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勤学善思手抄报志存高远

  谭翔宇是北海市海城区第六小学四年级一班的少先队员。他品学兼优,真诚善良,是一个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少年。

  谭翔宇勤学善思,不懂就问,主动与老师、同学交流。语文、数学、英语等各科的成绩都名列前茅,在学校举行的作文比赛中,多次获一等奖。自小学以来,年年被评为校“三好学生”,先后被评为北海市和海城区“三好学生”。他喜欢阅读文学、天文、历史等方面书籍,能背诵《孙子兵法》以及《滕王阁序》等名篇,熟知中国历史,在学校举行讲故事竞赛中,不仅获得故事会优秀小主持人奖,同时取得“讲故事”比赛一等奖。在海城区、学校举行的读书活动中,撰写的读后感都获得了奖励。课余时间,积极学习电脑知识,上网查阅资料,解决学习中的疑难问题。

  在家里谭翔宇孝顺父母,尊重长辈,是个勤快、懂事的孩子,主动帮助父母干力所能及的事。从8岁起,在父母没时间去看望爷爷奶奶时,坚持暑期时自己单独从北海回重庆看望爷爷奶奶;在学校尊敬师长,热爱班级,团结同学。从一年级到四年级,作为班长,始终和同学们和睦相处,主动帮助那些有困难的同学。能自觉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并利用自己较强的组织能力带动全班同学按小学生行为规范办事,引导同学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受到广大师生的认可和好评。谭翔宇热情善良,富有爱心,在玉树地震、困难家庭同学生病住院时,积极发动同学们捐款,被学校授予“爱心小天使”称号。

  每周大扫除时,他不怕脏,不怕臭,不怕累,带动同学们一起干,直到把教室及周围的环境整理得井井有条。谭翔宇同时十分注意环境保护和资源节约,经常与邻近的小伙伴们一起打扫门前的卫生,清除“白色垃圾”,向同学们讲述正在开展“美丽广西”活动的意义;制作保护海洋环境手抄报,要求大家注意环境保护。积极参加校值日活动,检查监督安全事项,被学校评为安全“小卫士”。

  谭翔宇注重身体锻炼,喜欢游泳、乒乓球、骑自行车。从5岁开始练习跆拳道,目前已取得红带段位;跟随体育老师练习中国武术,获学校武术健身操赛二等奖,被学校评为“武术明星”。同时喜欢演讲、朗诵、主持、绘画等活动。两次参加学校硬笔书法比赛均获一等奖;参加英语话剧表演,被评为优秀小演员;围绕各类宣传主题制作的手抄报,多次获得学校一、二、三等奖。谭翔宇作为学校升旗仪式主持人,能大方有序主持每周一的升旗仪式;积极组织班级开展各种活动,如祭扫烈士陵园、春游等,多次被评为“优秀班干部”、“优秀少先队队干”。

  “少年强则国强”是谭翔宇同学的励志座右铭,他热爱祖国,立志要当一名宇航员,让五星红旗在太空飘扬。

责任编辑:王晓易_NE0011

> :曾国藩名言家训16字是由173资源网()为您精心收集,如果觉得好,请把这篇文章复制到您的博客或告诉您的朋友,以下是曾国藩名言家训16字的正文:

曾国藩名言家训16字篇1:曾国藩家训语录30条(六则)


曾国藩年幼时修身自立,成年后封侯拜相,终成一代封疆大吏。当我们仰视这位一代豪杰的时候,却从他那一字一句质朴而真切告诫子孙自勉的家书中体会到了我国古代儒人修身、齐家、平天下的豪迈和智慧。拜网友所赐,将曾先生的家书中的部分语录整理出30条,以供来驿站小憩的朋友品读、回味、思考。
1、勤字功夫,第一贵早起,第二贵有恒;凡将相无种,圣贤豪杰无种,只要人肯立志,都可以做得到的。
2、盖士人读书,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有志则不甘为下流,有识则知学问无尽,不能以一得自足,有恒则断无不成之事。此三者缺一不可。
3、且苟能发奋自立,则家塾可读书,即旷野之地,热闹之场亦可读书,负薪牧豕,皆可读书,苟不能发奋自立,则家塾不宜读书,即清净之乡,神仙之境皆不能读书。何必择地?何必择时?但自问立志之真不真耳!
4、我要步步站得稳,须知他人也要站得稳,所谓立也。我要处处行得通,须知他人也要行得通,所谓达也。今日我处顺境,预想他日也有处逆境之时;今日我以盛气凌人,预想他日人亦有以盛气凌我之身,或凌我之子孙。常以"恕"字自惕,常留余地处人,则荆棘少矣。
5、静中,细思古今亿万年无有穷期,人生其间,数十寒暑,仅须臾耳;大地数万里无有纪极,人于其中,寝处游息,昼仅一室耳,夜仅一榻耳;古人书籍,近人著述,浩如烟海,人生目光之所能及者,不过九牛之一毛耳;事变万端,美名百途,人生才力之能办者,不过太仓之一粒耳。知天之长而吾所历者短,则遇忧患横逆之来,当少忍以待其定;知地之大而吾所居者小,则遇荣利争夺之境,当退让以守其雌;知书籍之多而吾所见者寡,则不敢以一得自喜,而当思择善而约守之;知事变之多而吾所办者少,则不敢以功名自矜,而当思举贤而共图之。夫如是,则自私自满之见可渐渐蠲除矣。
6、家中兄弟子侄,惟当记祖父之八个字,曰:"考、宝、早、扫、书、蔬、鱼、猪"。余日记册中又有八本之说,曰:"读书以训诂为本,作诗文以声调为本,事亲以得欢心为本,养生以戒恼怒为本,立身以不妄语为本,居家以不晏起为本,作官以不要钱为本,行军以不扰民为本。"此八本者,皆余阅历而确把握之论,弟亦当教诸子侄谨记之,无论世之治乱,家之贫富,但能守星冈公之八字与余之八本,总不失为上等人家。
7、一曰慎独则心安;二曰主敬则身强;三曰求仁则人悦;四曰习劳则神钦。
8、读经有一耐字诀。一句不通,不看下句,今日不通,明日再读;今年不精,明年再读,此所谓耐也。困时切莫间断,熬过此关,便可少进。再进再困,再熬再奋,自有亨通精进之日。不特写字,凡事都有极困难之时,打得通的,便是好汉。
9、诸弟在家读书,不审每日如何用功?余自十月初一立志自新以来,虽懒惰如故,而每日楷书写日记,每日读史十页,每日记茶余偶谈一则,此三事未尝一日间断。十月二十一日立誓永戒吃水烟,洎今已两月不吃烟,已习惯成自然矣。予自立课程甚多,惟记茶余偶谈、读史十面、写日记楷本,此三事者誓终身不间断也。
10、凡人之情,莫不好逸而恶劳,无论贵贱智愚老少,皆贪于逸而惮于劳,古今之所同也。
11、凡一家之中,勤敬二字能守得几分,未有不兴;若全无一分,未有不败。和字能守几分,未有不兴;不和未有不败者。诸弟试在乡间将此三字于族戚人家历历验之,必以吾言为不谬也。
12、三乐:勤劳而且憩息,一乐也;至淡以消嫉妒之心,二乐也;读书声出金石,三乐也。
13、八德:勤、俭、刚、明、忠、恕、谦、浑。
14、一生之成败,皆关乎朋友之贤否,不可不慎也。
15、吾家祖父教人,亦以懦弱无刚四字为大耻。故男儿自立,必须有倔强之气。   
16、困心横虑,正是磨练英雄,玉汝于成。李申夫尝谓余怄气从不说出,一味忍耐,徐图自强。因引谚曰:"好汉打脱牙,和血吞。"此二语,是余生平咬牙立志之诀。
17、谚云吃一暂长一智,吾生平长进全在受挫受辱之时,务须明励志,蓄其气而长其智,切不可戡恭然自馁也。
18、家败离不得个奢字,人败离不得个逸字,讨人嫌离不得个骄字。
19、天下古今之庸人,皆以一惰字致败,天下古今之才人,皆以一傲字致败。
20、大约军事之败,非傲即惰,二者必居其一;巨室之败,非傲即惰,二者必居其一。
21、戒骄字,以不轻易笑人为第一义,戒惰字,以不晏起为第一义。
22、以耕读二字为本,乃是长久之计。
23、读经、读史、读专集、讲义理之学,此有志者万不可易者也。圣人复起,必从吾言矣。然此亦仅为有大志者言之。
24、习字临《千字文》亦可,但须有恒。每日临帖一百字,万万无间断,则数年必成书家矣。
25、诸弟在家教子侄,总须有勤敬二字。无论治世乱世,凡一家之中。能勤能敬未有不兴,不勤不敬未有不败者。
26、吾不望代代得富贵,但愿代代有秀才。秀才者,读书之种子也,世家之招牌也。礼义之旗帜也。
27、读书如譬若掘井,掘数十井而不及泉,不如掘一井而见泉。读书总以背熟经书,常讲史鉴为要,每日有常,自有进境,万不可厌常喜新,此书未完,勿换彼书耳。
28、思古圣人之道莫大乎与人为善。以言诲人,是以善教人也;以德薰人,是以善养人也,皆与人为善之事也。君相之道,莫大乎此;师儒之道,亦莫大乎此。仲尼之无常师,即取人为善也;无行不与,即与人为善也。为之不厌,即取人为善也;诲人不倦,即与人为善也。
29、古之成大事者,规模远大与综观密微,二者阙一不可。
       10)月无忘所能:每月作诗文数首,以验积理之多寡,养气之盛否,不可一味眈着,最容易溺心丧志。
曾国藩《三十六字诀》 01、志: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有志者,事竞成; 02、恒:锲而不舍,金石可镂;欲稍得成,从恒下手; 03、专:凡为一事,事皆贵专;以专而精,以纷而散; 04、熟:熟极生巧,妙无不熟;万事皆熟,熟则能强; 05、裕: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心胸广宽,得道多助; 06、静:静能生明,怒以伤身;静以修身,宁静致远; 07、淡:人我之际,须看得平;功名之际,须看得淡; 08、暇:人生苦短,莫图便盖;事忙易错,且更从容; 09、松:文武之道,一张一弛;忙里偷闲,小处放松; 10、明:人贵自知,自知则明;偏信则暗,兼听则明; 11、实:实事求是,精益求精,差之毫厘,失之千里; 12、硬:刚正不阿,铁骨正之;迎难勇进,雄壮豪迈; 13、俭:俭以养德,贫而自强;物欲丧志,侈以败业; 14、重:心胸宽博,举止端庄;步履稳重,字墨刚劲; 15、廉:洁身自好,严于律己;节欲莫贪,克己复礼; 16、勤:刻苦求进,勤学善思;懒惰误己,勤奋兴财; 17、慎:三思而行,谨始慎终;深思熟虑,慎者受益; 18、忠:忠实处事,忠诚为人;忠孝持家,忠心敬人; 19、仁:仁术并用,以仁爱人;仁礼并施,稳聚人心; 20、诚:推心置腹,言而有信;精诚所至,始终如一; 21、敬:平易近人,不卑不亢;内外兼修,乐道人善; 22、恕:宁人负我,我勿负人;宽以待人,容人之短; 23、和:恶语难消,忍过事堪;和睦相处,万事谐通; 24、谦:谦虚谨慎,好学穷理;满则招损,谦者受益; 25、挺:艰难险苦,坚定意念;决不气馁,振作精神; 26、辣:激浊扬清,赏罚严明;恩威并重,治病救人; 27、变:洞察势情,识破天机;深识远略,出奇善变; 28、悔:遇有不测,自查反省;汲取教训;以利再战; 29、耐:人生六耐,缺一不可;临危应耐,耐以生存; 30、缓:事缓乃圆,好从慢得;从缓待变,应对自如; 31、滑:化危为夷,缓解矛盾;以滑化险,急中生智; 32、展:化大为小,一展了之;诱其松懈,自我发展; 33、浑:难得糊涂,愈致混淆;藏锋剑锐,戒骄装愚; 34、忍:修身养性,志存高远;忍气静心,平息愤争; 35、退:节制锋芒,谦和退避;激流勇退,养精蓄锐; 36、圆:既讲原则,也讲艺术;举止留心,内方外圆。
        对于曾国藩此人,大家都不陌生,小时候课本里但凡讲到太平天国,肯定会提起曾国藩。在我看来,曾国藩能以一个农家子弟封侯拜相,凭一介书生立军功,权倾天下仍得善终,毫无疑问,他是中国历史上一位很富有智慧的人物。
智慧就是对事物一种认识、辨析、判断、处理以及发明创造。前人的智慧是人类文明史上最具有价值的文化遗产,我希望读者从我的历史小说和我的历史研究中,去感悟人生,比如说曾国藩的人生智慧。
高起点:30岁进翰林院
1811年,曾国藩出生在湖南一个偏僻山村。28岁那年,他的功名就已达到顶点——考中了进士。两年后,他通过翰林院毕业考试,升为翰林院检讨,从七品。这就是曾国藩的起步,那一年他30岁。对从偏僻山村走出来的农家子弟来说,这个起点已经很高了,但曾国藩比其他人高明的一点就是,他并不满足于此。
古语有云: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31岁的曾国藩开始致力于“修身”。他当时拜了北京一位知识分子精神领袖做老师。老师告诉他,要从五个方面对自己的人格加以打造,去掉不足之处,培养自己的长处。其实,这位老师说的就是“修身”。
曾国藩早期的“修身”是从五个方面进行的。
其一是“诚”,“诚”是人生的根本,做人要诚信,要诚实,要诚恳,不欺人也不自欺。
其二是“敬”,是对事情,对人的一种态度。“敬”在中国传统文化里,尤其是在儒家的学问里,有很高的地位——儒家认为人生的终极价值体现在“敬”字上。我们对待宇宙,也就是天地大道,要敬畏,还要敬畏祖宗,敬畏历史,敬畏那些为了人类社会能发展而制定的法则。我们不仅对待长辈要恭敬,对待同事和朋友要互相尊敬,对待工作也要敬业。曾国藩悟透了这个字,他认为所谓的“敬”就是不怠慢。大家不妨这样去做一做,你对人不怠慢,你对事情不怠慢,那么你就基本上能够做到“敬”了,你的境界马上就提高了。
其三是“谨”,就是谨言慎行,说话要谨慎,不能随便乱说、道听途说、夸夸其谈、巧言令色,假话、反话和欺骗的话更不能说。
其四是“静”,就是要保持内心的一种宁静,尤其在如今这个浮躁的社会里,我们每天要是能有十几分钟时间,把一切杂念都去除,让心安静下来,这对自己有好处。
其五是“恒”,就是持之以恒。人生最需要持之以恒的是“起居有度”,而破坏我们这个“恒”的最大问题是社会应酬。当年曾国藩为了避免应酬,对外宣称“夜不出门”,既是对自己的提示,也是告诉朋友别去请他,这就不会得罪人。当然,对现在的年轻人来说,夜不出门是难了点,但还是要尽量的减少出门的次数,你不妨也写几个自勉的字挂在书房里面。
升迁快:37岁连升四级
因为“修身”,让曾国藩学会抓住机遇。他做了几十年官,我曾用八个字来概括,叫做“精彩绝伦,无以复加”,晚清把官做得像他那样好的,很难找出第二个。
何以看出曾国藩这官做得好呢?第一,升迁快。从28岁考中进士到37岁,这十年间,他七次获得升迁的机会,37岁那年他连升四级,这种升迁的速度没有人比得了。第二,兼职多。朝廷六个部,除了没在户部(相当于今天的财政部)做过侍郎,其他五个部他都兼过职,可见他的过人才干。第三,差事多。不但表明他受重视,同时也给他带来很多额外收入。官升得快、收入比别人高、得到的历练机会多,建立的人脉自然也很广,这个除了曾国藩本身的能力外,主要是他修身的结果,成了一名被大家公认的优秀官员。
看准时机:乱世中建军队
照这种形势发展下去,如果国家没有什么意外,他自己也没什么意外的话,大概再过十多年,他封侯拜相没有任何问题,可意外的大事还是发生了。
朝廷遇到的大事是太平天国起义,曾国藩遇到的意外是母亲去世。当时湖南陷入战火中,而朝廷文武两个部门因为长期腐败,丧失了应付突发事件的能力,所以朝廷想利用团练的力量来安定社会。团练就是民兵,为了组织这样一支队伍,朝廷任命了团练大臣,当时在湖南为母亲送葬的曾国藩是第一个被任命的,接下来还任命了42个。这43个团练大臣,后来死的死,走的走,唯一成就大事的是曾国藩。他能成就大事方方面面的原因都有,但最主要的原因是他看准了这个千载难逢的时机,组建了一支乱世中的重要力量——军队。
可曾国藩很清楚组织民兵毫无意义,不如自己建立军事力量。他当时是冒着很大风险组建军队的,因为军队一向掌握在朝廷手里,从古至今概莫能外,何况那个时候的统治者是满族人,绝对不允许一个汉族官员在地方上建立军队。曾国藩非常清楚此事的风险,所以用了一招打擦边球的方法:他以组织团练的名义招募人手,而事实上这些所谓的团练最初的就按照军队编制。这支军队成了曾国藩日后成就大事的根本力量。
毫无疑问,曾国藩善于抓住机遇。机遇可遇而不可求,它迅捷出现,也很快消失,他偶尔成型却很难复制。能否抓住机遇,关键在于能否审势,审己,这里关乎是大智慧,不是小聪明。有小聪明能成小事情,而成大事要靠大智慧。
硬挺忍:好汉打落牙齿和血吞
曾国藩的人生大智慧还体现在他百折不挫的做事态度。当初太平军在广西起义,到打下南京,只用了短短的两年零两个月;而曾国藩从咸丰二年组建湘军,到收复南京用了12年半。相较之下,可见曾国藩的事业是多么的艰难。这期间,他曾两次自杀,一次跳湘江,一次跳长江;也曾被太平军一围几个月,连一个救兵都发不出去;他的枕头底下长年累月是一把剑,万一战败了,敌人冲进来就自杀……
对待这种艰难的处境,曾国藩有诀窍。其一,就是以“死硬”的态度去对待。所谓死硬就是打硬仗,打死战,准备死在战场上。其二,就是不示弱,在敌人的面前,在艰难的面前不示弱,他有句话常挂嘴边“好汉打落牙齿和血吞”。其三是不服输。其实曾国藩打了十多年仗,多半是败仗,他的幕僚给朝廷写报告说“屡战屡败”,曾国藩将之改成了“屡败屡战”,他认为“屡败屡战”落在“战”字上,表明不服输。
曾国藩12年半才打下南京,还有一个根本原因是政治上的障碍。这个障碍是他组建这支军队与身俱来的,没有办法逃避的宿命。朝廷对待湘军又用又疑,曾国藩从咸丰二年起兵,到咸丰十年,九年里为朝廷出生入死,但官没有升一级,朝廷给的都是虚衔。后来让他当两江总督,是已经四顾无人了,朝廷不得已才把这个职务给曾国藩的。
面对这种政治上的挫折,曾国藩采取了“强忍”的手段。到底是官位重要还是带兵重要?曾国藩选择带兵为重。
曾国藩有一股韧劲,他一生用三个字对待挫折,硬、挺、忍。任何大事都不是轻易办成的,能轻易办成就不是大事。人生中面对任何打击和失败,要的就是曾国藩这种百折不挫的精神。这些东西看起来是做事的态度,其实它源于智慧修养。
为自保:功成身退赢人心
用了12年半,曾国藩终于打下南京,以“天下第一功”封侯拜相,可他选择功成身退。
那时普天下没有谁的声望能超过曾国藩,可就在这种风风光光的局面下,朝廷有一股暗流在涌动,拼命在挑曾国藩和湘军的毛病。部下劝他学赵匡胤,黄袍加身,谁料,他不但不为所动,反而断然功成身退。
首先,他向朝廷一再表明不居功,把打下南京归功于已死的咸丰皇帝和当时的皇太后、小皇帝,而且从此以后,他从来没有跟人谈起过打南京。接着,他劝弟弟解甲归田,他弟弟当年刚满41岁已是浙江巡抚,但曾国藩指出当时形势不是一片大好,背地里危机四伏,不如辞官,这个弟弟就此回到湖南老家,专心做农民。
然后,他宣布裁军。在短短几个月内,把打下南京城的这支当时最厉害的军队裁掉九成。其实这是清朝廷所乐意看到的事,因为这支军队今天打下南京,明天也可能打下北京,曾国藩深知朝廷的心结。同时,他还撤掉了遭百姓怨恨的税务局,本来所有做生意的人都要抽税,以此供养湘军。最后,在曾国藩的努力下,朝廷恢复了开科取试,赢得两江读书人的心,而舆论就是这些人造成的,帮他度过那段表面看起来风光无限,实际上杀机四伏的年代。
历史上,飞鸟尽良弓藏的故事比比皆是。面对成功,道家的态度是功成身退,我个人认为是很有道理的,理由有三点。第一,大功不为居,以水为例,人一刻也不能离开它,可水从未居功。再说一件大功,也不是你个人所能办成的,居功不合适。一个人一生办成一件大事已经很了不起,所以年轻人你们能聚精会神办好一件大事就不错了。
最好境界:花未全开月未圆
曾国藩能成大事的另一种人生智慧是“拙诚”。他总是说天道忌巧,别人以虚假的态度对待我,我也要以真诚的态度对待他,唯天下之至诚。所谓兵不厌诈,可哪怕是打仗这么需要技巧的事情,曾国藩做重大战略决策也是建立在拙诚之上。后来的事实证明,这个是根本的致胜之道,世界上真正的事业无论大与小,都是靠脚踏实地做出来的,不是投机取巧所能办成的。
打了胜仗的曾国藩最终没有选择在高位上享福,因为他早年就从《易经》中领悟到一个宇宙的大道理,世界上没有绝对完满的东西。太阳只要一到中间,马上就会偏西,月圆,马上就会月亏,而且有些即便看似完满,也就会立即不完满,所以做人要“求缺惜福”。
他认为最好的境界就是花未全开,月未圆,这种状态是自然界最好的状态,也是人生最好的状态。在这样一个基础上,他一再告诉他的家人要“求缺惜福”。
求缺是告诉我们人不能太贪了,而惜福是要我们培养一种感恩的情怀。我个人认为,这两点恰巧是引导人们快乐和幸福的关键。现在物质这么丰富,但是很多人都说没有幸福感,也没觉得快乐,原因就是缺了“求缺惜福”的心态。我的体会是,求缺能使人产生满足感,而满足感可以生发人的惜福之心。惜福之心有了,人就萌生感恩的情怀。  
曾国藩生前封侯拜相,满族荣华,死后没有留下什么财产田地、金银珍宝,留给子孙后代的是一楼富厚的藏书、一道著名的遗嘱。他认真思考了很长一段时间,把自己一生所得归纳为四条,并将它端端正正地写下来,要儿子悬挂中堂,每日诵读,恪遵不易,并代相代传下去。  同治十一年(1872年)二月初四日,这是一个令曾国藩悲痛的日子。15年前的二月初四,他的父亲去世了,这天,他拜过父亲的牌位,让儿子纪泽扶他去花园散步。他对纪泽说:“我这辈子打了不少仗,打仗是件最害人的事,造孽,我曾家后世再也不要出带兵打仗的人了。”父子俩聊着家常,不知不觉走近一片竹林。忽然,一阵大风吹过,曾国藩连呼“脚麻”,便倒在儿子身上。扶进屋时,曾国藩已经不能说话了。他用手指指桌子:那是他早已写好的遗嘱。曾纪泽双手把纸展开,以颤抖的声音念道:  余通籍三十余年,官至极品,而学业一无所成,德行一无可许,老人徒伤,不胜悚惶惭赧。今将永别,特立四条以教汝兄弟。  一曰慎独则心安。自修之道,莫难于养心;养心之难,又在慎独。能慎独,则内省不疚,可以对天地质鬼神。人无一内愧之事,则天君泰然,此心常快足宽平,是人生第一自强之道,第一寻乐之方,守身之先务也。   二曰主敬则身强。内而专静统一,外而整齐严肃,敬之工夫也;出门如见大宾,使民为承大祭,敬之气象也;修己以安百姓,笃恭而天下平,敬之效验也。聪明睿智,皆由此出。庄敬日强,安肆日偷。若人无众寡,事无大小,一一恭敬,不敢懈慢,则身体之强健,又何疑乎?  三曰求仁则人悦。凡人之生,皆得天地之理以成性,得天地之气以成形,我与民物,其大本乃同出一源。若但知私己而不知仁民爱物,是于大本一源之道已悖而失之矣。至于尊官厚禄,高居人上,则有拯民溺救民饥之责。读书学古,粗知大义,即有觉后知觉后觉之责。孔门教人,莫大于求仁,而其最初者,莫要于欲立立人、欲达达人数语。立人达人之人,人有不悦而归之者乎? 四曰习劳则神钦。人一日所着之衣所进之食,与日所行之事所用之力相称,则旁人韪之,鬼神许之,以为彼自食其力也。若农夫织妇终岁勤动,以成数石之粟数尺之布,而富贵之家终岁逸乐,不营一业,而食必珍馐,衣必锦绣,酣豢高眠,一呼百诺,此天下最不平之事,鬼神所不许也,其能久乎?古之圣君贤相,盖无时不以勤劳自励。为一身计,则必操习技艺,磨练筋骨,困知勉行,操心危虑,而后可以增智慧而长才识。为天下计,则必己饥己溺,一夫不荻,引为余辜。大禹、墨子皆极俭以奉身而极勤以救民。勤则寿,逸则夭;勤则有材而见用,逸则无劳而见弃;勤则博济斯民而神祗钦仰,逸则无补于人而神鬼不歆。—— 此四条为余数十年人世之得,汝兄弟记之行之,并传之于子子孙孙。则余曾家可长盛不衰,代有人才。  待儿子念完,曾国藩努力把手伸起,指指自己的胸口,纪泽纪鸿一齐说:“我们一定把父亲的教导牢记在心!”曾国藩脸上露出一线浅笑,便溘然长逝了。  曾国藩遗嘱对子孙的影响是深远的。曾家后裔恪遵遗言,没有一个带兵打仗的。曾纪泽在曾国藩死后才承荫出仕,从事外交;曾纪鸿一生不仕,专研数学;孙子曾广钧虽中进士,长守翰林;曾孙、玄孙辈中大都出国留学,无一涉足军界、政界,全部从事教育、科学、文化工作,不少成为著名专家学者。
————————————————————
勤字功夫,第一贵早起,第二贵有恒;凡将相无种,圣贤豪杰无种,只要人肯立志,都可以做得到的。引自同治二年十二月十四日《谕纪瑞》
盖士人读书,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有志则不甘为下流,有识则知学问无尽,不能以一得自足,有恒则断无不成之事。此三者缺一不可。引自《曾国藩家书》P.16
静坐思,心正气顺,必须到"天地位,万物育"田地方好;默坐思,此心须常有满腔生机。杂念憧憧,将何以极力扫却?勉之!引自《曾国藩绝学》.cn/.cn/orignal/5375f1bdt96b373fd490d" target=_blank>

曾国藩名言家训16字篇2:《曾国藩家书》中的100句至理名言


修身、养性、自立、自达;识人、用人,立人、达人,这正是曾国藩家训的智慧精华所在。
第一篇君子之大过人处——修身篇 
24、 "千秋邈矣独留我,百战归来再读书 ——曾国藩"
25、 慎独则心安,主敬则身强,求仁则人悦,习劳则神钦。 ——曾国藩 《诫子书》
26、 功不独居,过不推诿! ——曾国藩
27、 胸襟广大,宜从“平”“淡”二字用功,凡人我之际须看得平,功名之际须看得淡,庶几胸怀日阔。 ——曾国藩 《曾国藩家书》
28、 黎明即起,醒后勿粘恋。 ——曾国藩
29、 居高位者,以知人晓事二者为职 ——曾国藩
30、 天下事当于大处著眼,小处下手 ——曾国藩 《致吴竹书》
31、 世间事有一半是有所激有所逼而成的。 ——曾国藩
32、 志之所向,金石为开,谁能御之? ——曾国藩
33、 古来豪杰,吾家祖父教人,以“懦弱无刚”四字为大耻,故男儿自立必须有倔强之气。惟数万人困于坚城之下,最易暗销锐气。弟能养数万人之刚气而久不销损,此是过人 之处,更宜从此加功。 ——曾国藩 《曾国 藩家书 》
34、 家败离不得个奢字,人败离不得个逸字,讨人嫌离不得个骄字。 ——曾国藩
35、 行事不可任心,说话不可任口 ——曾国藩
36、 人生莫惧少年贫。 ——曾国藩
37、 千古圣贤豪杰,既奸雄欲有立志者,不外乎一个“勤”字。 ——曾国藩
38、 人生有可为之事,也有不可为之事。可为之事,当尽力为之,此谓尽性;不可为之事,当尽心从之,此谓知命。 ——曾国藩
39、 君子之立志也,有民胞物与之量,有内圣外王之业,而后不忝于父母之所生,不愧为天地之完人。 ——曾国藩 《曾国藩家书》
40、 大处着眼,小处着手,群聚守口,独居守心 ——曾国藩
41、 以爱妻子之心事亲,则无往而不孝。以责人之心责己,则寡过。以恕己之心恕人,则全交。 ——曾国藩
42、 凡事皆有极困难之时,打得通的,便是好汉。 ——曾国藩
43、 盛世创业重统之英雄,以襟怀豁达为第一义;末世扶危救难之英雄,以心力劳苦为第一义。 ——曾国藩 《曾国藩家书》
44、 勤俭节约,未有不兴。 骄奢倦怠,未有不败! ——曾国藩 《曾国藩家书》
45、 治生不求富,读书不求官,修德不求报,为文不求传,譬如饮酒不醉,陶然有余欢,中含不尽意,欲辨已忘言。 ——曾国藩
46、 用功譬若掘井,与其多掘数井而皆不及泉,何若老守一井,力求及泉而用之不竭乎 ——曾国藩
47、 天道忌巧,谦退不争,不伎不求。 ——曾国藩
48、 将来不迎,当下不杂,过往不念。 ——曾国藩 《战天京》
49、 受不得穷,立不得品,受不得屈,做不得事。 ——曾国藩
50、 集众人之私,成天下之公。 ——曾国藩

曾国藩名言家训16字由173资源网()收集整理,转载请注明出处!原文地址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勤学善思手抄报 的文章

 

随机推荐