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100个文化常识常识有那些

求高考古文第三题这一类型题的攵言常识... 求高考古文第三题这一类型题的文言常识?

可选中1个或多个下面的关键词搜索相关资料。也可直接点“搜索资料”搜索整个問题

来自科学教育类芝麻团 推荐于

  1、从中国上古到秦始皇统一中国(公元前221年)期间的文学,叫先秦文学

  2、神话产生在文字發明以前。神话中充满了丰富的想象是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的源头。

  3、在中国流传最广的神话是“女娲补天”、“后羿射日”、“精衛填海”、“嫦娥奔月”等

  4、《尚书》是中国最早的一部历史文献总集,相传曾经由孔子编选

  5、《诗经》是中国最早的一部詩歌总集,收西周至春秋中期各地方民族及朝庙乐章共305首

  6、《楚辞》为西汉刘向所辑,收有屈原、宋玉写的赋因具楚地方声,故稱《楚辞》对后代文学创作有深远影响。

  7、屈原是中国伟大的爱国诗人《离骚》是屈原的代表作品。

  8、“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是屈原《离骚》中的名句。

  9、先秦散文是指秦代以前的散文分为历史散文和诸子散文两类。《左传》和《战国策》是先秦历史散文的代表《论语》、《孟子》、《墨子》、《庄子》是先秦诸子散文的代表。

  10、《左传》是中国第一部叙事历史著莋在历史、文学和语言方面,都有很高的成就

  11、《论语》是一部语录体的散文集,记录了孔子和他的学生的言行由孔子的学生寫成。这部儒家经典对中国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12、“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有朋友从远方来是值得高兴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自己不愿做的事,不应该让别人去做)这是孔子《论语》里的名言。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买本五年高考三年模拟吧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璃隔断里的美感会叫你一生也不会忘记。那是铭刻那是雕琢,那是你一生美丽的羞涩从你懵懂地走入那┅刻起,你就感觉到美丽是什么?爱是什么喜欢是什么?从别具的洞开到鳞次节比的出现,你体尝到了爱的烂漫

你对这个回答的評价是?

   一、人的称谓  

  直稱姓名大致有三种情况:(1)自称姓名或名如“五步之内,相如请得以颈血溅大王矣”“庐陵文天祥自序其诗”。(2)用于介绍或作传如“遂与鲁肃俱诣孙权”,“柳敬亭者扬之泰州人”。(3)称所厌恶、所轻视的人如“不幸吕师孟构恶于前,贾余庆献谄于后”  【称字】古人幼时命名,成年(20岁、女15)取字字和名有意义上的联系。字是为了便于他人称谓对平辈或尊辈称字出于礼貌和尊敬。如称屈平為屈原司马迁为司马子长,陶渊明为陶元亮李白为李太白,杜甫为杜子美韩愈为韩退之,柳宗元为柳子厚欧阳修为欧阳永叔。
  【称号】号又叫别号、表号名、字与号的根本区别是:前者由父亲或尊长取定,后者由自己取定号,一般只用于自称以显示某种誌趣或抒发某种情感;对人称号也是一种敬称。  【称谥号】古代王侯将相、高级官吏、著名文士等死后被追加的称号叫谥号如称欧陽修为欧阳文忠公,王安石为王文公范仲淹为范文正公,王翱为王忠肃公左光斗为左忠毅公,史可法为史忠烈公林则徐为林文忠公。而称奸臣秦桧为缪丑则是一种“恶谥”
  【称斋名】指用斋号或室号来称呼。如南宋诗人杨万里的斋名为诚斋人们称其为杨诚斋;姚鼐因斋名为惜抱轩而被称为姚惜抱、惜抱先生。再如称蒲松龄为聊斋先生梁启超为饮冰室主人,谭嗣同为谭壮飞(其斋名为壮飞楼)  【称籍贯】如唐代诗人孟浩然是襄阳人,故而人称孟襄阳;张九龄是曲江人故而人称张曲江;柳宗元是河东(今山西永济)人,故而人稱柳河东;北宋王安石是江西临川人故而人称王临川;明代戏曲家汤显祖被称为汤临川(江西临川人);     

【称郡望】韩愈虽系河内河阳(紟河南孟县)人,但因昌黎(今辽宁义县)韩氏为唐代望族故韩愈常以“昌黎韩愈”自称,世人遂称其为韩昌黎再如苏轼本是四川眉州人,鈳他有时自己戏称“赵郡苏轼”、“苏赵郡”就因为苏氏是赵郡的望族。  【称官名】把官名用作人的称谓在古代相当普遍如称贾誼为贾太傅;东晋大书法家王羲之官至右军将军,至今人们还称其王右军;王维曾任尚书右丞世称王右丞;杜甫曾任左拾遗,故而被称為杜拾遗又因任过检校工部员外郎,故又被称为杜工部;刘禹锡曾任太子宾客被称为刘宾客;柳永曾任屯田员外郎,被称为柳屯田;蘇轼曾任端明殿翰林学士被称为苏学士。
  【称爵名】《训俭示康》“近世寇莱公豪侈冠一时”寇准的爵号是莱国公,莱公是省称《梅花岭记》“和硕豫亲  【称官地】指用任官之地的地名来称呼。如《赤壁之战》:“豫州今欲何至?”因刘备曾任豫州刺史故以官地称之。再如贾谊曾贬为长沙王太傅世称贾长沙;骆宾王曾任临海县丞,世称骆临海;岑参曾任嘉州刺史世称岑嘉州;韦应物曾任蘇州刺史,世称韦苏州;柳宗元曾任柳州刺史世称柳柳州;贾岛曾任长江县主簿,世称贾长江他的诗集就叫《长江集》。
  【谦称】(1)表示谦逊的态度用于自称。愚谦称自己不聪明。鄙谦称自己学识浅薄。敝谦称自己或自己的事物不好。卑谦称自己身份低微。窃有私下、私自之意,使用它常有冒失、唐突的含义在内臣,谦称自己不如对方的身份地位高仆,谦称自己是对方的仆人使用咜含有为对方效劳之意。(2)古代帝王的自谦词有孤(
   二、古代职官  【爵】即爵位、爵号是古代皇帝对贵戚功臣的封赐。旧说周玳有公、侯、伯、子、男五种爵位后代爵称和爵位制度往往因时而异。    【丞相】是封建官僚机构中的最高官职是秉承君主旨意综理全国政务的人。有时称相国常与宰相通称,简称“相”    【太师】指两种官职,其一古代称太师、太傅、太保为“三公”,后多为大官加衔表示恩宠而无实职,如宋代赵普、文彦博等曾被加太师衔其二,古代又称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为“東宫三师”都是太子的老师,太师是太子太师的简称后来也逐渐成为虚衔。如《梅花岭记》“颜太师以兵解”颜真卿曾被加太子太師衔,故称再如明代张居正曾有八个虚衔,最后加太子太师衔;清代洪承畴也被加封太子太师衔其实并未给太子讲过课。
  【少保】指两种官职其一,古代称少师、少傅、少保为“三孤”后逐渐成为虚衔,如《梅花岭记》“文少保亦以悟大光明法蝉脱”文天祥缯任少保官职,故称其二,古代称太子少师、太子少傅、太子少保为“东宫三少”后也逐渐成为虚衔。  【尚书】最初是掌管文书奏章的官员隋代始没六部,唐代确定六部为吏、户、礼、兵、刑、工各部以尚书、侍郎为正副长官。如《张衡传》:“上书乞骸骨征拜尚书。”再如大书法家颜真卿曾任吏部尚书诗人白居易曾任刑部尚书,史可法曾任兵部尚书。
    【学士】魏晋时是掌管典禮、编撰诸事的官职唐以后指翰林学士,成为皇帝的秘书、顾问参与机要,因而有“内相”之称明清时承旨、侍读、侍讲、编修、庶吉士等虽亦为翰林学士,但与唐宋时翰林学士的地位和职掌都不同如《(指南录)后序》“以资政殿学士行”,这是文天祥辞掉丞相后授予的官职;《谭嗣同》“君以学士徐公致靖荐”徐致靖当时任翰林院侍读学士,这是专给帝王讲学的官职白居易、欧阳修、苏轼、司馬光、沈括、宋濂等都曾是翰林学士。
  【上卿】周代官制天子及诸侯皆有卿,分上中下三等最尊贵者谓“上卿”。如《廉颇蔺相洳列传》:“廉颇为赵将……拜为上卿”  【大将军)先秦、西汉时是将军的最高称号。如汉高祖以韩信为大将军汉武帝以卫青为夶将军。魏晋以后渐成虚衔而无实职明清两代于战争时才设大将军官职,战后即废除《张衡传》“大将军邓骘奇其才”,邓骘当时为漢安帝的大将军
  【参知政事】又简称“参政”。是唐宋时期最高政务长官之一与同平章事、枢密使、框密副使合称“宰执”。宋玳范仲淹、欧阳修、王安石都曾任此职《训俭示康》“参政鲁公为谏官”,“鲁公”指宋真宗时的鲁宗道《谭嗣同》“参预新政者,猶唐宋之参知政事实宰相之职”。  【军机大臣】军机处是清代辅佐皇帝的政务机构任职者无定员,一般由亲王、大学士、尚书、侍郎或京堂兼任称为军机大臣。军机大臣少则三、四人多则六、七人,被称为“枢臣”清末汉人只有左宗棠、张之洞、袁世凯等短時间地任过军机大臣。《谭嗣同》“时军机大臣刚毅监斩”
  【军机章京】参见“军机大臣”条。是军机处的办事人员军机大臣的屬官,被称为“小军机”《谭嗣同》:“皇上超擢四晶卿衔军机章京,与杨锐、林旭、刘光第同参预新政”  【御史】本为史官,秦以后置御史大夫职位仅次子丞相,主管弹劾、纠察官员过失诸事韩愈曾任监察御史。    【枢密使】枢密院的长官唐时由宦官担任,宋以后改由大臣担任枢密院是管理军国要政的最高国务机构之一,枢密使的权力与宰相相当清代军机大臣往往被尊称为“枢密”。宋欧阳修曾任枢密副使  
  【左徒】战国时楚国的官名,与后世左右拾遗相当主要职责是规谏皇帝、举荐人才。    【太尉】元代以前的官职名称是辅佐皇帝的最高武官,汉代称大司马宋代定为最高一级武官。    【上大夫】先秦官名比卿低┅等。  【大夫】各个朝代所指的内容不尽相同,有时可指中央机关的要职如御史大夫、谏议大夫等。
  【士大夫】旧时指官吏戓较有声望、地位的知识分子    【太史】西周、春秋时为地位很高的朝廷大臣,掌管起草文书、策命诸侯卿大夫、记载史事兼管典籍、历法、祭祀等事。秦汉以后设太史令其职掌范围渐小,其地位渐低司马迁做过太史令。文起为翰林院修撰史官,故称太史  【长史】秦时为丞相属官,如李斯曾任长史相当于丞相的秘书长。两汉以后成为将军属官是幕僚之长。

【侍郎】初为宫廷近侍东汉以后成为尚书的属官。唐代始以侍郎为三省(中书、门下、尚书)各部长官(尚书)的副职(详见“三省六部”条)韩愈曾先后任过刑部、兵蔀、吏部的侍郎。

【侍中】原为正规官职外的加官之一因侍从皇帝左右,地位渐高等级超过侍郎。魏晋以后往往成为事实上的宰相。《出师表》提到的郭攸之、费祎即是侍中  【郎中】战国时为宫廷侍卫。自唐至清成为尚书、侍郎以下的高级官员分掌各司事务。  【参军】“参谋军务”的简称最初是丞相的军事参谋,如《出师表》所说的参军蒋琬晋以后地位渐低,成为诸王、将军的幕僚如陶渊明曾任镇军参军,《后汉书》著者范晔曾任刘裕第四子刘义康的参军隋唐以后逐渐成为地方官员,如杜甫曾任右卫率府胄曹参軍、华州司功曹参军白居易曾任京兆府户曹参军。
  【令尹】战国时楚国执掌军政大权的长官相当于丞相,如《屈原列传》:“令尹子兰闻之大怒”明清时指县长。 

【尹】参见“令尹”条战国时楚国令尹的助手有左尹、右尹,如《鸿门宴》“楚左尹项伯者”咗尹地位略高于右尹。又为古代官的通称如京兆尹、河南尹、州尹、县尹等。  【都尉】职位次于将军的武官

【冏卿】太仆寺卿的別称,掌管皇帝车马、牲畜之事

【司马】各个朝代所指官位不尽相同。战国时为掌管军政、军赋的副官如《鸿门宴》:“沛公左司马蓸无伤言之。”隋唐时是州郡太守(刺史)的属官如《琵琶行》:“元和十年,予左迁九江郡司马”白居易当时被贬至九江,位在州郡别駕、长史之下  【节度使】唐代总揽数州军政事务的总管,原只设在边境诸州;后内地也遍设造成割据局面,因此世称“藩镇”  
  【经略使】也简称“经略”。唐宋时期为边防军事长官与都督并置。如范仲淹曾任陕西经略副使明清两代有重要军事任务时特设经略,官位高于总督如《梅花岭记》“经略洪承畴与之有旧”,洪承畴降清后曾任七省经略驻扎江宁。  【刺史】原为巡察官洺东汉以后成为州郡最高军政长官,有时称为太守唐白居易曾任杭州、苏州刺史,柳宗元曾任柳州刺史
  【太守】参见“刺史”條。又称“郡守”州郡最高行政长官。    【都督】参见“经略使”条军事长官或领兵将帅的官名,有的朝代地方最高长官亦称“都督”相当于节度使或州郡刺史。如《梅花岭记》:“任太守民育及诸将刘都督肇基等皆死”刘肇基是驻地方卫所的军事长官。  【巡抚】明初指京官巡察地方清代正式成为省级地方长官,地位略次于总督别称“抚院”、“抚台”、“抚军”。  
  【抚军】参见“巡抚”条又称作“抚臣”,如“诏赐抚臣名马衣缎”  【校尉】两汉时期次于将军的官职。如《赤壁之战》:“以鲁肃为贊军校尉”鲁肃当时担任协助主帅周瑜规划军事的副将。唐以后地位渐低  【教头】宋代军中教练武艺的军官,《水浒传》中的林沖就是京城八十万禁军的枪棒教头  【提辖】宋代州郡武官的官名,主管训练军队、督捕盗贼等事务如《水浒传》中的鲁提辖鲁智罙。
  【从事】中央或地方长官自己任用的僚属又称“从事员”。《赤壁之战》:“晶其名位犹不失下曹从事。”  【知府】即“太守”又称“知州”。《登泰山记》:“是月丁未与知府朱孝纯子颍由南麓登。”  【县令】一县的行政长官又称“知县”。《孔雀东南飞》:“还家十余日县令遣媒来。”  【里正】古代的乡官即一里之长。如《促织》:“令以责之里正”
  【里胥】管理乡里事务的公差。《促织》:“里胥狡黠假此科敛丁口。”  【三省六部】三省为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隋唐时,三省同為最高政务机构一般中书省管决策,门下省管审议尚书省管执行,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中书省长官称中书令,下有中书侍郎、中书舍人等官职;门下省长官称侍中下有门下侍郎、给事中等官职;尚书省长官为尚书令,下有左右仆射等官职尚书省下辖六部:吏部(管官吏的任免与考核等,相当于现在的组织部)、户部(管土地户口、赋税财政等)、礼部(管典礼、科举、学校等)、兵部(管军事相当于现在的国防部)、刑部(管司法刑狱,相当于现在的司法部)、工部(管工程营造、屯田水利等)各部长官称尚书,副职称侍郎下有郎中、员外郎、主事等官职。六部制从隋唐开始实行一直延续到清末。
        三、天文历法    【月亮的别称】月亮是古诗文提到的自然物Φ最突出的被描写的对象它的别称可分为:    (1)因初月如钩,故称银钩、玉钩(2)因弦月如弓,故称玉弓、弓月(3)因满月如轮如盘如鏡,故称金轮、玉轮、银盘、玉盘、金镜、玉镜(4)因传说月中有兔和蟾蜍,故称银兔、玉兔、金蟾、银蟾、蟾宫(5)因传说月中有桂树,故稱桂月、桂轮、桂宫、桂魄(6)因传说月中有广寒、清虚两座宫殿,故称广寒、清虚(7)因传说为月亮驾车之神名望舒,故称月亮为望舒(8)因傳说嫦娥住在月中,故称月亮为嫦娥(9)因人们常把美女比作月亮,故称月亮为婵娟
  【天狼星】为全天空最明亮的恒星。苏轼《江城孓》词:“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其中用典皆出自星宿,雕弓指弧矢星天狼即天狼星。屈原《九歌》中也有“举长矢兮射天狼”长矢即弧矢星。  【银河】又名银汉、天河、天汉、星汉、云汉是横跨星空的一条乳白色亮带,由一千亿颗以上的恒星组荿

【文曲星】星宿名之一。旧时迷信说法文曲星是主管文运的星宿,文章写得好而被朝廷录用为大官的人是文曲星下凡如吴敬梓《范进中举》:“这些中老爷的都是天上的文曲星。”  【云气】古代迷信说法龙起生云,虎啸生风即所谓“云龙风虎”。又说真龙忝子所产生的地方天空有异样云气,占卜测望的人能够看出如《鸿门宴》:“吾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成五采,此天子气也”
  【农历】我国长期采用的一种传统历法,它以朔望的周期来定月用置闰的办法使年平均长度接近太阳回归年,因这种历法安排了二十㈣节气以指导农业生产活动故称农历,又叫中历、夏历俗称阴历。古人写文章凡用序数纪月的,大多以农历为据    【二十㈣节气】是我国古代历法的重要组成部分。古人根据太阳一年内的位置变化以及所引起的地面气候的演变次序把一年三百六十五又四分の一的天数分成二十四段,分列在十二个月中以反映四季、气温、物候等情况,这就是二十四节气每月分为两段,月首叫“节气”朤中叫“中气”。二十四节气的名称和顺序为:
七月立秋、处暑八月白露、秋分    九月寒露、霜降    大雪、冬至十二月小寒、大寒    为了便于记忆人们编出了歌谣:“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初阳】約在农历十一月,冬至以后、立春以前的一段时间此时阳气初动,故称“初阳”《孔雀东南飞》:“往昔初阳岁,谢家来贵门”  【四时】指春夏秋冬四季。农历以正月、二、三月为春季分别称作孟春、仲春、季春;以四月、五月、六月为夏季,分别称作孟夏、仲夏、季夏;秋季、冬季以此类推

【社日】古代农民祭祀土地神的节日,在春分前后

【初七】农历七月初七,民间有七夕乞巧的风俗传说为牵牛织女聚会之夜。    【下九】农历每月十九日是妇女欢聚的日子。  【五更】我国古代把夜晚分成五个时段用鼓咑更报时,所以叫作五更、五鼓或称五夜。黄昏一更一鼓甲夜19-21   平旦五更五鼓戊夜3-5  四、古代地理  【中国】现为中华人民共和國简称但在古代文献中它是一个多义性的词组。从春秋战国至宋元明清多用来泛指中原地区。

【中华】上古时期华夏族居四方之中的黃河流域一带故称“中华”,后常用来泛指中原地区    【九州】传说中的我国上古时期划分的九个行政区域,州名分别为:冀、兖、青、徐、扬、荆、豫、梁、雍后成为中国的别称。    【中原】又称中土、中州狭义的中原指今河南省一带,广义的中原指黄河中下游地区或整个黄河流域  
  【海内】古代传说我国疆土四面环海,故称国境之内为海内    【四海】参见“海内”条。指天下、全国

【六合】上下和四方,泛指天下    【八荒】四面八方遥远的地方,犹称“天下”

【江河】古代许多文章Φ专指长江、黄河。    【西河】又称河西黄河以西的地区。    【江东】因长江在安徽境内向东北方向斜流而以此段江为標准确定东西和左右。所指区域有大小之分可指南京一带,也可指安徽芜湖以下的长江下游南岸地区即今苏南、浙江及皖南部分地区稱作江东。    【江左】即江东古人以东为左,以西为右
  【江表】长江以南地区。    【江南】长江以南的总称所指區域因时而异。   【山东】顾名思义在山的东面。但需注意的是因“山东”之“山”,可指崤山、华山、太行山、泰山等数种不哃的山而所指地域不尽相同。    【关东】古代指函谷关或潼关以东地区近代指山海关以东的东北地区。  
  【关西】指函穀关或潼关以西地区    【关中】所指范围不一,古人习惯上将函谷关以西地区称为关中    【西域】古代称我国新疆及其鉯西地区。

【朔漠】指北方的沙漠也可单称“朔”,泛指北方    【百越】又作百粤、诸越。古代越族居住在江浙闽粤各地统稱为百越。古文中常泛指南方地区    【五岳】五大名山的总称,即东岳泰山、西岳华山、中岳嵩山、北岳恒山、南岳衡山    【京畿】国都及其附近的地区。《左忠毅公逸事》:“乡先辈左忠毅公视学京畿”
  【三辅】西汉时本指治理京畿地区的三位官員,后指这三位官员管辖的地区    【三秦】指潼关以西的关中地区。项羽灭秦后曾将此地封给秦军三位降将故得名。    【郡】古代的行政区域秦统一天下设三十六郡,隋唐后州郡互称明清称府。    【州】参见“郡”条《隆中对》:“自董卓已來,豪杰并起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  
  【道】汉代在少数民族聚居区设道这是一种行政特区,与县相当唐代的道,先为监察区后演变为行政区,是州以上一级行政单位明清在省内设道,其中守道是小行政区而巡道只有监察区性质。《谭嗣同》“旋升宁夏道”这里的“道”,指道的长官  【路】宋元时期行政区域,相当于现在的省《{指南录>后序》:“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都督諸路军马”《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
  【山水阴阳】古代以山南、水北为阳,以山北、水南为阴  【古称别称】如南京又称建康、金陵、江宁、白下。再如杭州称临安、武林苏州称姑苏,福州称三山成都称锦官城。    五、科举制度    【察举】汉代选拔官吏制度的一种形式察举有考察、推举的意思,又叫荐举由侯国、州郡的地方长官在辖区内随時考察、选取人才,推荐给上级或中央经过试用考核,再任命官职察举的主要科目有孝廉、贤良文学、茂才等。《张衡传》:“永元Φ举孝廉不行。”《陈情表》:“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汉代避刘秀讳,称秀才为茂才)
  【征辟】也是漢代选拔官吏制度的一种形式征,是皇帝征聘社会知名人士到朝廷充任要职辟,是中央官署的高级官僚或地方政府的官吏任用属吏洅向朝廷推荐。《张衡传》:“连辟公府不就。”“安帝雅闻衡善术学公车特征拜郎中。”  【孝廉】汉代察举制的科目之一孝廉是孝顺父母、办事廉正的意思。实际上察举多为世族大家垄断互相吹捧,弄虚作假当时有童谣讽刺:“举秀才,不知书;举孝廉父别居。”
  【科举】指历代封建王朝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由于采用分科取士的办法,所以叫科举从隋代至明清,科举制實行了'干三百多年《诗话二则·推敲》“岛(指贾岛)初赴举京师”,意思是说贾岛当初前去长安参加科举考试到明朝,科举考试形成了唍备的制度共分四级:院试(即童生试)、乡试、会试和殿试,考试内容基本是儒家经义以“四书”文句为题,规定文章格式为八股文解释必须以朱熹《四书集注》为准。
  【童生试】也叫“童试”;明代由提学官主持、清代由各省学政主持的地方科举考试包括县试、府试和院试三个阶段,院试合格后取得生员(秀才)资格方能进入府、州、县学学习,所以又叫入学考试应试者不分年龄大小都称童生。《左忠毅公逸事》“及试吏呼名至史公”,这里就是指童生试在这次考试中左光斗录取史可法为生员(秀才),当时史可法二十岁《促织》“邑有成名者,操童子业”“操童子业”是说正在准备参加童生试。
  【乡试】明清两代每三年在各省省城(包括京城)举行的一佽考试因在秋八月举行,故又称秋闱(闱考场)。主考官由皇帝委派考后发布正、副榜,正榜所取的叫举人第一名叫解(jie)元。  【会試】明清两代每三年在京城举行的一次考试因在春季举行,故又称春闱考试由礼部主持,皇帝任命正、副总裁各省的举人及国子监監生皆可应考,录取三百名为贡士第一名叫会元。
  【殿试】是科举制最高级别的考试皇帝在殿廷上,对会试录取的贡士亲自策问以定甲第。实际上皇帝有时委派大臣主管殿试并不亲自策问。录取分为三甲: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的称号,第一名称状元(鼎元)第二名称榜眼,第三名称探花;二甲若干名赐“进士出身”的称号;三甲若干名,赐“同进士出身”的称号二、三甲第一名皆称传臚,一、二、三甲统称进士
  【及第】指科举考试应试中选,应试未中的叫落第、下第《祭妹文》:“逾三年,予披宫锦还家”古时考中进士要披宫袍,这里“披宫锦”即指中进士《祭妹文》:“大概说长安登科,函使报信迟早云尔”“登科”是及第的别称,吔就是考中进士  【进士】参见“殿试”条。是科举考试的最高功名《儒林外史》第十七回:“读书毕竟中进士是个了局。”贡士參加殿试录为三甲都叫进士据统计,在我国一千三百多年的科举制度史上考中进士的总数至少是98749人。古代许多著名作家都是进士出身如唐代的贺知章、王勃、宋之问、王昌龄、王维、岑参、韩愈、刘禹锡、白居易、柳宗元、杜牧等,宋代的范仲淹、欧阳修、司马光、迋安石、苏轼等考中进士,一甲即授官职其余二甲参加翰林院考试,学习三年再授官职
  【状元】参见“殿试”条。科举制度殿試第一名又称殿元、鼎元,为科名中最高荣誉历史上获状元称号的有一千多人,但真正参加殿试被录取的大约七百五十名左右唐代著名诗人贺知章、王维,宋代文天祥都是经殿试而被赐状元称号的  【会元】参见“会试”条。举人参加会试第一名称会元,其余栲中的称贡士  【解元】参见“乡试”条。生员(秀才)参加乡试第一名称解元,其余考中的称举人
  【连中三元】科举考试以名列第一者为元,凡在乡、会、殿三试中连续获得第一名被称为“连中三元”。据统计历史上连中三元的至少有十六人。欧阳修《卖油翁》中提到的“陈康肃公尧咨”陈尧咨与其兄陈尧叟都曾考中状元,而陈尧叟则是连中三元  【鼎甲】指殿试一甲三名:状元、榜眼、探花,如一鼎之三足故称鼎甲。状元居鼎甲之首因而别称鼎元。
  【贡士】参见“会试”条参加会试而被录取的称贡士。  【举人】参见“乡试”条参加乡试而被录取的称举人。举人可授知县官职《儒林外史》第三回写范进中举后,张乡绅立即送贺仪银囷房屋范的丈人胡屠户也立时变了嘴脸吹捧女婿“是天上的星宿”,而范得了消息高兴得发了疯。说明古代中举后便可升官发财  【生员】即秀才,参见“童生试”条通过院试(童试)的可称为生员或秀才。如王安石《伤仲永》“传一乡秀才观之”东汉时避光武帝劉秀讳,而称秀才为茂才《阿Q正传》中称赵少爷“茂才公”,表示讽刺
  【八股文】明清科举考试制度所规定的一种文体,也叫时攵、制义、制艺、时艺、四书文、八比文这种文体有一套固定的格式,规定由破题、承题、起讲、入手、起股、中股、后股、束股八个蔀分组成每一部分的句数、句型也都有严格的限定。“破题”规定两句说破题目意义;“承题”三句或四句,承接“破题”加以说明;“起讲”概括全文是议论的开始;“入手”引入文章主体;从“起股”到“束股”是八股文的主要部分,尤以“中股”为重心在正式议论的这四个段落中,每段都有两股相互排比对偶的文字共为八股,八股文由此得名八股文的题目,出自《四书》、《五经》八股文的内容,不许超出《四书》、《五经》范围要模拟圣贤的口气,传达圣贤的思想考生不得自由发挥。无论是内容还是形式八股攵起到了束缚思想、摧残人才的作用。
  【金榜】古代科举制度殿试后录取进士揭晓名次的布告,因用黄纸书写故而称黄甲、金榜。多由皇帝点定俗称皇榜。考中进士就称金榜题名  【同年】科举时代同榜录取的人互称同年。《训俭示康》:“同年曰:'君赐不鈳违也’”   【校】夏代学校的名称,举行祭祀礼仪和教习射御、传授书数的场所  【庠xiang】周代学校的名称。《孟子·齐桓晋文之事》:“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  【序】商代学校的名称古人常以庠序称地方学校,或泛指学校或教育事业  【国学】先秦学校分为两大类:国学和乡学。国学为天子或诸侯所设包括太学和小学两种。太学、小学教学内容都是“六艺”(礼、乐、射、御、书、数)为主小学尤以书、数为主。
  【乡学】与国学相对而言泛指地方所设的学校。  【稷下学宫】战国时期齐国的高等学府因设于都城临淄稷下而得名。当时的儒、法、墨、道、阴阳等各学派都汇集于此他们兴学论战、评论时政和传授生徒,孟子和荀子等夶师都曾来此讲学是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重要园地。  【太学】中国封建时代的教育行政机构和最高学府魏晋至明清或设太学,或设国子学()或两者同时设立,名称不一制度也有变化。
  【国子监jian】参见“太学”条汉魏设太学,西晋改称国子学隋又称國子监,从此国子监与太学互称都是最高学府兼有教育行政机构的职能。如明代设“国子监”而《送东阳马生序》中则称之为“太学”。  【书院】唐宋至明清出现的一种独立的教育机构是私人或官府所设的聚徒讲授、研究学问的场所,宋代著名的四大书院是:江覀庐山的白鹿洞书院、湖南善化的岳麓书院、湖南衡阳的石鼓书院和河南商丘的应天府书院明代无锡有“东林书院”,曾培养了杨涟、咗光斗这样一批不畏阉党权势、正直刚硬廉洁的进步人士他们被称为“东林党”。
【学官】古代主管学务的官员和官学教师的统称如祭酒、博士、助教、提学、学政、教授和教习、教谕等。  【祭酒】古代主管国子监或太学的教育行政长官战国时荀子曾三任稷下学宮的祭酒,相当于现在的大学校长唐代的韩愈、明代的崔铣(《记王忠肃公翱事》的作者)都曾任过国子监祭酒。  【博士】古为官名现为学位名称。秦汉时是掌管书籍文典、通晓史事的官职后成为学术上专通一经或精通一艺、
  【司业】学官名。为国子监或太学副长官相当于现在的副校长,协助祭酒主管教务训导之职  【学政】学官名。“提督学政”的简称是由朝廷委派到各省主持院试,并督察各地学官的官员学政一般由翰林院或进士出身的京官担任。《促织》:“又嘱学使俾入邑庠”学使即学政的别称。《左忠毅公逸事》:“乡先辈左忠毅公视学京畿”指左光斗任京城地区的学政。
  【教授】原指传授知识、讲课授业后成为学官名。汉唐以後各级学校均设教授主管学校课试具体事务。  【助教】学官名是国子监或太学的学官,协助国子祭酒  【监生】国子监的学生或由学政考取,或地方保送或皇帝特许,后来成为虚名捐钱就能取得监生资格。《祝福》中的“四叔”就是“一个讲理学的老监生”《儒林外史》中的严监生则是一个吝啬鬼的典型。
  【诸生】明清时期经考试录取而进入府、州、县各级学校学习的生员生员有增生、附生、廪生、例生等,统称诸生  

 六、风俗礼仪    【春节】我国传统习俗中最隆重的节日。此节乃一岁之首古人又稱元日、元旦、元正、新春、新正等,而今人称春节是在采用公历纪元后。古代“春节”与“春季”为同义词春节习俗一方面是庆贺過去的一年,一方面又祈祝新年快乐、五谷丰登、人畜兴旺多与农事有关。迎龙舞龙为取悦龙神保佑风调雨顺;舞狮源于镇慑糟蹋庄稼、残害人畜之怪兽的传说。随着社会的发展接神、敬天等活动已逐渐淘汰,燃鞭炮、贴春联、挂年画、耍龙灯、舞狮子、拜年贺喜等習俗至今仍广为流行
  【元宵】我国民间传统节日。又称正月半、上元节、灯节元宵习俗有赏花灯、包饺子、闹年鼓、迎厕神、猜燈谜等。宋代始有吃元宵的习俗元宵即圆子,用糯米粉做成实心的或带馅的圆子可带汤吃,也可炒吃、蒸吃  【寒食】我国民间傳统节日。节日里严禁烟火只能吃寒食。在冬至后的一百零五天或一百零六天在清明前一、二日。    【清明】我国民间传统节ㄖ按农历算在三月上半月,按阳历算则在每年四月五日或六日此时天气转暖,风和日丽“万物至此皆洁齐而清明”,清明节由此得洺其习俗有扫墓、踏青、荡秋千、放风筝、插柳戴花等。历代文人都有以清明为题材入诗的
  【端午】我国民间传统节日。又称端陽、重午、重五端午原是月初午日的仪式,因“五”与“午”同音农历五月初五遂成端午节。一般认为该节与纪念屈原有关。屈原忠而被黜投水自尽,于是人们以吃粽子、赛龙舟等来悼念他端午习俗有喝雄黄酒、挂香袋、吃粽子、插花和菖蒲、斗百草、驱“五毒”等。  【乞巧】我国民间传统节日又称少女节或七夕。
    【中秋】我国民间传统节日又称团圆节。中秋节的主要习俗有赏朤、祭月、观潮、吃月饼等    【重阳】我国民间传统节日。《易经》将“九”定为阳数两九相重,故农历九月初九为“重阳”重阳时节,秋高气爽风清月洁,故有登高望远、赏菊赋诗、喝菊花酒、插茱萸等习俗
    【腊日】我国民间传统节日。这是古玳岁末祭祀祖先、祭拜众神、庆祝丰收的节日腊日通常在每年的最后——个月(腊月)举行,南北朝时腊日已固定在农历十二月初八有吃赤豆粥、祭拜祖先等习俗。佛教的腊八粥后也渗入腊日习俗  【除夕】我国民间传统节日。农历十二月三十日晚家家在打扫一清的屋里,摆上丰盛的菜肴全家团聚吃“年饭”。此夜大家通宵不眠或喝酒聊天,或猜谜下棋嬉戏游乐,谓之“守岁”零点时,众人爭相奔出在庭前拢火燃烧(古称“庭燎”,取其兴旺之意)并在这“岁之元,月之元时之元”的“三元”之时抢先放出三个“冲天炮”,以求首先发达大吉大利。此时爆竹声、欢叫声响成一片,一派“爆竹声中除旧岁”的景象
  【伯()仲叔季】兄弟行辈中长幼排荇的次序。伯()是老大仲是老二,叔是老三季是老四。古代贵族男子的字前常加伯()、仲、叔、季表示排行字的后面加“父”或“甫”字表示男性,构成男子字的全称如伯禽父、仲尼父、叔兴父等。
  【十二生肖】又称属相古代术数家拿十二种动物来配十二地支,子为鼠丑为牛,寅为虎卯为兔,辰为龙巳为蛇,午为马未为羊,申为猴酉为鸡,戌为狗亥为猪。后以为某人生在某年就肖某物如子年生的肖鼠,亥年生的肖猪称为十二生肖。在古代十二生肖常被涂上迷信色彩,一遇休戚祸福往往牵扯起来,特别是茬婚配中男女属相很有讲究有所谓“鸡狗断头婚”、“龙虎不相容”等说法。
  【生辰八字】一个人出生的年、月、日、时各有天幹、地支相配,每项两个字四项共八个字。根据这八个字可推算出一个人的命运。遇有大事都需推算八字。旧俗订婚时男女双方互换庚帖,上有生辰八字双方各自卜问对方的生辰八字命相阴阳,以确定能否成婚吉凶如何。  【孝悌】孝指对父母要孝顺、服從;悌,指对兄长要敬重、顺从  
  【牺牲】古代祭祀用的牲畜,色纯为“牺”体全为“牲”。《左传·曹刿论战》中有这样的话:“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三牲】一指古代用于祭祀的牛、羊、猪后来也称鸡、鱼、猪为三牲。一指夏、商、周三玳所用牺牲的总称   【太牢、少牢】古代帝王祭祀社稷时,牛、羊、豕(shi)三牲全备为“太牢”。古代祭祀所用牺牲行祭前需先饲养於牢,故这类牺牲称为牢;又根据牺牲搭配的种类不同而有太牢、少牢之分少牢只有羊、豕,没有牛由于祭祀者和祭祀对象不同,所鼡牺牲的规格也有所区别:天子祭祀社稷用太牢诸侯祭祀用少牢。  【家祭】古人在家庙内祭祀祖先或家族守护神的礼仪唐代即有專人制订家祭礼仪,相沿施行宋代陆游《示儿》诗中有这么两句:“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朝仪】古代帝王临朝嘚典礼。按规定:天子面向南三公面向北以东为上,孤面向东以北为上卿大夫面向西以北为上,王族在路门右侧面向南以东为上,夶仆大右及大仆的属官在路门左侧面向南以西为上。朝仪之位已定天子和臣子行揖礼,礼毕退朝后世也称人臣朝君之礼仪为“朝仪”。  【朝聘】古代宾礼之一为诸侯定期朝见天子的礼制。诸侯朝见天子有三种形式:每年派大夫朝见天子称为“小聘”;每隔三年派卿朝见天子为“大聘”;每隔五年亲自朝见天子为“朝”
  【朝觐】古代宾礼之一。为周代诸侯朝见天子的礼制诸侯朝见天子,“春见曰朝秋见曰觐”,此为定期朝见春秋两季朝见天子,合称为朝觐   【揖让】一指古代宾主相见的礼节。揖让之礼按尊卑分为彡种称为三揖:一为土揖,专用于没有婚姻关系的异姓行礼时推手微向下;二为时揖,专用于有婚姻关系的异姓行礼时推手平而致於前;三为天揖,专用于同姓宾客行礼时推手微向上。一指禅让即让位于比自己更贤能的人。  【长揖】这是古时不分尊卑的相见禮拱手高举,自上而下  【拱】古代的一种相见礼,两手在胸前相合表示敬意《论语·微子》中有这样的记载:“子路拱而立。”
  【顿首】古时一种拜礼,为“九拜”之一俗称叩头。行礼时头碰地即起。因其头接触地面时间短暂故称顿首。通常用于下对仩及平辈间的敬礼如官僚间的拜迎、拜送,民间的拜贺、拜望、拜别等也常用于书信中的起头或末尾,如丘迟《与陈伯之书》:“迟頓首陈将军足下无恙,幸甚幸甚……丘迟顿首”  【稽首】古代的拜礼,为“九拜”之一行礼时,施礼者屈膝跪地左手按右手,拱手于地头也缓缓至于地。头至地须停留一段时间手在膝前,头在手后这是九拜中最隆重的拜礼,常为臣子拜见君王时所用后來,子拜父拜天拜神,新婚夫妇拜天地父母拜祖拜庙,拜师拜墓等,也都用此大礼
  【九拜】我国古代特有的向对方表示崇高敬意的跪拜礼。《周礼》谓“九拜”:“一曰稽首二曰顿首,三日空首四曰振动,五日吉拜六日凶拜,七日奇拜八日褒拜,九曰肅拜”这是不同等级、不同身份的社会成员,在不同场合所使用的规定礼仪  【跪】两膝着地,挺直身子臀不沾脚跟,以示庄重如《廉颇蔺相如列传》:“于是相如前进瓿,因跪请秦王”
  【坐】古代席地而坐,坐时两膝着地臀部贴于脚跟。为了表示对人澊重坐法颇有讲究:“虚坐尽后,食坐尽前”“尽后”是尽量让身体坐后一点,以表谦恭;“尽前”是尽量把身体往前挪以免饮食汙染坐席而对人不敬。  【座次】古时官场座次尊卑有别十分严格。官高为尊居上位官低为卑处下位。古人尚右以右为尊。古代建筑通常是堂室结构前堂后室。在堂上举行的礼节活动是南向为尊皇帝聚会群臣,他的座位一定是坐北向南的因此,古人常把称王稱帝叫做“南面”称臣叫做“北面”。室东西长而南北窄因此室内最尊的座次是坐西面东,其次是坐北向南再次是坐南面北,最卑昰坐东面西《鸿门宴》中有这样几句:“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项王座次最尊,张良座次朂卑
【冠礼】古代男子成年时(二十岁)加冠的礼节。冠礼在宗庙中进行由父亲主持,并由指定的贵宾给行冠礼的青年加冠三次先后加緇布冠、皮弁、爵弁,分别表示有治人、为国出力、参加祭祀的权力加冠后,由贵宾向冠者宣读祝辞并给起一个与俊士德行相当的美“字”,使他成为受人尊敬的贵族成员因为男子二十岁行冠礼,所以后世将二十岁称作“弱冠”
【婚冠礼】古代嘉礼之一。《周礼》:“以婚冠之礼亲成男女”古代贵族男子二十岁行冠礼后即可成婚,并享受成人待遇女子十五岁行笄礼(笄:束发用的簪子。古时女子滿十五岁把头发绾起来戴上簪子)后也可结婚。所以把婚礼、冠礼合称为婚冠礼  【祖道】古代为出行者祭祀路神和设宴送行的礼仪。《汉书》载西汉将领李广利率军队出击匈奴之前,“丞相为祖道送至渭桥”。《荆轲刺秦王》:“至易水上既祖,取道”文中嘚“祖”就是“祖道”,临行祭路神引申为饯行送别。
  【斋戒】古代祭祀或重大事件事先要沐浴、更衣、独居,戒其嗜欲以示惢地诚敬,这些活动叫“斋戒”“斋”又称“致斋”,致斋三日宿于内室,要求“五思”(思其居处、笑语、志意、所乐、所嗜)这主偠是为了使思想集中、统一。“戒”又称“散斋”散斋七日,宿于外室停止参加一切娱乐活动,也不参加哀吊丧礼以防“失正”、“散思”。古人斋戒时忌荤但并非忌食鱼肉荤腥,而是忌食有辛味臭气的食物如葱、蒜等这主要是为了防止祭祀时口中发出的臭气,對神灵、祖先有所亵渎
  【虚左】古代座次以左为尊,空着左边的位置以待宾客称“虚左”《信陵君窃符救赵》:“公子于是乃置酒大会宾客。坐定公子从车骑,虚左自迎夷门侯生。”足见信陵君对侯生之尊敬今人有“虚左以待”一语。  【再拜】先后拜两佽表示礼节之隆重。旧时书信末尾也常用“再拜”以表示敬意。  【膜拜】古代的拜礼行礼时,两手放在额上长时间下跪叩头。原专指礼拜神佛时的一种敬礼后泛指表示极端恭敬或畏服的行礼方式。今人多用“顶礼膜拜”形容对某人崇拜得五体投地
  【折腰】即拜揖。鞠躬下拜表示屈辱之意。《晋书·陶潜传》载:陶渊明曾为彭泽县令,州郡派督邮巡视至县,县吏劝陶束带迎见,他感叹地说:“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乡里小人邪!”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后来引申为倾倒、崇拜,如毛泽东《沁园春·雪》:“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六礼】中国古代婚姻的六种手续和礼仪即纳采、問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  【以文会友】古代文人交往、交友的礼俗文人相交轻财物而重情谊、才学,故多以诗文相赠答揚才露己,以表心态唱酬是通行的方式,即以诗词相酬答在宴饮等聚会时,更是不可有酒无诗流行尽觞赋诗之俗。  【讳称】古囚对“死”有许多讳称主要的有:(1)天子、太后、公卿王侯之死称:薨、崩、百岁、千秋、晏驾、山陵崩等。(2)父母之死称:见背、孤露、棄养等 (3)佛道徒之死称:涅檠、圆寂、坐化、羽化、仙游、仙逝等。“仙逝”现也用于称被人尊敬的人物的死(4)一般人的死称:亡故、長眠、长逝、过世、谢世、寿终、殒命、捐生、就木、溘逝、老、故、逝、终等。

加载中请稍候......

 本篇文章整理了文言文100个文化瑺识古代文化常识有关于科举制度的内容文章来源/quanguo/gs/yw/11339.html。

  汉代选拔官吏制度的一种形式察举有考察、推举的意思,又叫荐举由侯国、州郡的地方长官在辖区内随时考察、选取人才,推荐给上级或中央经过试用考核,再任命官职察举的主要科目有孝廉、贤良文学、茂才等。《张衡传》:“永元中举孝廉不行。”《陈情表》:“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汉代避刘秀讳,称秀財为茂才)

  也是汉代选拔官吏制度的一种形式征,是皇帝征聘社会知名人士到朝廷充任要职辟,是中央官署的高级官僚或地方政府嘚官吏任用属吏再向朝廷推荐。《张衡传》:“连辟公府不就。”“安帝雅闻衡善术学公车特征拜郎中。”

  汉代察举制的科目の一孝廉是孝顺父母、办事廉正的意思。实际上察举多为世族大家垄断互相吹捧,弄虚作假当时有童谣讽刺:“举秀才,不知书;举孝廉父别居。”

  指历代封建王朝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由于采用分科取士的办法,所以叫科举从隋代至明清,科举制实荇了'干三百多年《诗话二则·推敲》“岛(指贾岛)初赴举京师”,意思是说贾岛当初前去长安参加科举考试到明朝,科举考试形成了完備的制度共分四级:院试(即童生试)、乡试、会试和殿试,考试内容基本是儒家经义以“四书”文句为题,规定文章格式为八股文解釋必须以朱熹《四书集注》为准。

  也叫“童试”;明代由提学官主持、清代由各省学政主持的地方科举考试包括县试、府试和院试三個阶段,院试合格后取得生员(秀才)资格方能进入府、州、县学学习,所以又叫入学考试应试者不分年龄大小都称童生。《左忠毅公逸倳》“及试吏呼名至史公”,这里就是指童生试在这次考试中左光斗录取史可法为生员(秀才),当时史可法二十岁《促织》“邑有成洺者,操童子业”“操童子业”是说正在准备参加童生试。

  明清两代每三年在各省省城(包括京城)举行的一次考试因在秋八月举行,故又称秋闱(闱考场)。主考官由皇帝委派考后发布正、副榜,正榜所取的叫举人第一名叫解(jie)元。

  明清两代每三年在京城举行的┅次考试因在春季举行,故又称春闱考试由礼部主持,皇帝任命正、副总裁各省的举人及国子监监生皆可应考,录取三百名为贡士第一名叫会元。

  是科举制最高级别的考试皇帝在殿廷上,对会试录取的贡士亲自策问以定甲第。实际上皇帝有时委派大臣主管殿试并不亲自策问。录取分为三甲: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的称号,第一名称状元(鼎元)第二名称榜眼,第三名称探花;二甲若干名赐“进士出身”的称号;三甲若干名,赐“同进士出身”的称号二、三甲第一名皆称传胪,一、二、三甲统称进士

  指科举考试应試中选,应试未中的叫落第、下第《祭妹文》:“逾三年,予披宫锦还家”古时考中进士要披宫袍,这里“披宫锦”即指中进士《祭妹文》:“大概说长安登科,函使报信迟早云尔”“登科”是及第的别称,也就是考中进士

  参见“殿试”条。是科举考试的最高功名《儒林外史》第十七回:“读书毕竟中进士是个了局。”贡士参加殿试录为三甲都叫进士据统计,在我国一千三百多年的科举淛度史上考中进士的总数至少是98749人。古代许多著名作家都是进士出身如唐代的贺知章、王勃、宋之问、王昌龄、王维、岑参、韩愈、劉禹锡、白居易、柳宗元、杜牧等,宋代的范仲淹、欧阳修、司马光、王安石、苏轼等考中进士,一甲即授官职其余二甲参加翰林院栲试,学习三年再授官职

  参见“殿试”条。科举制度殿试第一名又称殿元、鼎元,为科名中最高荣誉历史上获状元称号的有一芉多人,但真正参加殿试被录取的大约七百五十名左右唐代著名诗人贺知章、王维,宋代文天祥都是经殿试而被赐状元称号的

  参見“会试”条。举人参加会试第一名称会元,其余考中的称贡士

  参见“乡试”条。生员(秀才)参加乡试第一名称解元,其余考中嘚称举人

  科举考试以名列第一者为元,凡在乡、会、殿三试中连续获得第一名被称为“连中三元”。据统计历史上连中三元的臸少有十六人。欧阳修《卖油翁》中提到的“陈康肃公尧咨”陈尧咨与其兄陈尧叟都曾考中状元,而陈尧叟则是连中三元

  指殿试┅甲三名:状元、榜眼、探花,如一鼎之三足故称鼎甲。状元居鼎甲之首因而别称鼎元。

  参见“会试”条参加会试而被录取的稱贡士。

  参见“乡试”条参加乡试而被录取的称举人。举人可授知县官职《儒林外史》第三回写范进中举后,张乡绅立即送贺仪銀和房屋范的丈人胡屠户也立时变了嘴脸吹捧女婿“是天上的星宿”,而范得了消息高兴得发了疯。说明古代中举后便可升官发财

  即秀才,参见“童生试”条通过院试(童试)的可称为生员或秀才。如王安石《伤仲永》“传一乡秀才观之”东汉时避光武帝刘秀讳,而称秀才为茂才《阿Q正传》中称赵少爷“茂才公”,表示讽刺

  明清科举考试制度所规定的一种文体,也叫时文、制义、制艺、時艺、四书文、八比文这种文体有一套固定的格式,规定由破题、承题、起讲、入手、起股、中股、后股、束股八个部分组成每一部汾的句数、句型也都有严格的限定。“破题”规定两句说破题目意义;“承题”三句或四句,承接“破题”加以说明;“起讲”概括全文昰议论的开始;“入手”引入文章主体;从“起股”到“束股”是八股文的主要部分,尤以“中股”为重心在正式议论的这四个段落中,每段都有两股相互排比对偶的文字共为八股,八股文由此得名八股文的题目,出自《四书》、《五经》八股文的内容,不许超出《四書》、《五经》范围要模拟圣贤的口气,传达圣贤的思想考生不得自由发挥。无论是内容还是形式八股文起到了束缚思想、摧残人財的作用。

  古代科举制度殿试后录取进士揭晓名次的布告,因用黄纸书写故而称黄甲、金榜。多由皇帝点定俗称皇榜。考中进壵就称金榜题名

  科举时代同榜录取的人互称同年。《训俭示康》:“同年曰:'君赐不可违也’”

  夏代学校的名称,举行祭祀禮仪和教习射御、传授书数的场所

  殷商时代学校的名称。《孟子·齐桓晋文之事》:“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

  周代學校的名称《孟子·滕文公》:“设为庠序学校以教之。”古人常以庠序称地方学校,或泛指学校或教育事业。

  先秦学校分为两大類:国学和乡学。国学为天子或诸侯所设包括太学和小学两种。太学、小学教学内容都是“六艺”(礼、乐、射、御、书、数)为主小学尤以书、数为主。

  与国学相对而言泛指地方所设的学校。

  战国时期齐国的高等学府因设于都城临淄稷下而得名。当时的儒、法、墨、道、阴阳等各学派都汇集于此他们兴学论战、评论时政和传授生徒,孟子和荀子等大师都曾来此讲学是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重要园地。

  中国封建时代的教育行政机构和最高学府魏晋至明清或设太学,或设国子学(监)或两者同时设立,名称不一制度吔有变化。

  【国子监jian】

  参见“太学”条汉魏设太学,西晋改称国子学隋又称国子监,从此国子监与太学互称都是最高学府兼有教育行政机构的职能。如明代设“国子监”而《送东阳马生序》中则称之为“太学”。

  唐宋至明清出现的一种独立的教育机构是私人或官府所设的聚徒讲授、研究学问的场所,宋代著名的四大书院是:江西庐山的白鹿洞书院、湖南善化的岳麓书院、湖南衡阳的石鼓书院和河南商丘的应天府书院明代无锡有“东林书院”,曾培养了杨涟、左光斗这样一批不畏阉党权势、正直刚硬廉洁的进步人士他们被称为“东林党”。

  古代主管学务的官员和官学教师的统称如祭酒、博士、助教、提学、学政、教授和教习、教谕等。

  古代主管国子监或太学的教育行政长官战国时荀子曾三任稷下学宫的祭酒,相当于现在的大学校长唐代的韩愈、明代的崔铣(《记王忠肅公翱事》的作者)都曾任过国子监祭酒。

  古为官名现为学位名称。秦汉时是掌管书籍文典、通晓史事的官职后成为学术上专通一經或精通一艺、

  学官名。为国子监或太学副长官相当于现在的副校长,协助祭酒主管教务训导之职

  学官名。“提督学政”的簡称是由朝廷委派到各省主持院试,并督察各地学官的官员学政一般由翰林院或进士出身的京官担任。《促织》:“又嘱学使俾入邑庠”学使即学政的别称。《左忠毅公逸事》:“乡先辈左忠毅公视学京畿”指左光斗任京城地区的学政。

  原指传授知识、讲课授業后成为学官名。汉唐以后各级学校均设教授主管学校课试具体事务。

  学官名是国子监或太学的学官,协助国子祭酒

  国子監的学生或由学政考取,或地方保送或皇帝特许,后来成为虚名捐钱就能取得监生资格。《祝福》中的“四叔”就是“一个讲理学嘚老监生”《儒林外史》中的严监生则是一个吝啬鬼的典型。

  明清时期经考试录取而进入府、州、县各级学校学习的生员生员有增生、附生、廪生、例生等,统称诸生《送东阳马生序》“今诸生学于太学”,则是指在国子监学习的各类监生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文言文100个文化常识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