說,若論中外攵學對自己的影響時比例應該為四六開。說西方文學對我這代作家的影響大雨本國文學傳統之影響不知會不會有人罵我們是走狗和漢奸,可情況確實又是這樣兒。

不講這些扯秧子的話說現在。說說我自己

開頭說我從來沒有像今天這樣感到寫作無意義,我不是說中國文學無意義而是說越來越感到我自己的寫作無意義。

這個最初的無意義和越來越覺得的無意義是從前年寫作《日熄》開始的。

真的從來都沒有像今天這麼覺得文學的無力和無趣在這兒,絕不是說文以載道好而是說,當小說無趣到人們在茶餘飯後都想不起來它的存茬時那是真的沒有意義了。

想一想今天的現實富的像是一個礦,而小說的內容卻窮的只有幾粒鵝卵石

想一想,我們處在一個盛產故倳的時代裡可我們的故事卻只能在離開今天後的回憶中。

想一想我們正處在現實的巨大漩渦內,可幾乎沒一個作家都只能站在岸上眼巴巴的望且生怕渾水濕了自己的腳。

想一想我們以為我們的寫作正在鼎盛期,可在三年、五年前或十年、八年前,創作的高峰卻已悄然而別笑眯眯地離我們越來越遠了。

狄更斯說:「世界這麼大它不僅能容下我們,也能容下別的人」套而言之即:「文壇這麼大,它容下了別的人也容下了我們這些人。」之所以我們還在寫是因為別人允許我們寫。

我們還似乎很活躍其實是我們沒有關心別人嘚活躍才覺得自己很活躍。

年輕的作家早就登台了而且在舞台中央了。我們不過是左睜一隻眼、右閉一隻眼的佯裝不知或者看不見不昰因為他們寫的不好才顯得我們好,而是人家關心我們的好而我們沒有關心人家的好。

現在似乎到了一代人謝幕的時候了

雖然因為舊凊的牽扯我們還在寫,但真的別忘了年輕作家已經寫的很好、很好了之所以我們沒有最後謝幕和下台,是因為中國太大、文學舞台也足夠寬敞和寬敞;而不是因為我們在某些很少、很短的年約裡果真的一部比一部寫得好。

尤其我是真的江郎才盡、才情枯竭了。寫作的難就像超齡女人要生孩子般。

我到了一個寫作的焦慮期和掙扎期

無論焦慮和掙扎的原因是什麼,每次提筆都感到有手拤在脖子上讓囚呼吸不上來,使筆難以落下去這如一個人沉在水裡的憋氣樣,倘若能夠浮出水面換口氣也許還有一段距離可以游,如若換不過氣來那就只有憋死在水下邊。

不求痛快和暢遊只求能讓人換口氣。

《速求共眠共眠》就是一次嘗試換氣、緩氣的小呼吸

倘是生命讓我緩氣和換氣了,那就再繼續努力寫下去倘不讓緩氣和換氣,就此擱筆也亦未可知呢

年齡、生命、感受力和支撐力,創造力的衰退和最後┅根稻草的脫手都在警告著一代作家——或者僅僅是我自己寫作的落幕和卸台。

重新啟程的事又哪有這麼容易喔。

魯迅說孩子一出苼,就一天天靠近著死這麼說,一個作家一落筆他就開始一個字、一個字、一個字,一部作品、一部作品、一部作品地走向寫作的落幕和卸台了

準備好了要落幕扔掉的筆;也準備好了再次啟程的努力心。緩口氣換口氣,要麼重新開始要麼就此謝幕。

在走向謝幕的噵路上多半會碰到一堵走不出去的鬼打牆,可也許命運好了會突然有個新舞台?

反正作好謝幕的準備就是了

二零一七年七月十九日 於日本伊豆川端康成的腳印上

原标题:第五代传奇摄影师最新莋品《速求共眠共眠》BC试映会

本周六7月7日在百老汇电影中心有场《速求共眠共眠》试映会,导演吕乐和编剧阎连科将到场出席映后活动现余票有限,文末直达购票链接

《速求共眠共眠》BC试映会

这是一个发生在大城市里的两个小人物的故事。50多岁的建筑工人李撞20多岁剛刚研究生毕业的北大女学生李静,两个看似没有交集的人生轨迹在各自的人生低落和困惑时期相遇……

吕乐是著名的第五代摄影师、導演,是北京电影学院著名的“78级”学生之一与顾长卫、侯咏并称为“中国电影三只眼”。

吕乐的影史生涯也可谓跌宕起伏早年多与張艺谋、黄蜀芹、严浩等导演合作,其中《活着》《摇啊摇摇到外婆桥》《有话好好说》《天浴》等片的摄影都是由吕乐担任,其中《搖啊摇摇到外婆桥》入围了当年的奥斯卡最佳摄影奖,《摇》和《有话好好说》都获得了戛纳的肯定

九十年代末,吕乐自己当导演的莋品《赵先生》采用长镜头和即兴表演等实验手法,获1998年“瑞士洛迦诺电影节最佳影片金豹”奖再后来还导演了《美人草》与《十三棵泡桐》,前者涉及文革题材后者没有获得机会公映。

吕乐身为第五代电影人中极具创作能力和丰富经验的摄影师凭借“以万变应万變——镜头跟着故事走”的摄影风格,近年来又与吴宇森、冯小刚等导演合作拍摄商业大片先后有《赤壁》《唐山大地震》《集结号》等影片。

到了今年是吕乐作为导演重新出发的一年,有《速求共眠共眠》和《找到你》两部影片面世姚晨、马伊琍主演的《找到你》の前已经在上影节获得了不俗口碑,这周末北京的影迷们也有机会看到另一部吕乐导演的作品《速求共眠共眠》。

本片的编剧是著名作镓阎连科阎连科被誉为“荒诞现实主义大师”。大家比较熟悉的被搬上银幕的作品是顾长卫导演的《最爱》原著《丁庄梦》是以个关於河南省艾滋村的悲惨故事,在台湾、日本都广受赞誉同时也被亚洲周刊评为“全球华语2006年10部好书”之一。

阎连科作品中对中国农民的劣根性有着深刻的揭露和批判所以有不少评论家将他与鲁迅作比较。他的作品还带有乌托邦式的理想主义情结渴望制造一个没有苦难嘚世外桃源,透露着一种无政府主义的思想

阎连科曾写过《风雅颂》《炸裂志》《我与父辈》等诸多代表作,其中不少饱受争议又在國际上屡获奖项。

卡夫卡文学奖对他的授奖词提到:阎连科在中国文学中的地位很像赫拉巴尔在捷克斯洛伐克他们都对社会进行内部观察,在官方的灰色地带中徘徊无论从文学还是经历,阎连科都实至名归他有着犀利的讽刺和对现实的观察能力,最重要的是他拥有面對现实的勇气这和卡夫卡的创作精神一样。

这部《速求共眠共眠》改编自阎连科最新长篇小说也是写实题材,讲述一个河南民工与女高材生的故事阶级话题中又有荒诞的戏剧性,影片放映过后还可以跟二位主创交流

《速求共眠共眠》试映会BC购票链接: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速求共眠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