诺贝尔经济学奖2018系统班已购,有人要账号分享吗

  中新网10月10日电 综合报道根據著名化学家、硝化甘油炸药发明人阿尔弗·伯恩哈德·诺1895年立下的遗嘱,诺贝尔奖项最初只包括化学奖、物理学奖、文学奖、医学奖与囷平奖随后在1968年,瑞典银行为纪念诺贝尔而增设了诺贝尔经济学奖2018奖全称为“纪念阿尔弗雷德-诺贝尔瑞典银行诺贝尔经济学奖2018奖”,吔称瑞典银行诺贝尔经济学奖2018奖该奖项于1969年首次颁奖。

  诺贝尔诺贝尔经济学奖2018奖由瑞典皇家科学院院士组成的评委会评定评委会包括5名到8名成员。每年评委会从世界各地收到的诺贝尔诺贝尔经济学奖2018奖提名有200个到300个在经过资格确认、初选、复选后,评选结果在10月嘚某个星期一公布

  诺贝尔诺贝尔经济学奖2018奖可以颁发给单个人,也可以最多由3人分享其主要目的是表彰有关人员在宏观诺贝尔经濟学奖2018、微观诺贝尔经济学奖2018、新的经济分析方法等领域所作的贡献。

  每年12月10日诺贝尔诺贝尔经济学奖2018奖颁奖仪式在瑞典首都斯德謌尔摩举行,瑞典国王亲自向诺贝尔经济学奖2018奖获得者颁发获奖证书、金质奖章和奖金支票

  2016年诺贝尔诺贝尔经济学奖2018奖于斯德哥尔摩时间10月10日上午11时45分(北京时间10日17时45分)揭晓。

  被称为“诺奖风向标”的“汤森路透引文桂冠奖”此前发布了2016年诺贝尔经济学奖2018奖名单該名单上的3位科研人员被认为是最有可能在今年或不久的将来可能获得诺贝尔奖的科研精英:

  华[0.00%]盛顿国际经济研究所 C.Fred BerGStrom 高级研究员Olivier J.Blanchard,因其对宏观诺贝尔经济学奖2018作出贡献获奖研究成果包括经济波动与雇佣的决定因素;

  哈佛大学经济系政治诺贝尔经济学奖2018教授Marc J.Melitz因其对於企业异质性及国际贸易的开创性的描述获奖。

当地时间10月8日上午11点45分2018年度的諾贝尔诺贝尔经济学奖2018奖在瑞典皇家科学院揭晓。威廉·诺德豪斯(William D.Nordhaus)和保罗·罗默(Paul M.Romer)因他们对“创新、气候和经济增长”的研究而分享了这一獎项

两人获奖的消息一公布,就有不少人大呼奇怪倒不是说大家对两位新科得主的学术水平有所怀疑,而是说两人的“混搭”让人不呔看得懂按照惯例,同一年份的诺奖一般会由在同一领域有过合作或者说有相关研究成果的学者共同获得,但这次的诺贝尔经济学奖2018諾奖却没有遵循这一套路

从研究领域看,诺德豪斯侧重于环境经济问题而罗默则更关注知识和创新问题,两人似乎并无交集事实上,不仅旁观者对本次的获奖组合看不懂就连两位得主本人也对此表示意外。据说当诺德豪斯得知和自己分享今年诺奖的是罗默时,曾喃喃地说:“我没有想到会和他一起”而罗默知道诺德豪斯和自己一起获奖后,也只是客套地表示了自己对此很荣幸一直对对方的研究感兴趣。

今年是诺贝尔诺贝尔经济学奖2018奖设立五十周年为什么在这样一个特殊的年份,获奖人的组合会如此奇怪呢其实细思之下,僦不难发现其中的深意尽管诺德豪斯和罗默的研究看起来相差很远,但究其根本他们都是在从不同角度探究诺贝尔经济学奖2018的最古老主题——经济增长。所不同的是罗默思考的是增长究竟从何而来,有什么方法可以促进增长;而诺德豪斯考虑的则是增长的限度在哪里有什么方法可以去突破这个限度。换言之一个关心的是“始”,一个关心的是“终”在全球经济增速放缓、气候变暖等全球性问题鈈断出现的背景下,通过将诺奖颁给这一“始”一“终”两位学者可以引领整个学界重新思考增长问题,共同寻找相关全球性问题的破解之道——或许这正是诺奖评委会的良苦用心之所在。

根据教科书上的标准定义经济增长指的是在一个较长的时间跨度上,一个国家(或地区)收入水平的持续增加尽管在今天看来,每年百分之几的经济增长已经是司空见惯的事情但如果我们将视野放宽到整个人类曆史,就会发现这并不是一件寻常之事经济史学家安格斯·麦迪逊((Angus Maddison)曾对各国的历史GDP状况进行过估算和复原,结果发现从公元前后开始箌十七世纪整个世界的经济规模并没有发生过显著的变化。而从人均的层面上看近两千年间的个人收入状况则更是处于停滞状况,始終在维持生存的水平上徘徊换言之,如果一个罗马人穿越到文艺复兴时期或者一个汉朝人穿越到明朝初年,他们并不会感觉到自己的境遇有太大的改善

直到工业革命的发生,一切才有了根本性的变化在蒸汽动力等新技术的协助下,人们终于打破了加在自己身上的魔咒先是欧洲,然后是美洲和亚洲世界各地陆续告别停滞,走上了持续增长的道路

随着增长代替了停滞,人们开始对增长的奥秘产生叻兴趣增长是怎么开始的?为什么有的国家增长快、有的国家增长慢增长到底会不会有终点?……一大批有志之士开始投入对这些问題的思考他们后来有了一个共同的名称——诺贝尔经济学奖2018家。事实上诺贝尔经济学奖2018能作为一门独立的科学,最初就是源于对增长囷分配这两大主题的思考

被誉为诺贝尔经济学奖2018创始人的亚当·斯密(Adam Smith)就是最早研究增长问题的代表之一,他的著作《国富论》全称昰《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从标题就可以看出其对增长问题的关注。在这部不朽的名著中斯密向人们详细阐释了他对经济增長的认识。他指出市场的扩大导致了分工的细化、分工的细化促进的创新的发生和生产率的提高、生产率的提高导致了收入的提高,而收入的提高又反过来促进了市场的扩大在他看来,只要一个国家走上了这样一个良性的循环其经济就能获得持续的增长。显然斯密嘚这番论述给人们画出了一张美好的图景。它让人们认识到停滞不是必然的,增长也不是偶然的通过良好的政策激活市场,增长就可能持续下去

但在亚当·斯密之后不久,另一位著名诺贝尔经济学奖2018家马尔萨斯就对增长给出了一个截然相反的看法。在他看来经济增長会受到资源、环境的限制。随着经济增长这种矛盾会不断加剧。最终饥荒、瘟疫和战争会摧毁增长的成果,将人们的生活水平推回箌仅够生存的境地在思想史上,马尔萨斯的上述理论被称为“马尔萨斯陷阱”显然,这套理论给人们展示的是一个灰色的未来

经济增长的故事究竟是会像亚当·斯密所说的那样走上良性的循环,还是会最终落入马尔萨斯陷阱?这个问题几乎让古典诺贝尔经济学奖2018家们争論了大半个世纪包括李嘉图、穆勒、马克思在内的一大批顶尖诺贝尔经济学奖2018家都曾卷入过这场讨论。直到随着“边际革命”的发生諾贝尔经济学奖2018这个学科关注的焦点从宏观转向微观,相关的讨论才慢慢归于沉寂

此后,随着萧条和战争的接踵而来诺贝尔经济学奖2018嘚关注焦点则更是转向了对经济周期和危机的解释,增长问题变得少有人问津尽管在这段时间内,也有一些学者做出了十分卓越的贡献产生了诸如拉姆齐模型(Ramsey Model)、哈罗德-多玛模型(Harrod-Domar Model)、冯·诺依曼模型(von Neumann Model)等重要的理论成果,但经济增长作为一个研究话题却并不受到偅视

增长问题重新成为诺贝尔经济学奖2018关注的焦点是“二战”之后的事情。在“二战”后西方的主要国家迎来了一段空前的发展时期,经济繁荣、就业增长、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在这种背景下,人们再次开始对增长问题好奇希望找出增长背后到底有什么秘密、想知道经济增长到底会不会有极限。

在这个时期的众多理论工作中最需要提及的是罗伯特·索洛(Robert Solow)的研究。尽管在索洛之前已经有夶量诺贝尔经济学奖2018家从各自的角度谈到了对增长问题的见解,但都没有形成一套公认的基本研究框架直到索洛模型,这个工作才得以唍成

在1956年发表的一篇论文中,索洛将经济增长这个宏大的故事用一个十分简单的模型表达了出来在这个模型中,经济体可以通过储蓄蔀分产出来实现资本的积累这些积累的资本会有两个用途:一方面它会被用于资本的“广化”,即为新增的人口提供资本;另一方面它則会促进资本的深化即让经济中的人均资本存量得到提升。由于资本的边际产出是递减的所以随着资本的积累,经济会运行到一个均衡:资本的深化正好等于0新的储蓄全部被用于资本的广化。在均衡状态经济体中的人均资本,以及对应的人均产出都会保持固定不变经济体中人们的生活水平会保持不变。而整个经济体的产出就由这个人均产出水平和人口决定

那么,什么决定了均衡的人均资本存量囷人均产出呢在索洛模型中,它取决于几个因素:人口增长率、储蓄率和技术水平人口增长率越高,就需要有更多的资本用于“广化”因此它会让均衡资本存量降低;更高的储蓄率则会带来更高的资本积累,因此会让均衡的资本存量更高;更高的技术水平可以用同等資本投入得到更多产出从而产生更多积累,因此也会让均衡的资本存量更高

根据索洛模型的预言,一旦人口增长率、储蓄率和技术水岼这些因素给定无论经济体的起点如何,随着时间的推移其人均资本水平和人均产出都会向均衡水平收敛。由于从经验上看经济体嘚人口增长率和储蓄率通常会在很长时间内保持不变,因此最终决定经济体均衡发展水平的变量就只有一个——技术或者更确切地说,铨要素生产率(Total Factor Productivity以下简称TFP)。

索洛模型虽然简单但却抓住了增长问题的要害——TFP。后来的很多实证研究都证明TFP是决定不同国家经济增长状况的最本质因素。例如由霍尔和琼斯进行的一项跨国比较研究表明,世界上最富有的国家组和最贫穷的国家组的人均收入相差32倍但如果排除了TFP的差异,这种差距就会缩小到4倍TFP的重要性由此可见一斑!

不过索洛模型也并非完美无缺:一方面,索洛虽然让人们认识箌了TFP在增长过程中的重要性但却没有告诉我们它是怎样决定的——事实上,在索洛模型中它完全是一个外生变量由于人们并不确知TFP究竟由什么决定,用什么方法可以提升TFP更不知道TFP的增长能否抵消资源的约束,因此对于增长的可持续性依然充满了怀疑例如,1972年罗马俱樂部发布了一份名为《增长的极限》就认为技术的革新将最终不敌资源的短缺,增长最终将达到极限

另一方面,一些经验结论也和索洛模型的预言存在冲突例如,根据索洛模型的预言各国的经济水平应该向稳态收敛,穷国和富国之间的收入应该会趋同但实际上,鈈少富裕国家的人均收入一直在持续增长而穷国和富国之间的趋同似乎也并不明显。

应该肯定索洛的工作是重要的,他为研究增长问題奠定了重要的基础但他并没有指明增长究竟从哪里来,也没有说明经济增长究竟会去到哪儿而这两个问题,正是罗默和诺德豪斯分別要回答的

增长之“始”:罗默与内生增长模型

在诺贝尔经济学奖2018圈中,罗默是个出了名的“坏孩子”他于1955年出生于美国丹佛市,是七个孩子中的老二他的父亲是一名做过农民、经过商、搞过研究院的政治家。罗默自小就很淘气、叛逆在中学的表现很差。在申请大學时只有一所大学——芝加哥大学愿意录取他。

入学时罗默选的专业是数学和物理,但他很快发现自己对这两门学科并没有兴趣于昰决定转学法律。为了进入法学院他需要修一些“文科”课程作为准备,其中当然也包括诺贝尔经济学奖2018课程就在这个时候,罗默遇箌了改变他整个职业路径的萨姆·佩尔茨曼(Sam Peltzman)教授佩尔茨曼的授课内容和风格深深打动了罗默,他很快意识到相比于成为一名法学家他可能更适合成为一名诺贝尔经济学奖2018家。于是他就转入了诺贝尔经济学奖2018的学习,并先后在麻省理工、加拿大女王大学等多所名校輾转求学1983年,罗默最终在其本科母校——芝加哥大学拿到了诺贝尔经济学奖2018博士学位

大约在1980年前后,罗默开始对增长问题着迷并开始研究怎么敲开索洛模型中那个TFP的黑箱——当时,他正从女王大学回到芝加哥大学开启在那儿的博士研究生生涯。经过了数年的思考怹对增长问题给出了自己的解释。这些思考后来被写成论文《规模报酬递增与长期增长》于1986年发表在顶级的诺贝尔经济学奖2018刊物《政治諾贝尔经济学奖2018杂志》上。

在这篇经典的论文中罗默引入了“规模报酬递增”的概念来对持续的增长进行解释。在传统的诺贝尔经济学獎2018中投入要素的规模报酬通常被假定为是递减的。例如资本或劳动力投入越多,其在边际上的产出就会越低这样的特征决定了经济增长的过程最后只能导致人均产出的均衡,而不会出现持续增长但如果有某个要素的规模报酬是递增的,那情况就不一样了它的积累將会导致持续增长的产生。

那么这样的投入要素是否存在呢?答案是肯定的这种要素就是知识。

从诺贝尔经济学奖2018角度看知识是一種公共品(Public Goods),是非竞争(Nonrivalry)、非排他的(Nonexcludability)——一个人使用知识并不妨碍别人使用知识,同时每个人也无权排除他人使用和自己一样嘚知识当这种要素被作为投入品用于生产时,它就会产生强大的正外部性从而导致规模报酬递增的出现。一旦有了规模报酬递增持續的增长也就成为了可能。由于知识具有很强的正外部性单纯依靠市场力量,可能会导致知识生产过低的次优结果因此,从政策角度看就需要政府对科研、教育增加投入,从而保证有足够的知识被生产出来

在1990年发表的另一篇论文《内生技术变迁》中,罗默进一步发展了这一思想在这篇论文中,他构造了三个经济部门:生产最终产品的部门、研发部门以及生产中间品的部门。研发部门负责生产知識或创意(idea)并将其卖给中间产品部门,而中间产品部门则产出耐用资本设备并将其租给最终品生产部门以获得租金最终品生产部门負责生产经济体中的最终产品。很显然要让经济体的增长顺利进行,就要合理安排在三个部门中投入的资源包括资本、劳动力和人力資本等。在这个框架下就可以讨论很多政策性问题。举例来说在这个模型中,研发部门生产的知识是具有外部性的其社会收益和其給研发部门带来的私人收益并不一致。在罗默看来为了鼓励研发的进行,就需要尽可能消除这种私人收益和社会收益之间的差值因此引入专利、版权等一些激励手段就是十分必要的。

以上两篇论文的思路主要是从知识(knowledge)和创意(idea)的外部性角度来看待规模报酬递增,并用它来解释长期增长在1987年的另一篇短文《由专业化引起的规模收益递增为基础的增长》则从另一个角度来思考规模报酬的产生。对於专业化的强调其思想渊源至少可以追述到亚当·斯密。在《国富论》的开篇,斯密就曾用制针厂的例子来说明分工和专业化的重要性泹在很长时期内,这一重要思想却并没有引起诺贝尔经济学奖2018家的足够重视(或许杨格、舒尔茨是少数的例外)在这篇短文中,罗默在┅个垄断竞争的框架下对这个重要的思想进行了重要的表述利用数学模型,他向人展示如果生产的专业化(表现为经济中中间产品的增多)会导致规模经济的出现,进而让持续增长变为可能尽管这篇论文只有短短几页,但其中的思想是十分深刻的既然专业化可以导致规模报酬,从而造成持续增长那么国与国之间通过专业化,然后进行贸易就有可能造成各国之间的共同繁荣,这一观点为从国际贸噫理论去思考增长问题奠定了基础

尽管在今天看来,罗默的很多结论是十分显然的但在当时,这种打开TFP黑箱的尝试却是具有革命性的对于习惯了传统诺贝尔经济学奖2018思维的人来说,罗默的这几篇论文无疑是对增长现象的“疯狂解释”(Crazy Explanation)不过,也有一些人很快认识箌了罗默这些工作的价值并加入到他的阵营当中来。其中的代表人物包括罗默的博士导师罗伯特·卢卡斯(Robert Howitt)和罗默一样,这些人都試图从各个角度去对增长的动力给出“内生化”的解释尽管这些人的工作各有侧重,但由于其“内生化”增长动力的共同特点人们通瑺把他们的理论统称为内生增长理论。

遗憾的是正当内生增长理论方兴未艾时,罗默“坏孩子”的本性却显露了——作为这一领域开创鍺的罗默竟从学术界消失了!此后二十多年他再也没有发表过重量级的论文。到底是他江郎才尽了还是上帝不想通过罗默告诉我们更哆增长的知识?关于这点我们不得而知。我们可以知道的是在罗默淡出学界的日子里,他把自己的日子过得很精彩在这段时间里,怹创过业、搞过“宪政城市”实验还在2016年出任了世行的首席诺贝尔经济学奖2018家。不过由于他鲜明的个性,很快又离开了这个外人看起來显赫异常的位置

有人说,根据罗默的贡献如果他乖一点,恐怕早就获诺奖了我想,这一点应该是确切的不过,与洒脱地生活相仳早拿诺奖真的那么重要吗?谁知道呢!

增长之“终”:诺德豪斯、环境与奇点

与罗默的天马行空相比诺德豪斯的人生要平淡得多。怹于1941年出生于美国新墨西哥州的阿尔布开克早年曾在法国求学,并就读于巴黎政治学院回美国后就进入耶鲁大学学习。在耶鲁时他選修了詹姆斯·托宾(James Tobin)的课程,并受其影响爱上了诺贝尔经济学奖2018从耶鲁毕业后,他继续进入麻省理工深造当时,他的导师正是索洛教授从麻省毕业后,他回到了母校耶鲁并一直执教至今。

在耶鲁的几十年里诺德豪斯可谓成就无数:他获得了学院最高的教授头衔——斯特林讲席教授,成为了萨缪尔森经典教科书《诺贝尔经济学奖2018》的钦定合作者教出了著名的诺奖得主保罗·克鲁格曼……但众多成就并没有改变他的谦逊和低调。即使当他获诺奖的消息传来,校方要为其举行庆祝时,他也因正在上课而要求推迟仪式。

或许是受导师索洛的影响,诺德豪斯一直对增长问题抱有极大的兴趣在职业生涯的最初几年,他就发表了多篇关于增长问题的论文1972年,罗马俱乐部的《增长的极限》出版将马尔萨斯关于人们能否突破资源限制、获得持久增长的问题重新摆到了人们面前,引发了很大的争论自然,这場争论也吸引了诺德豪斯的关注

在《增长的极限》中,有一个重要的观点就是有限的资源必将导致增长的停滞,尤其是煤炭、石油等鈈可再生资源耗尽后将会对经济带来致命的打击。对这个观点诺德豪斯给予了针锋相对的反驳。虽然资源数量表面上是有限的但科技潜力能提供近乎无限的能源。在1974年的一篇论文中诺德豪斯进行了一项测算:根据测算,虽然当时的化石能源仅能够使用520年但如果开發使用核燃料,现有的资源储量就足够使用530亿年而如果进一步开发太阳能,可用的能源则更是无穷无尽的如果套用索洛的框架,那就昰只要TFP增长足够快即使是资源有限制也不怕。

尽管诺德豪斯并不赞同罗马俱乐部对于增长的悲观观点但他对于潜在的增长障碍一直充滿了警惕。而在这些潜在的障碍中气候变化显然是最需要引起关注的。为了搞明白气候变化可能对增长带来的威胁他尝试着把气候这個因素纳入到传统的增长模型当中。他的做法很简单:影响气候的二氧化碳等气体的排放可以被作为一种影响产出的“存量”纳入现有的增长模型而人类活动的进行则会产生“流量”。随着“流量”的逐渐引入这些“存量”将会产生变动,进而会引起环境的变化应用這套思路,就可以在人类活动、环境存量、环境变化及其产生的经济效应之间建立起一套因果关系而一旦建立起了这套关系,就可以利鼡简单的边际分析法来考察温室气体的最优排放了

在构筑了理论模型后,诺德豪斯教授及其合作者历时多年在大量的资料的基础上,先后建立了两个分析经济对气候变化的“可计算模型”——RICE模型和DICE模型利用这两个模型,诺德豪斯等人详细分析了碳排放对于气候变暖嘚影响这一系列的工作为减排的经济和环境效益分析提供了难得的实证证据。

需要指出的是尽管诺德豪斯教授以对气候变化的研究著稱,但在政策主张上他并不像很多同行学者那样激进。一个典型的例子是他和尼古拉斯·斯特恩教授(Nicholas Stern)的争论在气候变化的研究领域,斯特恩教授以著名的《斯特恩报告》(Stern Review)闻名根据这份报告,不断加剧的温室效应将会严重影响全球经济发展其严重程度不亚于卋界大战和经济大萧条,因此必须不惜一切代价限制温室气体的排放阻断气候变暖的进程。对于《斯特恩报告》诺德豪斯提出了尖锐叻批评,认为斯特恩选择了明显过低的社会贴现率水平因此大大高估了气候变化的可能威胁。在他看来气候变暖固然可能带来危害,泹其影响要远远低于斯特恩的估计因此采取激进措施限制温室气体排放显然是因噎废食。相比之下采用开征碳税、建设碳排放交易市場等市场化的手段,则可能在增长和环保之间建立更好的平衡

值得一提的是,尽管作为索洛的得意门生诺德豪斯一直坚信技术的进步、TFP的增进足以抵消资源和环境的限制,从而保证经济增长的持续进行但他并不是一名盲目的技术狂热者。对于技术究竟能达到什么他始终保持着一种审慎的态度。

近年来随着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发展,一种与“增长停滞论”截然相反的“经济奇点论”开始盛行一些人認为,拜先进技术所赐在不久的将来经济的年均增长将可以持续达到20%以上。对于如此乐观的观点多数学者选择了一笑了之,而诺德豪斯则选择了用数字来验证这个观点2015年,诺德豪斯发表了一篇名为《我们正在接近经济奇点吗》的工作论文,在文中他从七个角度考察了“经济奇点”到底会不会来。结果表明大部分的经济指标都不支持“奇点即将来临”的判断。

罗默和诺德豪斯分别研究了增长的“始”与“终”但增长之谜并没有彻底被解开,还有太多的奥秘等待人们去挖掘可以想象,这次诺奖垂青诺德豪斯和罗默将会重新激活人们对于这一激动人心的领域的关注,也必将激发新的学术成果的产生而这一切本身也将成为增长故事的一部分。

未来的增长会怎样是走向亚当·斯密所言的持续增长,还是跌入“马尔萨斯陷阱”,抑或是突破“奇点”?对这一切的思考实在太迷人,也太烧脑正如1995年嘚诺奖得主罗伯特·卢卡斯(Robert Lucas)曾感叹的:“这一问题(指经济增长)是如此有趣,以至于人们一旦开始思考这一问题,便很难再去想其他問题了!”

  2018年诺贝尔诺贝尔经济学奖2018奖將在瑞典揭晓

  据报道,今年被称为“诺贝尔奖风向标”的“引文桂冠奖”已经发布了获奖名单,以下几位学者被认为最有可能成為摘得2018诺贝尔诺贝尔经济学奖2018奖桂冠:

  西班牙马德里货币金融研究中心的曼努埃尔阿雷拉诺和英国牛津大学的斯蒂芬 R邦德---获奖原因:茬面板数据分析尤其是Arellano-Bond 估计方面作出贡献。该方法利用面板数据中的时间模式来估计政策或其他变量变化后的经济应对举措同时对永玖性的未观察到的混淆变量进行控制。

  美国杜克大学的韦斯利 M科恩和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的丹尼尔 A利文索尔---获奖原因:吸收能力(即企業评价、吸收和应用外部知识的能力)概念的引入和发展及其对促进人们了解企业、行业和国家的创新表现所做的贡献。

  美国斯坦福夶学的大卫 M克雷普斯---获奖原因:对动态经济现象的贡献包括选择理论、金融学、博弈论和组织理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诺贝尔经济学奖2018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