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列平到底有没有资格陈列平获得诺贝尔尔?

网易科技讯1月15日消息,网易未来论坛2017年会在北京进入第二日议程,美国耶鲁大学UTC癌症研究讲席教授,免疫学、皮肤病学和肿瘤内科学专家,耶鲁肿瘤中心免疫学主任陈列平在网易直播间接受了网易独家专访。

陈列平教授表示,“对于免疫力,大家不知道的是,如果你很盲目得提高免疫力或者免疫反应,会造成不好的后果。我们现在提倡的不是提高免疫力,而是怎么让免疫力回归正常。”

以下内容根据陈列平在直播间分享实录整理:

我是陈列平,美国耶鲁大学教授。我的研究除了一些常规教学以外,主要是在免疫学方面的一些基础研究,另外,我还有兴趣把这些基础发现用于肿瘤治疗,特别是晚期肿瘤的治疗,这是我主要的研究方向。我们研究了很长时间,比较成功的就是PD-1抗体,研究了20年终于用于临床,取得了很大效果,还有各种方式,还要进一步改进这个方向,这是比较令人兴奋的方向。

(现在很多人都想提高免疫力,什么是最好的方法?)

提高免疫力实际上是一个总的说法,在我看来,这个提法我认为是错误的。对于免疫力,大家不知道的是,如果你很盲目得提高免疫力或者免疫反应,会造成不好的后果。我们现在提倡的不是提高免疫力,而是怎么让免疫力回归正常。

也就是在疾病过程当中,免疫的反应或者是免疫力是下降的。这个下降的情况,有的时候是受到流行病毒的感染,全身的淋巴系统受到影响,免疫力变差。在肿瘤里面常常是局部的免疫力下降,这也是我们研究很多年才搞清楚的问题。我们对免疫反应原来是比较粗浅的认识,认为只要简单提高就可以,实际上免疫力提高造成的副作用是很严重的。

(现在包括PD-1主要还是在淋巴细胞,关于B细胞对于肿瘤的反应,以及它对于肿瘤抑制机制的研究是什么样的?)

B细胞很大程度上是用来做一个工具,B细胞也会产生抗体,大家把它作为一个工具。但是体内的B细胞对于肿瘤本身的作用,现在实际上很有争议,有一些研究支持对肿瘤的生产过程有一些抑制作用。但是也有一些研究证明它反而会促进肿瘤生长,B细胞在肿瘤领域的研究是有争议的。但是B细胞对于病毒感染、细菌感染这些肯定是有正向作用,确实能抑制疾病的生成。

(关于您以PD-1作为一个靶标干预肿瘤,和现有的其他的肿瘤的免疫疗法,您认为异同点和优缺点在哪里?您觉得哪一个更容易在未来应用在临床?)

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细胞治疗的方法是相似的,B细胞受体改造,放到细胞里去,用这个细胞主要是转输的方式治疗肿瘤。这个做法现在有几年时间了,而且有可能明年会有一个淋巴细胞治疗的上市。

现在看起来有一些具体的问题,比如说细胞治疗这个做法已经起码十几年了。到现在为止,在美国还没有证实批准上市,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这个过程很复杂,过程很长,花费很高。这是作为标准治疗一直以来遇到的障碍。第二个问题,细胞治疗质量控制比较困难,细胞老在变化,今天和明天都不一样,我觉得作为药,作为治疗,标准化不好定。第三点就是它的毒性,也是现在的基本问题。但是原理完全不同,PD-1抗体主要针对肿瘤遗传里面的免疫缺陷,把它纠正过来,全身的其他部分的毒性比较小,这是现在看起来一个比较大的优势。但是抗体治疗也有它的问题,第一是制备过程长,前面投资大,一旦制备出来以后,后面就可以大规模生产。(韦青青青)

本文来源:网易科技报道 责任编辑:王凤枝_NT2541

  来源:科技日报记者张佳星

  10 月 1 日,2018 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揭晓。美国科学家詹姆斯·艾利森(James P Allison)和日本科学家本庶佑(Tasuku Honjo)获得 2018 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获奖者之一的詹姆斯·艾利森为美国德克萨斯大学安德森癌症中心教授,他首次发现阻断 CTLA-4 能够激活免疫系统的T细胞,去攻击癌细胞,他还首次研发出了用于免疫肿瘤疗法的 CTLA-4 抗体。

  第二位获奖者本庶佑为日本京都大学教授,他首次发现 PD-1 是激活T淋巴细胞的诱导基因,其后续研究揭示了 PD-1 是免疫反应的负调节因子。


两种蛋白的“刹车”机制

  听着有点迷糊?简单说就是,他们分别发现了 CTLA-4 和 PD-1。

  这两个字母差别很大的名词究竟是什么?为什么会凑在一起颁奖?

  “他们都是免疫检查点。”生物学者杨光华说,将这个名词拆分出“免疫”“检查点”两个词来看,会更好理解。“免疫”说明存在于免疫反应系统中,“检查点”可以理解为交警设立的“检查点”,体内细胞会被免疫系统巡查,对上了“暗号”就认为是“自家人”,放行;对不上“暗号”,就识别为“坏蛋”,才会启动机体免疫反应,T淋巴细胞对癌细胞发起“围攻”,消灭它们。可以理解为,PD-1 或 CTLA-4 只是机体进化出来防止淋巴细胞对机体内好细胞“自残”的。

  因此,很多免疫学专家将免疫的本质认定为是“自我”和“非我”的识别问题。

  识别的“探头”之一就是这些位于细胞膜上的免疫检查点。此次诺奖获得者詹姆斯·艾利森经过序列分析,在T细胞表面找到一种叫做 CTLA-4 的蛋白,而本庶佑正是在浩瀚的基因组中发现了在寻找启动程序性死亡的基因的过程中,误打误撞发现 PD-1 基因在小鼠体内,起到了抑制免疫系统的作用。

  在千万年的进化中,T细胞和癌细胞“智斗”频繁。癌细胞比人类更早意识到“检查点”的存在,进化出了“暗号”让自己不被识别。

  癌细胞上的暗号被称为“配体”。例如,其中 PD-1 的配体是 PDL-1,T细胞上的 PD-1 要来检查癌细胞,癌细胞把 PDL-1 的小手伸出来,连连说“友军友军”,T细胞一验证,就对它们睁一眼闭一眼了。

  诺奖获得者两年前曾在上海领奖

  资料显示,2016 年 12 月 17 日,第二届“复旦科技创新论坛”暨第一届“复旦-中植科学奖”颁奖典礼在上海举行。美国免疫学家詹姆斯·艾利森以及日本免疫学家本庶佑因在人类肿瘤免疫治疗方面做出的杰出贡献获颁首届“复旦-中植科学奖”。每位获奖者将获得证书与奖杯,并共享 300 万元人民币奖金。


“复旦-中植科学奖”颁奖典礼

  自 2015 年 12 月,美国前总统卡特宣布黑色素瘤脑转移由 PD-1 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治愈后,免疫治疗便被奉为抗癌“神器”。在 2014 年,PD-1 抗体药百时美施贵宝的“O”药等获美国 FDA 批准上市。在我国,多家企业 2017 年提出抗 PD-1/PD-L1 单抗品种(免疫治疗药物的一种)的上市申请。

  2018 年 8 月 28 日,中国大陆首个 PD-1 抑制剂正式开卖,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用上了期待已久的“O”药。

  但免疫治疗药物并不一定对所有患者有效。“人体的免疫系统非常复杂,影响因素多样,接受同样治疗后的患者的疗效差异也非常巨大。”北京大学肿瘤医院副院长沈琳此前接受科技日报记者采访时说。这意味着免疫治疗后,超进展、假性进展、不良反应都可能发生。临床为科学家提出了“预判”免疫治疗效果的要求。目前科学家的研究正是在寻找治疗效果的预判依据,如生物标记物等。

  免疫抑制获诺奖独缺陈列平

  “很难过咱们华人科学家的杰出代表陈列平教授没有获奖。”诺奖揭晓一个小时后,一位学者发着这样的感慨。

  相关资料显示,免疫学者、现任福建医科大学免疫治疗研究所所长、耶鲁癌症中心免疫学部主任陈列平,1999 年在肿瘤细胞表面发现 PD-1 的配体(PD-L1),随后发现利用抗体可关闭 PD-1/PD-L1 通路,将免疫检测点抑制剂引导向临床试验。

  药明康德也在发表的诺奖解读文章中指出:陈列平教授课题组在论文的摘要中富有前瞻性地写道,“这些发现可能带来基于T细胞的癌症免疫疗法。”

  “陈列平的贡献是在肿瘤细胞和T细胞上。” 中美冠科生物技术(北京)有限公司毛冠平博士表示,他首先意识到这个发现能够用来对付“癌症”。

  毛冠平说,虽然获奖者本庶佑教授,与其他两位教授合作找到了 PD-1 的两个配体 PD-L1 与 PD-L2,并阐明了 PD-1 参与的信号通路,但研究工作被视为一个T细胞激活过程相关信号通路的发现,并没有把这个细胞通路和肿瘤治疗联系起来,也未意识到此方面的临床应用价值。

  “是本庶佑最早克隆了 PD-1,但他当时不知道用它来进行免疫治疗,”中国医学科学院一位专家表示,本庶佑 1992 年克隆的 PD-1,但他是在 1999 年陈列平克隆了 PD-L1 并尝试在癌症免疫领域使用之后,才将其转向应用的。是陈列平走出了应用的第一步。

  “就像人类基因组测序一样,一下子测出几万个基因,是不是这个计划的领头人应该获得所有这些基因的相关诺奖呢?并不是。”有专家表示,找到的确很重要,但知道怎么应用也很重要啊。所以有人说,本庶佑的确可以得诺奖,但有本庶佑就应该有陈列平。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陈列平获得诺贝尔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