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地震力及水平力的作用下地震区框架柱截面尺寸一般按是在建筑物高楼层受到的破坏大还是在低楼层受到的破坏大

核心筒(Core tube)就是在建筑的中央部汾由电梯井道、楼梯、通风井、电缆井、公共卫生间、部分设备间围护形成中央核心筒,与外围框架形成一个外框内筒结构以钢筋混凝土浇筑。核心筒是国际上超高层建筑广泛采用的主流结构形式随着楼层增加,核心筒承担作用于建筑物上的水平荷载比重越大抗震設计时,核心筒的连梁宜通过配置交叉暗撑、设水平缝或减小梁截面的高宽比等措施来提高连梁的延性。

核心筒有钢筋混凝土密柱组成嘚束筒空腹式和钢筋混凝土剪力墙式的实腹式核心筒

钢筋混凝土核心筒—钢框架结构中,混凝土芯筒主要用于抵抗水平侧力由于材料特点造成两种构件截面差异较大,钢筋混凝土核心筒的抗侧向刚度远远大于钢框架随着楼层增加,核心筒承担作用于建筑物上的水平荷載比重越大钢框架部分主要是承担竖向荷载及少部分水平荷载,随着楼层增加钢框架承担作用于建筑物上的水平荷载比重越小,由于鋼材强度高可以有效减少柱体截面,增加建筑使用面积

过于增强核心筒刚度而形成弱钢框架结构体系,会造成在强震作用下混凝土牆体开裂,结构整体抗侧向刚度迅速下降而钢框架结构部分承担水平荷载的比重迅速增加,超越钢框架承载能力脱离结构设计人员设計预想,其破坏是很严重的甚至倒塌

1、 核心筒宜贯通建筑物全高。核心筒的宽度不宜小于筒体总高的1/12当筒体结构设置角筒、剪力墙或增强结构整体刚度的构件时,核心筒的宽度可适当减小

2、核心筒应具有良好的整体性,并满足下列要求:

(1)墙肢宜均匀、对称布置;

(2)筒体角部附近不宜开洞当不可避免时,筒角内壁至洞口的距离不应小于500mm和开洞墙的截面厚度;

(3)核心筒外墙的截面厚度不应小于層高的1/20及200mm对一、二级抗震设计的底部加强部位不宜小于层高的1/16及200mm,不满足时应按本规程附录D计算墙体稳定,必要时可增设扶壁柱或扶壁墙;在满足承载力要求以及轴压比限值(仅对抗震设计)时核心筒内墙可适当减薄,但不应小于160mm;

(4)筒体墙的水平、竖向配筋不应尐于两排;

(5)抗震设计时核心筒的连梁,宜通过配置交叉暗撑、设水平缝或减小梁截面的高宽比等措施来提高连梁的延性

3、抗震设計时,各层地震区框架柱截面尺寸一般按的地震剪力应参照本规程第8.1.4条的规定予以调整

4、框架/核心筒结构的周边柱间必须设置框架梁。

5、核心筒连梁的受剪截面应符合本规程第9.3.6条的要求其构造设计应符合本规程第9.3.7~9.3.8条的规定。

在美国这种结构体系被认為是不适宜用于地震区高层建筑的因为已有工程曾经发生过在地震中倒塌的实例;日本整个国家处于高烈度地区,这种结构体系受到很夶限制若建造45米以上的钢筋混凝土核心筒—钢框架结构,需严格审批做针对性研究谨慎实施。从两国的态度上来看在高烈度地震区采用这种形式需三思。

抛开地震影响如果建筑物的水平作用主要是风荷载的话,由于混凝土剪力墙的存在该结构体系可以有效地控制風荷载作用下的顺风向和横风向最大加速度,较纯钢框架结构容易满足层间位移限制要求在结构造价上也可获得很好的经济效益。

回到忼震设计上我国高层规范里要求:钢框架-钢筋混凝土筒体结构各层地震区框架柱截面尺寸一般按所承担的地震剪力不应小于结构底部总剪力的25%和框架部分地震剪力最大值的1.8倍二者的较小值。与之对应的混凝土框架-剪力墙结构的要求:各层地震区框架柱截面尺寸一般按所承擔的地震剪力不应小于结构底部总剪力的20%和框架部分地震剪力最大值的1.5倍二者的较小值在我们国家抗震设计有一个特点,就是很多地方強制提高抗震等级例如北京大部分地区本属于七度设防,从政治需要定为八度设防所以我国的规范从经济适用的角度出发,还是对这種结构给予支持态度的不过作为设计人员要了解这种结构的特点,根据所在地区的情况针对设计我国规范属于强制性文件,其中很多條款也是社会利益集团博弈的结果从公开的文件和言论来看,即使是高钢规、高层规、抗震规的主编人员对这种结构体系也存在一定分歧

如果外围钢架柱采用密柱方案,即采用内钢筋混凝土核心筒—外钢框架密柱筒中筒结构可以有效的增加钢框架抗侧向刚度,大幅减尐芯筒承担地震倾覆力矩有效降低混凝土墙体受压区高度和压应力,减少混凝土发生剪压脆性破坏提高混凝土延性指标,避免在地震莋用下引起刚度退化

除此以外,采用钢筋混凝土核心筒—钢框架结构方案可以有效地设计框架梁与核心筒连接为铰接,这是混凝土框架难以做到的设计时可以根据工程特点,有针对性地设计铰接节点减少建筑物整体抗侧向刚度,合理分配芯筒和框架之间的抗侧力刚喥比;也可以设置弱刚接节点即在正常适用状态下和风荷载控制状态下,节点为刚性连接保持整体抗侧向刚度;当强震来临时,使该節点主动形成铰节点放松结构刚度,降低地震作用当然做到这一点需要对结构进行多次设计,满足各种工况需要只怕很多情况下甲方容不得你做这些。

从标题来看二者区别很明显,鈈至于分不清地震作用是由地震动引起的结构动态作用,是地震动输入后的一个代表是荷载、是外力,而地震作用效应是由地震作用產生的结构反应包括轴力、剪力、弯矩、应力、位移等,是内力和变形是输出,这如何会分不清然而,当我一边看规范、一边看软件时面对五花八门的表述时,还是有犯晕的感觉

本文首先来看看规范和软件中是如何表述相关术语的,然后通过算例来看一个容易混淆的概念并对其进行分析、总结,以防下次再犯晕

现行《抗规》第5章及《高规》第3章采用了:地震作用;地震作用效应;水平地震剪仂(水平地震作用下的楼层剪力);规定水平地震力。

显然水平地震剪力属于地震作用效应,规定水平地震力更倾向于地震作用

而常鼡结构设计软件PKPMYJK中的术语如何表达的呢?来看看几张截图(图1、图2

由图可知,PKPMYJK计算文本结果中相关术语为:地震力、作用力、哋震作用、地震反应力、楼层剪力、地震作用规定水平力(规定水平力);图形结果中为:地震力(地震外力)、层剪力(地震剪力)、朂大反应力、最大剪力可见,YJKPKPM基础上对个别术语进行了修改然而仍然比较混乱。

上述术语中的地震力、作用力、地震作用规定水平仂、规定水平力、地震外力均为地震作用的其他表述;楼层剪力、层剪力、地震剪力均属于地震作用效应而“地震反应力”在PKPM中属于地震力,在YJK中为地震外力也属于地震作用。那么为什么会有一个容易与“效应”相联系的“反应”呢这个作用力又是从哪来到哪去呢?

沝平地震剪力就是水平地震作用下的楼层剪力那么水平地震力呢?规范中表述的是规定水平地震力水平地震剪力和规定水平地震力怎麼来的呢?所谓的“地震反应力”跟它们又是什么关系呢以下以一个简单算例来说明。

YJK模型的周期、振型计算结果如图3所示为简单起见,仅计算前6阶且仅以X方向来说明,考虑扭转耦联即采用CQC法进行地震作用效应组合。YJK默认按CQC法进行计算PKPMSATWE以前有CQCSRSS的选项,但现茬也没有了因为按CQC计算对规则或不规则的结构都适用,而SRSS对不规则的需考虑扭转耦联的结构计算不准确因而被抛弃了。

YJK的计算结果及蔀分复核结果(括号内数字)如图4所示楼层的“地震反应力”实际是由该楼层各振型的地震力采用CQC法组合而成;而楼层的地震剪力是由該楼层各振型的地震剪力采用CQC法组合而成。例如对于第9层“地震反应力”37.59是由第1~6振型地震力31.480.120.15-8.05-13.92-0.08组合而成;楼层剪力89.52是由第1~6振型樓层剪力(等于上部楼层水平地震力之和)66.570.260.33-22.94-41.01-0.27组合而成。CQC法计算公式比SRSS复杂可采用MATLAB计算,用几个for循环即可复核结果与YJK计算结果一致。

值得注意的是很容易误认为将上部楼层的“地震反应力”相加即为楼层剪力,因为这是振型组合的结果与单个振型内的地震仂相加等于楼层剪力当然不同。图中给出了楼层剪力差其与楼层的“地震反应力”存在一定偏差。

楼层剪力的用途之一是判断剪重比那么它和“地震反应力”还有什么主要作用呢?

现行《高规》第3.4.5条规定了位移比限值位移比需根据考虑偶然偏心影响的规定水平地震力來计算。原因是:扭转位移比计算时楼层位移不按各振型位移的CQC组合计算,而按“规定水平力”计算这样可避免有时CQC计算的最大位移絀现在楼盖边缘的中部而不是角部,而且这种方法对无限刚楼盖、分块无限刚楼盖和弹性楼盖均适用为什么一定最大位移一定要出现在樓盖边缘角部呢?这是扭转位移比的计算方法所要求的!

YJK中默认的规定水平力就是按规范条文说明中的方法来计算的即对相邻楼层的CQC组匼后的楼层剪力进行作差即可。由图5可知软件给出的规定水平力与楼层剪力差的确是一致的。

PKPMSATWE中提供了两种规定水平力的计算方法包括楼层剪力差法(规范方法)和节点地震作用CQC组合方法。原因是:规范方法适用于大多数较规则的结构而CQC方法主要用于不规则结构,即结构布局复杂楼层概念不清晰的情况。再仔细看这个CQC方法确定规定水平力不就是前述的所谓“地震反应力”吗?在PKPM中计算时选择“节点地震作用CQC组合方法”然后可得到各楼层规定水平力,如图6所示可见这时规定水平力的确与“地震反应力”大小一致。

至此基夲搞清楚了软件中的几个术语及它们与规范中术语的关系及各自的计算方法。

1)软件中的术语能否更规范、更明确一个意思,多种说法难免让人觉得混乱!所谓“地震反应力”是否可替换为“振型组合地震力”等其他更明确、合理的表述

2YJKPKPM基础上取消了CQC法的规定沝平力,那么计算结果还留有“地震反应力”还有何用?针对不规则的楼层概念不清晰的结构,是怎么用楼层剪力差法计算规定水平仂的

加载中,请稍候......

高层建筑框架核心筒结构设计探討

筒体是一种空间受力构件由竖向筒体为主组成,承受竖向和水平荷载作用筒体结构具有造型美观、使用灵活、受力合理以及整体性強等优点,适用于较高的高层建筑筒体结构根据平面墙柱布置情况主要可分为框架-核心筒结构和筒中筒结构。框架-核心筒利用建筑功能的需要在内部组成核心筒作为主要抗侧力构件在外围布置大柱距的框架(一般8~12m),其受力状况与框架剪力墙相同但由于平面布置的規则性和内部核心筒的空间性能优越性使其受力性能、适用高度优于一般的框架剪力墙结构,在高层及超高层建筑中被广泛应用本文通過工程实例对框架-核心筒结构设计提出一些探讨:

本工程位于福州市台江区,设2层地下室1~3层为商业层高5.4m,4~22层为办公层高3.8m建筑总高喥94.75m。设计使用年限50年安全等级二级,建筑抗震设防类别为丙类抗震设防烈度为7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0.10g设计地震分组第二组,场地類别Ⅲ类特征周期0.55S。基本风压0.7KN/m2承载力设计时按基本风压的1.1倍采用。剪力墙核心筒部分作为抵抗水平力的主要构件考虑到结构还应具囿一定的延性,核心筒采用低轴压比设计外筒最大厚度450mm,控制最大轴压比为0.45外围地震区框架柱截面尺寸一般按最大截面为mm主要承受竖姠荷载。核心筒与外框架连接处尽可能设置扶壁柱或暗柱以保证核心筒与外框架的可靠连接。标准层平面简图如下:

2.1多遇地震下弹性计算汾析

多遇地震下采用SATWE计算软件进行弹性计算分析并用盈建科复核。结构在多遇地震、风荷载及重力荷载作用下的内力和位移按振型分解反应谱法计算抗震计算考虑扭转、偶然偏心和双向地震对结构的影响,平扭耦联扭转效应振型参与质量不小于总质量的90%。墙、柱轴向變形内力计算分析应按模拟施工3分层加载来考虑施工过程的影响框架梁、连梁等构件可考虑局部塑性变形引起的内力重分布。楼板在自身平面内为无限刚性主要计算结果指标如(表1):

2.2弹性时程分析进行多遇地震的补充计算

本工程属于竖向体型收进的复杂高层,采用弹性时程汾析进行多遇地震的补充计算根据场地性质取3条地震波,其中2条为天然波1条为人工波。地面运动最大加速度为35cm/s2地震波的持续时间不宜小于建筑结构基本自振周期的5倍和15s,地震波的时间间距可取0.01s地震波产生的基底(地上首层)剪力与振型分解反应谱法(CQC法)基底剪力比较,结果显示CQC法的层间剪力曲线基本能包络所选的三条地震波对应的平均层间剪力曲线楼层位移曲线、层间位移角曲线光滑无突变,结构侧向剛度较均匀层间位移角曲线形状相似、光滑,结构刚度较均匀但顶层CQC法的地震剪力偏小,设计时已对顶层剪力进行调整地震波的平均地震影响系数曲线与CQC法所采用的地震影响系数曲线在统计意义上相符。每条时程曲线计算所得结构底部剪力大于振型分解反应谱法结果嘚65%3条时程曲线计算所得结构基底剪力的平均值大于振型分解反应谱法结果的80%。振型分解反应谱法地震作用效应计算结果大于3条时程曲线計算结果的平均值地震波选择满足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简称“高规”)要求,时程分析结果满足规范要求

2.3多遇地震设计和中震鈈屈服设计对比分析

根据结构抗震性能化目标D的设计要求,设防烈度地震工况应满足第4抗震性能水准多遇地震下各构件完好无损,设防烮度地震下关键构件轻度损坏、部分普通竖向构件中度损坏、耗能构件损坏、建筑修复或加固后可继续使用关键构件抗震承载力满足“屈服承载力设计”的要求即按照中震不屈服进行结构设计。计算中各参数处理如下:地震影响力系数按需小震的2.8倍取值;荷载分项系数取1.0组匼时不考虑风荷载;与抗震等级有关的增大系数取为1.0;不考虑承载力抗震调整系数;钢筋和砼材料强度采用标准值。在多遇地震工况下:地震区框架柱截面尺寸一般按与核心筒各层均未出现拉力地震区框架柱截面尺寸一般按在小震作用下基本为构造配筋,轴压力较大剪力按0.2Q0进行調整。在设防烈度地震工况下(中震不屈服设计):地震区框架柱截面尺寸一般按各层未出现拉力核心筒剪力墙在底部加强区范围出现拉力,底层外框筒角部拉应力比达到3.51地震区框架柱截面尺寸一般按配筋基本没有变化,剪力墙配筋值大于按小震计算的配筋值(下图为中震不屈服计算的底层墙偏拉验算简图)根据偏心受压(1)、偏心受拉(2)斜截面受剪承载力计算公式分析,在小震下剪力墙为偏压构件轴压力有利于受剪承载力,但压力增大到一定程度后对抗剪的有利作用减小;在中震下当剪力墙局部出现拉力时,轴向拉力对受剪承载力有不利的影响較大的拉力将大大降低剪力墙的抗剪承载力。仅按小震所需的水平分布筋不一定能满足抗剪承载力要求宜按中震进行复核本工程底部加強区角部墙体在中震下出现拉应力区域需增加水平筋以满足抗剪要求,其余位置原水平分布筋中震下均能满足抗剪承载力要求对角部开洞较大的外框筒剪力墙的配筋按中震不屈服进行复核,并按高规要求底部加强部位主要墙体的水平和竖向分布筋配筋率不小于0.3%;底部加强部位角部墙体约束边缘构件沿墙肢长度取墙肢截面高度的1/4约束边缘构件范围内应主要采用箍筋;底部加强区以上角部墙体均设置约束边缘构件。根据规范剪力墙底部允许出现塑性铰作为耗能区域并通过“强剪弱弯”的设计原则提高抗剪承载力及设置约束边缘构件等措施,确保剪力墙底部的延性但当剪力墙底部大面积出现较大拉力时,可能完全丧失抗剪承载力这种破坏形式与塑性铰不同,设计中应引起重視并避免

2.4对平面不规则楼板补充平面有限元性能分析

对平面凹凸尺度较大、开洞较多的楼层,裙房屋面等平面不规则的楼板考虑其受仂复杂可能产生应力集中按弹性板进行有限元应力分析。标准层应力计算结果显示在电梯井、楼梯等洞口边缘及核心筒周边板应力值较大平时工况下最大值为1.4N/mm2,板内拉应力均不大于C30混凝土抗拉强度标准值1.43N/mm2地震工况下仅个别位置最大值为2.4N/mm2采取附加板筋承受此应力。(平时工況标准层应力如下图)结构设计时标准层核心筒内部及周边板厚加大配筋加强;楼盖外角设置双层双向钢筋并满足高规的配筋率及构造要求。二层楼面(入口大厅)、裙房屋面板厚加大为150mm大屋面板厚120mm,设置双层双向钢筋以达到性能要求

3.1核心筒连梁截面选取对整体抗震性能的影響

通常情况下,剪力墙在水平荷载作用下墙肢底部所受弯矩最大整个结构呈弯曲变形为主,受拉墙肢与受压墙肢的变形的不一致直接造荿连梁的两端产生反向相对变形所以连梁承受了比较大的剪力,它将两端墙肢连接起来此种双肢剪力墙的受力特点与连梁的跨高比、連梁与墙肢的刚度比有直接的联系,一般情况下破坏时首先出现在中间楼层处的连梁与剪力墙连接部位。随着荷载的增加其他层连梁端部相继屈服。结构计算中在核心筒剪力墙保持不变的情况下,外框筒连梁的刚度越大核心筒所具有的抗扭刚度就越大。随着连梁高喥降低核心筒抗侧刚度减小,结构自振周期加大结构所吸收的地震力减小,墙肢所承担的弯矩百分比减小结构的最大层间位移角和頂层位移加大。结构扭转为主的第一自振周期与平动为主的第一自振周期之比加大高规规定结构平面布置应尽量减少扭转的影响。在考慮偶然偏心影响的规定水平地震力作用下楼层竖向构件的最大水平位移和层间位移,A级高度高层建筑不宜大于该楼层平均值的1.2倍不应夶于该楼层平均值的1.5倍。结构扭转为主的第一自振周期与平动为主的第一自振周期之比A级高度高层建筑不应大于0.9。同时还须保证核心筒牆体所承担的地震倾覆力矩大于结构总倾覆力矩的50%当连梁的跨高比较小时,破坏时容易出现剪切斜裂缝如果部分连梁剪切破坏或全部剪切破坏,则墙肢间的约束将削弱或全部消失联肢剪力墙蜕化成多个独立墙肢。结构的刚度会大大降低承载力也随之降低,并最终可能导致结构的倒塌当连梁的跨高比较大时,破坏时梁端会出现垂直裂缝地震作用时会出现交叉裂缝。在结构受到往复的地震力作用时耗能能力较强的连梁可以通过自身的逐步破坏,消耗较大的地震能量纵向钢筋屈服,砼被压碎从而形成塑性铰塑性铰能够传递弯矩囷剪力继续起到约束墙肢的作用,逐步降低结构的抗侧刚度减小结构地震反应,确保其他更重要的竖向承载构件的安全跨高比较大的連梁在地震作用下,其塑性铰的发展更加充分转动能力也更强。在同等条件下跨高比较大的连梁具有更好的耗能能力。结构设计中应反复调整连梁的截面进行试算达到延性设计和耗能性能的良好统一。

3.2剪力墙平面外与梁相交时的连接处理

当楼面梁与剪力墙平面外相交時剪力墙承受由梁端传来的竖向荷载和平面外弯矩,还承受自身平面内由上至下叠加的轴力在这些荷载作用下剪力墙呈偏心受压状态。剪力墙的特点是平面内刚度及承载力大平面外刚度和承载力都很小。当剪力墙平面外作为跨度大于5m的梁的支座时在地震力的作用下剪力墙可能出现竖向裂缝,如果弯矩较大也会出现平面外破坏。针对此问题高规7.1.6条要求可沿楼面梁轴线方向设置扶壁柱或在剪力墙平面內设置暗柱设置扶壁柱时,其截面宽度不应小于梁宽(图1);设置暗柱时暗柱的截面宽度可取梁宽加2倍墙厚(图2)。同时可通过砼规范偏心受压構件正截面受压承载力计算公式确定暗柱和扶壁柱的纵向钢筋暗柱受弯承载力尚不宜小于梁端截面受弯承载力的1.1倍及正常使用极限状态丅的要求。当单面有大跨梁与剪力墙暗柱连接时为避免梁端弯矩过大造成暗柱破坏,在满足平时工况前提下可对梁端弯矩进行较大的調幅,并采用小直径的纵向钢筋以便满足钢筋锚固要求(梁跨中弯矩应按平衡条件作相应调整)当锚固段的水平投影长度不满足要求时还可將楼面梁伸出前面形成梁头(图5)。工程设计可采用梁端水平加腋的方法直接加大嵌固作用的有效长度(图3)也可采用设置边框梁的方式增加剪仂墙平面外梁端嵌固的局部刚度(图4)。

由于建筑使用功能及立面造型等原因造成结构体系的不规则结构抗震设计需要进行详细的计算分析仳较,并采取有效的构造措施在能够满足承载力使用要求和变形要求的同时确保结构可靠、经济、合理。基于多年工程实践设计经验对框架-核心筒结构设计提出如下建议供参考:(1)采用至少两个不同力学模型的结构分析软件对体型复杂、结构布置复杂的高层建筑进行多遇地震下弹性计算;用弹性时程分析进行多遇地震的补充计算;(2)应满足预期结构抗震性能设计目标的要求对结构的主要构件和关键部位提高抗震承载力和变形能力,按照中震不屈服进行设计复核(3)对平面不规则楼板补充平面有限元性能分析,楼面刚度变化较大应力较大部位采取加强措施。(4)连梁通常按“强墙弱梁”“强剪弱弯”进行设计使其作为抗震耗能的第一道防线。连梁作为主要耗能构件其截面的选取对核惢筒的抗弯能力与整体抗侧刚度有很大影响(5)剪力墙平面外刚度和承载力都很小,当楼面梁与墙平面外相交时应采取适当的措施增加墙體平面外的刚度。

作者:林雪 单位:福建众合开发建筑设计院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地震区框架柱截面尺寸一般按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