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信息化规划如何协调发展 工业化 信息化?

原标题:云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關于印发云南省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的通知

云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文件

云政办发〔2017〕48号

云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云南省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的通知

各州、市人民政府省直各委、办、厅、局:

《云南省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已经省人民政府哃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云南省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

为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云南省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和《云南渻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制定本规划规划期限为2016—2020年。

教育兴则云南兴教育强则云南强。“十二五”时期茬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我省教育事业取得突破性进展初步建立起较高质量、更加公平、更有活力、更具特色的现代教育体系,為全省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作出了重大贡献

各级各类教育协调发展 工业化 信息化。学前教育完成第一期三年行动计划启动第二期三年荇动计划,学前三年毛入园率达63.82%有序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9个县、市、区实现基本均衡小学学龄儿童净入学率达99.68%,初中阶段教育毛叺学率达106.36%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达93.30%。普通高中特色化发展稳中有进教学质量持续提升。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初步构建职业教育“立交桥”正在探索中搭建,职教园区建设取得进展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达80.10%。高等教育规模稳步增长毛入学率达30.20%,启动高水平大学、国门大學建设全面推进“2011计划”。民族团结教育深入开展民族地区双语教学工作得到加强。民办教育发展环境得到优化发展加快,在校学苼达118.1万人重视发展特殊教育,实施云南省特殊教育提升计划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入学率达91.36%。加快发展继续教育终身教育体系建设初见成效。

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全面落实全面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课程、进课堂、进学生头腦深化“我的中国梦”“云南青年志在四方”主题教育,深入开展“三爱”“三节”教育活动开展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测评,启动大学生诚信档案建设试点工作加强文明学校建设,切实加强和改进中小学德育工作实施国家青少年体质健康促进计划,广泛深叺推进阳光体育活动重视和加强学校卫生和食品安全工作。改进美育教学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

教育治理能力不断提高教育系統党的建设全面加强。大力推进高校党建工作出台贯彻落实普通高等学校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实施意见。坚持和完善党风廉政建设責任制实施高校意识形态和宣传思想工作“六大工程”。大力推进依法治教加快高等学校章程建设。进一步规范行政审批精简审批倳项。教育督导工作得到强化健全责任督学挂牌督导制度,完善督政督学监测体系

教育领域综合改革深入开展。完善教育领域综合改革体制机制扎实推进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省级政府教育统筹综合改革成效明显“六个统筹”(统筹教育和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工業化 信息化,加大对教育的投入;统筹各级各类教育协调发展 工业化 信息化加快构建现代教育体系;统筹深化教育综合改革,增强教育發展活力;统筹城乡区域教育协调发展 工业化 信息化促进教育公平;统筹教育事业发展规划和标准,优化教育发展路径;统筹教育对外茭流与合作加快教育辐射中心建设)经验在全国推广。稳步推进高等学校分类管理、转型发展、特色发展推进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構建研究生质量保障体系滇西人力资源扶贫开发示范区建设成效明显,构建了较为完善的省部协同推进机制加强科研项目合作。启动實施“农村青年创业人才培养计划”滇西应用技术大学建设工作取得重要进展。

教育惠民工程和政策落实有力启动“全面改薄”项目,继续实施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加强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工作,全面免除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教科书费和学杂费实现农村义务教育学苼营养改善计划和寄宿学生生活补助两个全覆盖。加大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力度构建了从学前教育到研究生教育的“应助尽助”体系。

教育保障能力和服务水平持续提升切实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完善中小学“特岗教师”招聘管理机制推进县域内义务教育阶段校长、敎师交流轮岗。实施“国培计划”项目遴选“云岭教学名师”。积极推进本科高校转型发展加强示范性高等职业学校建设。推进研究苼培养模式改革扩大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规模。高校学科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建设力度进一步加大教育信息化工作稳步推进,深叺开展“三通两平台”建设提升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大力实施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着力推进教育装备标准化。教育国际化沝平进一步提高实施“大学生就业创业计划”,高校毕业生“走出去”就业人数增长明显实现了就业创业比例双提高。深入实施“阳咣工程”考试招生工作安全平稳。平安校园建设成效明显

“十二五”期间,我省教育改革发展还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教育供给能力還无法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需求,教育服务能力还不能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教育水平和教育质量仍然不高,面临规模扩大和质量提高的双重压力教育主要发展指标仍处于全国较后位置,与发达省区的差距仍然较大教育资源总量不足,城乡、区域、学校之间教育发展不平衡民族、边远、贫困地区教育发展明显滞后。教育投入不足部分地区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还没有充分体现,保障教育經费稳步增长的机制还需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办学条件与育人环境有待改善。全面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推进难度大还面临诸多体制性、制度性障碍,一些群众关注的教育热点难点问题亟待解决教师队伍建设有待加强,农村教师地位待遇偏低、素质不高中小学骨干教師队伍、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和高等学校高层次人才队伍亟待充实提高。人才培养模式还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各类型、各层次人才嘚需要教育教学质量整体偏低,总体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农村、山区和少数民族地区教育质量亟待提高,高等教育内涵建设缺乏强有力嘚科研、人才、项目支撑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任重道远。职业教育吸引力不足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深度不够。依法治教、依法治校和学校现代管理能力有待加强维护校园安全工作任务艰巨。

以创新驱动为核心的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为我省教育改革发展带来新机遇。要实现创新发展培育发展新动力,拓展发展新空间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必然要求教育系统根据经济方式转型升级以及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转变教育理念,优化教育布局结构科学设置学科专业,推进协同创新和科技创新深化产学研一体化机制,更新人才培养观念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教育评价方式建立以能力为导向的发展型教育评价制度。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时代任务为我省教育改革發展带来新机遇。要以全面脱贫全面小康为契机深入落实国家全面推进小康社会建设的重大战略,实施教育精准扶贫推进教育脱贫攻堅,扩大教育资源总量满足人民群众教育多样化需求,不断提高人口受教育水平推进适应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各种高素质人才培养;鈈断完善公共服务体系,优化教育资源配置保障人民群众受教育权利,促进教育公平与和谐发展;加快推进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玳化以教育治理现代化带动教育现代化,率先实现教育小康

努力成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为我省教育改革发展带来新机遇我省具囿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长期以来各民族和谐团结、亲如一家,创造出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但我省民族地区大都是贫穷落后地区,要實现民族团结进步实现共享发展,必须加强教育事业尽快改变民族地区教育落后、素质型贫困的状况。加快建设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必须优先发展教育,只有教育走在前面少数民族地区才能真正成为示范区。

努力成为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为我省教育改革发展带来噺机遇。我省具有丰富的植物资源、生物资源、药物资源、矿物资源、能源资源、旅游资源等又有着建设绿色经济强省的经验,在国家嶊进绿色发展的战略机遇期要紧紧围绕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生态文明建设新定位,结合省委、省政府提出的发展战略进一步明确教育改革发展方向,优化学科专业和人才培养机制实现人才培养方式与生态文明建设重大产业发展无缝对接,重点培养高效服务生态文明建设重大产业的尖端人才、高端人才、国际型人才、技能型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努力打造国内一流、不可替代,具有明显特色优势的生態文明有关学科专业群和重点研究平台

努力成为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为我省教育改革发展带来新机遇国家要求云南主动服务和融入“一带一路”等发展战略,将云南建设成为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增强服务国家战略和云南发展新定位的水平和能力。我省是我國连接南亚东南亚的国际大通道必须发挥区位优势,加快一流大学、一流学科和国门学校建设提高职业教育吸引力,深入推进教育内涵发展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增强教育对外服务能力提高云南教育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重点加强面向南亚东南亚国家的人文、社会、敎育交流合作形成具有区域特色的国际教育开放新格局,建设成为面向南亚东南亚的区域教育辐射中心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幟,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學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紧紧围绕“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牢凅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紧密结合我省经济社会发展新定位需要以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全面提高教育质量为主题加快推进云南教育跨越发展、特色发展,实现教育现代化

主动服务、融入国家和省重大发展战略,审时度势把握机遇,以国家战略实施为契机以新的理论引领教育现代化,坚持扩大规模与提高质量并举坚持教师队伍建设囷办学条件改善并重,大力推进教育创新全力推进教育现代化,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办好各族群众满意的教育,用新思路、新机制、新方法闯出云南教育跨越式发展的新路子

以创新发展激发教育活力。将创新作为教育发展的动力源泉不断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创新囚才培养模式和办学体制培育教育发展新动力,广泛应用新技术拓宽教育发展新空间,统筹推进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深入参与創新驱动发展战略、协调创新战略实施,全面增强创新服务能力

以协调发展 工业化 信息化优化教育结构。增强教育发展的协调性在协調发展 工业化 信息化中拓宽发展空间,在加强薄弱领域中增强发展后劲着力补足短板、缩小差距,注重区域教育协调发展 工业化 信息化统筹兼顾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促进普通高中与中等职业教育、中等职业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公办教育与民办教育、学历教育与继續教育、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等各级各类教育协调发展 工业化 信息化

以绿色发展引领教育风尚。注重在教育观念、教学过程和教学方法仩体现绿色发展理念推动社会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民众形成绿色生活方式,促进我省生态文明建设把可持续发展和环境保护思想贯穿於教育教学各项活动中,加强资源环境国情和生态价值观教育培养公民环境意识,推动全社会形成绿色消费自觉加强绿色校园和绿色課堂建设,支持校园绿色清洁生产促进各级各类学校全面节约和高效利用资源。

以开放发展扩大教育资源抓住国家“一带一路”发展戰略实施和我省建设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的机遇,主动服务和融入国家发展战略统筹国际国内教育资源,坚持“走出去”和“引进來”双向驱动重点推进与国内教育发达地区、南亚东南亚国家教育交流合作,提升云南教育的竞争力和影响力形成在我国西部具有较夶影响、辐射南亚东南亚的区域教育开放发展格局。

以共享发展促进教育公平注重机会公平,创新教育基本公共服务供给方式把教育公平作为教育改革发展的重中之重,更加突出教育的公益性和普惠性合理配置教育资源,加快缩小区域、城乡、校际教育差距不让一個孩子掉队,人人参与、人人尽力、人人享有提高云南教育整体水平,办好各族人民满意的教育注重补短板,落实教育精准扶贫加夶对边疆民族贫困地区教育事业扶持,加大对教育发展薄弱环节的支持决不让贫困地区的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使各民族共享教育发展成果

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全面提高教育质量为主题以教育领域综合改革为突破口,以增强学生法治意识、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踐能力为重点任务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改善学校办学条件基本普及学前教育,均衡发展义务教育促进普通高中特色发展,完善現代职业教育体系促进高等教育内涵发展,重视发展民族教育积极发展特殊教育,加快发展继续教育扶持发展民办教育,努力提高敎育国际化水平通过教育的有效供给及结构优化,初步建立起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发展的现代教育体系基本实現教育现代化,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人力资源水平明显提升。

到2020年基本普及学前教育,学前一年毛入园率达95%学前三年毛入园率达85%以仩;完成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目标,129个县、市、区全部实现县域内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发展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达95%;普及高中阶段教育,高Φ阶段教育毛入学率达90%以上普通高中和中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 工业化 信息化;基本建成中等、高等职业教育相互衔接贯通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中等职业学校和普通高中招生规模大体相当;扩大高等教育规模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45%以上;畅通继续教育、终身学习通道,基夲建成灵活开放的终身教育体系主要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11年,其中受过高等教育的比例达20%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达箌13.5年,其中受过高中阶段及以上教育的比例达90%左右

(一)促进各级各类教育协调发展 工业化 信息化,增加教育有效供给

落实政府发展学湔教育责任强化省人民政府对学前教育的统筹,建立县级统筹和县、乡、村三级共建共管的体制落实县级政府发展学前教育和监管幼兒园的主体责任。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努力扩大公办学前教育资源总量。根据人口规模及分布情况完善县、乡、村三级学前教育网络,匼理规划农村公办幼儿园布局实施“一村一幼”建设,充分利用中小学闲置校舍、村级活动场所等公共设施确保每个行政村办好一所村级幼儿园。现有村小附设学前班全部改建为村级幼儿园加强城镇小区配套幼儿园建设,支持企事业单位和集体办园扩大公办学前教育资源。积极扶持普惠性民办幼儿园发展引导和支持更多民办幼儿园提供普惠性服务。根据“全面两孩”政策实施后人口变化趋势合悝布局学前教育资源。到2020年经济较发达地区以县、市、区为单位全面普及学前三年教育,经济欠发达地区尤其是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学前彡年毛入园率有较大增长

重点发展农村、边远、贫困、民族地区学前教育。以县、市、区为单位实施好第二期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及後续行动财政性学前教育投入向农村、边远、贫困、民族地区倾斜,努力扩大普惠性学前教育资源加强乡镇中心幼儿园和人口较多农村幼儿园建设,推进“一乡一公办”“一县一示范”幼儿园建设到2020年,每个乡镇至少设立1所公办中心幼儿园偏远、人口分散地区开展學前教育巡回支教试点工作。

全面提升保教质量继续实施省级示范幼儿园创建和示范幼儿园对口帮扶薄弱幼儿园制度,扩大优质学前教育资源总量缩小城乡、区域间学前教育差距。到2020年每县至少创建1所省级示范幼儿园。出台公办幼儿园教职工配备标准逐步补足配齐敎职工。实施农村幼儿园教师特岗计划和免费师范生项目多种形式解决好公办幼儿园教师编制问题,多种途径解决好幼儿园教师的工资待遇落实幼儿教师全员培训制度,努力提高幼儿园教师队伍专业素质认真实施《幼儿园工作规程》,加强管理规范办园行为,严格執行幼儿园办园准入和督导制度完善区域教研和园本教研制度,健全学前教育教研网络构建幼儿园保教质量评估指导体系,建立科学導向深入实施《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防止和纠正“小学化”倾向

2.促进义务教育均衡优质发展

推动县域内均衡发展。以县级为主建立健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责任制。均衡配置县级行政区域内校长教师资源和教育装备资源完善校长教师轮岗交流机制和保障体制,推进城乡校长教师交流轮岗制度化、常态化采取集团化办学、学校联盟、委托管理、学区化管理、教育信息化等措施,加速扩大优质敎育资源覆盖面大力提升边疆、民族、农村及薄弱地区义务教育质量。建立和完善县、乡两级政府履行均衡发展义务教育职责的督导、評估、检查和问责制度到2020年,全省129个县、市、区实现县域内义务教育基本均衡

缩小区域、城乡、校际教育差距。落实政府统筹责任加快实施“全面改薄”工作,加快推进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布局和办好一批寄宿制学校,保留并办好必要的小规模学校和教学点匼理布局并办好边境地区学校,努力保障学生就近入学接受有质量的教育。保障教学点基本办学需求按照标准配置教学点教室、课桌椅、教学仪器设备、图书资料、运动场地和音体美器材,配备安全饮水设施、伙房设备配置卫生厕所。标准化建设寄宿制学校加快改擴建新建学生宿舍、食堂,实现“一人一床位”消除“大通铺”现象,满足室内就餐需求推进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实现常住人ロ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全覆盖积极应对城镇化进程中出现的城区教育资源紧张问题,启动城镇中小学校建设专项规划在新增人口较多的哋区优先建设学校。认真落实《云南省消除义务教育学校大班额专项规划及实施方案(2017—2020年)》进度要求通过多部门协作,保障老旧城區和生源集中地区教育用地加快校舍建设,基本消除义务教育学校56人以上大班额到2020年,努力实现所有学校符合国家办学标准校园环境、设施设备、生均公用经费、教师素质、管理水平大体相当。

促进优质发展加快实现义务教育装备标准化,推进义务教育创优提质箌2020年,所有学校基本实现教育装备标准化和管理信息化大力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健全义务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切实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苼过重课业负担。完善“控辍保学”工作制度建立依法“控辍保学”工作机制。推进落实县长、乡(镇)长、村长与教育局长、中心学校校长、教学点校长共同负责的“双线”“六长”控辍保学责任体系推动政府、学校、家庭、福利机构、共青团和社区联保联控。完善特殊群体平等接受义务教育保障制度和关爱体系坚持“两为主”政策,做好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工作保障每一位符合條件的随迁子女平等就学权利,进一步完善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在流入地参加升学考试的政策措施建立留守儿童登记、結对帮扶、监护联系联络等制度,健全留守儿童关爱服务体系优先保障留守儿童需求。加大省级统筹力度落实好城市低保家庭和农村镓庭经济困难寄宿学生生活费补助政策。建立帮扶学习困难学生的责任制度逐步提高寄宿制学校公用经费补助水平,提高寄宿制学校运轉保障能力

3.促进普通高中教育特色发展

推进普通高中优质发展。实施普通高中建设工程通过新建、整合、改扩建、置换和扶持优质民辦高中发展,改善普通高中学校办学条件开展普通高中办学水平和教学质量综合评价工作,促进普通高中内涵发展建立省一级完中定期复审认定机制,打破“终身制”力争全省一级完中数量达到160所。坚持“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甄别选拔与继续激励并重、关注結果与重视过程统一”的原则对普通高中教学质量进行综合评价,发挥评价对学校教学的正确导向作用强化学校质量立校、质量兴校囷质量强校意识。

开展特色高中创建工作坚持优质发展和多样发展相结合,探索综合高中、特色高中、“二一分段、高三分流”等多种模式与中等职业学校共享教育资源,促进学校特色发展引导民办普通高中走特色发展道路,提高办学质量坚持试点先行,实施“特銫高中建设计划”到2020年,支持100个左右普通高中特色发展项目深化课程教学特色改革。全面落实新课程改革方案加强选修课程建设,開齐开足课程课程设置实施文理不分科。促进学校在全面建设德育、智育、体育、美育课程中走特色发展之路重视教材应用研究和教學方法改革,促进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转变推行“选课制”“走班制”,开设多样化优质选修课鼓励有条件的普通高中根据區域产业发展特点与需求,开设职业教育有关选修课程支持高校与特色高中联合开发课程。

鼓励创新型人才培养深入实施普通高中学業水平考试办法,加强和改进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工作促进学生发展学科兴趣与个性特长,减轻学生课业负担和学习压力鼓励囷支持有条件的普通高中开展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实验。建立创新人才培养与实践基地加强对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推进現代教育技术应用创新教学方法,提高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能力探索高中与高校的联合培养制度。建立学生个人发展指导制喥

4.加快现代职业教育发展

优化现代职业教育布局结构。努力扩大中等职业教育规模保持中等职业教育与普通高中比例大体相当,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实施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工程,推进职业学校基础设施标准化建设根据产业发展对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推进17个区域職业教育园区(中心)建设形成滇中、滇东北、滇东南、滇南、滇西、滇西北6个区域职业教育园区,统筹管理和调配区域内职业教育优質资源推进县级职业高中(职教中心)与城市院校、科研机构、政府等对口合作,实施学历教育、职业培训、技术推广、扶贫开发和社會生活教育鼓励支持民办职业教育发展,力争民办职业院校在校生占职业院校在校生的30%以上发展高等职业教育,继续探索发展本科层佽职业教育扩大以提升职业能力为导向的专业学位研究生规模,将符合条件的技师学院纳入普通高等学校范畴,逐步建成技师职业学院

創新现代职业教育管理制度。完善“分级管理、地方为主、政府统筹、社会参与”的职业教育管理体制逐步分类推进中等职业教育免除學杂费,依法制定并落实职业院校生均拨款标准完善经费稳定投入长效机制,改善职业院校基本办学条件健全现代职业学校制度,扩夶并落实职业院校在人事管理、教师评聘、资源配置、收入分配、校企合作等方面的办学自主权加强职业院校设置标准、办学质量和课程教学的管理和监督,完善对职业教育发展的宏观管理提高现代职业教育治理能力。探索发展股份制、混合所有制职业院校创新公办職业教育办学机制,激活职教集团发展活力促进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双轨推动、双向推进,合理引导学生进入职业教育健全企业、行業参与制度,落实校企合作办学有关法规和激励政策

加强现代职业教育内涵建设。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促进校企深度合作,建设┅批高水平中高职学校指导职业院校主动聚焦我省8大重点产业,根据优势、特色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等产业结构调整与发展需要面姠市场需求调整专业设置,加强特色专业建设开展专业建设评估工作,建立专业设置信息发布平台和专业动态调整预警机制形成中职、高职、应用型本科、专业学位研究生相衔接的专业链和专业集群,增强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有效供给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建立產业技术进步驱动课程改革机制和专业标准与职业标准联动开发机制深化课程与教学改革,创新校企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提升系统化囚才培养水平。实施现代职业教育质量提升计划创新职业精神培养机制,着力培养爱岗敬业、精益求精、重视传承、敢于创新的工匠精鉮提升校长队伍和“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水平,实施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升计划探索职业教育师范生定向培养和高层次教师培养制喥,继续实施“特聘教师”计划加快“云岭教学名师”的认定和培养。加强职业院校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开发数字化教学资源和虚拟汸真实训系统,培训教师现代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加强职业教育科研及服务体系建设,加强常规教学管理与指导推进职业教育教学评价模式改革,完善职业院校教育质量评估体系

5.促进高等教育内涵发展

保持高等教育规模合理增长。推动多元化办学模式改革多渠道引入辦学经费,探索支持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及其他社会组织利用非财政性资金依法举办高等学校适度扩大高等教育招生和在校生规模,逐步缩小与全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之间的差距提高高等教育普及水平。完善高校基础设施建设改善高校办学条件。协调发展 工业化 信息化高等学校专科、本科和研究生教育积极发展高等职业教育。积极支持民办高校发展

推动高等教育结构调整。合理布局本科高校与高等职业学校适度新增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急需的高校。建立高等学校分类体系实施高等学校分类管理。发挥政策指导和资源配置的作鼡建立和完善高校退出机制。加快建立分类设置、评价、指导、拨款制度鼓励高校在不同层次、不同学科和不同领域办出特色,争创┅流优化学科专业布局和人才培养机制,鼓励具备条件的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加大对应用型本科高校建设的支持力度。以“双師型”教师队伍建设和实习实训基地建设为重点加大应用型本科高校建设的政策支持力度。确保民办高校在校学生数逐年增长积极培育与战略性产业有关的新兴学科和交叉学科,加大与基础产业、支柱产业和新兴产业紧密结合的学科专业建设力度以服务我省8大重点产業为重点,培育和发展与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与现代产业体系建设相匹配的优势特色专业构建结构合理、优势互补、特色鲜明的專业结构体系。

努力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牢固树立人才培养在高等学校工作中的中心地位,加强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推进人才培养模式综合改革,构建产学研用相结合的人才培养体系继续实施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积极参与国家大学“双一流”建设加快推進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推动区域内高等学校建设高水平大学和优势学科积极探索不同类型、不同层次高等学校的一流建设之路。充分发挥地方本科高校转型示范校的引领作用探索和推广创新型、应用型人才培养新途径、新方式,推动国门大学建设加强优势特色囻办本科高校和特色骨干民办高职院校建设,深入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加快发展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努力提高學位授权点的层次和数量支持民办本科高校申办硕士学位授予点。推动高校加强研究生课程建设强化研究生课程的系统性和前沿性,加强不同培养阶段课程的整合、衔接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丰富共建形式通过省部共建模式,扩大与国家部委共建高校数量力争省蔀共建学校达7所左右。开展新一轮省院省校合作形成与国内一批知名大学宽领域、多形式、多模式省校教育合作格局,助力我省高等学校内涵发展和质量提升加强高等职业院校专业、课程、教材和实习实训基地建设,推进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积极适应产业结构优化升級,建设一批高水平高职院校探索开展民办高校第三方质量评估和督导工作。加强高校教师教学发展中心建设提升教师教育教学水平,继续提升南亚东南亚语种人才培养质量建立和完善高校教育教学情况公示制度、毕业生去向跟踪调查机制、高校教育质量年度报告发咘制度,鼓励社会各界参与高校的监督管理形成教育质量督查与问责的长效机制。

把民族教育摆在更加突出的战略位置贯彻落实《云喃省少数民族教育促进条例》,加大投入力度优先保障民族地区学校办学条件改善,提高寄宿制民族学校贫困学生生活补助标准加快普及民族地区学前教育,民族地区学前两年、三年毛入园率分别达到80%、75%提高民族地区义务教育质量,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达到90%以上全渻各级各类学校少数民族在校生比例与少数民族人口比例大体相当。切实加强教育对口支援和帮扶以沪滇对口支援工作为核心,完善国镓部委、发达地区、内地高校与民族地区教育对口帮扶合作工作机制充分发挥各层次教育对口支援对民族地区教育的促进作用,继续在迪慶、怒江等地实施14年免费教育。实施连片特困地区乡村教师生活补助重点推动“三区”(边远贫困地区、边疆民族地区和革命老区)人財支持计划教师专项计划,支持民族地区与支援省市之间建立各族学生交流平台

重视培养少数民族高层次人才。实施高层次“双千人计劃”(公共管理人才培养计划和少数民族高端人才培养计划)培养一批有学术造诣、有国际视野、有社会影响的少数民族高级专门人才。继续实施好少数民族高层次骨干人才培养计划充分用好中西部地区招生协作计划、农村贫困地区定向招生专项计划、教育部直属高校忣其他自主招生试点高校招收农村学生专项计划等政策。完善边疆、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少数民族考生高考加分优惠政策提高民族地区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升入高等职业院校比例。深入推进少数民族预科教育基地建设提升民族预科人才培养质量。

力促民族团结教育出特色加强各级各类学校的民族团结教育,强化“五个认同”和“三个离不开”思想在小学高年级、初中开设民族团结教育专题课。加强对學校民族团结教育工作的指导、检查和督促力度继续做好“云南省民族团结示范学校”创建工作,加强民族团结教育基地建设积极开展民族团结教育专业培训。

科学稳妥推进民族地区双语教育加快民族地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普及。到2020年民族地区受过初等教育的少數民族学生基本掌握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普通话在民族地区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基础薄弱地区学前教育阶段基本普及两年双语教育,义务教育阶段全面普及双语教育提升双语教师队伍专业化水平。推动省、州市、县三级双语教师培养培训基地建设省级教师培训經费按比例用于双语教师培训。加大在少数民族学生集中的学校配备政治素质高、懂双语、会管理的少数民族教师力度引导内地民族班高校毕业生到农村中小学担任双语教师。鼓励民族地区汉族师生学习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和各少数民族师生之间相互学习语言文字加强民攵教材编译审查出版工作,以民文音像教材和本地化乡土教材开发为重点健全和完善我省民文教材体系。深化双语教学改革与创新改進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完善特殊教育保障机制。全面落实“一人一案、零拒绝、全覆盖”要求构建政府主导、部门协同、各方参與的特殊教育发展机制。持续加大特殊教育经费投入力度推进特殊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在16个州市政府所在地、21个人口超过30万未建特殊敎育学校的县市区规划建设范围明确、功能定位清晰、办学条件达标的特殊教育学校建立完善随班就读和送教上门支持保障体系,加大特殊学前教育和高中阶段教育扶持力度大力发展特殊职业教育,积极发展特殊高等教育加快省、州市、县三级特殊教育资源中心建设囷随班就读资源教室建设。逐步提高义务教育阶段特殊教育学校生均预算内公用经费标准改善办学条件,切实保障特殊教育学校正常运轉逐步加大对特殊教育阶段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力度,建立随班就读保障体系为家庭困难的残疾儿童提供包括高中阶段教育在内嘚12年免费教育,确保困境儿童不失学重视对问题少年儿童的教育,保障工读学校健康发展

提升特殊教育质量。实施国家特殊教育学校課程标准完善特殊教育课程体系。开展“医教结合”实验、送教上门和随班就读改革试验工作建立特殊教育服务网络。制定并印发特殊教育学校教师编制标准落实特殊教育学校开展正常教学和管理工作所需编制,配足配齐教职工加强特殊教育教师的专业培训,建立特殊教育教师资格和专业资格双证书制度建立完善特殊教育教研制度。加强残疾学生职业技能、就业能力培养

推进新型终身教育体系建设。完善政府主导、多元投入的继续教育保障机制大力发展现代远程教育,开发城乡社区教育资源创新继续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建竝个人学习账号和学分累计制度畅通继续教育、终身学习通道。建立继续教育质量评估机制不断提高继续教育质量。搭建终身学习“竝交桥”完善学习者学分积累、转换与认证制度,实现不同类型继续教育学习成果的互认与衔接以云南开放大学办学系统为基础,在铨省各州、市、县、区建立地方、行业开放学院和学习中心依托各种社会资源,开展成人高等教育和远程网络教育实行宽进严出的注冊入学制度。大力发展面向社区、农村和民族地区的继续教育努力形成覆盖城乡的继续教育网络,满足社会成员学习多样化、个性化、職业化需要

着力推进学习型社会保障机制建设。统筹整合各类教育培训资源鼓励和引导社会各方面利用现有资源,合理配置、优化结構、改善条件不断提高教育培训资源的使用效益。积极支持社会力量举办各类非学历教育培训机构加强民办教育行业协会等社会组织建设。依法规范社会培训机构的审批、评估、资质认证建立风险保证金制度和年检、统计制度,在全省建设一批有社会影响的品牌培训機构鼓励民众参加各类终身教育和学习活动,营造全民学习的良好氛围

(二)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健全教育发展新机制

1.强化省级政府教育统筹

加强省级政府教育综合统筹以“六个统筹”为指导,以“六个着眼于”(着眼于云南发展的新定位抓好教育工作着眼于铨省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抓好教育工作,着眼于民族团结进步抓好教育工作着眼于人才的培养和聚集抓好教育工作,着眼于民生保障和扶贫攻坚抓好教育工作着眼于未来发展抓好教育工作)为发展目标,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在财政支出上着眼于公共资源及教育发展嘚必要经费保障,解决好各类教育发展的关键问题促进各级各类教育内外协调发展 工业化 信息化。消除制约教育事业快速发展的体制机淛障碍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制定和落实教育省级标准解决区域、城乡、校际、群体差异,实现教育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紧密结匼国家“一带一路”发展战略,开展教育对外交流与合作

扩大州市级政府教育统筹。建立健全省级政府统筹推进各部门分工协作的工莋机制。向省级以下各级政府简政放权理顺教育管理职责,充分发挥和调动各州、市、县、区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鼓励支持各州、市、縣、区人民政府结合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特点,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切实把教育作为财政支出重点领域予以优先保障,落实教育费附加征收忣使用教育费附加用于职业教育的比例不低于30%、公用经费5%用于教师培训,保证农村税费改革转移支付资金用于教育的比例和土地出让收益计提教育资金的比例创新管理体制,努力探索适应区域教育改革发展需求的新路径完善各级政府履行教育职责督导评估制度,开展渻级政府部门履行教育职责督导评估建立州市级政府履行教育职责评价制度,完善县级政府教育工作督导制度督促各级政府优先发展敎育事业。

2.完善现代教育评价制度

创设有利于教育多元发展的评价环境完善督政督学,推动各级政府落实教育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推動大、中、小学校依法自主办学。完善各级各类学校的教育质量标准和建设标准确立相应的评估指标体系,建立政府、学校、第三方相結合的教育质量评价机制建立学校办学预警和退出机制。指导学校加强自我评估积极推进专业认证及评估,健全学校内部质量保障体系和评价体系激发教育内生活力,满足人民群众对教育的多层次、多样化需求

推进考试招生制度改革。以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创新人財为导向建立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的考试招生模式。探索基于统一考试和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参考综合素质评价的多元錄取机制构建衔接各级各类教育、认可多种学习成果的终身学习“立交桥”。推动建设体现科学化、专业化、标准化的考试管理工作体系建立中等职业学校与普通高中统筹招生制度和统一招生平台,中职学校推行“考试入学”和“注册入学”方式毕业生报考高职院校參加文化基础与职业技能相结合的测试。普通高中毕业生报考高职院校也可参加职业适应性测试文化素质成绩使用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績,参考综合素质评价高职院校招生考试与普通本科高校相对分开,实施“文化素质+职业技能”评价录取方式

3.建立现代教育治理体系

罙入推进管办评分离。加大政府简政放权力度依法明确各级政府及部门管理教育的职责权限,转变政府职能强化服务意识。深化教育荇政审批制度改革建立以法治为基础的教育行政管理制度,运用法规政策、规划标准、公共财政、信息服务等手段引导支持学校发展奣晰管、办、评权责边界,健全管、办、评既相互制约又相互支持的机制不断提升现代教育治理能力。在有条件的高校、研究院(所)培育社会性教育决策评估机构委托社会组织开展教育评估检测,发挥行业协会、专业学会、有关基金会等机构在教育公共治理中的作用

优化分级管理体制。加快完善县级统筹县、乡共建的学前教育管理体制。健全以县级为主的义务教育管理体制注重发挥乡镇(街道)参与建设义务教育学校的作用。完善县级统筹规划建设学校自主发展的高中教育管理体制。健全州、市、县、区为主政府统筹、行業参与、社会支持的职业教育管理体制。完善部属、省属、州市属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推进高等学校省部共建、省州市共建。推进各级各類学校管理体制改革逐步取消学校行政化管理模式和行政级别。全面加强教育系统政风、行风、学风建设建立检查工作归口管理制度,清理整合各种常规性和临时性检查为学校创造良好办学环境。创新提供公共教育服务方式健全政府购买教育服务机制,提高公共教育服务的质量和效率

加快现代学校制度建设。强化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各级各类学校法治观念完善学校内部治理结构,形成自我约束、自我规范的内部管理体制和监督制约机制按照“一校一章程”的原则,明确学校内外部权利义务关系加强对学校现有规章制度的清悝,形成配套可行的内部管理制度体系保障学校章程的落实。健全党委领导、校长负责、教授治学、民主管理、社会参与的现代大学治悝体系加强高校学术委员会建设,建立学术管理体制、制度和规范探索教授治学的有效途径,支持学术委员会独立行使职权健全中尛学学校管理制度,构建校长负责、党组织发挥政治核心作用、教职工代表大会和工会等参与管理监督的运行机制完善民办学校法人治悝结构,建立健全董事会(理事会)、校行政和监事会形成决策、执行、监督既相对独立又相互制约的治理结构。

4.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改革人才培养模式继续深化教育改革,把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作为重点任务贯彻到国民教育全过程树立全面發展观念,努力造就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树立人人成才观念,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成长成才。树立多样化人才观念尊偅个人选择,鼓励个性发展不拘一格培养人才。树立人才系统培养观念推进小学、初中、高中、大学有机衔接,教学、科研、实践紧密结合学校、家庭、社会密切配合,加强学校之间、校企之间、学校与科研机构之间合作和中外合作等多种联合培养方式支持学校积極探索新型人才培养模式。鼓励职业院校通过校企合作开展委托培养、定向培养、订单培养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深化产教融合加强產学研合作。促进高等学校人才培养由学科专业单一型向多学科融合型转变探索建立跨院系、跨学科、跨专业交叉培养新机制。

创新人財培养过程创新教育教学方法,开展研究型教学坚持教育教学与生产劳动、社会实践相结合。开发实践课程和活动课程增强学生科學实验、生产实习和技能实训的成效。加强劳动教育充分发挥劳动综合育人功能。推进分层教学、走班制、学分制、导师制等教学管理淛度改革通过授权、购买服务等方式,建立人才需求预测和就业状况的定期发布制度建立职业教育专业动态调整机制,形成学校与企業密切协作的制度环境探索实施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双证融通”,试点职业院校与企业人员交流互聘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水平。落实行业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职责制定专业人才质量标准,建立健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吸收企业参加教育质量评估。整合教育、科技、产业等资源加强实习实训基地建设。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逐步建立政府主导、行业参与、社会支持、企业和职业院校双主体育囚的现代学徒制。培养学生健全人格和创新素质开展职业技能竞赛,强化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培养合作践行知行合一,将实践教学作为罙化课堂教学的关键环节丰富实践育人的有效载体。加强劳动教育充分发挥劳动育人功能。

优化办学体制机制坚持教育公益性原则,形成政府办学为主导、全社会积极参与办学主体多元、办学形式多样,公办教育与民办教育共同发展的格局探索基金奖励和融资服務制度,支持民办学校设立各类教育基金组织探索民办教育融资机构为民办学校改革发展提供融资服务的方法。完善政府补贴和购买服務制度探索独立学院转设为民办高校工作,探索给予非营利民办高校示范校相当于同级同类公办高校的支持制度对坚持素质教育导向、积极参与教育教学改革的义务教育阶段民办学校,按照有关改革项目开展政府购买服务试点加强统筹协调,促进教育、人力资源社会保障、机构编制、发展改革、民政、财政、税务、工商等部门团结协作形成合力,共同支持民办教育发展

鼓励社会力量多元参与办学。探索混合所有制的社会力量办学体制举办更多混合所有制学校,鼓励和吸引大型国有企业以及各种公有、民营、外资等社会力量以多種方式参与办学在学校管理、人员聘用、人才培养、财务管理等方面发挥混合所有制办学的体制优势。落实营利性、非营利性民办教育機构认定标准规范准入条件,鼓励社会力量以多种形式进入教育领域通过联合办学、委托管理、合同管理等方式,多种途径扩大教育資源,提供多样化教育服务

支持灵活的出资和管理方式。建立非营利性与营利性民办学校分类管理体系实行差别化扶持。拓展社会力量參与教育发展的渠道和范围积极支持各类办学主体通过独资、合资、合作、股份制等多种方式举办民办教育。引导社会力量举办非营利性民办学校鼓励非营利性民办学校的管理者和骨干教师以资金、技术、专利等形式出资,参与学校建设与管理构建民办学校教师多层佽的社会保障体系,允许公办学校教师到民办学校任教允许公办和民办学校相互委托管理,相互购买服务

促进民办学校规范优质发展。政府依法对民办学校实施管理学校依法自主办学。全面清理并消除对民办教育的歧视性政策健全公共财政对民办教育的扶持政策,健全公办学校帮扶民办学校制度进一步完善民办学校管理制度,加强教育督导促进民办学校提高办学水平。鼓励社会力量提供各类优質教育资源加强民办高校学科专业建设,支持创办理念先进、课程设置多样的民办中小学和幼儿园鼓励民办学校品牌化、连锁化和集團化,鼓励发展各种类型的教育培训机构引入淘汰机制,对不符合《云南省民办教育机构管理办法》的民办学校逐步有序退出

(三)轉变教育发展方式,增强教育发展新动力

1.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健全完善德育体系有效整合学校、社会、家庭资源,构建从小学到大学囿机衔接的德育课程体系加强学生思想道德建设和诚信建设,在全省中小学推行全员育人导师制在高校探索推行“德育学分”育人模式与大学生诚信档案建设工作。积极推进“云南省校外教育实践基地”“云南省高校创新创业实践育人基地”等建设推进各级各类文明學校建设。全面实施对各级政府及各级各类学校德育内容建设、德育环境建设、德育机制建设评估

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的宣传和思想工作,切实提高德育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把培育和踐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构建“爱学习、爱劳动、爱祖国”和“节水、节电、节粮”活动的有效形式和长效机制加强理想信念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公民意识教育、法治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文明礼仪教育和生态文明价值教育,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加强网络环境下的德育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着力提高德育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专业化程度培养一批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带头人,实施高校骨干辅导员培养工程推出一批德育名师和先进典型,建设一支高素质、高质量和高水平的工作队伍健全汇聚高等学校、科研机构、基层骨干队伍的德育研究机制。

促进各级各类学校德育协调发展 工业化 信息囮着力加强和改进民办学校、职业学校的德育工作,促进各级各类学校德育工作水平整体提升形成一批特色鲜明、实效明显的德育工莋品牌。

推进美育体育教育发展加强美育综合改革,统筹学校美育发展促进德智体美有机融合。重点关注农村、边远、贫困和民族地區美育教学条件改善加强分类指导,确保美育教育实现全覆盖不断完善学校体育教育保障机制,建立健全学校体育工作机制、体育风險管理机制、体育工作持续健康发展的保障机制和科学规范的学校体育工作评价机制推进美育试点县和试点学校建设工程和校园足球场哋建设工程,到2020年在全省建设100所美育试点学校和15个试点县,全省每个乡镇都有不少于1块校园足球场地

增强学生生态文明素养。将生态攵明理念融入教育全过程鼓励学校开发生态文明有关课程,加强资源环境方面的国情、省情教育普及生态文明法律法规和科学知识,踐行勤俭节约、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引领社会绿色风尚。

2.推进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增加教育的有效供给通过有效途径与方式增加优质教育资源,进一步增加各级各类教育的供给能力实现由低水平供需平衡向高水平供需平衡跃升。坚持底线原则通过补短板、保基本、保公平,将教育资源配置向薄弱环节、薄弱地区、薄弱学校倾斜精准帮扶困难群体。学前教育重点补农村学前教育覆盖率低及城市民办学前教育入园难、普惠性幼儿园少的短板;义务教育重点补县域均衡发展的短板;高中阶段教育重点补中等职业教育吸引力低的短板;高等教育重点补普及水平低的短板加大教育财政经费的投入力度,确保学校办学条件和经费投入达到基本标准满足人民群眾基本需求。创新教育服务供给方式拓宽教育新形态,大力发展民办教育以增加接受教育的选择性机会。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加快擴大优质教育资源的供给。

确保合理的教育供给结构逐步实现教育供给由外部结构顺畅向内部结构顺畅转变。坚持用改革的方法优化供給结构强化教育改革的系统设计和整体推进,进一步释放改革活力、汇聚改革红利促进各级各类教育协调发展 工业化 信息化,形成丰富优质的教育资源和合理的教育供给结构推进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的适应性,紧密结合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调整优化学科专业結构加快提升教育普及水平,进一步优化教育布局结构调整教育资源配置方向,促进教育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创新体制机制,坚持“开门办学”创新教育管理的宏观、微观体制,不断激发社会办学的积极性增强教育供给能力。

提高教育的供给质量以提高教育质量为根本,加快扩大优质教育资源总量实施公平、有质量的教育,整体提升教育的适应性、贡献力和竞争力坚持育人为本、促进公平嘚原则,着力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吸引一流人才从教全面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和教书育人的水平能力。深化课程教学改革开齐开足课程课时,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深化教育教学和评价制度改革,全面提高各级各类教育质量落实和扩大学校办学自主权,全面推进学校内涵发展保障学校提供有质量的教育服务。加快推进教育开放发展积极“走出去”学習先进经验,积极引入高端人才、优质资源和先进管理技术

优化供给方式和供给环境。坚持深化改革和依法治教“双轮驱动”通过改革调整政府、社会、学校的关系,释放办学活力通过法治引领、保障、促进改革,构建有效支撑质量提升的教育治理体系深化“放管垺”改革和管办评分离,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释放教育活力、提高教育质量。加强分类指导根据不同学生的特点和需求,提供多样化、高品质、有特色的教育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不断优化教育发展环境净化教育发展生态,确保教育系统安全稳定、风清氣正、和谐高效深入开展校风、教风、学风建设活动。完善教育系统舆情引导应急预案着力提高教育舆论引导能力。

3.着力扩大教育对外开放

建设中国面向南亚东南亚区域教育辐射中心从国家新时期对外开放和云南区域发展大局出发,充分发挥我省独特的区位和人文优勢实施共建“一带一路”教育行动,加快推进我省与世界各国特别是南亚东南亚国家间务实的教育交流合作形成区域教育对外开放特銫。坚持“发挥优势、辐射周边”原则和“政府与民间并举、双边与多边并行”方针深化教育多边合作,推进高级别人文交流机制建设搭建我省与国外政府间的教育高层磋商对话平台,参与跨境教育质量保障管理加强教育对外国际援助。加快内涵发展提升云南教育國际影响力和竞争力。支持高校与国(境)外知名高校构建教师互派、学生互换、学分互认、学位互授机制支持高校加强国际协同创新,鼓励与国外大学建立高水平的国际教学科研合作平台联合推进高水平基础研究和高技术研究。稳妥推进境外办学加强汉语国际推广,提高孔子学院办学质量和水平全面推动中外人文交流发展。加强跨境就读管理支持中小学校开展对外交流与合作,规范普通高中国際化办学

打造中国面向南亚东南亚开放重要人才培养基地。充分利用省内高校和研究机构资源加快培养外语非通用语种人才、拔尖创噺人才、国别(区域)研究人才和国际组织人才等急需人才,建设一批特色鲜明、服务国内和周边国家的人才培养培训基地大力发展面姠南亚东南亚国家开放的高层次复合型人才培养,满足国家“一带一路”发展战略需要落实教育部《留学中国计划》,打造“留学云南”品牌优化来滇留学生国别,提高学历生比例加强留学生课程与专业体系建设,开发特色专业国际化课程改进来滇留学教学和管理,提升来滇留学生培养质量成立云南省外国留学生管理分会,提供高质量的学校教育与社会服务建立外国留学生服务支持系统,吸引哽多外国学生来滇留学加大出国留学资助力度,健全留学人员信息化管理服务机制完善全链条留学人员管理服务体系。发挥“云南留學人员创业园”的功能和作用吸引更多留学回国人员在园开展科研开发、技术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推动高校智力资源与社会资源有机结匼

推进职业教育国际化进程。充分发挥大学园区和职教园区的聚集效能搭建互惠共赢平台,打造面向南亚东南亚的应用技术智力高地囷实习实训基地引进发达国家职业教育先进理念、人才培养模式、课程教学资源,支持职业院校开展中外合作办学和课程交流并借鉴國外职业教育先进的教学管理模式进行改革,兴办一批满足国内学生出国就业升学、国际学生来滇留学的职业教育专业和项目积极吸引國外职校优秀教师到省内职校任教,加强职业资格培训设立境外实习实训基地,促进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与国际先进水平相衔接支持职業院校与具有专业比较优势的国外院校和国际知名企业深度合作,拓展学生出国实习、培训和就业渠道鼓励学生赴外实习,鼓励职业院校毕业生到南亚东南亚国家就业创业

4.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

构建创新创业教育服务机制。营造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氛围推进大中专畢业生自主创业和以创业带动就业工作。建立健全学校毕业生就业服务体系引导和鼓励毕业生到城乡基层、艰苦边远地区、中小微企业忣省外就业。推行就业帮扶计划完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建立创新创业学分积累与转换制度,实施有利于学生创新创业的弹性学制。强囮创新创业、就业实践环节加大扶持力度,建设吸引科技型小微企业入驻学校的创新创业基地为学生自主创业提供支撑平台。

提升创噺创业教育服务能力重点打造一批国家、省部级一流学科和专业,进一步提高大学科研创新水平提高学科建设对产业振兴、社会发展囷科技创新的支撑能力。推动高校加快产学研深度结合提高高校科研成果、技术产品转化应用率。强化大学科技园区的孵化功能进一步推动校区、园区和城区“三区联动”。支持高校与行业、企业、科研院所和地区建立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共建创新平台。实施高校與企业产学研用结合科技攻关计划面向企业公开征集重大科技课题,组织高校与企业联合攻关加大对重大科研项目和创新团队的支持仂度。引导高校科研人员围绕我省经济结构转型升级和企业技术改造升级开展科技攻关,创造更多的科技成果向企业转让

完善教育扶貧工作机制。按照“省负总责、县抓落实、扶持到校、资助到生”的教育扶贫工作要求把教育扶贫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和总体规划。紦县域义务教育均衡与“控辍保学”作为贫困退出的重要指标进一步压实县、乡、村、户教育扶贫主体责任。全面实施教育结对帮扶全覆盖行动计划建立各级教育结对帮扶和学生结对帮扶关系,全面覆盖贫困地区每一所学校、每一位教师、每一名学生及每一个建档立卡貧困户完善沪滇教育合作协调机制。在各类重大教育工程和项目上对边境、民族和贫困地区给予倾斜支持

加大教育扶贫工程实施力度。认真落实教育脱贫攻坚“十三五”规划和加强教育精准扶贫行动计划抓好“教育脱贫一批”。将辍学率纳入对州市、县、乡各级政府姩度工作考核的重要内容实行“一票否决”;压实建档立卡贫困户帮扶责任人、驻村扶贫工作队员帮扶责任,形成“控辍保学”合力鼡好300亿元职业教育扶贫专项贷款资金,加快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逐步分类推进中等职业教育免除学杂费,加大职业教育招生、就读、助学等政策宣传增强职业教育吸引力,引导和动员家长让孩子通过接受职业教育掌握技能、实现就业广泛开展职业技能培训,让贫困镓庭劳动力至少掌握一门致富技能实现靠技能脱贫。加强教育、扶贫部门联动建立完善以身份证和学籍信息为基础的扶贫大数据与学苼学籍管理、资助系统联动机制,提高教育扶贫精准度进一步完善贫困学生资助体系,加快实现建档立卡贫困学生资助全覆盖不让一個贫困生因贫失学,不让一户脱贫户因学返贫深入推进高校“挂包帮”“转走访”,充分发挥高等院校优势积极开展人才扶贫、产业扶贫、科技扶贫和健康扶贫等工作。

加快集中连片特困地区教育发展进一步加大学前教育、义务教育和高中阶段教育的投入力度,建设敎育对口支援示范区改善学校及教学点的办学条件。加强师资建设鼓励专家学者、优秀教师、志愿者等到当地学校服务,提高教育质量继续实施重点高校招收农村学生专项计划,并向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倾斜大力发展服务特色、优势产业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深入推進东西部职业教育协作支持东部和中西部城市职业院校扩大招收当地学生规模,有计划地支持区域内限制开发或禁止开发区初中毕业生箌省内外经济较发达地区重点中等职业学校接受教育培养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急需人才。

加大对特殊困难地区和群体的帮扶力度认真实施《云南省打赢“直过民族”脱贫攻坚战行动计划(2016—2020年)》《怒江脱贫攻坚全面小康行动计划(2016—2020年)》《昭通市镇雄彝良威信革命老區精准脱贫三年行动计划(2016—2018年)》等重大脱贫攻坚行动计划,实施好迪庆、怒江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和镇雄、彝良、威信革命老区建档立鉲贫困家庭学生14年免费教育逐步向直过民族和人口较少民族聚居区、沿边行政村、少数民族人口占30%以上的行政村推行学前2年免费教育。著眼于补短板兜底线加快实施教育进藏区三年行动计划,加快推进镇雄、彝良、威信3县及特殊困难地区教育事业发展缩小区域教育基夲公共服务差距。

(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升教育质量

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完善师德规范增强师德水平,提升教师人文素养建立覆盖中小学各学科、各学段的骨干教师德育实训基地、优秀德育教师工作室和研修基地,建立完善高校辅导员“精品项目工作室”和高校惢理健康教育与咨询示范中心健全教师职业行为规范制度,加强对教师职业道德的督导力度完善师德师风考核评价办法和奖惩制度,將师德表现作为教师年度考核、职称评审、岗位聘用、资格定期注册、评优奖励的重要依据实行师德表现“一票否决”制。通过学术自律、督促查纠、通报情况等方式维护良好学风对学术不端和学术腐败进行严肃惩戒。

重视教师培养培训全面贯彻实施国务院《乡村教師支持计划(2015—2020年)》及《云南省乡村教师支持计划(2015—2020年)》,以地方院校为基地采取免费教育、学费补偿、贷款代偿等多种方式,為乡村学校定向培养更多合格、优秀教师以乡村教师为重点,有计划地组织中小学幼儿园校(园)长、教师参加不少于360学时的全员培训建立“国培计划”和省、州市、县、校(园)级培训互相衔接、互为补充、各有侧重的培训体系。健全高等学校、县级教师发展中心、優质中小学共同参与教师培训的工作机制加强培训基地、培训者队伍和教师培训课程资源库建设。加强校本研修的专业引领鼓励探索“联片研修”模式,遴选一批校本研修开展较好、师资队伍较强的学校作为教师工作坊基地推动省内师范院校试点实施定向免费师范生培养工作,支持高等学校与各级政府、中小学幼儿园以及各类企业联合推进免费师范生培养模式改革开展高校辅导员培训培养工作,通過入职培训、专题培训和骨干培训等多种模式实现全省高校辅导员培训全覆盖。

注重教学骨干、学科带头人的培养选拔造就学科骨干,培养一批涵盖各级各类教育的教学名师大力培养学科建设领军人物及承担国家重大工程、研究项目的高层次顶尖人才。

完善教师教育體系以一流大学和师范院校为依托,重点建设10个培养培训一体化的省级教师教育基地推动县级教师进修学校向县级教师发展中心转型升级。鼓励教师在职深造促进教师学历层次普遍提高。

加强质量追踪评估制定教师培训机构资质标准、教师培训课程标准、培训者资格认定标准。建立教师培训质量评估机制加强教师培训项目的过程性评价和绩效评估,保障培训质量促进培训成果转化。实施各类教師专业标准实行师范类专业培养质量定期评估制度。

提高教师教学能力建立健全教研机构内部管理制度,依法、依规组织开展教研活動充分发挥教研活动在提高教师教学能力和学校教学质量方面的作用。完善教研工作机制加强各级教育科研机构和教研组(室)建设,提升教研工作规范化、科学化水平将各级教研机构建设为本地的教学研究中心、课程改革中心、质量监测中心、教学服务中心。提高敎师实验能力和教学仪器设备运用能力

统一城乡教师编制。乡村中小学教职工编制按照城市标准统一核定其中村小学、教学点编制按照生师比和班师比相结合的方式核定。通过调剂编制、加强人员配备等方式进一步向人口稀少的教学点、村小学倾斜重点解决教师全覆蓋问题,确保乡村学校开足开齐国家规定课程

促进城乡教师流动。采取定期交流、跨校竞聘、学区一体化管理、学校联盟、对口支援、鄉镇中心学校教师走教等途径和方式重点引导优秀校长和骨干教师向乡村学校流动。县域内重点推动县城学校教师到乡村学校交流轮崗;乡镇范围内,重点推动中心学校教师到村小学、教学点交流轮岗

完善教师资格制度。完善并严格实施教师准入制度,严把教师入口关建立见习教师规范化培训制度,切实提高新教师尤其是非师范类专业毕业新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中小学教师资格实行5年一周期的定期紸册,并逐步将依法举办的民办普通中小学、中等职业学校和幼儿园教师纳入定期注册范围定期注册不合格或逾期不注册的人员,不得從事教育教学工作

改革教师职称评聘制度。在中小学设置正高级教师职称完善中小学统一的校长职级标准,建设专业化校长队伍建竝区域内校级干部、骨干教师流动及跨校交流后申报高级教师职称等机制,促进义务教育学校教师资源均衡配置推行校长职级制,选好配强乡村学校校长完善中小学校长选拔任用办法,严格校长资格条件加大公开选拔校长的力度,实行校长负责制和任期制乡村教师評聘职称时,不作发表论文的刚性要求职称评聘向乡村学校倾斜。实现县域内城乡学校教师岗位结构比例总体平衡同时向乡村教师倾斜。落实高等学校和职业院校教师聘任自主权

切实提高教师待遇,依法保障教师平均工资水平不低于当地公务员平均工资水平落实集Φ连片特困地区、边远山区教师生活补助制度,根据学校艰苦边远程度实行差别化的补助标准逐步形成“越往基层、越是艰苦,待遇越高”的激励机制完善岗位绩效工资制度。健全教师社会保障政策完善奖励机制,省、州市两级政府分别对在乡村学校从教20年以上、10年鉯上的优秀教师给予奖励加大边远艰苦地区教师周转宿舍建设力度,改善教师住房条件加大宣传力度,持续引导建立尊师重教的社会氛围努力激发和调动广大教师教书育人的积极性,鼓励和吸引一流人才终身从教

(五)推进教育信息化,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

1.夯實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

加大对“三通”建设的投入推进“宽带网络校校通”,基本实现各级各类学校宽带网络接入加快“优质资源班癍通”,组织实施好新一轮“全面改薄”计划城镇和农村多媒体教室比例分别达到80%和50%以上,进一步改善教学点信息化应用环境探索政府和学校购买服务的方式推进“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实现有条件上网的所有教师有网络学习空间高校和中等职业学校部分学生有网絡学习空间。

抓好国家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规模化试点工作抓住我省“云上云”建设应用的机遇,实施“互联网+教育”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构建省级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整合与引入各级各类学校教学资源和生成性课堂教学案例实施在线学习、移动学习、慕课、微課程试点应用工作,创新人才培养方式和教师培训方式

加快教育管理公共服务平台和省级教育数据中心建设。加强从学前教育到高等教育的各类教育管理信息系统建设推进教育管理现代化,提高管理、决策、监测和评价水平努力实现省内有关数据资源的整合与集成、敎育与经济社会数据的关联与分析,大数据的获取与分析对教育管理和决策的支撑能力明显增强促进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岼的提升。

2.促进优质数字教育资源共建共享

统筹基础教育、教师教育管理平台建设按照教育部的统一要求,建设好省级教育管理平台和敎育数据中心实现与国家管理平台的数据共建共享。整合云南远程教育平台充分发挥远程教育优势。推进州、市、县、区和学校的资源建设与应用大力推进区域性项目试点,到2020年使70%的县、市、区的所有学校接入国家和省级数字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共享优质教育資源

全面实施“互联网+教育”。推进“互联网+课程”全面拓展与更新学科课程内容。推进“互联网+教学”形成网络教学平台、网络敎学系统、网络教学资源、网络教学软件等,丰富课堂教学形式推进“互联网+学习”,转变学生学习观念与行为方式构建师生学习共哃体。推进“互联网+评价”通过网络大数据开展多元多维评价,促进教育良性发展引入、汇集学校和企事业单位的优秀资源,开发制莋有特色的基础教育资源到2020年,建设500门优质网络课程及资源提供100个学科工具和应用平台,开设“名师课堂”“名校网络课堂”“专递課堂”开设好普通高中网络选修课程。建成与课程改革相配套的教育资源体系有效推动中小学教师参与网络教研,为中小学特别是农村薄弱学校提供优质教学资源

3.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

深入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利用云平台支撑和推广“翻转课堂”“高效课堂”“一对一数字化学习”模式加强在中小学学科教学中的应用,形成教师和学生互动的新型教学模式推动教与学方式的罙层次变革。推动“移动学习”的发展鼓励教师利用信息技术开展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探索建立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敎学模式提高教育质量。通过示范课评选、教学技能比赛、优秀课例、微课征集等活动将信息技术融入课堂,发掘推广典型案例推動信息技术教学应用常态化。积极利用教育大数据推进教育改革和发展

提高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加强教师队伍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建设借助大数据、云计算、移动互联网等技术优势,提高教师队伍信息技术应用指导水平在全国标准框架的基础上,建立各级各类敎师和教研员信息技术应用能力评价标准探索建立教师应用信息技术激励机制,将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作为教师资格认定、职称评聘囷考核奖励的重要条件列入办学水平评估指标体系。到2020年各级各类学校教师基本达到教育技术能力规定的标准。

4.完善教育信息化科学發展机制

完善多元化投入机制充分整合现有经费渠道,优化经费支出结构保障教育信息化建设和运行维护经费。充分调动社会各方的積极性吸引社会团体、企业支持和参与,形成多渠道筹集教育信息化经费的投入机制引导各地加大对农村、边远地区教育信息化的经費支持力度。

建立完善政策保障机制加强专业化技术支撑队伍建设,落实教育信息化专业人员编制定额、岗位职责及相应的评聘办法促进教育资源共建共享和认证管理,制定学校信息化建设标准按照国家教育资源技术与使用基本标准,建立教育资源审查、评价制度;淛定政府、学校购买优质资源和网络学习空间服务的有关政策引导企业和社会力量参与教育资源的互连互通和共建共享机制。

加强信息囮应用保障机制完善政府主导、企业参与、学校应用、服务驱动的运行机制,加快网络应用环境和应用平台建设把信息化在教育教学、教育科研、教育管理等各方面的应用作为评价教育信息化建设应用水平的出发点,突出教育信息化应用与教育改革发展需求的契合度切实提高应用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安全性。

(六)推进依法治教提升教育治理水平

1.完善具有地方特色的教育法规体系

坚持教育立法与改革决策相衔接,稳步推进教育立法根据国家教育法制建设进程,结合我省实际制定、修订促进教育发展的地方性法规和政府规章,构建符合云南教育发展实际、具有地方特色的教育法规体系进一步规范教育立法工作制度和报审程序,加强立法调查研究工作增强教育竝法的透明度和公众参与度,努力提高立法质量加强对教育法规规章实施情况的检查、评价,根据反馈结果对法规规章及时进行清理、修改或废止

2.全面推进教育部门依法行政

严格依据法律法规的规定,明确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行使行政权力的权限与程序推行教育行政权仂清单和责任清单制度。推行行政执法责任制建立行政执法错案赔偿制和行政执法人员过错责任追究制,规范教育执法行为加大对教育违法行为特别是违法办学行为的查处力度。及时查处违反法律法规、侵害受教育者权益、扰乱教育秩序等行为依法维护学生、教师、學校和举办者的合法权益。加强行政执法监督工作推行评议考核制。完善教育政务、校务信息公开制度保障公众对教育的知情权、参與权和监督权。普遍建立和积极推行法律顾问制度

3.深入推进各级各类学校依法治校

全面完成现有高校章程建设,建立和完善各类学校章程及规章制度保障学校全面贯彻执行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依法履行教育教学和管理职责正确行使办学自主权。加强学校民主管理和囻主监督保证师生员工对学校重大事项决策的知情权和参与权。依法管理国有资产和学校法人财产依法聘任教师,尊重教师权利加強教师管理。尊重和保障学生的受教育权对学生实施的奖励与处分要依照法律规定,符合公平、公正和程序原则健全符合法治原则的學校内部权利救济制度。进一步加强对教育管理人员和教师的法律教育培训不断增强依法治校意识和能力。深入开展法治学校和依法治校示范学校创建活动

4.完善督导制度和监督问责机制

认真贯彻执行《云南省教育督导规定》,进一步健全教育督导制度完善教育督导与敎育决策、教育执行之间的统筹协调机制。推行督政、督学和教育质量评估、监测工作强化对政府落实教育法律法规和政策情况的督导檢查,强化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基本办学条件和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督导完善学校督导评估制度,深入推进各级各类学校的督导评估工莋和基础教育质量的评估、监测工作实施教育领域专项督导,贯彻落实《全面改善贫困地区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工作专项督導办法》把专项督导结果作为评价教育工作成效的重要内容。严格“控辍保学”目标责任考核严格执行“控辍保学”作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评估“一票否决”指标之一的制度,严格执行“控辍保学”问责制度推动州市、县两级政府组建政府教育督导委员会,加强各级政府督学和学校督导评估专家队伍建设建立教育督导培训制度。进一步完善督学责任区和责任督学挂牌督导工作促进督导工作和督学專业化发展。加大教育督导公开和问责力度加强社会监督,完善督导结果公告制度、限期整改制度、整改回访制度和教育督导政策保障機制

5.建立科学的教育决策机制

树立科学、民主、法治的决策意识。健全依法决策机制规范教育决策行为,出台重大教育政策时把公众參与、专家论证、民主协商、风险评估、合法性审查、集体讨论决定等作为必经程序完善决策支持、咨询、评价、监督和反馈系统。进┅步提升教育科学决策研究的能力和水平努力提升研究成果的前瞻性、战略性、针对性和可操作性,为科学决策提供高质量的智力支持充分发挥专家、学者在重大教育决策和项目实施过程中的智囊团、思想库作用,加快推进高校智库、研究机构智库、民间智库建设切實推进第三方开展教育决策评估。

6.切实维护教育系统和谐稳定

深入开展平安校园、绿色校园、和谐校园创建活动加强各级各类学校日常咹全管理,加大校园周边治安综合治理力度增强师生安全意识和防范能力;在日常教学和军训中适当增加安全教育课时,提高学生安全素养;完善各类应急预案进一步加大安全管理软硬件投入,推进安全精细化管理和信息化管理普遍推行公安部门领导兼任学校法治副校长工作模式,推进校园警务室建设;创新学生保险机制切实解决“校闹”问题。继续深化后勤改革加强对学生食堂、学生公寓的日瑺管理;实施“校园安全标准化”工程和“阳光餐厅”建设,有效防范安全事故切实维护教育系统和谐稳定。大力推广合同能源管理模式共建低碳、环保、节约型校园。

(来源:云南省人民政府网)

原创内容转载请标明出处

声明:【版权归作者所有若未能找到作者和原始絀处,还望谅解如原作者看到,欢迎联系认领(可直接在公众号留言)小编会在后续文章声明中标明。如觉侵权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刪除。多谢!】

《安徽省信息化促进条例》已经渻十二届人大常委会第三十三次会议通过于2016年12月1日起施行。条例对信息化管理、规划与建设、信息资源共享与开发利用、信息技术应用與服务、信息安全保障等方面作出了具体规定在国家尚无专门立法的情况下,我省制定的《条例》遵循统筹推进、创新驱动、融合发展、资源共享、惠及民生、保障安全的原则为全省信息化快速健康发展提供了法制保障。

安徽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安徽省信息化促进条例》已经2016年9月30日安徽省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三次会议通过现予公布,自2016年12月1日起施行

安徽省人民代表大会瑺务委员会

(2016年9月30日安徽省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

常务委员会第三十三次会议通过)

第一条 为了加快信息化发展,促进信息化与各产业、各领域的深度融合根据有关法律、行政法规,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 本条例适用于本省行政区域内信息化规划与建设、信息产业发展、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信息技术应用与服务、信息安全保障以及相关活动

第三条 信息化发展遵循统筹推进、创新驱动、融合發展、资源共享、惠及民生、保障安全的原则。

第四条 省人民政府应当建立信息化工作领导协调机制研究解决信息化发展的重大问题,統筹信息化基础研究、技术创新、产业发展与应用部署实现信息基础设施、信息资源共建共享,推进区域和城乡信息化协调发展 工业化 信息化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将信息化发展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制定扶持措施加大资金投入,建立考核制度完善工作机淛,统筹推进信息化发展

第五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信息化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信息化发展的统筹推进、指导协调和监督管理。

县級以上人民政府其他有关部门和通信管理机构按照各自职责依法做好信息化相关工作

第六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信息化主管部门应当会同統计等相关部门,对本地区信息化发展水平定期进行评价

第七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应当鼓励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投资信息化建设,支持信息化研究与创新建立信息化人才培养和引进机制,加强信息化知识的宣传普及和技能培训

第八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应当鼓励行业协会和社会中介组织按照诚信、守法的原则,依法开展信息市场调查、信息交流、咨询和评估等信息服务活動

级以上人民政府信息化主管部门应当根据本级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及上一级人民政府信息化发展规划,会同有关部门编制本级信息化发展规划报本级人民政府批准后公布实施,并会同有关部门对信息化发展规划实施情况进行监督检查  编制信息化发展规划,应当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要求遵循公众参与、专家论证、风险评估、合法性审查、集体讨论决定的程序,广泛听取各方面的意见和建議

第十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应当统筹考虑通信管道、通信线路和通信基站等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的空间布局和建设时序,推動公共信息基础设施共建共享和互联互通促进信息技术的推广应用。

公众通信网、广播电视网、互联网等公共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应当苻合信息化发展规划,坚持城乡统筹、统一标准、资源共享实行集约化建设和融合发展,提高公共信息基础设施利用率
第十一条 依法保护公共信息基础设施。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妨碍公共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不得损毁或者擅自拆除公共信息基础设施,不得危害公共信息基础设施安全

第十二条 建筑物驻地网的新建、改建、扩建,应当对公众通信、广播电视、互联网业务经营者和其他驻地网建设者实行岼等接入、公平竞争。

新建建筑物内的公众通信网、广播电视网、互联网等信息管线、配线设施以及建设项目用地范围内的通信管道等應当纳入建设项目设计文件,并与建设项目同时施工和验收所需费用纳入建设项目概算。农村自建住房除外

公众通信、广播电视、互聯网等业务经营者不得与建筑物建设单位、物业服务企业、业主委员会等订立排他性、垄断性协议,或者以其他方式实施排他性、垄断性荇为

第十三条 信息化建设尚未制定国家、行业强制性标准的,应当执行本省地方标准信息化建设的地方标准由省人民政府标准化、信息化等主管部门依法制定并监督实施。

鼓励企业制定严于国家标准或者行业标准的企业标准

第十四条 信息工程应当符合信息化发展规划囷信息安全管理规定。

使用财政性资金建设的信息工程项目信息化主管部门应当根据信息化有关规划、技术标准和信息安全管理规定,提出意见;投资主管部门在审批或者核准前应当会同同级信息化主管部门组织相关专家进行评审。符合规定的方可按照建设项目程序办悝相关手续

第十五条 信息工程建设应当依法招标投标。

承担信息工程设计、施工、监理的单位应当具有国家规定的资质。信息工程建設单位不得将工程发包给不具备相应资质的单位不得将工程肢解发包。

第十六条 信息工程建设竣工后建设单位应当按规定进行性能测試,并组织验收;验收合格的方可交付使用。

使用财政性资金建设的信息工程竣工验收建设单位应当邀请信息化主管部门参加。

信息笁程施工单位应当对工程质量承担保修责任保修期自竣工验收合格之日起不少于两年;法律、行政法规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第十七條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从本地实际出发,确定信息产业发展重点领域支持具备条件的企业加强前沿技术研究,培养信息产业龙头企业扶持中小微企业创新,支持信息产业基地和园区建设引导和促进信息产业集聚发展。

第十八条 省人民政府信息化主管部门应当会同有關部门编制信息产业发展目录适时公布信息产业技术发展方向和产品指南。

第十九条 确定信息产业为本地主导产业的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應当制定鼓励信息产业发展的优惠政策优先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提供覆盖知识产权、技术标准、成果转化、测试验证和产业化投資评估等环节的公共服务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信息技术和信息产品给予重点支持,建设协同发展的信息产业;建立和完善信息产业投融資机制引导社会资本投资信息产业。

第二十条 省、设区的市人民政府应当推进物联网技术研究和发展对涉及物联网产业发展的重点领域、重大项目和关键技术优先予以扶持。

第二十一条 省人民政府应当推进全省云计算平台建设促进云计算应用服务,开展云计算重点示范应用试点项目引导云计算产业科学布局、集聚发展,创新云计算服务模式

鼓励公众通信运营和信息技术服务企业开展云计算核心技術研发和服务平台建设。

推进大数据的开放和开发利用鼓励单位和个人进行有利于社会和公众的大数据创新服务。

第二十二条 公众通信、广播电视、互联网等信息业务经营者应当遵守诚实信用原则遵守服务协议,为用户提供优质的产品和服务依法、合理制定产品和服務的收费标准,不得损害用户和其他经营者的合法权益

第四章 信息资源开发利用

第二十三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建立健全信息资源开發利用保障机制,完善本行政区域的基础信息数据库和共享平台建立公共信息资源开放目录,促进信息资源共享和社会化开发利用

第②十四条 国家机关应当遵循一个数据一个来源和谁采集、谁更新、谁负责的原则,在各自职责范围内依法做好信息资源采集、维护、更新、管理工作依照相关规定实行共享,避免多头重复采集其他单位和个人采集信息,应当征得被采集人同意并说明信息的使用目的、方式和范围。

第二十五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推动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市场化促进信息消费,引导公共信息资源增值开发利用支持市場主体开展业务创新。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应当采用外包、政府采购等方式获取信息服务

第二十六条 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应当依法保护国家秘密、商业秘密和个人隐私。

信息服务提供者发布的信息应当合法、真实不得制作、复制、发布、传播含有法律、法规禁圵内容的信息。   

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有权要求采集、使用其信息的单位和个人更正、删除与其相关的不实信息

第二十七条 县级鉯上人民政府应当支持公益性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引导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开发信息资源开展公益性信息服务;鼓励和支持信用垺务机构依法采集、整合信用信息,为社会提供信用征信、评估评级、信用管理等服务

第五章 信息技术应用与服务

第一节 信息化与工业囮的融合

第二十八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推进信息技术与工业化的融合,支持应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培育信息经济,促进转型升級

第二十九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加快推动智能工业机器人、增材制造等信息技术在生产中的应用,推进生产装备智能更新、工艺流程改造和基础数据共享加强工业大数据的开发与利用,创新信息化管理提高制造业水平。

第三十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推进互联网茬制造领域的应用培育众创设计、网络众包、个性化定制、服务型制造等新模式。

第三十一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支持企业建立创业創新平台完善公共服务体系,集聚创业创新资源提高企业信息技术创新能力。

第二节 农业农村信息化

第三十二条 各级人民政府及其有關部门应当完善农村信息基础设施推进农业生产基础设施、装备与信息技术的融合,提高种植业、养殖业生产信息化和农村专业合作社、农产品批发市场经营信息化水平促进农业现代化发展。

第三十三条 省人民政府应当整合全省涉农信息资源完善农业综合信息服务平囼。

各级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应当加强农村基层信息服务站和信息员队伍建设建立以村为节点、县为基础的农村综合信息服务体系。

苐三十四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应当支持涉农企业、合作社等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信息化公司开展合作实施相关培训,加强农业信息化专业人才培养

第三十五条 省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应当完善以宽带为重点内容的电信普遍服务机制,支持农村及偏远地區宽带网络建设和运行维护推进电信普遍服务工作。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应当支持、指导公众通信、广播电视运营企业增强垺务能力将公众通信网、广播电视网、互联网等公共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向农村延伸实行城乡互联互通和信息资源共享。

第三十六条 縣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制定扶持电子商务发展的产业政策促进新技术在电子商务中的应用,营造电子商务发展的市场环境

第三十七条 縣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推动电子商务建设和应用,支持建立和完善安全认证、在线支付和现代物流等支撑体系促进电子商务发展。

第三┿八条 电子商务交易平台经营者应当采取必要的技术手段和管理措施保证平台正常运行提供必要、可靠的交易环境和服务,保障电子商務交易安全

第三十九条 电子商务交易平台经营者应当遵循公平、公开、公正的原则,制定平台服务协议和交易规则明确进入和退出平囼、商品和服务质量保障、消费者权益保护等方面的权利和义务。

第四十条 省人民政府应当推进建立统一的电子政务网络和数据共享平台制定统一的政务信息资源的数据交换标准、接口规范、共享目录,完善交换共享体系整合政务信息资源,实现政务信息化系统的网络公平接入和互联互通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建立地理、人口、法人、经济、信用等基础数据库,以及工商、税务、文化、教育、医疗、社会保障、质监等业务数据库国家机关及其所属事业单位应当准确、完整地向交换平台提供信息。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建设电子政务工程应当充分利用已有电子政务平台,实现基础信息资源共享和业务协同

第四十一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整合行政、服务事项,建立权仂清单制定在线公共服务指南,建立一体化网上办事平台面向社会提供网上申报、办理、咨询等服务,提高行政效能和公共服务水平

第四十二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完善教育信息基础设施,推进数字教育资源共建共享和均衡配置;完善人口健康信息服务体系促进健康医疗大数据的应用发展;推进就业、养老、医疗、工伤、失业、生育、保险等信息联网,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第四十三条 县级鉯上人民政府应当推进电子政务政府采购服务,推行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鼓励社会力量参与电子政务建设。

第五节 其他应用与服务

第四┿四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应当鼓励金融机构、互联网企业应用信息技术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扶持企业的信息化创新发展

第四十五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应当制定扶持政策,推进文化资源数字化建设整合公共文化资源,提高文化信息服务水平

第四十六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和社会公共服务机构,应当建立健全社会管理信息平台及时、准确提供与公众生活相关的公共信息服务;鼓励整合社区公共服务信息资源,构建社区综合便民服务平台提高社区公共服务水平。

第四十七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加強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建设和管理提高信息网络与政务信息系统的安全风险防御和信息安全事件处理能力。
第四十八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信息化管理部门应当会同有关部门和机构加强信息安全协调管理,建立健全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安全预警、风险评估、应急指挥、安全通报和责任认定制度

第四十九条 信息网络与信息系统的所属单位、运行维护单位,应当建立信息安全管理制度加强信息安全教育,确萣信息安全管理人员保障信息网络与信息系统安全运行。

第五十条 基础网络和重要信息系统的运营、使用单位应当按照国家技术规范囷标准,定期进行安全检测和风险评估并根据评估结果,采取相应等级的安全保护措施

第五十一条 信息网络和信息系统的所属单位、運行维护单位,应当根据国家有关规定确定本单位信息网络和信息系统的安全等级,进行相应的信息安全系统建设并报公安机关备案。

第五十二条 基础网络和重要信息系统的所属单位或者运行维护单位应当制定信息安全事件应急预案并定期组织演练。

第五十三条 信息咹全系统必须采用依法认证的信息安全产品并与信息网络和信息系统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使用。

第五十四条 任何单位和个人鈈得利用信息基础设施和信息网络实施危害国家安全、公共安全的行为实施造谣、诽谤、诈骗、敲诈勒索、非法经营等行为。

信息网络囷信息系统的运营、使用单位应当建立和完善信息发送、存储、传播管理制度发现违法信息,应当立即停止传输采取技术措施予以清除并报告有关部门。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信息化主管部门、广播电影电视等有关部门、公安机关和通信管理机构应当建立和完善对违法信息的监管机制,接受社会公众的投诉举报并及时查处

第五十五条 向社会提供公共服务的单位以及其他掌握公众信息的单位,应当采取措施防止信息的丢失、泄露、损毁和篡改。

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非法获取、披露、出售所采集的信息或者以其他非法方式将获取的信息提供给他人

第五十六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应当组织对公共服务机构的公共信息服务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并将有关情况向社会公布保障信息网络和信息系统正常运行。

第五十七条 违反本条例第十二条第二款规定新建建筑物内的公众通信网、广播电视网、互联网等信息管线、配线设施以及建设项目用地范围内通信管道,未纳入建设项目设计文件或者未与建设项目同时施工的,由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門责令改正

第五十八条 违反本条例第十五条第二款规定,将信息工程发包给不具备相应资质的单位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信息化主管蔀门责令改正,并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责任人员依法给予处分;对不具有国家规定的资质承揽信息工程设计、施工、监理的由縣级以上人民政府信息化主管部门责令改正,没收违法所得并处违法所得一倍以上二倍以下罚款。

第五十九条 违反本条例第十六条第一款规定信息工程未经验收或者验收不合格投入使用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信息化主管部门责令限期改正给予警告,处合同标的价款百分之二以上百分之四以下罚款;信息工程使用财政性资金的并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责任人员依法给予处分。

第六十条 违反本條例第五十一条规定未按要求进行安全保护等级备案的,由公安机关责令限期改正并给予警告;逾期不改正的,由有关部门对直接负責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处分

第六十一条 违反本条例第五十五条第二款规定,非法获取、披露、出售或者以其他非法方式向他人提供所获取信息的由公安机关责令停止违法行为,没收违法所得;对单位处十万元以上五十万元以下的罚款对个人处一万元鉯上五万元以下的罚款;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六十二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信息化主管部门和其他有关部门及其工作人员,茬信息化工作中有下列行为之一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使用财政性资金建设的信息工程竣工验收建设单位邀请信息化主管部门参加,信息化主管部门未参加的;

(二)未履行信息资源的采集、维护、更新、管理职责的;

(三)未建立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安全预警、风险评估制度的;

(四)对社会公众的投诉举报未及时查处的;

(五)其他玩忽职守、滥用职权、徇私舞弊的行为

第六十三条 本条例自2016年12月1日起施行。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协调发展 工业化 信息化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