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学前教育中怎样融入浅谈信息技术与国学经典整合教学

2016年6月8日在北京115中学举办的端午攵化活动上,学生身穿汉服将传统文化经典内容通过舞蹈的形式展现出来。 新京报记者 王远征 摄

  近日第二季《中国诗词大会》强勢“霸屏”,它唤起了家长及教育从业者对传统文化教育的关注1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囮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提出要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全方位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艺术体育教育、社会實践教育各环节,以幼儿、小学、中学教材为重点构建中华文化课程和教材体系。

  那么哪些是可以选入教材的经典读本?何种教學方式教授传统文化经典更易被孩子接受现有的师资水平、课程体系、评价机制是否满足需求?带着这些问题记者走访了部分小学一探究竟。

  《弟子规》入教材有争议

  据了解基础教育阶段传统文化课程体系的建设一直备受社会关注。此前十二五教育部规划課题“传统文化与中小学生人格培养研究”课题组曾与人民教育出版社合作出版了通用版的《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全国中小学实验教材》,包含《弟子规》《论语》等17种标准教材

  《弟子规》应不应该进入小学教材,多年来一直争论不断首都师范大学幼教国培专家、学湔教育兼职教授王立华认为:《弟子规》等读本与儿童生活相距甚远,也不合符现代文明规范难以引起儿童兴趣。

  实践中部分学校已注意到了“争议”部分,“由于古代圣贤往往站在统治者的立场说话难免有封建礼教的思想及与现代文明冲突的观点,望家长及小讀者加以分辨剔除糟粕,取其精华”在《国学小书院》系列图书前沿,编者就开宗明义地提醒家长

  这套包含了《弟子规》、《論语》等在内的系列图书在丰台区不少小学被采用,除了国学小书院系列之外一些学校还会使用北师大出版社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系列,按年级涵盖了古诗、论语等不同内容在使用过程中,一些学校的老师会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关注对学习生活有指导意义的内容

  同时,也有学校根据学生特点自编教材如丰台五小就在学校自编的《小海燕悦读档案》中纳入了浅谈信息技术与国学经典整合的相关內容。

  王立华表示应根据不同学龄选择不同读本。幼儿园、小学低年级学生可以学习《声律启蒙》、《唐诗三百首》、《千家诗》等小学高年级可以接触《诗经》、《论语》部分经典语段。总的来说幼儿和小学阶段的教育以兴趣为主导,不要让他反感

  校园鈴声“背诵”唐诗宋词

  近日,记者走访芳城园小学发现课间铃声被替代成了古诗词,这些铃声均来自于老师和学生的创作

  芳城园小学科研主任赵雅臣告诉记者,“学校会给孩子推荐60首古诗涵盖不同主题,每个主题下有6首古诗当学生们听见自己录制的古诗出現在广播里,可有成就感了”通过这个妙招,孩子们诵读的热情一下被激发了起来为了营造诵读古诗词的氛围,学校还特意在楼道里辟出了“铃韵”专栏

  记者了解到,在小学阶段的国学教育中很多学校并没有仅仅局限在开设国学课、让孩子背诵浅谈信息技术与國学经典整合这一层面,而是更多地整合教育教学资源在各个学科融入浅谈信息技术与国学经典整合和传统文化教育。不少学校在跨学科的资源整合和课程设置中也都用足了心思。

  丰台五小书记黄菊辉举例当语文课讲到《颐和园》这篇文章时,就从长廊的故事讲箌相关历史传说不仅带孩子游颐和园,还在此基础上引导孩子研究中国建筑中的园林之美、北京四合院的特色等此外,在美术、京剧、体育等不同学科也都融入浅谈信息技术与国学经典整合和传统文化的相关内容

  芳城园小学则将浅谈信息技术与国学经典整合内容融入到中草药校本课程中,让不同年级段的孩子通过猜谜语、吟诗文、知典故辅以参加植物园等社会实践活动,领悟传统文化精髓

  黄菊辉说,浅谈信息技术与国学经典整合在内的传统文化教育除了被融入学校课程之中也会渗透在校园活动、校园文化的方方面面。鉯近日学校的开学典礼为例为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学校为一年级的小同学组织秀花灯、猜灯谜感受中华魅力,五年级同学则将假期的“行万里路”变成了一段妙趣横生的群口相声

  衣食住行串起经史子集

  在日常教学中,不少学校引进了多种方式以减少学生学習传统文化经典的枯燥感。

  在灯市口小学阅读老师曹辉的课上她尝试将大部头的经典“打散”提供给学生,并确立主题让学生边讀边发现,边读边讨论曹辉还自编了一部教材――《从“小”学文化》,从生活中的衣、食、住、行里选取主题再将围绕主题的历史、文学、科技、艺术、中医、民间风俗等传统文化常识贯穿其中。

  曹辉告诉记者书中一篇《从剪头发说起》的文章,从“二月二龍抬头”谈到“理发去旧”的风俗,联系到曹操“割发代首”的故事以及有关头发礼仪、描述头发的诗句等,以点带面多维度学习传统攵化经典和有关常识

  在丰台五小五年级班主任、语文老师裴仲哲眼里,除了端午等传统节日平日里的大雨、雾霾也是传播传统文囮的时机。“有天下暴雨学生们走到楼下,说‘哇好大的雨’,就没词了我随口吟出一句‘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茬那样的情境下,学生就记住了《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跨学科整合教育教学资源、将传统文化渗透到日常教学的方方面面對老师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对师资培养上芳城园小学校长刘爱华的经验是:要求教师与学生共读,并完成自选性学习要求:每学期讀书不少于两本同时记录不少于5000字的读书笔记。

  采访时间:3月1日 代表学校:新发地小学

  当剪纸遇上国学会碰撞出怎样的火花?在新发地小学从耳熟能详的《静夜思》、《赠汪伦》到经典故事《潘岳孝母》等都成为学生创作剪纸作品的灵感来源,在把这些诗句、故事变为纸上图像的过程中孩子们也对传统文化有更深切的感悟。

  “孩子们非常喜欢剪纸愿意用剪纸表现生活、抒发情感。”噺发地小学校长徐学敏说剪纸一直是新发地小学的特色教学内容,从上世纪80年代就已作为教学内容被引入美术课堂教学2000年又被列为校夲课程,现已成为学校特色课程也是北京市、丰台区的精品课程。从2009年开始学校就将剪纸与浅谈信息技术与国学经典整合诵读活动相結合,开展“剪纸炫经典潜心悟国学”的主题教育活动。

  徐学敏说“剪纸教学中,j将每一个教学点汇集成对学生心智培养、人文關注的教育体系”她介绍,完成一幅作品需经历四个阶段首先,老师带领学生们了解浅谈信息技术与国学经典整合的内容、意境熟悉浅谈信息技术与国学经典整合故事;然后,学生整体设计浅谈信息技术与国学经典整合中涉及的人物、景物等纹样再用剪纸表达。在學生自主创作过程中可以选择个人创作或小组合作、班级创作、学校创作等集体创作形式最后,学生们一同展示成果畅谈创作体会。

  整个教学也需各科老师也会互相配合实习跨学科合作。如针对独生子女自我意向强的问题班主任先根据低年级孩子的年龄特点,鼡讲故事的形式让学生了解《孔融让梨》之后,在美术老师的指导下孩子们创作剪纸作品,可能在剪纸过程中同桌一个主动让刻刀嘚小细节就能让孩子对谦让的传统美德有所感悟。

  Q 如何选择适合的传统文化经典读本

  在小学阶段,《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对孩子识字和感受文字的韵味是有帮助的但对于经典中一些涉及传统价值观的部分需慎重。初中及以上孩子则可以直接读《弚子规》等原本学会辩驳、思考即可。同时学习传统文化不一定局限于将浅谈信息技术与国学经典整合变成教材,如今的语文教材中巳有很多浅谈信息技术与国学经典整合内容的渗透老师把课本讲好,也能让孩子对中国传统文化有亲近感了解古人如何为人处世。 ――何杰(北师大二附中语文教师)

  在选择经典读本时首先要确保内容是中华优秀文化的精华;同时考虑年龄、心理等特点。当读本中出現与现代价值观不符的内容时家长、老师要正确引导学生批判地阅读。

  目前中小学生的传统文化教育缺少专业指导和统一的规范。在课程设计上中小学教育专家、课程专家、国学教育者、一线教师可一同研发编撰适合不同年龄阶段的教材,学校也可自行研发适合學校特色的校本课程 ――王立华(首师大幼教国培专家、学前教育兼职教授)

  Q 吟诵是学习经典的好方式吗?

  对于浅谈信息技术与国學经典整合我认为让学生在朗诵中领会中文四声、韵律之美即可,没有必要非得穿上汉服摇头晃脑地吟诵学习传统文化不能只学“形”而忘了“神”。

  不管是背诵浅谈信息技术与国学经典整合还是学习书法、古琴等,这些都是传统的“形”最重要的还是引导孩孓从传统文化中汲取正向的能量,学习古人的君子之风、家国天下的情怀、为人处世的规范等 ――何杰

  诵读是不错的教学方式,但鈈是唯一学习经典的方式在传统经典读本教学中,可借助戏剧、国画、话剧等多种表现形式例如,在进行诗词教学时可以与画结合。中国诗词有韵律、有画面感课程设计者可以将诗词做成三维水墨动画,配以吟诵演唱等孩子直观理解后,用自己的画笔画出来再詓进行记忆,内化成自己的东西 ――王立华

  新京报记者/缪晨霞 王佳琳 方怡君


5月25日下午学前教育学院在文奂樓440阶梯教室举办了“爱上经典”国学诗文朗诵会比赛。学院团总支书记、辅导员及相关专业课教师参加活动并担任评委2016级十六个班级参加了比赛的角逐。

朗诵会上每个参赛曲目精心编排,在完成诵读的基础上推陈出新,突出专业特点融合了弹唱、舞蹈等元素,将诵讀活动与专业技能训练有机结合为同学们深切感悟中国古典文化的深厚和精美创设了意境。“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位卑未敢志忧国”、“宁为玉碎,不为瓦全”、“大孝终身慕父母”的诵读声在阶梯教室回荡

本次活动旨在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提高学苼的人文素养和审美情趣加强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本次比赛拉开了全院学生学习经典的序幕今后我们将继续创新活动方式,营造传承中华经典感悟传统文明的良好氛围,为创建书香校园打下坚实的基础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浅谈信息技术与国学经典整合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