纸张水分测试仪的水分含量检测,如何实现生产过程的动态连续测量?

中国质量新闻网讯  12月29日,国家食药监总局官网发布公告称,为了严格规范饮料生产许可,加强饮料质量安全监管,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食品生产许可管理办法》(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令第16号)等法律法规,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组织修订了《饮料生产许可审查细则(2017版)》,现予发布,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以下为饮料生产许可审查细则(2017版)原文:

饮料生产许可审查细则(2017版)

第一条 为了做好饮料生产许可审查工作,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及其实施条例、《食品生产许可管理办法》、等有关法律法规、规章,制定饮料生产许可审查细则(以下简称细则)。

第二条 本细则应与《食品生产许可审查通则》结合使用,适用于饮料生产许可审查工作。仅有包装场地、工序、设备,没有合理的设备布局和工艺流程的,不予生产许可。

第三条 实施食品生产许可管理的饮料产品,是指经过定量包装、可直接饮用或用水冲调饮用、乙醇含量不超过质量分数0.5%的制品。饮料产品系指《饮料通则》(GB/T 10789)涵盖的产品,具体包括:包装饮用水、碳酸饮料(汽水)、茶(类)饮料、果蔬汁类及其饮料、蛋白饮料、固体饮料和其他饮料类。

第四条 本细则正文中引用的文件、标准通过引用成为本细则的内容。凡是引用文件、标准,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细则。

第二章 包装饮用水生产许可审查要求

第五条 实施食品生产许可管理的包装饮用水,是指密封于符合食品安全标准和相关规定的包装材料及制品中,可供直接饮用的水。包装饮用水生产许可类别编号0601,包括:饮用天然矿泉水、饮用纯净水、饮用天然泉水、饮用天然水、其他饮用水。

饮用天然矿泉水是指从地下深处自然涌出的或经钻井采集的,含有一定量的矿物质、微量元素或其他成分,在一定区域未受污染并采取预防措施避免污染的水;在通常情况下,其化学成分、流量、水温等动态指标在天然周期波动范围内相对稳定。

饮用纯净水是以符合原料要求的水为生产用源水,采用蒸馏法、电渗析法、离子交换法、反渗透法或其他适当的水净化工艺,加工制成的包装饮用水。

饮用天然泉水是以地下自然涌出的泉水或经钻井采集的地下泉水,且未经公共供水系统的自然来源的水为水源,制成的包装饮用水。

饮用天然水是以水井、山泉、水库、湖泊或高山冰川等,且未经公共供水系统的自然来源的水为水源,制成的包装饮用水。

其他饮用水是以符合原料要求的水为生产用源水,经适当的加工处理,可适量添加食品添加剂,但不得添加糖、甜味剂、香精香料或者其他食品配料加工制成的包装饮用水。

第六条 生产场所一般应设置水处理区、灌装防护区、包装区、原辅材料及包装容器仓库、成品仓库。采用可周转的容器生产包装饮用水,应单独设立周转容器的检查和预处理区。周转容器不得露天储存,以免受到污染。如使用食品添加剂(气体除外),应设置配料区。

第七条 生产车间依其清洁度要求一般分为:一般作业区(水处理区、仓储区、外包装区、周转容器的检查区等)、准清洁作业区(配料区、预包装清洗消毒区等)、清洁作业区(灌装防护区等)。

第八条 生产场所或生产车间入口处应设置更衣室,洗手、干手和消毒设施,换鞋(穿戴鞋套)或工作鞋靴消毒设施。

第九条 清洁作业区入口应设置二次更衣区,洗手、干手和(或)消毒设施,换鞋(穿戴鞋套)或工作鞋靴消毒设施,并设置风淋设施。采用自带洁净室及洁净环境自动恢复功能的吹瓶、灌装、封盖(封口)一体,且其内部形成清洁作业环境的设备可不设在清洁作业区,可豁免设置二次更衣区和上述相关设施。

第十条 清洁作业区对空气进行过滤净化处理,应加装空气过滤装置并定期清洁,清洁作业区空气洁净度(悬浮粒子、沉降菌)静态时应达到10000级且灌装局部达到100级,或整体洁净度达到1000级。

第十一条 生产设备和设施根据实际工艺需要配备,一般包括:水贮存设备(原水储水罐、成品水储水罐等)、水处理设备、清洗消毒系统、全自动灌装封盖(口)设备(禁止手工灌装、封盖)、自动喷码设备等。应根据工艺需要配备包装容器清洁消毒设施,如使用周转容器生产,应配备周转容器的清洗消毒设施。

食品加工用水储水罐应安装空气呼吸器。食品添加剂的添加必须采用自动化控制设备,禁止人工直接添加。

来自非公共供水系统的水作为生产用源水,应采用封闭管道进行输送,防止污染,不应用容器运到异地灌装。

第十二条 水处理设备应包括:粗滤设备(如砂滤、碳滤)、精滤设备、杀菌/除菌设备(如臭氧发生器及混合设备、紫外杀菌设备、过滤除菌设备)等,饮用纯净水还应具有反渗透设备或蒸馏设备或其他去离子设备。如使用过滤除菌设备,滤膜孔径应至少达到0.45μm的规格。

第十三条 如使用周转容器生产包装饮用水,应配备周转容器的外洗设备、自动内洗消毒设备、灯检设备、自动灌装封盖(口)设备、盖清洁或消毒设备、喷码设备等,生产桶装饮用水的,还应配备拔盖设备、桶口热塑膜包裹密封设备。

周转使用的空桶的内部清洗消毒设备应为连续自动化设备,至少包括:预清洗、洗涤剂清洗、消毒剂清洗、水冲洗、成品水冲洗或符合《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包装饮用水》(GB 19298)要求的水冲洗等,且不少于10个清洗消毒工位(含沥干工艺)。

如使用塑料软包装生产袋装水,应采用机械自动化灌装设备灌装,灌装设备应具有杀菌装置;采用自立袋等灌装的,上盖、旋盖等应完全自动化。

第十四条 检验设备一般应具有:无菌室(或超净工作台)、灭菌锅、微生物培养箱、生物显微镜(或菌落计数器)、浊度仪、酸度计和电导率仪(适用饮用纯净水)、分析天平(0.1mg)(标准试剂采用铂钴比色法测色度时可不需要)、相应检测特征性指标的设备(出厂需检特征性指标项目时)及相关的计量器具等。

第四节 设备布局和工艺流程

第十五条 设备布局应按工艺流程设计,一般包括:对水源水的粗滤、精滤、杀菌、灌装封盖(口)和灯检(或自动监测)。饮用纯净水还包括去离子净化(离子交换、电渗析法、反渗透、蒸馏等)。其他饮用水还可包括配料等工艺。

具体产品按企业实际工艺流程生产,但其工艺流程必须科学合理,符合相关规定。

饮用纯净水允许采用蒸馏法、电渗析法、离子交换法、反渗透法、臭氧化作用或紫外线消毒杀菌及其他适当的水处理工艺;饮用天然矿泉水、饮用天然泉水和饮用天然水仅允许采用脱气、曝气、倾析、过滤、臭氧化作用或紫外线消毒杀菌等不改变水的理化指标等基本物理化学特征的水处理工艺。

第十六条 水源水控制。以来自公共供水系统的水为生产用源水的,应定期监测pH值、电导率、余氯等水源水质情况;以来自非公共供水系统的地表水或地下水为生产用源水的,应监测水质波动情况(如水温等),判定水源是否受到外界影响产生异常。

第十七条 过滤(粗滤、精滤)控制。使用砂滤器、碳滤器、保安过滤器、精密过滤器、膜过滤器等,企业应对其过滤效果进行定期监测和记录,如膜过滤设备应有滤膜完整性监测仪表(如压力表等),还应根据过滤效果定期更换滤膜或滤料、定期反冲洗和清洗。

第十八条 去离子净化控制。饮用纯净水及其他饮用水有该工艺的,应定期监测并记录净化程度;使用离子交换树脂进行净化的,离子交换树脂及再生用盐必须符合相关要求。

第十九条 配料控制。有该工艺的,应对配料名称、进货时间、批号等进行严格核对和记录,配料装置应定期校准;配料应复核确认。

第二十条 杀菌控制。采用臭氧消毒工艺的,应在保证杀菌效果前提下严格控制臭氧浓度,避免或减少溴酸盐产生。采用紫外线消毒工艺的,应保持紫外灯管表面清洁,并定期监控紫外线强度;当紫外线强度降低到规定要求以下时,应及时更换。采用过滤除菌工艺的,应定期更换滤膜或滤料、定期反冲洗和清洗,检查滤膜性能等。

第二十一条 灌装封盖(口)控制。产品灌装前应设置相应的异物控制措施,按照净含量要求定量灌装;封盖(口)应控制如封盖扭矩、封盖压力等封盖密封性参数。灌装封盖(口)后应对产品外观、灌装量、容器状况进行检查。

第二十二条 从事接触直接入口食品工作的食品生产人员应当每年进行健康检查,取得健康证明后方可上岗工作。

第二十三条 应建立进货查验记录制度。对原辅料、包装容器供应商进行审核,并定期进行审核评估;应在和供应商签订的合同中明确双方承担的食品安全责任。包装容器应符合相应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和相应产品标准的要求。

饮用天然矿泉水、饮用天然泉水、饮用天然水的水源开采需经相关管理部门的批准,有《取水许可证》(根据各地政策执行);饮用天然矿泉水其水源还应有水源评价报告、《采矿许可证》(根据各地政策执行)、水源水质跟踪监测报告;其他饮用水添加的物质应符合《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GB 2760)及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相关公告的规定。以来自公共供水系统的水为生产用源水的,供水系统出入口应增设安全卫生设施,防止异物进入;以来自非公共供水系统的水(地表水或地下水)作为生产用源水的,采集点应采用有效的卫生防护措施,防止源水以外的水进入采集设备。采集区域周围应设立防护隔离区,限制牲畜和未授权人员进入。出水口或取水口应建立适当防护设施,地下水的出水口(如井口、泉眼)应通过建筑进行防护。应采用封闭管道进行输送,防止污染,不应用容器运到异地灌装。

周转使用的桶应符合相关规定,由食品级聚碳酸酯(PC)等材料制成,回收后必须检查是否破损,是否受到污染。

第二十四条 应建立生产过程管理制度,对生产过程中水的处理、配料(有该工艺的)、杀菌、灌装封盖(口)、清洗消毒、储运和交付环节质量安全进行管控。

水处理应规定过滤装置的清洗更换要求,制定处理后水的控制指标并监测记录。有配料工艺的,需复核确认。杀菌应规定杀菌方式、杀菌条件和灭菌效果的评价方法。灌装封盖(口)应规定封盖(口)的方法、设备和材料,保证封盖(口)严密、不损害容器、不污染水质。

生产过程中应定期检查清洗剂和消毒剂浓度(或参数),验证容器及盖的清洗消毒效果、消毒剂残留情况,并记录。周转桶的清洗应设置合理的冲洗时间、压力、洗涤剂和消毒剂的浓度等,确保空桶清洗消毒效果。直接与产品或包装接触的压缩空气,应经过除油、除水、过滤处理。

第二十五条 应按照《定型包装饮用水企业生产卫生规范》(GB 19304)和《饮用天然矿泉水卫生规范》(GB 16330),并参照《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生产通用卫生规范》(GB 14881)附录《食品加工过程的微生物监控程序指南》,合理设置卫生监控要求。

第二十六条 企业应制定检验管理制度,包括对原辅料、过程、出厂检验的管理规定,确保产品符合食品安全标准要求。

包装饮用水企业的检验能力至少满足菌落总数、大肠菌群、浑浊度(必要时)、臭氧浓度(有此工艺的)、电导率(饮用纯净水)、pH值(饮用纯净水)、色度等项目的测定。

企业可以使用快速检测方法及设备,但应保证检测结果准确。使用快速检测方法及设备做检验时,应定期与国家标准规定的检验方法比对或者验证。快速检测结果不合格时,应使用国家标准规定的检验方法进行确认。

第二十七条 企业按所申报包装饮用水的品种和执行标准,分别从同一规格、同一批次的试制产品中抽取具有代表性的样品检验。如产品包含桶装饮用水的,应优先检验桶装饮用水。

第二十八条 企业应对提供的检验报告真实性负责;检验项目按产品适用的食品安全国家标准、产品标准、企业标准及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的相关公告要求进行。

第三章 碳酸饮料(汽水)生产许可审查要求

第二十九条 实施食品生产许可管理的碳酸饮料(汽水),是指在一定条件下充入一定量二氧化碳气体,不包括由发酵自身产生二氧化碳气的饮料。碳酸饮料(汽水)生产许可类别编号0602,包括:果汁型碳酸饮料、果味型碳酸饮料、可乐型碳酸饮料、其他型碳酸饮料。

果汁型碳酸饮料是指含有一定量果汁的碳酸饮料,如:橘汁汽水、橙汁汽水、菠萝汁汽水、混合果汁汽水。

果味型碳酸饮料是指以果味香精为主要香气成分,含有少量果汁或不含果汁的碳酸饮料,如:橘子味汽水、柠檬味汽水。

可乐型碳酸饮料是指以可乐香精或类似可乐果香型的香精为主要香气成分的碳酸饮料。

其他型碳酸饮料是指上述三类以外的碳酸饮料,如:盐汽水、姜汁汽水等。

第三十条 生产场所一般应设置:水处理区、灌装防护区、包装区、配料区、原辅材料及包装容器仓库、成品仓库。如采用可周转的容器生产碳酸饮料(汽水),还应单独设立周转容器检查、预洗间。

第三十一条 生产车间依其清洁度要求一般分为:一般作业区(水处理区、仓储区、外包装区、周转容器检查区等)、准清洁作业区(配料区、预包装清洗消毒区等)、清洁作业区(灌装防护区等)。

第三十二条 生产场所或生产车间入口处应设置更衣室,洗手、干手和消毒设施,换鞋(穿戴鞋套)或工作鞋靴消毒设施。

第三十三条 清洁作业区入口应设置二次更衣区,洗手、干手和(或)消毒设施,换鞋(穿戴鞋套)设施或工作鞋靴消毒设施。符合下列条件之一的,可豁免前述要求:采用自带洁净室及洁净环境自动恢复功能的灌装设备的;使用灌装和封盖(口)都在无菌密闭环境下进行的灌装设备的。

第三十四条 准清洁作业区及清洁作业区应相对密闭,清洁作业区应安装初效和中效空气净化设备,保证空气循环次数10次/h以上。

第三十五条 生产设备和设施根据实际工艺需要配备,一般包括:水处理设备、配料设备、过滤器、混比机、自动灌装封盖(口)设备、自动喷码设备等。应根据工艺需要配备包装容器清洁消毒设施,如使用周转容器生产,应配备周转容器的清洗消毒设施。

第三十六条 检验设备一般应具有:无菌室(或超净工作台)、灭菌锅、微生物培养箱、显微镜(或菌落计数器)、二氧化碳测定装置、分析天平(0.1mg)、相应检测特征性指标的设备(出厂需检特征性指标项目时)及相关计量器具等。

第四节 设备布局和工艺流程

第三十七条 设备布局应按工艺流程设计,碳酸饮料一般包括:原料(包括生产用水)的处理、调配、碳酸化、灌装封盖(口)和灯检(或自动监测)等。

具体产品按企业实际工艺流程生产,但其工艺流程必须科学合理,符合相关规定。

第三十八条 碳酸饮料生产企业应对生产过程中的关键点进行控制,原料(包括生产用水)应确保处理后达到生产工艺要求,监控并记录各项指标。

常用原辅料如果汁、甜味料、酸度调节剂、防腐剂、着色剂、香精及CO2等,应控制质量,根据需要进行过滤,避免引起凝聚,造成沉淀。

有调配工艺的,应控制并记录投料种类、数量以及投料顺序;原辅料投入输送系统需有适宜规格的过滤器或其他等效的除杂措施;根据生产工艺要求,进行搅拌、加热、保温等操作的,应监控和记录相关工艺参数。

碳酸化应控制制冷充气工序,监控记录冷却温度、CO2混入量等参数;CO2贮罐应定期检验;冷冻设备制冷能力应满足碳酸化工艺要求,监控记录料液温度。

灌装封盖(口)时,在产品灌装前应设置异物控制措施,控制灌装温度,按照净含量要求定量灌装;封盖(口)应控制如封盖扭矩、封盖压力等封盖(口)密封性参数,确保产品密封。灌装封盖(口)后应对产品的外观、灌装量、容器状况进行检查。

第三十九条 从事接触直接入口食品工作的食品生产人员应当每年进行健康检查,取得健康证明后方可上岗工作。

第四十条 应建立进货查验记录制度。对原辅料、包装容器供应商进行审核,并定期进行审核评估;应在和供应商签订的合同中明确双方承担的食品安全责任。包装容器应符合相应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和相应产品标准的要求。

以来自公共供水系统的水为生产用源水的,供水系统出入口应增设安全卫生设施,防止异物进入;以来自非公共供水系统的水(地表水或地下水)作为生产用源水的,采集点应采用有效的卫生防护措施,防止源水以外的水进入采集设备。采集区域周围应设立防护隔离区,限制牲畜和未授权人员进入。出水口或取水口应建立适当防护设施,地下水的出水口(如井口、泉眼)应通过建筑进行防护。应采用封闭管道进行输送,防止污染,不应用容器运到异地灌装。生产用水应符合《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 5749)中的卫生要求(pH值除外)。生产用水为饮用天然矿泉水的应符合《饮用天然矿泉水》(GB 8537)的规定并取得饮用天然矿泉水的生产许可证。

所用二氧化碳应为食品添加剂级并符合其产品标准规定。使用初级农产品,应对农药残留进行查验并符合规定。

第四十一条 企业应建立产品配方管理制度,列明配方中使用的食品添加剂、食品营养强化剂、新食品原料的使用依据和规定使用量;所使用的食品添加剂、食品营养强化剂、新食品原料应符合相应产品标准及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相关公告的规定。

第四十二条 企业应建立生产过程管理制度,对生产过程中水的处理、调配、碳酸化、灌装(包装)、灯检或自动监测、清洗消毒、储运和交付等环节质量安全进行管控。

有水处理工艺的,应规定水处理过滤装置的清洗更换要求,制定处理后水的控制指标并监测记录。调配应有复核,防止投料种类和数量有误。碳酸化应规定冷却温度、CO2混入量等参数。

第四十三条 应参照《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饮料生产卫生规范》(GB 12695)附录A《饮料加工过程的微生物监控程序指南》,合理设置卫生监控要求。

第四十四条 应制定检验管理制度,包括对原辅料、过程、出厂检验的管理规定,确保产品符合相应的食品安全标准要求。

碳酸饮料企业的检验能力至少满足感官、二氧化碳气容量、菌落总数、大肠菌群等项目的测定。

企业可以使用快速检测方法及设备,但应保证检测结果准确。使用快速检测方法及设备做检验时,应定期与国家标准规定的检验方法进行比对或验证。快速检测结果不合格时,应使用国家标准规定的检验方法进行确认。

第四十五条 按所申报碳酸饮料的品种(优先抽取的顺序依次为其他型碳酸饮料、可乐型碳酸饮料、果汁型碳酸饮料、果味型碳酸饮料)和执行标准,从同一规格、同一批次的试制产品中抽取具有代表性的样品检验。

第四十六条 企业应对提供的检验报告真实性负责;检验项目按产品适用的食品安全国家标准、产品标准、企业标准及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的相关公告要求进行。

第四章 茶(类)饮料生产许可审查要求

第四十七条 实施食品生产许可管理的茶(类)饮料,是指以茶叶或茶叶的水提取液或其浓缩液、茶粉(包括速溶茶粉、研磨茶粉)或直接以茶的鲜叶等为原料,添加或不添加食品原辅料和(或)食品添加剂,经加工制成的液体饮料。茶(类)饮料生产许可类别编号0603,包括:原茶汁(茶汤)/纯茶饮料、茶浓缩液、茶饮料、果汁茶饮料、奶茶饮料、复(混)合茶饮料、其他茶(类)饮料。

第四十八条 生产车间依其清洁度要求一般分为:一般作业区(水处理区、仓储区、外包装区等)、准清洁作业区(杀菌区、配料区、预包装清洗消毒区等)、清洁作业区(灌装防护区等)。

对于有后杀菌工艺的,灌装防护区可设在“准清洁作业区”,杀菌区可设在“一般作业区”。

第四十九条 生产场所或生产车间入口处应设置更衣室,洗手、干手和消毒设施,换鞋(穿戴鞋套)或工作鞋靴消毒设施。

第五十条 清洁作业区入口应设置二次更衣区,洗手、干手和(或)消毒设施,换鞋(穿戴鞋套)或工作鞋靴消毒设施。

符合下列条件之一的,可豁免前述要求:使用自带洁净室及洁净环境自动恢复功能的灌装设备;使用灌装和封盖(封口)都在无菌密闭环境下进行的灌装设备;生产非直接饮用产品生产非直接饮用食品如食品工业用浓缩液(汁、浆)等。

清洁作业区应满足相应的空气洁净度要求。静态时空气洁净度应至少达到10万级要求,如生产非直接饮用产品[如食品工业用浓缩液(汁、浆)等],可豁免该要求。

第五十一条 准清洁作业区及清洁作业区应相对密闭,清洁作业区应设有空气处理装置和空气消毒设施。

第五十二条 生产设备和设施根据实际工艺需要配备,一般包括:水处理设备、配料设施、过滤器、杀菌设备、自动灌装封盖(口)设备、自动喷码设备、混比机(适用碳酸型茶饮料)等。应根据工艺需要配备包装容器清洁消毒设施,如使用周转容器生产,应配备周转容器的清洗消毒设施。

第五十三条 检验设备一般应具有:无菌室(或超净工作台)、灭菌锅、微生物培养箱、生物显微镜(或菌落计数器)、分光光度计、二氧化碳测定装置(碳酸型茶饮料需要)、分析天平(0.1mg)、相应检测特征性指标的设备(出厂需检特征性指标项目时)及相关的计量器具等。

第四节 设备布局和工艺流程

第五十四条 设备布局应按工艺流程设计,茶(类)饮料一般包括:原料(包括生产用水)的处理、调配(或不调配)、过滤、杀菌(除菌)、灌装封盖(口)和灯检(或自动监测)等。

茶浓缩液一般包括:茶叶的提取(或茶鲜叶的榨汁)、去渣、离心(或过滤)、浓缩、杀菌(除菌)、灌装封盖(口)和灯检(或自动监测)等。

具体产品按企业实际工艺流程生产,但其工艺流程必须科学合理,符合相关规定。

第五十五条 茶(类)饮料生产企业应对生产过程中的关键点进行控制,处理后的水应达到生产工艺要求,监控并记录各项指标。

茶叶的萃取应监控记录萃取的温度、时间,过滤器孔径应符合生产工艺要求。

有调配工艺的,应控制并记录投料种类、数量以及投料顺序;原辅料投入输送系统需有适宜规格的过滤器或其他等效的除杂措施;根据生产工艺要求,进行搅拌、加热、保温等操作的,应监控和记录相关工艺参数。

有杀菌工序的,严格监控影响杀菌效果的工艺参数(如杀菌温度、时间等)并记录,并对杀菌效果进行记录。

灌装封盖(口)时,在产品灌装前应设置异物控制措施,控制灌装温度,按照净含量要求定量灌装;封盖(口)应控制如封盖扭矩、封盖压力等封盖(口)密封性参数,确保产品密封。灌装封盖(口)后应对产品的外观、灌装量、容器状况进行检查。

第五十六条 从事接触直接入口食品工作的食品生产人员应当每年进行健康检查,取得健康证明后方可上岗工作。

第五十七条 应建立进货查验记录制度。对原辅料、包装容器供应商进行审核,并定期进行审核评估;应在和供应商签订的合同中明确双方承担的食品安全责任。包装容器应符合相应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和相应产品标准的要求。

以来自公共供水系统的水为生产用源水的,供水系统出入口应增设安全卫生设施,防止异物进入;以来自非公共供水系统的水(地表水或地下水)作为生产用源水的,采集点应采用有效的卫生防护措施,防止源水以外的水进入采集设备。采集区域周围应设立防护隔离区,限制牲畜和未授权人员进入。出水口或取水口应建立适当防护设施,地下水的出水口(如井口、泉眼)应通过建筑进行防护。应采用封闭管道进行输送,防止污染,不应用容器运到异地灌装。生产用水符合《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 5749)中卫生要求(pH值除外)。所用的茶叶应符合《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中农药最大残留限量》(GB 2763)等相关标准的规定;不得以茶多酚、咖啡因为原料调制茶(类)饮料。

第五十八条 企业应建立产品配方管理制度,列明配方中使用的食品添加剂、食品营养强化剂、新食品原料的使用依据和规定使用量;所使用的食品添加剂、食品营养强化剂、新食品原料应符合相应产品标准及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相关公告的规定。

第五十九条 企业应建立生产过程管理制度,对生产过程中水的处理、调配、过滤、杀菌、灌装封盖(口)、灯检或自动监测、清洗消毒、储运和交付等环节质量安全进行管控。

有水处理工艺的,应规定水处理过滤装置的清洗更换要求,制定处理后水的控制指标并监测记录。

茶(类)饮料的茶叶运输车辆应清洁无异味,控制温湿度,不得与化学品、油品、农药等危险品共同运输,不得与有强烈气味的食物或其他物品共同运输。茶叶应贮存在通风、干燥的环境中,不得与其他有强烈气味的原辅料共同贮存。以茶浓缩液为原料时,非无菌包装的茶浓缩液应根据相应要求进行贮存,宜在4—10℃冷藏避光贮存,并监控记录温度。使用生乳的,生乳应在0—4℃贮存,并监控记录温度。

调配应有复核,防止投料种类和数量有误。饮料用水需脱氯时,应检验余氯是否去除充分。后杀菌工序应有温度、时间的记录,并定时检查是否达到规定要求。

应制定有效的清洗、消毒方法和管理制度,保证生产场所、生产设备、包装容器、工作服和人员的清洁卫生和安全,防止产品及包装在生产过程中被污染。

第六十条 应参照《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饮料生产卫生规范》(GB 12695)附录A《饮料加工过程的微生物监控程序指南》,合理设置卫生监控要求。

第六十一条 应制定检验管理制度,包括对原辅料、过程、出厂检验的管理规定,确保产品符合食品安全标准要求。

茶(类)饮料企业的检验能力至少满足感官、茶多酚、菌落总数、大肠菌群、pH值等项目的测定。

企业可以使用快速检测方法及设备,但应保证检测结果准确。使用快速检测方法及设备做检验时,应定期与国家标准规定的检验方法比对或验证。快速检测结果不合格时,应使用国家标准规定的检验方法进行确认。

第六十二条 按所申报茶(类)饮料的品种[原茶汁(茶汤)/纯茶饮料、茶浓缩液、茶饮料、果汁茶饮料、奶茶饮料、复(混)合茶饮料]和执行标准,分别从同一规格、同一批次的试制产品中抽取具有代表性的样品检验。

第六十三条 企业应对提供的检验报告真实性负责;检验项目按产品适用的食品安全国家标准、产品标准、企业标准及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的相关公告要求进行。

第五章 果蔬汁类及其饮料生产许可审查要求

第六十四条 实施食品生产许可管理的果蔬汁类及其饮料产品,是指以水果和(或)蔬菜(包括可食的根、茎、叶、花、果实)或其浓缩汁(浆)为原料,经加工或发酵制成的液体饮料,不包括果蔬汁(浆)低于5%的果味饮料。果蔬汁类及其饮料生产许可类别编号0604,包括:果蔬汁(浆)、浓缩果蔬汁(浆)、果蔬汁(浆)类饮料。

果蔬汁(浆)是指以水果或蔬菜为原料,采用物理方法(机械方法、水浸提等)制成的可发酵但未发酵的汁液、浆液制品;或在浓缩果蔬汁(浆)中加入其加工过程中除去的等量水分复原制成的汁液、浆液制品,如原榨果汁(非复原果汁)、果汁(复原果汁)、蔬菜汁、果浆/蔬菜浆、复合果蔬汁(浆)等。

浓缩果蔬汁(浆)是指以水果或蔬菜为原料,从采用物理方法榨取的果汁(浆)或蔬菜汁(浆)中除去一定量的水分制成的,加入其加工过程中除去的等量水分复原后具有果汁(浆)或蔬菜汁(浆)应有特征的制品。含有不少于两种浓缩果汁(浆)或浓缩蔬菜汁(浆)或浓缩果汁(浆)和浓缩蔬菜汁(浆)的制品为浓缩复合果蔬汁(浆)。

果蔬汁(浆)类饮料是指以果蔬汁(浆)、浓缩果蔬汁(浆)为原料,添加或不添加其他食品原辅料和(或)食品添加剂,经加工或发酵制成的制品,如:果蔬汁饮料、果肉(浆)饮料、复合果蔬汁饮料、果蔬汁饮料浓浆、发酵果蔬汁饮料、水果饮料等。

第六十五条 生产车间依其清洁度要求一般分为:一般作业区(以果蔬为原料的清洗区、水处理区、仓储区、外包装区等)、准清洁作业区(杀菌区、配料区、预包装清洗消毒区等)、清洁作业区(灌装防护区等)。

生产食品工业用浓缩液(汁、浆)的还应设置原料清洗区(与后续工序有效隔离)。

对于有后杀菌工艺的,灌装防护区可设在“准清洁作业区”,杀菌区可设在“一般作业区”。

第六十六条 生产场所或生产车间入口处应设置更衣室,洗手、干手和消毒设施,换鞋(穿戴鞋套)或工作鞋靴消毒设施。

第六十七条 清洁作业区入口应设置二次更衣区,洗手、干手和(或)消毒设施,换鞋(穿戴鞋套)或工作鞋靴消毒设施。

符合下列条件之一的,可豁免上述要求:使用自带洁净室及洁净环境自动恢复功能的灌装设备;使用灌装和封盖(封口)都在无菌密闭环境下进行的灌装设备;非直接饮用食品[如食品工业用浓缩液(汁、浆)等]。

清洁作业区应满足相应空气洁净度要求。静态时空气洁净度应至少达到10万级要求,如生产非直接饮用产品如生产非直接饮用食品如食品工业用浓缩液(汁、浆)等,可豁免该要求。

第六十八条 准清洁作业区及清洁作业区应相对密闭,清洁作业区设有空气处理装置和空气消毒设施。

第六十九条 生产设备和设施根据实际工艺需要配备,一般包括:果(蔬)预处理设施(适用直接以果蔬为原料)、榨汁机或制浆机(适用直接以果蔬为原料)、水处理设备、调配设施(需调配的)、贮罐、杀菌设备、自动灌装封盖(口)设备、自动喷码设备、管道设备清洗消毒设施等。应根据工艺需要配备包装容器清洁消毒设施,如使用周转容器生产,应配备周转容器的清洗消毒设施。

浓缩果蔬汁(浆)的生产设备一般包括:果(蔬)预处理设施:周转与输送设施、清洗机、挑选机;制汁或制浆设备:榨汁机、打浆机;物料输送和储存设备:物料泵、贮存罐;专用设备:过滤机(清汁)、精制机(浆)、离心机(浆、浊汁);浓缩与灌装设备:浓缩机、杀菌机、灌装机;管道与物料罐的清洗、消毒设施。

第七十条 检验设备一般应具有:无菌室(或超净工作台)、灭菌锅、微生物培养箱、生物显微镜(或菌落计数器)、折光仪(或密度仪)、酸碱滴定装置、分析天平(0.1mg)、相应检测特征性指标的设备(出厂需检特征性指标项目时)及相关的计量器具等。

第四节 设备布局和工艺流程

第七十一条 设备布局应按工艺流程设计,果蔬汁(浆)一般包括:原料果蔬预处理(以果蔬为原料)、榨汁(以果蔬为原料)、澄清(清汁)、过滤(清汁)、打浆(果蔬浆)、杀菌、离心(浊汁)、稀释(以浓缩果蔬汁浆为原料)、灌装封盖(口)和灯检(或自动监测)等。

浓缩果蔬汁(浆)一般包括:原料果蔬预处理、榨汁、澄清(清汁)、过滤(清汁)、打浆(浓缩浆)、杀菌、离心(浊汁)、浓缩、灌装封盖(口)和自动监测等。

果蔬汁类饮料一般包括:果蔬预处理(以果蔬为原料的)、榨汁(以果蔬为原料的)、稀释[以浓缩果蔬汁(浆)为原料]、调配、杀菌、灌装封盖(口)和灯检(或自动监测)等。

具体产品按企业实际工艺流程生产,但其工艺流程必须科学合理,符合相关规定。

第七十二条 果蔬汁类及其饮料生产企业应对生产过程中的质量安全关键点进行控制,处理后的水应达到生产工艺要求,监控并记录各项指标。

以新鲜果蔬为原料的,应严格按标准及有关规定控制原料农残、污染物以及腐烂率并记录;应有拣选工序,去除不良、病虫害果蔬及异物,严格控制原料腐烂率;应充分清洗,严格监控破碎、制浆等工艺参数,保证处理后达到生产工艺要求,并记录。

有调配工艺的,应控制并记录投料种类、数量以及投料顺序;原辅料投入输送系统需有适宜规格的过滤器或其他等效的除杂措施;根据生产工艺要求,进行搅拌、加热、保温等操作的,应监控和记录相关工艺参数。

有杀菌工序的,严格监控影响杀菌效果的工艺参数(如杀菌温度、时间等)并记录,对于杀菌效果进行监控并记录。

灌装封盖(口)时,在产品灌装前应设置异物控制措施,控制灌装温度,按照净含量要求定量灌装;封盖(口)应控制如封盖扭矩、封盖压力等封盖(口)密封性参数,确保产品密封。灌装封盖(口)后应对产品的外观、灌装量、容器状况进行检查。

第七十三条 从事接触直接入口食品工作的食品生产人员应当每年进行健康检查,取得健康证明后方可上岗工作。

第七十四条 应建立进货查验记录制度。对原辅料、包装容器供应商进行审核,并定期进行审核评估;应在和供应商签订的合同中明确双方承担的食品安全责任。包装容器应符合相应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和相应产品标准的要求。

以来自公共供水系统的水为生产用源水的,供水系统出入口应增设安全卫生设施,防止异物进入;以来自非公共供水系统的水(地表水或地下水)作为生产用源水的,采集点应采用有效的卫生防护措施,防止源水以外的水进入采集设备。采集区域周围应设立防护隔离区,限制牲畜和未授权人员进入。出水口或取水口应建立适当防护设施,地下水的出水口(如井口、泉眼)应通过建筑进行防护。应采用封闭管道进行输送,防止污染,不应用容器运到异地灌装。生产用水应符合《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 5749)中的卫生要求(pH值除外)。

所用的水果(蔬菜)应符合《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中农药最大残留限量》(GB 2763)和相应产品标准等要求,并控制污染物、腐烂率并记录。浓缩果蔬汁(浆)应符合《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工业用浓缩液(汁、浆)》(GB 17325)及相关安全标准的要求。

第七十五条 企业应建立产品配方管理制度,列明配方中使用的食品添加剂、食品营养强化剂、新食品原料的使用依据和规定使用量;所使用的食品添加剂、食品营养强化剂、新食品原料应符合相应产品标准及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相关公告的规定。

第七十六条 企业应建立生产过程管理制度,对生产过程中水的处理、调配、过滤、杀菌、灌装、灯检(或自动监测)、清洗消毒、储运和交付等环节质量安全进行管控。

浓缩果蔬汁(浆)应对原料预处理、榨汁、杀菌、浓缩、灌装等环节进行管控。

有水处理工艺的应规定过滤装置的清洗更换要求,制定处理后水的控制指标并监测记录。浓缩果蔬汁(浆)应根据相关的运输条件进行运输,按照相关要求配备冷藏车;采购的浓缩果蔬汁(浆)应根据相应要求贮存,宜在10℃以下贮存(无菌包装产品除外),对于浓缩浊汁等需要冷冻贮存的原料,宜在-18℃以下贮存,并监控。

调配应有复核,防止投料种类和数量有误。后杀菌工序应有温度、时间的记录,并定时检查是否达到规定要求。

应制定有效的清洗、消毒方法和管理制度,保证生产场所、生产设备、包装容器、工作服和人员的清洁卫生和安全,防止产品及包装在生产过程中被污染。

第七十七条 应参照《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饮料生产卫生规范》(GB 12695)附录A《饮料加工过程的微生物监控程序指南》,合理设置卫生监控要求。

第七十八条 应制定检验管理制度,包括对原辅料、过程、出厂检验的管理规定,确保产品符合相关食品安全标准要求。

果蔬汁类及其饮料企业的检验能力至少满足感官、可溶性固形物、可滴定酸(产品中有此项目的)、菌落总数、霉菌(产品中有此项目的)、酵母(产品中有此项目的)、大肠菌群、pH值、不溶性固形物(产品中有此项目的)、透光率(产品中有此项目的)、色值(产品中有此项目的)等项目的测定。

企业可以使用快速检测方法及设备,但应保证检测结果准确。使用快速检测方法及设备做检验时,应定期与国家标准规定的检验方法进行比对或验证。快速检测结果不合格时,应使用国家标准规定的检验方法进行确认。

第七十九条 按所申报果蔬汁类及其饮料的品种[果蔬汁(浆)、浓缩果蔬汁(浆)、果蔬汁(浆)类饮料]和执行标准,分别从同一规格、同一批次的试制产品中抽取具有代表性的样品检验。果蔬汁类及其饮料中有橙、柑、橘、山楂汁及其饮料,为必检品种。

第八十条 企业应对提供的检验报告真实性负责;检验项目按产品适用的食品安全国家标准、产品标准、企业标准及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的相关公告要求进行。

第六章 蛋白饮料生产许可审查要求

第八十一条 实施食品生产许可管理的蛋白饮料产品,是指以乳或乳制品,或有一定蛋白质含量的植物的果实、种子或种仁等为原料,经加工或发酵制成的液体饮料。蛋白饮料生产许可类别编号0605,包括:含乳饮料、植物蛋白饮料、复合蛋白饮料、其他蛋白饮料。

含乳饮料是指以乳或乳制品为主要原料,添加或不添加其他食品原辅料和(或)食品添加剂,经加工或发酵制成的制品,包括:配制型含乳饮料、发酵型含乳饮料、乳酸菌饮料等。

植物蛋白饮料是指以一种或多种含有一定蛋白质的植物果实、种子或种仁等为原料,添加或不添加其他食品原辅料和(或)食品添加剂,经加工或发酵制成的制品,如:豆奶(乳)、豆浆、豆奶(乳)饮料、椰子汁(乳)、杏仁露(乳)、核桃露(乳)、花生露(乳)等。

复合蛋白饮料是指以乳或乳制品,和一种或多种含有一定蛋白质的植物果实、种子或种仁等为原料,添加或不添加其他食品原辅料和(或)食品添加剂,经加工或发酵制成的制品。

其他蛋白饮料是指上述之外的蛋白饮料。

第八十二条 生产车间依其清洁度要求一般分为:一般作业区(原料处理区、仓储区、水处理区、外包装区等)、准清洁作业区(杀菌区、配料区、发酵区、菌种培养区、预包装清洗消毒区等)、清洁作业区(灌装防护区等)。

对于有后杀菌工艺的,灌装防护区可设在“准清洁作业区”,杀菌区可设在“一般作业区”。

第八十三条 生产场所或生产车间入口处应设置更衣室,洗手、干手和消毒设施,换鞋(穿戴鞋套)或工作鞋靴消毒设施。

第八十四条 清洁作业区入口应设置二次更衣区,洗手、干手和(或)消毒设施,换鞋(穿戴鞋套)或工作鞋靴消毒设施。

符合下列条件之一的,可豁免前述要求:使用自带洁净室及洁净环境自动恢复功能的灌装设备;使用灌装和封盖(封口)都在无菌密闭环境下进行的灌装设备;生产非直接饮用产品[如食品工业用浓缩液(汁、浆)等]。

清洁作业区应满足相应空气洁净度要求。静态时空气洁净度应至少达到10万级要求,如生产非直接饮用产品[如食品工业用浓缩液(汁、浆)等],可豁免该要求。

第八十五条 准清洁作业区及清洁作业区应相对密闭,清洁作业区应设有空气处理装置和空气消毒设施。

第八十六条 生产设备和设施根据实际工艺需要配备,一般包括:原料预处理设备(适用植物蛋白饮料)、磨浆机或胶体磨或等效的研磨设备(适用植物蛋白饮料)、过滤机或离心机(适用植物蛋白饮料)、贮存罐、发酵罐(适用发酵型产品)、均质机、杀菌设备、自动灌装封盖(口)设备、水处理设备、自动喷码设备等。应根据工艺需要配备包装容器清洁消毒设施,如使用周转容器生产,应配备周转容器的清洗消毒设施。

第八十七条 检验设备一般应具有:无菌室(或超净工作台)、灭菌锅、微生物培养箱、生物显微镜(或菌落计数器)、定氮装置、酸度计(罐头加工工艺)、分析天平(0.1mg)、相应检测特征性指标的设备(出厂需检特征性指标项目时)及相关的计量器具等。

第四节 设备布局和工艺流程

第八十八条 设备布局应按工艺流程设计,蛋白饮料一般包括:原料预处理、发酵(有发酵工艺的)、制浆(有该工艺的)、过滤脱气(有该工艺的)、调配、均质、杀菌灌装封盖(口)(灌装封盖杀菌)等。

具体产品应按企业实际工艺流程生产,但其工艺流程必须科学合理,符合相关规定。

第八十九条 蛋白饮料生产企业应对生产过程中的质量安全关键点进行控制,处理后的水应达到生产工艺要求,监控并记录各项指标。

原辅料应严格按标准及有关规定控制食品安全指标;合理设置过滤,如风选、磁铁、金探及X光等异物处理工序,有效去除毛发、石块、金属等物理性危害;采用苦杏仁等含有天然毒素的原料加工植物蛋白饮料时,应按规定加强对脱毒工序的管理。

有调配工艺的,应控制并记录投料种类、数量以及投料顺序;原辅料投入输送系统需有适宜规格的过滤器或其他等效的除杂措施;根据生产工艺要求,进行搅拌、加热、保温等操作的,应监控和记录相关工艺参数。

有均质工艺的,应监控影响均质效果的参数,如压力、温度等,保证产品的稳定性。

有杀菌工序的,严格监控影响杀菌效果的工艺参数(如杀菌温度、时间等)并记录,对于杀菌效果进行监控并记录。

灌装封盖(口)时,应在产品灌装前应设置异物控制措施,控制灌装温度,按照净含量要求定量灌装;封盖(口)应控制如封盖扭矩、封盖压力等封盖(口)密封性参数,确保产品密封。灌装封盖(口)后应对产品的外观、灌装量、容器状况进行检查。

第九十条 从事接触直接入口食品工作的食品生产人员应当每年进行健康检查,取得健康证明后方可上岗工作。

第九十一条 应建立进货查验记录制度。对原辅料、包装容器供应商进行审核,并定期进行审核评估;应在和供应商签订的合同中明确双方承担的食品安全责任。包装容器应符合相应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和相应产品标准的要求。

以来自公共供水系统的水为生产用源水的,供水系统出入口应增设安全卫生设施,防止异物进入;以来自非公共供水系统的水(地表水或地下水)作为生产用源水的,采集点应采用有效的卫生防护措施,防止源水以外的水进入采集设备。采集区域周围应设立防护隔离区,限制牲畜和未授权人员进入。出水口或取水口应建立适当防护设施,地下水的出水口(如井口、泉眼)应通过建筑进行防护。应采用封闭管道进行输送,防止污染,不应用容器运到异地灌装。生产用水应符合《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 5749)中的卫生要求(pH值除外)。

使用的生乳、乳粉、大豆、花生等应符合《食品安全国家标准生乳》(GB 19301)、《食品安全国家标准乳粉》(GB 19644)等相关要求,及《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中真菌毒素限量》(GB 2761)、《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中污染物限量》(GB 2762)等相关食品安全国家标准的要求。使用菌种的产品,菌种必须符合《可用于食品的菌种名单》等国家有关规定,不得使用变异或杂化的菌种,并应查验鉴定证书。

第九十二条 企业应建立产品配方管理制度,列明配方中使用的食品添加剂、食品营养强化剂、新食品原料的使用依据和规定使用量;所使用的食品添加剂、食品营养强化剂、新食品原料应符合相应产品标准及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相关公告的规定。

第九十三条 企业应建立生产过程管理制度,对生产过程中水的处理、调配、过滤脱气(有此工艺需要时)、杀菌、灌装、清洗消毒、储运和交付等环节质量安全进行管控。

有水处理工艺的应规定水处理过滤装置的清洗更换要求,制定处理后水的控制指标并监测记录。

对于采用生乳为原料的产品,生乳应在挤奶后2小时内应降温至0—4℃,采用保温奶罐车及时运输;生乳到厂后应及时进行加工,如果不能及时处理,应有冷藏贮存设施,进行温度及相关指标的监测,并记录。以大豆为原料的蛋白饮料加工过程中的杀菌强度应符合大豆胰蛋白酶的灭活强度要求;花生仁、核桃仁、杏仁等植物蛋白原料等应贮存在通风干燥环境下,避免虫蛀、霉变及氧化。对于直投式发酵用菌种应根据菌种的特性贮存在适宜温度,以保持菌种的活力,其中深冷菌种(液态菌种)宜贮存在-40℃至-55℃,冻干菌种(干粉菌种)宜贮存在-4℃至-18℃,并监控记录贮存温度。

调配应有复核,防止投料种类和数量有误。后杀菌工序应有温度、时间的记录,并定时检查是否达到规定要求。

应制定有效的清洗、消毒方法和管理制度,保证生产场所、生产设备、包装容器、工作服和人员的清洁卫生和安全,防止产品及包装在生产过程中被污染。

第九十四条 应参照《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饮料生产卫生规范》(GB 12695)附录A《饮料加工过程的微生物监控程序指南》,合理设置卫生监控要求。

第九十五条 应制定检验管理制度,包括对原辅料、过程、出厂检验的管理规定,确保产品符合食品安全标准要求。

蛋白饮料企业的检验能力至少满足感官、蛋白质、乳酸菌数(活菌型产品)、菌落总数、大肠菌群、pH值等项目的测定。

企业可以使用快速检测方法及设备,但应保证检测结果准确。使用快速检测方法及设备做检验时,应定期与国家标准规定的检验方法比对或验证。快速检测结果不合格时,应使用国家标准规定的检验方法进行确认。

第九十六条 按所申报蛋白饮料的品种(含乳饮料、植物蛋白饮料、复合蛋白饮料、其他蛋白饮料)和执行标准,分别从同一规格、同一批次的试制产品中抽取具有代表性的样品检验。

第九十七条 企业应对提供的检验报告真实性负责;检验项目按产品适用的食品安全国家标准、产品标准、企业标准及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的相关公告要求进行。

第七章 固体饮料生产许可审查要求

第九十八条 实施食品生产许可管理的固体饮料产品,是指以糖、乳或乳制品、蛋或蛋制品、果汁或植物提取物等为主要原料,添加适量的辅料或食品添加剂制成的供冲调饮用的固体制品。固体饮料生产许可类别编号0606,包括:风味固体饮料、蛋白固体饮料、果蔬固体饮料、茶固体饮料、咖啡固体饮料、可可粉固体饮料和其他固体饮料。

风味固体饮料是指以食用香精(料)、糖(包括食糖和淀粉糖)、甜味剂、酸味剂、植脂末等一种或几种物质作为调整风味主要手段,添加或不添加其他食品原辅料和(或)食品添加剂,经加工制成的固体饮料。

蛋白固体饮料是指以乳和(或)乳制品,或含有一定蛋白质含量的植物果实、种子或果仁或其制品等为原料,添加或不添加其他食品原辅料和(或)食品添加剂,经加工制成的固体饮料。

果蔬固体饮料是指以果蔬或其制品(果蔬汁、果蔬粉)等为主要原料,添加或不添加其他食品原辅料和(或)食品添加剂,经加工制成的固体饮料。

茶固体饮料是指以茶叶的提取液或其提取物或直接以茶粉(包括速溶茶粉、研磨茶粉)为原料,添加或不添加其他食品原辅料和(或)食品添加剂,经加工制成的固体饮料。

咖啡固体饮料是指以咖啡豆及咖啡制品(研磨咖啡粉、咖啡的提取液或其浓缩液、速溶咖啡等)为原料,添加或不添加其他食品原辅料和(或)食品添加剂,经加工制成的固体饮料。

可可粉固体饮料是指以可可为主要原料,添加其他食品原辅料和(或)食品添加剂,经加工制成的固体饮料,如巧克力固体饮料。

其他固体饮料是指上述固体饮料之外的,以食用的原辅料、食品添加剂等加工制成的粉末状、颗粒状或块状等,供冲调饮用的固体制品,如植物固体饮料、谷物固体饮料、营养素固体饮料、食用菌固体饮料等。

实施食品生产许可管理的固体饮料产品不包括烧煮型咖啡。

第九十九条 生产车间依其清洁度要求一般分为:一般作业区(原料处理区、仓储区、外包装区等)、准清洁作业区(配料区、湿法干燥脱水区、预包装清洗消毒区等)、清洁作业区(干法混合区、内包装区等)。

第一百条 生产场所或生产车间入口处应设置更衣室,洗手、干手和消毒设施,换鞋(穿戴鞋套)或工作鞋靴消毒设施;配料区、干燥脱水区/混合区、内包装区入口应设置洗手和(或)消毒设施,换鞋(穿戴鞋套)或工作鞋靴消毒设施。

第一百〇一条 清洁作业区根据不同种类的固体饮料特点和工艺要求分别制定不同的空气洁净度要求,清洁作业区必需安装初效和中效空气净化设备。

第一百〇二条 准清洁作业区和清洁作业区应相对密闭,清洁作业区应设有空气处理装置和空气消毒设施。

第一百〇三条 生产设备和设施根据实际工艺需要配备,一般包括:混合配料设备、焙烤设备(有该工艺的)、干燥脱水设备(湿法工艺)、自动包装设备、自动喷码设备等。

第一百〇四条 检验设备一般应具有:无菌室(或超净工作台)、灭菌锅、微生物培养箱、生物显微镜(或菌落计数器)、定氮装置(适用蛋白固体饮料)、干燥箱、分析天平(0.1mg)和天平(0.1g)、相应检测特征性指标的设备(出厂需检特征性指标项目时)及相关的计量器具等。

第四节 设备布局和工艺流程

第一百〇五条 设备布局应按工艺流程设计,一般包括湿法工艺和干法工艺。湿法工艺一般包括:原料验收、调配、杀菌(浓缩)、脱水干燥、冷却、成型包装。干法工艺一般包括:原料验收、备料、混料和包装。

具体产品按企业实际工艺流程生产,但其工艺流程必须科学合理,符合相关规定。

第一百〇六条 应对生产过程中的质量安全关键点进行控制。原辅料应制定进货检验计划,并按国家相关标准或企业内控标准要求取样检测、记录,按标签标示要求进行贮存。

第一百〇七条 湿法工艺的调配控制。原辅料经核对有关信息无误后,输送到配料车间。食品添加剂及食品营养强化剂专人负责管理,并对添加剂及营养强化剂的名称、批号等严格核对,准确称量并记录。

杀菌(浓缩)控制。产品杀菌温度、杀菌时间应控制在设备参数范围内,并记录。

脱水干燥控制。喷雾干燥及其后续的冷却、包装工序应严格控制蒸汽、水的使用,以减少有害微生物的繁殖。

冷却控制。冷却降温应在清洁作业区作业,冷却后的产品应采用粉仓等密闭暂存设备储存。

成型包装控制。通过筛网、磁栅或X射线检测器等进行异物控制,并配备剔除设备,保证包装后的产品不含金属和其他异物。包装后的产品应取样并进行密封性测试,按产品标准要求进行检验,合格后方可出厂销售。

第一百〇八条 干法工艺的备料控制。应对原辅料的名称、规格、是否合格、外包装有无污染等进行确认。备料区与进料区之间应设置独立的缓冲处理区,做好物料外包装的除尘。拆包过程中,应注意内袋对外袋碎屑及线绳的静电吸附,定期对拆包进料区进行卫生清理,检查物料内袋有无破损,发现破损或物料结块等异常,应做退料处理。物料除去外包装后经过洁净的通道进入清洁作业区。

混料控制。配方由专人发放管理,确保配方准确。配料过程应确保物料称量与配方要求一致。整个配料(预混)生产及领用建立相关记录。同时根据需要对配料(如白砂糖)进行粉碎处理。

混合控制。鼓励实施混合全过程自动化控制,无异常不需要人工干预。混合工艺应保证物料的混合均匀性。混合后的半成品不能裸露在清洁作业区内,应采用粉仓等密闭暂存设备储存,作好标识,备用。

第一百〇九条 从事接触直接入口食品工作的食品生产人员应当每年进行健康检查,取得健康证明后方可上岗工作。

第一百一十条 应建立进货查验记录制度,对原辅料、包装容器供应商进行审核,并定期进行审核评估;应在和供应商签订的合同中明确双方承担的食品安全责任。包装容器应符合相应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和相应产品标准的要求。

以来自公共供水系统的水为生产用源水的,供水系统出入口应增设安全卫生设施,防止异物进入;以来自非公共供水系统的水(地表水或地下水)作为生产用源水的,采集点应采用有效的卫生防护措施,防止源水以外的水进入采集设备。采集区域周围应设立防护隔离区,限制牲畜和未授权人员进入。出水口或取水口应建立适当防护设施,地下水的出水口(如井口、泉眼)应通过建筑进行防护。应采用封闭管道进行输送,防止污染,不应用容器运到异地灌装。生产用水应符合《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 5749)中的卫生要求(pH值除外)。生产用原辅料符合相关食品安全标准的要求。

第一百一十一条 企业应建立产品配方管理制度;应列明配方中使用的食品添加剂、食品营养强化剂、新食品原料的使用依据和规定使用量;所使用的食品添加剂、食品营养强化剂、新食品原料应符合相应产品标准及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相关公告的规定。

第一百一十二条 建立生产过程管理制度,对生产过程中调配、脱水干燥(有此工艺时)、成型包装、清洗消毒、储运和交付等环节质量安全进行管控。

配料应有复核,防止投料种类和数量有误。

应制定有效的清洗、消毒方法和管理制度并验证,保证生产场所、生产设备、包装容器、工作服和人员的清洁卫生和安全,防止产品及包装在生产过程中被污染。

第一百一十三条 应参照《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饮料生产卫生规范》(GB 12695)附录A《饮料加工过程的微生物监控程序指南》,合理设置卫生监控要求。

第一百一十四条 应制定检验管理制度,包括对原辅料、过程、出厂检验的管理规定,确保产品符合食品安全标准要求。

固体饮料企业的检验能力至少满足感官、水分、蛋白质(蛋白固体饮料)、菌落总数、大肠菌群、特征性指标(需要时)等项目的测定。

企业可以使用快速检测方法及设备,但应保证检测结果准确。使用快速检测方法及设备做检验时,应定期与国家标准规定的检验方法比对或验证。快速检测结果不合格时,应使用国家标准规定的检验方法进行确认。

第一百一十五条 按所申报固体饮料的品种(风味固体饮料、蛋白固体饮料、果蔬固体饮料、茶固体饮料、咖啡固体饮料、可可粉固体饮料、其他固体饮料)和执行标准,分别从同一规格、同一批次的试制产品中抽取具有代表性的样品检验。生产其他固体饮料的,按其他固体饮料的具体产品和产品标准加抽样品检验。

第一百一十六条 应对提供的检验报告真实性负责;检验项目按产品适用的食品安全国家标准、产品标准、企业标准及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的相关公告要求进行。

第八章 其他饮料类生产许可审查要求

第一百一十七条 实施食品生产许可管理的其他饮料类,是指乙醇含量不超过质量分数为0.5%的制品,且上述未包括的其他类型液体饮料产品。其他饮料类生产许可类别编号0607,包括:咖啡(类)饮料、植物饮料、风味饮料、运动饮料、营养素饮料、能量饮料、电解质饮料、饮料浓浆、其他类饮料。

咖啡(类)饮料是指以咖啡豆和(或)咖啡制品(研磨咖啡粉、咖啡的提取液或其浓缩液、速溶咖啡等)为原料,添加或不添加糖(食糖、淀粉糖)、乳和(或)乳制品、植脂末等食品原辅料和(或)食品添加剂等,经加工制成的液体产品。如浓咖啡饮料、咖啡饮料、低咖啡因咖啡饮料、低咖啡因浓咖啡饮料。

植物饮料是指以植物或植物提取物为主要原料,添加或不添加其他食品原辅料和(或)食品添加剂,经加工或发酵制成的液体产品,如可可饮料、谷物类饮料、草本(本草)饮料、食用菌饮料、藻类饮料、其他植物饮料,不包括果蔬汁类及其饮料、茶(类)饮料和咖啡(类)饮料。

风味饮料是指以食用香精(料)、糖(食糖、淀粉糖)和(或)甜味剂、酸度调节剂等一种或几种作为调整风味主要手段,经加工或发酵制成的液体产品。如茶味饮料、果味饮料、乳味饮料、咖啡味饮料、风味水饮料、其他风味饮料等。

运动饮料是指营养成分及其含量能适应运动或体力活动人群的生理特点,能为机体补充水分、电解质和能量,可被迅速吸收的饮料。

营养素饮料是指添加适量的食品营养强化剂,以补充人体营养需要的饮料。

能量饮料是指含有一定的能量并添加适量营养成分或其他特定成分,可补充人体能量需要、或加速能量释放和吸收的饮料。

电解质饮料是指添加矿物质及其他营养成分,能为机体补充新陈代谢消耗的电解质、水分的饮料。

饮料浓浆是指以食品原辅料和(或)食品添加剂为基础,经加工制成的,按一定比例用水稀释或稀释后加入二氧化碳方可饮用的制品。

其他类饮料是指上述各类未包括的液体饮料产品。

第一百一十八条 生产车间依其清洁度要求一般分为:一般作业区(原料处理区、水处理区、仓储区、外包装区等)、准清洁作业区(杀菌区、配料区、预包装清洗消毒区等)、清洁作业区(灌装防护区等)。

对于有后杀菌工艺的,灌装防护区可设在“准清洁作业区”,杀菌区可设在“一般作业区”。

第一百一十九条 生产场所或生产车间入口处应设置更衣室,洗手、干手和消毒设施,换鞋(穿戴鞋套)或工作鞋靴消毒设施。

第一百二十条 清洁作业区入口应设置二次更衣区,洗手、干手和(或)消毒设施,换鞋(穿戴鞋套)或工作鞋靴消毒设施;

符合下列条件之一的,上述要求可豁免:使用自带洁净室及洁净环境自动恢复功能的灌装设备;使用灌装和封盖(封口)都在无菌密闭环境下进行的灌装设备;生产非直接饮用产品[如食品工业用浓缩液(汁、浆)、饮料浓浆等]。

清洁作业区应满足相应空气洁净度要求。静态时空气洁净度应至少达到10万级要求,如生产非直接饮用产品[如食品工业用浓缩液(汁、浆)、饮料浓浆等],可豁免该要求。

第一百二十一条 准清洁作业区及清洁作业区应相对密闭,清洁作业区应设有空气处理装置和空气消毒设施。

第一百二十二条 生产设备和设施根据实际工艺需要配备,一般包括:水处理设备、配料设施、过滤器(需过滤的产品)、杀菌设备、生产设备清洗消毒设施、自动灌装封盖(口)设备、自动喷码设备等。应根据工艺需要配备包装容器清洁消毒设施,如使用周转容器生产,应配备周转容器的清洗消毒设施。

第一百二十三条 检验设备一般应具有:无菌室(或超净工作台)、杀菌锅、培养箱、干燥箱、生物显微镜(或菌落计数器)、分析天平(0.1mg)、酸度计(需检pH项目时)、相应检测特征性指标的设备(出厂需检特征性指标项目时)及相关计量器具。

第四节 设备布局和工艺流程

第一百二十四条 设备布局应按工艺流程设计,其他饮料类一般包括:原料预处理、发酵(有发酵工艺的)、调配(或不调配)、均质(或不均质)、杀菌、灌装封盖(口)、灯检(或自动监测)等。

咖啡浓缩液包括咖啡豆的烘焙、检验、研磨、提取、离心、过滤、浓缩、杀菌和灌装封盖(口)等工序。

具体产品应按企业实际工艺流程生产,但必须科学合理,符合相关规定。

第一百二十五条 其他饮料类生产企业应对生产过程中的质量安全关键点进行控制,原料(包括生产用水)应确保处理后达到生产工艺要求,监控并记录各项指标。

对原料采用萃取工艺的,应监控记录萃取的温度、时间,过滤器孔径应符合生产工艺要求;采用蒸煮、制浆工艺要控制好原料的蒸煮温度、时间和压力。咖啡浓缩液、植物浓缩液(如凉茶浓缩液)等应在不影响产品质量及食品安全条件下贮存,并对贮存参数进行监控和记录。

有调配工艺的,应控制并记录投料种类、数量以及投料顺序;原辅料投入输送系统需有适宜规格的过滤器或其他等效的除杂措施;根据生产工艺要求,进行搅拌、加热、保温等操作的,应监控和记录相关工艺参数。

有杀菌工序的,严格监控影响杀菌效果的工艺参数(如杀菌温度、时间等)并记录,对于杀菌效果进行监控并记录。

灌装封盖(口)时,在产品灌装前应设置异物控制措施,并控制灌装温度、灌装量;封盖(口)应控制如封盖扭矩、封盖压力等封盖(口)密封性参数,确保产品密封。灌装封盖(口)后应对产品的外观、灌装量、容器状况进行检查。

第一百二十六条 从事接触直接入口食品工作的食品生产人员应当每年进行健康检查,取得健康证明后方可上岗工作。

第一百二十七条 应建立进货查验记录制度。对原辅料、包装容器供应商进行审核,并定期进行审核评估;应在和供应商签订的合同中明确双方承担的食品安全责任。包装容器应符合相应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和相应产品标准的要求。

以来自公共供水系统的水为生产用源水的,供水系统出入口应增设安全卫生设施,防止异物进入;以来自非公共供水系统的水(地表水或地下水)作为生产用源水的,采集点应采用有效的卫生防护措施,防止源水以外的水进入采集设备。采集区域周围应设立防护隔离区,限制牲畜和未授权人员进入。出水口或取水口应建立适当防护设施,地下水的出水口(如井口、泉眼)应通过建筑进行防护。应采用封闭管道进行输送,防止污染,不应用容器运到异地灌装。生产用水应符合《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 5749)中的卫生要求(pH值除外)。生产用原辅料符合相关食品安全标准的要求。

第一百二十八条 企业应建立产品配方管理制度,列明配方中使用的食品添加剂、食品营养强化剂、新食品原料的使用依据和规定使用量;所使用的食品添加剂、食品营养强化剂、新食品原料应符合相应产品标准及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相关公告的规定。

第一百二十九条 企业应建立生产过程管理制度,对生产过程中水处理、调配、灌装(包装)、清洗消毒、储运和交付等环节进行管控。

有水处理工艺的应规定水处理过滤装置的清洗更换要求,制定处理后水的控制指标并监测记录;调配应有复核,防止投料种类和数量有误。应制定有效的清洗、消毒方法和管理制度并验证,保证生产场所、生产设备、包装容器、工作服和人员的清洁卫生和安全,防止产品及其包装在生产过程中被污染。

第一百三十条 应参照《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饮料生产卫生规范》(GB 12695)附录A《饮料加工过程的微生物监控程序指南》,合理设置卫生监控要求。

第一百三十一条 应制定检验管理制度,包括对原辅料、过程、出厂检验的管理规定,确保产品符合相关食品安全标准要求。

其他饮料类企业的检验能力至少满足感官、特征性指标含量、菌落总数、大肠菌群、可溶性固体物(必要时)、pH值等项目的测定。

企业可以使用快速检测方法及设备,但应保证检测结果准确。使用快速检测方法及设备做检验时,应定期与国家标准规定的检验方法比对或验证。快速检测结果不合格时,应使用国家标准规定的检验方法进行确认。

第一百三十二条 按所申报其他饮料类的品种[咖啡(类)饮料、植物饮料、风味饮料、运动饮料、营养素饮料、能量饮料、电解质饮料、饮料浓浆、其他类饮料]和执行标准,分别从同一规格、同一批次的试制产品中抽取具有代表性的样品检验。

第一百三十三条 企业应对提供的检验报告真实性负责;检验项目按产品适用的食品安全国家标准、产品标准、企业标准及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的相关公告要求进行。

第一百三十四条 根据《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11年本)》(发改委2011年第9号令)规定,淘汰生产能力150瓶/分钟以下(瓶容在250毫升及以下)的碳酸饮料生产线;限制浓缩苹果汁生产线。

第一百三十五条 饮料相关标准、检验项目和方法参见附件(资料性文件)。

第一百三十六条 本细则由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负责解释。

第一百三十七条 本细则自发布之日起实施,原《饮料生产许可证审查细则》废止。

摘要安全性、可用性和成本等因素使得使用完整的系统对嵌入式控制设备进行全面测试变得不切实际。硬件在环(HIL)仿真是一种可更高效地测试这些设备的实时测试技术。进行HIL测试时,连接到嵌入式控制器的物理系统在实时硬件上进行仿真,模拟器的输出可模拟物理系统的实际输出。嵌入式控制器会“认为”它处在一个真实的系统中。 HIL仿真的目的是在对整个系统进行实际测试之前,先在虚拟环境中对嵌入式控制设备进行全面的测试。 本指南介绍了动力总成HIL测试的最佳工程实践 发动机ECU HIL测试介绍什么是HIL仿真?在闭环控制系统中,被控制系统的当前状态通过传感器测量馈回控制器。对于汽车来说,电子控制单元(ECU)使用这些测量值来确定适当的执行器值,以获得所需的工作条件。 例如,发动机ECU接收有关节气门位置、发动机转速和排气氧含量的信息,以确定燃油喷射器位置、点火正时和进气口对应的执行器命令,以保持最大的发动机性能和 减少有害尾气排放。最终还是需要对整个系统进行物理测试; 但是通过HIL仿真,工程师 可以在没有车辆甚至发动机的情况下彻底测试ECU,获取重要的信息。图1. 硬件在环测试系统包含了模拟ECU工作环境所需的几个关键功能通过HIL仿真提高效率HIL仿真可重现与ECU交互的物理系统,并执行激励信号生成和测试结果数据记录等测试执行功能。发动机ECU的激励生成可能需要创建一系列期望的发动机速度(以模拟踩下油门踏板)和车辆载荷(以模拟各种道路状况)。同时需要观察整个系统以确保所有组件正确运行,并记录测试结果,以便与理想的系统响应进行比较。虽然HIL仿真并不能完全取代物理测试,但它确实可通过以下优势来降低测试成本以及提高产品质量:- 在开发过程中更早地进行测试—更及时地发现设计错误,减少修正成本以及对上市时间的影响- 降低测试成本—无需使用物理系统,减少测试连接件的购置、维修和维护费用- 增加测试覆盖率—在无法进行物理测试的极端条件下测试ECU,避免安全和设备损坏问题- 提高测试灵活性—扩展测试功能,无需考虑外部因素(例如:即使在炎热的夏天,也可以模拟冬季道路状况,以便测试车辆)- 提高测试可重复性—隔离ECU的缺陷,即使这些缺陷仅在某些情况下才发生图2. 典型的HIL测试系统包含许多常见的硬件组件

HIL测试软件基础组织采用HIL仿真的基本动机是提高其开发和测试过程的工作效率。用于HIL仿真的硬件和软件工具需要能够帮助工程师专注于测试ECU,而不是忙于配置、支持和维护测试系统。 HIL测试软件应该兼顾易用性和灵活性,以适应不断变化的要求。 HIL系统的价值取决于所能节省的时间和提高的产品质量。在具有极其严格的上市时间要求的行业中,快速开始进行首次测量非常重要。您必须能够快速轻松地将仿真模型连接到物理I/O设备,而且在ECU参数发生变化时更新配置。除了系统配置之外,系统还应可创建和执行测试配置文件来驱动ECU。驾驶虚拟汽车的前提是能够提供代表ECU可能遇到的环境变量的信号模式。例如,如果要执行EPA行驶工况测试,就需要生成运行测试所需的速度设定值和路况条件。有多种选项可用于生成测试配置文件,包括传统的编程和脚本语言、图形化显示和复杂的数据回放。最佳方法通常因ECU要求而异,而且HIL测试系统必须能够满足这些不同的要求。仿真基础对象模型和模型来源在HIL测试,通常使用仿真模型来“欺骗”被测嵌入式设备(DUT),让DUT觉得自己正在控制一个真正的机械系统。机械系统的物理学机制可使用数学工具来重现,这些工具生成的信号通过电线传输并连接到DUT。过去,物理仿真是一个极具挑战性的过程,需要深入了解与机械过程相关的数学原理,如流体动力学、应力特性和材料特性。图3. 使用各种建模环境来确保高效且有效的HIL测试今天,有许多商用现成(COTS)工具可用为物理和电气系统建模,而且不需要了解系统构建的基础数学原理。其中有许多物理仿真工具专门为汽车动力总成HIL测试领域而设计。常见的汽车建模工具及其主要用途包括:Gamma Technology 公司开发的 GT-SUITE 软件—GT-SUITE 是一款仿真软件工具,为汽车工程应用提供了多种功能和库,包括快速概念设计、详细的系统或子系统/组件分析、设计优化以及根本原因调查等。 GT-SUITE架构提供了独一无二的系统集成模型构建功能,可以跨子系统、物理域和模型等级进行集成。AVL 公司开发的 BOOST 和 CRUISE 软件—BOOST 是一款完全集成的虚拟发动机仿真工具,提供了先进的模型来准确预测发动机性能、噪声和废气处理装置的效率。在发动机开发过程中借助该软件,您可以提供给定汽车概念所需的扭矩和功率以及优化排放、油耗和乘客舒适度(噪声和瞬态工况)。CRUISE 是一款系统级仿真工具,适用于从概念规划到产品发布等一整个开发过程中的日常车辆系统和传动系统分析任务。其应用范围涵盖了传统车辆动力系统、高度先进的混合动力系统和纯电动汽车。 CRUISE提供了参数优化和组件匹配功能,可帮助您实现实用且可行的解决方案。ITI 公司开发的 SimulationX—Simulation X标准软件用于评估所有技术系统组件之间的相互作用,提供了丰富的模型库,适用于一维机械、三维多体系统、动力传动、液压、气动、热力学、电气学、电气驱动、磁学和控制学等领域。SimulationX是用于物理效应建模、仿真和分析的通用CAT工具。.Mechanical Simulation 公司开发的 CarSim 软件—CarSim 用于模拟乘用车、赛车、轻卡和多功能车的动态行为。它可生成动态仿真测试,并输出超过800个计算变量来进行绘图和分析或导出到Excel等其他软件。通过确定性确保准确的仿真HIL测试的有效性取决于仿真能否准确反映ECU周边环境。仿真模型必须通过数学计算对ECU命令进行准确的响应,并且这些响应所发生的时间范围必须与所仿真的机械系统一致。因此,大多数HIL应用都需要使用实时系统执行确定性操作。您还可以使用实时系统来执行实时测试序列,以了解ECU功能和稳健性相关的信息。如果实时系统可以确定地代表机械系统,并具有足够高的保真度,则可以对ECU参数进行校准,以优化和调整整个闭环系统的性能。实时系统的性能很大程度取决于可以从测功机转移到实验室的测试量,因为这直接影响测试成本和上市时间。

不同类型动力系统的关键考虑因素在动力总成控制模块(PCM)上执行HIL测试对系统提出了新的要求。由于其高度专业化特性,PCM除了依赖通用微控制器外,还依赖于专用协处理器。例如,内燃发动机PCM必须处理特定的高速发动机信号,例如转动位置、爆震、气缸压力和精确执行器控制[2]。 PCM测试需处理这些独特的I/O和协处理器。因此,PCM测试系统,如待测组件,使用相应复杂的测试系统来测专用协处理器来提供足够的I/O复杂性。此外,尽管公司会不断发布新的PCM硬件和软件,但测试系统通常需要具有多年使用寿命。高度灵活性便成为测试系统的一个最基本要求如今,FPGA是满足这些需求的理想器件,其高性能和灵活性非常适合满足当今先进PCM快速变化的测试需求[3]。 FPGA具有显着优势,例如并行处理、设计可扩展性、超快的引脚到引脚的响应时间、设计可移植性和终身可升级性。所有这些优势都有助于构建强大的自适应测试系统。但是,FPGA编程通常只有非常专业的工程师才懂,但这类工程师非常稀缺。高级别抽象的FPGA编程软件的出现以及易于访问的现成FPGA库极大地提高了部署基于FPGA的测试系统的可行性。内燃动力系统从本质上说,内燃机ECU的作用是让发动机转动。为此,ECU通过精心设计的编码器轮提供的传感器反馈来监测发动机的位置,如图4所示的曲轴轮,并激活喷油器和火花塞来产生电能。图4. 现在的曲轴轮采用复杂的pattern,如图中所示的pattern非常独特且不断变化。内燃机ECU HIL测试仪的用途除了测量踏板等用户输入之外,还用于测量和生成这些燃烧信号。 表1显示了典型的发动机ECU信号。表1. 在开发测试仪时应考虑这些常见的发动机ECU信号。图5显示了一个典型发动机ECU测试仪的框图(不包含负载和开关)。 测试仪包含了在CPU上运行的实时OS,用于执行低中速(1 kHz-10 kHz)建模。 CPU与模拟、数字和总线通信等独立I/O结合,可让低中速信号随着模型的执行进行同步更新。不管对于哪类ECU测试系统,这些都是核心组件,但为了满足内燃机ECU测试的特定要求,还需要增加一个用于实例化角度处理单元(angle processing 典型的发动机ECU测试仪框图包含了在FPGA上进行实例化的APU协处理器。APU用于执行高速、高保真的发动机转动仿真。转动仿真是一个接受速度输入值的过程,随着时间的推移,0到360度连续发布转动位置的仿真值。由于ECU编程为相对于其转动位置控制发动机,因此验证ECU时,需要在测试仪中模拟转动位置并进行与转动位置相关的测量。

图6. 模拟可变磁阻传感器输出的旋转信号。

将转动仿真任务从CPU上剥离出来有许多好处。首先,使用专用硬件,APU可以高速运行,不受高级实时操作系统任务(如线程调度程序)的干扰。为了在10,000 rpm下实现0.1度 的分辨率下,转动仿真必须至少以600,000 Hz的频率运行,这在通用CPU上是不可能实现的。

其次,APU和CPU可以异步运行。这可允许CPU以固定的时间步进间隔运行物理对象模型,有助于提高许多对象建模和实时OS工具链的工作效率,同时获得来自APU协处理器的基于角度的信息。

最后,通过将APU放置在靠近I/O引脚的位置,可以在转动仿真和相关数据之间建立低延迟连接,以关联到仿真的位置值。事件发生的时间及其与位置相关的时间之间的延迟会直接导致测量误差。为了避免这一误差,可以将APU放在与I/O相同的FPGA芯片。

前面讨论的ECU信号、FPGA上的APU协处理器以及发动机物理模型相结合,就构成了一个闭环发动机ECU HIL测试仪。图7显示了该系统基于实际执行器负载的数据流。

图7. 发动机ECU HIL闭环数据流对于内燃动力系统,设计ECU HIL系统时,另一个重要考虑因素是燃油喷射器驱动的测量。实现这一目标的最佳方法之一是将真实执行器纳入测试系统,就像将它们置于真实车辆中一样。 ECU经过电流测量信号调理卡连接到喷油器,并为测试系统的FPGA提供电流测量值。这可允许FPGA测量流经喷油器的电流,以确定何时开启和关闭电磁阀(图8)。图8. 柴油燃料喷射器的电流和电压曲线表明必须测量电流才能精确地捕获正确的时机对于汽油喷射器,一个更简单的替代方案是直接测量ECU的数字输出,以检测喷射器何时 被命令打开和关闭。但是,测量通过实际喷射器的电流可得到更准确的结果,因为 打开电磁阀需要一定量的激活电流。此外,如果实际负载没有连接到喷射器输出,大多数ECU会出现诊断故障。

混合动力和纯电动动力系统

在许多全电动或混合动力系统中,ECU必须管理多个独立电源产生的电力。例如,混合动力传动系统包含一个或多个电动机以及一个内燃发动机。无论使用的是何种混合动力传动系统类型,都意味着ECU必须以安全且可重复的方式控制两个耦合对象,这两个对象的动态速度可能截然不同,需要大量测试才能确保控制系统的稳定性。

例如,在路面结冰的驾驶条件下,车轮会突然失去牵引力。在加速时,这可能会导致电机速度急剧增加,需要安全地应对。但是,从物理角度考虑,这种安全行为不可能在测功机上再现,即使是在测试跑道上,也是非常耗时和高难度的。由于针对这种特定安全条件开发的复杂控制算法必须进行验证,测试需要考虑到极端的驾驶条件,以满足量产车辆的质量要求。图9. 混合动力系统的HIL测试需要考虑更多的因素

混合动力和全电动传动系统都增加了ECU测试的复杂性。不管是哪种情况,驱动电动机都需要ECU产生高速PWM信号来驱动电力电子硬件。如果要HIL测试系统对来自被测ECU的高速数字信号做出正确的响应,仿真必须以数量级达1μs的超快速循环速率运行。另一个需要考虑的方面是,电动机表现出复杂的非线性行为,例如磁性饱和和齿槽转矩,这些行为都很难直接建模。线性模型可用于测试ECU的基本功能,但复杂的行为也需要建模,才能进行更严格的测试、调整和优化。

传统的仿真系统无法达到1μs的循环速率,这限制了控制系统设计人员的测试能力,迫使他们严重依于赖昂贵的测功机或现场测试。在失去牵引力的情况下,如果要通过现场测试来确保在所有可能运行条件下的安全性,所需的费用非常高昂甚至不可能实现。然而,提高仿真速度和保真度有助于在仿真中进行更多可重复的测试,从而减少物理测试的时间和成本。

要达到1μs的模拟周期,需要测试彻底改变电动机和电力电子HIL测试系统的设计。一个关键方法是摒弃传统的基于处理器的HIL系统,采用基于FPGA的仿真器。

由于通信总线将处理器和I/O分离开,传统的基于处理器的HIL系统可提供的最大速度仅为50 kHz左右。在仿真的单个时间步长内,对输入进行采样后,采样数据传输到处理器进行处理,处理结果传输回I/O节点,并更新输出结果。对于PCI或PXI总线,通信的延迟通常可占整个仿真周期的四分之三。将计算任务转移到FPGA上有助于提高计算速度。然而,提高速度的最快方法是在单个设备上并列配置处理节点和I/O节点,这样可最小化通信延迟。

对高级电机驱动器进行实时仿真时,面临的另一个挑战是实现仿真保真度和速度的平衡。虽然进行功能级HIL测试时,简单的常量参数或线性模型就足够了,但通常需要提高模拟保真度来提高测试的可靠性以及优化先进电机驱动器。在不增加计算复杂度的情况下提高模拟保真度的一个有效方法是使用查找表替换模型参数,并在每次仿真迭代时更新这些参数。

使用有限元分析结果或通过实验得出的表格,您可以模拟复杂的非线性行为,例如齿槽转矩或磁饱和,并设计可正确响应复杂现象的控制器。无论是哪种情况,查找表都可以捕获复杂的行为,而无需在仿真中直接对其进行建模。

为ECU制定测试计划和测试用例需要设计和测试团队之间密切合作。对ECU要求进行文档记述是此过程的一个关键步骤。通常,这些要求可以分为三个高级类别:安全性、功能性和性能。

在产品设计中,我们应用称为故障模式和影响分析(FMEA)的过程来定性地识别可能的故障及其对系统的整体影响。FMEA是20世纪40年代末测试军事系统的可靠性工程师开发的,并沿用至今。当识别出可能的故障时,就会详细描述故障并分配相应的概率值、严重程度值以及计算出的总体风险值(概率和严重程度的乘积)。表2显示了一个FMEA表的示例。

表2. 设计工程师创建故障模式和影响分析表作为有效的安全测试起点。 (表格由Quanser提供)完成FMEA后,设计工程师会添加一些功能来减缓识别到的风险最大的故障。 例如,他们可以添加传感器来检测机械组件的故障,然后软件会自动将车辆切换到跛行回家模式,以防止进一步损害。 测试这些补救措施是ECU验证和确认的关键部分。如果要为每个故障设计相应的测试用例,需要设计团队提供故障树分析(FTA)。 图10显示一个FTA的例子。

图10. 在创建对安全至关重要的测试用例时,故障树分析是一个重要的参考文档。

使用FTA作为流程图,您可以为每个具有足够高风险的FMEA项目设计测试用例(“足够高”的阈值由产品管理人员设定)。考虑到一些故障的危险系数非常高,如果能在HIL仿真中对这些项目进行测试,那将是一项非常有价值的投资。

在验证安全要求时,必须确保测试准确无误,尤其是对于汽车和航空航天等必须符合功能安全标准的受管制行业。错误的验证可能导致项目在投入生产和处于安全关键状态时,产生极为不利的后果。另外,由于电子复杂性的不断增加,相同的时间内需要进行的测试增多,这就引入了自动化验证需求。但是,我们如何知道所使用的测试自动化工具是否如预期的那样正常工作?自行开发测试自动化工具的成本可能非常高,特别是在设计时需要确保工具的功能安全性。除此之外,还需要对整个验证过程进行详细且全面的文档记述。正确地创建该文档可能非常耗时,因此所使用的任何工具必须能够生成适当的工件,这使得许多人认为手动工具认证是唯一的方法。

使用在某些方面符合特定功能安全项目要求的COTS验证工具可以满足这一需求,且可让您对测试工具充满信心。 NI联盟合作伙伴CertTech针对NI测试自动化软件工具TestStand开发了一款资格鉴定包。 TestStand是一款随时可运行的测试管理软件,旨在帮助您更快地开发、执行和部署自动化测试系统。由于CertTech工程师对受监管行业和功能安全标准非常熟悉,他们很理解用户迫切需要使用符合DO-178C和ISO 26262等标准的合格工具。TestStand鉴定包全面覆盖了最常用功能的要求和测试种类,提供了验证指定要求的全套测试以及一个易于扩展的框架,因此用户可以根据需要扩展测试覆盖范围。此外,CertTech还使用工具生成了所需的文档,作为合规性的必要工件。这个文档是必不可少的,因为我们的总体目标是确保验证过程的完全透明性,以便测试可以快速地重建。 借助鉴定包,CertTech将生成该文档所需的时间缩短了95%。

一些较新的功能安全标准,如ISO 26262和DO-178C要求项目使用“合格工具”来完成一些不需要人工审核的验证和确认任务,这使得使用像TestStand这样的合格工具变得更为重要。这些标准需要您对未进行适当测试的工具的总体影响进行评估,然后判定一个TCL值,也就是ISO 26262等标准所称的工具置信度( Tool Confidence Level,TCL)。两个主要因素决定了TCL:工具影响(TI)和工具错误检测(TD)。 TI1和TI2是TI的两个级别。当故障软件工具不可能违反安全要求时,则选择TI1。其他所有情况均选择TI2。 TD分为TD1、TD2和TD3。 TD1表示工具检测错误的置信度很高,TD2表示置信度中等,TD3表示置信度很低。测试工具的不同TCL等级意味着用户所承担的额外负担也有所不同。

表3. ISO 26262标准中的工具置信度意味着对工具进行鉴定时的工作量不同

TCL2工具对于用户的价值最大,因为任何TCL1工具不是对安全没有任何实质影响,就是已经具有高置信度,因而不需要额外的资格鉴定和文档记述。而TCL3工具置信度较低,不管如何都需要一定程度的人工资格鉴定。

从高层次来说,ECU功能的测试非常简单。我们可以简单地逐个功能进行测试;但是嵌入式软件的详细信息可以帮助发现需要严格测试的可能故障点。因此,功能测试的设计同样需要与ECU设计团队密切合作。

此外,特定ECU的特性可以与状态图相结合来指导测试用例的设计。

与安全和功能测试用例不同,设计基于性能的测试却不需要与ECU设计团队协作。这些测试的开发通常从用户的角度来考虑。设计团队能接受的对于用户来说可能是无法接受的,因而这些反馈非常重要。幸好,有些用户关心的性能问题,例如每加仑英里数(MPG),可以根据联邦政府定义的测试程序直接变为测试用例。图11显示了联邦政府针对市区驾驶规定的车速随时间的变化图(FTP-75)。

图11. 联邦政府针对车辆MPG性能规定标准化测试,例如FTP-75驾驶工况。

另一种基于性能的测试是内部性能,例如总线消息时序、ECU CPU利用率或ECU事件

响应时间。这些类型的测试可能需要测试仪具有额外的功能,包括ECU校准、调试数据链路(以读取微处理器参数)和/或过程数据日志时间戳发布(以验证可接受的总线消息行为)。有关使用NI DIAdem软件进行此分析的示例,请查看 时间相关的NI VeriStand数据日志。

需求创建、可追溯性和实现

为了确保嵌入式软件和一般软件的质量,经证明在软件开发过程的所有阶段跟踪需求工件是非常重要的。典型的软件过程包括研究、定义、开发、测试和部署。通过跟踪来建立各种关系以及分析软件更改的影响是软件开发过程的常见操作,尤其是对于故障成本非常高或故障可能导致生命危险的领域。

经证明,软件项目如果缺乏足够的需求可追溯性,就会出现较多严重影响系统安全性和可靠性的缺陷。即使是微小的变化,也可能产生很大的连锁效应,导致最终产品无法完全满足项目启动时确定的所有要求。

由于监管机构出于对安全问题的考虑,以及企业不期望发生代价巨大的产品召回事件,因此两者联手,制定了大量关于需求管理的标准、最佳工程实践和软件工具。在未来的项目中,应对需求可追溯性进行硬性规定

在现代测试系统中,从最上层的功能到测量仪器均可自动化。这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涉及来自不同供应商的多个工具和不同操作系统,其中一些任务可能需要在实时HIL系统上执行。因此需要尽早与工具提供商确认,以确保兼容性。测试自动化是经济高效地确保需求可追溯性的关键因素。

除了执行测试脚本来驱动虚拟汽车之外,具有前瞻性思维的组织还会使用测试自动化框架来进一步实现测试执行和自动化。借助这些框架,就可以批量运行测试,对测试数据执行后期处理和分析,并生成报告,且运行时无需任何人工交互。只需配置测试系统,测试执行就可以独立完成。测试自动化可自动将产品需求和测试用例链接到测试结果,帮助工程师更有效地进行沟通。这样就无需人工对测试数据与需求进行比较,从而提高了工作效率。

ECU测试团队的一个高级目标是开发一个提供足够测试覆盖率的测试用例库。这个库是确保ECU质量的关键因素。随着测试用例库不断扩展,测试可以设置为连夜自动运行或者在软件发生变化时自动触发运行回归测试。及时的回归测试报告可以避免最新出现的嵌入式软件错误持续数周并逐渐变得难以修复。

为您的ECU选择合适的HIL系统

开放性、可扩展性、灵活性

选择HIL系统时,首先应考虑是要购买组件并自行集成系统还是购买完整的交钥匙系统。大多数交钥匙系统供应商通常不销售组件,而销售组件的供应商通常通过合作伙伴提供交钥匙系统。

如果选择购买组件,则需要拥有掌握专业知识的工程人员来集成组件,这样可以更灵活地控制系统的可扩展性和定制性。而选择购买交钥匙系统可以减轻工程负担,但必须确保系统能够满足您当前和未来的需求。保证这一点的一个方法是购买“开放”且“可扩展”的平台。由多个供应商支持的开放式平台提供了最大的可能价值并可保护您的投资。

HIL测试系统灵活性的重要性

将HIL仿真集成到测试系统的方式有很多种。随着降低测试成本的需求日益迫切,灵活的解决方案对于在开发过程中融入HIL仿真至关重要。高效的HIL仿真解决方案应能够快速适应开发过程中遇到的各种变化,而且不需要大幅修改HIL仿真仪就能够对测试过程或配置进行小改动。以目前的创新速度,单靠一个供应商是无法满足所有最新技术的上市时间、质量和成本预期。基于COTS工具的开放式HIL仿真解决方案可确保您始终可以集成ECU测试所需的技术。图12. 灵活的HIL测试系统可以满足未来需求和项目扩展的要求。

尽管HIL系统已广泛应用到嵌入式测试领域,但它们仍然只是测试环节的一部分。在选择HIL测试策略时,请务必考虑除了嵌入式软件验证之外应如何将HIL系统集成到测试工作流程中。相比仅关注测试周期的某个特定领域的公司,对测试具有整体观的测试工具公司能够提供更有价值的见解。

NI HIL平台是一个COTS解决方案,可进行扩展和自定义来满足不断变化的需求。由于其模块化架构和开放式软件,NI工具既可以在小型台式系统上使用,也可以进行扩展,用于具有紧密同步的分布式高通道数系统,例如铁鸟飞机模拟器。 NI设计的产品可以满足从工业控制到消费电子等各个行业的需求。这些要求苛刻的应用所需的性能、可靠性和灵活性同样也适用于工程师进行HIL仿真,这使得NI成为嵌入式软件测试的理想合作伙伴。

要从HIL系统获得最大价值,不仅仅需要正确的初始系统设置,除了维持系统正常运行外,还需要培训员工学会使用系统上部署的工具。选择提供合适服务的合适供应商,包括技术支持、系统维护、备件和培训,将有利于最大化您的投资回报。

由于开发的不同环节可能在全球各地完成,因此寻求能够提供全球一致的支持和服务的供应商也很重要。 NI在全球50个国家设有办事处。世界各地的支持团队均由经验丰富的工程师组成,可随时帮助您成功完成HIL测试,这也使得NI成为可靠的嵌入式软件测试工具供应商。

魔鬼成本——企业顺利过冬的成本策略

  原材料价格持续上涨,造成企业固定成本绝对上升;市场萎缩,产品价格下跌,同样也使企业成本相对上升。企业应对的策略是:反向深耕、勤练内功、抓好技术改造、改进工艺、控制生产成本;眼睛盯住市场,工夫下在现场,把外部成本压力传递到生产内部,化为推动工艺技术进步的动力,通过改进工艺流程,优化工作程序,将各种损耗和消耗降到最低。
  在全球危机的大背景下,企业硬实力普遍受挫,企业能否抬起头来挺过难关,取决于企业是否具备软实力素质。按照企业未来生存管理思想,如果企业被硬实力困扰,举步维艰,说明企业正处于求生存的基本阶段,这个时候企业主要靠创新、挖潜、改进、变革等构成软实力的内在行动维持生计。尽管这些内在行动是惨淡的外部环境逼出来的,只要企业把握得好,不但能渡过基本生存关,同时也在渐渐生成企业的核心生存力,为企业未来生存做准备。
  "福兮祸所伏,祸兮福所倚",客观地说,原料价格的波动也能起到一种调节企业发展的作用,会逼迫企业进行改造和调整。当原料价格适中或下落时,企业会目光向外,市场扩张成为焦点;当原料价格上涨时,企业目光向内,内部挖掘就成为企业关注的焦点。所以,把原料波动比喻成一杯苦药,企业不得不喝,但喝后可能会发现,由于药力的作用,企业的"病"好了,自身素质提高了。
  对于生产制造企业来说,工艺线就像一条绵延不息的河流,将企业内部每个工作环节、每个工作细节的劳动成果汇聚在一块,最终形成走向市场的目标产品。涨价的原材料送上工艺线之后,其增加的成本要靠后续的工艺流程来消化。就像自来水厂,从江河中取来的水,要通过净化、消毒等众多工序的处理,才能供给千家万户使用。工艺生产是通过一定的工艺技术对原材料进行整合、创造,同样,如何消化成本,也是一个工艺整合、创造的过程。就像水渠,由于年久失修,有的地方可能堵塞造成流动不畅,有的地方可能出现漏洞造成水资源流失,有的地方可能污染造成影响水质。消化成本的关键无非是两个字:一是"提",就是提高资源的利用率、提高生产效率;二是"降",就是降低投入、降低损耗。围绕这两个字,生产中的每个工艺点、每个工序环节、每个工作细节,都大有削减成本文章可做。
  如何通过工艺改进,达到消化成本的目的?有家工厂的涂装生产线设计于1992年,工艺路线是本色漆或金属漆,单色工艺路线,而工厂现采用的是套色漆工艺(即双色面漆),现有产品工艺路线与原有的工艺路线相比要复杂得多。面对技术困难,只有通过创新、改进,才能在设备工艺落后的情况下,完善现行工艺路线,保证生产节拍,确保工厂产品按时交货,从而达到降低成本的目的。
  在工艺生产线上,成本按流程要求分散而有序分布,按市场要求,成本能否再降,取决于工艺技术的成熟程度。如果工艺技术还只是探索改进阶段,成本的降幅与工艺技术的提升成正比;如果工艺技术已相当成熟,也就是说,目前的生产条件决定成本没有多大的削减余地了,这时候,工艺成本的降低取决于工艺技术的创新或转型。举个例子,现在空调产业技术相当成熟,很多空调生产企业都面临成本压力,这就迫使企业必须寻求差异化,必须融入价值创新,并通过技术创新来实现。正如奥克斯空调公司总工程师朱建军所说,"空调行业竞争激烈,要消化成本上涨,最核心的还是技术创新,因为它不仅可以创造价值和用户新的利益点,而且可以创造差异化。"
  奥克斯空调消化成本上涨因素,主要是通过技术创新来实现的。比如,它们研发的铝替代铜的新材料替代技术,铝可以用不同的配方来做,而且导热和强度都不错,可以满足市场的不同要求。尽管铝的很多性能还待开发,但铝替代铜材料的技术创新能为企业降低成本取得极大突破。
  工艺技术创新是一个由粗到细的渐进过程。当市场压力不太大,现有的成本水平还足以维持企业生存的利润空间时,企业一般不会花太多的精力关注生产细节。一旦大家的技术差距日趋拉近,也就是大家都在以相同的技术争夺同一块价值蛋糕时,这样成本降低的空间就不是很大了,在关键技术还没有获得突破之前,企业都只能靠自己的生产管理功夫来深挖微观利润。实际上,这就是精细化管理,按照这一思想所进行的精益化流程设计也是一种技术创新。比如,空调在流程设计时采用粗细铜管,价格就不一样。奥克斯空调做过外机冷气片型的模具更改,从粗管径改成细管径,内外排的配合做得更好,仅这项技术创新每台机子的平均成本就降低了70元。
  我把工艺生产线比作削减成本的海绵,就因为成本主要集中在产品价值的形成阶段,即以工艺生产线为经纬载体的物料加工过程,按照"成本在现场、利润在市场"的原则,当产品具备一定的价值,却不能在市场上获得理想的利润,企业就有生存压力,就必须重新审视产品价值的成本构成,理清是哪些消耗吞噬了产品价值的利润。这时候,工艺线在市场压力的倒逼下就变成了可不断再塑的柔性海绵了。你只要用力挤一下,就有水渗出,这多余的水就是企业实实在在的价值利润。
  以能源消耗为例,随着全球能源消耗问题的日益突出,以及世界各国的绿色消费和环保意识的不断增强,许多国家相继出台有关能源的法规和标准,通过实施能效标签制度以限制高能耗产品的使用,并在国际贸易中将能效标签作为一种新型的贸易壁垒来使用。美国修订的《器具标签法规》中就提出了一个非常先进并且科学的技术指标,那就是"能效",而国内许多企业的观念还停留在"能耗"上。一个"效"和一个"耗",就反映了我国与发达国家在经济发展水平上和质量上的差距。"效"体现了能源利用的价值创造,是集约型经济;而"耗"是传统意义上的能源消耗,是粗放型经济。如果我们不能从消耗的圈子中跳出来,我们的经济发展是难以实现质的转变的。如果国内家电企业都能按《器具标签法规》的要求,对产品工艺线进行改进,不仅我们的家电产品能够在国际市场上畅通无阻,同时还可以拿回本应属于我们的产品价值利润。当然,降低能源消耗,这样的改进属于本质性的技术创新,是需要付出足够甚至巨大成本的,但从长远看,这个成本也是在为企业、为环境、为社会创造价值。
  美国修订《器具标签法规》对我国家电业是一个巨大压力,迫使我国家电业必须走内涵发展、结构升级之路。老产品的改进和新产品的开发,不能简单地满足于安全、性能、外观等因素,更重要的是要将整个产品生命周期耗能的大小、对环境的污染程度、对自然资源的影响都要考虑进去。这对国内企业技术水平和科技创新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按照新的能耗标准,企业该如何来努力挤好工艺线这块海绵?奥克斯是通过引入新设备和改进工艺来解决的。比如,通过引入先进设备,提高换热器的换热效率来提升产品性能,促使生产成本降低。在焊接技术方面,原来用氧炔液、煤气或天然气等,现在用超声波技术等,工艺改进就可减少能耗。而采用R410a绿色节能技术用在高端机型上,能节能20%~30%。另外,通过提高生产效率来降低成本,生产过程更多地运用自动化。比如,同样一条生产线,一分钟出四台与一分钟出两台,能耗差不多,但平分到单台上,能耗就降低不少。这样,生产效率提高了,能耗减少了,人力成本也降低了。
  成本有限,改进无限
  企业软实力是一种优良素质的持续体现,而不仅仅是一次或几次改良行动。企业要保持持续的低成本优势,就需要持续的创新与改进来支撑。工艺线虽然纵横交错,但工艺过程的每个细节都是可以不断完善和改进的。正如管理大师彼得·德鲁克所说,行之有效的创新,在一开始可能并不起眼。意思是讲,一个企业要创新,必须加强对细节的关注。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谁关注细节,谁就把握了创新之源,也就在竞争中抢占了先机。
  一向以创新意识著称的海尔集团总裁张瑞敏曾经说过:"创新存在于企业的每一个细节之中。"事实上,海尔集团在细节上创新的案例数不胜数,每年仅公司内以员工命名的小发明和小创造就有几十项之多,并且这些创新已在企业中发挥着越来越明显的作用。
  瑞典山特维克公司是一家有着150多年历史的生产型企业,其生产的切削刀具、矿山工程机械、特殊医疗器械等不但在全球占有很大的市场份额,而且还能够满足客户不断追求生产效率改进的要求,这主要依靠其生产工人在具体操作环节的创新。
  在山特维克瑞典GIMO的刀具生产工厂,有员工在生产刀具过程中发现:原来需要人工修边的工艺经过细微的改变,便可以把修边这个程序直接在机器里完成,这样做不但可以提高生产效率,而且由于减少了人工环节,生产出来的刀具更加标准化。创新委员会立即立项反复测试该程序,在确定程序可行的基础上,在测试中计算出该程序实施以后可能节约的人工成本,并计算此程序生产可以为生产环节节约多少时间,把在这些节约下来的时间内所消耗的平均成本,作为该项创新为公司带来的收益。经过多次测试,创新委员会基本确定该程序可以在同类其他生产环节进行推广。改进这个程序的员工得到了55 000欧元的奖励,奖励的数额就是创新委员会测算的节约下来的时间内消耗的平均成本,也就是此项创新为公司带来的收益。
  盖尔太平洋是一家以生产户外遮阳设备为主的外资企业,高密度聚乙烯(HDPE)、钢管、铝材等是最主要的原材料。受国际原油价格波动影响,高密度聚乙烯的价格从过去的13 000美元/吨涨到了19 200美元/吨,钢材价格也翻了一番。该公司认为,原材料价格上涨是国际大环境,企业无法控制,他们能做到的就是在生产过程中尽可能节省原材料,减少不必要的浪费。
  以前,用来缠绕高密度聚乙烯膜的膜卷是固定尺寸的,分成不同的规格,有时候在裁剪的过程中,很多多余的材料会被剪掉,不能再次使用。比如,由于手头上只有60厘米的膜卷,而膜有75厘米,多余的15厘米就要被裁掉,成为报损料,这样一来就造成了原材料的浪费。
  针对这一情况,公司技术人员动起了脑筋。他们通过技术改造,把原来的固定膜卷换成了变动的膜卷,可根据需要调整膜卷的宽度,需要多宽就调整多宽,原来浪费掉的材料也得到了利用。公司给这一技术起名为"变动宽度膜卷生产工艺",通过这一工艺,不仅提高了原材料的利用率,也把原来多个规格的膜卷整合成了一个,用一个膜卷就能代替其他所有膜卷,可谓一举两得。
  一个小小的工艺改进,就把公司的原材料报损率降低2%。该公司认为,如果每个员工都能把企业的成本控制当成是自己的职责,千方百计地降低成本,那么再大的危机也能度过。
  原材料价格不断上涨导致生产成本提高,这是近几年许多生产企业普遍遇到的难题。为破解这一难题,是把涨价因素转移到下游企业直至最终用户,还是依靠科学技术降低生产成本?始终坚持"与客户互惠互利、双赢共进"的精工科技选择了后者。
  面对钢材等主要原材料价格大幅上涨这一客观因素,精工科技充分发挥自身积累的技术优势,通过技术进步,采取改进产品生产工艺,提高技术水平,开发高附加值产品,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比如,对压型板机等系列主导产品的辊轮等关键部件进行大胆技术创新,将该机传统的双面配辊法改为单面配辊法的空心成型法,不仅克服了以往系列压型板机在压型过程中,因为速度不均匀,内损过大引起的板面不平整、油漆刮伤、电机功率损耗大等缺点,还节省了材料,提高了劳动生产率,缩短了交货周期,而且使以前一些可望而不可即的高波、多波、怪波等板形的成型难度有了明显改善。最新试制成功并销往法国的HG-250型压型板机表明,采用这一方法,仅原材料成本就直接下降30%。
  日本的汽车为什么能够雄霸世界汽车市场?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日本企业重视从各种细节入手,全面提高汽车的质量。而这个又得益于美国著名质量管理专家爱德华·戴明。1951年,日本设立戴明国家质量奖。该奖主要面向日本国内的制造企业,评奖标准非常严格,获奖企业每年最多1~2名。日本国内称戴明奖为"企业诺贝尔奖"。
  戴明的质量管理思想集中体现在计划、执行、检查、处理的PDCA循环(又称"戴明环")上。
  ●计划阶段(plan),看哪些问题需要改进,逐项列出,找出最需要改进的问题。
  ●执行阶段(do),实施改进,并收集相应的数据。
  ●检查阶段(check),对改进的效果进行评价,用数据说话,看实际结果与原定目标是否吻合。
  ●处理阶段(act),如果改进效果好,则加以推广;如果改进效果不好,则进行下一个循环。
  对企业来说,市场压力不是一时爆发的,而是日渐积累形成的;不是市场与企业唱"对台戏",而是提醒企业要保持创新的步伐,做到与市场同步。创新是这个世界惟一不变的法则,也是企业软实力的核心内容。成本是硬实力,消化、削减成本则体现了企业的软实力,只有持续的创新才是企业最根本的削减成本之道。
  与创新含义相似的做法,有改良、改进、变革、突破、颠覆,等等。市场压力的传递是持续渐进的,在一般情况下,以成本为主导的市场压力传递与企业的持续创新成反比,按照企业软实力理论,企业能持续做到价值创新,来自市场的成本压力几乎是零,因为价值创新跳出了硬实力竞争的圈子,独领市场风骚,只有收获利润没有成本顾虑。而缺乏软实力的企业,就会时时为成本压力困扰,举步维艰,惨淡经营。这样的企业,不是没创新,关键是没有一个全面、持续的创新系统;也不是不能创新,关键的是仅仅为简单的竞争而创新,就是为降成本而降成本,是市场逼出来的被动创新,而不是主动的价值创新。
  按我的观察,一旦企业感受到来自市场的成本危机,就说明这样的企业平时缺乏持续改进,因此,成本压力下的生存危机某种程度上体现了企业的"创新危机"。像英特尔、IBM、微软、杜邦这些世界顶尖企业,为什么能长期兴盛不衰?就是它们善于使企业长期处于一种危机经营状态,即使市场没有危机,它们也想方设法为自己制造危机,逼迫自己创新不懈,进步不已。正是这种主动创新意识,企业才能在市场中经受住各种风浪,即使遭遇现在的经济冬天,也无损皮毛,稳赢利润。在国内企业中,张瑞敏"永远战战兢兢,永远如履薄冰"的危机意识,成为海尔的创新之魂;任正非告诫员工不要忘了"华为的冬天"的盛世危言,成为华为软实力的集中体现。综观所有优秀企业,在外人看来之所以没有危机如履平地,主要是它们心中都时刻装载着一座危机定时钟,总在驱动自己以如履薄冰的态度持续改进、不断创新。
  经济的冬天已迫使企业走上了削减成本之路,如何将危机转化为企业的勃勃生机,根本上是要把握住削减成本之道。就是要从现在开始,企业就要逼迫自己走上一条持续创新之路,让成本为价值服务,让市场成为企业的利润池。
  随着产品生命周期的缩短和竞争的加剧,越来越多的企业发现,在创新与保持企业运营效率之间保持平衡的难度一天比一天大。创新与效率的平衡,按照企业软实力理论,就是1度创新与360度创新的统一。
  单个看1度创新,完全符合企业软实力"金字塔"正立与倒立的要求,1度创新更多地表现为单兵种作战,立足于一隅,造成资源和精力分散,也就是1度创新所需要的资源削弱360度系统创新所需要的资源,使创新链条无法整体协同。动态平衡性是系统的特征之一,正是这种平衡使系统得以存在,一旦动态平衡消失,系统就可能会崩溃。就企业而言,利润是一个动态的平衡点,创新与效率犹如以利润为支点的跷跷板的两端,向任何一端的严重偏离都可能会影响到企业的利润,进而影响到企业的存亡。
  由于研发网络维持成本很高而效率却不尽如人意,现在一些企业进退维谷。很多公司曾考虑关闭部分研发点,但因担心此举会影响到其未来的竞争力最终未付诸实施。埃森哲公司一名负责人指出,企业只有两条出路:削减成本和提高研发效率。为了降低成本和提高研发效率,辉瑞和葛兰素史克已不得不对其研发机构进行精简和整合,包括惠普、思科、摩托罗拉、爱立信和诺基亚等在内的诸多企业也压缩了自己的研发费用。惠普的研发费用占销售额的比例一直保持在6%左右,但到2005年降至4.4%;思科也由原来的17%降到14.5%。
  高成本时代既要保持企业利润又要保证产品价格稳定,一旦找到替代材料就找到了降低成本的良方。成本压力之所以成为发展动力,一方面,当某种资源要素成本增加,对其需求形成抑制,企业将减少消耗和浪费以降低成本;另一方面,它又激励企业不断开发替代品和采用资源使用效率更高的新技术,从而淘汰高能耗、高物耗、高污染的产业。
  紧急寻找新的替代品
  开发廉价替代原材料,是最根本的削减成本的方法。因为开发融入了创新,某种程度也体现了企业软实力,把新材料的价值传递到现有产品上,就变成了产品的新价值,因而企业能抵御市场风险,持续经营自己的产品。不过,对大多数中小企业来说,由于自身实力不够,新材料的开发很难独自完成,但为了维持自身的生存,在市场逆转的形势下,不得不从外部紧急寻找新的替代品。
  当塑料价格涨势猛烈的时候,众多下游厂家叫苦不迭,比如,作为塑料消耗大户的玩具和文具生产企业,就受到不小的影响。由于行业竞争激烈,即使塑料价格高涨,厂家也暂时不会盲目抬高产品售价。
  塑料价格的上升,给玩具生产企业带来了成本压力。为了减轻压力,宁波一些厂家就调整生产计划,尽量压缩塑料玩具的生产规模,想办法改用其他替代原料。文具厂商认为,塑料价格的上涨,对文具生产厂家会产生成本压力,但市场对文具用品的需求,则会决定到底哪种文具畅销。另一方面,生产商一旦发现原材料价格超出成本预算,会立即寻找其他替代品,以降低成本。
  在成本高压的环境下,企业如果能迅速找到缓解成本压力的替代材料,那是最好不过的事。但事物的戏剧性就是这样:你越是着急越难如愿,简单的问题也会变得复杂;越是急着解决问题越难解决问题,也越容易出问题。正所谓,平时不烧香,临时抱佛脚。关键是现在很多企业根本还抱不到"佛脚"。
  英国某家报纸曾举办一项高额奖金有奖征答活动,题目如下:
  在一个充气不足的热气球上,载着三位关系世界兴亡命运的科学家。第一位是环保专家,他的研究可拯救人类因环境污染而面临死亡的厄运。第二位是核子专家,他有能力防止全球性的核子战争,使地球免于遭受灭亡的绝境。第三位是粮食专家,他能在不毛之地,运用专业知识成功地种植食物,使几千万人脱离因饥荒而死亡的命运。
  此刻热气球即将坠毁,必须丢出一个人以减轻载重,使其余的两人得以活存,请问该丢下哪一位科学家?
  问题刊出之后,因为奖金数额庞大,信件如雪片飞来。
  在这些信中,每个人皆竭尽所能地阐述他们的见解。
  最后结果揭晓,巨额奖金的得主是一个小男孩。他的答案是---将最胖的那位科学家丢出去。
  当人们在讨论这个问题时,他们面临的是无论选择哪一位科学家,都有理由认为自己是正确的。可是小男孩却是最终的胜利者,他的答案自然也是最令人信服的。
  气球即将坠毁,人的生命安全面临最大的威胁,如果这个生存的根本问题不迅速解决,谈环保、核子、粮食等问题均是毫无意义的。我们最急需解决的是如何减轻气球的重量。因此,我们最该做的事是将最胖的那位科学家扔下去,这才是我们要做的最正确的事。而只有在确保气球不会坠落,科学家的生命安全得到充分保障的情况下,再讨论其他的事情才会有意义。
  寻找替代材料尽管可从根本上消化成本,但在没找到新材料之前,企业必须有预案应对。当然,对有准备的企业来说这应该不是问题。1992年,尹明善不顾家人反对,以55岁"高龄"重新开始创业。他一上来便将创业核心直接指向了摩托车发动机。在此之前,他对摩托车市场一无所知。当时重庆有"嘉陵"和"建设"两大摩托车品牌。他决心"背靠大树"。经考察,他指示手下将建设集团维修部的发动机配件买过来,自己装配成发动机再卖出去,成本仅1 400元,而卖价则高达1 998元。为防建设集团察觉,"诡计多端"的他还指示下属化整为零,今天买这部分的零件,明天买那一部分的零件,同时指示下属仔细研究哪些配件是通用并且容易买到的;哪些零件是非建设集团不可的,然后积极联系配套厂家,设计替代用品。几个月后,等建设集团察觉,下令一个零件也不许卖给他时,他的替代品已经开发出来。他从摩托车行业掘的第一桶金便达百万元。2008年,他的身价为30.9亿元,列2008年《福布斯》中国富豪榜第110位。
  危急时刻,讲道理可能是苍白的,重要的是如何帮企业迅速渡过难关。当务之急,生存是企业第一要务,而如何降低成本就是企业急需解决的问题。拿家电产品来说,一边是原材料价格上涨带来的成本增加,另一边是市场竞争日益白热化,价格战此消彼长,家电产品不仅难以随着原材料价格上涨而一路跟进,相反还要迎合市场竞争的需要不断降低价格。在价格竞争的双重重压之下,家电业的利润越来越小。为了摆脱困境,许多企业和研究机构纷纷加快了替代材料的研制和使用步伐。
  对于家电材料替代技术的运用,不论是生产商还是消费者,其实最为关心的是目前的技术是否成熟,替代材料是否能够保证产品质量。这不仅直接关系到消费者对采用此技术的产品的认可程度,还关系到材料替代技术能否健康永续发展。
  家电材料替代研究最早是在铜的方面,主要是在空调上使用铜铝连接管替代铜管,目前这种铜铝连接管已经在海信、海尔、格力、志高、奥克斯、新科等多数空调企业的产品上批量使用,主要集中在1匹至1.5匹的小机型上。中国家电研究院检测了多个使用了铜铝连接管的空调品牌,发现质量都很可靠,证明替代技术已经日趋成熟。
  海信等企业从2002年开始进行新材料替代的研究工作,经过防腐蚀、防渗漏、抗压、焊接试验等一系列长期的可靠性研究之后,证明铜铝连接管完全具备与铜管一样的工作性能和使用寿命,在实际使用当中不存在任何问题。海信等企业于是也从2006年开始将铜铝连接管用于其相关产品中,从市场的反应来看,没有任何不良报告,从而证明铜铝替代技术是一项成熟的技术。
  更为先进的铜替代技术是铜铝复合管技术。2007年6月10日,铜铝复合管技术通过了专家鉴定,这是有史以来中国金属管材行业的第一个世界原创。后经过多家空调企业共计万余台空调的实际装机使用,结果显示:铜铝复合管不仅成功地实现了铜铝之间的冶金结合,而且单管能效比要比原铜管高出39.2%,实际应用中能效比也提高了5%以上,同时减少了80%的铜消耗。此外,另一项空调换热器替代方案---铝制平行流换热器,已经由三花制冷集团和丹佛斯集团合资建厂生产。采用铝制平行流换热器的空调,不仅可以大大降低成本,能效也可以大大提高,惟一的缺陷是该产品无法用于制热,只能用在制冷空调上。
  如今,钢铁生产进入高成本时代,对于高价钢铁的消费需求,除了压缩利润或转移成本外,下级产品生产商正在积极寻找其替代品,以减少企业生产成本。早在2005年,国务院出台的《钢铁产业发展政策》中的第三十三条就明确规定:鼓励研究、开发和使用高性能、低成本、低消耗的新型材料,以替代钢材。现今替代钢材的材料数量相当多,主要还是取决于价格因素。比如,用塑料、铝、木材等替代钢材已经成为常态。从目前来看,替代性的新型材料还受到诸多掣肘,有待于进一步发展完善。
  家电企业和钢铁公司共同开发新产品,可达到降低钢材采购成本的目的,钢铁公司也可以借杭开发高端产品,从而优化产品结构。众所周知,国内生产的钢材比进口钢材价格低廉,而与此相对的是部分家电用钢仍需进口。与日本相比,我国取向电工板还低5个牌号,尤其是还不能生产薄规格的低铁损高牌号。冷轧无取向的高牌号电工钢生产质量不够稳定。高档冰箱侧板(厚0.5 mm以下、宽1 300 mm以上)尚不能生产,主要从靠进口。冰箱用PVC(聚氯乙烯)覆膜板,国内可供规格有限,不少规格同样需要进口。洗衣机侧板,国内还不能按双倍尺寸生产。电镀锌基板(0.5 mm~1.6 mm),国内产量少,资源不足,只有靠进口解决。阴罩带钢,国内刚刚起步,还未实现大规模生产,大部分仍靠日本、德国供应。
  2007年年底,攀钢和长虹成立了"攀钢长虹家电钢板联合实验室",其研究方向主要是家电钢板成形性能的测试与研究、家电部件成形过程的计算机仿真分析、家电钢板腐蚀性能研究等,不仅有利于提高长虹家电产品的性价比,缩短新产品开发周期,而且可以帮助攀钢进行产品升级,从而更深入地了解客户的需求。
  成本决定替代品成败
  材料创新也是一种产品创新,是经济发展的大趋势。但是,任何创新都是要支付成本的,开发新材料不光需要足够的开发成本,新材料的应用成本更是企业回收投资、获取利润的关键。如果新材料开发成功后,在推广应用上却遇到了巨大的成本障碍,从根本上讲,这种新材料无论技术上怎么先进,都是不符合企业经济意图的。
  宜家的研发体系采取的做法是,首先确定价格,设计师在设计产品之前就要先为该产品设定比较低的销售价格,然后再寻求能够以在该售价以下的成本价提供产品的供应商,从而把低成本与高效率合而为一。
  宜家一直坚持自己设计所有产品并且拥有其专利,每次新产品设计,100多名设计师的竞争集中在同样价格的产品"谁的设计成本更低"上,这甚至包括是否多用了一颗螺丝钉。比如,邦格杯子的设计者---产品开发员Pia Eldin Lindsten在1996年接到设计一种新型杯子的任务,她同时还被告知这种杯子在商场应该卖到的价钱。这就意味着,价格必须低得惊人---只有5瑞典克朗(相当于5.71元人民币)。也就是说,在设计新型杯子之前,宜家就确定了这种杯子的价格必须能够真正击倒所有竞争对手。
  设定价格以后,宜家就开始寻求实现这个价格底线目标的方法。寻找尽可能低廉并且质量可靠的原材料以及尽可能简单的工艺和尽可能低的运输成本等。于是,相关女设计师和供应商们一起把杯子的颜色分别选为绿色、蓝色、黄色或者白色,因为这些颜色的色料与其他颜色(如红色)的色料相比,有成本优势。
  而为了在储运、生产等方面节约成本,设计师最后把邦格杯子设计成了一种特殊的锥形,因为这种形状使邦格杯子能够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通过机器,从而达到节省成本的效果;邦格杯子的尺寸使得生产厂家一次能在烘箱中放入杯子的数量最大,这样不仅节省了生产时间,而且节约了成本。
  但这样仍然不够,宜家对降低成本的追求是近乎苛刻的。宜家后来又对邦格杯子重新设计,与原来的杯子相比,新型杯子的高度小了,杯子把手的形状也有了改进,可以更方便地进行叠放,从而节省了杯子在运输、仓储、商场展示以及客户家中碗橱内占用的空间。总之一句话,新型杯子进一步降低了成本。
  随着塑料袋的禁用,人们更关注一些新型纤维和环保可降解材料。2006年7月,浙江宁波城区8个菜市场推广可降解塑料包装袋,这种塑料袋埋在地里只要三四个月就能完全降解。2007年,上海超市开始尝试使用一种由玉米淀粉等天然高分子植物材料制成的环保塑料袋。这种纤维丢弃后经过半年时间,通过日晒变黄、变脆,最后变成碎片后腐化,并能被土壤中的微生物吸收。有专家建议,最好选择成本低、原材料普遍、工艺简单、产量高的纤维来替代目前的塑料,因为新型纤维由于原材料有限且成本高,不适合普及运用。
  再以新能源开发为例,全球能源日趋紧张,国际能源价格也在持续上涨,开发新型的环保、廉价能源成为必然趋势。但是,由于生产成本的不断上涨,用于替代石油的生物燃料及其他新型能源也面临着发展"瓶颈",国外专家称,这一局面可能会打击人们未来几年通过发展替代能源来降低油价的积极性。
  几年前,许多能源经济学家就曾预言,油价飙高将提升替代能源在经济性上的吸引力,从而推动生物柴油或风能等替代新型能源的长足发展。然而实际情况却与此预言有出入。虽然原油价格最高的时候达到每桶140多美元,但部分替代能源的吸引力甚至还不如以前。
  主要原因在于,强势的能源需求导致几乎每一种燃料的供应都面临不足,同样也拉高了许多替代能源的原材料的价格。一些生物燃料的价格有时还取决于农产品市场的行情,而这些作物的食用需求也在不断上升,从而使得价格进一步上涨。
  虽然太阳能、核能和其他新型能源也一定程度地存在这个问题,但最突出的还属用农作物制造的替代能源,如乙醇和生物柴油。专家分析说,在原油价格只有每桶50美元的时候,用豆油和棕榈油等农作物生产生物柴油的经济效益与原油相比还是具有一定竞争力的。
  但是,原材料价格大幅上涨使得生物柴油的经济效益发生了急剧变化,比如,棕榈油价格在年的涨幅就超过了90%。马来西亚棕榈油协会(Malaysian Palm Oil Association)前会长钱德兰(M.R. Chan?鄄dran)曾表示,就当前环境下,原油价格要上涨到每桶130美元,用棕榈油制造的生物柴油才能具备一定的竞争力。
  美国的替代燃料研发已经有多年的历史。20世纪70年代石油危机后,美国的替代燃料研发基地发展迅速。虽然后来国际油价下滑使大部分替代燃料研发项目停止,但美国的替代燃料生产和研发在政府以及部分私有大企业的支持下,仍发展成粗具规模的产业,如美国的汽油基本上掺有15%的乙醇,在少数地区,人们甚至已习惯使用E85,即掺有85%的乙醇的汽油。
  在国际能源竞争的大环境下,美国的替代燃料开发一直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经过20多年的发展,乙醇、甲醇、生物柴油,以至蓄电池汽车等,都在试图挑战汽油在机动车燃料方面的霸主地位。然而,这些替代燃料研发能否坚持下去,以至最终夺得霸主地位,目前仍有不确定因素,因为应用这些新型能源需要付出昂贵的成本。
  为减少对石油的依赖以及对环境的污染,许多汽车制造商开始探索研发氢气、乙醇等替代能源驱动的汽车。比如,通用、福特和宝马公司各自研发出氢燃料汽车,戴姆勒-克莱斯勒和大众公司汽车所使用的燃料则包括"E85"乙醇汽油(其中乙醇的含量达70%~85%)、天然气、生物柴油以及低硫柴油等。氢燃料电池汽车成为替代燃料汽车中最大的亮点。福特汽车公司表示,将推出一款以氢燃料驱动的Explorer运动型多功能车(SUV)。这款车每箱燃料将可以支持汽车行驶约350英里,超过现有其他任何一款燃料电池汽车。不过,上述替代燃料汽车仍只是概念上的,距离实际批量生产仍需时日。这主要是因为这类汽车的生产成本偏高,同时缺乏与之相配套的加油站等技术与服务支持。
  最难能可贵的是,在全球能源危机的大背景下,我国不少有眼光的企业早已着手替代燃料、替代油品的研发,而且始终围绕低成本这一主轴,为新替代品的推广应用创造了广阔的经济舞台。
  胜利油田经过近五年的技术改良和应用,开发出一种替代原油的重要燃料---水煤浆,通过水煤浆替代采暖锅炉燃料,1吨水煤浆可替代0.45吨原油,共节约燃油13万吨。水煤浆是由煤、水和添加剂混合而成的一种浆体燃料,可以泵送和雾化,被称为液态煤炭产品,是一种新型低污染代油燃料。水煤浆的原料为水洗精煤,灰分和硫的含量低,燃烧效率高,污染物排放少,非常适合我国国情以及现实的能源、环保状况。目前,很多私营企业开始采用水煤浆燃烧代油新技术。如东营海科化工集团通过应用水煤浆,加热费用从每吨3 000多元降到了590元。
  在溶剂产品中,石油成本高达50%,对原油的依赖程度最高。为降低成本,有的公司现在研发了使用更多水的水性溶剂。水性溶剂更环保,来自原油的原料只占到10%,成本低了很多。
  齐鲁石化公司塑料厂在聚丙烯装置上试用新型催化剂生产SP179树脂,获得成功,结束了该厂长期以来生产该产品依赖国外高价催化剂的历史。SP179树脂是该厂聚丙烯装置的主要产品,催化剂一直由国外一家公司独家垄断经营,价格居高不下。为打破这一局面,该厂组织技术人员进行科学研究和市场调研,寻求替代产品,最终决定试用格雷斯公司的XP08501催化剂。质量检验表明,产品各项性能指标均达到技术标准。经测算,使用替代催化剂可使SP179产品吨成本降低56元,年增效益近150万元。
  所谓成本,就是形成价值的根本。企业最大的成本不是支撑价值的那部分投入,而是在创造价值过程中所产生的有形或无形浪费,比如,资源利用不合理、资源闲置、劳动效率不高,等等。经济寒冬来了,一切进入萧条状态,如何避免成本呆滞,关键要激活人。俗话说:只要思想不滑坡,办法总比困难多。资源潜力来自人的潜能,人的价值支撑成本的价值,人的价值在于创造力。
  激活"休眠"的资源
  企业软实力的本质就是实现最佳的资源整合,创造新的价值。挖掘资源潜力,也是一种资源整合,但并非完全是创造新的价值,更多的是在现有目标价值的指导下,充分提高资源的有效利用率,降低因资源浪费所产生的成本,从而为企业制造更多的目标价值。这种资源整合是维持基本生存的基本软实力,离企业的核心软实力---价值创新还存在理念上的差距。
  在企业中,很多资源的浪费和闲置是由于员工"懒"造成的,比如边角余料,无心的员工总是随意裁切,或怎么顺手就怎么切,肯定是大块的材料裁起来更遂自己的意,当然,这样的后果必然是留下大量的边角余料,就造成材料浪费、成本上升。有心的员工会精心裁切每一块材料,尺寸大小、裁切方法都会想得周全,不仅边角余料少,而且还会将边角余料收集起来作别的用途。
  从另一面看,资源"休眠"是由于没有用它造成的,资源价值是建立在有用之上的。如何盘活资源,最大限度地提升资源的利用价值,这就需要每名员工开动脑筋,用自己的创造力来完成。正如"红雨随心翻作浪,青山着意化为桥",雨和山是常见的资源,经过用心创意和整合,就变成具有新价值的浪和桥,这就是我说的软实力。
  一个企业不在于拥有多少资源,而在于能整合多少资源。你拥有资源再多,但不知道用创意来提升资源的价值,也是一种浪费。比如,有的企业短短几年间就实现了基础信息化建设,累积了海量的数据,这些都是企业的宝贵"财富",如果不能有效利用,只会形成占用IT资源的信息垃圾。因此,我以为,没有"休眠"的资源,只有"休眠"的员工,当然员工也是资源,是发挥软实力的特殊资源。
  为了落实OEC的管理,张瑞敏非常费心地推出一个海尔人非常认同的斜坡球理论。
  海尔斜坡球理论:对企业而言,企业在市场上的地位犹如斜坡上的小球,随时都会滑下来。要使小球不下滑,需要两个力:一个是止动力,也就是企业的基础管理;一个是上升力,也就是创新,使其不断向上发展。该理论认为,企业发展的加速度,与企业发展动力和阻力的差成正比,与企业的规模成反比:
  当企业发展动力大于阻力时,企业稳步向前发展;当企业发展动力小于或等于阻力时,企业会停滞不前或下滑。
  斜坡球理论就是告诉海尔的员工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斜坡球理论认为,一个企业在外部市场上所处的位置,就如同一个球在斜坡上会自然下滑。企业受到内部职工的惰性以及外部市场的压力会让它下滑,要想让企业在市场上保持其竞争力,能够在斜坡上继续向上走,第一,要克服内部员工的惰性;第二,要研发最好的产品。克服内部员工惰性的最好的方法就是日事日毕、日清日高。这条海尔人公认的价值观,使海尔所有的人严格地愉快地尽心地在做他们的OEC管理,每天工作,每天填表。
  比起精于制造机器的日耳曼人和擅于制定规章制度的撒克逊人,犹太人更善于用深层而无形的思想去影响世界,并推动历史的车轮更快速地前进。这就是隐含在犹太人大脑中的软实力。下面的故事就是证明:
  有三个人要被关进监狱三年,监狱长要满足他们三个人每人一个要求。古巴人爱抽雪茄,要了三箱雪茄。法国人最浪漫,要一个美丽的女子相伴。而犹太人说,他要一部与外界沟通的电话。三年过后,第一个冲出来的是古巴人,嘴里鼻孔里塞满了雪茄,大喊道:"给我火,给我火!"原来他忘了要火了。接着出来的是法国人。只见他手里抱着一个小孩子,美丽女子手里牵着一个小孩子,肚子里还怀着一个。最后出来的是犹太人,他紧紧握住监狱长的手说:"这三年来我每天与外界联系,我的生意不但没有停顿,反而增长了200%,为了表示感谢,我送你一辆劳施莱斯!"
  从民族习性看,古巴人嗜烟、法国人浪漫,谈不上什么力量,而犹太人的经商习性中却透露出一股独特的创造力,这种力量就像水一样绵延不息、游刃有余,它是在长期的文化、行为、习惯、风俗传承积淀中形成的一种独特优势能力。在两千多年漂泊流离的生活中,犹太人一直处在逆境之中,学会了如何在逆境中生存发展的智慧。把这种智慧运用到商业操作中,就形成了犹太商人特有的软实力。
  人的素质和能力直接影响资源潜力的发挥。若缺乏人力资源去激活和放大资源潜力,它也只能处于休眠状态,无法形成现实的竞争力。像海尔吃"休克鱼",就是借助其强大的人力资源配置力,只是对企业的软环境---企业文化和人员的配置---做一点改动,就能把"休克鱼"激活。
  企业员工中蕴藏着巨大的创新能力,它是企业发展的极大财富和宝贵资源,应当加以发挥和利用。企业创造力开发的原点和支点,就是充分发掘员工的创新潜能,进而培养出企业所需要的创新型人才。美籍华裔物理学诺贝尔奖获得者李政道说:"培养人才最重要的是创新能力。"微软公司的核心理念用一句话概括就是"激发每一个员工的潜能"。微软在招聘新员工时首先强调的与其说是人的能力,不如说是人的潜能。因为微软认为,你可以不懂计算机的软件、硬件的知识,因为你的潜能就会让你掌握这些知识。它强调的是人的激情,让你的能力全部发挥并且做到更好。在微软公司里,企业管理的关键就是创造一个氛围,而这就是所谓的激情领导,像SAP公司、IBM公司、柯达公司等公司所做的那样。在这些老总们看来,管理学就是激发员工的潜能,而激发员工潜能的本质就是激发员工的激情。
  日本正是这样做的,从而跻身世界经济强国之列。早在20世纪50年代初,日本就引入了肇始于美国的创造力开发教育,并在全日本广泛地开展声势浩大的"一人一日一创"活动,使全日本民众的创造能力得到了一次大幅度的提高。日本现有的大中型企业都有数量不等的科研队伍,他们坚持"科研与制造并举"的原则,通过各种方法进行创造力开发,不断地充实企业科研人员。例如,柯尼卡公司共有2 400名员工,其中科研人员就有1 400人;日清制油株式会社是一个以生产食用油为主要产品的企业,全公司7 600多名员工,科研人员达到30%以上。松下电器公司,由于长期进行全员创造教育培训,企业员工创造力猛增,迄今为止,公司拥有5万多项专利,员工所提创意提案每年多达150多万件。松下电器公司劳工关系处长阿苏津谈及这些情况时不无自豪地说:"我们的员工随时随地---在家里、在火车上,甚至在厕所里,都思索着创新提案。"丰田汽车工业公司为推进领导"企业创造发明设想运动",在公司内设立了专门的管理组织机构,总公司设立了"创造发明委员会",下属各公司都设立了"创造发明小组",负责具体的工作。从1951年开展此项活动以来,丰田公司走过了一个漫长艰辛而又硕果累累的过程。最初推行的1951年,丰田公司仅收到创新建议183件,然而到了1980年,全公司人均195件、日均2 356件、采纳率达94%、总量高达86万多件。今天的丰田公司已取代福特排名美国汽车销量第二位,是世界500强第一的汽车公司。
  长期以来,低水平重复建设与单一数量扩张的经济增长模式,是我国企业经济增长的主要选择。从宏观经济来看,高投入、高能耗,总体资源利用效率低是其具体体现。从单个企业来看,企业盲目追求扩张,占用大量资源,而生产能力和持续发展能力实际上受到了制约,庞大的资本占用产生的效益实际上是较低的资本收益率。低成本竞争是市场经济的一个普遍法则,是企业基本生存的法宝。面对国际国内市场,企业资源占用高,企业的能耗、管理成本、资金成本势必增加,在市场竞争中必然处于劣势。与长期以来只注重追求规模经济,轻视资源利用效率的观念有重大关系。企业转向内部挖潜,就是要消灭"大马拉小车"现象,不但要挖掘物质资源潜力,更要挖掘人的创造潜力,把提高员工素质与人性化管理相结合,在保证设备完好率的同时提高设备利用率;节约能源和原材料,降低生产成本,并在此基础上增大创新的力度,使资源整合迈向核心软实力的层次。
  "零浪费"成本管理
  1990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总结了以丰田汽车公司为代表的日本企业的经验,发表了《改变了世界的机器》的报告,提出以"改革企业生产管理"为主要特点的精益生产模式,其关键是彻底消除浪费,其中包括资金浪费、形象浪费、人力浪费、场所浪费、士气浪费、效率浪费、品质浪费等。
  精益生产认为效益来源于制造方法之中,要削减成本制造出高附加值的产品。库存是最应该避免的,库存水平高会将故障、不良品、计划有误、能力不平衡、品质不一致等诸多管理不善的问题掩盖起来,使问题得不到及时解决,就像黄金被埋在了沙子里一样。丰田模式聚焦于"零库存"、"零切换时间"、"零不良品"、"零浪费"、"零停滞"、"零工伤"、"零故障"的目标,不留情面地暴露出生产过程中的问题,并且不断改善和消除。
  精益的本质是追求快捷的生产流动,缩短生产周期,使有价值的产品按照客户的需求产出,投入资金能够及时获得产出,保持足够的资金套现。精益生产作为一种低成本、高品质、反应迅速的制造系统,使企业能够迅速应对市场需求,最大程度地创造利润。它以独一无二的视角和思维模式看待现场和制造系统,以科学的并且独到的方法,有效地消除制造过程中的浪费,迅速降低成本。应用精益生产能够使企业以最小的投入,获取最大的利润,从而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精益生产的零浪费、零库存、零距离等概念是一种追求完美与极致的理想,虽然不是每个企业都能够达到这种完美境界,但有了这一追求目标,企业就能逐渐接近这一目标,而这个努力的过程,正是一个企业进步成熟的标志。
  我国大部分企业生产方式过于粗放、效率低,并且资源消耗严重,存在各式各样严重浪费的情况。企业组织成员从企业整体运行的角度思考问题的越来越少,对资源浪费重视的程度也就越来越低,资源浪费也就随之越来越多。强调集中的大额资源的利用和浪费的降低,忽视分散的小额资源的利用和浪费,是许多企业的通病。看得见一杯水,看不见一滴水,忘记了一杯水是由一滴一滴的水积聚而成的,这就使很多分散的小额资源白白地浪费掉了。许多企业在经营管理上缺乏系统思考,组织架构也缺乏系统性,各个单位、部门相互独立,从而只能是从单位和部门小团体的角度思考问题,总是因为缺少必要的配合而导致部分资源在工作配合协调时因为不能充分利用而浪费掉了。
  大连三洋制冷有限公司以"零浪费"的成本管理思想来指导成本工作,把不能直接创造出利润的活动减少到最低程度,从而最大限度地降低成本、提高利润。
  三洋制冷认为,绝大多数企业通常所采取的降低成本的方法,如扩大产量规模、推行国产化、降低工时、提高材料利用率等,在实施到一定程度后,会受到内外条件的制约,出现停滞状态,而只有把"零浪费"的成本管理思想作为企业降低成本工作的指导思想,全方位地贯彻到公司经营管理的每个环节,才能使降低成本工作深入持久地进行下去。
  为此,三洋制冷引进了日本丰田汽车公司的"精益生产方式",着重于"现场工作中的七种浪费"内容的实施,不仅在生产现场中寻找各种浪费并加以消除,而且创造性地提出了"管理工作中的七种浪费"的概念,把降低成本的工作延伸到管理工作的每个角落,真正做到全部门全员参与降低成本工作。
  财务部作为成本管理工作的核心,不仅利用ERP(企业资源计划)系统对产品成本进行准确核算和控制,而且通过编制严格的资金计划,大力压缩原材料,在产品、产成品的资金占用,以尽可能小的资金投入,获得尽可能大的效益,加快资金周转,提高资金运作效率。每年年末根据公司的总体经营目标,制订公司年度和月度的降成本计划,并按月对各部门的实施进度进行检查和考核,对未完成的部门和项目及时提出整改要求,确保降成本的目标指标的完成。
  制造部详细分析生产过程中的可见和不可见的浪费,针对制造过量、停工待料、搬运方法不当、加工本身的问题、动作的不合理、制造废次品等浪费现象,采取逆向思维的方式,向员工提出许多问题:
  原材料、辅助材料、在制品、产成品、外协外购件,是否经常处于停顿状态?这些停工待料或停料待工现象,不都是浪费吗?如何才能解决?
  设备调整、刀具更换、图纸和工具的准备等辅助性工作时间是否过长?搬运与领料的时间和距离是否过长?如何尽可能减少这些不能直接创造出价值的活动?
  工作中是否感到过于疲劳?是否是由于动作不合理造成的?能否对操作动作进行规范化?如何进一步提高具体作业的效率?
  仅能承担本岗位的工作就满足了吗?能否做到一人多岗、一专多能?
  制造部的员工正是通过这种逆向思维的方法,从许多司空见惯的小事中寻找出一般人不太注意的问题,通过合理化提案和管理小组活动的形式进行研讨,不断地改善自身的工作,使现场中的"浪费"不断减少。
  资材部作为公司的物资采购部门,是降低成本工作的主力军,他们结合具体情况采取了多种先进的降成本的对策:
  在国内采购方面,对于大宗物资,主动参与集团采购,以降低采购成本。对于普通物资,则至少寻找两家供应商,通过比价采购来降低采购价格。对于大连地区的供应商,则建立稳定的合作关系,力争实现"零库存",努力消除过量库存的浪费;而且努力使部分采购物资直接送到生产工序,从而减少搬运的浪费。
  在国际采购方面,与重要的供应商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通过技术进步和强化管理来降低采购价格,努力缩短供货周期,部分供应商在大连保税区设立保税仓库,在材料储备方面随时给三洋制冷以强有力的支持,最终实现利益共享的双赢局面。
  品质保证部在质量管理工作中,不是事后把关,而是事前预防,事中控制,努力把不良品消灭在萌芽状态中,把质量管理工作向前延伸到供应商处,向后延伸到用户处,积极协助公司开展质量成本管理活动,把降低成本工作提升到一个新高度,为今后进一步降低成本工作打好基础。
  技术部在"零浪费"成本管理思想的指导下,运用价值工程原理,通过大量应用技术进步成果,不断提高产品的有效功能,反复删减被认为是"浪费"的多余功能,从工艺源头上降低成本。
  通过十多年的贯彻实施,"零浪费"的成本管理思想已经完全融入到三洋制冷全体员工的思想中,落实在行动上,使公司的产品成本逐年降低,为构筑企业的竞争力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为三洋制冷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充分的保障。
  精益生产的几个基本概念:
  整理:工作现场,区别要与不要的东西,只保留有用的东西,撤除不需要的东西;
  整顿:把要用的东西,按规定位置摆放整齐,并做好标志进行管理;
  清扫:将不需要的东西清除掉,保持工作现场无垃圾、无污秽状态;
  清洁:维持以上整理、整顿、清扫后的局面,使工作人员觉得整洁、卫生;
  素养:通过进行上述4S的活动,让每个员工都自觉遵守各项规章制度,养成良好的工作习惯,做到"以厂为家、以厂为荣"的地步。
  准时制生产(JIT)
  只在需要的时候,按需要的量,生产所需要的产品。超额完成生产计划和没有完成生产计划都是生产管理的失败。
  "拉动式"生产计划系统
  传统生产方式采用"推进式"生产计划系统,即同时向各道工序传递生产计划指令,推进式生产计划系统的特点是物流和信息流基本上是分离的,整个过程相当于从前(前工序)向后(后工序)推动,无视下一道工序和下游生产车间当时是否需要。推进式生产计划系统追求生产总量,结果会造成大量库存。精益生产方式采用"拉动式"生产计划系统,即以后道工序向前道工序传递生产计划指令,"拉动式"生产计划系统物流与信息流运动方向相反,以信息流拉动物流,只有"拉动式"系统才能真正做到"适时、适量、适物"地生产。
  定置管理是根据安全、品质、效率、效益和物品本身的特殊要求,研究人、物、场所三者关系,科学地将物品放在场所(空间)的特定位置。说它是科学,是因为它是研究物品的特定位置,从人、物、场所相互关系的内在联系上寻找解决生产现场各工序存在问题的方法。它为生产、现场物品的定置进行设计、组织、实施、调整,使其达到科学化、规范化、标准化,从而优化企业物流系统,改善现场管理,建立起现场的文明生产秩序,实现人尽其力、物尽其用、时尽其效。
  成本是支撑价值的根本,就是说构成价值的成本是固定的,决不能短斤少两。企业真正的成本是价值以外的支出,是企业在整合资源、创造价值过程中所产生的管理费用、财务费用、营销费用等运营支出,是维持企业运营模式的开销,也是企业可以掌控的利润。当旧的运营模式不足以保证企业的赢利水平时,就应该创造新的低成本模式,保证企业足够的赢利空间。
  精准定位,有效投放
  在国内外贸企业普遍入冬的阴影下,也有好花常开的企业。面对金融危机后萧条的海外市场,像平果亚洲铝业、力丰机械集团等企业的出口依然在增加。这些企业拓展海外市场的秘诀在哪里呢?平果亚洲铝业介绍,他们采用了一种新营销方法---网络按"需"营销。"需"指的就是企业的产品需求、市场需求以及营销资金投放需求。这些企业通过对海外客户使用网络搜索关键词习惯以及海外市场的研究,精准定位市场和有效投放营销资金。一改企业之前被动的局面,也很好地解决了之前对欧美单一海外市场的危险依赖,为企业打开海外市场扫除障碍。
  这种按"需"营销的新方式,最关键的是避免了盲目的营销费用,使企业费用成本能够有的放矢,同时也加快了资金周转,节省了时间成本。这与IBM的"随需应变"模式、海尔集团的"人单合一"模式有许多相似的地方。
  在全球化环境下,2002年10月,IBM在全球首次提出"随需应变的电子商务"理念,虽然当时还只是一个概念,但其前瞻性已经在资讯产业界引起了广泛的共鸣。
  IBM认为,随需应变的电子商务既不是一种新的技术,也不是一个新的产品,而是指新的业务模式,它使企业在当今充满不确定性的商业环境中,变得更灵活,反应更快。其战略意图就是如何能更快地整合全球资源,为全球用户创造更多更新的价值需求。当企业能够整合横跨其内部的各业务流程,以及与关键合作伙伴、供应商和客户之间的业务流程,即所谓整合端到端的业务流程,它就能对客户需求、市场机遇以及外来威胁做出快速灵活的反应。
  海尔独创的"人单合一"模式,每个员工都是先从市场直接获取订单,工厂根据订单进行制造,根据订单发货;如果通过生产线的产品都是有用户的订单,资金就可以快速地拿回来。
  "人单合一"是人码、物码、订单码"三码"合一的全程信息化闭环模式,是解决大规模经营出现的库存和应收问题的有效办法。其内容可以简单概括为"人单合一、直销直发、正现金流",就是使每一个人都有一个市场,每一个市场都要有一张订单,而每一张订单都有人对它负责。人和市场之间,应该直接联系在一起,每个人从市场直接获取订单,工厂是根据他的订单进行制造,根据订单发货;如果通过生产线的产品都是有用户的订单,资金就可以快速地回流。
  每一个产品出厂的时候,都有一个条形码,根据这个条形码不管走到哪里都可以追踪。订单码,就是谁下了这个订单,这个订单的量是多少,避免下了订单将来出现问题时没办法追踪。人码就是每一单产品都有人负责,每一个人都有他要负责的产品。
  "人单合一",就是人与市场结合到一体,然后每个人都成为创造市场的"SBU"(战略事业单位),每个人都对市场进行经营。订单在市场创造的价值,体现的是人的价值。因此,每个人的收入就与订单结合在一起。
  "人单合一"讲究直销直发。所谓"直销直发",就是要求直接营销到位,直接发运到位。但直销并不是直接去问客户要什么,而是直接面对用户的需求创造出产品,所以直接营销的概念不单单是销售人员的事,而是一个系统,如开发人员必须对自己开发的产品进行创新,且这个产品必须能够在市场上赢得更多的用户。制造人员必须让产品零缺陷,营销人员则要求做到零库存,在直销的同时还要实现直接发运。张瑞敏说:"因为有费用问题。在青岛保税区仓储费每个月每平方米6美元,但是在美国纽约每平方米每个月就是50美元,差了很多倍。所以产品一停留下来,不仅仅是仓储费增加,而且很可能本来应该赚钱的产品变成赔钱的,变成削价处理。所以直发带来的不仅仅是费用问题,更重要的是生存问题。"
  美国管理学大师德鲁克说:"营销的目的就是为了让促销成为不必要。"因为,营销一开始研究的就是市场需求,配合客户双赢的订单;设计的时候就要依据用户的需求,和客户共同研究,这样就保证了产品肯定有市场需求、有商家经营。而促销正好相反,有了库存积压才会需要促销,而卖库存最后的结果就是降价。所以直销并不是直接去向客户要利润,而是直接面对市场用户的需求创造出产品。也因此,直接营销就不只是销售人员负责,而是设计人员、制造人员、销售人员等全系统每个人的责任。
  海尔的"人单合一",就是做的事有正确的结果。海尔总裁杨绵绵说:"因为世界是平的,互联网改变了信息不对称的格局,所以,海尔把企业的组织结构也变成平的,让每个员工成为平行的终端,怎样才能让所有平行的终端都能赢呢?海尔用'人单合一'的模式来推进。"在以信息化为基础的"人单合一"管理模式下,海尔的每一笔订单都能够做到与客户现款现货交易。每一笔订单信息的客户码、订单码、人码自始至终"三码合一",有效地避免了目前企业界共同面临的库存和应收账款的两大难题,保证了企业的良性、可持续发展。
  商业模式是企业为达到赢利目的而设计的战略和运作体系。主要体现在:核心能力、收入来源、组织体系、业务流程、营销渠道及组合、成本结构、定价形式等方面。一个成功的商业模式需要满足以下三个条件:一是在理念、产品和服务上能为客户提供独特价值;二是竞争对手难以模仿;三是可实际操作,不刻意追求新、奇、特。
  在变幻莫测的商业环境中,企业必须随时调整自己的商业模式。我们可以把商业模式想象成一套积木,在搭积木的游戏中尝试用新的积木来扩大策略范围,用不同的搭配方式创造出新的赢利组合。
  美国专营B2B业务的W.W. Grainger公司,向全球超过100万家工商企业、承包商和机构客户供货,其产品从设备、零部件到办公用具和日常劳保用品,一应俱全。该公司一直尝试通过多种途径,使客户订货非常容易。这些途径包括设在各地的分支机构、电话、传真、印刷目录等,现在再加上网上订货,就更强化了其以方便客户为价值诉求的商业模式。在原有商业模式的基础上将业务引向新的地域、增加客户数量、调整价格、增加产品线和服务种类,等等。
  以全球领先的半导体测试设备供应商美国Teradyne公司为例,它以创新产品赢得客户,但赢利却来自源源不断的产品升级和周到细致的服务。它向客户提供的价值自然就从尖端产品转移到了值得信赖的服务上。为了给它的商业模式注入活力,Teradyne公司定期向市场推出突破性产品,以此提高企业竞争门槛。
  在巨大的全球危机压力面前,生死转型成为不少中国企业的无奈选择。向哪里转?如何转?其中就包含着对创新的强烈需求。而在全球化背景下,依靠单一模式达到企业成长和利润增加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企业要将创新提到战略高度,比如,通过创新提升环境保护能力,让企业变绿;引入新的业务模式,或者提升服务附加值;等等。
  商业模式把能使企业运行的内外要素创新性地整合起来,形成高效率的具有独特核心竞争力的运行系统,并通过提供产品和服务,达成持续赢利的目标。商业模式的创新贯穿于企业经营整个过程中,贯穿于企业资源开发、研发模式、制造方式、营销体系、流通体系等各个环节。每个环节的创新都可能变成一种新的成功的商业模式。成功的商业模式不一定是技术上的创新,而可能是对某一环节的改造,或是对原有模式的重组、创新,甚至是对整个游戏规则的颠覆。
  "左手进,右手出"
  人类社会的生产方式经历了单件生产---大量生产---精益生产的发展,精益生产方式综合了单件生产和大量生产的优点,是一种高柔性、低成本,以不断消除浪费、精益求精为目的的生产方式。日本丰田公司创造的精益生产模式,就是在生产制造链条上,一切以"零"为标准,如零距离、零停歇、零浪费等,现场人流、物流、信息流处于快速畅通的状态,使资源潜力、资金潜力、人员潜力得到充分挖掘和整合,企业利润也就能得到充分保证。我以为,如果把这种精益生产思想运用到经营环节上,可以大大减少营销过程中的费用支出,提高运营效率。按照精益思想,企业在运营过程中滞留的资源越少,所付出的费用就越少,获利的机会也就越多。
  20世纪90年代以来,全球市场营销环境正在发生显著的变化,经济全球化要求企业必须站得更高,以更广阔的视野审视全球市场;客户的需求逐渐呈现出个性化与多样化特征,这就要求企业更加深入细致地研究客户需求,从而研发、制造、销售个性化的产品。与此同时,由于全球竞争的白热化,企业在以个性化的产品满足客户个性化的需求时,还必须努力降低成本,抢在竞争对手之前为客户提供最优质服务。
  企业生产在现场,企业运营在市场,生产是一个系统,运营是一个链条。企业运营链条既要精准又要快捷,精准是按需供货,快捷是迅速出货,从供货到出货,追求零距离、零停歇、零浪费,尽量减少中间周转环节,就好比"左手进、右手出",这种运作方式就是精益运营。
  从整个营销流程来看,市场调研、新品开发、产品生产、物流配送、终端销售各环节的成本消耗,以及伴随在这个流程中的库存成本、人工成本、资金成本、管理成本等因素,一旦控制不好,都会导致企业整体成本的上升和收益的下降。仅就销售环节而言,渠道建设成本、广告宣传费用、销售人员费用、营业推广费用逐年上升,但销量却未见明显上升,这就是低效率的成本支出。
  浪费现象也是重要的成本因素,浪费不仅仅指无效的劳动和不增值的活动,低效率的企业行为、低质量的销售行为都属于浪费。企业进行新品开发时,要充分发挥企业的资源优势,选择能为企业带来更大效益的产品开发,反之就是一种浪费;企业实施广告宣传,但收效甚微,既没有给企业带来销售额的增长,也没有对企业形象宣传发挥一定作用,这种投入就是一种浪费。诸如此类的浪费现象,都可以理解为成本的增加或资源利用的不经济性。
  从减少中间环节来看精益运营模式,直销模式就是很典型的范例。直销,就是产品不通过各种商场、超市等传统的公众的销售渠道进行分销,而是直接由生产商或者经销商组织产品销售的一种营销方式。换句话说,就是通过直销员,直接把产品送到有消费需求的客户的手中。
  直销模式与传统销售模式的主要区别,在于销售渠道的不同。传统的销售渠道是:生产厂家---总代理---省代理---市代理批发商---商店---消费者。直销的销售渠道是:生产厂家---直销商---消费者。这种销售方式节省了许多中间环节,因此也就节约了许多中间的费用,从而降低了产品的价格,使消费者和厂家双方都获得了利益。
  近年来,我国IT零售业以每年20%左右的速度递增,并拥有高达几千亿元的市场消费容量,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国内外商家关注并进入中国这个巨大的市场。
  宏图三胞成立于2000年,短短两年多,其开设的几十家大型专业连锁卖场就已遍布江苏、上海和安徽等地,并同时获得了联想、方正、清华同方、IBM、惠普等近百个厂商的分销和代理权,2003年销售额突破25亿元。在迅速做大市场的背后,与其推行的精益营销管理模式不无相关。
  在传统销售方式下,IT产品经过各级分销商的层层剥削,到消费者手中最少要倒手三次,零售价比出厂价至少上浮20%。
  宏图三胞在全国运营IT连锁大卖场,从而减少了分销环节,并在每个卖场里集中不少于万款的名牌电脑整机、配件、耗材等,同时提供专业售后服务体系对销售进行全力支持,形成规模庞大的IT产品超市。
  统一经营的实体、规划简洁的布局、全城统一的价格以及自行开发的后台保障系统使宏图三胞轻易改变了传统的电子卖场营销模式,消费环境变得更加舒适,购物条件更加便利,售后服务更加专业化。而那些在传统电子卖场里经常出现的问题,如消费者在购买产品时和零售商讨价还价,经常担心吃亏上当和售后服务质量差等一系列问题荡然无存。
  以宏图三胞上海卖场为例,数千款电脑、数码相机、手机(3C产品)在采用规模化采购后,价格下跌了10%~40%;而客户可以在卖场的DIY区域实地观看自己定制的个性化电脑的整个调试过程。
  据资料表明,在上海3C产品300多亿元人民币的年销售总额中,宏图三胞和赛博、百老汇、太平洋数码广场四家占据了其中70%的市场份额。赛博等三家推行的都是出租门面的电子卖场模式,而宏图三胞是统一管理的大卖场模式,并且通过减少销售环节,以低价营销策略来扩大市场份额,利润水平仍维持在5%以上。
  在精益模式运营下的宏图三胞正在给整个传统电子卖场经营模式带来巨大的思考。在南京珠江路和上海徐家汇等一些传统电子卖场聚集的地方,宏图三胞卖场和传统的电子卖场开始直接对话,其精益模式卖场分流了传统电子卖场很大一部分客流,目前虽然没有对传统电子卖场的经营者带来直接的冲击,但具体经营产品的零售商,却已明显感觉到了宏图三胞带来的巨大的市场压力。
  戴尔公司直销模式的关键在于"按需定制",在确定客户需求后迅速做出回应,并向客户直接发货。由于消除了中间商环节,节约了不必要的成本和时间,使得戴尔公司能够腾出更多的精力来满足客户需要。戴尔公司的直销模式能以诱人的价位,为每一位消费者定制并提供多种选择。通过平均四天一次的库存更新,戴尔公司即时把最新的相关技术带给消费者,并通过网络和电子商务的便利,与客户搭起沟通桥梁。
  戴尔公司是公认的没有核心技术的高科技公司,但在业界却被称为"价格屠夫",其强大信息系统支持的直销模式使之成为全球最具竞争力的个人电脑销售商。戴尔厦门基地的数据中心,每天都会增加几百万条数据,每3个月都会将所有数据转移备份到美国总部。高效率带来了成本的大幅下降,许多分析师认为,相对同行业而言,戴尔的成本优势可能在5~6个百分点。
  有人把戴尔公司比作是一个像沃玛特那样的电脑"超级市场"。用戴尔本人的话来说,戴尔公司与沃玛特最大的相同之处就是都把效率作为首要追求目标。而最大的不同则是,沃玛特有仓库,戴尔没有。戴尔认为,通过物流缩短生产活动同消费者活动在时间和空间上的物理距离,使互相矛盾的两个侧面处于最佳状态,即在防止缺货而丧失销售机会的同时,减少库存。戴尔模式的精髓是效率第一,其核心思想是让库存的负担落在生产链条的其他参与者身上,把企业的非核心业务外包,而本企业只专注于核心技术研发和产品推广,在竞争中充分体现企业反应迅速和过程简洁的特点。
  戴尔模式的核心是低成本、高效率。根据订单装配产品,然后直接将产品寄送到客户手中。这个模式的要义是,抛开传统商业销售链的中间商和零售商环节,从而达到节省成本、降低产品价格、提升竞争力的目的。
  戴尔模式有四个关键点:
  销售人员通过电话和网络接收订单,组装工人则根据用户的需求进行组装,并直接发送给客户。戴尔实际上是大型装配公司,自己不生产具体产品,配件都是从其他生产商那里采购。在这种方式下,客户有充分自由来选择自己喜欢的产品配置。戴尔则根据订单订购配件,无须囤积大量配件和占用过多资金,从而实现了零库存。
  直接与客户建立联系
  戴尔通过直销与客户建立直接联系,不仅节省产品通过中间环节所浪费的时间和成本,还可更直接、更好地了解客户的需求,并培养一个稳定的客户群体。同时以售后服务作为赢得信誉和维护良好品牌的制胜法宝。
  戴尔经营的技术产品多是标准化的成熟产品,因此总能让客户分享到有关行业技术革新而取得的最新成果。
  因为戴尔本身不生产产品,因此不太重视技术研发工作,所以每年戴尔在产品研发方面的投入只有4.4亿美元,大大低于惠普公司的40多亿美元。正因为戴尔绕过技术门槛,专攻简化流程的方法,所以拥有550项运营专利。依靠这些专利,其生产和销售流程确保了实时和高效。这些专利的拥有也正是其他公司无法真正学到看似简单的"戴尔模式"真谛的最主要原因。
  今天的中国市场已经没有了所谓暴利的机会。特别是中小企业,面对的是细分的市场、分散的人群,着眼于直接的可观利润是现实的。面对拥挤的同质市场,企业的最佳出路是创新。同样的产品、同样的服务、同样的成本,通过新的组合产生附加值,就可使企业在同质市场中获得超越对手的高额利润。这种经营方式因为融入了企业软实力,因而成本的价值得到提升。
  成本的竞争力在附加值
  在同质市场中,企业往往把"成本领先"、"成本优势"放在竞争首位,比如低成本战略就是这种思想的体现。所谓同质,就是产品的价值差异不大甚至雷同。以低成本战略应对同质竞争,激烈拼杀的结果是拉平了彼此之间的成本差异,成本总有降到不能再降了的时候,更何况支撑价值的成本是相对固定的。因此,如果低成本战略确实到了尽头,利润已无再挖的潜力,企业就要考虑在提升成本价值上做文章,在与对手同等成本水平的基础上,给产品增加一点异质元素,以此提升产品的附加值,增强产品的竞争力。
  打个比方,现在企业都在争夺优秀人才,而衡量人才的成本就在于他能否为企业创造多少价值,人才的价值决定了他的薪水高低。一个敢要年薪100万元的优秀人才,他可能会给企业创造上千万的价值;而一个能力欠缺或不适应工作岗位要求的人,即使他的要价只是年薪1万元,对企业来说也不是创造价值,仍然给企业造成一定的损失。在同质市场中,大家的产品成本水平差不多,能给客户带来高附加值的产品,肯定深受欢迎,企业也因此会获得高额回报;而缺乏附加值的大路货,却只能深处闺阁,因为滞销,在一定程度上使产品成本反而不断增加。比如,资金积压所造成的资金成本,库存所产生的管理成本,促销所产生的销售成本等,即使产品经过艰辛努力销售出去了,企业获取的利润也所剩无几,这样,企业的生产经营就滑向恶性循环,企业生存也越来越艰难。因此,我说,缺乏附加值,产品成本就没有竞争力。
  中国企业参与全球竞争,思维的同质化达到了惊人的程度。中国许多制造企业,生产的多是同质化产品,附加值和科技含量都很低,基本上靠量来取胜,这样很容易在一个行业造成产品过剩,最后只能打价格战。而出口产品很容易就遭到国外反倾销,于是出现了一个又一个行业的恶性循环,并且循环的周期越来越短。
  那么,何谓附加值?可用公式表示:
  附加价值=客户总价值-客户总成本
  客户总价值包括产品价值、服务价值、人员价值和形象价值,客户总成本包括货币成本、时间成本、精神成本和体力成本。
  产品价值主要体现在产品的品质、功能、规格、特色、款式等因素所产生的价值上。产品价值的基础是产品品质,一旦产品品质低劣,不能正常发挥其功能和特性,就不具有任何价值,也就是对客户权益的侵犯。企业应当即时了解自己产品的质量水平,当产品质量低于目标客户的期望或低于同业竞争者已达到的水平时,就要想方设法提高产品质量。但是,产品品质并不是产品价值的唯一体现,如果产品不具有客户所要求的功能,不能满足客户的需求欲望,也就不具备区别于其他竞争性产品的特性,即使品质再好,客户也不可能购买。因此,企业不仅要保证产品品质,还要重视产品的功能、特色和款式。适当地开发和生产针对一定客户所需功能的产品,使产品功能既无过剩,又无不足。所以,企业应当合理设计产品功能,不仅满足客户需要,还能节省客户支出。如果设计一些客户并非必需的功能,就等于画蛇添足,既不能提高客户期望值,又增加了客户负担。
  产品特色是某企业产品独有而竞争者产品不具备的某些优势特征,这是客户需求个性化的必然要求,也是行业间产品竞争出奇制胜的法宝。产品特色越鲜明,就越能满足个性化需要,产品价值就越高。企业应尽力分析客户需求的细微差别,开发出来的新产品才能在保持原有基本功能的条件下寻求细微特征方面的优势,吸引某些特殊的客户群体。例如,某品牌电冰箱比其他电冰箱耗电量少,可以减少客户使用成本,便可作为特色大力宣传,吸引有节俭需求的客户。
  服务价值是随着产品出售而向客户提供的各类附加服务所产生的价值。服务是产品销售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实现产品效用的有力保证,是全方位满足消费需求和提高产品价值的重要内容。基于不同的产品功能与产品结构,无论是在售前,还是在售中与售后的过程,服务价值都可能存在一定的差异。西方专家认为,未来竞争的关键不在于卖什么产品,而在于提供什么样的服务。正因为服务存在极具个性化的特征,才会给企业带来巨大的竞争优势。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社会化大生产使不同品牌在"硬件"方面的差距逐渐缩小或可忽略不计,从而引导企业经营吸引客户就只能在"软件"上下工夫,即在个性化上下工夫。产品的科技含量越高,对服务的依赖性就越强。
  货币成本包括客户购买以及使用产品付出的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直接成本是指支付给产品销售单位的费用,如按产品定价支付的购买价格、包装费等;间接成本是客户为购买以及使用产品而消耗的相关费用,如信息收集成本、交通费、商品运输费、安装费、维修费等。货币成本是客户总成本的主要因素,也是客户购买产品时考虑的首要因素。
  时间成本是客户为得到和使用所需产品而耗费的时间折合而成的代价。客户为得到和使用所需产品而耗费的时间主要有:信息收集时间、路途往返时间、交易过程时间、交货等待时间、商品运输时间、售后服务时间等。产品的购买和使用所耗费的时间越长,客户付出的代价就越大,满意感就越低,所感受到的让渡价值就越低。
  精力成本是客户购买和使用产品时在精神和体力方面的耗费,包括精神成本和体力成本。
  从附加值公式看,增加客户总价值,降低客户总成本,都能提升附加价值。
  增加客户总价值。一是表面价值,就是服务产品对客户的实用性。丰富品种,可以提高表面价值;产品不断升级,则刷新客户的表面价值。二是潜在价值。就是服务产品对客户的愉悦性,是一种情感上的价值满足。提高表面价值,客户的满意度会上升;提高潜在价值,带来的可能是客户的忠诚度。比如,抽奖活动、促销活动、赠送礼品,带给客户惊喜。检查一下,细节服务是不是有缺漏,比如,购物环境是不是干净,灯光是不是适合,有没有设置休息区,服务现场有没有播放音乐,洗手间难不难找。点的相加,将产生巨大的效应。做好这些服务点,会让客户更加舒心,能够有效地提高客户的潜在价值。
  降低客户总成本。一是表面成本,就是货币成本。客户购买服务产品,最想要的是价值最大化,价格最小化。最直接的方法,也就是降价。产品降价,客户的表面成本就低了。除了降价,也可用成本转移的方式。比方,为客户提供机票和酒店,把一部分成本转移到企业身上。二是潜在成本,就是除了表面成本以外的成本。包括客户接受服务付出的成本,包括时间、精力和体力等因素。怎样降低客户的这些潜在成本?比如,在沃尔玛,节假日商场购物人多,很多客户排队等结账,商场就增加收银台;某美容院为客户指定专人顾问,设计脸部改善方案,解决美容问题;客户在批发市场购买大宗货物,市场为客户送货上门;等等。
  苹果电脑每年在全球开发者大会上举行一次设计奖竞赛,并奖励全球软件开发者中具有杰出成就的佼佼者。正是由于这些优秀的设计,使苹果电脑在竞争激烈的产业中,不断为客户提供造型更新颖、更有特色的产品,而客户也愿意多花一些钱购买。按美国《商业周刊》的说法,苹果的生存之道是"创新求生存"。苹果电脑在这个电脑销售萎缩了19%至21%的时候制胜的秘诀就在产品的创新上,其锁定个人电脑采购者的iBook,销售一路上扬。尤其令苹果电脑兴奋的,是这项产品巩固了苹果电脑步步进逼的重要市场---学校,事实证明,美国的学校对苹果情有独钟。
  苹果电脑的毛利率高达30.1%,可以说是借了iBook的光,加上成功的库存控制和删减成本。有分析家指出,只要苹果电脑能持续推出让市场惊艳而且功能强劲的创新产品,苹果电脑仍可以继续扮演个人电脑产业的独行侠。
  著名营销学专家科特勒强调"4C",即消费者(Consumer)、成本(Cost)、便利(Convenience)和沟通(Communication)。他认为,企业首先应该把追求客户满意放在第一位,其次是努力降低客户的购买成本,特别是希望企业不仅要关注产品成本,更要努力减少客户为购买产品所付出的其他成本,比如,客户的时间成本、体力成本和精神成本等。客户购买商品的便利性以及与客户的交流沟通也非常重要,如客户足不出户就能在网上购买到自己需要的产品,通过客户的沟通反馈,可获得更多有利于企业发展的意见和建议。企业成功的秘诀就是要不断地给目标客户提供更多的附加值和不断提高客户的让渡价值。
  成本的竞争力在于产品为客户提供的附加值,而附加值则体现了同质的差异化。在差异化经营中,企业可通过形象、产品特性、产品服务、技术特点、经销网络等形式,努力形成一些在全产业范围内部具有特色的东西,使用户建立起对品牌的偏好与忠诚,企业也能获得超常收益。例如,企业可利用客户对品牌的忠诚而有效地避开价格方面的竞争;产品的特色使客户选择余地变得很小,其对价格的敏感性减弱。在面对供方压力、替代品威胁时,拥有特色的企业或者产品,往往比其他竞争对手更为有利。
  核心成本成就附加值
  按照附加值公式,只要客户的整体价值减去客户的整体成本的差额部分越多,客户所享有企业为其提供的让渡价值或利益就越大。于是,企业就为客户创造了更多的价值,在这样持续的价值创造中,企业的软实力就日渐积累,由此又影响更多的客户和其他相关的利益者,企业软实力对资源整合就进入高层次的良性循环和价值循环,企业硬实力在软实力的作用下也会随之做大做强。比如,沃尔玛公司通过提供最完整的商品选择和最周全的商品信息,使客户的时间、精力和体力成本得到极大的节约。同时,通过商誉、人员服务等的价值提升,使客户获得了更多的整体价值。这样,一方面降低了整体成本,另一方面又增加了整体价值,客户由此享有了更多的让渡价值。
  在成本的概念中,我们注意得更多的是会计成本,却经常会忽视经营管理中一些延伸的成本,尤其是和客户购买和使用产品中的麻烦、风险相联系的成本。因为这类成本主要由客户承担,我们就可能没有将它们包括在会计成本之中而忽视掉了,但这类成本的降低则是提升企业价值创造或竞争优势的重要因素。注重质量的投资才是好的投资。只有正确地增加合理的成本比如核心成本,改善延伸的成本质量,减少额外的成本损失,才能最终变成本支出为竞争优势。
  产品附加值为企业带来高额利润回报,也就是超额利润,这是企业核心成本所产生的剩余价值。何谓核心成本?核心成本就是建立在企业核心能力基础上的创造支出。比如,同类型的两种产品,投入成本一样,但甲产品是大路货,乙产品却在甲产品基础上增加了一点让消费者使用更加便利的功能。这就是说,尽管两种产品成本投入一样,但成本构成却不相同。下面以量化的形式进行识别:
  甲产品成本=乙产品成本=500元
  甲产品成本=市场平均同质成本=500元
  乙产品成本=生产同质的成本+生产个性的成本=300元+200元
  从上面看出,如果乙产品不增加个性价值,同样具有低成本竞争优势,但低成本是有限度的,要使产品更具竞争力必须有所创新,于是就投入了个性成本,这样就有效地拓展了产品的利润空间。在同质竞争中,甲产品只能卖550元,但乙产品因为有了个性化,可以卖到900元,而且是独家经营,已经超越对手。这都是个性成本的价值创新所带来的好处,这种个性成本就是企业独有的核心成本。所以说,核心成本成就附加值。
  当然,核心成本是否能实现附加值,还要经过四个步骤的检验:一是买方效用---商业创意是否包含了杰出的买方效用?这是企业软实力对资源整合是否获得成功的关键。二是价格是否能让买方轻松偿付?这是企业软实力影响市场的基础。三是企业是否能达到成本目标以便在战略价格基础上获利?这考验着企业软实力对资源整合的效率和效益问题。四是企业在价值创新付诸实践的过程中会遇到哪些接受上的障碍?是否从一开始就着手解决它们?这考验企业走软实力战略之路是否坚定、执著。
  TCL钻石手机的失败就在于无法为消费者提供杰出的买方效用,对手机舍本逐末的价值重建很快就被证明是错误的。从价值延伸的角度上,手机不可能如手表一样,装饰功能高于实用功能,缀满钻石的名贵手表可以提升佩戴者的身份与品位,而同样缀满钻石但使用质量极差的手机却不可能达到同样的目的---尽管TCL钻石手机原先锁定的目标客户群是收入丰厚的社会精英,事实上证明,最终购买者多数却是爱好炫耀的中学生,这种反差式的讽刺冥冥中注定了钻石手机走不了多远的结局。
  当一个市场陷入停滞之时,除了增长明显放缓之外,行业的竞争也会随之变得激烈起来,利润随之迅速走低。在这种情况下,企业必须将经营的重点转向自身的软实力,通过价值创新的方式重建市场边界,冲出竞争激烈、利润低薄的红海,开创一片无人争创的蓝海,这才是企业软实力经营的最高境界。
  一个新领域在开始阶段,发展空间很大。但随着技术、产品的成熟,标准(包括事实上的标准)的确立,就出现了"同质化"。这时,各个企业的产品趋于同一,丧失了特色,除了掌握核心技术,常常是处于控制地位的企业外,其他企业都会陷入低利润的困境。企业要避免在"同质化"的趋势中陷入价格链的低端,就应努力主导标准、掌握核心技术,因为对于标准的主导者和核心技术的拥有者来说,意味着更大的市场、更高的利润。
  这几年国内微车呈"旺市"状,但随着微车销量走高、品牌企业占据优势,产品老化、销售结构不合理、后续车型不力等问题也浮出水面。目前排量1.0升以下的轿车多数发动机技术老化,外观陈旧。国外厂商之所以放弃这个市场,是因为国内厂商竞争激烈,同质竞争最后的结果必然是几败俱伤,与其死拼硬杀还不如另辟蓝海开发异质市场。
  经济全球化,现代化的机械大生产,也导致了各种OEM厂商的出现。这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同质化的风气。加上对短期利益的追逐,什么东西一好卖,大家纷纷效仿。技术含量较低的行业,最容易出现同质化。从皮革制造企业、食品加工企业到技术含量比较高的行业,技术已被几个大企业掌握,由于执行标准化生产,同样也避免不了同质化,比如PC产品。1995年之后,软件产业日渐兴旺,标准的统一,技术的成熟导致产品同质化,同质化问题也便开始困扰此行业。就像潮汐一样,产业大潮的奔涌和消退期,都是同质化的高发时期。而过去10年,中国的IT产业恰好经历了这个时期。
  中国彩电行业成长的20年也是惨烈的20年。20年来,长虹、创维、康佳、海信虽然都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并且拥有一定的品牌差异化,但是当平板电视时代到来时,大家因为缺乏核心成本支撑,似乎都有些束手无策。无论是地处等离子阵营的长虹,还是位于液晶队列的创维,上游核心部件(面板)仍还被日本、韩国以及中国台湾企业把持,由此平板电视的定价权依然掌握在国际巨头手中,本土企业并不能有效控制平板电视的生产成本可以想见。
  一方面,核心部件生产能力的缺位造成生产成本的不可预知;另一方面,随着液晶、等离子等外资品牌的本土化发展,外资品牌的售价与国内品牌售价的差距也在逐渐拉近。在平板电视时代的全球竞争环境下,本土品牌逐渐边缘化。即使在本土市场,凭借价格以及渠道获得微弱优势的国产品牌,其地位也逐渐被外资品牌所超越,市场份额也越来越小。国产品牌大都自觉不自觉地陷入了硬件同质化、利润率低的困境。
  许多中小企业当初靠一个项目起家,由于竞争不激烈,产品毛利率较高,尽管经营很粗放,企业仍能获得较好的收益。但全球不景气的经济寒流袭来,令他们措手不及。原本经营情况很不错的几种拳头产品,因为技术含量低,冒出了许多竞争对手,在国内市场的份额正越来越低。而由于人民币不断升值,在国际市场也越来越无利可图。
  被动总是挨打,缺乏核心成本,产品附加值就提升不起来。从2003年起,国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纸张水分测试仪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