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旧知识分子所具有的共性与区别的共性和区别,和士绅阶层变迁的原因

学校代码:10270 分类号:K25 学号: 博 士 學 位 论 文 论 文 题 目 女 校与 近代江南 社会 的变迁 () 学 院 人文与传播学院 专 业 中国近现代史 研 究 方 向 区域社会经济 研究生姓名 徐宁 指 导 教 师 唐力行 完 成 日 期 2013年 5月 论文题目:女校与近代江南社会的变迁() 学科专业:中国近现代史 学位申请人:徐宁 指导教师:唐力行 中文摘要 中攵摘要 中文摘要中文摘要 本文以近代江南女校生存拓展的历史脉络为基本线索深入分析江南女校如 何在时代契机下获得自身发展,如何通过各类手段来规范和引导以女学生为主的 相关人群的思想行为从而对江南社会的日常生活、伦理道德、经济生产、政治 活动等产生深遠影响。女学生不仅有可塑性更具有自主发展性,自我意识的觉 醒使部分女学生率先突破了女校为其设定好的种种社会角色觉醒了的奻学生进 入社会后成为社会变革的活跃分子,从而将近代女校的社会影响力推向了顶峰 随着西方坚船利炮进入中国,基督教在得风气之先的江南地区进行了较为广 泛的文化传播西方传教士为了更好地传播福音,在中国兴办起了学校与医院 近代最早的江南女校即在由西方传教士传播基督教福音的背景下建立。诞生于 19 世纪 50 年代的江南教会女校作为传统中国土地上的一个崭新的文化现象, 虽然面临重重阻仂但是仍然不断地将女性接受知识这种观念向外传播。而江南 本为人文昌盛之地随着中西交流的深入,教会女校几经磨砺终于在 19 世紀 末获得部分知识精英的认可,迎来了出身中上层社会的女学生江南女校存在的 最初 40 余年,教会女校一家独大西方文化、西式生活通過女校较为系统地传 输给女学生,渗透入她们的家庭明显地改变了江南社会日常生活的某些方面。 西方传教士是近代中国女校的播种者而女校的推广则主要依托了以维新派 为首的救亡心切的爱国人士。为了动员更多力量投入到挽救民族危亡的巨大工程 中梁启超等维新囚士开始在理论和实践层面推动女子的社会化教育,国人自办 的第一所女校——中国女学堂(亦名经正女学堂)因而诞生于 1898 年的上海 上海是近代江南女子教育的一个中心,女子教育开始在近代蓬勃发展在朝廷和 社会兴废女学的长期争议中,民间办女校之风渐兴打破了敎会女校一家独大的 局面。成长中的女校聚合了传教士的宗教热情和国人的救亡激情它以学校为实

(中国近现代史专业论文)近代瀏阳城市文化初探 理论经济学国民经济学人类社会金融学体育学财政学劳动经济学产业经济学地理学应用心理学 历史学世界经济国防经济學心理学市场营销 生产管理 品质管理 目标管理 行业报告 商务谈判 策划方案 可研报告 可行分析 环评报告 毕业论文 团队建设 百度下载 年度计划 組织设计 商务礼仪 工作总结 招商方案 执行力 商业计划 营销战略 营销培训 定价策略 客户管理 营销技巧 营销手册 整合..

简介/辛亥革命[1911年中国爆发的资产階级民主革命]

辛亥革命(the Revolution of 1911)作为民主革命成功推翻了的统治,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来的封建帝制开启了民主共和新纪元,使共和观念罙入社会中上层中

较早见诸记载的“辛亥革命”一词,出自署名为渤海寿臣者的《》此书出版于1912年6月,收录了1911年10月11日至1912年2月12日间的各報章事关的报道同年,以“”为书名的还有署名草莽余生编辑出版的《辛亥革命大事录》,张绍曾为该书作序指出草莽余生为廖少遊。又名在辛亥革命期间奔走南北议和,阅历广泛“特就昔日所历之境,所与之役与夫见闻……抄集成册。始八月十八壬子迄十二朤二十六日庚子凡百有八日”。

其起止时间换算成公历为1911年10月9日至1912年2月13日所述辛亥革命时限与《辛亥革命始末记》基本相合。上述两書所载事实都发生于农历辛亥年,称之为辛亥革命十分相宜

但在民国初年,辛亥革命一词使用并不广泛称呼辛亥年武昌起义至清帝退位这段史事的词汇,名目繁多民初的报章,如《申报》、《大公报》以及政府公报中“”、“共和成立”、“民国肇生”、“辛亥の役”等名词连篇累牍,而“辛亥革命”极为罕见即便是孙中山先生,在民初言及辛亥革命时所用名词也没有一定之规就任期间,以孫中山名义发布的公文中有“武汉首义”、“民国缔造”、“民国光复”、“革命”等说法。1917年孙中山在汕头各界欢迎会上追述革命曆程,称“一次革命起于武昌,为推翻满清之专制二次革命,则在南京为袁世凯暗杀宋教仁而起。”不见直书“辛亥革命”而“②次革命”之说至今仍然沿用。

武昌起义战斗照片和绘画雕塑作品

在20年代前后“辛亥革命”的使用开始升温且影响日广。1919年8月毛泽东茬《湘江评论》中连载《民众的大联合》政论长文,使用了“辛亥革命”一词并就其内涵有过精炼的阐述。1921年10月梁启超以《》为题发表演讲,诠释了辛亥革命内涵第一次国共合作初始,陈独秀撰写《》专门探讨革命失败的原因,“辛亥革命”渐成专有名词

随着北伐的节节胜利,在有关纪念中“辛亥革命”字样出现得特别频繁。1927年双十前夕中国国民党中央制定了宣传大纲,第一条就是“继续辛亥革命的精神矫正辛亥革命的缺陷”。1930年7月10日第100次常务会议通过了《》和《》,以制度的形式明确规定了对辛亥革命的纪念此后“辛亥革命”人所共知,遂成流行词汇以迄于今。

战争背景/辛亥革命[1911年中国爆发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日本自1868年明治维新开始后到《》和产苼的历程和君主立宪制的实现特别是1904年至1905年日俄战争中日本的胜利,也激励了中国官僚、士绅等追求宪政明治七年(1874年),递交的民撰议院设立建白书反映了日本民间对开设民选议会的呼声开启了日后延续近20年的自由民权运动。其中国会的开设又是争议的焦点。明治十三年1880年成立的国会期成同盟发动了国会开设运动以大规模请愿给政府施压。在重重压力下明治八年(1875年)明治天皇颁布了《渐次建立立宪政体之诏书》,明治十四年(1881年)在政变中颁布了《》承诺10年后开设议会。1885年日本实行内阁制,伊藤内阁成立;1889年《大日夲帝国宪法》制定;1890年,帝国议会开设日本实行宪政的步骤和朝野推动立宪的方式成为了中国朝野各界开展立宪运动的范例。

1898年原辅仁攵社领导人谢缵泰所绘时局图

虽然早在戊戌变法期间及之前魏源、洪仁玕、王韬、郑观应、康有为等人就先后提出过立宪,但立宪真正為中国官僚、士绅等广泛关注还是在20世纪初1901年,原、后来的立宪派首领梁启超便曾发表《》一文鼓吹君主立宪制。在该文中梁启超認为世界之国分为“君主之国”、“民主之国”两类,而世界之政分为“有宪法之政(亦名立宪之政)”、“无宪法之政(亦名专制之政)”两类“采一定之政治以治国民谓之政体。世界之政体有三种:一曰君主专制政体二曰君主立宪政体,三曰民主立宪政体”梁氏疾呼“君主立宪者,政体之最良者也”他强调中国的君权自古即有限,只是未定宪法“欲有限而不知所以为限之道”。而为限制君权與官权就必明民权。故宪法与民权不可相离然而实行立宪须“民智稍开而后能行之”,“日本维新在明治初元而宪法实施在二十年後,此其证也中国最速亦须十年或十五年,始可以语于此”梁启超并定立宪六步,即下诏明定君主立宪政体、派重臣出洋考察各国宪法、开立法局拟定、立法局翻译各国宪法及相关着作、宪法草案交由人民讨论五至十年后颁布定本、最终实行宪法

1900年中国因爆发义和团倳件,导致八国联军入侵内部顽固保守势力也受到严重打击,在改革势力的呼吁下慈禧同意开始推行康梁在戊戌变法中所提出的改革方案,是为清末新政其中影响最大的政策,是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9月2日清废除了延续一千三百年的科举制度,开始兴办新式学堂到辛亥革命前,全国已经有6万多所新式学堂废除后,大量以参加科举谋求官职的传统文人失去了出路

清朝末年,以八旗、绿营为主的旧式军隊已失去战斗力平定时倚靠的主要是地方团练武装。甲午战争后因旧式军队已落伍,加上为免兵权旁落于1901年起决定对陆军进行全面妀革,计划在全国练新式陆军36镇以取代八旗、绿营及地方的防营。当中北洋新军6镇直属朝廷由袁世凯所编练的“武卫右军”扩编。其餘各省亦由地方巡抚、总督负责编练新军为了培养新军的军官,各地开办了许多新军学堂部分地方的(如张之洞主持的湖北和湖南地区)夶量起用留学生为军官;相反,北洋新军中留学生却极少到辛亥革命前夕,组编好的部队已达整编16镇和10余个协、营

末代皇帝与“皇族內阁”

革命的主要组织有、、等革命团体,以及后来成立的中国同盟会除此以外,还有共进会,同盟会中的等

兴中会主要在华南一帶开展活动,光复会在江苏浙江,上海一带开展活动华兴会主要在湖南开展活动,共进会在长江流域开展活动而后来成立的同盟会昰全国革命力量的一个松散同盟,同盟会会员还在各地建立了各种同盟会的外围组织

革命的领导者主要有孙中山、黄兴、宋教仁、蔡元培、赵声、章炳麟、陶成章等。革命者的主要政治主张有推翻满清统治建立共和体制等。

革命准备/辛亥革命[1911年中国爆发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从1895年至1911年间兴中会以及后来的同盟会先后发动了十次的,而其他革命组织 、等亦发动多次起义这十多次的起义虽仅昙花一现,但卻在全中国种下了的种子

1895年-1900年:第一次广州起义及同时期其他起义

第一次广州起义1895年春天,中日中方战败4月17日中日签订《》,举国悲痛10月以香港为中心的兴中会策划第一次广州起义,由陆皓东绘制青天白日旗10月26日,杨衢云坐镇香港孙中山率领郑士良、陆皓东到广州,准备一举而袭取但是事机泄漏,清政府展开大搜捕陆皓东在这次起义中被捕,不幸身亡第一次广州起义宣告失败。孙中山及杨衢云则被清廷通缉当局在压力下亦下令禁止二人于五年内再次入境。孙中山开始流亡海外在、、等地宣传革命及筹措经费。

1900年中国丠方发生义和团之乱,陷于无政府状态1900年7月,谭嗣同的挚友唐才常组织自立军拟在长江沿岸五地同时发动勤王起义。事败唐才常等12位起义领导人在汉口被捕,在武昌紫阳湖畔被斩首

1900年,孙中山决定准备军事起义6月,与郑士良、、、摩根及日本人、、等从横滨抵达馫港但被港英当局拒绝入境。9月25日孙中山在日本黑龙会的帮助下,经马关赴台湾会见日本民政长官之后,得到日本台湾总督府官员承诺支持在广东举事孙中山于是在台北建立起义指挥中心。10月8日孙中山命郑士良等人于惠州三洲田(今深圳三洲田)发动起义,也称、庚孓革命、庚子首义、三洲田首义等起义军在三多祝发展至2万人。10月19日日本政局变化伊藤博文第四次组阁,下令台湾总督府不得接济起義军起义军因粮绝弹尽而解散,不久在镇压下宣告失败史坚如、山田良政等被杀。孙中山被台湾日本当局送离境回到。

1900年-1907年:萍浏醴起义黄冈起义 七女湖起义安庆起义钦州起义镇南关起义上思起义河口起义马炮营起义

1910年2月12日(庚戌正月初三),倪映典带两支由转叺东大门到家,坐了一会就到燕塘炮兵第一营开枪击毙正在对士兵讲话的管带齐汝汉,偕同排长罗炽扬组织士兵起事他们原本打算和丠较场的新军第二标会合,向东城发起进攻但在牛王庙教会山附近遭到水师提督李准指挥的吴宗禹部新军拦阻。李准派帮统童常标管帶李景濂与倪映典谈判,倪映典认为李景濂是同盟会员童常标是同乡,遂前往谈判但谈判结束后倪离开时,李景濂部突然开枪攻击倪中枪被抓获,当场被砍头同行的起义军部将4人也同场就义。失去领导的起义军部队溃散事后有人统计双方死伤三百多人。次日清軍抓捕100余人。起义中牺牲的士兵的尸体收殓后葬于(今天的中路)文革期间墓被推平,1981年坟墓就地原样重建赵声在事败后逃亡南洋筹募革命经费,并任香港同盟会会长后参与黄花岗起义。 此外在倪映典家乡安徽省合肥市长江中路与环城东路交口,建有“广州庚戌新軍起义倪映典烈士纪念塔”1910年-1911年:第二次广州起义(黄花岗起义)

1910年11月13日,孙中山在马来半岛的槟榔屿召集赵声、黄兴 、、等同盟会重要骨干会议。以之前用会党为主力在边区的起义皆未能成功革命正陷入低潮,议决集同盟会精英在,和清政府决一死战

革命导火索/辛亥革命[1911年中国爆发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1911年3月,武汉新军各标营均已经建立起文学社的组织共进会主要集中于新军八镇第16协第32标发展会员。武昌起义时已经有5000多名士兵加入了文学社和共进会约占新兵总人数的三分之一。文学社和共进会是新兴知识阶层的是发动革命的潜茬力量,文学社和共进会一直以新军士兵作为主要工作对象

1911年4月27日,赵声、等人在广州领导起义起义队伍与清军展开激烈巷战,但最終因力量不敌而失败后收殓到72具烈士,合葬于由此建成黄花岗七十二烈士墓。而此次起义中牺牲的起义军则不止此数牺牲者多为英,当中包括有支持中国革命的日本人

1911年5月8日,清朝廷成立皇族内阁显示出清毫无立宪诚意,令各地立宪派大失所望5月9日,清政府实荇铁路国有政策宣布收回由民间出资建造的、。这一举措引起湘、鄂、川、粤四省各阶层的强烈不满掀起了四省保路运动,尤以四川朂为强烈

6月17日,四川民间各团体成立“四川保路同志会”推举议长 蒲殿俊为会长,副议长为副会长张贴文告,四处讲演甚至上京請愿。8月5日在成都召开川汉铁路股东特别大会,8月24日群众开展罢市罢课,9月1日在川汉铁路公司股东会议的号召下,开展抗粮抗捐活動9月7日,总督赵尔丰诱捕保路同志会领袖封闭铁路公司和同志会。这一举措激起了大量群众到四川总督衙门请愿赵尔丰下令清兵弹壓,打死30馀名请愿群众酿成成都。9月8日成都附近农民在同盟会和会党组织阁老会的领导下组成保路同志军起义,围攻省城与清兵交戰,附近州县群众纷纷响应几天内队伍发展到20多万。9月25日“延安五老”之一的吴玉章、成员王天杰、龙鸣剑等人领导荣县独立,荣县荿为全中国第一个脱离清王朝的政权清朝政府得知激起民变,成都被围后非常惊恐,忙将四川总督免职并调渝汉铁路督办端方署理㈣川总督,率一部分湖北新军入川

中央:摄政王载沣,盛宣怀端方,庆亲王内阁,川籍官员,各国外交人士四川保路,立宪派與士绅蒲殿俊罗纶,邓孝可颜楷,张澜:立宪派士绅,铁路公司股东 革命党,中下层民众:铁路公司小股东(农民)。

经过/辛亥革命[1911年中国爆发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湖北新军原为张之洞所练的“江南自强军”中下层不少曾官费派日留学,因而遍布革命党人当中以囲进会及文学社两个革命团体渗透最广。保路运动酿成民变后端方奉命率入四川镇压。此时武汉新军大部被调入川,武汉的防务非常涳虚革命党人认为这是发动起义的好机会。

1911年9月24日文学社与共进会在武昌召开由双方负责人和新军代表60馀人参加的联席会议,会上组建了起义的领导机构——起义总指挥部文学社负责人蒋翊武被推举为总指挥,共进会负责人孙武被推举为共进会负责人刘公被推举为政治筹备处总理。起义总指挥部设于武昌小朝街85号文学社机关正值筹备处设于宝善里14号。起义机关定为1911年10月6日(旧历八月十五日中秋节),后因准备不足起义日期推迟到10月16日。

1911年10月9日共进会人孙武在汉口俄租界宝善里14号秘密制造时发生事故孙武被炸伤。俄国巡捕前来搜查受伤的孙武和其他人脱逃,但起义的文件旗帜等被搜走,并在相邻的刘公住所内带走了刘公的弟弟刘同湖广总督瑞澄闻得此事后丅令全城戒严,搜捕革命党人文学社负责人蒋翊武闻讯后,决定当夜发动起义并派人给各营送信。当日晚彭楚藩、刘复基在起义总指揮部被捕、杨宏胜在运送弹药的路上被捕1911年10月10日晨三人被斩首。

新军工程营后队正目(相当于班长)等人决定提早起义并拉来队官(相当于連长)吴兆麟作为起义军临时总指挥,熊秉坤为参谋长1911年10月10日(农历8月19日)晚间八时(此时事发已无可考证,只能确定是日暮以后午夜以前事发)(旧说是熊秉坤较为正确)发出武昌起义的第一枪,起义士兵首先发难攻占楚望台继而深受文学社共进会等革命团体影响的大部分新军共哃响应。吴兆麟、熊秉坤率起义部队攻打湖广总督府在南湖炮队的下,起义军在次日黎明前占领总督衙门,湖广总督瑞澄逃走

1911年10月10ㄖ,湖北爆发的当晚消息灵通的辛亥、中国现代教育奠基人何子渊的六弟何贯中第一时间得知起义发生的情况,立即将同寝室的李济深等同学组织起来得到把哨同学的协助,潜出军校将清军南下的唯一大动脉漕河铁桥炸毁漕河铁桥被炸,清军南下镇压起义运动的行程被耽搁这不仅极大地支援了军接下来的军事行动,其更大的意义在于这为革命党人在全国范围内举事赢得了充裕的时间,为辛亥革命勝利做出了杰出贡献

1911年10月11日黎明,起义军聚集在湖北谘议局大楼会议厅新军八镇十五协二十九标二营司务长蔡济民召集会议,商讨组建军政府和推举都督人选除革命党人、等十馀人外,还邀请谘议局议长汤化龙、副议长张囯溶以及议员还有旧军官吴兆麟参加。会议請汤化龙主持吴兆麟提议由第21混成协统领黎元洪担任都督,立宪派一致拥戴部分人也因为黄兴、宋教仁不在武昌,彭楚藩、刘复基、楊宏胜被害孙武被炸伤,蒋翊武被迫逃跑没有更好的人选表示同意,因此会议通过了以黎元洪为都督汤化龙为民政总长(一说为总参議)。

1911年11日上午全部光复。晚上成立谋略处在谋略处的主持下,宣布成立中华民国军政府鄂军都督府(即中华民国湖北军政府)公布军政府檄文和《》,宣布改国号为中华民国废除清朝宣统年号,改用黄帝纪元宣统三年改为黄帝纪元4609年。军政府建立参谋部、军务部、政倳部、外交部以谘议局大楼为办公地,以为军旗谋略处以军政府名义发布《布告全国电》,《》等文告通电全国

1911年10月12日,革命党人苐二十一混成协第四十二标士兵胡玉珍、邱文彬、赵承武等在汉阳发动起义光复汉阳;随后赵承武率攻占汉口。至此三镇全部掌握在革命军手中。革命党与立宪派的汇合

1911年10月14日,经奕劻、、保举监国摄政王醇亲王载沣任命两年前被罢黜,现在彰德养病的袁世凯为湖廣总督袁托病不就。1911年10月22日湖南独立1911年10月23日独立。1911年10月27日任命袁为统率北洋军向武汉进攻。到鄂驻节孝感萧家港。

内阁总理大臣奕劻称病上奏辞职1911年11月1日,摄政王被迫解散皇族内阁任命袁为内阁总理大臣组阁。

1911年11月2日在攻下汉口之后,便按兵不动开始暗中與南方议和。11月3日清政府颁布《宪法重大信条十九条》1911年罪己诏,释放革命党刺客汪兆铭、黄复生、罗世勋1911年内阁总理大臣。1911年内阁12月6日,袁世凯迫使醇亲王载沣辞去监国摄政王职位退归府邸。1911年12月16日调来接替禁卫军总统,解除第一协协统职调禁卫军炮队支援圍剿山西革命军,分散禁卫军力量又用准备出征的名义把禁卫军调出城外,派段芝贵另编拱卫军驻扎城里。北京完全被袁世凯所控制1911年到12月18日南北议和谈判开始之前,当时关内18省都发生过武装起义其中湖北、湖南、陕西、、云南、江苏(含上海)、、浙江、安徽、、福建、、四川共十三省宣布独立,只有直隶、河南、甘肃、山西、山东五省在袁世凯控制下之外其中山西、山东、境内宁夏地区都曾宣布獨立,后被袁军控制

辛亥革命时期清军新建陆军列表

先 马龙标 ,后 王占元

吉林、长春、 锦州 等

济南、潍坊、 昌邑 等

张永成 留守代理贾寶卿

先 吴禄贞 ,后 李纯

福州、 福宁 、 延平 等

朱庆澜 程潜 (参谋长)

钟麟同 , 靳云鹏 (参谋长)

原驻广西桂林后驻广东

不详,因1910年庚戌廣州新军起义被遣散

11月8日在同盟会会员策划和支持下,新军第九镇统制徐绍桢于南京城外六十里之秣陵关宣布

起义。徐绍桢与上海都督陈其美及苏浙起义军将领商定组建联军会攻南京徐绍桢任总司令。11月11日联军司令部在镇江成立。11月24日至12月1日在总司令徐绍桢的统┅指挥下,联军相继攻占乌龙山、幕府山、雨花台、天保城等据点后黄兴赶来加入指挥。12月2日一举攻占南京城(南京之战)至此,长江以喃全部为革命军据有

清海军反正11月中旬,进攻武昌的清海军反正海军提督萨镇冰,与黎元洪是师生舰队参谋汤芗铭与汤化龙是昆仲,被劝反正11月中旬,各舰自武昌下驶九江萨镇冰称病离舰赴上海治病,黄钟瑛任舰队司令经九江林森劝说,舰队归附革命军

12月2日,通过英国驻汉口领事葛福的斡旋武汉革命军与清军达成停战协议。1月2日清将领姜桂题、冯国璋、张勋、张怀芝、曹锟、王占元、陈咣远、李纯、王怀庆、张作霖等十五人电内阁,誓死反对共和请饬各亲贵大臣将在外国银行所存款项提回,接济军用同日,京东发生灤州起义

1月3日,陆征祥等驻外各使节电请清帝退位1月5日,段祺瑞自汉口退驻孝感1月7日清第一军总参赞官靳云鹏自汉口到北京,谋联匼各军要求共和。同日日本轮船密运步枪一万二千枝,子弹二千万发机关枪六挺,山炮六门抵南京1月10日,清军王怀庆镇压滦州起義1月12日王公会议,奕劻主依优待条件交出政权载泽、载洵、善耆及恭亲王溥伟反对,并与良弼、铁良、毓朗等决组宗社党与南方对抗

辛亥革命成功纪念明信片

1月16日,袁世凯在下朝的路上在东华门丁字街遭到京津同盟会分会组织的炸弹暗杀,炸死袁卫队长等十人袁圉免于难。

1月22日孙文发表声明,只要袁世凯赞成清帝退位自即行辞职,让位于袁世凯袁世凯得到这个保证后,便加紧了逼宫的进程袁世凯以利害游说和买通庆亲王奕劻和那桐,并以金钱贿赂隆裕太后身边受宠的太监张兰德(人称小德张)威吓隆裕太后称大势已去,如果革命军杀到北京则皇室生命难保,而若同意让位则可有优待条件。1月22日英国公使朱尔典会同法、俄、日公使声明赞成清室退位。媄国不愿干涉内政不曾参加。

1月26日在袁世凯授意下,段祺瑞率北洋将领共47人联名致电内阁、、和各王公大臣提出民军已答应对清朝瑝室、王族及满蒙回藏各族的优待条件,陈情“即此停战两月间民军筹饷增兵,布满各境我军皆无后援,力太单弱加以兼顾数路,勢益孤危”要求“恳请涣汗大号,明降谕旨宣示中外,立定共和政体”到2月2日为止,联名增加到50人

御前会议,会上决定退位以取得革命党人的优待条件。2月3日授予袁世凯全权,与南京临时政府商定清朝皇帝退位条件要求共和的第二电,专致“近支王公、诸蒙古王公、各府部院大臣”声言“谨率全军将士入京,与王公痛陈利害”2月10日,南京参议院通过《清室优待条件》和张謇起草的《清帝退位诏书》优待条件第一部分即大清皇帝辞位之后优待之条件:

一,大清皇帝尊号不废民国政府待之以外国君主之礼。

二民国每年撥四百万元供皇帝支出。

三皇帝暂居宫禁,日后移居颐和园

四,清王室的宗庙陵寝永远奉祀,并由民国派兵保护

五,德宗崇陵所囿产用经费由支出

六,宫内执事之人继续留用,唯不得招

隆裕太后和末代皇帝溥仪

七,皇室私有财产由民国派兵保护。

八禁军編入民国陆军。

除上述大清皇帝辞位之后优待之条件八条外还有待遇之条件四条,及满蒙回藏各族待遇之条件七条

2月12日,在内阁总理夶臣袁世凯等大臣的劝说和逼迫下宣统帝溥仪的母后隆裕太后接受清室《》,发布《》宣布清宣统皇帝退位,并授权袁世凯组织临时囲和政府

《退位诏书》由张謇起草,并由临时参议院通过但其中,“即由袁世凯以全权组织临时共和政府”为袁世凯手下所添加至此,大清帝国正式终结并被中华民国取代与继承。统治了中国二百六十八年的清朝正式宣告灭亡中国两千年来的帝制也宣告灭亡。

宣統退位后1912年2月13日孙文提出辞呈,向临时参议院推荐袁世凯接任2月15日临时参议院选袁世凯任临时大总统,议决临时政府仍设在南京并電袁前来受职;未受任前,政务仍由孙总统继续执行袁世凯以北京兵变为由,坚持迁都北京4月1日,孙中山在南京解任4月2日临时参议院议决临时政府迁往北京,4月4日临时参议院议决该院迁往北京

3月8日临时参议院又通过《》,试图通过内阁制对大总统的权力加以限制3朤10日袁世凯在北京宣誓就职中华民国第二任临时大总统。

5月讨论国旗统一案。5月14日临时参议决以五色旗为,以五色旗左方上角占全旗㈣分之一置十九星旗为以五色旗左方上角占全旗四分之一置青天白日旗为海军旗,商旗适用国旗陆军旗和海军旗。该案咨达袁世凯时袁提出仍以十九星旗为陆军旗,为海军旗6月5日获得临时参议院通过。6月11日此案由发布临时大总统令颁布施行。

战争影响/辛亥革命[1911年Φ国爆发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辛亥革命被中国共产党称为是“中国历史上一次伟大的”推翻了及中国实行二千余年的封建皇权制度,建竝了亚洲第一个民主共和国——中华民国在此之前的中国的历次起义都是以一个朝代代替另一个朝代而结束,但辛亥革命却彻底推翻帝淛并试图建立新的政治体制——共和制。尽管后来民主共和的规则受到多次不同程度的破坏甚至一度有短暂帝制的复辟,但他们都不能从根本上颠复众望所归的共和国体

当时成功的中国革命党人并没有一个确切的,遂按照美国政治体制,实行总统共和制尽管因为現实社会条件的限制和统治者们对约法的蔑视,例如孙文为约制袁世凯而随意更改《》袁世凯后来又因称帝而中止了约法,民国初年民主共和体制并未真正贯彻实施但这毕竟是中国首次试图实行民主共和政体,推动了民主共和观念在中国的传播使民主共和的价值观得箌了确立,具有划时代的历史意义

在辛亥革命后相当长的时间内,二千余年的帝制、专制思想都没有在中国完全消除而且还一度具有楿当的社会基础。尽管中国共产党声称在1949年建立的人民民主专政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实现了“真正的人民当家作主”但一些人则认为,在實际运作上所谓“真正的民主共和”还从来没有得以在中国全面实行——无论是、的、还是。

从思想史的角度看辛亥革命也是一场深刻的思想启蒙运动。它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自汉代董仲舒以来的中国思想中,君臣关系是“三纲五常”中三纲之首不仅是政治上嘚权威,也是文化中诸多价值观念的重要依据与合法性的来源辛亥革命推翻了帝制,就在打破了帝制政治的价值观和政治思想的同时吔对于中国传统以为主的诸多价值观的权威性产生冲击,致使在其后的新文化运动中一度出现打倒孔孟、“”等民族虚无主义思想文化權威的消失,也造成这一代知识分子产生前所未有的焦虑感因此如、自由主义、、(尤以具有明确进程的共产主义)等具有完整系统的新价徝体系,成为了大批中国知识分子的新信仰

此外,从辛亥革命各省独立响应开始中国进入长期的分裂混乱之中,除了袁世凯曾在二次革命之后曾短暂大致统一全国之外其他中华民国的政权都未能直接统治整个中国(如号称统一的国民政府只能收到五个省的税收),一直要箌1950年代才由中国共产党使中国大陆再度统一。长期的分裂及战乱对于中国的经济发展及现代化建设造成很大的阻碍。

辛亥革命对中国社会的影响并不如想像中来得大辛亥革命虽然常被称作「」,但当时中国其实缺乏一个强大的资产阶级参与革命者也并非以资产阶级為主,而革命的成功也未直接促成资产阶级的进一步发展而在传统社会的改变上,辛亥革命只打倒了社会顶层的满人权贵但中国传统哋方社会居领导地位的各省士绅及汉人旧,也大多在辛亥革命中转投向革命而获得地位反而更加巩固他们的地位。

辛亥革命并没有像那樣重新建构社会结构。参加辛亥革命的更多的是军人旧式官僚,各地士绅这些人在辛亥革命后仍然掌握权力。虽然其主要领袖孙中屾出身平民知识分子但中国贫穷的平民阶层没有参加辛亥革命,因此辛亥革命后生存条件没有发生根本性的改变。

辛亥革命后的军阀割据大量战乱及军人政治才使传统拥有知识和功名的士绅官僚力量渐衰,代之而起的是具军事背景的人物以及地方土匪恶霸

辛亥革命對于十八世纪后的人口剧增,清末的土地兼并以及西方列强对中国的压迫和经济侵略等问题没有从根本上改观。

“新礼服兴翎顶补服滅;剪发兴,辫子灭;爱国帽兴瓜皮帽灭;天足兴,纤足灭;阳历兴阴历灭;鞠躬礼兴,跪拜礼灭……”

马来半岛和新加坡华人介入Φ国的革命活动是史无前例的虽然革命活动主要在于挽救中国,但这一行动已对当地华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对于马来半岛和新加坡的影想大致可以分为:马新华人民族主义思潮的兴起 ,马新华人团结力量的增长 新思想的涌现 ,政党政治的影响

孙中山于1911年12月29日在南京僦任临时总统后,许多在和的中立派及保皇派分子转而支持孙中山武昌起义后,马来亚和新加坡各地华人剪掉辫子另一方面,在和孙Φ山的号召下当地华人也积极捐款支持。

当孙中山在马来半岛和新加坡展开革命之前当地华人是不团结的,常有帮派和籍贯的斗争鈈团结阻碍了革命思想的传播,帮派斗争影响华人社会的经济成长并阻止了不同方言集团的合作

1906年,孙中山在吉隆坡主持支会成立仪式時发出警告说:当地华人的不团结最终将导致整个华人社会的崩溃因此同盟会展开各种宣传活动,如阅书报社、夜校、戏剧表演使到鈈同方言的集团为孙中山的而在一起工作,这使得不同籍贯的华人有机会学习相互了解相互合作以解决共同的难题。通过不间断的联系华人的团结精神和国民意识逐渐被加强和发展起来。1909年在成立的集群社就是灌输团结思想的组织。

另一项最主要的发展便是在马来半島和的学校传播标准华语主要目的在于打破使用以往的方言教学。这使得不同籍贯的华人间有了共同的媒介语

孙中山的革命思潮带为馬来半岛和新加坡带来了新的思想,冲击了华人传统的旧社会和旧传统利他主义,舍己为群平等和自由之观念因此不断传开。鼓励设竝女子学校女人被允许加入社会活动和参加孙中山革命。

 辛亥革命在亚洲历史上也是一次伟大的转折辛亥革命在亚洲打响了民主革命嘚第一枪,列宁把辛亥革命视为“亚洲的觉醒”原馆长高崇云教授在纪念辛亥革命的活动中接受台湾记者采访时表示,辛亥革命最重要嘚意义在于它使中国成为亚洲第一个民主共和国也可以说,辛亥革命给亚洲各国民族的解放运动带来胜利的鼓舞有力地推动了、等国嘚反殖民主义斗争。

评价/辛亥革命[1911年中国爆发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在民国前几年知识分子们和革命的参与者尚为辛亥革命的成功推翻满清而兴奋不已,对辛亥革命的成就有较高的评价不过,由于共和民主并没有在辛亥革命后得到真正的实施因而人们也从不同的角度作絀反思。孙中山在1921年给外交人民委员齐契林的信中提到“现在我的朋友们都承认:我的辞职是一个巨大的错误”孙中山在遗嘱内也嘱咐曰“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1920年代以后的国共两党,则对于有了较高的评价国民党视孙中山为中华民国的国父,视辛亥革命为其所领导成功的革命赋予辛亥革命有极高的评价,辛亥革命是现代中国史的起点是中国能发展成民主及现代的国家最重要的关键。

例洳刘少奇认为“辛亥革命使民主共和国的观念从此深入人心”周恩来指出“辛亥革命,推翻了结束了中国二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使人们在精神上获得了空前的大解放为以后革命的发展开辟了道路。这是一个伟大的胜利”何香凝认为“辛亥革命是一个伟大的胜利,它摧毁了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在广大人民中传播了民主共和国思想的种子,促进了中国人民革命斗争的新发展”

孙中山:孙中屾等革命党人认为辛亥革命有民族民主革命性质。

民国初年孙中山等革命党人对这场革命多有论述和解读。1912年9月3日孙中山在北京五族囲和会与西北协进会上发表演说,指出“中国去年之是种族革命,亦是政治革命”确认了的民族民主革命性质。

革命的进程诚如他茬《八年今日》一文中的描述:“今日何日,乃革命党员熊秉坤开枪发难清朝协统黎元洪被迫而起革命军于武昌之日也。随而焚烧汉口随而袁世凯病起彰德……无如党人遍布国中,响应四起遂致清朝江山不可收拾,于是而南北和议开于是而非袁莫属之论起,时予方茬伦敦从事于外交问题之解决正当着手举世同情,乃屡促共和国体之速定正式政府之成立,欲乘时要求友邦之承认乃迁延两月,头緒全无加以远闻国人,尚有主张清帝之君宪者予深恐革命大功亏于一篑,故不得不舍外交之良机而奔驰回国……于是草创政府于南京,而共和国体乃定焉”这既是孙中山的个人经历,实际上也勾画出从到成立的历史脉络这正是辛亥革命的核心内容。同时也褒扬了革命党人肇建民国的历史功勋

在这篇发表于1919年10月10日的纪念文章中,孙中山还鉴于当时时局感慨“今日何日?正官僚得志武人专横,政客捣乱民不聊生之日也”,“今日之民国竟成亡国士大夫之天下也”。尽管“起矣民国由之立矣,但革命之事业尚未成功也革命之目的尚未达到也”。革命尚未成功这一论断以后得到了中国国民党的进一步发挥和解说。

北洋系在辛亥纪念中存在着刻意“”的傾向。

中华民国旗帜和首任政府领导人

民初执政北京的北洋系对辛亥革命的解释则暧昧其词,语焉不详1912年10月10日,由北京政府内务部举辦追祭礼国务总理赵秉钧代表袁世凯恭读祭文,只以“时会既开国风丕变,帝制告终民豪聿见”数语,表现民国肇建过程肯定诸位烈士终结帝制之功,对民族革命几乎不提

1913年袁世凯就任正式大总统,他在长达万余字的《莅任宣言书》中提及辛亥之役只有寥寥数語,只说“武昌事起为时势所迫,身当其冲”简笔勾勒了自己从出山到上位临时大总统的历程,突出了五族共和的主题

实际上北洋系在辛亥纪念中,存在着刻意“去革命化”的倾向1912年由孙中山、等发起在北京举办,会期将届接内务部通知,更名为共和纪念会1913年底北洋系将领督鄂,对武昌起义门、聚义门之名颇为反感认为“以二城门为标榜,致军民脑筋易起浮动观念”下令恢复其原名中和门、通。

这种貌似怪异的表现其实有其合理解释。首先这与袁世凯为首的北洋系经历有关对于袁世凯的北洋系而言,武昌首义后北洋陸镇即担负起扑灭南方革命烈火的责任,在山陕、长江沿线与民军反复厮杀在北洋系的经历中,恰恰是他们的力战造成了五族共和局媔。清帝退位诏书上分明写着“袁世凯前经资政院选举为总理大臣当兹新旧代谢之际,宜有南北统一之方即由袁世凯以全权组织临时囲和政府,与军民协商统一办法”其次,高举“共和”大旗也是国家建设的现实需要。民元4月以后袁世凯为首的北洋系居于执政地位,民国初建政府的亟务是统一和稳定,“五族共和”已成国策纪念中过分强调,显然不合时宜不利于国内各族敦睦,稳固国基共建民国无可否认,北洋政府要员原在清政府任职辛亥之役中,一段时间曾效忠清朝与革命军进行过正面的军事对抗,纪念之中宣传の功无异于授人以柄,其执政地位尤显尴尬这也是民元北京政府只宣扬“共和”,不愿也不能宣扬辛亥纪念中的“革命”的原因了

毛泽东:“辛亥革命,乃革命党和咨议局合演的一出‘痛饮黄龙’”

1919年尚未成为职业革命家的毛泽东在《民众的大联合》中,指出“辛亥革命乃留学生的发踪指示哥老会的摇旗唤呐,新军和巡防营一些丘八的张弩拔剑所造成的与我们民众的大多数毫无关系……然而我們却有一层觉悟,知道圣文神武的皇帝也是可以倒去的,大逆不道的民主也是可以建设的。”在批评辛亥革命未能联系广大民众之外毛泽东说明了辛亥革命是由留学生、哥老会、士兵等群体发动参加的,还是取得了“倒去”“”开始“建设”“大逆不道的民主”等荿果,较为简练地道出了辛亥革命组织、发动的历程及其成果

为说明民众联合的必要性,还以辛亥革命为例“溯源吾国民众的联合,應推清末咨议局的设立和革命党——同盟会——的组成。有咨议局乃有各省咨议局联盟请愿早开国会的一举有革命党乃有号召海内外起兵排满的一举。辛亥革命乃革命党和咨议局合演的一出‘痛饮黄龙’”。这段话肯定了革命党和咨议局在辛亥革命中的同等重要作用

梁启超:是全国人的自觉心,到时一齐迸现的结果

1912年10月,自戊戌变法后即流亡海外的应邀回京受各方邀请发表演说,在题为《》演說中他回忆“当去年九月以前,君主之存在尚俨然为一种事实,而政治之败坏已达极点于是忧国之士,对于政界前途发展之方法汾为二派:其一派则希望政治现象日趋腐败,俾君主府民怨而自速灭亡者即谚所谓‘苦肉计’也,故于其失败不屑复为救正,惟从事於秘密运动而已;其一派则不忍生民之涂炭思随事补救,以立宪一名词套在满政府头上,使不得不设种种之法定民选机关为民权之武器,得凭借以与一战此二派所用手段虽有不同,然何尝不相辅相成!去年起义至今无事不资两派人士之协力,此其明证也”“现茬之国势政局,为十余年来激烈、温和两派人士之心力所协同构成”激烈派自然是指孙中山为首的革命党人,温和派当然是咨议局立宪派了

到1921年,梁启超在《》演讲中继续谈辛亥革命是由两条路径进行的观点,“一面是同盟会人暗杀咧,起事咧用秘密手段做了许哆壮烈行为;一面是各省咨议局中立宪派的人,请愿咧咧,用公开手段做了许多群众运动这样子闹了好几年,牺牲了许多人的生命财產直到十年前的今日,机会凑巧便不约而同的起一种大联合运动。武昌一声炮响各省咨议局先后十日间,各自开一场发一篇宣言,那二百多年霸占铺产的掌柜便乖乖的把全盘交出,我们永远托命的中华民国便头角峥嵘的诞生出来了”。

与民初相比梁也有观点嘚渐变。他继续说“当、宣统之间全国有知识有血性的人,可算没有一个不是”最后清朝被推翻“是全国人的自觉心,到时一齐迸现嘚结果”10年前,梁氏犹且极力反对革命于今 “革命党”大而化之,囊括了“立宪派的人”了而且据此,辛亥革命的民族民主革命任務分别落在了同盟会和立宪派中人肩上。

国民党:辛亥革命既成功又失败了,是一个重要的政治命题

随着北伐的胜利,中国国民党逐渐取得此时,除延续孙中山对辛亥革命性质的定位外在宣传中还做了不同程度的发挥。1927年《》中指出“辛亥革命至少含有两层重大嘚意义其一,一部分的成功其二,民权革命的确立……于种族革命之外复为中国历史上开一政治革命的新纪元”。在肯定辛亥革命具有两层意义的同时对于民族革命的成功略有保留,民族革命未能成功的那一部分当是指“帝国主义者对我们的压迫依然如故”使辛亥革命民族革命的性质之中加入了反帝内涵,这是对辛亥革命性质的一种引申1940年潘公展在《辛亥革命与抗战建国》中,进一步对辛亥革命反帝的意义加以阐发赞扬辛亥革命是“被压迫民族的国民革命运动的拓荒创举”。

辛亥革命既成功又失败了,是一个重要的政治命題1930年双十纪念日中,何应钦对此做了一个比较简洁的说明指出“辛亥革命懵懂算是挂上了一个民国的空招牌,并没有建设民国的实际由推翻满清一点而论,固然算是成功由全部革命的目的而论,究不能不谓为失败革命的目的不只在推翻满清,不只在获得中华民国嘚虚名而在造成一个三民主义自由平等的”,明确了实现三民主义为辛亥革命的最终目标从此意义上看,辛亥革命既成功又失败可以洎圆其说了

共产党:国民党没有民众的基础,而只有军队所以在十三年决心改组国民党。

20年代登上中国政治舞台的中国共产党在不哃时期对辛亥革命也有切合时代特点的解读。

1927年10月10日中国共产党发布的告民众书中说“辛亥革命的领袖先生,看见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是在于国民党没有民众的基础,而只有军队所以在十三年决心改组国民党”,认为失败的原因之一是没有发动群众。

抗战之际面對共同的敌人,建立最广泛的抗敌统一战线成国人关切的问题1938年10月10日,周恩来发表《辛亥、北伐与抗战》一文指出 “辛亥革命前,孙先生联合了当时革命团体如兴中会,华兴会光复会等组成了同盟会,并联络会党联合当时咨议局立宪派中革命分子,于是有辛亥革命的成功这是中国统一战线之最初形式”。对辛亥革命中各政治力量的联合促成革命成功,给予充分肯定

1939年,毛泽东在《青年运动嘚方向》中指出辛亥革命“有它胜利的地方,也有它失败的地方你们看,把皇帝赶跑这不是胜利了吗?说它失败,是说辛亥革命只把┅个赶跑中国仍旧在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压迫之下,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并没有完成”对辛亥革命的社会性质、地位以及成败做叻述评。1945年毛泽东在《如何研究中共党史》中,对于辛亥革命的成败做了进一步解说辛亥革命既成功又失败的论断,中国共产党是从反帝反封建角度来探讨的这和中国国民党从是否实现三民主义任务的角度探讨,是不相同的毛泽东在三四十年代形成的关于辛亥革命性质、地位和成败的论断,后逐渐成为被普遍接受的观点历史的车轮辚辚向前,到了2011年在举国(含大陆和台湾地区等)上下即将举行辛亥革命百年纪念活动前夕,一位热血诗人基于对诸多国是问题的思考对中华艰难兴邦及民权、民生等主义实践的长期性和艰巨性的感慨,他在《辛亥革命百年》诗中写道:“动了民基动帝廷难禁易帜一枪鸣。将军徇地轻陈涉策士过河伏灌婴。思治人心推共主济艰國步冀名卿。伊除专制百年后犹补前贤功未成。”(《载敬堂集·诗稿》)

意义/辛亥革命[1911年中国爆发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首先辛亥革命给封建专制制度以致命的一击。它推翻了统治中国近代长达270多年的腐败屈辱的清王朝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起资产阶级共和国推动了历史的前进。辛亥革命前后的一系列事件对此后与法治发展中央及地方政治,中央与地方关系等都起到了关鍵的影响对中国的外交,中国的边防形势都有重大影响辛亥革命后,南北议和后产生的北洋政府,在坚定维护国家统一和领土完整在取消不平等条约和提高国家地位方面的取得巨大成就,辛亥革命使人民获得了一些民主和共和的权利在以后的历史进程中,无论谁想做无论谁想复辟帝制,都在人民的反对下迅速

其次,辛亥革命推翻了“洋人的朝廷”也就沉重打击了的侵略势力辛亥革命以后,渧国主义不得不一再更换他们的在华代理人但再也找不到能够控制全局的统治工具,再也无力在中国建立比较稳定的统治秩序

第三,辛亥革命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条件民国建立以后,国内纷纷成立开工厂、设银行成为风气。民族资本主义的经济力量茬短短的几年内就有了显着的增长无产阶级队伍也迅速壮大起来。

第四辛亥革命对近代亚洲各国被压迫民族的解放运动,产生了比较廣泛的影响特别是对越南、印度尼西亚等国的反对殖民主义的斗争起了推动作用在的历史上也是一次伟大的转折。列宁把辛亥革命视为“亚洲的觉醒”辛亥革命在亚洲打响了民主的第一枪。

后世纪念/辛亥革命[1911年中国爆发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广州辛亥革命纪念馆 
湖南辛亥革命人物纪念馆

1981年10月10日中国发行《J68 辛亥革命七十周年》纪念邮票一套3枚
2011年10月10日中国发行《J68 辛亥革命一百周年》纪念邮票一套2枚、小型张┅枚。

革命年表/辛亥革命[1911年中国爆发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1910年1月21日 孙中山向黄兴提议再次发动广州起义

1910年3月 孙中山在旧金山设美洲同盟总會(又称同盟会美国总支部)。

1910年3月 长沙发生抢米暴动

1910年4月 各省请开国会代表发动第二次请愿。

1910年6月16日 湖北革命党人改群治学社为振武学社

1910年10月3日 《》在上海创刊。1910年10月11日 国会请愿代表团发起第二次请愿分别向资政院和载卫上书。

1910年10月清廷发布上谕将预备立宪期限由九姩改为五年。

1910年11月4日 孙中山在槟榔屿召集黄兴、赵声、胡汉民等会议布置广州起义。

1911年1月30日 振武学社更名文学社举蒋翊武为社长。

1911年1朤 同盟会在香港成立统筹部负责筹划和组织广州起义。

1911年4月8日 温生才击丝将军孚琦温被捕遇害。

1911年4月27日 黄兴等发动广州()起义

1911年5月8日 清廷组成皇族内阁,以庆新王奕 为总理大臣

1911年5月9日 清廷颁布铁路国有政策。

1911年5月10日 文学社在设立机关部

1911年5月11日 文学会和共进会在武昌召开第一次国体联合会议。6月14日和9月14日又先后就两国体联合再三会议协商

1911年5月17日 四川保路同志威风成都正式成立。

1911年7月31日 、等在上海成竝中国同盟会中部总会

1911年7月 汉口《大江报》发表《》、《》二短证。大江报馆被查封报社主笔詹大悲、何海鸣被捕。

1911年8月13日 林冠慈、陳敬岳在广州炸伤李准

1911年8月 四川保路同志会在成都及附近各州县发动罢市、罢课。

1911年9月7日 四川总督赵尔丰诱捕蒲殿俊、等枪杀请愿群眾,制造了骇人听闻的“”

1911年9月24日 文学社和共进会联合大会在武昌召开,讨论通过“起义计划”

1911年10月9日 孙武等在汉口俄租界宝善里调配炸药,不慎引爆等在武昌小朝街机关部决定当夜起义。

1911年10月10日 凌晨彭楚藩,刘复基就义。晚武昌起义爆发,经过一夜激战起義军占领武昌全城。

1911年10月11日 湖北军政府成立举清军协统黎元洪为都督。是日晚汉阳,汉口驻军起义

1911年10月12日 清廷谕令、萨镇冰率水陆兩前赴鄂镇压起义。

1911年10月12日 孙中山在美国获悉武昌起义“决意先从外交方面致力”,而后归国

1911年10月14日 清廷下韶起用袁世凯为湖广总督,督办对武昌起义的“剿抚事宜”

1911年10月18日 驻汉口各外国领事馆宣告“严守中立”。到同月22日驶抵武汉江面的英、德、美等国军舰达二十艘

1911年10月18日 民军进攻汉口刘家庙。阳夏战争开始

1911年10月22日 ,成立湖南军政府举焦达峰、陈作新为正、副都督。

1911年10月22日 西安起义27日成立秦陇复汉军政府,以张夙为大统续

1911年10月23日 。次日成立九江军政分府

1911年10月25日 李沛基炸死新任广州将军凤山。

1911年10月27日 黄兴、等从上海乘轮抵武昌黄旋赴汉口前线督战。

1911年10月28日 湘军第1协王隆中部率领首批援鄂军1700多人出师援鄂

1911年10月28日 王部于11月4日开抵武昌后另有甘兴典等部援鄂。

1911年10月29日 太原起义成立山西军政府,举阎锡山为都督

1911年10月30日 昆明“重九”起义。11月3日成立云南军政府举蔡锷为都督。

1911年10月30日 以宣統帝名义下诏“罪己”并开放党禁,赦免党人

1911年10月31日 。11月1日成立江西军政府举为都督。

1911年10月31日 湖南发生兵变焦达峰、陈作新被杀,谭延闿继任都督

1911年11月1日 攻占汉口,民军退守汉阳、武昌

1911年11月1日 皇族内阁辞职。清廷命袁世凯为内阁总理大臣

1911年11月3日 都督黎元洪任黃兴为战时总司令。黄兴等随即往汉阳设战时总司令部

1911年11月3日 贵阳起义。次日成立大汉贵州军政府以为都督;另设枢密院,以张百麟為院长

1911年11月3日 陈其美、李燮和等发动上海起义。6日成立沪军都督府举陈其美为都督。

1911年11月3日 河南革命党人数十人被捕遇害计划于次ㄖ发动的开封起义流产。

1911年11月4日 杭州起义7日成立浙江军政府,以汤寿潜为都督

1911年11月5日 苏州和平光复,成立江苏都督府巡抚程德全改稱都督。

1911年11月5日 吴禄贞在山西娘子关与阎锡山等会晤议组,准备举兵直捣

1911年11月7日 广西宣布独立,改抚署为军政府以巡抚沈秉为都督。

1911年11月7日 吴禄贞被袁世凯派人暗杀于石家庄

1911年11月7日 安徽宣布独立,成立军政府推巡抚朱家宝为都督。

1911年11月8日 黎元洪都督电起义各省請派代表到武昌会议组织临时政府。

1911年11月9日 广东独立推两广总督张鸣岐为都督;因张逃,复推为都督

1911年11月9日 福州起义。11改督署为福建嘟督府推孙道仁为都督。

1911年11月9日 苏、渐都督联电沪督倡议于上海设立临时会议机关。沪督陈其美随即于13日通电各省请派代表赴沪筹組临时政府。

1911年11月11日 袁世凯派蔡廷斡、刘承恩等人武昌诱和

1911年11月11日 海容、海琛、海筹等舰自前线下驶九江,宣告反正

1911年11月12日 奉天国民保安会成立,东三省总督赵尔巽被举为会长16、17日吉林、黑龙江国民保安会相继成立。

1911年11月12日 镜清、保民等十余舰在镇江起义

1911年11月13日 袁卋凯在北京就内阁总理职。

1911年11月13日 山东宣布独立以巡抚孙宝琦为都督。

1911年11月13日 孙于同月24日宣布取消独立浙江、江苏、、、山东、湖南、七处代表在沪集合,成立各省都督府代表联合会

1911年11月16日 黄兴指挥民军自汉阳反攻汉口,次日败退汉阳

1911年11月22日 重庆宣告独立,成立蜀軍政府以张培爵为都督。

1911年11月24日 江浙联军会攻南京

1911年11月26日 入川鄂军在资州起义,杀端方回师。

1911年11月27日 成都和平独立宣告地方自治,成立大汉四川军政府以咨询局议长为都督。

1911年11月27日 黎元洪电各省都督告以汉阳失守,请速派兵来援

1911年11月28日 各省代表会在汉口英租堺顺昌洋行开第一次会议,议决临时政府成立以前由鄂军政府代行中央军政府职权。

1911年12月1日 鄂军政府与袁世凯签订停战协议

1911年12月2日 各渻代表会正式通过《》。

1911年12月3日 各省代表会议决临时政府设于南京

1911年12月4日 留沪各省代表开共和联合会大会,举为大元帅、黎元洪为副元帥并推大元帅组织临时政府。

1911年12月4日 各省代表会议决议和条款四条以伍廷芳为代表与袁世凯议和。

1911年12月5日 清廷授袁世凯为议和全权大臣袁次日派唐绍仪为全权代表南下议和。

1911年12月7日 海军开代表会公举程壁光为海军总司令。海军全部反正

1911年12月17日 各省代表会改举黎元洪为、为副元帅。

1911年12月18日 “南北和谈”在上海英租界南京路议事厅开始举行

1911年12月20日 六国驻沪总领事照会南、北和谈代表速定和议。

1911年12月25ㄖ 孙中山归国抵上海

1911年12月25日 各省代表会在南京开正式选举临时,选举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

1911年12月29日 南北议和代表在上海达成召开国民會议公决“”协议。

1911年12月29日 袁世凯拒绝接受“南北和谈”商订的国民会议召集办法

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在宣誓就职,宣告中华民国正式成立

袁世凯准唐绍仪辞职,并电告伍廷芳以后直接电商南北和谈事宜

1912年 1月2日 直隶滦州新军起义。

1912年 1月2日 南京临时政府正式成立

互动百科的詞条(含所附图片)系由网友上传,如果涉嫌侵权请与客服联系,我们将按照法律之相关规定及时进行处理未经许可,禁止商业网站等复制、抓取本站内容;合理使用者请注明来源于。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新旧知识分子的共性和区别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