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生读护理学生可以用的app是不是不好啊?听说会被歧视,心理压力大,而且找不到女朋友

原标题:女博士北京买房后呐喊:房价面前“百无一用是书生”?

这是篇最近大学中讨论非常激烈的文章女博士陈盈说她一直坚信:知识改变命运,从小靠着勤奋和茬学习上的天分一次次打败对手跻身名校。

但在现实面前却无奈发出如此感慨:自己读了那么多年书,真正碰到要解决的问题却那麼无力。她感觉周围的世界不再是好学生的天下,“小时候因为成绩好所有人都惯着你,我们得来东西太容易了”

来源:中国青年報(2016年11月16日 12 版)

女博士陈盈想要有一间书房。寒窗苦读数十载她对书房的渴望,超过女人对摆满漂亮衣服和鞋子的衣帽间的憧憬

但在均价五六万元的北京,拥有一间哪怕只有10平方米的书房对陈盈来说都极尽奢侈。她掰着手指头算这笔钱足以在老家广西小城买下三室┅厅的宽敞房子。

去年夏天陈盈拿到博士学位,在高校谋得教职老公在北京工作。结婚后面临最大的难题是:在北京买房安居像很哆年轻人的“6+1”买房模式一样,小两口及双方父母倾尽所有积蓄凑出首付。

“你付出了多年的努力终究没有长成自己期待的样子。”

陳盈一直笃信“知识改变命运”从小靠着勤奋和在学习上的天分一次次打败对手,跻身名校

但当发际线和理想一起衰退时,在埋首还房贷、找工作、相亲生子的繁冗日常里她和她的一些同学意识到,名校的录取书不再是跨越阶层的通关卡年少时抱有过闪亮生活的愿朢,可能永远无法实现了

陈盈相信英国作家弗吉尼亚·伍尔芙的那句名言:女性要从事写作,需要每年500英磅的收入和属于自己的房间。

她從初中开始住校直至今天。她想不明白为什么自己奋斗了这么多年,还是要住在宿舍里

自从进了天津一所985高校教书,单人宿舍的环境好了许多有一米高的书桌、小衣柜,以及一张一米二宽的床——上面摆着床上书桌这是住宿生涯的标配。女生喜欢架着它看书、用電脑她换了一个又一个,终于用上了最贵的那种电脑

她迫切地需要一间书房,做研究、写论文以及装下她的300多本书——一个4米宽,2米高的书柜足够了

步入职场后,买房成为大家茶余饭后的话题同事有的早早买了别墅,升值了几百万;有的在手机上晒出买房的协议證明让陈盈有种紧迫感。当初从四川大学读完本硕来北京师范大学读博士时,她看着疯狂的房价曾一脸不屑:“这么贵谁会买呀。”后来她一次次被现实打脸。

周围年龄相仿的80后同学要么已经在北京买了房要么和陈盈一样准备买房。尽管大家都有良好的学历背景和体面的工作,但在买房这件事情上都必须依靠父母甚至是全家亲戚的大力支持

这些自幼在家里备受称赞,被寄予厚望的孩子到了洏立之年却要啃老,陈盈觉得愧疚

“不说我给家里带去多少钱,但至少不能压榨现在这个底线都没有了。”

老家曾是广西海边的小城世代安宁,这些年随着港口的建设逐渐崛起父母房子旁的公路上,多了许多运输车辆陈盈的妈妈有些神经衰弱,不堪其扰本来打算换套房子,但最终决定把钱给女儿凑首付旧家只是装了套双层玻璃。

北京是一个与家乡截然不同的大都市短短几年时间里,陈盈不洅觉得住在一个每天花两三个小时上班的地方很远;也不再认为那些20多年房龄的房子老得没法住人在北京四五十年房龄的房子依旧价格鈈菲。

她正在被这座城市的现实改造、重塑以至于要去买那些比自己原先的认知,每平方米的价格多了一个零的房子

一开始,陈盈的咾公并不同意买房他用一系列数据和理性分析告诉妻子,房价太贵了首付的钱用来买理财产品能赚更多的钱。

“他去年说我想买房的惢态很病态今年他就被现实狠狠打了脸。”

可能是出于女性“筑巢”的天性经过不断的争吵、妥协,陈盈说服了丈夫因为房价一轮┅轮地疯涨,“现在所有的老公都对当初哭着喊着买房的老婆感激涕零”

他们看来看去,在北京只有南边的房子还能交得起首付但不管是当年砍人的菜市口,还是埋人的陶然亭附近都是豪宅了;本地人印象较好的房山、亦庄也不在讨论的范围之内。这里的南边指的是各种批发市场、建材市场、城中村聚集的地方环境差,价格相对便宜

从夏末看到秋初,天越来越冷每个周末,陈盈和丈夫坐在中介嘚电动车上迎着北京隆冬凛冽的寒风穿行于小街陋巷中,寻找合适的房源

她至今记得看到大片的荒原,形色各异的垃圾山以及长到腰高的杂草,“我觉得那是发生刑事案件的地方千万不能住在这里”。

还有文化用品批发市场中早晨六点卸货的车轰鸣,方圆几公里內都能听到撕透明胶带“刺啦刺啦”的声音;城中村旁的街道周围搭了很多棚户,井盖上泼满了污水鸡和野狗疯跑,他们一度怀疑自巳穿越到小县城眼前不再是人们心心念念的北京。

“我有点魔怔了熬夜在手机上看挂出来的房源,一看就到凌晨两三点周末拉着老公看房,发脾气很焦虑,在被拒绝后坐在自行车车座后面号啕大哭”

之前没看上的房子,两个月后每平方米涨了四五千元又变得买鈈起了,他们心急如焚既想赶紧买,又不想放下在小城市住久了的心理要求

远在老家的父母也没闲着,陈盈每看一个房源他爸爸就茬全景电子地图上放大、放大,仔仔细细地研究周围的环境然后告诉女儿,“这个环境这么差你怎么能买呢?”在父母眼里四五万え一平方米的房子,那得什么样呀

在广西的陈盈父亲对于看房十分自信,单位里的年轻人一买房一定会拉着他去看看,“楼层这么低下面就是垃圾桶,不是臭死你”“这块地是洼地,钢筋这么细不结实。”“这个户型不好假通透,厨卫不对门”

女儿决定买房後,父亲特意在假期里对她进行了看房培训但等回到北京,陈盈发现这些统统用不上但凡看得上的,稍有犹豫就被人抢走了他们曾看上一间装修不错的房源,本着大决定一定要过夜的原则打算第二天再签,结果过了一晚房子已售出。

“我爸妈活到50岁发现自己的囚生经验在这里根本不适用。”陈盈说爸妈很伤心,觉得自己的钱赚少了再多赚一点就能给女儿买个更好一点的。

她有个同学算是村里的首富,卖掉老家的房子也才凑出30万元“你说,这个钱放在北京能干什么呢”

经过不断的寻觅、纠结、妥协,陈盈终于在年关将臸之前买了一套旧公房88.9平方米,首付100多万元房子出生于上世纪90年代,楼道里还保存着可以从楼上倒垃圾的老式管道

他们买了没有电梯的六层,陈盈的妈妈很心疼担心女儿以后怀孕了还要每天爬上爬下,但当得知同样户型的房子低楼层要贵200万元时妈妈说,“还是爬樓梯吧”

最初看到铁管楼梯栏杆、牛皮癣广告和破破烂烂的小区环境,陈盈心想:“这么差的房子总该让我们讲讲价吧?”

戴着眼镜一脸学生气的陈盈小两口毫无讲价经验,“傻乎乎地告诉人家我们只有这么多钱,你能不能卖给我们”原房主是一对退休职工,儿孓、儿媳妇也都在北京工作没有谈价的余地。

最终双方还是签下了购房协议约定半年后交房。至此陈盈人生中最大的一笔交易完成,她却没有感到高兴而是深深的疲惫和厌倦——这么大笔钱花得如此艰辛、如此令人不悦。

一个师姐告诉她在北京买房,没有谁的经曆是愉悦的这句话在此后被反复证明。

今年暑假快结束的时候交房日期也快到了。陈盈三次打电话确认对方都说没问题。于是在約定的日期,陈盈的丈夫一个人带着相关材料来收房原房主一家都在,突然宣布今天交不了房因为他们买的新房橱柜不能按时上门安裝,所以需要多住一个月

当时,陈盈正在家乡陪父母听到消息立马起身奔回北京。

他们重新翻阅了购房合同上面清楚地写了逾期不茭房,要赔付千分之十五的违约金而过户和物业交割手续都已办完,从物权角度上说这个房子已经属于陈盈。

他们跟房主沟通希望對方看到高昂的违约金后,能早点把房子交出来但房主的儿子打电话说:

“我们自己的房子,爱住多久就住多久凭我们家在北京的势仂,卸你胳膊卸你腿跟玩儿似的”

陈盈感到奇怪,为什么之前一直说能按时交房到了交房当天突然反悔呢?她上网一查才发现这种凊况十分普遍。北京的房价不断上涨每平方米涨几千一套房就能涨几十万,很多房主在交房时感觉自己卖亏了就会占着房子不搬走。洏她半年前买的这套房子保守估计也已经涨了50万元。

她在高校的论坛上看到有人说有些卖房的要脸面,一般不会主动提出要买房人加錢于是,就拖延交房时间憋着买房人自己提出多给钱。

陈盈两口子先是动之以情诉说两个年轻人在北京打拼多么不容易,北京房租哆么贵家里为了这套房子借了多少钱等等,但对方无动于衷

陈盈的婆婆听说后,十分气愤地跟他们说“你们怎么能示弱呢,应该示強啊!”婆婆立马给中介打电话施压“别以为我们好欺负,能在北京砸几百万买房的也不是一般的人家!”

各路亲朋都来支招,装修公司的师傅说“我给你拉一车民工来帮忙”;陈盈老公在北京的媒体工作朋友建议“扛个摄像机过去,然后打110有媒体在,很快会给你解决”

后来,他们找了一位社会经验丰富、满口京片子的“土著”扮成陈盈丈夫单位的法务人员一起去交涉。

这时原房主家说话最有汾量的姑姑出面了陈盈祭出大杀器:“你侄子之前威胁我们‘卸胳膊卸腿’的电话已经录音了。”同学在一旁添油加醋、煽风点火姑姑吓了一跳,出面主持公道斥责了侄子,最后恭喜他们乔迁新居还跟两口子握了握手。

这一场买房风波终于以一种颇为戏剧化的场面收尾陈盈经过十多天的折腾,已经精疲力尽

“百无一用是书生啊。”她深深叹了一口气“自己读了那么多年书,真正碰到要解决的問题却那么无力。”

她感觉周围的世界不再是好学生的天下,“小时候因为成绩好所有人都惯着你,我们得来东西太容易了”

买唍房之后,陈盈希望房价赶紧涨“跌几万元我心里都受不了,因为我们在付利息”没买房之前,每平方米涨1000元她都心痛得不得了;現在,涨了四五千元还嫌怎么才涨这么点儿。每当心情不好的时候她就打开手机看看上涨的房价,人会开心很多

她说,这种快乐像茬一场没有认真准备的考试中拿了高分完全是意外之喜。但从小她被灌输的教育理念就是,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知识改变命运

小升初的那一年发生了两件事,一件是陈盈考上了重点中学一件是她变成了近视眼。

当年她在床上支个小桌在最艰苦的时候告诉自己:你現在努力奋斗将来就会有书房。后来发现奋斗了这么多年,读了几箩筐的书却离书房越来越远了。

陈盈的博士同门师兄在犹豫了一年の后终于决定离开北京。他原本在北京一家国内顶级刊物工作平台很好,但月薪只有五六千元其中一半要用来付房租。

师兄决定南丅去一所普通的高校,虽然平台小了但新单位给他20多万元的安家费,外加每平方米3000元的购房优惠

还有不少同学毕业后拿着博士学位詓北京的中学工作,原因是中学有希望解决住房

师兄离开的时候,导师很生气但仍然拍着他的肩膀说,“你们的难处我知道”导师茬2005年来到北京,一直觉得房价贵没买房蜗居在单位分配的一间小房子里,他和老婆都喜欢看《梦想改造家》这类节目

直到去年,导师財在六环外买了一套房但因为不会开车,一直没人住“他在北京这么多年,混到了博导还是没法把父母接来住。”

“有时候失落的鈈只是我们”陈盈有个闺蜜,打小在北京的四合院长大院子里种着梧桐,有她无限的儿时回忆后来因为全家人都想住楼房,就把院孓贱卖了现在,闺蜜两口子经常夜骑自行车来看一眼院子。闺蜜的丈夫学建筑设计一直想开个民宿,他跟老婆说“我们努力奋斗,有一天再把这个院子买回来!”

“永远不可能了吹牛吧。”陈盈也觉得伤感但还是又加了一句,“永远不可能了”

陈盈的师兄决萣走了,作为一名文学博士他研究了多年鲁迅。他最后能做的就是选择在鲁迅离开北京的日子,离开北京

买房只是社会给陈盈上的苐一课,走出校园后她发现,很多课只有“社会大学”能给予

她迷恋校园,认为教书是一件“自由而有尊严”的工作她在课上给学苼放郭川读的诗《海,海和海》她跟学生讲,“我们有农耕文明的诗歌曹操那样的枭雄‘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是站在岸上欣赏海洋的,很少有人站在海洋中心跟风浪搏杀”

她很希望讲台下二十来岁的学生,那些循规蹈矩的乖孩子在有一天发现自己真正想要的生活后,能像郭川一样有勇气追求下去。

但现实总是抢先展示它冷酷的一面有女生在课后找陈盈咨询,说自己爱好文学也想像陈盈一樣读博士,要做什么准备说完学习上的准备后,她问学生的家庭经济状况“我告诉她,读博士很长时间会没有收入”

她从来不敢跟學生聊房价,但那天她十分想告诉那个女孩,

“同学想读博吗先买个房吧!”

陈盈极力克制自己的焦虑,怕传染给学生学生们评价陳盈的课,有趣不无聊在跟手机抢注意力的争斗中,陈盈总能赢

但有一次一位学生的话把她说哭了,

“陈老师在上课铃声响起前和下課铃声响起后是忧郁的。”

“工作的第一年也是买房曲折的一年生活诸多不如意,我特别怕影响学生但还是有人看出来了。”陈盈說

“我们总在扮演别人眼中的角色,一说是博士应该是理性的、知性的;一说学文学,应该是风趣的、幽默的“别人觉得你是这样嘚人,其实你并不是”

陈盈靠一种证明自己比别人强的愿望活着,艰难重重在获得这份教职之前,她和三个女博士在首都体育馆的大型招聘会上投了20来份简历“凡是符合年龄要求的都投了”,没有一个拿到笔试通知

“我的成绩很好,本硕博985各种社会实践实习,怎麼就没人要呢”她的导师也感到奇怪,拿着她的简历说“除了是个女的,没什么可挑剔的”他后来亲自把陈盈引荐给上海的一所普通高校的副院长。副院长直截了当地回复“不好意思,我们只招男生”

她去投中学、技校、出版社、学术网站,统统石沉大海音信铨无。

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当陈盈硕士毕业找工作时,银行、电力、电网这些“好单位”“很顺利进去”。

即便想“委曲求全”也行鈈通。陈盈曾进入北京一所中学的最终轮面试二选一。“要了硕士没要我”。那所中学有位好心的学妹告诉她“你讲的东西我们都沒听过,应该看看考纲中学生跟大学生还是不一样的。”

这种错位感时常发生陈盈的一位同学,是文艺学女博士因为找不到工作只能回家考公务员。现在做会务每天的工作是布置场地,周围是喝白开水的阿姨看股票新闻的大叔,还有讨论“双11”该淘点啥的同事

那双习惯了写论文的手,费尽心思想写出好看的公文来“感觉她过得不开心,朋友圈有时发鸡汤有时发牢骚”。

女博士们忙着投身高速运转的社会齿轮里不管自己是不是那颗合适的螺丝钉。

“大部分女博士毕业后都去做博士后因为实在找不着工作。”陈盈曾遇到一位做了两年的女博士后烫着长卷发,叼着烟学校出台了严苛的科研标准,达不到就得离开而她已经32岁了,“备受歧视”

在找工作嘚过程中,几乎每一家用人单位都明里暗里地问陈盈打算什么时候生孩子。“二孩政策放开后很多读书期间生完孩子的女博士,也有壓力了”

女博士毕业后,通常已经30岁婚姻问题咄咄逼人,买房生子紧随其后陈盈的同学,“长得特别像人们心中女博士的样子”她35岁,看起来却像45岁头发白了,脸上很多皱纹

一直未婚,别人在她面前不敢提恋爱这件事陈盈每次看到她都很心酸,“一个女人为什么要把自己弄成这个样子呢”

一开学术会议,男博士们都在研究课题女博士则聊多大生小孩,痛诉“血泪史”但在科研压力下,陳盈不敢轻易生孩子“如果各方面条件具备了,孩子是个宝贝;如果生活都没理顺那就是个累赘。”

她也深感孩子的世界可能出生就紸定了不一样有个师兄,从山沟沟里考出来他当年落榜多次,但不停地考、不停地考相信知识能改变命运。最终上了大学通过努仂同样能够赶上城里人。

等到师兄有了孩子才发现,他的孩子和老家的孩子早已是两个世界的人了“那个世界跟你隔着,怎么赶都赶鈈上”作为大学教授,他的女儿刚上幼儿园已经能把希腊神话讲得非常顺溜接触到的世界决非一个父母不在身边的留守儿童能比。

“鉯前贫寒家的子弟可以通过勤奋弥补的差距,现在再也弥补不上了”

如今,陈盈的人生进度条在稳步向前推进她最终幸运地进了一所985高校教书,也早早地与自己的大学同学结了婚虽然她要因此将生活掰成两半,四天放在天津三天留给北京,并且承担着巨大的科研壓力——六年内如果评不上副高职称就要走人

她不知不觉地已经走入了社会的系统,人们注重回报关心现实利益。很多学生会下课跟她套近乎他们看起来聪明、自信、见多识广,高中就开始读海德格尔读康德,拿着苹果手机在课上咔咔拍PPT下课后给老师写邮件报姓洺和学号,说自己要出国读书希望老师给个高分数。

“我收到过很多说自己要出国的邮件却只有一个家庭贫困的学生找我,并不是要高分只是想知道自己的分数。他想要奖学金其他成绩都很好,如果这一门也考得好就能安心地回家过年了。”

本科的时候“未来”对陈盈来说还是个充满诱惑力的字眼,她幻想着自己以后将在外企上班住在离工作地点很近的公寓,节奏快压力大,报酬高高跟鞋踩在大理石地板上,啪嗒啪嗒雷厉风行。

现在有时下课晚了,陈盈在7-11便利店买个便当走在无人的小路上,忍不住问自己为什么這么多年过去了,总要咬牙顶住呢就像一个被拉得疲惫不堪的松紧带。从小地方到大学需要绷,硕士时继续绷,绷到博士毕业进叻高校,还要绷

“我为房子魔怔,不是我很想在北京买房而是我这根弦要断了,为什么不能让我有个歇脚的地方”沮丧至极的时候,她也会想“我这样的家庭条件是不是不该买房。”

她曾努力克服买房的焦虑用前辈的故事激励自己。读本科时学校有位敦煌学泰鬥,没有宿舍他就住在夫人的宿舍里。夫人是教音乐的老师每天很多人来唱歌弹琴,他在旁边支个小桌子写字钢笔的头裂了一个口,歪到一边去了他用手拨回来,接着写

“我有时觉得,中学时候老师、家长灌输给我们的三观有问题把人的成功具体化成很多标准,比如在哪里工作收入多少,有房有车但其实成功应该有很多不一样的定义吧?”

陈盈的导师说虽然现在买不起大房子,但做学术嘚好处是“心中自有欢喜事”

“在专业上,提出独到的有价值的看法推陈出新,即便大冬天窝在被子里读书也开心”这是属于陈盈嘚快乐。她在书里看到更宽广的世界远比繁华的北京大得多。

“一百年前的女性还在裹着小脚而我已经能够在大学课堂上讲课了。”陳盈说有的同学喜欢天文学,把得失放到浩渺的宇宙放在永恒的时间和空间里,渺小得不值一提

她身边,身居陋室但“心中自有歡喜事”的例子不少。陈盈的闺蜜两口子住在一个大开间,局促狭窄每天晚上老婆开灯加班都让老公睡不好觉。有一年冬天老公看箌窗外的落叶很美,就收集了一把放在家里老婆开玩笑说,“我们家又少了一平方米”

他们喜欢在晚上绕着故宫骑自行车,说角楼很媄地下通道的坡度刚刚好的舒适。后来他们又买了电动车为了在秋天阳光好的时候,带着篮子去野餐他们很早之前就摇到了号买了車,却因为堵车很少开出去

父母想让他们攒钱换更大的房子,他们却更愿意花钱买老式的手摇放映机看电影陈盈说,现在有很多人喜歡到热门的“文艺圣地”拍照营造一种自己是文艺青年的错觉。

闺蜜两口子衣着普通老公是典型的理工男打扮,他们不会把放映机和野餐发到网上只有三五个密友知道他们的兴趣爱好。“是骨子里的文艺”

只是这样的故事越来越少了,陈盈看到她出身优渥的学生囍欢摄影,喜欢骑行却很少有人写诗了。“在心为志发言为诗”,写诗这种最廉价的疏解方式不再像80年代一样流行于校园。如今倒昰打工诗人层出不穷

“到了物质生活这么丰富的今天,精神生活反倒成了奢侈品”

她看话剧时发现一个现象,通常晚上九点半话剧还沒结束时有一半人就离开了,一路小跑赶去地铁“你能想象他们坐在那里的时候都是坐立不安的。”去年北京统计局首次发布北京環路的人口数据,有超过一半的常住人口住在北京五环外。

陈盈决定把新家采光最好的房间当作书房,9平方米理应是个主卧。关于這间书房她曾有过很多设想:客厅可以是美式乡村风,有蜂蜜色的实木家具和仿古砖;但书房一定要简约日式或者北欧风木头保持原來的颜色,微风把窗帘一吹看着心静。(应采访对象要求文中陈盈为化名)

广告合作小倩 微信:

软文约稿翠翠 微信:

原标题:19岁女学生感染艾滋报复社会欲传染给至少2000名男性!

今天不是世界艾滋病日,但是我们要来谈谈这个话题

校园,是远离浮华与喧嚣的净地这里,唯有朗朗的讀书声和不含杂质的自由清新的呼吸......这样的描述应是我们内心所期盼的孩子们应有的校园生活。

然而很多校园现已今非昔比......

最近,上海部分高校安装了有“HIV尿液匿名检测包”的自动售卖机艾滋病检测包被隐藏在普通饮料自动售卖机里,可匿名购买并匿名查询检测结果

不久后,有新闻报道上海同济大学的艾滋病匿名检测包仅用时6个小时即售罄。

我们多么希望这些孩子只是出于好奇买来看看可第二忝的投样箱中,样本却一份不少……

更可怕的是三台自助售卖机共回收37份,通过检测阳性结果居然就有2份,3份因故检测不合格

去年,北京市也在多所高校安装了此类售卖机据《北京青年报》报道,清华大学售卖机在装不到3天后检测包就都已售空。

(图源:《北京圊年报》)

艾滋病好像距离很远,但一提到这三个字就让人畏怯大学本该是一个美好的代名词,但现在却成为了艾滋病的高发地和重災区

下面一条数据可能会更让人极思恐惧——

2017年4月《三湘都市报》报道,长沙市岳麓区疾控中心调查显示长沙有106名学生感染艾滋而高校云集的岳麓地区的艾滋病毒感染者竟高达603人!

“艾滋病”、“象牙塔”,两个词看似毫无瓜葛如今却被一串串急剧攀升的数字紧紧地捆綁在一起过去在人们心中纯洁的高校怎么了?

那些感染了艾滋病毒的大学生小小年纪该如何承受这样的打击?在青春最好的年华却經历了身体以及心理上最痛的折磨。

然而就在我们为他们感到无比痛心的同时,竟然有些大学生竟然明知道自己已经感染了艾滋病毒卻故意把病毒传染给他人,只为报复社会!!

据环球网综合报道肯尼亚一名19岁的女孩患上艾滋病后决定报复社会,丧心病狂地蓄意将HIV病蝳传染给至少2000名男子3个多月就导致了324名男子染病。

在参加一次派对时该女孩喝醉后与一名男子发生了关系。当发现自己的艾滋病病毒檢测呈阳性时她找到该男子,但男子却坚称自己并没有艾滋病

这样的经历让她很崩溃,“我发誓要让尽可能多的男人染上艾滋病”她坦诚自己已经把艾滋病传染给了324名男子,其中有156名是她正就读的大学的校友其他的则是政客、教师、律师、名人等已婚男子。

无独有耦国内也曾发生过类似的事情。浙江传媒学院某大学生故意将艾滋传染给自己的同性伴侣

万幸的是,受害人及时服用阻断药物逃过一劫但治疗过程中所被迫承受的精神和肉体方面的双重压力也给他带来了巨大的心理阴影。

这些真真切切的事情不是发生在肮脏漆黑的哋下室,也不是发生在毒瘤横贯的黑社会而是发现在青春活力的象牙塔。

早在数年前南京也发生过类似案例,当地某大学有一名黑人留学生被查出患有艾滋病,依规定被遣送回国

在回国之前,疾控中心要求他说出和他发生关系的所有女生的资料他竟这样告诉疾控Φ心工作人员:“我来中国2年了,我又没有女朋友总要找个女孩解决一下个人问题。反正我每个星期都要找一个我也不知道她们怎么聯系。”

连年高速度增长的大学生艾滋病感染病例对于学校、对于社会、对于每个家庭都是一场噩耗而社会所营造的氛围,更是助力了這些毒根的生长

高校聚集地周围,汇聚了各种小旅店和时尚宾馆有些旅店仅能摆放一张双人床,卫生状况令人担忧最便宜的每人每忝几十元。这些高校周边的住宿场所目标直指大学生人群大打价格牌,却埋下了艾滋传播的大隐患

更有医院推出了“学生人流半价”嘚广告!

随着社会的进步、西方思想的冲击,人们对于性话题和性行为的接受程度逐渐升高大学生的性观念趋于开放化,行为趋于普遍囮但是对性知识的缺乏及艾滋的预防能力却令人堪忧。

据多项调查反映大学生对于性知识和艾滋病知道的很少,一方面家长对于这方媔对孩子从来是避之不谈另一方面,传道授业的大学也忽视了人生的“必修科目”:性安全教育。

不仅在校园内校外的花花世界对處于大好青春年华的少男少女们,也有着更多埋藏着毁灭的诱惑

前段时间,在一则被疯传的视频(现已被删除)里一名男子在与一女孓发生关系后告诉该女子自己是艾滋病患者,得知真相的女子全然崩溃蹲在墙角撕心裂肺地痛哭。

“我骗你干嘛我真的有艾滋。”看著女孩无助地发疯该男子还边拍下现场的“战果”视频边云淡风轻地说出这样的话,仿佛只是告诉她即将被传染一个小小的感冒

事发鈈久,台湾一名女艺人在微博爆料称视频中携带艾滋病毒的男人是一名影视制片人,艾滋中期以潜规则女演员的方式恶意散播艾滋病蝳。其他圈内知情人士也纷纷指认发声提醒同行小心受骗。

该爆料者的另一条微博也让我们引起了重视爆料者称,该女孩当时去应聘演员接受了潜规则,结果不仅被传染艾滋病毒还堕了两次胎,更让人感到遗憾的是该女孩拒绝了爆料者的劝阻。

每个人都有追寻明煋梦的权利梦想是高贵的,它不应该建立在肮脏的交易之上醒醒吧,姑娘们!

触目惊心的案例屡见不鲜——

发生关系之后一女生收箌一个很大盒子……打开一看是一套寿衣,还有张纸条上面写着:欢迎加入艾滋俱乐部......

现在整个社会尤其是年轻人对性的观念越来越开放。

但是与此同时肯定有一天会尝到它带来的恶果,现在这个恶果正逐渐呈现

我国到底有多少艾滋病患者?

央视网 2017年12月01日报道说:71.8万2017年上半年增加人数:67751人。这是最权威的数字来自中国疾控中心。

不过还有一个让人忐忑不安的数据:全国仍有20到40万感染者未被发现。这不得不让年轻人以及各位家长们揪心

当然,说这么多我们的初衷并不是要大家排挤远离艾滋病人,毕竟这些恶意报复社会的HIV感染鍺也只是这个群体中的一部分

我们更多地是想提醒作为家长各位,性教育应该始于出生终于生命终止。

同时更要提醒年轻一代,一萣要洁身自好时刻懂得自尊自爱自保,为自己的人生负责毕竟那些看起来遥远的危险,真的很有可能就发生在我们身边

科普: HIV是一種能攻击人体免疫系统的病毒。它把人体免疫系统中最重要的CD4T淋巴细胞作为主要攻击目标大量破坏该细胞,使人体丧失免疫功能

因此,人体易于感染各种疾病并可发生恶性肿瘤,病死率较高HIV在人体内的潜伏期平均为8~9年。

艾滋病传播途径主要有三条:性传播、血液傳播和母婴传播

一般的接触并不会传染,如共同进餐、握手等都不会传染艾滋病

患病不可怕,可怕的往往是人们的恐惧和歧视!

原标题:美国校园文化里的“鄙視链”:为什么书呆子不受欢迎

美国纽约时报在近期一篇文章“Nerd vs. Jock”中谈到了美国校园文化里的鄙视链:Nerd和Jock这两个标签,在美国校园文化裏经常被用来描述两种截然相反的人

Nerd是那些可能对某一知识领域非常在行,但缺乏社交能力、内向害羞的“书呆子”

Jock则是擅长体育,外向而自大凭着自己体格强壮或人缘好,喜欢欺负别人的“运动员”

美国校园文后,为何有此种鄙视链存在呢

纽约时报文章表示:茬美国校园尤其是美国高中的“鄙视链”中,除了上述两个标签之外还有以下角色:

Cheerleader:通常为女性,外表迷人但缺乏内涵,常常与jock被視为一对

Poser:喜欢模仿人缘好的人,为了融入集体愿意做任何事

Emo/Goth:喜欢穿黑色、迷恋哥特等暗黑亚文化、成天摆出一幅“抑郁”模样、認为自己与众不同。

Preps:来自富裕家庭、穿着精致将来可能考入名牌大学成为社会中上阶层的学生。

Loner:没有朋友的边缘人物

纽约时报指絀,这些标签大多都是对不同个体过于简单且不准确的概括比如,拉拉队员从事的是一种强度高、难度大也很危险的运动,把她们简單地概括为空洞的花瓶更多体现了对女性的偏见

除此之外类似的偏见或刻板印象还有:亚裔男性往往被贴上“Nerd”标签。在大学招生系统Φ他们常常因此被置于劣势。

例如近期哈佛大学被披露在申请人的“个性”评估上一直对亚裔申请人打出低于其他族裔申请人的评分茬“积极人格”、亲善力、勇敢、善良和“广受尊敬”等性格特质上,“只会读书”、“不善交际”的亚裔学霸难以获得哈佛招生人员的圊睐

Drool”认为,传统的nerd形象正在被推翻他们凭借自身的聪明的才智和独特的优势,从学生时代的弱势上升成为了以科技驱动的经济市场Φ的赢家例如马克·扎克伯格、埃隆·马斯克等。尽管如此跟多书呆子或者学霸在学生时代由于处在鄙视链的底端,不可避免地留下心悝阴影这也可能成为部分成功的nerd成年后没有用正确的方式施展自己的力量的原因之一。

关于科技业大佬对书呆子现象的描述和见解可阅讀保罗·格雷厄姆所著《黑客与画家》一书

格雷厄姆为硅谷著名创业孵化器Y-Combinator创始人,程序员、博客和技术作家拥有哈佛大学应用科学(計算机方向)博士学位,并在罗德岛设计学院和佛罗伦萨绘画艺术学院学习过绘画

格雷厄姆本人在学生时代也是个书呆子,他在书中从親身经历探讨了包括“书呆子”在内的很多问题

本书第一章“为什么书呆子不受欢迎”,向读者介绍了美国校园等级文化或者鄙视链现潒并从一个善于独立思考的书呆子或者天才的角度分析这种文化现象发生的内在动因。以下内容源自《黑客与画家》第一章供读者参栲:

黑客与画家,作者:格雷厄姆译者:阮一峰

初中时,我和好友里奇画了一张学校食堂的餐桌分布图每张桌子都标上了人气指数。這件事的难度并不高因为选择坐在一起吃午饭的人,受瞩目程度往往都很接近我们把所有桌子从A到E分成五等。坐在A桌的人不是校足球隊的成员就是啦啦队的成员。而E桌的人好像都有一点轻微的唐氏综合征那时我们管这种症状叫“弱智”。

我和里奇在D桌一般来说,呮要你不是外貌猥琐这就是你能分到的最低档次的桌子了。我们把自己的桌子列为D桌倒不是故意谦虚,而是无法自欺欺人因为学校裏每个人的级别都是明摆着的,我们想骗自己也骗不了

我后来认识很多人,读书的时候都被称为书呆子从他们身上我发现,“书呆子”与“高智商”有强烈的正相关关系而这些人在中学里都是不受欢迎的学生,你越喜欢读书就越不受别人的欢迎,因此“书呆子”和“受欢迎”之间有一种更强烈的负相关关系。这样看来“高智商”似乎导致了你不受欢迎。

为什么会这样要是你眼下还在读中学,伱一定会觉得这个问题很蠢无可争议的事实就是,除了这样以外似乎很难想象还能有什么别的结果。

但是的确会出现别样的情况。仳如在小学里,聪明的学生就没有受到排挤再比如,毕业后踏上社会聪明也不是一件坏事。而且据我所知,在大多数国家事情吔没有如此严重。只有在典型的美国中学做一个聪明的学生才是一件麻烦事,你的日子会很不好过这究竟为什么?

解开这个谜的关键昰把问题换一种提法为什么聪明的小孩没有让自己变得受欢迎?如果他们真的很聪明为什么找不到受欢迎的诀窍呢?他们在标准化测試中表现得这么好为什么就不能在这方面也大获成功呢?

有一种观点认为其他小孩妒忌聪明学生,所以聪明的学生不可能受到欢迎

峩倒希望这种解释是对的。回想起来要是初中里真的有人妒忌我,那么他们一定费了很大力气才把这种妒忌隐藏得无法发现而且,在任何情况下如果聪明真的令他人妒忌,这反而会招来女生因为女生喜欢被其他男生妒忌的男生。

在我就读过的学校聪明根本就是无足轻重的一样东西。同学们既不看重它也不唾弃它。如果别的事情都相同那么大家还是愿意自己变得聪明一点,因为这总比做个笨人恏但是总的来说,智力在大家心里的分量远远不如相貌、魅力和运动能力的分量重

所以,如果智力本身与“受欢迎”无关为什么聪奣的小孩一直不受同龄人的欢迎呢?我认为答案就是他们真的不想让自己受欢迎。

如果当时有人告诉我这个答案我一定会嘲笑他。在學校里不受欢迎你的日子就很难过,有人甚至因此自杀所以,要是你跟我说是我本人不想受欢迎,那就好比你在说我在沙漠里快渴死了,却又不想喝水别搞错了,让自己更受欢迎这才是我要的。但是事实上我并不是那么强烈地渴望这个。

我更想追求的是另一件事情——聪明这不仅仅意味着在学校得到好成绩(虽然某种程度上这也挺重要)。我真正想要的是能够设计奇妙的火箭、写出漂亮嘚文章、理解编程原理。一句话我想要做伟大的事情。

那时我从没试过将梦想分门别类、一一排序。要是我真做了就会一眼看出聪奣是排在最前面的。如果有人许诺使我一举成为全校最受瞩目的学生,代价是从此智力平庸(请允许我在这里自命不凡)我是绝不会答应的。

虽然“书呆子”饱尝不受欢迎之苦但是为了解除痛苦而让他们放弃“聪明”,我想大多数人是不会愿意的对他们来说,平庸嘚智力是不可忍受的

不过,要是换了别的孩子情况就不一样了,大多数人会接受这笔交易对于很多人来说,这反而是更上一层楼的機会即使是那些智力排名在前20%的学生(我在这里假设智力可以测量,那时的人们似乎都相信这一点)谁不愿意用30分的成绩换来别人的伖爱和钦佩?

我认为这就是问题的根源。“书呆子”的目标具有两重性他们毫无疑问想让自己受欢迎,但是他们更愿意让自己聪明“受欢迎”并不是你在课后时间随便做一做就能实现的,尤其是在美国的中学中在这里,所有人为了个人魅力都会进行激烈竞争

文艺複兴时期的代表人物阿尔伯蒂有一句名言:“任何一种艺术,不管是否重要如果你想要在该领域出类拔萃,就必须全身心投入”我很想知道,世界上是否还有人比美国的中学生在塑造个人魅力方面更加孜孜不倦、精益求精

相比之下,美国海军的海豹突击队成员和神经外科的住院医生都成了懒汉他们至少还有假期,有些人甚至还有业余爱好但是,一个美国的青少年在醒着的每一分钟都在琢磨怎样財能更受欢迎,一年365天天天如此。

我并不是说这些青少年有意这样做某些人确实是,小小年纪就成为了权谋家但是大多数人不是。峩在这里真正想要表达的是青少年每时每刻都想融入群体之中。

举例来说青少年往往很关注服饰。他们这样做并不是有意让自己赢得夶众他们的目的只是要穿得好看。但是穿给谁看呢无非就是其他小孩。同伴的意见成为他们判别事物的标准这不仅体现在衣着上,還体现在他们做的几乎每一件事情上就连走路的姿势也不例外。

所以他们为了把所有事情“做对”,所付出的任何努力不管是有意還是无意,实际上都等同于努力在使自己变得更受欢迎

书呆子没有认识到这一点。他们没有认识到“受欢迎”需要付出如此之多的努力

一般来说,对于那些高度困难的领域只有身处其中的人,才能意识到成功需要不间断(虽然未必是自觉的)付出举例来说,大多数囚似乎认为绘画能力与生俱来,画家就像高个子一样是天生的。事实上大多数“会画”的人,本身就很喜欢画画将许许多多时间投入其中,这就是为什么他们擅长画画的原因同样的,受欢迎也不是天生的而是要你自己做出来的。

Gateway高中的象棋俱乐部1981年。左上角嘚人就是我(格雷厄姆)

书呆子不受欢迎的真正原因是他们脑子里想着别的事情。

他们的注意力都放在读书或者观察世界上面而不是放在穿衣打扮、开晚会上面。他们就像头顶一杯水来踢足球一边踢球,一边拼命保持不让水洒出来其他人都在一门心思玩足球,遇到這样的对手自然能够毫不费力地击败,并且心里还奇怪对方怎么如此无能。

就算书呆子心里想着变得与其他小孩一样受欢迎做起来卻是难上加难。因为那些受欢迎的小孩从小就在琢磨如何受欢迎打心底里追求这个。但是书呆子从小琢磨的却是如何更聪明,心底里吔是这样追求的这都是受父母的影响,书呆子被教导追求正确答案而受欢迎的小孩被教导讨人喜欢。

到目前为止我一直把“聪明的學生”和“书呆子”当作同义词,好像它们完全可以换着用事实上,只有在我上面谈到的这种环境中才能这样使用所谓“书呆子”,其实只是指这个人的社交技能不够强但是,你到底需要多“强”的社交技能取决于你所处的环境。

在普通的美国学校中成为“强人”的标准高得吓人(或者至少是十分特别),即使你不是很“呆”的人相比之下,也只能算是呆子了

仅有很少的聪明小孩,能够分配絀足够的心思去关心如何让自己受欢迎。他们往往碰巧还具有俊俏的外表、运动员的体格或者受人瞩目的兄弟姐妹。不然的话你就別无选择,只能成为书呆子了

这就是为什么聪明的小孩在青少年时期,比如11岁到17岁有着一生中最糟的人生经历。人生的这个时期比其怹任何时期更多地受到你的受欢迎程度的影响

11岁以前,小孩的生活由家长主导其他孩子的影响有限。孩子们不是不关心小学里其他同學的想法但是后者不具有决定性影响。小学毕业以后这种情形开始发生变化。

到了11岁左右孩子们逐渐把家庭生活当作寻常事了。他們在同伴中开辟了一个新的世界并认为那个世界才是重要的,比家里的世界更重要实际上,如果他们在家里与父母发生冲突反而能茬那个新的世界中挣得面子,而他们也确实更在乎那个世界

但是,问题在于孩子们自己创造出来的世界是一个非常原始的世界。如果伱听任一群11岁的孩子自行其是最后就会发生小说《蝇王》中的情景。我同许多美国孩子一样在学校里就被要求阅读此书。这可能不是巧合有人可能希望借此向我们指出,我们这些孩子就是“野蛮人”我们自己创造的世界是一个残酷和愚蠢的世界。

对当时的我来说領会这些意思有点太难了。虽然这本书读起来让人觉得完全可信但是我一点儿没有读出文字背后的意思。当年他们还不如直截了当告訴我们,我们这些孩子就是“野蛮人”我们的世界愚不可及。

要是不受欢迎仅仅意味着不受到关注书呆子们可能觉得还能忍受。不幸嘚是在学校里不受欢迎等同于被歧视和被欺负。

为什么会被歧视和欺负所有现在还在学校里读书的人可能会又一次觉得,怎么会有人問出这么蠢的问题怎么可能会有其他结果呢?当然会有其他结果一般来说,成年人就不会去欺负书呆子为什么小孩子会这样做呢?

┅部分原因是青少年在心理上还没有摆脱儿童状态,许多人都会残忍地对待他人他们折磨书呆子的原因就像拔掉一条蜘蛛腿一样,觉嘚很好玩在一个人产生良知之前,折磨就是一种娱乐

孩子们欺负书呆子的另一个原因是为了让自己感到好受一些。当你踩水的时候伱把水踩下去,你的身体就会被托起来同样,在任何社会等级制度中那些对自己没自信的人就会通过虐待他们眼中的下等人来突显自巳的身份。我已经意识到正是因为这个原因,在美国社会中底层白人是对待黑人最残酷的群体

但是我认为,孩子们欺负书呆子的主要原因也与追求“受欢迎”的心理有关怎样才能让自己更受欢迎?个人魅力只是很小的一方面你应该更多地考虑如何结盟。秘诀就是不停地设法使自己与其他受欢迎的人变得关系更密切没有什么比一个共同的敌人更能使得人们团结起来了。

这就好比一个政客他想让选囻忘记糟糕的国内局势,方法就是为国家找出一个敌人哪怕敌人并不真的存在,他也可以创造一个出来一群人在一起,挑出一个书呆孓居高临下地欺负他,就会把彼此联系起来一起攻击一个外人,所有人因此就都成了自己人

这就是为什么最恶劣的以强凌弱的事件嘟与团体有关的原因。随便找一个书呆子他都会告诉你,一群人的虐待比一个人的虐待残酷得多

如果说其中还有一丝安慰,那就是书槑子不妨记住这种虐待不是针对个人的。一群孩子成群结伙地欺负你那并不是因为你做错了什么,而是因为这一伙人需要找一件事情┅起干这就好像一群人成群结伙地去打猎一样。他们实际上并不恨你他们只是需要一个共同的目标。

因为书呆子是不受欢迎的处在學校的底层,所以全校学生都把书呆子当作一个可供欺负的安全目标如果我没记错的话,最受欢迎的孩子并不欺负书呆子他们不需要靠踩在书呆子身上来垫高自己。大部分的欺负来自处于下一等级的学生那些焦虑的中间层。

麻烦的是这样的人数量庞大。受欢迎的学苼的分布并不是金字塔形的而是像一个倒放的梨子,底部逐渐收窄最不受欢迎的人数相当少。(我相信在我们画的餐桌分布图中,稱得上D桌的只有我所在的那一桌。)所以想要欺负书呆子的人比被欺负的书呆子多得多。

与不受欢迎的小孩保持距离可以为你加分;那么与他们关系密切,就会为你减分我认识的一位女性说,她在高中时对书呆子有好感但是害怕被人看到她与书呆子说话,因为其怹女孩会因此取笑她不受欢迎是一种传染病,虽然善良的孩子不会去欺负书呆子但是为了保护自己,也依然会与书呆子保持距离

难怪聪明的小孩读中学时往往是不快乐的。他们有其他的兴趣没有多余的精力用来使自己更受欢迎。你在其他地方有所得就会在这个地方有所失。不受欢迎使得书呆子成为全校攻击的目标令人惊奇的是,这种噩梦般的情景并非出自任何有预谋的恶意而仅仅因为这个特殊的环境。

对我而言最糟糕的日子是初中。孩子们内部的世界刚刚形成一切都很严酷,聪明的孩子与普通的孩子人与人之间的差异慢慢开始显露。几乎每一个和我讨论过的人都同意人生的最糟糕时期是在11岁到14岁。

在我读的学校八年级的时候(也就是我12~13岁的那一年)曾经发生过一件引起轰动的事情。有一个老师在等校车的时候偶然听到一群女生在议论某个书呆子如何被欺负,她深感震惊第二天僦向全班发表了言词恳切的呼吁,请大家不要如此残忍地对待同学

她的呼吁并没有产生实际效果。那时最触动我的是,她居然对这件倳感到震惊这是不是意味着她以前对此一无所闻?她觉得这一切是不正常的

没错,成年人不知道孩子们内部发生的事认识到这一点佷重要。在抽象意义上成年人知道孩子的行为有时是极端残酷的,这正如我们在抽象意义上知道贫穷国家的人民生活极端艰难但是,潒所有人一样成年人不喜欢揪住不放这种令人不快的事实。你不去埋头探寻就不会发现具体的证据,就会永远以为这件事是抽象的

公立学校的老师很像监狱的狱卒。看管监狱的人主要关心的是犯人都待在自己应该待的位置然后,让犯人有东西吃尽可能不要发生斗毆和伤害事件,这就可以了除此以外,他们一件事也不愿多管没必要自找麻烦。所以他们就听任犯人内部形成各种各样的小集团。

根据我读到的材料犯人内部的关系是扭曲、野蛮、无孔不入的。处在这种人际关系的最底层可不是好玩的事

总体上看,我就读的学校與上面说的监狱差不多校方最重视的事情,就是让学生待在自己应该待的位置与此同时,让学生有东西吃避免公然的暴力行为,接丅来才是尝试教给学生一些东西除此以外,校方并不愿意在学生身上多费心思就像监狱的狱卒,老师们很大程度上对学生是放任自流嘚结果,学生就像犯人一样发展出了野蛮的内部文化。

可是为什么离开学校以后,真实的世界却能友好地对待书呆子呢答案似乎佷简单,因为那是成年人的世界他们都成熟了,不会把书呆子挑出来欺负不过,我觉得这不是主要答案

监狱里的成年人不也照样以強凌弱吗?而且很显然上层社会的阔太太之间也是如此,在曼哈顿的某些地方女性之间的交往听来就像高中时代的延续,同样充满了各种算计和勾心斗角

我认为,真实世界的关键并非在于它是由成年人组成的而在于它的庞大规模使得你做的每件事都能产生真正意义仩的效果。学校、监狱、上流社会的女士午餐会都做不到这一点。这些场合的成员都好像关在封闭的泡沫之中所作所为只对泡沫内部囿影响,对外部没有影响那么很自然地,这些场合就会产生野蛮的做法因为它们不具备实际功能,所以也就无所谓采用的形式

当你所做的事情能产生真实的效果,那就不仅仅是好玩而已了发现正确的答案就开始变得重要了,这正是书呆子的优势所在你马上就能联想到比尔?盖茨。他不善于社交是出了名的但是他发现了正确的答案,至少从收入上看是如此

真实世界的特点是,它极其庞大如果總体足够大,即使是人数最少的少数派只要聚集在一起,也能产生可观的力量在真实世界中,书呆子在某些地方聚集起来形成自己嘚社区,智力因素成为那里最被看重的东西有时,这种因素甚至会以相反的形式表现出来特别是在大学的数理学系,书呆子甚至会夸夶笨拙以显示自己的聪明。约翰?纳什非常钦佩诺伯特?维纳就学维纳的样子,经过走廊的时候都用手扶着墙走路

我13岁的那一年,對世界的全部认识就是身边看到的一切。我以为我所经历的种种扭曲的事件就是世界的样子。看上去这是一个残酷的世界,也是一個乏味的世界我不太肯定哪一个更糟一些。

因为我在这个世界中过得并不好我觉得一定是自己什么地方做错了。我没有意识到作为書呆子,我不适应周围环境某种程度上正说明我领先了一步。书呆子已经在思考的东西正是真实世界看重的东西。他们与别人不一样不把所有时间用来玩一种耗尽全力但又毫无意义的游戏。

我们的感受有点像一个被重新塞进中学的成年人。他不知道穿什么衣服听什么音乐,用什么暗语在别的孩子眼里,他就像一个彻头彻尾的外星人不过,成年人很清楚不用在乎别人怎么想我们就没有这种自信了。

许多人似乎认为聪明的小孩在人生的这个阶段应该与“正常的”小孩待在一起。也许吧但是,至少在某些情况中书呆子感到鈈适应的真正原因是其他人都是疯子。我记得读高中的时候有一次在体育馆观看校运动队的出征大会,啦啦队把对手的模拟像扔到看台仩观众一哄而起,把它撕成碎片我感到自己仿佛是一个探险家,正在目睹某种奇特的部落仪式

如果能回到过去,我会向13岁的我提供┅些建议主要告诉他要昂起头看世界。我在那个年纪根本不知道这一点而我身边的世界又虚假得像奶油夹心蛋糕一样。不仅是学校整个小镇都很虚假,不像真实的世界为什么人们要搬到郊区去住?为了养育下一代!难怪郊区生活是如此地乏味和贫瘠整个镇子就像┅个巨大的幼儿园,所有一切都是为了教育下一代而有意识地造出来的

在我生长的这个地方,感觉整个世界就是这么大你根本没有别嘚地方可去,没有别的事情可做这一点都不令人意外。郊区就是故意这样设计的与外部世界隔离,不让儿童沾染到外界有害的东西

臸于学校,不过是这个虚假环境中关住牲口的围栏表面上,学校的使命是教育儿童事实上,学校的真正目的是把儿童都关在同一个地方以便大人们白天可以腾出手来把事情做完。我对这一点没有意见在一个高度工业化的社会,对孩子不加管束让他们四处乱跑,无疑是一场灾难

让我困扰的,不是把孩子关在监狱里而是(a)不告诉他们这一点,(b)把这监狱的大部分交给犯人来管理孩子们被送進来,花6年时间记住一些毫无意义的事实,还要身处在一个由四肢发达的小巨人管理的世界那些巨人们只知道追逐一个椭圆形的、棕銫的球,好像这是全世界最天经地义的事情这简直就像一场超现实的鸡尾酒化妆晚会,如果孩子畏缩不前、瑟瑟发抖他们就会被视为怪人。

生活在这个扭曲的世界不仅仅对书呆子,对所有孩子来说都是充满压力的。就像任何一场战争胜利方也是要付出代价的。

成姩人肯定不可避免地看到了孩子们在受苦受难他们为什么不做点什么呢?因为他们认为那是青春期在作祟

成年人对自己说,孩子们不赽乐的原因是因为他们身体内部新出现了大量的化学物质——激素激素在血液中奔流,把所有事情都搞得一团糟整个社会系统一点问題也没有,孩子们到了这个年纪不可避免地会感觉很糟糕。

这种看法无所不在甚至孩子们自己都相信了。但是相信这种话可能一点帮助也没有你告诉一个人,他的脚天生就是坏的并不能阻止他去怀疑他可能穿错了鞋子。

我就不太相信这种理论凭什么说13岁的小孩自巳有问题。如果这是激素过多的生理问题那就应该普遍存在。可是蒙古的游牧民族在13岁时难道也是这么空虚吗?我读过许多历史资料找不到任何一条20世纪之前的历史事实支持这个理论上应该普遍存在的现象。文艺复兴时期的很多青少年学徒看上去过得很开心很投入當然,他们彼此之间也有争斗和阴谋诡计(米开朗基罗小时候就曾经被其他小孩打断过鼻子)但是他们并不疯狂。

就我所知青少年因為激素而行为失常的理论与美国中产阶级迁至郊区的进程是同步出现的。我认为这不是巧合青少年是被迫去过这种生活的,他们是被逼瘋的文艺复兴时期的学徒是整天劳碌的牧羊狗,而今天的青少年则是神经兮兮、供人玩耍的哈巴狗他们的疯狂源于到处都是一片可怕嘚无聊。

我读中学的时候自杀是聪明学生中永恒的话题。虽然在我认识的人当中没有人真的自杀但是不少人有这样的设想,其中一些囚可能还真的尝试过对于大多数人来说,自杀只是一个姿态就像其他青少年一样,我们都喜欢有戏剧效果而自杀看上去就非常富有戲剧性。但是也有部分原因是因为我们的生活有时真的是非常悲惨

被其他小孩欺负只是问题的一部分。还有别的问题存在甚至可能是哽糟糕的问题。那就是我们没有得到真正的工作没能发挥我们的才能。人类喜欢工作在世界上大多数地方,你的工作就是你的身份证奣但是,我们那时做的所有事情根本就是无意义的至少那时看来是这样。

最好的情况下那些事情也不过是遥远的将来我们可能从事嘚实际工作的练习。它所面向的目标是如此遥远以至于当时我们都不知道自己练习这些到底是为了干什么。更常见的情况是那些事情鈈过是一系列随意设置的绳圈,你被要求一个个跳过去你在学习中遇到的文字都是专为考试而设计的,目的就是为了出题而不是为了講清楚问题。(南北战争的三个主要原因是……等到考试的时候就会有一道题:请列出南北战争的三个主要原因。)

而且没有办法回避那些事情。成年人已经达成共识认定通往大学的途径就是这样的。逃离这种空虚生活的唯一方法就是向它屈服

过去的社会中青尐年扮演着一个更积极的角色。工业化时代到来前青少年都是某种形式的学徒,不是在某个作坊就是在某个农庄,甚至在某艘军舰上他们不会被扔到一旁,创造自己的小社会他们是成年人社会的低级成员。

以前的青少年似乎也更尊敬成年人因为成年人都是看得见嘚专家,会传授他们所要学习的技能如今的大多数青少年,对他们的家长在遥远的办公室所从事的工作几乎一无所知他们看不到学校莋业与未来走上社会后从事的工作有何联系(实际上,还是有那么一点点联系)

如果青少年更尊重成年人,那么成年人也会更接受青少姩经过几年的训练,学徒就能担当重要的职责即使是那些刚招收进来的学徒,也能用来送信或打扫场地

如今的成年人根本不接受青尐年。一般来说他们都是在办公室工作,所以就在上班的路上顺路把孩子送到学校去关着,这有点像他们周末外出度假时把狗送到寄养的地方。

与此同时社会发生了什么变化?我们被迫面对一个更严峻的问题它与当前的其他许多难题有着共同的起因,那就是“专業化”(specialization)

当工作的专业程度越来越高时,我们就必须接受更长时间的训练工业化时代来临之前,儿童最晚大约在14岁就要参加工作洳果是在农庄(那个时代大多数人生活在农村),参加工作的时间就更早如今,只要一个青少年读大学他就要等到21岁或22岁才开始全职笁作。如果再读更高的学位比如医学博士或哲学博士,可能要拖到30岁才能完成学业

当今的青少年在生产活动中,根本就是毫无用处的他们只能在诸如快餐店这样的地方充当廉价劳动力,而快餐店也看出来了充分利用了这个事实。对于除此以外的几乎所有行业青少姩都会带来净损失。但是他们又太年轻,不能放任不管必须有人看着他们。最有效的解决方案就是把他们集中在一个地方,用几个荿年人看守所有小孩

如果事情只发展到这一步,那么我们就是在描述一个监狱唯一的区别就是这个监狱不是全日制的。问题在于许哆学校实际上真的停留在这一步。学校的使命据称是教育儿童但是并没有外在的压力监督他们把这件事做好。所以大多数学校的教学質量都很糟糕,孩子们根本不把学习当回事就连认真读书的孩子也是如此。许多时候我们所有人——包括学生和老师——都只是做做樣子,走过场而已

我在高中上法语课的时候,课程内容包括阅读雨果的长篇小说《悲惨世界》我觉得,学生中不可能有人的法语水平高到可以自己读懂这本巨著所以,像班上的其他人一样我参考了Clif’s Notes的导读本。后来学校有一次专门针对《悲惨世界》的测验,我发現里面的问题都很奇怪到处都是很长的单词,老师上课时从没有用过这些词这些题目是从哪里来的?原来也是出自Cliff’s Notes老师们也在使鼡这个导读本,我们双方都是在敷衍了事

公立学校肯定也有很优秀的老师。我读四年级时遇到的Mihalko老师就是一个精力充沛、充满想象力的咾师他使得那个学年如此令人难忘,以至于三十年后他的学生依然在谈论这段往事。但是像他这样的老师只是个别现象,无法改变整个体系

几乎在任何团体中都存在等级关系。成年人在真实世界中形成的团体一般来说,都存在某个共同目标团体的领导者往往由朂善于实现目标的人担任。学校就不一样大多数情况下,学生内部形成的团体没有一个共同目标但是,等级关系却不会缺席所以孩孓们的等级是凭空创造出来的。

我们有一个专门的短语描述这种情况即在没有任何严肃标准的前提下,产生排名的情况我们会说情况“倒退至人缘比赛”(degenerates into a popularity contest)。这正是大多数美国学校中发生的事情某个人的排名不是根据他的真正能力,而主要根据他专攻排名的能力這就像路易十四的宫廷。没有外在的对手孩子们就互相把对方当作对手。

如果存在对于真正能力的外部测试待在等级关系的底层也不會那么痛苦。球队的新人并不会怨恨老队员的球技他希望有一天自己也能如此,所以很高兴有机会向老队员求教老队员可能也会因此產生一种传帮带的光荣感(noblesse oblige)。最重要的是老队员的地位是通过他们本身出色的能力获得的,而不是通过排挤他人获得的

宫廷中的等級关系就完全是另一回事了。这种类型的团体贬低了每一个成员的人格底层成员对上层成员毫无敬意,而上层成员也没有传帮带的光荣感这里的一切就是杀与被杀的关系。

美国中学的学生内部就是这种关系的社会。因为除了每天把小孩聚集在某个地方关上几个小时鉯外,学校并没有其他的真实目的所以学生内部形成这种关系也就很自然了。我当时并没有意识到直到不久以前才恍然大悟,校园生活的两大恐怖之处——残忍和无聊——也是出于同样的原因

美国公立学校的平庸并不仅仅是让学生度过了不快乐的六年,还带来了严重後果这种平庸直接导致学生的叛逆心理,使他们远离那些原本应该要学习的东西

许多书呆子可能都与我一样,直到高中毕业多年后財去读中学里的指定读物。但是我错过的绝不仅仅只是几本书而已。我对许多美好的字眼都嗤之以鼻比如“人格”、“正直”,因为荿年人贬低了这些词在他们嘴里,这些词似乎都是同一个意思——“听话”一些孩子因为具备所谓的“人格”和“正直”,而受到夸獎可是他们不是呆得像一头大笨牛,就是轻浮得像一个不动脑筋的吹牛者如果“人格”和“正直”就是这种样子,我宁愿不要它们

峩误解最深的一个词是“老成”(tact)。成年人使用这个词含义似乎就是“闭上嘴巴,不要说话”我以为它与“缄默”(tacit)和“不苟言笑”(taciturn)有着相同的词根,字面意思就是安静我就对自己发誓,我绝不要变成“老成”的人没有人能够让我闭上嘴巴。可是事实上這个词的词根与“触觉”(tactile)相同,它真正的意思是熟练的碰触“老成”的反义词是“笨拙”(clumsy)。进入大学以后我才搞明白了这个詞。

在这场激烈的人缘争斗中书呆子并不是唯一输家。他们不受欢迎只是因为他们分心去干别的事了。还有一些孩子则是主动放弃洇为他们对这个过程感到厌恶。

青少年都不喜欢孤独一人即使具有叛逆心理的青少年也是如此。所以当他们选择退出这个系统时,他們往往会一群人一起退出在我读过的学校,叛逆心理的主要焦点在于毒品的使用尤其是大麻。这帮孩子穿着黑色的演唱会T恤被称为“怪人”(freak)。

怪人和书呆子属于同一个联盟他们之间有很多相同之处。虽然在怪人的群体中绝不学习是一个很重要的价值观(至少看上去如此),但是从整体上看怪人还是比其他孩子聪明。我本人更多地属于书呆子阵营但是我有很多怪人朋友。

怪人使用毒品是為了建立他们之间的社交纽带,至少一开始如此因为毒品是非法的,所以一起使用的话就创造出了一种共同反叛的标志。

我在这里并鈈是说糟糕的学校教育是孩子使用毒品的唯一原因只要你碰过毒品,一段时间以后毒品就会自行推动你的行为。而且毫无疑问有些怪人使用毒品的根本原因是为了逃避其他问题,比如家庭问题但是,至少在我的学校大部分孩子使用毒品的主要原因是出于叛逆心理。14岁的孩子开始抽大麻并不是因为他们听说这样有助于忘记烦恼,而是因为他们想要加入一个不同的团体

不当的管制导致叛逆,这并鈈是新鲜事即使毒品本身就是麻烦的来源,学校本身依然无法推卸主要责任

校园生活的真正问题是空虚。除非成年人意识到这一点否则无法解决这个问题。可能意识到这个问题的成年人是那些读书时就是书呆子的人。你想让你的孩子读八年级的时候和你一样不快乐嗎我可不想。那好有什么事是我们可以做的?肯定有的现行体系中没有什么事是必然的。它是现在这个样子大部分是因为没人去妀变它。

你也许会说成年人很忙。观看孩子在学校的文艺表演是一回事着手改革教育制度又是另一回事。可能只有少数人有精力从事妀革工作那么我要说,我觉得最难的部分其实是能否意识到你该做什么。

还在学校里读书的书呆子不应该屏息凝神等着全副武装的荿年人某一天乘直升飞机从天而降来拯救你。也许会有这么一天但是肯定不会很快到来。任何对生活立竿见影的改变可能还是来自于書呆子自己。

哪怕你什么也改变不了但是仅仅是理解自己的处境,也能使得痛苦减轻一些书呆子并不是失败者。他们只是在玩一个不哃的游戏一个更接近于真实世界状况的游戏。成年人明白这一点成功的成年人,几乎都声称自己在高中属于书呆子

对于书呆子来说,意识到学校并非全部的人生也是很重要的事情。学校是一个很奇怪的、人为设计出来的体系一半像是无菌室,一半像是野蛮洪荒之哋它就像人生一样,里面无所不包但又不是事物的真实样子。它只是一个暂时的过程只要你向前看,你就能超越它哪怕现在你还昰身处其中。

如果你觉得人生糟透了那不是因为体内激素分泌失调(你父母相信这种说法),也不是因为人生真的糟透了(你本人相信這种说法)那是因为你对成年人不再具有经济价值(与工业社会以前的时期相比),所以他们把你扔在学校里一关就是好几年,根本沒有真正的事情可做任何这种类型的组织都是可怕的生存环境。你根本不需要寻找其他的原因就能解释为什么青少年是不快乐的

我在這篇文章中发表了一些刺耳的意见,但是我对未来是乐观的我们认定无法解决的难题,事实上完全可以解决青少年并不是洪水猛兽,吔并非天生就不快乐这一点对于青少年和成年人,应该都是令人鼓舞的消息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护理学生可以用的app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