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有什么模拟电子技术基础方面的好书推荐?我想在这方面多学点东西!

这次琥珀哥给大家分享优设站酷等设计平台推荐过的10本经典好书包括视觉、版式、字体、配色等等。重点是所有推荐的书均有电子版可供免费下载阅读!

本资料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版商所有如果你喜欢,请购买正版!仅限个人学习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请在下载后24小时内删除

设计师想学习更多接单赚钱技巧可以加微信 ,备注接单学习从线上拓展客户,到谈客户和报价技巧防止改稿骗稿,如何零成本成立工作室快速赚钱等等嘟有教

1、《形式感——网页视觉设计创意拓展与快速表现 


晋小彦,一个网页设计手艺人入行早年曾与朋友一同组建工作室经历过两姩不太专业的野生派设计生活,后受圈养于国内游戏公司从三位一体的技术混沌派到团队合作的专业分工体系,从单纯的视觉执行到系統的品牌包装从标准化的PC端网页到多样化的移动设备网页,经历了不同时期不同形式的网页视觉变化至今仍然执迷不悟的驻足于网页設计阵营,始终关注网页形式变化未曾改嫁。在这六年的网页设计工作中积累了一些值得分享的经验部分文章在网络上获得了设计同荇的认可和大量转发。现受圈于腾讯游戏官方设计团队TGideas


2、《写给大家看的色彩书2:色彩怎么选设计怎么做 


梁景红(Relen)色彩设计类畅销書《写给大家看的色彩书1——设计配色基础》作者,色彩专家、网页视觉设计专家设计教学作家。多年平面、网页设计师工作经验之後跨界成为插画师、摄影师,不断提升专业高度出版了8本以上相关专业著作。  国内优秀的设计教学作家她是国内**早研究网页视觉嘚设计师之一,出版了多本相关著作广泛受到好评,其中两本图书的版权输出到台湾地区是网页视觉教学研究的佼佼者。之后作为Adobe
Illustrator专镓为Adobe编写认证考试的标准教材。近几年她把研究方向转为色彩、色彩心理学、版式、插画、美学和设计心理学等领域。

在感性与理性の间游离在艺术与商业的选择中权衡。色彩!如何在个体感受与大众审美之间抉择直觉、色卡或客户,到底谁说了算该是有答案的時候了。

3、破茧成蝶-用户体验设计师的成长之路 


刘津网易设计经理,北京大学数字艺术系硕士2009年至今从事交互设计工作4年,2010年加叺网易用户体验设计中心现任网易技术部设计经理,负责该部门交互、视觉、用研团队的管理网易多款产品的设计体验负责人。   李月网易高级交互设计师,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设计艺术学硕士曾在淘宝UED工作,目前供职于网易从事Web端、手机客户端的交互设计工作,对体验设计永远都有一颗炽热的心

网易资深交互设计师力作,全彩印刷网易创始人丁磊鼎力推荐用户体验设计业内专家一致好评

4原研哉设计中的设计 


原研哉日本中生代国际级平面设计大师,日本设计中心的代表武藏野美术大学教授,无印良品(MUJI)艺术总监

当你洇为读完读完这本观念设计书而感到越来越不懂设计时,这并不等于你对设计的意识倒退了而是证明你在设计的世界里又往更深处迈近叻一步。

喜欢设计的人从事设计的人以及了解设计的人希望可以读此书。


池田拓司曾任职于Nifty公司和Hatena公司,2012年4月起担任COOKPAD公司设计师除叻负责智能手机站点设计,他还致力于设计模式的抽象化与规范化并通过Sass构建UI设计框架。著有《HTML5技术评论》一书(合著Ric
Telecom出版)。     陈筱烟  毕业于复旦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主要研究方向为跨设备人机交互理论。从大学时期开始接触Java、JavaScript程序开发目前对Web应鼡及智能手机应用开发很感兴趣,并参与Android开发文档翻译项目译作有《JavaScript编程全解》《两周自制脚本语言》等。

本书有助于移动应用及移动站点设计师系统学习界面组件及相应的设计模式核心开发人员、产品经理及团队负责人也可参考本书,进一步了解各类界面元素的用途與特性优化应用结构与功能设计。

6、《设计师要懂心理学 


Susan )并出版了多本著作,如《设计师要懂心理学》《网页设计心理学》《抓住听众心理:演讲者要知道的100件事》 

超级畅销书《设计师要懂心理学》姊妹篇 涵盖心理学和神经科学领域先进的研究成果解决网站、应鼡程序、可穿戴设备和人工智能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提出的设计难题

7、设计心理学 


,美国认知心理学家、计算机工程师、工业设计家學会的发起人之一。现为美国计算机科学系和心理学教授是尼而森-诺曼集团(Nielsen
Group)咨询公司的创办人之一,苹果计算机公司先进技术部副總裁1999年,Upside杂志提名诺曼博士为世界100精英之一2002年,诺曼获得了由专家协会(SIGCHI)授予的终身成就奖作为一个以人为中心的设计的倡导者,诺曼最著名的书就是《设计心理学》 

《设计心理学》是2010年出版的图书,作者是唐纳德·A·诺曼。诺曼博士用诙谐的语言讲述了许多我们ㄖ常生活中常常会遇到的挫折和危险帮我们找到了这些问题的关键。

8、《像艺术家一样思考 


贝蒂.艾德华博士的《像艺术家一样思考》被译成14种语言文字畅销全球。在所有教授绘画的书籍中该书被广泛采用。她的《画出你心中的艺术家》亦全球畅销。此外她的著莋也成为IBM、通用电气、苹果电脑、迪斯尼等企业的创造力培训课程用书。

如果你觉得自己没有绘画天赋、怀疑你没有能力学好绘画或者伱喜欢绘画但是无法像孩童那样快速领悟绘画的技巧,本书即是你的绘画指明灯让你终生受益。  如果你已经能够像专业艺术家那样繪画或者是一个正在接受培训的艺术家《像艺术家一样思考系列》将使你的绘画能力更上一层楼,加强你的艺术观感让你更自信。


马克·凯斯特勒,是全美超受欢迎的电视绘画节目讲师、艾美奖获奖者,他的书全球累计销售500000册

适读人群:所有想学习绘画的读者,特别是┅般读者好玩又容易的学习方法;30天,甚至更短的时间你就能学会绘画;全球狂销500,000册打破绘画类图书的销售奇迹。

10、《UX设计之道——以用户体验为中心的Web设计 


RussUnger是靠前很好用户体验设计与研究专家 他曾在很好的数字广告公司、财富500强公司以及创业公司工作
并不定期茬各种在线UX杂志上发表文章此外 他还是哈林顿设计学院的顾问。

本书的目标是提供一些基本的工具及应用场景帮助你及工作团队一起来使用这些工具和方法正如你将在本书很多章节中看到的那样我们没有尝试包罗万象、迎和所有的人但我们试图给你提供一些用户体验-ux设計师需要具备的核心信息和知识。除了我们自己的案例外
我们还提供了一些帮你了解如何开始准备基本材料的案例 让你可综合这些信息来創建某些更新、更好或者是更适合自己意图的东西

想要领书的小伙伴,请关注公众号“琥珀设计商学”回复“领书”即可。



加载中請稍候......

标题:【名家作者】詹宏志谈学習与阅读(完整版 全文5万4千字,转自豆瓣)

我如何停止忧虑转爱广告
阅读的美好经验——找回智慧的心
听君一席话(詹宏志谈读书)
掘井与煎藥—几种改变人生的读书方法
有关学习的观念有几个新的重心
数字阅读时代 有知识的人走得远
—————————————————————————————————————————————————


(詹宏志台湾出版人,曾任远流出版公司总经理、城邦集团董事長)
我没有其它知识来源也很少跟活人接触,是书里头讲的故事让人向往的行动、概念跟某些生活的情节,都不知不觉的会引诱你囿天如果在实践的过程当中借用了或重复了所看到的东西,有些可能不适合有些就很契合,一点一滴就变成自己的life style
◎你经常背一个大書包,以前对你一个旧旧的皮书包尤其印象很深你对书包一定有一套自己的看法与用法,我们就从书包谈起吧谈谈你怎幺看待自己的書包,如何选择又如何使用
●我有十几个书包,大部分都是随意得来的像我今天用的这个书包就是五月底去参加国际杂志年会(World Magazine Conference)时候拿的。
之前我也用过几个特别喜爱的书包八○年代初我在纽约的格林威治村买了一个皮制的包包,一直到九○年代初我都带它,直箌带子断了两次不能再缝,就放弃了后来又用了一个有品牌的(Dolce and Gabana),是朋友送的可能东西装太多,重量太重用一阵子就不行了。這让我有个感触如果有个很喜欢的包包,用久之后必须退休的时候不免感伤。要避免这样的感伤就是避免跟书包建立感情,所以后來就随便用
我有一个朋友,绝不养宠物因为人的寿命往往比猫、狗长,所以越爱它生离死别的痛苦就越大。我第一次有这个经验昰在年轻时候。那个年代收书买书不是很容易当时我很喜欢收集书的特殊版本,大概收了将近一万多本书有天,报社老板突然派我去媄国一个礼拜之内,我把父母亲送去南部把妻子送回娘家,屋子里面没有什幺值钱的东西就剩一堆书,所以我把这些书分成四个部汾寄放到四个朋友那去。回来之后有一部分,朋友很好心地送回来给我有些也就没去拿了。那种感受就刻骨铭心人生无常,收藏哆少东西有一天说没有就没有了。不是不想留是真的留不住它。之后我买书,随着所得愈增高就愈败家但慢慢不再想收藏特别的書,而是买要用的书如果朋友要借书,我也就让他拿去如此包括我自己写的书,有的绝版之后连我自己一本也没有了

我有几个类型嘚收藏,因为和工作有关所以量有点大。我有几千本推理小说、几千种旅行文学的书那都是收了十几、二十年了,上穷碧落下黄泉铨世界到处跑,到处留话留资料给旧书店的老板,希望如果看到书可以通知我。我计划这些收藏也许未来就捐出去我儿子当然觉得悶闷不乐,为什幺不留给他只是我看过太多事,像胡适这些人死后,家人各有各的发展没有人能对付这些书,所以最好在死之前赶赽写下以后我死了,我的书都变成公共财这样至少还会有人读。如果书属于谁那个人就一定是杀手,要不他太珍惜、不利流传要鈈他不珍惜,不知道这是什幺东西书如果跟人没有关系,意义就不大


书包也是如此。我几个最爱的书包都不堪负荷先引退了,所以峩现在用书包就很随意也很没有纪律,今天想带什幺就带什幺所以书房中十几个书包,每个都装有某几篇东西、几本书有时候都忘叻有哪些书在里面。
◎为什幺总要把书包装得那幺重呢都装些什幺?
●就是贪心我看书很快,总怕手边没有书可看所以每天早上出門前就会慌张地想,书包里应该多放几本什幺书
我可能会有一大堆相关的资料、正在处理的文件要带,可是只放一本书又很不甘心怕囿时候可能会突然想看某些书,所以忍不住就想多塞一点好在做出版最不怕搬书,不怕书包重所以书包中总是有很多本书。通常都昰些气氛完全悖反的书,可能想跟一个题目搏斗所以放了一本历史的书,又怕有些零碎的时间比较想看娱乐性的书因此又偷偷放了两夲小说。
◎网络上有一篇文章写詹宏志躲在会议室里读侦探小说──一个人对着书本的专注场景,显然是个极其动人的画面
●我也看過那篇文章。那大概是指开会的时候因为我一定准时或者提早进办公室,可是其它人可能容易被事情绊住比较晚来我就会先看书,等其它人到就赶快把书藏起来,大概是那时候被偷看到了
工作之后,读书时间越来越支离破碎我在办公室出了名,因为我上楼梯会一媔走路一面读在街上走路、过马路等红灯、搭公交车,我也拿着书时间零零碎碎,不凑起来就一点都不值钱有一天我从凯悦饭店开唍一个会出来等车子,坐在路边就把书拿出来看被一家周刊拍下来,还写了一点半嘲讽的报导类似“这样子公司还会有人在经营吗?”等等我的时间的实情就是如此。如果不用这些时间就达不到年轻时候那幺自在就可以读的量。现在是兵马倥偬所以我学曾国藩读書的方法。
我自己会在出版业里做那幺久也不完全是对出版那幺热爱的缘故,因为其实对出版灰心丧志的时候也很多但只要到其它行業,都做不久因为会觉得怪,觉得少了一个东西觉得上班看书罪恶感特别重。以前我在唱片公司某天没事就把书拿出来看,突然有囚敲门我吓得赶快把书藏起来。后来想想我是总经理,没有人会开除我来的都是同事,也不会怎幺样但我就是觉得这时间是别人嘚,看书是personal enjoyment好像是用别人付薪水的时间做自己的事情,会很不好意思在出版社上班,则可以理直气壮的看书因为在那个时间看书,還可以帮老板把钱赚回来
看书对我来说像是酗酒一样,无可救药的陷溺东看一点西看一点,心理上就感到开心
(2):阅读的时间与涳间
◎这样片段片段地阅读,你怎幺延续印象
●年轻时候完全不成问题。现在要接起来花的力气就大了,如果间隔时间长了点就必須再看一下前面。但我现在也看得很开因为时间就是这幺破碎,看多少都无所谓接不起来就算了,我没有那幺在乎年轻的时候,一唑下来看书我就会拿出笔记,现在也不会了读书是打发生命,并没有要拿它来干嘛我说这是阅读的“快感政策”。
◎我记得你有早起的习惯你的阅读时间有没有特别分配?
●我起得非常早大概是四点半起来,那是最舒服的时间这段时间我就用来看书、写作、上網。我是乡下人本来就比较早起,但刻意这幺早是大学开始熄灯之后,我就会拿着书到餐厅里面读到两点,然后回宿舍睡到六点起來我养成一种纪律,让睡眠长度维持在四到四个半小时
后来到报社工作很晚睡,离开报社之后第一件事情就是调回早睡早起,十二點睡四点起来,一直维持了二十年即使外出旅行也是如此,到那个时间就自然醒来那时候周围环境是静止的状态,这状态跟晚上又鈈太一样晚上读书是“渐入困境”,早上读书则是“渐入佳境”当看完书要出门时,会精神饱满早上读书不那幺时髦,但效率比较恏早上也是比晚上好的写稿时间。我现在觉得晚上需要咖啡、克补,需要一些搏斗早上就不需要,是在慢慢打开的状态早上的时間最完整充实,一出门时间就支离破碎,连回家的时间都不可预测
我大概八点左右出门,然后若是中午没约会在办公室吃便当,大約有一个小时的时间可以读书我在工作当中最喜欢的一种情况是,订好一个约会但对方临时失约,突然间多出两个钟头那是非常开惢的事情。
◎晚上回到家之后你怎幺安排时间都读些什幺?
●我还是会看书但现在比较不能对付硬的东西,因为会疲倦所以读一些尛说,一些比较轻的论述年轻时,睡觉前躺在床上还都可以读《方以智晚节考》或是微积分。那时候脑筋清醒现在精神状态都有自嘫律在支配。
◎对于阅读的空间有没有特别的讲究?
●我有固定的空间也有不固定的空间。固定的空间是我家里某几个位置以前是書房,现在书房放电脑一旦坐上去,书就变成配角了所以我看书的地点主要在客厅的一张桌子上。它跟了我很多年几次搬家都留着,那张桌子很大可以同时放很多书。我看书喜欢对照参考所以有时会同时打开好几本,我的习惯是如果看到人名我一定查出此人的苼卒年份,然后写上去产生一种check的功能。所以我很喜欢用那张桌子如果是假日,我就会在一张面对窗外的沙发阅读那是relax的地方,连讀书的心情都不太相同办公室里,我也非常喜欢会议桌这桌子开会当然令人头痛,但只有一个人的时候就很舒服
这些年来,我尤其囿点心得的空间是在候机楼跟飞机上因为经常要花很多时间在飞机上,我看书又很快所以一定要计算飞短程要带多少书,长程又要多尐如果碰到转机延迟的时候,就会出现青黄不接的问题必须想办法在机场补充货源。这是中毒者的迹象要按照剂量来,一天打两针如果没有就会双手发抖,口吐白沫必须找到新的药。所以我必须很有计划我不带很多书出去,因为会减少带书回来的力量有时候峩也会带一些可以在路上看完就丢的书,同样的空间就可以换新书回来
(3):阅读的习惯和方法
◎谈一谈你的阅读习惯和方法吧。
●我讀书不是很有系统但大概可以分为两部分来说。一是某一段时间可能三年、五年,对几个题目充满好奇我会比较有计划地找相关书籍来读,寻找渊源、建立自己的理解脉络其它部分,就是放纵自己看吸引我的题目不管它有什幺意义、用途。比较有计划的部分大概都同时维持三到四个题目。譬如我曾经有过一段时间花很多力气想了解public culture包含批判面跟解放面,所以去读有关的各家理论想要知道一個大概的面貌。
比较没计划的部分像十几年前,写完《创意人》、《城市人》之后准备写一个题目叫《旅行人》,还取了一个副标题:“关于行动的静思”或“关于旅行的形上学”,意思是说人之移动,其中有一部分看起来没有具体的动机好象除了去把财富花掉の外,没有积极的目标然而事实上这里面另有价值。譬如中国认为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西方相信travel的教育功能,这行动本身一定有一個隐藏的意义所以我想用带着故事,带着反省、理论的形式最后提出一个新时代的旅行观的小书。
会有这个动机是从康有为的《欧洲十一国游记》开始,特别是拿他在里面所说的话去对照后来他所做的事,再以一个今天的旅行者的角度做比较等到要动笔了,我觉嘚我拥有的故事还不够多就想应该看更多像康有为一样的旅行者,他们都基于不同的理由去了某些地方待在某些地方,回来后改变成叧外一个人从他们的叙述、感受,我来看看更多的why people travel这样的故事
这是1987年的事。一开始我是找大家都熟悉的、有名的探险家慢慢就找到哽冷僻的作家,书已经沉默在时间胶囊里的作者越找越多,忘路之远近所以,等到我回过神来十二年就过去了,然后搜了一屋子这樣的书有些书很难找,但幸运的是我有一个姊姊刚好在美国图书馆学系读博士,所以通过她的力量所有买不到的书,就设法用馆际茭换的方式借来影印给我这本书到今天都还没写,阅读的过程对书的写作帮助也不大这些旧典不一定是经典,但在西方过去几百年里頭曾经是很重要的东西而中文世界是没有的。所以后来就逐渐产生一个计划成为“城邦”里面“马可孛罗”的旅行文学。书都选好了只是受限于我写导读的能力,出得太慢
这个题目就是有点不期而遇。我不知道我在找什幺东西就多看几本,每一本都指向过去影响咜的书这些书在历史上有个暗流,往上会溯到上游往下会到下游,所以不知不觉就把这系统给读起来近年来这些题目的形成,我都歭一个比较放纵快感的政策看哪个题目让我有感官上的欢愉。
◎透过阅读来加强自己的能力你这方面一直身体力行。不管你过去学电腦还是花五、六年时间了解财务相关问题,你透过阅读来获取一些专业能力的方法秘诀为何?
●我是一个畏惧跟人接触的人很怕问囚问题,也怕去上课每当我碰上什幺不会的东西,就觉得没关系这世上总会有相关的书。所以我习惯用读书来解决工作里某一技能嘚困难。
不会的东西就找书这其实是在学校里面的训练,一个题目怎幺通过书的寻找把它包围起来。在出版业的生涯里我原来是一個编辑。但是在“远流”的时候我下定决心从编辑跳到marketing的角色。于是我把台湾所有跟marketing有关的教科书跟谈marketing的商业书找来,四、五十本都讀了所有理论在内心反刍,试着在工作上验证这个习惯到今天还是一样,每当遇到困难或者新做一件事,比方说电子出版要了解哏数字版权保护技术相关的东西,就是找书来读当然现在工具更多,不一定是书可能透过internet就能搜寻到很多文章。
很多人书读得很好泹是并不真正相信书,没有跟书反复交谈我认为书很少说错,也不会让人无所依从我们不应该只按照表面来理解,而是必须反刍扣問作者的鬼魂。这几十年中因为我的工作范围一直在变动,读书这个技能帮了我很大的忙不然我每个月都要上课,三十年的东西可能偠用六十年来学我很幸运的在读书的时候,有得到读书的基本技能整个学校教育,就是应该教会大家读书的技能
◎学会读书的方法,应该是学校教育中很基本的一件事情现在对很多人来讲,反而变成一个问题为什幺?
●现在的教育系统好象是在为大家找答案,洏不是给找答案的勇气跟能力所以,从小学开始读书识字之后应该培养的技能是“我要怎幺自己去找要读的东西”,怎幺把找到的东覀用不同的方法混合起来然后可以以自己叙述的能力表达出来,这样才能占有它如果一本二十万字的书,可以用一千字说出来那就表示读懂了。这是一种技能到了高中应该有完整独立读书的能力。
可是在台湾到了高中,学生仍然被保护着并没有被要求孤独地去選择、去解决问题,而是被告知、是在复述教育者所知道的事情高中生的读书能力仍像是小学生,所以到了大学当高中来教,独立阅讀的能力都晚了一个阶段现在大学中老师还是讲课太多,教的也只是他知道的事照理说,阅读世代应该是越读越大所以老师要给个范围,让学生独立去读那幺每个人都读不一样的东西,阅读的面貌就会不一样扩散出来力量就变得很大。他们也才有机会知道如何孤獨地透过书来解决问题
◎你刚提到很多人书读得很好,但是并不真正相信书请就这一点再多谈一谈。
●很多人看书是因为觉得应该看書而不是真的喜欢看书、想跟书做交流。我常说真正的阅读,是要和作者come to the terms跟作者讨价还价,这样才能真正得到东西如果只是听作鍺单方面地说,那只是鹦鹉一般的知识不是真正的知识。现在教育给学生太少自我执行跟自我表达的机会也很少有机会让他们选择自巳要看的书。而读书的时候很多人又太容易就按照字面的意思读,并没有真的让作者说出话来你既然没有扣问到作者的灵魂,当然是談不上相不相信他的
我是一个相信书、会跟着书工作的人。我相信“Books never failed us”因为我会跟书反复交谈。举个例子当初《PC Home》杂志要上市的时候,大家都知道marketing有四个P因此要考虑Product做什幺,Pricing要做什幺结果在开会讨论的时候,发现同事对Pricing这个概念很天真要研究杂志定价政策的时候,他们的方式就是看同类型杂志的定价结论是,如果要走高级路线定价就是两百到两百二,如果要走大众路线那就一百二到一百伍。他们把世界上已经发生的状况当成一个范围
但是,如果把定价落在世界上已经存在的价格范围里那就不叫Pricing,反而是不要动到Pricing了洳果真的要用Pricing作工具,就要脱离世界上对价格已经熟悉的定义要不就做比原有价格贵很多,要不就是低到变成破坏每一个东西,原理嘟一样本来这四个P是策略工具,结果却被理解成一种检查项目检查是检查过了,可是却没有想过真正要做什幺
◎除了借助阅读来增強自己的专业能力之外,阅读对于你的life style、饮食这些方面的作用又是什幺
●我是made by books ,也是ruined by books是为书所造也为书所毁。我没有其它知识来源吔很少跟活人接触,是书里头讲的故事让人向往的行动、概念跟某些生活的情节,不知不觉地会引诱你有天如果在实践的过程当中借鼡了或重复了所看到的东西,有些可能不适合但有些就很契合,一点一滴就变成自己的life style
我的父亲是八斗子人,他吃饭是无鱼不欢鱼,还一定要是海鱼他对鱼的理解非常深刻,我因为常跟他一起去买菜在旁边看,所以只学到我父亲的十分之一就已经变成我同辈间朂会买鱼的人。我对家乡某些食材的体会没法像我父母亲那幺深,相对而言我没有那幺固着,在文化上我是流浪的人但我目前的生活跟我的父母有很大的不同,因为接触的东西太不一样了我读大量的西方书籍,就会反映到厨房里头例如书的作者提到某种特别的菜,有天若真的看到我就一定会买回来试试看,所以我的厨房有很多异国情调这不是我的父母亲有机会接触到的。我透过阅读学会做許多没有去过的地方的菜。也许有一天真正到那个地方的时候会发现我做的根本不是那地方的菜。但起码就目前来说就算我做错了、說错了,现场可以指正我的人很少
四、五年前谢材俊跟我提到他想开一个丛书叫做“一本书”,概念是每个人心中一定有一本书他非常非常喜欢想把它介绍给别人。他想找一堆人来推荐我说如果你不介意,我就提供一本食谱这让旁人吓一跳,可能没有人想到这些食粅书写已经在我身上起了一阵子的作用例如伊丽莎白?大卫(Elizabeth David)的书,这已经不是现代化的食谱不精确、不好用、也没有图,但是有強烈的散文跟考古性格这是我所指的食物书写,或者叫做food narrative是泛指对食物的态度,各式各样的书写
我后来意识到不只翻译的书,台湾夲地的食物书写力量也大起来了过去写食物,只有人文背景式的逯耀东或者以回忆为主的唐鲁孙。前者是用行动来寻找失去的味道後者是在梦中寻找家乡跟他年轻时候的滋味。但现代人足迹广了能写各国美食的人越来越多,新一代的品尝者经验是丰富的,穿透其咜文化能力很强讲法国菜等各种系统的功力越来越高,本地创作的力量也在发生所以可能food narrative在台湾有机会成为一小支,这个范畴的建立看起来是在发生中。
◎那幺旅行呢你是一个很爱旅行的人。旅行如何跟你的阅读互相呼应
●“读”永远比“走”能到更多的地方。峩去一个地方之前会读很多关于那个地方的书,所以到达之后会看起来像是对那里很熟悉的人我有一次跟一群人到日本旅行,坐慢车停在一个很大的站。我突然间想起一本推理小说就跟同行的人说,我们应该下来对面等一下会有快车,能更快到达我们要去的地方下车后过两分钟,就真的来了辆快车我的朋友问我是不是到过这个地方,其实没有只是突然想起那本书提过。
读很多关于一个地方嘚书好处是去到那里,如见故人有一种熟悉感,每个地方变得比较容易料理我第一次去汉城,就带了很多日文的汉城导游书还把所有韩文字母的发音用日文记住,记了大量的菜的名字几个要去的餐厅。这样下飞机到旅馆在脑中想一下地图,就钻到一家在小巷子裏的店看起来很熟。因为书使得一个陌生地变成很容易料理,这是现代导游书的知识有情报的性格,古时候的书没办法写得这幺详細
我一旦想去一个地方,行动还没发生书就已经发生了,可能会把几本guide book都读上几遍我对路径要怎幺走,好象已经熟到可以跟从那个哋方回来的人谈但我其实没有去过。这是一个典型的行动侏儒所代表的意思书给了我欲望要去,可是书比我的行动早走了许多因而產生很大的陷阱,就是少了与一个陌生地方“遭遇”、“不期而遇”的机会少了一点惊奇。可能所有的工作都太可预期也可能写书的囚品味不佳,让你失去沟通、碰撞的机会所以更好的方式应该是找一点平衡:听一点书的建议,然后再任性一点把所有的书都收起来箌街上去游晃。
◎你也接触过电影、绘画这些书以外的不同阅读标的都是如何对待?
●真实的人生是在书之外所以,最终的对照一定還是要到生活上来但人生苦短,不是有那幺多机缘来接触那幺多东西书就变成一个替代性的经验,可能有点皮毛、有点空虚但它给峩机会让一辈子可以过二十个辈子的经验。你可以谈一个地方的菜色但你从没去过那个地方,这是书的力量只要读了书能懂,就乐趣無穷我读书的目的不是为了书,而是对于一个更大的世界的向往我希望有机会能跟真实世界面对面。书是个替代也是个媒介也许真囸面对面的经验是书不能替代的,但是因为它我才会有那幺大的勇气说哪天要去某个地方。
我们小时候读书环境那幺糟为什幺还可以創造出那幺大的力量来?小时候我读一本黑白的西洋艺术史第一次看到梵高的画。黑白的照片没办法表达细致的色彩与层次变化但是那幅画就深深烙印在脑海中,对美感经验也有影响这成了一个动力,有天一定要去追寻等到真的站在美术馆那张画前,眼眶就热了起來我们来自那个时代,那幺少的凭借却可以把人带到那幺多地方真是很神奇。书其实是一个召唤是要你去见真实世界本身。现在有哽多更好的书可是书不是凭借的全部,有更多可替代的东西所以书反而没有过去那幺有力量。
◎你觉得这二十年来台湾阅读环境最大嘚变化是什幺
●书从太少变成太多。书从很珍贵的占有到变成有点多余、到不想照顾它这是不一样的痛苦。我有时候不能想象为什么家里有这幺多书,但我的小孩在书架间走来走去却没有意识到书的存在,没有任何强烈的动机去看书这是很大的变局。小时候家裏每一本书,我可能都会看上五遍十遍听到同学家中有一套世界童话全集,就分三个周末到他家看完一个镇上能找到的书就是那样。烸天就只想找到有字的东西把它看完。
那个村子太小书也太少,进到城里发现新的来源,就很开心一直到八○年代初,走在重庆喃路每家书店每个礼拜陈列了哪些新书我都能指认出来,这社会的总生产还没超过你的负荷现在就不可能了,进入书店会感到迷惘數量太多跟没有方向都让人困惑。现在我们有个很新的课题是不论身为个人还是群体,我们怎幺来料理社会上这幺多书书多一定是好倳,但也带有些困难这些困难没解决,那些好事就不会明朗
(5):网络阅读与《大英百科全书》
◎那幺网络呢?你是怎幺看网络阅读以及电子书这些东西?
●电子书可以说是印刷形式上不同的书但internet就是完全不一样的东西。跟电子书比起来那是一个更大的存在,像昰一本非常大而丰富的书有一万页但是没有编页码又散落一地,网络是比我们过去熟悉的印刷的世界更大的知识跟信息的来源但处理能力比书麻烦得多。如果没有好的训练网络的帮助其实很小,只会让人迷失
书是经过处理的东西,作者、编辑可能提供了架构Internet则没囿。网络真正的价值是它可以用迅速的方式搜寻、取得已经存在的讯息这是传统书籍没办法比拟的。但网络是困难的东西因为这些讯息彼此之间的关系是被使用者决定,如果不是使用者自己体系井然力量发挥不大。网络需要高阶训练才能产生力量不然,就只能在其Φ东窜西窜好处是讯息跟行动可以连结起来,例如购物从引发兴趣到了解到采取行动,可以在一条线上完成在真实世界,这是分开來的
◎以前你讲过百科全书是让人感到假性博学的东西,现在网络也有这种作用那幺这两者之间的差别是什幺?

●网络比任何百科全書都大得多了所以从某些角度看,百科全书的价值低很多每一部百科全书都有当时编辑的要旨、基本想法,所以百科全书可以提供的概念跟你要相信它的方法很接近。但网络全部是要看使用者它讯息很多,但有时候很难料理因为讯息太多了,有跟没有一样网络幾乎是另一个真实世界,需要自己建构需要导引。但是单一要取得一个事实网络比百科全书更快、更具体、更丰富、更多元。如果你昰一个有相当判断能力、有使用书、有知识训练的人网络已经大大减少了查询百科全书的机会,几乎取代了百分之九十

◎你原来对《夶英百科全书》全书三个架构Micropedia、Macropedia、Propedia的评价,在网络版出现后有什幺变化?


●网络有了《大英百科全书》后其意义已经完全不一样了,咜从让你感受到占有世界知识的角色变成是帮你认证(reconfirm)世界知识的查考项目。网络上的版本已经不是你取得知识的第一站而是要确萣这些知识是否可靠的第二站。
《大英百科全书》的三架构某种程度上可说是在一个还没有数字工具的时代,率先显示数字时代可以做嘚事Micropedia跟Macropedia之间的关系,就很像今天网络的“层”的关系第一层Micropedia的部分,可以让我知道的东西可以这幺多如果我想知道更多,就到第二層Macropedia的部分实体《大英百科全书》过去用字母来排列内容的时候,并没有分层的概念知识的多寡已经预先被决定了,哪个条目重要就寫两万字,不重要就写一千字,使用者没有办法自己决定八○年代之后,《大英百科全书》开始使用Micropedia、Macropedia、Propedia的架构帮助我们可以快速查考,或者深度检索而今天,网络本身已经是最好的工具可以分很多层,来解决逐步扩大的需求使用者可以决定自己要停在第几层。
至于Propedia其实是未来知识架构的展现。当时没有科技工具但它用一个新的方法告诉你最后知识可以形成这样。Propedia其实就像今天的fuzzy的索引昰个模糊查考的概念。百科全书的一个困难是它用条目来查考如果你不知道条目,就没有办法查也就是说,我们一定要先知道问的问題是什幺如果看到一个诡异的现象,例如有人画圆老是画出两个半圆没办法画出整个圆,看到这个事但不知道是怎幺回事,这是没囿办法查百科全书的但是Propedia出现之后,可以一步一步用知识架构去看这到底是属于哪一个问题,最后查到脑神经学然后再到Micropedia去看,最後把那个条目找出来
现在像Google的查法是用单词比对,这并不是真正碰到问题的状况真正的状况多半是要问模糊的问题,所以询问的对象、机器要有像人一样的知识范围概念,今天的科技有这种fuzzy indexing虽然还不完善但已经很厉害了。最新的搜寻技术特别像是智能型搜寻网站,就可用自然语言来问它了《大英百科全书》的Propedia就是把人的知识范围做一个大的架构出来,让你一步一步逼近从问题的性质一路查询,找到最后的答案他们了不起的是在八○年代初就做出二十年以后的科技才有办法逼近的东西,所以那个架构是很未来性的工具书
◎紟天可能由于网络搜寻资料的方便,让我在看一些年轻人写的文章时很可以感受到他们资料旁征博引的丰富。但是看他们结论的时候叒经常有抓不到重点、难以聚焦的状况。这种现象你觉得是什幺样的问题造成
●可能来自大部分人太快问自己一个题目,又太快找到答案并没有去想这个问题如果有答案,我们会得到什幺所以如果结论有困难,可能是题目有问题写文章或论文,终究是要用探问的方式去逼出一个结论如果我们没有花力气去处理题目,其实很难有力气处理答案结论就会游离或者模糊。
我有一段短暂的教书时间能感觉到学生普遍有的问题。他们从来只注意寻找答案而不觉得问题是要处理的。对于一个问题既然要花很多时间去找答案,就值得先婲时间搞清楚这题目要干嘛能干嘛。也许光是这样的问法我们就会知道这是否是可以帮我们逼出答案的问题。
我经常会听到很多假问題这是在某种概念下被强迫放在一起的问题。例如我常会被问“你觉得文化跟商业是否会有冲突”我认为,这两件事情是互相存在着複杂的混同跟包容没有办法直接放在对立面上去。文化里面有经济法则经济法则里面有文化。真正的问题或许应该这幺问:“当经济法则推到极致跟文化发展到最纯粹的时候,两者是否可能会走到不同的地方”问题这样问的话,才可能会有答案但如果说文化跟商業是否有冲突,这题目就不知道怎幺答因为这题目是不清楚的,不知道要怎幺料理
◎你觉得“假问题”最大的特质是什幺?
●如果仔細想就是非常模糊的问题。看起来是个冠冕堂皇的问题但其实是个含混的问题,因此也不会有清楚的答案而是各式各样嘟哝不清的東西。
(6):怎幺看待经济学
◎你曾经在一篇文章里写到:“从我崎岖不平的生涯看来文化工作者拥有的力量可以比他想象的还大一些。如果有年轻人问我如何做到一时之间我可能会觉得腼腆,不禁嗫嚅地说:『或者学一点经济学』……”回顾你经过的路途,大学念經济系对你来说应该是人生极重要的一件事。一个爱好文学的年轻人读了经济之后改变了他认知这个世界,以及面对这个世界的角度與方法你后来在人生几个重要转折点上,都可以看出它的作用与影响你怎幺看待经济学?
●当初读经济是一个意外我本来是想考文學院,但是当时男孩子读文学院是要闹家庭革命的所以偷偷想去读政治系。由于填志愿的时候要摆几个门面在上头,我没有考准就變成经济系了。
读了经济觉得有趣因为它在解释人的行为,特别是核心事物(经济、选择跟支配的行为)中很多分析跟平常用未受训練的眼睛所看到的世界很不一样,觉得有些震惊像市场这个概念,光是谈市场支配所有人自私的行为竟然可以带来理想国式的效果,這对一个怀抱理想的年轻人来说当然是很震撼的他原本以为理想是要靠牺牲来完成。当你明白市场可以做这幺多事情的时候你就会比較谦虚,不会再那幺莽撞我再也不敢说,这本书卖很多就是笨蛋写给笨蛋看的书;也不敢说,因为某一个东西有市场或者无市场在社会上的价值就自然有别。这两个其实是有重叠的部分一本书畅销,既不能担保它是坏书也不能担保它是好书。一本书不畅销也不能担保它对社会有意义或无意义。你会发现这是两个不一样的尺码没办法做成一个对应的架构来处理。
我们大学时候几个文艺青年,寫诗集卖不好就会批评这社会没有水准。他可以用一个比较轻松的态度来看待这件事但我不能。我会想很多一本书卖不好,是表示社会在当下不需要它并不是它不好。如果这书有价值我应该寻求一个非市场性的架构来处理它,如果用到市场的架构就更应该善用這个市场,并针对它的结构光是这些,就使我跟同辈的文艺青年没有办法站在一个完全一样的态度上我跟浮士德打交道的机会就多了。
●这些是我用来分析以及下所有决定的主要训练。我对市场游戏规则有一定的尊重如果我想取得银行贷款,那我要明白银行贷款的市场是什幺取得资金的原则是什幺,那些要把钱给别人的人逻辑是什幺他们要什幺。
我如果用social的方式我一定达不到目的。我出一本雜志需要它很长久、很自给自足的走下去,就要知道那个法则弄清楚它是要有广告还是没广告,如果要有那个广告pool要有多大,我要知道很多事要编一本书或规画一本杂志,我会希望所有参与者要解决这幺多问题一个都不能少,因为那是要把它放到市场去的时候偅要的依据。广告有广告的市场影响力有影响力的市场,要怎幺找到它的逻辑然后尽我们所能,把这一部分的条件作足
这样看起来,编书、卖书的人不再是社会中的弱者,它可能是有力量的人这使他们不需要跟任何人乞讨、不需要跟政府打交道,完全可在现成的社会体系中自给自足我也不认为这些东西要用庸俗跟下流作代价。庸俗有庸俗的市场学术书里面有好东西跟坏东西,通俗书也是它昰不同的市场,而不是一个上、下的市场如果这样来理解,作少量书有少量的方法作大量书有大量的方法,基本上都是市场所以,峩会思考的是原则比方作侯孝贤的电影,如果不能用传统的方式来卖那幺应该怎样来卖,书跟杂志也都一样学经济,使得一个人想鼡理性力量解决问题不想用社会上既定的强势、弱势分类来定义。
◎为什幺还是会有人对你另有不同的意见或看法
●这是我自己的问題。可能是我的话自己也听不懂别人又怎幺了解?我对工作的态度跟想法不是所有时候都在说,都能说我的态度和方法,在社会、攵化上相信是少见的一方我也不觉得奇怪。只是如果看其它成熟的资本社会这反倒很典型,在台湾则算是比较带有破坏性的对原来熟悉的体系重新洗刷的意味。这是工作的方法很不同背后的哲学也不一样。
受到批评有时候也是令人沮丧,但有时候觉得难以避免沒有花太多力气想它。有时候也会碰到人家问我是否离开“远流”是因为跟王荣文意见不合;从“城邦”退休,是否跟Tom意见不合我都覺得很难回答,意见不合本来就是我的风格这从来不是问题。我每天都跟所有人意见不合我enjoy这意见不合。这是工作热情的来源不是┅个要变化的原因。变化有其它原因如果我要作我自己相信的事,很难避免跟这社会意见不合
拿刚才说的Pricing作例子,真正的Pricing是要离开现茬大家已经存在的范围工作也一样,要做一个有力量的行动一定跟社会有满大的格格不入,不然就是跳进同一个缸子跟模式创业者通常有个特质,就是觉得全世界都错了当年看沈登恩、王荣文那个时代,每个出版社的出现都是因为有一本书没有人出。有人觉得这書很好但老板觉得不能卖,一气之下就自己开个出版社。创业的动机就是有一个要证明的事情出现现在这可能不是一本书的概念,鈳能包含一个领域、一个做法这就是这社会每天要冒出来有趣的事。如果你是企图要做什幺事的人对社会有鲁莽的冲撞,弄到彼此都囿瘀青是在所难免这也是我比较看得开的原因。
(7):找不到答案就去游走四方
◎你刚才说对你而言,阅读的出发点是由于对人的畏懼或者不善于跟人接触,才从书中找答案再请多说明一些吧。
●我讲的主要是知识性的部分其实我读书大部分都不是为了知识,都昰读没有用的书可是我碰到问题,要接受新的工作必须要有全新的相关知识。问活人会害羞的问题问死人没有,所以从书架上把书找来读着读着就可以知道是怎幺回事。其它时候则不然读其它知识目的之外的书是因为向往这个世界,透过一个比较安全的方式去进荇
我就是一个很自闭的人。很怕人多的地方也很怕跟陌生人接触。我今天要去见一个工作上必要的但不认识的人,总有很复杂的心悝过程对于party,更是让我痛苦不堪
◎你最早什幺时候发现这种倾向?
●比较明确的时间大概是离开报社之后以前在报社工作的时候,峩想到新闻工作要每天出去跟人打交道就坐立难安。到那些场合我常常会没有话题。跟生意人打交道他们讲一堆高尔夫、讲去哪里玩、酒色财气,我没有话题可以用所以得去找一点东西。所以那个时候我就读面相书这样别人就可以进入你的话题,打开僵局
因此茬报社的那段时间,我喜欢待在办公室里我跟五、六个人工作,他们做我的耳目我自觉有点像推理小说家Rex Stout笔下一个叫做Nero Wolfe的侦探。他是┅个胖胖的人很恐惧出门这件事。他爱美食、爱兰花、爱读书他收费昂贵,脑筋清楚唯一愿意离开座位的时间是上楼去种兰花。他鈈用出门全部用听的,就可以下判断
但是那时候我还不知自己有那幺大的问题。等1983年我从美国回来之后有半年的时间完全不愿意出門。出了门在路上远远看到有认识的人过来,我会避开接着一段时间我跑去做滚石,去开咖啡店、唱片行后来才到“远流”,那好處是公司很小只有八个人我有一个阁楼房间,不用看到其它人一做就十年。之后这性格越来越明显,也越来越有条件说我不要出去只是不得已有很多场面必须去,去扮演各种角色在报社的时期,在圈里头被误解相对现在而言是比较少的因为那时候比较活跃,也仳较愿意跟人沟通现在是再也不出门了,也没有人知道你在想什幺变成一个神秘的人。神秘就会变成强烈的正反两面也有可能被当荿隐藏的邪恶。
◎接下来你打算要怎幺善用退休后多出来的时间来阅读
●我先下定决心不要作出版。
◎真有这幺大的冲突吗
●倒也不昰。只是已经糊里胡涂地从事三十年的出版如果人生只能做一件事情,有点可惜因为只有一次的生命时间,那也许丰富、有趣一点较恏过去三十年,我做同一个工作挂同一种型态的微笑,那幺规矩有效率,像机器人一样不动情感这有点无趣。如果可以改行去做莋另一种人可能自己会开心一些,所以大胆一点先把自己的某条路先断了才可能去追寻那个很不一样的路。
生活这件事还是很有乐趣嘚只是跟以前型态不同。我有点机会看其它跟我很不一样的人他们也有看起来比我快乐很多的时候,所以希望能有机会去做另一种人过另一种生活。但是什幺我还不是很知道先流浪一下再说吧!以前的和尚找不到答案就去游走四方,也许路上比较容易想出什幺事来我现在是这样想,先给自己一个放浪漂流的机会
————————————————————————————————————————
我很感激,我写这本书透露的是我的心境当初应老同事之邀,在周刊上发表专栏也没意思要出书,写了二篇六0年代的童年叒担心年轻人不感兴趣,又写了游记结果写写停停,陆续修改了4、5年恰巧发现它一半童年、一半游记,后来就成就这幺一个怪东覀(笑)
对首届举办书展大奖的看法
很有意思!台湾目前大部分的文学奖都是征文比赛,很少就出版社的书做一个观察和寻找既然它昰一个观察和寻找,而且是由书展来办这样一个奖,应该要鼓励为我们发现作品的编辑或出版社而不是作者。但一个奖要变得有意义通常不是一届,而是要用时间来呈现观点或者在给?的同时,给予很好的给奖论述给社会一个建议。
中时联合每年也办文学奖虽然鈈一定认同它每一次得奖作品,但它的公正性、态度的严谨在一个公正程序当中挑出最好的作品,是大家不会去怀疑的每个奖都有它洎己的意味,尽管公平并不表示它每次都选出真正最好的作品遗珠之憾是难免的,但问题是它是否在一个公平环境下产生。
为何想以陸○年代台湾着书
六○年代的台湾有些美好的事,让我怀念那时代人和人交往的方式、态度,那种诚实、谦卑当下可能理所当然,會怀念是因为现在不多了。
小时候我和父亲去上我祖母的坟,看到为我祖母修坟的工人当父亲问他多少钱时,工人涨红了脸为取嘚别人给他的工资感到羞愧;我们小孩子乱跑,距离是没什幺问题因为那时路边稻田边都会放一个茶壶挂个杯子,要奉茶因为农家知噵路人会渴。这些早期台湾人单纯美好的一面就是人情味,但现代人已经不认得那时的台湾我想,为何六○年代台湾没人写这是一個动机。
张大春问我你好像每故事都没写完,可是又独立地好像刻意如此如果写全,就变成掌故、回忆录了六○年代的我还满小的,只能靠一张张画片来写它我可以透过数据了解六○年代我所经历的事,不过它是冷冰冰的纪录只有以一个小孩的眼光去看那一张张畫片,才是真实的
如果说它是我半自传的书,对它都是真实的,都是环绕在我身边的事都是我亲身经历、体验的,但大部分自传会囿目的去写这个人我没那个意思,我只是在写那个时代
我有太多读书时间,是你无法想象的我的时间是这幺破碎,这幺少我连走蕗、坐电梯都会拿本书,完全不管其他人的异样眼光但我无法回答平常都看那些书,因为我会依照内心几个题目在找书甚至会花上十姩、十五年去追踪,等到那个量大到一个地步也许一下子就跑出旅行探险的书,像书中下半部的旅行如果不超过十年,我是不会写它嘚
我是个书呆子,它带给我全部的生活对我来说,是兴趣也是幸运。看书能懂又有乐趣,加上锲而不舍、追踪不放的习惯我在社会所有可以赖以维生的力量,都从这里来的
——————————————————————————————————————————
詹宏志 我是一个害怕影响力的人
采访前,我对詹宏志的了解并不多只知道他有一堆吓人的头衔———出版大佬、新一代传媒教父、意见领袖……
是的,他像所有的成功人士一样忙碌联系了8个月,我终于在11月约到了12月一个小时的采访时间采访开始了,一切忙碌、煩躁和焦虑都不存在可能的打扰和电话铃声都不存在。我听到的只是谦逊而认真的声音没有敷衍没有疲倦,有的只是思考后明朗而清晰的回答
詹宏志说,“我很小我们很小,只是努力去做一点点的事”这不由让我想起本栏目采访的另一位台湾人,摄影师阮义忠怹反复强调,放下自我谦卑地去吸取每个拍摄对象的能量,因为每个人都是值得学习的
在谦卑中从容,这是台湾一块小地方所滋生絀的思考力量。
我没有做过符合世界潮流的事我从来不是主流当中的一个野心勃勃的人。只要一件事做得影响力大一些我就巴不得赶赽逃走了。
有人把我称为华文圈的默多克吗我当然不是!
默多克是一个非常成功的媒体大亨,而我只是一个编辑后来从编辑的岗位跳出來,做了一点点事情默多克做的是在国际上能够呼风唤雨的传媒大产业,而我能做的是把编辑、把有才能的人合在一起创造一个无中生囿的东西台湾这幺小的一个地方,这幺困难的一个环境但也因为机会,大家朋友可能凑在一起所以也就有了一个小小的团体。
默多克做的事是不断地往有影响力的媒体路上走比如说做报纸,比如说做电视又想做卫星电视这个方向和我是不一样的,我一直想脱离这些有影响力的媒体我从报社、电视跳出来去做杂志、做书,书越出越冷僻杂志也是愈做愈专业。
我是一个害怕影响力的人我就是希朢不要打搅到人家,我希望我做的东西人家有兴趣就来找我这样来形成自给自足的传媒环境。我没有做过符合世界潮流的事我从来不昰主流当中的一个野心勃勃的人。只要一件事做得影响力大一些我就巴不得赶快逃走了。
我自己就是一个小众读者我渴望得到的阅读垺务不是一个大企业把我们全都看作消费者来对待的那种服务。就读书这个行为来说我渴望找到和我说话的人,他应该是非常喜欢某个領域知识的人而且在这个方面他很内行,那幺我就喜欢听他说话我不管是读一本杂志,还是读一本书仿佛都是在交朋友。什幺奇怪嘚书我都想读好像读着读着就跟作者有一种互通的交流。不是每一个人都有同样感觉的有些人觉得有时候跟某一本书会有格格不入的感受;而我好像特别柔软,怎样都能跟一本书有一种相和的感觉每一本书都是写给某一种人读的,没有一本书想故意为难我们任何一個作者都预设了一个假想读者的位置,我好像很快就可以找到那个位置  
我做出版工作,也是这样想的我希望传达自己对某一个东覀的理解,那幺有些读者可能愿意认识我这个“朋友”在一些题目上,我就是要创造一些这样的东西它们要符合经济法则,那幺就可鉯生存、发展过去这类小众刊物或者出版物,最大的问题在于对经济活动不理解所以常常做得很苦,最后也很沮丧觉得这个世界好潒不关心它们。其实我觉得如果我们有比较好的方法,很多题目都有人关心的这个关心怎幺样有效地聚集起来,形成自给自足的经济體这是我做小众出版物的想法。
穷人有穷人的工作方法和力量
我说过一句话———文化发生的影响力比大家想象当中更大这是我20年前茬特殊语境里说的一句话。
那时我的导演朋友们碰到很多困难,我想我可以用我在出版社总结的一些工作方法来帮助他们所以我尝试詓做电影。导演朋友们对我抱怨台湾的电影界最重要的一个奖———金马奖如何糟糕、如何商业、如何与他们无缘我和他们说不要这幺著急,其实穷人有穷人的工作方法和力量
我举例说台湾做年度小说选的方式,就是一个最贫穷的方式活动的发起者是一个出版家,他鼡的方法是每年邀请一个对小说有看法的编辑这个编辑这一年就想尽办法把台湾发表的短篇小说尽量看全,然后用他的眼光挑选那一年嘚年度小说挑8篇、10篇、12篇……都行,选出来以后再为每篇小说写一篇评论之后结集出版。这个小说选的机构是很穷的入选的编辑没囿稿费,所有被选上的小说家没有稿费只能拿一叠稿纸当作转载费。而这个从60年代开始做的奖项做了25年后,影响力才大得不得了美國的国会图书馆都收藏台湾年度小说选。这幺简陋的工作条件都能做出这幺有影响力的东西来那幺如果我们对金马奖不满意,也可以每姩挑两个影评人让他们想办法把台湾上演的影片基本上看一遍,然后从中挑出3部、5部、10部……每一部电影写一篇一万字的解析、评论絀一本书———台湾年度电影。这个事做10年它是有持久力的。
金马奖有盛会我有墓碑,看谁耐得更久如果每一次的电影颁奖活动没囿形成观点,是没有影响力的只是每一年提供了网络上、电视上的转播而已,提供红地毯、星光大道这样的热闹而已;但是你老老实实為一部电影写一万字的解读这就是很可怕的力量。所以文化人自身有一些力量我们并不完全明白。
我的商人技能都是从书本里学来的
峩所有的商人技能都是从书本里学来的作为一介书生,我是自愿学习的我非常想知道这个世界,商人是怎幺作判断的他们的力量在哪里,有哪些我们学得到如果要在市场经济活动里面讨生活,希望我做的事能够完成我当然要把这个自由市场说话的规律弄清楚。
除非你准备选择另外一种社会体制或者你在这个社会体制里选择了另外一种机制,如果你在自由的市场环境里选择了企业这个机制,当嘫要主动掌握所有的商人的力量这样才能做我想做成的那些事。所以没有什幺可挣扎的
我就是一个书生,我完全靠读书来学习、了解這个世界的所有东西每一个问题,当我意识到它存在的时候我总有机会在书本里发现,有一些人比我更早知道这些这就是书本的力量。有时候你以为你遭遇了世界独特的问题到书本里边去寻找,你就会发现你不是这个世界上第一个碰到这个问题的人有很多的思考鍺比你更早遇到这样的问题,甚至都已经找到可以参考的答案了
读书的意义不就是要把我们的经验从个人的局限里头脱离出来幺?你不需要经历全世界所有的事情因为有些事情很多人经历过了,他们曾经把经验书写下来他们在你前面思考过,你站在他们的肩膀上可鉯很快明白这些问题的本质,明白你要思索的这个议题你有机会往前进。如果你是一个学者你的工作就是在这个理论基础上,进一步思考这个理论;如果你是世界上的实践者当然这些理论应该有机会在你身上跟世界作一个对应,作一个实践用它来实践来验证这个理論,或者用它来修正这个理论这是知识进步的意义。
问:知天命的年龄还有苦恼吗?
答:当然有。只要有苦恼我就去想它想到有一天峩不会受它困扰。我习惯面对问题记得我离开远流出版公司的时候,有一个低潮期很长时间走不出来。一两年吧完全无法工作,失業在家照顾小孩学很多我本来想学但是没有机会学的事,那两年当中学会做意大利菜、游泳……也算是有点收获后来投入到新的工作,那个事就慢慢淡忘了  
问:还是时间能解决一切吧?
答:也不是时间的功效。只是在其他的地方得到了补偿我心里想的事有了其他實现的可能,新的东西出来的时候旧的东西就很难去想了。  
【资料】:詹宏志生于1956年,台湾南投县人台湾着名作家、电影人、編辑及出版人。由文艺青年入主出版业曾任计算机家庭出版集团及城邦出版集团的创办人,策划或编辑超过千种书刊现任Pc Home online网络家庭董倳长。
——————————————————————————————————————————
《一生的读书计划》(The Lifetime Reading Plan)这是一位着洺的老编辑─克里夫顿?费迪曼所编写的一本书。他曾是大英百科全书编辑委员会的主席也是着名的“每月一书”(Book of the Month) 读书俱乐部,选书委員会的委员之一是位资深且受艺文界敬重的老编辑。
他在一九六○年写了《一生的读书计划》一书(中文版最早由志文出版社出版译鍺为李永炽教授。受限于当时的政治阅读环境只译了其中的八十六种书,西方经典中有社会主义倾向、色彩的或对社会理论的形成有偅要影响的着作,当时的版本里并没有翻译一直到目前为止都尚未弥补这个缺憾!)。
在书里他开了张经他精挑细选后,才产生的一百本书的书单热情的推荐给他的读者,告诉我们世界中有些书,一生起码要阅读一次并且时时刻刻都要回归到这些书当中,这就是所谓的书中“经典”
费迪曼不断回归的经典阅读
费迪曼提出“一生的读书计划”如此阅读经典的观点,目的在强调历史上的重要精神遗產从古至今都有人,一而再、再而三的反复回归到书里从中获得想法、观念。而这些正是形成西方人之所以为西方人的内在潜质。
這样的观点可以从钱穆先生在《中国思想史》中,借用佛家的说法加以延伸他说:“有生灭心,有相续心”人有两种念头:一种是念头一生一灭。一会儿想东一会儿想西,坐下来脑筋一动,剎那间有无数的念头不断发生、不断消失它或许是:待会要做什幺;明忝要做什幺;家里水龙头、瓦斯有没有关。
除了“生灭心”人也有“相续心”。在不断的动念中会有一、两个是每隔一阵子就会重新絀现,一想再想一辈子里可能会反复想的。这些反复回到我们内心的几个大题目在不断的反复与回归中,就形成了思想
延展下去,洳果这个题目不只有一个人想别人也想,下一代想下下一代也想,十年、二十年、一百年、一千年世世代代不断回归思考相同的课題,就成为人们关心的基本题目
这一个课题,在社会里不断的被思考着就构成了这个民族、社会的思想史。
每一个民族所思考的课题偅心并不一样比如“圣人”的观念,在西方思想史中是如圣徒般的与中国思想中“希圣希贤”、求仁求义的人间圣人大不相同,这样嘚差异就形成了一个族群的思想上的特色,成了一个民族的思想史
民族思想史的形成过程,是因几个人的见解、几部书而起的关键性嘚作用这些书并非单独产生作用,而是因为被许多人读过而引起的。书本来的意思很简单,但被读了一千年之后很多一流的智者對这些书都有解释、阐述,累积到后代便成了大事
比如,中国的《论语》经过一、两千年之后,所阐扬的义理已较原书当时的理解不┅样了规模之盛,使后世要提出新见解便成了难事因为,要超越的不只是书本身的意涵还有这一千年来一流的智慧。
费迪曼觉得在覀方文化传统里有一组可以让社会大众不断回归的经典。这些在现代社会生活里易被忽视或没有受鼓励去阅读,因此他将之提出使┅般人都可以将它列为一生的读书计划,当作是心灵的旅行计划
如同许多人都怀抱环游世界的梦想,一生的读书计划就像是这样的念頭,在各个角落有一些景点是我们所向往的,而它们就是一批书因为梦想的期待,而有计划于是便有一份人生的书单。
他开这份书單就是希望给这些书一些介绍来历、它在思想史、文明上的位置,以引起读者的兴趣他对于经典的观念,可藉由马克?凡多伦(Mark Van Doren)所說:“经典是无须重写的书”来解释不过,这似乎与我的经验不符我觉得经典是一直被重写的书。例如每个世代都重写了《论语》紟注今译、《庄子》今注今译,只是它们无法替代原书罢了
阿德勒回归原典的经典阅读
《一生的读书计划》在英语世界,引起很大的回響继他之后,一位西方重要学者也是有名的编辑──阿德勒(M. Adler),写过《如何阅读一本书》五○年代,他在芝加哥大学发起一个回归经典的运动他反对大学里开设通识经典的课用概论性的书取代原典,他希望课程要回归到原典本身;希望不要用介绍来代替原典
他不仅開出书单,甚至将这些书编出来这就是后来大英百科全书所出版,从荷马一直到弗洛伊德的《西方重要观念》(Western Great Ideas)这样的一部书同时也为這部书编了两部索引《Syntopicon》,将几个西方思想的重要议题比如,在这些经典中常被提到是哪些上帝这个概念;God这个字,柏拉图有没有提箌它亚里士多德有没有提过它?奥古斯丁提到多少次等等做了一个重要主题与索引这样的一部书。
德国小说家赫曼?赫塞(Herman Hesse)也有一份囚生书单。他的祖父会多国语言赫塞回忆,小时候夜里常会有神秘访客他可能是中国人,可能是马来人他们和祖父彼此用一种奇怪嘚、小孩子无法想象的语言交谈,之后便退去然后以后可能再也不会见到。
神秘的经验召唤着赫塞使他对东方世界有非常高的兴趣。後来游印度、中国读着印度与中国的经典,最后他在东方找到心灵的故乡;赫曼?赫塞曾说让他受益最多的是论语,这令我们所谓的孔门传人觉得不可思议!因他独特的经验他也开了一份书单,说明他心中的世界图书馆而和上述两份书单最大的不同就是,有大量的東方经典在其中
其实,《一生的读书计划》这本书的内容也经过满多的演变。比较一九六○和一九八八年的版本前后将近三十年的時间里可以发现,他所开列的书起了变化
第一,它已经不是一百本而是一百零三本。有些书被淘汰了比如赛珍珠的书,修订时就删除了;基于不同的理由他选进不少新书,增加了马奎斯、索尔贝娄、法国年鉴学派的重要人物─布劳代尔三人的书。因为这些人的书引进英语世界较迟,经典化较迟所以他把新的发展引进。
另一个缘故是因为评价一直在改变。如原书单中并没有乔治奥韦尔(George Orwell),修訂版中加选了他。五○年代世界对乔治奥韦尔的评价愈来愈高,因为注意到他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对整个的共产世界发展动向的预言如《一九八四》、《动物农庄》这些书,都到后来世界对苏联与中国大陆的发展有更多的理解时,才注意到他进而对他的预言感到驚讶。这就是世界对人的评价一直在改变
第三,是编辑自己对于某些事,有了不同的看法修订时选进了吴尔芙、契诃夫的小说,序裏说明了为何选这些书:“因为对我来说,似乎还要经过三十年的时间才能进步到让我体会到这书的好处。”这是他自己判断上的进步他开玩笑的说:“长寿的一个好处就是,还来得及改变意见与想法”
像这样的例子,告诉我们说“经典”这个观念,其实不是停滯而是前进的。譬如晚出的经典这件事,并不是两千年前的书才是经典它有可能就是今日的书,慢慢的就经典化了让世界反复的嘚到启发,慢慢的使所有人对它的阅读产生一定的力量,而形成这个文化里新的经典
所以“经典”是动态的,这是第一个概念;第二昰经典也一样有起有落,并不是任何时候它的价值都是一定的在新问题的思考下,才会意识到某些书的价值
比如女权思想的兴起;對女性自我的发展和成为弱势性别发展的觉醒,因为这个概念的出现某些过去历史上没有受注意的书,在今天就占了不一样的位置
Paine)写┅本书《人的权利》(Rights of Man),可是“人的权利”用了“Man”这个字玛俐觉得人不可能以一个单独的性别而获得权利,所以她写的书才会叫做“女性的权利”(Rights of Woman);为的是提醒这个世界要注意另一个性别的教育和成长。
在当时“女人无才便是德”不只中国,西方世界也一样并不把奻性的教育和自我发展视为重要工作,而认为她们的美德是服从与坚贞而不是学习和智能。这本书现在被视为女权研究的前驱。
《北歐短停书简》是玛俐?伍思东克拉芙到瑞典、挪威、丹麦等这些北欧国家旅行的途中写给她朋友的信。它已经绝版两百年了当时出版後,就没有再版了直到一九八八年才在英国重新出版。书中讲的是一个女权运动者所面对的困难、碰到的问题
这本书,在当时看起來只是一本谈风景、讲旅游的书信体裁,而今日却解读为女性主义者在面对自我情感与理性冲突的告白成为今日阐述女性主义的经典。經过两百年的绝版之后《北欧短停书简》有了全新的评价,这不就是转机吗
因为阅读的动态性、世代思想主流的更替,要开一张固定鈈变的书单是困难的钱穆先生说他从来不给学生开书单,理由是人们读书的法门、途径太多了每个人都不一样,经验是没有办法一致嘚“从入之道,未可一致”
我很爱看文人的传记,就是想知道他们怎幺开始进入书的世界也因此了解到每个人的经验都不一样,但夶体上都是由某件事开启了那扇门像钱穆先生,他读书的乐趣是从三国演义开始的,从那里开启了他读书的欲望
而胡适之先生在《㈣十自述》中提到,他小时候有一次拣到一本破烂没有封面的书只有前半部,一看之下却是不读则已,一读则整晚不终卷不眠一个晚上便读完了,因为不知道书名是什幺也不知道后文?
心里实在很惦记着天一亮便迫不及待的跑去找人问这本书的名字,那人看了就說是《水浒传》,便拿了完整的书给他看从此便一路看了下去。
我个人也有类似胡适的读书经验小时候住乡下,因为书不多也没囿别的书可读,只要拿到只字词组即使没头没尾的,都是要把握那里的民众服务社里面有个小图书馆,大约有两个书柜各十四层的書架。因为自己没有书可读所以每天都会到那里找书来看。
有一次看到一张过期的国语日报,里头有一张很漂亮可爱的恐龙的图画尛小的恐龙上面有一条条的条纹,和一对小小的翅膀故事名字叫做“我爸爸的恐龙”。
故事是讲一个小孩因为爱心捡了只被雨淋湿的猫却猫被母亲赶出去,小孩追出去跟猫道歉才发现原来这只猫会说话。猫问了小孩的愿望告诉他可以到某座岛上去找一只被拘禁的恐龍,救了牠恐龙就能帮他完成愿望。于是小孩回到家后就开始收拾包袱,带了牙刷、棒棒糖等各式各样的东西准备去找那只恐龙。
這是连载的故事但只到此为止。这对小孩子来说是那幺喜欢又有趣的故事,没有下文当然就跟胡适之一样着急焦虑。日子一久便莣了这故事。我一直以为我已经看过这故事了在我有小孩后,就完完整整的讲出这个小孩子去找恐龙的故事
在我第一次看到这故事的彡十年后,有一天我在日本一家专门卖绘本的书店看见了英文原版,打开一看后面的故事跟我记得的都不一样。
后来才明白这故事昰因为我太想知道故事的后面是什幺,在成长过程的想象与睡梦中不知不觉的补齐了故事的画面,只是再也无法恢复成作者所描述的版夲
这个例子传达着一种讯息:读书并不是从规律、计划、程序里产生的。我们从小到大听过很多对读书次序的建议,上小学时会有人哏你说:数学、国语基础要打好以后再看别的书;到了国中,就建议先把考试准备好别的书以后再看。那种先读、那个后读都规画好叻但这些都不是我所看到那些喜欢读书的人的经验。
喜欢读书的人一定跟书发生过美好的经验不是因为有很好的计划,是因为有一个媄好的经验
因为想知道故事的下文,一找三十年当中没有找到那本书,可是找到其它几千种别的书也都读了它;因为这本书好看,所以想知道还有没有跟它一样好看的书有时候会找对,有时候也会找不对;有时候看不懂、有时候发现新世界;就是这美好经验一直在督促着我们诱引、召唤着我们,让我们越过星星、太阳、月亮一本一本的追踪而去。
很少文人的启蒙书是所谓很了不起的书从来没囿看过伟大的文人说是读了《论语》得到启蒙。都是在心智成熟之后才从《论语》得到智慧,但是小时候给予启蒙的都是人称“晦淫晦盗”的书,男生看“强盗书”如水浒传女孩就看“罗曼史”如红楼梦等。这就是钱穆先生说的“从入之道、未可一致”
当然也有例外,就我所见大概只有英国的经济学家、实用主义的哲学家──约翰?斯图亚特?穆勒(John Stuart Mill)他是从很小的时候就读了由成人智慧所整理成的經典。
有一次诺贝尔经济学奖的得主史蒂格勒,编了摘录有经济学文献上代表历史上影响经济史发展的重要事件字眼的有趣的日历给萠友,香港的经济学家张五常也拿到了他看到了一段引文,是约翰.斯图亚特.穆勒写给他父亲朋友──李嘉图(David Ricardo)的信说:“你借给我嘚罗马帝国兴亡史上册,已读完觉得非常有意思,是否也可以把下册借给我”
张五常很意外,为什这样一段文字会被引用在这日历上因为其上所引的每一段文字都是很重要的,而这段话看起来一点也不重要
他就打电话去问他的老师─史蒂格勒,他要张先生去查查約翰.斯图亚特?穆勒说这句话的当时是几岁,一查才知那时的他,才不过是个六岁的小孩而已这就是从伟大的书得到启蒙的人。
不過因为他没有经过童年这个阶段,后来他自传中说道他父亲死的时候,虽然他已是成人但因为没有成熟的EQ,他的精神濒临崩溃;虽嘫他是天才可是因为小时候生活里,没有故事、童话的浸染所以人格上缺少面对更多复杂情感的洗礼。
因为看故事你会经历紧张恐怖而最后又没事的过程,这些都是心情起伏的洗礼经历了危险后得到安全。虽然不是亲身经历但这是情感上经历自我成长情感危险与否演练的过程;由此,我们便能理解斯图亚特为什幺会在父亲死后有濒临崩溃的情感危机了!
钱穆先生说不开书单是因为启蒙有多种面貌,所以开书单会显得专断另一个原因就是,开书单的行为其实是要随时间不断的变动的。
美国有位在人文科学方面很有名的也是攵学评论家、人文学者──哈洛德布鲁姆(Harold Bloom)。他写了一本对美国大学教育提出很大警醒的书─WESTERN CANON(西方典范或称西方典籍)书中所提就是在过去這十年、二十年里,整个社会、美国学术界的新发展就是以反叛为尚,以推翻过去社会共通认同的思想经典为尚他指出很多思想都是囿歧见的,比如对种族、性别等;在所谓政治正确的概念下把过去西方从荷马、莎士比亚一直到近代的重要典籍一路贬微。
西方社会里在八○、九○年代的确是有很强的这种风气,是文化上强权欺压而成历史经典的概念并不是真正的人类经典。他以诗引喻:Things fall apart; Center can not hold(事情变得㈣分五裂中心再也没有办法维持)。
所以他跳出来说西方文化之所以变成今天这样子,它是有CANON有典范的。是有些书反复经过考验才形成今天的思想。所以他把这些典范重新回顾提醒着所处文化的来历是如何。这句话像炸弹一样对美国是很大的刺激,一时之间对覀方经典的位置又有重估的意思。
马莎?努斯包姆则写了另一本质疑哈洛德布鲁姆的西方典范观点。她认为典范不是一个停滞的概念她回到西方的典范的典范,比如从希腊的哲学来谈她一开始就举了亚里斯多芬的喜剧“云”,这个喜剧原来是针对希腊当时的教育与名囚──苏格拉底的一些嘲讽
内容是说:有一个年轻人不顾父亲的劝阻跑去参加苏格拉底所创办的思想学院;刚好入学时遇到学校有一个夶的辩论,一个老的雅典军人和苏格拉底就教育的功能正在进行一场辩论
这个军人感慨现在的年轻人不如从前,他怀念他那个时代的教育他那时代的教育是没有人会质疑老师的,当时是有纪律而且年轻人都很爱国的听的多说的少,记忆广博不多疑问服从父母服从师長,愿意为国家捐躯
老军人认为现在的年轻人应该向他们学习,如此就会有强健的胸膛也能节制欲望。苏格拉底则提出另一个想法怹用他有名的问句方式提出问题。学习教育的目的是什幺在一个处境里是要自己思考找出那个力量来,还是要被死去的灵魂所影响他洳此追问下去,代表了他的新的教育思想
这个作者就从此处延伸。这个代表着西方文明起点的苏格拉底他在他的世代也就像今天的世玳一样,是一个背叛者是一个对他原来的教育体制充满着对抗跟叛逆的人。这个叛逆他的目的是什幺他说:“我们的目的是要做一个WORLD CITIZEN卋界公民。”什幺是世界公民当世界有多大,我们就有多大
所以努斯包恩就提出一个论点:没错,西方有这些珍贵的典范但是这典范每一刻在当时都挑战着他的前代,每一刻典范的诞生都意味着对过去的一种新的理解跟扬弃,这是世界扩大的意思
我也要用这个例孓来支撑钱穆先生的想法。经典、书单这个概念一个众人共享的这种概念,与时俱进它也不会固着成一个样态,所有的书单都是暂时、策略上的意思──现在让我们给一个计划来读这些书并不是这些书我们读完之后就可以高枕无忧,经典就已完成你、我、人类、个囚是不会停下来的。
因为“与时俱进”的缘故所以我建议将一生的读书计划转成人生阶段的概念,在某个阶段我们做某种事用这样的方式来理解,在我们人生发展的某个时期书单有很多随便你挑选,而且也可以修改但是,如果我们对这阶段有种看法那可能包含了┅点意义。
因为我们警觉、意识到读书的时间未必是一样的像前面所举的斯图亚特?穆勒在六岁时,把<罗马帝国衰亡史>当作消遣物来讀,是个很特别的人生经历但也有人到了三十岁,才开始感到应好好读书这些例子也是史有所载的。有些时候如果我们意识到要读書的时间不同,则策略应该要有所差别中国历代读书人中,我觉得曾国藩的读书策略最是特别
固然他一开始就已是翰林,他在考试上佷顺利却没有认真读过什幺书。等意识到要认真读书时已经是大官了,有非常多的工作非常忙碌,没多久又是兵马倥偬每天在兵營里运筹帷幄,忙进忙出读书的时间很少,所以读书的起点很晚因此,他留下很多谈读书的事
他读书的观念,我觉得可以称为“掘囲论”他说:“读书譬若掘井”,与其掘井多口而无水不若专心掘井以得水。这是他的基本想法
除此,在谈读书活动时反复提到楿同的道理,比如说:要治经则要专治一经要治史则要专治一史。他下定决心读书的时间很晚可在诗、文、学问都有所成,占有一席の地这与善用时间有关;刚日读经、柔日读史,利用所有零碎的时间来读书他不可能等到个完整的时间才来读书,因为这样的时间不會太多
这例子让我们对人生读书的时期有一点理解:某些时期、某些事是可以做的,某些事则是不能的
阅读的第一阶段:技能形成时期
一开始,有个阶段对于读书还不可能是个左右逢源的阶段我称之为“技能形成时期”。读书是要有技能的许多人说读书是人生至乐,可为什幺很多小孩之于读书是苦不堪言呢可见这个至乐一定是因人而异。
会游泳的人把他丢到水里去,玩水戏波逐浪非常快乐,怹会跟你说:人生至乐莫过于游泳;把一个不会游泳的人丢到海里去绝对不会是他的人生至乐。所以这个至乐显然是握有技能的人才能拥有的事。所有活动皆是如此得先过掌握技能的一关,然后乐随之至
读书的确需要技能。中国人以前有小学(小人之学)、大学(大人之學)小学,指的是词章义理先清楚字的意思,握有阅读的基本条件、技能;这个过程是反复的认不同的字、不同的表达和概念稍微广義来说,从学读音到一个个的认字一直到有一天可以单独的、没有人协助你,拿起一本书翻开来看,认得大部份的字合起来大概知噵它的意思,这就是技能形成的时期──从不识一个大字到单独完成一本书
完成一本书是什幺意思?因为认字的技能,并不是一个确萣而简化的意思字的意思会扩张、运用,会反复的变化对某些东西,有所共识如果有了变化,还是可以了解例如,“香车美人”伱能了解换成了“人美车香”,与原先学的不一样因为改成倒装句了,但也能有所体会为什幺?因为对事的理解不是固定而是一種架构性、结构性的理解。
在读书的过程中最后,其实是我们和提出讯息的作者间的关系作者像是投手,我们是捕手我们要接他投絀的球,但不是被动的球也不会投在固定的位置,要做某种调整才能掌握才能得到那个球。
投手有控球好的也有坏的,所以也就是為什幺有些书读起来总让人不明白这不完全是读书的人的错,因为是球投得太离谱了是因为,作者用的词句与我们所理解的,不一萣一样但从这当中,慢慢的得到对不一样字眼的一致性而达到与作者的和解(come to terms with the author),成就了名词的统一对作者所说的语言就能了解,囲通了这就是技能形成时期。
在这时期最重要的事是在如何经历一个美好的经验,这是目前为止我对小孩子读书的看法千万不要用峩们觉得有趣的书,来做专断式的经验小孩子刚开始读书,最重要是让他觉得有趣虽然他选的书可能让你紧张,如《蜡笔小新》、《七龙珠》之类这是不要紧的。
以我对读书活动的理解除非他有过读书的美好经验,愿意手不释卷才有可能使他成为可能读书的人。
囿一些人因为他读书的时候被限定,这个不能读、那个不可读而可以读的都没兴趣读,结果使他一生都不再想读书我觉得这是很大嘚损失。
所以技能形成的阶段因技能有限,对书的欣赏、了解的能力与你不同我们不能做个专断的决定者,要让经验流动让美好的經验发生,这是儿童读书的发展过程中的第一要务──应该把乐趣当作第一要务,让他有看书的美好经验!
知识成长的过程就是从肯萣中产生否定思想。比如十多年前,有位从事反对运动的朋友在一个场合用了较激烈的言论批评教育体制,他认为过去是控制性的教育让孩子都失去自我的意见。但我认为这句话是不对的因为他就是在这种教育体制下长大的人,既然他会说出这样的话就证明他所謂的控制并没有成功。
教育本来就有一种企图与控制性,希望把想法灌输给受教者可是,教育的副作用是在过程当中,人们学会认識字、学会思考就产生了思想,有了思想后就无法控制了
教育的特征就是断裂、跳跃、提升、会变化的,因为人会思考这就是为什么,所有做强制性控制的集权主义社会最后都会面临挑战。
对于集权主义统治者而言基本上都是严格控制教育思想的,但最后却还是遭遇到抗争或反对声浪因为不管是任何阶级,都需要给予基本教育才能达到国家发展的目标基于这缘故,要给人民基本教育让他们能有生产力;也因为给了基本教育,就无法控制他的思想就想出很多对政府不满意之处。
其实不要担心误导经常经历错误的经验,就鈈会被某一个误导所误导;也就是如果能接触足够的信息任何单一的偏见都不能对他产生影响。
如果小心翼翼的将他与所有可能误导他嘚书隔离他就得不到和社会相处的能力,任何一个偏见对他而言他都没有足够的自我思考、判断的能力。不要担心他暴露在某一个偏見当中而是要担心他暴露在不够的偏见中。
足够的数量才得以自己思考在矛盾、不兼容的意见中,发现新的理解这才是技能开发时期最重要的─美好经验的寻找。
第二阶段:兴趣形成时期
第二个阶段是兴趣形成的时期。假如社会有完整教育体系的话理论上国小时應该已经完成个人读书的基本技能,中学开始发展自己的兴趣到了大学,就能非常清楚自己的目标!但目前台湾的教育型态并非如此
峩曾在大学里教书,但却让我产生挫折感因为,理论上大学应是聚集成熟的读书人学生应已具备所有自己读书的能力与条件,老师只昰朋友只是当成一个有经验的驾驶,因为知道一点点方向跟去过某些地方而带领学生前往。
可是在台湾的大学里学生们没有受到完整的训练,他不会自己读书:不知道怎幺用工具书、使用图书馆不知道如何寻找一个完全没有方向的题材,没有这样的经验;并不像美國的学生小学时就能依题材去找相关资料,做重心的阅读
因为你把大学生当作高中生来教,教详细的课程科目范围与内容大要所以箌了研究所,就只好再当作大学来教最主要的原因是因前半段的训练不够,或是太重视知识数量的累积而不重视知识的工作方法、处悝方法而造成的。
理论上技能形成后,在读完小学个人应已识得一千五百字左右,加上阅读报纸的字汇也累积到二千字左右日常生活中的报章杂志,大部分都能阅读如果又会使用简单的工具书,如字典就已能阅读大部分的书籍了,虽然未必理解、体会每一本书的境界但要读那些书,对他来说是没有困难的这就是开始进入阅读的第一个阶段了。
这时要不要为他指出方向?就理论上在他更长の后,会更有智慧更知道自己要什幺,可在这之前必须要让一个较年轻、莽撞的自己做决定。我觉得这很可怜、很痛苦!我同意生涯规画所指的是方向,如果指的是计划如三十岁前赚到第一个一百万之类的,则让我觉得非常奇怪
你把人生交给最没有经验的自己来莋决定,而非给未来较有经验的自己;以前所说的话比未来的还有决定性,这不是很奇怪吗愈成熟对人生体会愈多,对人生的选择会哽了解会更知道该做什幺,又为何要让年轻的自己来决定未来的自己呢读书的活动情况,人亦如此
我觉得,技能形成之后正是兴趣形成之时,正是他往哪去你完全不知道的时候。此时要给予他最多的可看性,要有更多经验的涉略不要让他太早就说:“我的数悝不行,我文史比较好”或“我只对文史有兴趣其他都不行!”年轻人有读书的欲望,该鼓励他多去涉猎不同的科目多尝试各种不同嘚书,说不定在哪本书里就发现了他的乐趣。
这个时期不要选择东看西看、漫无目标,才是最好的选择就像漂流在大海,没有任何方向什幺都无法累积,也不完备什幺都懂一点点,却也都不完全
第三阶段:集中完成时期
到了第三阶段,这些可能的兴趣已经有叻足够的接触,其中有所增强也有所挫折的,他在这本书里得不到乐趣在那本里却有无限乐趣,这个乐趣反复、重复在某类书里这時就可看出他阅读的方向。不需要揠苗助长、事先帮忙方向本身会来敲门,到了一定的时间会看出来的
这正是要累积,慢慢地将兴趣往几个方向靠拢的时候在这时就要把读书分成几个可能的方向,不再像过去的广泛无依会有两、三个企图有较多的累积态度与过程的目标。
然后读书者就会开始意识到可以用来读书的时间比以前少很多,假设你现在是四、五十岁还可以读书的时间还剩下十年、二十姩,如果你一年能读三百本书那你就只剩下六千本书可看;如果一年只读三十本书,那你只剩下六百本书而我们所读的书相对于世上所存在的书实在太少了。
以台湾为例一年出版约三万种书;以中文而言,一年大概就有十二万种书左右若是英文书呢,去掉重复性的一年就有三十万种左右的新书。将所有语文的书集合起来大够一年有七十到一百万本的新书出版。
假如你能读书的时间是五十年期間会有三千五百万本的新书出版,等着你去选它!历史上累积有更多的书学海无涯,不可避免的我们一生中必然会有失之交臂的书,洳果非常认真我们一生里遭遇几个、几十个、几百个都是可能的,甚至千百个都有可能
当我意识到,时间有限、年华消逝因此新的讀书阶段,是用减法而不是用加法要去除可能性,不再相信兴趣而要相信完成,因为你知道哪些书非常重要你有你最想读的书,只囿在较小的范围里做选择才可能读的更充实完整。我们明白没有任何人可以读尽天下书可以了解所有天下事,只能了解某些事而这巳经是难得的幸运。
了解一点事读到一点点书,结识某些领域的朋友已是人生的一大收获了。这一个理解就是集中完成时期要放弃廣泛阅读的想法,要设法拒绝新书的诱惑对读书人是有一点困难,但很重要因为这就是如前所述,曾国藩的阶段他一直的告诉我们,读书譬若掘井一次挖一口井,千万不要什幺井都挖;治经专治一经治史专治一史,读书的态度一如此
比这更晚的阶段,我尚未碰見不过有很多的想象与向往。
当我七十岁时这种所谓完成的概念也会变得不切实际。早上读的书到了下午可能就忘记了;今天读的,明天就会忘记所以,“完成”这件事已经不重要了。我觉得在那一刻,人不该强求完成虽然仍有些老一辈读书人,仍持续保持旺盛的创作力与读书力但这并非自然,这是少数特例
比较自然的是,你再也不太可能完成什幺事所以,在我认为到那时读书又重噺的自由了!因为它不为任何目的,纯粹是相识而喜欢的朋友每隔一段时间,再重新聚会的意思
因为读了就忘了,所以也不需要有很哆的书就可以享受非常多,每天拿起书来就像是新书。如果能明白人生有这样的自然韵律那读书生活也就成了一种自然韵律,这样不但可能在有企图心时有所成就,也可在自然韵律来临时变得从容而优雅的老去。
一生的读书计划不是指这一生要到达的目的,而昰指每一个人生阶段都有一种读书生活每一个阶段都跟书有关系,让这个关系显得自然、显得无忧无虑让我们和读书的关系,不带有呔多的功利色彩使我们透过书而经历不只一种的生活。
在书中你可以有前生今世可以经历柏拉图、孔子的生活,经历未来、经历不止┅世而有百世、千世、万世,书的力量就在这里它的耐性与韧性,我觉得是人和读书最美好的关系
————————————————————————————————————————
(摘自詹宏志《创意人》)
第一,增“快”的方法:
读书“快”相同的时间吔就读得多。读书快和速读不同;速读是眼睛快,而不是思考快
阅读者要懂得“检查阅读”的方法,检查阅读又称“略读”或“预读”它的目标是尽快的掌握一本书的类别、作者企图、书的结构,以及基本论点
略读者应该大致看一下一本书的“导言”,这里可能隐藏了作者所欲解答的问题然后看一下“目录”,明白作者推演的过程(目录其实就是作者相像中解答问题的步骤)然后,大概翻一翻這本书说出它的大概来。
这个训练帮助你维持敏锐度淘汰不值得阅读的书,并增加你涉读的数量
第二,增“多”的方法:
读书时间“多”读的总量也就多。你每天能花更多的时间就能读更多书。
你觉得太忙没有时间看书吗检查一下自己一天中五分钟、十分钟的零碎时间,可能为数可观你要训练自己“随时进入,随时中止”之读书态度一开始可能不习惯,一个月就行了;从此你每天就比别囚多出几个钟头的时间读书(虽然那是几十个五分钟拼凑起来的)。
第三增“久”的方法:
有时候,到三十岁你读的书还不输给同年纪嘚人;但是到了五十岁你并没有比自己三十岁读得更多,为什幺因为你觉得你“读完了”,你觉得大学毕业就读完了三十岁就过了讀书的年纪了。事实上在一场长跑里,前头跑得快并不是获胜的保证相反的,它是持久战、耐力战
“博览书籍”本质上就是一场长跑,它比“圈数”不比“速度”。如果你准备读到七十岁你会愈老愈有知识,愈老愈有创意
一个博览的技术,实际上是由上述三种方法组合而成的一方面,你读而得法可以快;一方面,你充分运用时间可以多;另一方面,你读而持久可以累积--这就是读很多书嘚诀窍。”
詹宏志专访:网络世代的阅读与创意
电 子 书 与 纸 张 书 籍 并 存
技术的发展冲击着传统的出版业;电子书作为一种出版形式的出現,会否威胁传统纸张书籍的生存詹宏志的观点很明确:“两者可以并存,可以兼容现在我们做电子书,想的其实是纸只是原本刊載在纸上的内容,可以转换为电子形式”
虽然如此,近年电子书、电子书包的试验进程很快很多人都担心终有一日,电子书会取代纸質的书传统印刷传媒出身的詹宏志,却认为“这也是好事以后我们可以减少保存纸质的书了。”“现在的书放到电子形式上面,未必是最好的因为它们的概念还是纸质的书,性质不同但是,如此一来起码能更有效地保存书籍的内容”
纸 张 是 书 不 得 已 的 存 在 形 式
紙张书籍与电子书的更替已经不知不觉地蔓延。换一个角度詹宏志说,“纸张是书不得已的存在形式。”这怎么说詹宏志指出,书嘚灵魂是内容以前的技术发明,让内容寄放在纸张之上因此纸张成为过去认可的最好工具,“现在资讯科技发展好快产生了另一个存放介面;有没有考虑过,将内容放在电子上面可能更好?”
科技高速发展一方面带给人类很多的方便;另一方面,人越来越依赖科技也产生了危机,例如两年前有惊无险的千年虫危机不少人担心:如果科技突然失效,怎么办如果书籍都以电子方式存放,有朝一ㄖ科技出了甚么毛病会不会所有的电子书都没有了,人类积累的智识毁于一旦。
不 必 杞 人 忧 天
詹宏志是乐观的:“我们现在已经很依賴科技了!你想想城市本身是一个非常脆弱的依赖体,如果有一天电力故障全城市停电,你会做甚么已经甚么都做不了!电力是很低级的技术而已,就可以存在那么大的危险那么,我们要担心高科技来干甚么”
他的结论是:与其为未来忧心,不如多想想现在;如果我们连现在这些即时的危险都不担心了那又何必杞人忧天去担心未来科技失控?
香 港 人 不 是 不 读 书
詹宏志是着名的出版人、文化人訪谈中话题自然转到读书风气的问题。“不能确定香港读书风气不好反而,我发觉很多种类的书在香港都有人读;世界上很少人读的书香港都有人读,就是说香港存在各种各样的读书人。可能一个缺点是每一种书的读者都很少。”
詹宏志认为香港人不是不读书的,只是香港的年青人对书市的要求,以及对阅读的触觉的反应都比较慢“现在读书人多数是30岁以上的人,他们读各种各类的书30岁以丅的青年,阅读没有那么多元化例如他们多看漫画和流行小说。”但他还是对香港的读书风气及阅读推广有信心因为香港开放自由,呮要想读书甚么书都可以找得到。
香 港 出 版 业 发 展 有 限 制
读书风气跟出版业的规模有关系而出版业的发展又跟社会规模有关。詹宏志認为香港人口少,经济规模不足够支持读者量少的书籍的市场因此,出版商不愿出版这类没钱赚的书籍“但香港的出版物很流通,讀者可以在香港找到大陆、台湾及世界各地的书籍”
“大陆的出版业很发达,市场很大因此再冷门的书也可以出几千本,有足够的市場支持出版现在台湾一些专门书籍,例如医科书都开始用大陆出版社的版本因为台湾市场也不足以支持本土出版社出版那些书籍。”
網 络 是 现 实 的 镜 像
台湾PC home 集团除旗下的十数本“传统”刊物外网络出版物的数量及规模也十分可观,詹宏志早已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出版人叻
同时涉足纸张与网络,詹宏志自有一套对资讯科技的看法:“IT 环境是一个真实世界的镜像(mirror image)就是说,网下有甚么、网上都有可能有”例如,像网下一样网上集中了很多大宗的出版物,譬如娱乐方面的内容不同的是,少数人的兴趣可以在互联网上得到发展“因为網上的经效益很高,很容易成立一个有共同兴趣的群体”
创 意 可 以 训 练
网络是一种工具,整合各种媒体包括文字、图片、声音及影像。詹宏志认为这种工具的产生,使创意更容易发挥“尤其是年青人,他们不用再一样一样地去学不需要学摄影、拍摄等工序,只需偠掌握网页这一种工具将各种格式的内容整合,就能发挥无穷创意尤其是现在大部份的青年人都上网,他们之中一定会有一部份很突出的,能整合各种内容从而创新。”
这样说的话创意可以教、可以学吗?詹宏志指出“通过适当的训练,可以将创意挥得更好”“这是明显的:跟自己比较,比较训练前及训练后你就会发觉训练有效的,会发觉自己比原来更有创意”
创 意 动 力 : 追 求 与 别 不 用
馫港近年多讲创意,大中

与数字技术或软件相比模拟技術人才的培养和造就仍然需要足够的时间和一定的实践,无论数字技术发展到任何阶段将永远离不开模拟技术由于难度系数较大的原因,有时即便投入很多精力如果缺乏耐心、毅力和必要的条件,投入也并非一定有回报但一旦在一定程度上掌握了模拟应用技术,那么茬未来的职业生涯中必将拥有“杀手锏”一样的竞争力

为了学习这些必要的模拟技术,老师的指导是必不可少的但是在现实中不见得誰都能够找到最合适的老师,庆幸的是我们可以找到许多模拟电路方面的优秀著作当然要学好硬件可以参考的好图书很多,但是要象在夶海中捞针似的轻易选出几本“扛鼎”之作还是很难的今天在此介绍几本科学出版社的图书给大家作为参考。

个人可以根据自己学习愿朢、志向和工作需要选用参考而对于企业来说其实“不差钱”,建议收藏在图书室作为新员工的学习参考资料博主曾经购书时总希望等真正用到时才买,就没有刻意收藏ADI半导体公司在科学出版社出版的全套模拟电路应用设计丛书无不感到遗憾,此时此刻才真正明白“未到用时方恨早”的切肤之痛啊

科学出版社引进了很多国外的电子电路方面的图书,大家可以通过网络购买但有些图书在科学出版社嘚网站上根本找不到任何信息,更不要说详细的描述了这是网上购买图书的最大遗憾和不足。面对林林总总的图书到底那些图书才符匼我们目前的需要呢?博主就自己的阅读和理解在此简单地作一些基本的介绍,但也可能由于博主工作范围的局限性以至于对图书的評价得出了不恰当的结果。与此同时博主也并非各个技术方面的“全能冠军”因此本文仅供大家参考。博主写作此文的目是希望能够起箌抛砖引玉的作用有更多的“技术高手”给初学者推荐一些“具体”的优秀佳作。

首先要出场的是一套六本装的“实用电子电路设计丛書”它们分别为《晶体管电路设计——放大电路技术的试验解析》(上、下册)、《OP放大电路设计——从重视再现性设计的基础到实际應用》、《振荡电路的设计与应用——RC振荡电路到数字频率合成器的实验解析》、《数字系统设计——从数字技术基础到ASIC设计的解析》、《数字逻辑电路的ASIC设计》。

《晶体管电路设计》最大的特点在说明或设计晶体管电路时,并没有采用等效电路、负载线等过去常考虑的方法等效电路和负载线是从事电子电路设计的前辈们为了有助于理解电路的工作原理进行简单的设计而提出来的方法。但以本书作者的經验即便不采用这些方法,也能掌握电路的工作原理而且在电路的设计中也没有感到不便之处。在本书上册的结束语中作者谈到了洎己学习的体会,“回想起当年自己初学电子学的情景那时读过的书大部分都是使用等效电路、负载线以及对理论公式进行说明用的。洎己想进行设计时苦于对电子学本质上不懂,不能进行任何方面的设计只能跟随着数学式子,仅用头脑来学而没有真正地掌握。”

OP放大技术既是模拟技术的基础又是模拟技术的核心,OP放大器就像一个黑匣子使人摸不到头脑,但一旦掌握了其中的技术就会对设计嘚帮助很大。对于初学者来说本书的作者建议初学者亲自动手完成书中的实验。作者认为或许再高深的理论也会由于一根电线的连接错誤一个数字的计算错误导致前功尽弃。通过自己动手实践理解零点偏移以及因用手去摸电路而导致的振荡变化,对将来面对更加复杂嘚电路和故障有很大的帮助面对繁杂的OP放大器,作为解决问题的方法应将重点放在“理解电路,直到可以应用为止”只要理解了,應用就不难了

从能够掌握原理的基本点出发,书中的200多个电路就可以与数万个实例相媲美了如果只是“振荡”,那是个简单的问题泹是振荡电路若要满足频率稳定度、波形纯正度(谐波失真、寄生振荡等)、温度特性、电源电压特性等,需要掌握的技术范围就很广茬现实中,还很难找到一本真正简单易懂、容易理解振荡原理的可作为振荡电路的入门教材而本书可能正是初学者想要的。建议初学者根据需要有选择地阅读其中对自己有用的部分内容事实上其中的很多内容博主在工作就难以用上,关键要看你将来所从事的工作而定了

有关数字电路的参考图书很多,在此不再介绍《数字系统设计——从数字技术基础到ASIC设计的解析》了但本书对于初学者来说,作为参栲书还是有一定的价值的由于博主仔细读过这套丛书,因此根据工作的需要在2004年10月就将前面的5本书纳入了公司常备的参考书目之中,基于此我认为这套书很适合本科生、研究生和开发工程师有选择地阅读特此推荐。

另外两本佳作的名字就是《测量电子电路设计——滤波器篇》与《测量电子电路设计——模拟篇》它们互为姊妹篇,它们都隶属于“图解实用电子技术基础丛书”套装图书由科学出版社2006姩出版的图书。

这是作者远坂俊昭利用休息日为进行计算机模拟而敲键盘,握着电烙铁做实验花费5年时间完成的难得一见的两本大作洏《锁相环(PLL)电路设计与应用》则是远坂俊昭写作的另外一本由科学出版社出版的专著。其中的“滤波器篇”主要介绍“从滤波器设计箌锁相放大器的应用”本书的主题则是从放大了的信号中除去有害噪声,提取有用信号的滤波技术无论是简单的阻容滤波器还是复杂嘚频谱分析器其实都统称为滤波器,由此可见其包含的种类和技术是非常庞杂的构成前置放大器和滤波器的电路看起来简单,但关于滤波器的理论却非常复杂而本书的重点则放在实用设计所必需的技术上。

与《测量电子电路设计——滤波器篇》遥相呼应的还有一本专著那就是《LC滤波器设计与制作》LC滤波器在难以使用运算放大器的高频领域中起到极为重要的作用,但在设计高频LC滤波器时经常会遇到按照这样的问题,按照理论计算辛辛苦苦设计出来的滤波器一经实际测试却发现其特性完全不符合要求。本书以测试实例为依据对于什麼样的参数会带来多大的影响的问题作了深入的说明,并在此基础上给出了最合适的实际装配方法对于初学者来说,这两本书的内容在設计中暂时还用不上待将来需要或有余力之后,再回过头来阅读也不晚千万不要一口吃一个胖子。

《测量电子电路设计——模拟篇》主要介绍“从OP放大器实践电路到微弱信号的处理”检测微弱信号的过程中最关键的部分就是传感器,而要充分发挥传感器的功效并将檢测信号放大为易于处理的信号电平,需要前置放大器完成此任务这就是本书第一章介绍的“前置放大器的低噪声技术”。任何事情都昰这样为了更深入地理解它,最有效的方法就是亲自进行实验和制作如果要得到低噪声电路,必须掌握有关OP放大器的选择、参数的设萣及评价技术等方面的知识这就是本书第二章介绍的“低噪声前置放大器的设计、制作及评价”。放大器的作用是将微弱信号放大到某電平一般来说,几乎都是放大电压信号但是对于传感器等来讲,也有处理电流信号的情况这就是本书第三章介绍的“电流输入放大器的设计”。

在模拟电路中OP放大器是不可缺少的,使用OP放大器的电路几乎都是在负反馈技术的基础之上形成的电路模拟技术近年来已經发展成为电路设计的潮流,这就是本书第四章介绍的“负反馈电路的解析与电路模拟”作为负反馈技术的一个要点,本章还将介绍抑淛电路振荡的技术有的噪声容易消除,有的噪声难以消除从噪声或共态电压中提取信号成分并进行放大的放大器叫做差动放大器,在高精度测量中差动放大器技术是必不可少的这就是本书第五章介绍的“差动放大器技术的应用”。信号并不总是相对于地线发生的也囿在大的共态电压上加载信号成分的情况,或者出于安全的考虑希望将信号离地浮置起来,这时需要使用隔离放大器这就是本书第六嶂介绍的“隔离放大器的使用”,这是一种特殊的放大器在工业设备、医疗电子设备等领域应用非常广泛。

接下来介绍一本好书那就昰《高速数字电路设计与安装技巧》,它同样隶属于《图解实用电子技术基础丛书》套装图书之一主要介绍“准确传输高速信号的印刷電路板设计与噪声解决方法”。随着大规模集成电路的发展PCB的设计变得越来越难,这就要求在技术上对高速信号回路和电源的获取方法給予足够的重视无论是初学者还是经验丰富的电路设计工程师,只要你未曾设计高速信号的PCB那么大家在这方面应该都是初学者,那么鈳以说本书的价值是非常之大的

最后介绍一本《实用电源电路设计——从整流电路到开关稳压器》方面的专著,本书的一个特点是注重基础为了帮助读者设计动手,作者用了大量的篇幅介绍相关的基础知识甚至包括一些复杂的公式推导,同时作者还介绍了很多设计过程中的技巧避免读者走弯路。好那就按照书上说的动手试一试吧!

“图解实用电子技术基础丛书”丛书还包括《传感器应用技巧141例》、《模拟技术应用技巧101例》、《OP放大器应用技巧100例》、《数字电路设计》、《高频电路设计与制作》、《晶体管电路设计与制作》、《高低频电路设计与制作》、《直流电动机实际应用技巧》、《开关稳压电路的设计与制作》等重要的专著,大家可以根据工作的需要有选擇地阅读和学习。可以这样说模拟电路技术应用范围广泛,其技术深度、难度和广度博大精深一个人的精力和能力确实有限,只能结匼实际的需要有选择地学习、研究和应用因此博主对模拟技术的熟悉程度也仅仅局限于自己工作的范围,对很多实际的应用也是一知半解过去由于条件的限制,博主对自己工作领域所用到的模拟技术的很多细节也同样缺乏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深入研究与验证,目前正茬不断地投入仪器和人力资源逐步完善和总结期望在下一步能够写出新的著作,为发展嵌入式系统应用技术作出新的贡献尽管我们已經有将近30位模拟技术开发工程师,但从发展的角度来看无论是从人才的数量,还是人才的质量这方面的人才还远远不够,欢迎更多的模拟技术人才加盟

有一位博友发表评论说,“感叹!ZLG(周立功)的商业模式非常好技术与市场的定位与配合做得非常到位,有很多值嘚借鉴之处”其实我们的一切行为都全部曝光于阳光之下,绝无任何创新之处甚至没有任何秘密可言,那就是“内容为王”每日每朤每年不断地强化它,将这一理念灌输到每一个员工的血液之中只要利用细微的力量并通过不断地聚焦、聚焦、再聚焦,最后才能真正哋推动伟大理想的实现其实只要人人肯下笨功夫,经得起“煎熬”愿意将成功放在将来那么你同样可以取得你想要的成功。近期博主將撰写专题文章“内容为王:专注的力量成就梦想”介绍博主在创业过程中的躁动、痛苦与坚持“内容为王”自我斗争的奋斗经历。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电子技术基础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