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庄密度城镇化村庄是什么意思思?

在发展农村的所有努力中,最大的悖论之一,是那些为了连接新型城镇而建的大型基础设施,比如高铁、高速公路等等。当我们建立这些基础设施的时候,对周边环境产生了什么影响?生活在沿线的居民的生活又发生了什么样的改变?

大家好,我叫林君翰。我在香港大学教书,我也是一名设计师。

我其实一直都对建筑不怎么感兴趣。高中毕业的时候,我申请到耶鲁去读医学,后来也在医院工作过。快毕业时有个朋友对我说,我知道你不喜欢建筑,但你可以试试跟我一起上一堂建筑课。

没想到这堂课的老师给了我很大的启发。他有一张照片贴在墙上,是一个人站在地平线上,他说这个就是建筑。那时候我才发现,建筑其实不只是空间材料,建筑也可以是生活的延续。

在那之前我一直学习医学,考虑的是身体,而从那时起,我开始考虑生活。于是我就开始学习建筑,一直到现在。

今天很多人都在讲怎么样去发展农村,我回国已经十年了,这段时间一直在农村工作,做一些项目。但今天我不想讲发展,我想讲我们可以从农村学到什么。

首先想跟大家介绍这本学生时代对我影响很大的书,《没有建筑师的建筑》,这本书讲述了在设计师和建筑师出现之前,建筑是如何存在的。这也是一本关于创新和创造的书,也关乎我们日常的生活方式。更重要的是,这实际上是一本关于乡村建筑的书。

所以我想谈谈什么是乡村建筑。就像游牧民族的帐篷一样,它其实支持着我们的生活方式,与环境融为一体,成为了自然景观的一部分。为什么会这样?这是因为经常被使用的都是当地常见的材料。

▲摩洛哥阿特拉斯艾吉迪尔高原

除此之外,我们也会利用自然力量。像这个地方是在巴基斯坦,一年四季都很炎热。但风总是从一个方向来,所以这些房子都有这样伸出屋顶的风斗,用来接收风,把风引到室内,像一个天然的空调。

▲巴基斯坦信德省海德巴拉

但是乡村建筑最重要的一点,也是我认为最有力的好处就是,它是一个合作的过程,它是由社区中的每个人齐心协力一起建造起来的。结果就是,这座建筑把整个社区的人凝结在了一起。

这就是后来我开始对建筑发生兴趣的原因,我所在乎的是这个建造的过程,而不是最终的结果。

这是河南省的地坑院建筑,传统的庭院和当地可供使用的材料结合在了一起。

▲陕西省渭南市潼关县地坑院

如果我们今天回去这里,会看见什么样的场景?

▲河南省三门峡市陕州区张汴乡窑底村

成片的工厂,人们在地面上修了新的房子。那原来地下的处所是不是就被废弃了呢?

让我们惊讶的是,我们发现有的人冬天跟夏天还是会回到地下去住,因为夯土的地方会保暖,夏天也比较凉快一些,其他时候他们再搬回地面上住,是非常环保的一种想法。

生活跟建筑会一起改变,当我们意识到他们如何用传统的建筑去适应今天新的生活方式时,我们受到非常大的启发与鼓舞。

这是广东的围楼。如果我们现在去这里,会发现它的景观中有很多的冲突与碰撞——高速公路与农田之间的冲突,传统生活方式与现代生活方式之间的冲突。

下面这个是福建的土楼,你们可能都知道。土楼最初的设计是为了防御敌人,但到最后它其实营造出了一个社区的公共空间。

现在土楼的家庭都住在一套垂直三层的单位。因为每一个家庭都想要自己的厨房、自己的厕所,所以他们就把中间的公共空间划分开来,建起各自的厨房和厕所。集体利益开始让位于每个个体的利益。

▲ 福建省龙岩市永定土楼

像土楼这样的案例处处体现了传统与现代建筑方式、生活方式的冲突。所以我们最大的挑战就是,怎么样用设计来应对这些矛盾,不是只是处理建筑的问题。

在发展农村的所有努力中,最大的悖论之一,是那些为了连接新型城镇而建的大型基础设施,比如高铁、高速公路等等。当我们建立这些基础设施的时候,对周边环境产生了什么影响?生活在沿线的居民的生活又发生了什么样的改变?

这是在陕西,他们建了一条新的高速公路,这条公路切断了许多原本连接山谷两侧的小步道和路桥。农户的家与田地失去连接,分隔两岸。

他们第一次带我们来看的就是这里,这里曾经有一座过路的小桥,以前农民可以直接过桥到达农田。但现在如果他们想去地里,需要先下坡,走到高速公路下面,过河,再爬上对面的坡才能到达。

近百座大大小小桥梁被切断了,我们可以做些什么来修复这些连接?我们和村民一起为新桥出了很多点子。

我们在高速公路的下面搭建了新的便民桥,农民可以通过这座桥抵达他们的核桃田。但同时我们还做了一个小通道,让他们也可以下到河边去洗衣服。

▲ 陕西省商周区岭子底便民桥,2012

这个角度看得更清楚,这座桥就位于高速公路的正下方。即使只是一座桥,即使是这么小的空间,也可以成为一个很好的公共空间。

在另外一个广东的项目里,我们遇到了高铁,它刚好切入了一所学校。

▲ 广东省怀集县琴模村木兰小学,2012

这个高铁的铁轨修在学校后面,一下子破坏了周围土地的稳定性,于是需要建一面挡土墙来稳定斜坡。

政府已经投入了一部分钱,我们借着这个机会,又加了一些钱,建墙之外给孩子们添加了新的活动区域。看上去只是处理一个斜坡的问题,但我们可以利用这个钱在挡土墙上添加一个环保的基础设施,所以我们建了一个环保厕所,还给孩子们建了一个游戏场地。

现在高铁仍然每天在学校背后飞驰而过,但这面墙已经不仅仅是一面墙了。

我们在农村就是想尝试寻找一种和谐的方式,将这些复杂性、这些城镇化进程中造成的脆弱的碎片缝合在一起。

我们大概是从2005年开始在农村工作。过去的三十年里,人们的目光一直锁定在城市,但在这段时间里其实乡村也变化得非常快。

一个奇怪的现象是,越来越多的人离开村庄去城市工作,但越来越多的钱寄回了村子,用来修建自己的房屋。所以在乡村,虽然人口密度在下降,但建筑的密度却在上升——每个人都想着最大程度地去利用自己的宅基地,建最大的房子。结果就是,一个村庄里人口很少,但是却没有留下一点公共空间。

因此在2006年做的第一个项目里,我们思考的是,如何使学校建设可以回馈农村社区。

现在这座学校为这个村提供了唯一的公共空间,当村民们回来过新年,或者有其他庆祝活动、婚礼、葬礼的时候,他们都可以使用这个空间。学校的建筑形式取自于梯田,使它很好地融入周围的环境里。

▲ 广东省怀集县琴模村小学,2008

我们当时问自己的问题很简单:学校能为村庄提供什么,而不仅仅是为孩子们。学校面向稻田敞开,后方楼梯底下是半室外的走廊,孩子们也可以在这里玩耍。

新学校建起来了,那旧学校怎么办?旧学校位于村子的中央,是典型的庭院式建筑。

▲ 广东省怀集县琴模村社区中心,2008

我们与来自香港慈善机构的蔡逸美女士合作,决定将它改造成一个社区中心,在这里可以组织一些有机农业的工作坊。这样就延续了它的教育功能,并把这个教育功能延续到了整个村子。

我们的策略实际上是城市策略,城市化是无法避免的,而乡村站在第一线。我们不尝试去保留乡村现有的模样,而是想办法和村民一起合作,帮助乡村转型。这个转变是如何进行的,将显著影响村民的生活质量。

乡村的情况都很相似,村子里留下的都是老人和小孩。打工时代的经济体系改变了农村家庭和整个村子的人口构成,但是我们的建筑还是跟过去一样。也就是说尽管房子的使用方式发生了巨大的改变,但建造手段却让所有建筑看起来还是差不多。

这是在湖南省。像这栋楼,如果我不告诉你,你可能根本无法从外观判断出它是什么用途。

这是一个卫生所。看起来就像一个学校。香港慈善机构沃土发展社找到我们,希望我们在这里重新设计一个新的乡村卫生院。

这栋楼有三层,没有电梯。如果你生病了,你需要请强壮的亲戚把你一层一层背上楼。所以我们想要处理的第一个问题就是怎么样上楼。

▲ 湖南省湘西自治州保靖县昂洞村卫生院,2013

我们意识到,修一部电梯的钱其实和修一个盘旋式的坡道的造价是一样的,后来这条盘旋式无障碍坡道成为了这个村子的一个公共空间。

在马路对面有一个老人院,老人家经常过来利用这个坡道做运动,小朋友也过来玩,院子也变成活动的空间。

最后这里成为了村里的健康中心,所有人都来这里锻炼,而不仅仅是生病的人来这里。

立面用的青砖来自于一个拆掉的旧工厂。我们的项目都一直尝试将新的和旧的融合在一起,当乡村在不断地演变,设计也要应对这样的演变。

而且乡村的转变还在不断地加速。一年前,广东的一个村子还是这个样子的。

仅仅过去了六个月,它就变成了这样。

现在,这里的建筑密度甚至比大多数城市还要大。

为什么会这样?传统的村子是一个集体生活的模型,村民们一起来讨论决定一个村子的布局。但在今天,每个人都想尽可能地扩大自己家的房子,演变成了共同利益需要向个人利益让路的情况。

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有没有可能去平衡这些不同的利益?我想讲一下金台村的这个震后重建项目。

这要追溯到2008年汶川大地震之后,这里的村庄已经重建起他们的房子,但是就在他们搬进新居之前,一次山体滑坡再次侵袭了金台村。而此时捐款的资金已经用尽。

我们收到了当地慈善组织的邀请开始参与到这个项目中。我们感到我们的责任不仅是为这个村子再次重建家园,更是要借助这个机会为他们重建一个更好的家,重建一种生态的、可持续的乡村生活方式。

我们和村民们一起合作设计新房,满足他们的传统需求和现代需求。

在这个村子的规划中,房屋密度非常大,房子之间的间距只有3米,所以房子最终的形态源自对采光和通风的最大化利用。

今天这里看起来是这样的,所有村民都决定将屋顶当做自家的菜园,种植一些日常自己吃的蔬菜——农民种的粮食其实很少是自己吃的。于是当我们让村民选择需要多少屋顶种植面积时,他们无不例外地选择了最多的那个方案。

▲四川省巴中市南江县金台村牡丹园重建项目,2017

通过运用芦苇床净水系统,生态可持续成为这个设计的特色。另外在一楼,我们在每家门前设计这个半开放的空间,他们可以自己开小商店或是开展小工坊。因为这个村庄处于一条旅游线路沿线,他们希望游客路过时能来这里游览。

所以这也是一种将农业经济与新商业经济结合的方式。今天,这个村庄就是介于农村和城市之间社区的一个案例,它充分利用农村的条件,并与城市的特点相结合。

在这个项目中最重要的是这个社区中心。

它提供的不只是屋檐下的空间,更重要的是在屋顶上的一片有机生态示范田。我们和秦巴乡村发展研究中心的周文国先生合作,他致力于帮助村民学习生态种植技术。

左边这位就是周文国先生,他正在给村民教授生态农业。

提到周先生我会稍微有点感动,因为他是这个项目的核心,没有他我们的建筑都没有意义。建造完成之后,其实金台村的故事才刚刚开始。

我们后来还一直回访金台村,超过30多次,持续地记录着他们在怎样慢慢地改变房屋,去适应他们自己的生活方式,就像最开始提到的地坑院的案例。这可以帮助我们理解他们的想法,之后再做得更好。

最后我要讲到的这个项目,也是一个震后重建的项目,一个不太一样的设计。在2012年云南昭通地震之后,我们第一次去现场考察时就是照片上这样:传统的土木结构的房子都倒塌了。

村民们已经在帐篷里住了将近一年了,后来他们用混凝土和砖建造了新的房子。

前面提到的那些工作都是我跟我的同事Joshua Bolchover一起做的。下面这个项目是跟另外一个同事,也是香港大学的Olivier Ottevaere一起完成的。这是我们最小的一个项目,也是最便宜的项目,我想要通过这个项目展示设计的力量,不需要项目多大或造价多高。

当时我们只有香港大学捐赠的资金,所以为了完成这个项目,要充分利用场地的条件。我们做了很简单的设计,使当地的工人们用最简单的方式就可以完成。

因为预算十分有限,无法盖一座完整的房子,于是我们决定直接利用基地上现有的挡土墙来作为结构的一部分,这样就不用再花钱来修墙和基础了。

这堵墙高四米,刚好在一条路跟一个广场中间。我们最大限度地利用了场地上现有的条件,用第一期的资金建起了这个屋顶。

第二期资金到了之后,我们在屋顶下添加了悬挂的书架和围护结构,将下面的空间做成了一个小图书馆。

这是一个非常小的项目,但是有各式各种的好用的方法。其中一个重要的功能就是连接上面的路和下面新修的广场。它同时也是一个孩子们玩耍的地方,还可以坐在那里看篮球场上的比赛。

这个结构从上向下画了一条曲线,将人们从路上引到广场上,好像是连接两个不同高度的桥。

而下面是一个图书馆,书架悬挂在屋顶的结构上面。

尽管是一个很小的项目,但它同时是一座桥、一个平台、一个房间和一个书架。

所以它结合了我们很多的思考:上与下、简单与复杂、现代与当地。它捕捉了山地里起伏的地形,升起的最高点有6米,形成一个坡屋顶的空间,使整个室内空间充满自然光。我们所使用的都是最简单的最容易获取的当地材料。

那我讲最后几句做一个总结,就是有关于价值,什么是农村的价值,这是我们十几年来一直在思考的问题。

也许乡村最大的转变在于价值观。曾经,乡村的运作是基于以物换物的机制,这也就产生了大家共同参与合作的价值体系。今天我们每个项目都努力通过设计赋予其附加值,但最重要的其实还是这个合作的价值。

你会注意到,在这个演讲中我很少谈到建筑的细节。因为我不认为单个建筑是重要的,它并不会改变人们的生活,它只是一小部分。建造的过程才是乡村建筑的价值,因为建筑是要合力完成的事,在这个过程中,乡村的社区可以重新凝聚在一起,建筑本身只是一个副产品。

所以如果我们回到刚开始的问题——农村该如何发展,这个问题我一个人无法回答,可是我知道我们应该好好地保护农村传统的价值,把传统的价值跟现在的价值找办法连起来。

▲ 陕西省渭南市石家村农宅原型,2012

来源:一席(id:yixiclub),本文已获授权,对原作者表示感谢!

免责声明:本文来自腾讯新闻客户端自媒体,不代表腾讯新闻、腾讯网的观点和立场。

高密度区域城镇化发展的智能治理

发表时间: 阅读次数:2887次

协同创新中心将以智能技术提高城市治理能力的方法和手段,对高密度区域城乡发展的重大事件、特定灾害、环境等方面进行实时检测和预警,进而为政府的及时应急预案提供数据和分析基础。

主要创新指标:高密度区域城镇化管理的综合决策系统的支撑、高密度区域城镇化管理的动态评估机制。其中协同创新中心将特别开展动态治理协同攻关,建立城镇化发展的多种灾害的检测预警系统。

表1“核心任务-智能治理”在研究重大项目列表

地址: 中国 上海市四平路1239号 电话:0 传真:7 邮编:200092

城市社会来临背景下的中国智慧城市理论体系建构及其发展战略研究

现代城市交通发展的制度平台与法律保障机制研究

我国城市住房制度改革及效果评价研究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

国际创新城市构建与中国城市圈发展战略规划研究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重大)

上海农村土地管理模式和流转机制研究

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

特大型城市现代社会组织体制研究

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

城市“转型期贫困”的空间性和政策启示研究

高铁对人口流动的作用机制-基于产业布局、城镇分布、行为方式的实证研究

【摘要】:本文主要以第二、第三、第四次人口普查资料为依据。论述了各乡、苏木、农场人口分布差异及其变化,三大自然区域人口分布差异及其变化;论述了乡、苏木、农场人口密度及其变化,各类经济区人口密度及其变化;论述了城镇人口数量、规模及其分布的变化,城市人口、小城镇人口的分布;论述了人口分布的特点及成因。

支持CAJ、PDF文件格式,仅支持PDF格式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宁小莉;[D];内蒙古师范大学;2003年
那玉林;陈官元;;[J];阴山学刊(自然科学版);1994年02期
王金营;[J];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04年02期
吕安民,李成名,林宗坚,王兴奎;[J];地理学报;2005年01期
闫庆武;马晓冬;卞正富;;[J];云南地理环境研究;2007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廖邦固;徐建刚;韩雪培;祁毅;梅安新;;[A];中国地理学会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7年
张丹妮;张茜;周之聪;;[A];中国地理学会百年庆典学术论文摘要集[C];2009年
冰寄海;程英男;王海涛;;[A];生态文明视角下的城乡规划——2008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08年
李俊莉;王慧;曹明明;;[A];中国地理学会2004年学术年会暨海峡两岸地理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4年
徐丹;;[A];中国地理学会百年庆典学术论文摘要集[C];2009年
栾贵勤;齐浩良;;[A];全国经济地理研究会第十三届学术年会暨金融危机背景下的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杨剑;蒲英霞;秦贤宏;何一鸣;;[A];中国测绘学会第九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学会成立50周年纪念大会论文集[C];2009年
吴文钰;;[A];中国地理学会2006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6年
冉光艳;;[A];“社会学与贵州‘十一五’社会发展”学术研讨会暨贵州省社会学学会第四届会员代表大会论文集[C];2005年
傅学良;;[A];2008年度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六届学术年会文集(哲学·历史·文学学科卷)[C];2008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记者 姚敏华 沙莉;[N];中国人口报;2001年
通讯员  杨晋 实习生 宗满意;[N];厦门日报;2007年
记者 孙丽萍;[N];新华每日电讯;2004年
吴勇 朱建芳;[N];温州日报;2007年
本报记者 杨利春;[N];中国人口报;2004年
早报记者 顾文剑 实习生 孙甬超;[N];东方早报;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景楠;[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城镇化村庄是什么意思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