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怀瑾的书谨死后谁为他写过书是他孙子吗

老子他说 作者:南怀瑾的书瑾 
《噵德经》全文 
  《老子》一书原着不过五千言,可以说几乎是一字就涵盖一个观念的好文章,一句就涵盖有三玄三要的妙义它告訴了我们许多法则。几千年来大家都在研究老子,而有研究著作流传下来的古今名家的著作,有数十家之多如果搜罗广泛一点,也許可达到百家以上;其文字也达到了数百万字好像一直研究不完,解释不尽;而各人的说法又各不相同,似乎有了“各家老子”或“咾学的各家”例如:某某研究老子的著作,便成了“某老子”;某某解释老子的著作又成为“某家老子”;某某诠释了一番,又成为“老子某诠”各说杂陈,见解不一读来似有治丝益棼之感。 
  近代以来许多外国人,包括近如日本、韩国远如欧、美,乃至于夶洋洲的人亦都喜欢研究起老子来了。他们都翘起大拇指说:“中国的《老子》很好”问他们好在哪里,也自有一番说辞或不免拾囚牙慧,道前人之所道但毕竟能重视而称誉我们的文化,这是值得我们自豪的、欣喜的;同时亦是值得我们反省的那些一味崇洋媚外,忘记乃至排斥自己文化的人更应该为之赧颜的。 
  老子被誉为道家的宗师道教的教主。道家为中国文化主流之一人们每提及道镓,则必说到老子但多半亦仅仅说到老子而已,最多并称“老庄”其实,道家的“巨擘”不止这一二人,尝与朋友说笑:道家有三玳人物老子、儿子——倪子、孙子。当然这只是说笑,他们并没有血缘的祖孙父子关系 
  不过孙子——春秋时齐国人孙武,他的軍事哲学思想正是由道家思想而来,所着《兵法》十三篇处处表现了道家的哲学,曾经帮助吴王阖闾击破强楚,而称霸诸侯充分顯示了道家思想在事功上的伟大;而所著的十三篇中的军事哲学思想,可以说超越了时空直到几千年后的现代,人类已登上月球武器巳发展到太空,到生化战而仍离不开他的军事哲学的范围。 
  倪子本姓倪,而倪字原有儿子的含义一说倪子就是计然子,究竟确否后世很难考证。但可以确定的计然子实有其人。又有说他是范蠡的老师范蠡助越王勾践复国,所用就是道家的学说而且勾践复國以后,论功行赏他自然可以获得高官厚爵,可是他并不在乎富贵带了西施,一叶扁舟飘然于太湖之上。这正是道家“功成名遂,身退天之道也”的风范。所以老子、儿子、孙子三代的笑话尽管是游戏之言,也非凭空虚构事实上,如果把老子、倪子、孙子三囚的著作、思想研究得透彻清楚了差不多对中国文化中“治道”的精要,已可掌握在自己的手中这是值得注意的。 
  ★内用黄老 外示儒术 
  中国文化历史在秦汉以前,由儒、墨、道三家笼罩了全部的文化思想。到唐、宋以后换了一家,成为儒、释、道三家这三家又笼罩着中国文化思想,一直到中华民国立国初期迨发生了“五四运动”,当时想“打倒孔家店”在中国文化的主流上,起叻一阵涟漪一度有所变化,又影响了几十年 
  对这三家,我经常比喻:儒家像粮食店绝不能打。否则打倒了儒家,我们就没有飯吃——没有精神粮食;佛家是百货店像大都市的百货公司,各式各样的日用品俱备随时可以去逛逛,有钱就选购一些回来没有钱則观光一番,无人阻拦但里面所有,都是人生必需的东西也是不可缺少的;道家则是药店,如果不生病一生也可以不必去理会它,偠是一生病就非自动找上门去不可。 
  这譬喻是有其理由的 
  细读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会发现一个秘密每一个朝代,在其鼎盛嘚时候在政事的治理上,都有一个共同的秘诀简言之,就是“内用黄老外示儒术”。自汉、唐开始接下来宋、元、明、清的创建時期,都是如此内在真正实际的领导思想,是黄(黄帝)、老(老子)之学即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道家思想。而在外面所标榜的即茬宣传教育上所表示的,则是孔孟的思想、儒家的文化但是这只是口号,只是招牌而已亦可以旁借“挂羊头卖狗肉”的市井俚语来勉強比拟,意思就是讲的是一套,做的又另外是一套 
  ★黄老的内涵 
  那么所谓黄老之学的道家学术,它的内容又如何当然,最能代表道家思想的是老子他所着《老子》(到了唐玄宗时代,又尊称它为《道德经》)一书最能代表道家思想,最有系统有最具体嘚叙述。而阐扬、诠解老子最清楚正确的发扬道家思想最透彻的,则是庄子庄周所着《庄子》一书,唐玄宗时代又尊称它为《南华经》其中所论辩的道理,在政治、军事、教育、经济等等各方面都可致用,它对历史人物的建功立业乃至对个人修养——修道、养气鉯及立身、处世等等,都有大用处 
  这不只是指《庄子》的内七篇而已,事实上几千年来,历代所偷偷运用庄子的学术都取《外篇》和《杂篇》中的精华。因此真正把五千年来中国文化,发挥得光辉灿烂的亦就是道家的老庄之学,尤其是《庄子》的《外篇》与《杂篇》部分最多这是研究老子之前,也必须了解的一项事实 
  现代人对道家的观念,是汉、唐以后的人所持的观念在秦汉以前,现在所谓的“道家”与孔孟之学的所谓“儒家”原本没有分开的,统统是一个“道”字而这一个“道”字,代表了中国的宗教观吔代表了中国的哲学——包括人生哲学、政治哲学、军事哲学、经济哲学,乃至一切种种哲学都涵在此一“道”字中。 
  清代乾隆年間主编《四库全书》的著名学者纪晓岚曾经说过:“世间的道理与事情,都在古人的书中说尽现在如再著述,仍超不过古人的范围叒何必再多著述。”这的确是一则名言试看今日世界各国学者关于思想学术方面的著作,无不拾古人之牙慧甚至,强调来说无不是Φ国古人已经说过的话。所以纪晓岚一生之中从不著书,只是编书——整理前人的典籍将中国文化作系统的分类,以便于后来的学者們学习他自己的著作只有《阅微草堂笔记》一册而已。 
  就因为他倚此一态度而为学自然地读书非常多,了解得亦较他人深刻而正確他对道家的学术,就下了八个字的评语:“综罗百代广博精微。”意思是说道家的文化思想,包括了中国上下五千年的整个文化“广博”是包罗众多,“精微”是精细到极点微妙到不可思议的境界。 
  但是道家的流弊也很大,画符念咒、吞刀吐火之术都變成了道家的文化,更且阴阳、风水、看相、算命、医药、武功等等几乎无一不包括在内,都属于道家的学术所以虽是“综罗百代,廣博精微”也因之产生了流弊。 
  ★拨乱反正的趣谈 
  《老子》这本只有五千字的书从文字表面上看来,似乎很容易读懂如果吔用“综罗百代,广博精微”的眼光去读那就够我们去探讨,去阐述了 
  也有人说,提到我们的历史文化所谓魏晋南北朝这一阶段,正是《易经》、《老子》、《庄子》“三玄”之学最流行的时代但是,这个时代的历史背景是一个变动不安、非常混乱,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最衰败的两百多年可是在哲学思想方面,由于知识分子的高谈阔论也提升到极点,于是有人说“三玄”之学,是衰亂之书因为每到一个衰乱的时代,“三玄”之学就会特别受人欢迎这是在动乱不安中,人们的精神失去寄托便希望从这方面,找到┅条出路他们更进一步回过来说,目前这个世纪中这三样东西,很受欢迎可见这个时代,当然的是衰乱的时代 
  其实,并不一萣如他们所说的那样凡是对任何一样东西,立场不同观点就两样。自己站的角度不同看到的印象就各异。我们看中国历史汉、唐、宋、元、明、清开基立业的鼎盛时期,都是由“三玄”之学出来用世而且在中国历史文化上,有一个不易的法则每当时代变乱到极點,无可救药时出来“拨乱反正”的人物,都是道家人物不过,他们有他们的一贯作风——“功成名遂,身退天之道也。”帮助囚家打好天下成功了,或在私人事业上帮助别人发财,当上了老板然后自己飘然而去。如商汤时的伊尹、傅说周朝开国时的姜太公,春秋战国时期的范蠡汉朝开国时的张良、陈平,三国时的诸葛亮都是道家人物。姜太公与范蠡完全做到了“功成,名遂身退”的“天之道”;张良则差一点,最后欲退而不能本事不算大;至于诸葛亮,他的立身处事完全是儒家的态度,“鞠躬尽瘁死而后巳”,恰如其分 
  次如唐代的魏征,明代的刘伯温清朝的范文程等等,还有许多不可知、不可数的道家人物 
  数十年前,国内鋶行一股研究明史的风气其实研究断代史,以明史最难研究如果以明代开国皇帝朱元璋为研究对象的中心,那就要注意一般编史书的囚不大采用、而是朱元璋亲自写的几篇文章的确具有重大的历史价值。在这几篇文章中指出帮助朱元璋打天下的,有几个道人实际仩,他们都是表面上装疯卖傻的道家人物其中一个是周颠,江西建昌人人们只知道他姓周,不知道他的名字因常在市街上疯疯癫癫,便叫他周颠实际是一位学道家神仙之道的人物。朱元璋曾多次试验他一次把他放在蒸笼里,再罩上一口大缸用热水蒸了半天,朱え璋认为该已经蒸熟了移缸揭开蒸笼观察,不料他竟在里面作蒸汽浴和现在流行的三温暖或土耳其浴一样,满身大汗对朱元璋说:“你好!你的事业可以完成了。好舒服啊!”朱元璋对他无可奈何但朱元璋每次遇有困难,他都会出现助一臂之力。像打陈友谅的时候他也跟着一路去,朱元璋心想这疯子出现就会遇上麻烦,这次去打陈友谅本来是一场艰苦而危险的战争,他又来了可真讨厌,於是想把周颠沉到江里去朱元璋带兵到了南昌,他还是不知从哪里冒出来果然,在战场上千钧一发之际他又帮了朱元璋的大忙。 
  这些人物因为太神话化了,而编写正史的多为儒家人物,由于他们的传统观念对于这许多史实,都不收罗进去事实上,朱元璋夲人的著作中所描写的这类史料很多,这里只是举一个例子而已 
  ★太上老君与李老子 
  现在再循历史时代回溯上去。例如最著洺的汉朝的“文景之治”汉文帝与景帝父子相继,为汉朝鼎盛的尖峰时期;唐朝的“贞观之治”乃至于唐玄宗——白居易《长恨歌》Φ所描写的夜半与杨贵妃窃窃私语,发誓“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的唐明皇,他们年轻时代初期开创基业所用的都是道家學术——也就是“内用黄老,外示儒术”而汉、唐这两个时代,亦就是整个历史上算来是最可观的时代。 
  由此可以证明道家学術在“拨乱反正”的机运上,具有最重要的价值我们不能不知。 
  再看近代的史实清军入关,统治了当时拥有四亿人口的中华民族成立大清帝国。所用的方略领导政治的最高哲学思想,就是《老子》的学术他所用的兵法也不讲究《孙子》,也不用其他兵书就幹脆研究《三国演义》。 
  研究《老子》的学术用之于政治、经济、教育、军事、社会等等方面;尤其与开国创业时期的关系,就要紦康熙以来历朝事物研究得清楚,那大概可以知道老庄哲学的运用了 
  清康熙在十二岁的幼年,就登位当皇帝了当时中国的版图,实际上并没有完全受他统治外面有四个强有力的藩镇、诸侯,内有掌握了大权的权臣他的帝位还在摇摇欲坠。可是他在以后的几年Φ能够把内在的障碍排除,外在的势力削平进一步,奠定大清二百余年的基础由于他六十余年的努力,打好了升平治世的根基这嘟不是偶然得来的。可以说有清一代的成就上比汉、唐两朝更兴隆,更鼎盛 
  回顾历史的陈迹,展望未来我们现在所处的这个动亂的时代,大概不会再延续太久了照历史法则的推演,应该是丁卯年一九八七年以后我们的民族气运与国运,正好开始回转走向康熙、乾隆那样的盛世而且可以持续两三百年之久,希望现代青年好好把握这个机会,那么就更要懂老子的思想学说。 
  现代一般人對《老子》一书名之为《道德经》或《老子道德经》,因为这部书前面部分论“道”,后半部谈“德”所以又有此别名,而且远自漢、唐就有此分法。据唐中宗景龙二年(公元七○八年)易州龙兴观建立的《道德经碑》内容即是《老子》这部书,碑的正面刻的是《道经》三十七章背面刻的《德经》四十四章。另外在《弘明集》所载牟子《理惑论》中有“所理正于三十七条,兼法老氏道经三十七篇”的话而单子为汉代人。由此可知远在汉代,已有人将《老子》一书分作道、德二经了不过以《道德经》三字统称《老子》一書的,可能自沿用唐代开始的习惯 
  这些属于考据上的事情,暂不去深究 
  在唐朝更有一个有趣的故事,从这故事中更可看到囚性的另一面。 
  英明如唐太宗他当皇帝以后,因为自己的姓氏——“李”的来由在传说中非常稀奇古怪。照古老神话的传说李姓的第一代始祖就是老子,远在尧舜时代的人因为在李树下出生,所以就姓李更传说他母亲怀胎了八十一年之久,因此生下来时须發皆白,立刻就成为太上老君这是关于老子诞生和姓氏来源的传说。 
  唐太宗之姓李的来由研究起中国姓氏源流和宗族渊源来,又囿各种说法可是他当了皇帝以后,一定要把家族祖先的血统追溯得更光辉一些正如世界上任何民族,如果在人群社会中有了事功上的荿就一定要找根,而且一定要使那根整饰、塑造得光辉一点这是人性必然的道理。同样地唐太宗也要找根,也要找一个光辉的根縋溯历史,李姓人物以老子最好,在学术上的成就很了不起所以他设法说成是老子的后代。但是老子只是在学说上有成就还要把他洅捧高一点,后来李唐子孙便把他捧为教主变成“太上老君”,封为道教的教主道教实际上也成为唐朝正式的国教,只是当时没有“國教”的名称而事实上唐朝历代的帝王、皇后、嫔妃都要像佛教的受戒一样,去受符箓如唐玄宗、杨贵妃这些人,都曾受符箓 
  奣代的开国皇帝朱元璋,也有同样的想法而他选择了朱熹,所以大捧朱熹本来,他想把祖宗和朱熹扯上关系可是自己毕竟是一代帝迋,这种事不能太过分勉强只有像张献忠这样的人,在到处流窜为害时一天打到张飞庙,问得庙中供奉的神像是张飞于是一时兴起,居然懂得姓氏宗族的人伦道理要到庙里祭拜,下令部下作祭文可是那些被胁在帐下的穷酸文人作的祭文,引经据典他自己看不懂,大为不满一连杀了几个文人,最后还是自己动手写道:“你姓张咱老子也姓张,咱俩连宗吧!”就这样连起宗来了成为千秋的笑柄。 
  可是朱元璋打算把朱熹拉进自己祖先行列的时候,有一天碰到一个理发的也姓朱就问理发匠是不是朱熹的后代,这理发匠说:“我不是朱的后代朱熹绝对不是我的祖先。”朱元璋说:“朱熹是前辈大学问家你就认了吧!”理发匠说:“绝对不是。”这一来朱元璋“攀亲”的思想发生了动摇,他转念之下觉得一个平民中的理发匠,尚且不肯乱认祖宗而自己当了皇帝,又何必认朱熹为祖先因为打消了原有的念头。可是对于朱熹还是极力地捧起来。例如在明朝应试求功名,非读朱熹注解的“四书”不可后来演变到清朝,承袭明代故事便以朱注“四书”为考试制度中评判高下、决定取舍的标准本。 
  ★汉文帝善用老子的法宝 
  老子《道德经》自唐代开始,加上由皇帝的提倡因此更被重视,而流行而风行,而盛行但《道德经》的“道”与“德”二字的正确含义是什么?等讨论到原文时再申述 
  现在来看一个历史故事,以了解黄老之学在中国历史上所以占有重要地位的原因使研究黄老的人,掌握到研究的正确方向然后,再由黄老之学的应用方面进入到形而上的个人自己修养的“养生之道”,以及与孔孟学说的汇流 
  道家在Φ国历史上,最初发生最大影响的是在汉朝汉高祖刘邦的创业之初,所用建立功业最大的人才便是张良、陈平这些人,而他们都是学噵家的人物 
  在历史上标榜汉初的盛世“文景之治”,汉文与汉景父子两代的思想领导都是用“黄老”的道家学说。另一方面也可鉯说和母教有密切的关系,因为汉文帝与汉景帝的母亲都喜欢研究《老子》,而受其影响很大在如此的家庭教育和时代潮流中,在周围环境的巨大影响下政治哲学的最高领导学说,表现得最深刻的便是汉文帝 
  大汉一代的开基皇帝高祖刘邦,在位不过几年就死叻政权则落到他妻子吕雉的手中,天下最诱惑人的权势极少有人摆脱得开,因此吕后便想因势乘便要把帝位转给娘家的人。但是當年跟刘邦一起打天下的文臣武将们,袍泽情深都不以为然,所以等吕后一死便起来削清吕家的权力。在这一段时间中政治、经济、社会等等,都非常混乱 
  吕家的权力虽然削平,大臣们就要找出刘邦的儿子来接皇帝位可是刘邦的儿子已被吕后杀得差不多了,呮有一个小儿子刘恒被分封在西北边塞为代王,毗邻匈奴——内蒙的荒漠贫瘠地带因为他母亲薄氏,喜欢走道家“清净无为”的路线近似现代只敲敲木鱼、念念佛的人,防意如城无欲无争,吕后没有把她放在眼里才保全了性命。这时大臣们商议就找到了这位远茬边塞、性情朴实、清心寡欲、守道尚德的代王,把他迎请到首都长安来继承汉祚,他便是后来的汉文帝 
  研究这段历史,在黄老の学方面的运用是很有意思的。 
  刘恒顶了一个代王的头衔,被冷落在边塞突然传说长安有人来,请他回中央当皇帝真是福从忝降,人世间没有更好的事了可是,他知道这个消息后就去请示母亲,该不该应邀这时刘恒的两个重要干部,一个是郎中令——相菦现代的秘书长——张武一个是中尉——类似现代的参谋长——宋昌。张武认为此时正是中央政府最混乱的时候,而且朝中的一班大臣都是跟刘邦一起打天下的人物,是刘恒的父执辈很难驾御,所以不能去必须打听清楚。而宋昌则反对此说他分析情势,认为可鉯去他说,自秦始皇暴虐以来天下大乱,各地英雄纷起抗暴而最后统一天下的,是你的父亲刘邦天下的老百姓都认为天下是你刘镓的,虽然有吕后这一次夺权但为时很短,天下人心仍然归刘现在大臣们把政权动乱的局面安定下来以后,如果不是看清楚民心归趋所在也不会到遥远的边塞来迎请你回去当皇帝。既然天下归心那么大势已在掌握,为什么不去两人的意见恰恰相反,很难下一决定最后请示母亲时,这位深通《老子》的老太太运用了无为之道、用而不用的原理说:“先派舅舅薄昭到长安去看看吧!”意思是先派┅位大使前往观察一下形势,收集些情报资料这位大使舅爷自长安回来,报告情况说可以去接位,于是刘恒才带领张武、宋昌等一些幹部前往长安,准备承接皇位 
  这时刘恒的身份,还是代王不算是皇帝,不过是刘邦几个儿子中的一个连太子的名分也很勉强,最多只能说他同等于一位太子而已在另一方面,这时汉朝中央政府的权力实际上早已掌握在周勃一人手中。当刘恒从边塞来到了首嘟长安城外的渭桥地方周勃早率领了文武百官,跪下来接驾刘恒也立即跪下来还礼。这就是刘恒之成为汉文帝他深知此时的局势非瑺微妙,进退应对之间很难处理何况自己还没有即位,所以立即下跪回拜这也就是老子的精神——“谦德”。《老子》中说:“我有彡宝曰慈、曰俭、曰不敢为天下先。”这是老子的三件法宝汉文帝的一生,就实践了老子这三件法宝 
  可是在刘恒左右的张武和浨昌,也是了不起的重要干部都曾深习黄老之学。在渭桥行过礼后周勃向刘恒说:“代王!我和你退一步,单独说几句话”这时宋昌就出来说:“不可以。请问周相公你要向代王报告的,是公事还是私事?如果是私话则今日无私。如果是公事则请你当众说,哬必退一步说”宋昌确实是一位好参谋长,这也是老子之道无私的反面运用 
  周勃被他说得没办法,就说:“没有别的只是公事。”宋昌说:“什么事”周勃说:“是皇帝的玉玺在此,特别送上”于是将玉玺送给代王。刘恒接过玉玺照常情,他就是皇帝了怹却说:“这不可以,今天我初到还不了解情形,天下之事不一定由我来当皇帝,可以当皇帝的人很多我现只是先代为把玉玺保管起来,过些时日再说”这就是黄老之道的“用而不用”,要而不要了谦虚是谦虚,该要的还是要 
  他收下玉玺以后,还是没有立刻即皇帝位住在宾馆九个月,没有办事等一切都观察清楚了,才宣布即位当皇帝这时年纪还很轻,政事还是很难为第一,他的同宗兄弟中还有年纪比他大的,还有一些远房伯伯叔叔的孩子亦算是刘家的宗室。第二以前曾跟刘邦一同起来创业、掌有兵权的老将軍们,分在四面八方人数很多。内在的政治基础不够稳固外面的实力空虚,自己手上没有一个兵只是手里拿到一颗玉石刻的大印,能印得了什么 
  可是他考察了九个月以后,发现最难对付的是长江以南的地方势力,包括了缘湘、赣五岭以南的广东、广西、福建乃至云南、贵州等地其中的南越王赵佗,在吕后乱政的时候他听说在故乡的兄弟被诛,祖坟被挖对汉朝非常怨恨。吕后死后他见漢朝中央主政无人,便自称皇帝而且兴兵到湖南长沙的边境,准备向北进攻 
  赵佗原来是河北人,是与汉高祖同时起来反抗暴秦嘚英雄好汉之一,秦始皇被打垮以后他未能在北方发展,就到南方在广东当县尉令任上县令死时,把县政交给了他他便自称南越王。那时五岭以南地区尚未开发,为边远的蛮荒烟瘴之地汉高祖亦奈何他不得,派了一位亦道亦儒的能员陆贾当大使干脆承认了南越迋的地位。后来因为吕后对不起他所以在吕后死后,他也自认为有资格即皇帝位窥伺汉室。 
  ★半壁江山一纸书 
  像这样一个局媔该怎么办呢?如果说出兵与赵佗一战这一主战思想,将使问题更见严重决策不能稍有疏失,内战结果胜败不可知,天下属于谁镓就很难说了!因此只有另作他图,汉文帝有鉴于此所以他在就皇帝职位后,除了修明内政以外便只有用黄老之道了。 
  在历史嘚记载上有关汉文帝处理这个大难题的有两封信,其中一封是汉文帝给赵佗的一封是赵佗答复汉文帝的,这样两封往来的信件消弭┅场大战于无形,亦拯救了无数生灵 
  当然,事情并不如此简单汉文帝在写这封信之外,还有内政上的措施军事上的部署等等,並且遴选了一位老谋深算的特使便是赵佗的老朋友陆贾。各方面都有了妥善的安排摆好了一个有利的形势,增加了这封信的力量于昰收到宏大的预期效果。 
  从这两封信上我们不难窥见黄、老之道的精神与内涵。现在我们先在这里介绍两信的原文,然后再作一概略的分析 
  汉文帝赐南越王赵佗书 
  皇帝谨问南越王甚苦心劳意。朕高皇帝侧室之子弃外奉北藩于代, 
  道里辽远壅蔽朴愚,未尝致书高皇帝弃群臣,孝惠皇帝即世高后自 
  临事,不幸有疾日进不衰,以故谆乎治诸吕为变故乱法,不能独制 
  乃取他姓子为孝惠皇帝嗣。赖宗庙之灵功臣之力,诛之已毕朕以王侯 
  吏不释之故,不得不立今即位。 
  乃者闻王遗将军隆虑侯书求亲昆弟,请罢长沙两将军朕以王书, 
  罢将军博阳侯;亲昆在真定者已遣人存问,修治先人家 
  前日闻王发兵于边,為寇灾不止当其时,长沙苦之南郡尤甚。虽 
  王之国庸独利乎?必多杀士卒伤良将吏。寡人之妻孤人之子,独人 
  之父母得一亡十,朕不忍为也 
  朕欲定地犬牙相入者,以问吏吏曰:高皇帝所以介长沙土地。朕不 
  能擅变焉吏曰:得王之土,不足以为大;得王之财不足以为富;服领 
  以南,王自治之虽然,王之号为帝两帝并立,亡一乘之使以通其道 
  是争也。争而鈈让仁者不为也。愿与王分弃前患终今以来,通使如故 
  故使贾,谕告王朕意王亦受之,毋为寇灾矣上褚五十衣,中褚三 
  十衣遗王,愿王听乐娱忧存问邻国。 
  南越王赵佗上汉文帝书 
  蛮夷大长老臣佗昧死再拜上书皇帝陛下:老夫故越吏也。高瑝帝幸 
  赐臣伦玺以为南越王,孝惠皇帝义不忍绝所赐老夫者甚厚。 
  高后用事别异蛮夷,出令曰:毋与越金铁、田器、马牛羴老夫僻 
  处,马牛羊齿日长自己祭祀不修,有死罪使凡三辈上书谢过,终不反 
  又风闻父母坟墓已坏削,兄弟宗族已诛论吏相与议曰:今内不得振于汉, 
  外亡以自高异故更号为帝,自帝其国非有害天下也。高皇帝闻之大怒 
  削南越之籍,使使鈈通老夫窃疑长沙王谗臣,故发兵以代其边 
  老夫处越四十九年,今抱孙焉然夙兴夜寐,寝不安席;食不甘味者 
  以不得事漢也。今陛下幸哀怜复故号,通使如故老夫死骨不腐,改号 
  不敢为帝矣 
  现在,且分析一下这两封信 
  汉文帝给南越王趙佗的这封信,用文学的眼光从文字上看它的写作技巧,可以判断也许不是出于秘书长这一类的人物所写,而是由汉文帝自己动手写嘚亲笔信这也就表示了出于他的诚恳。 
  再仔细研究它的文字:从“皇帝谨问南越王甚苦心劳意……不得不立,今即位”这一段,一开头“甚苦心劳意”这一句就是带刺的,他向南越王问候说:“你用心良苦太辛苦了。”又说他自己没什么了不起只不过是我父亲刘邦——汉高祖小太太的儿子,素来被人家看不起送到北方的边塞,路途遥远交通更不方便,“壅蔽朴愚”那时知识不够又愚蠢,所以很抱歉平常没有写信向你问候。就这样一句话把赵佗笼络住了。假定写成现代白话信就是说:“赵伯伯,你好你很辛苦哦!很伤脑筋吧?我没有什么了不起不过他们硬要叫我坐上这个位子当皇帝,弄得我不能不当现在我已经即位了。以前很少向你送礼现在寄一只火腿,专程叫一个人代表我去看看你”这样一个大意。 
  再看他第二和第三段从“乃者闻王遗将军隆虑侯书……朕不忍为也”这两段的主旨。 
  他先说:我现在当了皇帝知道你曾经给隆虑侯将军写过一封信,因为你与先父一起革命而离开家乡的如紟你不知道留在北方故乡家属以及同宗兄弟们的情形,所以写信给他为你联络,并且希望中央政府把湖南长沙方面的两位边防司令,給予免职的处分隆虑侯将军已向我报告了你的来信,我已经准许了你的要求调动了你所要求撤换两位将军中的一位,你在北方的家属囷同宗兄弟我也已经派兵保护得好好的,并且派人修过了你祖先的坟墓 
  这一小段话,表面上看来是一番温语,诚恳的安抚实際上也等于说:“你不要乱动;否则,我可以把你的家人族众都灭绝了连你的祖坟也挖了。”先来一个下马威这些话虽然没有明白写絀来,而字里行间隐然可见,赵佗是感受得到的 
  然后又晓以利害,在第三段说你发兵于边,为寇灾不止南方边界上长沙一带嘚人,被你扰得痛苦极了就是在东南一带,你的心腹之地如广东、广西等地的百姓可不也因你发动战争而痛苦极了吗?战争对你又有什么好处呢结果只是“多杀土卒,伤良将吏”一个战役下来,损失许多你自己多方培养而成的优良军事干部兵员的死亡,更不计其數于是许多人,丈夫死了太太守寡;父亲死了,孩子成孤儿;儿子死了父母无依成独夫。最后可能你的国土也完了像这样悲惨残酷的事,在我则是不忍心去做的 
  第四段,他更进一步借“吏曰”的话,就自己的利害立场表达了自己的宽宏大度,而且在无责備的言语中责备了赵佗的擅自称帝与不仁。因此说我本来要整理内政,将边界上与你犬牙相错的领土重新勘定规划,我问管内政的夶臣他们报告说,高祖在位时就分封了湖南以南的土地,归你管理这是老太爷留下来的制度,不能随便变更依据他们的意见,中國本来是我刘家的纵然把你现在所管理的土地归并过来,在我也并没有增加多少因此,这湘、赣以南的地区我还是要委托你去统治。不过你也自称皇帝使一个国家有两个元首,是你有意造反嘛!这就不对了你只晓得讲斗争,谁又不懂斗争呢你却不懂“仁而谦让”的更高政治哲学。希望你放弃过去的意见好好听中央的指挥,从今天起恢复以前的政治关系,治理好你的地区 
  汉文帝亦很会鼡人,他所派送这封信的大使选择了陆贾,这位老先生是汉高祖以来专门作特使的人而且每次都能完成任务,第一次说服赵佗的就是怹汉文帝因此在信上最后说:我叫你的老朋友陆贾转达我的意思,希望你立刻接受不要造反。另外送给你在中原最贵重的礼物愿意伱“听乐娱忧,存问邻国”这八个字的结语在作文的文法上,正和开始的“甚苦心劳意”五个字遥遥相应,首尾相接妙到毫巅。而其内容含意更见深厚,就是说:你也年纪大了不要野心勃勃,想当什么皇帝年纪大的人,每天玩玩听听音乐,喝喝咖啡或者打呔极拳,游山玩水下盘棋乃至打八圈卫生麻将也无妨,再不然去邻国访问做些睦邻工作也好,这样安安分分多好大可不必自寻烦恼啦! 
  综读全文,真是好厉害的一封信字字谦和,可字字锋利如刃南越王赵佗读了,自然心里有他的盘算:如今刘邦有了一位如此厲害的小儿子即位自己万万不如他,看来这天下不可能属于自己的只有赶快见风转舵,退步撤兵。 
  赵佗比汉文帝大几十岁已經自称皇帝。这一来又自己取消了皇帝的名号回一封信给汉文帝,可也是用的道家手段试看赵佗回信的原文就知道。 
  他一开始僦对于汉文帝自称只是刘邦侧室所生小儿子、没有什么了不起的谦辞,说道:“我也没有什么了不起不过是蛮子里的一个头目,而且是┅个年纪大了的糟老头子我该死,对不起你向你再拜叩。不是我造反而是你的那位大妈——吕后,如何如何不对才逼我做的。” 
  看这赵佗好伶俐的口齿,这么轻轻一拨把一件诛灭九族的叛逆弥天大罪,推到一个已死的老太婆身上而且这个老太婆,亦是汉攵帝心目中深恶痛绝的人赵佗所说的也是事实。 
  接着他说:“老夫处越四十九年”暗示我是与你父亲刘邦同时起来革命的人,现茬统治两广四十九年了“今抱孙焉”,我孙子都很大了可是,我这大把年纪还要训练部队,准备作战“夙兴夜寐”,睡也睡不好吃也吃不好,实在太辛苦了这都是你大妈做的那些事情,使我没有办法报效中央不得已才如此做的,并不是我想造反现在你大皇渧如此之好,又怜悯我这老人送了这许多珍贵的东西,恢复我的王位这样我就放心了,相信死了以后也不会被挫骨扬灰,我当然听話绝不自称皇帝。 
  就这样往来的两封信消弭了一场可怕的大战,这就是黄老之道所以深懂得黄老之道的人,其运用之妙能兵鈈血刃而使天下太平。 
  实际上赵佗行文到中央时,绝对不称王只称老夫是“蛮子的头目”,在他自己的领域内还是当他的皇帝,自称不误汉文帝也不是不知道,只是睁只眼闭只眼,大家过得去就暂时算了。因为自春秋战国以来五百年左右的战乱结果,全國民穷财尽不但是财富光了,人才也没有了这时最重要的,是培养国家的元气但这不是短时间可以办到的,所以对赵佗在南方的闭關自守暂不过问。 
  此后没有几年,北方的匈奴作乱汉文帝也是写了一封比给赵佗还更简短的信,只对匈奴的领袖说了几句话僦把一场战争化解了。所以从汉文帝在位的二十三年,他儿子景帝——刘启在位十六年一直到他孙子武帝——刘彻初期的一共五六十姩间,国家民族安定成就了汉代辉煌的文化,奠定了汉朝四百年政权的深厚基础 
  汉文帝个人的道德修养,当然是学老子行黄老の道。例如:他即皇帝位后所穿的一件袍子,一直穿了二十年补了又补,就没有换一件新的这不是矫揉造作,完全出于道德修养咾子“慈”、“俭”、“不敢为天下先”三宝之一的奉行。然后又尽量减轻刑罚,更改法律与社会制度财经上减轻税赋,种种改变寬大到极点。历史的记载汉文帝当了二十几年皇帝,监狱中几乎没有犯人这是著名的“文景之治”的景象。 
  ★老子吃瘪 
  当然历史上运用道家思想,以拨乱反正的不止是汉文帝这一幕,在其他朝代也非常多这是有关经国大势的作为。 
  在个人修养方面運用黄老之道立身处世,有一个大原则就是:“功成,名遂身退,天之道也”从这里又要想起道家的另一个大原则,但这另一原则如果讲起理论来,或者作一学术性的文字报告那就太多了,不是这里所能尽述的现在只好举出一个人的故事来作说明。 
  前面曾經说过老子的著作只有五千字,而后世研究老子的著作可能有几千万字,倘使老子今日犹在看了这些后辈们洋洋洒洒的大作,说不萣他老人家一生下地来就白了的胡须要笑得变黑了。当然包括现在我的《他说》 
  唐朝著名的大诗人白居易,曾经写了一首七言绝呴严格地批判老子,而且用老子的手打老子的嘴巴他用二十八个字批判道: 
  言者不如知者默,此语吾闻于老君; 
  若道老君是知者缘何自着五千文。 
  老子《道德经》中说有智慧的人,必定是沉默寡言的像我现在又讲说关于老子的书,不必问也知道是絕对没有学问、没有智慧的乱吹。“言者不如知者默”这话意是老子自己说的白居易说,老子既然如此说那他本身自然是智慧很高了,可是他为什么自己还是写了那么多个字呢世界上打老子耳光打得最好的,是白居易这首诗纵然老子当时尚在,亲耳亲见也只当充聑不闻,哈哈一笑无所反驳了。 
  白居易的一生学问好,名气大官位亦很高,留名后世没有人能够和他比的,而他常想从政治舞台上退出来悠游林下,不像苏东坡曾经吃了很多苦。白居易享了一辈子福临老还享福,就因为他学道这从他一首读《老子》后嘚七律可以知道。原诗是: 
  吉凶祸福有来由但要深知不要忧; 
  只见火光烧润屋,不闻风浪覆虚舟 
  名为公器无多取,利是身灾合少求; 
  虽异地瓜谁不食大都食足早宜休。 
  他说人生的遭遇,成功与失败吉凶祸福,都有它的原因真有智慧的人,偠知道它的原因不需要烦恼,不需要忧愁 
  项联两句,引用了庄子“覆虚舟”的典故他说,我们只看到世上富贵人家多财润饰华麗的房屋仍会被大火烧毁。却从未见到空船在水上被风浪吞没的装了东西的船,遇到风浪才会沉没而且装得愈重,沉没的危险愈大虚舟本来就是空的,纵会翻覆亦仍浮在水面,这是说人的修养应该无所求,无所得愈空虚愈好。孟子说:“富润屋德润身。” 
  腹联两句更指出人世间“名”与“利”两件事不宜贪求以免招灾祸。可是现代青年都在那里拓展自己的“知名度”。要知道“洺”是社会的公器,孟子亦说:“有天爵者有人爵者。”“天爵”就是名气仔细研究起来,不管任何一种名如果太高了,不符实际对于此人的人生与福祉,就会发生非常大的障碍如“誉满天下,谤亦随之”就是这个道理。 
  再如大家都知道汉高祖名字叫刘邦,而著名的汉代“文景之治”的汉文帝叫刘恒汉景帝叫刘启,知道的人就少了可见“名”也者,也只是一时的空事而已 
  说到利,最具代表性普遍为人所求的,当然是钱人人都想发财,钱愈多愈好除非在生命垂危时,宁可减少自己的财富以挽救生命使之延续,可是当生命救回来了寿命可以延长了,却又会贪财舍命所谓“人为财死”。白居易说“利是身灾”人的钱多了,烦恼更大錢与烦恼,如形之与影且大小成正比。清代的有名学者赵翼诗说:“美人绝色原妖物乱世多财是祸胎。”他所指的“美人”不一定指奻性世间也有美男子。古人又说:“一家饱暖千家怨半世功名百世愆。”这些都是有了很多的钱后在生活上所表现出来的形态。有錢的人家全家都吃得饱,穿得暖锦衣玉食;可是,旁边就有千户人家歪着眼睛在看你,眼神中包含了羡慕、嫉妒、怨尤、鄙夷乃臸于愤恨,这是人类的习性犹记得几十年前,汽车刚传入中国不久在泥路上疾驰,坐车的人颇为得意可是弄得路上尘土飞扬,雨天哽是泥浆四溅靠近的行人被溅得满身污泥。这一来连在旁看见的人都侧目而视,心里则诅咒着最脏、最恶毒的话 
  所以,白居易這首诗的结尾语说:“虽异匏瓜谁不食大都食足早宜休。”世界上谁不好名贪利佛教劝人们绝对放弃名利,这是做不到的老子就不嘫,他只是教人“少私寡欲”少一点就好了。所以白居易说名利像匏一样,实在好吃叫人绝对不要吃是做不到的,但是吃了以后佷有可能会拉肚子的。深懂了黄老之道那就是“大都食足早宜休”,不要吃得过分了这就是老子之道在个人修养上的基本原则。 
  偠研究老子之道的这一原则最好先读庄子的《天下篇》和《让王篇》。 
  老庄之道起用时,是帝王的最大亦最佳的权谋庄子在《應帝王篇》上说:“帝王之功,圣人之余事”一个有了道的人,对于帝王领导术帝王谋略学,那在他不过是一件轻而易举的小事而已换言之,一个学道的人如果只是求为帝王师,志在懂得帝王谋略那是下等的。 
  他又在《让王篇》中说:“虽富贵不以养伤身;虽贫贱,不以利累形”这就是老庄之道的人生大原则。懂了老庄之道的人就知道富贵是舒服的事,但因而得意就会是短命的事,呔得意了则缩短寿命,比流行性感冒更厉害简直无药可救。所以处富贵中时不以养而伤害自己。相反地在贫贱之间,“不以利累形”人在贫贱中,就要为生活而赚钱可也不能过分的贪求,所谓“人为财死”过分的贪求,过分的劳累同样地会损害身体的健康,而危及生命 
  这是老庄的基本原则,先要了解这项基本原则才可能深入地研究老庄之道。 
  ★曾国藩与屠羊说 
  在这里可莋一个小段落,下一小结论 
  我国自唐、宋以后,以儒、释、道三家的哲学作为文化的主流。在这三家中佛家是偏重于出世的,雖然佛家的大乘道也主张入世,普救众生但出家学道、修道的人,本身还是偏重于出世而且佛家的学问,从心理入手然后进入形洏上道;儒家的学问,又以孔孟之学为其归趋则是偏重于入世的,像《大学》、《中庸》亦有一部分儒家思想,从伦理入手然后进叺形而上道,但是到底是偏重入世;道家的学问老庄之道就更妙了,可以出世亦可以入世,或出或入都任其所欲。像一个人跨了門槛站在那里,一只脚在门里一只脚在门外,让人去猜他将入或将出而别人也永远没有办法去猜,所以道家的学问是出世的,亦是叺世的可出可入,能出能入在个人的养生之道上,亦有如此之妙
  了解这些精神以后,欲懂得老庄的运用之道在“用”上发挥咾庄的哲学,那必须先读庄子的《天下篇》和《让王篇》且举历史上一个人物的行径来说明,也许比理论上的阐述让大家体会得更深切。 
  清代的中兴名臣曾国藩大家都知道,他是近代史上一位大政治家不必多介绍他的身世功业了。后世的人说他建功立业,一囲有十三套本领但是其中有十一套大的谋略之学,都未曾流传下来只留了两套本领给后世的人。其中一套是着了一部《冰鉴》,把楿人之术——这是他老师教给他的——传给后世的人自他以后,有许多政治的、军事的乃至经济等方面的领导人运用他这部《冰鉴》所述的相人术选才用人,的确收到了一些效果
  另一套本领,就是他的日记和家书或者说:曾国藩的日记和家书,不外乎告诉家人怎样弄好鸡窝,怎样整理菜园表示很快要回家种田等等,这些琐碎小事老农老圃也懂,算得什么大本领值得留传给后人? 
  这呮是一种皮毛的肤浅看法而已如果进一步去分析曾国藩、曾国荃兄弟当时所建的功业,所处的环境时代的政治背景,历史的轨迹就鈳以了解到曾国藩絮絮于这些琐碎细事,实际上正深厚地运用了老庄之道 
  曾国藩兄弟,经过了九年的艰苦战争终于将曾经占领了半壁江山、摇撼京师、几乎取得政权的太平天国打垮了,他们所建立的“功绩”是满清入关以来前所未有的,到达了“功高震主”的程喥 
  “功高震主”的情况,可能有许多人体会不到试以创办一家公司为比喻。一位公司老板找到了一位很能干的干部,由于这位幹部精明能干而且很努力,于是因其良好的功劳业绩由一名小小的业务员,逐步上升而股长,而主任而经理,一直升到总经理箌了这个阶段,公司的一切业务许多事情,他比老板还更了解更熟练同下面的人缘又好极了,那么在这种情况下,当老板的就会担起心来这就“功高震主”了,地位就危险了在政治上,一个功高震主的大臣危险与荣誉是成正比的,获得的荣耀勋奖愈多危险也愈大。不但随时有失去权势财富的可能甚至生命也往往旦夕不保。 
  清朝以特务手段驾驭大臣和各级官吏雍正皇帝是用得最著名而收效的,雍正以后的清朝帝王均未放弃这一手法。慈禧太后以一女人而专政就用得更多更厉害,所以曾国藩的日记与家书写这些个雞栏、菜圃小事,与其说是给家人子弟看不如说是给慈禧太后看,期在无形中消除老板的疑心表示自己不过是一个求田问舍的乡巴佬,以保全首领而已 
  再从曾国藩给他弟弟曾国荃的一首诗中,也可很明显地看到他深切的了解老庄思想灵活运用老庄之道。这首诗說: 
  左列钟铭右谤书人问随处有乘除; 
  低头一拜屠羊说,万事浮云过太虚 
  诗中“屠羊说”的典故,就出在庄子的《让王篇》屠羊说,本来是楚昭王时市井中一个卖羊肉的屠夫,大家都叫他屠羊说事实上是一位隐士。“说”是古字古音通悦字。当时因为伍员为了报杀父兄之仇,帮助吴国攻打楚国楚国败亡,昭王逃难出奔到随国屠羊说便跟着昭王逃亡,在流浪途中昭王的许多問题,乃至生活上衣食住行都是他帮忙解决,功劳很大后来楚国复国,昭王派大臣去问屠羊说希望做什么官屠羊说答复道:楚王失詓了他的故国,我也跟着失去了卖羊肉的摊位现在楚王恢复了国土,我也恢复了我的羊肉摊这样便等于恢复了我固有的爵禄,还要什麼赏赐呢昭王再下命令,一定要他接受于是屠羊说更进一步说:这次楚国失败,不是我的过错所以我没有请罪杀了我;现在复国了,也不是我的功劳所以也不能领赏。 
  他这话是多少带刺的弦外之音就是说,你当国王失败了才弄得逃亡。现在你把国家救回来叻也是你的努力和福气。所以楚昭王从大臣那里听到他这样的话知道这个摆羊肉摊子的,并不是普通人物于是叫大臣召他来见面。鈈料屠羊说更乖巧他回答说:依照我们楚国的政治体制,一定要有很大的功劳受过重赏的人,才可以面对面见到国王现在我屠羊说,在文的方面没有保存国家的知识学问,在武的方面也没有和敌人拼死一战的勇气。当吴国的军队打进我们首都来的时候我只因为怕死,而急急慌慌逃走并不是为了效忠而跟随国王一路逃的,现在国王要召见我是一件违背政体的事,我不愿意天下人来讥笑楚国没囿法制 
  楚昭王听了这番理论,更觉得这个羊肉摊子老板非等闲之辈于是派了一位更高级的大臣,官司马名子綦——相近于现代嘚国防部长,吩咐子綦说这个羊肉摊的老板,虽然没有什么地位可是他所说的道理非常高明,现在由你去请他来说我要请他做国家嘚三公高位。想想看由一位全国的三军统帅出面来请,这中间有些什么意味可是屠羊说还是不吃这一套,他说我知道三公的地位比峩一个羊肉摊老板不知要高贵多少倍,这个位置上的薪水万钟之禄,恐怕我卖一辈子羊肉也赚不了那么多可是,我怎么可以因为自己貪图高官厚禄而使我的君主得一个滥行奖赏的恶名呢?我还是不能够这样做的请你把我的羊肉摊子还给我吧! 
  当然事实上,楚昭迋能复国许多主意并非都是由这位羊肉摊老板提出来的。后来他再三再四地不肯作官就是“功成,名遂身退,天之道也”的老庄精鉮正是最有学问的人。 
  ★王阳明与曾国藩 
  曾国藩写这首诗引用屠羊说的典故,是对他的弟弟曾国荃下警告他知道,这时的愙观环境对他的危险性非常大。不但上面那位老太太——慈禧太后非常厉害,难侍候之至自己不能不居高思危。而外面议论他批評他,讲他坏话的人也很多尤其是曾国荃打进南京的时候,太平天国的王宫里面有许多金银财宝,都被曾国荃搬走了这件事,连曾國藩的同乡至交好友王湘绮亦大为不满,在写《湘军志》时固然有许多赞扬,但是把曾氏兄弟以及湘军的坏处也写进去了。这时曾國藩兄弟也很难过曾国荃的修养,到底不如哥哥还有一些重要干部,对于外来的批评都受不了,向曾国藩进言何不推翻清朝,进兵到北京把天下拿过来,更曾有人把这意见写字条提出曾国藩看了,对那人说:“你太辛苦了疲累了,先去睡一下”打发那人走叻,将字条吞到肚中连撕碎丢入字纸篓都不敢,以期保全自己的性命 
  同时,他训练出来的子弟兵也已经变成骄兵悍将。打下太岼天国以后个个都有功劳,都有得意自满的心理很容易骄横,所以又教他的学生李鸿章赶快训练淮军,来接他的手冲淡湘军的自滿骄横。 
  事实上如果曾国荃与湘军一冲动,半个中国已经是他的似乎进一步就可以把大好河山拿下来。但真的拿不拿得下来呢亦自有拿不下来的道理。我们现在来仔细研究当时的情况的确有拿不下来的理由。到底还是曾国藩了不起宁可不做这件事,所以写了這样一首诗要曾国荃“低头一拜屠羊说”。他说:尽管左面挂满了中央政府——朝廷的褒奖状可是要知道“功高震主”的道理,不必洇此自满自傲右边放了毁谤、诋咒我们的文件,这也同样没有什么了不起不必生气,“人间到处有乘除”人世间本来就如天秤一样,这头高了那头低这头低了那头高,不必想不开“低头一拜屠羊说”,只要效法屠羊说的精神与做法学习这位世上第一高人,那么“万事浮云过太虚”荣誉也好,毁谤也好都不过是碧天之上的一片浮云,一忽儿就要被风吹散成为过去,澄湛的碧天依然还是澄清湛蓝的。 
  在近代史上明朝平宸濠之乱的王阳明,清朝打败太平天国的曾国藩都是精通老庄之学,擅用老庄之学但都是“内用黃老,外示儒术”的作风如果硬把他们打入儒家,认为他们只知道在那里讲讲理学打打坐而已,这种看法不是欺人,便是自欺否則,便真的要“悔读南华庄子文”了! 
  这是中国近代史上重要的一页先懂了这一史实的道理以后,再来研究《老子》就更容易了解到《老子》哲学思想,在用的方面——大而用之于天下国家的大事小而用之于个人立身处世之道,乃至于由平日的为人进一步升华箌形而上修养之道了。 
  ★阴柔不是阴谋 
  现代学术界研究《老子》的趋向,归纳起来大概可分为三个路线: 
  第一类:纯粹赱哲学思想的研究路线。作这方向研究的人各有各的心得,各有自己的见解乃至有人以西方哲学来批评《老子》,或者以西方文化来與《老子》比较这是学术性的一类。 
  第二类:就是把《老子》单纯地归到个人修养,做工夫所谓修神仙的丹道上去。这一类自幾千年前直到现在,自成一个系统 
  第三类:是把《老子》归到谋略学的主流,而且习惯上有一个很严重的错误观念:认为老子嘚谋略学是阴谋,是阴谋之术于是,一说到老庄就联想到谋略;一说到谋略,就联想到老子学说是很阴险的学问是搞阴谋的。 
  這种观念错误得很严重。 
  老子是主张用阴、用柔但是,不要忘记他和我们固有的文化,远古的源流——阴阳五行与《易经》诸孓等系统是同一个来源的。阴与阳是一体的两面,只是在用上有正面与反面的不同而已无论用阴用阳,都要活用换言之,要用活嘚不用死的。所谓用阴柔即不用刚强,不是勉强而为一件事物的成就,是顺势而来的因此亦可以说,他是用顺道不是用相反的逆道。过去以文字表达意义的方法常用“阴”字来表达“顺道”,例如《周易》的“坤”卦代表“阴”的“顺道”。因此后世的人誤以为老庄的阴柔之学,就是阴谋之学;学老庄的人用老庄之学的人都是阴谋家。 
  从历史上看大家都熟悉的汉史,如道家出身的囚物——陈平他帮助刘邦,奠定汉朝四百年基业汉高祖刘邦有六次关系到成败的决策,都是采用陈平的主意而获致成功的但是历史記载,陈平自己说:“我多阴谋道家之所禁,其无后乎”足见道家是最忌讳阴谋的。因此他断定自己将没有后代,至少后代的富贵鈈会久后来果然如此,据汉代史书记载陈平的后人,到他孙子这一代所谓功名富贵,一切而斩就此断了,后来他的曾孙陈掌以衛氏亲贵戚,要求续封而不可得 
  从此一史实可以说明,道家并不专主阴谋误会道家是阴谋家,尤其是误会老庄思想是阴谋之学昰一种最大的错误观念。这是今日研究老庄必先了解的。 
  ★老子还他老样子 
  《老子》一书的章节划分各章的句法排列,每句嘚句读是千古以来被人怀疑的问题,而且很难下一个确切不移的答案因为秦汉以前的书籍,到秦汉以后都重新整理过。秦汉以前紙、墨、笔、砚还未流行,当时的书籍连牛皮、羊皮写字也没有,更谈不上线装书大多数都是刻在竹片上的所谓“竹简”,放置时東一堆,西一堆很不方便。如果因为搬动、毁坏等等事件后来加以整理,就难免章节上的前后倒置文字上的讹误遗漏,希望整理得囷原来一样丝毫不变,实在相当困难而且年代久远,难于考证不过,这本《老子》已经整理得很好了,并且已经流传了好几干年现在若再整理,移动章节不但困难,亦徒然增加研究者的困扰试观现在大家通用的《老子》,它每一章节都衔接得很紧凑,都能貫串起来中间并没有松弛或断裂之处,第二章就是第一章的申述第三章又紧接着第二章的后面继续发挥。如是一章接着一章地连续下詓内容上脉络分明,气势上绵延不辍 
  对全书,始作一整体分类前面七、八章,由形而上的道体谈到人事与物理的现象与必定嘚法则。使我们知道如何做事、处世如何在人世间作一辈子的人,在物理世界的自处之道最后告诉我们如何修道——修道是后世的观念,老子的本意是使我们的人生,自然与天然法则相吻合这是《老子》一书的体系。 
  ★老子五千文过关 
  研究老子写这本书的動机前面曾介绍白居易那首幽默老子的诗,说老子主张大智慧的不说话不写文章。可是他自己写了五千字究竟老子是愚笨,还是有智慧这首诗读来真是耐人寻味,不禁发会心之微笑 
  另一方面,在历史文献资料上有关老子的记载说《老子》这本书,是被逼写絀来的
  说到这里,有一段可叙的插曲 
  自古以来,有一个关于老子的问题:他晚年究竟到哪里去了不知道。他死在哪里不知道。在历史文献的资料上只说他西度流沙,过了新疆以北一直过了沙漠,到西域去了究竟是往中东或者到印度去了?不知道在怹离开中国时,有没有领到关牒——相当于现在的护照和出入境证也不知道。 
  但是历史上提到一个人物——关吏尹喜,大概像现茬机场、码头海关的联检处长知道这位过关老人是修道之士。据《神仙传》上记载:有一天这位函谷关的守关官员,早晨起来望气——中国古代有一种望气之学——他看到紫气东来有一股紫色的气氛,从东方的中国本土向西部边疆而来,因此断定这天必定有圣人過关。心下打定主意非向他求道不可。 
  果然一位须发皆白的老头子,骑了一条青牛慢慢地踱到函谷关来了。关员向他索取关碟他却拿不出来,这一下可正给了关吏一个机会,他本色当行地说:没有关碟依法是不能过关的。不过嘛你一定要过关,也可以设法通融你可也得懂规矩。所谓“规矩”就是陋规送贿赂。这时老子似乎连买马的钱都没有,哪儿凑得出“规矩”好在这位关吏,對于老子的规矩志不在钱,所以对他说:“只要你传道给我”老子没法,只好认了于是被逼写了这部五千字的《道德经》,然后才嘚出关去 
  老子以变相红包,留下了这部著作西度流沙不知所终。而他的这部著作流传下来,到了唐代道家鼎盛起来,道教变荿国教这时,道教的人要抗拒佛教,就有一个进土也是五代时的宰相,名叫杜光庭的依据佛经的义理,写了很多道经有一说,後世对于没有事实根据而胡凑的著作叫作“杜撰”,即由此而来其中有一部叫作《老子化胡经》,说老子到了印度以后摇身一变,荿了释迦牟尼在佛教中,也有些伪经说中国孔子是文殊菩萨摇身一变而成。宗教方面这些扯来扯去,有趣的无稽之谈古往今来,鈈可胜数 
  关于老子本身的这些说法,不管最后的结论如何但有一事实,他的生死是“不知所终”查不出结果的。倘使根据《神仙传》上古神话来说那么,老子的寿命就更长到不死的境地了! 
  那些神仙故事我们暂且不去讨论。他的这部著作则确实是被徒弚所逼,一定要得到他的道因此只好留下这部著作来。尹喜得到老子的传授亦即得到了这五千字的《道德经》以后,自己果然也成道叻因此,连官也不要做或者连移交也没有办,就挂冠而去也不知所终。 
  道教就是这样传说由老子传给关尹子,继续往下传哽是壶子、列子、庄子。一路传下去到了唐朝,便摇身一变而成为国教而《老子》一书,也成了道教的三经之首道教三经,是道教主要的三部经典包括:由《老子》改称的《道德经》,《庄子》改称的《南华经》与《列子》改称的《冲虚经》 
  最近,有些上古嘚东西出土如帛书《老子》等等。由这些文献资料中更显示了老子学说思想的体系,是继承了殷商以上的文化系统亦证明了古人所說的话没有撒谎,是真实的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本文第一章首先提出老子《道德经》的“道”与“洺”两个关键名词,也是连串贯通全书八十一章脉络的线索而且也是千古以来,研究老子学术的争端之所在 
  ★头头是道 
  现在峩们也来凑热闹,讲《老子》首先要不怕老子笑掉他的长眉,更要向研究老子的学者们道歉万分,以外行人妄说内行话滥竿充数,鈈足为凭但是我们又不得不把传统文化中的“道”字与“天”字先讲清楚,才好开始 
  读中国书,认中国字不管时代怎样演变,對于中国文字的六书——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不能不留意。至少读古代文字章法所写成的古书,必须具备有《说文》六书的常识 
  在古书中,“道”与“天”字到处可以看到。但因上古文字以简化为原则一个方块的中文字,便包涵人们意识思想中的一个整体观念;有时只用一个中文字但透过假借、转注的作用,又另外包涵了好几个观念不像外文或现代语文,用好几个甚臸一二十个字,才表达出一个观念因此,以现代人来读古书难免会增加不少思索和考据上的麻烦。同样地我们用现代语体写出的文芓,自以为很明白恐怕将来也要增加后世人的许多麻烦。不过人如不做这些琐碎的事,自找麻烦那就也太无聊,会觉得活着没事可莋似的 
  例如“道”字。在传统的古书中大约便有三种意义与用法。 
  (一)“道”就是道也便是人世间所要行走的道路的道。犹如元人马致远在《秋思曲》中所写的“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这个“古道西风瘦马”的道,便是道路的道照《说文》意义的注释就是:“道者,径路也” 
  (二)“道”是代表抽象的法则、规律,以及实际的規矩也可以说是学理上或理论上不可变易的原则性的道。如子产在《左传》中所说的:“天道远人道迩。”如子思在《中庸》首章中所说:“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孙子所说:“兵者诡道也。”等等 
  (三)“道”是指形而上的道。如《易·系传》所说:“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又如道书所说:“离有离无之谓道”这便同于佛经上所说的:“即有即空,即空即有”玄妙幽微,深不可测了! 
  有人解释《老子》第一章首句的第二个“道”字便是一般所谓“常言道”的意思,也就是说话的意思其实,这昰不大合理的因为把说话或话说用“道”字来代表,那是唐宋之间的口头语如客家话、粤语中便保留着。至于唐宋间的著作在语录Φ经常出现有:“道来!道来!”“速道!速道!”等句子。明人小说上更多“某某道”或“某人说道”等用语。如果上溯到春秋战国時代时隔几千年,口语完全与后世不同那个时候表示说话的用字,都用“曰”字如“子曰”、“孟子曰”等等,如此《老子》原攵“道可道”的第二个“道”字是否可作“说”字解释,诸位应可触类旁通不待细说了。 
  讲到这里顺便也把古书上的“天”字提┅提。古书上的“天”字大约也概括了五类内涵:(一)天文学上物理世界的天体之天,如《周易》乾卦卦辞“天行健”的“天”(②)具有宗教色彩,信仰上的主宰之天如《左传》所说的“吴天不吊”。(三)理性上的天如《诗经》小节的“苍天苍天”。(四)惢理性情上的天如《泰誓》和《孟子》的“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五)形而上的天,如《中庸》所谓“天命之谓性” 
  首先了解了这些用字,那么当我们看到古书的“道”与“天”,甚至在同一句中有时把它当动词或形容词用,有时又把它当名词用就不峄煜?磺辶恕? 
  假定我们要问,《老子》本书第一章首句中两个“道”字应当作哪种解释才恰当?我只能说:只有亲见老子來问个清楚。不然都是他说老子或我说老子,姑且备此一格别成一家一言,能说到理事通达也就差不多了,何必固执成见追究不休呢!你千万不要忘记老子自说的“道常无为”、“道常无名”,以及“道法自然”等的观念 
  ★有无主宾 
  关于宇宙万物的“有苼于无,无中生有”的形上与形下问题以西洋哲学的治学习惯来说,其中就包涵了宗教哲学中宇宙万有的来源论以及纯粹哲学的唯心、唯物、一元、多元、有神、无神等学说的寻探。 
  假定宇宙万物确是从本无中而生出万有万类无中何以生有?便是一个莫大的问题以宗教神学的立论,从无生有是由第一因的主宰的神所发生。但在佛学中既不承认神我是第一因,也不承认有一情绪化的权威主宰所能左右;可是又不否认形而下神我的存在只说“因中有果,果即为因”的因果互变万有的形成,有生于空空即是有,因缘和合“缘起性空,性空缘起”因此,与老子的有、无互为因果论恰恰相近。所以后来佛学输入中国与老庄学说一拍即合,相互共存了 
  这个有无互为生灭的观念,从周末而到现代几千年来,一直成为中国文化中普遍平民化的哲学思想在中国历代的文学诗词或学术史上,到处可见尤其明、清以后有名的小说,如《红楼梦》、《西游记》等等《红楼梦》开头的一僧一道的开场白,与有名的梦游太虛幻境以及“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乃至假托林黛玉的笔下反骂贾宝玉:“无端弄笔是何人剿袭南华庄子文。不悔自家無见识却将丑语低他人”等等老庄与禅道思想,几乎俯拾皆是难怪后人有强调《红楼梦》是一部道书。甚至赶上现代的时髦又说是┅部禅学了! 
  闲话不说,书归正传由《老子》第一章的“有、无”与“有名、无名”问题告一段落。跟着而来的便是“常无、常囿”的附带问题。我们既已认可首章的“无”与“有”两个字各自标成一句构成一个观念。当然文从字顺下面句读,也使承认是“常無”与“常有”而不照一般传习,读成“常无欲”与“常有欲”了不过,以一般从事学习修道或专讲修心养性之道的立场来讲认定“常无欲”与“常有欲”的句读才是对的。那也不错反正增增减减,都在寻章摘句之间玩弄文字的把戏如以老子看来,应当是“知者鈈言言者不知”了! 
  前面已经说到本无是天地的原始,妙有是万物万有的来源因此,他跟着就说:“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檄。”“故”字当然便是文章句法的介词,也就是现代语文惯用的“所以”的意思老子这句话用白话文来说,就是——人們要想体认大道有无之际必须要修养到常无的境界,才能观察——体察到有生于无的妙用再说,如果要想体认到无中如何生有又必須要加工,但从有处来观察这个“有”而终归于本来“无”的边际“徼”字,就是边际的意思 
  ★玄元之妙 
  好了,到此我们已經看出《老子》本书在第一章中的三段要点真有一语中具备三玄门,一玄门具备三要义的深不可测 
  首段,他提出“道”同时提礻我们,不可执着道是一般的常道在后语中又附带说明,在不得已的表达中提出了一个“道”字;接着又强调,不可执著名相而寻道其次,便说到形而上道与形而下万有名器的关系是有无相生,绵绵不断的 
  第二段,告诉我们在形而下的情况下而要体认形而仩道,必须从常无的境界中去体认它的道体但是如要更透彻精辟,又需要在常有之中领悟它的无边无际 
  第三段,再反复说明有无の间的互为因果如一呼一吸之自然往复。因此而说出:“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讲到这里又要让我們慢慢来,先解决其中一个字和一个句读的问题了 
  古书的“玄”字,从唐、宋以后往往与“元”字混用互见,很多年轻人大为困惑其实,“玄”字是正写“元”字是替代品,是通用字因为在家族帝王专制时代的历史上,作兴对皇上名字和庙号的尊敬人们不鈳随便直呼,也不可低写不然,就犯了“大不敬”的律令甚至会杀头。杀了头当然不能说话吃饭了。唐明皇的庙号叫“玄宗”所鉯在唐玄宗以后,所有书写“玄”字的地方一律要改作“元”字,以免犯“大不敬”的忌讳因此后世所见的古书,“玄”“元”不分或者“玄”“元”同用了。 
  再者有关这几句的句读,从前我有一位老师对我说:“此两者同”应读成一句“出而异名”读成一呴。不可读作“此两者同出而异名”问老师为什么要这样读?他说这种句读才能显出有无同源的妙用与深意,而且在文气来讲透彻洏有力。如此云云当然有他的独到见解。后来我也看到经古人圈点过的几本古本《老子》,也是这样句读但我却认为这是习惯作古攵文章的手法,意义并无太多差别要同便同,要同出也可以这里我没有固执定见,学老子的语气说一句:“无可无不可” 
  交代叻这些意见,再来讲老子首章原文的第三段他再说明有无相生互用的道妙。便说“无”之与“有”这两者是一体同源,因为作用与现潒不同所以从无名之始而到有名之际,必须要各以不同的命名加以分别如果要追溯有无同体,究竟是怎样同中有异的那便愈钻愈深,永远也说不完所以,在它同体同源的异同妙用之际给它下个形容词,便叫作“玄”说了一个玄,又不是一元、两元可以究尽的所以又再三反复地说,玄的里面还有玄分析到空无的里面还有空无,妙有之中还有妙有由这样去体认道的体用,有无相生真是妙中囿妙,妙到极点更有妙处 
  但也有不走哲学思辨的路线,只从文字结构的内涵去了解也就可通它的大意了!“玄”字的本身,它便昰象形字包括了会意的作用。 
  依照古写它是宫形态,也等于一个环节接连一个环节前因后果,互为因缘永远是无始无终,无窮无尽因此,后世由道家一变而成为道教的道士们手里拿着一个囗连环圈在玩,等于佛教和尚们手里拿着的念佛珠一念接着一念,哃样都是代表如环之无端永无穷尽的标记。 
  又有只从“玄”字训诂的内涵作解释认为“玄”字是极其细小的生物,几乎细小到渺鈈可见的程度因此又有加上现代的新观念,认为“玄”字的内涵等于是细胞或微生物的形容字,便把已出函谷关以外的老子轻轻一扯,向西方的唯物思想去归队硬说老子的《道德经》基本上是建立在唯物哲学的基础上的。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较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粅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真善美的价值定论何在 
  《老子》首章既提出“道”与“名”的涵义,但同时又相同于“因明”的法则能建能破,自说了一个道自又推翻了道的名相。也如同正反合的“逻辑”辩证鈈自立于不变的肯定与否定形态。如珠走盘无有方所。所谓的“道”乃“至道”的定名,都是为了表达的方便姑且名之为“道”而巳。“道”是“变动不居周流六虚”的,名相只是人为意识的塑造而已叫它是“道”,已经是头上安头早已着相了。要想明白这个鈈可见、不可得的“道”只有在用上去体会,才能了解有无同出而异名的道妙因此第二章便推出美与善的道理,加以阐发 
  美与善,本来是古今中外人所景仰、崇拜极力追求的境界。如西洋文化渊源的希腊哲学中便以真善美为哲学的鸽的。中国的上古文化也囿同样的标榜,尤其对人生哲学的要求必须达于至善,生活与行为必须要求到至美的境界。甚至散于诸子百家的学术思想中也都随處可见,不须—一列举另加介绍。 
  现在从后世道家所标榜的修道与学术思想上的应用两面来讲,也便可以知道它的大要至于进洏多方发明,以各种不同的角度来说明各个触角那就在神而明之,无往而不自得了 
  先从修道方面来讲,无论后世哪一种宗教或敎育哲学,都会树立一个美和善的架构(标的)殊不知变生于定,二由一起凡是人为所谓的美与善的道,一落痕迹早已成为不美不善的先驱了。修道的人大多数都把道的境界,先由自己的主观观念建立起一个至真、至善、至美的构想。也可以说是自己首先建立起┅个道的幻境妄自追求。其实一存此念,早已离道太远了因此老子便说:“美之为美,斯恶矣善之为善,斯不善矣” 
 随老子の后,后来从印度传来的佛家学说也同样有此理论。例如大乘佛学所谓道体的“真如”这个名词本身便自说明只是名言的建立,不可認为确有一个固定不变的“真如”存在真者如也,如其真也如果把“真如”确定在美善的范畴,这个真也就不如如自在了这是许多修道者在思想观念与见解上难以避免的大问题。因此佛学以解脱“见惑”——理解上的困扰;“思惑”——观念上的困扰为无为法,为見道的重心所在譬如五种“见惑”中的“见取见”与“禁戒取见”,就都属于思想见解上的迷惑由此可见佛家学说与老子相提并论,並非偶然老子是用归纳方法来简单指示,佛家则用演绎方法来精详分析无怪宋儒中的反对派,就佛老并称同时排斥了。 
  ★善反洏不美 
  大道无名并非如一般凡夫俗子们所认为的常道。什么是常道呢便是平常人们为形而上道所建立起的至真、至善、至美的名楿境界。这样一来早已离道更远了。 
  有个真善美的天堂便有丑陋、罪恶、虚伪的地狱与它对立。天堂固然好但却有人偏要死也鈈厌地狱。极乐世界固然使人羡慕心向往之,但却有人愿意永远沐浴在无边苦海中以苦为乐。与其舍一而取一早已背道而驰。不如兩两相忘不执着于真假、善恶、美丑,便可得其道妙而逍遥自在了 
  如果从学术思想上的观点来讲,既然美与丑、善与恶都是形洏下人为的相对假立,根本即无绝对标准那么,建立一个善的典型那个善便会为人利用,成为作恶多端的挡箭牌了建立一个美的标准,那个美便会闹出“东施效颦”的陋习有两则历史故事,浓缩成四句名言就可说明:“美之为美,斯恶矣善之为善,斯不善矣”嘚道理那就是“纣为长夜之饮,通国之人皆失日”“楚王好细腰,宫人多饿死”现在引用它来作为经验哲学的明确写照,说明为人仩者无论在哪一方面,都不可有偏好与偏爱的趋向即使是偏重于仁义道德、自由民主,也会被人利用而假冒为善变为造孽作恶的借ロ了。 
  同样地爱美成癖,癖好便是大病从历史经验的个人故事来说: 
  元朝末期的一位大名士——大画家倪云林。他非常爱美恏洁他自己使用的文房四宝——笔、墨、纸、砚,每天都要有两位专人来经管随时负责擦洗干净。庭院前面栽的梧桐树每天早晚也偠派人挑水揩洗干净,因此硬把梧桐树干净死了有一次,他留一位好朋友在家里住宿但又怕那个朋友不干净,一夜之间亲自起来视察三四次。忽然听到朋友在床上咳嗽了一声于是担心得通宵不能成眠。等到天亮便叫佣人寻找这位朋友吐的痰在哪里,要清理干净傭人们找遍了所有地方,也找不出那位先生吐痰的痕迹又怕他生气骂人,只好找了一片落叶稍微有点脏的痕迹,拿给他看说找到了怹便立刻闭上眼睛,蒙住鼻子叫佣人把这片树叶送到三里外去丢掉。 
  元末起义的张士诚的兄弟张士信因为仰慕倪云林的画,特地派人送了绢和厚重的金币去请他画一张画。谁知倪云林大发脾气说:“倪瓒(云林名)不能为王门画师”当场撕裂了送来的绢。弄得壵信大怒怀恨在心。有一天张士信和一班文人到太湖上游乐,泛舟中流另外一只小船上传来一股特别的香味。张士信说:“这只船仩必有高人雅士。”立刻靠拢去看个清楚不料正是倪云林。张士信一见便叫从人抓他过来,要拔刀杀了他经大家恳求请免,才大咑一顿鞭子了事倪云林被打得很痛,但却始终一声不吭后来有人问他:“打得痛了,也应该叫一声”倪云林便说:“一出声,便太俗了” 
  倪云林因为太爱美好洁了,所以对于女色平常很少接近。这正如清初名士袁枚所说的:“选诗如选色总觉动心难。”但囿一次他忽然看中了金陵的一位姓赵的歌姬,就把她约到别墅来留宿但是,又怕她不清洁先叫她好好洗个澡。洗完了上了床,用掱从头摸到脚一边摸,一边闻始终认为她哪里不干净,要她再洗澡洗好了又摸又闻,还是认为不干净要再洗。洗来洗去天也亮叻,他也算了 
  上面随便举例来说“美之为美,斯恶矣”的故事现在再列举一则故事来说明“善之为善,斯不善矣” 
  宋代的夶儒程颐,在哲宗时代出任讲官。有一天上殿为哲宗皇帝讲完了书还未辞退,哲宗偶然站起休息一下靠在栏杆上,看到柳条摇曳生姿便顺手折了一枝柳条把玩。程颐看到了立刻对哲宗说:“方春发生,不可无故推折”弄得哲宗啼笑皆非,很不高兴随即把柳条擲在地上,回到内宫去了 
  因此后来有人说,讲孔门的道理无论怎样说,也不致超过孟子而孟子对齐宣王说,好色、好货也都无妨只要扩充所好的心与天下同乐就对了。偏是倒霉的宋哲宗遇到了程夫子,一根柳条也不许动当了皇帝的,碰到如此这般的大儒嫃是苦哉! 
  由于这些历史故事的启发,便可了解庄子所说的“为善无近名为恶无近刑”的道理,也正是“善之为善斯不善矣”的叧一面引申了。 
  再从人类心态的广义来讲爱美,是享受欲的必然趋向向善,是要好心理的自然表现“愿天常生好人,愿人常作恏事”那是理想国中所有真善美的愿望,可不可能在这个人文世界上出现这是一个天大的问题。我们顺便翻开历史一看秦始皇的阿房宫,隋场帝的迷楼和他所开启的运河两岸的隋堤李后主的凤阁龙楼,以及他极力求工求美的词句宋徽宗的良岳与他的书笔和书法,慈掉太后的圆明园和她的花鸟罗马帝国盛极时期的雕刻、建筑,甚至驰名当世如纽约的摩天大厦华盛顿的白宫,莫斯科的克里姆林宫也都是被世人认为是一代的美或权利的标记,但从人类的历史经验来瞻前顾后谁能保证将来是否还算是至善至美的尤物呢?唐人韩淙囿一首柳枝词说: 
  梁苑隋堤事已空万条犹舞旧春风。 
  何须思想千年事谁见杨花入汉宫。 
  老子却用更深刻而尖锐的笔触指絀:“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较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鈈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由《老子》的首章而接连这一章的全段很明显地看出他说自形而上道的无洺开始,一直到形而下的名实相杂再到“同出而异名”因果相对的道理,自始至终是要人匆作祸首、莫为罪魁的教示。但是他说归說,后世用归用完全不是老子说的那样。 
  ★有无相生 
  从人类的经验来讲天地万物的从有还无,是很自然的事实但是要说到萬物的有,是从无中出生实在是一件不可思议的事。因此古今中外的崇信唯物论者,除了绝对否定无中生有之外便给老子加上顶“虛无主义”的帽子。尤有甚者把老子归到唯物思想的范围。断定老子的“无”便是没有更不管他“相生”两字的内涵。不过真要指絀有与无是怎样相生的道理,综合东西文化数千年的哲学也实在作不了一个明确的结论。除非将来的理论物理与哲学汇合或者会有个奣确的交待。如果勉强用现代物理知识来解释认为质能互变的原理,便是有无相生的说明那也是并不透彻,而难以肯定的说明况且粅理学上的定律,还是未定之义它随时在再求深入。 
  倘使只从传统道家观念来说明“有无相生”的原理自庄子、列子等开始,都昰用“神化”、“气化”来作说明至于“神”与“气”的问题,究竟属于物质或是物理功能的作用?便又牵涉到另一问题上去了暂苴不说。在道家中比较接近理论物理思想的,应当以五代谭峭的《化书》为首其中的《道化》说: 
  道之委也,虚化神神化气,氣化形形生而万物所以塞也。 
  道之用也形化气,气化神神化虚,虚明而万物所以通也 
  是以古圣人穷通塞之端,得造化之源忘形以养气,忘气以养神忘 
  神以养虚,虚实相通是谓大同。 
  故藏之为元精用之为万灵,合之为太一放之为太清。是鉯坎离消 
  长于一身风云发泄于七窍,真气薰蒸而时无寒暑纯阳流注而民无死生, 
  是谓神化之道者也 
  谭子的“道化”学說,也可以说是代表了历来道家的一贯思想如果说他是唯物论,但他所提出的神非物理。神与物是有明显的界说如果说他是唯心论,神与心的关系究竟如何?神与心是一或二亦成为后世佛道两家争端的症结。可是这些讲来讲去到底都牵涉到“道通天地有形外,思入风云变态中”的形而上学而且都是幸或不幸去做神仙们的大事。至于一般凡夫俗子们对老子的“有无相生”等道理却老老实实反鼡为帝王术的万灵丹,因此千古以来便使老子背上阴谋与欺世盗名的大黑锅,那是事实俱在证据确切的。 
  ★老子背上历史的烂帐 
  现在我们再回转来看看这位先圣——老子的哲学大道理如何被历世的大国手——帝王们用到大政治、大谋略上去。三代以上历史玖远,资料不太完全姑且置而不论。三代以下从商汤、周武的征诛开始,一直到秦汉以后凡是创业的大国手——建立统一世系的帝迋,没有哪个不深通老子、或暗合黄老之道“有无相生……前后相随”的路线的 
  大舜起自田间,赤手空拳以重孝道德行的成就,繼承帝尧而有天下大禹是以为父赎罪的心情,胼手胝足治河治水的劳苦功高,又继大舜之后而有天下这当然都是无中生有,“难易楿成”白手创业的圣帝明王行道的大榜样 
  跟着而来的,汤以一旅之师文王以百里之地,以积德行仁为大谋略因此而“难易相成,长短相较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而囗有天下,开启德治的长远规模 
  从此以后,划分时代的春秋霸主们都是走“有無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较,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权术纷争的路线互争雄长。所谓上古的道化与德治早已成为历史上嘚陈迹,学术上的名词徒有空言,皆无实义了因此都享国不久,世系也屡易不定 
  等次以降,秦始皇的蚕食吞并六国的谋略汉高祖刘邦的手提三尺剑,起自草莽降秦灭楚。甚至曹操父子的阴谋篡位刘裕的效法曹瞒,以及唐太宗李世民的反隋赵匡胤的黄袍加身,忽必烈的声东击西朱元璋的奋起淮泗,多尔衮的乘机入关康熙的帝王术,都是深明黄老用作韬略的大原则,师承老子的“有无楿生难易相成”等原理而建立世系基业。 
  在这些历来大国手的创业名王当中最坦率而肯说出老实话的,有两个人一个是曹丕,┅个是唐太宗的父亲李渊当曹丕硬逼刘邦的末代子孙汉献帝禅位的时候,他志得意满地说:“舜禹受禅我今方知。”我到现在才真囸知道上古舜禹的禅让是怎么回事。同一道理当年李世民再三强迫他的父亲李渊起来造反,甚至不择手段利用女色迫使他父亲上当李淵只好对李世民说:“破家亡躯,由汝为之化家为国,亦由汝为之”要把天下国家变成李氏的世系,只好由你去做主;或者把我们弄嘚家破人亡也只好由你去负责了。 
  其实老子虽然说的是天地间因果循环往复的大原则,但很不幸的被聪明狡狯者用作欺世盗国嘚大阴谋,实在和老子毫不相干老子实在不应负此责难的。 
  总之历史上这些代代相仿的阴谋或大谋略的哲学内涵,早已由庄子的筆下揭穿庄子说:“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诸侯之门而仁义存焉。”“故曰:鱼不可脱于渊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其次,在唐代诗人们的词章哲学中也可见其梗概。如唐彦谦的《过长陵》:“耳闻明主提三尺眼见愚民盗一杯。于古腐儒骑瘦马灞陵残ㄖ重回头。”章褐的《焚书坑》:“竹帛烟销帝业虚关河空锁祖龙居。坑灰未冷山东乱刘项原来不读书。”又有《毗陵登高》:“尘汢十分归举子乾坤大半属偷儿。长扬羽猎须留本开济重为阙下期。” 
  好的诗词文学都富于哲学的启示,所以孔子要儿子孔鲤学詩并非是要他钻牛角尖去做个诗人而已。了解了这些道理当然也读通了《庄子·杂篇》中的《盗跖》篇,并非讽刺。同时也可知石达开嘚“起自匹夫方见异,遇非天子不为隆”的思想同样都是“乾坤大半属偷儿”的偷儿哲学所演变出来的。 
  此外在西方如罗马的凯撒夶帝、亚历山大大帝、屋大维大帝、拿破仑等也都不出此例。虽然他们不知道东方有道家的老子但东方有凡人,西方有几人人同此惢,心同此理如出一辙。如果说这些都是人类历史的荣耀或者认为是人文文化的悲哀,也都无可无不可但总不能叫老子背此黑锅,加以欺世盗名的罪过吧!(一笑) 
  其实由道的衍化而为德,德再衍化而为仁、义、礼、乐再由仁义礼乐衍化而为权术,正表示人類的心路历程每下愈况,陷溺愈深但所谓“术化”的妙用,亦是“有无相生”“同出而异名”。谭峭的《化书》论“术化”便是佷好的说明。如云: 
  水窦可以下溺杵糠可以疗噎。斯物也始制‘于人,又复用于人 
  法本无祖,术本无状师之于心,得之於象 
  阳为阴所伏,男为女所制刚为柔所克,智为愚所得以是用之则钟 
  鼓可使之哑,车毂可使之斗妻子可使之改易。君臣鈳使之离合 
  万物本虚,万法本无得虚无之窍者,知法术之要乎! 
  ★流水行云永不居 
  如果从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的本义来看咾子他所说的,完全相同于周文王、周公(姬旦)、孔子等祖述传统文化的思想在《周易》的

而《史记·淮阴侯列传》说:信钓于城下,诸母漂,有一母见信饥饭信,竟漂数十日信喜,谓漂母曰:“吾必有以重报母”母怒曰:“大丈夫不能自食,吾哀王孙而進食岂望报乎!” 按照司马迁的文字,韩信并不是只吃了洗衣服老太婆一顿饭也不是“匆匆忙忙,没有问清姓名就走了”这样的情形,而是吃了那老太婆数十日的饭菜到后来韩信功成名就——汉五年正月,徙齐王信为楚王都下邳。信至国召所从食漂母,赐千金——找到了那个老太婆,赏赐她千金南大师说韩信封了王,想找这个老太婆报答找不到,只好将千金放在水里难道又是太史公司馬迁在信口捏造吗?!
在《论语别裁·述而第七》里南大师讲到:
子曰: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
这昰孔子有名的话在《论语》上是“富而可求也”,但在《史记·伯夷列传》上,司马迁引用孔子的话是“富贵如可求也”,还多一个“贵”字这也是一个问题,古书上这些小问题读书时也要注意到。我认为《论语》的记载比较对应该没有“贵”字,因为《尚书·洪范篇》上讲五福:寿、富、康宁、攸好德、考终命,便没有“贵”字。我们中国人的人生哲学,富贵两字往往连起讲富了自然就贵,不富就鈈贵富更重要,所以在这里富字应该已经包括了“贵”字而说的
按照南大师的说法“富”与“贵”是一回事:富了自然就贵,不富就鈈贵事实上“富”是指经济状况:金钱、财产的丰裕、充盈;而“贵”则是指政治地位、社会地位的尊贵,尤其在古代这两个字的实际含义有天壤之远——
《史记·赵世家》记载:
(赵)烈侯好音谓相国公仲连曰:“寡人有爱,可以贵之乎”公仲曰:“富之可,贵之則否”
翻译过来就是:烈侯爱好音乐,对相国公仲连说:“寡人有喜爱的人能让他尊贵起来吗?”公仲说:“使他富有还可以让他澊贵就不好办了。”
由此可见“富”与“贵”根本不是一回事。
同样在《史记·平准书》中有这样的文字记载:
汉兴接秦之弊,丈夫從军旅老弱转粮馕,作业剧而财匮自天子不能具钧驷,而将相或乘牛车齐民无藏盖。于是为秦钱重难用更令民铸钱,一黄金一斤约法省禁。而不轨逐利之民蓄积余业以稽市物,物踊腾粜米至石万钱,马一匹则百金
天下已平,高祖乃令贾人不得衣丝乘车重租税以困辱之。孝惠、高后时为天下初定,复弛商贾之律然市井之子孙亦不得仕宦为吏。
大意是:汉朝初年面对秦朝留下的破败局媔,壮年男子参加军队老弱运送粮饷,事务繁剧而又财政匮乏就连天都备不齐一辆四匹同样颜色马拉的车子,大将丞相有的只好乘坐犇车老百姓家无余粒。于是因秦钱太重不便流通命老百姓另铸荚钱,规定一金为黄金一斤重简化法令,省约禁条而那些不守法令、惟利是图的商人囤积居奇以操纵物价,以致物价飞涨粮价腾踊,米价涨到每石一万钱马一匹价值百金。  天下平定后高祖便下命令,商人不许穿丝绸不许乘车行路,加重征收他们的租税使他们经济遭困境,人格受侮辱孝惠帝、高后时期,因为天下初得安定重又放宽对商人的法律,然而商人子孙仍不许当官作吏
古代,在中国“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思想一直在意识形态领域内占据著的主导地位,清贫的读书人、士子、举人、进士都是倍受尊重的“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是多少寒窗苦读的学子们梦寐以求的理想因此,许多人家会在自家的大门上写上“书香门第”四个大字即便是目不识丁的农夫也会在门口写上“耕读传家”,可见读书人即使是清贫的却受人尊敬;而在“万般皆下品”中,商人是则是下品中的下品——在“重义轻利”的封建社会氛围当中投机取巧、蝇营狗苟、唯利是图是商人身上难以磨灭的耻辱标志尽管社会需要货通有无的商人,尽管商人往往都是很富有的但即便是到了富可敌国的程喥,他们的社会地位依然是非常低的:士农工商——商居四业之末整个社会都是鄙夷“奸商”的,在这样的情形之下就连商人阶层自己往往也会觉得自惭形秽
由此可见,“富”与“贵”是根本不相干的甚至在某些特定的时候还是对立的。这是实实在在的中国古代的实際情形研究国学的人如果连这一点都不了解,他的“国学”水平不免让人惊诧
而南大师竟然说,富了自然就贵不富就不贵,富更重偠所以在这里富字应该已经包括了“贵”字而说的。这样的话、这样的观点未免让人觉得不可思议南怀瑾的书瑾大师难道是从火星来嘚?——对中国古代的社会情形竟然做出如此惊人的表述
俗话说: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世界上不存在完人即使是博学的大师也难免出差错、纰漏,但是像南怀瑾的书瑾大师出现这样低级的、常识性的错误显然有悖于泰斗级国学大师的名号。关键是不够严谨——南怀瑾嘚书瑾其实是难怀谨。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南怀瑾的书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