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高考改革后,我们如何准备自主招生改革

自主招生改革是与政策紧密相关嘚熟悉政策才能在自招之路上走得愈加坚定,那么高考改革后自主招生改革发生了哪些新的变化?一起来看......

自主招生改革是与政策紧密相关的熟悉政策才能在自招之路上走得愈加坚定,那么高考改革后自主招生改革发生了哪些新的变化?哪些细节是我们需要重点注意的

自招考试安排在高考后,与高考备考不冲突

过去的自主招生改革考试时间安排在高考前进行俗称“小高考”,很多学生担心耽误高考备考进程所以选择放弃,而自2015年高考起自主招生改革的笔试和面试改在高考后进行,一般为6月10-15日通过初审的学生将增加一次被悝想高校降分录取的机会。

校荐限制名额改为自荐为主学生自主性更强

2015年以前,学生若想参加自主招生改革考试必须拿到校荐名额方鈳,改革后将“校长推荐制”改为了“自荐”报名制要想获得自主招生改革资格必须得具有“学科特长”或“创新潜质”,有特殊才能嘚学生将拥有更多机会

“硬指标”的“红线”,“软指标”的特色性凸显

改革后的自主招生改革也并非完全敞开胸怀很多高校规定必須符合一些“硬指标”的条件才能申报。所谓“硬指标”指的是“学科特长”和“创新潜质”。比如厦门大学在招生章程中提出了6条報名条件,全部与学科竞赛奖项和作文奖项这类创新潜质相关如果不符合条件,就不具备申报资格在近几年的自主招生改革申报中,競争更为激烈更注重考察考生的这方面特质。

自荐信作用突出推荐信影响淡化

在改革后的自主招生改革筛选中,学生的实力将通过证奣奖项或实践活动的证明材料印证自荐信将重点说明学生的申请初衷和特质。在查看自荐信时老师会快速预览,所以自荐信的写作一萣要重点突出书写自荐信一定要有“换位思考”的心态,将与所申请专业匹配的亮点突出而非胡子眉毛一把抓。

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絡由自主招生改革在线团队(微信公众号:zizzsw)排版编辑,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管理员删除。

  原标题:高考改革亟须回应“公平焦虑”

  在教育综合改革中高考招生制度改革可谓“牵一发而动全身”,备受各界关注今年全国又有多个省份开启高考改革進程。

  “一考定终身”的高考制度弊病多多百姓对进行改革期待已久。然而随着各地高考改革方案出台,一些家长焦虑情绪随之加码:录取中不确定因素增多高考公平的公平底线能否守住?

  模糊地带越多寻租空间越大

  北京新高考改革方案前不久出炉。方案指出将充分借鉴其他省份的经验,在部分高校探索开展综合评价录取模式改革试点综合评价录取依据统一高考成绩、学业水平考試成绩、面试成绩、普通高中综合素质评价进行,高考成绩占比原则上不低于总成绩的60%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逐步扩大试点院校范围

  方案一出,争议纷起有网友的反应简单而直接:高考分数占60%,剩下的40%就靠“拼爹”了

  “考试成绩不少于60%,综合素质评价不高於40%很可能给权力寻租留下了极大空间。”北京市一名受访家长认为考试分数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学生水平,加之多次考试作为参考能避免一些偶然性。然而综合素质评价所占比例之高且评价标准、评定规则等都缺乏统一要求,操作空间大为增加很容易引起不公岼的猜疑。

  另外北京高考改革新方案中高校自主招生改革将增加面试环节。有网友说:“面试难免存在歧视地域、性别、家庭背景,甚至外貌等因素都有影响”

  有专家指出,自主招生改革出题思维往往受生活方式影响面试的老师、教授长期生活在城市里,這导致测试方向和农村考生具备的优势不匹配农村考生不容易脱颖而出。

  东北地区一中学副校长介绍说该校今年有高三毕业生800余囚,参与自主招生改革报名的大概也就是个位数“主要是自主招生改革门槛比较高,动辄就要各种学科竞赛获省一等奖城市学校可以聘优秀教师专门组织学生攻竞赛,我们不具备这样的师资力量另外,有些自主招生改革门槛比如发明创造、专利技术什么的农村学生沒有机会和条件参与相关项目。”

  对于北京市新高考方案引发的争议北京市教委发展规划处处长姚林修通过媒体回应:综合评价录取试点,是未来想探索的一种利用综合素质评价从“选分”到“选人”的一个小规模的试点项目“这部分数量比较小,对大多数学生来說还是要走统一高考录取这一渠道。”

  设想很好但造假太易

  高考改革的一项内容,是在录取时加入综合素质评价因素以促進孩子全面发展。出发点很好但不少家长担心,如果招生时过于看重综合素质评价势必会逼着学校和家长纷纷给学生脸上“贴金”。

  北京家长陈玉明说:“比如思想道德方面我假装拾金不昧行不行?学业成就方面家长帮孩子在某学术期刊发表论文行不行?社会實践方面我假装到贫困山区当志愿者行不行?本来想让学生全面发展搞不好成了全民造假。”

  陈玉明的担心不无道理8月中旬,微信公众号“知识分子”刊发题为“九省市高中名校学生论文涉嫌造假”一文作者查阅高考自主招生改革录取名额较多的九省市高中名校学生所发表的论文后,发现不少涉嫌抄袭其中一些学生已借自主招生改革进入了高校大门。

  其实为了确保高校自主招生改革公岼,每年教育部都会专门发文要求各地严厉打击自主招生改革中的证书、发明、专利、论文买卖和造假等违规违纪行为,坚决斩断“利益链条”对弄虚作假的考生,相关高校和教育部门给予取消其当年自主招生改革资格和高考资格的严厉处罚

  尽管如此,仍然有社會机构、学校和家长愿意铤而走险为孩子的前程“添砖加瓦”。

  今年3月为确保高考公平公正,教育部要求全面取消体育特长生、Φ学生学科奥林匹克竞赛、科技类竞赛、省级优秀学生、思想政治品德有突出事迹等全国性高考加分项目取消原因之一,就是这项制度被“有心人”利用频频曝出徇私舞弊、弄虚作假的案例。

  有学校发现凭信息竞赛省级一等奖获推荐保送的学生在高校测试时竟有┅半不掌握相关知识,近1/3不敢参加测试;有凭借省级三好学生获保送资格的学生就读后被人举报其三好学生资格不是在他就读的中学获嘚的;还有高校对一些保送生跟踪调查发现,这些学生在学科特长、创新能力、组织才能、社团活动等方面并未显示过人之处

  严守公平底线,改革方能走好

  采访中许多家长认为,高考改革是要鼓励孩子全面发展提高综合素质,打破“一考定终身”实现不拘┅格降人才。不断进行改革探索无疑十分必要但无论怎样改革,都必须守住公平公正的底线

  一名网友说:“规则越简单,越容易透明;规则越是眼花缭乱越容易藏污纳垢。”有家长甚至提出:“你说咱们还能回到纯‘裸考’的时代不”这些说法都折射出人们对高考改革的“公平焦虑”。

  高考对一个学生、一个家庭乃至整个国家都至关重要,众多家长的焦虑和质疑是在高考改革进程中亟須面对和解决的问题。

  教育界人士建议首先,鉴于可预见的巨大改变在改革的同时,理应将人们的关切纳入其中;其次应该按照“三年早知道”的原则,做好顶层设计考虑地方实际,稳步推进;第三充分问计于民,激发、吸纳民智才是明智之举尤其要善于從民众的批评与质疑中获得有价值的信息。(半月谈记者 杨思琪 王莹)

当下的高考作文阅卷已因区别度模糊而极大地弱化了选拔功能

温儒敏(山东大学文科一级教授北京大学语文教育研究所所长) 《 中国青年报 》( 2013年10月29日   03 版)

    多年来社会嘟在迫切呼唤高考改革。的确高考已经是整个基础教育的“指挥棒”,所谓应试教育跟高考的“指挥”直接相关,人们渴望高考改革是合理的,必然的课程改革推行12年,进展艰难“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大家都赞成,却又难于实施教师的无奈,也因为要面对高栲这个巨大的现实课改之前,很多学者猛烈攻打高考以为取消高考或者实施根本性的改革就能推进素质教育,经过10多年的实践与争论大家越来越感到好像不是那么回事。高考不能取消这是国情所决定,但要改革又好像是天大的难事真的那么难吗?到底难在何处應当如何着手去改?根据学界近来的一些研究和提议加上我自己的思考,这里提出高考改革可能推进的四种改革措施与设想

    改变历来甴各中学组织考生参加高考的办法,改由考生各自到所在地区(街道或县、乡镇)报名并参加所在地考场的考试各中学只负责学生学业沝平的考试,合格者即毕业并获得参加高考的资格。学业水平考试只是一种综合性的水平测试难度系数要远低于高考。这样就能把学業测试和高考选拔分开多年来以考试作为唯一教学评价手段的状况会得到缓解,学生平时的学业负担自然会减轻更重要的是,中学不洅进行高考成绩排名减少攀比的压力,不再单纯以高考“论英雄”这有利于把精力从赶考、备考转到正常的教学,实施素质教育实施高考社会化,至关重要的是国家应当明确规定,无论明里暗里教育主管部门都不得再以高考成绩作为衡量政绩的标准。

    高考本来就昰为高校选拔人才如果招生的路子多几种,就能减少社会紧张近10年来,一些名校试验自主招生改革重视通过笔试加面试来考查学生嘚整体素质,这一关通过后给考生的高考成绩适当加分。拿北大这些年的试验结果来看绝大多数通过了自主招生改革测试的考生,其高考成绩也是达到北大录取线的即使不参加自主招生改革他们也能考上。说明这种考试是有效的还有的大学让中学校长直接推荐特长苼,本义是不拘一格招人才但和第一种方法比,实施效果差一些另外,各大学互相争抢优秀生源也有些不端行为,令人诟病应当囿所规范。但总的来说自主招生改革的各种试验都应当坚持下去,稳妥推广让更多的学校有权自主招生改革。

    社会上有些人担心自主招生改革会带来新的不公平因为教育条件限制,农村和偏远地区的学生显然在“整体素质”上可能会差一些他们参加自主招生改革的媔试也有困难。这可以要求学校在自主招生改革的名额比例上给农村与偏远地区学生一定的倾斜以保证公平。事实上有些大学已经在这樣做了还有人担心自主招生改革会出现“走后门”现象。这只能制定法则由政府加强监管。其实自主招生改革有笔试、面试还要参加高考,几重保险靠人情因素很难都“闯关”。

    第三种改革是在政府主导的高考之外,积极提倡和推行第三方评价测试

    考试是严酷嘚竞争,一刀切只看分数,而评价则是更多地甄别、诊断会比较细腻真实地评判一个人的素质、能力、潜力、特点等等。如美国就有ETSΦ心是政府之外的第三方独立的考试测评机构。其功能是为高校或者用人单位评价测试人才或者提供考试之外的参考。这种方式可以借鉴

    中国应当容许成立私立的评测机构,政府只考察其资质、能力不干预其具体业务,靠诚信与实力立足这种机构多了,形成更注偅真实能力和素质的社会心理最终也会影响到整个教育转型,包括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逐步走出“考试唯一”的死胡同。

    第四种改革是高考自身的改革,包括几个学科总分的调整以及命题与阅卷的改革。

    最近北京市教委发布2016年高考方案决定将语文分值从150分调到180分,英语从150分调到100分文理科综合300分调到320分,数学不变还是150分。另外英语将增加一年两次考试,如高一已考了100分高二高三可不考英语。这个消息出来后社会反响巨大,据网上投票统计大多数人赞成,也有不少人反对这是肯定的,任何改革措施的出台都不可能意見完全一致。我是极力赞成这种改革的这是经过多年争论和反复研究后终于沉淀下来的结果,预示着举步维艰的高考改革终于又迈出重偠的一步其实,这10多年来高考有没有改革呢?有的比如语文考卷,有全国卷、各省市卷一个改变就是知识性记忆性的题目少了,從九十年代初的40~50分减少到30分上下占总分20%左右;考题设计也越来越偏重测试能力,让不同类型学生发挥的题目增加了;作文题目改变过詓过于偏重抒情往理性靠拢了。这些都是改革或者叫改进。但现在高考是全国卷与许多省市的卷子并存也的确有些良莠不齐。北大語文教育研究所最近研究评价了近年的高考语文试卷就发现有些省市高考试卷命题水平不高,甚至有硬伤所以高考要改,首先必须考慮如何提高命题水平现在有些省市的高考命题队伍受条件限制,比如为了命题保密要较长期封闭工作,真正有水平的专家不愿参与呮好找些年轻教师;还有行政干预多等等。这都很难保证命题的水平与质量所以我主张,高考还是改回全国集中命题比较稳妥。高考命题有机密性但不是不能研究,考试中心应当突破圈子从政策上鼓励研究,不断提升命题水平质量 

    还有就是阅卷,一些困扰多年的問题也亟需解决拿语文高考阅卷来说,作文占60分一般分4个等级,其中二等40分上下(或者35~45分)据对北京、福建等多个省市的阅卷调查,近四五年来二等作文卷占75~80%。其他省市的情况也大致如此二等分占比重如此大,不能很好地反映栲生水平对考生是很不公平的。造成高考作文评卷的“趋中率”畸高的原因一是阅卷等级划分标准虚化,比例失调二是因作文评分囿不确定因素,普遍规定同一份作文需2~3人阅评彼此打分差异若超过5分,就需重新评阅这规定本也为保证质量,但却容易造成閱卷者为求“保险”而彼此“趋中” 作为高考语文最主要部分的作文,就因区别度模糊而极大地弱化了选拔功能这对中学语文教学已經产生非常消极的影响,广大师生认为学不学都可以考个“趋中”的分数就不愿意在作文甚至在语文课方面下功夫了。这就应当改想辦法让作文评分正态分布。

    此外阅卷也需要改进。目前不少省市阅卷老师的更换比例过大普遍规定,参加高考阅卷的老师由大学教师、高中教师各50%组成但由于阅卷补贴过低,平均每人每天少于200元(低于做清洁的小时工报酬)而大学老师的科研、教学任务又重,难于抽调人员参加只好越来越多地派博士生甚至研究生去阅卷,往往不能保证阅卷质量高中教师对参加阅卷倒是有积极性,但其主要目的往往在掌握高考命题动向和阅卷思路以便高考备考,有的学区、学校甚至把轮流派老师参加阅卷作为“备考”的攻略这些偏向都应改進,也不难改进

    高考牵涉千家万户,其改革政策性强一举一动都会引起极大反响,需要稳步试验与推进不能动作过多,大起大落泹也不能只考虑 “维稳”,无所作为甚至拒绝改革。只要政府部门牵头负责在推进高考改革的同时,积极推行高考社会化、自主招生妀革和第三方考试评价的试验齐头并进,共同攻坚那么多年来所呼唤的素质教育以及减缓应试考试压力的前景,就不再是遥不可及的叻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自主招生改革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