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要进行CAN如何进行一致性检验测试?

之前有读者留言提到现在都M版夲了,已经是Bluestore的时代了还在停留在H版本,有点落后受此提醒,开始学习下Bluestore存储本文主要对基于ceph-volume创建osd及osd的启动流程做下简单的梳理,唏望对读者有所启示


Ceph作为软件定义存储(SDS)解决方案,其首要目标是保障存储数据的安全为了达到数据安全的目的,Ceph使用了WAL的方式(Write-Ahead-Log)这僦是我们日常最熟悉的journal.

但是写前记录日志这种技术有一个主要缺陷就是它把你的硬盘性能降低到原来的二分之一(仅当日志和OSD数据共享同┅个硬盘时),因为filestore在写数据前需要先写journal所以有一倍的写放大。

filestore设计初衷就是就是为了充分发挥普通机械盘的性能没有对SSD进行优化考慮。但随着SSD全面普及(主要性价比越来越实惠也是新技术不断推陈出新的结果),Ceph应用在SSD之上案例越来越多,对于性能的需求是更加迫切基于以上现实,社区推出了Bluestore的存储引擎剔除journal方案,缩减写放大优化SSD写入,同时数据直写裸盘

  • RocksDB: 存储预写式日志、数据对象元数据、Ceph的omap數据信息、以及分配器的元数据(分配器负责决定真正的数据应在什么地方存储)
  • 迷你的文件系统(相对于xfs,ext2/3/4系列而言)解决元数据、文件空间及磁盘空间的分配和管理。因为rocksdb一般是直接存储在POSIX兼容的文件系统(如ext3/xfs等)之上但BlueStore引擎是直接面向裸盘管理,没有直接兼容POSIX的文件接口但幸运的是,rocksdb的开发者充分考虑了适配性只要实现了rocksdb::Env 接口,就能持久化rocksdb的数据存储(包含RocksDB日志和sst文件)BlueStore就是为此而设计开发的,咜只包含了最小的功能用来承接rocksdb。在osd启动的时候它会被"mount"起来,并完全载入内存

从上面我们可以清晰地了解整个分片上传的过程

最常鼡的是 boto,为了更简单地演示鄙人在此用REST的API来实现。由于需要签名认证过程比较繁琐在此我借用下梯子。在github上面有个很不错的库可以使用requests来实现s3的签名。

还是以上面提到的etag文件为例0102为分片.

  •  
     

原标题:如何进行自动驾驶算法開发

就目前的自动驾驶发展情况来看,功能产品解决方案应该从特定区域的低速自动驾驶产品做起而后逐步发展到高速公路、环路等結构化道路并至直复杂城市工况下自动驾驶产品,这些产品形态应是融入到整车功能/外观等设计的前装产品而非简单后装集成;那么该洳何进行自动驾驶算法研究呢?

本文将介绍北京智行者公司的自动驾驶算法开发思路

智行者在关键技术突破的基础上,将重点开发专用於自动驾驶的仿真/研发平台产品来帮助客户提高研究效率和质量。此外将尝试建立一套包含执行器及自动驾驶算法开发的生态平台来整合多方资源,且此平台应该是开源和互相促进的从而提高自动驾驶算法整体开发质量。并做了一个年的5年规划

首先介绍其自动驾驶算法体系。

level(执行层)三层架构来描述算法研究体系通常来讲,战略是顶层包括目标及路径方向;战术是支撑,包括具体行动、路径选择等;而执行是落地即具体实现选择的路径。既然自动驾驶最高境界是能够模拟优秀驾驶员的驾驶行为那么显然也可以用这三层结构作為自动驾驶算法的研究体系。

go?(怎么去)“我在哪”可以广义上引申为当前处于何种状态,这种状态不仅包括地理位置还包括运动参数等狀态;同样,“我去哪”可以引申为欲之达到的状态而“怎么去”则是采用方法、使用工具等。

level中就是各项关键技术,如基于视觉、雷达的目标识别问题、全局及局部路径搜索问题、汽车动力学控制等

可以看出,实际上我们绝大部分时间和精力都在同各项Operational level的具体技术咑交道并自然认为如各项子技术的指标(如识别率)能够达到100%,则整体系统指标也就达到100%这种研究思路行得通吗?借用威灵顿将军名訁:“要打胜仗就得靠优秀的战略但一位优秀的将军不会将军事战略建立在全靠优秀士兵基础上”。这句话我们理解有两层含义:一是愙观上不是所有士兵都是优秀的对应于自动驾驶,可翻译为传感器永远是不完美的、决策是会有失误的、控制是有误差的等等这就需偠从战略层进行融合、互补;二是一个优秀战略战术需要根据士兵、装备情况而灵活机动,如小米加步枪则应选择游击战而飞机坦克则鈳进行正面交锋。对应于自动驾驶可简单理解为在不同的道路场景下需要调整传感器或算法方案(如特定区域下低速行驶只需要差分GPS、單目及超声波组合,高速公路可采用单目及毫米波而在复杂交通环境(如宇宙中心五道口)的话激光雷达则必不可少)。

总结两点:一昰任何传感器组合方案都应该视时、视情而变需要综合考虑用户需求、成本及场景复杂程度;二是很期待既能包打天下性价比又很高的傳感器组合出现,但相对于性价比功能稳定实现显然更重要。

很多研究机构介绍其自动驾驶研究水平时通常是展示其视觉或雷达识别效果,并由此得出结论:基于小数点后4个9的识别率最远距离能达100米,于是自动驾驶系统完全能达到上路水平对此,不免生疑:难道驾駛员水平高低可以用其视力水平来衡量么

答案显然是否定的,否则交管局和驾校也不乐意啊为什么会造成这种现象呢?有两种可能性:一是驾驶水平高低不好衡量也就是没有公认客观的标准,但画框子显然就好解释多了即标准很统一,无异议;第二就是我们觉得最鬱闷的一点许多研究者中眼里自动驾驶研究天然就等同于感知研究,正如同下图所示即认为应该以感知为中心,决策控制用简单方法僦可以搞定无需大量研究。

暂且无论第二种认识的对错我们先以人工驾驶为例说明。通常我们称驾驶技术好的为老司机技术差的为噺司机,显然老司机同新司机的最大差别并不是视力或其它感知方面差距而在于老司机拥有更丰富驾驶经验、处理突发状况能力及手脚協调能力等,而视力只是成为驾驶员基本入门条件相信理解了这一点,那么我们就绝不会使用简单识别率指标来衡量自动驾驶算法水平高低感知、决策及控制研究都同等重要,只不多各家研究重点不同而已那么到底该如何准确地评价自动驾驶水平高低接下来我们将會专门分析。

在研究中我们认为应将自动驾驶研究对象充分融入到整个“人-车-路”交通系统下进行分析,而非只考虑单车功能实现这昰一个非常重要的思想,也是我们研究的根本出发点试想一下,如果一辆自动驾驶车辆只考虑自身功能实现没有同其它交通参与者形荿良性互动,即无法理解其它目标驾驶行为同时也时常做出旁车无法理解的非常规动作那么它显然不能称之为一辆高水平的自动驾驶车輛。

对于如何将“人-车-路”系统融入至自动驾驶算法开发中我们认为有必要首先回答以下六个问题。

同时这六个问题也对应智行者确萣的如图所示的六个关键研究方向。

1、驾驶场景大数据采集与应用

驾驶场景数据采集是基于车辆、传感器等硬件平台通过对实际交通环境数据进行采集并后处理,来分析潜在的驾驶行为并用于进行算法优化和评估。

举个栗子说明:某世界知名主机厂的ACC在欧洲和北美市场受到消费者的好评但在中国却处境尴尬,问卷调查反映:该ACC设置跟车距离保守的话将造成邻车频繁切入而激进的话则驾驶员会造成心悝不适,这说明该ACC难以适应复杂中国道路环境和驾驶员行为习惯因此需要在中国进行交通数据采集来优化其关键参数。

说到这里便出現一个很有意思的词—“复杂环境”,可以大胆地说“复杂环境”绝对是环境感知类硕博士论文题目中出现的高频词,国内外均是如此那么究竟什么交通环境才能称为“复杂”?我们认为有两点:一是目标数量、种类多即人车混杂、分布稠密,这是通常目标识别中所謂的“复杂环境”;第二是目标行为复杂及行为多变、难以预测,例如邻车突然加塞(merging)电动自行车等违规行驶等。显然当前对第二个複杂点研究和关注较少,而其基本研究方法首先就需要真实交通场景的大数据作为支撑

2、驾驶能量场及其应用

记得数年前某位国外知名主机厂高管曾说过,自动驾驶对他们来说就是分分钟的事情因为在他看来纵向控制就是“ACC+CC+AEB”,集成现有成熟技术就可以了对此,我们呮能说:自动驾驶跟ADAS真的半毛钱关系都没有如果有,最多也就半毛钱

为什么不赞成用ADAS集成思路来进行自动驾驶算法开发,原因有二:

┅是ADAS本身存在一定弊病:还是以ACC/CC/AEB为例三者之间存在复杂、繁琐的IF-THEN切换规则,同时现实交通的复杂性又导致切换边界交叉区域重叠极易慥成混乱;另外三者控制指标还不相同,体系混乱在这么混乱体系下自动驾驶算法还是最好别添乱了。

二是ADAS设计理念同人类驾驶理念大楿径庭任何一个驾驶教练都不会教授学员去如何稳定跟随前车,或如何保持恒定车速驾驶员在Car Following时通常会与前车保持一定安全界限,但咹全界限不是安全距离它难以用距离、THW或TTC等具体指标来进行描述;在Free Driving驾驶员操控动机更加复杂,车速会受到驾驶员心理、道路质量、天氣等多方面影响没有一个驾驶员会奇怪地保持一个速度行驶。

归根结底以上讨论的本质为决策中驾驶态势形式化(或认知形式化)的问題在这种情况下,借鉴拟人化驾驶思路我们构建一种基于“能量场”的人、车、路驾驶态势分析方法来为后续决策、控制算法提供维喥固定、准确可靠的认知形式化基础。

基于“能量场”进行决策控制基本原理可描述为:如下图在驾驶过程中,任何干扰因素(车辆、荇人、道路、交通标志甚至天气)都将直接或间接的影响驾驶动作如这些因素以某种能量进行描述的话,那么理想驾驶状态应遵循这些能量的某种平衡该方法关键问题在于能量场模型建立、平衡态模型就工程化问题,后续将进行详细讨论

3、基于深度学习的自动驾驶决筞控制研究

鉴于深度学习在图像识别领域取得的巨大成功,结合驾驶大数据它或许能真正革新传统Rule-based决策方法,甚至于改变整套自动驾驶算法体系

我们首先开展工作是验证端到端的模型的合理性和有效性,基本思路源于nvidia的这张图即CNN训练输入端为相机图像,输出端则是执荇器参数

鉴于对此方案效果仍无十足把握,我们选择采用仿真方式进行验证以提高效率和避免实车实验风险。仿真平台采用Vrep+Matlab在Vrep中我們搭建了前后安装两个单目相机的蓝色小车,场景主要包括车道线、固定障碍物及动态随机干扰车辆数据采集通过人工遥控方式进行。經过多人次、多圈的数据采集及在Matlab中进行网络训练我们最终在同样环境下进行测试,但遗憾的是效果远低于预期更是远比不上传统方法。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如模型合理性、训练数据量、网络结构等,同时这也告诉我们一个道理:即使DL是真正解决之道但也不要妄想能够很快的达到甚至超过传统方法水平,还需要很长路要走

4、执行器性能评价体系

相信IT界同行们搞自动驾驶一开始都有一个疑惑:为什麼主机厂搞自动驾驶还要改车,难道没有底层执行器协议么存在这个疑问同志需要先脑补下EPS/EVB/ESP等执行器基本原理和国内发展现状,同时还需要知道汽车界有一个比主机厂还牛的叫博世的供应商他就是不给开放你又怎么的。在这种凄惨背景下好学的中国自动驾驶研究者们被活活逼成执行器改装大师稍不注意还形成了所谓底层核心技术。

这种条件下开发自动驾驶弊病是明显的:由于执行器改装可靠性和如何進行一致性检验较差即使上层算法再好,那也难以将其进行大规模复制而单车单调显然将造成巨大的人力和效率的损失。许多算法研究都提出执行器自适应的方法但目前终归还是处于学术研究阶段。不妨换一种思路:如果上层算法开发者能够提出与其算法相关的执行器关键指标及其范围同时该指标能采用简单方式进行可靠测量,那么就可以将这部分工作转嫁到执行器供应商中从而在理论上应可实現算法规模化复制。实际上这就是执行器性能评价体系建立的问题也是智行者当前面临实际项目正在攻关的一个方向。

5、车辆“智商”評价指标及体系

车辆“智商”是自动驾驶水平高低的表述它的重要意义在于:

一是其为算法开发的重要导向。例如对于无人车比赛来說同等情况下跑得快的肯定比跑得慢分数高,这就使得各支车队将把速度提升作为重要研究内容

二是它是自动驾驶车辆颁发“运营合格證”基本评测依据。这一点是算法开发引导的重要抓手和支撑这里面蕴含着巨大的商业机会,原因你懂的

回到现实中自动驾驶开发,峩们认为当前仍缺乏一套合理且易于操作的评测体系跑的快就一定代表自动驾驶水平高吗?当然未必回想一下我们如果想由衷赞美领導驾驶水平高的话,我们通常会说:真是又快、又稳、还省油这不经意间我们道出汽车行驶三大终极评价指标—安全、舒适、节能。如此说来跑得快既不利于安全,又不感到舒适更谈不上节能,为何却成为大家公认评价指标呢作为一个老参赛队员我认为原因有二:┅是比赛终归是比赛,总得有个简单、粗暴、好打分的指标太复杂反而有异议;二是跑得快一定程度上证明算法稳定可靠,是一种极限能力的体现就如同最高车速、最大爬坡度是汽车性能评价指标一样。

因此虽然当前各家算法“智商”高低都是依据其核心人员的自我標准来估计,但相信未来车辆“智商”评价方法应集合多家研究机构共同智慧形成有益的标准体系,并应有三方或权威机构来进行组织、实施和认证

6、基于ROS/VREP开发及仿真平台建设

作为一个长期参与调车和比赛工程师来说,虽然以前不知道仿真究竟有多么强大但着实觉得基于实车进行算法调试实在太Low、太低效了,当然绝不是说实车调试不对而是如何有效的提高效率和算法质量。

我们做梦都希望能够拥有這样一个自动驾驶集成开发平台:虚拟仿真同实车调试应是无缝的应是召之即来、来之能用、用之能战,不存在移植这一说;同时仿真岼台的传感器、道路及车辆模型等应最大程度接近于真实

基于以上考虑,我们选择ROS/VREP组合来实现ROS最近在自动驾驶圈里很火,很多大牛写攵章推荐连BMW都开始凑热闹。我们采用ROS初衷很朴实:开源免费、同VREP有现成接口同时该平台能够模块化组织,能够为下一步开源打下基础;选择VREP原因也很朴实:开源免费、同ROS有现成接口当然其强大功能也值得一试(例如包括Velodyne等多种激光雷达传感器)。

总得来说我们深知偠搭建一套实用、多场景的仿真系统见效慢、难度大,但在饱受实车调试之苦后我们也将继续坚持。

以上就是这六项技术的总体阐述丅面将就其中第1项:驾驶场景大数据采集与应用进行专题介绍,并利用同Daimler及上汽实际合作项目进行举例

驾驶场景大数据采集与应用

正如哃人类对大脑运行机理认识之肤浅一样,自动驾驶研究者们对人类驾驶行为机理认知及建模也是束手无策这直接逼得小伙伴们纷纷将希朢寄托于采用深度学习来模拟人类驾驶行为,正如此前炒得火热的George Hotz公开的源码一样索性抛弃所谓行为机理研究,直接端到端一凑黑匣孓加大数据使劲训练,立马就可以上路搞得传统研究方法貌似不再具有研究价值。

冷静!毕竟我们目前没有复现出也没有看到国内有機构复现出该端到端方法的有效性。即使能够拿出吃奶的劲复现出且不说效果如何,还有一大堆烂摊子需要解决:端到端外网络输入是否还有其它选择、网络设计复杂程度能否降低、big data究竟要多big才算big、现实场景超出训练范围如何处理以及如何处理与传统规则方法的关系等

囸如在上文中说到:即使DL是真正解决之道,但也不要妄想能够很快的达到甚至超过传统方法水平还需要很长路要走。所以奉劝在微信群裏歇斯底里膜拜以及认为已经找到朝圣之路的童子们需要冷静、理性地对待新技术:自动驾驶复杂程度注定了不可能有一种技术包打天下再牛逼的技术充其量也只是解决其中一个小小的分支;自动驾驶技术行业不同于IT等行业,安全底线和苛刻成本要求注定其只有选择最保垨的升级模式操作系统死机了就重启这种“绝招”是绝对不允许在汽车上出现的。

回归到讨论中来要研究驾驶行为,首先需要回答以丅几个问题:

  • 为什么要研究驾驶行为研究什么内容?
  • 如何研究预期目标是什么?

“驾驶行为”同“复杂环境”一样都属于神奇的词语无论怎么定义别人都可以挑出毛病,而且都很有道理在笔者博士论文研究时还专门调研了国外同行怎么理解这个词,最终发现表述也昰五花八门并无权威定义,例如可常见以下关键词Driver behaviorDriver decision, Driving event及Driver intention等混用。

在这里我们没有必要纠结该如何给驾驶行为下一个准确的定义暂时采鼡一个能用于解决实际问题的定义,这里厚脸皮的截取笔者博士论文中一段论述:

注意以上研究实际上是智能车如何理解其它车辆目标嘚行为,而非本车驾驶行为我们需要换个角度思考,其它车辆的驾驶行为也正是智能车所要学习的对象而不仅仅是学习本车驾驶员行為。

2)为什么要研究驾驶行为研究什么内容?

虽然驾驶行为研究重要性能够得到广泛认可但在实际开发中却有意无意的被忽略,某些時候甚至陷入认识误区以换道行为举例,在某些公开自动驾驶演示数据统计中经常把换道次数作为一项重要参考指标进行宣传,且无論是开发者还是第三方都认可一个观点:换道次数越多则证明自动驾驶功能越好

但实际交通情况下并非换道次数越多越好,某些不文明嘚换道还经常上朋友圈亮相因此,自动驾驶行为好不好要看其在特定场景下是否合理而非其功能有多么复杂,或复杂行为出现频次僦好比歌手不恰当的炫技将会使得听众狂嘘,全程飙高音也证明不了歌唱水平高一样

那么如何理解一个换道行为是否合理?这里首先从學术研究上捋一捋换道行为全过程:

换道动机产生:即此场景下为什么要换道是前方十字路口左转需要换道(mandatorylane-changing),还是嫌弃前车龟速抑或前面是个油罐车,得赶紧离它远远的(free lane-changing)总之,得有一个合理的作案动机

换道可行性:mandatory lane-changing比较复杂,还需要分析感兴趣目标行为例如咜是否允许你加塞;free lane-changing比较简单,分析目标车辆运动学关系即可

换道执行:换道执行也分为三六九等,例如可按正常方式进行也可加速超越邻车换道,当然还有减速礼让邻车先行后再换道合理的执行方式非常重要,例如你总不能在邻车让你加塞的情况下还慢悠悠地换过詓吧这时候最佳策略是:麻溜地赶紧换过去,要不过这个村没这个店了

实际上上述换道过程体现的就是一个真实自然驾驶人的思考和操作的过程。推而广之任何行为都分解为:动机、可行性分析及执行三个子模块,但当下对动机研究却少之又少从而出现前述单纯以換道次数作为评价指标的现象,希望以后类似演示或比赛中能够公布一些关键行为的支持数据和逻辑来证明其合理性或者通过主观问卷調查也可以,那样至少能够体现出我们对于自动驾驶认识及开发的深度和专业性

具体到驾驶行为如何确定,可由一句话归纳:通过对地圖、外界命令及道路交通状态综合判断来确定自动驾驶行为这句话包括两层含义:一是地图及外界命令可确定驾驶行为,例如地图告诉系统前方100米十字路口要左转则当前不在左转道的话则要尽快左换道,这属于命令驱动行为不在本研究范围内;另一种是行为由驾驶员忣道路状态所驱动,如驾驶员想寻求速度优势或远离前方危险车辆等,这是本主题所研究对象

Prediction”中,正是在行人识别基础上来预测该荇人是否有横穿马路的行为趋势从而指导ADAS或自动驾驶做出合理的决策。由此可见目标行为预测是多么重要,从另一个角度来讲这实际仩是一个多目标体运动博弈问题当然这就扯的更远了。

3)如何研究预期目标是什么?

前面已说到DL或许是一个很好的思路和方法,但短期内我们还是想找一些更具清晰数学模型更简洁快速的方法。基于清华大学同戴姆勒等车企合作项目基础我们认为驾驶场景大数据采集是一个不错的方法;当前国内许多主机厂也认可了这种方法,例如智行者科技同上汽当前正在开展的针对于自动驾驶的数据采集项目

驾驶场景大数据采集基于车辆、传感器等硬件平台,通过对实际交通环境数据进行采集并后处理来分析潜在的驾驶行为,并用于进行ADAS忣自动驾驶算法优化和评估通过数据采集和分析,建立基于实际交通环境的场景库基于该场景库,我们不仅希望在具体功能开发过程Φ提出统计意义上的指导避免关键参数主观臆断;同时希望建立仿真模型库,并提供用户自动驾驶算法接口将算法结果同实际数据进荇定量分析,继而提出改进意见

最后用下面图片来总结驾驶场景大数据研究动机及预期目标。

下图是系统整体研究思路首先通过数据采集及后处理构建场景库;而后基于该场景库对自动驾驶关键参数进行统计分析,并用于指导功能开发;最后依托于场景库构建虚拟仿真岼台并利用此平台对自动控制算法效果同实际驾驶数据进行对比,从而评价算法性能以下分别对三个部分进行介绍:

数据采集主要涉忣传感器、道路及驾驶员等因素,以戴姆勒合作项目为案例进行分析在该项目中,车辆平台选用奔驰S级轿车并开放相关底层CAN协议;采鼡Velodyne 64线激光为主要数据采集设备,同时车顶布置四台相机进行图像采集;此外车辆配置一台双目进行驾驶员面部表情检测数据采集处理器囷存储采用工控机进行。

驾驶员选择相对严格首先是对收入和职业有一定要求,即要具有潜在购买奔驰车的能力其次是需要参考现有奔驰车主的一个大概年龄和性别分布来进行确定。一句话驾驶选择同项目研究目的紧密结合,不是随便找两个司机就OK从这一点上可以看出德企项目研究相当严谨和有针对性。

在采集道路选择上同样也尽可能的全面如下图所示,确定了单程60多公里的采集路线:包括高速、环路及城市复杂道路等多种交通场景同时还要在交通高峰期和非高峰期分别采集;此外必须风雨无阻,越是下雨下雪越好:记得数据采集是差不多已经是冬天了突然有一天下雪,我还以为可以休息一天哪知戴姆勒项目的中国同事却异常兴奋,说终于有特殊天气了紟天要多记点数据,其认真精神真是令人汗颜

下图是戴姆勒项目总结的从三个维度上去考察驾驶行为:驾驶员、车辆及道路交通情况。昰不是有种似曾相识的感觉呢在上文中我们提到,自动驾驶研究必须考虑“人-车-路”相互关系及影响而非将三者孤立看待,这同基于這三个维度的驾驶行为分析有很大相似之处在下文中将重点分析各个维度对驾驶行为的影响及采用的基本分析方法。

回顾一下这一部汾主要介绍了用于驾驶行为研究的场景大数据采集与分析,重点分析了驾驶行为基本概念、研究动机及意义并就数据采集及应用思路进荇了介绍。

在下一部分中将就其中核心内容:数据后处理及场景库建立、统计分析指导及虚拟场景建模进行逐一分析

上文已对数据采集岼台、传感器、交通环境及驾驶员等进行了介绍,在戴姆勒平台上一天的原始数据采集量约为1T左右,50天就有近50T的数据了如此“海量”嘚数据中如何提取有用的信息呢?如果将数据分析过程视为淘金的话首先需要进行洗矿,即通过数据后处理来初步处理原始数据

数据後处理的主要目的如下:

典型场景标记:对于典型驾驶场景(如跟车、换道等),国内外数据分析通常采用人工标记手段进行理论上虽嘫可以基于传感器数据进行自动分析,但考虑到现实场景的复杂性及处理精度建议采用人工标记方法;

参数自动计算:在场景标记基础仩,基于传感器数据对感兴趣目标进行分析如跟车场景中前车距离、相对速度、THW及TTC等关键参数;

场景数据库:对于各种场景库及其对应參数,需要开发数据库系统进行管理系统应具备局部条件查询、导入导出等基本功能。

针对以上三个目的我们开发了如下图所示的三個软件进行处理:TSLS,TDPPS及TDMS以下对前两项进行介绍。

以上就是这一期的全部内容简单回顾:在数据采集基础上,首先进行数据后处理来建竝典型驾驶行为场景库;其次通过场景库数据统计分析,来得出关键参数的实际分布情况并用其指导实际算法开发;最后,将场景库Φ场景还原至仿真环境中从而进行实际驾驶数据同自动控制算法的对比,从而进一步改进算法提高算法在实际交通环境中的适应性。

駕驶行为研究是决策算法的灵魂所在也是当前复杂环境下自动驾驶研究面临的最大挑战,可以毫不夸张的说它的成败直接决定了自动驾駛水平到底是属于“新司机”水平还是“老司机”水平;但当前对驾驶行为机理研究尚不充分本文所述方法也只是摸着石头过河,还需偠更多研究者共同参与研究!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如何进行一致性检验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