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现在是一个没法在上海18年中考没法走后门了的初二学生 不想去外地上 成绩不差 能去哪里上呢

同一个班,学生的成绩差别为什么会如此之大!

本文为刘潇老师原创,首发刘潇老师微信公众号“刘潇老师有话说-ID:lxaio418”

在任何学校的任何班,相同的老师,带上一学期,或者带上几年,最后同学之间的成绩都不会相同或相近,甚至差别会非常大。

这种差别又是怎么形成的?

我带的三个班在进行完一期课后进行了阶段小测验,参加测验的一百二十多位学生中,最高分100分,90分以上有24人,80分至89分的有42人,60分以下有14人。

高分和低分之间,竟有这么大的差别。

对比卷子,80分段和90分段的差别,大都是计算错误的丢分,如果把计算错误避免了,大多数80分段的学生,就会进入90分段。

所以说,80分段和90分段,大多数学生的差别,不是知识没学会的差别,而是算对题算错题的差别。

这种差别并不一定固化,这次没出错的学生,不一定永远不出错。这次出错的学生,也不一定下次还出错。能稳在班级前列或年级前列的学生,总是少数,很多学生在不同的考试中处于上窜下跳中,上次没出错,排到前边了。这次算错了几道题,又跌到深渊了。

这种情况在名校名班越发明显。

从这个角度来说,平时的一个小测验,考的好了,也别飘飘然。考的差了,也别昏昏然。

把平时的考试看做学习中的过程,试卷反映的是一段学习状态。别在乎成绩的高低,分析试卷以总结经验教训,能给下一步的学习寻找出方向性指导并在以后的学习过程中进行纠偏,就会拿到最终的优秀成绩。

这次小测验,卷子发下后,有两位学生拿着卷子找我,称我给他少扣分了,我看后确实如此。

不为平时的成绩而学习,这才是学习的态度,就能拿下最终的好成绩。

但大多数情况是,考试的时候总想抄别人,卷子一发下来,找一下这给他少加了,那给他判错了,都在为能多得几分而寻找,却少有分析卷子总结经验的。

长此以往,成绩怎会没有差别?

而对于成绩在80分以下的学生,不仅仅是计算上的错误,还存在知识性的错误,也就是有没掌握到的知识点。

成绩越低,计算性错误越多,有学生因计算性错误能丢掉30多分。对于一位60多分的学生,如果没有计算性错误,和90多分的学生有什么差别?

但是,反映在试卷上,就是30多分的差别。

因计算丢分三四十分的学生是个例,成绩越低的学生中,丢分的主要原因是有不会的知识点。

成绩越低,不会的知识点越多。

那么,这些差别是怎么形成的?

无论是计算性错误,还是知识点存在漏洞,都是习惯性的差别。

没有好的听课习惯,没有好的作业习惯。

上课看漫画、玩手机、乱涂乱画,老师看见了还能提醒下,可是有人上课走神、开小差,坐在那里静静的心猿意马,老师总不能钻到学生脑子里,这就给知识漏洞创造了机会。

作业不认真完成,老师不催就不写作业,老师催了就把老师应付下,抄同学的作业,从网上抄答案。不会的问题不是想办法搞会,不懂装懂,得过且过。

我的学生升入中学后,家长在群中讨论,甚至有名校重点班的学生,抄作业风都比较浓。

学校越有名,作业量越大,难度也越大,对于一些学生来说,应付难度大数量大的作业的最简捷方式,就是一个字:抄。

家长们在群里说,把老师气的没办法,要求学生把填空题、选择题的解题过程也要写出来。

看到家长在群里计论这个,我说,就是要求把填空题、选择题的解题过程要求写出来,还是能抄,无非是多抄一些字而已,从根本上并解决不了问题。

若知道这些,也许就能明白在名校的重点班里,也会有学生连普高线都上不了。在二类学校里,也会有学生在中考时能杀进名校。

这些不良的习惯,与其说是习惯的问题,不如说是态度的问题。

下边这道题,可以说是送分题。

但是,这类题却是很多学生常出错的问题。在课堂上再三强调,括号前是减号时,去括号时要变号,三遍五遍的让学生练。

可是,你强调你的,我错我的,根本就没在一个频道上。甚至在考试前强调说明天考试要出这道题,考试的时候还是有人要出错。

这不是不会的问题,这不是习惯的问题,这是把学习就不往心上放的问题!

有一次上课,让学生课堂练习,我在教室里转着看娃们作练习的情况。转到一位学生跟前时,他突然抖了一下。

我感觉不对劲,把他的练习本拿开,下边放了一个手机。原来他在讲义和练习本中间,留了一条二厘米的缝隙,下边压着手机正在玩游戏。

如果他不抖那一下,也许我发现不了他。

这不是习惯的问题,这是不是学习态度的问题?

如果一位学生把心思不用在学习上,用在了和老师逮猫猫上,他的学习成绩怎么能好?

当然,在课堂上像这样做与课堂无关的事情的学生是少数,但是,一下课就围在一起玩手机的学生,不是少数。坐在教室开小差的,不是少数。

我几乎在每个班上都强调过:在我的教室里,不允许任何人玩手机。如果让我发现了,手机就成我的了,刘老师是财迷,只要手机到刘老师手里,就要不回去了。

可是,管住表面很简单,要启动起不爱学习学生的学习动力,实在是太难。

有些学生,只要老师在课堂上把知识点说一遍,以后就永远不会出错。

有些学生,老师在课堂上反复强调知识点,再三的练习容易出错的地方,那怕是提起他的耳朵给他专门强调,该错他还是要出错。

其实这不仅仅是学生的问题,成人的世界也是这样的问题。

身边是不是总有人每天把事处理的井井有条。

身边是不是总有人每天丢三拉四把事搞的一团糟。

井井有条的人,是不是学生时代就是井井有条?

丢三拉四的人,是不是学生时代就是丢三拉四?

我出生于70年代的农村,生活贫穷,视野狭隘。上初中时,只知道最牛学生的出路是考中专。

上初二时,我的数学和物理几乎是一路满分拿下,上初三时,当时的物理课本第一章是光学,单元测验,又让我以班第二的成绩拿下。后来,在学到电学时,我却搞不明白了。当时物理老师就是我的班主任,他为了训练我们的作题速度,每次上课前,油印一页题,五道左右,要求我们在15分钟左右做完,当场批成绩,老师不停的在讲台上喊着,谁谁谁100分,谁谁谁90分,快交,快交。

眼看着这个同学交了,那个同学交了,我就是做不出来,做不完,把我急的就是交不到前边去。

然后,我每天晚上放学后,自己找三道电学题练习,坚持了两周,我就成我们班第一个交的了。

我的英语在初一和初二时就没及格过,进入初三后,我知道如果英语突破不了,我的考学是没有希望的。我就在每天晚上放学后,自己做一套往届的中考题,做完后自己看着答案批改,然后纠错,把该记的单词、短语、语法、句型,都记住,第二天把前一天做错的复习下,然后再练一套新卷,就这样,坚持了一学期,我的英语成绩就走到了班级前列。

(我们当时是要在学校上晚自习的,大概在晚上9点钟前放学。放学后我再自己给自己找那么多的题做,每天睡觉大概会在12点钟左右了吧。那时我们早晨要上早读,大概是在清晨6:30要进教室。)

第一学期期未考试时,数学卷最后一道大题我不会做,我后边坐的是一位我的好朋友,学的也非常好。也许是他看见我最后那道题空着,就写了一个纸条扔给了我,却掉在了桌子下边。

如果不捡,让监考老师发现,我俩可能就会被处理。我乘老师不注意,弯腰捡起那个纸蛋,顺手装在了衣兜里。交卷后,看也没看,把那个纸条扔进了垃圾框。然后拉着那位同学,让他给我把那道题讲明白了。

我没捡,这次考试少得了几分,是我的真实水平,但并不防碍我把不会的搞懂然后下次考个好成绩。在最后的中考时,我也确实取得了压倒性的优势成绩。

如果,我抄了,这次考试多得了10分,我在全班排名上有了面子,老师高兴一下,家长高兴一下,可是,我还会有以后的我吗?

中考报名前,我给父亲说,我想考大荔中学。

我至今还记得我老爸和我当初的对话:考中专吧,考上了就有工作了。如果考大荔中学,三年后还不知道是个什么样子。

再没有一句多余的话,我就去学校报了师范。

工作后,我来西安进修。

人生第一次走进大城市,人生第一次走进大学,我才知道天下有这么好的城市,我才知道天下有这么好的大学。

西安别人能住,为什么我就不能住?

西安交大别人能上,为什么我就不能上?

出生于上个世纪70年代初的农村,我在农村生活了三十年,我在贫穷中生活了三十年,我曾经目光狭隘,但我没有永远目光狭隘!

我能想到的,我都做到了。

可以说,贫穷不一定能限制人的梦想,但富裕能!

我并不是有什么良好的习惯,我只是有着良好的人生态度!

只要有了好的态度,就会有好的习惯!

如果现在的学生能有我当年的学习态度,个个都能上北大、清华。

可是,只能是可是,绝大多数除了吃喝玩乐有追求,再无其他的追求,所以成功的路上并不拥挤,班上优秀的学生是少数,重点大学是少数,能考重点大学的也永远是少数。

那么,学生的良好习惯和不良习惯,又是怎么形成的?

那么,学生的良好态度和不良态度,又是怎么形成的?

根源性因素,都是来自于家庭,来自于家长的态度。

那种从娘胎里出来就天生爱学习的孩子,有没有?

有一位家长给我说:刘老师,我都能愁死。

家长说:我娃一天就知道学习,一回家就学习,让她出去玩会,拉都拉不出去。

别说百里挑一,千里都难挑一。

这样的学生如神般的存在,但是,他如此的凤毛麟角,并不影响任何人的进步。

他可以存在,也可以不存在。

对于绝大多数学生来说,学习成绩的优良中差,和家长的态度、和家长对孩子学习的关注度,成正比。

下边这个贴子,是截屏于一位家长的朋友圈。这位家长转发这篇文章时,跟了上边这个评论。

有人写文称,陪孩子学奥数是上辈子造了孽,而且这类文章能一呼百应。

而这位家长转贴时却评论说:家长的心态好,陪读奥数就是亲子活动。

我不想吹捧奥数误导别人,只是想通过这件事说明:面对同一件事,不同的家长,不同的态度,观点可能是截然不同的。

肯定有对有错,但是,当事人都不会认为自己错,而且都固执地坚持认为自己是对的,别人是错的。都会坚持自己的观点,也都坚持自己的做法,当然会产生不同的结果。

就是这位家长,孩子小学上的是城中村小学,小升初考进了最牛校之一的重点班,上初中后,除了几个画画类的兴趣班之外,初中三年再没报任何文化课的课外班,中考进了本校的本部高中。

可以说,是家长的态度,从孩子一出生就在言传身教中带给孩子的认真的态度、专注的作事方式。学生已经离开我的课堂三年多时间,但是,至今我还记得学生坐在我课堂上的那一双全神贯注的眼晴,可以说,学生把课堂上的时间一秒也不浪费。

但是,很多学生,在学校的课堂上走神开小差,然后又奔忙在课外班的课堂上继续走神开小差,整天看着似乎很忙碌,最后却是一事无成。

看他们任何文化课的课外班都不报还能上本部,就有人说了,能上校本部,要么是走特长加分了,要么是有硬关系走后门了……

却没人反思自己曾经带孩子的做法不对,却没人反思自己的孩子上课不专心、学习不认真。

有人说:批作业是老师的责任,作业让家长批改,还要老师干什么?

然而,却有人就是愿意自己给娃改作业。

下边是最近两位家长给我的留言:

几年前,我不小心把一位学生的作业改错了。

家长给我打电话,问我:刘老师,我把娃的作业认真看了,感觉有一道题没做对,为什么老师给批的是对的。只是有疑问,想和老师请教下。

听家长把答案说了后,我感觉确实是我批错了。

把老师已经批改过的作业,还能仔细的再核对一遍,不知这样的家长有多少?

而这位学生,已经在工大附中上高二了。

十多年前,我还上研究生时,带家教,带过一位小升初的学生

到练真卷阶段时,我让家长把答案收起来,避免孩子抄答案。

每次上课时,我看学生的真卷作业都作的很好,感觉挺有成就感的。有一次讲完课,还有十来分钟时间。我就翻开真卷,找到学生作过的一道难题,让他把这道题的思路给我说下。

结果,他吭哧了半天,说是忘了。

我就有些奇怪,卷子上写的思路这么清晰,怎么就会忘了。

我没说啥,再次上课时,就专门找了刚作过的真卷上的一道题,让他给我讲,结果又说是忘了。

但我不敢轻言下结论娃抄作业了,又试了一次,还是说他忘了。

我就找来了家长对证,家长坚持说,答案他们收着呢,娃不可能见到。

可是事实却在那放着,再三追查下,孩子承认了:是他自己又买了一本,每次都是抄答案完成的作业。

还好,我这是上一对一,很快就让我发现了,还能挽回。

到六年级练真卷时,每次来上课,有位家长都会兴奋的给我说:刘老师,娃这周练了几套真卷,都是90分左右。

每周来上课都说,每周来上课都说。

进入11月份,开始模考了,第一次,得了30来分。

家长给我说:娃那天考试时发烧了。

第二次模考,又是30来分。

家长说:娃一考试就紧张。

该点考了,家长给我说让我帮她在她家附近再找个有考试机会的点。

我给一位她家附近的辅导班的校长说:这娃学的特别好,你收下,一定会给你赚一个名校指标的。

家长带娃去了,人家让答份卷子看看娃的水平,又是一个30来分。

家长这下子才急了,开始追查原因。

和上边的例子一样,家长把答案收了,娃自己又买了一本。每次都是抄答案,而且还从来不抄100分,都是抄个90分左右。

家长发现了,点考也开始了,无法再挽回。

有些不经意的失误,可能会是一辈子的失误。

几年前,有一次课后,学生走完了,剩下一位孩子在问问题,这时,她妈妈来接她,坐在教室后排的座位上,手里什么也没拿。

学生问了我几个问题后,回头给妈妈说:妈妈,问完了。

学生妈妈说:你不是第几页的第几题还不会么。

学生说:那个题我已经会了。

学生说:唉呀,我真的会了嘛。

我看娘俩杠上了,就说:既然会了,那你给老师把思路说一遍。

学生给我说了思路,不完美,我又给学生着重强调了下。

我很惊讶的是:学生妈妈来接孩子,空手,什么也没带。但是,当孩子问问题时,她能知道孩子在第几页的第几题还没问。

后来我把此事的经过放在了当年的家长群里,想给大家起个榜样的作用。

这位妈妈在群里回应说:她是个虎妈,尽管她对奥数也不懂,但是,孩子那道题明白了,那道题不明白,她这个当妈的绝对心理很清楚。从孩子出生到上学,她觉的自己很累,但是,当进入到六年级以后,她突然感到好象一下子轻松了。因为娃似乎会自己安排生活,安排学习了。

这位学生,当年拿过世奥赛的一等奖,拿过希望杯的一等奖,现在,已经在高新一中校本部读高二了。

不想强调让每一位家长都要批改作业,但是,孩子作业是否及时完成了,孩子的作业写的是否工整,孩子作业中不会的问题是想办法搞懂了还是抄的答案,家长应该知道。

但现实中的情况是,大多数家长都不知道。

对于老师来说,带一个班就有五十多本作业,一般情况老师还要带两个班,每天就是一百多本作业。

老师可以批改作业的错对,老师却无法知道学生的作业是自己作的,还是抄的。

批改作业是老师的责任,可是,老师给抄来答案的作业批了对号,谁来承担这个责任?

去年中考前,我有位学生在最牛校的历次模考中都是排在年级前列,稳上该校高中了。

家长问我:刘老师,你知道工大附中的高中用的是那个版本的教材不?想让孩子提前看看。

我不知道,就问了往届带过的五位在工大附中上高中的家长,竟然没有一位给我能顺嘴说出来孩子用的是什么版本的教材,都说晚上回家后看了再给我回复。

这几位家长在小升初时都是特别认真跟的特别紧的家长。

我奇怪地问他们:娃上高中了,难道你们就这么的不操心了?

家长说:不操心了,娃自己已经会安排他的学习了。

就如一棵树,在小树苗的成长阶段,用心扶一把,让他们长直长正,当树长大了之后,就无须外力了。

但是,在小树苗向歪的长的时候,没人发现,也没有去扶一把,已经长歪了才想起扶它,没用了,就是费力地把它掰断,也不起作用了。

有的孩子上高中了,家长就开始不操心了!

有的孩子上高中了,家长就开始操心了!

有些操心是有用的,有些操心是无用的,所以,龙永台说:教育是有时效的,家长不可偷懒那十年。

有家长问我:刘老师,向你请教,怎么才能管好孩子?

有家长问我:刘老师,向你请教,怎么才可以不去管孩子?

有家长说:我就希望学校少上课多放假,我就能多带孩子学些东西。

有家长说:真希望快点开学,早点把他扔给老师,都快烦死了。

我的孩子我都在尽可能的多陪伴他,我孩子的作业我都尽可能的亲自去查阅,我怎么知道如何教给你去不管孩子?

教育部在减负,我的希望倒是能上半天学最好!

教育体制问题再大,也有家长能带着孩子顺利上岸。

其实,无需责怪教育体制的不公,也许是自己在育儿之始,就在思路上,就在态度上,存在了问题,只怪自己没有做出别人那么多的付出。

觉的是造孽就是造孽,觉的是亲子活动就是亲子活动。

是家长的不同态度,才有了孩子的不同态度;是家长的形形色色,才有了孩子的形形色色;是家长的不同,才产生了孩子的不同。

孩子是有禀赋差异的,孩子和孩子有着很大的不同。

对于家长来说,一个叫努力培养,一个叫平静的接受。

我也是这样,我一方面在努力培养,我一方面在平静的接受。

只要在认真中努力,娃就会在进步,就会有好的收获。

就如看待一棵树苗,昨天去看,它没长;今天去看,它没长;明天去看,它还没长。

可是,一年时间没去看,它却要长成大树了。

只要家长在陪伴中放手,前紧后松,孩子也许不会明星天下,但他绝不会被大多数人扔下。

以年为单位看待孩子的成长,家长不必急躁!

只要家长有正确的态度,有正确的作法,孩子就会与众不同,孩子就会成为班级前列的那一位,不必每天都为没有发现他的成长而烦恼!

有时候,要认可并接受孩子偶尔的失误。

平时的小测验,就是暴露问题呢。只要把问题暴露在正式考试之前,都是好事情!

对于有着正确学习态度的人来说,平时小测验中暴露出来的问题越大,下一步的收获才越大。

可是,大多数人却是盯着一次小测验的失败而沮丧不前了。

强大,并不是因为你某一次赢了,而是在你输了千百次之后,还能继续前行。

郎平说:什么是中国女排精神?就是明知道不会赢,还要坚强的站起来去拼搏。

其实,很多孩子在成长过程中的失败,不是孩子的失败,而是家长的失败!

最伟大的成就,往往是用最笨的方法获得的!

有时候,随波逐流而选择的能够抢跑的快速之路,并不一定是最快的。

家长的认识不同,孩子怎能相同?

学生的"成绩"问题,其实不是成绩的问题!

本文为刘潇老师原创,首发刘潇老师微信公众号“刘潇老师有话说-ID:lxaio418”

一、有些学生的成绩问题,其实是“坐不住、注意力不集中、不爱动脑”的问题。

成绩不好只是表象,有些学生成绩不好的原因是好动,在课堂上开小差,做小动作。在家里做作业时一会喝水,一会又吃东西,一会又上厕所,一会又左翻翻右动动。

很多学生作业十 一二点作不完,其实不一定是作业多的作不完,而是没效率。有些学生一两个小时能完成的作业,另一些孩子能三四个小时还作不完。

除了作作业时好动效率不高之外,在学校课堂上没认真听课导致没听懂不会作,也是作业拖延的原因。

1、幼儿园时候,让孩子堆积木,做拼图,读绘本,可以训练孩子能坐住的习惯,能提高孩子的动手能力、阅读能力,能增强孩子的专注度。

如果回家后把孩子交给电视、交给电子游戏,那么,无论给孩子选的是多么好的幼儿园,也注定是一个输在起跑线上的童年。

2、小学低年段,让孩子学下棋,无论是围棋、国际象棋、还是中国象棋,或者让孩子学机器人。

前边说,有些孩子的成绩问题,其实是“坐不住、注意力不集中、不爱动脑”的问题。而让孩子下棋,恰能解决这些问题。

在下棋的过程中,要坐住,注意力要集中,还要动脑子,同时,在下棋中的输赢,能增强孩子的争胜欲望和耐挫能力。

谁下棋都想赢,与同水平者下棋,有赢的可能,就能提高孩子的争胜心。但是,谁也不可能总是赢,在输的过程中,孩子收获的是要承担输的后果,也能增长孩子耐受挫折打击的能力。

所以说,低年段的孩子成绩差,也许需要的不是补文化课,而是补习惯,补能力,补心性。

二、有些学生的成绩问题,其实是不懂规矩的问题。

比如说有些学生上课吃东西,老师看见了提醒一声:认真听课,不要吃东西。结果是孩子不是停止,而是挑衅的再吃几口。

比如说有些学生上课玩手机,有的是把手机压在练习本下边偷偷的玩,有的是低着头放在桌下边玩,老师看见了提醒一声,懂点事的收敛一下,老师一转身又开始玩了。不懂事的反过来对老师怒目而视,老师又能怎么样?

谈话,没效果。把手机收了,娃跳楼了、出走了,谁的责任?传到网上了,引来家长一片侵犯学生稳私的讨骂声。

当孩子在家里被爸爸妈妈惯着,被爷爷奶奶宠着,爸爸妈妈爷爷奶奶的话他可以不听,以自我为中心,没养成规矩的习惯,他就不会把老师的教导放在心上,反而会认为是老师干扰了他的自由。

学习成绩好的学生,都是懂规矩的孩子,不存在上课玩手机、吃东西、开小差做小动作这些情况,更不用说是会存在老师教育不听的情况了。

要想让孩子成绩好,就从小要教育孩子懂规矩。别以为孩子的成绩都是老师的责任,如果家庭没给孩子立下规矩,就是给孩子找一所最好的小学,也是一个输在起跑线上的童年。

三、有些孩子成绩不好的原因,是“懒‘。懒于动脑,懒于动手,干什么都是懒洋洋的样了。

其实这都是家长培养的结果!

家长给孩子从小就把吃的、喝的、穿的、用的,该准备不该准备的,都准备的妥妥的。四五年级的孩子不会系鞋带,不会关窗户,不会开冰箱取东西,不会整理床铺,不会做简单的家务,比比皆是。

在生活中孩子养尊处优,什么也不用想,什么也不用动,什么也不用作,生活中形成了“等、靠、要”的习惯,落在学习上,也是等着要一个结果,靠着抄一个答案。

家长大都是把孩子当宠物养,然后又希望孩子在丛林中表现优秀。

家长为孩子扛住了一切,又希望孩子扛住世界。

孩子扛不住,家长不是反思自己的教育方式不对,而是咒骂教育环境太糟糕。

如果想要孩子的成绩好,就从小培养孩子的生活能力,就不要把孩子当宠物养。

四、有些孩子的成绩问题,可能是身体的问题。

最近有几个初三的家长和我交流,都是当初学习非常猛的学生,但到初二初三后成绩开始下滑,不是学生不学,也不是学生智力不够,而是身体状况、精神状况不好。

这种情况在好学校特别是在名校比较多见。

少数在小升初学的很猛的孩子,进入名校后在初一时还能保持在年级前列,但随着课程的增多,作业增多,难度增大,压力在增大。学生的身体和精神状态慢慢开始跟不上,经常处于高压高节奏的环境里,孩子的免疫力就会下降,学生的身体健康就会出问题,经常请假上医院看病,最后学习跟不上,还把娃身体拖垮了。

所以说,在孩子的小学段,一定要培养学生的运动爱好和习惯,学生什么爱好都可以没有,但一定要有运运爱好,学生会受益一生。不要为了追求那一点点可怜的分数,把学生的身体搭进去了。

其实,像马云、马化腾、任正非,无论什么时候,都是精神抖擞的样子,这些精英每天都是坚持锻炼身体的。

俞敏洪在一次讲演时说:我很注意保持身体健康,每天早晨起床的第一件事,就是跑步1到2千米,以最快的速度跑完,每天都跑得大汗淋漓。

在一篇介绍小布什总统的文章里写道,”小布什总统每天坚持长跑,五千米成绩很不错。“

在一篇报道中看到,2006年陕西高考理科状元,高新一中的闫欣同学,是咸阳娃,住校。每天坚持和老师一块晨跑。高考完后,老师想着她就不来了,没想到,当老师到操场时,她已经在等着老师了。

所以说,优秀者的优秀,并不仅仅只是成绩上的优秀。成绩的优秀,是一种习惯的优秀。

另外要注意,孩子和孩子之间是有差异的,有些孩子内向、脆弱、接受力慢,但上进心却特强,这样的孩子要慎重考虑最牛校。选择名校,就是选择压力。校越名,压力越大。内向的孩子有压力释放不出来,就会把孩子压出问题,别说是学习出问题了,精神都会出问题,到那时,就晚了,孩子的成长是不可逆的,家长要根据娃的实际情况给娃选择学校。

五、有些学生的成绩问题,是责任心的问题。

孩子只要“能坐住,注意力集中,爱动脑”,就会是一位成绩优秀的孩子。只要有责任心,什么都能做好。

如果,能把学习上升到“责任”这一高度,那就会成为精英。

这种责任可以是对自己未来的负责,也可以是家庭责任的承担。如果说,再能上升到象周恩来总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让我们相会于中华腾飞世界时”这种崇高的理想,那将会成长为人中龙凤!

成绩问题,其实不是成绩的问题,成绩的问题其实是品质的问题,是素质的问题。

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并不对立!

谁说娃会学习就不是素质?

以应试为目的的高考排序所选拔出来的北大、清华这些九八五重点大学的学生,难道就没有全国十大民办大学的学生素质高?就没有没考上大学的学生素质高?

成绩不好只是问题的表象。

要成绩,就要曲线救国,要农村包围城市,要围魏救赵,把影响成绩的不利因素解决了,自然就有好成绩了。

成绩不好,不一定是需要补课,而是要补习惯,补态度,补品质!

在小学段,孩子的成绩问题,其实是家长的问题。

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的一项面向全国的大型调查

作者:崔允漷,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所长

对于家庭学习支持与介入行为区分出放任型、陪读型、问题干预型和严管型等四种不同类型。

统计结果显示,在四种类型中,基本不管孩子学习的放任型家庭占所有家庭的一半以上,高达53.5%。其次是对孩子学习监管少但在遇到孩子不做作业等问题时比较强势的问题干预型家庭占比20.9%;接着是对孩子学习有监管且要求严格的严管型家庭占比17.8%;最后是对孩子学习进行强有力监督和辅导的陪读型家庭,所占比例为7.9%。

四种类型在不同教育水平和不同收入水平家庭上的分布数据分析显示,拥有专科、本科或研究生等学历的父母倾向于采取陪读型的支持与介入模式,占到50%以上,并且几乎没有家庭采取放任型模式。

高中/中专及以下学历的父母更多采取放任型的支持与介入模式;未受过学校教育的父母更多采取问题干预型模式,比例都高达50%以上。

可以说,高中/中专学历是陪读型家庭的重要分界线,学历在此之下的家庭较少存在陪读型模式,学历在此之上的家庭陪读型所占的比例则越来越高。

就不同类型家庭的支持与介入表现而言,陪读型家庭和严管型家庭的总体表现好于放任型家庭和问题干预型家庭的总体表现。

在学术性学习结果方面,陪读型家庭的子女成绩最好,严管型家庭的子女成绩较好,放任型家庭的子女成绩较差,问题干预型家庭的子女成绩最差;在非学术学习结果方面,子女的表现依次是严管型家庭高于陪读型家庭,陪读型家庭高于放任型家庭,放任型家庭高于问题干预型家庭。

家庭学习支持与介入的类型比家长的受教育水平更能预测子女学习结果的变异。

总体上,无论是子女的学术成就还是非学术成就的差异在不同学历的家庭上基本呈现一致性的特征,即学生的学习结果不会随家长学历的变化发生大的改变。学生学习结果的差异主要是由家庭支持与介入的不同类型导致的。并且四种类型相比的话,严管型家庭子女的学习结果通常是最好的,其次为陪读型,再次为放任型,最差的是问题干预型。

以学生的学术性科目学业成绩为例,与家长教育水平相比,家庭学习支持与介入类型是更重要的影响因素。同样,在其他非学术性学习结果上,也是如此。

一般情况,家庭学习支持与介入类型与家长教育水平有一致性,但值得重视的是一些例外的表征,这主要体现在最低学历和最高学历的家庭中。

就学业成绩而言,父母是研究生学历的家庭中,陪读型家庭子女的学业成绩要高于严管型家庭的子女的学业成绩。就学习动机而言,在父母“未受过学校教育”的家庭中,严管型家庭子女的学习动机比问题干预型家庭子女的学习动机还要低。就自我效能感而言,在父母是研究生学历的家庭中,问题干预型家庭子女的自我效能感比严管型和陪读型家庭子女的自我效能感反而要高。另外一个独特的现象是,在父母是本科学历的家庭中,采取放任型模式的家庭,其子女各方面的学习结果都最差。

总之一个,在该项全国性调研中得出的结论:放任型家庭中成长起来的孩子,学业成绩与非学术性成就都较差。

孩子的成绩问题,是否是家长的问题?

孩子今年要中考了,成绩还可以,推优的可能性有,但也不能保证,所以可能还得自荐,数理化方面暂时还未有奖项,语文方面拿过一些奖,但也不知是否有用?想请问自荐是不是就是参加高中... 孩子今年要中考了,成绩还可以,推优的可能性有,但也不能保证,所以可能还得自荐,数理化方面暂时还未有奖项,语文方面拿过一些奖,但也不知是否有用?想请问自荐是不是就是参加高中学校的自主招生?有人说完全凭成绩,也有人说得搞关系,到底什么最重要呢?是不是完全公平透明还是有走后门的可能性呢?希望有过这方面经验或知道这方面情况的朋友告诉一下或者指点一下吧,谢谢啦!

可选中1个或多个下面的关键词,搜索相关资料。也可直接点“搜索资料”搜索整个问题。

首先纠正一点,如果你决定推优的话那么是没有自荐资格的,推优自荐两者取其一,意思是一旦推优失败就只能选择裸考,推优是完全拼成绩没得说的(我说好的学校,差学校你也没必要让孩子推优了不是......),因为要网上公示的,但是自荐就有点门道了,因为自荐是任何学生都可以填写申请表,然后去对方学校笔试面试,如果你有本事打通点关系,自荐就是一个形式了。不过现在因为每个学校都在抢生源,所以这样的后门很难开,如果中考实在没考好,可以想办法借读,就是学籍留在中考考上的那所学校,但是出一笔钱让你的孩子到好的学校去念书,当然这笔前肯定是不便宜的......

我是推优的,因为有些竞赛成绩,自荐的话我们学校(交大附中)是分为笔试和面试两部分(推优只有面试),考试包括语数外物理化学政治地理等等乱七八糟都有,要考挺长时间的,填自荐表格的时候最好对写写自己在学科竞赛方面的成绩,还有一模二模的成绩,这些都挺看重的。

1 如果想走后门的话,最多的是推优。不过要看学校,有的学校按照排名死严死严的,有的全都是开后门的,什么什么的孩子啊。推优的话如果不是四大名校,还有七宝建平之类的,其他市重点随便你,没人和你抢。

2 自荐的话,我去的时候,考了试,按排名录取,还比较严的。这方面的话,应该凭本事吧,当然不保证了。自荐的话,最好是数理化方面的奖,没有的话,一摸二模区排名很好也是非常看重的。不过还是会考试检验一下水准。

总而言之,能上很好高中的有两类,一种是真的是有真才实学的,一种是有后门的。

奉劝,第二种毕竟只是很少的人,有这时间还不如研究一下怎样让成绩更好,努力学习的人最后基本上都上了心仪的学校。

最后,祝愿你孩子中考顺利。

正真的高校 没后门走 没有几个理科硬一点的市级奖项还是算了把。 看中考一搏咯~

推优来说,有竞赛拿奖当然好,不过更重要的是你孩子在学校的成绩过硬和工作能力。我当初就是推优直接进的四大名校,完全没有任何奖项,不过在初中做大队主席,成绩很好。其实推优也是要看你所在初中的好坏。好初中推出来的学生成功概率更大。推优是要公示的,不过我觉得没什么用,根本没人知道你到底面试的如何。自主招生应该会更看重奖项之类的吧。不论是哪一种,走后门的当然有,占少数,看本事够不够了呗。不过大多数还是靠真才实学的。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18年中考没法走后门了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