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向全波整流中,次级带着变压器抽头的整流电路将U2分为Ua2,Ub2.它们都小于U2那为什么Uo还等于0.9U2


电 路 分 析 基 础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第六章 第七章 第八章 第九章 导论 电路基本概念 电路定律 电路的分析方法 一阶电路 高阶电路和复数频率 正弦稳态电路分析 交流功率 频率响应

电量和国际单位制 力、功和功率 电荷与电流 电压 电能和电功率

本书采用国际单位(SI)制,国际单位有9个基 本单位:


长度――米(m) 质量――千克(kg) 时间――秒(s) 电流――安[培](A) 温度――开[尔文](K) 物质的量――摩[尔](mol) 平面角――弧度(rad) 立体角――球面度(sr) 发光强度――坎[德拉](cd)

所有其他的物理量都从基本单位导出。

电路分析中常用的物理量如下表所示,我们应尽 可能使用国际单位的10的幂次及约量。

物理量 符号 频率 力


磁通[量] 磁通[量] 密度

我们从“力等于质量乘以加速度”物理概念出发可知,1牛顿就 是使1千克质量的物体能产生1米/秒2的加速度的力,即

同样,在力的作用下使物体移动一定距离时就做功。1焦耳等于 1牛顿?米,即

功和能量单位相同。 功率是做功的速率或能量从一种形式转化为另一种形式的速度, 功率的单位为瓦特(W),即: W

电荷有正电荷和负电荷,电荷流动形成电流,电流单位为安培 (A),一般用I表示恒定电流,i表示随时间变化的电流。在1s时 A I i s 间内通过一定截面1C电荷的电流为1A。 C A 一般可表示为: 对于时变电流可表示为:

由于电荷移动可以为正,也可以为负,设定正电荷移动的方向为 电流的正方向,故负电荷移动的方向为反方向。在电路分析中比 较重要的是金属导体中的电流,它由原子结构最外层电子的运动 产生的。

电压通常是电位,是指电荷在电场中的位能。电压差(也叫电位 差)是电荷从一点移动到另一点所需要做的功能。电压的单位是 伏特,单位符号V。1V等于移动1C电荷需要1J功。即 V V C J


电压的计量符号用下标表示对应于哪两点,如果字母a代表一点, a 字母b代表另一点,需要W焦耳的功来从b点向a点移动Q库仑电荷, b b a Q 则Vab=W/Q V =W/Q。注意,第一个下标点是电荷移动到达点。 电压极性的定义:如果从b向a移动正电荷做功,则a点对b点为正。 b a a b

电荷在电场中移动会吸收或释放能量,这种能量称为电能。电能 单位是焦耳(J),电能的转换速率是电功率(P),单位是瓦特(W), J P W 即每秒中电能的变化量J/s J/s,可表示为 J/s

故电功率等于电压和电流的乘积,即 P=VI 由于V ,I 随时间变化,则瞬间功率也为时间函数,功 V I 率是能量对时间的微分 P=dW/dt 在电动机等其他设备中输出功率常用称为马力 (horsepower-hp)的单位表示。 马力与瓦特的关系为: 1hp hp=745.7W hp W


电路元件分类 电压源 电流源 电阻元件 电容元件 电感元件

电器设备可用具有不同性能电路元件组成的电路图或 网络图来描述。简单的电路元件是二端元件。按性能 可分为七种基本元件,用图2.1表示:

有源元件:能提供电路能量的是电压源(a),(b)或电


流源(c),(d)。其中用圆圈表示的(a)和(c)是独立电 压源和电流源,不受电路变化影响。用菱形表示的(c) 和(d)是受控电压源和电流源,随电路变化而变化。电 压源和电流源通称为有源元件。

无源元件:将电路中能量转化其它形式和将它储存在


电场或磁场中的元件是电阻R,电容C和电感L。其符号 R C L 如2.1中的(e),(f)和(g)。称R,L和C为无源元件。 R L C

理想电压源的定义是:其两端电压与通过它的 理想电压源 电流无关,电压源的电压叫做源电压,又叫做 电动势。源电压可以是时间的函数,图2-1中 (a),(b)是电压源的符号,(a)是独立电压源, (b)是受控电压源,图中u为源电压,“+”和 u “-”表示u是“+”端相对于“-”端的电压。 u

理想电流源的定义是:通过它的电流与其两端 理想电流源 的电压无关,通过电流源的电流叫做源电流, 源电流可以是时间的函数。图2.1中(c),(d) 是电流源的符号,图中表示源电流,箭头表示 源电流的参考方向。实际电流的方向与箭头方 向相同,则取为正,反之取负。2.1中(c)为独 立电流源的符号,(d)为受控电流源的符号。

电阻元件是吸收电路传输的电能,使其转化为其他能量的装置。表 现这一物理属性是欧姆定律,即电阻两端的瞬时电压只取决于流 过它的瞬间电流。

R称为元件的电阻值,单位是欧姆,符号为“ ”。1Ω =1V/A 1Ω =1V/A。 最早是通过导体的导电性能认识电阻的。导体的导电性能是用导 体的电阻率来衡量的,均匀截面的导体的电阻是


式中,是导体的长度(m),A是截面积(m2),ρ是电阻率计量 符号,国际单位为欧姆?米。

一般,电阻率比较高的材料做成电阻器,电阻器吸收的功率是


电阻器所能承受的功率称为额定功率。工作时电阻器吸收的功率 要小于电阻的额定功率,一般称额定瓦数。 瞬时功率的积分可确定电阻元件的耗能。

电容是以聚集电荷的形式贮存电能的二端元件。电容器的特点是两端的 瞬时电压只取决于其中的瞬时电荷量。按电流注入端为电压的正极性端, 如图2.2所示。 电容的单位是法拉,称为“F”,用“C”表示电容量的值。对于 F C 填充线性介质的电容器,其电荷,电压,电流,功率及能量 的关系如下:

电容元件在电场中的储能

电感是贮存磁场能量的元件。二端电感就是自感。对于填充线性 磁介质的线圈,其瞬时磁通量正比于通过它的瞬时电流。如图2.4 所示电压和电流参考方向相同时,依据电磁感应定律可得电路的 方程为


L称为电感元件的电感量,单位是亨利,符号为H。 H 电感的功率和能量的关系如下

图2.4电感的参考方向

在t1到t2电感吸收能量

电感元件在磁场中的储能为

波形图如图2.5所示 波形图如图2.5所示 2.5

由图2.5看出,当i=0时,能量为0,电感中电流增加时,能量增 i 加呈储存能量,电流减小,能量减小,是能量的释放阶段。


线圈的电感取决于线圈的形状,环绕材料的磁导率,匝数,匝的 间隔及其他因素。对于图2.6所示的单层线圈,其电感量大约为: L=N2 μA/L 其中,N为线圈的匝数,A为磁芯的截面积,单位为m2,L为线圈 N A m L 的长度,单位为m,μ为磁导率,单位为H/m H/m(亨利/米)。 m μ H/m

电路中的支路、节点、 电路中的支路、节点、回路和网孔 基尔霍夫电压定律(KVL) 基尔霍夫电压定律(KVL) 基尔霍夫电流定律( 基尔霍夫电流定律(KCL) 电路元件的串联 电路元件的并联 电阻电路的分压与分流

电路中的支路,节点, 3.1 电路中的支路,节点,回路和网孔


为了分析电路方便,将电路中各部分分别定义为支路,节点,回 路和网孔。结合图3.1说明如下:

支路:一个元件就可称为一个支路,如图3.1中R1,R2,R3等都构成 R R R 支路 CD支路。 一个支路。电源U1构成CD U CD 节点:两个或多个支路的联结点称为节点,如图3-1中的AB AD AB和AD 节点 AB AD支 路中的交点A为节点,AB BD BC AB,BD BC三条支路的交点为B节点。 A AB BD和BC 回路:电路中任何闭合的路径都可构成回路,如图3-1中由R1,R2和 R R 回路 R3组成回路Ⅰ,R3,R4和U1组成回路Ⅱ,由R1,R2,R4 和U1 Ⅰ R R U Ⅱ R R R U 组成回路Ⅲ。 Ⅲ 网孔:内部再没有闭合路径的回路。网孔内部没有元件。如图3-1中 网孔 回路Ⅰ,Ⅱ均为网孔。 Ⅰ Ⅱ

基尔霍夫电压定律(KVL) 基尔霍夫电压定律(KVL)

基尔霍夫电压定律简称KVL,在任一时刻,电路中的任一回路中, 各支路电压代数和为零。KVL方程表示如下:

= 0 (n0为该回路中的支路数)

KVL方程还可表示为:

即在任一时刻,电路的任一回路的支路电压升等于电压降。


KVL的几点说明: 的几点说明: 的几点说明 (1) KVL是根据能量守恒原理得来的。 (2) KVL与各支路连接的元件性质无关,即不管是电阻,电容, 电感还是电源,不管是线性元件还是非线性元件,定律都成立。

基尔霍夫电流定律(KCL) 基尔霍夫电流定律(KCL)

基尔霍夫电流定律简称KCL。在任一时刻,电路的任一节点,流 出该节点的所有支路电流的代数和为零。KCL方程可表示为:

= 0 (n 为该节点相连的支路数)


也就是在任一时刻,电路的任一节点,流入该节点的支路电流之 和等于流出该节点的支路电流之和。故KCL方程可表示为:


(1)KCL是由电流的连续性得到的。 (2)节点上各支路电流之间的制约 关系与支路 特性无关。也就是 对任何元件的支路KCL定律都 成立。 (3)KCL定律可以推广闭合面,如 图3.3所示。

多个元件连接在一起通过同一电流称为串联电路。 多个元件连接在一起通过同一电流称为串联电路。 图3.6所示电路是三个元件Z1,Z2和Z3 的串联连接 Z Z Z 电路。元件两端电压分别为U1,U2和U3 ,总电压 U U U 是各电压之和: U= U1+U2+U3

电阻元件的串联: 电阻元件的串联:


Req为串联等效电阻。对于多个电阻串联 Req= R1+R2+R3+… R R 即串联等效电阻为各串联电阻之和。 图3.6

电感元件的串联: 电感元件的串联:

电容元件的串联: 电容元件的串联:

对于多个电容串联,其等效电容 对于多个电感的串联,其等效电 为: 1 1 1 1 感量为各个串联电感量之和。即: = + + +L

电容串联的等效电容量的倒数为 各串联电容的倒数之和。

20.0 × 10 ?6 × 100.0 × 10 ?12 C eq = = 100.0 pF ?6 ?12 20.0 × 10 + 100.0 × 10 由此可见,当两个电容相差很大时, 由此可见,当两个电容相差很大时,串联后的等效电容值基本上等于小 的电容值。而两个相差很大的电阻串联时, 的电容值。而两个相差很大的电阻串联时,等效电阻值基本接近较大的 电阻值。 电阻值。

多个电路元件两端跨接在同一电压上称为并联。 多个电路元件两端跨接在同一电压上称为并联。

图3.7表示三个元件并联的情况,由KCL可知,流入节点的电流等 于离开这一节点三个支路电流之和。

电阻元件的并联连接: 电阻元件的并联连接:


当多个电阻并联时,其等效电阻与各并联电阻之间关系如下:
对于两个电阻并联,其等效电阻等于两个电阻的乘积除以两个电 阻之和。即:

电感元件的并联连接: 电感元件的并联连接:

并联后等效电感为Leq L

对于多个电感的并联,其等效电感与各电感之间关系如下:

对于两个电感并联,其等效电感等于两个电感的乘积除以两个电感之和。 即:


电阻和电感并联后的等效值要小于其中最小一个之值。 电阻和电感并联后的等效值要小于其中最小一个之值。

电容元件的并联连接: 电容元件的并联连接:


电容并联后等效电容值为各个电容之和。 电容并联后等效电容值为各个电容之和。

分压: 分压:图3.8所示是一种常用的电阻分压器。

分流: 分流:图3.9所示是常用电阻分流器,其中支路电流i1 是总电流一 i

第四章 线性电路的分析方法


4.1 4.2 4.3 4.4 4.5 4.6 支路电流法 网孔电流法 矩阵和行列式 节点电压法 输入电阻 转移电阻 4.7 电路化简 4.8 叠加原理 4.9 戴维南与诺顿定理 4.10 最大功率传输定理 4.11 特勒根定理 4.12互易定理 互易定理

支路电流法是以支路电流为变量,首先指定网络中各支路电流


及其方向,然后列出独立的KCL和KVL方程组,解方程以求得全部 的支路电流与电压。下列例子说明其方法和步骤。 例 用支路电流法求解图4.1所示电路中各支路电流。

解:1)确定三个支路电流I1,I2和I3及方向,如图4.1所示。 I I

5)计算结果可用功率平衡检验

网孔电流法(用于平面电路)是设定以网孔电流为自变量,这


样电流形成完整的闭合回路,有时把它们称为回路电流。网孔电 流可以按顺时针或逆时针方向,设定了电流方向,就可以写出每 个回路(网孔)的KVL方程,建立联立方程求解。下面结合实例 说明方法和步骤。 例 用网孔电流法,求图4.2所示电路的各支路电流。

解:1)按顺时针方向设定回路电流I1 ,I2。 I I


2)写出两个回路的KVL方程。 左回路,从a点开始 a 右回路,从b点开始 b

4)用功率平衡校验法来校验算法结果的正确性

n个网孔的网络的n个联立方程可以写成矩阵的形式(参考有关介 绍矩阵和行列式的书),矩阵行列式是分析复杂网络的有效工具。 例 如图4.3所示的三个网孔的网络。

应用KVL可以得到下面三个方程:

将方程改写成矩阵形式:

矩阵中的元素写成一般形式,表示如下:

其中,元素R11(1行1列)是网孔电流I1 流经的全部电阻之和。同样, R I R22 ,R33 是I1 ,I2 分别流经的全部电阻之和。元素R12(1行2列)是网 R I I R 孔电流I1和I2共同经过的全部电阻之和。如果两个电流的方向相同,R12 I I R 取“+”号,如果两个电流的方向相反,R12 取“-”号。同样,R21 ,R23 , R R R R13 和R31 也是对应下标所指两个网孔电流的公共电阻之和,其符号的确 R 定同R12一样。 R 电流矩阵是单列矩阵,用下标1,2,3…来表示。该项电流与那个网孔相 对应。在网孔电流法中,电流矩阵是未知的(为所设定的自变量)。 电压矩阵也是单列矩阵。元素V1是驱动网孔电流I1的全部电压之和。如果 V I I1从电源正端流出符号为“+”号,如果I1从电源负端流出符号为“-”号。 I

克莱姆法则: 克莱姆法则:

分子行列式除一列以外均 与ΔR相同。求第i个求知数 Δ i 1 I2 = 时将ΔR中的第i列用矩阵 Δ i ?R 方程等式右边的一列代替, 这样就可得出。

用电压项的余因子对分子行列式进行展开得到一组方程,可以帮 助理解网络,特别是网络的驱动点和转移电阻。


这里Δij代表ΔR中Rij(表示i行j列)元素的余子式,必须注意余 Δ Δ R 子式的符号(请参考行列式运算书)。

节点电压法是以独立的节点电压为变量,列出KCL方程来分析


电路的方法。首先选择一个主节点作为参考点,然后对其它每一 个主节点都设定一个电压(可以认为是相对于参考点的电压)作 为未知变量,求解这此变量就可以得到网络的解。 例 如图4.5所示电路,求RB和RD上的电压。 R R

解:图4.5所示电路具有5个节点,其中4和5是简单节点,1,2和3


是主节点,选定节点3为参考节点。设节点1上参考电压为V1, V 节点2上参考电压为V2。V1,V2的参考点为节点3。用KCL列出 V V V 节点1,2的电流方程(流出节点的全部电流之和为零)。 对于节点1: V1 ? Va + V1 + V1 ? V2 = 0

以V1,V2为自变量将方程整理为矩阵形式: V V

可以看出系数矩阵具有对称性。元素(1-1)包含了全部与节点1 相连的电阻的倒数之和;元素(2-2)包含了全部与节点2相连的 电阻的倒数之和;元素(1-2)和元素(2-1)是所有与节点1和2 连接的支路的电阻的倒数之和(此题电路中只有一条支路)。 右边是驱动电流矩阵,它包含有VA/RA 和Vb/RB 。因为它们均是驱 V V 动 一个电流流入节点,所以它们均为正值。 将具体数据代入解得: RB


显然用节点电压法比回路电流法简单多了。 显然用节点电压法比回路电流法简单多了。

在单个电源的网络中,感兴趣的是驱动点电阻也就是一般称之为 输入电阻。图4.6所示的网络,驱动电压V1,与其对应的电流为I1, V I 因为只有一个电压源V1,则I1的方程如下 V I


输入电阻是V1与I1的比值(输入 V I 电压与输入电流之比),可得

网络中某一支路的驱动电压可以在网络的各支路中产生电流。例 如图4.7,电压源Vr,会使输入端产生输出电流Ir。由于电压源Vr是 V I V 加到无源网络上,输出电流Is的网孔电流方程为: I

由此看出,仅含有一项,它是产生的。 网络的转移电阻是与之比:


因为电阻矩阵是对称的,

电路分析可以利用串联,并联的等效电阻,再结合分压,分流的 规律来简化网络,等效网络的全部功能。一般化简电路方法是从 找出网络中电阻的串并联关系开始。 例 求图4.9所示电路中120V电压源提供的功率和每个电阻上的 电压降。

在任何由线性元件,线性受控源组成的网络中,所有独立电源共 同作用在某一支路上产生的电流(或电压),等于网络中每一个 独立电源单独作用在该支路产生电流(或电压)的代数和。当某 一电源单独作用时,其它独立电源应为零值,即独立的电压源短 路,独立电流源开路,电阻保留。功率不符合叠加原理,因为它 与电压或电流是平方关系(是非线性的)。 现在我们再看一下例4.4方程的解式中的I1表达式, I

看出暗含了叠加原理,I1为三个电压源作用之和。 I

任何线性有源的二端网络,对其外部特性而言,可以用一个电压 源和一个电阻串联代替(戴维南定理),或者用一个电流源和 戴维南定理) 一个电阻并联代替(诺顿定理),如图4.12(a)所示网络可以 诺顿定理) 等效为如图4.12(b)所示的电压源或者如图4.12(c)所示的电流源。

V’称为戴维南等效电压,I’称为诺顿等效电流。两个定理中串联 I 和并联电阻相等称为等效电阻R’。V’为两端网络a,b两端开路时 R V 在端口上产生的电压。I’为两端网络a,b两端短路时产生的电流。 I R’为将网络中全部的电压源短路,电流源开路(保留电源内阻) 从a,b端看入的等效电阻。 对于同一个二端线性有源网络,即可等效为电压源,又可等效为 电流源,相互等效。

可将等效电压源转换为等效电流源 可将等效电流源转换为等效电压源

对于线性有源网络向外负载电阻RL 传输功率时,RL 不同所得到的功率也 R R 不同。有源网络可以等效为一个电压 源V’和一个内阻R’串联。如图4.14所 V R 示电路,网路向负载传输最大功率的 条件是负载电阻等于网络的等效内阻, 即: RL = R’ 由图4.14所示的等效电路可得


定理Ⅱ:具有b条支路,n 定理Ⅱ

定理Ⅰ:具有b条支路, 定理Ⅰ


n个节点的任意集中参数网 络,在任何瞬间各支路电 压与电流乘积的代数和为 零。设网络的支路电压为 Uk,支路电流为Ik, I (k=1,2,…b),具有关联参 考方向,则有

路2中产生的电流等于支路2中接入相同电压源Us,在支路1中产生 U 的电流,如图4.16(a),(b)所示。

定理Ⅰ 定理Ⅰ:在无源的线性网络中,在支路1中接入电压源Us,在支 U

定理Ⅱ 定理Ⅱ:在无源的线性网络中,在支路1中接入电流源,在支路


2中产生的电流U2等于将同一电流源接入支路2中,在支路1两端产 U 生的电压U1。如图4.17(a),(b)所示, U1=U2。 U

引言 换路定则及初始值计算 通过一个电阻使电容放电 通过一个电阻使电容充电 通过一个电阻使电感中的电流消耗掉 在电感中建立一个直流电流 恒定激励一阶电路的三要素公式

5.8 一阶电路的脉冲响应 5.9 一阶电路对指数函数激励响应 5.10 一阶电路对突加正弦激励的响应 5.11 一阶电路中强响应的总结 5.12 微分电路与积分电路 5.13 突变情况的分析

激励电源的变化或电路元件的变化,会使电路从一种状态切换到 另一种状态,电路的各部分的电压和电流从原来的值变化到新的 值都要有一个过渡时期,这个时期称为过渡过程,也称为暂态过 程或瞬态过程。在暂态过去后电路才能进入新的稳定状态。描述 电路用的线性微分方程有两部分解:通解(或齐次解)和特解。 通解对应的是暂态,特解对应的是稳态。 电路的阶数与描述电路的微分方程阶数是一致的。一阶电路只包 含一个独立的储能元件(一个电容或一个电感),随着独立储能 元件增加,电路的复杂程度也增加。描述电路的微分方程的阶数 也增加。凡是高于一阶的方程统称为高阶方程,相应的电路称为 高阶电路。 在这一章里,我们将求出给定变量初始条件和电源的一阶电路的 响应,我们将引出一种直觉方法去得到相应的响应,而不必通过 微分方程正式求解。也将提出和解决关于自然的,强制的,阶跃 和冲击响应的一些重要问题,包括直流稳态和电感,电容的换路 定则。


我们将电路及参数发生变化称为换路。设t=0 发生换路,为了分 t=0 t= 析方便,设想 t = 0? 为换路前的时刻, = 0 + 为换路后时刻。为 t 了计算换路后电路的响应,必须了解储能元件上电流或电压换路 前后的关系。利用电场能量和磁场能量变化是连续的,可得出电 容上的电压(或电荷)和电感中的电流(或磁链)不能突变的原 则,称为换路定则。 设t=0 t=0时发生换路,有 t=0

也就是说在换路时刻,换路前后电容上的电压和电感中的电流保 持不变。


利用换路定则,得到 t = 0 时的等效电路,就可以计算电路中 其它电量的初始值。 t = 0 +,电容等效为电压源,其电压等于 u C (0 + ) ,电感等效为 电流源,其电流为 i L (0 + ) 。 t=0 例 在图5.2(a)所示的电路中,当t=0时,开关由1倒向2,求 t= i (0+ ) 和 u (0+ ) 。

解: t = 0? 时,开关处在1的位置上,此时电路是稳定的,电感L中 u L (0 ? ) = 0 ,电感 的电流不变,即 diL / dt = 0 ,电感两端电压


相当于短路。电感中电流为:

t = 0+ ,开关倒向2的位置上,电感等效为电流源 iL (0 + ) ,等

由此可见切换具有电感回路的电路时, 由此可见切换具有电感回路的电路时,可能产生高电 这一点对设备和人身安全非常重要。 压。这一点对设备和人身安全非常重要。

通过一个电阻使电容放电

在图5.1(a)所示的RC电路中,设电容两极板间有电压差为V0 , 在t=0 t=0时刻将开关合上时,就为电容两极板间提供一个电阻通道, t=0 存贮的电荷通过电阻从一个极板到另一个极板,形成电流 i 。电 容上的电压 u 逐渐地减小到零,这时电流 i 也变为零。这一过程 称为放电过程。这种由动态(储能)元件内部已贮的能 这种由动态(储能)

量在电路中引起的响应,称为零输入响应。 量在电路中引起的响应,称为零输入响应。

t ≥ 0 时,图5.3(a)所示电路中的开关合上,以电容上电压 u 为未


知变量,可列出KCL方程:

整理成高阶导数项系数为1的标准微分方程形式:

= Ae st 形式,代入上式得到:

= 0 时,电容上的电压与换路前一样,即

这里RC RC称为电路的时间常数,由(5-5),(5-6)式看出,电容器的电 RC 压 u 和电流 i 分别以初始值 V0 和 V0 / R 按指数规律下降,随时间 τ 增加,逐渐减小到零,下降的速度由时间常数τ = RC 来决定。 越 大下降得越慢,见图5.1(b)和(c)。由图可看出 τ 为下降到初始值 的1/e所需要的时间。

通过一个电阻对电容充电

在t=0 t=0时刻,将一个没有电荷的电容,通过一个电阻接到电压为V0 t=0 的电池上,如图5.4(a)所示。电容上的电压通过电阻中流过的注 入电流而逐渐上升到V0 ,此时电阻中的电流减小到零。这一过程 称为电容充电过程。由于电路中储能元件初始状态能量为

零,也称为零状态响应。 也称为零状态响应。

5.5 通过一个电阻使电感中的电流消耗掉

L 其中 τ = 为电路的时间常数。 R

在电感中建立一个直流电流

将一个电感中电流为零的RL电路,突然接到一个直流电源上,电 感中电流将从零以指数形式进行增长,时间常数为L/R L/R。按图 L/R 5.8(a)所示电路,说明求解过程。 t=0 i(t) 当t>0 t>0时开关合上,应用KVL列出 t>0 方程并求解 + + di


对于通解 这样就可得到电感中电流 5.8(b)和(c)。

恒定激励一阶电路的三要素公式

对于既有外加激励又有初始储能的电路,它的换路响 应,称为全响应。由叠加原理可认为全响应是零输入 响应和零状态响应的叠加。如图5.9所示电路 , 全响应为

对于较复杂的这样恒激的一阶电路常用的求解方法,是用三要素 公式。对于图5.9的 du (t ) KVL方程为 RC + u (t ) = V0


0
由此可得一阶响应的通式

其中y (∞ ) 为响应的终值。上式称为换路后恒定激励一阶电路响 + 应的三要素公式。由于三要素 y (0 ), y (∞)和 τ 表达了一阶电路 的物理特征,完全可以从相应电路求出,就简化电路响应的求解。 该公式不仅适用于换路后恒定激励一阶电路任意响应求解,也适 应一阶电路零输入的求解。


如图5.11(a)所示电路中,在t=0 时将开关合上。求t>0 时电容两 t=0 t>0 t= t> 端的电压和流过电容中的电流。 t=0 解:利用换路定则,可得

t = ∞ 时,电路终值等效电路仍为图5.11(c)所示

利用三要素公式可以写出

如图5.12(a)所示电路表示输入信号为矩形脉冲的开关模型;波 形如图5.12(b)所示。

这就是把矩形脉冲信号,等效为在 ?0 t<0 t<0时输入端对地短路(接地),在 ? us (t ) = ?U 0 t=0 t=0时刻将输入接到电压源(或电流 ?0 U 0上,并保持到t=T 源) t=T时再将输入 t=T ? 端接地。其表示式为

结合具体例子进行推导,如图5.13(a)所示的一阶串联RC电路中, 电压源提供了一个持续时间为T,高度为V0 的脉冲,如图5.13(b) Us(t) 所所示t<0 t<0时, 和 i 均为零。 t<0 u

在脉冲持续时间相当于在t=0 t=0时将 V0 接到电路上,通过一个电阻 t=0 对电容充电,可得: t

当脉冲结束时t=T t=T,电容上电压充电到 VT ,此时输入端对地短路, t=T 相当于电容上的电压通过电阻R放电。

由5.3节,并注意到时延T,将式中t用t-T代替可得 T t t

由波形图可以看出,把前一个过程结束电路所处的状态,作为下 一个过程开始的初始条件。

一阶电路对指数函数激励响应

应用KVL能得到微分方程

R 时,即强迫函数和自然响应具有相同指数 L

时,上式不成立,此时强制响应改为 i p (t ) = Ite 变,则可得:

5.10 一阶电路对突加正弦激励的响应

可以看出当t 到稳态响应

在开关闭合瞬间,如果调整开关闭合瞬间 t1 ,使

则自由分量为零,换路后无瞬变过程,能立刻进入新的稳定工作 状态。可以克服换路出现的过流现象。

2 π V cos( + θ ) 的瞬间闭合开关, 使用同步开关,选择瞬时值等于 m 2

一阶电路中强响应的总结

一阶电路典型微分方程为

强迫响应 u p (t ) 是由强迫函数 f (t ) 决定的,在下面的 表5-1中总结了一些常用的强迫函数和对应的强迫响 应 u p (t ) 。这些响应可以通过代入微分方程求出。用 表5-1中这些函数加权的线性组合以及它们的时间延迟, 可以推导出新的函数的强迫响应。

一阶RC和RL电路最常的用途是做微分电路或积分电路。这是双端 口电路,它们的基本特征是输出口的电压与输入口的电压对时间 的微分或对时间的积分成比例。也就将输入端的波形通过这种电 路转换成其导数或积分形式的波形。

1 微分电路与积分电路的基本结构及特征


微分电路与积分电路,比较理想的是由运算放大器构成的有源电 路组成,这里只介绍由RC和RL组成的电路。 图5.19(a),(b)是最基本的微分电路:

微分电路的条件是电路的时间常数非常小,信号的持 续时间足够长。 积分电路的条件是电路的时间常数很大,信号持续时 间相对较短。时间常数大到何种程度可根据具体工作 情况合理选择。


微分电路是提取阶跃信号和脉冲信号前后沿的简单实用电路。 微分电路是提取阶跃信号和脉冲信号前后沿的简单实用电路。 例 图5.20(a)所示电路是单片计算机常用的上电复位电路。其 中输出端接到计算机CPU芯片复位端,输入端接到CPU芯片供电 电源 Vcc + 5V 上,每次开机时, cc 从0V上升到+5V,输出端也跳 V 升到+5V,然后按指数规律下降,当低于2.2 V( t = t1

开机经过82ms以后CPU复位结束,投入正常启动程序。我们可根 据不同芯片对复位脉冲最小持续时间的要求,来改变电路的时间 常数,电阻应根据芯片复位端输入阻抗不同首先确定下来,然后 再对时间常数要求,计算出电容的数值。


RC积分电路经常用作简单的脉冲延时,消除窄脉冲干扰和电源 积分电路经常用作简单的脉冲延时, 积分电路经常用作简单的脉冲延时 退耦等。 退耦等。 例 图5.22(a)所示电路,其中RC积分电路起脉冲延时的作用。 输入信号 u1 (t ) 为矩形脉冲如图5.22(b)所示,设整形电路的 触发电平为2.5V,输入阻抗忽略不计。求整形输出相对于输 入信号的延时。 解:由图5.22(b)可知,输入信

设 u2 (t ) 上升到触发电平的时间为τ 1 ,则

则 τ = τ ln 4.9 = 0.1× 0.67 ≈ 0.07 ms 2 2.5 由此看出脉冲宽度大于电路时间常数4倍 以上时信号幅度为整形触发电平2倍时, 上升和下降延迟相等,整形后输出信号 的脉冲宽度与输入信号相同。

如果在电路中,有两个电容上的电压值不同,换路后将两个电容 并联在一起瞬间使两个电容上的电压相等,显然电容上的电压发 生了突变,称之为突变情况,同样对含两个以上电感的电路换路 也可能发生突变情况。对于突变情况,我们仍然可用瞬间电荷守 恒或磁链守恒规律求出初始值。 例 图5.25所示电路,是常用的RC分压器,设电路的初始状态为 零。输入信号为

求 u2 (t ) ,并说明如何调节 C2 能使此电路无过渡过程。

为未知数的电路微分方程来求解。 设电容 C1上的电压为 uC1 (t ) , 则 列出a节点的KCL方程整理成标准形式


由(5-34)式看出该电路是一阶电路,可用三要素公式来求解。

电路的时间常数 τ = 当t

此时电路将不出现瞬变过程。此时输入波形与输出波形仅相差一 个衰减系数 R2 /( R1 + R2 ) ,并完全相似。改变 C2 ,输出波形变化 如图5.26所示。

二阶电路、 第六章 二阶电路、高阶电路和复数频率


用二阶微分方程描述的电路称为二阶电路 二阶电路。二 二阶电路 阶电路一般有二个独立的储能元件(两个电容, 或两个电感,或一个电容和一个电感)。含有 更多个储能元件的电路,得用更多阶微分方程 描述称为高阶电路。本章以一些二阶电路的例 子,介绍其分析方法,复频率和零―极点图。 其中串联RLC电路和并联RLC电路是教学大纲 要求内容,复频率、零―极点、强迫响应和自 然响应是自学内容。

串联RLC电路 电路 串联 并联RLC电路 并联 电路 复数频率 在s域中的一般化的阻抗 域中的一般化的阻抗 网络函数和零极点图 强迫响应 自然响应

其中 S1 , S 2 称为电路的自然频率。 这样二阶电路的零输入响应(自然响 应),含有两项指数规律变化的分量, 需要两个条件来确定常数和。 由于α 和 ω 0 对其相应影响很大,分为 α 以下几种情况分析。 > ω 0时称为过阻 α α 尼情况, = ω 0 时为临界阻尼情况, < ω 0 α 时为欠阻尼情况, = 0 时为无阻尼情况。

1 过阻尼情况( α > ω 0 ) 过阻尼情况( 在这种情况下,α , β 都是正实数

3 欠阻尼或振荡的情况( α < ω 0 ) 欠阻尼或振荡的情况(

4 无阻尼情况( α = 0 ) 无阻尼情况( R = 0 ,电路出现无衰减情况,也称无阻尼 当 R = 0 时,α =

图6.6所示的并联RLC电路的响应与串联RLC电路的响应相似。在 u 时开关闭合,由节点电压法,列出KCL方程可得:

电路自由振荡频率 ω 0 =

1 过阻尼情况(α > ω 0 ) 过阻尼情况(

2 临界阻尼情况( α = ω 0 ) 临界阻尼情况(

= ω 0 。是临界阻尼情况,


其特征方程有一对重根S1, 2 = ?α ,其解的形式为

3 欠阻尼(振荡)情况( α < ω 0 ) 欠阻尼(振荡)情况(

ω d 是阻尼振荡的角频率,并联RLC欠阻尼时的微分方程与串联


RLC欠阻尼时微分方程形式相同。故其解的形式也相同,即

以前我们讨论过电路驱动函数是一个常数,或是一个正弦函数, 或者是一个指数函数。现在我们要引入复数频率s,它能统一上面 s 提到的三个函数,并能简化分析,无论是暂态还是稳态响应分析 都是需要的。 j (ω t +φ ) 对于指数函数,我们仅关心其余弦项 cos(ω t + φ ) = Re e , 为了使其更具有广泛代表性,引入一个常数A和因子 e σ t 。 A


复频率 ?1 是 s 。这就是具体单位 N

这样,当 ω 和 σ 都是非零时,可表示为一个衰减的余弦函数 (只考虑是 ω 负值的情况)。如果 ω 和 σ 都是零,变为一个常 数。当 ω=0 ,而 σ 是非零的负数时,则变为一个指数衰减函数。 在表6-1中对于表达式 Ae s t 给出几个相对应于s值的函数。 s

在图6.9中,是函数 Ae cos(ωt + φ ) 的波形。可以看出,当 σ = 0 时,没有阻尼,变为幅度为 U m 的余弦波。当 ω=0 ,变为 初始值为 U m 的 t 指数衰减函数。当 ω 和 σ 都不为零 时,结果是有阻 尼的余弦函数。

在S域中的一般化的阻抗(R,L,C) 域中的一般化的阻抗(R,L,C)

一个形式为 u = U m e s t 的驱动电压(电压源),施加到一个无源 网络回路,将产生支路电流和元件两端的电压,它们都有相同的 时间函数,即 I a e j? e s t 为 U D e jφ e s t 和。因此,仅需要确定电流 和电压的幅度和相位。对于一个网络,用时间域表示为图6.10(a), 则在S域应表示为图6.10(b)。对于S域中元件的阻抗见表6-2。 S S

元件名称 电阻 电感 电容

由此看出在s域中,串联RL电路的阻抗是R+sL。因此电感在s域 s s 内的阻抗是sL。电阻在s域中的阻抗为电阻的阻值。同样我们分析 s 1 一个串联的RC电路,可以得到在s域内串联电路的阻抗是 R + C 。 s 1 s C 。 所以电容在s域中的阻抗为 s

因为H(s) H(s)是输出响应与激励的比率。当 s = z m 时,不管激励有 H(s) 多大,响应将是零,故称零点。而当 s = pn 时,不管激励有多 小,响应将是无穷大,故称为极点。

由此得出,网络对于一个有 s = σ + jω 的激励响应,可以通过H(s) H(s) 的零―极点图中测量零点和极点到S点之间的向量长度以及它们与 S 正 σ 轴之间的角度来确定。

在本章中,我们重点研究一阶,二阶的强迫响应或稳态响应,现 在可以通过很有用的复数频率方法得到响应。很容易地求暂态响 应特性的自然频率,它们就是网络函数的极点。 V(s)加到 xx ′中间时的自然频率。 例 如图6.14,求当一个电压源V(s) V(s) y 2.5Ω 解:其网络函数为 s 2 + 12 H ( s ) = (0.4) ( s + 2)( s + 6) x 20 V(s)

在时间域内,自然暂态电流形式是

引言 正弦信号的基本参数 正弦信号的相量表示法 电阻、电容、 电阻、电容、电感元件的复数模型 阻抗和导纳 相量形式的基尔霍夫定律 网孔电流分析法 节点电压分析法 戴维南和诺顿定理

正弦电路是激励电源可以用正弦函数来描述的电路,也称为正弦 交流电路。或简称为交流电路。本章主要讲述由正弦电源驱动的 电路的稳态响应,在信号分析理论中,正弦信号是合成其它信号的 基本信号。因此,正弦电路的分析方法,不论对理论分析和实际 应用都是非常重要的。 由于正弦稳态电路的响应也是同频率的正弦形式,仅是幅度和相 位发生变化。将同频率的正弦信号用复数相量表示,电路的微分 方程变换为复数代数方程。把正弦交流电路分析变为处理复数的 代数方程,并把电阻电路基本电路定律和原理,基本分析方法, 基本概念,等效变换推广应用于正弦交流电路中。本章重点要掌 握好,正弦信号的相量表示法,正弦电路的相量分析法及其它有 关的基本概念。

7.2.1 正弦信号的三个特征量

其中 信号的频率。 称为初相角,既可用弦波表示也可以用角度表示, 如果初相角用 ? 表示,则正弦电压的一般表示式为

1 2π f = T T 称为角频率,T为正弦信号的周期。而 T 称为正弦

π 我们称U m , ω (或f , 或T )和? 2π 4 为正弦信号的三个特征量。 图7.1 U m :称为正弦信号幅度,取值为正值。 ω :称为角频率,取值为弧度/秒。 f :称为正弦信号的频率,是每秒信号交变的次数,f越大表示信号变 f 化 越快。 T :称为正弦信号变化的周期。 ? :称为初相角,其值表示余弦波形的正峰值点与纵轴之间的距离, 如正峰点在纵轴的左侧 ψ 值为正,反之

正弦信号的峰值, 7.2.2 正弦信号的峰值,平均值及有效值


对正弦信号来说就是它的振幅或称最大值,在电路计算中有人在 其单位下面加p。如 310VP 表示310伏是峰值电压。有时见到620V pp 表示信号的最低点到最高点之间的值为620伏,称为峰峰值。
对于一般周期性信号的平均值是指一个周期内的平均值,其计算 公式如下: t +T

t 其中,T为周期信号的周期, 1是以计算方便为原则选择的起始点。 T 由于标准正弦信号正半周与负半周是完全对称的,所以它的均值 总是为零的。对于以后要学到的整流电路中,主要考虑其正半周 的平均值。

3 有效值: 有效值:


在相同阻值电阻中,在相同时间内,通过交流电流 i (t ) 所产生的热 量,与通过一个直流电流I产生热量相等,则称I为 i (t ) 的有效值。 I I 有效值的定义为

有效值一个正数。在数学上称周期函数f(t) f(t)的有效值为瞬时式的 f(t) 均方根值,即

正弦信号的有效值是最大值的0.707倍。对于交流仪表中所标的 数值都是有效值。我们日常使用的50Hz交流电压有效值是220V。

对于可以余弦表示得正弦信号,可看成是一个 在XY XY平面上以原点为中心,以ω为角频率旋转 XY 的向量,在X轴上投影,如图7.4所示。(对于 X 用正弦函数表示的信号,是旋转向量在Y轴上的 Y 投影。)向量的长度或者幅值是余弦函数的幅 值或最大值,向量与横轴(X轴)的夹角是余 X 弦函数的相位角,就可以用向量来表示正弦信号。 设旋转向量的幅度为 A m ,则 位置1可表示 Am cos ω

& ? U & 相量是有向线段或称自由矢量,我们在字母上面加“ ”如, I t 来标注。余弦函数的相位角是相量的角度,向量图可认为是在= 0 时刻,有向线段按逆时针旋转时所在的位置。 正弦信号向量表示的具体方法见下表所示。

1 相量的三种表示形式


相量可以当作一个复数对待,当水平轴与一个复平面的实数轴相 同时,相量就成为一个复数并且适用于通常法则,根据欧拉同一 性法则,对一个相量有三个等效符号: & 极坐标形式 U = U∠θ & 正交形式 U = U (cos θ + j sin θ ) jθ & 指数形式 U = Ue j (ω t +θ ) & u ] = Re[Ue jω t ] 余弦表示式也可以写成: = U cos(ω t +

2 振幅相量和有效值向量

电阻,电容, 7.4 电阻,电容,电感元件的复数模型

2 电容元件的复数模型


如图7.6(a)中电容电流与电容两端电压在关联参考方向下,关系 应满足: duC C i

可见电容元件的复数模型为 jωC ,见图7.6(b)所示。 上式称为电容元件的复数欧姆定律,它表明了正弦电路中电容元 1 件的电压相量与电流相量的正比关系。比例系数 jωC 称为复数电 容抗,简称复数容抗,记作 ? jX C ,当f的单位为Hz,C的单位为F 1 时, jωC = ? jX C 的单位为 ? 。 1 复数容抗的模值 ωC = X C 称为容抗。容抗的大小与 ω 成反比关系。 当 ω = 0 时,相当于直流信号,则容抗为 ∞ ,电容呈现开路状 态,也就是电容不能通过直流电流。当 ω → ∞ 时,电容相当于一 条短路线。

3 电感元件的复数模型


在图7.8所示的电感元件中,在关联参考方向下,电感中电流与 电感两端电压的关系为 L diL iL

Hz为单位,L以H为单位时,复数感抗也 f Hz L H ω ? 是以为 单位。复数感抗的模值为L = X L 称为感抗,而幅角称 90 o 。 为感抗角,在关联参考方向下,电感电压超前电感中电流 感抗和频率成正比。当 = 0 时,也就是直流状态感抗为零,相 f 当于电感短路。当 → ∞ 时,电感等效开路。 f

一个正弦电压或电流加到一个无源的RLC电路中产生一个正弦响 应。当用时间函数描述u(t) i(t) u(t)和i(t) 时间域电路;当 u(t) i(t)时,电路称为时间域电路 时间域电路 用相量来分析电路时,成为复数频率域电路,简称频率域电路 频率域电路。 频率域电路 电压和电流可以分别写成 & & u (t ) = U cos(ω t + θ ) = Re[Ue jω t ], U =

当电压的单位为V,电流的单位为A时,阻抗的单位为欧姆 ? , 导纳的单位为姆欧 ? ?1 ( 或 S ) 。

当阻抗写成正交形式时,实部是电阻R,虚部是电抗X。虚部的符 R X 号可正可负,如果为正,X称为感抗,如果为负,X称为容抗。当 X X 导纳写成正交形式时,其实部是电导G,虚部是电纳B。电纳符号 G B 为正时称为容纳,为负时称为感纳。因此:

(1) 阻抗的组合 )

由于Z是一个复数,可在复平面表示出来,称为阻抗图。 Z Z的一般形式为 Z = R ± jX 。由于电阻 R ≥ 0 ,所以一个 阻抗Z表示为复平面右半平面中的一个点。 Z


所以,串联电路容易用于阻抗处理, 并联电路容易用于导纳处理。

图7.13所示的是两个导纳及其相加的导纳图。其中Y 1为容纳, Y 2 为感纳。它们的向量和为Y1 + Y2 ,是 Y 1和 Y 2 并联组合的 导纳。

相量形式的基尔霍夫定律

1 相量形式的基尔霍夫定律

在正弦电路中,流入任意 割集(包括顶点割集)的 & & 电流相量( I m 或I )之和 恒为零。

在正弦电路中,对任何一 个闭合路径中,各支路上 & & 电压相量(U m 或U )之和 恒为零。

2 正弦电路中的分压和分流

(1)输入阻抗和转移阻抗 )

而网孔(或回路)与网孔之间 ,转移阻抗是 Z tra, rs

Y11是节点1的自导纳,它是连接节点1的所有导纳的总和。同样,


Y 22 和Y 33 分别是节点2和节点3的自导纳。 Y12 是节点1和节点2之间的耦合导纳,它是连接到节点1和节点2
之间的所有导纳之和的负值,有 Y12 = Y21 。同样,其它耦合导纳 为 Y13 = Y31 , Y23 = Y32 。因此,Y矩阵是对称的。 Y & 在方程右边,I列其构成也是 I k 为流入节点k的电流的总和 I k & I k = ∑ ( 流入节点k的电流)(k=1,2,3) 流出节点k的电流取值为负。
与网孔电流法的矩阵方程 ? I ? = ?U ? ? I ? 在形式上相同 ? ? ? ?? ? 所以,在理论上,输入导纳和转移导纳可以按照输入阻抗和转移 阻抗的形式来定义:

对于交流正弦网络,戴维南和诺顿定理也是适用的, 只是将开路电压 U ′ ,短路电流 I ′ 和等效电阻 R ′ 用开 & 路相量电压 U ′ ,短路相量电流 I& ′ 和等效阻抗 Z ′代替, 见图7.25。


& 在如图7.26所示的网络中,已知输入电压的相量为U in = 10∠30o V, & 分别利用戴维南定理和诺顿定理,求出输出电压相量 U out 。 解:(1)用戴维南定理 戴维南定理求解。 戴维南定理 首先按虚线以左看成a,b两端 100 -j100 a ′ -j100 a + 有源二端网络。 + &′ 等效电压源为a,b两端开路电压U , a b & & j100 100 U

瞬时功率 平均功率(有功功率) 平均功率(有功功率)与无功功率 复功率, 复功率,视在功率和功率三角形 功率因数的改善 最大功率传输

某一支路瞬时功率是指其瞬时吸收的功率,若该支路电流为i, i 支路两端电压为u,如图8.1所示,则瞬时功率为 p = ui u 设电压和电流分别表示为 N u = U m cos(ωt + ? u )

位差。其波形如图8.2所示。

由此看出,对于无源支路从正弦电源 瞬时吸收的功率,是以 UI cos ? ui 为 i u 中心,以UI UI为幅度,以2ω 2ω频率按 UI 2ω 0 正弦变化的。支路吸收功率和释 ? ui 放功率的比例,是取决于该支路 电压和电流之间的相位差 ? ui 。 p p 当 0° < ? ui < 90° 时,支路从 外电路吸收的功率大于向外 UI cos ? u i 电路释放的功率。在图8.2 0 所示的瞬时功率波形图中, 阴影部分为向外电路释放功率期间。

平均功率(有功功率) 8.2 平均功率(有功功率)与无功功率


支路的平均功率是支路中等效电阻上所消耗的功率。瞬时功率的 平均值,也称为有功功率。它表示该支路消耗能量的平均速度。
无功功率用大写字母Q表示,定义为 Q
无功功率表示支路电抗元件与该支路以外电路交换能量的最大速 度,即瞬时无功分量的最大值。可以看出,对于感性支路无功功 率Q为正值,对于容性支路无功功率Q为负值。对于无功功率与有 Q Q 功功率具有相同的量纲为伏安,其单位不同,有功功率单位为瓦 特(W),无功功率为乏(VAR VAR)。一瓦特和一乏均为一伏安。 W VAR

复功率, 8.3 复功率,视在功率和功率三角形


功率的两个组成部分P和Q各起不同作用并且不可直接相加,但是 P Q 我们可以用称为复功率S的向量形式将两者很方便的联系在一起。 复功率S 复功率

将三个标量S,P和Q可以分别表示为直角三角形的斜边,水平边和 S P Q 功率三角形,如图8.3(a)所示。对于等效为串联 垂直边,称为功率三角形 功率三角形 支路的功率三角的形式,是简单的由因子 I 2 标定的阻抗三角形, 如同8.3(b)所示。对于电感性负载的功率三角形和电容性负载 的功率三角形分别表示于图8.3(c)和(d)。

功率因数:在实际电路设备应用时, 将有效功率(也称为有用 功率)与视在功率之比称 为功率因子pf pf,即 pf P pf = = cos ? ui S

从功率因数定义中可知,功率因数是电路消耗 的有功功率与输入到电路的视在功率之比。要 想使电源设备,如发电机,变压器等提供容量 (视在功率)尽量的转换为负载的有效功率就 要改善负载电路的功率因数。对纯电阻的负载 电路的功率因数为1称为单位功率因数,改善 1 改善 功率因数就是在负载两端加一个元件, 功率因数就是在负载两端加一个元件,使之接 近单位功率因数。 近单位功率因数。


图8.5(a)所示电路是日光灯工作电路的简化模型,其中R是日 R 光灯管的理想模型, 两端工作电压为110V,功率为40W。电源是 220V, 50Hz的正弦波。 求:(1)保证日光灯正常工作情况下的图8.5(a)所示电路的 功率因数cos ? ui (2)可用图8.5(b)所示电路来改善功率因数,为使电路 功率因数为1,应配电容的容量。

解:(1)根据日光灯瓦数及工作电压,可以求出电路图8.5(a)

和电源电流I S & 与 U S 同相,如图8.5(c)所示,则电路的功率因数为1。

由8.5(c)所示的相量图可得

可见电路的功率因数为1时,电源供出的视在功率将全部为有用功率。


η 可见当负载获得最大功率时, = 0.5,有一半功率消耗再电源内阻 上了。所以对于动力电源供电系统不能追求最大功率,而是追求 高效率。

频率响应 简单RC电路的频率响应 简单 电路的频率响应 RC选频电路 选频电路 RC有源电路频率特性分析举例 有源电路频率特性分析举例 串联谐振电路及谐振时的特性 串联谐振曲线及回路的选择性 并联谐振及谐振时的特性 储能元件的品质因数、 储能元件的品质因数、损耗因数

线性电路对正弦输入的响应为正弦信号,并具有相同的频率。但 输入频率不同正弦的响应信号可能有不同的幅值和相角,所以这 种响应是频率的函数,也称为电路的频率特性。一个正弦信号可 频率响应定义为输出相量与 以用它的幅值和相角表示成相量,则频率响应 频率响应 输入相量之比,它一般是jω jω的复函数。 jω 输出相量 H ( jω) = = Re[ H ] + j Im[H ] = H e jθ

对于同一个线性电路选择不同输入和输出变量就可以得到不同频 率响应,对于图9.1(b)所示的二端口网络,可以定义如下频率响 应:

简单RC电路的频率响应 简单 电路的频率响应

简单RC电路 简单 电路是指由一个电阻和一个电容组成的RC双端口电路, 电路 如图9.3所示。 C


-45 特性如图9.4所示。 从9.4(a)幅频特 性看出,这种电路 0 -90 1 ω 对高频成分进行了 RC (b) 削弱,而保留了低频成分。 (a) 图9.4 对于这种能削弱一部分频率 成分而保留一部分频率成分的特性都可以称为滤波特性 滤波特性。根据削 滤波特性 弱和保留频率范围的不同,可将具有滤波特性电路分为以下几类: 低通电路: 低通电路:削弱高频成分保留低频成分; 高通电路: 高通电路:削弱低频成分保留高频成分; 带通电路: 带通电路:保留中间某一段频率成分,削弱高出和低于该中间段以 外的频率成分; 带阻电路: 带阻电路:削弱中间某一段频率成分,保留该中间段以外的频率 成分。

由此可见图9.3(a)是低通电路,对于图9.3(b)电路,用同样 方法分析出是高通电路。 对于理想滤波电路,其通带内所有频率成分相对幅值无改变地通 过,而通带以外的频率成分全部被阻止。理想的相频特性在通带 应具线性特性。以低通电路为例,理想的低通电路幅频特性应如 图9.5所示。 H(ω j ) ω C 称为截止频率。从0到 ω C 之间具有均匀的 图中 频率特性,是信号通过的频率范围,一般称为通频 1 带。ω > ω C 时全部的信号被阻止,一般称为阻带。 半功率点与截止频率:一般滤波电路将幅频特性中 半功率点与截止频率 幅度下降到最大值的 1 2 时的频率定义为截止频率, 用来区分其通带和阻带的界限。幅值下降 1 2 时功 0 ωc 率下降一半,故称为半功率点。

RC选频电路 选频电路

用电阻和电容可以组成带通电路, 因为只允许一定频率范围的信号通 过,也称选频电路 选频电路,图9.9所示就是 选频电路 一种典型的RC选频电路。 由分压关系可得 1

幅频和相频特性如图9.10所示。 当ω从零增加时,输出电压也 ω 1 (ωCR ) = 0 ,即 从零增加;当 ωCR 1 ω= 时,输出电压最大,然后 CR ω再增加输出电压开始减少,当 ω → ∞ 时,减少到零。相频特性 是随ω从零增加到无穷大,相频 ω 1 ω= 从90°逐渐减到-90°,当 90° 90 -90° CR 时相移为0°。

这是一个带通电路,通频带是从 0.3

RC有源电路频率特性分析举例 有源电路频率特性分析举例

以图9.11(a)所示的最简单有源RC电路为例,来分析其频率特 R 性。 R

图9.11(b)是图9.11(a)的相量模型。设‘负’输入端为节点 A→∞,对 a,‘正’输入端为节点b,对于理想运放器差动增益A→∞ b A→∞ & & Ua → 于有限输出 来看,ab ab两端之间电压0 ,ab ab两点之间电流可 ab ab U2 视为零。

节点a的KCL方程为: a

幅频特性和相频特性如图9.12所示

串联谐振电路及谐振时特性


串联谐振电路的模型如图9.13(a)所示。图中L,C及R是电感线 L C R 圈和电容等效模型,由于电容器损耗因数很小,所以电阻R主要是 R 线圈的等效电阻。在输入端加激励电压u,在串联回路产生的响应 u 是电流i,所反映电路特性就是激励点之间的导纳。 i

用相量分析法,其导纳为


θ 式中 Y ( jω ) 是导纳模值, ( jω ) 为导纳角,其特性画在图9.13(b) 中,当ω很小接近于零时,由于容抗接近于无穷大故导纳的模值 ω 接近于0,当ω很大趋向于无穷大时,容抗为零,电抗ωL→∞ ωL→∞, 0 ω ωL→∞ 导纳的模值也接近0。在ω从零不断增加时,电抗从零不断增加, 0 ω 而容抗从无穷大不断的减少。导纳性质由容性变为感性,当感抗 和容抗相等时,导纳模值达到最大为。导纳角由90° 变为-90° , 90° 90 -90° 导纳模值大代最大时,导纳角为0°。 0

电路的导纳特性具有带通选频特性,使导纳模值最大的频率是使 端口为零的频率,此时 1 ωL ? =0 3ωC 在串联电路中出现这种端口为零的状态时,称电路处于串联谐振 串联谐振 状态,上式为串联谐振条件。发生串联谐振的频率称为串联谐振 状态 串联谐振 频率,用 ω 0 表示。 频率 1

特性阻抗定义为 ρ = ω 0 L = 串联谐振电路的特性阻抗 特性阻抗

2 串联谐振电路在谐振状态下的特性


(1)谐振导纳和回路最大电流 (1)谐振导纳和回路最大电流 & 由于谐振时,导纳最大,阻抗最小,在一定电压下,回路中电流 I 0 最大,分别为 &

(2)谐振时,电感L和电容C (2)谐振时,电感L和电容C两端的电压 谐振时


谐振时电感上与电容上的电压相位相反数值相等,是输入电压的 Q倍。

3 谐振时R,L,C元件的功率和能量 谐振时R,L,C元件的功率和能量 R,L,C


U2 电阻R上消耗的平均功率 PR = I 0 R = R 电容和电感上瞬时吸收的能量为

瞬时电路中贮存的总能量为

可以看出,谐振时电路中贮存的总能量保持不变,瞬时值也就是 平均值。再根据品质因数Q的定义可得回路的品质因数的实质是表 达回路储能和耗能的比。

串联谐振曲线及回路的选择性

串联电路在一定输入电压u作用下,电路中响应电流的频率特性 u & & 就是串联谐振曲线 串联谐振曲线。由于 I = UY ,所以串联谐振曲线由电路的 串联谐振曲线 导纳特性决定的。当 ω = ω 0 时导纳最大,电流也最大,电源频率 偏移谐振频率,则电路中电流减少,偏移越大减少的越多。这种 选择性。 能力称为电路的选择频率的能力,即选择性 选择性 系式,用以表示任一串联谐振电路的谐振曲线。回路的品质因数Q Q 是唯一影响谐振曲线形状的参数。

& & 图9.15画出三种不同Q值下的 I I(也称为归一化)的串联谐振电 Q 0 路的谐振曲线。

由图9.15的幅频特性看出,Q值越高,幅频特性选择性越尖锐。Q Q Q 大小取决于电路等效损耗电阻R。所以串联谐振电路要求信号内阻 R 比较小。 利用半功率点,分别可以求出,上下截止频率和通频带宽为:

并联谐振及谐振时的特性

1 并联谐振电路的等效模型


由电感线圈与电容器组成的并联电路模型 并联电路模型如图9.17(a)所示。 并联电路模型

2 并联谐振电路谐振时特性

可见,并联谐振频率是并联谐振电路的固有的二次参数。


并联谐振电路在谐振状态下的阻抗,称为并联谐振阻抗 Z P , 由于谐振时端口电抗为零,实际上就是并联谐振电阻R P 。 此时 2 2 2

可以看出谐振阻抗也是电流的固有参数。

3 并联谐振电路的品质因数


并联谐振电路的品质因数定义为,在谐振状态下,图9.17电 并联谐振电路的品质因数 路中任一支路的谐振电纳与谐振电导之比。

4 并联谐振电路的谐振曲线

由此看并联谐振电路的品质因数也是电路的固有参数。对比串联 谐振电路的推导,并联电路的Q值也是并联谐振电路谐振时回路储 Q 能与耗能的比有关的参数。 2 R 2 + ω 0 L2 ω 0C ' ω0 L RP R Q= = R Pω 0 C ' = = = 2 2 2 1 RP R ω 0 L' R + ω0 L ω0 ω02 L 并联谐振电路的谐振曲线是指并联电路中电压的频率特性。作为 并联谐振电路的谐振曲线

由图9.17(b)可得


其特性曲线也如图9-15一样。Q值越高选择性越好。 Q

在实际应用中,用做选频的并联谐振电路,Q都比较高。这时可将 Q 并联谐振电路的二次参数计算公式简化见表9.1。 一般情况 谐振频率 谐振阻抗 品质因数 谐振曲线


图9.20所示的等效并联谐振电路,其中 RL 为电感线圈的等效损耗, R C 为电容等效损耗。设电感的品质因数为 QL ,电容的品质因数 为 QC ,求谐振回路总的品质因数。 解: 按品质因数定义,支路电纳与支路导纳之比,也就是电导 上的电流与电纳上的电流之比。可求出

从上式看出谐振回路的品质因数的倒数,等于各元件品质因数的 倒数之和。

储能元件的品质因数, 储能元件的品质因数,损耗因数

在常用的电路中,储能元件是电感线圈和电容器,在储能过 程中这两种元件都伴随有耗能现象。所以实际元件等效为理想 储能元件电感或电容,和一个耗能元件电阻元件。如图9.21所 示,是电容器两种等效电路,图9.22是电感线圈的两种等效电 路。

储能元件主要功能是储能的,所储能和耗能之比就是衡量元件好 坏的品质因数,其定义与谐振回路一样,也用Q表示。如果两端上 Q & & 所加的电压为 U ,得到的电流为 I 0 ,则元件的品质因数

(2)电容器的品质因数和损耗因数计算公式 U 2ωC QC = 2 = ωCR 并联等效电路如图9.21(a)所示 U R 串联等效电路如图9.21(b)所示

实际应用常把电容的品质因数的倒数称为损耗因数。 1 ? 记为: tgδ = I QC ? ? 从图9.23(a)的等效电路 可画相量图9.23(b)。其 δ 中 δ 称为损耗角, 越大损 耗越大,所以 tgδ 称为损耗 因数。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带着变压器抽头的整流电路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